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术后

2024-09-19

肝胆术后(精选8篇)

肝胆术后 篇1

肝胆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结石病之一, 也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临床治疗大多以手术为主, 但术后复发率较高。据临床资料表明, 肝胆管结石手术后复发结石再手术者高达20%~30%。

1 结石成因

从生理上讲胆石症主要: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性结石。

1.1 胆色素结石形成

肝脏分泌胆红素为水溶性结合性 (即葡萄糖醛酸苷胆红素) , 胆汁中存在β-葡萄糖醛酸苷酶, 能将结合性胆红素分解成游离性胆红素和葡萄糖醛酸, 游离性胆红素极易与钙离子结合沉积形成胆红素结石, 当然胆汁中也存在此酶的抑制物使之趋于平衡, 因此当胆汁的理化状态发生改变使这种平衡破坏时就易形成胆色素结石。

1.2 胆固醇结石形成

胆汁中固体成分主要是胆汁酸盐约占固体成分一半, 在人体形成肠肝循环, 这种循环保持人体内总胆汁酸池的平衡, 而胆固醇占3%~6%不溶于水, 其在胆汁中溶解度取决于它与胆汁酸盐与卵磷脂的比例, 因此当这种平衡比例破坏时即胆汁的理化状态发生改变时, 胆固醇即析出结晶形成结石。

综上分析:无论是胆色素结石、胆固醇结石都是各种原因致胆汁理化状态改变即胆汁的各种平衡破坏, 而形成是其主要内因。

2 治疗

了解生理原因, 进而从中医角度上分析:胆石症大多是因情志因素, 肝气不舒、气血淤滞, 淤而化热致肝胆湿热, 胆汁不循脉道排泄异常而发生胆汁的理化状态改变, 从而降低了溶质 (胆固醇、胆色素、Ca) 在溶剂中 (即胆汁) 的溶解度而形成胆红素Ca结石和胆固醇结石。

因此针对这一原因, 中医采用舒肝理气, 清利肝胆湿热调节阴阳从而改变胆汁理化状态, 使之恢复正常, 提高了溶质 (胆固醇、胆红素、Ca) 在溶剂中 (胆汁) 的溶解度而达溶石化石之目的。

六药组成:柴胡、白芍、茵陈、金钱草、香附、青皮、红花、山栀、五加皮、甘草。

湿热重者加:双花、白寇仁。

气虚湿中者加:白术、佩兰。

本人从事临床工作10余年来随访观察了肝胆管结石症160余例:

A组手术治疗后口服中药3个月者60例。

B组手术治疗后未服用任何药物者80例。

C组肝胆管结石未有梗阻, 未有明显急腹症, 单纯口服中药者20例。

结果:A组手术后再复发结石者仅1例占:1.66%。

B组手术后再复发结石而再手术者12例占:15%。

C组最后口服药物无效出现梗阻、急腹症而再手术者12例占60%。

3 分析

中药在肝胆管结石术后防复发与再生结石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改变胆汁的理化状态, 提高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度从而达到防止结石发生而不是融化掉结石。而对于已形成结石使之重新融化效果较差。

我院肝胆外科对胆石症患者术后, 已制定协定方并制成蜜丸。术后患者口服3个月, 目前临床已收到很好的效果。

肝胆术后 篇2

【关键词】快速康复护理;肝胆外科;术后康复;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43-01

术后康复不仅是患者的期望,更是医务人员追求的目标。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surgery,FTS)是是指采用询证医学的围手术期处理的一系列优化措施,以减少手术应激及并发症,加速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主要包括快速通道麻醉、微创技术、最佳镇痛技术以强有力的术后护理等。国内外已有将快速康复外科应用于疝修补术,胃癌根治术,结直肠癌手术研究报道。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快速康复外科在但胆道外科疾病的应用中有较好的效果可有效减少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的恢复[1]。我院于2014年2月至5月对50例肝胆外科的手术患者实施快速康复护理,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00例肝胆外科手术的患者,纳入标准:⑴均为择期手术的患者;⑵无严重心、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⑶年龄≤75岁;⑷入院前患者未接受任何治疗;⑸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⑴腹部恶性肿瘤患者;⑵合并有心、肺、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疾病的患者;⑶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者。其中男74例,女26例,年龄23~75岁,平均(45.6±5.7)岁。胆囊结石56例,胆囊息肉32例,胆总管结石12例。开腹手术21例,腹腔镜手术89例。将该组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疾病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询问病史、常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等多种途径,均符合研究条件。两组的手术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采用普外科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准备、心理护理、饮食指导、体位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功能锻炼及治疗配合等,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术前护理

进行充分的术前教育,告知围手术期的治疗措施,缓解患者的压力,稳定情绪,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迎接手术,同时告知患者快速康复护理各阶段可能出现的状态及解决的方法。术前不进行常规肠道准备,不留置胃管、导尿管,不进行营养支持,术前1h静脉注射抗生素.。

1.2.2术中护理

使用短效的静脉或吸入麻醉剂,全麻的麻醉方式。采用空气加热器、恒温水毯给予术中保温。限制补液,<1500ml(加用了适当的人工胶体和缩血管药)[1],术中注意给氧,维持足够的基础血压,保证肝脏供血供氧。胆囊意外破裂使用温水冲洗腹腔,不进行输血,不进行吻合口架管。

1.2.3术后护理

手术麻醉清醒4h患者肠鸣音恢复后给予流质饮食,静脉营养液。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术后1d开始创伤提臀活动,术后不使用抗生素[2]。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液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能正常经口进食和自由活动后可出院)、治疗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恶心、呕吐、排尿困难、感染等)。

1.4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均未出现死亡病例,观察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患者术后的康复情况不仅决定于外科医生的手术构成,更重要的在于对围手术期各种损伤因素和外科应激的有效控制。肝胆外科的患者受其特殊解剖结构病变的影响,往往具有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多、恢复慢等特点。如何采用现代护理手段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快速康复外科是近年来国外新近出现的一种新的外科模式,其是用有循證医学证据的围术期处理的一系列围手术期多学科技术综合的运用,以减少或降低手术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创伤应激,加速患者的康复[2]。

本研究将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肝胆外科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其中术前快速康复护理的应用,减少了患者的手术心理应激对患者机体的影响。不进行肠道准备减少了患者的不适和肠道菌群的移位。术前不置管进一步降低了术后恶心呕吐、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术中保温有效减少了体温的降低,减少了氧耗,防止低血氧症的发生。术中限制补液量,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胃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的输液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与传统护理方法相比,快速康复护理有效减轻了患者围手术期的创伤,加快了患者术后的康复,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经济负担。综上所述,快速康复护理在肝胆外科是安全、可靠的,其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王刚,孙备,姜洪池,等.快速康复外科在胆道外科中应用的初探[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9,15(1):31-35.

肝胆术后 篇3

1 危险因素

1.1 患者因素

(1) 年龄:高龄患者的生理功能减退, 并且应激、免疫以及代谢功能都较年轻人明显降低, 使得手术耐受力明显下降, 容易发生感染, 年龄越大, 危险性也越大。 (2) 原发肝胆疾病:研究表明, 肝损害、营养差等因素易导致术后感染[1]。若原发病为胆道结石、胆管癌或肝硬化的患者, 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 肝功能损害后, 肝脏清除毒素功能减弱, 白蛋白减低, 机体抵抗力下降, 容易发生感染。 (3) 其他基础疾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 如COPD, 术后长期卧床, 纤毛活动减少, 降低了呼吸道的抵抗力, 容易发生感染。某些患者合并糖尿病、MODS或者其他慢性疾病, 使得机体防御功能受损、抵抗力严重下降, 最终导致院内感染。 (4) 术后应激:患者高龄, 体弱, 加之手术创伤, 容易导致心肺功能不全, 或因切口疼痛不敢咳嗽, 致分泌物潴留, 导致肺不张, 容易感染。

1.2 医源性因素

(1) 导管所致的创伤或污染:手术麻醉时要进行气管插管, 甚至切开, 均可破坏呼吸道屏障。此外, 手术无菌操作不严格, 深静脉穿刺、长期留置腹腔管、T型管、导尿管, 均导致医源性感染。 (2) 手术影响:手术类型、时间以及复杂程度均会影响肝胆外科手术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手术创面大, 麻醉时间长, 也增加了感染机会。医师手术的熟练程度与技巧、术中动作轻柔与否、切口局部的情况等也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2]。 (3) 切口引流:长时间的持续引流, 可导致局部血流不畅, 致细菌在切口处定植和繁殖, 增加术后感染。 (4) 药物使用:术前术后滥用抗生素在临床上经常发生, 常导致耐药菌株出现, 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引发二重感染或真菌性感染[3]。此外, 肝移植患者所使用的免疫抑制剂也可诱发感染。

2 预防措施

2.1 术前护理措施

(1) 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领导下, 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小组, 与院感管理人员协调工作, 充分调动人员;严格进行各项操作常规, 科学管理, 规范行动。 (2)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力度:定期对医师、护士尤其是新进护士进行医院感染培训, 加强“七步洗手法”学习, 要求每位护士掌握消毒和灭菌原则以及消毒液的配置和使用, 培养无菌操作的意识。 (3) 加强支持治疗:对于低蛋白血症、贫血的患者, 要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可以口服, 或者静脉途径。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则可以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一般情况差的患者, 需要遵医嘱口服或者静脉给予营养, 维持体内水,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肝功能严重低下给予维生素C、护肝药等药物改善肝功能。 (4) 加强基础疾病治疗:呼吸功能不全, 应做血气分析, 检查肺功能。嘱患者戒烟, 加强深呼吸及咳嗽锻炼, 痰液黏稠者应雾化吸入或者口服药物进行化痰治疗。对于呼吸系统急性感染, 应推迟手术。糖尿病患者术前应该控制好血糖, 高血压患者术前也应对血压进行调节。

2.2 术中护理措施

手术室人员应该贯彻无菌观念, 减少人员以及走动, 加强手术室管理, 操作规范, 互相协作, 减少谈话和不必要动作, 减少空气污染。术中预防性抗生素需要规范使用, 不提倡联合用药。

2.3 术后护理措施

(1) 加强病房管理:在术后恢复期过程中, 应注意考察医护人员手部卫生, 要重点消毒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地面, 以防交叉感染。保持病房清洁, 温湿度适宜, 开窗通风对流, 紫外线消毒空气。操作过程中保持严格无菌, 加强口腔和管道的无菌保护。 (2) 做好呼吸道管理:术后常规吸氧, 合并呼吸系统疾病者适当延长时间, 保持呼吸道通畅, 鼓励患者深呼吸, 定时翻身、拍击背部有助于咳嗽排痰, 若痰液黏稠, 可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治疗。 (3) 早期发现感染的征象并积极治疗:监测体温, 注意全身症状和引流管情况, 合理使用抗生素[4], 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还要注意真菌感染, 一旦发现, 应及时抗真菌治疗, 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4) 尽早肠外营养, 减少肠源性感染:肝胆术后尽早采取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可使患者对手术应激的耐受力大大提高, 增加自身的抗体水平, 维持免疫功能恒定。

3 小结

肝胆术后医院感染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已经在国内受到重视。感染原因很多, 比较复杂, 除外疾病本身原因, 管理方面的原因要引起重视。目前虽无法控制所有医院感染, 但在护理管理方面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医院感染。在当代现代护理观指导下, 加强管理, 注重护理, 增强医护人员对肝胆外科术后感染的意识,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马云芳, 祝晚仙.不同消毒法的引流管与胆囊手术切口感染的关系[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5, 19 (3) :246-247.

[2]王力红.医院感染学[M].北京:中国协和出版社, 2002:114-121.

[3]刘连新, 张忠涛.肝脏外科感染的治疗策略[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 (9) :883-884.

肝胆术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76例, 其中男42例, 女34例, 年龄23年~89岁, 平均年龄43岁;有1次手术史者56例, 2~3次手术以上者20例, 两次手术间隔时间最长为32年, 最短为半年。既往手术采用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者42例, 采用左肝外叶切除者为10例, 左半肝切除或肝部分切除者12例, 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12例。手术前均经B超、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MRCP) 或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ERCP) 等检查证实, 肝内胆管结石26例, 肝内外胆管结石28例, 胆管结石合并胆管囊性扩张12例, 胆管狭窄10例, 有胃切除病史12例。

1.2 方法

主要对患者既往病历, 影像学资料尤其是胆管造影结果进行手术前后的对比, 分析其复发原因。

2 结果

56例患者采用手术方法不当, 遗留病灶未处理, 术者未能按照黄志强提出的“去除病灶、取净结石、解除梗阻、通畅引流”的原则进行手术, 8例胆肠吻合术后出现复发。除此之外, 有12例 (其中包括8例胃大部切术后患者) 术前术后胆管均未见到解剖异常, 和明显的局限性病灶。

3 讨论

外科手术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有效方法, 但由于肝胆管解剖结构和病理生理的复杂性, 导致部分患者术后复发而不得不再次或多次手术[2]。其常见的原因主要有: (1) 由于医疗设备或医疗技术的限制导致术中盲目取石, 引起结石遗漏残留; (2) 术前诊断遗漏, 术中造成结石残留; (3) 术中医源性胆管损伤, 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 (4) 胆肠吻合的滥用, 期望通过“大口”吻合让结石自然流入肠道, 而忽略了高位胆管狭窄的或胆管囊性扩张的处理[3]; (5) 病灶未完全去除; (6) 反复胆管感染。除此之外, 尚有一部分肝胆管结石复发的原因不是非常明确, 本组病例中有12例患者 (其中包括8例胃大部切术后患者) , 术前术后胆管摄片未见到明显的胆管狭窄和囊性扩张。关于这部分复发性胆结石的病例, 原因比较复杂, 比如胃切除术后容易出现胆结石的原因, 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4,5,6], 其原因大致可以分以下几种: (1) 神经和体液方面:胃切除术后损伤或切断迷走神经干, 致术后胆管运动功能受影响, 胆汁淤积, 结石形成率增高。研究已证明能促使胆囊收缩和Oddi括约肌松弛的消化道激素主要有胆囊收缩素 (CCK) 、促胰酶素、胃泌素等。胃切除术后可引起胃分泌功能降低, 加之胃肠道重建, 食物改道不经十二指肠, 使CCK等激素分泌减少, 从而影响排胆汁促使结石的形成。 (2) 术后胆系粘连及胆管解剖异常, 致使某些部位扭曲狭窄, 从而使胆汁排出不畅导致结石形成。 (3) 输入袢淤积肠道内压力升高, 胆汁排出受限。 (4) 由于胃切除术后胃酸分泌明显减少、杀菌作用减弱, 致胆管感染机会增加。

为了达到更好的手术效果, 尽量减少术后复发的可能性,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 (1) 术前进行全面仔细的检查和综合评估, 尤其应重视术前影像学检查, 必要时可以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 (PTC) 、ERCP检查, 以详细了解整个胆管系统情况, 并作出准确的判断;采取适当的术式, 按照“去除病灶、取净结石、解除梗阻、通畅引流”的原则, 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 (2) 对于胆管系统并无明显解剖异常的复发结石患者, 除了手术处理以外, 针对上述多种复发因素, 给予利胆消炎或者溶石治疗。 (3) 对无明显胆管解剖异常的胃切除术后胆管结石病例, 应在胃切除时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尽量选用毕Ⅰ式胃切除和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针对输入袢高压问题, 可以在输入输出袢间做侧侧吻合, 以降低肠道内压力而利于胆管引流。 (4) 对反复多次复发的病例可以采用皮下盲襻间置空肠术, 术后如果出现胆结石复发, 可以切开皮下盲袢利用胆管镜取石, 从而避免反复多次的开腹手术。 (5) 加强术后的综合治疗, 包括给予消炎利胆治疗, 同时进行长期追踪和健康教育, 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复发。

摘要:目的 探讨肝胆管结石术后复发的原因和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肝胆管结石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其复发的原因和预防途径。结果 56例患者采用手术方法不当, 遗留病灶未处理, 术者未能按照“去除病灶、取净结石、解除梗阻、通畅引流”的原则进行手术;8例胆肠吻合术后出现复发。除此之外, 有12例胆管结石患者 (其中包括8例胃大部切术后患者) , 术前术后胆管均未见到解剖异常和明显的局限性病灶。结论 术前对病情的准确评估和充分准备, 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以及术后的综合治疗可以降低肝胆管结石术后复发。

关键词:肝胆管结石,术后复发,预防,治疗

参考文献

[1]陈孝平.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33.

[2]郑新建.肝胆结石术后复发80例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20 (2) :47.

[3]梁力建, 胡文杰.胆道再次手术的原因和对策[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2, 11 (5) :411-413.

[4]沈世强, 王文教, 王竹平.日本对胃切除术后胆石形成的研究近况[J].临床外科杂志, 1999, 7 (3) :165-166.

[5]郭金龙, 李斌, 王柜全.胃切除术后胆石症32例分析[J].人民军医, 1993, 398 (1) :54-55.

肝胆外科术后T管引流的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共632例, 男315例, 女317例, 年龄20~82岁, 平均48岁;其中胆管结石379例, 肝内胆管结石38例, 胆囊炎108例, 胆囊癌72例, 胆管囊肿28例,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7例。均采用胆囊切除、胆管探查后行胆道T管引流术, T管放置时间2~10个月, 平均22.5 d。

1.2 护理方法

1.2.1心理护理肝胆术后患者的康复情况与其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因此, 术后T管引流期间, 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静、优美的环境, 密切关心安慰患者, 主动与患者交谈, 以减少护患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向患者主动介绍疗效好的病例, 以消除患者术后及面对持续引流的紧张和恐惧感。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2.2保持引流管通畅术后一般将T管安置于胆总管下段, 由戳口穿出后妥善固定于腹壁, 并将引流袋悬挂于不影响翻身的位置。在患者回病房后应注意检查引流管的数量和位置, 并保持引流通畅以维持有效引流, 术后每小时挤压引流管一次, 以防发生扭曲, 折叠, 受压和堵塞。一旦发生堵塞可采用注射器进行冲洗或用手挤压。引流袋的位置既不能过高但也不能过低, 过高可因胆汁反流而导致逆行感染, 过低可引起胆汁流失过度。因此, 在活动时引流袋的位置应低于腹部切口的高度, 平卧时也应低于腋中线。

1.2.3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色性质及其有无沉淀物质正常情况下, 术后1~2 d的T管引流量约为100~250 m L/d, 引流液色泽为约显浑浊的谈黄色, 以后逐渐加深为黄色, 质清亮无渣, 术后3~4 d引流量可达500 m L/d, 以后逐渐减少至200 m L/d左右。引流液增多且为血性, 往往提示为活动性出血的征象;引流液增多且为淡黄色, 提示为腹水;带有脓性絮状物, 提示腹腔出现感染;带有粪渣则提示有肠瘘的可能。如果引流液突然减少或无引流液流出时, 应怀疑T管脱位或阻塞的可能[2,3]。

1.2.3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1) T管脱落:术后由于带管时间较长, 皮肤固定线松脱, 或体位变化中的疏忽, 往往可造成T管脱落。因此应加强术后护理, 注意固定并保护皮肤固定线;改变体位时, 将引流袋挂于不影响翻身的位置, 在活动或翻身时先拎起引流袋再行活动, 以免影响T管的固定;特别是肥胖患者, 术后由于腹壁皮肤松弛, 极易发生T管脱落, 应充分利用胶带的作用, 随时调整胶带的松紧度, 以免发生T管脱落。 (2) T管堵塞:引流过程中, T管可能被胆汁、凝血块和坏死的组织堵塞, 因此, 对引流管应进行定期检查, 保持通畅以维持有效引流, 防止发生扭曲、折叠、受压和堵塞现象, 一旦发生T管堵塞, 应立刻向医生报告, 查明原因并协助处理。 (3) 胆道感染:每天应对引流管周围皮肤进行消毒, 同时每天更换引流袋1次, 更换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术后1周内禁止对引流管进行加压冲洗[4]。 (4) 胆漏:胆漏多见于年老体弱, 营养状况不佳、恶病质、糖尿病、重症胆管炎以及T管从胆管口至腹壁切口引出距离过长等导致T管窦道形成迟缓不够牢固[5]。护理时, 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 如出现发热、冷汗、腹痛, 尤其是T管无胆汁引出的时候, 应立即向医生报告, 同时对患者加强营养支持以提高机体抵抗能力。 (5) 胆总管十二指肠瘘:其形成原因较为复杂, 可能与术中解剖游离过多胆总管或T管末端裁剪不够光滑以及带管时间较长有关。因此, 应选择长度与直径大小合适的软质T管, 且将末端裁剪光滑, 以免胆总管和十二指肠壁发生压迫性溃疡。固定T管时应尽量避免人为拉扯, 并在符合拔除指征的前提下尽早拔除。

1.2.3拔管的护理T管留置2~3周, 在无特殊反应的前提下可以拔管, 拔管前先在餐前餐后各夹管1 h, 连续1~2 d, 观察患者有无发热、饱胀、腹痛及黄疸现象, 同时进行T管造影, 观察有无异常。拔管时嘱患者平卧, 腹部放松, 以免造成腹肌紧张。拔管后24 h应卧床休息, 减少活动, 保持引流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也可采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引流口, 并采用腹带加压包扎2~3 d。在T管拔除后仍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及引流管口液体流出情况, 并注意饮食、大便色泽的变化和黄疸消退情况, 发现异常, 应立刻向医生报告。

2 结果

该组共出现13例 (2.06%) , 其中T管脱落4例, T管堵塞4例, 胆道感染3例, 胆漏2例, 均经对症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3讨论

T型引流管因其形状而得名, 主要应用于肝胆外科术后胆管内的胆汁引流, 其适应症为:胆总管探查术、胆总管损伤修补术、Oddi括约肌切开与成形术或胆肠吻合术等。在胆总管留置T管引流起到了支撑和引流的作用, 从而可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对提高手术效果, 促进患者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T管引流护理便于观察术后的恢复情况并判断预后, 是胆管术后的一项重要操作,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做到: (1) 认真做好患者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指导, 使患者全面了解术后引流的目的与意义, 及时鼓励安慰患者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取得患者的良好配合。 (2) 加强置管前、置管中及拔管后的护理工作,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认真听取患者的不适主诉, 一旦发现异常, 立刻向医生报告并配合处理。总之, 肝胆术后T管引流的放置状况, 是影响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因素, 加强T管引流的护理对减少肝胆外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肝胆外科术后T管引流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632例肝胆外科术后T管引流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 该组共出现13例 (2.06%) , 其中T管脱落4例, T管堵塞4例, 胆道感染3例, 胆漏2例, 均经对症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 加强T管引流的护理对减少肝胆外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肝胆外科,T管引流,护理

参考文献

[1]陈豫清.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术后的几点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3, 9 (4) :93.

[2]余庆梅, 刘淑华, 马素华, 等.肝胆管术后置放T型管引流的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5, 1 (11) :98-99.

[3]楼燕凤.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镜取石T型管引流术患者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3, 9 (2) :115-116.

[4]周少杰, 战志勇, 孙秋茹.拔T管致胆汁性腹膜炎9例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5, 14 (5) :325.

肝胆术后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进行的1 856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病历资料及术后伤口感染的标准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4]。其中男1059例,女797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为(51.42±9.25)岁。术前住院时间1d~40d,平均(7.25±1.03)d,急诊手术195例,择期手术1 661例,胆囊手术669例,胆道手术553例,肝脏手术634例,腹腔镜手术1235例,开腹手术621例。

1.2调查方法

对1 856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发生伤口感染的88例患者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术后未发生伤口感染的88例患者为对照组,并填写统一的调查表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差异,并对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预防对策。

1.3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两组比较以t检验表示,计量数据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且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感染发生情况及切口类型

1 856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伤口感染88例,感染的发生率为4.74%,对照组与观察组胆囊手术、胆道手术、肝脏手术三个手术部位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手术的切口类型分为Ⅰ、Ⅱ、Ⅲ类,其中伤口感染以Ⅱ类切口为主,且感染的发生率随着切口类型级别的提高而升高。见表1、表2。

例(%)

2.2肝胆术后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术后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合并其他疾病、病腹部手术史、开腹手术、吸烟史、切口类型、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管、术后48h内换药。见表3。

3 讨论

肝胆手术后若手术伤口部位发生感染,可导致病情的复杂化,不仅对患者的恢复造成影响,还引起了基础疾病的发生,使住院时间延长、增加医疗费用,相应增加了死亡率。国外相关文献显示,伤口感染平均住院时间延长7.3d~10d,增加医疗费用2000~29000美元,发生伤口感染的患者死亡的风险率是未发生伤口感染患者的2~11 倍[5]。因此,对术后伤口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进一步了解感染的特征,将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进行控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此次调查的1 856 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伤口感染88 例,感染的发生率为4.74%。其中,Ⅰ类切口感染0 例,Ⅱ类切口感染42 例感染率为3.67%,Ⅲ类切口感染46 例感染率为9.24%,伤口感染以Ⅱ类切口为主,但感染的发生率随着切口类型的提高而升高,说明手术伤口感染的发生率与手术切口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切口污染程度的升高,切口局部细菌繁殖较多,极易引起感染[6]。

进行单因素分析,肝胆术后患者伤口感染的发生率与年龄、合并其他疾病、病腹部手术史、开腹手术、吸烟史、切口类型、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管、术后48h内换药均有一定的关系,与相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其危险因素不仅与患者自身健康状况有关,还与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各阶段的诊治有着密切的关系。高龄患者自身机体免疫力差,机体各器官呈进行性减退,且多合并其他疾病,容易感染[7]。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常合并腹腔内各个脏器的黏连,腹腔黏连使引流液的排出受阻,且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创伤面积,因此感染的风险增加。另外,手术时间长,伤口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长,创面易于污染,增加了外源性感染的机会,且机体的创面大,极易引起局部水肿及出血,降低了机体免疫力,增加了感染的风险[8]。腹腔引流管的建立有效地引流了腹腔内创面残留的积血和渗液,但腹腔与外界建立了开放性的通道,若出现引流袋抬高、在搬动患者时未夹闭引流管等不当的护理行为,容易造成引流液的逆流从而出现逆行感染,另外引流口的不恰当护理及引流袋更换不及时都可造成感染[9]。手术伤口的处理也与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手术切口在缝合后的24h内易发生感染,因为此时正是上皮组织的形成时期,及时地在术后对伤口进行密切观察并换药可尽早发现感染的早期现象,并保持对伤口及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对伤口的愈合有利,并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10]。

综上所述,肝胆术后手术部位的感染与多种因素均有关系,应采取预防性的干预措施来降低术后伤口感染的发生率,其中包括在术前对患者身体状况的调整,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及饮食指导。

摘要:目的 通过对肝胆术后患者伤口感染及危险因素分析,为预防术后伤口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的1856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术后伤口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手术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856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伤口感染88例,感染的发生率为4.74%。对照组与观察组胆囊手术、胆道手术、肝脏手术三个手术部位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手术的切口类型分为Ⅰ、Ⅱ、Ⅲ类,其中伤口感染以Ⅱ类切口为主,且感染的发生率随着切口类型的提高而升高;术后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合并其他疾病、病腹部手术史、开腹手术、吸烟史、切口类型、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管、术后48h内换药。结论肝胆术后患者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根据高危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术后伤口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肝胆手术,伤口感染,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孟军,周健,江淑芳,等.1 360例次消化道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0(6):416-419.

[2]林晨曦,赵心懋,吴华,等.肝胆胰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4,13(10):584-587.

[3]程冬春,叶国祥,毛敏军.肝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178-18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0.

[5]Apisarnthanarak A,Jones M,Waterman B M,er al.Riskfactors for spinal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in a community hospital:a case control study[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3,4(1):31-36.

[6]贾学峰.不同肝胆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4):760-761.

[7]吴晓春,成燕,候章梅,等.63例肝胆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5,44(6):775-779.

[8]燎原.复杂肝胆胰术后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3):4669-4670.

[9]王劲.肝胆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多因素分析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3,23(2):73-74.

肝胆术后 篇7

1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2010年7月 ~ 2013年6月行肝胆手术术后并发呃逆[1]的患者28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5例,年龄42 ~ 75岁,平均年龄59. 8岁。诊断原发性肝癌13例,肝内外胆管结石5例,肝门部胆管癌5例,胆总管结石3例,胆囊癌2例,术后第3 ~ 7天出现呃逆,持续时间6 ~ 12小时不等,均经胃复安注射治疗无效。

2治疗方法

2. 1针刺疗法取穴: 以足三里、内关、膻中、太冲、期门为主。寒气蕴胃者加上脘穴,正气亏虚者加气海穴。操作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穴位局部用75% 的酒精常规消毒,用1. 5寸毫针刺入腧穴,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接上针灸治疗仪, 采用密波,针刺强度控制于感觉阈与痛阈之间,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5天1个疗程。同时配合耳穴按压治疗法,取穴: 膈、耳迷根为主,实证加交感穴及皮质下穴; 虚证加胃穴及脾穴。方法: 按压时给予一定量的刺激量,实证者刺激宜重,虚证者刺激宜轻,每穴每次按压10下,每日4次,5天为1个疗程。可指导患者自行按压或家属协助按压。

2. 2腧穴注射疗法选取足三里穴或内关穴,实证者予山莨菪碱注射液10 mg分等量两侧穴位注射; 虚证者予黄芪注射液1 m L分等量两侧穴注射,行针得气,回抽无血后推注药物,每天1次,5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结果

3. 1疗效标准按《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判定。治愈: 呃逆停止; 显效: 呃逆减轻或持续时间缩短或间隔时间延长; 无效: 治疗前后无变化。

3. 2治疗结果28例患者中,治愈21例( 占75% ) ,显效5例( 占17. 86% ) ,无效2例( 占7. 14% ) ,总有效率92. 86% 。 治愈患者中经1天治愈3例( 占14. 29% ) ,经2 ~ 3天治愈13例( 占61. 9% ) ,经4 ~ 5天治愈5例( 占23. 8% ) 。

4体会

手术后并发呃逆,现代医学多认为是饮食、药物或手术导致迷走神经受刺激所致膈肌异常运动所引起,也叫膈肌痉挛[3]。传统医学认为呃逆为胃气上逆,寒气藴蓄,燥热内盛,正气亏损,气机不畅引起,而肝脏手术既“祛邪”,同时又易伤正,加上术中出血致血亏气耗,尤伤正气。故以和胃降逆疏肝调阳治疗为主,取胃经合穴足三里,具有调理脾胃作用,《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曰: “胃病者,腹月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而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足三里也。”由此可见由胃失合降而导致的病症皆可用足三里来调节。膻中位近膈,又为气会,可理气降逆止呃。内关乃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联络上、中、下三焦,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其经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理气宽胸,降逆止呃,与太冲、期门穴配合共同达疏肝和胃、舒膈降逆、平肝潜阳、顺气解郁,调整三焦平衡改善功能。《灵枢·口问》篇曰: “耳为宗脉之所聚”。其中手少阳三焦经循于耳部,支脉入耳中,而三焦经“布膻中, 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因此通过刺激耳部腧穴而达到宽胸理气利膈解除膈肌痉挛以止呃。

穴位注射是以中医经络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的化学药物,通过针刺直接刺激经络上穴位和药物对穴位的作用,激发人体抗病能力,改善膈肌痉挛,产生少剂量,高疗效的功效。

肝胆术后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研究中的50例患者为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肝胆结石患者,全部患者接受肝胆手术治疗后,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行再次手术治疗。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在38~57岁,平均(47.4±4.3)岁。其中31例患者有1次手术史,13例患者有2次手术史,6例患者有3次手术史。其中肝内胆管结石32例,胆总管结石18例。

1.2方法

实施再次手术前,对患者进行CT、B超等肝胆影像学检查,必要情况下课行PTC检查或是ERCP检查,充分了解病情的基础上分析再次手术的原因,制定再次手术治疗方案。再次手术后对患者行常规抗感染治疗、营养支持治疗,患者出院后要求其定期复诊,定期行电话随访。

1.3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该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处理,计数数据的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类型结石患者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

在不同类型手术患者因粘连性肠梗阻而行再次手术的原因上,主要原因为腹腔感染、腹腔出血、腹腔损伤,在三种原因引起的粘连性肠梗阻上,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在肝内胆管结石和胆总管结石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原因上,其中腹腔感染均为主要原因,概率明显高于腹腔出血和腹腔损伤,P<0.05。

2.2再次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上

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中,行再次手术后,出现2例切口感染,1例胆漏,3例胆管炎,发生率为18.75%,胆总管结石患者则仅出现1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5.56%,明显低于肝内胆管结石患者,χ2=4.558,P=0.033<0.05。

3讨论

肝胆结石的再次手术难度较大,而再次手术可以分成计划性手术和非计划性手术,前者是患者在首次手术前即出现危急表现,通过首次手术抢救生命,通过再次手术纠正治疗。而后者则多是首次手术效果不佳或是出现严重并发症,不得不行再次手术纠正治疗。肝胆结石的再次手术主要原因有:结石残留或复发、胆管狭窄、吻合口狭窄、胆道损伤、肠梗阻等[3]。其中粘连性肠梗阻是肝胆结石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影响,必要情况下需行再次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则与腹腔污染程度、腹腔内正常解剖位置改变等相关[4]。

在该研究中,因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而行再次手术治疗的患者中,主要原因有腹腔污染、腹腔出血和腹腔损伤,其中腹腔污染占比最大。腹腔因受到细菌的污染或是炎症物质的刺激,肠壁因炎症而继发纤维组织增生,从而出现粘连现象。故而腹腔污染的程度越高,粘连现象越重。而术前检查的不彻底、术中探查不充分可能导致诊断的失误,术中操作的不当则可能造成胆道损伤,影响到患者的术后恢复[5]。

为预防肝胆手术后的再次手术,预防粘连性肠梗阻,临床上应做好如下几点防治工作。1加强术前的准备,进行全面、正确的诊断,全面分析了解患者的病情,通过超声检查等方法了解患者的结石情况,对于解剖结构不清晰、高度怀疑有癌变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则可行MSCT检查。而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上,可通过ERCP进行探查,了解肝胆管树的情况,确定肝总管、胰管的位置关系,确定结石的部位、胆管是否有狭窄、有无胆管畸形、是否合并胆管癌变等现象,从而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科学的手术方案,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对于炎症明显、因粘连导致胆囊三角区解剖不清晰的患者,不得采用腹腔镜手术。对于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在术前做好抗感染治疗,在患者身体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行手术治疗,预防腹腔的严重感染,预防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6]。2术中谨慎操作,避免出现因解剖结构不清晰而到来的医源性腹腔损伤等情况,预防术后腹腔出血和腹腔损伤,保证手术效果。3术后加强综合治疗,对于留置T管的患者,术后6周左右行常规胆道镜检查或是经T管造影检查,确认无残留结石厚朴拔管。若术后发现患者有医源性胆道损伤,则延长T管的留置时间,延长至6个月以上。术后加强对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减轻手术操作带来的腹腔污染程度,预防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7]。

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再次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指出在再次手术治疗中,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这可能与肝胆结石的复发等因素有关。康欣等[8]人的研究发现:在再次手术中,肝内胆管结石再次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胆总管结石和胆囊结石的再次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认为在首次手术前必须明确诊断,明确病灶的局部位置,并制定科学的手术方案,加强围术期的处理,预防医源性感染,确保首次手术的成功。

综上所述,对肝胆结石患者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明确结石位置、类型等,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并在术中谨慎操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进行综合治疗,有助于预防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预防再次手术,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欧阳荣.肝胆结石患者术后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以及治防策略[J].中外医疗,2014(24):91-92.

[2]肖东霖.27例肝胆结石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治疗方法[J].中国卫生产业,2013(2):153.

[3]王曦晨.肝胆结石患者再次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14):161-162.

[4]高峰,马树民,薛峰,等.肝内外胆管结石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3273-3274,3275.

[5]周德良.分析肝胆结石术后再次手术的因素与治疗措施[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0):29-29.

[6]邢通潮,任斌,王瑜鹏,等.纤维胆道镜辅助肝内外胆道结石再次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8):1325-1327.

[7]谢敖文,吴新军,彭欣然,等.肝胆管结石再次手术胆管-空肠吻合术的应用体会[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4,26(5):418-420.

上一篇:人与文化下一篇:战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