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胰疾病

2024-06-09

肝胆胰疾病(共8篇)

肝胆胰疾病 篇1

糖尿病为患者机体内血糖异常高值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1],为胰岛素相对或绝对分泌不足所致,糖尿病常合并肝胆结石或胰肿瘤等疾病,肝胆胰疾病手术治疗难度较大且具有危险性,因此在患者合并糖尿病疾病时其发生手术风险及并发症的概率急剧增高,从而对治疗效果产生严重影响。该院旨在探讨肝胆胰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将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肝胆胰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并将其相关护理干预后的指标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将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肝胆胰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该研究对象,在患者本人及家属知情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信封式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30例,具体情况如下:对照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范围在(50~71)岁,平均年龄为(60.39±4.71)岁,病程范围在(1~8)年,平均病程为(5.21±1.20)年。观察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范围在(50~72)岁,平均年龄为(60.52±4.66)岁,病程范围在(1~9)年,平均病程为(5.52±1.31)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方法:给予肝胆胰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传统的护理,主要包括维持机体内电解质及H2O的平衡,控制机体内血糖水平。

观察组方法:给予肝胆胰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术前护理:(1)术前心理护理:由于肝胆胰疾病患者受肝胆疾病及糖尿病疾病的影响,其心理承担的压力较大,因此会产生焦虑、抑郁及紧张等负面心理,合并患者对该疾病的了解较少,因此在接受药物或手术治疗时会产生猜疑,导致依从性降低,因此须对患者讲解药物、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以此提高依从性,建立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2];(2)术前饮食指导:严格控制患者在围术期的饮食,建议患者多摄入高蛋白、维生素及低脂、糖、盐的食物,并给予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此平稳术前的血糖水平,对手术治疗的效果具有积极意义;(3)术前血糖护理:医护人员依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于术前可注射胰岛素平稳其血糖水平,一般于三餐前30 min皮下注射胰岛素,维持血糖水平。

(2)术中护理:医护人员应在术前将手术所需药物及器械准备妥当,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原则,并在手术过程中与主刀医师紧密配合,无缝隙的提供手术过程中所需的相应器械,给予患者血浆代用品及平衡液的静脉输注,每隔4 h对患者的血糖值进行测量一次,术中密切的对患者的体征变化进行关注,如发生异常须及时告知主刀医师。

(3)术后护理:对患者术后的血压、体温及呼吸状况进行监测,给予心电监护措施,每隔3 h对患者进行一次体温测量,并依据其伤口的情况,排除患者的药物过敏因素,给予合适的抗生素治疗,并定期为患者换药,避免切口感染;轻拍患者背部,鼓励并促使患者将痰液排出;定期为患者进行翻身,擦洗患者身体,避免压疮发生[3]。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肝胆胰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餐前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1)观察组肝胆胰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餐前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观察组肝胆胰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为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终身性疾病,高血糖为其主要特征,针对肝胆胰疾病的手术复杂,合并糖尿病疾病,增大了手术及药物的治疗难度,其围术期的护理对手术的疗效及改善患者预后的情况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手术实施的期间,给予肝胆胰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优质的围术期护理尤为重要。

该研究中,给予部分肝胆胰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传统的护理,主要包括维持机体内电解质及H2O的平衡,控制机体内血糖水平,保障了患者围术期的生命安全,避免了患者因血糖突发过高而对手术的进行产生影响,但却忽略了该疾病对患者的心理影响,由于患者对疾病及手术缺乏认知,因此在接受药物或手术治疗时会产生猜疑,导致依从性降低,不利于手术治疗,亦不利于后期的护理,不仅如此,医护人员未依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对其机体内血糖进行针对性的控制[4],因此导致护理效果不佳。

围术期护理为医护人员对患者在手术前、中、后所实施的系统化的护理方案,该护理干预措施更关注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在护理的过程中给予人文关怀[5]。医护人员于术前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显著的消除了患者的不良心理,提高依从性,从而更好的控制患者机体内血糖,该研究中,观察组肝胆胰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餐前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亦验证了上述结论。该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医护人员通过对患者有效的术后护理,降低了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此缩短了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给予肝胆胰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有利于降低机体内血糖水平,改善心理状况,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其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张铁新.肝胆胰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5):251.

[2]宋伟华.肝胆胰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6):233-234.

[3]从继妍,邢秋玲,赵岳.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自护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7):704-706.

[4]金福碧,郑和昕,林玲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2年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5):448-450.

[5]夏瑾玮,钟远,张中伟,等.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围术期炎性反应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7):687-691.

肝胆胰疾病 篇2

[关键词] 胰胆疾病;内镜介入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8-122-02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胆胰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笔者所在医院肝胆外科采用内镜介入治疗胆胰疾病患者56例,旨在探讨内镜介入治疗和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肝胆外科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行内镜介入治疗的胆胰疾病患者56例,年龄19~78岁,平均(40.3±11.2)岁;男17例,女39例。全部患者经B超、CT、MR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其中胆总管单发结石18例,多发结石15例,胆管结石合并阻塞性黄疸7例,慢性胰腺炎5例,慢性胆管炎狭窄6例,十二指肠乳头癌3例,胰头癌2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术前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检查,根据确定的病变部位和性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ndoscopicsphinc-terotormy,EST)治疗,在11点方向切开十二指肠乳头,小结石直接经取石网篮取出,大结石可先行先碎石后再取石。合并黄疸患者同时给予药物进行退黄治疗。同时采用胆道支架引流以改善生活质量。慢性胰腺炎患者内镜下行胰管括约肌切开术,胰管内放置支架引流。胆管炎狭窄患者应用扩张球囊扩张狭窄,然后放置支架,进行鼻胆管引流。十二指肠乳头癌及胰头癌患者内镜下进行肿瘤切除术,使用套扎器一次或分次进行圈套切除,可附加置入胰管支架[1]。

1.3 护理干预

1.3.1 术前护理 由于对手术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患者术前常有恐惧、紧张和焦虑等不良情绪,这种情绪波动影响会使括约肌松弛处于状态,从而影响内镜手术效果。护理人员术前与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详细讲述内镜介入治疗的步骤、优点和注意事项,以消除或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术前做好血、尿、粪便常规、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如有异常者先行纠正治疗。术前进行碘过敏试验,并禁食禁水6 h。

1.3.2 术中配合 对内镜管道、造影导管和治疗用其他附件进行彻底消毒,防止发生感染。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术前建立静脉通道,静脉注射地西泮5~10 mg,肌肉注射哌替啶50 mg,以松弛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减少肠蠕动。协助患者取俯卧位,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体温、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术中各项护理操作做到熟练、准确,配合医生完成内镜治疗操作的全过程。

1.3.3 术后护理 术后将患者送回病房,手术室护士与病区护士详细交接。嘱患者卧床休息,严密监测患者体温、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有无腹痛、发热等异常症状。术后禁食1 d,常规给予补液,防止水电解质紊乱。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低脂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普通清淡饮食,嘱患者切不可暴饮暴食。常规给予抗生素3 d以预防感染。术后4 h、次日各检查1次血清淀粉酶,观察有无急性胰腺炎、胆道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

2 结果

全部患者经明确诊断后均顺利完成相应的内镜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对患者进行了系统的术前护理、术中配合、术后护理等护理干预。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3例,胆道出血1例,术后感染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92%。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无一例发生死亡。

3 讨论

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内镜技术以其微创、安全等优点,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采用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胆道子母镜、超声内镜等介入治疗胆胰疾病取得了可喜的成果[3]。十二指肠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胆管取石术、内镜下鼻胆管引流、胆管支架置入术和胆胰管扩张术等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胆胰疾病的介入治疗。有研究发现,内镜介入治疗可顺利取出80%的胆总管结石。对胆总管下端狭窄、壶腹周围肿瘤做切开引流,可恢复胆肠循环,缓解或消除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梗阻性黄疸、胆源性胰腺炎。围手术期进行科学系统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4-5]。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良好的护理干预下,采用内镜介入治疗胆胰疾病可以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同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 应福明.胆胰疾病的内镜微创治疗[J].现代实用医学,2009,21(7):680-681.

[2] 刘中华.胆胰疾病经内镜治疗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1):151-152.

[3] 苏树英.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8,8(5):336-337.

[4] 桑翠玲.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介入治疗胆胰疾病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2):146-147.

[5] 赵芳.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的预防及护理[J].微创医学,2009,4(4):407-409.

肝胆胰疾病 篇3

微创手术——外科发展的方向

传统外科由于手术操作方法的限制, 无法克服小切口与充分显露的矛盾, 而强调手术野充分暴露, 手术造成的损伤有一半是花在制造切口上;病人在接受治疗的同时, 经受到较大的手术创伤, 疗效也大打折扣。很多外科医生抱怨, 内科、影像科通过内镜、介入诊治“抢走”了病人, 其实正是因为应用了微创的理念。减少生理和心理上的损伤是对身体最有效的保护, 也是病人的需求。因此, 微创手术是外科发展的方向之一。另外, 人为地提高病人的应激能力, 也会使其在遭受严重创伤或大手术打击时获益。临床上, 通过给予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 调节皮质醇的反应分泌规律, 可以明显地减轻重大手术创伤后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 有利于手术后恢复。

外科微创化的基本观念, 是通过各种手段减少外科医源性损伤, 减轻外科创伤后发生的内环境紊乱, 同时达到或超过传统外科的治疗效果, 以利于病人康复。随着内镜和相关技术的发展, 有效地解决了手术入路微型化与充分显露的矛盾, 外科前辈们主张或关注的充分显露的原则得到很好执行, 使微创外科得以迅速发展。

微创技术发展概况和主要进展

微创手术在肝胆外科疾病的应用和发展与腹腔镜技术的普及密切联系。1901年, Kelling首用膀胱镜观察狗的腹腔。1910年, Jacobaeus用腹镜检查人的腹腔。1928年, Ott以额镜为光源, 用陷凹镜观察孕妇腹腔。1928年, Kalk用腹腔镜来诊断肝脏和胆囊疾病, 并作肝活检。1938年, Veress发明安全气腹针。上世纪50年代, Hopkin发明柱状透镜, 提高了光导效率。60~70年代, Semm配套设计了气腹机、冷光源、热凝装置及其他专用器材, 并施行大量妇科手术。1983年, 对泌尿内镜深有造诣的泌尿外科医生Wickham, 首次提出了微创外科的概念。1987年, Mouret完成了首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使腹腔镜通过胆系而进入外科领域, 引发了一场外科技术革命, 广泛被外科医生和病人接受。1991年, Delaitre首先报道了一例腹腔镜下脾切除术。1993年, Fatkhouda等行第一例腹腔镜下肝囊肿切除术;Kaneko等完成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治疗肝脏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1996年, Gagner做了第一例经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几乎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期, 我国也开展了腹腔镜手术, 并且在手术数量和质量上居国际领先。

腹腔镜技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 如今已进入现代的电视腹腔镜水平, 即术者通过电视屏幕上的图像显示指导手术操作, 腹部仅需3个5~10mm长小切口作为操作器械和腔镜通道, 微创技术的优越性如手术入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以及住院时间短等得到更充分的显现。时至今日, 肝囊肿开窗引流是腹腔镜肝脏外科手术的主要适应证,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手术方法。据统计, 至2003年底止国内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者估计已超50万例, 传统开腹手术已成为辅助手段。内镜外科也已经取代了许多以往被认为是高难度的肝胆外科手术, 如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胆管梗阻的置管术、胆总管内结石的清除术, 甚至是部分取代了肝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此外, 联合其他技术的腹腔镜外科技术也受到更多外科医生的重视, 例如针对胆总管结石的应用腹腔镜和胆道镜的二镜联合手术方式;内镜下经鼻胆管引流或乳头切开、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和术中胆道镜的三镜联合手术方式等。在有条件的医院, 微创外科技术可完成70%~90%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 治疗成功率达9 7.79%。

微创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

从手术本身带来的创伤看, 可分为入路创伤和治疗疾病手术创伤。入路创伤占整体手术创伤的百分比高, 微创手术带来的益处就多;相反, 微创手术就不太适合。切记不是所有的肝胆外科手术都适合用微创手术来处理。

单就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而言, 随着该术式的普遍开展, 胆管损伤、狭窄、胆瘘的病例数明显增加。据报道, 国外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率在0.5%~2.8%之间, 国内不完全统计该发生率为0.32%;而开腹胆囊切除术, 胆管损伤率为0.2% (0~0.5%) 。由于大部分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病例是经过选择的, 缺乏随机性和连续性, 部分中转开腹的病例亦未统计在内, 故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缺乏严格的可比性。还有部分病人因技术上的问题, 要中转为传统开腹手术。究其原因, 主要是在微创手术中, 外科医师失去了传统的三维视野, 手术仪器长使其失去手部接触病人的感觉, 以及眼手配合习惯的改变等。这就要求外科医生尽快适应腹腔镜技术的操作特点, 提高使用器械的熟练程度和操控精度, 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合并症。但是, 术中若遇分离出血多, 切记任何时候都不要用电灼、钛夹盲目止血等措施;遇其他困难时, 及时中转开腹还是十分必要的。另外, 手术成本费用的增加, 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对于腹腔镜在胆管、肝脏以及胰腺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应充分考虑到手术本身的难度、腹腔镜的局限性以及手术者自身的能力。以胆总管结石为例, 单纯腹腔镜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必须通过联合胆道镜和/或十二指肠镜共同完成治疗。但是, 上述二镜、三镜联合处理胆总管结石应慎重;据报道, 其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10%、失败率5%、死亡率1%、迟发性壶腹部狭窄发生率为5%, 以及胰腺炎的发生率为2.5%。尤其是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后长期随访发现, 胆总管狭窄的发生率高达7%~10%。至于腹腔镜下肝切除术, 其难点为: (1) 术中出血多且止血困难, 易发生气体栓塞; (2) 肝脏部分区域暴露困难, 不能用手触摸肝脏, 难以正确评估肝切缘; (3) 留取恶性肿瘤标本较为困难。尽管有微波凝固后断肝、超声刀断肝法、内镜式胃肠离断钉合器断肝、氩气凝血器断肝以及生物蛋白胶等, 上述困难依然存在。通过手助式腹腔镜肝切除术, 能较好克服这些困难, 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但是, 手术入路却难以微型化。

肝胆胰疾病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2007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125例肝胆疾病患者, 男81例, 女44例;年龄29~69岁, 平均49岁。其中肝硬化患者65例, 男51例, 女14例。全部肝硬化患者的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寄生虫病学会修订标准。另随机选取100例我院同时期体检健康人群作为正常组。

1.2 方法

各组样本收集血清以后马上使用深圳康立AFT500型电解质分析仪进行测定。该型仪器应用离子选择式电极进行离子浓度测试, 其测试原理为:离子选择式电极内含有已知离子浓度的电极液, 通过离子选择式电极膜与样本中相应离子相互渗透, 从而在膜的两边产生膜电位, 样本中离子浓度不同, 产生电位信号的大小也不同, 通过测量电位信号大小就可以测知样本中的离子浓度。

1.3 质量控制

1.3.1 标本采集

由经验丰富、采血技术出色的护理人员一次进针成功抽出血液标本, 自然凝固后离心析出血清。血液标本的运送由专人负责, 保证血液标本在2 h内测试完毕。

1.3.2 仪器及试剂保证

试剂和校准品均使用原厂配套试剂, 严格正确使用。

1.3.3 操作保证

开机随用迈克 (四川) 公司全血质控物进行每日质控, 同时本实验室多年参加全省室间质评, 成绩优异。

以上措施避免了标本测试因仪器和操作等差异的出现而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可靠性。

1.4 统计学分析

按非肝硬化组、肝硬化组和正常组分类测试数据,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运用SPSS 13.0软件分析, 采用两样本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各组测试数据以及组间比较见表1~3。

3 讨论

通过对表1数据分析笔者发现, 与正常组比较, 非肝硬化组和肝硬化组的血清电解质 (包括K+、Na+、Cl-) 水平都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而且这种变化的趋势是向下的。同样, 在非肝硬化组和肝硬化组的比较中, 笔者亦发现同样的现象存在。所以对于肝胆疾病患者, 尤其是肝硬化患者, 临床密切监测血清电解质水平是完全必要的。

肝胆疾病患者, 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多有电解质紊乱, 其中低钠、低钾、低氯的“三低”现象最常见, 其异常程度与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肝功能状况的恶化, 机体贮备、调节能力降低, 电解质紊乱更加常见和严重。低钠血症的形成与不适当地限制钠摄入、呕吐、腹泻、利尿、排放腹腔积液、上消化道出血及酸中毒等有关, 所以患者低钠血症最为常见, 多属于稀释性低钠血症[1]。重度低钠血症可引起脑细胞水肿, 造成永久性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且低钠可使肾功能受到损害, 可诱发或加重肝肾综合征。患者低钠血症往往同时并发低氯血症, 低氯血症常继发于低钠血症, 原因是血浆中阴阳离子相等并保持平衡, 阳离子数量减少势必影响阴离子数量, 盐的摄入不足亦可使血氯降低[2]。低氯血症易导致碱中毒, 对于肝性脑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诱发作用。肝硬化患者有时并非血钠真正减少, 而是严重钠水潴留[3,4]。

本研究中各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显示了不同肝功能储备机体的血清电解质水平波动;同时印证了肝功能储备越低, 电解质紊乱越严重[5,6]。由于肝硬化患者血清电解质水平能反应机体肝功能的储备, 提示体内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的状态, 所以广大医务工作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其重要性, 并在临床实践中充分合理运用, 达到正确而合理治疗的目标。

摘要:目的:为肝胆疾病患者的合理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康立电解质分析仪对患者血清K+、Na+、Cl-进行检测, 并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各测试组与对照组之间测试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胆系统疾病患者应密切监测血清电解质水平, 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 以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肝硬化,电解质,离子选择式电极

参考文献

[1]Knepper MA.Molecular physiology of urinary concentrating mechanism:regulation of aquaporin water channels by vasopressin[J].Am J Physiol, 1997, 272 (12) :F3-F12.

[2]岳峰, 刘婕, 沈敦.肝硬化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与电解质紊乱的关系[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3, 3 (2) :187.

[3]Arroyo V, Jimenez W.Complications of cirrhosis.Ⅱ.Renal and circulatory dysfunction.Lights and shadows in an important clinical problem[J].J He-patol, 2000, 32 (1) :157-170.

[4]Wong F, Blendis L.The pathophysiologic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cirrhotic ascites[J].Clin Liver Dis, 2001, 5 (3) :819-832.

[5]林永焕.关于肝硬化腹水限钠治疗的问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0, 20 (6) :381-382.

ERCP在儿童胆胰疾病中的应用 篇5

关键词: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道疾病,胰腺疾病,儿童

尽管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在成人胆胰疾病的诊治中已成为常规手段, 但在儿童中应用报道却较少。本中心从2003年1月至2012年9月对13例儿童患者进行了ERCP,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小儿患者共行ERCP 18次, 其中诊断性ERCP 1次, 治疗性ERCP 17次。男7例, 女6例, 年龄5~14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和黄疸症状, 生化检查及B超、上腹部CT或MRCP检查均提示胆管异常。

1.2 方法

1.2.1 器械

采用Olympus TJF-240或JF-240电子十二指肠镜及各种成人用导丝、切开刀、乳头扩张气囊、取石网篮、取石气囊、塑料支架及鼻胆管等配件, 以及ERBE-ICC80型高频发生器。

1.2.2 ERCP操作方法

在麻醉医生监护下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静脉麻醉或清醒镇静下操作。操作方法原则上同成人ERCP操作方法[1]。经口插入十二指肠镜至十二指肠乳头, 应用导丝法进行胆管选择性插管, 并进行造影以明确诊断。对于胆总管结石患者, 根据结石大小行乳头气囊扩张或乳头括约肌切开 (EST) 后用取石网篮取出胆管结石, 如结石较大则先用机械碎石网蓝碎石再取石;对于乳头狭窄胆总管扩张患者行EST;对于胆道术后狭窄患者, 给予胆道狭窄气囊扩张后置入单根或多根塑料支架;对于胆漏患者, 置入鼻胆管负压引流;对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 则单纯行ERCP诊断, 术后选择外科手术。

1.2.3 术后处理

原则上同成人ERCP术后处理, 给予禁食、禁饮、消炎、抑酸、抑酶、止血及对症支持治疗。密切观察有无腹痛、发热、出血等症状以及血淀粉酶、白细胞计数等。

2 结果

本组13例小儿患者中胆总管结石6例, 胆囊切除术后残余结石1例, 胆总管扩张 (乳头狭窄导致) 2例, 胆源性胰腺炎1例, 肝外伤右叶切除术后胆道狭窄并胆漏1例,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1例,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例 (胆总管囊性扩张) 。

共行ERCP18次, 其中肝外伤右叶切除术后胆道狭窄并胆漏患者共行4次ERCP治疗,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行3次ERCP治疗, 其余行ERCP诊断或治疗各1次。ERCP胆管深插管成功率为100% (18/18) 。13例小儿患者中6例行EST (为尽量保留乳头功能, EST均为小切开) , 6例行乳头气囊扩张, 1例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乳头未处理。通过EST、取石、支架或外科手术等治疗, 所有小儿患者均治愈或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表1) 。

本组发生ERCP相关并发症1例, 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6% (1/18) 。该例小儿患者为ERCP术后相关轻型胰腺炎, 通过抑酶等保守治疗治愈, 未发生出血、穿孔及死亡病例。

3 讨论

目前治疗性ERCP已成为成人胆胰疾病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 但在儿童中的应用十分有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儿童胆胰疾病发病率较低、临床可疑症状发生少、缺乏儿童专用的十二指肠镜设备及相关附件和专门培训的儿科内镜医生。在目前情况下, 为提高ERCP技术在儿童中的应用, 有丰富经验成人内镜医师与儿科医师之间的密切协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由于儿童耐受性和自控能力差, 为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常规采用全身麻醉或清醒镇静下进行ERCP操作。无论采用全身麻醉或清醒镇静术, 术中均须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并且要求麻醉医师全程配合。在本组中, 对于<10岁的儿童, 采用全身麻醉;对于≥10岁儿童, 采用清醒镇静方法。本组所有ERCP操作过程, 均获得了很好的患者配合, 未发生与麻醉相关并发症。

对于小儿治疗性ERCP十二指肠镜的选择参照文献[2]:1岁以下儿童应采用镜身外径7.5 mm、活检钳道2 mm的小儿十二指肠镜;而1岁及以上儿童则可采用镜身外径13.5 mm、活检钳道4.2 mm的成人十二指肠镜。我们对于<10岁儿童, 选用Olympus公司活检孔道3.2 mm诊断性十二指肠镜JF-240;对于≥10岁儿童, 根据治疗的需要选用Olympus公司活检孔道4.2 mm治疗性十二指肠镜TJF-240或JF-240。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插镜过程, 未出现相关并发症。因小儿消化道壁相对较薄, 且其十二指肠内操作空间相对较小, 易发生穿孔。固无论选用何种十二指肠镜, 插镜时动作要尽量轻柔, 最好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操作。

在诊断方面, 越来越多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尤其是MRCP) 能较清楚地显示胰胆管和共同管。已有大量研究[3,4,5]证明, MRCP对于胰胆管疾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与ERCP无明显差异。在本组13例小儿患者中, 10例患者术前行MRCP检查, 其检查结果均与ERCP诊断一致。相对于ERCP而言, MRCP最大的优势体现在无创性且无需造影剂。一般来说, 怀疑有胆胰疾病的儿童应首先进行MRCP检查明确诊断, 然后才考虑ERCP治疗。

虽然MRCP可替代绝大部分诊断性ERCP, 但ERCP的治疗作用, MRCP是无法替代的。在治疗方面, 儿童治疗性ERCP的适应证与成人相似, 主要为疑有胆、胰病变需要确诊及确诊为胆胰疾病需要内镜治疗者。对于初生婴儿及婴儿不明原因的阻塞性黄疸, ERCP最常见的适应证是胆管闭锁和胆总管囊肿[2,6,7,8];对于儿童及青少年, ERCP最常见的适应证是胆管结石、慢性及反复发作的胰腺炎和术后胆漏[9,10];随着肝移植在儿童中的应用,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也成为儿童ERCP的常见适应证[11,12];对于胰腺钝挫伤患者, 早期的ERCP对于病情的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十分重要作用[13,14]。在本组中最常见的病因为胆管结石, 占46.2% (6/13) ;肝外伤术后狭窄并胆漏1例。

对于儿童治疗性ERCP, 操作方法[15]与治疗方式与成人相似, 也是通过给予EST或乳头扩张、网篮或碎石网篮取石、狭窄气囊扩张、支架以及鼻胆管引流达到治疗目的, 其治疗效果也与成人相似。Otto等[10]对167例慢性或反复发作胰腺炎 (n=106) 、急性胰腺炎 (n=42) 及胆管结石 (n=26) 儿童患者进行231次ERCP操作。其中治疗性ERCP 159次 (69%) , 治疗方法包括EST (n=96) 、取石 (n=55) 及支架置入 (n=52) 。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76%。韩国Jang等[16]报道, 122例患儿共行ERCP 245次, 其中治疗性ERCP 190次, 成功率为98.4%。Vegting等[2]对61儿童胆胰疾病患者中27例给予ERCP下治疗, 19例取得成功, 避免了外科手术。Cerezo-Ruiz等[11]对34例儿童ERCP检查中17例给予内镜下治疗, 成功率为76.47% (13/17) 。Durakbasa等[9]对28例ERCP中20例给予了内镜下EST、结石或胆泥取出或支架置入治疗, 根据长时间随访显示11例患者避免了手术。Singh等[17]对于内镜治疗外伤性肝胆管损伤效果进行分析, 其中7例小儿外伤性肝胆管损伤经鼻胆管或 (和) EST引流取得良好效果。Ulitsky等[18]也进行了相似报道。在本组中, 13例小儿患者共行ERCP诊断及治疗18次, ERCP胆管插管成功率为100%。12例给予内镜下治疗, 其中6例胆总管结石、1例胆囊切除术后残余结石及1例胆源性胰腺炎经EST或乳头气囊扩张后网篮取出结石;2例胆总管扩张造影显示乳头开口狭窄给予EST治疗;1例肝外伤右叶切除术后胆道狭窄并胆漏、1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给予狭窄气囊扩张后置入塑料胆道支架引流。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均治愈或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在儿童治疗性ERCP中, 我们认为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儿童十二指肠内操作空间相对较小, 操作难度增加, 最好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操作; (2) 操作过程中, 要注意对儿童性腺的保护, 避免X线照射; (3) 要尽量保留乳头括约肌的功能, 能通过乳头气囊扩张达到治疗目的, 就不行EST[19], 对于必须行EST的, 尽量做小切开。

与成人治疗性ERCP常见并发症一样, 出血、穿孔及术后胰腺炎也是小儿治疗性ERCP的常见并发症。文献报道小儿ERCP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8.3%[2,9,11,16,20], 与成人治疗性ERCP的并发症发生率相似。本组18次ERCP中只发生1例一过性的淀粉酶增高症, 通过抑酶等保守治疗治愈,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6%, 与文献报道相似。未发生出血、穿孔及死亡病例。小儿ERCP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能与EST的切开较小有关。

肝胆胰疾病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10年1月我院行ERCP插管困难高龄胆胰疾病病人88例, 男51例, 女37例;年龄70岁~98岁 (78.3岁±10.4岁) ;胆总管结石55例 (胆总管巨大结石17例, 乳头口结石嵌顿38例) , 十二指肠乳头旁巨大憩室12例, 肿瘤引起胆管狭窄21例。

1.2 方法

采用俯卧、右肩抬高、头偏向右侧体位, 必要时可左侧卧位。静脉麻醉病人, 以4 μg/mL~8 μg/mL速度持续泵入异丙酚。不行静脉麻醉者术前肌肉注射镇静、镇痛类药物。本组病人经胰管乳头弓状刀预切开8例, 经胆管方向乳头弓状刀预切开17例, 针状刀预切开19例, 针状刀、弓状刀两刀联合行乳头切开23例, 单导丝引导插管成功8例, 需利用多种方法联合插管13例。

1.3 结果

88例ERCP插管困难病人中, 5例联合使用多种方法均无法成功插管而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 (PTCD) 或外科手术治疗, 插管成功83例, 成功率94.3%。术后并发高淀粉酶血症16例, 给予观察及加强护理后能自行回降正常;胰腺炎5例, 按胰腺炎治疗及护理后3 d~5 d淀粉酶正常, 临床症状缓解;无一例并发化脓性胆管炎、败血症、消化道大出血及心脑血管意外等事件。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细致检查设备与器械 Olympus TJF十二指肠镜, 高频电装置及各种ERCP配件。

检查所有器械及配件必须功能良好, 严格消毒、冲洗。

2.1.2 术前准备

①心理护理。本组病人均为治疗性ERCP, 病人年老且手术操作难度大。十二指肠乳头平滑肌的松弛与否是ERCP成功的首要条件, 而情绪、精神状态影响其松弛程度[1,2]。术前配合医生耐心向病人讲解行ERCP必要性、操作过程及其相对外科手术优越性, 增强病人对ERCP的了解和信心, 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 促使病人主动配合。良好的心态是操作顺利进行的前提[3]。②术前禁食、禁饮8 h, 检查病人有无严重心血管、肺、肝、肾等疾病, 测量血压, 检查有无义齿;穿着应适合摄片要求, 不能太厚, 去除金属饰品及眼镜或影响摄片的其他物品;检查碘过敏试验结果 (若结果阳性可改用优微显) , 建立通畅有效的静脉通道。检查电极板粘贴牢固, 调整好电切电流指数以备用。

2.2 术中配合

2.2.1 进镜配合

安置病人合适体位, 头下垫一小枕使头抬高10 cm~15 cm, 医生进镜同时观察病人的反应;随时根据手术医生的要求调整病人的体位。如病人出现躁动不安或其他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麻醉医生, 给予相应处理。

2.2.2 操作配合

术中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 观察内镜及X线下动态改变, 熟悉医生操作意图, 紧密配合。ERCP的配件, 如导管、导丝较长, 操作时需反复进退, 容易发生污染, 为了防止医源性感染发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4], 进导丝时动作应快、稳、准, 不可粗暴[5];导丝应轻柔试进, 不可插入过深或固定不良发生脱落影响手术。本组病人采用美国Boston公司黄斑马导丝, 利用导丝前端富有弹性, 无组织损伤性及湿润时非常光滑的特点, 将导丝插入造影导管, 伸出导管前端1 mm~2 mm, 采用送进和捻进的手法。通过手腕的抖动可找到乳头开口, 可以利用器械, 如切开刀、造影管或球囊增加导丝的强度和改变其方向, 以达到插管目的。抖动法:前后方向轻轻来回抖动, 并在抖动过程中推进导丝, 抖动和推进导丝时幅度和用力皆应恰到好处, 这样可以使导丝尖端顺着开口部位通过狭窄部。捻进法:导丝尖端已对位, 采用顺逆时针方向轻轻捻进导丝, 捻进又分为轻捻和重捻。很多时候是抖动、捻进、出入有机的配合才能完成。导丝头端塑形法:将导丝头端略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或用消毒镊子将导丝头端塑成钩型等。胆管插管困难时可在胰管留置导丝以便增加胆管插管成功率, 避免反复进入胰管而增加胰腺炎发生机会。插管成功后, 通过透视了解导丝在胆管或胰管的情况。再选择性进入所需胆管或胰管后再造影, 防止过多的对比剂注入胰管。推注造影剂时须轻缓, 匀速, 尽可能减少胰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行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 (EST) 时, 护士应注意切开刀松紧度, 切开刀的拉刀、松刀必须遵术者口令。在行针状刀开窗术, 针尖不可伸出太多, 以4 mm~5 mm即可, 否则切开过深易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在行EST时, 应调整好高频电流量, 使用混合电流, 电极板要与病人皮肤紧密广泛接触, 以免漏电发生烫伤。

2.3 术后护理

术后病人复苏后平车送回病房。本组病人多为年老人, 心、脑、肺等脏器功能衰退, 易并发心脑血管事件及感染等。因此, 应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腹部情况, 留置鼻胆引流管者应记录引流液量、色、性质等;术后3 h复查血淀粉酶水平, 结合临床情况, 有发热、腹痛、黄疸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术后病人禁食, 可适当给予输液, 以免禁食过久增加并发症的可能;恢复饮食时嘱病人少量多餐, 以易消化、低脂半流质饮食为主。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社会人口的老年化, 高龄胆胰疾病病人越来越多, 老年人体质差多伴心脑血管、糖尿病等基础病, 治疗性ERCP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而成为更多病人的选择。ERCP, 特别是治疗性ERCP是目前诊断及治疗胆胰疾病的主要手段[6]。ERCP插管是否成功受乳头解剖、有无结石嵌顿、狭窄程度、术者操作经验、医护配合及配件完善与否等多因素影响, 如何在插管困难ERCP术中提高护理水平, 与医生配合默契都是影响手术成功的关键。提高对配件的使用熟悉程度, 术前准备好器械配件, 检查配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术前做好病人心理护理, 可使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发生降到最低。手术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术前器械配件严格消毒, 术中注意避免配件如导丝、导管发生污染, 防止医源性感染, 减少胆道感染的发生。平时加强护士培训, 操作时能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 注意内镜下及X线下影像改变, 了解医生的操作意图, 与术者紧密配合, 以保证手术的成功。导丝是ERCP术的“生命线”, 在介入手术中是最常用、最重要的器械。因此必须熟练掌握导丝插入技巧, 以减少造影剂的使用, 减少胰管损伤, 避免术后胰腺炎的发生。因此, 加强高龄胆胰疾病病人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 是ERCP手术成功的关键。

摘要:[目的]总结高龄胆胰疾病病人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 插管困难的护理。[方法]对88例ERCP插管困难的高龄病人加强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结果]插管成功83例, 5例转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 (PTCD) 或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加强高龄胆胰疾病病人ERCP插管困难的围术期护理, 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胰疾病,高龄,插管困难,护理

参考文献

[1]陈竹娟.经内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 2005, 7 (7) :776.

[2]谷红俊, 赵瑗燕, 王巧云, 等.气管切开长期带管病人生活质量状况及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 2008, 23 (23) :69-71.

[3]申霞.鼻胆管引流在预防ERCP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9) :20-21.

[4]安秋香, 李春阁.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5, 18 (1) :80-81.

肝胆胰疾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某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58例肝胆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下,由临床医师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9例。

其中观察组男15例,女14例,年龄35~72(53.5±10.8)岁;病程1.3~6.4(3.9±2.6)周。对照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34~77(55.5±11.2)岁;病程1.1~6.5(4.1±2.4)周。2组患者临床表现均为恶心呕吐、黄疸等,部分患者出现了间歇性低热症状,体温平均为(38.5±0.9)℃。2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针对患者的临床表现、患病史等,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使患者保持人字仰卧姿势,建立CO2气腹并采取四孔操作法明确手术切口位置,于患者脐部上方做出长度为10mm的切口,并将腹腔镜植入后,在患者右肋缘锁骨与右腋前线处做出切口,将辅助套管置入其中[3]。在手术过程中,尽量使用纤维胆道镜联合取石并检查,根据患者病情选择T管引流或胆总管行一期缝合手术。而针对部分肝切除患者,需切除位于Ⅱ~Ⅳ肝段除局部外的病灶;针对病灶位于Ⅱ、Ⅲ肝段患者则进行肝外叶切除术;针对肝囊肿患者则进行囊肿开窗引流或切除。

1.2.2 对照组:

采取开放手术治疗,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的不同,并针对患者患病史,实施开腹手术,并于术前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依照常规手术步骤、手术要求等,术后统一采取常规引流方式,并采取抗感染等基础预防措施。

1.3 观察指标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同时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短于/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7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肝胆疾病作为临床治疗中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其发病诱因较为复杂,使患者在发病前后的症状也具有差异性,其临床表现多为恶心呕吐、低热、浑身乏力以及黄疸等症状,为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并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开放手术作为治疗肝胆疾病的传统术式,虽然可以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其不仅创伤较大,同时还伴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甚至为患者带来更大的折磨[4,5]。

腹腔镜手术作为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我国临床治疗中的经典术式之一,其在治疗肝胆疾病患者时拥有出血量少、恢复时间快等主要优势[6,7,8]。由于腹腔镜手术采取了微创治疗技术,使术后的感染率降低,并可以利用腹腔镜与辅助摄像系统的功能,为术者提供了更为清晰的术野,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同时,腹腔镜手术在治疗过程中对患处周围组织的影响相对较小,并采取电凝刀切割的方式减少了出血量,进一步抑制了术后并发症的出现,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我国肝胆外科领域内,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9,10]。而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应当确保提前要求患者禁食,并确保手术动作轻柔,避免对其他组织造成损伤,减少患者痛苦等几点注意事项,确保腹腔镜手术治疗成功率的提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在针对肝胆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时间短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特点,其作为目前治疗肝胆疾病的经典术式之一,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治疗肝胆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将58例肝胆疾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治疗。对比2组手术指标和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在针对肝胆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时间短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特点,其作为目前治疗肝胆疾病的经典术式之一,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开放手术,肝胆疾病

参考文献

[1]王永新.腹腔镜手术技术对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学,2016,4(5):54-55.

[2]郑树国.腹腔镜和机器人技术在肝胆管结石病治疗中的应用及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6,2(3):289-292.

[3]汪凤仙,袁雪华.肝胆疾病中采用腹腔镜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5(3):15.

[4]李锡晶.腹腔镜在肝胆外科的应用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1(1):9.

[5]张军民.比较传统开放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盂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5,8(3):14-16.

[6]方梓羽,曾定元.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及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9(4):290-293.

[7]鱼莉军.舒适护理在普外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干预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13,7(15):1385-1387.

[8]李健文,王明刚,唐健雄,等.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规范化操作指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2(7):566-570.

[9]马玉霞,郭天康,韩琳,等.胆囊结石行腹腔镜手术患者住院期间护理工作负荷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8(1):53-56.

肝胆胰疾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外科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肝胆疾病患者90例, 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其中观察组男24例, 女21例, 年龄35~78岁, 平均年龄 (54.9±7.8) 岁;病程1~7周, 平均病程 (3.6±1.5) 周。对照组男25例, 女20例, 年龄33~80岁, 平均年龄 (55.2±8.3) 岁;病程1~8周, 平均病程 (4.1±1.4) 周。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 T管引流术时, 患者静脉复合全身麻醉, 取头高足底左斜位, 首先采用三孔操作法建立CO2气腹。于脐部上方作一切口 (长10 mm) , 穿入10 mm Trocar并置入腹腔镜, 在腹腔镜引导下于右侧锁骨中线肋缘下置入直径5 mm Trocar, 于剑突下置入10 mm Trocar。术中如术野暴露不佳或操作困难时改为四孔法, 于右腋前线肋缘下置入直径5 mm Trocar。术中使用纤维胆道镜联合取石并进行检查。术中多数患者行T管引流。行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前须评估肿瘤大小、部位及其类型, 位于Ⅱ~Ⅳ肝段的病灶须局部切除, 位于Ⅱ和Ⅲ肝段的病灶则行肝外叶切除术治疗。如为肝囊肿患者, 可于腹腔镜下行囊肿开窗引流, 或行切除手术治疗。

对照组接受常规开放手术治疗, 术后常规引流, 采用抗感染等预防措施。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 记录其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略长于对照组,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b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感染和出血各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4.44%;对照组术后感染5例, 出血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7.78%,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肝胆疾病发病机制复杂, 诱因较多, 目前医学界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 常规开放手术虽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但手术创伤大, 术后恢复慢,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等。因此, 探求治疗肝胆疾病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 腹腔镜手术以其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在肝胆外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术式因微创治疗, 术中不良反应较少, 术后感染率低;同时在腹腔镜下可充分发挥其他辅助摄像系统的作用, 使术野更加清晰, 利于提高手术精度[3];此外, 该术式治疗肝胆疾病对周围组织影响小, 采用电凝刀切割相关组织时止血更方便, 不仅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还能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提示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肝胆疾病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 术后恢复较快, 疗效显著。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略长于对照组。究其原因, 可能与本次入选的部分患者需行腹腔镜肝切除术 (在腹腔镜下行肝切除术难度较大, 所需时间较长, 目前仍无法代替开腹手术) 治疗有关。本次研究还发现,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4.44%, 提示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肝胆疾病并发症较少, 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 腹腔镜手术是治疗肝胆疾病的理想术式, 可减少术中出血量, 缩短住院时间, 且安全性高,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巍.解剖性肝叶切除术治疗肝胆疾病的临床效果研究.中国民康医学, 2014, 26 (21) :73.

[2]杨胜江.微创技术在肝胆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17) :2126-2128.

上一篇: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下一篇:中职校本教研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