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监事会

2024-08-02

上市公司监事会(精选12篇)

上市公司监事会 篇1

20世纪90年代先后成立的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 标志着我国统一的证券市场初步形成。经过近二十年的迅猛发展, 我国已跻身于世界大型资本市场之列。[1]上市公司通过相配套的证券市场, 吸引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从事有组织的社会化大生产, 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几经历练, 上市公司的融资规模, 社会贡献度不可同日而语。同时针对上市公司带来的潜在风险, 监管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焦点。现代各国公司法对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督机制进行特殊的规制。这是本文将研究范围限制在上市公司的缘由。

一、监事会及职能

监事, 是指由股东大会 (或及公司职工) 选举产生的、监督业务执行状况和检查公司财务状况的行为能力人。[2]监事会的建立主要渊源为借鉴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的公司结构。在经历了股东会中心主义、董事会中心主义的转化进程, 财产权和经营权的分立, 监督与制约成为利益制衡的关键, 监事会成为较为普遍的公司法选择的通例。监事会主要功能为内部监督, 根据公司法规定, 监事会成员由股东会选举, 并监督董事会以及高级管理人员依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开展工作。具体职能为五个方面:一是检查公司财务;二是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三是当董事和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 要求董事和经理予以纠正;四是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五是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包括2007年公司法中增加的监事会的诉权。

在对约100家中国内地上市公司进行调查后,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发布了2010中国内地上市公司治理调查报告 (下称“报告”) 。报告称“有24%的被调查公司认为本公司股权高度集中, 控股股东占统治地位;30%的公司认为本公司监事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监事的能力和背景有待提升和优化。”德勤企业风险管理合伙人廖福良说。可见, 我国公司法虽然规定了监事会对于董事会及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职能,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明显缺位, 并且一直为事后监督, 对于重大风险并不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处于极端的虚位状态, 违背公司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的体系, 架空了监事会的权力机制。

二、监事会不能履行职责的原因

(一) 公司法关于监事会的法律规定明显粗糙, 实际操作性差

上市公司监事会具体职责不明确, 缺少履行职责的必要条件。公司法对于监事会的监督权规定比较原则, 各公司章程中也没有相应细化条款。例如财务监督权, 公司法规定监事会可以检查公司财务, 但没有明确进一步检查形式和程序。现在监事会对公司财务状况的了解, 普遍要通过董事会的“中介”和“过滤”, 难以发挥独立监督的作用。其次, 监事会成员的薪酬制度、升迁机制、福利待遇等由董事会决定, 这就形成了二者不能相互独立, 监事会成为董事会的附属。具体指监督者作为社会主体的一员, 基本的生活必须条件和升迁机遇是放在社会关系中实现的, 所以单独抛开现实的社会关系来谈监督是无力的, 合理的薪酬制度和升迁制度的设立决定了监事会成员监督初衷。董事会作为决定者要求监事会作为监督执行者, 是不科学的。[4]监事会的设置也就流于了迫于上市要求的形势所需抑或是大股东之间角逐利益的工具, 歪曲了其设立宗旨。“截至2002年底, 1198家上市公司监事共5002人, 在控股股东单位任职的1772人;在上市公司领取薪酬的2370人 (不含只领取津贴的) ;不在控股股东单位任职且不在上市公司领取报酬的仅为788人, 占15.75%。”[5]可见我国上市公司监事大都来自公司内部和控股股东。特别是在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中, 一股独大的现实性决定了权力主体单一性, 即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监督是空虚的, 难以实现。

上市公司监事会成员来源途径有二。一是股东会选举。二是职工代表大会选举。我国上市公司的基本结构为大股东通过股东会成为董事会成员, 其利益相关者步入监事会, 形成利益同盟体现象不乏实例。

尽管现代公司法提出了累积投票制的投票方式, 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份过于集中的情形, 其效果是微乎其微。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监事会成员来自于大股东, 其作用主要是维护大股东的利益, 配合董事会和经理进行工作。这显然有违监事会职位设立的初衷, 虽然有少数公司监事会曾经对股东、董事、经理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 损害公司利益的情况提出了监督意见, 有的还独立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但基本上是在大股东之间出现矛盾或职工与股东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进行的, 这从侧面说明了监事会还不能代表全体股东来维护上市公司利益。

(二) 监事会失职的责任承担机制欠缺

问责机制的欠缺也是监事会成员积极性低的一个原因。据上文可知, 监事会的主要职能为监督董事会、经理层及高级管理人员, 工资薪酬升迁前景取决于股东会、董事会的决定。但是在现今公司法中找不到关于监事会成员失职状态下的责任承担机制, 更不用说是理想的风险事前预防了。

(三) 监事会于独立董事职能重叠

同为监督性质的两个机构职能重叠, 提高了监督的成本却降低了监督的效率性, 实属无益而有害。《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修订稿) 》中规定, 上市公司监事会应当向全体股东负责, 以财务监督为核心;监事会有权向股民大会提议公司外部审计机构。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 为了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 独立董事除了应当具有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赋予董事的职权外, 上市公司还应当赋予独立董事一些特别职权 (如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 , 还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审计、提名、薪酬等委员会的, 独立董事应当在委员会中占二分之一以上的比例。

另在证监会制定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修订稿) 》中明文规定, 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一是检查公司会计政策、财务状况和财务报告程序;二是与公司外部审计机构进行交流;三是对内部审计人员及其工作进行考核;四是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考核;五是检查、监督存在的或潜在的各种风险;六是检查公司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由此可知, 独立董事尤其是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能也是公司财务监督。二者相互掣肘, 难以独立发挥监督作用, 更为甚者相互推诿。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是金融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是和当前世界公司体系相互借鉴和学习的目标所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离不开监事会职能的有效发挥, 监督有效的发挥其作用, 民主的理念方能贯穿于经济活动中并且为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发挥监事会职能的措施

(一) 明确上市公司监事会具体职责

为监事会成员能够有效的展开工作提供条件, 监事会成员的工资薪金升迁福利制度与被监督者相互独立。可行之处为建立监事行业协会, 其工资薪金福利待遇由行业协会从公司中提取。但是监事会向监事行业协会负责, 行业协会向上市公司股东会负责。

(二) 设立完善的上市公司监事会责任追究制度

主要为民事责任承担制度, 要与其薪酬制度, 福利待遇相匹配, 做到奖惩有别, 促使监事会成员自觉有效的完成监事会的使命, 有力地推动监事会的职能的有效发挥, 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建立有效的内部预防风险体系。

(三) 划清与独立董事的具体界限

监事会在公司内部的作用主要是内部监督作用, 在人事, 业务, 信息纰漏, 关联交易的审核等方面发挥其作用, 独立董事按照其性质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 主要为财务监督和检查。二者相互独立, 做到责任清楚, 有责必究, 彻底划清监事会和独立董事职能, 最终依赖我国上市公司法制建设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姚德年.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177~178.

[2]李建伟.论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的完善[J].法学, 2004 (2) .

[3]尹丰廷.上市公司监事会作用巫待加强[N].上海证券报, 2009-12-4.

[4]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特征、治理效果及其动因研究课题组.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特征、治理效果及其动因研究报告[D].中山大学, 2006.

上市公司监事会 篇2

按照《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和省公司相关规定,结合企业实际,现就公司监事会工作提出如下要点:

公司监事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局领导指示精神,围绕省公司提出的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转型强体、创新强企”发展战略,立足于增强公司管控能力,切实履行《公司法》等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职责,完善监事会工作制度,深化过程监督,创新工作方式,重视成果运用,不断提升监事会监督能力和水平,为企业转型发展的良好开局做出新贡献。

一、明确职能定位,强化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监督环境

(一)依法监督,切实把握公司治理结构中监事会的职能定位。根据法律法规和规定开展监事会工作,将监事会工作融入到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之中,切实发挥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制衡作用。保证公司的守法经营,公司资产和股东权益不受侵犯。(1)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合法;(2)公司董事、经理无损害公司利益和违反公司章程的经营行为;(3)股东大会的决义事项得到较好贯彻和执行。

(二)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监事会规范化运作。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公司实际,建立和完善监事会议事、工作规范等各项制度,认真制订工作计划,不断充实完善监管工作基础信息库,促进监事会工作逐步规范化。

(三)完善沟通交流机制,营造良好监督环境。积极探索创新适合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监事会监督方式方法,建立和完善与企业间的沟通交流机制,共同营造良好的监督环境。督促公司积极配合监事会 1 开展工作,提供所需的办公条件和各种文件、资料、信息,特别是在查看公司财务信息的权限设置上,监事会成员应享有本企业最高权限。坚持有效监督的原则,注意尊重和保护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深化过程监督,重视成果运用,不断提高监督有效性

(一)进一步深化日常监督。按照过程监督的要求,开展日常监督,注重深入公司各个层级了解和掌握情况,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全面落实法律赋予的检查公司财务和监督公司董事及高管的履职行为的基本职责。以重大决策为重点开展事前监督,督促公司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规范决策行为;以重大财务事项为重点开展事中监督,督促企业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以督促公司整改存在问题为重点开展事后监督,促进公司完善规章制度。保证公司重大改革、重要投资项目公开、公证施实。(1)重大投资项目公开实施,无暗箱操作;(2)干部竞聘上岗等公开、公正、透明;(3)项目的立项、招投标及相关设备的采购进行全过程参与、监督;(4)员工招聘参与报名资格审查、面试等过程的监督。在日常监督中要切实提高风险防范的应急响应能力,及时揭示和反映事关公司资产安全的重大事项,认真履行报告职责。

(二)有效开展专项检查。把握出资人监督的特质,以完善公司治理制度提升公司管控能力为根本目的,根据公司的实际,积极开展专项检查工作。及时总结专项检查工作经验,提升检查水平,通过专项检查发现公司制度建设方面的薄弱环节,督促公司完善制度,增强制度的执行力。

(三)进一步强化成果运用。重视监事会监督检查的成果运用,做到对每个重大问题的处理,有建议、有落实、有反馈、有结果,环环相扣,形成监督工作闭环。加大与公司交换意见的力度,把监事会 2 的监督检查工作成果更有效地转化为公司董事会、经营班子改善和推进工作的依据和动力。

(四)跟踪监督出资人关注事项。督促公司认真落实出资人出台的有关规定和举措,关注公司对治理“小金库”、精简管理层级、规范职工持股、规范领导人员兼职等工作的整改落实情况,以及相关制度的建立完善情况。增强对公司领导人员兼职行为的监督,维护公司治理框架的有效运转。

(五)研究制定《监督检查方案》,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做好公司财务决算的监督工作。(1)每年进行两次监督检查,写出报告,以适当方式公布;(2)每月分析收到的财务会计报表,并向股东了解情况,必要时要求经营班子作出说明;(3)通过年终审计、检查,写出监事会工作报告。

(六)加强日常监督。日常监督应全面关注公司决策机制和决策行为,掌握公司会计报表重要项目增减变动及重大异常变化,把握公司经营管理和改革发展动态。跟踪公司日常财务和经营运行情况,及时报告有关重大问题。建立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局内部审计、监察、法律、财务、投资和风险管理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实现监事会工作横向和纵向双到位。

(七)开展集中检查。集中检查要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将财务检查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决算审计结合起来,重点验证公司资产、效益的真实性,检查公司经营管理和改革发展情况,客观分析持公司续发展和潜在风险,评价公司负责人的工作业绩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相关建议。集中检查结束后,监事会应撰写《监督检查报告》。监事会工作要做好综合汇总和向党委、股东、董事会汇报工作。

三、提升监督合力,创新工作方式,构建监督体系

(一)积极推动公司监督力量整合。与局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建立互动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监督资源的作用,借助其力量,3 运用其成果;实现监督信息的双向沟通,及时交换意见;支持和督促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对公司内部审计工作。

(二)不断增强出资人监督合力。进一步完善监事会与局职能处室工作互动协调机制,提高监事会工作的有效性。增强监事会在公司审计、领导人员考核、经营业绩考核中的话语权。同时,在公司投资、担保、分配、预算等重大事项的监管上,增强与局职能处室的协同和互动,提升出资人监督合力。

四、勤奋学习,坚持原则,进一步提升监事会队伍综合素质

(一)加强学习交流,丰富监管知识和技能。监事人员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学习企业管理、财务、审计等专业知识,加强团队内和团队间的交流互动,互相学习共同研讨,不断提高履职能力。

(二)开展调查研究,促进完善监事会工作。结合公司和自身工作实际开展专题调研,逐步认识和把握监督规律,探索有效监督的方式方法,注意发挥职工监事作用,促进监事会监督体制和机制的完善。

(三)坚持清正廉洁,树立良好团队形象。增强自律意识,保守工作秘密和企业商业秘密,严守职业道德和“六要六不”行为规范,努力塑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清正廉洁、作风优良、勇于奉献的高素质监管队伍。

德国公司监事会要为女性说话 篇3

新年伊始,德国女性迎来了一个好消息。根据德国联邦议会通过的“男女平等法”,从2016年起,德国各大公司里监事会的女性比例必须达到30%。尽管这部法律在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争议后终于获得通过,对许多事业上十分能干的德国女性来说,无疑是个利好的消息,德国也因此成为继挪威、意大利和荷兰之后,又一个通过类似法律的欧洲国家。据悉,将有大约100家德国大公司受此影响。

德国是个崇尚男女平等的国家。但由于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待遇要低于男性。德国媒体曾刊发一张著名的漫画:3个衣冠楚楚的男性经理笑嘻嘻地对2个洗衣女工说,“我们德国已经实现男女平等啦。”一项调查也显示,德国女性的收入要比男性少22%多。而在英国,这个比例是19%,欧洲的平均数是18%。

监事会是由股東大会选举的监事以及由公司职工民主选举的监事共同组成、与董事会并列设置、对董事会和总经理的行政管理系统行使监督的内部机构,在公司的健康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德国的监事会里,女性人数很少。对160家德国大公司的调查发现,女性在监事会里的人数仅占18.9%,也就是说,还不到五分之一。而且,担任监事会主席的女性只有5.8%。这说明,德国女性在公司重要事务上缺少发言权。换在别国,这可能还能理解。但在德国这样一个总理默克尔是女性、40%的政府官员都是女性的国家里,就有点令人诧异了。

德国家庭事务部长施韦西希说,“德国女性的教育程度很高,能够做好每一份工作。但在许多领域,不仅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存在着‘玻璃天花板’,女性就是上不去,这正是我要努力的工作方向。”

对此,德国某些男性并不认同。一个男政客在谈到女性高级职位比例不够高时声称,“女性的情况已经够不错了,不要再抱怨。”其实,施韦西希本人也遭到过德国男性的非议。一些保守党男议员私下把她称作“来自海边的芭比娃娃”,认为她有点娇气。不仅是她,德国女总理默克尔前几年也因发型和穿着招来不少男性的讽刺和挖苦,最近几年才稍微好转。

德国法兰克福一所大学的教授格努诺说,传统上,德国女性的角色在孩子身上、厨房和教堂里。即使到了现在,在德国有些地方,如果女性带孩子时在外面有兼职,就会被人批评“是野蛮母亲,一个放弃和虐待孩子的怪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监事会里增加女性的比例是德国社会进步的标志。

增加女性在监事会里比例的新法律要实施的消息公布后,受到了大多数德国企业的欢迎。德国电讯公司公开承诺,该公司将提前一年,也就是在2015年实现目标。与此同时,该公司还增加了女性经理的名额。有意思的是,欧洲最有权势的女性、德国总理默克尔开始时对此事持反对态度,后来才改变了主意。她去年11月在议会上说,“这部法律是德国在实现男女平等方面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因为它将使工作场所发生文化变化。没有技术女性的参与,德国就什么都做不成。”

上市公司监事会 篇4

(一) 监事会不具独立性, 履职效力大打折扣

由于目前监事会制度在我国还未完善, 存在一定的缺陷和漏洞。尽管《公司法》提到监事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 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但从我国上市公司的总体状况来看, 部分公司的监事会能履行职责, 很好的完成监督工作, 大部分还是空挂其名。主要原因是监事会没有独立的否决权, 独立性差, 在很多方面依赖董事会, 从而造成工作实施的困难与不完善。监事的选任基本由控股股东决定。监事会成员都与公司大股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甚至不乏一些监事会成员是通过董事会的关系进入监事会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 监事会必然会缺乏其独立性, 履行职责流于表面。

(二) 监事会流于形式, 职权行使缺乏力度

虽然在法律上上市公司监事会与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平行存在, 但却是徒有其名, 在真正的权力赋予方面, 监事会的职权缺乏力度, 权力范围过小, 和董事会以及股东大会掌握的权力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监事会职权缺乏力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个公司的监督机关是监事会, 但是监事会却没有一定的代表权, 更别说公司重大决策的否决权;其次监事会真正掌握的权力仅仅是对有违反法律、公司章程的董事, 高层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权而非直接进行人事管理, 使得监事会的监督权有名无实, 缺乏力度。最后由于监事会没有实权, 使得其信息闭塞, 无法对公司的运作有深入的了解, 那么也就无法全面的了解公司的决策和判断是否有利于公司的发展, 难以发挥监事会应有的作用。

(三) 监事会内部激励制度不健全, 监事履职积极性不高

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成员的报酬水平也是影响监事会制度无法完善的一个原因。他们的报酬曾经长时间低于董事会以及高层管理人员, 由于公司人员的报酬及活动经费都有高层控制, 因此监事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得不看着高层的脸色做事情, 这样的监事会被赋予的监督职能又怎么可能得以发挥。

(四) 监事会的构成不合理

整体来说, 我国上市公司的监事会普遍存在兼职监事较多、专职监事很少监事长兼职情况的现象, 监事会人员构成不合理, 缺少中小股东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公众或外部监事人数仅占极小的比例, 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公众股股东所持有的股权比例却远远大于这个比例,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只是希望内部股东做好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那无疑是天方夜谭, 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相对独立的监督体系去改善这种情况。

(五) 监事会成员的任免及自身存在的问题

对监事会成员的分析可从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 监事会成员的任免。《公司法》规定监事会成员由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兼任, 并且职工代表担任监事不得少于监事人数的三分之一, 具体比例由公司章程规定, 监事的薪酬由股东大会讨论决定, 监事的任期为三年, 可以连选连任。实际上, 股东大会控制着监事会成员的提名权。虽然法律规定监事会成员由股东大会和职工一起民主选举产生, 但大股东和高层管理人员掌握着最终决定权, 因此股东大会选举只是一种表面形式。 (2) 监事会成员的专业素质。在我国监事会制度对于上市公司监事会的完善有重要的影响, 但除此之外, 监事会成员的专业素质对上市公司的监事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 即使有一个完美的监事会制度, 但是缺乏有专业素质的人员去执行, 那么这套制度也会错误百出。从对上市公司的调查可得知, 会计、审计等专业的监事约占2/5, 而大多数是其他专业的。部分监事对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略显欠缺, 如此的监督怎能发挥作用。

二、提高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效能的对策建议

(一) 明确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界线, 避免职权重合

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制度是两个不同制度的产物, “一元制”的美国公司产生了独立董事制度, 而监事会制度则来自于德国的“二元制”。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职权都是对公司的发展操作, 财务状况进行监督, 那两个职权相似的组织会不会有什么冲突?两者是否有共同存在的必要?如若可以共存哪有该如何划分两个组织?虽然《公司法》规定独立董事监督的是公司的决策, 监事会的责任则是监督公司是否合法运行, 但是两者之间仍然没有明确的界线, 两者的职权依旧存在重合之处, 因此必须处理好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之间的关系。

(二) 结合监事会制度与公司民主

近些年来, 职工是否能够参与公司管理仿佛已经成为企业是不是民主的决定性因素。但是事实上, 即使监事会成员中有职工, 职工到底能不能发挥监事会被赋予的作用呢?从上文中可以得到结论, 答案是否定的。一项再好的制度也不能生搬硬套, 因为每一项制度的产生与其发展都有其产生的必要性与适应性, 单纯的模仿只会陷入制度与其发展不适应的困境。大方向上来说让职工参与到公司的管理运作是一项很好的政策, 可以加强公司的民主性, 但究竟现阶段适不适合在我国实行, 还要看是否和我国的国情以及经济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相符合。

(三) 实现权力制衡的同时避免相互掣肘

众所周知, 上市公司是最典型的一种公司形式, 是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一个综合体。但是并非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可以进入公司机构, 这是出于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及对提高公司的效率的考虑。但是应该尽可能平衡各个相关者的利益, 实现人员组成的多元化、代表多元化使得各方面的相关者可以互相制衡, 以保护各个相关者的利益。在监事会制度运行时还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通过何种形式及方式去监督公司的监督者。一般公司的做法可能是再去建立一个监督机关来实现对监督者的监督, 但这是不可行的。如果这么做那必将会产生一个新问题:谁去监督新的监督机关?这样就会陷入无限的循环中。因此应该从别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权力制衡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可以让董事会承担起监督监事会的任务, 实现他们的互相制衡。

监督董事会和高层的管理活动以及监督公司的财务状况是成立监事会的主要目的。那么董事会和高层的一些管理活动必然会收到监事会的制约。但这种制约不可以出现在不适合的地方, 否则可能会影响公司的发展计划并伤害债权人的权益。合理的规定监事会监督范围及其职权大小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防止出现相互掣肘的情况。

(四) 优化监事会成员的组成比例, 提高监事会成员的专业素质

上市公司监事会成员的组成比例, 代表着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及其权益。在我国《公司法》有如下规定:公司的章程决定公司监事会成员的构成比例。但是公司的章程又是由谁制定的?答案是股东, 那么股东会不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增加职工监事的比例呢?显然不可能, 因此代表职工的监事毫无实权, 发挥不了任何监督作用。应在监事的提名上做出明确的规定。在规定监事会成员人数的同时, 公司的人员构成、监事会的职权性质及其行使方式等多方面因素都是需要考虑的, 避免董事会或高层管理人员掌握着最终的决定权。适当的时候还可以从外部引入部分监事会成员, 这样可以避免“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发生, 使监事会真正起到保护所有股东利益的责任。

此外, 对监事会成员任职能力要有一定的要求, 监事必须具备某一方面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最好对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有一定的研究和见解, 同时还须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以及具有正义感和责任心, 这样才能保证监事具备相应的业务素质、知识结构和工作经验, 才能及时发现公司存在的问题, 以便有能力完成监督工作, 使监事的监督职责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五) 完善监事会内部激励机制

监事会作为上市公司内部专门监督机构, 其成员也同样需要激励来提高监事工作的积极性, 应对其工作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股权激励作为重要的激励机制, 其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监事适当持有公司股票, 使得监事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更相关, 必将提升他们监督的动力, 对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 在激励机制中可以尝试监事绩效与其监督业绩挂钩制度, 上市公司可委托独立第三方对监事履职情况进行考核, 对有重大贡献者给予特殊奖励, 并可以优先作为下届监事人选, 对渎职或失职的监事在承担民事、刑事责任的同时, 还应接受相应的行政处罚。完善上市公司激励机制可以充分发挥监事的积极性, 以更好的实现监事会被赋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陆建忠.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功能探讨[D].上海:复旦大学, 2010.

公司监事会工作规则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公司监事会的运作,确保股东的合法权益和公司的发展,保障监事会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公司章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公司设监事会,为公司的监督机构。监事会对股东负责,并向股东报告工作,在《公司法》、《公司章程》和股东赋予的职权范围内行使监督权。

第三条

监事会对公司的业务经营活动、公司财务以及公司董事、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

第四条

监事会与董事会、总经理应及时沟通情况,提出书面建议,以充分行使监督职能,降低公司的财务和经营风险。

第五条

监事会的构成及监事的任职资格按本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执行。监事会的人员和组成,应保证监事会具有足够的经验、能力和专业背景,独立有效地行使对董事、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务时的监督和对公司财务的监督和检查。

第六条

本规则经全体监事半数以上通过并提交股东

审议通过后实施,即成为规范监事会工作的有约束力文件。

第二章 监事会职权

第七条

公司设立监事会,由3-5名监事组成。股东代表出任的,由股东委派或者更换;职工代表出任的,由公司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或者罢免。监事任期每届为三年,监事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

第八条

监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检查公司的财务;

(二)、对董事、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或者股东决议或决定的董事、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

(三)、当董事、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其予以纠正,必要时向股东或国家有关主管机关报告;

(四)列席董事会会议;

(五)、在必要时提议召开临时董事会;

(六)、向股东提出议案;

(七)、审查公司重大交易事项、经济合同以及公司购并、资产重组、对外投资等重大事项;

(八)、有权了解和查询公司的经营情况;

(九)、必要时列席总经理会议和总经理办公会议;

(十)、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规定或股东授予的其它职权。

第九条 因审议事项的需要,监事会可要求公司董事、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内部及外部审计人员出席监事会会议,回答所关注的问题。

第十条 监事会对董事、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记录以及进行财务或专项检查的结果应成为对董事、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行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十一条 监事会行使职权时,必要时可以聘请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性机构给予帮助,由此发生的费用由公司承担。

第十二条 监事会行使公司章程、本规则规定的职权时,董事、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接受监督,并应给予监事会正常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协助,不得干预和阻挠。监事会在履行监督权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可按如下方式行使职权:

(一)、发出书面通知,要求予以纠正;

(二)、请公司审计、监察部门进行核实;

(三)、委托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性机构进行调查、取证、核实;

(四)、提议召开临时董事会;

(五)、向国家监督管理机构及其他有关部门报告或者提出申诉。

第十三条 监事会每应当向股东报告有关公司过去一年的监督事项,内容为:

(一)、对公司财务的检查情况;

(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职务时的尽职情况及对有关法律、法规、公司章程及股东会决议的执行情况;

(三)、监事会认为应当向股东会报告的其他重大事件。第十四条 监事会认为有必要时,还可以对股东审议的提案出具意见,并提交独立报告。

第十五条 监事会行使监督检查权的方式:

(一)、听取董事长、总经理有关公司财务、资产状况和经营情况的通报;

(二)、查阅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财务会计资料以及与经营管理有关的其他资料;

(三)、召开与监督检查事项有关的会议,询问有关问题;

(四)、核查公司的财务、资产状况,向员工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必要时要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作出书面说明;

(五)、向工商、税务、财政等有关部门和银行调查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情况;

第十六条 监事会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公司经营行为有可能危及公司资产安全、造成资产流失或侵害公司股东权益时,必须立即向公司股东汇报。

第十七条 监事会每年对公司进行一次定期检查,检查时间安排在本年第四季度底或次年第一季度进行。根据需要,监事会可以对公司进行临时性检查。

第三章 监事会监事长职权

第十八条 监事会设监事长一名,由股东委派或者由全体监事过半数选举产生和更换。监事长为监事会召集人,主持监事会会议。

第十九条 监事长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一)、负责主持监事会工作,制定监事会工作计划;

(二)、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会议;

(三)、检查监事会决议的执行情况;

(四)、代表监事会向股东作工作报告;

(五)、组织检查、监督公司业务、财务状况;

(六)、组织核查会计报告、营业报告和利润分配方案等财务资料;

(七)、组织检查、监督董事、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务有无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及股东决议的行为;

(八)、组织对公司内控制度的检查、监督;

(九)、对公司所发生的财务、资产和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方面的问题,向董事、董事长、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提出质询;

(十)、负责签发召开监事会会议通知、监事会决议文件、监事会工作报告;

(十一)、组织完成股东交办的其它重要工作;

(十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二十条 监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半数以上监事共同推举一名监事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会议。

第四章 监事会会议制度

第二十一条 监事会会议由监事长召集和主持,监事长因特殊原因不能出席会议,应委派一名监事代其主持会议。未委派的,由出席监事会会议的监事推选一名监事主持会议。

第二十二条 监事会会议应当有过半数的监事出席方可举行。

第二十三条 监事会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定期会议每年召开一次。监事长可根据实际需要、或经三分之一以上监事提议时、或董事会提议时,召开监事会临时会议。监事要求召开监事会临时会议时,应说明召开会议的原因和

目的;监事会会议因故不能如期召开,应说明原因。

第二十四条 监事会会议通知按以下形式送达全体监事:

(一)、监事会定期会议召开十日前以书面形式(包括传真)通知全体监事;

(二)、监事会临时会议召开五日前以书面形式(包括传真)通知全体监事;

会议资料须在开会前3天送达。

第二十五条 监事会会议通知包括以下内容:会议的日期、地点和会议期限、事由议题、发出通知的日期。

第二十六条 监事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出席监事会,对所议事项表达明确的意见。监事确实无法亲自出席监事会的,可以书面形式委托其他监事出席,委托人应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被委托人出席会议时,应出具委托书,委托书应当载明代理人的姓名、代理事项、权限和有效期限,并由委托人签名或盖章。

代为出席会议的监事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监事的权利。监事未出席监事会会议,亦未委托代表出席的,视为放弃在该次会议上的投票权。

第二十七条 监事连续三次不能亲自出席又不委托其他监事代为出席监事会会议的,视为不能履行职责,股东应当予以撤换。

第二十八条 必要时监事会可要求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等出席监事会会议,解答所关注的问题。

第二十九条 监事会议事的主要范围为:

(一)、对董事会的决策、经营目标、方针和重大投资方案提出监督意见;

(二)、对公司中期、财务预算、决算的方案提出意见;

(三)、对公司利润分配和弥补亏损方案的执行提出审查、监督意见;

(四)、对董事会决策投资、抵押、担保等事项提出意见;

(五)、对公司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审议,提出意见;

(六)、对公司董事、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损害股东利益和公司利益的行为提出纠正意见,并对其违法行为提出处罚建议;

(七)、其他有关股东利益、公司发展的问题;

(八)、讨论监事会工作报告;

(九)、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规定以及股东授权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经监事长或三分之一以上监事提议,或应董事会要求,监事会可以召开临时会议:

(一)、公司已经或正在发生重大的资产流失,股东权益受到损害,董事会或经理层未及时采取措施;

(二)、董事会成员或经理层有违法违纪行为,严重影响公司利益;

(三)、对公司特定事项进行专题调研论证或请董事会、经理层提供有关咨询意见;

(四)、监事会对某些重大监督事项认为需要委托会计师、审计师、律师事务所提出专业意见;

(五)、监事会认为有必要召开临时会议的其它情况。第三十一条 监事因出席董事会会议、监事会会议所支付的交通费(监事所在地到会议地点)以及会议期间的食宿费,由公司支付。

第五章 监事会议案

第三十二条 监事会定期会议和监事长提议召开的监事会临时会议,议案由监事长或由监事长指定的其他监事提出;由三分之一以上监事联名提议时,议案由监事长指定其中一名监事提出;董事会提议时,议案由董事长或其指定的董事提出。

监事要求提出新议案须经监事长同意并列入会议议程,监事长未将该议案列入会议议程应予以说明,并记入会议记录。

第三十三条 提议人的议案未被列入监事会会议议程时,提议人可按本规则的有关规定提议召开临时监事会。

第三十四条 监事会定期会议议案及附件材料于会议通知发出前3天送交董事会秘书,监事会临时会议议案及附件材料于会议通知发出前2天送交董事会秘书。

第三十五条 董事会秘书收到议案及附件材料后,即时制作会议文件,并在监事会会议召开前3天送交全体监事审阅。

第六章 监事会决议

第三十六条 监事会决议表决方式为:记名投票表决方式,监事会会议实行一事一表决,一人一票制。

第三十七条 监事会决议须经半数以上的监事通过方为有效。

第三十八条 监事会临时会议在保障监事充分表达意见的前提下,可以采用通讯方式(包括书面形式或传真方式)进行并做出决议。以通讯方式召开监事会会议时,应将议案送达或传真给全体监事,签字同意的监事达到全体监事的二分之一以上时,相关议案形成监事会决议。

第三十九条 监事应对监事会决议承担责任,监事会决议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致使公司遭受损失的,参与决议的监事对公司负赔偿责任,但经证明在表决时曾表示异议并记载于会议记录的,该监事可以免除责任。

第四十条 监事会以通过监事会会议决议的方式行使法律、法规、公司章程和本规则规定的监事会全部职权。

第四十一条 监事必须执行监事会的的决议,不得泄漏公司的经营秘密。

第七章 会议议事制度

第四十二条 监事长根据会议议程安排会议的发言人,并组织出席会议的监事对列入会议的议案及相关资料进行认真审议,出席会议的全体监事应充分发表意见,尽职尽责行使监事的权利。

第四十三条 监事长应保障出席会议的监事享有平等的议事权利,对每一议案的审议都须征询全体出席会议监事的意见,尽量保证每位监事都能充分发表意见。

第四十四条 监事长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出席会议监事的发言时间。

第四十五条 监事会因审议的事项涉及到专业问题,经监事长同意,可聘请相关专业人士列席会议并向监事会说明情况。

第八章 会议纪录和会议决议

第四十六条 监事会会议应有记录,出席会议的监事和记录人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监事有权要求在记录上对其在会议上的发言作出某种说明性记载。

第四十七条 监事会会议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会议召开的日期、地点和召集人;出席监事的姓名以及委托出席监事会的监事姓名;会议议程;监事发言要点;每一决议事项的表决方式和结果(表决结果应载明赞成、反对或弃权的票数,出席会议每一监事的表决意见)。

第四十八条 会议结束时出席会议的监事应在会议记录、会议决议上签字。监事不在会议记录、决议上签字,视为不履行职责。

第四十九条 监事会会议决议由董事会秘书保管,监事会决议应及时送达股东,股东根据需要及时、准确和完整地进行信息披露。

第五十条

监事会会议记录和会议决议作为公司档案由董事会秘书保存。保存期限为二十年。

第九章 监事会决议执行

第五十一条 监事会决议一经形成,监事长应立即组织实施。监事长代表监事会就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促,监事会还可委托其他监事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促。

第五十二条 监事会建立监事会决议执行记录制度。监事会每一项决议均应指定监事执行或监督执行,被指定的监事应将决议的执行情况记录在案,并将最终执行结果报告监事会。

第十章 监事会经费

第五十三条 监事会经费用于下列事项:

(一)、监事会会议费用;

(二)、非在职监事报酬及监事的津贴;

(三)、聘请咨询机构、专家和调研的费用;

(四)、对监事的奖励;

(五)、监事会其它工作费用。

第五十四条 监事会经费由监事会每年向公司提出预算,在公司管理费用中列支。

第十一章 考核

第五十五条 股东负责对监事会的考核,主要以审议通过监事会工作报告的方式进行。

第十二章 附则

第五十六条 本规则未尽事宜,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执行。

上市公司监事会 篇6

一、文献回顾

过去半个世纪以来,董事会一直是财务学家的研究焦点之一。财务学家认为董事会是公司最重要的内部控制机制,对公司的运作负有最终责任。但是,即使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中,公司董事会的治理效率也遭到一些学者和机构投資者的质疑。

(一)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

上世纪90年代以前,部分研究支持大规模董事会,认为大规模董事会可以提供多角度的决策咨询,帮助企业获得必要的资源,建立企业良好的外在形象,降低CEO(总经理)控制董事会的可能性。此外,大规模董事会可以避免任人唯亲,聘任有能力的外部董事领导公司。尽管如此,Lipton和Lorsch(1992)指出了大规模董事会的弊病:虽然董事会的监督能力随着董事数量的增加而提高,但是协调和组织过程的损失将超过董事数量增加所带来的收益。Jensen(1993)也宣称董事之间的“相互仇视和报复”可能会消弱董事会对CEO的监督和评价,董事数量超过七个或八个时,董事会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并易于受CEO控制。Yermack(1996)采用美国《财富》500强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发现公司绩效与公司董事会规模负相关。Eisenberg等(1998)采用芬兰中小公司数据、Jeff(1997)采用美国电力合作社数据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但是,Bhagat和Black(1998)发现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取决于采用何种绩效指标。WU(2000)考察了1991-1995年期间董事会规模的发展状况,发现董事会的规模逐渐缩小,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开始逐渐缩小董事会规模以提高公司绩效,如通用汽车公司、IBM和时代华纳等。

在我国资本市场,孙永祥和章融(2000)采集了1998年的517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负相关,董事会规模越小,公司绩效越佳。沈艺峰等(2002)也发现PT公司和ST公司的董事会规模偏大。此外,何卫东、张嘉颍(2002)也证实了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二)董事会构成与公司绩效

代理理论认同外部董事的重要性,认为外部董事可以提高董事会决策的独立性、客观性和专业性。Daily和Dalton(1993)指出,外部董事有利于董事会履行其职责。一方面,外部董事可以提供多角度、多领域的建议,协助管理层规划和执行公司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外部董事作为公司与外界环境连接的桥梁,能够凭借其声誉帮助公司获得必要的资源。但是以上观点也遭到另一些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外部董事缺乏足够的时间和专业技能履行自己的职责。Geneen(1984)指出,公司CEO控制了外部董事的任命权,并且外部董事的决策信息也来自于CEO,因此外部董事决策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值得怀疑。

纵观西方研究文献,学者对董事会构成的研究是见仁见智。早期研究认为内部董事能够提高公司绩效,上世纪70年代以后的研究成果则存在一定的分歧:有些学者认为外部董事能够提高公司的绩效,而其他一些学者则证实董事会构成与公司绩效无关。Hermalin和Weisbach(1991),Bhagat和Black(2000)证实会计指标与外部董事比例并无显著关系;一些来自新型市场的研究,如Mak和Li(2001)也证实新加坡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构成与公司绩效无关。

即使在美国,独立董事的作用也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怀疑和批评。许多批评者告诫,美国公司董事会的制度设计阻碍了有效的监督。许多国内学者指出,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独立董事能否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进而提高公司绩效仍是个未决问题。事实上,我国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时间较短,其效果仍有待未来验证,迄今国内实证研究成果也没有较统一的结论。

(三)董事会领导结构与公司绩效

关于董事会的另一个争论焦点是董事会的领导结构,即董事长是否应该兼任总经理。支持采用“两职合一”者认为:两职合一有利于提高信息沟通的效率和组织决策的速度,从而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然而,代理理论积极主张采取“两职分离”的领导结构。因为在代理理论看来,人具有天然的偷懒和机会主义的动机,为了防止代理人的“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需要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两职合一意味着要总经理自己监督自己,这与总经理的自利性是相违背的。于是,代理理论认为,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应分离,以维护董事会监督的独立性和有效性。Jensen(1993)主张公司采纳二元制的领导结构,CEO与董事长应由不同的人担任。美国股东协会和几个大型公共养老基金也大声呼吁上市公司进行两职分离的改革。Pi和Timme(1993)的实证结果证实分离CEO和董事长将提高公司绩效。但Brickley等(1997)则驳斥了该观点。吴淑琨(2002)以ROA(总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指标,发现一元制的领导结构与公司绩效负相关,但缺乏显著性。于东智和谷立日(2002)则认为董事会领导结构与公司绩效并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事实上,董事会通常并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即使是最积极的董事会也往往不参与公司的短期决策,而仅仅关注长期的、重大的决策。即董事会不是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因素。有鉴于此,许多学者重新审视了董事会的决策行为,如CEO更替和薪酬计划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以独立董事比例作为董事会构成指标,采用ROE衡量公司绩效,研究董事会规模、董事会构成和董事会领导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1.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

董事会中董事人数太多,对于董事会作用的较好发挥与公司治理有不良影响。这种不良影响首先表现为董事会规模太大会出现董事会成员间的沟通与协调比较困难;其次,表现为董事会成员倾向于不再坦率地批评总经理的错误做法,原因在于很多董事会成员当面批评总经理会招致其极大的怨恨和报复;最后则表现为董事会成员产生搭便车的动机。尽管董事会规模大也会存在一定的好处,但其规模偏大导致的缺乏创新与效率以及引起的董事会决策迟疑和拖拉等问题的负面影响超过了规模较大带来的正面影响。Yermack(1996) 的研究表明,在治理较差公司所采取的措施中,新的控制者或收购者一般都采取了缩减董事会规模的措施。因此假设(1),公司绩效与董事会规模负相关。即:董事会规模越大,公司绩效越低。

2.董事会构成与公司绩效

虽然前期的实证研究对独立董事的作用没有得出较为统一的结论,然而对上市公司来说,独立董事往往是由经济学家、技术专家、知名学者和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的,他们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因而能够对公司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发挥重大作用。同时,独立董事把他们的个人声誉与公司治理的好坏联系起来,对维护股东尤其是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上市公司形成良好的治理机制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而可以做出如下假设(2),独立董事构成比例与公司绩效成正相关关系。

3.董事会领导结构与公司绩效

按照吴淑琨(2002)、于东智和谷立日(2002)的研究观点,在我国两职分离带来的利益可能小于两职合一带来的成本。一方面,两职分离也许可以提高管理者创新能力,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监督能力;另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主要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两职分离将导致原有的多头领导问题,同时各种人事关系的平衡也将过度地消耗企业的资源。两职合一也许并不能提高企业绩效,但是相对于两职分离而言,两职合一可能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即所谓“两权相害取其轻”。此外,CEO担任董事会成员也有利于外部董事获得公司的决策信息,基于以上原因,提出假设(3),CEO兼任董事长将提高公司绩效。

(二)样本选择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网站:巨潮咨询(http://www.cninfo.com.cn)。笔者的研究样本是截至2004年底在沪深两市上市的河南省范围内的37家公司,在剔除一些无法收集到的股票之后,纳入统计的共有33家,其中深市13家,沪市20家。

(三)研究變量

1.反映公司绩效的指标:西方早期研究主要采用会计指标衡量公司的绩效,就会计指标而言,利润指标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但考虑到会计利润指标在证券监管上的特殊意义,加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往往采用利润指标考核管理层,我国广大企业仍然主要采用会计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公司的绩效,故本文沿用会计利润指标进行研究。

净资产收益率(Y1):即权益报酬率,它反映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投资报酬率,衡量公司对股东投入资本的使用效率。

公式表述为:Y1=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2.公司董事会规模:即该公司董事会董事总数,用DZ表示。

3.董事会结构变量:独立董事构成比例(独立董事占董事会全体人数的比例)表示为DZB。

4.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表示为:E1=1

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表示为:E2=0

(四)模型设计

Y1=X1+X2DZ+X3DZB+X4Ei+u

上式中,X1、X2、X3和X4代表回归参数,i只能取1或2,u代表回归残差。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

笔者采用SPSS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见下表。

分析下表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就董事会规模而言

它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假设(1)公司绩效与董事会规模负相关。”这个假设不成立。这表明当前河南上市公司董事会的规模并不是影响公司绩效的主要因素。

(二)就董事会构成而言

通过表可以看出:独立董事构成比例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假设(2)独立董事构成比例与公司绩效成正相关。”这个假设不成立。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董事会构成与公司绩效时,仅考虑了独立董事的构成比例,而没有考虑其独立性。只有真正独立的董事才能在监督经理人员、参与公司决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因而独立董事构成比例这一参数的有效性可能不大。这也可能是回归分析结果与“独立董事构成比例与公司绩效成正相关”这个假设不相符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虽然笔者得出了“董事会构成中独立董事构成比例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对于这个分析结果,不能武断地认为独立董事制度毫无用处。毕竟,河南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时日有限,独立董事制度不健全也是在所难免。即使是国外成熟的独立董事制度也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对于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还需要实践和时间的进一步检验,也需要更多关注者予以更深入的研究。但是,这不能成为放弃独立董事制度的借口。实际上,独立董事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不少问题,除了上述客观原因外,还与公司治理的体制、独立董事制度的推行方式和运作体系等主观因素有莫大关系。

(三)就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是否合一而言

由上表可以看出:两职是否合一也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假设(3)CEO兼任董事长将提高公司绩效。”这个假设不成立。

四、建议及局限性

(一)笔者得出了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不相关这个结论

在对董事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中,需要重点考虑和解决的并不是董事会规模的问题,而应是董事会制度的其他层面。

(二)提高独立董事的比重还不能够保证独立董事对公司业绩促进作用的完全发挥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独立董事在推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独立董事和公司监事的关系难以协调;对独立董事选拔过于依赖管理层;缺乏对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独立董事维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初衷还未能实现等。只有这些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独立董事在我国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三)通过对河南上市公司的现实考察表明:两职分离并不是解决公司绩效问题的灵丹妙药

目前,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已蜕变为“大股东会”,监事会形同虚设,事实上“内部人控制”的现象非常严重。从这个层面上讲,两职分离更有利于控制经理人员的败德行为。然而从政府经营企业的缺陷在短时间内仍无法消除这一现实来看,两职合一的方式可以给予被束缚的经理人员更多的自主权,激励其更积极地考虑和负责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并实现自我价值。因此,现阶段需要衡量这种抑制政府干预的积极作用与削弱监管的负面作用相比孰大孰小。折中的观点应该是,对于目前的上市公司而言,由总经理兼任董事(不包括董事长)可能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由于本文样本的选取仅仅是2004年一年的数据,因此,数据期限可能过短,不足以证明文章中得出的结论可长期适用,而且河南上市公司数量有限,所选的数据太少,因而可能导致检验结果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另外,文章用净资产收益率代表公司绩效可能存在争议。

上市公司监事会 篇7

一、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

早在20世纪90年代, 以Wright和Bushman为代表的国外研究人员已经开始通过会计信息质量的视角来分析公司治理结构中各种特征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的方案, 发表了大量关于董事会、独立董事制度公司治理相关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研究成果。但针对监事会的治理效果、监督功能等与监事会相关特征的研究文献却乏善可陈。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处于国际主流地位的、以英美为代表的“一元制模式”公司治理结构中没有监事会的设置, 公司的自我监督机制主要是通过董事会下设的相关委员会来实现的。另外, 虽然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与“二元制模式”的代表德、日比较相近, 但是它们的监事会在性质和职权上与我国的监事会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 国外关于监事会治理效果的研究成果难以提供重要的经验结论, 借鉴价值相当有限。

(二) 国内文献

李维安和张双亚 (2002) 认为, 我国上市公司中的监事会在功能定位上存在理论认识上的模糊, 监事会的职能在实践中存在功能虚化的问题, 部分上市公司及学者中普遍存在弱化乃至取消监事会制度的倾向。需要构造适合我国国情的监事会制度, 加强监事会的监督重点、监督范围和监督手段。胡铭 (2001) 利用250家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对监事会规模、监事会持股比例、监事会报酬等特征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发现上述特征与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而且上市公司中的监事会规模普遍较小, 服务全体股东的意识不强。缪艳娟 (2004) 通过在理论层面的论述得出, 上市公司监事会的监督不力已成事实, 并认为造成监事会监督不力的重要原因在于有关法律规范对监事会职权等的规定本身存在诸多缺陷。认为在董事会被大股东或内部董事控制的情况下, 引进独立董事制度会造成其与监事会功能的交叉、机构的重叠。张逸杰等 (2005) 以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指数成份股公司为样本, 研究了上市公司监事会的监督有效性问题, 发现监事会的规模越大, 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但是两者之间的这种相关关系并不显著, 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相对较弱。李维安和王世权 (2005) 发现监事会在当前的特殊情况下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要监督作用, 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安全系数具有正向的影响。还发现当前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的有效性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呈负相关, 表明公司治理结构对监事会功能的发挥有重要影响, 需要通过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来解决监事会监督能力不足的现状。刘名旭和喻强 (2005) 将管理熵引入了公司治理的分析中, 从熵理论的视角对监事会进行了研究。认为目前上市公司中监事会的构成方式、行权方式以及激励方式等都使得监事会无法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这限制了监事会系统的良性循环, 促使监事会成为了一个无效率的系统, 其监督职能也就难以有效的得以实施。蒋松桂和蒋峦 (2006) 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监事会规模普遍较小, 这一现象可能会影响监事会监督效果的有效发挥;监事会成员中的外部监事比例较低, 这无法有效的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但研究仅限于初步的分析归纳, 并没有结合回归模型对上述结论和建议给予经验数据的支持。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回顾可以发现, 现有的研究还存在如下的局限性:关于监事会监督职能有效性的研究很多都局限于理论分析的层面, 没有大量的来自经验数据的证据对相关结论给予论证和支持;现有的经验研究主要是从公司业绩的角度对监事会的监督有效性进行分析, 缺乏来自会计信息视角的经验证据, 而会计信息是监事会监督职能的主要方面, 是其监督有效性的重要体现;研究中所使用的样本数据量较小, 不利于回归分析模型得出相对客观和准确的实证结论。本文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入手, 构建反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指标, 通过探讨会计信息质量与监事会各特征的相关性来对监事会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 为完善我国监事会制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和经验数据的支持。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 由于现代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导致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从而产生了代理冲突。Jensen和Meckling (1976) 就认为没有持股的代理人很难与委托人的利益相一致, 代理方持股比例的增加会使得代理冲突得以缓和。Beasly (1996) 也认为作为有限理性的“经纪人”, 代理人需要通过持股或者领取薪酬的手段来解决代理冲突。对监事而言, 这种代理冲突的缓和就是其更愿意积极履行监督职责并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Laffont (1997) 的实证研究表明, 避免管理层合谋的方法之一就是提高监督者的激励, 通过激励可以提高监督者的积极性, 从而防止董事、经理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进行违规操作。因此, 笔者认为对监事会成员的进行一定的激励会大大加强其监督的有效性, 从而使得会计信息的质量获得提升。考虑到常用的激励方式主要有股权激励和薪酬激励两个方面, 所以本文采用监事会成员的持股比例及领取薪酬的监事数量作为相关的替代变量进行研究。由于监事会与董事会是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门, 本文选用相应的董事会特征作为参照对象来便于进行比较说明。所以, 本文针对激励特征提出如下假设:

H1a:监事会成员的持股比例越高, 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H1b:领取薪酬的监事比例越大, 会计信息质量越好

H1c:董事会成员的持股比例越高, 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H1d:领取薪酬的董事比例越大, 会计信息质量越好

关于董事会以及独立董事的一系列国内外研究已经表明, 规模是董事会特别是独立董事发挥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样的, 监事会必须保证具有一定的规模才能有效的发挥其监督职能, 较小规模的监事会往往容易受到董事会的影响, 从而影响其有效性。胡铭 (2001) 、张逸杰等 (2005) 、蒋松桂和蒋峦 (2006) 的实证研究都表明, 规模大的监事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监督的有效性。但是, 考虑到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与监事共存的局面, 笔者认为不能直接用监事会的规模与会计信息质量间的关系来论证其有效性。分析独立董事与监事的基本职能可知, 我国的“二元制”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必然会造成监事与独立董事之间存在一定的职能重叠, 这使得监事会规模的变化对其监督有效性的影响有可能会被独立董事的作用所遮掩, 因此有必要对两者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以便于更为深入地了解新形式下监事会规模的作用。所以, 本文假定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对于会计信息的具有等同的影响力, 在考虑监事会规模变化时也兼顾了独立董事规模的变化, 通过条件假设来进行实证研究。本文针对组织特征提出的假设如下:

H2a:独立董事增多, 监事减少, 会计信息质量不受影响

H2b:独立董事不变, 监事减少, 会计信息质量变差

H2c:监事增多, 独立董事减少, 会计信息质量不受影响

H2d:监事数量不变, 独立董事减少, 会计信息质量变差

毋庸置疑, 监事会能够有效发挥监督功能的重要前提之一是监事会的独立性。具有独立性的监事会才可能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代理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影响监事会独立性的因素很多, 其中任期就是因素之一。虽然针对监事任期与其独立性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很少, 但是国内外很多关于审计人员或独立董事的实证研究都表明任期的长期会直接影响到相关人员的独立性。Hamilton和Ruddock (2005) 发现过长的任期会削弱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使得审计人员难以公正客观的对会计信息进行审核, 给会计信息质量带来负面影响;Tejada (1997) 对独立董事的任期研究也表明过长的任期容易造成独立董事对内部董事的妥协甚至是合谋, 会严重影响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因此, 有理由认为监事的任期过长会降低其独立性, 影响其监督的有效性, 进而给会计信息质量带来负面影响。考虑到数据收集的完整性以及监事会主席在监事会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以监事会主席的任期为代表来进行实证研究, 并以董事长的相应特征作为对比, 针对独立特征提出如下假设:

H3a:监事会主席的任期越长, 会计信息质量越差

H3b:董事长的任期越长, 会计信息质量越差

(二)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定的研究样本为2003年至2005年A股的上市公司, 财务数据和公司治理数据均来自CCER数据库。删除了缺少数据的样本后, 得到了2337组样本数据, 其中2003年为782组;2004年为774组;2005年为781组。数据的预处理通过EXCEL实现, SPSS15用于统计分析。

(三) 变量设计

为了验证研究假设, 本文变量选取如下: (1) 因变量:会计信息质量指数 (aiqindex) 。会计信息质量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鉴于可靠性、相关性和及时性这三个基本指标的重要性, 本文选用了三个年报的披露项目作为上述指标的替代变量共同组成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指数。第一, 净资产收益率 (roe) 。由于净资产收益率是我国上市公司申请配股的一个重要条件, 所以上市公司往往通过盈余操纵来达到配股条件, 即最近3个会计年度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0%以上且任一年度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10%。这造成了我国上市公司中独特的“10%现象”。邱学文 (2000) 的调查结果表明: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其中就有为使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配股资格, 凡能改变举债或为某种政治利益而虚报利润。所以, 本文认为如果公司三年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之和略高于30%, 则该公司的会计信息可能不真实、会计操纵的可能性较大, 并且定义变量roe=1;否则变量roe的取值为0。第二, 外部审计意见 (sao) 。上市公司年报的审计是保证年报真实性和合法性的重要步骤, 也是揭示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手段, 审计意见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 我国上市公司被出具的审计报告主要有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以及拒绝表示意见四种。本文认为若上市公司年报的审计意见为无保留意见, 则说明该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较高, 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并且定义变量sao=0;否则变量sao的取值为1。第三, 年报披露时间 (aptime) 。及时性是会计报告的一项重要指标, 年报的及时披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公司财务信息被大股东或管理层操纵或提前利用的概率, 有助于中小股东的投资决策。目前, 我国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最后期限是四月三十日, 披露时间是相当充分的。所以, 本文认为如果上市公司没有在证监会规定的最后期限以前批露年报, 则表明该公司的年报内容应该受到质疑, 其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并且定义变量aptime=1;否则变量aptime的取值为0。所以, 本文构建的会计信息质量指数为aiqindex=roe+sao+aptime。综合上述分变量的取值可知, 本文构建的会计信息质量指数的取值区间为[0, 3], 分别代表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差、较差和很差四种情况。 (2) 控制变量。第一, 公司总资产 (取自然对数) 表示的公司规模Size:企业的规模越大, 对该地区的经济影响也越大, 其受到政府的影响和大众的关注也越多, 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相对较轻。总资产是一个与公司结构相关联的内部变量, 不易受到非主流影响因素的干扰, 所以本文选择总资产来表示公司规模。第二, 营业利润在主营业务收入中所占比重Opin I:该指标反映了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 可以体现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对利润总额及企业收益的影响程度, 在大量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实证研究中被设定为控制变量。 (3) 解释变量:研究假设中涉及到的监事会及董事会的各项特征, 具体定义见下文。

(四) 回归模型

根据因变量的取值特征, 本文应用Multinomial Logistic方法进行回归分析, 并设定aiqindex=0的样本为参考对象。相关的回归模型如下: (1) 激励特征。定义监事的持股比例、领取薪酬的监事数量、董事的持股比例以及领取薪酬的董事数量分别为aups、ausaio、dips、disaio。回归模型为:aiqindex=α+β1aups+β2dips+β3ausaio+β4disaio+γ1Size+γ2Opin I+ε1。 (2) 组织特征。定义独立董事增多监事减少, 独立董事不变监事减少, 监事增多独立董事减少, 监事不变独立董事减少分别为indiuaud、indieaud、auuindid、aueindid, 回归模型为:aiqindex=α+β1indiuaud+β2indieaud+β3auuindid+β4aueindid+γ1Size+γ2Opin I+ε1。 (3) 独立特征。定义监事会主席与董事长的任期分别为autenure、ditenure, 回归模型为:aiqindex=α+β1autenure+β2ditenure+γ1Size+γ2Opin I+ε1。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为了了解变量的变化趋势和基本情况, 本文进行了如下描述性统计:

(1) 会计信息质量的描述性统计。为了解因变量的变化趋势和基本情况, 本文对会计信息质量指数进行了分年度的描述性统计。 (表1) 列出了2003-2005年样本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第一, A股上市公司的aiqindex普遍取值为0, 说明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较好, 客观、可靠的会计信息是年报披露的主流趋势;第二, 在2003-2005年aiqindex的均值、方差都呈逐年缓慢上升趋势。虽然这种情况并没有改变会计信息质量的主流趋势, 但是仍需引起各方的关注, 并加大监督的力度。

(2) 持股比例的描述性统计。为了解被解释变量的变化趋势和基本情况, 本文对样本公司的监事会和董事会特征进行了分年度的描述性统计。由于任期的特殊性, 其分年度的统计分析难以对其趋势清晰说明, 所以本文没有对监事会主席及董事长的任期进行描述性统计。 (表2) 列示了持股比例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 (表2) 的数据可知:第一, A股上市公司中的大多数监事和董事并不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第二, A股上市公司中的监事会持股比例要远远小于董事会, 监事会持股的最大值基本为12%左右, 而董事会持股的最大值则为74%左右。根据持股比例的平均值可知, 监事会的持股比例较董事会的持股比例要相差一个数量级。

注:aups为监事持股比例;dips为董事持股比例;N/A表示无法得出数据

(3) 领取薪酬人数的描述性统计。从 (表3) 的数据可知:领取薪酬的监事人数要远远少于领取薪酬的董事人数, 统计结果稳定。绝大多数的监事会成员是不领取薪酬的, 领取薪酬的监事为1%左右;约有三分之一的董事是领取薪酬的, 其均值稳定在30%左右。

注:aups为监事持股比例;dips为董事持股比例;N/A表示无法得出数据

(4) 规模的描述性统计。从 (表4) 的统计结果可知:第一, A股上市公司中监事会的规模大多为5人, 董事会大多为10人, 独立董事大多为3人。无论是最大值还是均值, 监事会的规模均普遍小于董事会的规模, 但略大于独立董事的规模。第二, 监事会规模的均值约为4.2, 而独立董事规模的均值约为3.2左右, 两者相差不大。所以, 在A股的上市公司中, 规模效应对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监督有效性的影响可能相差不大。

注:aunum为监事会规模;dinum为董事会规模;indinum为独立董事规模

(二) 回归分析为了验证研究假设, 本文运用上述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如 (表5) - (表7) 所示。

(1) 激励特征的回归分析。由 (表5) 可知, aups、ausaio这两个变量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 表明监事的持股比例与领取薪酬的监事比例这两个变量并不能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无法支持假设1a和1b。同时, (表1) 的数据表明dips、disaio这两个变量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 表明董事的持股比例越高、领取薪酬的董事比例越高,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越好。在监事会和董事会之间出现的截然相反的对比结果表明, 当前我国的上市公司中监事会与董事会并不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监事会的影响力已经被大大的弱化, 造成其监督职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监督的有效性不足, 从而导致其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鉴于描述性统计表明监事会的激励程度要远远低于对董事会的激励, 笔者认为是由于激励的不足导致监事会的监督动力不足, 使其自身利益难以趋同于委托人的利益。

(2) 组织特征的回归分析。由 (表6) 可知, 四种假设条件变量中只有indieaud变量是统计显著且负相关的, 即当独立董事数量不变而监事数量减少时, 会计信息质量会变差, 支持假设2b;indiuaud、auuindid、aueindid等三个变量都是统计不显著的, 说明独立董事增加监事减少、独立董事减少监事增加、监事不变独立董事减少都不会对会计信息带来影响。 (表2) 的实证结果表明独立董事和监事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确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两者规模上的反方向变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有可能会彼此弥补。另外, 假设2b和2d的验证结果说明, 对于会计信息的内部监督而言, 监事会在两者之间是居于一个相对占优的地位。考虑到描述性统计中监事会的规模仅仅是略大于独立董事的规模的结论, 可以认为规模效应并非一个理想的解释, 不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所造成的独立董事监督能力的低下应该是主要的原因。所以, 我国上市公司中的独立董事制度还不能完全取代监事会的监督职责, 监事会仍然有存在并继续完善的必要。

(3) 独立特征的回归分析。在 (表7) 中, 变量autenure的实证结果并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表明监事会主席的任期与会计信息质量间的相关程度较低, 无法支持假设3a。相反的, 变量ditenure是统计显著的, 即董事长的任期与会计信息质量负相关, 表明公司董事长的任期越长, 会计信息质量越差, 支持假设3b。对于上述实证结果, 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 监事会的独立性不受任期影响;第二, 监事会的影响力很微弱。鉴于现有文献大多支持任期会影响独立性的研究结论, 本文倾向与认同第二种观点, 即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并没有得到重视, 监事会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力不足, 不能有效的履行其内部监督职责。

四、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2003~2005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视角对监事会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经验数据表明监事的持股比例、领取报酬的监事数量以及监事会主席的任期等都对会计信息质量没有影响;监事会规模与独立董事规模会同时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并且监事会的影响力要稍强于独立董事。通过会计信息的佐证, 本文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的影响力已经被严重的弱化, 监事会的监督有效性明显不足;相对于监事会而言, 董事会明显居于强势地位, 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很大, 对监事会的独立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尽管独立董事也具有内部监督职责, 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独立董事还不能完全取代监事会。由于无法取得详细的数据, 本文对于独立董事与监事相互之间的影响还比较简单, 对于董事会对监事会的影响还需要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维安、张亚双:《如何构造适合国情的公司治理监督机制》, 《财经科学》2002年第2期。

[2]胡铭:.《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与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3]张逸杰、王艳、唐元虎、蔡来兴:《监事会财务监督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4]李维安、王世权:《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绩效评价与实证研究》, 《南开管理评论》2005年第1期。

[5]刘名旭、喻强:《熵理论与我国监事会制度》, 《天津商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6]蒋松桂、蒋峦:《监事会治理初探》, 《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12期。

[7]Jensen M.,W.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

[8]Beasley M.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board of director composition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

上市公司监事会 篇8

一、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监事会概况

(一)世界主要国家(地区)财务管理监事会运作模式之比较

1. 德国上市公司监事会。

在德国,监事会负责公司经营管理决策及监督,直接负责对象为股东大会,与英美国家董事会类似。而与之对应的董事会直接对监事会负责,其主要权力是负责执行,可以对大多数具体事务作出决策。即董事会与英美国家的经营班子类似。但对董事会的决策权做出了一些限制:要将决策情况定期报告给监事会,而且,在重大投资以及财务决策上,监事会的意见更为重要。此外,在董事会成员任免方面以及董事会成员报酬方面,监事会享有决策权。在董事会之外,监事会也可以代表公司。

《德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5-1-1条规定:监事会要对董事会的领导行为进行定期协商与监督,监事会不单单是监督机关,也是协商机关。德国监事会要对董事会的经营管理不足提出建议。同时,监事会的监管还体现在事前监督,即要与董事会协商企业未来发展之战略,要提出管理建议。所以,监事会不仅仅是简答监督员的角色,更是预防监督机构和咨询顾问。监事会的监管义务也包含企业经营的预防措施以及与董事会的协商义务。监事会的监督职能扩大至企业未来发展策略问题,这一预防监督措施要通过与董事会的经常性协商讨论予以实现。《德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3-2条规定:董事会有义务与监事会就企业发展战略问题进行协商,并定期讨论实施情况。

2. 日本和台湾的“分立制”。

日本与我国台湾地区,以德国监事会为参照,设立了公司经营与监督制衡模式。董事会要将经营情况定期向监事会报告,而且有些经营活动必须经过监事会批准后方可实施。重大决策要向监事会及时报告。监事会可以审查公司财务,但台湾监事会无权任免董事成员,仅具有监督权力,并且,也并未赋予监事会参与公司经营决策权,更无经营管理权,对外也不得代表公司。

3. 美英等国监事会模式。

以美英等国为代表,公司中仅设置了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未设置监事会。会计检查委员会行驶监督经营权力,该委员会由独立董事组成,公司高级经理行驶日常经营业务权,董事会对重大业务具有监督权,也可以监督高级管理人员及会计实务。实践中,董事会与经理职权划分界限逐渐淡化,权力逐渐走向融合。为保障决策、执行与监督权三权分立,美国规定,必须由一定比例的外部董事来组成董事会。在此指导思想下,审计委员会发挥了类似监事会的职能[1]。

4. 我国监事会设置情况。

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董事会为必设机关。在股东大会休会期间,监事会有权行使监督权,监督董事会的业务执行情况,即董事会的执行权与监事会的监督权,二者构成了三权之中的两极。

实践中,我国以本国经济体制特点出发,结合日本和台湾的经验,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监事会制度。我国监事会监督的内容主要是财务与义务。董事会主要监督其下设机构、董事、经理层。独立董事监督公司及董事与大股东的关联交易[2]。

(二)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监事会运作模式之评价和启示

鉴于上述四种模式,笔者认为,监事会设置与否,权力如何界定等问题应当以公司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设置监事会,监督作用明显,可以防范风险,但也带来一定副作用即组织机构庞大,组织效率降低;不设监事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监督失去了体制保障。

1. 德国监事会。

其监事会权力明显高于董事会,其特点在西方发达国家来看,公司监事会拥有广泛监督权。特别审查人可以行使补充监督权,这种监督机制与日本的监督机制有相通之处,即以董事会外部视角来行使监督权。二者的区别是德国监事会同时具备决策之权力,而外部并购市场并非美国如此发达,外部监督力度稍弱。

2. 日本与台湾的监督机制。

这种监督机制存在财务与专业监督并存的特点。一般情况下,监事(会)承担这两项监督职能。特定情况下,会计监督职能也可由监察人来承担,监察人的角色主要是补充监察作用,以应付突发情况。日本外部并购市场与美国不同,并不发达,所以,这种监督的本质在于借助内部监督力量来实现。

3. 美英等国的监督机制。

美英等国不设置监事会,主要目的在于减少决策层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3]。其主要监督功能发挥是通过外部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但其独立性只能是有限的独立性,因其隶属于董事会内部,故而独立性相对于德日模式下的监事会稍显脆弱,但美国发达的并购市场可以发挥较强的外部监督角色,而这恰恰弥补了内部监督的不足[4]。

4. 我国监督机制。

我国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并存的监督机制,有一定的协同性和合理性。我国在监事会是唯一内部监督机构情况下,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可以发挥其监督职能,作为监事会监督职能的补充。独立董事制度建立之后,与前述发达国家或地区类似,公司显现二元化监督力量。其一为董事会外部。其二为董事会内部。必须恰当处理这两种监督的关系才可以充分发挥协同监督的功能,除此之外,必须对二者合理定位,要解决二者的功能区重叠之问题。

二、民办本科高校监事会设置现状及分析

基于上述论证,对民办高等教育系统而言,我国法律规定董事会或理事会应作为学校决策机构,院长为执行机构,但并未对监督机构作出统一规定。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民办高校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曾指出,要推进其按章程建立内部管理体系,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建立董事会、监事会,推进民主决策,形成民主管理,建立民主监督机制,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但从法律提出的建议,在实践中并未取得多大成效。

董圣足博士2010年曾对全国45所民办高校做过问卷调查[5],在这45所民办高校中,单独设置监督机构的仅有8所,占比为18%,未设置的为37所,占比为82%,而8所有监督机构的高校之中,名称也各有特色,仅一所院校称为“监事会”,其他院校都以“财务审计部”、“教职工代表大会”“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或“教授委员会”称呼。有些监督机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监督机构,这些机构依附于决策机构,且职能尚未完善,尚未形成与决策机构相互制约的局面,现有民办高校真正意义上的监督职能尚未完全形成,正如北京市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刘林所(2013)所指出的“民办高校逐利化越来越明显,而政府主管部门却未适当加以限制或引导,民办高校私人出资又兼有社会公益性,其特殊性不应界定为企业,任其在市场大潮中自生自灭,应当在资产监管以及办学行为方面进行有效监管。”

钟建芳(2014)曾指出,江苏2014年27所民办院校中,几乎没有高校建立监事会,大多数高校依靠工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但有些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基本上是摆设或者是权力非常有限。民办高校教师受雇于校长,或直接或间接受制于董事会或校长,生源不稳定以及福利待遇未落实,上述情况导致民办高校教师流动性非常大,而且教师普遍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这些都使得教职工代表大会无法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近几年来,国家重视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有部分高校建立了纪委监察部门,但受制于体制问题,对学校领导及事务监督作用非常有限。

有些地方开始了民办高校的监事会制度建设的尝试。如2014年浙江宁波出台的《民办高校章程范本》明确指出:学校设立监事会,出资单位可以对监事的产生,更换制定细则,全体监事组成监事会,可以对董事及学校管理人员提出建议,可以防止其滥用职权,从而保护学校与教职工的合法利益,并对监事会的权利义务、任期、议事规则、成员组成进行了详细规定[6]。

三、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对民办本科高校监事会制度研究启示之一:必然性

(一)保障内外利益相关者利益之需要

民办高校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举办者,教职工及学生,举办者是民办高校的主要利益关系人,办学质量直接影响高校发展。教职工素质影响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性,其直接参加民办高校的经营管理活动,学生是民办高校的直接利益获得者,其数量与质量影响民办高校的当前与未来。其知情权、选择权以及人格尊严都应受到法律保护,并且有权获取优质教学服务以及安全保证。

民办高校外部利益者主要有政府、金融机构以及社会公众。政府是民办高校教育发展的受益人,同时,也负有监管服务的义务。其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而且政府的政策与资助也成为民办高校发展之关键。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是民办高校的潜在利益相关者,为民办高校提供物质支持,金融信贷可以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社会公众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潜在利益相关者,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社会公众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基于以上认识,民办高校既然是利益相关者组织,就应该权衡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应有所偏颇。实践中,民办高校监督机制普遍缺少,如教职工代表大会形同虚设,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监管失灵,学生、社会利益相关者监督欠缺,由此导致民办高校投机行为时有发生,民办高校处于混乱边缘之境地[7]。

(二)权力制衡之需要

笔者2012年对江苏部分民办高校进行了调查,结论是:民办高校最高决策权为董事会所把持。董事会的人员、权力、决策过程都有不少问题,有些高校假借社会有声望人士、教职工、学生、校方之名义组成,实际举办方比例最高。调查显示,董事长过多的主导决策,民主科学性较差,决策缺乏全面性。究其原因是相关配套法律不健全。《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条例对学校董事会及其决策机制人员组成、议事规则、会议召开、人员任期都做了详细规定,但对成员组成的比例并未明确规定。对董事的任职条件及任职资格规定过于简单。同时,对董事任期、会议召开规定过于原则化,不易操作,实践性不强。由此,在民办高校中建立监事会实为制约董事会权力过大之良策。

(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之需要

在当前民办高校治理结构中,最高权力机构为股东大会,决策机构为董事会,两者之间本应为制约关系,但股东大会因不是常设机关,往往难以对董事会构成制约。因代理成本的问题,很多股东失去了监督的动力,结果是“搭便车”的行为时有发生,这样,股东对董事会的监督作用非常有限,“单层制”而且很难坚持下来,“多层制”高校,由于个人利益问题,他们很少做到有效监督,其他几种监督模式,如党委会、工会、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会监督力度非常有限,监督效果有限。与监事会相比,任何监督都显效果差。可见,监事会这一法人机构在民办高校中不可或缺[8]。如图1所示:

四、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对民办本科高校监事会制度建设启示之二:路径及其探索

鉴于上述上市公司监事会状况,笔者认为,要在民办高校建立监事会,使之成为常设监督机构,要使其发挥对董事会及执行机构的监督制约作用,实现权力有效制约,此为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必然步骤。日本在《私立学校法(2012)》中要求民办高校必须设置监事会,要对学校的法人机关及其活动进行监督,详细规定了监事任职条件及权力和责任。我国台湾地区《私立学校法(2011)》也对民办高校的监督机构做出了明文规定,要由1至3人组成监察人员,监察理事业务流程,以及法人财产,并可以向主管部门报告。这种监事会的存在可以避免民办高校家族化,杜绝了权力过于集中,使决策更加科学、更公平、更有效。

笔者认为,民办高校监事会应当代表广大利益相关者利益,对学校旅行监管职责。民办高校监事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组建:

(一)关于机构设置

严格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应分为四大部分。股东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为决策机构,总经理为执行机构,监事会为监督机构,四大机构应该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公司法》规定将监事会与董事会并列设置,监事会应当对股东大会直接负责,监督董事会与管理层职责履行情况[9]。但是,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实施条例仅仅规定了民办高校的执行机构为院长和校长,董事会和理事会为决策机构,尚未对监督机构的设置作出明文规定,为此,江苏省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相关法律进行补偿,应明确民办高校需要设置监事会,与决策机构以及执行机构相互独立,相互监督。

(二)关于人员组成

基于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我国民办高校在法人类型上被定义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建议在民办高校中设置监事会,出资单位可以对监事会的产生与更换享有权力,职工代表可以由职工选举,监事任期每届3年,连选可以连任。为保障权力制约,监事不可兼任董事、财务负责人及经理,全体监事共同组成监事会,可以对董事会成员及其他高管人员进行监督,防止其利用职权侵犯公司或全体股东权益。

监事会组成应由专业人士担任,如执业会计师,审计师,或律师,也可以包括未担任董事会或校长的举办方代表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派出的代表或师生代表以及家长来组成,人数不应少于3人。而且职工或学生代表不应低于三分之一,具体比例可以由学校章程规定。

监事会应当设主席一人,全体监事过半数选举产生。监事会主席召集主持监事会会议,监事会主席不履行职责时或不能履行时,由半数以上监事共同推举一名监事召集主持监事会会议,董事、经理不得兼任监事。监事任期届满未及时改选时,或监事在任期内辞职导致监事会成员低于法定人数时,改选监事就任之前,原监事仍应按法律规定履行监事职务。

(三)关于权力配置

民办高校监事会应享有如下权力:检查公司账务;对违反公司章程的董事、校长或院长进行监督,有权纠正董事、主任的违法行为;具有事先监察权;当发现董事会或校长有违反法律法规或学校章程时,有责任也有权提议召开临时董事会,向他们进行通报,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如省教育厅或市教育局报告情况,也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在董事会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召集主持股东会会议时,监事会具有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的权利;向股东会会议提出议案权;学校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10]。同时,为更好履行职责,监事会必须依学校章程办事,不得对学校日常必要活动加以限制。

(四)关于外部保障机制

为使监事会更好发挥监督作用,外部保障机制必须建立。外部监督机制主要是政府监督、教育中介的监督以及公众媒体的监督。

首先,积极探索民办高校的分类监管机制。对盈利性高校与非盈利性高校要加以区分,采取不同政策加以引导。其次,要丰富监管手段与方式,要以法律、经济、评估手段,政策引导,财政支持,鉴证评估及信息咨询的方式引导民办高校健康发展。再次,要放松经济管制,引导社会化管理。最后,完善督导专员制度。有组织、有目的地向民办高校选派党委书记,委派督导专员,对学校办学质量及时加以监督与指导。

为了纠正市场不足及政府监督不到位的情况,引入社会中介对民办高校办学质量进行监管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网络、广播、报纸杂志对高校的监管作用,这些媒体影响面较大且及时快捷。

参考文献

[1]Freeman.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 Pitman Press,2010:46

[2]刘国城,许成安.我国股票市场行情对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影响—来自深沪A股市场证券公司的经验数据[J].财经问题研究,2010(12)

[3]Edmin.D.Duryea.Academic Corporation.A History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Governing Boards[M].New York,Falmer Press,2011:137

[4][美]亚瑟科恩/李子江.美国高等教育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37

[5]董圣足.浅论民办高校监督制度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2)

[6]肖俊茹,王一涛.论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J].现代教育科学,2011(1)

[7]杨炜长.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民办高校监管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2(6):77-81

[8]杨俊平.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4)

[9]王荃,朱晓超.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4)

上市公司监事会 篇9

一、监事会监督权的价值功效

为了避免董事会利用日趋膨胀的职权优势将自身利益置于公司利益之上, 对其活动的监控就显得十分必要。股东个体势单力薄且个体监控耗费成本太大, 难以形成对董事会的有效制衡;股东会属于非常设机关, 也无法对其实行经常的监督。相比较而言, 作为常设机关的监事会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行使监督权动态地监控董事会及其成员的经营活动, 从而成为了股东利益的“守护神”, 弥补了股东和股东会在监督方面的先天不足。因此, 监事会监督权是保障现代公司良性运转的重要条件, 或者说, 防止董事会滥权、维护公司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监事会监督权的实现。

从公司立法和实践来分析, 我国实行的是股东会中心主义, 监事会的设立主要是基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股东与公司关系日益松弛、董事会职权不断扩张情况下, 通过运用监事会监督权对大股东滥用资本多数决策权原则的行为予以制衡, 才能切实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二、监事会监督权的立法漏洞

一般认为, 监督机构若要有效地行使监督权, 除了必须明确规定并保障监督权的落实外, 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相关条件:第一, 独立性。监督者在利益、地位等方面没有受制于被监督者;第二, 专业性。监督者应该具有基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能够较好地担负监督任务;第三, 积极性。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监能促使督者积极地履行监督职责。诸多已经披露的案例和调查数据表明, 我国公司立法均未能完全满足上述几项条件, 监事会在公司中独立性不强, 监督权呈现出碎片化, 也缺乏行权的能力和自觉, 难以适应公司经营的需要。

1. 监督权空泛化

我国《公司法》关于董事会监督权的规定除了过于原则、笼统外, 还缺乏基本的保障手段。

(1) 监督权力显模糊。第一, 由于公司法没有明确规定监事会检查财务的具体方式和方法, 使监事会的财务监督权缺乏可操作性。第二, 按照公司法的规定, 监事会有权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监事会是否有权对董事、经理以外的管理人员行使监督权力?可否对董事、经理违反股东会决议的行为实施监督?公司法并没有对此作出规定, 从而使监事会的职务监督权的实效大打折扣。

(2) 救济手段无保障。第一, 当监事会行使纠正请求权被董事、经理以各种理由阻却甚至无理拒绝时, 立法上却没有赋予监事会相应的救济途径和措施来保障这一权力, 从而使该权力柔性有余刚性不足。第二, 若监事会行使召开股东大会提议权, 而董事会拒不召集或怠于召集时, 在立法上却没有规定强制性措施对之“制衡”, 监事会的提议也因此可能变得无任何实际意义[4]。

2. 独立性没保证

(1) 从监事的任免分析, 监事会缺乏独立性。就监事选任程序而言, 公司法坚持的是同股同权原则, 不利于中小股东选出代表自己利益的监事进入监事会。在实践中, 监事候选人的提名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董事会手里, 这样很难保障监事的独立性。在具体的解职规定上, 由于没有规定监事解任的法定事由和程序, 使得监事的独立缺失了制度性保障。

(2) 内部行政隶属关系妨碍了职工监事作用的发挥。公司职工监事的工资待遇、奖惩等都由公司董事、经理决定, 这使公司职工监事很难大胆对公司的管理层行使监督权, 更不可能真正发挥参与公司治理、维护职工权益的作用。与其说职工监事“监督无力”, 不如说其是“无力监督”。

3. 专业性无要求

监控能力与监督实效直接关联。监督范围涉及公司的具体业务和生产环节的各个方面, 也涉及财务资料的收集到报表制作与披露的全过程, 其相应的监控能力是以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作支撑的, 否则就无法对被监控者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我国《公司法》仅仅规定规定了不得担任监事的主体范围, 欠缺对监事积极资格 (专业技能) 的要求, 相当一部分监事缺乏行使监督权的必备专业素质, 不少监事存在“三不精通”现象 (即不精通专业法规、不精通企业管理、不精通财务制度) , 也就无法对被监督者进行有效的监督,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制度上的缺失和遗憾。

4. 约束和激励机制不明确

监事会职能的有效发挥还有赖于监事会成员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的工作。公司法关于监事的义务和民事责任的规定过于简单、粗陋, 没有规定对监督不力者的处置措施, 不利于督促其切实履行作为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和忠诚义务, 直接影响到监事会监督效能的发挥。相对于股东为刺激经营者尽职工作所给与的薪酬而言, 监事的报酬显然低得多, 股权激励计划也往往与监事无关, 这样的情况下期望监事会成员热情高涨实在是强人所难, 成为“花瓶”监事, 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三、以监督权为中心, 完善公司监事会制度

从立法的角度看, 监事会权威不够的直接根源在于公司法没有确立其应有的地位, 立法者没有从完善公司治理的高度去确立和强化监事会的权力。实践已经证明, 不加强监事会的地位, 就不能形成公司的良好的自律环境, 各种违规行为就不能及时地被发现和制止。因此, 为了更加规范和稳定地发展, 在完善公司监事会制度时应树立强化监管的理念, 进一步加强监事会的权力。

由于董事会执行的经营管理职能具有日常性和综合性, 因而即使是在监事会权力比较强大的德国, 董事会也比监事会更有实权。为了有效的制衡董事会, 许多大陆法系国家近年来都致力于强化监事会的权力。因此, 我们有必要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有益经验, 夯实与拓展监事会监督权。

1. 监督权之夯实

制度设计的重要功能是合理确定权力边界。笔者以为, 要切实发挥监事会应有的监督职能, 监事会的以下三种权利有夯实之必要:

(1) 关于财务检查权。公司财务检查权是一种事后监督的权力, 主要内容是了解、核实公司的真实的财务状况, 旨在在保证公司自身财务安全的同时, 也保证公司债权人债权的实现, 最终维护和促进市场交易的安全。现行公司法关于监事会的财务检查权的规定略显空泛。笔者以为, 监事会财务检查权至少应包括:第一, 监事会可以公司名义委托律师、会计师等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财务检查, 费用由公司支出。第二, 妨碍监事会履行检查职责的, 应责令改正, 并对相关人员予以处分。对于因此给公司造成损失的, 相关人员还必须承担赔偿责任。

(2) 关于会议列席权。尽管公司法规定了监事有权列席董事会会议, 在实践中此权力却往往被忽视, 使其不能发挥效用。作为公司的经营决策机关, 董事会的决策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公司和股东的利益, 承担监督之责的监事会应尽可能帮助其避免决策不当。为达这一目的, 事前监督必不可少。因此, 立法应明确规定:监事会有权列席董事会会议, 了解公司的经营决策, 就其存在的问题向董事会提出意见和建议, 供董事会参考;董事会的召开必须有至少一名监事列席, 否则其决议的效力受到影响;监事的会议列席权属法定权力, 不可通过公司章程予以废除。

(3) 关于公司代表权。在公司与董事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 为了避免使公司利益遭受损害, 由监事会代表公司, 这是大多数国家公司立法通常的做法。我国公司法只赋予了监事会的诉讼代表权, 显然不能完全满足实践的需求。立法还应明确规定以下三种情形可由监事会代表公司行使权力: (1) 因为行使监督权的需要, 可代表公司聘任律师、会计师从合法性和财务上进行审核董事会的经营管理行为。 (2) 为了维护中小股东利益, 应少数股东请求, 代表股东为公司利益向董事、经理提起诉讼。 (3) 在公司设立、解散、增资、减资、发行新股、募集公司债券时, 与董事一起代表公司到登记机关办理各种注册、变更和注销登记手续。

2. 监督权之拓展

与董事会的权力相此, 我国监事会监督权内容显得单一, 并缺乏相关权利的配置, 导致发生监督缺位现象, 有必要加以适当地拓展。

(1) 关于董事任免权。监督权的核心问题是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人事任免权。德国规定监事会的第一项权力便是对董事会成员的任免权。法国在双层委员会体制下, 董事会的成员亦由监事会任选, 且股东大会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根据监事会的提议罢免董事。我国应当借鉴德、法两国的做法, 授予监事会对董事的提名权和任免权, 以加强监事会的监督力度。赋予监事会的董事任免权, 不表示其是董事会的权力机构, 目的不是使监事会控制董事会, 而是更有效地保证监事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实现二者之间权力制约的平衡。

(2) 关于特别召集权。由于一些特殊情形与董事利害攸关, 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 董事会常常在某些应由股东会表决的事项拒绝召开股东会。如果董事会拒绝监事会召开临时股东会的请求, 将使监事会通过行使这一特别召集权对董事进行监督、制约的愿望破灭。为制衡董事会的滥权行为, 各国公司法规定在特殊情况下可由监事会召集召开临时股东会。基于监事会行使监督权的需要, 我国也应把监事会的提议召集权提升为刚性的有保障的特别召集权, 明确规定:“监事会有权提议召开或在必要时自行召开临时股东会或股东代表大会, 自行召集的费用由公司负担”。当然, 为了避免影响公司正常运营活动, 特别召集权行的使只能基于股东的利益, 以董事会不召开或不能召开为前提条件。

(3) 关于业务调查权。从交易的安全和保护债权人的原则出发, 监事会的事前监督具有重要意义。有效发挥事前监督作用防止损害于未然, 才是设立监事会制度最根本的宗旨和出发点。由于一些损害公司利益或违法的行为在财务上可能并无反映, 只有检查了公司的业务执行情况才可能发现。因此, 立法机关应赋予监事会业务调查权。在必要的时侯, 监事会业务调查权还包括业务拘束权, 即某些特定事项 (主要是与公司存续和发展有重大关系的事项) 只有在取得监事会同意后方可进行。业务拘束权使监事会监督权的行使具有很大的主动性, 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董事会业务执行的自由, 也使事前监督得以大大加强。

3. 独立地位之保障

监事会是否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能否有效地行使监督权, 避免监事会被董事会支配和利用。

(1) 明确议事表决程序。关于监事会的议事机制、表决程序, 主要由公司章程规定, 公司法对此未作具体规定, 这显然不利于监事会监督权的行使。公司的发起人常常是大股东, 而大股东往往担任董事、经理, 期望由发起人拟定的章程规定详尽的监事会的议事规则和表决程序, 以达到在程序上保证监事会的独立性是很难的。因此, 应以法律形式明确监事会的议事机制、表决程序, 从程序上保障监事会的权力对董事会的擅权妄为形成制衡力量。

(2) 加强监事的职务保障。加强监事的职务保障, 是确保监事会独立性的关键。要加强监事的职务保障, 至少应从两方面着手:第一, 确保监事会在经费上的独立性, 从立法上保障监事会的经费不受被监督者制约。立法应强制要求公司专设监事会固定活动经费基金, 以聘请专业人员和开展监督、调查。第二, 规定提前解任的法定理由和法定程序。监事在任职期满前, 不得无故被解职。没有正当理由解聘某个监事的, 该监事有权请求公司赔偿因此而造成的损失。

4. 约束和激励机制之建构

在赋予了监事会较多的职权, 为了防止其权力过大造成的弊端, 除了依靠权力制衡权力之外, 还应当通过相当义务的约束和加重滥用权力而产生的责任来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鉴于我国公司法对监事的义务、责任和激励的规定过于粗略, 不足以防止监事滥用权力或怠于履行职责, 笔者认为, 对监事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进行全面设计是必要的。

(1) 监事的义务。监事的义务至少应包括:第一, 注意义务。监事应尽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每一个监事都应本着对公司和广大股东负责的态度, 时刻关注公司的每一项决策、每一项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 避免一切可能发生的腐败和滥用权力的现象。第二, 忠实义务。监事应当对董事拟提交公司股东大会的各种财务帐簿及其它文件, 进行如实核实调查, 并诚实地向股东大会提交自己的监督报告。第三, 不得兼职的义务。设计这一义务是保证监事能以独立、公正和客观的立场有效地行使监督权的需要。

(2) 监事的责任。现行法律对此规定相对简略, 应当细化监事的民事责任, 以督促监事切实有效地履行监督职责。笔者以为, 监事的责任至少应包括:第一, 个人责任。监事及监事会怠于或不履行监督义务、未尽善良管理人之责任, 致使公司、股东的合法利益受损的, 对其应负赔偿责任。第二, 连带责任。监事知悉董事、经理的决策或行为违法或严重损害公司利益, 却未提出反对意见, 甚至向股东大会包庇董事、经理的行为。由此造成的损失, 监事应与董事、经理承担连带责任。

(3) 对监事的激励。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不仅是经营者的功劳, 监事同样也有贡献。监事会作为公司的专门监督的职能部门, 只有让称职的监事从自身的工作中获得相应的奖励, 才能真正地促进监事关心公司经营, 有效地行使监督职能;否则, 它就会因激励不足而缺乏监督的积极性。公司法应确立一种激励机制, 将监事的报酬与公司经营业绩挂钩水平, 甚至给予一定的期权奖励。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立法的“先天不足”制约了监事会职能的发挥, 是监事会形同虚设的其根本原因。对于我国而言, 可取的做法是根据现实的需要, 通过对相关立法适时地修改, 科学地界定公司监事的责、权、利, 实现法律的应时而作。当然, 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 完善监事会制度仅是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的一个方面。从根本上看, 公司治理的核心在于变革我国公司股权结构, 实现股权多元化和股权控制行为市场化, 为监事会监督高效化奠定基础。否则, 再完美的监督制度也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参考文献

[1]巴晶焱.论公司监事会监督权的完善[J].前沿, 2004 (4) :27-34.

[2][4][5]张小平.完善公司监事会监督权的法理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 2007 (3) :204-206.

[3]陈微波.论我国公司监事会制度的完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1) :160-163.

[6]周小燕.完善我国公司监事会制度的理性思考[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 (4) :97-100.

[7]杜鹏, 刘欣慰.公司监事会独立性的制度价值[J].中国经贸导刊, 2009 (16) :87-90.

上市公司监事会 篇10

本文从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起源、以及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入手,深入剖析了这两种机制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这两种机制的比较提出了改善两者关系的一些措施。

1 监事会

1.1 监事会的起源

监事会作为公司治理专门、独立的监察机构,起源于荷兰的东印度公司[1]。台湾学者许智伟曾进行考证,他指出:“近代监察人制度可追溯至1602年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大股东受股东会之委托担任董事及监察人为其渊薮……各国为确立监察人遂经立法采摘近代三权分立的政治思想的精髓与架构,而塑造股东会、董事会与监事会的三种分立机关。”

自从监事会独立为公司治理的专门监察机关后,股东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权分立”治理机构模式已成为共识。这种模式体现了公司权力、责任、义务之间的制衡关系,充分体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管理权与监督权制衡”的现代公司治理特征。

1.2 我国监事会的发展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明确规定了“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职工代表组成,具体比例由公司章程规定。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同时明确了监事会的职权,包括检查公司的财务;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当董事、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时,要求董事、经理予以纠正等。1998年7月《国务院稽查特派员条例》的发布,标志着稽查特派员制度的正式启动。前总理朱镕基在1999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讲话时明确表示,“同意稽查特派员制度过渡为监事会制度”,从而在法律上确定了公司制企业的监事会制度。《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规定了“监事会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及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确保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同时也明确了监事会的权限仅仅是“检查与报告”。2001年上证所的《上市公司治理指引》对监事会的职能和要求有新的突破:监事会可以设独立监事;监事必须声明与董事、经理等之间的利益相关者关系,由国有股东提名的监事人数在监事会中不应高于三分之一;监事会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专业委员会,可以质询董事、经理、财务负责人;有权列席董事会会议和经理办公会议。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修正,新《公司法》已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与修正前的《公司法》相比,新《公司法》增加了监事会的职权,完善了会议制度,强化了监事会的作用。与监事会相关的新增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具体规定了职工代表在监事会中所占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进一步加强了对职工权益的保护;其二,有权对违法、违规、违反公司章程和股东决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对于给公司造成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还有权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起诉讼。其三,有权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议,在董事会不履行本法规定的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职责时可以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2]这无疑是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不断加强监事会权力与职责的行动。

1.3 我国监事会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国外引进的监事会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较短,与我国的市场环境还没有很好的融合,主要有以下问题:

1)成立目的扭曲。

我国新旧《公司法》都规定公司必须设监事。因此,许多公司为了符合法律要求,选举了监事会或监事,但对其职能的详细设置却漠不关心,仅仅当作一个有名无实的职位,使监事制度流于形式。

2)权力不足。

监事的职能是对董事会和经理层进行监督,但在我国股东会“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下,监督权往往是与被监督方协商或得到被监督方默许后授予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监事会天生权力不足。

3)监督费用依赖董事会。

监事进行监督需要资金。这应该由股东会授予。但股东会是非常设机关,监事的监督费用需要经过董事会或经理层的同意才能取得,这就造成了监事的监督费用依赖董事会的现象,增大了监事会与董事会及经理层合谋的可能性。

2 独立董事

2.1 独立董事制度的起源

独立董事制度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的“非雇员董事”。 美国分别于1934年和1940年在《证券交易法》和《投资公司法》中提出了“非雇员董事”和“非利益相关人”的概念,之后,《美国税收法案》首次提出了外部董事。1977年经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纽约证交所出台措施,要求本国上市公司“在不迟于1978年6月30日前设立并维护一个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几家著名大公司发生倒闭,引起了相关研究机构的关注。这就是1992年著名的“凯得伯瑞报告”诞生的背景,该报告提出了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长和总经理应由两人分任,董事会应广泛吸收非执行董事。在各州的公司立法中,《密歇根州公司法》则率先采纳独立董事制度。随即,英国伦敦证交所于1991年专门成立了公司财务治理委员会,要求董事会至少要有三名非执行董事,其中两名必须是独立董事。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就是要解决公司内部监控无效、管理不科学的问题。正因如此,有人将此称为“独立董事革命”[3]。

2.2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发展

我国修正前的《公司法》并没有明确提出独立董事的概念,但对非执行董事却做出了具体规定。明确提出独立董事的是中国证监会2001年5月发布的 《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2002年1月,证监会、国家经贸委发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和《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我国的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以外的其他职务,并独立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2005年10月修正后的新《公司法》第一百二十三条明文提出了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已初具雏形,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独立董事制度的运作离独立董事作用的充分发挥还有一定的差距,还需不断完善。

2.3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董事会机关中,独立董事具有特殊意义,也倍受争议。特别是独立董事的固有缺陷经常暴露出来,如独立董事难于独立、容易陷于薪酬激励的怪圈、存在结构性偏见或成为内部董事的保护伞等。近年来,美国与欧洲诸多大公司丑闻事件暴露出了独立董事制度的不足。从我国已经执行的情况看,独立董事制度也表现出了以下不足:

1)缺乏独立性。

很多公司都是由大股东或管理层向董事会提出独立董事人选,再以董事会的名义提名,这样的提名机制难以保障独立董事能独立于大股东和管理层。

2)实践管理经验相对薄弱。

由于不少独立董事缺乏企业管理或相关法律经验,对企业的运作不熟悉,难以担负起监督公司规范运作的重任。同时,一些独立董事本职工作繁忙,社会兼职很多,深入了解公司经营运作情况还远远不够。

3)信息不对称性。

大多数独立董事都是兼职,不能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履行职责,无法获得充足的信息。并且上市公司可能会出于各种考虑,尽量不提供或少提供不利于公司的资料,甚至有意不通知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的某些会议,造成独立董事无法获取充足的信息,难以发挥作用。

3 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的关系

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在职能上有一定的交叉,都是对董事会和经理层进行监督,但他们也有不同点。

3.1 相同点

1)目标相同。

从理论上说,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在为公司利益最大化,尤其在维护中小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行为等问题上利益和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受全体股东的委托,行使监控保障职能,因此可以说两者从根本上没有利害冲突。

2)面临独立性问题。

监事和独立董事要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其自身的利益与公司利益越不相关越好。但人都有一定的利益驱动性,监事和独立董事也不例外。他们要从公司取得一定的企业剩余保证自己的正常工作和消费。这就产生了独立性的“度”的问题。

3.2 不同点

1)监督过程不同。

因为监事会成员在董事会会议上没有表决权,不可能事前否定董事会的决议。它只有通过事后的审核、调查,要求董事会、经理层改变决议或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他们的主要行为是检查董事会和经理层的决议和经营成果,核查其中损害公司、职工、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而不是向股东会、董事会提出有关公司经营的建议。所以,监事会的监督表现出外部监督、非参与决策监督和事后监督的性质。

而独立董事常常通过参与董事会的决策过程来发挥监督作用。又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董事会的一份子,享有决策权。这使得独立董事的监督有可能成为事前监督。所以,独立董事的职责多具有内部监督、决策过程监督和事前监督的性质。

2)信息的获取能力不同。

独立董事由于是独立的外部人,所以他们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来真正了解企业。所以目前独立董事知情权的缺失已经成为限制其发挥效用的主要障碍之一。相比较而言,监事们多为专职人员,长期处于企业内部,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机会较之独立董事而言要多一些,更不易受管理层“一面之词”影响。

3)职能侧重点不同。

独立董事的职能包括:①参与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协助公司的重大项目的论证工作;②监督和检查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重大关联方的交易行为,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③审计公司的财务。

监事会的职能有:①公司财务的全面监督,享有相关的调查权、询问权、召集紧急股东会权、诉讼权等,并以相应的事权、财权作为保障;②从整个公司的利益出发,监督董事、经理经营决策和业务执行行为是否合法与妥当;③对违法、违规、违反公司章程和股东决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在董事会不履行规定的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职责时可以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4]

从上述可见独立董事与监事的职能都是监督,但是财务监督与合法性是监事会的基本职能和工作重点,而独立董事的重要职能是防止内部人控制与控股大股东损害小股东的问题。同时,独立董事还承担了公司顾问的角色。两者职能既有一定重叠,又有一点区别。

4)投入时间不同。

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是一种全天候的监督。而独立董事由于其在公司内部仅是一种兼职关系,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带有随机性质。

3.3 协调监事会与独立董事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公司立法采用的是二元结构的组织体系,即在股东会下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分别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而目前独立董事制度最为普及的国家大都是实行一元结构的组织体系。而我国是两者都有,造成了监事会与独立董事之间的职责不清,权力不明的情况。因此,如何协调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的关系是我国大小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可以用以下措施改善监事会与独立董事之间的关系。

1)依据新《公司法》界定整合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功能。

新《公司法》已正式施行,需要依据新《公司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责、权、利。保障监事会的职责主要集中在行使检查公司财务、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和起诉以及提议召开并主持临时股东会会议等方面;而董事会的职责主要集中到审批重大关联交易、提名内部董事、决定管理层薪酬、实施财务控制等方面。

2)建立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磋商协作机制。

独立董事和监事会这两种监督机制并存于同一公司,这是我国现代公司特有的现象。不仅要界定整合两者的功能,而且还要建立两者之间的磋商协作机制。如定期召开仅有独立董事和监事参加的会议,互相交换信息,通报情况,独立董事可以调阅、使用监事会的财务审计报告,并可建议监事会审议某一财务事项等。对此,无论是管理层制定相关的规章文件,还是立法机关修改法律法规都应当加以考虑。

3)通过实践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参照发达国家建立的,而各发达国家有自己的市场特点和文化底蕴,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就好像是“半路出家”,现在正“摸着石头过河”,怎样安全快捷的到达对岸,不仅需要国家立法支持,也需要大小企业顺应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同时,我们应当努力推进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产权制度的改革,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法治建设的力度,努力构造一个包括政府司法监审机关、中国证监会、股份制企业协会、独立董事协会、社会独立评估机构等一系列监控主体在内的切实行之有效的监控系统[5]。

4)重视社会监督体系的建立。

董事、监事的报酬都是公司运作成本的一部分,而且报酬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其职责履行情况,所以股东有权知晓,公司必须对于支付的董事、监事报酬进行信息披露。尤其对于上市公司或公开公司,因其股份的公众性,按照各国证券立法,更需要在公开资料上对报酬内容进行充分信息披露。中国证监会规定上述公司年度报告的信息披露中必须包括董事、监事的年度报酬情况(以公司支付为限),包括采用货币形式、实物形式和其他形式的工资、奖金、福利、特殊待遇及有价证券等。

这种公开的信息披露制度使得中小股东能够得知董事、监事的报酬情况,有助于他们对董事、监事进行监督,形成社会监督体系。对于董事、监事也形成了一种心理威慑,使其有效约束自身行为,不去超越权限获取不当得利。

社会监督还包括新闻舆论、各种媒体等。XX造假案最初是由《财经》杂志记者发现并写出“XX陷阱”一文在《财经》上发表,从而引起全国震惊。中央电视台组成报道小组,分赴天津、北京、深圳和银川调查,并在《证券时间》报告了其调查结果,终于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这件事说明了新闻舆论在社会监督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健.公司治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Z].2005-10-27.

[3]谭劲松.独立董事激励和约束机制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4]李维安.公司治理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上市公司监事会 篇11

本报告是在《董事会》杂志社每年一度的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金圆桌奖”评选的数据基础上完成的。报告将董事会的功能界定为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和支持公司战略性发展决策;二是加强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维护股东利益。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高,大股东利益渗透在公司董事会构成和治理中。在董事会治理类型的谱系中,中国上市公司处于“弱独立性—强控股股东控制性”这一类型。通过计量检验得出,目前最佳的100家上市公司董事会的主要职能是促进公司盈利增长,独立董事的占比和行为也是围绕公司盈利增长进行决策咨询,在“牧羊人”和“导盲犬”这两个角色之间偏重于充当“导盲犬”。由于大股东自身也有股东回报的诉求,在追求公司盈利增长的同时,偏好于送股和转增股来分享盈利的增长,兼顾股利现金分红的要求。

在各行业之间,总体上制造业类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处于中等水平,服务业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状况好于制造业。从行业竞争性角度看,垄断性行业的董事会在独立性和勤勉尽职上要明显次于竞争性行业的董事会。

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类型反映了中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及其相关的制度性管制要求,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尽管证券监管部门对独立董事制度有了强制性要求,但是独立董事在参与董事会治理活动的过程中还受到董事会内部执行董事和大股东的消极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独立董事的勤勉尽职受挫。

因此,要改善董事会治理中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从“弱独立性—强控股股东控制性”这一类型向“独立性—强控股股东控制性平衡型”转变,还有待于大股东地位和目标的改变,以及监管部门进一步提高治理要求。前者取决于公司发展随着市场竞争而自发产生变化的要求,后者则依赖于政府强制力量的推行。

金融、保险、采掘业名列前茅

图1各行业董事会治理评价平均得分

根据董事会监督和咨询专家的双重角色,我们采用“净资产收益率”、“资产保值增值率”、“利润增长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来反映双重角色可能产生的绩效。“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保值增值率”较多地反映董事会监督作用在股东权益方面的绩效,“利润增长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较多地反映董事会作为咨询专家在促进公司经营和市场竞争方面的绩效。这四类指标也是国资委对其所属国有企业集团经营业绩的考核指标,同样也可以用来评价大股东控制的上市公司绩效。

我们用这四项指标对所有上市公司进行筛选,选取绩效处于行业平均之上的上市公司。为了保证筛选出来的处于行业平均水平之上的公司有一定的数量,我们按照任意三项处于行业平均水平之上的原则筛选。结果是,从2005—2008年,每年大约有200—300家公司被筛选出来。然后再对这些公司董事会的特征进行评价,确定每家公司在各项反映董事会行为规范指标上的得分,排出顺序。

从行业分布(根据证监会的行业分类)来看,制造业行业的企业数量最多,占据62.5%。其他行业的企业占比均不到6%。按照三次产业分类,第一产业企业占比4.3%,第三产业占比29.7%,这种分布与目前中国的工业化阶段相对应。按照评价高低大致分为四类:第Ⅰ类是金融、保险业和采掘业,其董事会治理平均得分名列前茅;建筑业虽然从2005年的第12位跃居到2006年、2007年的第2、第1位,但是到2008年却从前100名中消失,变化幅度最大。第Ⅱ类是位次相对稳定的批发零售业,一般在前5名之内;第Ⅲ类是在5名之后且位次相对稳定的制造业;第Ⅳ类是在5名之后且位次起伏较大的交通运输仓储业、房地产业、信息技术业、综合类和社会服务业。

大股东持股比例低有利于改善董事会治理

图22005—2008年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

在前100名上市公司中,上市公司呈现出集中式股权结构,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平均在40%左右,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显著降低,四年平均值为8.7%,第三、四、五大股东持股比例更是偏小。这种股权结构非常有利于第一大股东对董事会的控制和影响。

图3基金公司作为大股东的公司占比

我们发现,第一到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从前100名到前10名公司大致呈依次降低的特征,且持股比例最大值也是依次降低的。尽管降低的幅度不大,但是综合起来看,在大股东对董事会强烈的控制下,大股东持股比例的降低会有助于改善董事会治理。

基金股东有利于改善董事会治理

近年来,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规模发展迅速,在上市公司大股东结构和董事会中活跃着基金公司的身影,除第一大股东之外,其他大股东由基金公司充当的上市公司的数量逐年增多。在前100名公司中,由基金公司作为大股东的上市公司数量从2005年到2008年都大约上升一倍。从前100名到前10名,基金公司作为大股东的公司在各类公司总数中的占比依次递增,前10名公司中有基金公司作为大股东的公司最多。

这意味着参与公司大股东的机构投资者数量越多,董事会治理评价得分越高,越有利于改善董事会治理。但基金公司作为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在四年当中却没有显著的增加或减少。这可能有一个重要的含义,即在第一大股东、基金公司身份的大股东和其他大股东之间形成了一个利益平衡,目前既定的第一大股东绝对控制的股东结构在近些年中始终比较稳定,由此形成的公司董事会中的权力制衡和利益分配也较为稳定。

独立董事人数多,董事会治理水平高

前10名公司的独立董事人数最多,平均为3.97人,占比40%, 接下来依次是前20名、前50名、前100名。因此,前10名公司董事会治理评价水平较高的原因之一,是其独立董事人数要多于其他排名类型。

从前100名的行业分布角度看,各行业董事会平均规模最大的是金融保险业,为17人,最小的是批发零售贸易业,为8.5人,几乎为前者的一半。相比之下,制造业的董事会规模处于中等水平,为10人。制造业公司在前100名中占60%以上,如果以制造业董事会规模作为一个评价依据的话,那么大于制造业董事会平均规模的行业是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电煤气水供应业和采掘业。这些行业相对于制造业来说垄断特征比较明显,例如金融保险业都是处于市场准入行政管制下寡头构成的,垄断势力较强,企业规模较大,可以推断,它们有能力扩大董事会规模。再看低于制造业董事会规模的行业,有交通运输行业、房地产业和农业等,其中一部分是服务业,这类服务业市场准入的行政管制较少,竞争性强。另一部分是第一产业,虽然也是竞争性行业,但是该产业的技术和竞争复杂程度低于制造业。因此,这两类行业的对董事会人数的确定面临较紧的预算约束和竞争压力,最终形成一个规模较小的董事会。

这种现象也还体现在独立董事的人数上,垄断性行业的公司聘用的独立董事人数相对较多,最高人数为6.3人,而竞争性越强、技术复杂性越低的行业独立董事的人数相对较少,都在4人以下。从2005年到2008年的变化趋势来看,垄断性行业的董事会人数和独立董事人数稳中有升,这可以理解为寡头竞争需要推动董事会加大战略性决策能力,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增加独立董事数。

上市公司监事会 篇12

不同国家根据国情差异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英美等国家采取董事会与专门委员会 (包括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等) 的公司治理模式, 由专门委员会全权负责公司的监督任务;日本采用的模式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监事会, 由监事会对董事会进行监督, 并与董事会一起共同对经营者监督;中国原来采用的公司治理模式与日本的公司治理模式相似, 而近几年, 中国仿照英美的模式, 在董事会下设立了审计委员会, 因此, 在中国公司治理中出现了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共同存在, 相互作用的局面, 因此, 本文就这种现象进行探究。

一、中国公司治理现状

1. 监事会。

监事会是全体监事组成的、对公司业务活动及会计事务等进行监督的机构。监事会的地位与董事会相同, 能独立地行使对董事会、总经理、高级职员及整个公司管理行使监督权。为保证监事会和监事的独立性, 监事不得兼任董事和经理。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 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全面的监督, 包括调查和审查公司的业务状况, 检查各种财务情况, 并向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提供报告, 对公司各级干部的行为实行监督, 并对领导干部的任免提出建议, 对公司的计划、决策及其实施进行监督等。

2. 审计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设立的专门工作机构, 审计委员会的主要目标是督促提供有效的财务报告, 并控制、识别与管理许多因素对公司财务状况带来的风险。目前中国要求审计委员会的成员中至少有一名是财务专业人士。

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 (1) 审核及监督外部审计机构是否独立客观及审计程序是否有效; (2) 就外部审计机构提供非审计服务制定政策并执行; (3) 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 (4) 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 (5) 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 (6) 审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对重大关联交易进行审计。

3. 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并存作用原理:

中国上市公司现行公司治理模式 (如图1所示) :

中国上市公司同时设置董事会和监事会, 审计委员会设置在董事会之下。因此, 在中国公司治理中出现了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监事会相互作用的局面, 其关系也较为复杂。

经理人掌握公司的经营权, 负责公司的日常营运;内部审计部门相对其他部门具备一定的独立性, 可核查内部控制的执行与效率, 一定程度上牵制经理人为寻求个人利益对股东进行欺骗的道德败坏行为, 但是内部审计部门一般受经理人所控制或影响, 不利于内部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外部审计可能会在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 为获得巨额报酬或者免于被其他外部审计师所替代而与经理人合谋, 造成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和财务报告真实性的伤害。所以需要监督机构发挥功能以减少经理人与内部审计, 外部审计发生的利益冲突或利益勾结。

在中国, 股东大会既选举产生董事会, 又产生了监事会。由董事会制定战略决策并任命总经理产生管理层, 由监事会监督董事会和总经理。监事会的主要职责是对董事会和管理层进行公司业务活动及会计事务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然而这一点是很难落实的, 第一, 在董事会会议上, 所有决策完全可以是合法合规的, 但在执行过程中却违法违规, 监事会难以发现。第二, 财务方面需要能力很强的专业人员才能发现问题, 监事还很可能缺乏正确判断经理人员, 内审部门及外审人员行为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如此看来, 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监督机制可能形同虚设, 对会计信息和股东利益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 审计委员会应运而生, 因其组成成员中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及专业性, 在监督财务报告流程 (包括内部控制系统和公认会计原则的运用) 和监督整个审计流程 (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 出发, 分析并证实, 沟通并控制, 若是这些职责能够切实履行, 那么审计委员会的存在将会导致以下非可靠性财务报告行为更少地发生:不适当的会计处理;不充分的会计披露;管理当局的舞弊或违规。从而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2]。

二、利弊分析

1. 优点:

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相结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制度缺陷。因为理论上, 它们的监督目标和控制方向形成互补:监事会侧重于对公司财务以及公司董事、总裁、副总裁、财务总监和董事会秘书履行职责的合法性进行监督, 维护公司及股东的合法权益, 其层次高于审计委员会。而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下的一个专门委员会, 对董事会负责并代表董事会对经理层进行监督, 侧重于提高内审和外审的独立性, 加强对财务报告呈报体系的治理, 提高财务报告的真实度, 以便更好的评价经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对股东负责。若二者能明确各自的职责并有效实施, 会更好地提高公司治理的效果, 保护企业所有者的利益。

2. 缺点:

实际过程中, 由于中国同时存在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两个监督机构, 都要对公司的管理层进行监督, 而监督的重点又同样是财务报告过程, 那么在处理职责涉及到的相同问题时, 二者有可能对出现的问题观点不一致而产生争执, 或者由于问题出现未发现而互相推脱责任等, 而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对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均未作出明确说明, 仅有对两者各自职权的规定散见于不同的法规中, 并且现行法规对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的职责规定本身就存在相似甚至重叠的现象。二者只有提交报告于股东大会, 让股东大会进行协调, 从而大大影响公司治理效率。

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并存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监督成本过高, 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在级别上都属于管理层人员, 其薪资势必不会低, 过多的监督人员的薪资成本给许多企业造成很大的负担。

三、完善策略

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言, 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并存这种制度有利有弊。监事会在中国已被人所熟知、所认同, 在所有上市公司取消监事会制度而以审计委员会制度代替显然是不可行的。审计委员会也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 尤其是英美等发达国家, 其有效性逐渐显著。既然二者短时间内都不可能消失, 我们只能在原有的公司治理模式基础上进行“深加工”, 协调好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的关系, 合理分配两者的监督权限。在这一基础上,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 重新划分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的职能。

对于现行法规存在职责存在相似或重复现象,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二者的职责重新定位是保证中国公司治理机构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3]。个人觉得因财务报告中涉及较高专业性, 介于审计委员会的成员的专业性, 使其在这方面会发挥更好的效果, 所以应把监事会的职责中关于财务报告方面的职责全部归于审计委员会, 而把自身的功能更侧重于监督董事、管理层是否遵守了国家的法律法规, 是否遵守了公司章程的规定, 是否正确执行了股东大会的决议。

2. 完善立法。

在中国, 对于审计委员会的法规甚少, 法律还没有, 审计委员会在中国上市公司的建立还处在自愿性阶段。立法机构应尽快出台法律, 以强制性的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 并且根据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研究结果, 规定所有审计委员会成员必须为独立董事, 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摘要:监事会是全体监事组成的与董事会并列的, 对公司业务活动及会计事务等进行监督的机构。审计委员会是一个由非执行董事组成的专业委员会, 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个内部监督机构, 二者都是当今各国公司治理中的重要监督机构。在中国, 二者是并存的关系, 这种现象必有其不合理的地方, 因此, 有必要对这两种制度进行分析做出对比, 提出利弊, 并根据现存的状况的不足之处提出合理意见。

关键词: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公司治理

参考文献

[1]郑新源.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5.

[2]MeMullen, D.A.Audit Committee Performanee: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orporate Assoeiated with Audit Committee.Auditing:A joumalof Practiee&Theory, Spring, 1996:87-103.

上一篇:T形切口下一篇:失独家庭养老问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