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文化

2024-09-19

人与文化(共12篇)

人与文化 篇1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有一点是确定无误的,那就是: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长期实践所产生的社会产物;同时,又是一种伴随着人类发展历史的历史现象,是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包含的内容也极其广泛,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属于文化范畴。

既然如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文化源于人类劳动实践,是人意识的产物,并反作用于人的意识。因此,文化对人的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期社会条件下,某个或某些社会群体集团所处的文明的外在表征。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社会的历史性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格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并在不同时间、地域下影响着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具备整体性、稳定性、个体性、动机性、适应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等特点。

文化起源于人类改造社会的劳动实践与社会交往,是人的意识的一种外在体现,那么,文化及与之相关的各项活动也必然反作用于人的人格塑造。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一个实现了全面发展的人也必定是具有高尚健全的人格的。“公民强则国强、公民进步则国进步”,只有有了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提供智力与劳动力支持,国家才能前进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和民生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可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物化”、“异化”现象也愈发严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观也对我国文化阵地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如何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并有利于社会成员的人格塑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文艺复兴和明治维新:文化塑人与人才兴国的历史例证

文艺复兴是一场发生在14 世纪中期至16 世纪末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

西欧的中世纪是个“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作绝对的权威。文学、艺术、哲学一切都得遵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其制裁,甚至处以死刑。文艺复兴运动使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慢慢解放,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作为人,这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文艺复兴运动对当时的政治、科学、经济、哲学、神学世界观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革命风暴,也被称为“出现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以“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反对宗教的专横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主张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要求现世幸福和人间欢乐,提倡科学文化知识。所以,人文主义的理念,其重点是“人”,是“人”的本能的发挥,是“人”追求真、善、美的动力。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文艺复兴”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他写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日本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附属国,秦汉时期的徐福下东洋,带去了当时先进的封建思想,使日本从原始社会发生了质的飞跃;到了盛唐时代,中国文化更是前所未有地影响到了日本,中国的服饰、刀具、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全面的冲击,日本和服、太刀、武士道精神映入人们的眼帘;当美国蒸汽军舰冲进日本国门时,惊叹的日本人又以近乎欢迎的态度接纳了西方世界的文化,男人们剪掉了发髻,改穿起了西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险些禁止了传统国技相扑,结果造成了极其严重恶劣的影响。由此可见,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国民具有多大意义。虽然明治维新的结局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的歧途,但是不难从另一个侧面发现文化塑人与人才兴国的紧密联系。

二、经典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塑人与人才兴国的论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文化是一种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中的力量,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类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逐步走向文明、不断发展文化的历史。掌握了人类文化,也就抓住了人类自身发展的奥秘。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包含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两个层面,它们对人的精神和思想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马克思曾经说过,读一本好的小说是一种享受,在现代英国一批杰出小说家的作品中向世人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起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恩格斯说,在巴尔扎克作品的富有诗意的裁判中,有着了不起的革命辩证法。列宁认为,正是因为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提出那么多问题,能产生如此巨大的艺术力量,才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普列汉诺夫甚至认为,要了解某一国家的科学思想史、艺术史,只知道它的经济是不够的,必须知道如何从经济进而研究社会心理。对社会心理没有精细的研究与了解,就根本不可能作出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所有这些论断都表明,只有在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人类才会懂得按照一个合适的尺度进行生产生活,“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世界”。可以说,文化不仅是一种价值体系,而且是一种行为规范体系,它给整个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是非、善恶、美丑、真伪、好坏的判断标准,并通过社会教育使其内化为整个民族的正义感、羞耻感、审美感、是非感和责任感,从而有效塑造国民的健全人格,使民族精神得以延续传承、不断深化升华。

三、现阶段我国学者对文化塑人与人才兴国的研究

高长江从意识形态和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认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其目的并不在于建设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而其主要的视点在于通过文化的建设来造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文化建设,说到底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思想。

王翔俊从国家发展进步角度出发,认为中国21 世纪的发展、腾飞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以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社会的综合能力。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点、根本任务和战略部署,以及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意义的认识。

郭建宁、刘树波综合民族发展和战略全局,认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化的进步反映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

张建光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客观要求。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高国民道德素质为核心内容,以实现文化继承与统一为主要手段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张昌文从人格塑造角度出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落实到人的塑造上,抓住了人的塑造,就抓住了根本。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向伟大复兴、走向世界,要靠社会主义新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社会主义新人,是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人,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乔翔以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角度,认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最终归宿。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于咏华全面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是人的多向度、多样性的协调发展,即人性、人的素质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文化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一种互动关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一种既合目的又合规律的选择,并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即是人性的全面发展这一理论。

沈壮海统筹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认为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互为前提和基础,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坚持和发展。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中,先进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方面。

上述论点充分体现了先进文化对国家与民族的伟大战略意义。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经济体制:一方面承认公有制的绝对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尊重市场和资本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与地位。可见,文化也开始有了产业化属性,为了追求速度和利润,不良文化之风开始蔓延。不解决这个问题,先进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

四、如何实现文化塑人,达到人才兴国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文化不是人们随心所欲创造的,而是在现实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文化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上产生,与各种不同的利益和观念相联系,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就其性质来说,文化可分为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先进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体现社会进步方向的文化。反之,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社会进步、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则是落后的或腐朽的。

准确把握文化生产的双重特性。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两种生产力:一种是物质生产力,一种是精神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文化软实力”。马克思提出了物质生产发展与文化艺术发展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的理论,强调文化的发展有其特殊规律。他在《资本论》第四卷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特定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对精神文化生产的制约作用及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指出了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和“非商品”的双重特性。马克思的这一重要论断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发展不能陷入“一切向钱看”的怪圈,应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文化产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防止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过度干预。

我们应当科学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列宁曾经提出过著名的“两种民族文化”学说,即“每一个现代民族中,都有两个民族。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这一论断启示我们:应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对其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既不否定一切,也不盲目继承,而是要有所汲取、有所借鉴、有所改造、有所剔除、有所创造,这样才能保证文化健康发展。这一论断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与列宁主张的要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遗产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是互为表里、完全一致的,也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宝库。

对于我国如何实现文化塑人与人才兴国,建议如下:一是政府部门应当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优化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持续推动科技进步和科技传播,使人们学会科技知识、掌握科技方法、树立科学态度和具有科学精神;大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社区文娱体育活动,不断改善人们的文化生活条件、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增强人们的人文精神;推动文化对外开放和扩大中外文化交流,使广大人民及时了解国外先进文化成果和进展。二是全民自觉提升道德素质,道德修养,严于自律,对不良文化进行坚决抵制。三是对于不良文化和文艺剽窃现象,严惩不贷;完善文艺创作监管体制,从根源上杜绝文化失范现象。

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长期实践所产生的社会产物;同时,又是一种伴随着人类发展历史的历史现象,是历史的积淀物。文化起源于人类改造社会的劳动实践与社会交往,是人的意识的一种外在体现,那么,文化及与之相关的各项活动也必然反作用于人的人格塑造。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一个实现了全面发展的人也必定是具有高尚健全的人格的。“公民强则国强、公民进步则国进步”,只有有了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提供智力与劳动力支持,国家才能前进发展。本文将就文化塑人与人才兴国略表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文化,文化建设,人的塑造,人才兴国

人与文化 篇2

礼文化中的人与自然之和谐观

中国礼文化的本质特征是追求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和谐有序.其中,人与自然之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和谐的基础.“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礼法自然”是人对自然的.领悟与仿效,“立中制节”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目标.

作 者:张自慧 Zhang Zihui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52刊 名:贵州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GUIZHOU年,卷(期):“”(3)分类号:B222关键词:礼文化 天人合一 礼法自然 立中制节 和谐

彝人与绵羊 篇3

剪羊毛 彝人隆重而喜悦的事

采甘村位于黄茅埂草原边,有着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村民们最喜爱的还是绵羊,家家都在养。

村民吉吉佳佳说,他家有60多只绵羊,一年要卖三四十只,有五六万元的收入。在采甘村,和吉吉佳佳家一样,养五六十只绵羊的特别多,但只能算是中等水平,还有养上百只的。绵羊已经成为采甘村的主要经济支柱。

7月31日一大早,男人和孩子们就把自家的绵羊赶到黄茅埂草原觅食。等太阳暖暖升起的时候,又把绵羊赶到河里去清洗。清洗现场,挤满了羊群,赶羊人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每群羊都有一只膘肥体壮的领头羊,赶羊人敞开嗓门高喊着领头羊的名字,领头羊就领着羊群一次一次地游过河,直到把身上的毛洗得干干净净。

8月1日,全村人把羊群集中在坝上,开始剪毛。

彝人剪收羊毛是件隆重而喜悦的事,人人都穿上最新最美的服装,家家带上美酒佳肴,剪毛场上,你尝我的佳肴,我品你的美酒;你说我的羊多,我说你的羊好。

“绵羊是上天赐给人类的不可多得的宠物,性情温和,相貌可爱,可食肉寝皮,剪毛制衣,集肥种庄稼。羊毛一年剪收三次,分别在8月、11月和3月,我们用羊毛制成各式各样的披毡、察尔瓦、衣服,穿在谁的身上,都会美丽几分,这些羊毛制品可让中外游客爱不释手咧。所以彝族人民建家选址有‘房后有山放绵羊,屋前有坝种稻谷’的要求。”几分酒醉后,曲比阿合说道。

养绵羊 避暑、回家都会选吉日

养绵羊是彝族人民最爱的事之一,无论居住在什么地方的彝人都有养绵羊的习惯。然而绵羊只适应高山地区,这就给他们带来了麻烦。居住在河谷地带的彝人只好采取托养避暑的办法来养绵羊。

“这办法非常有效,还有利于彝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共同致富。”曲比阿合说。每到夏天,居住在河谷地带的彝人就出资把绵羊托养给高山地区的彝人,天气凉了才把绵羊接回家养。高山彝族和河谷彝族就这样互利互惠,河谷彝族把绵羊托养给高山彝族避暑,高山彝族则把绵羊圈宿在自己的土地上就地集肥,绵羊圈宿过的土地非常肥沃,种庄稼不需要施肥,准保丰收。

彝人特别注意绵羊的安全,为让绵羊出入平安,生长顺利,每当绵羊出门避暑、接绵羊回家或剪收羊毛时,都会选一个黄道吉日,酿造美酒,杀鸡杀猪,身穿最新最美的服饰,热热闹闹地庆贺。平日里,如果家里的绵羊出现了什么不祥,就会请毕摩驱魔除邪,保平安。

吃羊肉 原汁原味特别香

曲比阿合说,彝人一般不乱宰杀绵羊,但是来贵客,或办理红白喜事就要宰杀绵羊,彝人待客办事,除杀牛外杀羊为贵。杀绵羊切忌用刀刺杀,这样对不起绵羊对人类的种种贡献,也怕触怒上天,让人类失去这可爱的宠物,所以彝人杀绵羊是悄悄捏死的。

人与文化 篇4

关键词:面具,起源,功能,分类,异同

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表明,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在摇篮时期都曾产生过面具。它帮助人们沟通了现实与精神两个不同的世界。早期的面具一般用于丧葬与驱邪仪式或原始乐舞之中。在其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岁月里,与原始乐舞、巫术、图腾崇拜以及民间歌舞、戏曲等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从各个角度形象而鲜明地反映了各民族的观念信仰、风俗习惯、生活理想与审美趣味。

一、面具的起源

1. 中国面具的起源

面具古称:象、魈头,又称假面、代面和大面;在民间则叫脸壳、脸子或鬼脸。中国是世界面具历史最悠久、品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古代典籍中,有许多关于面具的记载。《古今事类全书》卷十二记录了早期傩祭的缘起与实况:“昔颛顼氏有三子,亡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中为溺鬼。一居若水中为罔两蜮鬼。一居人宫室区阳中,善惊小儿为鬼。于是以岁十二月,命祀官时傩,以索室中而驱鬼焉。”新石器时代晚期,伴随着古老巫术活动使用的面具变得日益狰狞而恐怖,从良渚文化的兽面纹造型中可见一斑。商周时代,祭祀成风,傩祭活动盛行于世。从帝王到百姓都十分重视傩祭,而且规模很大,庄严隆重。当时大的傩祭每年举行三次,时间在春季、秋季和冬季。前两次只有天子和贵族才能参加。称为“国傩”和“天子傩”;后一次才下及百姓,称为“乡人傩”。古代人傩祭时的中心人物叫方相氏,他在驱逐疫鬼时要佩戴闪亮发光的金属面具,十分神秘可畏。《周礼·夏官》中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事傩,以索室驱疫。”其中“黄金四目”即是方相氏所带的面具。

在美国西雅图美术馆藏有一面商末周初的青铜面具,为虎形,大小与人面相似。陕西汉中地区也曾出土一批商代青铜面具,共有两种类型,一为鬼面,脸呈椭圆,面目凶煞,眼中有通孔,可供舞者窥视;耳有穿,鼻有孔,五官位置与人面相近,显然系佩戴之傩面;另一类为兽面,形似牛头,双耳和嘴角有穿。大小接近人面,可戴在脸上,也可作为饰物。1986年,四川省广汉三星堆商代祭祀坑的发现震动了考古界。在大批出土的文物中,各种精美的面具引人注目。一种为纯金模压制成的金面具,另一种为青铜面具,分为人面、兽面两类,二者均比人脸窄小,大概是摹仿面具制作的避邪灵物。从以上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面具来看,其艺术表现手法及铸造、雕刻工艺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平,这对后来丰富多彩的歌舞、社戏面具以以及戏曲脸谱都有极大的影响,表现了中国面具与脸谱艺术源远流长的造型传统。

2. 国外面具的起源

欧洲科考队在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施瓦本山发现了带有狮子头雕像的岩画,距今3万年;尔后,又在法国南部岩洞中发现了距今约有3.2万年绘有动物的图案;后来,又在意大利北部的一处洞穴中,发现了兽面人身像,距今估计3.2~3.65万年。根据这些考证,我们可以推测在旧石器时代人们曾经以兽皮禽头为假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面具。埃及发现最早的黄金面具是公元前14世纪时的埃及法老图特卡蒙死后所戴面具,1922年埃及考古工作者发现于他的陵墓中。他的木乃伊发掘出来的时候,头部罩着一个黄金面具。面具高约50厘米,由金箔制成,嵌有宝石和彩色玻璃。面具具有象征意义,前额部分饰有鹰神和眼镜蛇神,象征上、下埃及(上埃及以神鹰为保护神,下埃及以蛇神为保护神);下面垂着胡须,象征冥神奥西里斯。

古罗马诗人、批评家贺拉斯在《诗艺》中的记载,是“埃斯库罗斯创始了面具”。面具,其拉丁语源为persona,而非我们所熟识的mask,有学者在研究了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初叶英国东英吉利亚地区的基督教剧本和对面具及其拉丁文指称“persona”的语义变迁后认为:英语中从阿拉伯语中引入了mask这样一个“几乎空白的、不带任何沉重的历史责任的词汇来表示作为戏剧术语的面具,是在人文主义的整体浪潮的推动下,对神意的阉割作为戏剧中上无可变更的既成事实得到默认,戏剧的面具时代就此结束。”面具与其起源一样,最初是与神性相连,随着人类神性意识的日渐淡漠,面具也渐渐褪去了其神圣的面纱,到了文艺复兴时代,它作为戏剧仪式之神象征的时代终于结束。

二、不同名族间面具的功能

如果要谈及中国的面具,那必须要提的是中国的傩文化。傩文化起源于原始宗教,包括傩、傩祭、傩舞、傩面具和傩戏等。傩广泛流传于以采集和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中原地区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其目的在于驱鬼、祈福、保佑平安。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看,面具是傩的内涵的主要体现。

三星堆出土的面具里,其中有两个最有代表性的面具:兽面具、人面具。这两个方面的面具在同一个祭祀坑里出现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最完美的解说。兽面具的由来,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生存主要是依据自然环境,在人类还不懂得耕种的时候,他们的食物主要来自于狩猎,因为动物赐给了人类丰富的事物,所以在那个时期,人便对动物产生了一种自然的崇拜。人们渴望通过各种宗教活动来乞求上苍赐给他们更多的食物于是就有了兽面具的形成。而兽面具实际上代表的是自然神。人面具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开始懂得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人们学会了先进的技术,懂得了农业的耕种。于是人们对自然神的崇拜逐渐的开始向人类神的崇拜进行转变,而最能说明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纵目面具的出现,纵目代表的是眼睛凸出的意思,古代说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其中总目便是这千里眼了,所以有纵目,是因为人们需要看的更远,更适合于观察周围的事物,这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需要而特别演化出来的。

在非洲每一个面具都代表了一个不同的神灵或祖先。在部落及宗教团体所举行的机会和仪式中,面具主要是有男人来佩戴的。仪式上一旦佩戴面具,佩戴者便成为他所要表现的神灵,并且有神灵所具有的全部超能力、权利,他们使用这种能力来维系原有社会体系的存在,维护他们的法律、消除疾病、保佑平安等。

在威尼斯,人们吧面具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13世纪,就要法律规范面具的使用。在18世纪之前,法律允许威尼斯人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带着面具工作和生活。威尼斯人喜爱面具与他们多年来的冒险生涯和不断闯入神秘土地的经历有关,在他们的血液里几点了渴望冒险,喜爱神秘的因素,而千奇百怪的面具,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这种渴求冒险和神秘,从而也创造了威尼斯独特的面具文化。

三、面具的分类及其材质

面具是人类历史上最绚丽多彩的文化现象之一,古今中外的面具林林总总,千容百态,常见的面具分类方法有下列几种:

按材质分,可分为皮面具、石面具、陶面具、木面具、竹面具、铜面具、金面具、银面具、铁面具、玉面具、布面具、纸面具、龟甲面具、青铜面具等。

按结构分,可分为普通面具、半截面具、两层面具、三层面具、动眼断腭面具、动眼吊腭面具等。

按造型分,可分为动物面具、鬼神面具、丧葬面具、战争面具、驱傩面具、祭祀面具、舞蹈面具、戏剧面具、镇宅面具、装饰面具等。

按造型手法分(朱狄先生语),可分为四种类型:肖像型、变形型、象征型、结构型。

按功能分(岑家悟先生语),可分为11类:狩猎面具、图腾面具、妖魔面具、医术面具、追悼面具、头盖面具、鬼魂面具、战争面具、入会面具、祈雨面具、祭祀面具。

四、中西方面具的异同

在远古时期,中西方面具的功能上来说是具有其共同点的。面具是情感的物化,带上面具即是神,巫师的面具是通神的道具,具有灵性,能驱鬼、祈福、保佑平安;从面具的材质上来看,中西方面具的材质存在着其共同性,所用材料以木质、金属、动物的毛皮、龟甲等。由于各民族和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面具的造型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的傩面具有着狰狞、庄严、诙谐、凶猛的美,它以造型威猛,色彩斑斓凝重、线条强劲有力构成了东方的审美情趣和意蕴;非洲面具无论是绘制还是雕刻,都采用大胆夸张的图案,倾向于采用称的几何型,如矩形,之形、十字和螺旋线等;欧洲面具以精致华丽为主,采用金属与羽毛等搭配,倾向于采用细腻的线条,以及曲线来表现。

面具是人们情感的物化,在远古时期是宗教祭祀,破灾祈福不可或缺的工具,被认为是人与神之间的纽带,沟通了现实与精神两个不同的世界。如今面具的功能已然发生了变迁,从禳灾祈福到表演娱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力的提升,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写照。

参考文献

[1]孙柏.丑角的复活——对西方戏剧文化的价值重估[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2][古罗马]贺拉斯.杨周翰译.诗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3]朱狄.原始文化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88

人与自然作文 人与自然初中作文 篇5

我不知道该如何和去述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我心中一直有着这样的想法。

也许人并不是那么伟大,人又贪婪又自私,无论做什么事,多是为自己在想,很少顾及到他人。多少年来,人一直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以为自己可以掌控万物,了解他人的思想。其实人类什么都不是。

人会有生老病死,每个人都不同,世界上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但是却不敢去承认,不敢去面对,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这有什么可丢人的呢?这只是个细小的错误,如果将你所遇到的人生挫折与这个细小的错误相比,你就会发现你自己的伟大之处,也许这就是自然所赋予的最艰巨的责任啦。

人的一生中,遇到的挫折并不少,但是,偏偏有些人连这点细小的错误都不敢去面对,也许这就是人性的懦弱之处吧。

不得不说,我们要感谢自然。可是,我们呢?我们是如何感谢她的。

乱砍滥伐,破坏树木,滥杀动物。

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与它和谐相处。

一位女大学生张欣用自己兼职赚来的350元买下一只被贬卖的省级保护动物豆雁。有人问她这样做值得吗?她回答:值得,钱花了可以再赚,但鸟儿杀了就没有了。

我觉得我们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因为人与自然环境是存在相互作用的,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了人与自然系统。人类的活动会改变自然,自然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

就比如说某地的居民环保意识强,不乱扔垃圾,而且每天都有人及时清扫,所以这个地方的空气非常好,让人感到特别舒服。而另一个地方的居民环保意识薄弱,每天丢的垃圾也不及时清理,让这个地方成了一个垃圾场,算是臭不可闻的了!人与自然就得有个和谐,如果这个和谐被打破时,自然就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我们如果不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去破坏自然,那我们人类将会遭到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社会和谐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无限制的.惊夺自然,会造成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和减少、土地的退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最终会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

自然灾害不就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吗?就比如说泥石流,就是因为人类看到当前的利益——树可以卖钱。于是,人类的贪念愈来愈热烈了!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树也一天天的减少?渐渐地,惟独剩下棵瘦小的小树苗了。一天,狂风大作,狂风呼呼地吹,雨无情地下着?人们的房子被水淹没,把里面的东西都给冲走了,人类就这样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假若当时人类没有贪婪的砍树卖钱,而是让它们快乐的长大,也就不会造成如今的后果!而且树还会帮我们抵制自然灾害!所以,为了不让自然报复人类,我们就与它和谐相处!我们应该"多种树"来祈求当时人类对自然的过错,取得大自然的原谅!“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之后做出理性的选择。拯救地球,就要从生活细节做起:

(1)不乱扔垃圾,将垃圾分好类;

(2)多植树造林;

(3)不把野生动物当宠物来养;

(4)拒食野生动物;

(5)尽量做到一水多用;

(6)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人类,不能缺少大自然的保护,而大自然,也不能失去人类。既然是这样,为什么我们不好好保护大自然呢?当我们正在奋力地挖掘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矿产资源时,有没有想到大自然被过度开发会受到很大的伤害呢?如果每个人都这样,那我们就毁了大自然,毁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职人与匠人 篇6

日语里有个词,曰职人,日文写法是“しょくにん”。被归在这类的人物颇多,比如金匠、铸刀匠、制茶筅的、制漆器的、编绳子的。列到此地步,您想必也看明白了:夫职人者,有些像中文里的“匠人”。

当然,又不尽如此。

比如说,日本江户年间,有位很有名的先生,名唤本阿弥光悦。他家世代是刀剑工艺大师,而在日本,刀剑非武士阶层根本玩不起,所以他逐日里交接的也都是世家公子、诸侯大名。偏他一理通百理融,是个大才子,本身是书法家,创了书道光悦流;是出色的艺术家,陶艺、漆器、茶道也玩得转。末了,不只独善其身,还兼济天下,在京都洛北兴建过艺术家村,让其他艺术家留居。在17世纪,这是件了不起的创举。如果按中国视角,这人简直就是个大才子,可以登堂入室,进艺术史了吧?但在日本,他还是属于“职人”。这意思很简单:在日本,“职人”并没有中国“匠人”这词里隐含的那一点小看之意。

在中文里,“匠人”总有点不对的意思。比如,明朝董其昌论画,会认为画凡是“匠气”的都不好。又比如清朝的沈复,认为“若留枝盘如寳塔、扎枝曲如蚯蚓者,便成匠气矣”。如是,“匠气”简直就是句骂人话。

如你所知,魏晋时流行画人物。唐朝画人已到巅峰,吴道子吴带当风,同时,开始出现如大小李、王维这些山水画家。五代北宋,中国画一面画花鸟,一面画山水,北有荆关,南有董巨。南宋之后,中国的画进入这么个阶段:不爱画人物,而爱画山水;大量文人参与,而文人画耐烦画工笔者少,爱写意多。如是,中国画就进入了一个高雅且复杂的游戏阶段。依靠灵感、境界、笔墨趣味,而不依赖纯粹的技法。所以凡画水墨写意,都是才子;做工笔肖像的画匠就低了一等。这其实是肯定了士大夫性灵的崇高,认为匠人技艺都是凡夫俗子。

众所周知,19世纪欧洲绘画尤其是印象派,很受日本版画的影响。但其实欧洲人学习中国艺术在先:18世纪,欧洲出现大批中国式园林建筑,甚至还有信基督教的贵族,装模做样在园子里修佛塔。但对中国画的学习却远不及对日本版画那么深湛。如你所知,19世纪影响欧洲的那些日本版画,论高雅清秀、斯文雍容,不能说比元明时的中国山水了得;但欧洲人根本没从灵感、境界、胸襟这些中国士大夫的角度去看,他们的视角,用一个士大夫的观点看,就是“匠气”——日本版画的色彩、装饰性、一望而知的颠覆性笔法,牢牢吸住了德加、马奈、梵高这些人。

而创作那些日本版画的,就是“职人”们——那些在士大夫眼里不免匠气,但并没因此低人一等的画匠。

今时今日,我们总能不时叹惋,说许多事情随时间流逝了:小时候捏糖人、做拨浪鼓、做陶器、画年画、做皮影戏的老匠人,以及许多在为我们所知之前就流逝的古老工艺,已经不复存在了。有些被作为“封建糟粕”丢失了,有些则是自然而然的被新技术埋没了。

如果这一切曾经被上升到艺术的高度——譬如土耳其的细密画、意大利的冶金工艺、日本的制茶筅——一样,是不是能被保留得久一点、完整一点?如果匠人和艺术家没有被泾渭分明的用一个“匠气”来划分,我们所看到的艺术,会不会更宽泛一些?

天知道。

人与文化 篇7

一、城市雕塑与城市设计

作为一种城市中广泛存在的视觉传播要素,城市雕塑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城市设计元素,可以承接历史,又能够展示未来。城市雕塑可以以最纯粹和传统的方式展现城市的形象和文化,也可以以最具争议的方式展现——从你所向往的经典艺术到抽象的形式再现,或是极端性的材料与装置的展现。

无论是从传统的视角,还是现代的视角,城市雕塑是城市最具持久力、最具可感知性的视觉传播要素。从城市设计视角, 它可以扮演的角色很多:(1)它是具有文化指向的形体空间形式,在建筑与街道中扮演空间角色;(2)它是文化艺术范畴的城市基础设施;(3)它是城市地标,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最突出地展现城市的历史和文化;(4)它是城市的标志或标识, 可以广泛地成为视觉指认的对象或参照物; (5)它是城市的一种活动支持系统,特别是在步行活动为主导的空间系统里,譬如广场、步行街、公园等等,与城市街具、 小品、绿化、照明灯环境设施结合,有效地实现了对人们在城市中的公共活动与交往的辅助与支持。无疑,城市雕塑是构成城市外部空间意象体验认知的一种最重要的城市设计元素。

二、城市雕塑是场所与城市实现对话、人与城市实现沟通的重要介质

城市雕塑虽然形式众多,风格不一,但它的存在需要与所处的城市环境建立联系, 不应否定和排斥环绕其周围城市要素的存在,包括建筑、街道、设施,绿化,以及与上述环境相关的文化信息、艺术信息、业态信息等。拥有丰富城市雕塑资源的城市都不会缺少场所感(Sense of place),城市雕塑显然是场所与城市实现对话、人与城市实现沟通的重要介质。脱离与环境对话和关联, 城市雕塑的美感和文化意义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贬低城市文化品位。好的城市会尊重城市历史的积淀所累进叠加的物理形态元素, 包括历史街区及其所有的承载要素,其中城市雕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城市雕塑是使城市具有历史关联性和场所感的主要要素。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阿尔多·罗西在《城市的建筑学》中将城市的构成分为地标和肌理两部分,城市雕塑在这两个部分里都构成重要作用。重要的大尺度城市雕塑也会成为地标,成为公共空间的焦点,比如罗马的威尼斯广场的建筑群与雕塑。地标往往对控制和形成城市意象结构具有关键的作用,或是从平面维度,或是从竖向维度。

相较于地标,肌理意义更为宽泛。就建筑来讲,肌理是构成城市的一般建筑物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而建筑为主的城市街区里, 沿街道、庭院、广场,公园,都广泛地有城市雕塑分布期间。有的建筑与雕塑融为一体, 包括形形色色的街道家具;还有在欧洲古典城市必不可少的水池、喷泉等等,均构成与建筑和谐统一的环境肌理。城市雕塑作为城市肌理的重要构成要素,其对于城市意象的锻造是强烈而持续的,它不仅从物质环境建设角度表征了一个城市的发展特色,更从人文美学角度解说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 映射着公共环境里各种生动的生活场景。城市雕塑所构成的城市肌理如同一个城市的基因,由它可以溯源城市的过去,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基本属性,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经典的城市的公共空间无不体现着城市雕塑在传承城市历史,弘扬文化艺术品位, 启迪后人方面所具有的意义与作用。巴黎、 伦敦和罗马等欧洲城市是使人们获得这种体验的最经典的案例。

三、对国内城市雕塑建设的一点反思

近些年,国内城市建设对城市雕塑的认识上有曲解,认为其仅属于城市建设非主流的一个狭窄的领域,设计规划建设评审管理反馈等环节屡有缺失造成现状的混乱与无序。这造成了国内城市雕塑的建设管理状况令人堪忧,其主要表现在:

(1)公共艺术文化建设过于服务城市政治与管理、服务形象打造的需要,往往受制于领导或管理者的个人喜好,使得重要城市雕塑从规划、设计到设置都掺杂了过多人为因素,特别是忽视专业工作者的建议,包括公众的审美感受。

(2)城市规划设计、包括城市设计及公共艺术的相关管理环节弱势,很多规划设计编制忽视在规划设计前期对城市雕塑的规定与要求。规划指标往往关注与经济指标、建设成本、卫生安全及开发招商等关联的“硬” 指标,对文化类艺术类的规定涉及较少。在国外则明显更重视这一领域的管理跟进,比如美国的城市设计管理,会提出开发建设的投资要有2% 用于设置公共艺术品,包括城市雕塑,并且这一规定是强制性条款。

(3)城市雕塑专项设计的引导严重匮乏。 很多城市比较重视城市设计,也围绕城市重点区域的建设下了不小的力气,但缺唯独在城市雕塑专项环节有所缺失,诸多的城市设计, 环境景观设计的编制与管理规定都缺少城市雕塑设计专篇内容。追求经济性、功能性的城市规划设计往往不能充分为重要的城市雕塑预留空间,城市规划师的艺术文化意识较弱, 管理环节也不重视,造成众多开发建设(无视城市雕塑地位作用)的既成事实。

(4)城市建设的职能部门间缺乏协调。 在城市雕塑领域,往往其划归城市市容委员会管理,很少能与负责城市规划的主管部门对接,包括规划局的建设管理处、详细规划处、总体规划处、历史保护处等部门。上述部门所管辖的以法定规划、建设规划为主导的规划设计编制技术要求,很少能涉及到城市雕塑的设计与管理。这造成在建设实施层面的诸多缺失与漏洞。

(5)行业协会、相关机构及公众,缺少向政府职能部门建言的通道。很多问题的出现与泛滥早已被有识之士所见,但与管理职能部门的诉求,沟通的渠道往往不畅,不能使管理部门获得完整清晰的现状信息。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居高临下的官僚式管理作风,也往往让下级和用户吃闭门羹。而公众参与往往只是形式上的流程,没有实质的意义与作用。

人与物的停泊 篇8

在贝聿铭的建筑理念里,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和谐”。无论是矗立于落叽山脉中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还是横卧在京都信乐山脉间的美秀博物馆,它们看起来都完全地融合于周围的自然。“将建筑与自然相联系,让我感觉很自在,这是我的第二天性。”贝聿铭如是说道。而即便是起建之初便惹人争议的卢浮宫入口处的玻璃金字塔,它最终被人接受也不是因为建筑师获得了普利兹克奖,而是因为无论哪个季节,它都“与巴黎的天空是相应的,时深时灰,很是壮观,充满着生命力。”从玻璃金字塔的底下仰望天空,那卢浮宫古老的巴洛克建筑,更是辉煌夺目。这也就是贝聿铭的对谈者波姆在谈论到香山饭店的设计时所感慨的:“一个人可能被某种新事物震撼住了,但从中仍可找到某种熟悉感。”遗憾的是,这一点往往被忽视,于是在不少国人心里,设计了玻璃金字塔的贝聿铭几乎等同于特立独行的先锋艺术家,并成为种种新、奇建筑的有力支持者,这无疑是可笑的。

如果了解到“和谐”是贝聿铭建筑的第一要素,那么感受到贝式建筑“实用性”的特征,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从麻省理工和哈佛毕业之后,贝聿铭的第一份工作便是跟随纽约知名的城市改造商齐肯多夫工作,并学会如何将建筑融入城市之中。而建筑作为艺术,贝聿铭以为,“建筑的特别性在于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建筑是有连贯性的,随生活而变化,但生活的变化不是骤然的。”因时、因地、因事而设计,创造最合适的形体和空间,是贝聿铭建筑的最大特色,这迥异于诸多所谓的品牌建筑大师,而其中中国“实用主义”精神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本书附录了大量贝聿铭在世界各地代表建筑的摄影图片,当我们为它们在天空下所展现的美所眩惑之时,同样还会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空间都是如此惊人地适合人与物的停泊。

“宇宙和贝聿铭之间有个共同点:我们对二者皆了解甚微。”作为谈话的发起人,波姆的慨叹其实也是大众的慨叹。在这个自传与回忆录盛行的时代,我们渴望知道艺术家生活的一切,却或许忘了,在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之间,其实一直都存在着一种古老的对抗。伟大的艺术家常拒绝让自己的生活进入所从事的艺术之中。他希望留给世界的,是他所创造的艺术,而他自己的生活,不过是抵达那些艺术极至的工具,它应当被遗忘、被舍弃。这种思想渊源已久,并在文学领域因其反方向诱惑力的强大而表现得更为极端和激烈。卡夫卡在遗嘱中说,希望毁掉一切日记、书信以及不好的作品,只留下《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以及短篇故事《饥饿艺术家》,便最为典型地体现了这种对抗。相对而言,建筑艺术同音乐以及雕塑一样,则要幸运的多,它们天然地更为纯粹,更能体现艺术家的意志,而不是他们的生活。因此,关于宇宙和贝聿铭,我们所需要共同了解的一点便是,体验置身其中的美好感觉。而宇宙的物理形态与贝聿铭的私生活,我们则大可不必为之操心。

话说人与狗的忠诚 篇9

此话不假。尽管狗也背负了许多骂名,如“狗腿子”“走狗”“乏走狗”等等,其实人和狗相比,不说高级意识,在动物属性方面来讲,人确实不如狗。

狗有“义狗”的美誉。它的突出优点是忠诚。民间谚语有“狗不嫌家穷”。狗的忠诚几千年来美谈不止。三国时,襄阳纪南人李信一日醉卧城外草丛,恰遇猎者纵火。火顺风烧至草丛。他的爱犬为救醉卧不醒的主人,从附近小溪中湿身含水,来回喷洒主人卧处,主人遂免大难。而爱犬来回奔跑困乏之极,终于累死。主人醒后恸哭,为感谢爱犬救命,在自家院里建了一座“义犬冢”。2003年江西九江一义犬舍身尝毒救了30多人,当地人为它立碑安葬,并雕像铭志。2008年汶川地震,一只疲惫不堪的小黄狗伴随主人王友谅老人度过了艰难的8天8夜,直到老人成功获救。在这8天8夜里,小黄狗不时急叫,寻呼路人求救,并用自己湿润的舌头不时舔老人的脸和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确定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狗的忠诚品质让人自叹不如。

忠孝仁义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伦理纲常。在封建时代,“忠”的定义是爱君,“仁”的定义是爱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历史上忠臣爱的大都是昏君。如比干效忠残暴无比的纣王,岳飞效忠昏聩无能的赵构。明代的昏君多,忠臣也多,这些忠臣虽然都是悲剧结局,但比起那些卖主求荣、残害忠良的奸臣来说,他们在人格操守上仍然受到后代人们的敬仰和学习。

狗的忠是一种动物属性,谁养的狗就忠于谁。人的忠需要一种信仰支撑。古代的忠臣虽说是愚忠,但其人品值得尊敬。纵观古今,凡是有信仰的人,他的忠诚度就是不可怀疑的。有了信仰,人才能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对自己坚信的理想矢志不移。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真正的忠臣是千百万有共产主义理想的共产党人。因为有了信仰,他们的骨头是最硬的,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许多烈士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不出卖组织,不出卖同志,宁可站着生,绝不跪着死。李大钊、林祥谦、江姐……这些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与日月同辉。

反观今日之中国,由于道德沦陷,金钱主义至上,“忠”已成世间稀缺物。有些人表面是“忠”,但是多面人。对他的上级貌似忠诚,察言观色,揣度领导喜恶,唯唯诺诺,送礼行贿,一副走狗面孔。他所以这样“忠”无非是想得到领导的重视提拔,而当这一领导退休或调离,无利用价值了,他又从“狗”变成了狼翻起了白眼,见面装作不认识,却又厚颜无耻地摇着尾巴去巴结新的领导。民间亦如此。现今社会,真是白眼狼之流充斥于世,让人视之悲叹不已。

人与住宅电气的和谐建设 篇10

一、合理的电气设计是电气安全保护的基础

(一) 配电系统

低压配电线路保护是为了在电气故障时, 能够防止人身遭到电击、电气线路损坏和电气火灾。合理的配电系统能够保证故障迅速地、有选择性地切断故障点电源, 避免事故扩大并造成损失。 (1) 短路保护:配电线路应设短路保护, 保护电器应在短路电流对导体和连接件产生的热作用和机械作用造成危害之前切断短路电流。 (2) 过载保护:配电线路应设过载保护, 保护电器应在过载电流引起的温升对导体的绝缘、接头和连接件造成损坏前切断负载电流。 (3) 接地故障保护:配电线路应设接地故障保护, 保护电器应在线路故障时, 或危险的接触电压的持续时间内导致人身间接电击伤亡以及电气火灾、线路损坏前, 迅速有效地切断故障回路。建筑物的配电系统是由专业人员根据有关规范设计的, 它是电气安全保护的基础, 因此未经批准不许擅自进行改动。 (4) 为避免电气线路过载和降低谐波电压的影响, 户内配电系统应采用多回路形式, 至少应设照明回路、一般插座回路和空调回路, 如实际需要也可将厨房和淋浴室设为单独回路。此外考虑到家庭办公和信息化的发展, 还应增加一条专用回路。

(二) 导线及电器设备的选择

室内外导线及电器设备的选择合理与否, 直接关系到住宅用电的安全及经济效益, 因而必须在工程设计中合理选用导线和有关电器设备。

(1) 导线的选择。导线的选择主要是确定导线的型号和规格, 其原则是既能保证配电的质量与安全又能节省材料, 做到既经济又合理。其中导线型号应按使用工作电压及敷设环境来选择;导线的规格 (导线截面) 可按下列要求进行选择:

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为防止出现断线事故, 导线必须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一般照明回路计算电流较小时 (<10A) , 其导线都应按机械强度选择。能确保导线安全运行。选择导线时应保证其安全电流大于长期最大负载电流, 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a、在选择进户线及干线截面时应留有适当余量;b、单相制中的中性线应与相线截面相同;c、三相四线制中的中性线载流量不应小于线路中的最大不平衡负荷电流。用于接中性线保护的中性线, 其电导不应小于该线路相线电导的50%, 气体放电灯的照明线路因受三次谐波电流的影响, 其中性线截面应按最大一相电流选用。

能确保电压质量。对于住宅建筑来说, 电源引入端至负荷末端的线路电压损失不应大于2.5%, 如线路电压损失值大于规定电压损失允许值, 应加大导线截面以保证线路的电压质量。

(2) 电器设备的选择电器设备主要指电源配电箱、电表、控制开关、漏电保护开关及电源插座等。电器设备的选择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选用时应根据住宅的负荷情况、安装情况、使用环境、设备的工电压和工作电流等合理选择电器设备的型号规格, 注意设备的容量等级宁大勿小, 但又要避免选得过大造成浪费, 一般来说在计算工作电流的基础上选大一级即可。为确保其质量, 应选用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和国内GB、JB有关行业标准, 并具有产品质量认可证书的电器产品。总之, 电器设备的选择尽可能做到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

(三) 接地系统

接地系统是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和配合线路保护, 为故障电流提供通路。住宅的接地系统一般采用TT、TN-C-S和TN-S三种系统。

TT系统各装置有其专用的PE线并与接地极不连通, 故障电压不能互窜, 电气装置正常工作时外露导电部分为地电位, 比较安全。但其接地阻抗较大, 故障电流较小, 常不能用作过流保护兼作接地故障保护, 而需装漏电保护器。

TN-S系统内由于PE线和N线分为单独的两根线, PE线平时不通过电流, 只在发生故障时才通过故障电流, 故外露导电部分平时对地不带电压, 比较安全, 但需多用一根导线。

TN-C-S系统为在整个系统内, 仅在前一部分 (通常为电源至电气装置进线总配电箱的一段线路) N线和PE线合为一根线, 此后都分为两根线。在TN系统中由于PE (PEN) 线是相连通的, 故障电压可沿PE (PEN) 线互窜, 因而设总等电位联结十分必要。

接地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在住宅电气改造时一定要弄清并遵循建筑物的接地系统, 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

(四) 防雷措施

防雷内容一般可分为:防直击雷, 防感应雷及防高电位入侵三个内容。为了防止感应雷和高电位入侵的危害, 可在电缆进出户处将绝缘子的铁脚支架可靠接地, 同时安装避雷器或其它型式的过电压保护器。此外要强调进行等电位联结, 也就是在设计施工中要把建筑物内、附近的所有金属物用电气的方法连接起来使整座建筑物空间成为一个良好的等电位体, 这样能有效地降低建筑物内部和附近不同金属部件间的电位差, 从而避免内部的设备被高电位反击和人被雷击的事故。

(五) 其他防触电保护措施

绝缘, 是最有效的防触电保护措施, 故绝缘材料要满足使用地点的机械、电气、负载发热及耐压等的要求。电气线路和家用电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绝缘标准及3C认证。如导线出现绝缘层龟裂、导体裸露电气管线、槽板盖、电气设备等损坏时必须即时拆换。

采用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如导线一般穿管敷设, 直敷时采用护套绝缘线等。采用阻挡物和外护物的保护。如将开关等配电设施装于配电箱内, 需用钥匙或其他工具打开箱门才能接触到裸带电体, 住宅内 (特别是儿童房) 低于1.8m的插座应带安全门等。

二、漏电断路器的应用

漏电断路器主要功能是提供间接接触保护, 常用于低压电路中作为防止人身触电和防止漏电引发的事故。当人偶然受到电击, 且程度在危及生命之前, 漏电断路器保护能在电路上能及时、准确、有选择地切断电源。实践证明, 当人体接触50Hz的交流电、触电电流在30m A及以下时, 可以承受几分钟的时间。为此, 在移动电器、潮湿场所的电器所在的电源支路设置漏电断路器, 是防止间接接触触电的有效措施。在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中明确“除空调电源插座外, 其他电源插座电路应设漏电保护装置”, 其漏电动作电流30m A, 动作时间0.1s。

1.漏电断路器的类型。常用的漏电断路器分为电压型和电流型两类, 而电流型又分为电磁型和电子型两种。电压型漏电断路器用于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的低压电网。其特点是当人身触电时, 零线对地出现一个比较高的电压, 引起继电器动作, 电源开关跳闸。电流型漏电断路器主要用于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的低压配电系统。其特点是当人身触电时, 由零序电流互感器检测出一个漏电电流, 使继电器动作, 电源开关断开。

2.漏电断路器的安装注意事项。安装前应检查漏电断路器铭牌上的数据与使用要求是否一致。安装时不要太靠近大电流母线和交流接角虫器。漏电断路器动作电流大于巧m A时, 其所保护的设备外壳要可靠接地。应充分考虑供电线路的供电方式、电压以及系统的接地形式。安装具有短路保护的漏电断路器, 必须保证有足够的飞弧距离。组合式漏电断路器外部连接的控制回路, 应使用铜导线, 截面积不小于1.5mmzo。安装漏电断路器后, 不能拆除原来低压线路或设备原来的接地保护措施, 同时断路器负载侧中性线, 不得与其他回路公用, 以免误动作。安装时必须严格区分中性线和保护接地线。三极四线式和四极式漏电断路器的中性线应接在断路器中, 经过断路器的中性线不能再作为保护接地线使用, 也不能重复接地或接电气设备外壳。而保护地线不得接人漏电断路器内。漏电断路器的保护范围应为独立回路, 不能与其他回路有电气上的连接。漏电断路器不能并联使用保护同一线路或电气设备。安装结束后, 应操作试验按钮, 检查漏电断路器是否能可靠动作。一般情况下应试验三次以上, 并且都能正常动作才行。

接线时应按照漏电断路器上的电源和负载标志进行接线, 不得将两者接反。保护线不得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 当采用三相五线制或单相三线制时, 保护线必须接在漏电断路器进线端的保护干线上, 中途不得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单相照明电路、三相四线制配电线路以及其他使用工作零线的线路或设备, 零线必须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在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系统中, 一旦装设了漏电断路器, 工作零线自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后就只能当作工作零线使用, 不能重复接地, 也不能与其他线路的工作零线相连。用电设备只能接在漏电断路器的负荷侧, 不允许一端接在负荷侧, 而另一端接在电源侧。三相四线制或三相五线制下单相与三相负荷混用的线路中, 要尽量使三相负荷平衡。

3.漏电断路器的使用注意事项。但使用漏电断路器要注意: (1) 不能代替系统的接地保护、短路保护和过载保护。 (2) 正常的配电线路和用电设备存在泄漏电流, 漏电断路器整定电流既要小于30m A, 又要躲过正常泄漏电流。 (3) 漏电断路器灵敏度高, 要防止误动, 也要注意拒动, 如空调支路一般不设漏电保护, 只在插座回路设置。 (4) 漏电断路器在安装和接线上还要注意中性线不得重复接地, 保护支路应有各自的专用中性线, 两分支线路的中性线不能连接等。

三、等电位接地

等电位接地是指为达到等电位而实施的导体联结。等电位接地的目的是消除或是减少电位差, 使电位尽可能的达到平衡, 以降低接触电压。等电位接地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故障状态下的接触电, 使之子安全值以下 (安全电压值在正常条件下为50V, 潮湿环境中为25V) , 除此之外, 还可消除电源线路引入建筑物的危险电压, 这也是防雷安全必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等电位接地是低压配电系统防止电气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1.建筑物的总等电位联结。就是在电源进线总配电箱近旁设一等电位联结端子板。该端子板的一端与建筑物入口处的地下金属管道和重复接地极相连, 另一端与总水管1煤气管1采暖管1空调管1建筑物的金属构件及其它可联结的金属件相连, 同时还应引出一根总的保护线与总配电箱内的保护母排相连"再由总配电箱保护母排分别引出PE线至各分户配电盘。在TN和TT系统中, 它在电气安全方面可以起到以下作用:显著降低建筑物内发生接地故障时的接触电压, 消除从建筑物外沿PE或PEN线窜入的危险故障电压 (TN系统) , 减少建筑物雷击的危险, 减少保护电器动作不可靠带来的危险。

2.局部等电位联结。在有浴缸, 特别是安装电热水器的卫生间, 宜作局部等电位联结。浴室属潮湿环境, 人体电阻在干燥时达上万欧, 入浴后皮肤电阻只有数百欧姆, 因而沿金属管道传导而来的微小电压也会引起电击致人死命, 因此, 国际电工标准将浴室列为电击危险性大的特殊场所之一, 在浴室为保证人身安全, 要采用很多措施, 如用电设备安装漏电保护, 电气设备要选防潮型, 插座的安装位置与高度满足安全要求等。除此之外, 还要在浴室做好局部等电位联结。在潮湿状态下, 将浴缸、淋浴、电热水器外壳及可导电的金属管道等与建筑物的总等电位相联结, 可降低故障时的接触电压, 在没有设漏电保护或漏电断路器拒动时, 可保护人体免受电击。在浴室做局部等电位联结, 就是在浴室墙下预埋一个局部等电位连结端子板, 再将浴室内各金属管道和金属部件与之连接起来即可。

综上所述, 住宅电气与人为伴, 应充分考虑电气安全保护系统, 以确保人身及财产的安全, 最终才能达到人与住宅电气的和谐。

摘要:住宅关系到人类生存的质量, 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大型建筑。如何正确合理的配置住宅用电, 使得住宅电气化建设能够符合安全、长期、全面为主的发展要求, 电与人共居的住宅电气和谐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对现代住宅的电气安全保护方面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住宅电气,安全保护,配电线路

参考文献

[1]朱林根.现代住宅建筑电气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0-22.

[2]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等电位联结安装 (建筑标准图集) [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人与人之间 篇11

盖泽尔是美国一位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深受廣大读者的欢迎,一直被人们称为天才作家。有一次,他和另外几位著名作家一起出席现场签售会,许多崇拜者将他围住,一个十一二岁的中学生从人群中挤到他身边,让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签名。他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但那个学生看过签名之后却说:“对不起!签错了,我找的不是你,是另一位作家。”当时的场面很尴尬,一位助手轻轻地对盖泽尔说:“先生,请不要在意。”盖泽尔回答说:“我当然在意,但我在意的不是孩子,而是我自己,我不能期望别人眼里的自己会光芒四射,那样会令自己失望……”

不肆意轻狂,也不怯懦自卑,是一种智慧,一种清醒。

媒体、媒体人与社会责任 篇12

不久前闭幕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大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第三次大会提出, 加快生产方式转变是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媒体人就是要自觉、主动地为完成这个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鼓与呼。

我们开始富起来了, 然而, 现在的富是与我们的过去相比较, 与发达国家比较, 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我们仍然不富裕, 大多数人仍然走在创建小康生活的路上。令人费解的是, 近来国外一些人开始对中国指手划脚、说三道四了, 说什么在国际事务中, 中国人强硬了, 傲慢了云云,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一向以异样目光看待中国事情的某些外国媒体所代表的反华势力不愿看到中国发展强大的扭曲心态, 一切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媒体人, 必须对这种无端指责据理加以驳斥, 作为媒体人, 如果对一些毫无道理的非议姑往听之, 就是严重失职, 我们媒体人不能也不允许讳莫如深或三缄其口。

媒体的作用不可小觑, 媒体人的社会责任不能放弃也不可推卸。媒体人在一定意义上说, 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在书写历史、记录历史, 他们笔下的文字, 他们摄录的影像, 以及音频、视频, 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 接受世人的检验。美国著名记者斯诺于1936年到红色陕北革命根据地采访, 写出了产生深远影响的反映中国革命史实的《西行漫记》等作品, 可以想像, 假若没有斯诺较早的忠实记录, 并向西方世界传播了中国共产党人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伟业的实况, 真不知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外国政客们该是怎样地比现在更无知, 更晚地认识到前进中的中国所展现的瑰丽画卷是多么的震撼人心。

随着我们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这是不争的事实,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愿意看到一个和平发展的强大的中国对人类世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在我们的耳畔也不时传过来“噪音”, 在我们发展经济的进程中不时也会出现各种阻力, 这一现状提醒媒体人, 肩上的担子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 其社会责任绝不容轻慢和懈怠。

实践证明, 舆论可以攻心、可以入脑、可以改变行动, 甚至可以影响决策, 媒体人就是要有肩负引导舆论、扶正导向的社会责任。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特例, 某种久拖不决的事一经媒体曝光便会引起人们关注, 社会舆论便会哗然开来, 相关部门就会拿出整改方案, 否则也许就悄无声息、无人问津, 这是公众对媒体舆论关注的最好诠释, 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革命的新闻史上, 不乏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人, 他们为我们今天的媒体人树立了榜样。他们以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命运为己任, 如范长江等老一代新闻工作者, 用手中的笔作为武器, 实现了作为新闻战士对人生的不懈追求。范长江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样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 为了追求民族解决, 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不顾艰难险阻, 奔赴大西北, 奔赴抗战前线, 采写出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现状的《中国的西北角》等作品, 用以鼓舞群众、宣传群众,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上一篇:无创血压监测下一篇:肝胆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