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探讨

2024-09-19

战略探讨(精选12篇)

战略探讨 篇1

一、企业并购的含义

关于企业并购的含义, 可以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狭义的并购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比如:若有甲、乙两公司, 甲吸收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吸收合并, 乙公司最终解散失去法人地位解散;如果甲和乙合并成一个新的公司丁公司, 则甲和乙的合并就是新设合并, 合并后甲公司和乙公司全部解散。如果从广义上去理解并购, 并购不仅仅包括了狭义的并购, 还包括了各种各样的企业经营权转移, 也就是说只要经营权转移了, 我们就认定为是并购。

二、企业并购的方式

企业的并购有多种模式,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本文主要介绍从并购所处行业的角度对并购进行的划分。企业并购从行业角度划分, 可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一) 横向并购。

行业相同, 生产的产品相同或者相似, 如果这样的企业之间形成并购就是我们所称的横向并购。横向并购的实质是:资本在某一个行业迅速的汇集, 能够在短时间内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 降低生产成本, 消除竞争, 提高市场占有率, 提高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和在市场上立足的竞争力。

(二) 纵向并购。

如果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过程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形成了一个关系密切的价值链, 这样的企业之间并购则称之为纵向并购。纵向并购的实质是:通过处于生产同一产品的不同阶段的企业互相并购, 形成一个供产销的价值链, 从而实现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除了可以扩大企业的规模外, 还可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结余企业之间共同的耗费, 不仅使得企业各个环节配合更加密切, 还能加速生产流程, 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 最大可能的将运输费、仓储费节约下来。

(三) 混合并购。

混合并购是指不同的产业部门, 不同的市场, 且这些产业部门之间没有特别的生产技术联系的企业之间的并购。混合并购的主要目的是分散经营风险, 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

三、企业并购战略的选择

企业并购战略是企业根据其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 通过并购其他企业, 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战略。企业并购战略的选择还必须服从于企业整体竞争战略。

(一) 导入型并购战略。

当一个企业准备进入一个新的产业、开发一个新的产品时, 常常采取导入型并购战略。这种并购是以获取目标企业的技术、人才、经验等为目的, 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探索, 看重的是未来发展前景。同时, 导入型并购战略也可以为并购企业进入新的领域节省时间。这种情况下, 选择的目标企业一般规模不大, 但已经在一个新的产业、开发一个新的产品等方面运作了一段时间, 有一定技术优势和经验积累。

(二) 强化型并购战略

1、横向并购战略。

按并购的目的分, 横向并购战略又有市场渗透型并购战略和市场扩张型并购战略两种类型:

(1) 市场渗透型并购战略。市场渗透型并购战略的特点主要是着眼于扩大市场份额。市场渗透型并购表现为将市场竞争对手并购过来, 可以消除竞争, 提高市场占有率。

(2) 市场扩张型并购战略。市场扩张型并购战略也是横向并购的一种, 是并购不同地区销售同一产品的企业的战略。其主要特点是致力于扩展新的市场。表现为并购异地同类企业, 从而得以迅速进入异地市场。这种并购的结果是扩展了市场, 从而扩大了生产规模。

2、纵向并购战略。

纵向并购战略是与横向并购方式对应的。纵向并购战略强调唯有控制生产的每一个过程, 方可获得长远利益。常常表现为投入大量资金在垂直性投资上, 从初级原料到最终产品均自行生产。虽然垂直整合也有分散风险的效用, 但是常因需要大量增加固定成本及资本支出深入在某特定行业里, 降低了转换为其他产业的弹性, 反而增加了风险。纵向并购战略并不一定能获得垄断价格, 但可以从其他方面, 如原料质量的控制、销售渠道的畅通、经费的节省等获得好处。

(三) 拓展型并购战略。

拓展型并购战略也可以称为多元化并购战略。多元化经营的基本动机是通过企业经营活动的跨行业、部门经营, 避免资金过于集中于某产业, 达到分散企业投资风险的目的。多元化并购策略可以分成中心式多角化并购战略和复合式多角化并购战略两种类型。

1、所谓中心式多角化并购战略是以企业原有事业为中心, 并购生产有关产品的企业, 也可以称为产品扩张型竞争战略。

由于并购企业具有相关的背景和经验, 并购容易取得成功和受到良好效果。中心式多角化并购是企业寻求新产品的收益与利润最好的途径, 比靠企业内部发展速度快, 比复合多角化并购经营风险相对较小。

2、所谓复合式多角化并购战略是跨行业、部门的并购企业。

其基本动机是避免资金过于集中于某产业, 达到分散企业投资风险的目的。复合多角化经营, 应将力量界定在几个主要的产业内发展, 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几个核心事业。若盲目扩张则可能导致精力分散, 主业不突出而失败。

(四) 退出战略。

退出战略是指当行业处于衰退期或处于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 主动退出还有一定发展利润前景的情况下, 以筹集资金转入更有发展的行业。

四、企业并购战略保障措施

(一) 发挥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的作用。

在当前全球性兼并浪潮中, 各国政府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的作用应当体现在:

1、尽快明晰企业产权关系。

将国有资产所有权与政府行政管理权相分离。建议成立独立于政府行政部门之外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 使政府全力担当社会经济管理者的角色。

2、制定政策和规则。

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 从宏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资源布局等大局着眼, 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及产业发展做出决定, 引导国有资产的战略重组;确定具有指导性的各主导产业的企业规模标准和市场集中度目标规划, 以引导企业兼并和联合, 实现规模化经营;从宏观经济和多方利益的角度出发协调企业兼并的宏观和微观利益的统一, 避免企业盲目兼并造成的社会资源浪费。还要从政策上杜绝资产流失, 防止掠夺、倒卖并购行为。

3、对并购给予资金支持。

在税收、信贷等方面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并购活动予以扶持, 应加大信贷优惠的力度, 增大财政拨款、贴息的力度, 引导企业并购的方向, 同时完善投资方面调节税的征管工作, 发挥其在调整投资结构、方向上的作用。

(二) 建立和培植企业并购中介机构。

结合我国当前的情况, 迫切需要完善中介机构的功能, 为企业并购市场的形成创造条件。

1、提高中介咨询服务机构的道德规范和服务质量。

中介咨询服务机构主要是指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他们提供数据的真实性, 对并购的成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 我国的某些会计师事务所为上市公司出具虚假的年报, 造成不好的影响。这与我国在这方面的行业规范和法规不健全是有直接关系的。另外, 对企业兼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资产评估更要加以规范, 对评估人的资格认定要加以限定。在资产评估过程中, 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公平性。

2、提供优质高效的融资服务。

企业并购的繁荣有赖于金融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投资银行、证券市场、证券机构等金融机构的融资作用, 为企业并购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融资条件。

3、发挥信息集散功能。

统一有形的企业并购市场, 可以提供一个现代化、多层次、立体型的快速搜集和传递产权供求信息的网络系统, 形成市场效应, 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企业并购。

(三) 注重并购后的整合是兼并成功的关键。

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资产优化配置、创造效益, 产生1+1>2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做好兼并后企业的经营管理, 尤其是过渡时期的整合非常关键。

1、要关注兼并后公司的内部系统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一个企业正常有效的运转有两条纽带发挥作用:一是产权的纽带;二是精神文化方面。后者是指企业文化, 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管理章法、行为规范、行为方式和习惯。每个优秀企业都有自己一套企业文化。并购后文化整合, 实际上是兼并主体的文化向被并购企业的渗透。并购后要想方设法调动公司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 使公司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2、要特别注重兼并与技术改造相结合。

调查显示, 一些在并购市场敢作敢为的企业, 由于忽视企业在策略方面的管理, 减少了企业在研究与开发上的投资, 很少推出新产品, 结果导致了有害于公司长远利益的短视行为。现在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已不仅仅是盈利率高低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能否推出新产品和新的生产工艺。一些企业的成功做法是保持非常明确的经营目标, 并购后继续专注于企业的核心业务, 加大对技术进步因素的投入, 重视技术创新, 以降低成本, 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

(四) 灵活地选择企业并购方式。

我国企业并购不应局限于某一固定模式, 而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生产性质以及不同的并购目的和初衷, 采用不同的并购方式。但是, 无论采用哪一种并购的类型, 企业都应该是在考虑长远发展战略基础上、在考虑未来竞争趋势和需求下做出的理智选择。还应该注意以市场为导向, 并购过程中不应违背市场规律。政府的行政手段只会起到推动作用, 真正的选择还是要由企业自身来定。

摘要:本文阐述企业并购相关概念, 论述企业并购方式, 提出四种并购战略, 以及实施企业并购战略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企业并购,战略,保障措施,整合

参考文献

[1]蔡昆.企业并购中的文化冲突探析.中国商贸, 2010.23.

[2]马春飞.企业并购战略.商场现代化, 2013.

[3]刘可新, 赵昱峰, 赵春彦.企业并购后的整合战略.东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6.

战略探讨 篇2

21世纪的世界已进入品牌国际化的竞争时代,品牌已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语言进入到千家万户。以品牌来建立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树立企业的形象,是企业有效的市场竞争手段,也成为企业市场竞争战略的重要部分。然而,中国企业该如何创立企业品牌,并借助于品牌优势开辟市场,使企业品牌逐步成为知名品牌呢?

一、关于我国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现状分析

(一)国内企业日益重视品牌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企业,品牌经营也从无到有。随着WTO的脚步越来越近,国内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在内外夹击的境地中,多数企业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面对世界贸易的挑战,品牌化将成为国内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着力于品牌建设是应对的上上策略,卓越的品牌管理将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如何适应国际化潮流,建立强势品牌,提高竞争能力,成为国内企业面临的迫切问题。中国企业在不进则退的激烈竞争中创造了一批批在国内、国际有一定影响的产品品牌,“联想”、“方正”、“海尔”、“长虹”等成为其中的矫矫者。

(二)多数行业仍是洋品牌的天下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面对市场上纷繁的产品,真正能让消费者脱口而出的国内品牌屈指可数。这就是中国企业品牌的悲哀之处:名牌不多。

(三)众多昔日名牌“昙花一现”

与此同时,我们也感慨地看到,一边是洋品牌的大行其道,一边却是国内众多名牌的“纷纷落马”。

一方面,中外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品牌大战,使刚刚成长起来的民族品牌受到极大的冲击。其中包括80年代稍有知名度的品牌,不是被抢注商标,就是被收购、被挤垮,即使残留下来的也是惨淡经营,真正发展起来的极为有限,造成了“进来一个,倒下一片,死去一批”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另一方面,巨人、秦池、三株、爱多这些我们一度耳熟能详的品牌,曾几何时,或因管理失误,或因经营不善,不同程度地面临企业品牌危机:企业形象被损,经营举步维艰,甚至面临倒闭、破产。其由盛到衰的过程引人深思。这些企业、品牌是否能走出困境,进行“二次创业”,革新及有力的品牌管理将成为这些企业乃至中国所有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企业必须用先进的品牌营销策略与品牌管理技术夺取市场的制高点。

二、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在品牌竞争时代,品牌在微观上体现着企业素质、产品质量及对消费者的责任心与信誉度,是体现企业价值的无形资产之一。从宏观上讲,品牌体现着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工业发展水平。目前,中国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有着巨大的机遇和空间,然而之所以出现品牌建设中不尽如人意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的直接因素。

1、技术落后,技术开发能力较低

2、生产和经营规模偏小,企业分散形不成拳头

3、资金短缺

4、出口和国际经营能力偏弱

(二)社会环境的间接因素。

1、社会机制尚未健全

2、缺乏有力的政策法规的支撑。

国内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与国际经济、贸易、社会、法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法治观念不强,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败坏了国产名牌在国内外市场的声誉。更重要的原因是,在保护国内优秀品牌方面,我们尚未与国际市场接轨。保护品牌是一个国际性问题,特别是出口产品。国内品牌不能在国际市场上有效地保护自己独立的国际地位和权益,与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国际网络、代理销售等方面还没有完全同国际惯例接轨有关。与缺少一批既懂产品的专利知识、性能特点、经营状况、对手情况,又掌握国际惯例、法律法规、民俗习惯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专门人才,不能作出及时和必要反应有关,我国目前尚未在社会宏观层次上为名牌的成长提供更适宜的条件,同时也表明提升国内品牌国际竞争力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三、关于品牌战略方案的设计和决策建议

品牌是用于识别一个或一群出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别的专业术语。它代表了企业的形象并保证产品的质量,是受法律保护的商标专用权,以遏制非法竞争。它帮助消费群识别商品,在实际购买过程中充当导向的作用,同时,一个熟悉的品牌名称也是一种“再保证”(reassurance),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高信誉度。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是否拥有自己的强势品牌、知名品牌是经济水平发展与否的标志,是综合实力强弱的集中体现,创立、培育与发展知名品牌,已成为企业、政府乃至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

对于如何建立并实施品牌战略,在此有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创立品牌名称

品牌名称是品牌的核心要素,它提供了品牌联想,因而是形成品牌概念的基础。在信息时代,一个好的品牌名称更能让消费者渴望了解产品、进而接受产品。纵观品牌世界,其命名有着共同的原则。

1、易读易记。

这是对品牌命名的最基本的要求。

2、启发联想。

品牌命名要赋予其一定的寓意,让消费者能从中得到愉快的联想。

3、支持标志物。

品牌标志物是品牌可被识别但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部分。

4、适应性强。

适应性强是指品牌名称不仅要为国内市场所接受,也要为世界市场所接受。

(二)选择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是指通过品牌形象的塑造,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战略。品牌战略也叫名牌战略,就是通过创立市场名牌,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靠名牌来开拓市场,增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品牌战略形形色色,但没有一种品牌战略适用于所有的企业。选择品牌战略还须视企业和产品特性的不同而行。品牌战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多品牌战略

一个企业同时经营两个以上相互独立、彼此没有联系的品牌的情形,就是多品牌战略。在全球实施多品牌战略最成功的企业当数宝洁公司,它旗下的独立大品牌多达八十多种,这些品牌与宝洁及品牌彼此之间都没有太多的联系。在洗发护发用品领域,就包括了海飞丝、潘婷、飘柔、沙宣等品牌;在清洁剂领域,有汰渍、碧浪、波得、依若、起而、利纳等品牌。

不过,多品牌战略是地道的强者游戏,如果不是强势企业,不要轻易尝试。

2、单一品牌战略

单一品牌战略是相对于多品牌战略而言的,它是指企业所生产的所有产品都同时使用一个品牌的情形。例如佳能公司生产的照相机、传真机、复印机等产品都统一使用“佳能”品牌。在国内,海尔可以说是单一品牌战略的成功典范。海尔生产的冰箱、空调、彩电、电脑、手机等等所有的产品都使用海尔这一品牌,形成一个蔚为壮观的大家族。

采用单一品牌战略的好处是:

一、所有产品共用一个品牌,可以大大节省传播费用,对一个品牌的宣传同时可以惠及所有产品;

二、如果品牌已经具有一定的市场地位,新产品的推出无需过多宣传便会得到消费者的信任;

三、众多产品一同出现在货架上,可以彰显品牌形象。

当然,采用单一品牌战略也有其明显不足之处,即品牌下某一产品出现问题,极有可能产生连锁反应累及其他。此外,使用同一品牌的产品间也不宜出现太大反差。

3、一牌多品战略

采用“一牌多品”战略最大的好处便是新产品能享用成功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以较低的营销成本,“搭便车”销售。但隐藏的危险是,如果某一产品出现危机,将影响旗下所有产品,出现危机的产品影响力越大,危险也越大。

4、一牌一品战略

5、副品牌战略

6、背书品牌战略

对背书品牌而言,其主要角色是向消费者再次确定,这些产品一定会带来所承诺的优点,因为这个品牌的背后是一个已经成功的企业。当一种产品是全新的时候,背书品牌的这种再保证就显得更有意义。因为这种保证,消费者会觉得与这个产品之间有了某种联系,而不再陌生。但是,对于背书品牌而言,有时在提供这种保证之后就会担上受殃及的危险。

7、品牌联合战略

近年来,品牌联合战略有上升的趋势,它是指两个或更多品牌相互联合,相互借势,以实现1+1>2的做法。品牌联合比较成功的典型是英特尔公司与世界主要计算机制造商之间的合作。英特尔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芯片生产者。该公司推出了鼓励计算机制造商如IBM、戴尔在其产品上使用“Intel Inside”标志的联合计划,结果在计划实施的短短18个月里,该标志的曝光次数就高达100亿次,使得许多个人计算机的购买者意识到要购买有“Intel Inside”标志的计算机。英特尔公司与各大计算机品牌合作的结果是,标有“Intel Inside”的计算机比没有该标志的计算机更为消费者所

认可和接受。

8、品牌特许经营战略

品牌特许经营始于美国,在中国正方兴未艾。特许人与受许人共同借助同一个品牌,在相同模式的约束下实现品牌的扩张,达到双赢或多赢。特许人向受许人提供统一的品牌、技术、管理、营销等模式,受许人向特许人支付一定费用。

品牌特许经营战略可以实现品牌的快速扩张,由于借助他人的资金,相对风险低、成本低。受许人则可以背靠大树好乘凉,但必须面对一个现实,品牌永远都不会属于自己。实施品牌特许经营战略最为成功的企业当数麦当劳。麦当劳在中国的加盟店目前已达到380多家,在全球更数以十万计。

9、品牌虚拟经营战略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他穿的耐克鞋、喝的浏阳河酒并非真正由这些企业所生产,而是委托他人加工而成。品牌虚拟经营实现了品牌与生产的分离,它使生产者更专注于生产,从而使品牌持有者从繁琐的生产事务中解脱出来,得以专注于技术、服务与品牌推广。

耐克是品牌虚拟经营战略最为成功的企业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耐克决定把精力主要放在设计与营销上,具体生产则承包给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的厂家,以此降低生产成本。因此,现在美国市场上出售的耐克运动鞋,基本上都是在海外工厂生产的。正是这种虚拟经营,使耐克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强大的成本竞争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以上九种品牌战略的运用,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别。在实践中,一个企业往往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加以使用。企业拥有的众多品牌往往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之中,因此,经常对品牌关系进行梳理,使之脉络清晰,尤为必要。

(三)实施品牌战略

在确定了企业欲实施的品牌战略后,其实施过程中,应着重以下几点。

1、将品牌战略有机地融合于企业整体战略,并促进整体战略的发展

实施品牌战略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息息相关的。一个成功品牌形象的塑造绝不是品牌自身的事情,实际上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重大战略决策,只不过这些重大战略决策都要自觉地围绕品牌来进行,来展开。

2、以科技为后盾,树立“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

产品质量是创造名牌的基石,名牌产品是以上乘的质量作为坚实的基础和后盾的。虽然产品的竞争力表现为品牌的竞争,但是,品牌竞争所依仗的则是产品的内在质量。一个品牌成长为名牌靠的是质量,一个品牌在市场上倒牌也大多是因为质量出了问题。所以,可以说,质量是品牌生命之所系。

企业还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高自己的设计开发能力。企业要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创造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就必须在技术改造上下功夫。要积极发展同国外著名大公司的合作,引进技术和资本,尤其要重视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

3、强化市场营销,提高品牌认知度

市场营销是实施品牌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好的产品还要靠好的宣传,通过选择正确的市场营销方式,可以有效地利用品牌效应让品牌家喻户晓,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也是提高品牌认知度的重要途径。这种沟通应该是全方位的,除了做广告之外,企业还加强产品宣传力度,要在各种场合进行公共宣传及进行公关活动等。需要注意的是,要赢得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和满意,企业必须做好长期的努力。

4、以消费者为中心,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良好的客户关系可以强化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企业应当在以消费者为中心,使顾客满意的经营哲学指导下,将产品营销与整体沟通策略应用于实践。企业应以市场为向导,以科技为手段来适应要求的变化,如建立信息反馈系统,不断搜集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偏好的变化,以及对品牌的意见,以便引导消费,不断开拓新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以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四、品牌战略实施中的误区

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的过程中经常会陷入一些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忽视品牌投资

(二)急功近利。

(三)只偏重于某一项努力,而忽略了品牌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

品牌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与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战略的实施靠的是企业整体素质与整体形象的提高,任何想走捷径的思维都是非常有害的。目前,在实施品牌战略的过程中,很多企业过于偏重广告宣传,却忽视了自身的建设。如曾经斥巨资得到了中央电视台“标王”称号的秦池酒,虽然一度引起哄动,获得了良好的广告效应,却因为忽视了市场分析和缺乏后续运作能力,最终陷入尴尬境地。

(四)以“不变”应“万变”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任何品牌都面临着随时被淘汰的危险。过于看重现有的成绩,忽视创新与进取,也是导致很多名牌“下马”的重要原因。曾以“黑胡椒牛肉面”占据领先市场份额的美厨,面对康师傅、统一等众多产品的竞争,缺乏良好应对措施,不能及时推出新品及利用适当营销策略,最终被市场所淘汰,成为典型案例。

产业集群信息化战略探讨 篇3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形式,体现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推动和提升力量,在推动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的产业集群现象非常普遍,在欧洲、美国以及世界其它部分的许多区域,已经很多拥有竞争能力强大的产业集群,同时很多国家和地区(如OECD国家)正积极努力地通过聚集并专业化分工相互联系的经济活动而培育产业集群。从产业组织来看,传统的生产制造模式是基于传统科层组织结构,这种运行机制日益受到挑战。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形成的产业集群,凭借其兼备市场机制与传统单体科层组织结构的优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明显优势。在欧洲、意大利和中国浙江省三个有代表性的不同层次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集群都充当了重要角色。正像波特所说:“即使全球化造成昔日形成产业集群的理由减弱,产业集群在竞争中日趋复杂、知识导向和动态的经济体中,其角色也愈来愈重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当前,信息化与工业化加快深度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实施集群信息化战略,对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一、把握新时期产业集群发展的新特征

迈克尔·波特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早期关于国家竞争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将“集群”这个概念推向研究的舞台,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最主要的全球竞争性产业很可能集中于该国的“地理上的集群”。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领域内具有地理邻近性和产业关联性的企业和机构的集合体;这些企业和机构之间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创造产业的竞争优势,并且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在当前全球化加速推进、新技术浪潮不断涌现、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区域把握未来世界发展的脉搏,加快产业集群及其区域创新网络建设,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创新和资源整合效率,建立柔性化与网络协同制造系统,是新时期产业集群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成为产业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诸多研究表明, 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有着共同的特点, 即存在一种高效的、具有生态特征和自组织特征的区域创新网络。企业、政府、科研院所、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的自身创新及其协同创新共同构成了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在经济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空间流动性日益增强,集群内企业及其他行为主体越来越重视加强区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创新网络的连接已超出地理界限的限制,区域创新系统呈现出高度的开放性。人才资源、创新创业氛围、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政策制度等软要素成为区域创新网络的关键要素,也是推动现代产业集群发展中最主要的支撑力量。

(二)资源的快速集聚和整合成为产业集群获取竞争力的基础。区域竞争力已从依赖个体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的封闭系统开始走向利用集群这个特殊的经济组织形式通过有效地整合集群外部资源来提升竞争力的开放系统。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涌现的背景下,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创造必然要求内部活动主体迅速分析和处理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信息和技术,对相关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和技术以及社会资本等)进行迅速和有效的整合与配置,实现对市场和技术变化的快速响应,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创新能力、孵化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

(三)产业的柔性化趋势对集群分工协作体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产业集群是企业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某种紧密联系,产业集群形成了特定产业的分工协作网络,地域上集聚的成员企业共同从事某一产业的生产和服务,通过成员间广泛的劳动分工和紧密的、基于长远关系的合作来实现产业专业化。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市场中消费者偏好日益呈现多样性,世界工业中制造业发展呈现出由福特制时代转向后福特制时代的趋势,产业的柔性化特征日益显现。后福特制下柔性化特征的出现,使得企业在组织形式、生产流程、物流管理、劳动力雇佣等方面,与福特制下大规模标准化制造存在很大不同,对集群分工协作体系建设提出了全新的协同快速响应的要求。

二、信息化建设在现代产业集群培育中的作用

加快产业集群信息化建设,对于促进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快速整合和配置相关资源,构建新型分工协作体系,提升全产业链效率,推动商业模式突破具有重要作用。

(一)驱动集群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产业集群进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和良好运行,能够促进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有助于企业之间进行技术、管理和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流程创新等方面的交流,有助于外部高端资源的集聚,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随着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的增强,可以有效促进产业主导技术的更新和升级,增加产业集群的整体收益,增强产业集群的辐射能力。集群信息化建设承担了集群架构知识的重任,形成内部知识积累和外部知识导入的网络体系,在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产业集群内由于产品的雷同而形成的恶性竞争现象。

(二)推动高度弹性专精系统的形成和商业模式突破。学者们在对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的深入研究基础上提出弹性专精的概念,他们认为第三意大利的产业区形成,是源于大量专业化的中小企业在地域范围内的集聚,而区域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产业区内劳动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由于专业化程度高,企业间协同作用强,可以与以大企业为核心的集群进行竞争。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产业集群信息化使产业集群内外的相关性和互补性产业或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促使跨产业、跨机构、跨区域的联结与互补向更大规模化与密集化发展,可以极大地推动高度弹性专精系统的形成,使集群企业通过有序的竞争与合作达到或接近最优生产规模。同时,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新的商业模式、经营模式和商业流程不断涌现,使纺织服装、日用消费品等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三、集群信息化战略的突破口

(一)以虚拟制造和电子商务为突破口,推动集群商业模式创新。改变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大部分是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在加工制造环节、趋同定位和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的现状,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在整个价值链相关环节的互动和协同推进。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部分行业产业集群内骨干企业可尝试建立“虚拟经营”模式,对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进行全新架构,从制造产品向“产品+服务+连锁”的后端延伸,加快研发设计、自主营销、品牌建设,加快企业生产外包步伐。通过信息化建设,推动先进制造业、传统制造业与设计创意产业相结合,实现制造业从简单加工装配为主向深度加工和全过程设计制造方向升级。如服装行业中,森马、美特斯·邦威、雅莹等企业进行了商业模式的全新改造,实施虚拟经营战略,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服装产业集群组织形态的变化,促进了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的配置整合。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业集群渠道建设,推动集群电子商务跨境贸易的发展,在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内部加快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引导制造企业、物流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的联合发展,提高产业集群的物流效率。

(二)以网络协同制造为突破口,建立新型分工协作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现有制造技术,在产业集群内部建立网络协同制造系统,对传统的制造资源进行系统化和快速化整合和配置,增强活动主体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以及协调能力,增强制造单元的智能性、系统体系的柔性以及组织结构的敏捷性,从而提升制造系统的竞争能力。在产业链较长和具有规模优势和的产业集群内,可依托工业园区和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面向行业的网络协同制造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协同设计制造、生产任务异地监控和技术交流等支持服务。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供应链协作管理水平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能力,降低运作成本,提高响应速度,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竞争力。

(三)以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突破口,建立集群共享式知识网络。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集群内企业和外部协作单元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可以有效减少企业由于独自搜集信息造成的成本浪费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同时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集群内主体之间、各种社会化中间组织、大学、科研院所之间互动和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与产业集群对接的重要平台。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形成产业集群内迅捷的知识学习和共享网络,使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可以迅速在内部推广,支持和服务于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例如:嵊州领带、余杭家纺、大唐袜业等产业集群通过与专业电子商务公司和信息化服务公司合作,成功探索了面向行业和集群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有效地提升了当地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

(四)以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为突破口,提升集群商贸流通体系运行效率。产业集群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商贸流通体系发挥着巨大作用,建立产业集群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实现物流信息互通、数据共用、资源共享,提高商贸流通效率。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集群内部制造和商贸流通领域可协同推动条码识别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建设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实现网络化的信息采集和发布、电子结算,同时通过建立网上批发市场和网上商城,创新交易方式,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专业市场的规模化发展。集群中开展连锁经营的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连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统一的订单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运输管理、财务管理,实现集群协作经营和管理一体化,提高集群主导产品销售的规模和服务水平。

四、结语

信息化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产业集群的生存环境乃至生存方式,加快集群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进而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要充分重视集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实施集群信息化战略,推动集群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建立共享性知识网络、构建新型分工协作体系、全面提升产业集群资源整合和配置能力,加快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和升级,使产业集群真正成为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主导力量,塑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作者单位:浙江省技术创新服务中心

企业商标战略探讨 篇4

关键词:企业,商标战略,核心竞争力

商标是生产经营者在其商品或服务上使用的, 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 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构成的, 具有显著特征, 便于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记。商标战略指企业利用注册商标作为手段开拓和占领市场, 培育、建立商誉, 增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以获得最大利润的谋略和策划。因此, 尽管商标战略不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科学技术相连, 但却对企业文化建设以及对外界产生影响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成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企业商标战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商标的创意和设计

1. 商标的创意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情感内涵、民族专涵, 或具有沧桑感, 或有时代感, 或能将几者巧妙结合;

2. 商标的设计要主题集中, 应注意精美别致, 图案鲜明, 具

有艺术魅力, 抓住消费者的视觉, 满足审美心理享受, 从而对商标所代表的商品产生好感, 促进购买欲望。同时, 设计的商标要简单清晰, 商标使用的文字、图形或其组合应当具有显著性特征, 要简单明确、便于呼叫、便于记忆。以“娃哈哈”商标为例, 它在设计的过程中, 就从市场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学科角度进行研究论证, 最后采用民歌中的“娃哈哈”三个字。这三个字不仅意味着健康, 也容易被儿童所接受, 被家长所喜爱。所以“娃哈哈”商标被广泛传播, 娃哈哈集团的系列产品在深受小朋友们喜爱, 经久不衰。

二、重视商标注册工作

1. 及时提出商标注册申请。即在商标权利的获得方面要具有超前性, 因为我国商标法确定的是注册原则, 商标通过注册才能产生独占使用权, 才能限制他人使用自己的商标, 确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非注册商标不受法律保护。及时申请注册还有助于防止他人抢注, 我国商标法规定商标进行注册时遵循申请在先原则, 世界上很多国家也采用相同原则, 所以选择商标后一定要及时提出注册申请, 先下手为强。充分运用商标注册申请策略, 可以事半功倍, 为商标的确权及后续的一系列商标战略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利于商标的增值和驰名。

2. 有选择的进行国际注册, 并充分利用国际条约。企业应当紧密联系自身产品和经营情况, 确定申请商标注册的国家和地区。目前, 最简便、最省事、最省力的是商标马德里国际注册体系。通过该体系可在马德里协定或议定书成员国获得注册商标专用权, 手续简便, 注册费用比单一国家注册要便宜得多。另一种国际注册方式即欧盟注册, 目前也正在得到广泛使用。即在欧盟的15个成员国中任一国家申请国际注册, 统一提交一份申请即可在15个成员国都得到保护。

3. 重视其他方法取得商标权;通过商标许可方式取得注册商标使用权。通过与注册商标所有人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取得注册商标专用权, 是较为常见的方式, 但由于不是自主商标, 通过许可取得的只是注册商标使用权, 而注册商标所有人作为许可人并不丧失对注册商标的所用权。因此, 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发展状况决定是否适合选择使用此种方式, 并应注意对许可的形式和合同条款的审查。

通过转让方式取得注册商标专用权。对注册商标进行有偿或无偿转让是获得注册商标专用权的重要形式之一, 注册商标被依法进行转让后, 转让人不再具有商标专用权, 受让人成为新的商标权人, 可以继续使用受让而来的注册商标, 也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 弃而不用, 但应注意的是, 连续3年停止使用注册商标的, 该注册商标将有被撤销的可能。

通过收购、并购等方式取得注册商标专用权 (使用权) 。商标知名度与其所对应业务 (产品) 的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等均是密切相关的。获得企业某业务 (产品) 的商标, 就意味着获取了该企业该类业务 (产品) 一定程度的市场份额及相应收入。因此, 在无法通过许可、转让等方式取得商标专用权 (使用权) 的情况下, 也可以考虑收购、并购企业或某企业业务等方式, 取得相应的商标专用权 (使用权) , 并获取相应的市场份额, 以方便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这样的运作方式被一些企业成功运用。

三、加强商标的使用管理和自我保护意识

1. 注意正确的使用商标。商标的注册意味着商标专用权的取得, 但注册后一定要依法正确使用。一是要严格按照核准注册的文字、图形印制并使用商标, 注意不要出现类似自行改变商标文字、图形, 擅自扩大商标使用范围以及三年连续停止使用等违反《商标法》的行为。不要滥施许可, 许可他人用商标必须依法办理商标使用许可手续, 签订使用许可合同, 并备案, 同时注意跟踪被许可人的产品质量, 切不可为了眼前利益, 轻易许可他人使用, 使信誉受到影响。

及时办理有关商标注册人名称、地址的变更和商标有效期满的续展注册手续, 保证企业对商标的合法有效使用。

2.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商标管理机制。企业应把商标管理纳入全面管理之中, 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建立商标管理组织, 健全商标管理制度, 对商标的使用、标识的印制、出入库、废次商标的销毁等方面严格把关, 并设立科学的、完善的商标档案。为了加强企业内部商标管理, 应设专门的商标管理机构, 配备熟悉商标知识和商标法律知识的管理人员, 从商标方面为企业负责人做出生产和经营的决策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3. 加强商标的自我保护意识。商标影响力的提升, 会成为假冒者捕捉的对象。商标所有人应增加自我保护的意识, 自觉地同假冒侵权行为作斗争, 维护企业自身的商标信誉。应注重市场调查, 发现侵权、假冒行为及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举报, 主张权利, 并积极配合查处, 用法律武器保护商标专用权人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商标的广告宣传, 为企业创立品牌奠定基础

企业商标战略的最高境界是创立驰名商标, 形成知名品牌。当下, 市场竞争的重点正由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 形成品牌之间的竞争, 谋求品牌优势已经成为企业在竞争中攫取优势地位的重要因素。为此, 企业在使用商标的同时, 应加大广告宣传, 提高商标知名度, 扩大商标的影响范围, 充分发挥商标的引导消费、沟通产销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同时注重商品的高质量, 为企业的商标由普通商标发展到被认定为驰名商标, 专利企业自己的品牌奠定基础。而如果忽视商标的广告宣传, 企业的市场份额就有可能被其他重视商标广告宣传的企业激战。因此, 加强企业的商标宣传, 也是企业商标战略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于泽辉.商标:战略管理诉讼[M].法律出版社, 2008-10-1.

煤炭工业发展战略探讨 篇5

一、以企业改制为中心,实施分类指导战略 煤炭企业,按经营效果以及今后发展情况可划分为三类: 1.煤炭生产加工企业.它们具有一定的规模、内部产品结构合理、外部生存条件良好、负债结构合理、企业效益好,有自我生存发展的能力.这一类企业,应把内部原有的.二级附属企业按“三条线”的原则进行剥离,以生产加工这条线为核心层;把生活服务线和一三产业作为剥离层.包装分离后,核心层按照股份制公司的运行机制规范上市,走强者更强的道路.

作 者:王占庆  作者单位:七台河矿业精煤(集团)公司设计院 刊 名:煤炭经济研究  PKU英文刊名:COAL ECONOMIC RESEARCH 年,卷(期): “”(6) 分类号:F2 关键词: 

探讨电力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篇6

关键词:电力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0.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电力行业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获得良好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电力企业的竞争变得愈加激烈,企业的电力技术和科学管理水平逐渐成为竞争的主要内容。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电力企业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必须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人才作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这是取得生存、发展以及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实行绩效评价,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在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必须在市场规则的指导下,及时了解人才供应市场的变化情况,随时调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要更新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保证企业始终能够拥有好人才,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

1.电力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虽然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明显存在着一些问题:(1)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待完善,员工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5个人干3个人的活,但在一些关键岗位,又缺乏人选,结构性短缺严重;缺乏合格的经营者,在岗的总经理、董事长系统地受过工商管理知识培训者寥寥无几。(2)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单一。电力公司员工的薪酬水平与对企业的价值贡献联系不密切,存在平均主义倾向。(3)公司人才队伍欠佳。企业缺乏拔尖的技术人才和熟练的骨干技术工人,为降低成本而过多地使用廉价临时工担任技术角色,使骨干技术工人缺乏的问题更为严重;职工缺乏劳动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及精神支柱,出现信念危机等。

2.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制度转变

当今企业发展需要战略的眼光,同样,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也需要战略的眼光。在目前的改革形势下,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方法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改变。

2.1做好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种着眼于企业未来生产活动的战略规划。我们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分析企业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并制定出与企业长期效益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政策的过程。随着电力行业性质的巨大转变,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将随之发生多元化转变。电力企业从简单的生产管理企业渐渐面临着市场化的价格竞争。企业管理战略与企业战略发展方向、发展路径紧密结合。电力企业要顺应改革,走出传统行业模式,从人力资源规划做起,选聘合适的人才,在变革中学习、成长。

2.2 提供多层次的员工职业晋升通道

面对竞争环境,电力企业的员工晋升更是面临着两难境地。电力企业更应该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和晋升工作,要在企業内部建立与员工职业发展意愿和需求相适应的多重职业生涯发展阶梯。为电力公司员工发展提供更多渠道,进而促进公司的快速发展。

2.3 构建企业绩效管理机制

绩效管理,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指企业依据工作人员的劳动成果和效率等,设置具体量化的评价标准,针对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设置不同的劳动报酬,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企业的最终目标。绩效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法,电力企业通过绩效评价对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定期考察,在具体实施中,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根据不同职责岗位所制定不同的工作标准的要求,通过绩效管理可以反映不同员工在工作中的能力、态度和成绩等各方面的差别,从而起到激励作用。对于目前我国电力企业而言,其人员陈杂,管理困难,一直困扰着企业的进步与发展。然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能够协助管理者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员工的招聘、任用、升职、奖惩和解聘作出正确的决策,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激发职工的工作潜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从而促进企业生产效率和整体业绩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实施绩效评价制度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业绩和企业生产效率。

3.电力公司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选择

综合上述分析,目前形势下提高电力公司员工积极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主要有:

3.1强化人力资源人数管理,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和淘汰机制

进行员工人数上的管理是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效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长期战略的实现,对企业的进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司应在紧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员工招聘指标,坚持择优录用的基本原则,顺利控制员工数量;同时,公司应不断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抓住电力体制改革的契机,裁减人员,使得公司中的人力资源有一定的弹性。只有制定规范的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最大程度上的优化。

3.2加强公司工作岗位分析,建立完善合理的员工管理、考评、激励机制,优化评价指标,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首先,电力企业要以岗位设计和岗位评价为基础,结合自身运行情况和所处环境状况,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重点是要对员工岗位的具体工作细节进行细致、全面、可量化的分析,使员工的工作岗位职责更加明确,工作任务分配制度更合理,进而增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然而,薪酬制度是企业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的一项主要内容,关系到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和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通过合理的奖金分配制度,对员工的实际工作进行考核,增大收益差距,使每个员工的收入与他们的工作业绩好坏、对企业贡献大小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就可以使企业监管的成本得到降低,员工违规的概率也会将低。

3.3调整员工结构,构建专业化人才队伍

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于电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一席之地至关重要,也是电力企业不断优化市场运行模式的重点掌握内容,更是其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评价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因而,在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之前,必须要对员工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紧密结合员工实际,通过培训、教育等,不断加强员工的专业化水平,以使绩效评价顺利进行,变得更加有实际意义,在人才管理中充分发挥出激励和管理效用。

3.4构建优秀的绩效评价体系模型

评价体系模型坚持一致性和分层分类原则,能够帮助电力企业更加高效地进行人力资源绩效评价工作。致性主要是指管理者或相关职能部门在对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和具体业务进行正确合理把握的基础上,然后,按照企业组织部门的高低进行层层分解;而分层分类则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者需对生产和经营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此同时企业的相关指标设计也要突出层次性,使指标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

4.结束语

在新的形势下,随着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和要求发生的重大变化,我国电力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正在显示出一个朴素的真理――“得人心者得天下”。我们应当加强对电力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输入高质优质人才,为电力公司的人才资源管理翻开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林丽芳.关于加强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探讨[J].经济师,2010(1):149-151

[2]肖丽华.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探讨[J].大科技,2014(24):23-25

耐克品牌的战略探讨 篇7

1.1 行业及宏观环境分析

(1) 机会。

①运动鞋行业是一个充满竞争而且趋向饱和的市场, 但仍具有利润潜力。激烈的竞争、时尚潮流的日新月异以及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这个行业的增长。②人们健康观念的兴起, 进行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 而且越来越侧重对休闲运动服饰的喜爱。③亚洲等人口较多的国家和地区收入的增长, 带动了消费水平的提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又为耐克在中国市场的开拓创造了一个契机。④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商务等的兴起, 正威胁着传统的销售渠道, 消除中间销售商将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2) 威胁。

①该运动鞋行业壁垒高筑, 有较低的供应商议价能力, 适度的购买者议价能力并且没有焦点产品的替代产品, 很难挤出利润。②运动产品行业逐渐达到成熟饱和, 运动鞋和运动服饰的类型和技术已经基本定型。③国内和国际同类运动产品不断上市, 竞争日益激烈。④年轻消费者消费偏好改变, 市场的不断细分给耐克带来了新的挑战。⑤国外通货汇率的波动以及利率的波动。⑥亚洲与远东国家通货膨胀与金融危机的威胁。⑦进出口规章的不利影响。

1.2 企业内部分析

(1) 优势。

①耐克的董事会由管理层董事和独立董事两部分组成, 降低了管理机会主义;而且没有外部相关董事, 有助于管理层独立决策。②矩阵式的管理结构中, 耐克公司总部决定公司应该推出何种产品, 以及如何推销该产品, 但是地区经理有权对总部的指令做出适当的修改。③拥有强大的研发队伍与研发能力, 市场研究和开发能力强。④耐克的员工忠诚度高, 团队精神强, 营造出了轻松和谐的企业文化。⑤耐克的品牌认知度高, 市场响应度高, 顾客忠诚度高;创新能力也强, 不断推出新的高质量产品, 牢固地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⑥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 强大的营销网络。⑦独特的外包生产模式, 且外包商集中在东南亚等劳动力廉价的地区。

(2) 劣势。

①耐克的董事会中董事年龄偏高, 不利于引入新的思想。②耐克没有具体明确的公司目标, 只是空泛的树立领导地位的不确定的不可估量的模糊目标, 这样就使一些利益相关者不能很好的理解耐克公司和它的发展方向。③多样化经营战略起步较晚, 女性产品、凉鞋、便鞋、靴子不多。④同远东的低工资的工厂靠合同来进行生产使公司易受到法律、自然灾害和国外经济问题的影响。

1.3 建立SWOT分析模型

可见, 面对未来发展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耐克公司仍需要不断进行市场的动态分析, 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外部机遇, 克服内部劣势, 避免外部威胁, 确保高的利润率和市场占有率。

2 波士顿矩阵分析

波士顿矩阵是由波士顿咨询公司提出来的, 波士顿矩阵的制定, 首先要求将公司分成不同的业务单位, 在矩阵中, 用圆圈表示每一业务单位;接着确定业务单位在整个公司中的相对规模, 在矩阵中, 圆圈的面积表示业务单位的相对规模;然后确定每一业务单位的市场增长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最后绘制公司的整体业务组合图。

(1) 我们按耐克公司的产品线将耐克公司分为运动鞋、运动服饰和运动配件三个业务单位。根据相关数据, 运动鞋业务在整个公司生产规模中大约占59%, 运动服饰大约占34%, 运动配件约占7%。

耐克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为Adidas。知Nike与Adidas2005年、2006年各个产品系列的销售情况, 如下表1所示: (单位:百万美元)

结合其他相关数据, 计算出耐克公司各个业务单位的市场增长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如下表2)

根据上述相关数据, 构建波士顿矩阵, 如下图1:

从上面波士顿矩阵, 可清楚地看到, 耐克公司的三个产品业务中, 运动鞋业务属于较强的金牛业务, 市场趋于成熟, 增长率不高, 市场占有率比较高。从运动品牌行业看, 运动鞋市场刚刚开始饱和, 而耐克在运动鞋市场上已取得了支配地位, 在今后的发展中, 耐克公司应积极开发新的运动鞋产品, 跟上时代的步伐, 以维持现有市场份额;也可进一步进行市场细分, 以确保现存市场增长率或延缓其下降速度。

耐克公司的运动服饰业务处于现金牛业务与瘦狗业务之间, 市场占有率相对较高, 而市场增长前景不是很乐观, 可以维持目前的生产和销售状况, 也可以退出该业务, 开发出新的市场。运动配件业务属于较强的瘦狗业务, 可以考虑进一步开发。

我们还可以按耐克公司产品的销售区域将其分为欧洲、中东及非洲地区, 亚洲地区, 美洲地区和其他地区四个业务单位。根据相关资料, 知欧洲、中东及非洲地区的销售规模约占总公司的29%, 亚洲地区的相对规模为14%, 美洲地区约为44%。在此, 主要分析欧洲、中东及非洲, 亚洲, 美洲三个地区的市场增长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情况:

通过各方面的分析计算, 绘制各个地区业务单位的波士顿矩阵 (如下图2) :

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探讨 篇8

关键词:战略成本动因,结构性成本动因,执行性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是指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原因。从价值链的角度看每一个创造价值的活动都有一组独特的成本动因, 它用来解释创造价值活动的成本。因此, 每一项价值创造活动都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来源。企业为了明确成本管理的重点, 需要找出成本的驱动因素, 即成本动因, 以便对症下药, 保证成本管理战略的有效性。按照“作业影响成本, 动因影响作业”的观点, 动因是引起成本发生的根本原因。

一、成本动因对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意义

1. 有助于提高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传统成本系统是将数量作为唯一的成本动因, 其中的一些方法和概念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尤其是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因这种观点过分简化了成本产生的原因, 在现代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环境下, 不能提供较为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 而成本动因内涵的扩展, 使得诸如制造费用这样的间接费用的分配更为合理, 进而导致较为准确的产品成本的计算。

2. 有助于揭示产品的盈利能力

作业成本法的倡导者之一卡普兰称作的20/225法则 (即20%的产品或顾客竟然产生了225%的利润) 表明, 许多产品实际上正在侵蚀着企业的利润, 在传统成本系统下是无法分析到的, 而当企业采取多种成本动因分析时, 能够及时分析出公司的资产运用程度、资源配置以及资源利用效率水平等运营状况, 从而有效地辨别出产品的盈利能力。

3. 有助于解决成本管理的核心问题

传统成本系统只重视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有形的成本动因, 而忽视规模、整合、地理位置、企业的管理制度等无形的成本动因。事实上, 如果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影响成本的因素就会发现, 一些有形的成本动因并不是影响企业成本的最主要的因素, 而无形的成本动因却对企业成本影响很大, 因而更需要从战略上予以综合考虑。可见, 企业采取多种成本动因分析, 能够从现代成本管理内在的深层构造上解决管理的着力点。

二、进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的必要性

从广义上说, 成本动因分析既包括战术层面的作业成本动因分析, 又包括战略层面的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但是, 能够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是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战术成本动因是与企业的具体生产作业相关的成本动因, 如物耗、作业量等;战略成本动因包括规模、技术多样性、质量管理等。战略成本动因分析超出了传统成本分析的狭隘范围 (企业内部、责任中心) 和少量因素 (产量、产品成本项目) 而代之以更宽广、与战略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成本。由于战略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影响比重较大, 可塑性也大, 从战略成本动因考虑成本管理, 可以控制住企业日常经营中的大量潜在的成本问题。战略成本动因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两大类。与作业性成本动因相比, 结构性成本动因与执行性成本动因都是更高层次上的成本动因, 而且很多是非量化的成本动因, 但其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更大、更持久, 因而也更应当予以重视。在企业基础经济结构既定的条件下, 通过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 可以提高产生各种执行性成本动因的能动性, 并优化它们之间的组合, 从而使价值链活动达到最佳效果。因此, 以下将从结构性成本动因与执行性成本动因两个方面进行解析。

三、结构性成本动因

一个企业结构性成本动因的决定必须与企业的竞争战略相联系, 因此, 其分析不仅要从影响成本的角度去进行, 而且要从企业竞争优势的高度分别对不同的结构性成本动因进行考察。它往往发生在生产开始之前, 不仅决定了企业的产品成本, 而且也会对企业的产品质量、人力资源、财务、生产经营等方面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结构性成本动因通常包括:

1. 规模

企业规模变动将会给成本带来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所谓正面影响是指企业规模扩大, 在不超过临界点时, 可带来单位成本下降, 形成规模经济。所谓负面影响主要是指企业规模增加形成正面影响的同时, 也会带来生产复杂性提高, 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增加, 沟通、协调成本上升, 以及投资成本加大等负面影响, 一旦这种负面影响超过正面影响时, 同样会形成成本劣势, 导致规模不经济。

2. 整合程度

规模是与水平一体化相关联, 而整合程度指的是垂直一体化程度。整合是指企业为了让自己的业务领域更广泛、更直接, 将企业的业务流向两端延伸, 如生产商直接销售、零部件内制和与原材料供应商联营等。加强整合能够带来竞争优势。比如:它可避免使用市场所带来的额外成本如采购费用和销售费用;它能使企业获得更多的附加值, 相当于把供应商或销售商的利润转移到企业内部等。整合程度的提高可能带来成本的降低, 比如整合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 特别是需要长期且固定的资本和人力的投入, 这就加大了固定费用的负担, 降低了遇事应变的能力;整合会造成企业组织弹性的降低, 容易造成组织庞大、裁撤不易、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等情况, 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灵活性, 扩大企业的经营风险等。

3. 经验

经验来自实践的不断总结和学习, 企业的价值链活动可以通过经验积累, 提高作业效率, 从而使成本下降。在技术更新, 全球经济环境变化迅速, 竞争加剧的情况下, 加大学习力度将获得“学习曲线”的明显效果, 其影响除了经常提及的可以降低工、料、费的使用成本, 还表现为改变布置、改进生产计划、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利用效率的程度和使原材料更好地适应于工艺流程等因素。另外, 企业要注意学习策略的选择和学习的溢出问题, 尤其是学习的溢出程度将会影响企业学习的速度和相对于这个行业的竞争地位。

4. 技术

技术可以独立于其它成本动因作用于成本, 还可通过改变或影响其它成本动因间接地影响成本。新技术通常为成本优势打下基础, 大多数成本领先企业都积极进行技术投资, 通过技术投资, 采用开发低成本工艺、低成本产品设计及推进自动化等方法降低成本。但是, 技术的采用也可能提高成本。首先, 技术的开发或引用本身需支付较高的成本;其次, 技术变革可能带来较大的风险, 在技术革新迅速、产品日新月异的行业, 技术的先行采用者可能因过早行动而面临所引用技术迅速被淘汰而又无力更新技术的窘境。

5.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几乎对所有价值活动的成本都具有一定影响。各种活动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买方和供应商之间的地理位置, 通常对诸如工资率、后勤效率和货源供应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影响。如:地理位置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流入, 处于拥有优越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较高的生活水平城市的企业往往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地理位置对营运成本有重要的影响, 相对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商的地理位置是影响购货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相对买方的地理位置会影响企业的促销成本和销售成本 (如运费等) 。这样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厂址的选择、工业布局活动中慎重行事。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 对结构性成本动因而言, 并不是程度越高越好, 而是存在一个适度问题。而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就是分析上述各结构性成本动因对价值链活动成本的直接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价值链活动成本的影响, 并最终演变为一个“选择”问题:采用何种规模和范围, 如何设定目标和总结学习经验, 如何选择技术和多样性等。

四、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

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是以战略性强化为目标, 寻求“最佳”的效果目标。它是在结构性成本动因决定以后才成立的。执行性成本动因反映出一个企业的业务和管理决策如何运用资源去有效地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所以企业在分析的过程中应挖掘潜力, 尽量找出可能的成本动因, 多角度探索降低成本的途径。一般说来, 执行性成本动因通常包括:

1. 生产能力利用

生产能力利用主要通过固定成本影响企业的成本水平, 由于固定成本在相关的范围内不随产量的增加而改变, 当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提高时, 单位产品所分担的固定成本减少, 从而引起企业单位成本的降低。然而, 生产能力利用率的提高并不总是意味着企业效率的改善, 公司产量提高而销量不变会造成成本降低的假象, 因为产量提高所引起的固定成本的分摊基础扩大造成了单位成本的下降而这部分被分摊的固定成本实际上全部转入了库存。

2. 企业内外部联系

内部联系主要是通过协调和最优化的策略, 以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所谓协调是指通过改善企业内部各车间、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使活动间配合融洽, 信息充分沟通, 从而整体的作业效率最高;所谓最优化则是通过工作流程的重整和工作品质的提高, 使工作效率提高, 进而降低成本。外部联系主要指企业与供应商 (上游) 和客户 (下游) 间的垂直联系。上下游通力合作, 互惠互利的“临界式生产管理”是重视“联系”的典范, 它同时为企业和供、销 (客户) 方获得降低成本的机会, 从而成为重要的成本动因。

3. 全面质量管理

与传统质量管理不同的是,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质量管理的范围应是全过程包括原材料采购、加工工序、产品设计开发乃至产品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质量控制, 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要承担质量责任。全面质量管理的宗旨是以最少的质量成本获得最优的产品质量。并且最低的质量成本可以在缺点为零时达到, 因为对错误的纠正成本是递减的, 所以总成本会保持下降的趋势, 直至最后的差错被消除。故全面质量管理的改进总是能降低成本, 对于质量成本较高的企业来说, 全面质量管理会是一个重要的成本动因, 能给企业带来降低成本的重大机会。

4. 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

企业的行动是众多具体个人行动的总和。企业各部门的每一名员工都与成本直接相关, 只有依靠全体员工的互相配合, 共同努力, 企业才能将成本置于真正的控制中, 才能实现成本管理目标。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对成本的影响具体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显性的成本, 如物耗高、设备利用率低、废品率高等。另一方面是隐性的成本, 例如人员不团结、职工情绪低落、对企业漠不关心等。

5. 自主政策

一项价值活动的成本总是受到企业政策选择的影响, 对成本影响最大的政策选择主要有:产品的选型、性能和特点、所提供的产品组合与种类;所选用的工艺技术、独立性或规模、时机选择;所使用的原材料或其他外购投入的规格;生产速度安排、维修、推销队伍和其他活动的程序。其他人力资源政策包括:招聘、培训和雇员的激励;相对于普遍标准而言, 为雇员支付工资和提供的方便;所使用的销售渠道;市场营销和技术开发活动的费用比率;所提供的服务水平;所服务的买方;交货时间等。政策选择在决定成本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政策选择能立即产生增加或缩减成本的效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解决配置的优化问题是基础;而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解决绩效的提高问题是使其持续, 两者互为连贯配合并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倘若优化问题处理不当, 那么针对绩效的持续执行就会反方向性的错误, 或者说后者的“强化”是一种徒劳的浪费;另一方面, 即使结构的优化配置是基本合理的, 但如果缺乏强力的执行性投入, 那么达成革新控制所要求的效果目标也属枉然。

总之, 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为企业改变成本地位, 增强竞争力提供了契机。企业的成本总是由一组独特的成本动因来控制, 而每一个成本动因都可能成为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来源, 选择与已有利的成本动因作为成本竞争的突破口是企业竞争的一项策略。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的方法给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因此, 战略成本管理必须重视战略性成本动因分析, 其思路应该是先结构性分析和后执行性分析, 其中, 结构性分析是起始点, 往往应在技术这个结构性成本动因上加大实施力度;执行性分析则是实质性推进, 其有针对性的实施帮助企业确立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万寿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1

[2]王稼祥, 吴雯雯.战略成本管理中的成本动因分析.华北水利水电学报, 2006.5

[3]张鸣.公司战略成本动因分析.《财会通讯》, 2005.9

[4]康玉梅.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探讨.《财会研究》, 2005.8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探讨 篇9

一、现代公司财务管理的特征

(一) 涉及范围较广

就公司自身来看的话, 财务管理的活动会对公司内部的各个环节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中包括公司内部的生产, 供应以及销售, 所以每一个部门都会和资金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就会受到财务的指导和监管约束。所以在整个公司中, 财务所包含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 同时, 现代的公司财务管理还会对公司外部的一些关系起到作用。

(二) 综合性比较强

在现代公司制度下, 企业管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 它包含了对多个方面所进行的各种管理。财务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 它不同于对公司内部的某个部分所进行的管理一样, 它所产生的效果是全面的, 并不是只对局部产生一定的制约效果, 它可以比较全面地对商品物资的运行情况作出反映, 最终实现商品的管理。

(三) 灵敏度比较高

财务成本管理可以比较快速地对公司的运营情况进行反映, 通过它所分析出的结果是全面而系统的, 公司可以参照这样的结果对公司的运营进行迅速的调整。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 所以一个公司想要发展, 就必须扩大其自身的收入。而收入的增加也就表明了其他各个方面资源的增加, 最终体现出来的都是资金的流动。所以说做好财务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它是所以管理的基础。只有做好了财务管理, 其他各方面的管理才能够得到真正地落实。

(四) 财务管理地位的上升

随着公司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发展, 财务管理的地位也在逐步提升, 它在整个公司的管理活动中占据核心地位。一个公司资金的运营情况将直接对公司的规模和发展前景产生影响。同时, 财务管理和公司内部的其他管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财务管理可以说是公司的中心环节, 所以必须要抓住财务管理。

二、现代公司财务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一) 面临的金融风险较大

目前的情况看来, 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已经处在了比较关键的时候。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各种国际金融机构逐步进入到了中国的市场, 而在这样的坏境中, 要想占有一席之地, 就必须要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同时, 世界金融自由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公司外部的金融风险也就变大了, 所以公司所面临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相应的财务管理来加强应对各种金融风险。

(二) 面临的金融风险增多

在市场经济下, 宏观的经济状况将对公司的财务管理产生直接的影响。就最近的几年来, 我们国家的经济呈快速上涨的趋势, 而公司为了跟上这样的大步伐, 在同等的行业中维持自己的位置, 就必须用同样的速度增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就显得越来越激烈了, 既面临着发展的机遇, 又存在风险的挑战。

(三) 法律约束坏境扩大

所谓法律环境, 指的是各种对公司财务管理产生影响的因素。市场经济是要通过一定的法律体系来加以维护的, 它是一种法治经济。法律约束了公司的运营活动范围, 同时也为公司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护。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与国际经济的关系也日益密切, 公司就必须要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 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其了解和适应, 这对于我国的公司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三、提高现代公司财务管理的方法

(一) 加大公司财务管理的人才投入

当前情况下公司之间的竞争同时也是公司内部人才之间的竞争, 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公司对管理人才的投入。而要吸引相关人才在公司久驻, 就必须要有一些相应的措施。首先, 要提高财务人员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这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要增加他们的收入。增加收入一方面就提高了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其次还要对公司中的财务管理人员扩大培训, 知识是需要长期积累的, 再优秀的人才如果不能经常补充自身相应的知识, 最终也会被淘汰。人才作为资本, 是经济实现发展的根本, 所以公司必须要培养一批专业知识丰富, 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管理人员, 这样才能帮助公司达到最终快速发展的目标, 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 加强公司资金的管理

一个公司能否发展, 资金是关键, 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 同时这些资金还要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同样的资金给予不同的企业, 发展的结果也是不相同的, 这就是资金管理的不同。要把握好资金的管理, 首先要建立资金的投入保证机制, 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充分全面地收集公司外部的信息, 加强预算的分析和管理, 对资金结构适时进行调整。其次, 还要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和资金补偿几类机制, 抓好资金的流程和后续管理。这样才能够使得资金得到合理配置, 公司得到更好的发展。最后还要加大清欠力度, 对于资金的回收工作一定要做好, 这样才能保证公司日常的运营活动能够正常的进行。

(三) 全方位更新公司财务管理观念

面对当前现代的理财环境, 公司只有更新自身的财务管理观念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首先要在财务管理中加入国际化观念, 公司的财务管理必须要顺应国际化, 其次还要添加资本多元化的观念。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 大量的外国企业已经进驻到了中国, 中国市场上有大量的外国资本在流通, 所以要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同时, 人本化理财观念也是必须的, 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还要有风险理财的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下投资的方式是风险投资, 所以要注重对风险的规避和防范。

(四) 促进财务管理信息网络建设

当前的社会是一个网络化的环境, 计算机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财务管理也可以充分运用网络, 不仅仅可以通过计算机将企业的财务信息提供给外界的使用者, 同时, 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汲取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网络财务与桌面财务相比较,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 网络财务是在线管理。管理比较方便快捷且准确, 这样也就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其次, 通过网络技术可以使公司的财务资源和业务活动联系起来,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节约了资源。最后, 还体现了电子商务的价值, 在公司的经营活动中, 电子商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贸易的日益市场化和国际化, 公司企业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就必须要做好公司的财务管理。而面对多元化的环境, 传统的财务管理显然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当前的社会, 所以必须要创造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地顺应社会的发展, 从而使得公司自身得到更好的建设, 登上世界的舞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了。在整个公司管理的过程中, 做好财务管理是其中一个必要和核心的环节, 将对整个公司的管理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现代公司制度的要求, 所以必须寻找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 实现公司财务管理的创新。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 现代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本文就针对现代公司的财务管理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首先分析了当前现代公司财务管理的特征, 然后分析了当前管理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最后就提高现代公司的财务管理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关键词:提高,公司,财务管理,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中级经济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2]孙学峰.浅谈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J].时代经贸, 2007 (07)

中药产业发展战略探讨 篇10

关键词:中药产业,中药现代化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沉淀下了优秀的中药文化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且中国又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一大批中药人才, 这一切都使中药产业在当今中国获得极大的发展。但是目前中药产业在中国却面临艰难的生存状态。

一、中药产业的现状

中国中药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 初具规模。图1显示了2003-2007年中药产业总产值的走势情况, 基本上每年是以20%的速度增长, 而且近几年这个幅度有所增加。

但就从中国整个医药产业来看, 其发展得并不尽如人意。2003-2007年中药产业总产值占医药产业总产值的比例均处于27%上下。

从出口情况来看, 2006年中国中药出口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 2007年达到11.8亿美元, 对一个行业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 这一出口额远远少于中国鞋类、箱包的出口额, 可见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目前仍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且中国中药出口一直以中药材为主, 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

二、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因素

以上情况表明, 中药产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发展得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 西药作为中药的替代品, 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无可否认, 20世纪以前中药在中国的地位几乎是100%。然而近百年来, 则是西药主宰着医药市场。主要原因有:

1、中医和西医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论:西药通过精准到分子水平的研究, 使药品说明十分精确, 并根据不同疾病规定药物的诊断和功效标准。西药及其理论是以实验室试验结果为基础, 可量化且可重复, 因此, 西药具有严谨的科学性。而中药是利用四气五味来调整机体阴阳平衡, 以达到患者机体各脏器和谐相处。但中药作用的本质、作用机理采用科学技术手段也难以说明, 而这也成为许多学者、消费者质疑中医理论、抗拒中药的原因之一。

2、中药大多是传统的“丸、散、膏、丹、汤”等形式, 与西药相比, 服用不便, 煎制费时费功, 且难以下咽, 见效慢, 难以适应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二) 中国中药生产标准化、现代化较低

目前, 中药理论主要是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中药中有效成分不明确, 无法用量化的指标来分析, 也无法确定是何种成分对疾病有效, 质量如何没有固定的标准来衡量。这就极大地限制了中药的现代化进程。而“洋中药”生产工艺先进, 质量标准规范程度高, 外观精美, 服用剂量少。日本、韩国以及欧洲一些中药企业从中国低价购入原料药就地粗加工后, 运回本国精炼, 提取制剂, 制成西方人习惯的胶囊、片剂和颗粒剂, 很能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因此制约了中国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三) 中药知识产权受到严重威胁

长期以来, 中国对中药知识产权问题研究和重视程度不够, 致使很多中医知识财富流失。而发达国家由于较早实行了药品专利, 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经验, 国外许多制药大企业以合作开发名义获取中国中医知识产权, 申请专利后在国际市场上获取利润。这就增加了中国中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

(四) 中药产业尚未形成完备的产业结构

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虽具有传统优势, 但尚未形成完备的产业结构。主要原因有:

1、产业布局不合理, 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过度竞争长期困扰着中药生产企业。

如复方丹参片、牛黄解毒片、人参健脾丸等药品, 其生产企业多达十几家乃至几十家。为了争夺同一个市场, 这些企业竞相压价, 结果都无利可图、无以发展。

2、产业集中度、关联度低, 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在中国1000多家中药企业中, 中小型企业占96%。小企业虽有经营灵活、适应市场能力强等优势, 但与投资额上千万元、上亿元的大企业相比, 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 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 管理不规范。

三、中药产业面临的机遇

(一) 市场需求逐步扩大

1、伴随着全球范围内“回归自然”浪潮的涌起, 以及人们对西药毒副作用的深入认识和健康意识的增强, 国际医药市场中天然药物的用途和需求不断扩大, 中药的优势和特色越来越被世人所重视和认同, 西方人将一些疑难症、慢性病、老年病的治疗寄希望于中药, 这为中药走向世界提供契机。

2、中国经济的发展, 为中药产业振兴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中国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老龄化, 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 人们开始注重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的提高, 尤其关注与生命健康有关的医疗和保健消费。中国医药市场将快速发展和扩大, 这无疑为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 从天然产物中研究开发新药的风行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 从化学合成物筛选发现新药的命中率明显降低, 研发成本越来越高, 研制周期越来越长, 加之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 使更多的新药研发部门开始从天然产物中来寻求新药。因此, 世界各大制药公司纷纷设立天然药物研发机构。

(三) 国家相关政策对中药产业的扶持

国务院发布实施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这是中国全面推进中药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为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和重要政策保障。

四、中药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面对机遇, 中药产业要在国内以及国际市场上更有作为, 就必须实现中药现代化。目前关于中药现代化比较权威的定义是:对草本提取物药品中的一种或多种活性成分进行鉴定和证明, 阐明这些活性成分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药理作用和作用机理, 进而推动该药品规模化生产和销售。本质上, 中药现代化就是一个将中草药以符合西药标准的治疗用制剂而不是食品或膳食补充剂的身份向国际市场推广的过程。但中药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做的事情很多。其措施具体如下:

(一) 政策推动

政府基于中药产业的战略重要性, 围绕中药产业的现代化, 确定支持中药产业现代化的政策体系, 包括标准规范、融资渠道、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等。政府要为中药产业特别是中药企业的国际经营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政府要选择重点中药企业, 培育跨国公司, 在此过程中, 要积累对中药产业国际经营的管理经验, 形成支持中药产业国际经营的法规、政策和措施。

(二) 中药产业生产基地的规范建设

针对国际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和中国中药产业的具体实际, 引导中药企业向科技型、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提高企业科技水平, 逐步形成若干个以科技为先导、产品为依托、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中药产业集团。

(三) 完善中药企业的人才培养、人才管理和用人制度

人才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 是中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而, 中药企业应着眼于自身企业发展的需要, 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人才管理和用人制度, 为员工创造一个能够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四) 推进中国中药进入国际医药市场

研发现代中药的基本目标之一, 是使中国的传统中药合法进入国际医药市场, 提高产品竞争能力, 扩大市场份额, 为全人类的健康保健服务, 并以此带动中国民族医药产业的全面发展。但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的竞争对中国中药研究生产单位来说还是一项十分艰巨而陌生的工作。

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是中药的发源地, 在数千年中积累了宝贵经验, 其中有相当部分具有知识产权的价值。因此, 需要加强中药知识产权的研究和实践, 普及中药知识产权的有关知识, 提高中药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规, 以维护中国中药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利益。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发展国际科技合作,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和共同开发等多种形式的合作, 一方面有利于宣传中药传统理论, 普及中药知识, 为中药走向国际创造条件;另一方面, 能学习了解国外药物研究的成功经验, 掌握国际社会对天然药物的规定和要求及发展变化的趋势, 引导现代中药的研发。

参考文献

[1]、杨招萍, 金麟根.我国中药产业比较优势及出口发展战略研究[J].时代经贸 (下旬刊) , 2007, (07) .

[2]、熊季霞.中药产业国际化面临的机遇、现实困难与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 (10) .

[3]、王丽华, 杨志勋.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3, (02) .

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探讨 篇11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战略意义;探讨

1、引言

经济危机给中国及全世界的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的同时,让所有的企业都提高了警惕,开始明确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科学的规划企业管理,有些企业为打开市场通路也全身心打造自己的营销系统,随着行业竞争的压力,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产品不断遭淘汰,为取得更高的市场竞争力, 一些公司也开始了研发系统的创新,逐渐意识到掌握与开发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财务系统的支柱管理,这些硬性的企业管理的确可以成为企业盈利的有力武器。除此以外,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下,建设性愿景和健全的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稳中求胜的法宝,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战略意义。

2、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2.1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的概念来源于文化,它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群体现象,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独立性和稳定性、渗透性,无形性、适应性、软约束性等特点,自1987年以来,不同学者对企业文化有着不同的定义,当前企业文化被笼统的概括为5个方面:价值观,企业环境,文化仪式,英雄情结,文化网络等。

2.2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企业生产力是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 而企业文化是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一种精神意识.对于一个聪明的且成功的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以及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需要漫长的过程,是一个组织经过其在环境变化的互动之下,所长期积累发展的各种产物,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细节的斟酌。

案例1:苹果公司是消费电子行业的时尚领跑者, 众多消费者都是Apple的粉丝,“早在1997年,苹果公司的掌门人乔布斯提出“Think Different”----另类思考的概念,让消费者重新认识苹果的理念,同时,更重要的是唤醒与激发公司员工的创新动力。苹果极力宣扬的理念即苹果销售的是梦想,而不仅仅是产品。由此可见 , Apple首要的企业文化就是, 重视设计,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然后实现这些目标。这是重点,也是其一.

第二,苹果公司重视创新,采用高度聚焦的产品战略、突破式的创新,才为公司注入活力。

第三,重视人才。在这里会感受到你在同智慧和富有激情的人一起工作,没有等级,没有官僚主义。公司挑选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挑选最合适的人选。

第四,坚信自己。苹果相信在同行业里的公司中,自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公司。有了坚定的信念,公司就有了前进的动力。

第五,永不服输苹果文化。苹果今天取得的巨大收益,就是苹果永不服输的结果,这也是公司文化的表现之一。

第六,苹果企业文化表现另一个特点就是,开拓销售渠道。苹果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专卖商,重视销售环节,重视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

第七,关注细节生产运营环节上,苹果更加注重自己的细节。

苹果公司积极优秀的企业文化使得全球的苹果支持者们和粉丝们感到Apple品牌的与众不同,用户购买和使用苹果的不仅是苹果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的象征意义。

案例2:星巴克拥有近1.5万家门店,13万名员工。星巴克先是塑造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在聘用员工时,寻找的都是认同公司文化的合作伙伴,他的企业文化战略,简单的理解是借助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去开拓和争夺市场,为顾客提供的决不仅仅是一杯咖啡,而是为客户在享受咖啡的同时,让顾客感受咖啡一样的气氛和情调,体验生活的精致与优雅,让顾客享受心灵的放松和精神愉悦,因此拥有高压,时尚和休闲的格调,星巴克的文化内涵,让员工和顾客追求的是深层次的需求和服务。

案例3:连锁餐厅KFC,加盟这个连锁餐饮的特许经营应该算是同行业最昂贵的投入,而商家换来的不止是加入一个公司的利润获取,与此同时加盟商在组织效能,培训体系,公司文化上的所得确是抽象,无形和无价的。“立足中国,融入生活”绝对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一个跨国公司在海外稳步发展,经过80年的风雨洗礼,仍然屹立不倒,与各阶段的餐饮巨头各领风骚,这与统一轻快的餐厅风格,整齐青春的一员工服装,朗朗上口的销售口号,干警舒适的工作环境,加上产品出厂效率高,产品质量好,这些优势的传承密不可分。这些使得员工干劲十足,大批的客户成为KFC的忠实粉丝。很多外企和肯德基一样,凭借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平补青云,一跃成为企业界的标杆。:

从上述3个案例中可以看出这些跨国企业的确是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榜样,值得众多中国企业学习。当然,中国也不乏很多这样优秀的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值得尊敬与学习。海尔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 ‘海尔文化如同一颗巨树或一个大山,无论经历各种商业浪潮及磨难,它都能以海尔文化的坚守和传承,从一次又一次濒临死亡的线上重生, 继而满血复活,不断扩张。 创业初期,海尔人就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意思就是,海尔的目标,就是产品质量无缺陷,全员上下都有了这样的共同愿景,那么海尔的发展方向也就明朗了, 在今天看来,海尔到目前为止的最终愿望,就是当下”真诚到永远”的核心理念,与用户零距离,真诚满足用户需求。集团总裁张瑞敏不断洒满文化种子,感染员工拥有和企业一样的价值观,使企业内部凝成一股绳,迎接各种挑战。

再如苏州固锝公司,是在电器行业比较知名的企业,他优秀的企业文化无不让人慨叹,并吸引众多企业管理者参观。在此,没有森严的等级,没有上下班打卡制度,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并让其深入员工的心里。在这样的企业里施展拳脚,员工并没有懒散,反而做事效率更高。该公司从2012年开始开展”微笑问候”活动,管理层早晨提前1小时上班,在工厂门口迎接每一位员工, 微笑着鞠躬向他们问候:”早上好! 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 有些上下班的职工也会在门口站定几秒,鞠躬还礼甚至还有一些员工自觉加入鞠躬问号行列. 这种特殊利益体现了公司务等级制度,既和公司员工价值观有关, 也和公司”用心将圣贤文化带给全世界,造福全人类”的愿景有关.。这种仁仁的文化,以德服人的理念,人性化的管理深入人心。

研究表明,所有500强企业成功的原因,企业文化是关键。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地适时调整企业文化, 保证企业发展核心的优质性才是企业经久不衰的法宝。企业要进步,要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是中心点。而要想拥有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 首先要有企业员工认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抽象的,是企业隐形的翅膀。它体现了企业蓝图。企业如同人,有灵魂才有前进的内在动力;反之,没有灵魂的企业如同行尸走肉, 只是一个空壳,没有内涵,失去活力与生气,缺少血脉的涌动。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财富,是企业顺畅的运作,并最终取得巨大成功的必要条件,它体现了企业团队的面貌气质和价值观。 拥有所在企业目标、价值以及行为的信仰的员工,才能落实各项制度,认真做事,其行为和价值观会受到企业的影响,超良性方向发展。

当然,现阶段有些企业为了谋取更高的商业利益,无视企业文化的存在,或建立伪企业文化。“企业伪文化”,指一种表里不一的标准,是一种假设的概念,是管理者个人建立的、不为全体员工认同并遵守,与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行为不符,或更甚者是背离公司赢利目标的一种理念和行为。这种文化被包装得和真正的企业文化一样——有愿景、有宗旨、有价值观、有精神,一样是生动华丽的文字,但企业战略中没有,企业制度中也没有融入,管理与经营行为中更是毫无踪迹。这些伪文化的企业愿景很美好,使命很伟大,却形同虚设。无法将愿景和使命落到实处,企业文化也摆设于表面,当企业发展和文化产生冲突时,企业文化被立即抛开或根本不去考虑。 企业文化不是单纯的思想和矫揉造作的文字,不是企业家与文化人的联谊会。如同知识本身不承载价值一样,为企业文化而建设企业文化基本上是徒劳的,很多企业想通过某一局部的取巧来建设企业文化,却从根本上忽略了企业文化的无形存在和作用。 更有些企业为了快速发展,盲目的扩大、掠夺财富,眼里看得到的只有利润,而这些企业领导者的视角也相应比较短浅,没有宏观价值观,也从不关注企业到底给社会带来了什么财富和价值,当然这样的企业也并不存在企业文化的概念,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和扎实企业文化理念的企业最终能走到哪里,这样的企业是否长久生存,是企业领导者的重要功课。

的确,作为企业来说,要想建立一个共同的企业愿景和文化缺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老板与员工,管理者与普通职员之间存在太多的差距,因此观念不同,思考理念不同,方向也可能不同。只有让大家都相信企业最终能实现一个宏大的目标,而员工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因素,抱着这种理想和愿景,让员工由内而外的产生归属感,同时产生对企业的更加信任。

3、结论

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更不可一蹴而就,阶段性和层次感是企业文化落实的核心结构,不同的阶段应适当调整方向与目标。许多管理者在建立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主要体现在对员工的培训。强行灌输企业文化是可能会‘事倍功半。一方面,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并不是一种可以通过培训学习就能获取的知识;另一方面,没日没夜的培训对于长时间处于工作压力的员工来讲,无疑雪上加霜。

因此,从宏观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价值,强大的企业文化是经营理念,可以引导企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与战略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的智慧产业链,影响着环境,改变着人的意识,确立了观念,主导行动行为终成习惯。影响着战略朝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提高生产力。换句话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行进过程中的精神良药 ,是企业在社会经济市场中立足的基准, 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商业生产力 , 企业文化还可以节约管理成本, 吸引并留住人才, 可以优化进化团队 ,赢得客户尊重, 吸引合作伙伴, 成就时代财富. 可以说,企业文化并不是单纯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而是像空气一样,占据企业和员工的灵魂,渗透到各个角落,可以让员工知荣辱之境, 怀希望之心,带着希望奔跑,最终实现企业愿景。

参考文献:

[1]何诚颖. 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选择[J]. 中国软科学,2000(11) .

[2]刘君涵,祁晓玲.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与管理会计新发展[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02) .

[3]邓剑. 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走出去”财税金融政策分析[J]. 金融会计,2012(11) .

作者简介:

我国绿色经济战略分析探讨 篇12

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模式下, 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是存在矛盾的, 也就是说如果要发展经济, 就不免要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而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话, 就难以发展经济。但是对于当前的整个社会来说, 不论是当前的经济发展, 还是长远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同样重要的。因为如果经济得不到发展, 社会的正常秩序就难以得到保障, 而如果生态环境因经济发展而遭到破坏的话, 人类的延续又会面临巨大的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 人们为了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便提出了绿色经济的概念。

所谓的“绿色经济”是一种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 它通过技术的革新、产业的调整以及政策的控制等手段, 来解决经济发展道路上所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 既满足经济的发展, 维持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又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 使人类社会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总体方向。

二、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性

1.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我国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为了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工业, 这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经济水平。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由于工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已经愈发严重, 生态超载率已经快要接近150%, 但从水资源的情况来看, 我国10大流域中的劣V类水质 (无用脏水) 占到了10.2%之多, 从空气质量来看, 我国有超过70%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正常的标准, 尤其是华北地区最为严重, 雾霾天气持续增多, 从能源的消耗来看, 我国每年的能源消费超过36亿吨标煤, 这个数量超过了全球煤炭消耗的一半, 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60%, 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的能源消耗量是非常巨大的, 这样的能源消耗速度不仅会使自然能源资源加速枯竭, 同时还会严重损害自然生态环境。最后,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在大力的发展林业, 但是森林的覆盖面积还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如果再不发展绿色经济, 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2. 传统产业的竞争力逐渐降低

在我国传统的经济产业模式下, 廉价的劳动力和廉价的能源是一大竞争优势, 但是目前这种优势已经不复存在。首先, 我国的钢铁业自2011年的下半年开始到现在, 就基本一直处于盈亏线边缘, 利润极低, 平均销售利润率在0.13%左右, 换算成直观的价格来看, 相当于出售每一顿钢, 仅有4.3毛钱的利润。不仅如此, 有资料显示我国传统的出口产业利润率也大幅度下降, 跌进了10%以来, 而人们的工资水平却在不断的上涨。而一些竞争力不强、附加值较低的产业, 也开始从我国逐渐转移到了印度、东盟等国家。不难看出, 我国的传统产业经济已经没有了多少的发展空间, 必须要走绿色经济的发展路线。

3. 加快绿色转型是抢占未来全球经济制高点的共同选择

从高盛公司所给出的预测信息来看, 当全球进入到2050年的时候经济总量将会发生4倍左右的增长, 而且这些增长出来的部分主要依靠新兴经济体提供。从当前的情况来看, 欧盟拟投资1050亿欧元来发展绿色经济, 美国对“绿色新政”的投资也预计会达到7870亿美元, 韩国方面计划投资107万亿韩元支持“绿色增长国家战略”, 另外还有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 都投入了大量财力、人力与物力来发展绿色经济, 从中可见全球对绿色经济的重视程度, 所以我国自有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才能在将来抢占全球经济制高点。

三、我国绿色经济的战略措施

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模式下, 全球的经济水平都得到了非常大幅度的提升, 但其代价就是过渡的消耗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经济的迅速提升, 但是却不以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问题, “绿色经济”模式应运而生, 那么当前我国应当采样怎样的措施来发展绿色经济呢?作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

1. 推广发展低碳节能技术

目前, 我国有一部分的低碳节能技术已经能够被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 例如风力发电、分散式污水处理以及生物质能循环经济技术等等。这些技术的推广, 一方面能够带动生产与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也能够对生态环境起到积极有效的保护作用。同时, 我国还应当从国外“取经”, 向绿色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借鉴经验, 引进循环经济发展与管理技术, 拓宽绿色经济发展道路。

2. 发展绿色经济产业

要倡导绿色工业, 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手段, 最终实现“产业垃圾低排放或零排放”。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线, 要推进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 利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把资源向绿色产业配置, 构建现代绿色经济产业体系, 让绿色发展理念始终贯穿于保增长全过程。同时要加强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进程, 由政府给予资金政策方面的扶持, 特别是要开发各种绿色生产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最后还需要加强绿色经济的试点和推广工作, 利用现代化绿色技术, 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 全面规划、合理组织替代型产业, 如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农业园区, 以资源回收利用为主体的垃圾资源化工程, 以无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开发等农副产品加工利用及储存保鲜为主的生态经济工程等, 以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高度统一。

3. 完善国家政策手段

国家要对绿色经济的发展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 要认识到绿色经济是国家经济在未来的绝对发展方向, 要基于我国国内的实际国情, 制定出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各种政策。在对绿色经济发展有益的项目上, 要从技术和经济方面给予帮扶, 并找准重点的绿色经济发展项目, 对其进行全力的发展支持, 尽快培养出一批龙头型的绿色经济项目。而在对绿色经济发展有所阻碍的项目上, 就要进行政策限制, 必要时甚至可以出台强制性的措施, 迫使项目转型, 防止自然生态环境受到进一步的破坏。同时, 国家还应当面向社会企业与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 提高整个社会的绿色经济意识, 争取社会支持, 这样才能确保绿色经济在我国的平稳、顺畅发展。

4. 创建良好的绿色经济市场环境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环境下, 如果市场价格不能准确的反映出商品的真实成本, 那么这个市场注定是失败的。在发展绿色经济初期, 如何促进绿色产品、绿色技术具有比较竞争优势是关键, 应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在发展绿色经济中的不可或缺的调控功能。一般来说, 在绿色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环保设备、清洁原材料、清洁能源等绿色产品、工艺的生产或使用比较其他同类型产品、工艺技术而言, 其生产、采购成本和使用成本可能会高于同类产品的社会平均成本, 绿色型企业与同行业其他非绿色经济型企业相比背上更多的负担, 如果没有国家的政策激励, 这些绿色产品、技术、企业在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地位, 导致绿色经济“叫好不叫座”, 因此通过环境税费、补贴、环境定价等绿色经济政策手段逐步建立有效的环境资源市场是推行绿色经济的关键节点。

5.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格局下, 我国是不可能孤立发展的, 尤其是在绿色经济的发展上, 更需要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方面将自己的研究、实践成果贡献出去, 为其他国家提供参考, 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理念, 进一步推动自身的绿色经济发展。

四、结语

“绿色经济”是一种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 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总体方向。所以在当前我国应当大力研究与实践绿色经济的发展战略, 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时, 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 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绿色就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张丽宾.绿色就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劳动, 2013 (02) .

上一篇:肝胆术后下一篇:英语翻译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