支原体检测(精选10篇)
支原体检测 篇1
肺炎支原体( mycoplasma pneumonia) 是较为常见的导致呼吸道感染发生的病原菌之一,易引发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其发病率可达肺炎发生数的15% ~ 20% ,患者的年龄分布较广,但以学龄期儿童为主,近年来,其发病率仍不断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1]。目前,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测多通过血清学检查进行,其中以抗体分型检测和被动颗粒凝集检测最为常见,两者可分别检测血清各亚型( 如特异性Ig M、Ig G、Ig A抗体) 的水平及各类型抗体水平的总和,从而反映是否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及其严重程度[2]。然而,有报道称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两者间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这样也为其临床解释工作增加了困难[3]。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者276例行抗体分型检测和被动颗粒凝集检测,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及相关性,以期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7月至2014年4月间于我院呼吸科、儿科等因咳嗽、发热且经门诊治疗无效者入院治疗的疑似肺炎支原体感染27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 ( 1) 咳嗽、发热等临床症状持续1周以上,且经自行服药或者门诊治疗无效者; ( 2) 各患者均参照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标准确诊,其中儿童参照胡亚美等编著的《实用儿科学》( 第7版)[4],成人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发布的《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5]进行; ( 3) 患者入院后服用抗生素( 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病情有所缓解者; ( 4) 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研究的276例患者中男142例,女134例,年龄2 ~ 76岁,平均( 30. 2±14. 7) 岁。
1. 2 研究方法
276例患者自初诊时收集血液样本,- 20℃保存备用,分别进行抗体分型检测和被动颗粒凝集检测。
1. 2. 1抗肺炎支原体抗体分型检测对于抗体分型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进行,包括Ig M、Ig G、Ig A抗体的检测,所用亚型抗体的检测所使用的检测试剂盒均由以色列Savyon Diagnostics公司生产,实验操作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其中Ig M、Ig G或Ig A 3种亚型出现1项阳性者,即定义为ELISA结果阳性。
1. 2. 2被动颗粒凝集检测凝集试验采用 日本FUJIREBIO株式会社生产的SERODIA—MYCOⅡ检测试剂盒进行,设立阳性、阴性对照,具体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实施。试验结果以滴度表示,以1∶160作为阈值判断结果是否呈阳性。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各患者抗体分型检测和被动颗粒凝集检测的实验结果,计算检测符合率,评价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按照被动颗粒凝集检测的结果将阳性患者分为不同滴度组及不同年龄组,统计各抗体亚型的阳性率;同时,根据各滴度组抗体分型明确其与病程的相关性。
1. 4 统计学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9. 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其中两种检测方法的符合率采用百分比表示,结果一致性分 析行Kappa检验,相关性分 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 此外,对于不同滴度、不同年龄的抗体亚型阳性率对比行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均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比较
抗体分型检测及被动颗粒凝集检测的结果如表1所示,以被动颗粒凝集检测结果为准,抗体分型检测的阳性符合率为87. 7% ,阴性符合率为75. 3% ,总符合率为83. 7% 。两种检测 方法的一 致性检验 发现,Kappa系数为0. 705,P < 0. 01,表明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且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间存在相关性( r = 0. 683,P < 0. 05) 。
2. 2 不同滴度组特异性抗体亚型阳性的分布
按照被动颗粒凝集试验的结果,将患者按照滴度的差异分为低滴度组( 1∶160 ~ 1∶320) 、中滴度组( 1∶640 ~ 1∶1 280) 、高滴度组( 1∶2 560) ,各组特异性抗体亚型阳性的分布情况如表2。随着滴度的增加,Ig M、Ig A及亚型组合Ig M / G / A阳性比例也逐渐增加 ( P <0. 05) ,而各组间Ig G亚型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例
例
注: 括号中为所占百分比
2. 3 不同年龄组特异性抗体亚型阳性的分布
将被动颗粒凝集试验阳性者按照年龄分组分为幼儿组 ( 5岁及以下) 、青少年组 ( 6 ~ 15岁) 、成人组( 16 ~ 60岁) 、老年组( > 60岁) 4组,统计各组特异性抗体亚型阳性的分布情况,结果见表3。Ig M阳性率以幼儿组最高,而Ig A和Ig G阳性率以老年组最高。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发现,各组间Ig M、Ig G及亚型组合Ig M/G/A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而Ig A阳性率间 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 ( P >0. 05) 。
2. 4 不同滴度组与病程的相关性
一般地,抗体分型能够反映感染发生的进程,血清检测存在Ig M阳性者表示为早期感染; 而仅存在Ig G抗体阳性则为既往感染; 若存在Ig M/G/A 3者均为阳性,或者Ig M、Ig G阳性或Ig A、Ig G阳性,则表示初次感染或现症感染。以此为依据,低、中、高滴度组患者中现症感染者的比例分别为76. 9% 、60. 6% 、97. 6% 。此外,在高滴度组41例患者中有38例患者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
例
注: 括号中为所占百分比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尤其对于学龄期儿童而言,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如何早期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对于预防和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病原菌培养、PCR诊断技术[6]及血清学检测,其中,病原菌培养最为可靠,但其有耗时长、影响因素较多、阳性率低等缺点,不能满足临床快速诊断的需要; 而PCR方法的应用虽然提高了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假阳性、假阴性结果偏高,也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因此,目前仍多通过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进行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
对于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多采用抗体分型检测和被动颗粒凝集检测进行,前者用于特异性抗体亚型的分析,后者通过测量血清抗体的总水平进行评估。对于被动颗粒凝集检测,本研究依据文献检索[7]及临床经验以1∶160作为诊断急性感染的临界值,结果发现其与抗体分型检测的符合率为83. 7% ,一致性检验表明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对不同滴度组的抗体分型检测结果显示,被动颗粒凝集检测阳性者中以Ig G亚型最为常见,与已往报道[8]结果以Ig M抗体为主有差异。对于Ig M而言,其阳性例数随着滴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低滴度组患者的Ig M阳性率仅为10. 6% ,因此,被动颗粒凝集检测用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检测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增加,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现阶段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检测阳性率较实际感染率偏高[3]。对不同年龄患者的特异性抗体亚型分布情况研究发现,Ig M阳性率以幼儿组最高,而Ig A和Ig G阳性率以老年组最高。对于近期再次感染支原体的老年患者,其血清抗体分型检测可能仅存在Ig G阳性而无Ig M和Ig A抗体产生,因此,需要联合检测抗肺炎支原体抗体Ig M、Ig G、Ig A才能确保抗体分 型检测对 于各年龄 段患者诊 断的准确性[9,10]。
此外,在对被动颗粒凝集检测结果与病程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仅高滴度组患者的病程情况与抗体分型检测结果相一致,这可能与个体差异、是否具有感染病史、年龄等因素有关,在临床诊断现症感染时须同时进行抗体Ig M、Ig G和Ig A亚型的检测。
支原体检测 篇2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患儿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111-02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能独立存活的最小微生物,大小为200 nm,是人类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MP通过粘附宿主细胞,损伤细胞,引起细胞的溶解以及上皮细胞的肿胀和坏死,是儿童期急性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的病原体之一[1]。近年来支原体肺炎的发生有增加的趋势,并且由于其临床表现呈现多样性,很难仅根据临床表现便将其与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相鉴别[2]。同时,支原体肺炎患者经治疗后或留有后遗症,严重者甚至死亡。因此,MP感染的早期诊断应当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并且实验室证据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为止用于检测MP的方法有很多,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免疫斑点试验、间接荧光试验等。其中,PCR方法最为敏感,但其可靠性仍需要进一步评估,目前还不能用于实验室常规检测[3-4]。因此,笔者对2011年1~5月就诊笔者所在医院的1~14岁呼道感染患儿,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清MP-IgM,为临床诊断支原体肺炎提供实验室依据,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5月就诊笔者所在医院的吸道感染患儿86例,其中男49例,女37例,年龄1~14岁。
1.2 试剂、仪器
由德国欧蒙医学实验诊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3 方法
1.3.1 实验室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MP-IgM.
1.3.2 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参照《实用儿科学》第7版“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5]。
2 结果
2.1 实验室结果的阳性率
应用ELISA检测86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MP-IgM,结果有35例呈现阳性,阳性率为40.7%,高于既往其他报道的结果。其中,男18例,女17例;1~3岁8例,占22.9%;4~14岁27例,占77.1%。
2.2 实验室结果的灵敏度及特异性
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及患儿给予相应治疗后的转归,确诊支原体肺炎患儿42例,实验室诊断支原体肺炎患儿35例,敏感度为83.3%。同时,本方法未从非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中检测出MP-IgM,即无假阳性结果出现,特异性高。
3 讨论
支原体属于柔膜体纲,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最小的自我复制微生物,也是具有最小基因组的原核生物,依赖于宿主细胞或宿主生物体胞内或胞外。MP通过其顶端结构粘附在宿主细胞表面,并伸出微管插入胞内吸取营养、损伤细胞膜,继而释放出核酸酶、过氧化氢等引起细胞的溶解、上皮细胞的肿胀与坏死,最终产生以肺间质炎症为主要变化的肺部炎症。
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MP感染呈现低龄化趋势[6-8]。由于MP感染早期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临床实际工作中容易与一般病毒性感染相混淆,导致临床治疗延误,或可造成患者留有后遗症甚至死亡。因此,MP感染的早期实验室诊断甚为重要。目前,临床实验室检测MP的方法很多,但多因各种因素未能满足临床MP感染诊治的需要[9-11]。如:过去常用的冷凝集试验法诊断MP感染缺乏特异性,敏感性差,易受病程影响;而以直接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分泌物中的病原体培养虽是较为认可的金标准,却只能在特殊实验室开展,过程复杂耗时,且不便于临床早期诊治;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被认为是快速可靠的方法,但也只能在特殊实验室开展。因此,寻找一种可以在临床实验室通过简便方法检测MP感染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采用ELISA检测86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标本中的MP-IgM,操作简便,其中35例阳性,阳性率为40.7%,并且结合临床诊治过程,判断其敏感度高达83.3%,特异性也强。因此,笔者认为ELISA检测MP早期感染具有操作简便,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可为早期诊断MP的提供客观指标,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MP。
[参考文献]
[1] Cimolai N,Cheong AC.An assessment of a new diagnostic indirect enzyme immunoassay for the detection of antimycoplasma pneumoniae IgM[J].Am J Clin Pathol, 1996, 105(2):205-209.
肺炎支原体检测方法的研讨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选取收治入院的疑似肺炎支原体感染的84例肺炎患儿, 男45例, 女39例, 年龄11个月~17岁, 平均年龄6.8岁。
临床症状:84例患者中除6例未发热外, 其余7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 且热型不定。其余症状为阵发性刺激性呛咳, 乏力, 食欲不振, 头痛, 关节酸痛, 咽痛, 肌痛, 轻中度鼻塞和流涕, 咽喉部充血, 扁桃体肿大, 肺呼吸音粗或有痰鸣音, 肺部可闻及湿口罗音等。
1.2 方法
1.2.1 冷凝集试验
血清0.5 ml用0.85%生理盐水作倍比稀释至第9管, 第10管用0.5 ml生理盐水作阴性对照管。各加1%红细胞悬液0.5 ml, 混匀后置4℃冰箱1 h。取出后立即观察结果。管底红细胞凝集, 轻摇不易散开, 再放入37℃水浴箱10 min~30 min, 凝集消失者为真阳性, 并以该管的稀释倍数为效价报告, 按1∶32以上或双份效价4倍以上变化者为阳性, 提示感染。
1.2.2 酶联免疫法检测
该方法检测肺炎支原体IgG、IgM类抗体, 采用美国Gen Bio公司试剂盒, 实验操作及结果判断按说明书进行。测定IgM抗体前血清与吸附剂作用30 min, 以去除待测血清中的类风湿因子或补体IgG的干扰。每个标本的吸光度 (A) 值按公式换算成标准化活性单位 (kU*L-1) , 这样可以排除清洗和仪器变异等因素的影响。结果判断:IgM:>950 k U*L-1为阳性, 770~950 k U*L-1为弱阳性, <770 kU*L-1为阴性。
1.2.3 荧光PCR法
首先采用FQ-PCR法分别检测MP-DNA和Hactin-DNA后计算MPLI值:MPLI=-lg (MP-DNA拷贝量/HactinDNA拷贝量) , 然后算出MPLI的参考范围 (P5) 。然后采集临床患儿咽拭子标本及其双份血清, 分别用FQ-PCR法和MP-IgM法检测咽拭子和血清标本。以单次或双次MP-IgM型抗体阳性作为判定MP感染的标准, 算出各种方法的SEN、SPE、+PV、-PV, 并制作MPLI的ROC曲线。比较P5与ROC曲线所得界值的优劣。
1.2.4 聚合酶链反应法
它是一种新的基因诊断技术, 灵敏度高, 特异性强, 且快速、简便。1990年, 聚合酶链反应开始在医学支原领域应用。临床上医生用干棉签从患儿咽后壁旋转擦取 (强调采集脱落细胞) , 咽试子放入内含1~2 ml的生理盐水的洁净试管中立即送检。实验室获取标本后立即旋转洗净试子, 弃试子, 吸取500μl标本混液置入0.5 ml离心管-20℃保存直至进行检测。
1.2.5 培养基分离法
主要是采取组织细胞培养法。组织细胞培养支原体, 可为支原体提供良好的类似体内的生长环境。通常选用肉汤培养基或琼脂培养基, 然后按照细胞培养的方法对肺炎支原体进行培养和繁殖, 最后对其分离检测。
2 结果
我院对84例患儿检测后得到的结果是, 荧光PCR法检出率最高, 酶联免疫法、聚合酶链反应法和培养基分离法次之, 冷凝集试验检出率最低。
3 讨论
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肺炎支原体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它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乃至肺脓肿、肺大泡及胸膜炎, 并且可引起多系统损害。肺炎支原体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MPAb IgM是机体受肺炎支原体感染时最早出现的特异性抗体, 它于发病后1周左右检出, 10 d~30 d达到高峰, 12周~16周转阴, 检测MPAb IgM可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缩短肺炎支原体感染病程。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可引起全身各脏器损害, 但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 肺炎支原体感染检出率明显增高, 已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 用于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实验诊断方法有冷凝集试验、酶联免疫法、荧光PCR法、聚合酶链反应法及培养基分离法等。其中, 这些试验中最为可靠的方法是取呼吸道分泌物做支原体培养, 培养基上见煎蛋状菌落生长, 即可确诊。但所需时间长, 阳性率低, 临床上不能快速诊断。其余的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 所以我们认为在临床上应该结合患儿的具体病情选取相应的方法, 这样做针对性比较强, 也可以快速高效的检测出结果, 然后再进行临床上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包瑛.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研究进展[J].陕西医学杂志, 2002, (10) :35~38.
支原体检测 篇4
【关键词】解非淋病;支原体;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72-01
支原体是一种不同与细菌和真菌的另一类原核细胞微生物,对人类致病的支原体有三种,其中脲解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是人类泌尿生殖道常见的病原体,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为了解本地区生殖器支原体感染及临床耐药情况并根据药敏结果指导临床用药, 作为了解本地区生殖器支原体感染及临床耐药情况并根据药敏结果指导临床用药, 我科室对本院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送检的450例患者的泌尿生殖系分泌物进行了支原体检测、分类及药敏试验, 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0月在我院妇科和泌尿外科送检的标本450份,男180份, 女270份。年龄17-70岁。男性标本为性精液、前列腺液、分泌物等,女性标本为性宫颈分泌物、阴道分泌物。
1.2 方法:支原体药敏试剂盒(珠海银科生物技术应用研究所提供)培养方法和鉴定标准均按按说明书操作。对采集的标本进行支原体型别鉴定, 同时测出支原体对1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1.3 统计学处理:对所有数据均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培养鉴定结果 :450份标本中培养阳性256份, 阳性率为56.89%,其中单纯UU阳性176株(68.75%),单纯MH阳性16株(9.10%),UU+MH阳性64株(25.0%)。分离的阳性标本中男性阳性34例,占18.89%(43/180),女性222例,占82.22%(222/270),女性的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男女性的感染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男女支原体感染类型包括UU、Mh 和混合型感染。
2.2 药敏结果:对混合感染的64株支原体菌株做了药敏试验, 耐药率最高的是: 红霉素,(64.07)、罗红霉素(53.69)和环丙沙星(48.43%); 耐药率最低的是: 强力霉素( 2.32% )、司帕沙星( 3.46% )、阿奇霉素(9.38%)和克拉霉素( 6.26% )。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支原体是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大多不致病。能引起人类疾病的支原体主要由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和生殖支原体。本研究选取的我院妇科和泌尿外科送检的450份标本中,培养阳性256份, 阳性率高达56.89%, 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在256份阳性标本中,女性有222例,占82.22%,女性的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 这可能与女性生殖道内环境有关, 此外, 与本组所选择的女性病例均为阴道炎、宫颈炎反复发作的患者有关。
临床上常用的有效药物为大环内脂类、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等。红霉素和罗红霉素是治疗支原体的一线药物,属于大环内脂类药物,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药物不合理应用,支原体对大环内脂类的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本组资料显示,64株联合感染支原体患者培养阳性菌株中,对红霉素的耐药率高达64.07%(不包括中介株),罗红霉素的耐药率53.69%。环丙沙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为48.43%,提示本地区有50%以上的人群多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不敏感,红霉素、罗红霉素和环丙沙星不能在作为本地区的一线药物用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而强力霉素、司帕沙星、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的耐药率比较低,说明支原体对该类抗生素比较敏感,可以作为临床治疗的首先药物。
参考文献
[1]戴迅毅, 杨莉佳, 李明.2247例非淋病性尿道炎病原体检测及支原体药敏分析[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7. (8)492-493.
[2]林海,李少龙. 897例非淋病性尿道炎衣原体和支原体检测和药敏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杂志.2008. 24(7):37.
解脲支原体检测方法比较与探讨 篇5
关键词:解脲支原体,FQ-PCR法,培养,ELISA法
解脲支原体主要寄生于人泌尿生殖道,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细菌之一[1]。其检测方法主要有FQ-PCR法,培养法和ELISA法。现对这三种主法诊断价值进行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
1.1 培养基与试剂仪器
珠海浪峰支原体培养基鉴定药敏试剂盒,ABT Prism7300,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和PCR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上海雷雨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试剂盒。
1.2 标本
534例标本源于本院皮肤科,泌尿外科和妇科病患者。男性外尿道消毒后用棉试子取尿道内口2-2.5cm处分泌物。女性消毒外阴道后,取宫颈内口1-2cm处柱状上皮细胞。标本用一次性无菌塑料试管送检。
2 方法
2.1 FQ-PCR法
首先将标本离心15000rpm, 10min,弃上清,加40μl裂解液,旋涡震荡30s,混匀沉淀物,煮沸5min离心10000rpm, 2min,取4μl上清,于0.2ml反应管中,分别加入各种FQ-PCR试剂,设置不同浓度的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离心数秒后置入DNA扩增仪中进行反应。经变性,退火,延伸共32个循环结束反应。测定各管扩增后的荧光定量值(A),据样品A×N+8 (P1-N)进处定性结果判定(N为阴性对照荧光值,P1为102基因拷贝μl定量阳性质控管的荧光值),符合该公式者判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2.2 培养法
标本均用标本处理后,各取50μ于液体培养基中混浊培养,同时做药敏板条,一同放入CO2厢中进行培养观察。若液体澄清变红为阳性,同时记下药敏。
2.3 ELISA法
操作方法与结果判定按说明书进行。
2.4 结果判定
以两种方法阳性为真阳性,两种方法皆阴性为真阴性。敏感性为阳性检测结果与真阳性检测结果的比值,特异性是阴性检测结果与真阴性检测结果的比值。
3 结果
534疑似病例FQ-PCR法检测中有234例阳性,阴性的有300例,阳性率为43.8%。培养法中阳性的有284例,阴性的有250例,阳性率为53.1%。ELISA法阳性200例,阴性334例,阳性率为37.5%。男性阳性率为23.2%(45/194),女性阳性率为57.1%(195/340),女性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2,3]。这可能与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差别有关。虽男性不够女性感染率高,但应同样重视并预防好。
由上表可见,ELISA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为分别81.19%,88.33%。培养法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4.02%,100%。FQ-PCR法敏感性与特异性都皆为100%。三种方法从敏感性与特异性上考虑FQ-PCR是最高的。
4 讨论
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能在无活性细胞培养基上生长和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属于柔膜体纲,引起泌尿系体生殖道非淋菌性尿道炎,阴道炎,习惯性流产等。近年来其发生率有上升趋势[4]。因此,准确选择一种理想的方法测出支原体对临床诊断与用药有非常重要意义。目前有ELISA,培养法和FQ-PCR法。如上表可知ELISA在测解脲抗体时无论在敏感性还是特异性都稍差,存在一定的非特异性反应并不能真实在反应其感染情况。FQ-PCR集PCR的高敏感性和DNA杂交枝术的高特异性以及光谱枝术的高精确定量为一体,在全封闭玉操作而免了污染造成假阳性,但需要严格规范的实验环境和特殊的仪器仪表设备与工作人员,并且不能进行药敏试验。培养法也有高度的特异性,虽敏感性不如FQ-PCR,但其不需要特殊的设备,操作简单,同时还可以快速做出药敏配合临床用药。因此荧光PCR法适合于一些研究工作或较大型医院,对于基层医院还是培养法值得广泛推行。
参考文献
[1]王荷英.性传播疾病的支原体感染[J].临床皮肤科杂志, 1996, 25:6-8.
[2]杨文林, 侯捷.523泌尿生殖道感染者支原体培养及药物检测[J].中华皮肤病学杂志, 1998, 12 (20) :93.
[3]郑亚淑, 郭恩德.314例非淋病性尿道炎患者支原体感染情况分析[J].中国皮肤病学杂志, 1997, 11 (5) :282.
支原体检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06年10月~2007年10月本院泌尿科、性病科、妇科门诊患者共1572例, 其中男456例, 女1116例, 年龄16~58岁。
1.2 标本采集
女性患者用灭菌的棉拭子插入宫颈1~2cm处, 停留10~30s后缓慢旋转2周;采集含有足量上皮细胞的棉拭子, 立即送检;男性患者用消毒棉签擦拭尿道口后用无菌拭子插入尿道口1~2cm, 停留10~30s, 旋转2周后取出, 立即送检。
1.3 试剂与方法
支原体IST试剂盒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提供, 严格按操作说明书进行。如培养基由黄变红提示有支原体生长, 颜色不变为阴性。药敏结果判定:8种抗生素各有两个药物浓度, 仅普那霉素为1个药物浓度, 当指示孔变色, 两孔均变红为耐药;低浓度孔变红、而高浓度不变色为中介;两药物孔48小时不变色为敏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1572例被检标本中, 检出支原体阳性712例, 总检出率45.3%, 其中男性160例, 阳性检出率为35.1% (160/456) , 女性检出552例, 阳性检出率为49.5% (552/1116) 。在712例阳性标本中, 出现了3种阳性结果:即Uu单项感染, Mh单项感染, Uu和Mh混合感染见表1, 药敏结果见表2。
3 讨论
注:*:与男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支原体感染是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 近年来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其发病率已超过淋病跃居性病首位[1]。因其定植于人体生殖道黏膜, 黏附于靶细胞表面[2], 对人体上皮细胞具有极强的亲和性, 从而造成黏膜的细胞损伤, 这是其致病原因所在。Uu与Mh的感染率国内报道约为24.19%~49.13%[3,4], 国外报道约为20%~60%[5], 我们检测的感染率为45.3%, 与上述基本一致。在712例阳性标本中占绝对优势的为Uu (77.9%) , Uu是引起泌尿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 而女性支原体的检出率为49.5%, 高于男性 (35.1%) , 差异有显著性 (P<0.005) , 与相关的报道一致[6]。表1显示, 被检出的712例阳性标本中, 出现了3种阳性结果, 3种阳性结果的阳性率在男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而单一的Mh感染较少见, 占3.1% (50/1572) , Uu与Mh 混合感染占6.4% (107/1572) , 这一倾向值得注意。
因为支原体无细胞壁结构, 专性细胞内寄生, 所以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天然不敏感。且文献报道[7], Uu在基因组中携带链球菌耐四环素基因 (tetM) 及红霉素的作用靶位改变或灭活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 (MIC) 已高于有效血药浓度。从本组药敏来看, Uu对普那霉素、交沙霉素、多西环素、克拉霉素较敏感, 对于阿奇霉素, Uu的耐药率达41.3%, 与龙邵甫等[8]报道基本一致, 而与罗阳等[9]报道的敏感率 (>94%) 有一定的出入, 对于氟喹诺酮类的氧氟沙星为45.6%以及环丙沙星的47.7%都呈现较高的耐药性, 分析原因可能存在地区性用药差异以及被不规范的广泛滥用从而使支原体对其产生一定程度的耐药性所致, 我们在咨询患者用药及本院医生对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常用的药物中得到了验证。单纯的Mh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 只对多西环素、交沙霉素、普那霉素较为敏感, 而对于Uu+Mh混合型感染也呈现较高的耐药性, 其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多西环素、普那霉素、交沙霉素、四环素、克拉霉素、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红霉素。表2中显示, 三种类型感染对普那霉素、多西环素及交沙霉素最为敏感, 耐药率均<10%, 但由于普那霉素的毒性较强, 而多西环素国内已不生产, 所以不能选用, 建议交沙霉素在本地区可作为目前治疗支原体感染的常用药物。
随着支原体耐药率的上升, 我们认为对可疑患者进行支原体的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 作为常规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应关注其耐药性的变化, 临床医生也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而有效地控制支原体的感染及流行。
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耐药情况。方法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的IST试剂盒进行支原体的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1572例疑似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中, 712例支原体阳性, 阳性率为45.3%;其中, 解脲支原体 (Uu) 555例 (77.9%) 、人型支原体 (Mh) 50例 (7.0%) 、Uu+Mh混合型107例 (15.0%) ;男、女检出率分别为35.1%和49.5%,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显著性 (P<0.005) 。对支原体耐药性较低的药物有普那霉素、交沙霉素、多西环素。结论支原体感染主要以Uu发病率最高, 对支原体感染治疗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关键词:支原体,药敏试验,耐药性
参考文献
[1]姜志辉, 郝永静, 张迪, 等.159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发病情况及耐药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2, 34 (4) :324-326.
[2]王慧, 熊礼宽, 李影.双表位酶免疫吸附试验一步法检测沙眼衣原体方法的建立[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1, 24 (6) :373-374.
[3]方雪娟.儿科255株不同部位感染的革兰阴性菌耐药性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9, 20 (6) :518.
[4]袁晃堆, 张玉琼, 麦达昌.502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研究[J].广东医学报, 2003, 21 (5) :488-489.
[5]谢国强, 王春新, 盛裕芬.泌尿系大肠埃希菌感染耐药性及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12) :950-951.
[6]刘海方, 董云华, 陈大妹, 等.泌尿系统支原体感染及药敏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1, 11 (2) :150-151.
[7]张卓然, 倪语星.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92-295.
[8]龙邵甫, 蒋顺奎.解脲支原体体外耐药性检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1, 15 (6) :396-397.
支原体检测 篇7
实验室检测肺炎支原体IgM (MP-IgM) 是确诊MPP的有效手段, 本文比较几种常用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等指标, 不同条件的实验室可根据实际组合应用, 又尽可能减少成本。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MK3洗板机和MK2型酶标仪。
1.2 材料 ①中澳合作北京美迪科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酶免法测定抗肺炎支原体 (IgM) 试剂盒;②美国ALTRUBIOMEDCAI INC快速检测肺炎支原体IgM金标免疫斑点检测卡;③首都儿科研所瞬间接血凝试剂;④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赛乐迪亚一麦可Ⅱ明胶颗粒;⑤本院临床确诊MPP患者血清100份, 正常人血清100份。
1.3 方法 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②金标免疫斑点法 (Dot-, DIM) ;③冷凝集试验 (CAT) ;④间接血凝试验 (IHA) ;⑤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PLA) 。
2 结果
从表1得出冷凝集实验的真阳性 (TP) 、假阳性 (FP) 、真阴性 (TN) 、假阴性 (FN) 与其他四种方法有显著差异。
表2为五种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 (+PV) 、阴性预测值 (-PV) 、阳性拟然比 (+LR) 和阴性拟然比 (-LR) 比较。
经过t检验, 冷凝集试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与其他方法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其他四种方法差异没有显著性 (P>0.05) 。金标斑点法的阳性拟然比最高, 是确诊MMP的最好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次之;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阴性拟然比最高, 是否认该病的最好方法;间接血凝法、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次之, 比较实用, 但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操作简单、快速;冷凝集试验的临床诊断价值不大。
3 讨论
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 证实肺炎支原体是呼吸道及其他器官感染的重要病因之一, 发病率日益增加并有流行趋势, 临床重症病例和肺外并发症常有发生, 临床表现、X线征象均缺乏特异性, 且须与病毒性肝炎、军团菌肺炎相鉴别, 只能通过实验室检查分离病原体和血清学试验进行鉴别诊断、确诊。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可通过冷凝集试验 (CAT) 、问接血凝试验 (rI-IA) 、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PL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金标免疫斑点试验 (DIM) 等方法进行测定。
冷凝集试验 (CAT) 是根据支原体患者血清中有一种抗红细胞I抗原的抗体称红细胞凝集素, 能与自身或“O”型人的红细胞在0℃~4℃条件下发生凝集反应, 37℃时已凝集的红细胞呈可逆性完全分开。发病后2周, 约半数病例产生抗体, 红细胞冷凝集试验阳性, 滴定效价在1:32以上, 或恢复期效价4倍增加的临床意义大。但MMP轻症阳性率只有30%左右, 且50%左右正常人血清中有冷凝激素, 只是小于1:10, 有时大叶性肺炎也成阳性反应, 尤其是当患者有下列疾病时, 冷凝集试验亦有较高效价的阳性反应: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锥虫病、肝硬化、黑水热、重症贫血、骨髓瘤、热带性嗜酸粒细胞增高症、腮腺炎并发睾丸炎、疟疾、螺旋体病等。因CAT特异度和敏感度均为最低, 因此其临床诊断价值不大。
间接红细胞凝集反应 (IHA) 一般用绵羊红细胞以单宁酸处理, 再以MP抗原使之结合, 如加上抗体则可见红细胞凝集反应, 其抗原效价为32倍左右。统计学处理表明间接血凝试验在临床应用中仍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灵敏度、误诊率、阴性预测值较高, 而特异度、漏诊率、阳性预测值较低, 且价格低廉, 适合于发现病例。
富士明胶颗粒凝集法 (PLA) 是将肺炎支原体 (株) 细胞膜成分致敏人工明胶颗粒, 致敏粒子在与人血清中存在的肺炎支原体抗体发生凝集反应。操作简单、迅速, 并尽可能消除红细胞载体引起的非特异性凝集, 凝集图像清晰, 过夜后再判读不发生显著变化, 灵敏度l:320左右, 特异性强, 重复性好, 适合于早期诊断。
金标免疫斑点法 (DIM) 是根据金标免疫渗滤原理, 利用MP抗原采用免疫渗滤技术, 检测MP抗体, 黄疸、溶血无影响, 分泌物、粪便标本加生理盐水离心取上清可以检测。但是敏感度略低, 有漏诊的可能;阳性似然比最高, 而且操作简单快速, 是确诊MPP的最好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具有特异、敏感和简便等优点, 已用于检查备种抗体或抗原。Franco等于1980年使用此技术检测可疑支原体肺炎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并获得了满意结果。近年来, 采用弘一链捕获ELISA检测肺炎支原体特异抗体IgM在发病l周内即可检出。该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均较好, 适合临床常规使用。
摘要:目的比较几种肺炎支原体IgM (MP-IgM) 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 供不同条件的实验室根据实际组合应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金标斑点法、冷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明胶颗粒凝集法五种方法同时检测确诊阳性标本和对照标本各100份。结果冷凝集试验与其他四种方法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敏感性最好, 金标斑点法特异性最好, 间接血凝法和明胶颗粒凝集法较实用, 冷凝集试验诊断意义不大。
支原体检测 篇8
关键词:儿童,肺炎, 支原体,IgM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发生呼吸系统感染的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原体, 可通过唾液传播, 因此, 一旦儿童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较容易出现病情的扩散, 且发病不具季节特异性, 在不同的季节均有发生的可能性, 具有较大的危害性[1]。及早采用合理的方式对疑似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儿童进行相关检测, 并及早确诊和治疗, 利于病情更有效的控制。Ig M是临床常用的检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指标, 本文就儿童肺炎支原体Ig M的检测进行具体分析, 为临床诊断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000例, 其中肺炎支原体感染与非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各有500例, 分别列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中, 男274例, 女226例;年龄4个月~12岁, 平均 (7.3±1.4) 岁;病程4~13d, 平均 (8.4±1.6) d。对照组中, 男283例, 女217例;年龄4个月~11岁, 平均 (7.2±1.2) 岁;病程4~12d, 平均 (8.2±1.5) 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检测试剂盒选用北京晶美生物公司生产的肺炎支原体Ig M检测试剂盒, 采集患儿晨起空腹静脉血, 并进行血清分离后放置于冰箱保存, 检测前先行稀释, 并加入致敏粒子后混合均匀, 室温下放置3h, 并使用酶标仪读取检测结果;以滴度在1∶80以上判断为阳性, 1∶40或者以下判断为阴性。
1.3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判断标准
(1) 婴幼儿临床出现呼吸困难症状;3岁以上患儿临床出现口腔溃疡、咽痛、胸痛以及头痛或者皮疹症状; (2) 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临床显示有效; (3) 临床表现为较明显的刺激性咳嗽, 部分咳痰出现血丝, 且有发热症状, 均在38~39℃; (4) 临床辅助检查显示:血常规检查显示红细胞沉降率明显, 且白细胞计数出现降低;胸部X线检查显示肺部存在异常。 (5) 肺炎支原体检查显示阳性项至少1项[2]。
1.4 评价方式
(1) 对两组患儿肺炎支原体Ig M检测的阳性率进行统计比较。 (2) 对所有患儿中, 不同季节发病患儿的肺炎支原体Ig M检测阳性情况统计比较。 (3) 对所有患儿中, 不同年龄段患儿的肺炎支原体Ig M检测的阳性情况统计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肺炎支原体Ig M阳性率比较
观察组500例患儿中, 肺炎支原体Ig M阳性数共计432例, 占86.4%;观察组500例患儿中, 肺炎支原体Ig M阳性数共计34例, 占6.8%, 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同季节肺炎支原体Ig M阳性情况
1~2月发病的患儿肺炎支原体Ig M阳性率相对更高, 3~4月发病的患儿肺炎支原体Ig M阳性率相对更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3 不同年龄段肺炎支原体Ig M阳性情况
3~7岁患儿肺炎支原体Ig M阳性率相对更高, 7岁以上患儿肺炎支原体Ig M阳性率相对更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常见的一种病原体, 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同时,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容易出现病情的进展, 一旦不能及时予以检测和发现, 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部分患儿存在进展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可能性。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与其他病毒导致的呼吸道感染临床症状无明显性差异, 隐性感染的几率较大, 因此, 选用合理的检测手段对及早发现肺炎支原体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清学检测是临床比较常用的检测肺炎支原体的有效方式, Ig M抗体是诊断肺炎支原体的特异性抗体, 因此, 通过对Ig M抗体的检测, 对判断呼吸道感染患儿是否同时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具有显著的临床作用。单纯呼吸道感染患儿较之受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具有Ig M抗体的几率一般明显要小。另外, 在对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Ig M抗体检测时, 还应根据患儿的不同发病季节以及患儿的年龄段特点进行区别性对待。临床一般认为Ig M抗体的发生情况与季节因素以及患儿的年龄因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一般冬末春初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几率相对更高, 同时, 3~7岁的儿童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几率相对更高, 一般认为与此年龄段儿童于群体性场所的几率较高, 且自身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有关[3]。对易发Ig M抗体感染的季节以及易发年龄段加强注意并尽早通过Ig M抗体的检测, 对是否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做出判断, 利于防止患儿病情的进展, 并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本研究显示,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Ig M阳性率明显更高;且于1~2月发病的患儿肺炎支原体Ig M阳性率相对更高, 于3~4月发病的患儿相对更低;3~7岁患儿肺炎支原体Ig M阳性率相对更高, 7岁以上患儿相对更低, 与临床相关报道相吻合。
综上可知, 儿童肺炎支原体Ig M的检测可对患儿是否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及早做出较准确的判断, 以利于病情的及时控制, 降低患儿发生临床意外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王利君, 袁梁.儿童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IgM两种检测方法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19) :3311-3312.
[2] 任力群, 资捷, 林立鹏, 等.儿童肺炎支原体抗体IgM、IgG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热带医学, 2009, 2 (4) :47-48.
支原体检测 篇9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肺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因子;检测指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9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78-01
现今有很多关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细胞因子等免疫学方面的研究,但是大多数是对其痰液或者血液进行检测,然而很少有用MPP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为检测标本的。因此,本文对MPP患儿BALF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进行研究,主要是研究MPP发病中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为诊治小儿MPP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先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0年9月——2012年9月间诊治的140例MPP急性期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其中82例为男性,58例为女性;年龄在1-14岁之间,平均为(5.31±0.79)岁。通过随访、跟踪等调查,收集到70例恢复期患儿(MPP恢复期组)患儿肺泡灌洗液。同时在选择140例在我院健康体检的儿童,将其作为对照组,其中80例为男性,60例为女性;年龄在1-14年,平均为(5.18±1.01)岁,过去无慢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最近三个月未出现发热、感染以及咳嗽等症状;比较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儿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MPP组患儿根据肺部CT或者X线检查,确定浸润影最大的位置,对照组选择右肺中叶或左肺舌叶,如果纤维支气管镜达到所要达到的区域时,用10ml的无菌注射器经纤维支气管镜吸引孔注入37℃无菌生理盐水灌洗并回收BALF,立即送检,离心后去上层清液,保存在-80℃的冰箱内。运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IL-6、IL-10、TNF-α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SPSS13.0系统软件,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所有参数,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MPP急性期组IL-6、IL-12、TN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和MPP恢复期组比较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PP恢复期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通过对MPP发病机制进行研究,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免疫反应以及免疫损伤等即可达到共识。IL-6为炎症反应中最重要的细胞因子,为合成炎症反应急性期的重要介质,经过体外试验指出,肺炎支原体出现感染后会出现IL-6等细胞因子,研究指出患有肺炎的患儿,血清中IL-6一般都升高,升高最明显的为细菌性肺炎。IL-8是一种多源性炎性细胞因子,可趋化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T淋巴细胞。孙清梅学者等研究指出MPP患者的血清IL-8升高,其升高的幅度与病情的轻重有直接的关系。TNF-α能够发挥双向生物学活性,一边发挥机体免疫防护作用,在正常儿童体内,其活性很低,能够起到免疫应答作用,促进细胞的生成分化作用;另外还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病理损伤,如果分泌过度会导致局部出现炎症反应,严重时甚至损伤器官。因而,在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理和发病机制上TNF-α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文研究结果指出,MPP急性期组IL-6、IL-12、TN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和MPP恢复期组比较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PP恢复期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说明小儿在MPP发病中IL-6、IL-10、TNF-α具有重要的作用,对这些指标进行检测能够有效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免疫干预治疗能够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早期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寿军,张云,武能舜,孙剑华.小儿支原体肺炎IL-6、IL-10、TNF-α检测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08):42-43.
[2] 庞焕香,乔红梅,成焕吉,张云峰,刘肖君,李君召.支原体肺炎患儿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6、IL-10水平检测及意义[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0):64-65.
支原体检测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局部均有明显的炎症改变,年龄21~42 (平均31.5)岁。性生活史:0.5年内16例,0.5~1年18例,1~2年34例,2~3年26例,3年以上26例。有孕产史者102例,占85%,未孕者18例,占15%,全部病例均经白带常规检查,除外淋球菌、滴虫、念珠菌感染,CT及UU取材后均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除外宫颈癌变。
1.2 方法
1.2.1 取材
消毒外阴后用窥器暴露宫颈,先用无菌棉试子擦净宫颈表面粘液与白带后,再用另一特制无菌棉试子伸入宫颈管内约1~2cm处顺时针方向旋转2周,停留约30秒,取出置无菌试管内送验,最后用液基细胞专用的毛刷自颈管取材送检。
1.2.2 UU培养
试剂盒由珠海益民生物工程制品厂提供,将标本接种于UU培养基中,置入37°C温箱中培养24-72h后观察液体颜色变化,各孔培养液清亮,颜色由黄色变为红色为阳性,经过72h培养仍未见颜色变化者为阴性,阳性者培养物标本继续做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检测。
1.2.3 CT免疫层析法测定
用立明衣原体快速检测试剂将1号试剂加入提取管至刻度,把棉试子浸入管内保持80°C10~20分钟挤干棉试子水分,弃掉,提取液在常温里5分钟,取5滴提取液于样品窗孔反应15~20分钟,出现1条蓝线者为衣原体抗原阳性。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月经稀发10例、经量增多2例、减少6例;白带量多18例、量多有异味16例、白带带血丝4例;性交后出血12例;外阴瘙痒6例:腹部或腰部疼痛29例;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道感染症状17例。
2.2 子宫颈炎检查结果与性生活史的关系。
见表1。其中宫颈糜烂44例(36.7%),宫颈肥大16例(13.3%),宫颈糜烂合并宫颈肥大60例(50%)。
2.3 120例子宫颈炎检查结果与UU、CT检出率的关系。
120例子宫颈炎患者中检出UU86例(71.7%),CT28例(23.3%)。见表2。
3 讨论
UU、CT是存于人类泌尿生殖系统的微生物,主要侵犯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易引起女性生殖器官的慢性感染,造成宫颈炎继而上行引起子宫内膜炎、慢性输卵管炎、盆腔炎、甚至改变受精环境,造成不孕或异位妊娠等。近年来,女性生殖道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呈逐年增多趋势。
UU和CT造成泌尿生殖道感染已见报道,我院对120例有宫颈糜烂和/或宫颈肥大的育龄妇女进行UU和CT检测,发现竟有71.7%的宫颈炎患者感染UU和23.3%患者感染CT。本观察发现一些性生活不久甚至不到半年的妇女,就患有严重的宫颈糜烂和明显的宫颈肥大,从颈管分泌物培养和免疫学检查可发现UU、CT感染。
本观察还发现感染CT、UU的最小年龄为19岁,足见这两种致病原传播的广泛性和患病的年轻化。然而,我们发现宫颈肥大合并宫颈糜烂的患者中较多查出UU和CT,感染率分别为40%和11.7%,宫颈糜烂和宫颈肥大UU和CT的感染率分别为22.5%、7.5%和9%、4%,由此说明,这两种致病原在宫颈炎的起病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因此,对于宫颈检查有明显炎症的患者,不论年龄大小,病程长短,都应常规进行宫颈管分泌物的UU和CT检测,对于宫颈炎的治疗,不仅要进行局部治疗,还应首先针对UU、CT的病因进行治疗[1]。目前,随着抗菌素广泛使用,由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性耐药基因,支原体对曾经敏感的抗生素也会产生耐药,因此临床治疗时应对培养出的支原体常规做药敏实验,根据药敏结果用药可提高治疗效果[2]。我们曾对宫颈糜烂患者检出CT阳性者用罗红霉素粉剂局部治疗,对UU阳性者取药敏试验敏感类药物制成粉剂,局部治疗,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已治疗26例,疗程结束后糜烂面已修复1/2左右,取得了初步的疗效[3]。
摘要:目的通过对120例宫颈炎局部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的检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专用试管和棉签取宫颈管分泌物进行检测并行宫颈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结果120例子宫颈炎患者中检出UU86例(71.7%),CT28例(23.3%)。结论对宫颈炎患者应行UU、CT检测,结果阳性者针对病因治疗。
关键词:宫颈炎,支原体,衣原体
参考文献
[1]周昌素,邓娟红.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与宫颈炎之间的关系,实用妇产科杂志[J],2001,17(增刊):471~472.
[2]魏明文.解脲支原体生殖道感染三种治疗方法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J],2005,21(11):68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