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腹壁血肿(精选4篇)
术后腹壁血肿 篇1
在临床行剖宫产手术后极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其中腹壁血肿属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若患者不能及时获得有效治疗, 则将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 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 这样给患者在心理和经济上造成极大的影响。在本文研究中, 笔者将选取所在科室在2010年~2012年间收治的经剖宫产手术后出现腹壁血肿的18例临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引起腹壁血肿的原因、诊治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本文研究中, 研究对象均来自于笔者所在科室2010年3月至2012年7月间收治的经剖宫产手术后出现腹壁血肿的18例临床患者, 患者年龄为21~30岁, 平均为 (25.4±1.5) 岁;本组患者剖宫产手术指征:5例胎儿窘迫, 9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ICP) , 2例臀位不正, 1例重度子痫前期, 1例子宫破裂;剖宫产手术切口方式均为下腹部横切口;出现血肿的时间:其中13例患者为术后2~9d, 另外5例患者均为术后9d后;患者出血量均在160~650mL。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中术后2~9d有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 在切口周围有明显的疼痛感且有硬结并有增宽现象, 腹部局部有明显的压痛感, 均行血肿清除术;其中有1例患者血肿清除未彻底而行保守治疗。在手术中我们发现:2例为腹壁下动脉损伤出血, 2例为腹膜外巨大血肿, 其余14例均为腹直肌筋膜下血肿。
2 结果
本组选取的18例剖宫产手术后出现腹壁血肿患者, 有4例患者死亡, 其中1例患者患有风湿性心脏病, 术后第2d死于心力衰竭;2例患者腹膜外并发大型血肿而出现失血性休克及DIC;1例患者未及时发现血肿现象, 进而导致出现继发性感染 (败血症) , 术后15d血肿周围组织坏死并再次大出血, 最后死于败血症。其余14例患者经过血肿清除术及1例保守治疗后均治愈出院。
3 讨论
剖宫产后腹壁血肿指的是患者的腹膜后器官及血管受到损伤而出现出血现象, 而血液则在腹膜后间歇扩散后形成的一种血肿症状。目前, 在临床上腹壁血肿可分为浅部位出血 (即腹壁下动脉出血或皮下血肿) 和腹壁深部血肿 (在腹直肌下或筋膜下) 。
3.1 剖宫产术后诱发腹壁血肿的原因
一般可将血肿分为腹壁下动脉出血或皮下血肿 (即为浅部位出血) , 临床症状表现为皮下瘀斑或者伤口渗血等;腹直肌下或筋膜下血肿 (即为腹壁深部血肿) , 此类血肿一般发现时间较晚, 尤其是腹膜外血肿, 由于组织的疏松而使得血肿更容易扩大, 进而形成大型血肿。而在临床上出现腹膜血肿一方面是由于患者自身患有的合并症也可引起血肿 (如:血小板减少、妊高病、ICP等等) [1];另外就是属于手术操作不熟悉或不精细, 断裂小血管未结扎等等都可能引起血肿。
剖宫产手术后24h内出血有以下几种原因: (1) 由于在手术中小动脉的断端一直处于痉挛状态, 而术后其血管扩张而导致出现出血症状; (2) 术中对组织创面的广泛渗血为进行有效控制, 这样导致存在潜在的出血因素; (3) 术中操作者未发现损伤血管 (膀胱筋膜静脉、腹壁下静脉等) 以及粗暴撕拉腹直肌[2]; (4) 手术操作者未牢固结扎血管, 未彻底止血; (5) 术后患者出现高血压或者剧烈的呕吐、咳嗽, 这样将会开放栓塞血管而导致出血。
剖宫产手术后24~48h内出血有以下几种原因: (1) 患者伤口出现炎症或组织水肿, 术后上述症状消失后血管扎线松脱而引起出血; (2) 血管栓塞脱落而引起出血; (3) 结扎处血管组织出现坏死, 使得扎线脱落。
3.2 剖宫产术后腹壁血肿的诊断与治疗
剖宫产后出现血肿后, 患者一般可表现出低热、切口周围出现肿胀并存在明显的压痛感等等临床症状, 可辅助B超检查或者采取局部穿刺抽取血液进行诊断。本组患者中, 术后2~9d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 在切口周围有明显的疼痛感且有硬结并有增宽现象, 腹部局部有明显的压痛感。
在临床治疗方面, 若患者血肿面积直径<5cm时且无明显活动性出血时, 则可采取保守治疗方法, 预防感染, 并采取理疗及活血化瘀中药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促其吸收;若患者存在活动性出血时, 则需要将原切口重新切开, 彻底止血并清除腹腔积血;若患者的血肿较大, 其极易引起感染, 因而需要尽快清除血肿, 之后需彻底止血并缝合腹壁伤口, 加压包扎, 如果患者存在疑是感染或凝血功能障碍时则需要安置引流管[3]。在本文研究中, 17例患者采取血肿清除术, 1例采取保守治疗, 除4例术后死亡以外均治愈出院, 临床疗效显著。
3.3 剖宫产术后腹壁血肿的预防措施
剖宫产术后为了有效避免出现腹壁血肿, 术前、术中、术后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 (1) 临床行剖宫产时都会采用撕拉切口, 而此时部分小血管在断裂后会出现回缩, 在关腹时则不易被发现, 因此术后可在伤口采用腹带加压或放置沙袋进行包扎, 这样可减少切口渗血或渗液; (2) 术中在分离腹直肌时, 应该采取垂直分离方式, 尽量不要将手指深入腹直肌后方, 这样可有效避免损伤血管, 另外也可分离部分腹直肌, 待切开腹膜后与腹直肌一起分类, 这样可有效避免损伤腹直肌血管; (3) 若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而使得止血不彻底时, 可在腹腔内放置引流管来观察腹壁出血情况; (4) 若患者合并有妊高症, 则在手术前需治疗妊高征, 手术过程中尽量不要损伤肌肉血管, 若出现血管损伤则需彻底止血。若患者合并有其它病症 (如:血小板减少、ICP等) 时, 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腹纵切口的方式, 这样可扩大手术的视野, 便于准确找到出血点, 进而可有效起到避免血肿复发[4]; (5) 手术操作者在关腹前需要仔细检查手术创面止血是否彻底, 切忌不可盲目追求手术时间而粗暴操作, 首要应该注重手术的质量。
除了在手术中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外, 术后临床护理同样重要。术后护理人员徐提要密切观察患者伤口及其它异常情况, 及时发现及时处理[5];若术后患者出现严重的呕吐、咳嗽时, 需要及时进行对症治疗, 另外还需教会患者在咳嗽时注意自我控制腹壁的张减, 尽量避免大力咳嗽而使得血管栓塞开发;在剖宫产后, 在观察患者的阴道流血及宫缩情况时留意腹壁是否存在无肌张力增加情况, 这样也可起到尽早发现病症的作用。
综上所述, 随着临床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 其中腹壁血肿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若患者不能及时获得良好的诊断与治疗, 则极易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是死亡, 因而在临床治疗方面一方面需要准确找准病因, 另外还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而在行剖宫产手术和临床护理时, 医护人员在需要格外认真, 努力提升手术的质量, 这样可有效预防腹壁血肿。
参考文献
[1]白学恭, 张静.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腹壁血肿42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25) :5141.
[2]项红梅.3例羊水栓塞导致术后腹壁血肿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1) :106-107.
[3]刘新民.腹壁切口血肿[M]//妇产科手术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15-116.
[4]王书芬, 李敏, 付国倩.剖宫产术后腹壁血肿2例[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4, 12 (8) :495-496.
[5]汪慧媛.葡萄糖酸钙联合米索前列醇在剖宫产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1, 17 (1) :146-147.
术后腹壁血肿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医院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剖宫产后产妇并发腹壁切口血肿12例的临床资料为分析对象, 产妇年龄22~43岁, 其中合并严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4例, 二次以上剖宫产3例;妊娠期重度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产后大出血1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征1例;无明显合并症1例。
1.2 方法
发现剖宫产后腹壁切口血肿立即给予清创缝合, 在常规消毒、局部麻醉下清除血肿及不新鲜组织。若伤口感染有大量脓液流出则拆除皮肤缝线及皮下缝线, 清除无效腔后可加宽针距及边距, 及时给予7号丝线全层间断缝合, 切口留置引流条, 每天1~2次换药, 使切口内保持清洁干燥便于切口肉芽生长, 8~14d拆线。期间保持产妇卧床休息加强饮食营养。严密监测体温和血常规的变化, 应用广谱抗生素3~5d预防感染, 同时应用止血药3d。
2 结果
本文12例剖宫产后并发腹壁切口血肿产妇经过及时治疗, 二期减张缝合横切口术后8d切口拆线;腹部纵切口术后12~14d拆线, 切口全部愈合好。
3 讨论
剖宫产术后并发腹壁切口血肿是较常见的并发症, 常常导致产妇住院时间延长延迟康复, 增加医疗费用及产妇痛苦, 甚引发医疗纠纷。引起剖宫产术后并发腹壁切口血肿的原因很多, 最常见的原因是术中止血不彻底、缝合不当等, 缝线及缝合技术不适宜亦是导致血肿产生的因素之一, 施术者操作技术不熟练止血不彻底;层次不清缝合时或缝合过稀;动作粗暴损伤组织过多;缝扎过紧影响组织局部血液循环, 使得血供减少影响局部物质供应, 延迟坏死组织的排除;或过松又可引起切口内出血而发生血肿[2]。
手术处理是否恰当对于预防血肿的发生至关重要, 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来避免切口血肿, 第一要慎重选择切口, 最好选择腹部横切口剖宫产, 本文资料显示12例并发腹壁切口血肿产妇中, 3例为耻骨联合上2~4cm及子宫下段腹部横切口剖宫产, 9例为腹部正中纵切口剖宫产, 可见腹部纵切口比腹部横切口更容易发生切口血肿。第二是对于有原切口的2次以上剖宫产的产妇, 切口选择应远离瘢痕或切除原手术瘢痕, 避免由于瘢痕的影响局部解剖层次不清、肌肉粘连, 手术过程稍有不慎, 在分离过程中很容易拉断血管、或是撕拉肌肉过程手指弯入腹直肌前撕破腹膜前血管而未及时结扎。第三在术中严格遵循外科基本原则, 即操作轻柔、止血彻底、无菌操作、保证组织充足血供, 组织对合无张力, 如有张力可于切口两侧做减张缝合。认真缝合组织不留无效腔。第四要合理应用电刀, 电刀在手术中应用较方便, 但使用不当也可出现并发症, 由于电刀可使切开的周围组织脱水、变性, 因此在切开筋膜时应避免采用电刀切开[3]。电凝止血应看清每个出血点, 而后予以电凝止血, 绝对不能用扫描笔式烧灼, 防止遗漏止血点。
本文资料显示12例并发腹壁切口血肿产妇合并严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4例, 二次以上剖宫产3例;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产后大出血1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征1例;无明显合并症1例。说明切口血肿与特殊的妊娠并发症相关性密切, 其原因可能是严重的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妇本身为高凝状态, 术中切开血管经钳夹凝血迅速, 另外麻醉状态下血压降低血管灌注压随之降低, 随着术后血压复升到平时高血压状态, 血管灌注压也随之上升, 血管重新开放可形成腹壁血肿。妊娠期重度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产妇2例在手术前都经过输注血小板等治疗, 已经全面纠正凝血功能, 在达到相应标准后方才实施手术, 但是由于正常血小板寿命仅有 (10.8±4.2) d, 应用库血血小板来发挥凝血功能时间仅仅6h, 产妇手术后逐渐血小板失活, 其凝血功能障碍必然再出现而继发出血, 在临床上此类患者常常出现各种显性出血情况, 我们做手术当缝合留有无效腔时, 就非常容易导致出血积聚于无效腔中而形成血肿。
总而言之产妇不论何种原因导致贫血、任何因素导致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障碍等, 在剖宫产术后都会由于孕产妇营养不良、组织水肿, 新生血管生长缓慢, 使得组织修复困难, 使已闭合的血管断端血栓脱落引发再出血形成血肿。本文中二次以上剖宫产3例即形成发生腹壁切口血肿的潜在因素, 其血肿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由于术中止血操作不彻底所致[4]。我们作为妇产科医师应认真对待每一例剖宫产手术, 切忌盲目追求手术速度使手术过程粗糙, 要认真细致操作手术每一步以避免血肿发生。
摘要:目的 分析剖宫产后产妇并发腹壁切口血肿的常见原因, 总结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 发现剖宫产后腹壁切口血肿立即给予清创缝合, 然后干纱条填入伤口引流, 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 积极治疗各种并发症。结果 本文12例剖宫产后产妇中, 二期减张缝合横切口术后8d切口拆线;腹部纵切口术后1214d拆线, 切口全部愈合好。结论 剖宫产术后引起血肿最常见的原因是术中止血不彻底、缝合不当等, 与产妇妊娠合并症、并发症情况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剖宫产术,产妇,腹壁切口血肿,清创缝合
参考文献
[1]杨艳华.剖宫产原因分析1731例[J].中国实用医刊, 2012, 39 (5) :99.
[2]徐晓仙.腹部手术切口裂开22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13) :116-117.
[3]邹德才.腹部术后切口裂开34例临床分析[J].浙江医学, 2011, 33 (4) :572-573.
剖宫产术后子宫腹壁瘘1例 篇3
1 病例报告
患者, 24岁, G1P1。主因剖宫产术后15天, 切口不愈合8天于2009年1月7日入院。患者于15天前因胎儿娩出困难在当地县医院行剖宫产术, 术中见羊水流尽, 宫腔内有胎粪污染, 胎儿系头位但因胎头过低以臀牵引方式 (内倒转后) 娩出, 其他手术过程未述异常。产妇术后7天切口拆线后有渗液, 自动出院在院外换药治疗。于1天前自诉阴道内排出膜状物, 遂来我院诊治。查体:T 37.7℃, 心肺 (-) 。下腹正中切口有淡黄色恶臭脓液, 打开切口, 见原切口长约14 cm, 上部约8 cm全部裂开, 可见前鞘边缘, 部分深至4~5 cm, 下部裂开约2 cm, 均浸满黄褐色污秽脓液, 上下裂开的切口中间有一约3 cm皮肤桥状愈合, 脓液在下方有交通。妇科检查见阴道内有大量恶臭色深脓液, 宫口内堆满大量膜状灰黑色坏死组织, 混有线结, 牵拉时张力较大, 有疼痛感, 子宫体前位, 宫体与腹壁切口粘连固定, 轻压痛。血常规:RBC 2.68×1012/L, Hb 83 g/L, WBC 10.9×109/L。肝功能:TP 48.6 g/L, ALB 20.9 g/L。妇科B超检查示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美蓝实验阳性。数字化窦道造影 (GI) :经腹部切口和阴道造影均见不规则窦道显影。膜状物病理回报为坏死退变的平滑肌样组织伴表面有少许炎性渗出物。确诊为子宫腹壁瘘, 产褥感染。给予腹部伤口清创换药数次, 包括清除脓液和膜状坏死组织, 拆除线头, 过氧化氢溶液清创冲洗。同时纠正贫血、低蛋白及抗感染等治疗。29天后伤口愈合良好。随访1年月经规律, 无其他不适。
2 讨 论
2.1 发病情况
1993年Gupta首次提出子宫腹壁瘘, 其发生于感染性流产后。目前尚无其发病率的具体数据。近10年国内约有44例报道, 均发生于剖宫产术后, 其中20例保守治疗成功, 就诊时间为术后25~105天, 平均 (80±34) 天, 疗程数月。其余24例行瘘道或子宫切除, 手术时间在剖宫产术后2~24个月, 平均 (10±8) 个月, 多在术后7~8天出院。结合本例保守治疗成功的经验, 我们发现该病确诊时间越早, 保守治疗的成功率越高, 疗程越短。到目前为止, 国外共报道6例, 2例发生于剖宫产术后, 其中1例经药物治疗成功;2例发生于感染性流产后;2例为特殊原因。国外报道较少且发病原因多样[1,2,3,4,5], 而在我国多与剖宫产相关。
2.2 原因
多次子宫或其他腹部手术、术后粘连、放置引流物、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裂开或浸润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外科或产科因素均可导致子宫腹壁瘘的发生[2], 剖宫产术后发病者多与感染、切口选择或缝合不当等导致的切口愈合不良有关, 患者全身状况也不容忽视。本病例存在贫血和低蛋白血症, 有明显试产和宫腔感染史, 手术困难或切口延长、缝线不吸收等, 这些可能均是子宫腹壁瘘形成的原因。
2.3 诊断
在尚未形成完整的瘘道时常不易诊断, 需要仔细检查或造影。本例患者术后发热, 腹部切口红肿化脓不愈合, 腹痛, 阴道流脓, 症状较典型。亦有晚期才出现腹部切口症状者, 有些患者合并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除瘘的表现外, 还有切口瘢痕处痛性结节、经期流血, 可经病理证明。本病例根据症状、体征以及B超检查结果, 我们考虑子宫腹壁瘘的可能, 因此行美蓝试验和瘘道造影, 进而确诊。若瘘道狭窄, 液体流动阻力高, 两者均可能会失败, 因此重复检查也是有必要的。
2.4 治疗
此患者年轻、病程短, 腹壁切口周围组织无瘢痕, 处于保守治疗的时段。此外, 清除膜状坏死组织后患者无不适, 根据病理结果, 可排除肠管或大网膜等脏器脱出的诊断, 避免了剖腹探查。本例单独经清创、局部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换药就获治愈, 降低了手术风险, 减少了不必要的花费, 可见尽早发现并处理的重要性。如果病损较重可结合中医疗法[6]。有报道应用GnRHa保守治疗子宫腹壁瘘和子宫膀胱瘘等子宫相关瘘成功的经验支持子宫腹壁瘘内腔中可能存在含性激素受体的腺上皮样子宫内膜的观点[1]。然而, 此方法是否可单独应用尚需积累更多的经验。Dragoumis等[2]认为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瘘管应行手术切除, 激素疗法可使症状得到改善, 但不能根除病变。
参考文献
[1]Seyhan A, Ata B, Sidal B, et al.Medical treatment of uterocutaneous fistula with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 administration[J].Obstet Gynecol, 2008, 111 (2Pt2) :526-528.
[2]Dragoumis K, Mikos T, Zafrakas M, et al.Endometriotic uterocuta-neous fistula after cesarean section.Acase report[J].Gynecol Obstet Invest, 2004, 57 (2) :90-92.
[3]S nmezer M, Sahinciog^lu O, Cetinkaya E, et al.Uterocutaneous fistu-la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 of an incomplete abortion:methylene blue test to verify the diagnosis[J].Arch Gynecol Obstet, 2009, 279 (2) :225-227.
[4]Promsonthi P, Herabutya Y.Uterocutaneous fistula in term abdominal pregnancy[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2007, 132 (2) :239-241.
[5]Shukla D, Pandey S, Pandey LK, et al.Repair of uterocutaneous fis-tula[J].Obstet Gynecol, 2006, 108 (3Pt2) :732-733.
术后腹壁血肿 篇4
关键词:剖宫产,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相关因素
近年来随着医学发展和一些社会因素影响, 剖宫产逐年增加, 它是解决难产孕妇和某些孕期合并症及婴儿安全的手段, 但并发症也同时增多。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便是其中之一。一旦出现切口愈口不良, 它不仅增加患者病痛, 延长住院时间, 增加费用, 同时也使临床医生受到困扰, 甚至出现医疗纠纷。因此如何减少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是医务人员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观察我院2007-2009年62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 对其发生原因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2009年剖宫产病例腹壁切口愈合不良共62例。剖宫产病例, 年龄为22~33岁。均采用腹壁横切口。切口愈合不良发生在术后3~7d, 表现为局部红肿、硬结、渗液、积脓、裂开等, 其中积脓4例, 裂开7例, 其他表现为渗液、红肿。
1.2 方法
分析原因, 其中体重超过90kg 28例, 占45.16%;术前上呼吸道感染未控制, 术后咳嗽较剧4例, 占6.45%;未使用镇痛泵, 痛觉敏感, 术后早期疼痛致多次呕吐11例, 占17.74%;胎膜早破伴潜伏期延长产前多次行阴道检查7例, 占11.29%;胎儿宫内窘迫急诊手术5例, 占8.06%;术前存在中度贫血 (Hp78g/L, 74g/L, 69g/L) 3例;糖尿病患者4例, 占6.45%。术后发现切口红肿有渗液, 局部挤压使渗液排出纱条引流, 反复换药。发现切口积脓时须及时拆除缝线, 彻底清创。待脓液清除后, 将创口开放, 双氧水冲洗, 纱布引流定时换药, 并予高渗葡萄糖湿敷。根据渗出多少决定换药时间, 3例行二次缝合。愈合时间在11~24d, 平均14~15d。
2 结果
产前病理状态, 产时医生技术, 术后护理均影响腹壁切口愈合, 腹壁切口愈合不良后积极换药或清创均获得良好结果。
3 讨论
3.1 切口愈合好坏受多种因素影响
(1) 孕妇本身。在孕期由于饮食及生活习惯体内储存大量脂肪, 致腹壁脂肪堆积, 缝合时难以消除脂肪层死腔, 脂肪组织血供少, 易发生液化, 渗液积于较深处不易流出并发感染; (2) 术前病理状态未纠正, 如合并贫血及糖尿病等, 免疫力下降, 易发生切口愈合不良; (3) 缝合技术欠佳, 皮下残留线结, 打结过紧使组织缺血坏死, 过松止血不彻底也使并发症增加; (4) 产前阴道检查次数增加, 尤其胎膜早破患者存在潜在感染, 下生殖道细菌进入宫腔, 剖宫产时带入腹壁切口成为条件致病菌使切口愈合不良; (5) 急诊手术, 麻醉不满意, 腹肌未松弛, 缝合时张力过大, 引起术后切口裂开; (6) 术后早期疼痛、呕吐、咳嗽牵拉局部切口, 引起愈合不良。
3.2 诊断与处理
本组资料显示剖宫产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有多种因素, 这就需要医务人员术后一定要严密观察切口情况, 监测生命体征, 复查血象。尽早发现问题, 尽早处理。
3.3 预防
(1)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降低剖宫产率尤其应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 (2) 手术医生要提高手术质量, 术中仔细止血, 尤其分离肌层时应轻柔, 防止损伤血管, 注重缝合打结技巧。 (3) 注重围术期的细节处理, 积极纠正合并症, 术前准备要充分。 (4) 术后加强护理, 积极镇痛止咳防止呕吐。
参考文献
[1]钱晓勤.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因素 (J) .现代医院, 2004, 3:35.
[2]常淑芳, 郭娟, 孙江州.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相关因素 (J) .重庆医学, 2009, 6: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