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能力

2024-07-23

英语翻译能力(精选12篇)

英语翻译能力 篇1

摘要:本文从翻译能力和双语能力两个角度进行论述, 阐明翻译能力不同于双语能力, 双语能力也不等同于翻译能力, 说明目前在机器翻译不能满足我们的条件的情景下, 翻译者们的翻译工作仍旧要进行下去。

关键词:翻译,翻译能力,双语能力

在社会日趋进步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英语, 并应用英语进行交际。我们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英语的学习, 甚至于在小学或者幼儿园阶段都开始开设英语课了。有人会说, 以后我们不再需要专业的英语翻译员了, 因为我们都会说英语。那么, 那些从事英汉双语翻译工作的人员是不是都该放弃这份工作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 我们就要先来分析一下, 翻译能力和双语能力的不同。

1 什么是翻译能力?

翻译是用英语来表达另一种语言或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英语, 这种英语与其它语言间的互相表达活动, 称为英语翻译。

自从英语成为一种语言以来, 这种表达活动一直都在进行, 它影响到英语国家与其它语言国家的文化和语言的发展, 促进了英语与其它语言间的交流和转化, 也促进了英语以及其它语言的发展。在英语翻译中, 要了解英语与其它语言的历史文化背景, 了解同一时期不同的阅读人群的读写习惯等。

所谓翻译能力, 就是指这种表达活动的程度如何。一般来说, 翻译能力包括:翻译才能 (理解或者表达语言内容的能力) 、翻译语能 (指导和运用语言表达形式的能力) 、翻译熟能 (翻译过程的熟练程度) 和翻译智能 (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个体智力因素) 。

其中, 翻译语能使翻译者知道某个单词的意思和语言形式, 指导翻译者正确使用它的时态和形式。翻译才能使翻译者知道一个词的意思, 并且准确地表达出来。如果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但不知言语发出者为什么这样说, 也就是说, 对言语发出者的交际意图不是很了解, 那么他就不能形成言语智能。如果在同一个交际背景下, 有的人能很好地理解言语发出者的交际意图, 而有的人并不能理解, 这就是翻译智能在起作用。翻译一句话所表现出来的熟练程度, 说明了翻译者翻译熟能的状况。

2 什么是双语能力?

所谓双语能力就是“在母语之外能够熟练使用另一种学得的语言”的能力 (Bloomfield, 1933) , 或者简言之, 是“交替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 (Weinreich, 1953) 。在我国, 甚至在大多数亚洲国家, 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既是历史现象, 也是现实需要。但这是否说明, 我们把除了母语之外会说的那种语言当作第二语言了呢?

不同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国家, 虽然我国越来越重视英语教育, 但英语并不是等同于母语的语言, 它只是一个工具, 让我们能更便捷地了解世界的工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仍旧是母语, 政府机构使用的也仍旧是规范的普通话, 这注定了我们没有一个纯粹的英语环境, 或者说我们因为有自己的母语, 所以不需要另一种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起作用。

如今所谓的双语教学甚至不是在培养我们的双语能力, 而是在削弱我们的母语能力。当一个人同时学习两种语言时, 必定会受到不同文化所带来的文化、习俗、思维模式的影响, 在一个人没有学好母语前, 这种双语教学必定是负面的。带来的或许是一加一而小于二的结果。

所以在双语教学中成长的人, 或者说普通的没有经过训练的双语者, 并没有具备应有的专业的翻译能力。

3 翻译能力不同于双语能力

诚然, 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英语, 但是专业的事情还是需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特别是具有双语能力却不具备专业能力的人们要注意, 自己译的东西自己看还可以, 但如果作为一部作品之类的传播开来, 那么会给别人造成很多困扰。历史上很多的国外名著就是因为翻译时的问题而在别国畅销或是折戟。就连美国向日本扔的原子弹, 也是因为当时的文件翻译不够严谨而出错导致的。请双语者们谨慎行之, 不要因为多会了一种语言而沾沾自喜。

也许有人会说, 那翻译者们就是出色的双语者了吗?作为两种文化交融体的双语者们应该更具文化优势才对。但实际上, 在双语能力不等同于翻译能力的同时, 翻译能力也不等同于双语能力。翻译是一项专门的工作, 需要特别的技能, 我们应该知道, 机器是不具有情感的, 而我们有很多含有意译的文学翻译, 不是机器所能够替代的。

比如说, 要想翻译中国文学, 除去文学本身, 对中国的哲学、历史、宗教、艺术、民族、民俗和方言都要有较深的研究。建立在儒学传统文化上的中国文学作品在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语言沟通上与西方文学的差异远远大于西方各种文学之间的不同。就目前来说, 这些不是非人脑的机器翻译可以替代的。

综上所述, 翻译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一部分, 双语能力并不能保证很好的翻译能力, 而好的翻译能力通常受到较高的语言程度以及其它一些因素的制约。虽然我们不能否认, 也许有一天, 在机器翻译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 很多翻译者们都将面临失业的危机, 但就目前来说, 我们仍旧需要专业的翻译者们为我们进行翻译工作, 翻译能力的培养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雪梅.外语能力与翻译能力[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29) .

[2]文军.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J].上海科技翻译, 2004 (3) .

[3]王际平.浅谈双语能力的优势所在[J].硅谷, 2009 (18) .

[4]张春.双语能力:劣势还是优势?[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7 (4) .

英语翻译能力 篇2

大学生英语语法能力与英语写作能力的相关研究

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大学一年级英语专业学生的语法能力与写作能力做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1)语法水平不同的学生在写作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2)难以创造性运用语法规则是学生语法能力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3)语法各变量和写作成绩具有相关性,并通过影响语法能力间接作用于写作能力,它们对语法能力的影响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改错》汉泽英》单项选择》英译汉.研究结果对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开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 者:徐晓燕 夏伟蓉 吕长f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外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刊 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5(12) 分类号:H315 关键词:变量   语法能力   写作能力   相关  

英语翻译能力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翻译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89-02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要求》)指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英语教学要正确处理听、说、读、写、译之间的关系,确保各项语言能力的协调发展。《要求》对翻译在题材、速度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目标。在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也专门设置了20%的翻译题型,越来越多的涉外交际也给英语翻译提出了需求,但翻译教学的总体状况并不乐观。

一、高职高专学生翻译能力分析

1.重意思,轻语法

高职高专学生在汉译英时,往往根据需要表达的意思选择相应的词汇,而忽视句型结构以及语法。翻译出来的句子常常出现结构不完整或词性误用现象,特别是容易缺少主系表结构中的连系动词、连系动词和实义动词连用、情态动词直接作谓语、悬垂修饰、逗号连接句。笔者在任教的班级曾经练习2004年6月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写作,在表达给定的大纲,实际上也就是句子翻译时,两个班级152位学生,有32位写出了结构不完整的句子,如I believe is a good honor for me.Each academic study allexcellent.I majoring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I passedevery subject very perfectly.I skilled in shorthand and typing.占总数的21%;有38位学生写出词性误用的句子,如In thecollege I am specializ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all mysubjects are well.I saw an advertisement that your company haslooking for a secretary。I will looking forward your letter.I canservice for your need.占总数的25%。

2.重对应,轻习惯

高职高专学生在汉译英时,容易忽视中英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拘泥于语言在位置上的对应,尤其在一些从句、被动语态和插入语方面非常明显。在汉语中,状语从句尤其是时间和条件状语从句常常放在句子的开头,而英语中,在不带标点时往往放在后面,学生翻译时就按照英语的语序把时间或条件状语从句放在句子的末尾,被动语态和插人语也是如此。学生翻译时不知道进行语序调整。以新视野第二册第三课中的一个句子为例:when I helpedout in the kitchen,for example,nothing made me feel betterthan preparing the eggs and serving them just the way thecustomers wanted.在课堂上请学生翻译时,90%以上的学生都会把“比如”按照英语的原来顺序放在句子的中间。

3.重阅读,轻翻译

由于强调情境教学,师生在潜意识中都认为课堂应该尽量避免汉语,从学生一开始学英语时,翻译实践就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甚至被认为是一件非常影响上课质量的事,几乎没有教师在公开课时有翻译要求,也几乎没有教师布置一些翻译作业。学生自己也认为,翻译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事情。而广泛阅读可以提高学业成绩和英语能力却在师生中达成共识。无疑,阅读可以提高能力,但是对提高翻译能力的作用有限。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学生各种能力的协调发展,片面强调阅读能力有违《要求》和社会需求。

二、提高翻译能力的一些建议

1.教学中重视翻译

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薄弱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缺乏信心、外国文化知识匮乏、对翻译的重要性缺乏了解,等等。归根到底,是由于缺乏练习,而课堂教学的忽视是导致学生缺乏练习的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翻译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有专门的翻译练习。虽然一些教材上有一些句型翻译,但这些练习对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提供专门的翻译内容,让学生进行系统的翻译技巧和翻译能力的练习。②有时间保障。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考虑到翻译教学,把翻译与听、说、读、写提高到平等的位置。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这几个方面平均着力。

2.教材编写兼顾翻译

从现在江苏省大多数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教材看,主要集中在《新起点大学基础英语教程》(以下简称《新起点》)和《新视野英语教程》(以下简称《新视野》)上,《新起点》由《读写系列》、《听说系列》、《学习方法与阅读》和《自主综合训练》组成,翻译包括在《读写教程》中,一般以八个没有任何联系的句子构成,目的是操练本单元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而且所需要操练的词汇和短语都列在所需要翻译的句子之后,缺乏翻译技巧和技能的训练,也没有段落翻译。《新视野》包括《听说教程》和《读写教程》,翻译包括在读写教程中,一般每个单元会有八个句子,其中四个是汉译英,四个是英译汉。汉译英部分与《新起点》相似,主要是操练本单元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英译汉部分是抽取课文中的句子,主要是基于对课文的理解。其它的几个常用的教材如《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新编实用英语》等也都是如此。《高职高专英语系列教材》在教材内容编排上,安排了听力训练、口语交际、综合运用、阅读训练、写作训练等五个方面的训练,就是没有翻译训练,教材对翻译的忽视难免对师生产生误导作用。

3.改变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的翻译形式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简称AB级)中翻译占了20%,比听和写占的比重还大。但是,考查的形式不能保证考查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所要求的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翻译的第一部分是选择题,而且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不得分,其它三个选项分别可以得分100%、75%和50%。由于句子中实质性区别只有2—3个,所以学生往往从句子的通顺程度、汉语的习惯和常识来进行判断。更有甚者,不看英文、只看汉语选项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这种形式的考试区分度很低。如果根据《要求》,考查学生“能借助词典将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文字材料和对外交往中的一般业务文字材料译成汉语”的能力,可以将想要考查的词汇在词典中的释义列举出来,让学生选择,这样可以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选词能力。在第二个部分段落翻译中,应该包括《要求》中规定的基本的翻译能力,如定语从句、长句、倍数、被动句式等的翻译,也可以把一些比较偏僻的词汇的释义列在文章之后,让学生自己选择。

翻译本质上是一种技能,只有经过相应的操练来提高。作为全国统一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应该具有导向作用,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各项能力。教材编写应该给师生教学提供便利,而教学活动则应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如果三者融合,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在目前的情况下,需要教师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己任,不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指导思想,大胆创新。

英语翻译能力 篇4

关键词: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测试,评估

1 语言能力的定义

对于什么是语言能力, 不同时期人们的观点和看法也不同。语言教学兴起之初, 尚未形成指导语言教学的系统理论, 外语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凭经验或遵循传统的教学。教师把语言当作一门知识在教, 包括教授语音知识、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等, 对语言能力的定义就是指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20世纪40年代, 受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心理测量学理论对语言测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心理测量学主张语言能力可以分解为语言技能和语言成分, 人们运用这些语言技能和语言成分的能力就是一个人的语言能力。这时对语言能力的测试注重听说技能, 尤其是听的技能。这种测试在50—60年代占统治地位, 到80年代甚至90年代初仍是主流。60年代中期, Chomsky (1965) [1]提出了抽象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的概念。但不少语言学家指出, 人们进行交往, 光有抽象的语言能力是不够的, 还会涉及到许多超出语言能力的能力。如语言的运用涉及到一系列的社会文化因素。另外, 一些语言学家也提出了语言的功能作用。至此, 人们对语言能力的认识扩大了, 不仅认识到使用语言时考虑语境的重要性, 同时还认识到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 由此便产生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 (韩宝成:2000) [2]。Canale和Swain[3] (1980最先提出了“交际语言能力的理论模式”。此模式对80年代的外语教学界和测试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anale和Swain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式由四个部分组成:1) 语法能力;2) 社会语言能力;3) 语篇能力;4) 交际策略能力。20世纪90年代, 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Bachman[4]发展了Canale和Swain的交际能力模式, 提出了新的交际能力理论模式, 被称为“语言测试史上的里程碑”。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的意义在于把语言的使用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 重视语言在具体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使用, 突出语言能力不仅指语言知识的掌握, 更重要的是运用。Bachman还指出, 交际测试法必须具有鼓动性、真实性、综合性和交互性。

从对语言能力的定义发展轨迹来看, 人们对语言能力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多元化, 从而也导致了语言能力测试手段和方式的多元化。为了让我们的测试与评估更具有客观性、全面性和操作性, 我们把大学生的语言能力定义为语言学习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语言学习能力包括对语音知识、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等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语言应用能力指的是对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对这两方面都进行教师测评与学生自评, 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语言学习能力与其语言应用能力之间的关联性与关联度有客观的认识, 从而给教师的教学提供方向和目标, 也让教师的教学反思更有针对性。

2 对语言能力的测试实践

对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测试与评估, 我校的实践情况是, 入学之初, 对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进行分级考试, 试题题型包括听力测试, 英语知识运用 (四选一单项填空和完形填空) , 阅读理解和汉译英四大部分。根据学生考分, 70分以上学生参加A班, 70分以下参加B班。A班B班学生教学内容和进度要求有所不同。学生都参加四级考试, 过四级的学生参加六级考试。学生大一大二四个学期每个学期期末参加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试题题型与大学英语四级接近, 内容从课本和课外节选, 还有一项是口语考试。第三学期开始开设选修课, 科目包括中级视听说, 美国文化, 英国文化, 英语应用文写作, 科技论文翻译, 中级英语口语等, 期末由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从我校的语言能力测试实践来看, 考试的形式主要有分级考试, 期末考试, 口语考试和四六级考试, 分级考试以及期末考试题型与四六级相差无几, 可视为小四六级考试。对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一直存在赞成和反对两种意见[5]。我们认为2006年改革后的新四六级测试还是有积极作用的。改革后的四六级突出加强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测试, 促使教师更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 对四级过级率的追求也让学校对大学外语的教学硬件进行了很大的改善:如我校上课都在多媒体教室或语音教室, 学校每周举办一次英语角, 有外教和英语老师参加。而且目前四六级成绩也得到社会承认, 逐渐成为用人单位录用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之一, 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但四六级测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四六级是总结性测试, 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评估, 因而无法让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阶段性评估, 对其因材施教, 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有限。因此, 我们提出了语言测试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观点, 并进行了教学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语言能力测试

3.1 教师测试与评估1) 对语音的测试

比如在词汇学习过程中, 让学生看单词发音, 看单词音标发音, 根据读音把单词拼写出来。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打分评估, 并在学生名条下进行记录。

2) 对词汇能力的测试

在词汇学习过程中, 运用词汇联想来对学生的音、形、意之间的关联能力进行评估。

所谓词汇联想测试, 是指受试在听到或看到所给刺激词时立即给出大脑里所出现的反应 (张萍, 2010) [6]。这些反应可以写成单个词, 也可以写出词串。可以是多个单词, 也可以只写一个反应。我们根据学习者水平的高低采用听-说、听-写、写-说、写-写等实验方法。测试形式和内容也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不同模板, 比如可以用词汇联想任务考察受学生的积极消极词汇量。

3) 对语言应用能力的测试

一是在听说课上, 设计一些语言交际任务让学生完成, 教师通过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表现对其语言运用能力进行评估。这些任务可包括: (1) 回答问题:教师设计并录制一系列问题, 问题可涉及日常生活各个方面, 这些问题之间有相互关联性或相互关联性不大, 但提问顺序由易到难, 让学生听问题并作出回答。 (2) 看图说话:给考生一幅或多幅图片, 让学生描述图画或就图发表看法。 (3) 复述故事:给测试者听一段短文或看一段视频, 然后要求被测试者用自己的话复述所听到或所看到的内容。 (4)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特定环境中的特定角色, 要求他们谈话的内容、方式, 必须与角色的身份相吻合。选择的场景也必须尽量符合生活的实际情境。 (5) 口头报告:要求被测试者就所给话题做一个3-5分钟的口头表述, 阐述并论证自己的观点。教师从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对其语音 (句子读法) , 语言表达 (词汇丰富性, 句型准确性和恰当性) , 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语言交际策略等能力进行评估。

二是在综合英语课上, 让学生翻译某些句子, 把译文写下来并交给老师, 教师根据译文对学生词汇能力, 语言理解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评估。还可以让学生写课堂作文并交给老师, 老师对学生的词汇能力, 造句能力, 语篇能力进行评估。这些测试都可以结合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因学生是在自然而非考试的状态下完成测试, 因此测试结果可信度较高。

3.2 学生自测自评

教师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卷, 让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能力进行评估。比如对学生的词汇能力进行测试和评估时我们设计了问卷, 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 比如, 你认为自己有多少词汇量, 你有扩大词汇量的方法吗?你如何扩大词汇量?你喜欢做词汇联想吗?你知道语块吗?你听到一个词即使你从未见过或学习过, 能根据发音把它拼写出来吗?你知道单词连读的规则吗?一个未认识的词, 你能根据你的词汇知识 (如前缀后缀词根) 和句法知识, 猜测它的大概意思吗?你学习一个单词时是否总是试图了解它的词性, 从而了解它的用法等等。通过学生的自测,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语言学习能力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从而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4 结束语

大学生的语言能力应包括其语言学习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我们应采取综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测试与评估, 应加强学生对其语言学习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自测自评意识和能力, 促进其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也应重视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语言能力进行测试与评估的重要性, 特别是其对教学的反拨作用, 以期更好的因材施教, 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Chomsky 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Mass:MIT Press, 1965.

[2]韩宝成.语言测试:理论、实践与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1) .

[3]Canale M M.Swain.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 1980 (1) :1-47.

[4]Bachman LF, Palmer A S.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5]韦保丞.语言测试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S1) .

英语翻译能力 篇5

如何快速提高英语翻译能力?

安格英语导读:在英语考试中,翻译是考验学生转换语言能力的一项测试。许多人以为应付了考试就行了,但是安格英语老师要指出的是,在职场上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翻译文件的时候,语言功底好不好、沟通效率高不高可以直接从你的译文中体现出来,所以大家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不要忘记翻译能力的提高。那么我们如何快速提高英语翻译能力?翻译能力如何迅速提高?安格英语老师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1.加强自身基本素养

所谓基本素养,简单说来由三方面组成,分别是一定的英语水平、较高的中文功底和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这三方面的综合素养越高,越能顺利出色地完成翻译工作。翻译不是一项单独的科目,大家在练习翻译能力的时候应加强中文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多阅读、多写作、多练习修改文章。而对于自己岗位或学科专业知识方面,要对专有名词的翻译有一定了解,这样才能快速地提高翻译能力。

2.实践

翻译是一项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初学者一开始找一些难度切合自己水平且有汉语译文的材料进行翻译练习,再把自己的译文与参考译文相对照,从中找到不足。之后还可以多次思考自己在理解方面是否准确,其次看看自己的表达是否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是否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随着水平的提高,可找些简单文章进行翻译,以后逐步过渡到整份资料的翻译。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坚持每天练习翻译。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大有长进。

3.向他人学习并勇于创新

想提高翻译能力一方面可以多看些相关文章的中文及英文的习惯性表达,就像新闻就有新闻类词汇(举例:)。还可以看看别人是如何翻译的,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找出自己的差距,学习和吸收他人在理解原文精神和翻译表达等方面的长处,促进自己翻译能力及话术上的提高。

如果是自己遇到邮件需要翻译,当遇到问题难以解决时,可以虚心向他人求教。另外经常阅读一些有关翻译技巧的书籍,也有助于翻译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还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受囿于以往形成的条条框框,尽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综上所述,提高翻译能力是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积累的过程,如果想要快速提高英语翻译能力,一反面要靠自己的努力,另一反面学习专业词汇及固定搭配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而针对翻译,安格英语也提供了相应的短期课程,致力于让大家在短期内提高翻译能力,在沟通效率上大幅提升!了解一下:http:///b2c/courseshow

英语翻译能力 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人本主义;能力

一、现阶段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对于翻译尤其是英语翻译高级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大,但是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有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造成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达不到较高的水平。

1.教学随机倾向和主观倾向严重

国内大多数高校的英语教学课堂中对于翻译环节都是采用讲解翻译练习的方式处理,基本没有进行系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的讲解,教学效果不是非常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教师课时量比较大,科研工作也不能落下,所以在大学英语翻译环节只能做一些翻译任务的布置,对于最终翻译结果只能是给标准答案,不能给学生非唯一性和个性化的启发。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数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是与教师的个人判断有着紧密的联系。

2.翻译教学不注重文化背景导入

语言学家Eugene Nida认为,如果学生要真正了解话语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就应该充分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中国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不是来自语言技术层面,而是语言背后的文化。在大学英语翻译课堂中,教师要大量增加西方文化背景的讲授,学生只有对不同文化背景有了充分了解才可以更好地进行翻译学习。例如在“street woman”正确的翻译是“妓女”,而很多学生直接翻译为“街道妇女”。这种错误就是由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问题造成的。任何语言和文化是分不开的,又例如红茶正确的翻译是“black tea”,英语的“black coffee”是浓咖啡。

3.学生英语和母语的综合能力薄弱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语言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这也导致了学生翻译能力的欠缺,很多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错误连连。由于在高中阶段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只是注重英语知识的学习,高考中也没有翻译类题型,所以他们对于听说读写非常熟悉,但是对于译却不熟悉,课堂也没有专门性的训练。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译不重要,只要在做题的过程中对句子和段落有个大致的理解就可以了。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核心

在翻译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必须给学生正确教授翻译的理论知识,翻译实质上是一种交际活动,但是靠单纯的语言知识还不能进行交际。语言能力知识是成功交际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交际能力还包括获得交际中的使用规则。刚上大学的学生在英语语音、词汇、句法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储备,但是语言使用规则却是他们缺乏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言使用规则,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规则的交际。

在翻译界有着很多的流派,很多观点都非常独特,但是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大学教师必须找到一套适合的翻译理论体系。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涉及的原文材料一般有着句子较短、句型结构简单、难度适中的特征,对于意识形态和文学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这种特征使得译文与原文需要高度的贴合,需要用译语再现原文的信息,在翻译的时候语意可以适当地让位于形式。很多时候学生翻译过程中存在着“死译”或者是“胡译”的现象,还有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原文,满足于一知半解,翻译时主观臆断、任意发挥,其原因就在于缺乏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在具体的教学策略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内要把直译与意译根据不同文体需要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选择最为合适的翻译方式。

三、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文体意识

在翻译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语域和文体不当的错误,特别是近些年应用翻译受到重视,各种应用文体翻译已经成为翻译课堂的重要内容。因为毕业生工作后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有可能在法律、新闻、科技等领域进行文体翻译,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英语文体翻译意识培养。例如在经济领域中经常遇到“地下经济活动”等专有名词的翻译,如果学生之前没有翻译基础则很容易出错,“地下经济活动”指的是瞒报收入以达到漏税的行为,也可指违法黑市交易的活动,也称黑市经济或是黑账经济,最为专业的翻译是“black economy”。

2.更新教学方法

传统翻译教学方法有着很强的优势,但是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并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如果课堂内学生人数较少就可以通过“手把手”的教学方式监控整个翻译过程,让学生能够及时得到翻译方面的指导和练习;如果课堂内学生人数比较多则可以采用取向性的教学法和评注教学法,通过这两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另外新的翻译技术也不断在大学翻译课堂中出现,例如可以利用翻译机、翻译术语库、术语管理等先进技术提高翻译的速度和水平,同时这也是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必须掌握的一门翻译技术。

3.增设英汉对比课程

教师在长期的英语翻译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们受母语负迁移的现象,这也是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要面临的障碍。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言文化系统,所以两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价值倾向、审美观念都有着不同。例如汉语因为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在和谐或者是对称方面有着喜好,这与倾向于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差别很大,而英语的逻辑性和语法规则在严谨性和简洁性方面有着突出特点。只有让学生们了解和熟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才会在翻译过程中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英语翻译实践中则会自觉培养译语意识和特定的表达习惯,提高译文的质量。

4.培养学生翻译决策能力

学生在翻译学习中经常在找到目标单词后,面对丰富的词义选项又犯难了,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参考呢?在网络学习中寻找到海量的原文背景应该如何去筛选呢?翻译时采用哪种翻译方法呢?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有一种翻译决策能力,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翻译类型的文章和不同的翻译情况作出适当的选取方法的甄别,帮助学生提高翻译的决策能力,引导学生权衡利弊作出适合的判断。

5.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翻译学习中需要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重要的认知能力。将原文通过大脑有效的提取和加工并成功输出是翻译教学所追求的境界,这个境界的实现需要学生不断抛弃自我的翻译,在教师给予的参考译文中不断修正。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地去独立思考,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不断的相互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译文没有标准形式,翻译的答案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既是创造性的表述又忠实于原文。

在大学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翻译理论、技巧、实践三者的关系,在课堂中要培养听、说、读、写、译全方位的英语技能,相信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教学,学生的翻译能力一定会有所提升。

解读英语教材 培养英语能力 篇7

就两套教材比较而言,表面上看好像有很大差别,其实它们的宗旨是一致的,都是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围绕相关话题与学生的语言交际活动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只不过冀教版的教材中每一单元的每一课表面看来都是一个模式,但其教学任务如听力训练、写作训练,是隐性的。所以说不管用什么版本,我们对教材认识要到位,都要围绕教学宗旨去教,也就是说,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

冀教版的语言信息量大,所以教师在每节课的开始,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过渡方面,不能像过去那样,只听写单词、读一读上节课的对话、检查语法项目等等。我们不能孤立地认识每一课,不必每节课的单词、语言、语法、听读、背诵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水过地皮干。我们应该树立教材的整体意识,把教材统篇考虑,可根据不同学习时期,确定教授的重点,比如,可定为精讲课、泛读课、听力课、写作课、等等。尤其对于语法,要坚持淡化的原则。冀教版中的语法知识内容重点不集中不突出,而且规律性知识较少,给我们的印象好像是杂乱无章的。其实不然,因为教材编写的目的之一就是淡化语法讲解,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语言知识是反复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这样通过语言的反复呈现、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体验、归纳某项语法知识,意在培养学生归纳思维能力。我们多数老师还是特别注重语法的,好像一节课没有了语法的讲解,学生就没学到什么知识似的。仔细想想学生在听力、阅读、写作时,有哪一个会去考虑语法?因此,不管用什么教学模式,都要在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上下功夫。

一、听的能力培养

听力在中考中占的比例不亚于语法,但老师们往往是在考前集中训练听力专项。听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从初一就应该训练,每节课都可以训练。尤其在初一,学生在小学学过课文,会读会背了,我们就从听力上下功夫。每篇课文都是训练的好素材,或设置些问答题,或是填空题,或是判断题,让学生合上课本,带着问题来听,有时需要学生合上课本听录音跟读,有时需要间断地提问学生重复所听内容。同时,老师用英语授课教学,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及课堂上的很多听说读的活动中穿插听力,都是训练学生听力的好方法。

二、说的能力培养

多数老师注重背诵,但是学生背过了,并不代表着他们会说了。这里的说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其实每节课首的Think about it就是很好的说英语的素材,也是学生合作探究创新,拓宽知识面和词汇量的最好的材料。因为农村有的孩子眼界窄,多数老师都是让学生简单回答一带而过。冀教版的这部分讨论话题,有利于学生的口语表达,因为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在组内发言,然后点一名学生来表达本组的观点看法,这无疑会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书面表达奠定了基础。一些学生的创新想法常常在这一环节里体现,当然引起的课堂气氛也是非常活跃的。分组讨论也提高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优补差。我们还可以满足学生的词语需要,给学生补充课外词汇,更重要的是能引出本课的生词,或者制造悬念,引发学生对于正文内容的渴求。

别小看说的话题,只要我们老师善于挖掘,就能培养出学生的多种能力来。有时这部分体现的内容与农村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太合拍,有的远离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所以也难以开展活动。这就需要老师活用教材,可以创设情景素材,创造出更有利于师生对话的问题,使之更具现实性。

三、读的能力培养

每个老师都很注重读。朗读、跟读、默读、速读、略读,形式多样。学生的读的能力也确实很强,即使是后进生,不会写,不懂意,但也会读。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说在老师教授完语法后,让学生去跟读、自读,甚至背诵就行的。当然背诵有它提高语感的积极一面,但学生死记硬背下来的东西并不一定能够转化成他们的语言,背过就忘的现象很普遍。对于一篇文章的读,一定要让学生自学课文,在讲授时,坚持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由理解到记忆层层推进的原则,并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我们可以在精读教学中,采用四读形式:一读是不出声的快速阅读,并设置一两个简单的问题;二读时稍稍放慢速度,完成老师设置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三读时把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对每一部分进行研读,回答一些较细节的理解性的问题;并归纳出语言点,对一些语法现象作简单的解释;四读是学生集体跟磁带大声朗读,给几分钟让学生准备一下,然后根据黑板上的关键词进行复述。这也是提高学生口语的好方法。

四、写的能力培养

写的能力也是日常授课过程中应该注重的。我们应该有计划地规划学生写作能力的循序渐进的提高。初一,教给学生写简单的句子,注重口语表达;初二,要求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并重,通过有意识地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英语写作的思维方式、具备写作的基本能力,并逐步掌握写的技能;初三,突出书面表达训练,并养成自修改和互相修改的习惯。然后老师再给修改,集体讲评或个别面批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技能。

另一方面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就Think about it里面的问题做一个书面准备,然后小组讨论,课下合作、交流、修改,每组写出一篇有关话题的作文来,贴在黑板报上,每周办一期作文版面的手抄报。Let’s do it部分力图体现任务型教学途径和新的教学理念,所以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利用它,让学生查阅网络,合作探究,通过写作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这部分内容很多超出了农村学生的知识水平,对于老师和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把它作为学生的口头作业,或让学生自主处理。

总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有效解读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度理解教材,把自己变成使用教材的主人。只有这样,教起来才能游刃有余,达到高效利用教材,用好、用活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有效解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理解教材内容,是教师的首要内容。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灵活运用教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材,解读和运用

参考文献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翻译能力培养 篇8

1 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 英语学习的需要

翻译能力的培养一直都是英语综合能力的组成部分, 也是英语翻译教学的目的所在。翻译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英语的学习。具体来说, 主要展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翻译能力与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听说读写译联系紧密, 大学生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又一次梳理了翻译材料, 并对相关词汇用法和语言知识又再一次的进行了掌握, 同时也明晰了句式结构和关联词语等。例如“Were it to she to decide whether w should have 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 or a governmen without newspapers, she shouldn’t hesitate a latter to prefer th moment.”

译文为“如果让她来决定选择报纸抛弃政府还是选择政府抛弃报纸, 她一定会不假思索的选择前者”。通过这段的翻译和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能更进一步地掌握倒装结构和虚拟语气。

其次, 英语翻译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翻译能力想要有效提升就不单单需要对语言进行简单转换, 还要联系英语使用环境和使用国家的文化。而文化的差异恰好是翻译过程的重要阻碍。所以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 丰富学生自身的英语文化知识。例如在“In a day when few hobble persons ever spoke to those of hum ble origins except to give an order, Jefferson went out of his way t talk with gardeners, servants, and waiters.”一段中, 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会认为“when”所引导的定于从句是在“day”之前, 语言组织就会出现困难。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可以通过断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点, 将“In a day when...except to give an order”划分出来, 提醒学生是否可以翻译为“在当时, 除非在向卑微的人发出号召的时候, 贵族很少愿意同卑微的人说话”。显而易见, 通过这样的断句形式和翻译点播, 学生便能顺利掌握英语重形合和汉语重意合, 进而可以窥探不同民族和文化衍生思维方式的差异。

2) 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和全世界各国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起来, 而在各种社交活动当中, 英语无疑成为了最为常用的语言工具。因此, 英语的听说写译技能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跨国跨领域交流的桥梁, 翻译能力的重要性愈发突出。此外, 现代社会中诸如金融业、法律行业、旅游业以及信息科技行业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英语的翻译技能。在时代背景之下, 我国对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中英互译”“高速翻译”“翻译精准”等成为了广大大学生英语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故而, 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是我国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也是多方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2 翻译能力培养的缺陷和当下翻译教学的弊端

1) 重视程度偏低

就眼下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大纲来看, 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听说读写译技能。但是由于传统思维的束缚, 导致了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的大学英语培养的首要目的, 最终造成了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偏低。尽管现阶段英语教学改革在不断推进, 但是大多数非专业英语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还是出现了大量的阅读能力教学, 忽略翻译教学的份量。而且,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大三、大四学年都不再有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 仅仅是利用某些英语翻译选修课进行翻译能力培养, 课堂中重视程度也相当低。

2) 翻译材料和课程设置不足

近年来,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材料在不断变革, 但是就当下的英语材料来看,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和大学英语的教材依然尚未将翻译能力的培养囊括进入。就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 《全新版大学英语》来看, 其中涵盖了听说材料、读写材料, 反而没有专门针对翻译教学的翻译材料。而且, 现阶段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英语课程的开设都只是大一学年和大二学年, 进入大三学年的学生已经没有英语课程学习, 英语教学断线现象严重。此外, 就全国范围来看, 专业翻译教学的教材凤毛麟角。

3) 教学方法和培养手段传统单一

现阶段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翻译教学和翻译能力的培养对于教材中的零星教学翻译依赖相当严重, 而教材中的教学翻译法由于多年的忽视依然传统。同时, 翻译教学方法和培养手段也较为传统和单一, 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是教师传播知识, 学生学习知识的单向模式。完全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最为重要的是, 相当一部分翻译教学将翻译结果当做了翻译能力培养的评测手段, 过分重视翻译知识和语言知识而忽视翻译技能的问题也屡屡皆是。英语教学的本质来主要是为了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将英语翻译学习学以致用, 成为应用型人才。然而由于长期缺乏翻译实践, 学生在翻译应用学习的过程中也相当缺乏。

4) 大学英语教师翻译能力的欠缺

由于重视程度的下降以及翻译教学材料不足、课程设置不够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广大高校也没有将自身翻译教学能力提升的积极性。而且, 大学英语教师在师范院校接受的教育过程中, 涉及到翻译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思想也相对较弱。尤其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翻译教学材料、自身翻译能力不足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 眼下我国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翻译能力相当欠缺。

3 培养翻译能力改进教学现状的对策措施

1) 加强重视, 不断培养翻译意识

《大学英语课程大纲》和《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已经明确阐明了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将翻译教学重视起来, 应当特别注重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因此, 无论是非英语专业高校还是普通高校, 都应当加强对英语翻译教学和英语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尤其是翻译意识的培养, 对于学生学习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能力、促进翻译教学有效性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例如现代某些高校已经采取课堂播放诸如《老友记》《生活大爆炸》等纯英语生活剧的方式引起学生翻译意识, 吸引学生英语翻译的积极性。或者是有的高校开始广泛开展英语辩论活动, 培养翻译能力的同时也让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化的状态中提高翻译能力。

2) 丰富教材, 完善课程

针对教材不够丰富和课程设置不完善的问题, 广大高校应当尽量在大一大二学年的英语教学中根据课程设置增添足够多课时的翻译教学, 提升英语翻译教学课时与其他教学的平衡度。而对于大三和大四学年的学生, 英语教师则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英语实践活动、英语训练和英语翻译教学选修课程。同时尽量增添一些诸如商务翻译、科技翻译等形式的选修课。

无论是高校自身还是国家高校教材委员会, 都应当主动接纳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相关规定, 将翻译教材编写进入英语教材中。而且, 在翻译类教学教材编纂的过程中, 编纂人员还应当注意翻译练习、翻译技巧、翻译实践等内容融入, 确保教材内容自身的多样化。广大高校也可联袂各大出版社, 联合发行针对翻译教学的教学材料。不断丰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可用材料。

3) 加强技能培养

翻译技能的培养是翻译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 面对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阻碍, 加强和创新翻译技能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具体来说, 加强技能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化背景的关注。例如“After I had told Walt or Larry what to do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 I’d have trouble getting back to sleep.”这段话的翻译过程中, Walt和Larry是英语翻译中最为常见的昵称, 类似于中文的张三李四。这便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决定的。学生再翻译过程中就不能直接翻译为“告诉沃特或者拉瑞某种情况如何处理后”, 而是应该翻译为“告诉这一位或者那一位某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2.充分考虑语言环境是翻译技能中需要掌握的重点, 这是因为往往翻译过程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表达内涵。

3.针对翻译教学过程中某些非专业学生不能灵活变动出现翻译过硬情况的发生, 教师应当教授断句、增词、合词、减词和语序调整等技巧, 帮助学生应对语言差异。

4 结束语

翻译能力是大学生外语学习过程中综合技能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翻译教学的有效性又直接影响了大学英语翻译能力培养的高低。针对现如今翻译教学和翻译能力培养弱化的情况, 广大教师应当重视翻译教学过程, 不断规避教学弊端, 切实培养学生翻译能力, 确保学生能够成为多层次、应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汪晓莉.基于实证视角看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82-87.

[2]吴丽冰.目的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3) :73-76.

英语翻译能力 篇9

1. 英语翻译能力提升的障碍

1.1 语言基础知识不扎实

语言基础知识不扎实是英语翻译能力提升的最主要的障碍。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对单词拼写的认识和对基本语法的掌握构成了英语学习的入门基础, 如果入门基础掌握不牢靠的话, 势必会影响英语的学习。

翻译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化, 它要求译者不仅要正确的理解原文的意思, 还要能通过译文将其意思准确的还原。在这个过程下, 就要求译者对这两种语言的融会贯通, 如果译者的英语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靠, 识记的语法词汇知识过少, 就不能正确的理解文章的意思, 更不能做到两者间的融会贯通。

1.2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由双方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差异是一种跨文化的现象, 而就是因为这些不同点才造就了翻译过程中语言语义的运用和差异。如果对西方文化的不了解就很容易在翻译的过程中犯低级错误, 从而引起笑话。例如:英语中对地址的翻译跟中文中完全相反, 中文中按照从大地名到具体的小地方, 从国界, 省, 市, 县再到具体街道门牌号, 逐步缩小范围, 而西方英语中则刚好相反, 他们是从具体的小范围到大地名, 逐步的扩大。另外, 对于中文中人名的称呼和西方人名的称呼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先姓后名, 西方则是先姓后名, 对于一些结婚了的女性的名字称呼要稍微复杂一点, 结婚了之后的女性从夫姓, 就是在自己的名字后面加夫姓, 一般情况下是不使用自己娘家的姓氏的, 除非自己娘家的姓氏很出名, 很有名望, 这种情况下的名字叫法就是自己的名字加上娘家的姓氏, 再加上自己丈夫的姓氏, 放在最后面的姓氏依然是最重要的, 这种做法是一些以自己娘家为荣的女性通常采用的方法。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不同绝对不只是这两点, 所以, 我们要想翻译到位, 就应该注意学习西方的文化, 对其民族加深理解。

2. 英语翻译能力提升的具体策略

2.1 充实词汇和语法量

作为学习英语的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就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其基础就是做其它学习的前提, 丰富词汇语法量。不打好基础就不能把英语学好, 更无从谈翻译英语了。中国有句老话“没学会走, 怎么学会跑”, 对于英语学习来说, 词汇语法是基础的学习走路, 而这也是英语腾飞的基础, 当然, 也是最为重要的前提, 没有这一步无法进行下一步。词汇是英语语言结构的基础, 在学习词汇时, 不仅要能准确的拼写还要能够正确的拼写。对于英语翻译来说, 笔译者的词汇量是相当大的。词汇配合语法运用, 不仅要会读写, 还要会加以运用。英文的许多单词的意义有差异, 还要多方面的了解其不同的意义。

2.2 加大阅读量, 学习西方文化

学习英语要多加的阅读, 通过阅读掌握更多的西方文化习惯, 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对西方文化有了广泛的了解后才能准确的翻译。通过对不同题材体裁的文章进行学习, 了解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深刻了解文章背后的文化底蕴, 从而领悟不同文化的差异。在翻译的时候, 要注意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是否得体, 特别注意翻译过程中不能触犯对方语言文化上的禁忌, 要充分尊重对方的文化思想内容。这就要求译者要非常的了解西方的文化, 对于不同地区的一些特定的、约定俗成的概念的转换和文化禁忌要注意。要想了解西方文化, 加大对西方文字的阅读是必经之路, 加大英语的阅读学习, 能够在翻译的道路上成长的更快。

2.3 学习实践, 掌握翻译技巧

学习和实践的过程是漫长的, 也是很愉快的。当你走上一条慢慢清晰的道路时, 你会更加的快乐。通过学习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掌握翻译的技巧, 并加以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以巩固自己的所学, 是翻译成长的基本路线。通过对不同文献的翻译, 不同题材的学习和掌握, 有简单到一般, 再增加难度, 翻译不同的文体并与原文进行对照, 最后检查自己的不足, 通过整合再加以针对性的训练, 以克服自己的不足, 从而使自己的翻译能力不断地提高。

实践的道路是漫长且辛苦的, 实践最重要的是要针对自身的特点来有目的性的进行翻译能力的提高。另外, 翻译过程中还可以进行人物对话训练, 口语的对话能够培养译者的反应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职业素养。不管怎么样, 对英语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文字上面, 还应该走出去, 跟人交流沟通才是英语学习的正确方法。

参考文献

[1]常俊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实施效果的定性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9)

英语翻译能力 篇10

1 翻译能力的涵义

所谓“翻译能力”, 是指翻译者在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的能力, 受到翻译者自身的语言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翻译技巧、文化视野、人生阅历、应变能力、心理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是翻译者综合素质的体现。

2 高职院校英语翻译教学及学生翻译能力现状

2.1 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2.1.1 设置欠妥内容陈旧

首先, 设置欠妥。高职院校在翻译教学的课程设置方面缺乏计划性和条理性, 往往出现课程重复、断层、残缺等现象。与此同时, 缺乏对于翻译能力培养的指导性文件, 导致教师很难系统性的开展翻译知识传授和翻译技能培训, 翻译教学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 学生的翻译能力难以得到全面提升。

其次, 内容陈旧。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英语翻译教学的内容既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也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工作需求紧密结合, 导致翻译教学缺乏时效性和实用性, 学生进行翻译学习的兴致不高、教学效率低下。

2.1.2 方法落后评价单一

首先, 方法陈旧。大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采用单一的、机械的翻译训练模式, 缺乏对学生翻译技巧的培训和翻译能力的培养, 导致学生成为“翻译机器”, 而不是“翻译人才”。

其次, 评价单一。高职院校在翻译学习成绩评定上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形式, 从表面上看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事实上, 很多教师无非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给出平时成绩, 并没有真正关注学生在翻译教学的态度和情感、能力和技巧等方面的变化, 发展性评价成为一纸空文。

2.2 学生翻译能力现状

2.2.1 能力薄弱欠缺技巧

一般来说, 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都比较薄弱, 在英语翻译过程中, 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翻译技巧作为支撑, 翻译任务难以顺利完成。

2.2.2 缺乏兴趣信心不足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 尤其是翻译学习都缺乏兴趣和信心, 甚至存在厌烦或惧怕心理, 导致翻译教学效率低下, 成果不明显。

2.2.3 方法不当错误频出

高职院校学生在翻译学习方面缺乏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习惯, 导致翻译过程中错误频出, 翻译质量低下。一般来说, 高职院校学生在翻译学习中往往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 强调局部, 忽视整体。很多学生片面强调对于词汇、短语和句型的“死记硬背”, 欠缺对上下文和整体语境的把握, 翻译缺乏流畅性和完整性, 准确性也难以保证。

其次, 强调知识, 忽略文化。很多学生在翻译学习过程中, 将全部精力都放在语言知识本身, 忽略了对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导致在翻译过程中脱离文化背景, 产生“文化休克”现象。

最后, 强调学习, 忽略实践。高职院校是为国家培养一线技术性人才的重要阵地, 翻译教学也必须为学生的专业和就业服务, 而很多学生过分重视理论学习, 忽略了翻译实践, 导致翻译学习成为“纸上谈兵”, 翻译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3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策略

3.1 完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3.1.1 完善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应该对翻译教学进行统一设置, 从以下几个方面规范翻译教学、提升学生翻译能力:

首先, 调整开课计划。在开设翻译教学课程之前, 学校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课时安排、内容衔接、专业搭配等方面的问题, 使翻译教学有计划、有目的的顺利进行下去, 使学生的翻译能力得到系统训练, 使翻译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其次, 明确教学目标。高职院校要明确在翻译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将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纳入到翻译教学体系当中, 指导教师在哪些单元的哪些环节中, 采用哪些方式提升学生的哪些翻译能力, 并规定在教学的哪些阶段, 学生的翻译能力达到哪些水平。例如, 有的学校尝试组织由翻译理论专家、教育专家、企业顾问、校内教师组成的翻译教学研究小组, 商讨具体的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 并形成全校统一的翻译教学指导方案, 指导教师进行翻译教学。

3.1.2 更新教学内容

在翻译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实际教学情况, 尽量选取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紧跟当前社会热点、满足学生专业需求的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参与翻译教学的积极性, 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例如, 在奥运会期间, 教师选取与奥运比赛项目和奥运会发展史有关的教学内容, 不仅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也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进而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3.2 革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

3.2.1 革新教学理念

要想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翻译能力, 教师应该革新教学理念。秉承“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翻译能力、理论结合实践、满足专业需求、促进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 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来开展翻译教学。例如, 教师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来选取翻译训练材料,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 尽量选取与景点介绍、风俗文化、地理知识等有关的翻译材料, 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翻译训练的同时, 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可谓一举多得。

3.2.2 改善教学方法

除了传统的讲授法, 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法、游戏法、分层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本文就以下三种方法展开讨论:

首先, 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学习, 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翻译教学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为翻译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例如,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甄嬛传》选段, 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 斟酌“不负恩泽”、“长发绾君心”等古语的翻译方式。在集思广益、畅所欲言的过程中, 丰富了词汇储备、拓宽了翻译思路、加深了文化理解, 翻译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其次, 游戏法。游戏法最大的优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 最新上映的《帕丁熊》学生们还都没有看过, 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故事梗概之后, 播放事先隐去声音的电影片段, 让学生根据自身对剧情和角色的理解来为角色“配音”。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中英文转化能力都得到锻炼, 翻译能力迅速提升。

最后, 分层次教学法。高职院校学生在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语言基础、专业需求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 对翻译教学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如果教师采用分层次教学法, 则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学生的教学需求,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翻译能力。例如, 教师首先采用任务驱动法, 要求学生进行中译英练习, 翻译一段与“故宫”有关的材料;进而采用合作学习法, 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在任务分配的时候又采用分层次教学法, 让语言基础薄弱、翻译能力较差的学生负责材料搜集, 为翻译工作奠定基础;让语言基础较好、翻译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材料整合, 形成翻译初稿;让语言基础扎实、翻译水平优异的学生负责材料润色, 整体提升翻译质量。然后, 三个学生在互相帮助的前提下进行分工互换, 尝试从另外的角度再一次完成任务, 通过交流合作, 实现共同进步。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信息素养、基础知识和翻译技巧都得到了锻炼, 也使学生体会到了翻译学习的成就感, 翻译教学取得良好成效。

3.3 强化技能培训重视文化渗透

3.3.1 强化技能培训

翻译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翻译技能的培训。因此, 教师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翻译技能培训:

首先, 夯实语言基础。在翻译教学当中, 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英语语言知识和翻译理论知识两个方面。如果将提升翻译能力比喻为建造大楼, 那么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就是支撑大楼拔地而起的“地基”, 而翻译理论知识则是为大楼添砖加瓦的“材料”, 二者缺一不可。

其次, 加强语言训练。绝大多数情况下, 翻译的对象和工具都是语言, 因此, 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把握英汉语言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提高语言的流畅性和准确性。例如, 在散文翻译过程中, 将“waste time”翻译成“虚度光阴”, 可以使文章更富美感, 也更符合文章意境。

再次, 加强语篇分析。翻译是离不开语境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化语篇分析, 让学生从整体的语境出发, 全面掌握翻译材料的意义, 进而深入理解每句话、每个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例如, “女权主义”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涵义不尽相同, 有褒义和贬义之分。翻译者只有通过语篇分析, 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旨大意, 才能对“女权主义”有准确的翻译。可见, 语篇分析对于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有重要影响。

最后, 加强技巧训练。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 能够降低翻译难度、提高翻译质量, 使翻译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在翻译教学中, 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技巧培训。一般来说, 增译、减译、省略、转移、拆分、合并等方法, 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例如, 有一段译文中提到“中国情侣都在庆祝七夕节”, 如果直译过来, 很多外国人并不知道“七夕节”是什么节日, 此时如果采用增译法, 在“七夕节”后面进行补充说明, 则能够使表达更加明确:“Chinese couples are celebrating the Chinese folk-lore, which is called Chinese Valentine’s Day”.

3.3.2 重视文化渗透

翻译是语言的艺术, 也是文化的艺术。因此, 要想提高学生翻译能力, 必须重视文化渗透, 使学生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 克服“文化休克”。例如, 婚礼和葬礼在中国称为“红白喜事”, 而在英语中如果直译过来, 西方国家的人不仅无法理解, 还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只需要直译成“weddings or funerals”就可以了。

3.4 改革评价体系理论结合实践

3.4.1 改革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要从以下两方面来改革评价体系:

首先, 完善评价标准。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受到兴趣爱好、基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完善评价标准, 将学生在翻译教学中的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方法的形成、学习习惯的改善、基础知识的积累、翻译技巧的提升等都纳入到评价标准当中, 使评价不仅起到总结评定的作用, 也起到规范指导的作用, 达到以评价促发展的目的。

其次, 丰富评价主体。随着合作学习法、分层次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学形式实现了多元化, 那么评价主体也必须实现多元化。在翻译教学中, 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师生互评等多种形式, 让教师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对教学有深入的认识、让学生对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也有清醒的认识, 为教师调整讲课方式、学生调整学习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使教学评价成为帮助学生提升翻译能力的重要手段。

3.4.2 理论结合实践

翻译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践, 而高职院校教学的总体目的也是为了实践, 因此, 教师要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 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比如, 带领酒店管理系的学生到酒店实习, 现场翻译酒店服务标语、价目表等;再比如, 组织汽车电子系的学生到车间实习, 并翻译车间内的机器操作说明书等。在丰富专业词汇量、加强翻译理论培训和技巧训练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实际教学中, 影响学生翻译能力的因素有很多, 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方法也有很多。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引起广大同行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这一话题的讨论, 大家交流沟通、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彭安辉, 李延林.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 .

[2]阳玲英.高职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与翻译能力的培养[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2011 (7) .

[3]胡信华.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高职应用翻译教学研究[J].职业时空, 2011 (4) .

英语交际能力与英语口语教学 篇11

目前,在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中,"说"仍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不少中学生学了几年英语后他们仍然是不会开口说英语的"哑巴"。 我们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交际的动机,培养学生"说"英语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智力因素。另一类是非智因素,在学习方面,学生成功与否除受智力因素和本人已有知识能力制约外,非智力因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英语口语交际教学中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策略也显得尤为重要。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学生是交际的主体,学生的主动状态、情绪反应直接影响交流活动的开展。因此,在英语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交际活动中享受到与人交际的情趣,从而增强自主参与的意识。

2.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积极参与信心。在英语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中,要建立民主平等、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师生关系,要在课堂上创造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使他们积极投入到交际活动中去。

3.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达到学习目的的动力

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则是由外部的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不一定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往往是对学习带来的结果感兴趣。

4.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努力创造学习情景,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5.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学生既会保持适度的"焦虑感",又处于学习的最佳精神状态,往往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从老师的尊重、信任、期望中获得学习的力量,从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

6.创设情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产生的言语活动,口语交际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在课堂上我经常采用创设有关情景,让学生用所学的句型与同伴对话,然后表演给老师和学生欣赏。

7.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口语训练

英语口语交际的训练既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生活实践进行,还可以根据需要组织专门的训练活动,它的训练方式是丰富多彩的,训练的时空也是不受限制的。

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解决"会说而不敢说"的问题

1.正确对待学生口语中的错误,尊重学生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犯错误的必然性,要允许学生犯学习性错误。善待学生的学习性错误,学生就不会因为自己经常犯错误而不好意思,也不会因怕别人嘲笑自己而羞于开口或者嘲笑其他同学。

2.教师要有较大的"容忍度"。对学生的学习性错误,老师要采取宽容、耐心的态度,绝对不能因为苛刻地对待他们的错误而使其失去学习信心。老师要善于发现、及时肯定学生口头语言的优点,使学生时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纠错要有所选择。为了保护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交际的积极性,教师要区别对待学生口语中不同类型的错误,切不可有错必纠。

4.注意纠错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或进行口语训练时,教师应认真地观察和倾听,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打断他们的表达,而应该在学生的表述全部结束之后,再给学生以纠错指导。

三、正确认识"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关系

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某一项技能的发展对其他几项技能的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某一项技能的缺陷同样会阻碍另外几项技能的发展。 "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必须全面发展。

四、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

1.要想真正学好英语,用好英语,就要对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对于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除了由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介绍外,学生在课外也应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丰富知识,开阔眼界。

2.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加强英语思维能力训练

英语口语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口头交际的习惯,做到语言清晰、流畅、达意,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听地道的英语,培养他们边听边直接用英语把听到而且理解了的东西储存在记忆里的习惯,以及培养他们克服母语干扰,直接用英语表达的良好习惯。

总之,一旦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有了想说英语、爱说英語而且立志说好英语的愿望,在教师的帮助下,他们学习起来就如同在推一辆刚刚加了润滑油的小车一样轻松自如了,而且前进的速度也将是不容置疑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提高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需要课内课外多听、多读、多说、多实践。教师应尽量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通过有意义的交际性实践真正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英语翻译能力 篇12

随着英语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被应用越来越多, 单纯的应试型英语人才越来越不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 因此, 要全面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现代语言学认为, 无论语言理解还是语言使用都必须依赖使用语言的人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和语言等方面的知识, 若缺乏这些知识, 语言理解就会变得异常困难或错误百出。针对以上情况, 我觉得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及传授, 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在平时的各项教学活动中, 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信念, 鼓励他们在活动中勇于表现并加以肯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树立学生的成就感。当然,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需要每一位学习者有持久的耐心和毅力, 适当放慢学习速度, 克服急躁情绪, 不要苛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这其实是由语言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 还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恒心和决心。

二、针对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费时低效”问题, 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从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起, “费时低效”问题就一直困扰着学习者和教育者。如果单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 而不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出发, 那就始终无法克服“费时低效”的问题, 因此, 这个问题是减少学生英语学业失败的核心问题。我们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要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角度思考, 综合性地指导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一个学生学习成功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应该指导学生养成科学制订学习计划的习惯, 提高学习效率。当天教师讲过的英语课文或知识点, 如果不及时进行复习和训练, 过几天就会错过复习的有效时机。平时做错的题目或理解不了的英语句子肯定是某个知识点没有掌握, 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除此之外, 要指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和反思的习惯, 形成点滴积累和勤于查找词典等资料的习惯, 同时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单词的记忆、听力的训练、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等, 都需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否则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只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了单词不会用, 句子背熟了却应用不到实际情景中, 听课时记录的学习笔记无实质性内容, 最后写作当然就是一片空白, 听力更是无从谈起。

三、借助现代社会的先进技术, 强化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训练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迅猛发展,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及手持电子设备大量涌现, 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和诸多便利条件。譬如查词典可以通过电子词典并能听到读音, 用MP3听英文歌曲或观看英文版MTV, 上网看英文电影甚至搜索相关疑难问题的答案、看英文报纸、跟外国人聊天、下载经典英语文章等, 有的手机也有这些功能。这样一来, 为学习英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各种可能性。

语言不仅是知识, 更是一种技能, 而技能的训练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在这一点上, 语言学习如同一种竞技运动一样, 每天要有一定强度的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听、说、读、写是英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之上, 还要加强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的正面引导, 让英语语言技能的掌握更有效, 更省事。

上一篇:31卷10期疑难病案下一篇:区域企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