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本科人才

2024-10-01

翻译本科人才(精选11篇)

翻译本科人才 篇1

1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以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走出去”文化战略的逐步实施, 社会对高质量、专业化、职业化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翻译产业发展日益迅猛, 翻译专业日趋成熟, 成为我国高校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自2006年教育部批准设置翻译本科专业 (Bachelor of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简称BTI) 和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aster of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简称MTI) 以来, 截止到2013年7月, 我国内地分别有107所和159所高校获批成为BTI和MTI培养试点单位, 初步确立了包括三个层次 (本科、硕士、博士) 和两种类型 (学术型、专业型) 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但是, 目前对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在目标和理念上尚有一些模糊认识, 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与就业市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加上这两个专业开办时间之短、培养单位数量之多, 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因此有必要加强本科生、研究生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化、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

2 构建翻译专业人才衔接机制的必要性

随着众多高校试办翻译本科和/或硕士专业, “一方面很多翻译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另一方面太多雇主或者公司找不到适合译者” (Gouadec, 2007:327) , 毕业不能就业、就业必须转行、译员无法适应市场的现象日益常突出, 翻译人才培养实践中面临诸多问题, 突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BTI和MTI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不清

BTI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意识与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 (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 2012:1) , MTI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一体化及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国务院学位办公室, 2007) , 这两个培养目标虽有“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之分, 但培养理念该如何区分, 培养实践中又该如何操作, 不仅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明确界定, 各类高校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翻译界、译学界也未取得共识。

2.2 BTI和MTI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存在重复

BTI的课程设置包括三大模块: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相关知识与能力, MTI的课程设置也包括类似的三个方面:语言知识、百科知识和翻译技能训练, 稍有不同的是MTI强调翻译职业培训, 但两类培养中都包括翻译概论、交替传译、专题口译、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概要 (中国语言文化) 等课程。BTI和MTI系列教材在名称上存在重复, 内容上也无实质的难易之分。教学中如何避免知识类课程的内容重复, 如何区分技能类课程的训练难易程度, 似乎又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2.3 不同类型的翻译研究生培养存在交叉

MTI人才培养是新生事物, 脱胎于学术型翻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认识可能先入为主或因循守旧, 从而导致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在培养理念和实践中存在一些交叉与纠葛。即使是在学术型翻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面, 大多高校采取的是已经拥有几十年培养经验的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文学硕士 (Master of Arts i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简称MATTP) , 近年来少数几所高校自主开办了翻译学硕士 (Master of Art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 简称MATIS) , 二者在培养目标与理念上似乎没有较大区分, 不同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差异较大, 某些高校的MTI可能只是MATTP或MTS的翻版或改头换面, 不同程度地存在变更培养之名而保留培养内容之实的情况。

2.4 不同层次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出现脱节

一方面, 本科、硕士阶段的翻译人才培养无法衔接:BTI试点培养单位良莠不齐, 培养的毕业生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考研时面临困惑:报考专业型的MTI还是学术型的MATTP或MATIS?大多高校的MTI生源质量不高, MTI培养院校多于BTI院校, 有些重点高校的BTI毕业生比普通院校的MTI毕业生更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 硕士、博士阶段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也存在脱节:MTI、MATTP和MTIS毕业生不知未来发展前景究竟如何, 立志深造时不知是报考学术型的翻译方向哲学博士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简称Ph DTTP) 或翻译学博士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 简称Ph DTIS) , 还是报考即将推出的翻译专业博士学位 (Doctor of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简称DTI) 。Ph DTTP、Ph DTIS、DTI如何侧重, 如何跟MATTP、MATIS和MTI进行衔接, 是翻译人才培养实践中面临的新课题。

上述四个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翻译人才培养机制未能很好衔接, 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不能有效对接。因此, 构建一个完善合理的本科生、研究生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衔接机制亟待提上议事日程。

3 构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衔接机制的可行性

构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衔接机制不仅是当务之急, 也是培养实践和理论探索的水到渠成。

3.1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

尽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一些问题, 但几十年MATTP和近几年MTI和MTS的人才培养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经验, 摸索了一些成功路子, 包括:借鉴国外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启示, 强调翻译人才的应用型、职业化、市场化, 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翻译人才实习实训基地, 促成了MTI教育和翻译专业资格 (水平) 证书 (CATTI) 的紧密衔接, 推动了我国翻译人才培养与评价工作的发展。另外, 中国译协自1997年起连续举办“暑期全国英汉翻译高级研讨班”, 2010年起与MTI教指委联合推出“全国高等院校翻译师资培训证书课程”, 在培养大量高素质翻译师资队伍的同时, 也有效提高了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些实践探索为构建本科、硕士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衔接机制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3.2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近年来随着本科、硕士翻译专业学位的设置, 教育界、翻译界人士开始进行翻译人才培养的理论探索。中国知网中以“翻译专业”并含“人才培养”为主题的论文174篇, 主要内容包括:MTI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定位, 如仲伟合 (2006、2007) 、黄友义 (2010) 、许钧 (2010) 、黄忠廉 (2010) 、苗菊、王少爽 (2010) 、朱振武、綦亮 (2011) ;培养模式, 如李军、黄宝印、朱瑞 (2007) 、穆雷、王巍巍 (2011) 、葛林、罗选民、董丽 (2011) ;课程设置, 如文军、穆雷 (2009) 、苗菊、高乾 (2010) 、崔启亮 (2012) ;毕业论文写作, 如马会娟 (2010) 、穆雷 (2011) 、穆雷、邹兵 (2011) 、陈琳、章艳 (2011) 、穆雷、杨冬敏 (2012) ;MTI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如孔令翠、王慧 (2011) 、王建国、彭云 (2012) 、李昌银2013, 等等。针对BTI的研究包括:专业建设, 如姜秋霞、曹进 (2006) 、何刚强 (2007;2012) ;培养理念或模式, 如陈科芳 (2009) 、吴青 (2010) ;课程设置或翻译教学, 如穆雷、郑敏慧 (2006) 、文军、李红霞 (2010) 、郑庆珠 (2011) 、贺学耘 (2012) 等等。有学者探讨翻译人才培养的衔接问题, 如陈学斌 (2009) 尝试构建本科与硕士翻译教学之间的对接机制, 仲伟合、穆雷 (2010) 在理论上探讨并在实践中检验了包括翻译本科专业、翻译学/MTI硕士、翻译学博士在内的完整翻译人才培养体系, 穆雷、仲伟合、王巍巍 (2013) 从职业化角度探讨设置DTI学位的可行性, 尝试建立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完善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也有一些专著论及翻译教学 (如穆雷, 1999) 、翻译教材 (如穆雷, 2001) 、翻译课程模式 (如文军, 2005) 、翻译专业建设 (如庄智象, 2007) 、翻译与技术 (如崔启亮、胡一鸣, 2011;杨颖波、王华伟、崔启亮, 2011) 等。所有这些丰硕成果, 以及英国学者克尔斯坦·马姆克 (Kirsten Malmkjaer, 2010) 主编的论文集《本科翻译学位教育》, 对于构建本科、硕士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衔接机制带来了深刻启迪, 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3.3 构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衔接机制具备了较好的前期基础

在上述实践和理论基础上, 众多高校近年来也大力发展翻译学科专业建设, 为构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衔接机制奠定了较好的前期基础和实践准备。下面仅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

(1) 学校高度重视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鼓励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出台优惠政策, 进行财力物力人力支持, 提供优良的教学科研环境, 先后成为MTI和BTI培养单位。

(2) “本科、硕士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衔接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已获批2013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组成员都深入翻译实践、教学和研究第一线, 并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基地项目、湖北省社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和校级人文社科项目16项, 发表专著、译著和翻译教材14部, 发表译学论文40余篇, 2次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3次荣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12人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3) 项目负责人17年的翻译实践、教学与研究积淀了较多成果, 先后6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荣获学校教学优秀奖二等奖, 主持完成湖北省社科基金和校级科研基金各1项, 参与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目 (并担任子项目负责人) , 参与完成省级教研项目2项、校级教研项目6项, 正在主持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13年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他发表译学论文20余篇, 其中A&HCI、CSSCI来源期刊论文6篇, 会议获奖论文2篇。主编翻译教材2部, 合著2部, 其中《翻译方法论》荣获第六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著作类三等奖。另外, 作为分管专业外语本科教学和MTI教育的副院长, 负责人有很高的管理水平, 曾主持申报MTI学位点和朝鲜语、商务英语、BTI三个本科专业, 熟悉本科、硕士两个层次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能够确保翻译人才培养衔接机制的顺利实施。除了谙熟国内翻译教学和研究现状之外, 负责人还具有国际视野, 曾赴欧洲高校考察, 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从事为期一年的访学, 师从国际知名医学专家Mona Baker教授, 在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管理培训。

4 构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衔接机制的实施方案

构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衔接机制的实施方案包括: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研究目标和预期效益。

4.1 研究对象和内容

紧紧围绕学校“面向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 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坚持应用型、市场化、职业化的翻译人才培养目标, 项目组成员将深入考察民族地区尤其是武陵山区翻译人才市场的需求现状, 赴国内高校调研翻译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 以本校2010、2011、2012级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本科生, 2013、2014级BTI学生以及2013、2014、2015级MTI学生为研究对象, 探讨如何构建并实施本科、硕士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衔接机制。

本项目围绕BTI人才培养、MTI才培养和人才培养衔接机制三个关键词, 着重研究翻译人才市场需求、翻译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和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具体内容包括: (1) 深入民族地区尤其是武陵山区调研, 全面了解并客观评估翻译人才市场的现实需求, 撰写调研报告, 为增设MATIS二级学科硕士点奠定基础; (2) 赴国内重点高校实地考察, 观察和描述高校本科、研究生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分析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 根据翻译人才的市场需求, 借鉴和吸收重点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针对BTI、MTI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衔接不紧等突出问题, 探究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衔接机制和一体化模式, 制定本校BTI人才培养方案、MATIS人才培养方案, 并修订MTI人才培养方案。

4.2 研究方法和实施计划

本项目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1) 调查研究法:深入考察民族地区尤其是武陵山区翻译人才的需求现状, 实地调研国内重点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撰写调研报告; (2) 实证研究法:将实地调研中掌握的事实和搜集的数据进行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 做到“让事实说话, 用数据证明”; (3) 个案研究法:对部分学生从本科、硕士到工作各个阶段进行跟踪调查, 记录他们作为一名合格译员的成长历程, 作为人才培养的个案; (4) 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中较多运用案例教学和笔译实训平台, 旨在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 (5) 跨学科研究法:综合运用翻译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与知识, 并运用于研究与实践探索。

本项目的实施计划包括:1) 2013.06-2013.07撰写《XX大学申办翻译本科专业 (BTI) 的论证报告》, 制定《XX大学翻译本科专业 (BTI) 人才培养方案》和系列课程的教学大纲;2) 2013.07-2013.09深入了解武陵山区翻译人才市场的现实需求, 撰写调研报告;3) 2013.09-2014.06实地考察国内重点高校BTI和/或MTI人才培养的现状, 撰写调研报告;4) 2013.09-2014.07评估本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MTI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 修订2013版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MTI人才培养方案;5) 2014.07-2014.10选拔英语专业2011级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MTI, 设计这些学生在本科第四学年和MTI第一学年的学业规划方案, 制定《XX大学外语学院推荐优秀翻译专业 (方向) 本科生免试攻读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实施细则》;6) 2015.01-2015.08撰写《XX大学增设翻译学硕士 (MATIS) 二级学科学位点的论证报告》, 制定《XX大学翻译学硕士研究生 (MTI) 人才培养方案》和系列课程的教学大纲;7) 2015.06-2015.08跟踪调查本校2013届、2014届英语专业和MTI毕业生的就业和工作情况, 及时了解翻译人才的市场需求;8) 2015.01-2015.12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和研究成果, 组织人员编写BTI、MTI系列翻译教材;9) 2016.01-2016.07召开本科、硕士翻译专业建设座谈会, 进行本科、硕士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问卷调查, 组织专家集体论证, 完成研究报告《本科、硕士翻译人才培养衔接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4.3 研究目标和预期效益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包括: (1) 申办BTI, 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型、通用型初级口笔译专业人才, 能够胜任外事、商务、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口笔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 能成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 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文化的生力军。该项目申报已在学校通过, 将由教育部下文公布; (2) 增设MATIS二级学科硕士点, 培养具有扎实双语功底、坚实翻译理论基础、掌握系统口笔译知识与技能, 能胜任外交、外经贸、科技交流、跨文化交际等工作的中级口笔译人才。该项目将于2015年启动; (3) 构建本科、硕士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衔接机制, 并付诸教育教学实践, 着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专业化、职业化中级口笔译人才。

本项目将主要在本校外语学院付诸实施, 覆盖英语专业 (翻译方向) 、商务英语专业连续四届近千名本科生以及近百名BTI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最终成果将让连续四届攻读MTI的推免生直接受益, 惠及所有MATIS学生, 并辐射全校对翻译产生兴趣并具有发展潜力的其他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

5 结论

本项目旨在构建一个机制, 即本科、硕士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衔接机制, 明确两个定位, 即翻译专业人才的市场定位 (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 和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本科生和硕士生) , 关涉三个方面, 即教学管理的观念转变、师资队伍的职业发展和学术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 从而实现民族院校本科、硕士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三结合”创新理念, 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四个环节的紧密结合, 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衔接机制的紧密结合。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将会促进学校的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提高本科、硕士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助力产学研一体化, 实现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预期目标, 最终成果可直接适用于其他民族院校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 成功经验还可推广到同时开办BTI和MTI的其他高校, 因而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与推广价值。

摘要:针对我国目前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笔者借鉴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优势、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究, 论述本科、硕士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衔接机制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实施方案, 以期推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提高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衔接机制,可行性

翻译本科人才 篇2

While knowledge,our overemphasizing the passing on of development basic education overlooks 我们的基础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of non-intelligence characters.忽视了非智力品格的培养

This ability,and moral make-up of our youngsters.may involve interest,technical 这些非智力品格包括兴趣、技能、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

Under important such circumstances,it is therefore test-oriented to education.education accelerate to transition quality-based from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所以,我们的重要这举是要加快

Though adhere it is promote such useful transitionto the easier belief said and than try every done,we means must to 容易做起来难,我们也要坚持这一理念,虽然,说起来尽全力促进这一有益的转变。

2,Everyone 欢善于笑的人loves a good laughter

大家都喜He brings good cheer with him wherever he goes and the very thought of him makes life more 快的欢笑。一想起他就会觉得生活变的比bearable无论他到何处都带着令人愉较可以忍受了

Even today our most highly paid entertainers are comedians者仍然是喜剧演员就在今天,享有高薪的娱乐

In because society laughter became a characteristic 在社会中笑成为一种特性,因为它实质上it is basically a social phenomenon是一种社会现象

Laughter survivedis advantageous;therefore it 来

笑是有益的,所以笑就流传了下3,We 们学会了追赶时间,却没学会耐心等待have learned to rush,but not to wait 我We have higher incomes,but lower morals们拥有的财力越来越多,道德品质却日益我沦丧

We information,to produce more copies,but have build more computers to hold more less 用于储存更多的信息和制造更多的拷贝,communication我们生产更多的电脑而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却越来越少

We back,but have have been all the meet 球与月球之间,却不乐于穿过马路向新邻the new trouble crossing way to the moon and neighbor我们能够往返于地the street ,to 居问好

We have conquered outer space,but not inner space.内心世界我们可以征服外部空间却慑于走进

4,Everyone aspires for succes望成功

s每个人都渴But without all sunshine not life at allpain,all triumph without shade,all without pleasure 欢乐而无痛苦,只有成功而无失败,并非然而只有阳光而无阴影,failure,is 只有人生

Those who woule attain the heights reached and faculties polished by constant usekept by great men must keep their 取得伟人所获得并保持的成就,他们就必有些人想须不断运用自身才能

My energy,thought advice to you is to concentrate your the business you engage inand capital exclusively upon 你的思想、精力和资本全部集中于你所从我的忠告是:把事的事业上

Resolve improvement,dwell to fight it out,to adopt every the top elite and lead in this lineon best resources,unite 行,就得决心在这一行干出一番事业,采投身于哪一纳每一点建议,采用最好的资源,团结最优秀的人才,做这一行的领导人物

5,Americans high value on intellecttoday don‵t place a very 别看重才智

当今的美国人并不特Out industrialists,not heroes are athletes,entertainers,and 雄并不是学者,而是运动员、演员和企业schotars我们心目中的英家

Even children our schools are where we purser knowledge for the sake of knowledgeto get a practical education.not send our tu 学校也只不过是我们把孩子送去获得实用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而求知的地方

Schools have always been in a society where practical 学校一直处于一个实用性总是高于知识性is more important than intellectual的社会当中

But they could and should encourage kids to defend their ideas and think critically学校原本并且可以做到鼓励孩子维护自己然而,的思想,批判地思考这一点的 1only...The

ise2Knowledge…3Therefore...4Otherw获得更多知识的唯一途径是通过教育和培…5On account…

训;2知识如同资本、物质资源和辛勤工作一样,已经变成了生产的一个必要因素—会的教育体系应该是能够向以知识为基础也许是最基本的要素;3因此,一个社的工作迅速转变。1The thepred…emerge….2But at Internetr….3Telecommunication..5Living in….4It is 但与此同时,它也大大冲击和威胁了某些的横空出世造就了一批新行业…

2传统行业,使其感到焦虑甚至恐惧3电信业首当其冲4预计,到本世纪末,互联网络电话将成为传统电话服务有力的竞争对手5生活在这样一个变化如此迅速的信息时代,我们谁也付不起落伍的代价 1It aresurely…2According…3They 别人吸烟,你吸入,确实会对你的肺有危….4An investi…5They have….害;2据美国肺病协会的估计,每年约有3000癌的被动吸烟者;人在烟雾中丧命;4有一项调查发现,不3他们都是死于肺吸烟的妇女,如果在吸烟的家庭中生活40年或列长的时间,将面临更大的危险;5她们患肺癌的危险是别人的双倍。1Chlture hasis….2By 1….4The exchange…5With thegiving…

….3It 媒体;文化是不同国家的人们互相理解的最佳2通过举办文化节,许多中国城市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提高了;3已经证明,为加深中国人民和世界其它地方人民之间的交流,这是最好的途径之一;4这种交流不仅仅限于文化方面,还扩大到了经济和其它领域5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文化交流将会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使人们联系在一起 1Asian controf1….5Meanwhile…..3Because Americans….2Their …

of…4Much 这些贡献包括诸如自然科学、亚裔美国人对美国做出了杰出贡献;医学、法律、2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3由于亚裔移民的祖籍国家具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他们大大促进了美国文化的发展、提高了全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4亚裔美国人的成功,多归因于本国传统文化对他们的积极影响;5与此同时,正是由于对外来文化采取友好的接受态度,独特的美国文化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1The tui1….4The thirdAmeri…….5No wonder.2One …of…

3High 因为它们是世界上的一流大学;美国人都为他们的大学而自豪,或许是2美国大学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它们越来越国际化;3学费高是另一个特点;4第三个特点是美国的大学在社会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5

难怪许多的中国家长,拼尽全力也要供孩

子到美国上学接受最好的教育 1People

fightwhat…1….2Fighting

….3They…4And…5It is 杀戮,受过文明教化的民族,应该能够寻人们诉诸武力解决争端;2武力就意味着找到其它解决争端的办法;3他们不应该眼睁睁地看着哪一方凭借杀死另一方更多的人而获胜;4而获胜的那一方,不仅赢得了胜利,更因为其胜利了,而被认为是正确和正义的一方;5人类的故事,大抵如此。

1It societyhas…2We have…3We even…4In a 1…5As a…

观点,该观点认为艺术与科学是截然不同贻害甚大的现代偏见之一便是这样一种并基本无法相容的趣好;2我们习以为常地把艺术气质与科学气质对立起来;3我们甚至将此与创造性态度和批判性态度等同视之;4在我们这样一个实行分工的社会中,自然存在着专业化的功能,因为凡事关系到便利;5作为一种便利,也仅仅是作为一种便利,科学功能才不同于艺术功能

1Imagine worlda world…2A world…1…4 A world…5 A world…

翻译本科人才 篇3

关键词:

一、背景及现状述评

我国的本科翻译专业大都基于外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教学侧重文学翻译,而不是语言服务行业中真正发生的实用文献翻译,传统的翻译教学并不是专业翻译教学。随着翻译专业的发展,其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并没有更新。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模式需要找到新的思路,专业翻译能力的提高也必须有一套相应的评估模式,以便对翻译能力的变化进行监控,提高专业翻译能力。

近年来有关课程翻译专业设置、翻译能力培养的研究针对本科翻译专业学生的较少,关于翻译能力评估的相关研究比例较小,且研究内容多是从强调翻译能力的重要性及如何从课程改革、语言文化知识学习、交际能力培养的角度去谈翻译教学;针对本科翻译专业学习者翻译能力定位和提高的研究不多。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翻译能力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如国外的哈提姆和梅森、皮姆、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翻译能力研究小组PACTE、克里斯蒂娜·莎弗纳、贝弗利·艾达。在国内,不少学者已就此开展了有益的探索,既有对翻译能力的界定探讨, 也有对翻译能力与翻译行为关系的理论研究和翻译能力与课程模式的探讨。

目前主要问题在于翻译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与英语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区别不明显;其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难以通过培养方案得以表述和实现;翻译专业与英语专业的口笔译课区别不明显。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翻译能力:

在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翻译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一切教学都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为依归,培养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翻译人才是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突出强调翻译专业本科毕业生将来作为译者的职业道德、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素养、逻辑思维能力,特别强调翻译实践、翻译技巧以及具体的翻译工具的使用和行业运作流程方面的知识,把语言能力和专业翻译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从广义上讲,翻译能力包含母语能力、外语能力和翻译能力,即外语技能、母语修养、翻译实践和学科素养,除第一方面的内容与英语专业相似之外,其他三个方面都体现出翻译专业自身的特点。

2. 专业翻译课程开设

本科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教学方法与策略,翻译选材,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能力培养,专业翻译课程(旅游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的引入,适合本科翻译专业学生的实训项目,翻译技术课程(如CAT课程与翻译项目管理)。在翻译能力培养过程中,注重专业翻译课程与计算机辅助翻译及项目管理的深度结合。

3. 翻译技术类课程的开展与深入

将语言与翻译技术引入翻译教学、将语言和翻译工作者在专业实践与研究中所使用的多种技术与工具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适应现代语言服务行业对他们专业知识提出的挑战,是可行的翻译教学改革之路。培养信息化时代的译者,应注重在处理好外语能力与翻译能力的同时,加强翻译技术课程, IT技能,电子资源,网络检索及术语管理等技术,使其具备译员应具备的素质。

翻译技术课程的开展将涉及并致力于:①帮助学生建立能有效掌控的个人计算机环境,培养使用常用文字处理软件与语言和翻译相关的复杂任务的技能;②帮助学生熟悉自然语言处理、翻译记忆库和翻译术语库的基本原理;③开展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介绍主要CAT软件,并使学生掌握主流CAT工具的使用;④使学生熟悉计算机术语管理的原理,并掌握术语提取与创建;⑤介绍翻译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和行业知识。

4. 翻译实训与校企合作

通过对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以及对翻译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探索,提出以教学、科研、就业为主体,促进校企之间深层次合作。共建合作平台、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及教材开发、共建教学团队、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等方式,能够促进学校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拉近学校教学与语言服务行业的距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企合作开展的基础之上,深入开展翻译实训项目,积极推进教师负责翻译项目与学生参与翻译项目。

5. 翻译能力评估标准的建立

翻译能力评估是翻译能力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直接反映了翻译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也有利于规范学习者的翻译行为,使学习者在培养其翻译能力的同时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主动性。本科翻译专业翻译教学属于教学翻译范畴,对翻译能力的评估主要是针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受试者基本的双语转换能力。评估过程将注重以下几点:①评价内容、方式多元化;②注重过程评价;③把翻译实训项目评估纳入翻译能力评估。具体操作将分为:①前期评估准备: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方法选择;②形成性评估:课堂练习评价、课外翻译作业评价、参与项目评价、翻译日志;③翻译技术运用评价:利用计算机解决翻译过程中除文字翻译以外所有问题的能力;④项目管理与协调能力。

三、结语

采用适合翻译专业的过程翻译教学法开展专业翻译课程,结合先修课程计算机辅助翻译,促使专业翻译课程在计算机辅助的环境下授课,能够兼顾翻译能力与计算机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训项目,让教师和学生以不同方式参与到项目中,充分利用各类软、硬件资源,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充分利用CAT辅助工具、語料库工具及术语管理工具等优势资源进一步强化专业翻译能力;翻译能力的评估体系的建立必将有利于检验翻译教学与实训项目的成效,促使传统翻译教学向专业翻译教学的转向。

参考文献:

[1] Christina Schaffner.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2.

[2] 柴明颎. 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 中国翻译,2010 (1).

[3] 杨志红. 翻译能力及其研究. 外语教学, 2010(31) .

[4] 连彩云. 创新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中国翻译,2011 (4).

[5] 文军. 以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 外语界, 2010(2).

[6] 吴青. 本科翻译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谈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教学理念. 中国翻译, 2010(2).

[7] 郑庆珠. 本科翻译专业(BTI)教学探微. 上海翻译,2011 (1).

翻译本科人才 篇4

关键词:应用型教育,翻译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理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能够熟练运用知识,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性, 具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 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进入21世纪,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中国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 国际交往日益频繁, 社会对合格的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鉴于社会的需求, 旨在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蓬勃发展起来, 大多数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及翻译课程, 然而许多学生毕业后仍不能胜任工作中的实际翻译工作, 从事翻译专门工作的更是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 主要是当前的翻译教学与翻译人才的培养在某些方面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当前翻译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 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尽管作为一门必修课, 翻译课在大多院校一般只开两学期, 总学时大约在60~80学时左右, 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 要在这样有限的学时内完成英汉互译的理论和实践的培养训练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时的限制制约了学生英汉对比与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 而且考虑到他们要接触关于政治、经济、科技、商务、旅游等不同领域的文本, 背景知识与不同文体的积累与掌握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因为时间的限制, 多数院校也只停留在翻译基本理论与基本翻译方法与技巧的传授上, 鲜有翻译实习或实践环节, 直接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实际翻译工作。要培养社会急需的实用翻译人才, 大量的实践是必不可少的, 这种现状显然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翻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因此, 词汇、语法、精读、泛读、文学、文化, 甚至大学语文等相关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翻译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着重于理论的传授和练习的讲解, 忽视了讨论、分享、思辨、归纳等过程, 学生少有机会独立思考、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进行合作实践。旨在提高翻译能力的教学被着重于培养语言能力的教学所取代, 阻碍了学生创新性与灵活性思维的培养, 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2. 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

传统的翻译教学中, 教学内容主要是分析文学或不同应用领域的文本, 解释字与句的翻译方法, 较少涉及语篇教学, 教师强调学生反复实践基本的翻译技巧, 这样的教学内容无法跟上社会的发展与需求。首先, 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材料的翻译。由于翻译教材中选用的文本未能及时更新, 也存在过分强调文学文本的问题, 教学内容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而在实际工作场合中, 翻译材料多是办公文件、商务文书、公司宣传、法律事务等应用文本, 而不是文学翻译, 许多毕业生感到很难顺利完成翻译任务。其次, 缺乏职业能力的培养。很长时间以来, 翻译教学以基本翻译技巧为主要教学内容, 忽视了翻译能力的培养。翻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况且信息时代的发展为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 教学内容以课本加黑板的形式展现, 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有效的教学环境。校园网的建设为现代翻译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与空间, 学生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 分享数据库带来的实用信息, 课内教师的指导与课外相关知识的扩展相得益彰。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 这些教学设施与资源没能得到广泛的应用。事实上, 即便是许多教师使用了多媒体教学, 也只是将其作为“电子黑板”展现教学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 师生地位

翻译教学实质上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交际活动, 旨在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 在翻译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在课堂上教师仍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制订教学计划, 选择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 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单方面强调翻译理论和技巧的重要性, 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理论并辅之一定的练习就自然能够提高翻译能力, 学生也寄希望于把这些技巧作为翻译学习的捷径, 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发挥。由于教学中缺乏互动,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使得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学生也逐渐失去了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没能被给予自由讨论和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和时间,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 教师素质

应用文本的翻译涉及各行各业、各个领域, 因此翻译职业能力不仅包括单纯的双语转换能力, 还包括传统文学、科技、文秘、管理、商贸、外交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意味着要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翻译人才。这必然要求翻译教师同时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和诸如商贸旅游等方面的职业素养, 因此在以培养学生实用翻译能力为目标的应用型教育中教师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关键。正如余兴中所说:“翻译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翻译家, 然后是一位作家和学者, 还可能应该是一位军事家, 如果是一位杰出的将军则更好。”然而目前翻译教学战线极度缺乏复合式人才, 这些翻译教师也缺乏翻译实践经验、翻译教学研究以及相关培训。这严重制约了应用型翻译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此翻译教师的知识更新与继续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二、能力为本位、应用为目标的翻译教学改革

为实现应用型教育目标, 满足社会实际需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应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 体现实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复合性原则, 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全球化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

1. 翻译课程改革导向

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方向应由市场需求来决定, 即围绕社会需要和自身实际培养实用型、跨学科、复合式人才。穆雷提出, 多数内陆高校将翻译课程作为外语教学的补充来开设, 旨在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 因此课程强调两种语言在语法、表达方式、习惯用语等方面的对比。由于双语能力不等同于翻译能力, 毕业生难以胜任实际的翻译工作。因此, 翻译教学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强调译者的实用翻译能力。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 要同时加强学生双语能力、跨文化能力、相关知识的拓展。翻译是一种跨语言活动, 翻译教学中不应只强调外语能力, 还要注重学生汉语能力的培养, 以避免因翻译中的“翻译腔”影响译文的通顺性和地道表达。翻译又是一种跨文化活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影响着语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跨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到翻译这种语言转换活动。翻译还是一种跨学科活动, 既要求语言能力, 又需要百科知识, 因此要广泛涉猎诸如经贸、商务、科技、教育、法律等领域的知识。可以通过增加相关选修课的方式来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的需求。其次, 要加强学生使用翻译技术的能力和职业素养。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翻译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要充分利用数据库资源、互联网信息、工具软件等技术, 以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此外, 学生还要了解翻译职业发展现状、操作模式、管理规则、职业道德等, 以缩短职业适应时间。

3.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个体差异与个人需求, 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培养自我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一, 要给予学生出现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机会, 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规律, 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传授;第二, 在更正错误的同时鼓励学生以讨论和分享的方式提出自己个性的翻译方式和建议, 培养独立思考、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创新性翻译思维, 而不是以参考译文为终极标杆;第三,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以及未来的职业发现方向进行有个性化、有方向性的专门领域的应用文本翻译训练, 以适应未来职业的需求, 而不是“一刀切”式的通识教育;第四,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网络平台建立协作小组, 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与其他专业译员或学习者交流以及与外部资源的交流, 而不是封闭式学习;第五, 以职业情景模拟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 实现学业与就业的良好对接。

4. 教师的作用与要求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首先是课程的设计者, 收集教学材料, 决定方式方法;其次是课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组织互动的教学活动, 指导学生培养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还是分析者, 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选择方法。新的教学模式也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具备职业理论知识和翻译实践能力, 不仅要有语言能力, 还要有扎实的理论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独立的研究能力;教师还要具备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丰富教学材料和手段, 强化教学效果。

5. 新的教学评价标准

应用型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学术型高等教育都有着显著的不同, 因而也应有其独特的教学评价标准, 即基于知识、能力和技能的标准、基于社会和市场反应的标准。首先, 评价的主体要多样化, 要建立起学校、就业市场、社会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其次, 评价内容要多样化, 要建立不仅注重学习结果而且注重思考与提高过程的评价系统。再次, 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不仅要采取量的方法, 还要采取质的方法。

三、结语

新的形势为应用型翻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实现了从“工具型人才”向“交际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转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翻译课程教学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重新定位课程导向, 增强教学内容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实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其创新性翻译思维, 从而推动其复合性综合翻译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国翻译, 2003, (2) .

[2]高华丽.翻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3]余兴中.余兴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5

【关键词】翻译教学 课程设置 师资培养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东北林业大学校级项目“英语笔译重点课程建设”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20-02

1.前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大,各行各业对于合格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当今高校的英语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这已成为翻译界专家们的共识。2006年国务院增设翻译本科专业,200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这都表明了我国对于翻译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作为英语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英语笔译课程应承担起为国家培养翻译人才的重任。但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师资力量薄弱、课堂授课模式以及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毕业生无法在实际工作中胜任翻译任务,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也无法满足我国翻译市场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本文试从翻译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的培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英语系本科翻译教学的质量,从而让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翻译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翻市场真正的需求。

2.翻译课程的设置

目前,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主要针对大三学生开设,分为两个学期,共计32学时,从学时的分布上看,远远没有凸显翻译教学的重要性。此外,翻译教学一直被看成是语言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并不是他们的翻译能力。这就导致毕业生虽然上过翻译课,也能在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的翻译部分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对翻译这种复杂活动的本质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对于翻译市场真正的需求更是知之甚少,从而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缺少了一件强有力的武器。笔者认为,从当前市场的需求来看,具有较好的翻译能力是帮助英语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取得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这就要求把翻译课的地位在现在的基础上提高一个档次,必修学时由32学时提升至64学时,课程贯穿大三、大四两个学年。其次,也应开设与翻译相关的各类专业选修课,让那些真正对翻译研究与实践感兴趣的学生拥有更多学习翻译的机会。以笔者工作的东北林业大学英语系为例,2015年起,英语系增大了翻译教学所占的比重,除32学时的的必修学时外,还在第五学期增设了《实用英汉翻译》这门选修课,以及在第六学期增设了《自主翻译》必修实践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进行任务布置,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完成布置的翻译任务,由教师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让对翻译真正感兴趣的学生有了更多学习与实践的机会,也让其他学生巩固了在翻译这一非常重要技能上的基础,这一做法值得借鉴的。

3.翻译师资的培养

“近年来,各个高校由于扩招,熟悉翻译理论,有丰富翻译实践经验的老师不足。一方面,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仔细评阅每个学生的翻译习作,达不到开设翻译课程的目的;另外,一部分教师在讲授翻译时还只停留在单词、短语和句子的层面,很少上升到段落甚至篇章的层次,考虑到上下文的语境,这种教学方法难免束缚学生的思维,不能体现翻译的灵活性”在翻译界,很多专家也都曾表示过 “会翻译的人未必会教翻译;会教翻译的人未必能翻译”,这些话都表明了在目前我国翻译教学中存在着“翻译师资力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翻译教学的需求”这一问题。很多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但对于教学方法的掌握却不尽如人意,无法把自己的本领以科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虽然从事翻译教学多年,但却缺少实际翻译经验,最终的结果是翻译教学有如隔靴搔痒,抓不住学生在翻译上的“痛点”因此也影响了翻译教学的质量。其次,在很多学校,从事翻译教学教师的数量非常有限,往往是一两名教师常年从事整个学年的翻译教学工作,教师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认真评价学生翻译任务的完成情况。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加大翻译师资的培养力度,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翻译教学中,组建教学团队,按照一个教学班30名同学计算,每班应配备一名教师。其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各类翻译师资培训,多与其它院校的教师们进行交流。再次,翻译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只有亲自从事翻译实践,才能体会翻译过程中的微妙之处。“翻译技能的提高有赖于大量的翻译实践,不是依靠学习一些理论和几项技巧就能一蹴而就”。

4.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很多英语专业翻译课堂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还是以文学翻译教学为主,有些课堂使用的语料的内容还是以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背景,这样的教学内容严重与市场的需求脱轨,学生还是用传统的“信”、“达”、“雅”来作为职业翻译的标准,因此笔者认为,在翻译课堂上应引入实用型文本的翻译,如产品说明书、广告文本、科技文本等。其次,在本科翻译课堂上是否应讲授翻译理论这一话题在广大翻译教师中也不能完全达成一致,一些学者认为,理论的讲授应越少越好,另一些学者认为,理论与实践应并重。在笔者看来,翻译理论在翻译课堂上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基础,尤其是翻译的标准,那么他们在翻译实践中很可能会迷失自己,不知道如何在众多译文中选取最合适的一个。笔者曾在自己的课堂上征求学生对于冯唐版的《飞鸟集》译文的看法,很多学生的回答都依赖于个人的直观感受,说不出为什么好或者不好,因此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传授一些翻译理论尤其是翻译标准方面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对于译文的评价建立在一个科学的认识上,否则在他们眼里翻译是一项没有标准的活动,翻译等同于写作,译文读起来美便是好的。在此,我认为中国传统的“信”、“达”、“雅”;奈达的“动态对等”以及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学生所必须了解的,这也对他们毕业论文的写作大有裨益,从笔者每年审阅的翻译方向的本科毕业论文来看,在理论介绍部分,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引用一些理论的原文,或者是他人对于理论的认识,根本触碰不到理论的实质,理论的阐释流于表面化,这说明学生根本没有理解其所运用的翻译理论。因此在翻译课堂上,教师应适当地讲解翻译理论,并辅之以生动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能够让学生及早了解这些理论,这无论对他们日后的翻译实践还是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有好处的。最后,在翻译教学中,教师除了帮助学生了解并也应适当介绍并鼓励学生参加我国目前的翻译资格考试,如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hina Accreditation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CATTI)、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National Accreditation Examinations For Translations and Interpreters,NAETI)、厦门大学笔译资格证书考试、全国商务英语翻译考试(English Translation Test of Business Language,ETTBL)等,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考试来获得就业优势。

5.教学手段的改革

目前,有很多翻译教学方法,比如以教师为主体的翻译教学、翻译工作坊、项目驱动的协作式翻译教学、案例教学法、合作建构法、阅读可比文本、研习文本类型与功能、现有译本批评批评等,这些方法有的很传统,有的很先进。笔者认为,虽然翻译教学的方法很多,但教学手段要有一个总体的原则,即,突出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此,笔者推荐“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这种形式,所谓“慕课”,指的是“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因为在目前翻译教学学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以笔者工作的单位为例,目前正在建设“慕课”,教师将知识点碎片化,录制成视频形式,每个视频的长度为6-15分钟,并上传至网络平台,学生按照要求登陆平台观看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在真实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互动,探讨他们完成的翻译任务。如果能够恰当利用“慕课”这种手段的话,相信翻译教学的效率将会提高一倍甚至更多。

6.结语

总之,在当前背景下,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应承担起重任,为我国的翻译市场提供合格的翻译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师资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做出彻底的改革,才能使翻译教学满足日益增长的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能在当前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较难的情况下,为他们赢得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王方路.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4(3):17.

[2]高明阳.对本科翻译教学的几点思考[J]. 甘肃科技纵横(理论与探讨版),2014(12).

[3]范晓虹.论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

[4]周莉.英语翻译专业教学现状初探[J].语文学刊,2014 (3):138.

[5]许钧.外语教育:新世纪展望——应该加强翻译教学改革[J]. 外语研究,2002(2).

作者简介:

国内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篇6

近年来, 国内翻译教学和翻译课程设计的研究空前繁荣, 硕果累累。然而, 在这繁荣的背后, 也隐藏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许多翻译系和设有翻译方向的英语专业的本科翻译教学随意性很大:课程的开设是依据师资而定, 忽视了翻译学的学科特点及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有鉴于此, 本文尝试对国内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分析。

二、国内翻译课程研究概述

课程理论是翻译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国内课程的理论研究相对比较丰硕, 涉及的领域颇多, 对课程论、课程史、活动课程、隐性课程、课程开发等都有所论及。但是, 与之相比, 外语课程设置特别是翻译课程方面的研究则显得有些薄弱。在有关翻译课程设置的文章中, 大多数只是引介了港澳台的课程设置现状 (杨晓荣, 1998:31-33;林克难, 1998:19-21;林克难, 2000:56-59;刘靖之, 2001:36-43) ;有些论及翻译课程的价值与功能 (文军, 2004:45-48) 、课程设置的多元化趋势和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张金陵、文军, 2005:42-44) 以及翻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案 (梁钫, 2004:120-122;贺学耘, 2004:133-135;陈爱钗, 2005:71-74) ;只有少数几篇较详细地论述了翻译课程设计的理论体系并对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仲伟合, 2003:63-65;穆雷、郑敏惠, 2006:3-7;姜秋霞、曹进, 2006:8-13;武光军, 2006:14-18;李梅, 2006:20-24;李德凤、胡牧, 2006:59-65;徐彬, 2006:59-63) 。在理论研究如此薄弱的情况下, 可以想象到各校翻译课程设置的现状。

三、国内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下文笔者将对全国二十四所高校[1]的本科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进行阐述。为便于分析和统计, 各学校的课程被分为七类, 分别是:核心课程I (笔译理论与实践) 、核心课程II (口译理论与实践) 、关联课程I (双语转换技能课) 、关联课程II (双语基础课) 、关联课程III (文化背景课) 、关联课程IV (信息课) 与关联课程V (其它课程) 。

众所周知, 课程以培养方案为指引。由于学科定位较晚的原因, 国内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培养方案, 因而各校的培养方案不尽相同:共同点在于都提到培养目标是掌握翻译知识和技巧, 能胜任外经贸、外事等部门工作的专门翻译人才;不同点在于有些学校特色专业性强 (如外事翻译方向、机器翻译方向等) , 其培养目标也会有少许变化。从总体来看, 各校培养目标的宗旨是一致的, 即培养专门翻译人才。

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设置的内容, 但是, 笔者发现, 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不是以培养目标为宗旨, 显示出其随意性和不科学性。请看下图:

(注:1.图中横坐标代表各学校的代码, 纵坐标代表本类课程的科目数与该校总课程数的比例。

2.图中1-25指注释 (1) 中的24所学校, 其中22和23分别代表河北师大翻译系的计算机辅助英语翻译方向和口译方向。)

如图1所示, 核心课程I的科目数与本校所开总课程数的比例在63%-6%之间不等, 只有三所学校高于30%, 而七所学校居于10%以下。可以看出, 本类课程恐怕不能满足翻译专业学生的需求, 也不能很好地实现培养目标。

由图2可知, 除一所学校外, 所有学校的核心课程II的科目数与本校所开课程数的比例不及30%, 多数居于5%-20%之间。与图1相比, 可以看出此类课程普遍受到忽视, 这很难满足社会对口译人才的巨大需求。

图3表明, 只有5所学校开设此类课程, 而且与本校总课程的比例最高也没有超过15%。这表明, 绝大多数的学校都不重视此类课程的开设。

图4显示出, 大多数学校的此类课程数与总课程数的比例居于40%之上, 只有8所学校低于40%, 还有一所学校不开此类课程, 由此可以看出, 此类课程的重要性, 也反映了设置此类课程时要认真权衡, 不可开设过多, 毕竟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图5表明, 大多数学校的此类课程与总课程的比例居于10%左右, 有5所学校不开此类课程。

图6表明, 学校1与学校22的信息课与本校总课程数之比为6%与47%, 其它学校的比例均为0, 这与信息时代的需求差距较大。

由图7可以看出, 将近一半的学校不开设此类课程, 除两所学校外, 其余学校的此类课程与本校总课程数之比均低于30%。

由以上诸图可以看出, 口译课程、双语转换技能课、信息课和其它关联课程严重欠缺;笔译课所占的比例相对偏低;双语基础课设置过多, 缺乏交叉性;文化背景课的开设不够普及;各类课程之间在平衡性和系统性方面有所欠缺。当然, 某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也不乏可取之处。

大学本科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探究 篇7

一、调查的设计和展开

两套问卷调查从问卷设计、发放和回收到数据的分析历时两年多的时间 (2010—2012年) 。其中第一套问卷的调查对象为义乌和上海两地的口译服务“用户” (主要包括中外企业、翻译公司、政府部门) 和提供口译服务的“译员” (包括专职、兼职和自由职业口译员) , 第二套的调查对象则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的学生。两套问卷分别从市场”和“培训基地”的角度出发, 问卷问题主要围绕市场口译人才的供求和分布、口译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以及口译人才的培养三大方面来设计。第一套问卷的调查方式以电子邮件为主, 发放问卷100份, 实际收回有效问卷58份, 回收率58%, 其中“用户”25份, “译员”33份。第二套问卷的调查方式为现场发放, 发放问卷60份, 实际收回有效问卷57份, 回收率95%, 两套问卷总回收率约为72%。

二、调查发现和分析

1. 口译人才的供求和分布。

根据第一套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 口译服务“用户”在聘请译员的过程中, 12%的用户表示总是或经常遇到困难, 53%的用户表示有时会遇到困难。而译员在寻找口译工作机会的过程中, 则有47%的译员表示很少或从未遇到困难。在调查中, 共有67%的口译服务用户”或提供口译服务的“译员”倾向于建立固定的业务关系。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目前的口译人才尚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口译人才在市场上总体来说供不应求。

2. 口译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

两套调查问卷都主要设计了涉及译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方面的问题, 旨在考查中国口译市场对译员在双语能力、双文化能力、知识面、记忆力、逻辑分析能力、公共演讲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要求和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学生, 这些未来译员的生力军, 对译员所需具备的这些素质的现有认知。口译市场对译员的要求不仅体现在译员的知识能力结构上, 还体现在其职业素养上。而在校的翻译系学生则更加侧重自身对知识能力方面的提高。当然, 学生对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在口译工作中重要性的认知不足与其还未步入口译市场开展他们的口译工作也有一定关系。

3. 口译人才的培养。

在对译员的学历或学位的要求方面, 口译市场中有41%的用户和47%的译员表示译员至少应该具有大学外语专业本科 (或同等) 学历, 而28%的用户和22%的译员表示译员应该具备有外语硕士研究生的学历。在浙师大外院翻译专业的被调查学生中也有59%的人表示译员至少应该具有大学外语专业本科 (或同等) 学历。由此可见, 在本科层次的口译教学和培训对培养中国口译人才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同时, 根据第二套问卷调查中被调查学生的反映, 当前对他们的培养中出现的问题集中突出在专业素质高的师资匮乏 (76%) 、课程设置不合理 (59%) 、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43%) 等方面。

三、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这两套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发现, 中国口译市场对译员的需求和市场上实际可供用户聘用的高素质的译员不对称, 高水平、高层次、精专业的译员供不应求, 这也就把各大学本科翻译专业的译员培养任务急切地提到日程上来。此外, “市场”上的用户和译员与“培训基地”中的翻译学生对译员在双语能力、双文化能力、知识面等方面的素质修养和学历学位要求有着相同的认知, 但是在公共演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认知上, 两套问卷中的调查对象存在着较大差异。同时, 在翻译学生当前的口译学习中, 他们所面临的问题较为集中突出在专业素质高的师资匮乏、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等方面。基于以上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文对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改善课程设置, 改变当前翻译课程设置中“重笔译、轻口译”的现状, 增开更多的口译课程, 改善口笔译比重严重失调。 (2) 针对当前口译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更多口译课程的教学应以技能训练为导向, 增加针对口译技能发展的课堂教学时间和练习时间, 适当加重实践练习的比重, 进行更多、更高强度的口译练习和实践, 帮助学生建立恰当的口译知识和技能体系。 (3) 完善口译教师的培训体系, 加强对口译教师, 尤其是那些“半路出家”的既非专业译员出身又非口译专业毕业的口译教学任课教师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或学校教育。这些教师承担着大量的口译教学工作, 但却很少接受过专业的口译教育或培训, 有些甚至不曾有过任何口译实践, 因此, 对这部分师资的培训刻不容缓。

综上所述, 本文基于两套问卷调查的发现和分析, 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培训等方面对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当然, 这些建议也只是一些比较初浅的看法, 有些认知也有待系统化。总体来说, 当前的中国口译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呈现出种类多元、层次多级、素质全面化等趋势, 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也应以此为导向, 构建更加完整、合理、系统、科学的规范化、系统化、合理化和特色化的口译教学体系, 使我国口译人才的培养更加跟上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

摘要:本文从两套调查问卷出发, 旨在较为准确、客观地了解中国口译市场对口译工作和译员素质的要求以及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学生对口译工作和译员素质的现有认知, 从而根据调查结果和分析对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以求提高本科层次的口译教学质量, 为中国口译市场输送更高质量的口译人才。

关键词:口译市场,大学本科,口译教学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 2004, (5) :27-31.

翻译本科人才 篇8

1 明确教材服务的对象和培养目标

众所周知, 任何一种书籍都有其服务的对象, 翻译教材也不例外。根据翻译教学服务的对象不同, 以及翻译学习者的能力和水平差异, 翻译教材的内容在设置和编排上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不同的教学培养目标和不同的教学服务对象应该选用不同的翻译教材。因此, 任何一本翻译教材的编写者首先都要对教材服务对象有足够清晰的认识, 然后才能动笔编写, 只有这样翻译教材才会起到名副其实的作用。

目前, 国内市面上的翻译教材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例如, 有综合性基础翻译教材, 以适应高职高专、大学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专业以及大学翻译专业等不同人群的需求;还有实用型翻译教材, 其服务的对象大多是特定领域的专业人群, 如科技英语翻译教材、法律英语翻译教材、医学英语翻译教材等等。总而言之, 翻译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不同和外语能力水平不同必然导致翻译教材在设计和编排上的差异, 因此, 翻译教材要因人而异、物为所用。

针对翻译学习者的层次水平不同, 陶友兰曾指出了三种设计翻译教材的途径, 分别是语言导向、技能导向和翻译能力导向。其中, 基于语言导向的翻译教材主要适用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和翻译初学者;基于翻译能力导向的翻译教材主要针对于翻译系或翻译专业的学生。那么, 基于技能导向的翻译教材则主要是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以及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英语学习者而设计。设计此类翻译教材主要考虑以下要素:一是在呈现翻译技能时伴随有理论支撑。通常情况下, 翻译教材在介绍翻译技能、技巧之后便开始举例说明, 学习者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二是应在不同层面上阐述语用技能, 如选择翻译、编译、缩略翻译等。三是培养翻译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1]

目前, 国内各个高校使用的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材内容千差万别, 难易程度不一, 质量也实在令人担忧。教材设计缺乏理论指导, 编者多凭借自己的主观爱好编写。事实上,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材的编写者可以参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2000) 》中的翻译能力培养目标, 以及《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的精神, 用一定的设计理论加以支撑。编写者在动笔编写翻译教材之前, 一定要对翻译教材的受用群体进行清晰的认识, 如他们现有的外语能力和水平如何, 还要对这些服务对象最终所要达到的翻译能力培养目标有足够了解, 以便准确定位翻译教材的适用群体和培养目标, 从而更有针对性的编写翻译教材。

综上所述, 虽然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材的编纂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但是确定教材服务的对象以及这些对象最终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 仍然是翻译教材编写最基本的前提。针对翻译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和学习目的的不同, 翻译教材应该因地制宜的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编排和设计。

2 合理布局翻译理论、翻译技巧与翻译实践练习

目前, 国内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翻译教材大多是综合性基础翻译教材。这些翻译教材大多都介绍了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 但是对翻译理论的介绍却少之又少。笔者对北京10所高校的近300名师生做了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43%的教师也认为对英语专业本科生讲授翻译理论是可有可无的。究竟翻译理论是不是翻译教材中可有可无的组成部分呢?笔者在跟一些翻译学方面的专家教授接触过程中了解到:大多数学者认为, 翻译是一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 翻译技巧讲解和翻译实践练习应占翻译教材内容的70~80%, 而翻译理论占20~30%为宜。

罗进德认为, 倒不一定在教材里拿出许多篇幅来讲理论, 但是, 课程的内容和方法应该有一个坚实可信的理论基础, 或者说是让这样一个理论体系做后盾, 借经济学的术语来说, 就是让这样一个理论体系像一只“无形的手”, 对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幕后操纵[2]。其实, 从广义上来讲, 翻译技巧的研究属于应用翻译理论的范畴, 是应用翻译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翻译的应用理论又与翻译纯理论一道共同构筑了翻译理论研究的全部。

针对国内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翻译教学模式, 很多学者认为一本理想的翻译教科书应该将翻译理论、翻译技巧与翻译实践相融合[3]。通过翻译理论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理论基本问题的认识, 通过翻译技巧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辅之以翻译实践练习, 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正如范守义先生所说:“编纂可以兼顾理论和技巧的教程是不容易的事情。这类教程要考虑到理论要点的涵盖面、翻译技巧的周全性, 以及翻译练习片段的相关性, 并要顾及到可操作性。”这样一来, 翻译教材的大致框架应该是:首先重点介绍部分翻译理论的内容, 如翻译标准、翻译任务、翻译过程等等;其次是翻译的基本技巧, 从词汇层面开始 (如词性转换法、增词法、减词法、重复法、正反—反正表达法等) , 再到句子层面 (如分句法、合句法、被动语法的翻译、名词从句的翻译、定语从句的翻译等) , 最后是篇章层面 (如句序调整、关联词的处理等) ;而在整本书的各个章节中都配有各种翻译练习材料, 以便学生熟悉和掌握这些基本的翻译理论和技巧。

编写新的翻译教材所应遵循的原则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理想的翻译教材虽然应该包含翻译理论、翻译技巧与翻译实践这三个部分, 但是如何将这三个部分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不妨尝试以下方法:一是在单独介绍某翻译理论时, 附加一两个实例加以阐释;二是可以在教材各章节开篇部分提供能够体现相关翻译理论和技巧的译例, 进而引申出该理论或技巧, 再配以更多的同类译例, 即通过先归纳后演绎的方法描述和解构翻译整个过程;三是一些理论可以被巧妙地揉进教学内容之中, 使学习者不知不觉的进入理论学习。

譬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解“翻译标准”这一课时, 将翻译理论与具体实例相结合, 用实例来阐释翻译理论的内容。当讲到“内容忠实”与“形式对等”的辩证关系时, 笔者举了以下两个例子:

【例…1】And…the…shell…burst…into…a…million…new…copies.

[译文1]…炮弹一爆炸, 变成了几百万份的新拷贝。

[译文2]…炮弹炸成了无数碎片。

【例…2】What…is…done…by…night…appears…by…day.

[译文1]…夜晚做的事白天就看见了。

[译文2]…要想人不知, 除非己莫为。

这两个例子的译文1都是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出来的, 没能正确传达原文的信息, 不能算是忠实于原文。而译文2挖掘出了原文深层次上的意义, 虽然未能达成形式上的一致, 但却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等值。

由此可见, 翻译教材必须要兼顾翻译理论、翻译技巧和翻译实践练习这三个方面。在介绍翻译理论时, 为了避免晦涩难懂, 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来表达, 切忌一味堆砌专业术语。教师可以通过翻译实践练习来引出翻译理论, 结合实践来谈理论, 做到有理有据。

3 恰当选择译例材料

鉴于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后, 除了会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领域进行研究或教学工作, 多半是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相关工作。这就要求毕业生不仅要掌握纯粹的英语知识和技能, 还需要掌握大量的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如外交、经贸、新闻、法律等等。培养这种复合型的外语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也是时代的要求。面对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翻译教材在译例选编上又该怎样设计和调整呢?

根据对国内十几种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教材进行研究, 笔者发现:这些教材在译例选编方面大多数还是以文学作品为主, 而对其他专业领域的文章却涉及较少。鉴于笔者曾在北京元培翻译公司考察过一年, 对翻译市场的主要翻译类型有一定的了解。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目前, 翻译市场对文学翻译的需求量较少, 客户委托的翻译材料主要有技术资料、产品说明书、经贸合同、招商说明、财政报告、法律文件、会议资料、广告宣传、房产证明、出国证明等等。因此, 面对翻译市场的空前繁荣, 面对社会的基本需求, 翻译教材的译例选择必须从传统文学作品的牢笼中跳出来, 应该尽量扩充译例选取的范围, 把商贸、经济、科技、政治、外交、新闻、法律、旅游、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的新鲜实用内容都包括进去。

理所当然, 一本涵盖了商贸、经济、科技、政治、外交、新闻、法律、旅游、历史、地理等各个领域内容的综合性基础翻译教材是不可能把每个方面都讲解的深入透彻、详细具体的, 只能让学生对这些领域有些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如果想要在某个领域有更深的造诣, 或打算将来在该领域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等相关工作, 就必须阅读一些专业的实用型翻译教材, 如科技英语翻译教材、法律英语翻译教材、医学英语翻译教材等。这类教材针对某一特定领域, 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与时俱进是这个时代最明显的特质。因此, 翻译教材应该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生活的现实, 译例选择应该体现出时代性和典型性。对于这一点, 教材编写者就不能单一的选取政治题材、著名人物的语录或文学名著, 还要充分借助和利用最新的国内外报刊杂志、商业信函、公开演讲、政府公文以及网络资源, 以便搜索最适当的译例。翻译教材密切联系社会现实, 有助于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其适应能力, 使其具备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的技能, 更好的适应日后的实际工作。

然而, 一方面我们迫切需要能够紧扣时代脉搏、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的优秀翻译教材;另一方面, 我们又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从教材编写到出版问世, 社会各方面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 有专家指出:翻译教材中的主要译例也应保持相对稳定, 适当补充新鲜素材。一本定期修订和增补的翻译教材才能够真正的适应翻译教学。

4 结论

翻译教材, 作为一种教学资源, 必须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为指导, 做到与时俱进, 体现出时代特征。编写新时代的翻译教材, 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因为它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下一代的重任。翻译教材要聆听当今社会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呼唤, 推陈出新、更新理念, 选用最符合现今社会发展趋势的译例练习。符合时代要求的翻译教材, 其内容板块必须具有全面性、体统性, 做到翻译理论、翻译技巧和翻译实践练习的合理布局, 突出典型性、时代性、实践性特征。

摘要:目前,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材的编纂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但是确定教材服务的对象以及这些对象最终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 仍然是翻译教材编写最基本的前提。任何一本翻译教材的编写者首先都要对教材服务对象有足够清晰的认识。翻译教材还应该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生活的现实, 译例选择应该体现出时代性和典型性。

关键词:翻译教材,教学,本科,英语专业

参考文献

[1]严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286-287

[2]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 (1949-1998)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40

[3]文军.翻译课程模式研究——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7

翻译本科人才 篇9

关键词:翻译专业本科,新闻英语听说,教学改革

对于翻译专业来说,《新闻英语听说》为翻译专业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其内容以最新的英语新闻为依托,主题广泛(政治/经济/文化等),训练模式多样(口头概述,开放性问答等),旨在通过学习,提升学生对语言真实度较高的各类听力材料的理解能力及听说能力。一门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为让学生可以熟练地应用所学语言,从英语新闻中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在世界范围内最新发生的时事新闻,还可以获得广泛而丰富的知识,为其将来进行国际交流打下基础。其前续课程为《大学英语听力》。本课程可以对翻译专业后续的《专题口译》与《同声传译》所需的听辨能力和记忆能力提供良好的基础。

一、学生学情分析

根据笔者教学经验,学生在进入此课时有一定的听力基础,对于学习的主动性稍弱,思想较为活跃,有一定的探索心和好奇心,但是同时学习主动性稍弱,注意力容易分散。45分钟的课堂当中,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授的时间平均为20分钟左右。而在课程进行中,课上大部分同学课堂表现认真,学习态度端正,能主动参与课堂,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是很积极。期末考试整体表现不错,速记能力加强,能听懂一般难度的新闻,在表达的过程中选择了适当的词汇且语句逻辑通畅。但也暴露了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听辨能力有待提高,发音水平有待改进,复述能力有待提高。

二、课程目标设置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紧跟培养目标及教学要求,如:学生应掌握新闻类材料听力技巧,了解文化背景知识。能够基本听懂VOA常速,BBC及CNN等新闻节目内容并能就相关内容进行评论。具有较高的新闻敏感度,关注时事新闻意识较强的推理判断能力和多角度思维能力,应具有较高的听力速记水平。

三、教学环节改革

在本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课堂中被动的受体,而是主动就听力内容中不确定的语言点及教师的引导问题之下与对话者进行互动商讨,要求解释或给予反馈来保证成功的交流。并对特定环境下的主题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主动代替被动,加强学习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此课型中的特点,针对其能接受的程度、循序渐进并有针对性提升其在新闻英语方面的听说能力。

1. 教师教法改革

在教授模式上,传统的《新闻英语听说》课程采取主题式教学,如以两会为主题,新闻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听说训练。而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建议将其转换成主题+技能模式,可以按照三阶段及技能进行分类。

这种按时间段标出的技能训练安排对于基础,中期,及课程结束时的难度做了相应的调整,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的锻炼相应能力的模块。如:了解新闻英语相关知识、听力技巧并对于相关主题进行发言,并能良好衔接后续口译课程。

2. 学生学习模式改革

学生的学习模式由以往的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过渡,仍以三阶段循序渐进为宗旨,具体实施见下图:

其中,模拟实践为实践类课程,为中期选择一课时或适当调整,给出学生新闻主题与线索,要求其分组进行讨论并进行新闻录音,要求模拟真实环境,学生饰演主持人及新闻评论员,对新闻进行报道。课程作业的设计也应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初期阶段制作新闻并录音,在中后期阶段要求自制新闻并脱稿录制视频。而线上学习则充分考虑到新闻英语学生自主能动性学习能力,要求其在初始观看相关新闻视频,并对相关新闻分析后自主学习词汇并进行新闻的模仿录音。而在中期以后加上广泛的新闻阅读,难度加深,如:economist,Fox News,对相关主题设定时间段与学生进行互动。

结语

翻译专业本科《新闻英语听说》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课程的整体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从整体规划到各模块的实践,需要教师以学生的需要去考虑。该门课的教学改革不仅让对本门课的授课提供新的思路,对于其同类课程的设计,也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程京艳.以学生为中心的听力教学模式在高校英语课堂中的有效性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04).

[2]梁丁强.基于网络的新闻英语听说教学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

翻译专业本科生职业素养调查研究 篇10

【关键词】职业素养;翻译专业本科生;现状;对策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当今世界经济和文化一体化的形势下,翻译的作用愈发重要。然而,在翻译需求不断攀升的同时,我国译者的素质培养却没有呈现相应的上升趋势。毕业生翻译技能不扎实,知识面狭窄,往往难以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层次翻译工作,致使我国翻译领域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因此,了解翻译专业所必需的职业素养、现状以及提高职业素养的相关对策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翻译专业所必需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姜倩、何刚强(2008)在《翻译概论》中表明,翻译专业的学生,应该从以下素质和能力出发,不断提升自己的才能: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除此之外还需要系统的知识储备,包括扎实的双语基本功、丰富的双语文化知识、广博的杂学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翻译理论。作为翻译专业本科生,熟练的应用能力必不可少。其中包括良好的思辨能力、娴熟的翻译技巧、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熟练的IT技术。张双江(2013)在《翻译素质——译者的必要条件》中提出,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翻译素质,却是译者的必要条件。从现实角度来探讨译者应该具备以下素质:对双语能力的掌控、从文本特点角度来权衡译文、译者的责任心、译者必须朝着“一专多能,T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翻译的职业化道路,必不可少地要有一定的职业道德为准绳,以此来指导和衡量译者的工作。”(李波 2004)。奇志(2001)在《庆祝2001年国际翻译日,2001年国际翻译日主题——翻译与职业道德》中表明,兼顾客户和译者双方的利益 ,国际译联列出了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道德原则,包括:保密;公正;按时;准确;尊重客户;公平交易;谢绝自己所不能胜任的翻译任务。并指出 ,职业翻译工作者必须承诺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二、翻译专业本科生的职业素养现状

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基金课题“翻译专业本科生职业素养调查研究”课题组以该校翻译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针对翻译专业职业素养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5份,回收率为92.5%,均为有效卷。调查对象主要涉及外国语学院2013级、2014级翻译专业本科生以及教授翻译课程的教师。

(一)2014级翻译专业本科生职业素养调查情况描述:

1.就译者职业素养的了解程度而言,31%的人基本了解,65%的人不太了解,3%的人一点不了解。可见多数学生对于职业素养的概念是模糊不定的。

2.从对翻译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认识来看,15%的人经常培养自身职业素养并制定方案,25%的人偶尔会注意到,然而,基本没有考虑的也占了53%,这说明接近一半的初学者还没有意识到培养自身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对于译者各种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依次为:外语基础 > 专业技术 > 能力素质 > 职业道德 > 杂学知识面 > 保密意识

由此反映出学生更在意自身外语基础和翻译技能的高低,而忽视了提升职业道德、提高语文能力、扩大知识面的重要性。

4.问卷调查中,50%的学生忽視了翻译理论的学习,63%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开设翻译理论课、编写翻译理论类教材,58%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5.从学生认为的企业对翻译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同学们认为,在将来的工作环境中,灵活的应变能力、责任感与严谨的态度、专业胜任的素质要求是企业最为看重的。

(二)2013级翻译专业本科生职业素养调查情况综述:

据调查统计,相较于2014级学生而言,2013级大部分学生基本了解译者职业素养的概念。74%的人忽视了翻译理论的学习。47%的人对翻译理论知识不太了解。而且2013级学生对于译者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认识比2014级学生有所提高,他们还认为各种素养的重要程度应该按以下顺序排列:外语基础 > 能力素质 > 专业技术 > 杂学知识面 > 职业道德 > 保密意识

从以上学生对于译者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来看,学生更在意自身外语基础和翻译技能的高低,而忽视了提升职业道德、提高语文能力、扩大知识面的重要性。

三、阻碍职业素养提高的因素

阻碍翻译专业本科生提高自身职业素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经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一)双语基础不牢 、专业技术不佳

翻译起码涉及两种语言,译者必须熟练本族语和外语,这是保证翻译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问卷调查中,88%的人双语基础不牢、专业知识不佳。有的学生无法很好地掌握单词、短语、句型、语法,不能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英文的方法,从语义、语法、语境、句法、篇章结构、语用等方面来理解英文。有的学生汉语水平不高,没有深厚的现代汉语基础,写作能力不强。许多学生平时没有养成经常练习汉语写作的习惯,只重视学习专业知识,而忽视了汉语的学习。

(二) 知识面不宽

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科技进展一日千里的信息时代,一流的译者必须见多识广,具备百科知识的头脑。据统计,有92%的学生反映自身知识面不宽,阻碍了职业素养的提高。一些学生对中外文化不够精通,知识面不宽,就不能很好地学习翻译。90%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补充如外贸、外交、新闻、教育、科技、文化等相关知识。当今社会,中外经贸、文化、技术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学习交流双方的文化异同能有效地减少交际失误与障碍,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

(三)专业知识不扎实

作为一名译者,应该“术业有专攻”,知识不可少。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一个或几个专业,进行精读、研究,如科技翻译、经贸翻译、商务翻译、旅游翻译、文学翻译、新闻翻译、法律翻译等。然而,有96%的学生在“阻碍自身职业素养提高的因素”中选择了“专业知识缺乏”90%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补充如外贸、外交、新闻、教育、科技、文化等相关知识。

(四)职业道德不高

部分学生职业操守与忠诚度有待改进。据调查,学生更在意自身外语基础和翻译技能的高低,而忽视了提升职业道德、提高语文能力、扩大知识面的重要性。有22%的人经常会因心情浮躁或急功近利而完成任务,65%的人偶尔会这样,10%的人从不。当承担了某项翻译工作时,47%的人偶尔会因“不熟悉”、“疏忽”、“时间太紧”等原因而未能出色地完成工作,但经常出现此情况者占24%,比重也不小。可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翻译素养不高

在对待翻译工作时,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严谨。当面对理解困难的原文或表达困难的译文时,42%的人经常查阅工具书,向有关人员请教。44%的人偶尔会查阅资料。在进行翻译工作前,只有11%的人一直会考虑到翻译的外部条件。然而,有28%的人是基本没有考虑到翻译对象和工作环境对于翻译工作的重要性。对待自己的译文,17%的人会一直反复推敲,力求完美。15%的人只完成译文的初稿就以为大功告成了。可见,学生的工作热忱、精益求精的精神还是有待提高的。

(六)翻译理论学习不深入

许钧(2010)在《翻译理论素养的培育与翻译理论类教材的编写》中提出,翻译理论素养的培育和翻译基础理论的学习,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翻译活动的本质,认清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性质,明白自己所肩负的重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国际交流服务。因此,忽视翻译理论的学习也是无法做好翻译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问卷调查中,50%的学生忽视了翻译理论的学习,还有63%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开设翻译理论课、编写翻译理论类教材。

四、提高职业素养策略

现今在翻译需求不断攀升的同时,我国译者的素质培养却有淡化的趋势。如何才能加强翻译专业本科生对自身职业素养的全面认识?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高校、专业本科生和社会都要对此予以重视。

(一)学校方面

1、制定通识教育的方案

注重外语与汉语并重、中西文化并重,拓展学生视野。在课程设置中,除翻译专业课程外,还开设大学通识课,例如中国历史、中国语言与文字、中国生活文化等。邀请教授主持讲座、文化研讨会、论坛,座谈会等。借此开阔学生思路,训练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有敏锐的社会触觉,能对我们国家和社会有最基本的认识。

2、运用翻译批评的教学方法

吴斌(2004)在《浅谈新时期的翻译批评》中指出,翻译批评的功能可大体概括为下列几种:指出译文的优劣之处、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赏析好的译文,提升读者兴趣,或分析差的译文,指出其不足;监督译者、译文出版者及其他译事活动,起到舆论导向作用;张扬公认的翻译批评的标准和规范;通过开展翻译批评,促进翻译理论的发展。让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不同译本作对比分析,选择名家名译让学生进行欣赏评价,对有问题的译文进行润色提高,并将其纳入考试范围。翻译课上收集学生的误译实例,并指导学生加以分析、归类,解释错译原因;比较译文,取长补短,缩短摸索掌握翻译规律的时间和过程,切实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立一支职称、学历、特长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研究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办好翻译专业的有效保证。对教师的培训,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由擁有丰富翻译教学经验的高效协作组织,分口笔译,采取小班上课、互动为主、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可以积极选派教师进行高校间的培训与交流,来实现教学成功经验的有效互动。二是“可聘请有着丰富翻译经验的管理人员、译员来从事翻译教学活动,并在实习课程的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刘瑶,田志强 2014)

(二)社会方面

1、完善和细化翻译理论教材

翻译理论的编写要突出层次性,以适合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由于本科学生的翻译识别能力还不高,本科阶段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为主。因此翻译实践指导性强的理论应该编入本科翻译教材中,而其它理论则应该放在研究生翻译教材中。总之,教材编者在介绍翻译理论时应有所取舍,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柏,又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有的放矢。

2、检验和应用翻译理论知识

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能够培养译者将翻译理论知识转变为一种自觉意识,形成正确的翻译观,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和水平。国家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组织专家,编写难度各异的教材,供各校选用。一方面,大量的翻译练习材料可以以网络和光盘的形式出现。另一方面,翻译教材练习设计应该顺应章节内容,形式多样,不仅有英汉互译,还有分析、比较、纠错、评析译文、选择、填空等。曾剑平(2012)在《论翻译教材编写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中指出,通过介绍各类文体语言的特点、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分析以及各种不同文体的翻译方法,使学生掌握英汉双语翻译的基本理论,掌握英汉词语、长句及各种文体的翻译技巧和英汉互译的能力。

(三)个人方面

1、加强自身知识和文化的积累

学生应提高自主阅读意识,主动建构知识。学生可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课外阅读。掌握中外语言词汇的正确用法,积累经典句式,感受不同文体的遣词、行句和谋篇方式。学生可组团多看名家名译,看一些翻译批评与赏析之类的书籍,对照原文,对比分析别人翻译的范文,并与自己的译文进行比较,取长补短。学生在翻译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思考、争鸣、评判,形成严谨的翻译观。

2、培养自主拓展学习的能力

学生应培养自学能力,努力成为“博古通今,见多识广,通百艺,专一行”的“百事通”。学生可以有效假期社会实践,通过短期学习、海外学习项目、“暑期赴美带薪实习”等诸如此类的方式体验地道的外国文化。学生还可以在校方的帮助下与一些翻译公司合作,参与实际翻译项目,获得翻译实践经验,朝着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学生还可以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各类电子资源快速便捷地查找资料;文军(2010)在《翻译实用手册》提出,运用Google和百度两大搜索引擎,解决翻译中的问题,还可以使用CAT软件——SDL Trados建立自己的小型翻译记忆库,熟练运用IT技术,提高翻译质量。

3、重视自身翻译实践的训练

检验翻译质量标准的前提就是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只有积累了丰富经验,并进行思考分析、归纳总结,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译文。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和光盘进行大量的翻译练习,这样,一来可以随时更新翻译练习的素材,使之能够反映出社会文化的变化,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二来学生可自主选择练习,学生自己练习即刻得到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文军.翻译实用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姜倩,何刚强.翻译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3]曾剑平.论翻译教材编写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12,(3):50-54.

[4]吴斌.浅谈新时期的翻译批评[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1):41-44.

[5]李波.翻译的职业化与职业道德[J].上海科技翻译, 2004,(3):61-63.

[6]刘瑶,田志强.试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外语翻译教学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34-136.

[7]许钧,高方.翻译理论素养的培育与翻译理论类教材的编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61-66.

翻译本科人才 篇11

一、应用型日语本科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在高等院校的课程中, 日语教学已经得到不断推广, 并取得了一定教学成效, 使大学生的日语学习综合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但是,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应用型日语本科翻译教学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严重影响应用型日语本科翻译教学有效性, 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 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一) 认识不够, 日语翻译教学存在误区

由于日语翻译教学是近年推出的新课程, 因此, 教师和学生对日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够, 在课堂教学上存在很大误区, 导致应用型日语本科翻译教学的实施受到极大影响。部分人主观认为日语翻译学习只需要懂简单的语法, 然后记住基本词句就可以了;还有人认为日语翻译教学的重点实践运用上, 基础知识只需要了解大概等教学误区, 严重影响应用型日语本科翻译教学的效率, 给应用型日语本科翻译教学有效性提高带来很多困难。

(二) 教学模式死板,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受传统教学思路的影响, 应用型日语本科翻译教学存在教学模式死板的问题, 灌输式教学的应用, 让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导致学生缺乏日语翻译学习兴趣, 给应用型日语本科翻译教学有效性带来严重影响。在课堂上, 教师过于注重日语句型、词汇等教学内容的讲解, 学生只注重日语知识的接收, 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从而无法增强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课程安排不合理, 教材内容不全面

由于应用型日语本科翻译教学属于较小的学习科目, 高等院校教学资源有效, 导致应用型日语本科翻译教学出现课程安排不合理、教材内容不全面的问题, 使日语翻译教学受到一定局限, 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教师过于注重基础教学, 与日语实践应用联系较少, 没有将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到教学过程中, 并且学生之间不能有效进行日语交流, 导致日语发音出现不标准现象, 严重影响应用型日语本科翻译教学效果。

(四)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教学质量差

在应用型日语本科翻译教学中, 普遍存在日语专业教学人才较少、实践教学经验缺乏等情况, 部分教师根本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 导致教学质量非常差, 给学生日语学习综合能力提升带来极大影响。由于教师没有专门花时间研究日语翻译教学, 不注重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方法多样性, 在进行日语翻译教学时, 只能照本宣科, 根本无法提高教学质量, 致使应用型日语本科翻译教学实践得不到真正落实。

二、提高应用型日语本科翻译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 加大宣传力度, 提升日语翻译教学认识

根据日语本科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必须加大日语教学宣传力度, 提升全体师生对日语翻译教学的认识, 从根本上认识到日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以促进日语翻译教学有效开展。在进行日语翻译教学之前, 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 对日语翻译相关的语法、词句等内容进行综合整理, 并准备相应的听力方面的资料, 便于校正学生发音, 以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为学生打下学习日语的坚实基础。

(二) 开放课堂教学, 增强学生日语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必须注重日语翻译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开放课堂,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 制定最合适的教学计划, 以增强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 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营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例如:根据日语翻译教学内容, 将学生分组, 扮演商务谈判里面的不同角色, 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 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 促进教学有效性不断提高。

(三) 合理安排课程, 完善日语教材教学内容

由于日语翻译教学与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 因此, 学习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 合理安排日语翻译教学课程, 并不断完善日语翻译教材和教学内容, 让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日语知识, 从而促进学生日语学习综合能力全面提升。例如:教师应多准备一些与商务、旅游、贸易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 让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四) 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日语教师教学水平

为了更好的增强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提高学生日语翻译能力, 教师必须注重提升自我综合素质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不断提高日语翻译教学质量, 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日语翻译人才。与此同时, 高等院校应吸收优秀的日语翻译教学人才, 加强日语教师专业知识培训, 以促进强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有效提升日语教师教学水平, 从而确保学生日语翻译实际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结束语

现代发展中, 日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应用型日语本科翻译教学具有较强综合性、高端性和应用性, 为了保障日语本科翻译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采取相应策略, 以促进高等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全球化速度越来越快, 不断有日本企业进驻中国市场, 因此, 国家加大了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对应用型日语本科翻译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可以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日语学习综合能力。本文就应用型日语本科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促进应用型日语本科翻译教学有效性不断提高的策略, 以促进高等院校学生未来更好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日语本科,翻译教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洪溪珧.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05:157-160.

[2]刘悦明, 熊宜春, 陈勇.创建网络翻译课堂, 推进翻译教学改革——以一堂翻译课为实例[J].外语界, 2011, 01:80-86+96.

[3]韦兰芝.本科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 2013, 02:199-202.

[4]张秀红.日语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集美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3, 03:78-84.

上一篇:铁路电力远动控制技术下一篇:二氧化碳排放量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