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躁动

2024-09-21

术后躁动(精选7篇)

术后躁动 篇1

全麻手术恢复期躁动是指患者出现较大的情感波动,表现为不能控制的呻吟、哭泣、大声喊叫,牵拉自己的衣服和床单,试图拔除一些体内的导管及气管插管,在监护中可以发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我院2012年—2014年行1 520例全麻手术,其中有180例患者发生术后躁动,本文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014年我院治疗的1 520例行全麻手术患者,包括各个年龄阶段,手术类别包含颅脑外科、胸外、普外、骨科、耳鼻喉及妇科等各类手术,麻醉方式均为快速诱导下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术前需留置导尿管。

1.2 方法

在手术结束后,麻醉苏醒期,根据患者有无自主呼吸,判断是否保留气管导管,根据呼吸频率及强弱判断是否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或气管导管内给氧(氧流量为2 L/min),同时监护仪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当患者出现躁动时,判断患者呼吸、意识及肌力恢复情况,达到拔管指征者拔除气管导管,若不能拔管者,给予2 mg咪达唑仑镇静后继续呼吸机辅助呼吸或气管导管内给氧。若患者拔管后依然躁动者,询问其不适原因,给予对症处理,包括镇痛、吸氧、补充血容量、小剂量的镇静药。

1.3 观察与记录

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气管导管拔除前后发生躁动的比例、气管导管拔除后患者躁动的原因,观察患者发生躁动时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并记录。

2 结果

本组180例全麻术后躁动患者中,男119例,占66.1%,女61例,占33.9%;低于60岁的患者160例,占88.9%,老年患者20例占11.1%。手术结束后尚未拔除导管发生躁动者约80例占44.4%,当达到拔管指征后,拔除气管插管患者趋于安静;部分患者需带管返回ICU进行监护治疗,给予充分镇静及镇痛纠正躁动症状。手术结束后经判断拔除气管导管后,发生躁动的患者约100例占55.6%。经观察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1)伤口疼痛42例,给予曲马多或地佐辛镇痛治疗后,患者躁动缓解。(2)由于导尿管或引流管引起不适者有3例,安慰解释后基本能平复情绪。(3)血氧饱和度下降引起低氧血症的躁动患者有8例,立即吸痰并面罩加压给氧,静脉注射小剂量的地塞米松,症状逐渐好转。(4)由于术后创面出血量忽然增大,导致血压降低,脑血流量下降引发躁动有2例。均为耳鼻喉科双侧扁桃体切除术患者,经充分镇静,迅速补充血容量,立即创面止血,待患者再次清醒后,躁动症状消失。(5)术前就存在意识不清的神经外科患者发生躁动为45例。在监测生命体征中发现,基本都会出现心率和呼吸频率增快,除手术创面大量出血患者血压均会升高。

3 讨论

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危害性较大,患者会自行拔除气管导管、动静脉穿刺导管、输液针、引流管、导尿管等引起不适的医疗导管;心率增快,血压增高,容易引起脑血管意外、心肌缺血、手术创面渗血量增多;呼吸频率增快,容易导致使用呼吸机治疗时出现人机对抗、气道压力增高,致使通气不足,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增高或降低,增加心肌和脑的氧耗,诱发意外。

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发生与疼痛、年龄、手术类别、药物影响、留置的气管导管或导尿管等多种因素有关。本文出现术后躁动患者见于以上各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麻醉恢复期间,患者意识尚未完全恢复,药物的残余作用致使苏醒不完全,进而出现躁动。经对比静吸复合全麻术与全凭静脉全麻术的术后躁动率,发现静吸复合全麻术后更易出现躁动,由于吸入性麻醉药未充分排出体外,而这些吸入性麻醉药(如七氟醚、异氟醚)易引起术后躁动,已有研究表明患儿七氟醚麻醉恢复期躁动发生率较高[1]]。。由由于于手手术术创创伤伤、、药药物物残残留留、、痰痰液液阻阻塞塞等等多多种种原原因因引引起起的低氧血症,可导致脑组织缺氧,产生意识障碍及躁动不安,本文中有8例患者因低氧血症导致躁动,经及时对症纠正处理,躁动症状消失。当患者不完全清醒时,患者的各种不适是导致术后躁动的主要因素,包括气管插管未拔除,术后伤口疼痛,留置的导尿管、引流管、胃管、营养管等医疗导管,为了摆脱这些不适的感觉,患者会本能地多动、挣扎、烦躁、变动体位,甚至伸手拔除各种导管,因此,需及时去除诱因,使用镇静药及镇痛药消除躁动症状。此外,本组有2例患者术后已清醒无躁动症状,但在ICU监护治疗时,出现手术创面大量出血,导致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出现意识障碍,烦躁不安,躁动挣扎,经迅速补液,再次手术止血后,躁动消失。本文发现男性患者发生躁动的人数多于女性患者,可能是因为生育使女性对疼痛的耐受程度有所增加;年轻患者发生躁动的人数远比老年患者多,可能是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刺激的感应程度降低有关。

为了防止全麻术后躁动的发生,要针对其诱发原因,做到术前、术中及术后各种相关工作。术前针对过于紧张的患者,需要缓解其恐惧感,可适量服用镇静药保证睡眠;针对一些手术类别,术前给予适量的M胆碱受体阻断剂抑制腺体分泌,预防呼吸道阻塞引起的低氧血症。术中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加强镇痛效果,减少容易引起躁动的吸入性麻醉药用量。研究表明,术中给予芬太尼、舒芬太尼等阿片类镇痛药可降低吸入性麻醉药(七氟醚)恢复期躁动的发生[2];更多临床麻醉研究证实,术中镇痛完全对术后躁动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手术结束后应充分排出吸入性麻醉药,达到拔管指征者应尽早拔除气管导管,充分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防止脑组织缺氧,应用术后镇痛,抑制各种不适感引发的躁动。地佐辛是混合型阿片受体激动剂-拮抗剂,具有较强的镇痛和轻度镇静作用,在麻醉中多用于术后镇痛[3],可降低麻醉期躁动的发生率,成人单次静脉注射地佐辛用于预防全麻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常用剂量为0.1 mg/kg[4]。在手术结束时或术毕前30 min静脉给予1~2 mg/kg曲马多,发现术毕前30 min使用曲马多能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但不会延长患者的清醒和拔管时间,用药剂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总之,综合各方面因素,应尽量减少躁动的发生,减轻其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Uezono S,Goto T,et al.Emergence agitation after sevoflurane versus propofol in pediatric patients[J].Anesth Analg,2000,91(3):563-566.

[2]Bakhamees HS,Mercan A,et al.Combination effect of low dose fentanyl and propofol on emergence agitation in children following sevoflurane anesthesia[J].Saudi Med J,2009,30(4):500-503.

[3]王力峰,陈丽.地佐辛用于小儿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2011,32(23):3011-3112.

[4]安礼俊,胡伟.地佐辛对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1,24(1):40-42.

[5]陶明哲,李少君.曲马多抑制全麻恢复期躁动反应及其量效和时效的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3,8(3):299-301.

食管癌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的护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 年1 月~2014 年1 月在我院进行全麻下食管癌切除手术治疗的44 例患者。纳入标准:年龄30-70 岁;ASA分级为I- Ⅱ级;知情同意;静脉复合全麻或全凭静脉麻醉, 气管内插管;顺利完成手术。排除标准:术中出现呼吸循环障碍;合并精神心理性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男24 例, 女20 例, 年龄27~69 岁, 平均46.44±2.19岁;麻醉时间4.83±1.62h, 术前睡眠时间5.13±2.43h。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2 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麻醉时间与睡眠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护理, 主要为术后等待麻醉苏醒。治疗组:在常规术后护理基础上, 给予积极的舒适性护理。 (1) 让患者保持平卧, 头偏向一侧, 维持呼吸道通畅。 (2) 专人守护, 适当放松约束带, 必要时升起床栏保护患者, 警惕坠床、拔管等危险事件。 (3)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和血氧情况, 有异常及时处理。 (4) 管路护理:术后氧气管、胃管、尿管、引流管要妥当放置、保持通畅, 不可牵拉过紧。 (5) 随时评估痛疼情况, 酌情给予镇静、镇痛药品, 也可采用自控镇痛泵充分镇痛。 (6) 调节温、湿度, 避免过热、过冷。 (7) 所有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避免频繁搬动, 动作轻柔, 事先做好解释工作。

1.3 观察指标

患者躁动评分标准:0 分:基本无躁动;1 分:只在接受吸痰等操作时出现肢体躁动;2 分:无刺激时即出现躁动, 需进行制动;3 分:强烈挣扎, 需多人强制制动。躁动发生率= (1 分+2 分+3 分) / 总例数 ×100%。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19.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组间比较t检验, P<0.05 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躁动评分少于对照组, 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有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全麻苏醒期躁动是全麻手术患者进入麻醉后恢复室后出现的躁动情况, 主要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并存[2]。特别是有些食管癌患者对麻醉药的代谢比较缓慢, 术后呼吸肌不足以维持有效的自主呼吸, 且对术后疼痛和气管插管的耐受性差, 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极其不利。

充分进行麻醉药可能诱发各种生理效应知识的宣教, 减少或消除反射性反抗引发的风险。术后密切监测动脉血气, 观察患者气道通畅度, 确保患者静脉回流良好, 按时完成营养支持治疗。在患者麻醉苏醒期应随时进行镇痛评估, 给予充分镇痛, 缓解苏醒期由于痛疼引发的焦虑、恐惧情绪。治疗组躁动评分少于对照组, 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舒适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陈慕瑶, 谢洁.全麻下食管癌手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期体位护理的比较[J].中外健康文摘, 2014, 12 (5) :207-208.

术后躁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1例病人均为男性, 年龄2岁~5岁, 平均3.2岁;其中睾丸鞘膜积液45例, 精索鞘膜积液36例;均为单侧, 其中左侧41例, 右侧40例。全部病例都在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下行鞘膜翻转术, 手术过程顺利。

1.2 方法

将81例手术后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抚触组42例, 对照组39例。抚触组:当患儿从手术室回病房时, 按全身麻醉术后常规护理, 当患儿全身麻醉苏醒, 开始躁动时适当地约束患儿, 专人守护, 同时给予抚触, 并指导家属抚触, 并掌握其方法, 轻柔地用指腹或手心抚摩 (按照头、面部、耳朵、胸、手、腹、腿、背的顺序) ;大约10 min~15 min, 根据患儿的情况还可以把患儿抱在怀里, 一边抚触, 一边可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压耳朵, 轻轻地哼催眠曲;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护理。

1.3 评估方法

应用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 (NIPS) [1]在患儿麻醉, 躁动不安时, 通过面部表情分级评估 (FRS) 哭吵、呼吸形式、四肢运动、觉醒状况, 对患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估, 以确定患儿的疼痛程度、躁动情况, 评分越低、说明疼痛程度越低, 患儿就相对安静。新生儿疼痛评估表见表1。

对患儿的生理表现进行评估, 两组患儿分别采用美国NPB公司生产的型号规格为NPB-4000床边多功能监护仪进行心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 (SaO2) 的测定, 按轻、中、重分为3度:心率100/min~120/min, 呼吸正常, 血压正常为轻度;心率>140/min, 呼吸>45/min, 血压轻度升高, SaO2<90%为中度;心率>160/min, 呼吸浅显, 血压升高, SaO2<80%为重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PEMS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 应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苏醒躁动不安行为表现评分 (见表2)

表2显示, 观察组患儿在麻醉苏醒期时, 其疼痛反应明显轻于对照组, 两组在行为状态方面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76, P<0.01) 。

2.2 两组麻醉苏醒期患儿心率、呼吸、血压、SaO2变化比较 (见表3)

结果显示, 抚触组患儿在麻醉苏醒期时, 心率、呼吸、血压、SaO2变化及其疼痛反应的影响明显轻于对照组。

2 讨论

小儿鞘膜积液手术多采用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 药物作用于中枢, 抑制了大脑联络经路和脑新皮质系统、兴奋边缘系统, 将脑新皮质系统和边缘系统的功能与电生理分开[2]。由于对中枢的抑制程度不一样, 因此恢复时间不一。患儿在全身麻醉苏醒过程中, 由于手术引起伤口疼痛, 患儿躁动不安, 却会带来严重危害, 如使陪护家长感到很不安, 躁动患儿往往出现较高的交感神经兴奋, 表现心动过速、血压增高, 躁动还会引起静脉输注外渗, 坠床后损伤等意外。因此, 在此期间加强全身麻醉术后护理尤为重要。抚触、拥抱可使其大脑的兴奋变得自然协调, 产生如母亲怀中的感觉;抚触还会产生大量温和的良好刺激, 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 满足患儿情感上的需求, 使其身心受到抚慰, 消除孤独、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引起全身 (神经内分泌及疫免系统) 一系列良性反应。抚触可通过β-内啡呔的释放、迷走神经张力的改变以及5-羟胺的作用, 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 增加免疫力, 抚触还对患儿的情感交流极为重要。患儿通过触觉刺激, 产生安全感及愉快的情绪, 从而使疼痛缓解。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患儿麻醒苏醒时, 给予适当的抚触、拥抱, 患儿躁动的程度和生理反应明显减轻, 避免了由于疼痛引起的患儿负面效应和相应的机体损伤, 抚触有利于患儿的早日康复, 对患儿术后恢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保障了患儿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徐美玲, 崔华, 高少波.护理干预对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儿疼痛反应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8 (22) :34-35.

术后躁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12月入院的UPPP患者100例, 无其他急性疾病, 神智清楚, 无精神疾病, 且患者知情同意愿意参加本研究。男85例, 女15例, 年龄25~60岁, 静吸复合全麻, 经鼻气管内插管, 手术方式均为双侧扁桃体切除和腭咽成形术。

1.2 具体措施

通过前期对术后UPPP患者的大量随访调查可在, 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原因主要是:手术部位疼痛、憋气感、紧张和恐惧、肢体固定不适、寒冷等。其中紧张和恐惧、肢体固定不适、寒冷可以通过完善的护理措施使患者的不适感减低, 疼痛可通过与麻醉医生协调, 通过适当的措施克服。

将100例UPPP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一般护理组 (对照组) 和防躁动护理组 (实验组) 。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性术前术后护理措施, 实验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如下特殊措施。

1.2.1 术前一日麻醉护士在进行术前访视时, 通过与患者交流沟通, 取得患者的信任, 除按要求进行常规讲解外, 重点讲解术后苏醒期需要患者配合的事项, 告知患者手术结束苏醒时, 会感觉到口腔里有一根插管, 个别人可能会伴有呛咳、恶心、憋气症状, 这些感觉在他身边的医务人员都能知道, 并且会尽快帮助患者解除不适感, 但期间需要患者本人和医务人员的默契配合, 只有相互的信任和配合才能更好的保证患者的安全。

1.2.2 手术当天麻醉护士接患者入室, 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 最大可能减少患者的紧张心理。术前取舒适卧位, 在膝下、脚踝处垫以软枕, 尽量不要使用过紧的约束带。

1.2.3 术中合理控制室温, 注意对患者的保温措施, 并对输注的液体进行必要的预热。

1.2.4 在全麻诱导插管后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作为超前镇痛。

1.2.5 与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协作, 在不影响正常手术的前提下控制给药时间和剂量, 尽量缩短苏醒期时间。

1.2.6 UPPP患者术后苏醒期护理比较特殊, 尽管术毕患者清醒, 但麻醉药和肌松药的残余及手术创伤, 压迫造成的水肿, 对于插管困难者仍可能造成拔管后的急性气道梗阻及死亡, 有的病例甚至在拔管并送回病房后发生。因此必须在患者完全清醒后方可拔管, 同时做好再插管和气管切开准备。术毕应给予地塞米松10 mg, 并常规应用肌松拮抗剂 (无禁忌证者) 。UPPP 患者术后均应进入恢复室观察。 (3) 麻醉护士始终在患者的身边, 其监测重点在于呼吸道的通畅情况、氧合情况、是否有大量创面出血及循环功能状况。并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呼唤患者的姓名, 待患者苏醒时鼓励患者于医生配合, 按照医师的治疗做出相应的回应。如:睁眼、点头、深呼吸、握手等, 直至安全拔管。见表1。

2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患者要求做UPPP手术, 目前我院开展UPPP手术每月超过30例。由于手术部位的特殊性, UPPP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较高, 给我们麻醉恢复室的护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为此, 从患者角度出发, 针对苏醒期症状对患者在术前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加强术后苏醒期护理, 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患者在此期间发生的窒息感、躁动、高血压等不良反应, 不但可以大大减轻患者手术痛苦, 还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早期康复。

我们通过对UPPP术后患者大量随访得知, 苏醒期患者躁动主要由于手术部位疼痛、憋气感、紧张和恐惧、肢体固定不适、寒冷等原因引起。针对以上原因, 我们积极的改进了护理措施, 并应用于50例手术患者,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下降。同时需要强调, 麻醉护士在手术过程及术后恢复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 并积极与麻醉医生及手术医师配合, 往往能更加有效地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程度。

摘要:针对鼾症术后苏醒期躁动的患者在术前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加强术后苏醒期监测, 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患者在此期间发生的窒息感、躁动、高血压等不良反应, 规避风险, 减轻患者手术痛苦, 还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早期康复。

关键词:鼾症,苏醒期躁动,护理预防

参考文献

[1] Philip BK, Simpson TH, Hauch MA, et al. Flumazenil reverses sedation after midazolam-induced general anesthesia in ambulatory surgery patients. Anesth Analg, 1990, 71: 371.

[2] Boushra-NN. Anesthetic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leep apnea syndrome. Can-J Anesth, 1996, 43: 599.

术后躁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3月在北京妇产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全麻下行择期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136例,年龄50~70岁,体重45~70 kg,ASAⅠ~Ⅱ级。排除精神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史、慢性疼痛史和有语言沟通障碍的的患者,无长期使用镇痛药物及非甾体抗炎药物史。该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研究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应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45例(SF组)、帕瑞昔布组46例(P组)、曲马多组45例(T组)。

1.2 方法

入室后连接SPACELAB监护仪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BIS VISTA脑电双频指数监测BIS值。所有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全麻诱导:东莨菪碱0.3 mg,咪达唑仑0.03 mg/kg,采用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丙泊酚血浆浓度设为4μg/m L,瑞芬太尼血浆浓度设为5 ng/m L),意识消失后予罗库溴铵0.6 mg/kg,气管插管后,连接麻醉机行机械控制通气,调节呼吸参数(潮气量:8~10 m L/kg,呼吸频率:12次/min,吸呼比1∶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维持在35~45 mm Hg(1 mm Hg=0.133 k Pa)。术中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使BIS维持在40~60,术中视情况追加罗库溴铵。手术结束前10 min,SF组静脉推注舒芬太尼0.2μg/kg,P组静脉推注帕瑞昔布40 mg,T组静脉推注曲马多100 mg,术毕带管转入麻醉恢复室。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记录患者术毕(T1)、拔除气管导管时(T2)、拔管后30 min(T3),拔管后1 h(T4)、拔管后2 h(T5)的生命体征,记录T3、T4、T5疼痛评分;记录术毕至拔管时间、拔管后1 h评估苏醒期的镇静评分、寒颤分级和躁动分级;记录患者呕吐的发生情况。拔除气管导管指征:呼唤睁眼,咳嗽反射恢复,潮气量>400 m L,呼吸频率>10次。寒颤程度评估采用Wrench分级,0级:无寒战;1级:面部或颈部的轻微肌束颤搐,无上肢随意运动时的心电图干扰;2级:1个以上肌群明显颤搐;3级:全身大群肌肉抖动。苏醒期躁动分级采用RSS分级:0级:安静合作,无躁动;1级:烦躁或轻度烦躁,试图坐起,但能遵口头命令安静躺下;2级:为不能安静,不服从口头命令或限制,需物理方法制动;3级:试图自行拔除各种插管,试图翻身下床,在床上翻滚,抵抗医护人员。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0分,完全无痛;10分,无法忍受的剧痛。镇静程度采用Ramsay镇静评分,1分:不安静、烦躁;2分:安静、合作;3分:嗜睡、能听从指令;4分:睡眠状态、可唤醒;5分:呼唤反应迟钝;6分:深睡状态、呼唤不醒。其中T1、T2时,患者未苏醒,无法进行VAS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手术情况比较

三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T组拔管时间与SF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与SF组比较,*P<0.01

2.2 三组患者拔管前后血压、心率及疼痛程度比较

P组、T组T1时间点MAP与SF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T5时间点三组患者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所有时间点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T组T3时间点VAS评分与SF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T4、T5时间点三组患者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术后苏醒期躁动、寒颤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三组患者躁动分级、Wrech分级、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组、P组呕吐例数与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在妇科领域应用广泛[1],但是CO2气腹、Trendelenburg体位对患者呼吸和循环都有明显影响[2]。有学者研究显示,CO2气腹引起机体应激反应,增加血浆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腹压升高使肾血管受压,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亦导致患者血压升高,这些都增加了手术风险和麻醉管理的难度。全麻苏醒期患者的脑功能并未完全恢复[3],此时躁动的原因主要为麻醉药物残留、应激反应、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CO2气腹残留、气管导管刺激及伤口疼痛[4,5]。瑞芬太尼是短效的μ受体激动药[6],其代谢途径是被组织和血浆中非特异性酯酶水解[7]。手术创伤后炎性反应导致前列腺素E2释放增加,激活前列腺素受体,增加外周感受器的敏感性与兴奋性。同时脊髓背角神经元反应增强、感受范围增大,造成外周和中枢痛觉超敏化。因此全麻期间应用瑞芬太尼容易使患者苏醒期疼痛感增强,即痛觉过敏[8,9]。术后躁动是全麻苏醒期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力障碍[10,11]。术后躁动大多发生于拔除气管导管后10 min,其机制可能与患者意识已经恢复,但高级中枢的功能尚未全部恢复有关。术后躁动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加重心血管系统负担,对于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围术期可能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寒颤亦是全麻苏醒期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室温过低、炎症介质释放、使用吸入麻醉药物、输液和腹腔冲洗液温度过低均可导致寒颤的发生。寒颤可引起儿茶酚胺释放增加,使心血管负担加重,增加氧耗。因此术前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避免术中缺氧、CO2潴留和室温过低,应用BIS监测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手术结束给予止吐药,苏醒期不使用催醒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寒颤的发生。

注:与SF组同期比较,*P<0.05,**P<0.01;1 mm Hg=0.133 k Pa;“-”表示无数据;MAP:平均动脉压;HR:心率;VAS:视觉模拟评分

注:与T组比较,*P<0.01

舒芬太尼是强效的阿片类镇痛药,其镇痛作用时间长[1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很轻[13,14],不存在免疫抑制、溶血等不良反应,几乎没有组胺释放作用[15]。较强的呼吸抑制和镇静作用是舒芬太尼的另一个特点,在术后的应用中应予以重视。本研究的结果显示,SF组的拔管时间较P组和T组延长,说明舒芬太尼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可导致苏醒延迟。在T3时间点,SF组VAS评分低于P组和T组,T4、T5时间点三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舒芬太尼的镇痛作用较强。根据Wrech分级的结果,SF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的寒颤。可见,舒芬太尼对全麻术后躁动和寒颤有很好的预防或减轻作用。

帕瑞昔布为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对COX-2的选择性较COX-1强,与传统的非甾体镇痛药比较,帕瑞昔布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更低,对血小板聚集和凝血时间影响较小。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接触炎症因子后,可产生大量的COX-2,进而促进组织产生炎性反应,引起疼痛。帕瑞昔布不仅可抑制外周产生COX-2,产生镇痛、抗炎作用,还可以抑制中枢产生COX-2,抑制疼痛超敏[16,17]。有研究显示,帕瑞昔布还具备了一定的抗寒颤作用,COX-2和前列腺素E2是下丘脑的发热介质,COX-2和前列腺素E2的释放减少,使体温调定点下调,从而有效降低寒颤阈值,减少术后寒颤的发生[18,19]。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在T4和T5时间点,三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且SF组拔管时间较P组和T组延长。三组患者Wrech分级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的寒颤。由此可见帕瑞昔布具有镇痛和抗寒颤的双重作用,对拔管时间影响较小,不良反应少,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曲马多不仅作用于阿片受体,还可以抑制突触对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影响痛觉在神经通路中的传递,从而产生镇痛作用[20,21,22]。曲马多亦可作用于大脑α2受体[23,24],产生减少术后寒颤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T组患者Wrech分级均为0级,另外两组各有3例患者为1级,由此可见,对于预防寒颤的效果,曲马多优于帕瑞昔布和舒芬太尼。但T组患者呕吐发生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在临床应用中,应予以重视。

综上所述,帕瑞昔布是预防苏醒期躁动安全有效的药物,对预防寒颤也有一定的作用;舒芬太尼镇痛效果好,但可能会导致患者呼吸抑制,苏醒期延长;曲马多对苏醒期寒颤治疗效果较好,并且具有一定的预防苏醒期躁动作用,但容易引起术后恶心呕吐。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镇痛药物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全麻苏醒期躁动和寒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3月在北京妇产医院全麻下行择期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136例,ASAⅠⅡ级。术前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F组,45例),帕瑞昔布组(P组,46例),曲马多组(T组,4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手术结束前10 min,SF组静脉推注舒芬太尼0.2μg/kg,P组静脉推注帕瑞昔布40 mg,T组静脉推注曲马多100 mg。记录患者术毕(T1)、拔除气管导管时(T2)、拔管后30 min(T3),拔管后1 h(T4)、拔管后2 h(T5)的生命体征;记录T3、T4、T5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分;记录术毕至拔管时间、拔除气管导管后1 h评估苏醒期的镇静评分、寒颤分级和躁动分级;记录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P组、T组拔管时间与SF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P组、T组T1时间点平均动脉压与S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T组T3时间点VAS评分与SF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SF组、P组呕吐例数与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瑞昔布是预防苏醒期躁动安全有效的药物,对预防寒颤也有一定的作用。

术后躁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2年8月在本院神经外科择期行全麻手术患者110例, ASAⅠ~Ⅱ级, 其中, 男62例, 女48例, 平均年龄 (40.1±12.3) 岁, 平均体重 (53.8±10.4) kg, 平均手术时间 (4.2±1.7) h, 排除二次手术者、有心脏病史和高血压史者、出血性脑血管意外者、术中失血过多影响血动力稳定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者, 以及其他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根据入院号奇偶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生理盐水组, 每组55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30 min采用0.5 mg阿托品和100 mg苯巴比妥钠肌注。快速诱导:3μg/kg芬太尼、0.03 mg/kg咪达唑仑、0.7 mg/kg罗库溴铵和0.8~1.4 mg/kg丙泊酚, 2 min后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术中麻醉维持:1.5μg/ (kg·min) 顺式阿曲库铵、0.2μg/ (kg·min) 瑞芬太尼、0.07 mg/ (kg·min) 丙泊酚静脉泵注。麻醉药物于手术结束前10 min停止使用, 同时, 右美托咪定组患者用0.4μg/kg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10 min, 生理盐水组患者用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泵注。手术结束后, 根据患者监测指标拔除气管导管, 进行吸氧并对生命体征监测, 待生命体征平稳后送回病房。

1.3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唤醒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 对两组患者拔管后5 min、30 min、60 min和120 min时躁动发生情况、躁动程度、镇痛和镇静状况进行评估。躁动评级:无躁动, 安静合作为0级;轻度烦躁, 间断呻吟为1级;中度躁动, 持续呻吟, 需将上肢固定为2级;重度躁动, 喊叫挣扎为3级。Ramsay镇静评分:烦躁不安静1分;安静合作2分;听从指令、嗜睡3分;可唤醒、睡眠状态4分;对呼叫反应迟钝5分;呼叫不醒、深睡状6分[5]。术后疼痛采用VAS评分法进行评分:完全无痛1分;轻微疼痛2分;持续轻度, 有时中度疼痛3分;持续中度, 有时重度疼痛4分;持续重度疼痛5分[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基本体征恢复情况

术后对两组基本体征恢复情况进行比较, 两组术后唤醒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min

2.2 两组拔管期躁动发生情况

右美托咪定组麻醉拔管期躁动程度 (0级、1级) 和躁动发生率均低于生理盐水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Ramsay镇静评分和VAS疼痛评分情况

右美托咪定组拔管后5、30 min时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生理盐水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60 min和120 min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拔管后5、30、60 min和120 min时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例 (%)

3 讨论

拔管期躁动是全麻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 多由麻醉、疼痛、气管插管或导尿管不适等引起, 可造成血压升高, 导致颅内压增高, 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极为不利[6]。有研究指出, 神经外科全麻患者术后有效的镇痛可以减少或预防躁动的发生[7]。右美托咪定能够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 减少因应激反应导致的心率失常和血压升高, 同时能够起到镇痛和镇静的作用[8]。本研究探讨了右美托咪定用于神经外科全麻术后对患者躁动的影响, 取得了一定效果。

本研究显示, 两组患者术后唤醒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右美托咪定对自主呼吸影响较弱, 在镇静期具有一定的唤醒能力, 因而, 不影响拔管时间、唤醒时间和自主呼吸时间恢复, 与曾琼等[9]报道结论一致。本研究显示, 右美托咪定组患者麻醉拔管期躁动程度 (0级、1级) 和躁动发生率均低于生理盐水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右美托咪定可以有效降低躁动的发生, 减轻躁动程度, 这可能与右美托咪定的镇痛、镇静和抗焦虑作用有关,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疼痛、紧张情绪和恐惧感, 从而减少了躁动的发生[10]。本研究显示, 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拔管后5、30 min时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生理盐水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60 min和120 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拔管后5、30、60 min和120 min时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右美托咪定的镇痛和镇静作用, 说明右美托咪定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拔管后疼痛, 同时, 提高患者镇静评分, 与赵泽宇等[11]研究结论相同。

术后躁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9月我院拟行下腹部手术的患儿82例,ASA分级均为Ⅱ级。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其中观察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4~9岁,平均6.3±2.1岁,体重21.0~27.4kg,平均23.6±3.4kg;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3~11岁,平均6.8±2.7岁,体重22.3~29.1kg,平均25.2±3.4kg。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儿麻醉前均未给予任何药品,入手术室后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采用面罩吸入7%七氟醚+O2 (4mL/min),持续测试患儿睫毛反射,待反射消失后降低七氟醚的吸入浓度(2%七氟醚+O22mL/min)维持麻醉;建立静脉通道,根据患儿体重给予舒芬太尼(3μg/kg)、阿曲库铵(lmg/kg)。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曲马多注射液2mg/kg,对照组则给予曲马多注射液1mg/kg。

1.3 观察指标

1.3.1 躁动情况

参照相关文献[2],将躁动程度分为无躁动、轻度、中度及重度,以观察两组患儿术后的躁动情况。

1.3.2 疼痛程度

采用CHIPPS评分评价两组患儿的术后疼痛程度,具体有苦恼情况(不哭闹0分、可安慰1分、无法安慰2分)、活动情况(不活动0分、不安静1分、剧烈扭动2分)、情绪(安静0分、轻微躁动1分、情绪激动2分)、姿态(正常0分、曲屈1分、保护疼痛部位体位2分)、口头表达(无疼痛表示0分、有疼痛但位置不明1分、疼痛并位置明确2分)等指标,总分为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躁动情况经

试验,观察组躁动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疼痛程度

观察组CHIPPS评分为3.4±0.6分,对照组为4.0±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

3 讨论

七氟醚是当前外科手术常用的麻醉药物,由于其具有诱导麻醉快、可控性好及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而常用于小儿外科手术。但大量国内研究证实,小儿在行七氟醚麻醉术后其躁动发生率高达65%[3],严重影响患儿的手术效果及预后。七氟醚引起患儿术后躁动的机理可能与大脑中枢的恢复时间不一致有关,由于中枢功能的完整性缺失导致患儿反应及处理能力受到影响,由于未成年人的自控能力较差,在某些有害刺激作用下,中枢会出现过度兴奋而诱发躁动[4]。因此,目前需要一种有效抑制患儿术后躁动的预防措施,由于传统阿片类麻醉药物如哌替啶、吗啡等对患儿有过度镇静、呼吸抑制等作用而不被采用[5],因此本研究尝试采用不同剂量的曲马多进行躁动预防。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2mg/kg和lmg/kg,结果显著观察组躁动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疼痛CHIPP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笔者分析认为,曲马多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类阿片中枢性镇痛药,可选择性激动μ受体,亦与κ和σ受体结合,发挥阵痛和抗寒战作用,但不会引起明显的呼吸抑制,而采用2mg/kg的剂量更能增强镇静效果。王瑚月等[5]研究表明,2mg/kg曲马多对纠正患儿术后躁动效果更显著,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2mg/kg剂量曲马多可有效预防七氟醚小儿麻醉术后躁动的发生,减轻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宏伟.七氟醚麻醉诱导在患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4,(16):80-81,115.

[2]任映梅.七氟醚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8):2608-2609,2611.

[3]叶宏立.不同剂量曲马多预防七氟醚小儿麻醉术后躁动的应用研宄[J].当代医学,2014,(24):1-2.

[4]卢桠楠,许冬妮,周嘉嘉,等.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3,34(2):240-243.

上一篇:自学辅导下一篇:焦化煤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