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创新人才

2024-09-19

英语翻译创新人才(共12篇)

英语翻译创新人才 篇1

按照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世界强国差距的关键因素。在实施包括“珠峰计划”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等拔尖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很多高校认识到学生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宽广的国际视野”是拔尖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一流的大学培养的一流人才,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文化,不仅要有智慧、更要有责任,是在掌握了知识的基础上,有修养、有境界、有能力、有视野的人。”[1]掌握作为文化载体的英语语言,是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之一。然而,在关于创新人才英语能力培养的目标和途径上,外语界尚存诸多困惑,对此加以探讨,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有效提升他们英语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一、拔尖创新人才及其英语培养目标

拔尖创新人才被界定为在智力、创造力、艺术、领导才能或特殊学术领域具有显著成就和能力的个体[2]。按照这个定义,如果具有“创造力、和领导才能”的人才可以归入“创新人才”,那么具有“智力和特殊学术领域的人才”则可归属于具有卓越技能的专业人才。对于高等学校应该培养综合创新人才还是在某一领域有特殊造诣的专业人才,学界对此尚无统一意见,大多以“拔尖创新人才”笼统带过。国际教育界对创新人才的创造力与专业技能之间关系有深入探讨,一种观点认为,专业技能与创造力是相互促进关系,精湛的专业技能可以促进创造力的发挥,而创造力的发挥,可以提高专业技能。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系统的知识会产生固定的思维模式,从而阻碍创造力的发挥[2]。教育学家斯滕伯格(Sternberg)认为专业精英和创新人才在培养目标和路径上应该截然不同[3],而仁祖理(Renzulli)等学者则认为拔尖人才培养应该超越专业精英,向创新型人才方向发展[4]。

目前部分国内高校,特别是“985”和“211”高校把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把培养对象分为三个不同类型:学术研究型人才、创新探索型人才和应用实践型人才。

学术研究型人才,就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本专业领域有较高的学术能力,将来在教学科研领域能独自承担相关课题研究,且具有较高学术发展前景的人才,这类人才中的拔尖人才,通常拥有卓越的技能,有可能今后成为该领域的大师,将其所致力的领域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创新探索型人才则是具有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保持强烈的创新欲望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坚定意志,对新事物和新知识特别敏锐,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通常具有强烈的团结协作精神,善于组织多学科专家学者、调动多方面的知识、领导创新团队在重大科技攻关和科技前沿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同时,他们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具有跨学科实践的能力,他们可以把一个学科或领域显著推进,甚至是开创出一个新的领域。

应用实践型人才则是对接现实、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这类人才应该具有“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技术创新的能力,具有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与学术研究型人才相比,这类人才要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不同类型的人才,对英语能力有差异化需求,这种差异体现在不同类型人才对英语应用能力水平的要求不同,并最终体现在英语教育目标的不同。对于学术研究型人才,在注重英语的工具性同时,不能忽视英语的人文性,英语教育目标是使这些人才在能够熟练使用英语的同时,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提高自己素养。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研究领域已经不再像过去局限于某一个学科领域,跨学科、国际化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特点,科技人才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探讨和研究人类面对的共同威胁和挑战,在这一过程中,英语作为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成为各国科研人员相互交流的媒介,学术研究型人才作为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群体,掌握英语和其他外语将会对他们学术研究中获取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布自己研究结论发挥关键作用。

对于探索创新型人才,英语教育的目标是使他们通过英语语言学习获得宽广的国际视野,在兼容并包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广博的知识、特别是对跨学科知识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提升甚或缔造新的领域,要求创新人才对新问题、新概念创造革新,语言能力的提升,对于新知识的接收和掌握至关重要,因为语言作为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联系个人与社会的桥梁,没有包括外语能力在内的语言能力,创新会成为一句空话。此外,良好的英语水平有助于创新人才获得第一手资料,这对帮助他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种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实践应用型人才,英语应用能力提升要根据这类人才所涉及专业领域区别对待。目前,英语教学不分专业、不分层次的问题依然突出,所有学生,无论其自身需求如何,都被要求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英语,许多学校要求他们必须通过四、六级考试,否则拿不到毕业证书。这种状况值得思考。实际上,不是所有专业对外语都有非常高的要求,例如考古学和艺术学的相关专业,对英语水平要求相对较低。对于实践应用型人才的英语能力培养,要结合学科对英语的实际需求,例如国际金融、航空航天、医学以及工程技术相关学科对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对这类人才就应该强化英语作为基本技能的培训,帮助这类人才把英语作为工具,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之中。

二、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能力的培养模式与途径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对人才的诉求转为需要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既懂专业知识、英语水平又高、同时具备创新精神的拔尖人才,成为当前大学英语界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是大学英语课程打破目前面临困境的契机。

首先,大学英语课程大一统的格局需要破除。部分专家也认为,在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高校的办学和师资条件差异很大的情况下,让全国所有的高校根据一份统一的大纲办学未必合适。各高校要通过顶层设计,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分类制定适合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要求和相应教学大纲。随着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细化,培养“学术研究型”“探索创新型”和“应用实践型”人才成为部分研究型高校教学细分的着眼点,以四川大学为例,学校在2012年根据三大类人才培养目标,全面细化并重新制定了各专业新的教学计划,重新规划了三大类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英语作为服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也必须制定针对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要求和教学计划,适应并满足新形势下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其次,要科学设置课程,坚持“基础”与“扩展”并重。“基础”就是指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应用能力,强化语言作为工具的重要作用。英语作为一种世界通用语言,是获取知识和传递知识的重要媒体,也是三大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保证教学针对性,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听得懂、说得出、能够读、可以写,摆脱过去的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以及无法使用英语有效交际的窘境。“扩展”就是在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能力培养过程中,在兼顾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把英语能力培养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使英语能力切实服务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必须分析学术研究型、创新探索型和应用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有目的地开设相应课程。例如学术研究型人才,对于了解相关领域最新发展趋势以及发布自己研究成果的需求非常迫切,对信息输入和输出都有较高要求,对于他们,课程就不能再局限于基础英语,开设“学术英语写作”“英语文献阅读”“英语演讲技巧”等拓展课程,对他们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三,要完善教学模式。英语作为一门课程虽然归属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但是英语语言是各领域知识的综合载体,是多学科融合的平台。高校应该充分应用语言教学内容的多学科性,通过加强文化素质公选课或第二学位课程等课程体系建设,使学生既能够掌握语言应用能力,也能够通过这一平台,灵活、熟练地掌握更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此外,还要采取个性化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兴趣,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质,拔尖人才培养要贯彻“优中选优”“高端育人”的理念,采用有针对性的精英培养模式,例如开展探究式小班教学,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和讨论,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最后,要通过拔尖创新人才的国际交流,提高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目前,许多学校与国外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培养等方式,使中国学生获得海外经历。然而,这种方式的受益面相对较小,且学生出国学习的花费不菲。国内部分高校开展的国际课程周,使更多学生有与来自国外高水平大学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例如四川大学从2012年开始,每年六月底七月初设置国际课程周,邀请海外名校师生来学校与中方师生开展教学研究和文化互动,让中方学生直面国际高水平课程,这一措施,也使学生直接感知英语水平是否满足国际交流或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要求,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能力提升的保障

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能力水平的提升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学籍管理、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是否有相关创新的制度保障体系。在学籍管理方面,要给拔尖创新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和“扩展”课程学习之间自主决策的空间。有些高校英语课程虽然与四六级考试已经脱钩,但是还是要求学生必须修读大学英语一到四的所有基础课程;而另外一些学校则是四级达到一定分数,则完全可以免修英语。以上第一种情况,对于拔尖学生而言,可能课堂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其英语水平提高的需要,课程缺乏吸引力;对第二种情况,学生则失去了英语学习的机会,而长时间不接触英语的后果,则是英语水平的大幅下降。部分学校在学籍管理方面的创新设计,值得借鉴。以四川大学为例,四级考试570分以上620分以下,只能免修大学英语一级和二级,620分以上可以免修所有四个级别的英语课,但是按照学校相关要求,非英语专业的同学,必须跨学科修学至少四个学分的公选课。这一要求,从制度上保障了拔尖学生在“基础英语”课程与“扩展”课程之间,自主选择的空间。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受历史影响,过去更多强调语言教学,教师知识面狭窄;同时,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也是近年才有长足进步,博士点逐渐增多,但师资队伍培养欠账太多,要很快完成师资队伍的知识更新,完成教师学历提升,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随着高等学校对教育质量意识的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的首要任务之一,各高校出台了许多强化队伍建设的举措,使师资队伍建设获得了强有力的保障。

最后,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也是关乎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过去传统大学英语课程门类单一,学分相对固定。在新形势下,大学英语课程种类不断增加,对于部分985高校,大学英语的课程门数逐渐接近甚至超过英语专业学生本科阶段需要修读的课程门数,因此,教学管理的创新,成为学生能够根据自己个人需求选择课程的重要保障。合理安排课程,包括避免课程时间冲突,是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

英语翻译创新人才 篇2

才队伍

——省属企业人事人才工作创新论坛典型发言

发布时间:2008-06-26 10:05:18

访问次数: 42

编者按: 6月5日至6日,省属企业人事人才工作创新论坛在杭举行。作为省属企业“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的具体内容之一,本次论坛围绕省属企业的人事人才工作及其创新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省交通集团被确认为省属企业人事人才工作开展标杆企业,在论坛上作了典型发言。现将全文摘录如下。

努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载体 着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省交通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载体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支引领集团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为建设创新型企业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几年来,集团公司迅速发展壮大,总资产从不足300亿发展到现在1000多亿,员工从9000多人发展到近18000人,产业从单一的交通扩展到酒店、金融、房地产、贸易、科技等领域。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发展,人才的数量、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急速增加。人才队伍的建设已关系到集团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集团公司于2004年7月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确立了人才强企战略,制订了《2005-2007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提出了建设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四支队伍的目标,明确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总量目标、素质目标、制度建设目标和各项对策措施。同时,出台了“169拔尖人才”队伍选拔、人才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和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意见等与《规划》配套的三个办法,确保《规划》得以有效实施,为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集团公司拥有各类人才9646人,占在岗员工数的55.2%;大专以上学历7646人,占在岗员工数的43.7%;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2519人,占在岗员工数的14.4%;享受省部级和厅局级各类荣誉的高层次人才29人。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与集团公司一直以来注重搭建人才平台,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是分不开的。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实施“169拔尖人才”计划,着力打造一支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名师名家队伍。为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步伐,集团公司从创新培养载体入手,致力于高层次人才“孵化器”建设,提出并实施“169拔尖人才”计划,较好地推动和促进了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169拔尖人才”计划是指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培养造就10名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权威和领先水平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带头人;60名在公司系统内具有较大影响,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造诣的尖子人才;900名在本单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水平、成绩显著、起骨干作用的年轻优秀人才。“169拔尖人才”的选拔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办法,严格经过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单位公示和审批公布等程序。同时,对入选的“169拔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考核制度和业绩档案,加大培养开发力度,在政治待遇、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计划实施三年来,已选拔培养了各层次人才共941人,这些人才,坚持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在推动管理创新、攻克技术难关、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安全运行、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企业创新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通过组织培养和自身努力,已有多位169拔尖人才成长为省内外有较高学术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有多位人才被科研机构和院校聘为兼职教授和研究生导师。例如,2004年我们从江西省引进了一名公路桥梁工程方面的高级人才帅长斌,将他选拔为第一层次的“169拔尖人才”。在他入选“169拔尖人才”后,集团公司根据他的专长和特点,进行了重点培养:2005年委派他到浙江舟山大陆连岛工程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在世界高难度跨海大桥建设中发挥作用,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技术和管理能力;2007年又委以重任,让他担任台州甬台温和台金高速公路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给他提供了更宽广的事业舞台。同时,采取一人一策的办法,妥善解决其住房、家属工作安排等实际问题;优先考虑安排其出国考察、推荐评选各种奖励,极大地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他主持承担的“浙江省舟山大陆连岛工程(跨海大桥)可靠性管理技术与应用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依托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研究的“柔性浮式防船舶碰撞系统”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成功将智能交通视频交通事件检测系统应用到高速公路隧道管理中,等等,用优良的科研和管理成果,努力推动交通科技事业向国内外先进水平方向发展。由于业绩突出,他被评为全省交通行业“28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同时申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已经公示结束。

二、举办“高师”论坛,着力打造一支有科学精神、有创新思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集团公司目前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398人,这支队伍成为推进公司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随着集团公司的发展,在生产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难题越来越多,很多问题急需破解。集团公司立足现有人才队伍实际,决定通过举办“高师”论坛的形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充分发挥现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和聪明才智,着力破解各项工作难题,同时,通过论坛激励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不断进取,创新创业,多出成果。从2005年起,公司每年举办一次由全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的人员参加的“高师”论坛活动。论坛以创新创业、推进发展为指导思想,每年结合企业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确定相应的主题,在集团范围内征集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在各个层次广泛开展学术讨论,并通过层层选拔和专家评审,挑选优秀成果代表的作者进行论坛主题演讲。集团公司上下非常重视“高师”论坛,董事长每年出席论坛并致辞,总经理主持论坛,集团公司和子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充分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各子公司每年都能按照集团公司的部署积极组织,发动全体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参与,有的还创立了本单位的论坛,掀起了办好论坛、出好成果、抓好队伍的高潮。“高师”论坛着重引导企业立足科学发展,加强科学管理,着力自主创新,提升人才的科学创新能力,既促进了一批科研成果和创新项目的形成,也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对人才的成长和科研成果的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近三年来,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五百余篇科研论文,参加论坛的一批优秀科研成果和论文被编辑成书在社会上公开出版发行,为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应用发挥了作用。目前,高师论坛已经办成了公司的一个知名品牌,不仅扩大了对外影响,而且在公司内部形成了各类人才竞相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丰富岗位培养手段,着力打造一支技艺娴熟、富有活力的技能人才队伍。一线生产技术工人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公司创业发展的主力军。目前,公司有一线生产技术工人8889人,这支队伍的培养关系到公司的发展大计。为建设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大军,公司专门研究出台了《加强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了分层次、分工种的技能人才培训机制。针对一线管理人员和技术能手,利用公司培训中心的平台,集中培训,交流经验,提高管理和技能水平。针对一线收费员,委托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省公路技师学院、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技能鉴定中心等院校和专业机构开展技能等级鉴定和培训,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针对各类工种员工,充分发挥各子公司的主体作用,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攻关、创新创效等形式,强化岗位培训,促进岗位成才。公司每年都选定1-2个工种,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发现和选拔具有高技能的人才。同时,积极探索岗位首席制,在关键岗位和工序设立首席职位,选出一批“首席班组长”、“首席技工”等,进一步培养技能领头人,发挥其带头作用,更好地带领技术工人投入生产经营中去。实践证明,通过一系列的培养措施,技能人才队伍的技术水平、敬业精神得到了很大提高,他们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保证生产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确保生产安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依托项目建设和科研机构,着力打造一支学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集团公司为广大科技人才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宽广舞台,特别是在实施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推动引进创新创业人才与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有效结合方面作出了努力。公司把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放到项目建设一线去经受锻炼,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科技含量。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是浙江省五大“百亿”工程之一,项目建设难度世界罕见,特别是在建造西堠门大桥、金塘大桥这样世界级大桥的时候,造桥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显得尤为突出。为此,公司选派和引进了一大批桥梁、船舶、海洋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和精英,与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技术合作,发扬自主创新精神,在大桥建设过程中不断解决技术难题,确保大桥建设顺利推进。目前,工程项目已经和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有58项,有相当一部分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甚至有些科研课题和创新技术开创了桥梁建设的先河。这些成果,凝聚了科技人才的心血和智慧,有多位优秀人才通过项目建设这一平台突颖而出,成为桥梁建设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佼佼者。公司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借智借力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与浙江大学进行战略合作,成立了“企业发展和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发挥企业的产业和资金优势,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在项目研究咨询、EMBA人才培养、高层次学术讲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与交流。为加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集团公司研究成立了科技咨询公司,通过科技咨询公司这一创新平台,把公司内部一批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科技人才集合起来,建立科研攻关小组,研究公司当前在技术、管理等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近三年来,集团公司科技人才队伍依托项目建设和科研机构,争取到厅局级以上科技项目35项,超过2000余万元的科研项目经费,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效应日益明显。

英语教学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篇3

【关键词】 英语 教学 创新 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6-023-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教育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教育在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被改造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换一句话说,观念就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于人脑中的各种社会观念自然也不同。人类文明在不断进步,人的各种社会观念自然也应该不断更新。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人为本,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创新教育的保证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着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智慧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后者是情感过程,二者密不可分。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因此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到课堂上就是要创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经常采用肯定性和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爱、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放飞思维和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是创新教育的动力

第一,教学过程既是认知过程,又是情感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伴相随,相辅相成。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充分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课程理念。

第二,要加强课堂讨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这一话题时先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环境污染的图画或影视片段,然后问学生:How do you like the pictures? 征求学生们对环境污染录像的看法。多数学生回答:Terrible! We should care for our environment.也有的学生说:“中国人口太多,应该控制人口来保护环境。” 有的学生则说:“我们居住的环境太差了,人类应该寻求新的家园。”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尽管有的看法不是很客观,也是值得肯定的。紧接着我又提出问题:What should we do in order to improve our environment?来让学生们先阅读课文,再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十来分钟,做出回答。学生们积极动脑,平等地交流讨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有所收获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此外,也可以将游戏引进英语课堂,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的碰撞以及新信息的获取。如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What do you do? 等话题以chant 的形式教学,它的节奏感极强,可以把有关职业和运动的单词及句型轻轻松松地掌握,学生们爱读、爱说、爱练,学习效果就会非常显著。

四、设疑布阵,激发求知欲,是创新教育的良好方法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决定什么样的思考和行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促使学生运用自己总结到的够词规律来学习新的单词,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新时代要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会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定的自学的能力。”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民族和国家长盛不衰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该重视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时代赋予每个教师的重任,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世纪人才的需要,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通力合作,献计献策。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浅显的看法,我愿与大家进行探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②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论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 篇4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是一个在教育、科研、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的时代。随着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领域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加强, 时代不但需要一些专业知识过硬的复合型人才, 更需要一批尖端的创新型外语人才。他们不但能流利得与外商进行交流, 而且更能够在国际交流中独挡一面, 去创造性地处理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问题。可见, 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已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趋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 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2 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内涵和素质结构

文秋芳 (2002) 认为, 创新型英语人才应该是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她认为创新型英语人才首先是合格的英语人才, 然后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 融入创新素质。创新素质包括三个部分: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表明, 创新是一种认识, 人格, 社会层面的综合体, 涉及人的生理, 心理, 智力, 思想, 人格等诸方面。在对清华大学两院士的调查结果表明,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因素: (1) 丰富广博的基础知识; (2) 敏锐的思维能力; (3) 全面的智力发展; (4) 良好的人格品质; (5) 强烈的研究动机。

由此, 笔者认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与人自身的知识, 智能和人格个性等要素相关联。可以说, 人的创新能力是由知识, 智能和人格个性所组成的三维复合体。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人格个性是创新的动力和实现的保证, 智能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三者相互作用, 形成人的创新能力。因此, 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内涵和素质结构应该是: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技能, 较高的知识结构, 较鲜明的人格个性, 较强的创新能力。

3 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思路

3.1 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高等学校的实际教育活动, 影响着教育体制, 课程设置, 方法选择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英语专业教育过分强调各种理论课程的专深, 要求学生过早进入专业理论的学习, 因而造成学生知识面窄, 学科单一, 应用能力较弱, 创新能力较差等现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要求我们克服传统英语人才培养观念的弊端。依据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内涵和素质结构, 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促进创新教育, 在教学及各项人才培养工作中都必须体现创新教育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3.2 提高教师素质, 改善师资结构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要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 英语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素质。优秀教师除了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更新外, 其本身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着所教授的学生。创新型英语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素养, 拥有丰富的知识结构,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具有创新能力。这里的创新能力指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性思维能力, 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因此, 应鼓励现有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通过自学或进修, 攻读学位等方式不断改善自身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思辩以及创新能力。同时, 尽量引进一些其它学科背景, 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双师型人才, 不断改善师资结构。此外, 对教师开展心理学、教育学、二语习得、外语教学理论、测试学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

3.3 改革课程结构

在高等外语教学改革中, 课程建设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课程是培养目标和原则的具体体现, 是实现英语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对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应对基础与应用, 理论与实践, 选修和必修等课程进行科学有机的优化组合, 建立以英语为工具, 另有一两门跨学科专业为方向的目标明确, 体系合理, 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或课程模块。这不仅使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多样化, 而且对学生各潜力的发挥, 个性的自由发展和多种技能的培养, 特别是文化素质, 科学素质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

(1) 语言基本技能课程:

指听, 说, 读, 写等口头或书面的综合语言能力, 确保学生打下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主要课程是精读、泛读、听力、写作、翻译等。

(2) 语言理论课程:

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语言结构和实用规律有理性和科学的认识, 确保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理论基础。其主要课程包括:英语语法、语音学、词汇学等。

(3) 语言应用课程:

目的是配合学生分流培养时跨学科专业的学习, 主要课程是:公关英语, 文秘英语, 外贸英语, 旅游英语, 涉外法律, 外事谈判等。

(4) 文化修养课程: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必备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主要课程包括:外国文学, 西方文化, 跨文化交际, 大学语文等。

(5) 跨学科课程:

学生在根据本人爱好, 特长进行跨学科, 跨系修课时选择的课程。主要包括:相关关业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课, 工具性课程, 工艺课程及应用技术等。

其中的 (3) 、 (4) 和 (5) 三个模块中的课程可以有必修课充当也可有选修课充当, 可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

3.4 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表现形式, 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是要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到运用启发式, 讨论式, 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上来, 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学问—思考—实践—创新这个过程, 达到激情, 思辨, 探求, 创意效果。同时,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要充分运用先进的电教媒体, 善于将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应用于教学, 积极开发制作优秀的教学软件, 开拓学生视野, 扩大学生思维空间, 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3.5 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估是大学一贯于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可靠、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 改进教学管理, 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 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在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中, 要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打破“一把尺子”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模式, 建构多层次, 多纬度, 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既要考核学生的基本功, 也要考察学生的知识结构, 思维能力, 人格个性。通过笔试考核, 也要通过平时作业, 读书报告, 课程论文, 口头报告考查, 既要考察课堂内表现, 也要考察课外自主学习和社会实践表现。

4 结语

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已呈多元化趋势。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国高校多年来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 更是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令人困扰的难题。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为了深化外语教学改革, 实施创新教育, 必须摆脱旧教育观念的束缚, 在教育观念, 师资结构,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上都要有所创新, 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 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摘要:从分析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 结合英语专业实际英语教学情况, 从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和素质结构入手, 对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析。在此基础上对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新仁.许钧.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理念与内涵——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 2003, (4) :2-6.

[2]赖新民.创新性学习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 2001, (2) .

[3]王金洛.关于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 2005, (5) .

英语翻译创新人才 篇5

随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创新能力及其成果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赢得竞争的重要因素。虽然从小耳濡目染创新精神对个人、对国家的重要性,但要真正拿出勇气去挑战突破并不容易。就拿我自己来说,并非脑海中没有改革创新的冲动,只是每当这跃动的热情遭遇现实生活的顺畅,我总会下意识地将其隐藏起来。在我的印象中,创新就意味着极大可能的牺牲,如果我是先驱,那么或许会成为最壮烈的那一个;而如果我是先驱的追随者,那么或许我收获的只是百花齐放后的飘零秋叶。无论哪种结果,创新者所付出的代价都是巨大的。

然而,现任CMU教授的张晖学长用他的精彩演讲告诉我们:创新者不败。

创新者不败,因为创新者的收获是其他人无法拥有的。这似乎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说法,谁都知道失败的尝试可能换来一无所有的惨淡,一个失败的创新者,谈何收获?张晖学长用一幅有趣的漫画解答了这个问题。偌大的白色背景上,只有一个象征方向的路标和四只排成一队的一模一样的狗。学长告诉我们:“除了领头的狗以外,其他三只狗没有任何区别。领头的狗代表创新者,他可以看到路标,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风景,拥有其他人无法获得的财富。而剩下的狗,只能按着前面的步伐,亦步亦趋。这就是创新者与追随者的不同。”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更倾向于做一个追随者,因为至少会有前辈告诉我们,前方的路怎样,是泥泞还是顺畅。对于创新者而言,却是一切未知,他将看到的风景可能是美好的,也可能是无比灰暗的。然而,美好与灰暗都蕴含着希望,因为成功是一种经验,失败更是一种经验。当年爱迪生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经历了不下千次失败,他却说:“我不是没有收获,因为我又排除了一种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很多人都把失败当成财富,可见失败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你怎么看待它。“创新者应当比任何人都能够预见到失败,并且在它来临之前做好应付的准备。风险和效益并存,作为先驱者,比拼的就是那份直面挑战的勇气。” 这是张晖学长对创新者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创新之路也许充满艰险,但无限风光恰在险峰之上。正如王安石所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在艰难险阻面前,“退”是没有出路的,“怯”是难尝胜果的。创新者应有“所当者破,所击者服”的豪气,愈挫愈勇、知难而上,即使最后遭遇到失败的不幸,这当中努力的过程,经历的点滴,都是宝贵的收获,创新者不败。

既然创新需要具备如此的勇气,那么怎样才能造就无畏、坚定的创新精神?有些人觉得这是工作以后的事,而张晖学长告诉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学生教授还是经理;每一个团体,无论大学公司还是政府部门;每一个产业,无论学术研究还是产品开发,创新都是发展之道。”可见大学生走入社会之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张晖学长的方法概括起来却只有五个字:从身边做起。那么简单?就是那么简单!通过与学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后,我更深切体会到了这一点。以前总以为创新很难,安逸于当前生活学习的一帆风顺,中规中矩,一旦到了关键时刻就不敢大胆尝试,当学生那么多年,如果不是“应试派”,也不可能来到北大。但是学长告诉我,踏踏实实的学习与大胆创新并不矛盾,只要在生活中融入一些小小的改变:在课堂上不要只是死板地记住知识,而在此过程中伴随着深入思考,及时提问;课外多参加研究性课题的学习,主动去发掘问题,自主寻找解决方法;学习之余,也不要总置身于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娱活动、各类名家讲座之外。作为北大的学生,应该时刻记住我们还年轻,不应该让现实生活的一层不变束缚手脚;我们有智慧,应当靠着自己的判断力去选择有益的事物,然后大胆尝试,勇敢创新。

创新者不败,因为终有收获;创新者不败,因为勇者无敌;创新者不败,创新精神的培养要从身边做起,这是我从张晖学长的精彩演讲中学到的。从今天起,参加一个从未经历过的活动,沟通一个从未见过的人,品尝一份从未吃过的食品,游览一处从未到过的景点,阅读一本从未看过的书本;从今天起,不拒绝尝试,不拒绝生活中的细微改变,让生活向着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出精彩的不同。那么不久以后的将来,才能在其他人都犹豫不决停滞不前时勇敢迈出自己的一大步。

※樊波(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创新,既是个人能力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一。个人,公司,社会到处都在谈创新,但是,对于创新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现起来却是一样的困难。张晖教授的讲座,讨论了培养创新人才和文化,揭示了实现创新在微观层面的困难。

创新,作为国家建设的目标,是动员社会资源的口号。但是,具体的实现,必须通过企业或者研究组织来完成。他们是创新的单位,分析他们创新中的问题,了解这些组织的行为特征,我们可以看到创新的困难之处。

企业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利润,追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于他们而言,任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现最大利润。面对一个市场,投放什么样的产品才能够有最大的利润呢?以顾客为导向,提供顾客需要的产品,特别是满足已有目标客户群的需要,往往能够产生最大的收益。以客户为导向的公司显示着理解、吸引并保持有价值客户的卓越能力。这种能力以对客户深入的认识和卓越的客户服务为基础,深刻理解客户的需求并提供超越任何其他公司的解决方案满足客户的需要。以客户为导向还表示具备与客户共同变化和发展的敏捷性,及时应对多变的需求、多样的市场以及机遇的出现。公司以客户为导向,提供最好的经验(产品或服务),使他们感到物有所值,并且让他们觉得已做了正确的选择。企业不只是一味地卖产品,相反地,必须提供以顾客为导向的价值。《埃森哲方法:客户导向企业的运营模式与最佳实践》一书中,作者把以客户为导向的经营流程分为“了解市场与顾客”、“邀请顾客参与产品及服务设计”、“双方互动地进行产品销售”、“邀请顾客参与产品与服务的配送”、“为顾客提供至上的服务”和“有效的客户资讯管理”六个流程。从这六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顾客在经营活动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成功的企业,它们的目标客户群的需要就是目前社会中普遍的需要,它们以此为经营活动的中心,其生产活动自然是在大家普遍看好的领域内。这些成功的企业,把目光锁定在已有的客户群身上,把资源都用在满足他们的需要,以期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样,那些潜在的顾客,其实也是创新可能满足的人群的需要,不是他们关心的,也就没有动机进行崭新领域的创新。

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上的创新(一般是科研),二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据统计,90%的科研是失败的,而科研成果中只有5%可以商业化。从这个角度上看,技术创新的风险甚高,一旦失败,则颗粒无收,因此,大公司不会把大量的资源用于创新。再看商业模式创新,中小企业成千上万,都在探索自己的商业模式,但是,能够成长为大企业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以失败告终。反过来,一个成功的企业,它们又没有动机去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它们的商业模式已经是成功的了。这样,创新成功的凤毛麟角,而成功的企业又没有进一步创新的动机。这样巨大的投入,而成功的概率这般小,继而就成了巨大的成本。大公司面对这样巨大的成本,而他们保持原有的经营活动又可以获得不错的利润,就更没有理由来创新了,只有那些走投无路的中小企业才会寻求创新之路,可惜成功的案例太少,反过来又打击了创新的积极性。

大公司,科层制的管理体制也是制约创新的因素之一。严密的分层,各个部门之间的制约,使得每一笔投入和收益都要有客观的评价。在公司中,通过成本收益进行决策,而且底层的愿望只有上级同意了才能实行。这样,对于创新而言,虽然底层实际的操作者能够发现创新的好处,但是,他们往往很难说服上级看到那渺茫的希望后的成功,甚至他们连说服的机会都没有。在严密的管理体制中,创新这种需要突破常规的事物就不合时宜了,它们总是会被忽略,甚至为了维护公司工作或者形象的一致性,创新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再者,过多的层次管理,使得大公司的行政效率也相对较低,它们即使认可一个可以创新的领域,也要通过无数的论证,协调各方的利益,当真正决定去做的时候,可能已经错过了创新的最佳时机。

大公司的人才激励机制,也摒弃了创新。一个成功的企业,以客户为导向,收益最大的领域是满足当前客户群的需求的业务。这样,公司里最优秀的人才都被吸引到这个领域,那些与公司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就很难留住优秀的人才。很不幸的是,很多创新的研究,都很难说是公司的主营业务。这样,在大公司里,一方面很难给那些创新的部门大的投入,另一方又很难在那些部门留住人才,最后,这些大公司创新部门的实力较弱,难有创新成果,愈加降低了这些公司创新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对于全新技术领域的创新,大公司的积极性不高,而它们又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这就造成社会创新的困难。

※赵敏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07级)

我最初对创新的了解只不过是具有独特性和创意的一种想法而已。可是,通过张晖教授的讲授之后,我发现创意并不是我所想象当中的那么简单,而是在很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技术、管理、人才、商业模式等多种方面的创新等,如今都各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市场经营竞争白热化,对全球化市场的不断要求等,各种经营环境的变化导致各个公司逐渐认识到在市场竞争和经营企业上创新的重要性。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其任务表现在,各经营主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了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等多方面的改革创新要求。

综上所述,需要提高创新能力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竞争要求,那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条件是什么呢?事实上,很多条件可以成为客观性的要求或者主观上的必要条件,但是,笔者认为,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之一,因为,企业的创新能力毕竟是从企业构成因素,即企业员工和个人的创新为前提才能够存在的。因此,一个企业需要提高该企业本身自主创新能力时,首先需要创造出鼓励企业员工或者个人的创新的企业文化背景或者环境。可是在实际情况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一般人来说并不简单的事情。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径。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要大力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单项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要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

目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主要体现在:一是国外技术储备急于获得新市场,这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进行必要的技术引进和主动选择创造了条件,使我国的自主创新有可能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并支付较低的成本;二是国内人才和科技储备已有相当基础,企业的研发能力有了明显增强;三是巨大的内需市场将提供创新的广阔空间;四是国家公共财政实力大大增强;五是激励创新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建立,对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加大,按要素参与分配已成为重要的分配原则,国家在税收、折旧、财政和投资等方面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正在形成。其中诺基亚的企业创新模式是符合于第一种表现。众所周知,诺基亚是最近数年都在移动通信机器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且这种有关电子信息产业对创新的要求是可想而知,但是诺基亚为什么在其激烈的竞争中,在中国市场乃至全世界市场上都取得领先性的成功呢?诺基亚文化表现了几乎一致的倡导倾向。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元?]的言谈话语中得到证实:“……通过整合,新公司将全面优化诺基亚在华企业的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运营效率并降低管理成本,从而加强诺基亚和中方合作伙伴在中国和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新公司的成立再次证明了诺基亚对中国的长期承诺,加强了我们与中方合作伙伴的成功合作。”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何庆源更直接指出“:……诺基亚在中国的生产运营得以在统一的平台下,享受规模经济和高效运营所带来的裨益,成为中国通信行业最具实力的制造和出口企业。”由是我们可以基本判断诺基亚的管理文化是开始强化“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统一”、“规模经济”、“高效运营”等理念关键词。如此,创新的企业文化拥有的力量挺大。诺基亚正因为如此,通过企业文化和资源配置的有效布置,因此导致企业员工的最大限度上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并且有效的成为一个完整的企业创新,其创新在结果上体现在于能够不断的生产出具有竞争力和新颖性的产品以及企业经营文化的改善以及在白热化竞争中不断胜出等积极效应。因此,我们能够发现,一个企业如何对待、如何重视、如何使用创新这一命题在经营和市场竞争结果上由如此重大的变化和影响,这就是各个企业重视创新的最终目的。

英语翻译创新人才 篇6

关键词:产学研用;科技翻译;协同创新

一、引言

浙江做为一个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大省,全球科技信息、商业信息的掌握情况在企事业单位发展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科技翻译人才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企业更好的吸收利用全球信息资源,快速形成自身的核心科技竞争力,创造强势品质、品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员工外语水平普遍提高,但高素质、复合型的能够服务于协同创新的应用型科技翻译人才依然十分短缺。因此,将协同创新思想引入科技翻译领域,对于我国科技翻译人才的水平提升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从科技翻译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的角度。例如,方梦之(1992)指出,科技翻译的理论研究植根于我国译论的整体研究的土壤之中,是在我国译论的总体框架内展开的,它必然涉及到方方面面。范武邱(2007)研究发现,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科技翻译研究基本走过了以下历程:确立多学科的研究思路——研究译文的功能目的——强调交际功能和翻译策略。耿智(2000)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对1990至1999年间发表在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科技翻译上的528篇科技翻译理论研究文章进行了分析研究,10年来科技翻译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宏观翻译学理论的探讨、微观翻译技巧的探讨和特定专业文献的译法探讨。从科技翻译人才培养的角度来探讨的。徐莉林(2005)结合笔者在工作中的体会, 提出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实施因材施教,加强外语专业科技翻译训练,不断推进科技翻译人才可持续的培养和实践,是为国家输送合格科技翻译人才,促进科技交流和经济发展的有效办法和途径。石 雪(2012)通过分析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导向,剖析目前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现状,探索适合我国高校的科技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三、科技翻译人才协同创新能力提高的必要性

当今,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技术变革的速度空前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涌现出大量复杂性、综合性的问题, 而解决这些问题往往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背景, 必须打破学科之间藩篱, 促进跨学科协同创新。协同创新这个词最早是在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胡总书记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协同创新成为继创新后国内又一热点词语。

关于翻译工作协同创新方面的研究,在2012年“四校两部委”的“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相继揭牌成立,中心围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维护我国国际话语权、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这一宗旨,抓住“中央文献对外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央文献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研究”、“中央文献对外翻译的学科交叉研究”三项根本任务,中心侧重于“走出去”,侧重于国家更高层面。这必将导致各行各业对科技翻译人才协同创新能力提升与实践中协同创新能力欠缺矛盾的加剧。科技翻译人才为协同创新提供语言服务,要在多学科知识的交融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进而迸发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以达到对原有知识与能力的超越,即要求其能用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各种实际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科技翻译人才需要发挥自身在外语的优势,提升科技翻译水平,增强在科技各个领域的语言服务能力,致力推进协同创新,旨在为科技翻译领域的产学结合探索出一条新路。大力推进产学研用是科技翻译人才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终级目标,也是科技翻译人才提升翻译能力,将语言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好选择之一。

四、结论

当今科技翻译人才是否真的在多学科知识交融的基础上,以实际的语言应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科技翻译人才在科技各个领域的语言服务能力,提升科技翻译人才协同创新能力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使之有利于提升科技翻译人才协同创新能力,又能有利于促进产业经济发展,既如何在科技翻译人才翻译水平和服务协同创新之间取得平衡。在产学研用的背景下利用科技翻译人才协同创新能力提升来协调,缓冲客观存在的科技翻譯人才翻译水平对企业加快技术、品质创新的影响,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伍锋. “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 [ 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 , ( 4).

[2] 李海军、彭劲松.“专业知识:科技翻译的瓶颈” [ J]. 中国科技翻译2006.3

[3] 范武邱. “科技翻译研究:困境和对策” [ J]. 中国科技翻译2007.1

[4] 杨路. 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篇7

一、商务英语教学的现状

自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需要英语流利,并且具备商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商务英语的人才培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学校在英语专业下开设了商务英语方向。200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开设国际商务英语专业,2009年制定了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 试行版) ,明确了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大学一直稳步增长。因此,商务英语脱身于英语专业,而英语专业的教学远远无法满足商务英语的需要。商务英语课程的内容应以一门语言学为主导,兼容商业活动知识,以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为培养目标。从目前的课程安排来看,学校着重语言理论和商业理论,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各项商务活动却很匮乏,无法满足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

从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而言,教什么一直是一个问题。目前,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学校的课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以国际商务为背景的英语技能类课程,涵盖听、说、读、写、译,比如商务英语翻译、国际金融英语等; 另一个方向是以国际商务为背景的拓展类课程,涵盖国际贸易、国际营销、商法等课程。但是,由于各个学校不同的学术背景、办学经历,如何优化课程体系,兼顾技能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二、需求分析理论概述

需求分析理论主要应用于特殊用途英语教学,从而保证其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针对学习者进行的需求分析,目的是调查学习者的英语技能、知识水平及其自身期望达到的学习目的,尽力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得到国内外学者一致认可的是,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应该以需求分析为基础,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或问卷调查,明晰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具体能力的需求,将学生的学习目的及社会需求相结合,制定合理而紧凑的教学内容。

将需求分析理论应用到商务英语教学,需要分成三个层面进行。

一是学生个体需求分析,主要是针对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和用人单位对其预期水平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明确英语教学和英语技能培训的内容。通过对学生个体的需求分析,可以了解到学生现有英语水平和相关商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进一步寻找学生英语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学习的动机不足,还是没有掌握学习策略,抑或是学习内容过于脱离实际应用等。经过需求分析,可以确定商务英语专业的下一步教学内容。

二是教学上的需求分析,主要是针对目前商务英语教学内容和实际应用中的内容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明确课程体系,在英语技能和商务知识上适当取舍和增补,完善教学内容。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分析,可以了解到目前的商务英语教学内容哪些是脱节的,哪些是需要更新的,哪些是应该补充到现有体系中的。

三是用人单位的需求分析,主要是针对商务企业对学生的预期,在工作中能用到什么,期望学生具备什么素质,什么能力,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收集有关信息,缩短学生和教师、学生和社会、社会和学校之间的距离,实现从学习到应用的无缝衔接。可以说,需求分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划定了一条准则,提供了依据。

需求分析可以选取课程前、课程中、课程后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有现状情景分析和目标情景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案例等方法得到确实有效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获得所需要的客观依据。

三、需求分析下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

1. 以工作任务为模块设置课程

商务英语课程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本素质,包括职业素质、计算机能力、英语应用能力、文化能力和商务素养。第二类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外贸业务开发、外贸跟单、外贸单证、外贸报单、外贸报检和国际货代方向,课程内容紧紧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从基本素质分解出专业能力,以各个方向的模拟实训或实训为主,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规划。

根据实际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将课程内容模块化、流程化,培养学生的能力,优化课程流程。课程上,要从传统的授课中走出来,按照实际的业务流程重新设计教学步骤,以业务模块为基石,重新建立知识体系。

2. 以实践任务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引进企业对具体工程的考核机制,将课堂活动延伸到具体的模块教学中,达到英语基础和商务知识相结合的目的。

在进行模块化、流程化教学的过程中,从寻盘到合同签署及后期的运输、保险索赔等环节中,都体现了贸易内部管理行为与外部沟通安排事务的综合能力。通过以实践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实现英语技能和商务知识之间的无缝结合。

3. 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法

学习的根本是获取经验,学以致用。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多种性质的合作,实施合作协议,落实实训的每一个环节,制订专门的培训计划并实施。与传统的课堂讲授不同,学生主动参与在具体的模块化教学中,主动处理每一个贸易环节,从而掌握商务英语知识,建立商务英语活动的相关体系。

4. 配置一体化教室

为保证课程模块教学的效果,学校应该配备商务谈判模拟室、展会模拟室、语音室及能满足模拟教学的教室、实训室,从每一个细节入手,通过现场或模拟的环境进行实践学习,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英语翻译创新人才 篇8

但是, 目前护理专科层次英语教学的现状是:教育部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有统一的要求, 学习的也是统编的公共英语教材。虽然开设了专业英语, 可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远远达不到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要求, 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 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急需改革。任务型教学 (task-based approach) 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 用中学”的教学理念, 通过布置真实的任务, 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对于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来说, 任务型教学无疑是一剂良药。

任务型教学法自从Prabhu提出以来, 一直受到全世界广大学者的关注, 并在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上世纪80年代末, 我国的教育学者和外语教师也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任务型教学的优势, 并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尝试。但是, 任务型教学法同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却不多, 实证研究更是微乎其微。因此, 探讨任务型教学在高职护理英语中的应用是十分有意义的, 有助于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水平, 改进目前不理想的教学效果。

任务型教学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 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的语言教学方法, 它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交际法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直以来, 英语教学都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主宰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一切, 成了教学过程的主体和课堂上唯一的信息来源。此外, 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把英语当做知识来传授, 过分注重语言知识的系统讲解———讲解生词、分析课文、讲授语法等;在教学过程的总体上, 过分强调记忆的功能, 使学生过分依赖老师和课本, 成了消极被动的语言接受者, 成了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几乎成了单方面的过程, 而缺乏师生间的双向交流。经过几年的学习后, 即使学生把语法掌握得很好, 并记住了更多的词汇, 但由于在实际情景中缺乏使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会很难适应高职护理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造型的高级职业人才的目标。由于没有足够的机会进行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语言实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能占据主导地位, 导致了课堂活动缺乏多样性, 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难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也大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我校高职护理专业现在使用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虽然内容取材广泛, 较贴近学生生活, 但英语课程的内容与护理专业的临床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课程内容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联系不够紧密, 很少结合医学的临床内容。学生经过几年的在校学习, 很少接触医学词汇, 不能听懂简单的医嘱, 甚至不能进行简单的医护对话, 更不用说应用于职场了。

而在任务导向下的全新教学模式中, 学生不可能单纯使用一种技能或一项语言知识, 而必须使用多种技能或多种语言知识;同时任务型教学活动强调学生的兴趣和职业需求, 以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为目标来创设较真实情境, 较之传统课堂单纯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死板的教学模式而言, 能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让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使用语言,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完成任务的成功喜悦。

体现出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 非常适合高职高专护理英语教学。任务型教学设置的教学活动往往以学生的兴趣、需求为出发点, 以学生未来职业为目标, 创设真实的情境和语境, 巧妙设计各种活动, 从而摆脱了传统教学以教材知识为中心的乏味的教学模式,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和兴趣。如创设挂号、诊疗、抽血、给药等工作任务型活动, 可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学生通过实施任务和参与活动, 感受到新知识构建的成功, 让学生在一种自然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学会语言, 避免机械学习, 死记硬背, 在不知不觉中把所学语言运用到交际中, 从而轻松实现富有意义的语言交流。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护理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是显而易见的。然而, 任务导向的课程开发仍处于探索阶段, 有很多问题需要继续研究。

(1) 推进任务型教学法的使用。由于时间和经费的限制, 本研究对高职护理专业的调研仍不够充分, 因此基于需求分析的课程设置还有待完善。同时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护理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尝试阶段,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任务难易程度的选择, 任务的编排, 任务与练习的区别, 任务教学的评价等, 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改进。

(2) 精选教材, 编选更适合的教学内容。目前研究只是抛砖引玉, 如何编写符合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配套教材教辅资料仍待解决。教学资料应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突出使用为主, 够用为度, 体现护理专业教学特色。

(3) 建立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本研究课程评价方式仅是初步探索阶段, 如何更有效地制定和发挥评价的作用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事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须具备较深厚的外语基础, 不仅要求教师能用英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更重要的是要将英语与专业知识的传授紧密结合起来。英语教师擅长专业英语的翻和译, 但要达到能用英语自由表达专业知识的境界还有一定距离。因此, 为了适应行业英语教学的需要, 需加强教师的专业英语的培训, 特别是教师的行业英语能力的培训。以此培养出英语水平高, 专业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 以适应护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需要, 培养懂护理、懂英语的优秀护理人才。

英语翻译创新人才 篇9

关键词:创新理念,中专英语,实用型人才

当前,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英语能力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范畴中的核心部分, 当前, 我国各大企业已将部分实用型的英语纳入职工进入企业工作前的面试考核内容范畴。所以, 要求中专英语教学将能力作为基础, 始终遵循实用性与时效性原则, 不断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注重教学策略, 增强教学效果, 培养一批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一、中专英语教学特点

1. 学生英语基础有待提高。

通常情况下, 大部分中专学生初中时期的英语成绩水平不高, 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正是由于他们之前的英语学习成绩水平不高, 所以, 进入中专后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卑心理, 而在这其中,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有着紧张感以及焦虑感。由于成绩的不理想和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使得他们英语学习热情以及学习兴趣不断下降, 英语基础有待提高。作为英语教育者,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将新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且还要让学生对所学的基础英语知识加以巩固和回顾。

2. 中专英语具有较强的专业化特点。

中专英语教学和普通高中的应试教学有着不同, 其主要是在中专学生的专业基础上进行的, 中专院校培养出的人才更加专业化, 实用性极强, 所以, 中专生在学习英语词汇、课文等过程中不可以照搬普通高中的方法。实际教学过程中, 应在学生的专业及其今后的就业方向基础上开展教学, 将部分具有较强专业性的英语作品作为学生阅读理解的题目。现阶段, 我国中专英语教学缺乏一定的规范性与成熟度不够, 并且教材的编写也十分滞后, 有的直接参照普通高中的英语教材, 严重阻碍了中专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3. 中专英语对口语和实际应用较为重视。

中专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未来找到更好的工作, 所以, 中专生在学习英语知识过程中, 应加强学习日常交际用语、日常对话、口语、专业名词方面的知识学习。

二、创新理念下中专英语实用型人才培养

1. 加强实践性教学。

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育者应有意识地加强实践性教学, 积极创设或者模拟真实的情境, 注重以职业岗位为切入点, 科学取材, 确保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呈现出真实化情境, 使得学生在“做”中不断学习, 在“用”中不断学习, 充分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语言解决问题, 增强自身语言应用能力。另外, 通过实践可以使得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职业体验更加丰富, 将课堂上所学的语言与技能运用到实际中。比如, 把学生分成小组, 分别扮演面试官和面试者, 同时, 创设面试场景, 开展相关会话操练;对某学生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设计, 可设计为部门主管、经理助理、秘书等。

2. 重视第二堂课活动, 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全面激发。

实际教学过程中, 应优化第一课堂, 注重强化第二课堂, 应针对第二课堂, 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英语教育者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到各种活动项目中, 同时, 将学生社团、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具有的功能作用全面发挥, 进一步强化实践中的各环节。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诸如演讲比赛、口语比赛等活动, 创设良好的校内语言沟通交流氛围, 以确保学生们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与应用能力, 最终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尤其注重对学生听说技能方面的培训。

3. 强化课堂互动。

语言学习过程中, 交流是核心部分, 所以, 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 应加强课堂互动, 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掌握知识, 勇于将自己心中的疑惑提出来, 自主研究。相对于填鸭式教学, 互动教学的效率与效果更高。不过, 教育者课堂互动过程中不能够是散漫和紊乱的, 必须是有秩序且在教育者制定教学目标和讨论内容明确之后方可开展, 首先, 科学地划分讨论小组, 并对单个问题的讨论时间加以有效控制, 将课堂讨论效率全面提高。其次, 强化英语课堂互动还使得课堂积极性进一步提升, 学生讨论问题与学习知识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课堂气氛不再像以往那样沉闷, 越来越活跃, 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4. 健全评价体系。

构建一套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 不仅能够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而且还使得英语学科的品位不断提升。笔者建议, 在评价学生过程中, 应将学生自评、互评、教育者评价、实习评价单位有机结合起来。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 所以, 教育者应结合学生具体掌握的应用能力对学习成绩的进退加以科学的衡量, 采用这样的方式, 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 其学习的进退情况, 教育者都能看见, 并予以肯定, 这样学生们都会有极高的学习积极性。中专英语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全面掌握与了解, 而且还要让学生们对职业技能加以掌握。教学评价注重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只要具备了综合职业能力, 学生在今后中的工作中才可持续不断地进行自主学习。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 作为中专英语教育者, 应积极探索,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结合讲课内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具体教学目标, 编制出诸多有效的教学策略, 从而将中专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全面提高, 为今后的工作提供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石钟玲.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英语教学的思考[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1, (9) .

[2]陆素华.跨文化交际与中职英语教学[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11, (1) .

[3]陈宏伟.浅析中专英语课创新教学[J].都市家教, 2010, (4) .

[4]吴磊.中职英语教学改进的思路[J].考试周刊, 2009, (31) .

英语翻译创新人才 篇10

1. 问题

由于专业的涉外性质,英语教学在对外汉的课程设置中占相当大比重,其中《基础英语》占时最多。遗憾的是该课程的传统教学却难以满足对外汉培养传承创新人才的要求,具体问题有:

1.1 没有专业特色。

对外汉基英一般采用英语专业教材,没有专用教材,罕有专属大纲和教案。由于未显出专业特色,学生看不到自身的专业优势,经常因自己非英非汉的专业身份而自卑,对就业前景感到悲观迷茫,更谈不上文化传承创新。

1.2 教授知识面窄、教学方法单一。

对外汉基英传统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但是对ESP教学同时要求的中外文化和教学法等非语言类知识的教学却重视不足。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方式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讲授。多媒体应用虽已普及,不少教师却只会简单处理电子文档和制作播放简单的PPT,从而限制了多种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实施和丰富的网络新资源的获取与展示。较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他们的传承创新潜能。

1.3 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知识需求相矛盾。

无论从高教司的培养目标还是对外汉学生的双语优势,抑或教学效果和历年学生的反馈意见来看,学生对包括中外文化、教学法甚至旅游等多领域知识都有强烈而迫切的需求。然而,在任教师多出身于英语专业,“普遍存在知识结构的不足,本身就不具备跨学科领域的完善知识体系”(陈坚林,顾世民,2011:6),难以满足学生对非语言类知识的求知欲。教师知识结构的不足已成为束缚学生发展的瓶颈。

1.4 语言教学和非语言教学抢时间的问题。

课堂时间紧,教学任务重,如何均衡语言教学与非语言教学是急待解决的问题。非语言类包括中外文化、教学法等方面的教学是培养传承创新的对外汉人才的关键。语言教学是基英教学之根本,其基本形式是教材教学。对于任何一位基英教师而言,完成全部教材内容的教学本已困难。因此,如何在保证语言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兼顾非语言教学是个棘手的问题。

2. 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教改,首先实行的是口语教学改革。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对于对外汉学生将来完成教授语言和交流文化的双重任务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除《英语口语》外,旨在全面提升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基英也肩负着口语培训的重任。经过六年的摸索与实践,我们建立了一套有对外汉特色的,兼顾语言教学和非语言教学的基英口语训练系统。这套系统通过如下途径解决上述问题。

2.1 具有专业特色。

在目前出版专业教材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可先撰写有专业特色的大纲和教案。这套基英口语训练系统是我们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鲜明的对外汉特色。首先,它注重英语语言和中外文化的输入,利用对外汉学生的专业敏感性,促进他们在对比汉英语言文化异同的过程中学习。其次,日常训练中,学生由于头脑频繁地在中外文化间切换,能很快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既尊重本族文化又尊重外族文化的多文化视野(multiculturalism)。最后,训练使他们惯于从不同文化视角看问题,所以他们的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勇于创新。此外,在课程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介绍对外汉的双语多文化特色和例证专业复合型人才的优势,使学生有自信、有激情地学习课程。传承源于自信,创新产自激情。只有使学生认清自己的专业优势,才能将他们塑造成传承创新人才。

2.2 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

引入中外文化、教学法、旅游等方面的非语言类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首先,多法并举。为达到不同的训练目标,追求最佳效果,我们应用情景教学法、交际法、社团学习法、自然法、动态教学法等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其次,循序渐进。这是任何训练都必须遵循的学习规律。最后,集思广益,推陈出新。为避免教师和学生的审美疲劳,并使训练内容与时俱进,教师与国内外同行、学生碰撞思想,不断推出新的训练项目、训练内容和训练材料等,从而可以随时补充、更新和完善训练系统,以形成系统的开放灵活性。

2.3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教学相长。

笔者认为这是突破教师知识结构瓶颈的关键。教学中,通常有一个暗含的假设:教师将所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方式。然而,正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例如,面对许多的多媒体问题,教师虽然不断自我充电,但是,学生是在“电脑从娃娃抓起”的呵护声中长大的,毋庸讳言,教师一般很难达到学生的技术水平。所以,应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利用他们的双语思维与思路开阔的专业优势,因势利导,设计(或邀请他们参与设计)突出中外文化差异的活动,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多文化视野,同时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将他们培养成个性化的文化创意群体。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请学生在课上担纲主演,在课下自主学习,如进行电脑纠音训练,搜索网络资料,为课堂展示准备电脑配图、配音、配乐、教学PPT、旅游宣传短片,等等。教师仅充当倡议者、参与者、观众、裁判、顾问和点评嘉宾等次要角色。教师在点评时,主要做正面点评,对于不影响可理解性的错误可不纠或少纠。这一做法参照了全身反应法的创始人阿歇尔(James Asher)关于情感因素作用的观点,“一种对学生的言语输出不做严格要求并带有游戏性质的方法可以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培养愉快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的效率。(束定芳,庄智象2001:209)”

2.4 语言教学为主,非语言教学为辅。

语言教学与非语言教学缺一不可。非语言教学涉及培养传承创新人才的长远目标,语言教学关乎考级考研的近期目标。实践证明,任何忽视近期目标的教改都必将失败。此外,语言是传承创新的载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教学应占主导地位。非语言教学虽占课时短,工夫却在课下,课堂教学仅起引导和检查的作用。因此,非语言教学的关键在于设计新颖有趣,随学生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诱导他们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自觉自愿甚至经常兴奋愉快地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事实上,语言教学与非语言教学并非泾渭分明,二者在实践中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3. 对外汉基英口语训练系统

对外汉基英口语训练系统旨在培养学生规范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传承创新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能力和多文化视野等。该系统包括“语言教学”和“非语言教学”两大模块。前者穿插于一、二年级的教材教学中并依教材进度进行;后者分为两个阶段,即一年级的“模仿练习”和二年级的“个性化口语实践”阶段。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其他教学任务繁重,我们令两大模块交错进行,并将该系统纳入日常教学中,一般每节课用时不超过15分钟。

3.1“语言教学”模块。

语言模块的训练目标是在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对教材语言表达方式和思想内涵的吸收。根据动态教学理念,为了“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孙亚军2010:49-51),我们设计了“剧本表演”、“课文改编表演”、“课堂辩论”、“全班讲故事”和“我的语法小课堂”等“社会交往活动”,将之纳为一、二年级教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剧本表演”和“课文改编表演”指直接利用或改编课文,让学生分组表演。每组有一位导演统筹。学生表演时脱稿,以助熟记西方的交际口语和交际方式。因为分组表演,形成竞争态势,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表现欲和学习兴趣,所以他们一般都自发准备个性PPT、背景音乐、道具等进行个性化表演。教师仅作为饶有兴致的观众,观后做正面点评,并“煽动”各组继续友好竞争。

“课堂辩论”指请学生就某一与课文相关的思想文化话题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教师根据班级人数确定每人最多的发言次数,使性格内向的学生出于集体荣誉感,不得不在外向的同盟用完发言“指标”后,挺身“救场”,从而确保每位学生都得到交际锻炼和思维锻炼。这类活动特别适用于跟学生生活不太相关且语言艰涩的论辩课文。通过辩论,学生更加清楚课文的语言内容及思想主题。

“全班讲故事”引入了社团学习法理念,指针对课文内容,换个角色视角讲故事。教师起头,全班学生每人讲1~3句。这一活动讲究默契配合与填补叙述空白时的集体创新。教师在学生讲故事过程中观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以便在精讲课文时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典型的语言和理解错误。

“我的语法小课堂”结合语言和非语言教学,适于在二年级下学期开展,因为学生此时多已掌握英语语法术语的表达,且正在备战“六级”考试。教师让学生分组承包课后的语法点讲解。学生自制课件,每组由1—2人主讲。因为有应试背景,这是唯一一项教师严格把关,杜绝语言错误的活动。学生的教学能力是对外汉的一项重要培养目标。语法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英语语法的微型教学(microteaching),学生既可提高自己的语法水平和归纳整理能力,又可提前进入角色,揣摩语言教学和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技巧。

3.2“非语言教学”模块。

“非语言教学”模块的训练目标是在提升学生口语能力的同时,拓展他们在中外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知识,开发他们的传承创新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培养他们的多文化视野和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使他们“知己知彼,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陈坚林,顾世民,2011:7)为此,我们首先使学生接触并学习西方文化及相关的语言表达方式,然后,鼓励他们深挖本土文化,最终使他们能够在西学基础上,创造性地传扬中华文化。该模块虽占课时短,但信息面广,效果显著,它分为“模仿练习”和“个性化口语实践”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模仿练习

我们为一年级学生依次安排了“模仿竞赛”、“电影配音”、“个人模仿秀”等活动。根据现代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正音训练越早越好,应该在新生一入校就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语音器官使用习惯,习得规范的英语语音。模仿标准的本土发音是正音训练的有效手段。此外,学生在正音的同时,通过模仿接触并体会西方的语言表达、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风土民情等,并感受中西文化的异同。

“模仿竞赛”是新生第一学期的首项口语练习活动:教师选定两篇短文听力材料,其中中国人的三个发音难点——[θ]、[ð]、[v]高频出现。为保持趣味性,两篇材料都应有西方特有的幽默风格,分别是美国和英国标准的本土发音,学生自选一篇模仿,开学一个月后举行朗诵比赛。这项活动的优点是因为材料统一,所以每一位学生都是业余评委,可以自行比较自己和他人距标准发音的远近,促使他们日后自我发力缩小差距。

“电影配音”是新生在第一学期的第二项活动。学生分组自己寻找喜欢的英文电影片段并模仿原版配音,教师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有出场机会,每次上课都有一组表演。该活动的优点在于小组集体上场,减轻了新生的羞怯心理。

“个人模仿秀”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进行。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新生已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羞怯心理,可以应对更大的挑战。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独自一人站在讲台上模仿标准发音,诵诗、唱歌、讲演或说新闻,不仅展示了口语,而且展示了心理素质和礼仪风采。教师在点评此项和前项活动时,可引导学生找出东西文化差异,帮助他们提前克服一些文化休克。

第二阶段:个性化口语实践

二年级将依次举办“介绍美国各州”、“Angela在我家过年”等个性化实践活动。如果说“模仿练习”重在知识输入,那么“个性化口语实践”则重在语言产出。二年级学生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模仿,更愿意张扬个性,创新发挥,因此,设计一些灵活的、富有挑战色彩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个性化口语实践活动,更益于锻炼学生的口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多文化视野,深入发掘他们的传承创新潜能。

“介绍美国各州”是在二年级上学期举办的活动。学生分组自由选定美国的一个州予以介绍,不拘形式、不限主题,各组选项不重复。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分发英美各地的旅游宣传小画册,以供学生参考地道的旅游英语表达方式。通过这项活动,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得到锻炼,对美国各州的文化概况也有较深入的了解。这项活动可依学生意愿更换话题,如“介绍英语国家”、“环游世界”等。

“Angela在我家过年”是学生在二年级寒假就开始准备的活动。他们假想带美国女孩Angela回家过年,用英文向她介绍家乡习俗,推介自己的家乡。学生利用上学期在“介绍美国各州”活动中学到的推介技巧和旅游英语,以及在寒假中准备的图片、音乐、录像或实物资料等,自制宣传短片和(或)PPT,各显其能,逐个介绍自己家乡的习俗。目前国内的英语教学改革多偏重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但是单向学习西方文化有可能会导致盲目崇洋心理;双向学习既可使学生了解并尊重西方文化,又可引导他们发掘本土文化,从而使他们增强爱国爱家的自豪感,形成多文化视野和民族文化自觉,为日后的交流与传播文化工作奠定基础。实践证明,经过训练,对外汉学生到二年级下学期已具有很强的跨文化交际和传承创新意识,对深挖本土文化和推介家乡热情高涨,介绍方式丰富多样,精彩创意层出不穷。

4. 结语

对外汉基英口语训练系统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今,这套系统已形成一个开放的体系,受到学生欢迎,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在夯实语言基础的同时,受到了中外文化的熏陶,教学技巧的锻炼和传扬文化的训练。对中外文化的传承开阔了他们的多文化视野;各种虚拟实践锻炼并展示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觉。同时,多领域的学习令他们认识到知识的整体融通性,使他们不是简单地在不同领域里进步,而是融合多领域知识进行传承与创新。笔者认为,该系统虽有专业和学科的局限性,但是其所针对的问题及相关的对策有一定的普遍性,值得在其他领域教学中有选择性地推广。同时,对外汉口语训练系统只是基英教改的一小步,口语以外的其他方面教改急待铺开;相关的教材建设,配套的评估体制,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等也应同步开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传承创新双语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坚林, 顾世民.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 2011 (1) .

[2]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英语翻译创新人才 篇11

【关键词】创新型 复合外语人才 培养途径 理工科英语专业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新世纪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大纲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什么才是英语创新人才? 该怎样培养创新人才呢?

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历程

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外语专业培养目标先后经历了3个阶段的变迁:技能性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传统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根本目标,比较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备性。虽然也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人才,但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窄、学科单一、英语应用能力弱、适应能力较差等不良后果。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合作进一步加强,这一时期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除了要掌握外语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一门其它专业。这种培养模式叫做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需要有一批更为尖端的外语人才,去创造性地处理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因此,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对以前培养目标的补充与完善,而不是对以前目标的否定。

二、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文秋芳认为,创新型英语人才首先是合格的英语人才,然后必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还要融入创新素质。创新素质包括3个部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求新,即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与敏感性,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求异,即对司空见惯的事情能提出问题,产生疑问。求新求异的精神是创新的动力与源泉。创新能力是创新所需要的创新型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型思维能力必须具备敏捷性、灵活性、批评性、独创性和探索性等多向型的思维品质。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能力,组织、决策能力,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创新人格是创新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包括自信、自尊、乐观、开朗、谦虚、谨慎、事业心、责任心、恒心、毅力。根据这一内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解决学生乐于创新的问题,其核心是提高学生不断追求创新的自觉性。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解决学生敢于创新的问题,其核心是培养学生不断进取和改革创新的信念和习惯。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解决学生能够创新的问题,它属于创新本性的外显行为。

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不是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简单叠加,而是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外语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外语基本技能和相关的外语专业文化知识,然后应该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具有创新能力。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开发智能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智力才能,特别是思维力,发展自我能力、表达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等。再通过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内化为自身素质,培养创造思维能力。这些能力又集中体现为创新能力。在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中,素质是人才培养的根本。素质的培养,重在于造就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新精神。

三、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中学已经学习了数学、物理、化学等工科课程,对当今科技的发展趋势有了一定的认识。其次,这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者,这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如果在英语专业授课过程中,能够考虑到以上的因素,就会有可能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首先,工科的英语专业应当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语言能力。人们对英语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的评价是语言流利、头脑空洞,这对培养怎样的英语人才和实际培养出什么人才提出了很大的质疑。我们培养的是真正的人才,而不是一台翻译机器。语言始终是一个外壳,语言再流利,没有内容和内涵,仍然是无法交际的。所以,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计应当在培养自由思考、独立思考的人才等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现。其次,工科院校在开设英语专业的过程中,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模式上应当有所创新。受传统的培养“知识接受型”教学方法的影响,我国英语专业教学长期习惯采用知识授课型的“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时,忽略了实际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教师还误以为学生获得书本知识越多,能力就越强等等,从而造成学生思想僵化,高分低能,缺乏应有的发展技能和创造性。培养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才,首先应改变陈旧的授课方式和思维方式。教师应给学生较多的思考空间,作为现阶段改进教学方法的主要目标,以最终使学生获得索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综合能力。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大学外语教师来说,就是不但要担负起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任务,而且要开发学生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实践途径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不仅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及专业发展方向基础上的课程优化设置,还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结构的安排、课程内容的处理以及由此所致的知识传递是否到位。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对英语教师来说,能否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是创新素质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要优化教学过程,就要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构建英语专业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仅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还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问题,再在探索问题过程中,将知识的理解引向纵深。实际上,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同时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从而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2)培养学生组织协作的能力。有效地安排、组织、协作也是建构主义教学的关键性因素。Schmucks曾指出,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分组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生在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采取多种不同的协作方式,要求他们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先让整个班级进行沟通交流,再依据话题或者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或者一开始就把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再进行全班范围的学习交流。在建构社会知识、把个体意义转变为集体意义并对某个问题达成共识时,协作小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协作小组成员间的讨论、协商,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构建。

2.建立创新实践模式。实现教学活动从教学向实践的转移,创造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开展研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鼓励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力求在知识传授中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探求。英语专业的实践包括学生的研究型实践,如撰写课程论文,或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运用到实践中,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

培养学生研究性展示成果的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把他们所学的知识或把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展现出来。教师应着重考虑如何给学生以更多的主动和自由,让他们有机会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进行交流与协商,并以各种形式展现其成果。通过展示,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展示成果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展示时可以准备适当的发言提纲、录音材料、PPT课件等。

培养学生反思的能力。研究性的反思就是通过对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来提升学习效果。它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本章节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把他们的原有知识与所学的新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还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制定了可行的方案和策略。反思活动进行得越全面、越深刻,就越有利于学习者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学习潜能的激发,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整体性也因此得到全面提升,教学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由此可见,在新时期要更加重视英语人才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成为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与21世纪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时代、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时代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已呈多元化态势,以往那种掌握外语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别无所长的“纯英语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市场经济呼喊见识多、适应性强、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创新复合型英语人才。

英语翻译创新人才 篇12

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输送具有一定实用技术和高素质的应用人才, 以满足当地经济人才发展的要求。而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国家及社会对英语人才尤其是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应用型”的态势。目前, 我国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英语与其它学科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而这就需要地方高校加快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创新途径的研究。

商务英语是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为理论指导的多门类、跨学科的交叉性外语学科, 是英语为适应社会需求、加强社会功能的变体。其内容除语言文学外, 还涉及经济、贸易、财会、管理、法律和文化等诸多应用型领域,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对于商务英语专业而言,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既要掌握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能力, 还要具有全面综合能力素质。现今社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对商务英语教育的挑战, 也使得我国地方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育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众所周知, 企业需要的商务英语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英语专业技能, 还要有广泛的商贸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从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来看, 外语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特别是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人才有很大的需求空间。而商务英语人才就是这一类人才, 它的培养要本着服务地方经济, 满足地方发展需要的原则, 根据地方发展特点, , 积极开设本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迫切需要的课程,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培养具有广泛的商贸专业知识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纵观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不难发现, 这些培养模式大多是以英语语言教学为主体, 课堂教学设置和模式也多以教师的课堂讲解为主要教学手段, 学生大多数时间只是坐在课堂上, 所学知识也与社会严重脱节。这样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就导致学生走出校门才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不适应社会的需求, 换而言之, 这样的商务英语人才也就不可能满足社会的要求, 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 大力发展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新途径已成为地方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迫切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 要进行地方高校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新途径, 首先就要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明确的定位。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应把培养应用型、开放型和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要让专业教育与就业市场相结合, 制定“立足本地, 面向全国, 走向世界”的三步方针, 使得专业课程的设计同步于当今时代和当今经济的发展需要, 建立基础知识教育、专业方向分流培养、实习实训实践与就业结合的平台, 设置适应社会的商务英语专业特色的课程, 把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系统的结合起来, 打造商务英语特有的人才培养方式, 培养出既具有深厚扎实的的英语专业基础知识, 又具有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应用型、开放型、创新型的商务英语人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研究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创新途径不仅要对其好好的定位, 还要对其具体的实施进行好好的规划。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创新途径的实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

1 构建合理实用的专业课程体系

分析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定位及就业情况, 可知商务英语专业应以就业为目标, 以培养能力为立足点, 构建合理实用的专业课程体系。要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 就得从内容和体系上对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 设置的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基础, 以培养英语应用能力为主体, 以培养商务英语操作和沟通能力为重点, 形成脉络清楚的专业课程体系, 建立知识和技能一体的有机整体, 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有序的形成、巩固和拓展, 体现英语与商务、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由此来说, 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要建立四大模块:专业基础、专业核心、综合能力、技能实践。这四大模块既相互独立, 又紧密联系, 共同支撑其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依据21世纪国际商务英语外贸交流面临的新任务、新形势,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英语语言类课程为基础, 重点突出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应用型训练, 合理的增设《商务英语口笔译》、《外贸函电》、《外贸写作》、《商务英语听力课程》、《剑桥商务英语考试》等商务英语专业类课程, 着重讲授商务英语实践中应要掌握的《商务谈判技巧》、《报关实务操作》等相关实践性的课程。扩大实践教学, 聘请高校专家或国内外知名企业经验丰富的外贸人员开设一系列讲座。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 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增加对社会的了解, 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 增强对社会的全面认识, 把课本与实践活动经一步融合在一起, 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伟他们日后成为贸易人才的打下夯实的基础。

2、构建国际化的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当今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应是能够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根本趋势, 具有国际化意识、能够从事国际交往、可以站在国际学术前沿和勇于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建立适应国际化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这就需要我们增强师德师风建设, 树立教师人格形象;努力提升教师教学学术水平, 打造一批教学大师。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师资的培养工作, 保证有计划的又梯次的开展师资培训, 提高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还要求我们应该积极吸纳发达国家高校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师资来参与管理与教学工作。而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来校作客座教授是有效途径之一, 专家们可以对理论水平较深、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课程内容进行详细具体的讲学和现场解答, 以此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高校还可聘请企业的优秀人才成为专任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 对商务英语的一些课程进行教学与指导任务。学校还可有计划的选派高级管理人才和优秀教师到发达国家高校学习, 做访问学者, 合作科研、参加国际会议等, 提高学术水平, 或到企业一线进行生产锻炼, 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增强实践经验, 以此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3 构建全球化的校企合作体系

目前来说, 高校依然是人才培养的主体, 高校完全承担了一切培养责任。而事实上由于资源的有限性高校根本难以完全承担人才培养的重任。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校用于实践的设施不足, 制约了人才技能培养的质量。商务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如果没有足够的实践培养, 高校出来的人才就会理论与实践脱节, 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要解决此问题, 就要建立校外培养基地、进行校企合作等, 加大校企合作, 加强与社会、地方政府的联系, 高校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地方高校要与商务英语英语相关的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公司企业等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目的是除了锻炼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外, 还要培养学生熟悉与商务英语有关的业务流程。地方高校还要召开多多举办专业专题讲座, 专业专题研讨会, 开展各种校企互动活动, 让学生走出校园, 融入社会, 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 在参与中学习。这样为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商务英语人才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环节与实际脱节的问题, 也满足了商务英语人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需求。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较高商务英语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我们要不断整理和创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新途径,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商务英语专业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更高的发展, 才能实现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社会对英语商务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高校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摇篮, 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有利于推进本土人才的国际化。文章在分析高校外语应用型人才特征基础上, 从转变教育观念, 改革课程体系, 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 改革考核方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加强实践教学几个方面探讨地方性高校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该文通过分析地方经济下商务英语人才创新培养的定位和商务英语人才创新培养的实施, 提出地方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 对高校构建培养国际化的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地方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江维国.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探析[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

[2]杨琪.知名国际化人才谈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J].Chinabyte.com, 2005 (4) .

[3]Brumfit C J, Johnson K.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6, 5-26, 159-192.

上一篇:战略探讨下一篇:成人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