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人才培养

2024-09-14

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共12篇)

英语翻译人才培养 篇1

一、前言

众所周知, 青铜、丝绸、造纸和印刷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瓷器也往往被称为中国的古代发明之一。闻名中外的古“丝绸之路”, 运送的主要是瓷器、茶和丝绸。在南方, 瓷器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被运送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中国的瓷器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文化, 是“东学西渐”的主要媒介之一。历史上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中国的瓷器; 今天陶瓷仍是中国对外交流的媒介之一。然而, 作为跨文化交流主要手段的翻译, 在陶瓷领域却非常滞后, 翻译的臆想性和随意性常常会出现。

二、陶瓷翻译现状和陶瓷翻译的特点

中国文化部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中外文化交流》 (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杂志, 当属于国家层面对外交流的权威杂志。其中有一篇文章把中国古瓷器“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翻译为“A Yuan Dynasty Bottle, Entitled Ghost Valley Coming down the Hill”。该翻译有两处明显不妥, 第一, 把“罐”翻译为bottle不妥, 因为bottle多指金属或玻璃瓶、罐, 而陶瓷罐宜译为pot。第二是对“鬼谷子”的理解。“鬼谷子”是中国战国时期一名军事家的名字, “鬼谷子下山图”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 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而该条目却译成了地名“鬼谷”, 更何况一个“鬼谷”的地方怎能从山上下来呢?该条目译为“Blue - white Pot with the Design of Gui - Guzi Descending the Mountains ( Yuan Dynasty ) ”似乎较妥。

中国在陶瓷领域长期以来有着重大的影响, 陶瓷英语表述的是人类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产物, 使得陶瓷英语不同于其它专门用途英语, 有些单词的词意与原意大不一样, 有的则还有特殊的故事。Biscuit原意是“饼干”, 但在陶瓷英语中意思是“素烧坯”, 这也许是因为烧制前的陶瓷坯体的颜色和脆性与饼干相似。一些刚接触陶瓷英语的人对“拉坯”一词译成throw感到困惑不解, 殊不知, throw一词源自古英语thrawan, 其含义是“扭动或旋转”, 在语言的历时性变化中, 其拼写由thrawan演变成了throw, 含义则演变成了“抛或掷”, 但“拉坯”之意仍来自古英语的用法。16世纪当中国的“青瓷”流传到欧洲时, 欧洲人还不能制作真正的瓷器, 也不知道怎样称呼这种瓷器。当时法国巴黎正在上演一部流行歌剧, 其男主人公叫Celadon, 他所穿服装的颜色与中国青瓷相似, 于是人们称中国青瓷为celadon。这个纯法语词后来被作为英语“青瓷”使用, 但一般的中型英语词典中都没有收录该词, 只有在专业词典或大型英语词典中才能查到。陶瓷英语中诸如此类的词汇为数不少, 再加上陶瓷英语专业性强、涉及面广, 除了涉及理工科知识, 还包括人文历史知识, 这对陶瓷翻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陶瓷翻译人才培养策略

( 一) 优化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

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通常有两种途径。其一是提高专业人士的英语水平, 其二是提高英语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水平。但对于陶瓷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而言, 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陶瓷专门知识比较可行些。因为陶瓷是一种材质, 所涉及的范围太广; 陶瓷领域本身内含工科、文科、历史等, 让工科或其它专业的学生在短期内大力提高英语水平有相当难度, 何况他们的专业也只是陶瓷领域的一个分支。英语专业的学生所缺少的是陶瓷背景知识, 对于翻译来说对这种背景知识的掌握是不需要很精深的。

人才培养的责任主要在高校。虽然目前国内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 但有陶瓷专业和外语专业的高校为数不多。培养陶瓷翻译人才的重任理所当然地落在国内迄今为止唯一的陶瓷高校———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的 办学定位是面向行业 ( 陶瓷) , 服务地方, 陶瓷学院的外语专业更是以扩大陶瓷观念为办学宗旨, 以培养陶瓷翻译人才为己任, 已经组织教师编写了目前可能是国内唯一的一部陶瓷英语翻译类教材, 开设了专门的陶瓷英语翻译课程及相关课程。从人才培养角度和实际效果来看, 这样的办学定位和教学设制还是比较成功的。相当数量的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到各类陶瓷企业或陶瓷外贸公司工作; 在“箭牌卫浴公司”, 外贸部的外贸员和部长几乎都是陶瓷学院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担任。目前学校正在重新修订专业培养计划, 应充分考虑市场的发展对陶瓷翻译人才的需求, 调整教学计划, 优化课程设置, 多开设一些陶瓷历史、陶瓷文化、陶瓷工艺、陶瓷美术等方面的课程供学生选修, 拓宽外语专业学生对陶瓷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 二) 学校和用人单位联合培养

当今的高校, 尤其是二、三本院校, 人才培养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为了让学生毕业时有较多的就业选择, 学校各专业在学生进入高年级时开设众多的选修课, 有的甚至提出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外语专业的学生进入大三后, 选修课有教育方向的教育学、教学法、心理学等课程; 有商务英语方向的商务谈判、外贸函电、报关等课程; 有旅游方向的旅游英语、英语导游基础等课程, 总计达数十门。由于各专业授课学时总量是定量, 开设的课程门数越多, 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必定受限, 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必将受到制约。在学生方面, 考虑到毕业后的就业, 进入大三学习时就忙于考证和考级。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考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 还有与就业有关的普通话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英语口译、英语笔译、剑桥商务英语、报送员、导游证等。由于学生忙于考证和考级, 对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显得有心无力。受考试形式的制约, 通过一次考试所获得的证书与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工作能力之间的关联度恐怕很难界定。

不仅涉外企业, 银行、海关、税务、公安、法院、旅行社等也都需要外语人才。除大型陶瓷企业外, 越来越多的中小型陶瓷企业随着涉外业务的拓展, 对陶瓷翻译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他们通常只招聘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 到单位后能立即顶岗工作; 他们不愿意也缺少条件 ( 除少数大型企业外) 培养人才。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特点是: 点多、面广、量少。现在的局面是用人单位往往招不到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 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形成一个似乎无法破解的“怪圈”。

在当前环境下破解这种“怪圈”的方法就是用人单位提前进入高校, 在学生进入大三或大四时, 与相关专业的学生通过双向选择签订招聘与就业意向性协议, 把“招聘会”提前进行而变为“预聘会”。这样做对学生和用人单位都有利。对于学生来说, 由于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已经解决, 将要从事的专业领域已经明确, 在校期间可减少一些盲目性的考证和考级, 选修课程有了针对性, 能够集中精力提高理论水平和学习系统知识。在寒暑假期和专业实习期间, 可直接进入签约单位实习, 积累工作经验; 实习中遇到问题, 既可以请教学校老师, 还可以直接请教经验丰富的单位员工, 待毕业后进入签约单位, 立即就可顶岗工作。另一方面, 用人单位也无需增加人才培养的投入, 学生来单位实习时还可对学生的业务能力进行指导, 对其人品进行考察, 同时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实习学生承担相应的工作。以陶瓷翻译人才为例, 学生在大三时如能与用人单位签订“预聘”协议, 便可安心继续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功底, 同时充实陶瓷工艺、陶瓷术语、陶瓷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学校有丰富的图书资料, 有各学科老师可以请教, 还可以到签约单位的工厂车间实习见习。这种针对性的学用结合一至两年, 毕业时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足以胜任工作。

学校方面也乐于这种“预聘”式的运作。用人单位提前“预聘”员工, 学生能提前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 既不会增加用人单位的负担, 也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只需要用人单位和学生都有一点“眼光”。学校和社会只需要更新观念, 变动一些操作, 比如把每年的“招聘会”改为“预聘会”, 欢迎用人单位进入学校“预订”他们中意的人才, 这种“预订”也许能够成为解决“就业难, 招聘难”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俊.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翻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9, (7) .

[2]潘天翠.中国翻译人才的现状与培养——访国际译联第一副主席黄友义[J].国际人才交流, 2008, (10) .

[3]王秀萍, 王爱琴.地方性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讨[J].台州学院学报, 2008, (4) .

[4]伍锋, 徐锡华.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J]中国科技翻译, 2005, (4) .

英语翻译人才培养 篇2

论英语听力课程教学与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

本文提出利用英语听力课程的教学与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听力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不仅可以用来提高学生笔录这一应用性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更可以促进学生对其它相关专业,如经济、法律等的了解.由于听力教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及跨学科特性,因此可以成为英语专业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一种很好的基础平台.

作 者:王敏 李弘 作者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宁波,315175刊 名:宿州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年,卷(期):12(6)分类号:H319关键词:综合能力 跨文化能力 复合型英语人才

英语翻译人才培养 篇3

【关键词】英语旅游人才 实践教学 “双师型”教师

一、英语旅游人才培养背景

中国国家旅游局统计表明,2013年我国公民出境人数又创新高,达到9819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了18%。据世界旅游协会预测,到2020年,旅游业创造的收入将达到16万亿美元。国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加剧了对涉外旅游人才的需求。在我国,很多高校都设有英语旅游专业,然而,目前的英语旅游人才的培养现状与旅游行业实际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英语+旅游”复合型英语旅游人才培养定位

英语复合型人才主要有四种培养模式:复合专业型、专业方向型、双外语型、和主辅修型。本文所讨论的复合型英语旅游人才属于专业方向型,即“英语+专业方向”,也就是“英语+旅游方向”。“英语+旅游”复合型英语旅游人才是指掌握基本英语语言知识,具备听、说、读、写、译英语语言技能,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并掌握综合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英语和旅游知识结构全面,综合素质高,有较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的英语旅游人才。

三、“英语+旅游”复合型英语旅游人才培养现存主要问题

1.教材内容与英语旅游人才知识和能力需求有偏差。许多高校英语旅游专业选用的教材与就业市场对英语旅游人才知识和能力的实际需求不是十分契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有些教材内容过于陈旧,不适用于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知识需求。有些教材是对全国范围内旅游相關知识的概括介绍,地域文化和旅游特点不明显,不利于学生对地方旅游资源和区域旅游知识的把握。还有一些教材偏重英语知识点的讲解,而培养实践能力的配套练习少之又少,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实践教学滞后。大多开设英语旅游专业的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的具体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在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仍是课堂的主角和中心,将大量课时用来传授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比重甚少,不利于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养成。此外,课后实践教学监管力度不够。虽然学校为学生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成立了许多英语旅游专业相关的社团,如英语旅游社团等,但没有安排社团指导教师,或社团指导教师对社团监查不到位,社团几乎完全由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展,由于缺少指导和监督,社团活动效果不明显。

3.授课教师行业实践经历匮乏。培养掌握英语专业知识与技能和旅游专业知识与技能、综合素质高、职业素养好的“英语+旅游”复合型英语旅游人才需要一支专业综合素质高、有一定旅游企业从业经历的教师队伍。然而,现在大多的高等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英语旅游专业教师普遍为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英语旅游专业教学后开始积累旅游行业知识,绝大多数教师缺乏旅游企业实践经历,没有良好的旅游行业概念,旅游就业市场对英语旅游人才的需求更是知之甚少,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将教学与旅游行业前沿知识有效结合。

四、“英语+旅游”复合型英语旅游人才培养改善策略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用适当的教材。选用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教材是培养“英语+旅游”复合型英语旅游人才的基础。笔者认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为培养复合型英语旅游人才的首选教材,教师应了解旅游市场对英语旅游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在授课时根据授课内容和地方旅游特色适当删减陈旧的教材内容,增补符合旅游行业发展新趋势和地方旅游资源特点的授课内容,使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如果教材中的实训练习不足,教师可以结合授课的重点和地方旅游资源精心设计一些旅游实践练习或布置调查任务,将抽象的专业知识与具体的区域旅游资源联系起来,深入浅出,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2.强化实践教学。只有加强实践教学力度,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适合旅游市场需求的“英语+旅游”复合型英语旅游人才。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应结合旅游方向课的特点和授课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并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旅游现象调查、旅游案例分析,实景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加强对专业社团活动的监管力度,为社团安排一对一的指导教师,定期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每学期邀请优秀的旅游职业人参与社团活动,如:为社团做旅游行业相关讲座或担任专业比赛评委,从旅游行业角度给出指导和建议,优化社团活动效果,提高社团活动质量。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方面,学校为教师提供去旅游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使教师丰富自身的旅游行业知识,了解旅游业对英语旅游人才知识和能力的实际需求。学校在教师挂职锻炼期间,应减少教师在学校的教学任务,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旅游企业学习、实践,保证旅游企业挂职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相关部门引进有丰富从业经历的旅游职业人作为兼职或全职教师参与到英语旅游人才培养的实际教学中,发挥业内人士对旅游业最新动态的把握和丰富旅游从业经验的优势,成立集体备课组、课程研讨组、课题研究组;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职业人共同探讨“英语+旅游”复合型英语旅游人才培养方案、质量标准和课程设置,结合旅游市场实际需求使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选用适当的教材、强化实践教学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够促进“英语+旅游”复合型英语旅游人才的培养,使之更符合旅游就业市场的需求。

我国商贸英语翻译人才培养之管见 篇4

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决定了翻译活动的不可或缺性, 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 翻译活动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外交往的超级频繁性以及对外交往领域的极度扩大化决定了英汉互译的多领域性、多维度性、多层次性和多视角性, 也决定了对翻译人才要求的高度专业性和空前大规模性。然而, 中国对外翻译的实际情况却令人堪忧, 翻译人才的数量远远低于基本需求, 真正高水平的翻译人才更是寥若星辰。而具体到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商贸合作领域, 商贸英语的翻译问题也不容乐观, 无论在数量上, 还是在质量上都远未达到基本要求, 这一问题亟待解决。如何能尽快实现培养商贸英语翻译人才的目标, 满足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对商贸英语翻译人才的大批量和高质量的需求便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所在。

我国商贸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

商贸英语是指人们在商贸活动中所使用的英语, 属于应用型英语, 以实用为目的, 又称实用型英语。这类英语不同于传统课堂所传授的英语 (后者倾向于文学性、文化性、教育性) , 对这类实用型英语的翻译人才的培养不能以传统眼光来对待, 二者性质上的差异决定了各自翻译人才培养在方式、方法、理念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同。21世纪需要的是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 其典型特点是必须具有较高的个人综合素质:具备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和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熟练的翻译技能。接下来本文将从以上三个角度对如何培养商贸英语翻译人才进行尝试性探讨。

1. 扎实译者的双语基本功。

针对本文所探讨的我国商贸英语翻译人才培养而言, 提高译者的双语基本功, 即要提高译者汉语和英语的理解与表达水平。众所周知,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 要成为高水平的商贸英语翻译人才, 扎实的汉英基本功是译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果译者对汉语或英语的语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靠, 不能灵活地运用这两种语言进行国际商贸交际活动, 他所翻译出来的商贸文件势必是蹩脚的汉式或英式商贸文件, 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中国的对外商贸活动, 为之造成不良影响, 甚至是严重致命的影响。反之, 如果译者具备了扎实的汉英基本功, 能把对外函件、商贸文件用流畅准确的汉语/英语表达出来, 就能为对外商贸活动的决策者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从而做出正确决策, 为中国对外商贸活动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扎实的双语基本功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基于大学本科阶段的在校学习。全国大部分高校都设有英语专业, 该专业的大学生在本科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掌握扎实的英语基本功, 培养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这一阶段, 有志于以后从事翻译行业的本科生应当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 在充分利用学校所提供的教学硬、软件基础上, 刻苦学习, 扎实实践, 把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翻译理论等不失时机地付诸实践, 切实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同时, 仍然不忘提高自己的母语理解与表达水平, 丰富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 为日后从事翻译打下牢实根基。另外, 对业余翻译者来说, 虽然没有系统地在校学习, 通过业余时间里的广泛阅读和大量翻译实践锻炼, 也能不断提高自己在汉语和英语方面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加强对汉英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的理解, 并最终成为优秀的翻译人才。

2. 拓宽译者的商贸专业知识面, 深化译者的商贸专业知识。

人们普遍认为, 学会英语就能翻译, 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换言之, 对商贸英语翻译而言, 不是掌握了基本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就能胜任的;要成为优秀的商贸英语翻译人才, 除了上一节谈到的双语基本功外, 宽广的商贸专业知识面和精深的商贸专业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 对译者加强商贸知识的培训与学习是培养优秀商贸英语翻译人才的必要保证。我国对外贸易领域的日益扩大要求我国商贸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 从事商贸英语翻译的人才需要具备商贸领域各个专业的知识, 即要有宽广的商贸专业知识面, 同时又要对具体从事的翻译方向的商贸知识有精深了解, 对所翻译的商贸文本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能了如指掌, 从而能用贴切的汉语或英语将原文所传达的信息准确表达出来, 为从事对外商贸活动的决策者提供准确可信的文本依据。

拓宽译者的商贸专业知识面, 深化其商贸专业知识有以下几种渠道:第一, 在高校英语专业开设专门的商贸英语课程和商贸专业课程, 普及商贸知识, 让英语专业的学生, 尤其是致力于从事商贸英语翻译的学生能对商贸英语及其相关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很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商贸英语教育, 不仅在各大院校设立商贸英语的相关课程, 而且还设立了严格的考核机制, 设立商贸英语的国际性考试中心。我国商贸英语教育缺乏严格、规范、高水平的监管考核机制正是造成目前我国商贸英语翻译人才质量欠佳的主要原因。第二,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鉴于高校培养商贸英语翻译人才的周期性长, 无法短期内尽快满足市场缺口的特点, 各大贸易公司可以对相关翻译人员采取短期培训的方法, 选派其中一些出国进行短期培训与进修, 从而在短时间内尽快提高商贸英语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以解燃眉之急。第三, 拓宽译者的商贸专业知识面, 深化其商贸专业知识的一条低成本渠道是, 从事商贸英语翻译的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加强自身的商贸专业知识充电, 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译者应当树立正确的“终身学习”观,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决定了我们的知识结构随时会面临缺憾的危险, 真正优秀的翻译者应当意识到这一点, 随时准备补充学习所欠缺的专业知识, 对商贸英语翻译者来说, 就是要做好终身学习完善商贸英语专业知识的准备。惟其如此, 才能胜任现代经济社会层出不穷的商贸新领域、新问题、新术语的翻译。

3. 强化译者的商贸英语翻译原则和方法学习, 熟练其翻译技巧。

要培养出优秀的商贸英语翻译人才光具备以上两方面的知识储备还不够, 仍需要满足一个条件, 那就是要加强翻译理论的学习, 尤其要强化商贸英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学习, 以正确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指导, 运用合适的翻译方法从事商贸英语的翻译活动, 才能保证翻译出忠实传达源语信息的地道商贸文件为决策者使用。正如前文所说, 商贸英语是实用型英语, 对商贸英语的翻译便属于实用翻译。像商贸英语翻译这种实用型翻译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 同时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现, 因此其指导原则应以“忠实”为主, 即商贸英语翻译者在进行商贸汉英互译的过程中, 应当以忠实再现源语信息为主要原则, 用地道流畅、通晓明了的语言把源语商贸文件所传达的信息“忠实”地再现给目的语读者, 使目的语接受者能准确地理解其信息, 从而保障对外商贸活动的公平顺利进行。如果从事商贸英语翻译的译者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势必会造成翻译活动的障碍, 在某种意义上阻碍商贸活动的正常进行。

对商贸英语翻译的具体指导理论和翻译方法的学习主要通过在本科阶段以及研究生阶段的课堂学习中获得。全国各大院校基本上都设有英语专业, 翻译课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立志于日后从事翻译工作的学生便可以在本科阶段加强翻译的理论与方法学习;而且国务院学位办在已经开展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15所高校基础上, 又增加了新的院校, 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这就意味着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实用型翻译人才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这对于商贸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来说是个好消息, 翻译者有了更好的理论提升空间, 他们可以选择继续学习, 从翻译理论、翻译方法上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素质, 从而更好地指导商贸英语的翻译实践, 为推动我国的对外商贸活动推波助澜。另外,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 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将会成为商贸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所最受欢迎的廉价而有效的方式。外贸公司可以将从业人员选派到各大翻译培训基地, 如我国每年暑期举办的翻译高级研修班, 进行翻译理论、方法的强化学习;或者翻译者自己在工作之余积极参与到翻译理论、方法的继续教育课程中去, 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水平, 熟练自己的翻译技能。众所周知, 翻译人员的真正成才必须靠在职实践以及校后培养。商贸英语的翻译人才培养也概莫能外。

结语

英语型人才培养教学论文 篇5

关键词:语言基础知识 实用能力 社会需求 改进教学方法

摘要:开展英语“实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旨在将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以满足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用型“人才的要求。培养具有实际应用外语能力的人才不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很重要,同时对高校扩大就业率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进行英语“实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完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符合教学法原则,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培养英语“实用型”人才旨在将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以满足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用型人才的要求。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谈谈英语“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

一、开展英语“实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急需具有实际应用外语能力的人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展,我国正快速融人全球化进程。社会对具有英语语言基础能力和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相关研究表明,全国各类专业外语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具有应用英语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只靠每年外语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外语学院毕业的学生往往因缺乏其他专业知识而不能胜任工作,而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们学习的大部分语言知识与实际工作有很大的距离。有的学生虽然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甚至六级考试,但他们并不具备应用英语的实际能力,很多毕业生往往需要用较长时间花大力气进行再学习,才能达到实际工作的要求,如与外商谈判,起草合同等。因此,必须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创新英语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

2.培养英语“实用型”人才符合教学大纲精神

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适应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目标,1988年国家教委通过了新的英语教学大纲。新大纲明确提出了既重视打好语言基础又重视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为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现代高等教育对大学英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既具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又具备语言应用技能同时又不乏语言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英语教学大纲强调的语言应用能力及现代高等教育对大学生语言应用技能要求,正是我们开展培养英语“实用型”人才所强调的核心点。

3.培养英语“实用型”人才同学生就业率和学校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巩固高校扩招后的质量和提高办学效率的非常时期,招生和就业成为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为了生存就得大量招生,高校为了发展,就得解决毕业学生就业问题。教育部宣布了18条与就业挂钩规定。根据这一规定,就业率作为高校评估重要指标。提高就业率关键在于培养出大量社会急需要的合格人才。目前,具有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的人才在我国缺口很大,如果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在课程设置上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多为学生今后就业考虑,那么,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就会有很大提高,就会提高学校的声誉,进而促进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4.大学英语现有教学模式亟需改革

目前,大学英语既有教学模式与培养英语实用型人才有一定距离,许多高校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不能充分满足培养英语“实用型”人才的要求。首先,在这些高校中,大学英语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严重制约了英语“实用型“人才培养。英语教学不仅没有淡化应试教学,反而朝着“考研是目标,四、六级是关键,60分是硬道理”的方向发展。其次,教学师资短缺、教学班过大、英语课时有限等客观原因也影响了英语“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效果。难怪有些学生说:“英语从中学学到大学,单词背了好几千,过了四级过六级,马上毕业了,张口说不出,提笔写不出。”学生这种高分低能的现象,除客观因素外,主要是人为地把英语语言基础能力与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分离,使之互不联接,甚至脱节造成的。虽然部分高校在英语教学方面进行了改革,如开设了一些选修课,举办一些讲座等,但由于缺乏周密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材不到位等原因,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能力没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过去教学改革往往只强调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并没结合实际工作中运用语言的”实用型“能力培养。试想,这些高分低能的毕业生怎么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呢?开展英语”实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应该认识到当前的形势,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把教学重点转变到能力培养方面。

二、开展英语“实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的可行性

1.开展英语”实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符合教学法原则

任何教学法的产生和流行都是受社会发展影响的。早在中世纪,社会经济文化、交通等很不发达,当时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阅读希腊文和拉丁文书籍。因此,不强调听说,翻译法广为人们采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大量士兵被派往国外作战,于是士兵无法用外语交流的`问题凸显出来,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外语速成教学方法。由于当时所要求的是听和说的能力,于是听说法也就随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日益频繁,外语作为一种工具越发变得重要。在这种背景下,交际教学法应运而生。交际教学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应该选取真正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语言和场景来进行语言训练,即把枯燥的语言知识与实际工作运用语言能力的需求结合。交际教学法的原则与我们所提倡的把语言知识与实际工作中运用语言的“实用型”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要求是一致的。

2.国内外教育家纷纷提倡开展英语”实用型“培养人才教学

早在1982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胡文仲先生的《现代实用英语例解》,该著作是强调实用英语的一个最好典范。英语教育专家刘润清先生在谈外语教学时也曾提出“语言一旦在社会生活中具体运用情况就不同了”的观点。为了弥合或者说缩小“校园英语”与社会英语之间的距离,一些大学开设了多种与实际需要密切相关的课程,如Englishf0rBusiness、ESP(EnglishforSpecificPuposes)和《实用英语》课程等。

我国教育界老前辈黄炎培先生在《学校教育采用》一文中提出,教育是否实用,亦即处理治学与劳作的关系,乃是一个学风问题。读书不为实用,是一种阻碍社会进步的坏学风。美国教育家杜威18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在其所创建的芝加哥实验学校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法。该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就是强调教学“必须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实际的问题,必须是有目的地有意义的单元活动”,并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即“做中学”教育理论,其实质是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展培养英语“实用型”人才教学就是以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任务为基点,让学生利用各种校内外的资源及自身的经验采取“做中学”的方式,通过完成假设的任务背景及工作任务来获得知识与技能。它体现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核心。在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影响下,很多学校在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重庆交通学院在这方面做法是把语言点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树立学习知识是基础、培养能力是关键的思想,把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由语言能力培养转变到语用能力培养上来。还有的学校提出了“3+1”新框架构思,即将大学英语分为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两个阶段,一、二年级前三个学期安排英语必修课,第四学期开设英语技能训练选修课和四级重修课,选修课设“英语会话听力”、“翻译和写作”两种。这种模式兼顾了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语用能力两个方面。

3.开展英语”实用型“培养人才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语言学习与其他科目学习不同,它更强调语言的学习环境。如果英语学习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学生学习英语必然会缺乏原动力,学习往往比较被动,毫无兴趣可言,更不用说培养能力了。开展培养英语“实用型”人才正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语言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一个把语言知识与实际结合的机会。以写作教学为例,首先是把写作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了解英语句式、段落及篇章结构与汉语的区别,并通过写作技巧的训练使他们掌握技巧。当他们能完成100—200字左右的文章时,可要求他们结合实际工作内容写一些诸如报告、合同等应用文。如布置学生写一篇“谈环保重要性”的作文时可让他们写一份校园污染情况的报告,这类写作既实用又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翻译、听说和阅读也都如此,只要我们赋予任务一定的实用性,学生会觉得所学知识不再抽象,学习兴趣自然会被激发起来。

英语翻译人才培养 篇6

关键词:翻译人才培养 社会需求 英语专业

在当今经济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各国家之间的对外合作交流日益频繁,众多行业对翻译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事实上,每年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并不少,不但没能满足各行业的需求,而且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不尽人意。究根结底,原因在于很多高校还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完全没有考虑社会对从业人员的实际要求,人才培养性质定位不清,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据相关调查,目前和未来10年内具有本科和硕士学历的翻译人才是翻译行业的中坚力量。因此,大学本科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工作极其重要,一方面可以为社会提供合格的翻译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为翻译专业研究生教育做好铺垫。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社会需求视角探讨三个问题:1、传统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目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翻译人才;3、提出解决当前翻译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传统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翻译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翻译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成就,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翻译教育体系。不过,我国外语翻译事业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这主要体现在翻译教学当中。

第一,翻译课课时安排较少。过去,很多学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对翻译课程的教学课时安排较少,翻译课程一般从高年级开始开设两学年,每学期按18周计算,每周2节,两学年共144学时,要做好翻译教学,学生学习和练习时间远远不足,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难度就更大。

第二,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以往的翻译教学中,很多老师所讲授的翻译理论、欣赏的翻译作品、讲解的翻译实例甚至布置给学生的翻译材料,内容大多都只涉及文学方面,忽略了其它文体和教学素材,这种翻译教学和实践内容上的单一将会导致学生翻译认识上和翻译实践技能上的单一化。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文学翻译只是一小部分,更多需要翻译的是实用文体或某个专业领域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和实践内容的多样性和全面性,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

第三,理论与实践脱节。传统翻译教学仍然侧重教师讲授翻译理论和技巧,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更糟糕的是很多学生竟然习惯了这样的方式,不愿动脑思考和动手去做。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练,激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努力学习中共同解决问题,达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良好效果。

第四,翻译教学中缺乏中西语言文化对比的教学。众所周知,翻译并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更多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转换,离开特定文化背景的翻译无法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成功交流。然而,以往的翻译教学更多关注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的掌握,忽略了中西语言文化对比教学的重要性。缺乏文化背景的译文通常是“中国式”的译文,难以引起外国读者的共鸣。正如外国人因缺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而难以理解中国古代诗词和经典著作是一样的道理。因此,应该加强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学习和理解,译出更好的作品。

第五,缺乏专业师资力量。目前,一些高校中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缺乏系统的翻译理论知识,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实践训练,缺乏对翻译教学的正确认识和丰富经验,不知道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所以多数就是照本宣科。穆雷教授曾认为翻译教学则是把翻译作为一门专业来教,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培养良好的翻译工作习惯,学会初步的翻译技巧,了解一定的翻译理论,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那么,要培养这样的翻译人才,就更需要有高层次专业的翻译教师才行。

二、目前社会需要的翻译人才

目前社会上需要的是专业的翻译人才,而不是一般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戴炜栋等曾将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研究型和应用职业型。根据社会需求,多数院校本科教育对英语翻译人才的定位是应用职业型。而应用翻译不同于一般翻译,“它有别于传递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几乎包括除文学及纯理论文本以外的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等各个方面,包括科技翻译、经贸翻译、法律翻译、新闻翻译、广告翻译和旅游翻译等”。新制定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上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根据目前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各院校应结合自身条件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除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以及扎实的英汉语言基础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英汉双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思辨能力,并具有较强的口译、笔译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从事外事、文化、翻译等相关工作。

三、对本科英语翻译教学提出建议和改革策略

1、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内容丰富多样

课程设置应讲求科学合理性和内容的广博性。先通过一些基础课程,如阅读,听力,口语,写作等,培养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加强选修课,扩充学生知识面,然后开设专业课并结合不同专业模块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翻译能力。

2、改善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早已提出,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到

位,因而教师应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小组互评、模拟场景、讨论等来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另外,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应特别注重实践教学。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实践环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在实际操练中体会翻译技巧。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课外练习中布置不同类型的翻译材料,鼓励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敏锐的判断和思辨能力,提升翻译能力。最后,尽量给学生提供校外社会实践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翻译能力。

3、改变学生思想意识

翻译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甚至是终生学习的过程。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

学生急于求成,追求短期成效。还不愿主动思考、实际动手操作。面临这样的情况,教师应积极与学生沟通,改变学生思想意识,尽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和独立创新等意识,使翻译教学达到良性循环和顺利发展,进而培养合格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4、强化师资队伍

加强翻译教师的人才储备和不断完善他们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极其必要。一方面,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应该给翻译教师提供更多培训交流和学习深造的机会,提高其翻译理论素养和实用翻译技能。另一方面,从翻译教师自身来讲,更应该努力学习系统的翻译理论知识,加强自身实践锻炼,积极参与相关科研工作,不断提高翻译教学和科研能力,從而提升翻译教学质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翻译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社会所需要的翻译人才规格,本科英语专业教育无论是出于培养中坚力量的翻译人才还是为进一步培养高端翻译人才,都应该不断反省,发现问题并找出问题的根源,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训练,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素养,培养出同时具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翻译技能+某专业领域知识+职业素养的合格翻译人才,提升翻译人才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穆雷,杨冬敏.从翻译企事业员工的现状和市场需求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戴炜栋,王雪梅.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J].外语界,2006.

[4]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英语翻译人才培养 篇7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保证教学质量

想要提高高职英语翻译人才的专业素质,应该保证教师具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功底。这就要求院校应该注重对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和考核,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实力。首先,应该要求教师对于语言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一定的涉猎,能把其中的知识很好地应用在翻译教学中;其次,教师应该积极教研,对于教学实践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研究,能够从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找到提升教学水平的方法。最后,院校应该组织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请一些专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指导,同时让教师能接触到最新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向,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讲解的内容都是需要学生应用在实践当中的,所以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与当前社会的需求紧紧相扣,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例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用一些真实的材料或者事例让学生进行学习,使翻译过程更加真实。只有提高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社会交际的能力,才能够让学生慢慢掌握英语翻译的基本技巧。比如, 教师在进行翻译教学的实践中,可以把中外关于经济发展的翻译稿作为练习素材,让学生找到其中翻译的要点,让学生逐渐提升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师教授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翻译能力,同时还应该包括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生也只有认识到这个层面的时候才能够很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才能够使自己的翻译能力被社会认可。

三、模拟实践设计教学方案

教师在讲授翻译教学的时候,不应该只停留在讲解技巧层面,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翻译技巧,在实践中巩固基础。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在实践中提升翻译能力,在实践中掌握翻译技能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翻译的整个过程,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寻问题的答案。例如,教师可以找一些真实的双语翻译素材,让学生慢慢理解其中的翻译技巧。 然后找一些与实践紧密相关的素材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应该进行有效的互动, 针对翻译能够进行合作讨论,把翻译任务更好地完成。通过长时间的翻译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信心和兴趣,为学生以后的翻译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高职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所以教师应该注重自己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只有认清这一点, 才能够保证教与学的效率。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认真扮演好引路者和学习向导的角色,应该让学生注重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更多的是在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翻译能力快速提升,具备专业的翻译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找寻问题的答案,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而真正的主动权还是掌握在学生手里。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对于翻译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技能之后,应该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翻译的技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进行翻译。学生自主学习会使学习的效果迅速提升,进而牢固掌握翻译技能。

五、利用科学技术的帮助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例如,教师在开展翻译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帮助进行翻译课件展示,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素材,提高效率。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在网络上下载更多的优质素材让学生进行翻译或者参考,有效拓展了知识面,学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锻炼。同时,由于多媒体对于学生视觉的冲击,还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了学生的参与度,很好地保障了教学的效率。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对于翻译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高职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所以,在高职英语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的内容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提高翻译教学的科学性,同时注重学生个人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保证其英语翻译的专业素质和能力。高职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从综合方面着手才能够保证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英语翻译人才培养 篇8

1 引言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翻译作为交流的纽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 我国目前的翻译市场却面临翻译人才短缺的局面, 翻译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了脱节现象, 供需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拿河南省为例, 河南对外开放的高速发展对翻译人才有着刚性的需求。章华民 (2009) 指出:根据翻译总量与全省年进出口总值的常规比率 (1∶50) 粗略估计, 到2012年, 河南省共需各类翻译人才约1万人 (朱耕, 2012) 。[1]根据潘华凌、刘兵飞 (2011) 的调查发现, “江西省翻译人才缺口预计80%以上, 专业翻译人才需求在1万人左右;从翻译语种的需求情况看, 英语翻译需求比重最大, 约占65%;翻译需求也开始呈现多元态势, 专业领域涉及机械、电子、汽车、商贸、电信、计算机、生化、医疗卫生、金融、法律、会计等多个行业和领域”。[2]从众多企业在网站发布的各类翻译人员招聘信息也可以看出, 国内目前对各类翻译人才的需求巨大。由于相关专业知识的贫乏, 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毕业生对于机械、化工、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翻译工作往往不能胜任。仅仅靠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很难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既懂英语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可以作为充实翻译人才队伍的后备军。

2 非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非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借鉴英语专业或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笔者学院英语专业 (翻译方向) 本科培养方案, 把非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和汉语功底、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翻译基础理论, 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 能够熟练运用英汉两种语言胜任外事、经贸、科技、金融、法律、新闻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的实用性翻译人才。非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设置应该具有针对性, 不仅要注重市场需求, 还应以培养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为主要目标。

2.1 刘和平曾在会上一再强调, “专业+外语”是以后翻译人才培养的趋势之一。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已经进行这方面的改革与探索, 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培养模式与实践经验, 如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实行“3+1”或“2+2”模式, 即前3个或2个学期学习基础英语, 后1个或2个学期选修 (李枚珍, 2011) 。[3]还有大连理工大学培养“专业+英语”双学士学位的复合型人才, 可以说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

2.2“专业+翻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涉及经贸、旅游、管理、护理、电子、计算机等各个领域, 他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 专业知识已经成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与强项, 那么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及实际翻译技能。因此, 非英语专业课程可以分为专业知识+英语基础知识与技能课程+翻译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国内外的一些大学实践了“专业+翻译”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如香港中文大学成功实践了“专业+翻译”的4+1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还有美国的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高级翻译学院的翻译硕士生, 他们的本科专业往往不是外语专业和翻译专业, 而是一些理工类专业 (武光军, 2011) 。[4]

2.3 “专业+翻译+专业翻译”。这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对上一种模式的延伸。与前一种模式相比, 专业翻译的增加使得翻译人才的专业领域更加明确、细化, 一个优秀的翻译人才需要“术业有专攻”, 应该明确自己最擅长哪一方面的翻译。比如本科主修的是机械翻译, 那么将来最擅长的是机械方面的翻译。借鉴武光军 (2011) 对翻译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笔者认为非英语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的课程体系可以向以专业为核心+翻译+专业翻译的一体化课程转向, 如图:

那么, 除了原有的大学英语教学之外, 非英语专业课程可以分为专业知识+翻译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翻译课程模块 (如:旅游英语翻译、科技英语翻译、商务英语翻译、经贸英语翻译、新闻翻译等) 。

3 非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3.1 加快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开设以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简称ESP) 为主、基础英语教学为辅的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那么, 具有听说能力的学生能参加国际商务和技术谈判, 听懂英语学术讲座吗?只有一般读写能力的学生能够读懂英语专业文献, 能用英语写各种商务信函、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吗?答案是否定的。因此, 我们必须加快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形成以专门用途英语为主、基础英语教学为辅的教学改革。

非英语专业的ESP教学是用来巩固学生的学科专业与提高其专业外语能力在未来特定情境中的运用。而且EPS课程能在英语学术能力和专业词汇、结构和语篇这两个方面, 为学生上全英语专业课程做好准备。因此, 我们必须让学生结合专业学习英语, 一方面使学生有了学习英语的动力, 另外也可以提高他们用英语开展学术研究和专业工作的能力。“不仅仅是中国台湾地区的大学, 日本的大学进行ESP教学也非常普遍, 尤其是日本的一流大学” (转引自蔡刚基, 2010) 。[5]卢思源 (2009) 提到, 他们学院的理工科毕业生被单位派去参加涉外任务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大学里学习过ESP课程, 对机械工程方面的英语科技术语和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较为熟悉。[6]陈壁清 (2009) 指出, 根据日本的ESP机构的研究, 日本Sony公司之所以成功, 其中一点就是他们的产品说明书和技术文献都是以规范的英语写成的, 大部分员工都能讲英语, 能读英语技术文献和资料, 能写英语技术报告 (转引自蔡基刚, 2010) 。[5]

3.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加强校企合作, 发挥政府调节作用, 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高校培养出的翻译人才却无法满足巨大的翻译市场需求, 这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意识, 培养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翻译人才。笔者建议, 高校之间可以联合进行需求调查与分析, 根据翻译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结果, 结合具有省内特色的经济、科技、文化产业, 设置符合本地化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特色的必修及选修课程, 培养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翻译人才。翻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 高校师生将有机会直接参与真实的企业项目并获得行业专家的指导。校企可以合作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展各类课题研究、共建实验室等活动。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有益于建立英语翻译人才联合培养基地, 帮助企业挖掘和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英语翻译人才, 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而且增强了英语教学的目的性与针对性, 充分提升学生的翻译实践操作技能、应变等综合能力。当然, 校企合作也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与调节, 高校和企业同时掌握着所需的各种资源, 由于各自所处的角色不同, 在合作中所造成的分期应该由政府这个“协调器”进行引导语调节。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倡导双导师制式、多种翻译实践教学模式, 以应用翻译教学为主, 培养学生实际翻译能力与从业技能。双导师制式的教学模式是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有效地结合起来, 能够帮助学生深入行业, 了解行业的实际需求, 使其尽快满足企业对专业型翻译人才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以教师为主导进行专业知识和理论的讲授与指导, 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采用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小组实训了解和熟悉商业环境的要求, 提前进行职业化的素质训练;在课堂外, 由翻译行业专业人员指导学生进行翻译笔译及口译方面的培训与训练, 利用企业真实项目资源作为教学素材, 将翻译教学与翻译实际密切联系起来。马淑霞 (2012) 论述了项目融入式 (project-integrated approach) 、实习式 (hands-on approach) 和工作坊式 (work-shop approach) 三种翻译实践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不仅在基础理论课与专业实践之间建立了从理论知识到动手实践的有力衔接, 带领学生“在做中学”,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翻译活动中, 相互交流合作, 不断总结反思, 使自己在翻译理论知识与技巧及职业素养等方面均得到锻炼与提升。[7]韩子满 (2008) 提出, 可以考虑招募职业译者加盟, 充实教师队伍;与专业翻译机构合作, 借用职业译者, 并为教师提供锻炼机会;创办自己的翻译公司, 为教师提供锻炼平台 (转引自王银全, 2009) 。[8]

建立翻译人才信息库, 邀请口笔译人员到高校进行讲座, 培养具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和优良的翻译职业道德的翻译人才。为整合翻译人才队伍, 各省市相关部门可以帮助筹建英语翻译人才信息库, 将全省的翻译人才进行建库整合, 搭建英语翻译人才的平台。高校可以经常邀请一线口笔译工作者来学校讲学以保证学生与该行业职业者接触, 同时安排学生到翻译活动现场去体验。除此之外, 应用型翻译人才应该具备反应灵敏、知识面广、逻辑思维能力强以及丰富的文化素养和优良的翻译职业道德。

4 结语

高素质高水平的翻译人才, 尤其是汉译英人才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扩大我国对外交往、弘扬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非英语专业具有自身的专业技能优势, 若汉译英技能得以提升无疑如虎添翼, 进行以ESP教学为主、基础英语教学为辅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非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加强校企合作, 发挥企业调节作用, 倡导双导师制式和多种翻译实践教学模式, 政府相关部门应帮助建立翻译人才信息库, 为社会培养具有实际翻译能力与从业技能, 具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和优良的翻译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 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耕.翻译人才需求趋势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2 (2) :189-192.

[2]潘华凌, 刘兵飞.翻译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及其培养对策研究——基于江西省的情况[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 34 (1) :79-83, 90.

[3]李枚珍.论非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7 (1) :81-83.

[4]武光军.复合型翻译人才: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方向[J].外语界, 2011 (3) :2-8.

[5]蔡基刚.中国台湾地区大学ESP教学对大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 (6) :26-30.

[6]卢思源.ESP/EST纵横谈[A].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7]马淑霞.探讨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2 (12) :57-59.

英语翻译人才培养 篇9

一、当前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危机思考

(一)教学观念

长久至此,我国高校英语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滞后。总的指导思想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却没能重视提高学生听说写译的输出能力,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合理地培养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这也是在很多国外考试中中国学生普遍出现写作口语低分的原因。因此,学校官方以及英语教育者应该在着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从意识和实践两方面均加强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尽管英语早已全球化,我国学习英语的年龄已经提至幼儿园双语早教期3岁左右,而且我国从初中一年级正式开设了英语课程,包括语言文化以及语法应试的灌输讲解,然而通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单词,提高了阅读理解的能力,但大部分时间在听力、口语上,学习者一直处于消极逃避的状态,更是忽视写作的练习,即使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很多学生仍无法鼓足勇气,正确表达。学生们口语表达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差异较大。因此这种侧重知识输入忽视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显然无法满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语言学习特点,更无法适应时代对高端英语人才的要求。

(二)教学模式

虽然当前英语学习的热度高,改教呼声也很高,不过传统教学模式的教育观念依然稳扎广大英语教师和学生的脑海,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影响。例如教学的内容,仍旧以词汇的死记硬背以及语法的辨析讲解为主,致使英语学习者根深蒂固地认为英语学习就是背诵英语单词,英语能力考试就是语法的较劲,因为不清楚交流沟通应需要具备的多方面知识能力,造成英语专业或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死背单词研究语法规则,促使他们不懂得通过实践感悟来培养英语语感,达到提升语篇理解的能力,发展他们的策略和拓展交际的能力,所以很多时候学生虽然累积了大量的英语词汇,也很熟悉语法,却无法通过众多国外考试即SAT、BEC、TOEFL及IELTS的根本原因。以下是笔者作为大学英语教师的切身经历。在笔者从教的第一年主要教授英语教育专业基础阶段一年级的学生,起初笔者考虑到基础阶段学生的自身特点即“不知道自己在一年级要做什么”,于是在开学第一周把事先备下的教学内容以语言板书呈现给学生,此时笔者面对的只有等待着接受知识灌输的头脑,作为英语教师只需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即可,而学生所能做的就是埋头苦记,例如新的单词、语法结构等,在这一过程仅是授课笔者就几乎用光全部的课堂时间,从而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和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一周后学生反映大学英语怎么和高中英语学习一样枯燥,笔者更是觉得身心俱疲。在做了深刻的反思后,同时笔者学习听取资深教师的英语课,终于意识到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过度依赖会降低学生的主动性,最终导致学生无法正确运用已学知识,因此对所学习的内容更是觉得了无生趣,结果就从根源背离了英语语言实践性的标准,同时障碍了学生主动性的正常发挥。

(三)学生特点

首先,英语输出表达较差。如今及未来的专业英语需要有更好的语言技能即读、写、听和汉译,且要具备地道熟练的语言表达及与人沟通的能力。但当前高校招生量的不断增加,降低了生源质量,造成学生无明确学习动机,学习能力逐渐低下等问题。加上各大院校对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视度不够,没有邀请足够的资深外教,没有配备相应的语音设备,使得很多学生依然延续高中阶段哑巴英语学习方式,或者浓重的地方音表达,即使与人沟通也无人能懂,同时也对阅读、翻译、书写、听力产生影响,促使其难以达到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再者,专业方向不明,英语特长不专。大部分高校学生没有以就业为导向从而加强某领域的英语特长,例如医学、商务及新闻英语等。再由于学生为打下夯实的英语基础,学习动机模糊,学习能力薄弱,高等院校又仅采用单一的英语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而非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学生在步入社会后难以用英语辅助自己的专业,造成对就业方向的错误定位。高等学府培养的人才不仅是高级职员技术性人才,还要吻合当前社会发展所必须掌握一门外语的技能复合型人才,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专业英语强化训练。

(四)师资教材

首先,高校英语教师队伍层次较低的问题是制约培养高端英语人才和高校英语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一般体现在课时多,交流学习不足,较为低下的科研能力,而且高校连续扩招生源质量较差、上课单位人数增加,均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巨大压力。其次,长久以来,教育机构、英语教师以及英语专业的学习者多以为,只要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就可以不用接受专业教师职业培训便能担任教师一职,所以现任的绝大部分英语教师都并未受到正规教师职业培训,教授方法、教学过程也多是沿袭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蓝本为自己当学生时的经验。同样有少数接受过正规培训的教师,因为培训的侧重点就是如何增强语言知识的学习研究,而忽略了英语作为一门工具,如何在真实交流中使用这些工具传递知识的能力。再者,目前使用的高校英语教材主要注重书面英语阅读理解即篇章和掌握词汇,忽视对英语的实际应用,专业口语教材则选材陈旧,对话不实用,内容枯燥乏味,很难培养学生的兴趣,更无法通过课本的学习而学会沟通交流。另外,由于缺乏英语专业化的特色,致使学校缺乏现场实习使用英语的场景条件,从而使英语情景教学环节缺失,培养的学生缺乏英语应用能力。

二、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培养英语人才的传统模式中,有大批优秀人才步入社会并作出了显著的贡献。虽然这是英语人才培养的成果,不过这种模式却导致学生难以得到个性化的发展,束缚了专业的形成。而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具有英语专业知识,尤其是特别需要英语交流能力极强的专业英语人才。所以,要革新传统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研究,取而代之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增强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成为被社会被世界认可的高端外语人才。

(一)听说读写译

首先,学习语言模仿首当其冲最重要,只有听准确,才能说明白。因此听力理解在英语人才的培养中尤其重要。目前英语学习资料颇为丰富多彩,尤其教学视频、录音光盘不仅利于教师示范性教学,还有利于学生操作性主动性教学,其功能更多元化,形式更加生动引人入胜。比如,《走遍美国》《疯狂英语》《越狱》《绝望主妇》以及更多原声电影、名人采访等均能重现真实的语境。视听说相结合的英语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因此,英语语音室是英语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场所。目前很多高校建立相当数量的多媒体数字语音室,通过计算机网络构建了一个学习平台,实现了声音、图像多样化的网络教学。

其次,英语口语课堂是培养英语人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场合。在口语课堂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引导和纠正学生发音,让学生了解更地道的外语,同时要在学生发音错误时及时纠正,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模仿能力。同时学校及教师要组织相关英语活动,例如英语演讲和话剧比赛、英语模仿大赛、赏析经典英美电影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并且教师必须对学校可利用教学资源的使用方法进行学习,例如多媒体课件、幻灯机、语言实验室等资源,使英语学习者掌握沟通交流策略,具备准确表达个人意见观点,生动表达个人情感,详细陈述事实理由,发音准确优美等能力。这也是英语口语教学的宗旨所在。

第三,高校英语教学重点即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在英语各类考试中英语阅读均占有较大比重。其次,坚持自主英语阅读也是学习英语语言文化背景和循序渐进积累大量词汇的最佳途径。所以教师要掌控好阅读学习的良机,按照不同阅读素材来设计教学,组织课堂。根据不同题材,训练学生不同的阅读技巧。英语阅读的材料并不局限于教科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英语资源,比如阅读英语原版书籍和英语国家报刊杂志,阅读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综述性文献。再者,英语写作是检测学生掌握该语言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篇章中,由于母语迁移的消极影响,英语学习者经常习惯性地写出语法错误的Chinatown即中式英语。尽管中式英语对母语为中文的学习者来说总是很难完全避免,但是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尽量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中式英语。只有当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英语表达是不地道的,才能够有意识地去避免这样类似的表达。在英文表达中,意思必须依靠形式来表达。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需要递上英文简历,这也是检测毕业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方式。

最后,英汉互译是突破中式思维模式和文化的负面影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翻译是一项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英语学习者首先应找一些难度切合自己水平且有汉语译文的材料进行翻译练习,自己的译文写成后与原作家的译文相对照。首先检查自己在内容方面是否准确,其次分析自己的表达是否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从中找到不足。随着水平的提高,尝试翻译本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文章,之后逐步过渡到英语其他专业文献资料的翻译。另外一方面,鼓励阅读有汉语注释的英语读物进行对照阅读。通过以上方法找出自我差距,借鉴学习他人理解原文精神和翻译表达技巧等方面的长处,使英语翻译达到“信”“达”“雅”的同时使译文“形”“神”并茂从而达到翻译最高境界。

(二)课程设置

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设置和内容规划,同时更是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目标和规格的核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就是对课程设置合理性的体现。教育官方的目的要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为主,将英语课程设置内容宏观分成三个板块:理论输入、课堂实践和课外输出。其中理论输入必须包含英语专业必修课即核心课程,英语专业选修课即专业的限选和任选以及非专业的公共选修课,从而构建出新的课程体系。同时英语学科的专业方向有四个方面,即经贸、旅游、教育和语言文化。除此之外,在各个学科方向下由各类课程的主讲教师牵头分成不同的教研室,组成不同科研团队,再由科研团队带领学生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的科研项目,如此一来教师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

(三)教学方法

学校应该鼓励英语教学者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从而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创新思维空间。

首先,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输入教学方式,改变单纯以教师灌输讲解为主的填鸭式教学,鼓励学生由消极被动接受转为积极理解有效输出。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英语学习者长期习惯于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在英语课堂中机械、被动地接受教师教什么,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培养,更无法个性化。其后果必然导致学生在思考实践上难以突出创新精神和能力。因此,英语课堂的教学要采用启发、鼓励及提问式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及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主动有效地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信息量和趣味性。此外,教师应该改革考试方法,比如通过设计开放性的论述话题以论文、答辩、英语戏剧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英语学习质量的检测考核,从而做到内容新、体系新、方法新。

(四)师资队伍

英语教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英语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大学英语教师相对于高校其他专业的教师而言居于弱势地位,但他们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考核手段,则是在所有学科中最严厉的,因为有四级、六级、八级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在教师队伍建设放方面,在保证教师数量的基础上,更要保证英语教师的素质。以教改为契机,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和教授角色,以创新教学模式从繁重、工匠式的教学逐步转向高效研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合格的英语教师应该具有以下素质:英语语言听说写译读基本功扎实;了解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了解中西方文化,能将文化对比融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使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与此同时,英语教师应具备自我发展以及助人自我发展的能力,即教师能够自我认识、评价、反思以及创新,而助人自我发展的能力即灌输知识指导实践。根据以上素质能力的分析,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全面建设,提高学历层次,鼓励教师进修,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以及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使得英语教师能够与时俱进胜任工作,应对挑战。

摘要:文章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学生特点和师资教材四个方面对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加以分析,进而提出了建设性的改革意见。

关键词:高校英语人才,教学革新,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石云龙.新形势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江苏高教,2007(01).

[2]王虹良.新教学模式下高校英语教师的角色探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06).

[3]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03).

英语翻译人才培养 篇10

自2013年12月考试起,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将对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作局部调整。此次调整对翻译题型的改革最大, 无论是分值、时间分配还是难度都有所加大。

第一, 分值比重有所增加。该题型分值由试卷比例的5%增加到15%, 分值与写作比例一样。四、六级考委会建议考生做题时间由5分钟延长至30分钟。分值比例和时间分配之重凸显了这一题型的重要性, 这也是今后考生复习的方向和得分点。

第二, 考察题型难度增大。由原单句汉译英改成了对7句话140~160个汉字的段落翻译。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改革前, 翻译题型包含5个句子, 一句一题, 句长为15~30个词, 句中的一部分已用英文给出, 考生需根据全句意思确定时态和语态, 将汉语部分译成英语。翻译题针对某项语法重复考察率比较高, 重点考察考生对词汇、常用英语表达习惯的正确使用, 对特殊的句型结构如倒装、非谓语动词以及定语从句和状语的掌握情况。改革后翻译题型整体难度增加, 调整语序依然是重点考查方向, 而虚拟语气、部分倒装等纯语法型的内容弱化。

从大学英语教学的角度看, 此次翻译题型的改革被认为是重新评估翻译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体现了考试委员会对我国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更高要求, 将会从极大程度上提高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翻译技巧和翻译实践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使用能力, 还能培养其翻译能力。因为翻译需要译者不仅精通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及其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还需要良好的理解力以及灵活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魏令查, 2001) 具体说来, 翻译题型的改革将影响大学翻译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指通过实施某一教学模式而取得的教学成果。从翻译教学的目标上看, 翻译活动本身是“一项分析性很强的活动, 翻译中的理解与听力和阅读中的理解有所不同, 后者主要是为了获取大致信息, 前者要求进行双语间的对比分析、语义层次分析、语篇组织能力”。 (黄忠廉, 1996) 其目的在于提高翻译能力, 包括:原语理解和译语表达能力, 翻译理论知识、双语文化知识、百科知识、主题知识、理解和再现能力、翻译技能、借助工具书的能力、处理问题的决断能力、复述能力、记忆力、注意力、逻辑思考能力。 (PACTE, 2008) 然而, 传统的翻译教学力图通过基本词组句式的训练着重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目标重在对语言点的检测巩固和应用, 却忽视了学习者的其他技能综合提高。

第三, 从教学方法上说, 大学英语教学的翻译教学模式仍以教师单向传授语法点为主, 不讲或者少讲翻译方法与技巧, 以翻译终端译文为导向, 而忽略翻译过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这种模式也将翻译过程中的教、学、译割裂开来, 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接受者, 显然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 因为翻译在四级考试所占比例较少, 有的学生认为既然提高了阅读和听力就可以侥幸过关, 何必要多学翻译。这些学生作为翻译教学的主体普遍存在着汉语和英语基本功不扎实、跨文化意识欠缺以及翻译技巧贫乏、实战训练较少等问题。因此, 翻译教学改革应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互动模式, 鼓励学生既做译者又做读者, 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翻译的过程中真正地进行比较和体验。

此外, 翻译教学改革应增加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双语文化知识, 如能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内在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文化历史原因, 在翻译实践中他们就会自觉培养译语意识、遵循译语的表达习惯、排除原语干扰, 选用译语中最优化的表现方式, 传递原语含义, 提高译文质量。 (魏令查, 2001) 因此, 在翻译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要有意识地积累和背诵一些和中国节日、历史事件、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词汇。鼓励学生关注以反映中国社会为主的一些英文杂志和报纸, 例如中国日报及其网站, 配合中文新闻的背景, 就可以学到很多表达方法。

有鉴于此, 大学翻译教学改革将以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翻译能力为导向, 着重提高学习者的翻译实践能力, 包括句型翻译技巧语篇翻译训练环节, 增加工具书使用与翻译训练 (王正, 2013) , 以此提高学生的语篇识别能力和自学能力。具体如下所示。

翻译教学环节包括: (1) 翻译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常用词汇、词组、句式;教学目的和对应翻译能力:翻译理论知识) ; (2) 翻译技巧 (教学内容:从句翻译, 语篇翻译;教学目的和对应翻译能力:原语理解和译语表达能力) ; (3) 跨文化交际 (教学内容:英汉对比, 文化翻译;教学目的和对应翻译能力:双语文化知识) ; (4) 翻译工具使用 (教学内容:词典与翻译, 辨别一词多义和不同搭配;教学目的和对应翻译能力:借助工具书翻译的能力、处理问题的决断能力) ; (5) 应用翻译 (教学内容: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题材语篇翻译强化训练;教学目的和对应翻译能力:百科知识、主题知识、复述能力) 。

以上环节涵盖了翻译能力的各个方面, 以培养翻译实践能力为导向, 通过翻译方法技巧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自学能力。教师也应充分认识到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 塑造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人才。

摘要:教师要着力探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方向和方法, 从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出发, 思考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应用,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关键词:人才培养,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翻译教学

参考文献

英语翻译人才培养 篇11

【关键词】公共演讲教学 英语教学 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128-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培养符合21世纪的专业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公共演讲课作为一种“媒介”,既能丰富英语教学的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自信心和文化意识,适应和体现英语专业学生成长的需求,从而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实现英语创新型人才能够进行独立和原创地思考。本文分析我国高校英语公共演讲教学的发展及现状,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探索公共演讲教学与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我国高校英语公共演讲教学的发展及现状

公共演讲作为人际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门传承文化交流思想的语言艺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早在18世纪初就在高校开设了雄辩术、修辞等课程。直至20世纪末,演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美国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将该课程设为必修课。与国外相比,我国演讲教学发展比较缓慢。目前,全国范围内开设英语专业的本科院校有1145所,而英语公共演讲课程基本在英语专业都有开设,有些高校开设的是必修课,有些高校开设的则是选修课。虽然有一些高校高度重视这门课,成立了演讲或辩论小组,专门培养精英学生参加全国范围内的各种相关赛事,如较早的“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外研社”杯英语演讲大赛、“21世纪爱立信杯”英语演讲比赛等,但总体而言,国内英语演讲的发展并不平衡,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在演讲、辩论教学及赛事开展方面要比其他地区更好一些。除此之外,全国高校选用的公共英语演讲教材种类并不丰富,加之整体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学模式、方法缺乏规范性指导,公共演讲教学并没有最大化地体现其自身价值。

二、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究竟培养什么样的英语类专业人才”一直是业内专家和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胡文仲教授在2013年10月的“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报告中,把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 年起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是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主的外语教学阶段;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2010年,这个阶段以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为主流;第三阶段从2010年到今后若干年,这是以培养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型外语人才为目标的外语教学改革时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进入21世纪之后,外语特别是英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校本科外语类教学的首要任务。

此外,《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出台为高校英语类专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回答了“究竟培养什么样的英语类专业人才”这一问题,具体表述为: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

虽然《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培养目标的表述中没有体现“创新型人才”的字样,但经过仔细斟酌,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一是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及跨学科研究的基本能力。二是人文素养,即坚定的信念、优秀的道德品质、过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三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进取、勇于创新,重视创新的精神(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四是国际化视野和全球化理念以及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忠心。其中,第三点更为突出了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的具体内含。此外,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们对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及思辨能力与创新思维与能力都做过大量相关性的研究与阐述。虽然美国和中国在思辨能力的理解上存在差异,但对“创新思维”的内涵却持有相同的观点,“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理性的方法和视角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创新思维;没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没有创新能力。

三、英语公共演讲教学对培养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作用

从英语公共演讲教学为切入点,可以有效地服务于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英语公共演讲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英语演讲主要有两种:一是为了促进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英语水平的提高而进行的演讲;二是为了竞选、竞赛、竞聘、劝说等进行的演讲。但无论是哪种英语演讲,打好英语基础、训练英语基本功从而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实现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目标的前提。首先,英语公共演讲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学生在进行公共演讲之前,势必要撰写演讲稿。在撰写演讲稿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英语词汇,懂得语言规范、语法规范,了解丰富的人文知识,同时用合乎逻辑的表达进行谋篇布局。其次,英语公共演讲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流利与准确是演讲能力的衡量标准。流利是指演讲者没有不必要的重复或停顿,能够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准确则指发音准确,用词贴切,能够准确传达演讲者的意图。英语写作和口语是输出型活动,是学生体现自身综合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英语公共演讲教学对学生的书面及口语表达能力在日后的求职面试、撰写竞选或竞赛及个人简历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英语公共演讲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自信是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首要心理素质。而中国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多的注重教师的讲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再加上班型大、学生多的特点,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习被动,参与性不高。因此,在陌生的环境或公共场合进行演讲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演讲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践平台,通过观摩、反复操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怯场心理,增强其自信心。

(三)英语公共演讲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代演讲专家Lucas认为演讲的核心部分是批判性思维。在演讲中,学生通过认真准备,选择正确、新颖、有逻辑性及说服力的素材阐述观点,写出思路清晰、观点鲜明、证据充分的演讲稿,然后用准确流利的英语表达出来。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正体现了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这种思维能够使演讲本身更具有新意,因为只有寻找出新证据,提出新观点,才能启发听众,说服听众以达到演讲者的最终目的。因此,一次成功的演讲,从演讲稿的准备到演讲现场的表现,从搜集、整理、筛选相关材料到反复地彩排演练,无不涉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作为公共演讲教学的主导力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在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辨能力,使学生在演讲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英语公共演讲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公共演讲教学作为输出型教学活动,理应成为增强学生交际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载体。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不少学生由于缺乏文化差异意识,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英汉文化的差异远远大于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式、内部系统和语用条件差异。成功的跨文化交际需要对中西方差异有深入的了解,才能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提高交际能力。在演讲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从演讲实践活动来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更多地了解世界文化,尤其是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演讲内容更加丰富,演讲的语言更加具有张力,给观众了留下更多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因此,英语公共演讲教学不仅对学生的语言技能方面有推动作用,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国际化知识的传授。

四、英语公共演讲教学服务于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举措

英语公共演讲课程主要由两种形式组成:一是教学课,二是实践课。教学课也称为理论课,主要涉及英语演讲的技能和训练方法,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演讲的基本要素和技能。实践课主要包括对优秀范例的讲解和分析,通过大规模的观摩,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情景练习的机会。要有效地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和谐统一,专业教师应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少讲,学生多练”,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要担任“多面手”,即在整个课堂语言习得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讨论沟通、发现问题、解决矛盾,从而最终完成任务的实际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理论讲授。公共演讲课程的实质是实践课而非知识课,但演讲的实践必须以掌握演讲的基本要素和技能为前提。我们会通过PPT等多媒体助学手段,对教材进行深入浅出地讲授,为学生之后的实践课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使用的是经典教材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这本书内容通俗易懂,因此,我们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课上逐一讲解,而是提前布置学生的阅读任务,课上以检验的方式加以强调重点。

第二,视频观摩。精心选择播放视频的种类,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知演讲的魅力,掌握临场应变的技巧,为课堂实践环节做准备。同时根据每周课程内容的差异,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关注教师事前提出的具体问题,做到有针对性地观摩。例如,在讲语言生动性的时候,可以选择一到两段短小的视频,让学生自己找出视频中演讲者具体使用了哪些方法来提升自我的语言魅力,通过分析总结,最终达到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演讲当中去。

第三,分析讨论。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以小组为单位就观摩的视频进行分析讨论,说出各自的想法,然后总结归纳同伴意见,为进行演讲稿的撰写理清思路。小组长会具体布置任务,进行分工协作,完成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等工作。

第四,撰写演讲稿。这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出色的演讲稿是成功演讲的基础。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在这个环节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在每次撰写演讲稿之前都会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题目和大量的名人之作,让学生广泛练习,最终实现自我创作的目的。

第五,课堂实践。我们会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进行演讲实践,一般会以自我介绍的方式为开场,这样能够消除学生紧张情绪,更好地进行“说服型演讲”。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根据不同演讲类型的特点,组织结构,揣摩例证,从而进行充分地思辨,达到说服观众的目的。

第六,及时反馈。学生首先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进行反馈,在认真听取学生所提出的积极评价之后,我们会对演讲实践进行最终的反馈,使学生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得以充分了解,为以后的创新发展提供保障。

综上,英语公共演讲教学对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服务于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英语公共演讲教学以交际为目的,注重交际实践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模式的培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潜力,最终达到培养“交流沟通、解决问题、创新发展”的能力。在公共演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与责任,严格遵照《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模式,培养出符合21世纪国家急需的英语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有中.英语教育十大关系——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本原则初探[J].中国外语教育,2015(2)

[2]蒋洪新.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

[3]仲伟合,潘鸣威.论《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创新与思考[J].现代外语,2015(1)

[4]刘艳萍.思辨能力培养与英语辩论课—— 一位美国教师在华教学的个案研究[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0(1)

[5]井卫华,李文萍.英语公共演讲与外语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探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9)

[6]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7]Stephen Lucas.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2015年辽宁省“十二五”规划立项成果 (JG15DB364 )

【作者简介】肖凌鹤(1981— ),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及二语习得。

英语翻译人才培养 篇12

22001111年年1100月月,,国国务务院院出台了《关于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将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现急需大批既通晓一门专业,又能应用一门外语直接参与信息和知识流通,在多学科领域里创新性地独立从事国际交流、合作与竟争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 、通用型外语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中医英语专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必须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本文在对中原经济区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的基础之上,分析适应河南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中医英语人才需求情况,以期为现有的中医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适应河南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中医英语人才需求调查

本研究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目标在于调查用人单位对中医英语专业方向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以及用人单位对中医英语人才的认识、期望和需求情况。调查问卷的对象主要针对河南中医学院中医英语专业方向在校生的实习单位和毕业生的就业单位,这些单位多集中在中原地区从事中医药领域的外企、国企和民企。此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83份。该调查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结果:

1.用人单位对中医英语方向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在用人单位对中医英语方向学生总体满意度的问卷选项中,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选择了“很满意” (41%)或者“满意”(52%)。这说明我们现在培养的中医英语人才还是能总体达到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

在对中医英语方向学生专业水平评价的问卷选项中, “既具备英语语言技能又有中医专业知识”、“英语写作能力强”分别占到了62%和54%。在学生急需提高或改进的的能力中“中医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中医理论知识”和“英汉互译水平”居前三,分别占到了78%、53%和51%。以上数据说明:一方面学生凭借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和中医专业知识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但另一方面也表明用人单位对中医英语方向学生有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不断提高中医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中医基础理论水平。

在对中医英语方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问卷选项中, “工作积极主动”、“工作认真负责”、“具有团体意识”分别以80%、54%和49%居前几位,这说明我们对中医英语方向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比较成功的,也就是我们“应用型”中医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现。但是“具有创新精神”(15% )的学生很少,而超过69%的受访者认为“具有创新精神”正是现代企业精英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综合素质之一。

2.用人单位对中医英语人才的认识、期望。关于何种中医英语人才最受欢迎,大部分用人单位(79%)认为是英语语言技能与中医知识技能相结合的人才(92%)。这一点应该继续作为我们中医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即拥有扎实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以及过硬的中医知识和熟练的中医技能相结合的人才。

关于中医英语课程模式问卷中,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 (42%)表示中医英语课程(如中医英语阅读、中医英语词汇学、中医英语翻译等)模式更能有效地培养中医英语人才。将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29%)认为“英语基础课程+英语∕汉语中医理论课程”的模式更有效。总的来说,用人单位都希望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技能,同时也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实践知识,达到语言与中医理论实践的融会贯通。但从目前来看,高校培养的中医英语方向学生在中医知识和技能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

关于用人单位最希望中医英语人才所应具备的语言技能问项中,英语听说能力、英汉互译能力以及英语写作能力居前三,分别占89%、44%和37%。

关于用人单位最希望中医英语人才所应具备的中医技能问项中,中医药营销能力、中医药推广能力以及中医理论实践操作技能分别以65%、56%和41%居前三。

3.用人单位对中医英语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查问卷结果统计显示,中原经济区的用人单位对中医英语人才需求量并不大,约73%的用人单位每年只招聘1—2人,而52%的单位认为高水平的中医英语人才仍十分缺乏。具有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又有扎实的中医知识技能的高素质中医英语人才依然是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空间。这一点对我们办好中医英语 方向提供了必要的信心保证。

三、中医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建议

从调查结果看,为了培养拥有扎实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以及过硬的中医知识和熟练的中医技能相结合的人才,其培养模式应包括以下几个模块:英语语言模块、中医医学知识模块、中医英语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对中医英语人才的需求。

具体而言,英语语言类课程一方面应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开设文学和语言学方面的课程以扩大知识面,拓宽思维,提高语言文学鉴赏能力。开设课程应包括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视听、英语写作等英语技能课程,和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英美概况、英美文化等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在总课程中所占比例约为60%;中医医学知识类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医学基础概论等课程,所占比例约为10%;中医英语类课程包括中医英语翻译、中医术语、医学英语写作、医学英语阅读等,所占比例约为20%,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 并且学会用英语表达阐述这些知识,使学生的中医知识和中医技能训练更加全面、系统,充分体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特点;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岗位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所占比例约为10%。学生可以通过实践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对工作的认识。学校应当为学生多创造中医英语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尽早学会将知识转换为能力,并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实践教学,拓宽视野。

这里提出的课程设置加大了中医和英语结合的相关课程的比重,就是为了强化学生中医英语水平和知识运用能力, 使其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有自己的优势。

通过对中原经济区中医英语人才需求的调查,我们得到了以下启示:中医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扎实的中医医学知识,融会贯通的中医英语技能和全面的实践能力。其课程体系应为“英语语言课程”+“中医医学知识课程”+“中医英语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的融合;促进教学改革。一方面,开展教材建设,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另一方面,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技能;另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复合型的教师队伍,把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对中原经济区中医英语人才进行需求分析反映出社会对高层次中医英语人才的期望,它给我们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反馈,为我们培养适应21世纪中医药国际化趋势的、能开展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翻译、商贸、教学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可靠依据。

摘要:中医英语专业方向肩负着培养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人才的历史使命。本文通过对中原经济区中医英语人才需求分析的调查研究,探讨社会对中医英语人才的需求现状,拟在建立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中医英语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原经济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上一篇:人才红利下一篇:智能张力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