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排放量监测

2024-10-01

二氧化碳排放量监测(共5篇)

二氧化碳排放量监测 篇1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陶瓷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2009年中国陶瓷业总产值达4 300亿元, 工业销售总值为4 180亿元, 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70%, 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中国陶瓷出口至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 2008年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80.37、4.47亿美元, 顺差达75.9亿美元。其中, 建筑类陶瓷出口规模最大, 金额达27.54亿美元。欧盟、美国、日本依次为中国陶瓷出口市场的前3位, 金额分别为15.52、11.46、4.29亿美元。陶瓷进口品种主要以耐火材料及高科技用陶瓷等其他类陶瓷为主, 进口金额为3.32亿美元。陶瓷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产业,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土地资源和能源。中国大量的陶瓷制品出口提高了国外消费者福利, 扩大了中国的贸易顺差, 但加大了中国的能源压力, 污染了中国环境。

国内外学者对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问题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 根据Mukhopadhyay (2004) 的实证研究结果, 印度在1993-1994年间出口商品的碳含量小于进口商品的碳含量, 属于能源和碳的净进口国。Tolmasquim and Machado (2003) 证实了20世纪90年代巴西主要出口能源密集型产品, 是隐含能源和隐含碳的净出口国。Shui and Harriss (2006) 研究了1997-2003年中美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问题, 结果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的7%-14%是由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造成的。Nakano, S. et al. (2009) 采用41个国家或地区的17个产业的投入产出表、双边货物贸易和碳排放量测算了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 模拟结果表明, 20世纪90年代末全球生产型碳排放增加中的1/3发生在非OECD成员内, 超过一半的消费型碳排放归因于OECD成员的消费。齐晔等 (2008) 的计算结果表明, 1997-2004年中国隐含碳净出口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在0.5%-2.7%之间, 2004年之后迅速增加, 2006年该数字达10%左右。陈迎等 (2008) 应用基于投入产出表的能源分析方法, 定量研究了2002-2006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问题, 结果表明2002年中国内涵能源出口总量约为4.1亿吨标煤, 扣除内涵能源进口1.7亿吨标煤, 内涵能源净出口达2.4亿吨标煤, 约占当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6%, 内涵排放净出口1.5亿吨碳。余慧超、王礼茂 (2009) 的结果认为, 1997年与2002年, 通过国际商品贸易, 美国分别有相当于其相应部门碳排放总量的6.77%与9.32%的碳被泄露到了中国, 中国为美国的碳减排做出了很大的潜在贡献, 美国等发达国家应该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提供切实有效的气候与环境友好型技术援助。魏本勇等 (2009) 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 结合部门能源消费数据, 从最终需求的角度评估了200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国家和部门的碳排放, 数据显示, 2002年中国为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净出口国, 净出口的碳排放介于22.60-168.14Mt, 占国内总排放的2.03%-15.09%。兰宜生、宁学敏 (2010) 对2005年我国22个贸易产业部门的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耗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论是2005年我国内涵能源净出口量为5.79亿吨标准煤, 是内涵能源净出口大国。

综上所述, 国内外关于贸易中的隐含碳研究主要集中在总体研究, 较少分年份分国别具体探讨某一类产品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陶瓷制品是高耗能产品, 估算中国与主要国家陶瓷制品贸易中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很有必要的, 一方面有利于中国真正了解陶瓷制品的耗能情况, 制定有效的节能减排策略, 另一方面, 有利于使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正确评估其与中国陶瓷制品的贸易利益, 减少以贸易逆差为由对中国进行的贸易报复。本文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利用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 比较2006-2008年中国与30个国家陶瓷制品贸易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探讨进出口商品中隐含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算模型及估算结果, 并根据结论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一、贸易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模型

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方法一般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出口商品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用式 (1) 测算。

CE=CD+CO= (R+S) EX=T·EX (1)

式 (1) 中各变量的含义分别为:CE为出口商品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矩阵, CD为出口商品隐含的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矩阵, CO为出口商品隐含的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矩阵, R为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强度矩阵, S为二氧化碳间接排放强度矩阵, EX为出口额矩阵, T为单位最终使用的二氧化碳国内完全排放强度矩阵。

一般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测算T矩阵, 投入产出表中各变量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式 (2) 表述:

AX+Y+EX-IM=X (2)

式 (2) 中各变量的含义分别为: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X为国内总产出矩阵, Y为国内最终使用矩阵, IM为进口额矩阵。

由于部门j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部门i的产品价值量中, 包括部门i的国内产出部分和进口部分。因此, 有必要扣除部门i的进口部分, 以真实反映部门j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部门i的国内部分。如果不做这样的处理, 就会夸大单位最终使用的国内隐含排放量。由于产品进口后无法准确确定其中间投入和最终使用的比例, 为简单起见, 一般假定每个产业的进口商品等比例用于中间投入和国内最终使用, 即:

undefined

其中mi为部门i的进口系数, aij是部门j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部门i的产品价值量。由式 (3) 可得:

undefined

由式 (4) 可以得到部门i的国产化系数di=1-mi。把式 (3) 的矩阵形式代入式 (2) 中, 可得:

AX+Y+EX-M (AX+Y) =X (5)

式 (5) 整理后可得:

X=[I- (I-M) A-1[ (I-M) Y+EX] (6)

式 (6) 中 (I-M) A为国内产品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I- (I-M) A]-1为竞争进口方式中的里昂惕夫逆矩阵, 其与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强度矩阵R的乘积即为单位最终使用的二氧化碳国内完全排放强度矩阵T, 可表示为:

T=R[I- (I-M) A]-1 (7)

把式 (7) 代入式 (1) , 即可得出口商品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矩阵CE为:

CE=R[I- (I-M) A]-1EX (8)

根据i国与中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 以调整后的中国相应产品国内完全碳排放强度近似代替进口产品生产国单位最终使用的国内完全排放强度矩阵, 可得:

undefined

式 (9) 中各变量的含义分别为:TI为进口产品完全碳排放强度矩阵, PI为i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 PC为中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

把式 (9) 代入式 (8) 中, 可得进口商品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矩阵CI为:

undefined

二氧化碳净出口排放量为:NC=CE-CI。

二、数据来源和估算结果

本部分采用《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 测算2006-2008年中国与30个国家陶瓷制品贸易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于《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总共有42个部门, 其中服务业有16个, 而分行业能源消费总量表中服务业只有3个, 需要把投入产出表中的16个服务业合并为3个, 如表1所示。合并后的投入产出表就缩减到29个部门。分行业能源消费总量表中工业有39个部门, 而投入产出表中工业只有24个部门, 需要把分行业能源消费总量表中工业合并为24个部门[1]。

与贸易伙伴的陶瓷制品贸易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全球贸易数据统计库 (UN COMTRADE) , 陶瓷制品对应于HS2002分类标准中的第69章。分行业能源消费总量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08、2009年) , 各种能源消耗量都统一折算为标准煤数量, 本文按消费1吨标准煤排放2.46吨二氧化碳的标准计算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强度[2]。2007年分行业总产出数据直接来源于《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 2006、2008年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总产出数据直接来源于统计年鉴。统计年鉴中仅给出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 为获取2006年分行业工业总产值, 需要先计算2006年所有工业企业的总增加值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值, 把该比值乘以分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 即可求出包含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分行业增加值, 把该增加值除以投入产出表中的行业增加值比例, 即可得到2006年分行业工业总产值。2006年服务业总产值和2008年工业、服务业总产值采用相似的算法。贸易伙伴GDP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 据此可求出贸易伙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2006-2008年分行业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强度如表2所示, 结果表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是2006年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强度最大的行业, 为36 775.94吨/亿元,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最小, 仅为997.71吨/亿元;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是2007年、2008年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强度最大的行业, 分别达到29 976.38吨/亿元、28 791.16吨/亿元, 废品废料业最小, 分别是278.63吨/亿元、1 113.80吨/亿元。

2006-2008年陶瓷制品所属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如表3所示, 其中的完全排放强度表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亿元最终使用国内投入部分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之和, 采用式 (7) 计算得出。完全排放强度、直接排放强度和间接排放强度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 其中2006年强度最大, 分别为67 975.47、367 75.94、31 199.53吨/亿元, 2007年最小, 分别为44 915.58、21 957.59、22 957.99吨/亿元。

采用式 (8) 和 (10) 可以计算出2006-2008年陶瓷制品国别贸易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如表4所示。2006年总出口排放和总进口排放均是三年中最高的, 分别为34 091 784吨、472 385吨, 2007年最低, 分别为22 692 639吨、423 465吨。这是因为2006年完全排放强度最大, 2007年完全排放强度最小。2006-2008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别为61.08、65.33、68.96亿吨, 中国陶瓷制品出口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0.56%、0.35%、0.41%。2006-2008年净出口排放量分别是33 619 399、22 269 174、27 897 935吨, 占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0.55%、0.34%、0.4%。分国别来看, 2006-2008年对美国的出口排放、净出口排放均是最大的, 三年总净出口排放占比为16.3%, 居第1位, 表明从二氧化碳排放和环境收益的角度看, 美国是中国陶瓷制品贸易的最大受益者。对日本的出口排放和进口排放都比较大, 总净出口排放占比为5.75%, 居第2位。30个国家中, 对奥地利的总净出口排放占比最小, 为0.06%。对30个国家的总净出口排放占比之和为69.57%。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估算了2006-2008年中国陶瓷制品贸易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及总净出口排放占比。2006年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强度最大的行业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达到36 775.94吨/亿元, 2007年和2008年最大的都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分别为29 976.38吨/亿元、28 791.16吨/亿元。2006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二氧化碳完全排放强度最大, 2007年完全排放强度最低。2006-2008年中国陶瓷制品贸易隐含的二氧化碳净出口排放量分别是33 619 399、22 269 174、27 897 935吨, 占当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0.55%、0.34%、0.4%。从二氧化碳排放和环境收益的角度看, 在研究的30个国家中, 美国是中国陶瓷制品贸易的最大受益者, 日本次之, 奥地利位列最后。

陶瓷业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产业, 虽然其产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但它也是中国各行业中的耗能大户。为了有效降低中国的碳排放, 实现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的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 中国陶瓷业应实施以下的发展对策:

第一, 以技术、管理创新促减排。中国陶瓷业要依靠技术进步降低其排放强度, 通过技术创新, 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耗低的新型陶瓷产品, 大力开发和广泛应用陶瓷生产中的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技术, 普及推广已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3]。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 使生产流程更顺畅、更科学, 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第二, 以经济手段促减排。中国应通过降低出口退税率、增加能源使用成本等手段控制陶瓷制品出口的过快增长, 扩大陶瓷制品的进口, 迫使国内陶瓷企业控制产量, 自动淘汰部分落后产能, 力促陶瓷产业结构升级, 使中国陶瓷制品出口隐含的碳排放总量逐渐减少, 进口隐含的碳排放总量逐渐增加, 逐步扭转陶瓷制品贸易中货物顺差、环境资源逆差的不利局面。

第三, 以资本运作促减排。中国陶瓷企业众多, 规模偏小, 这极大地影响了企业采用最新节能减排设备与技术的能力。政府要鼓励陶瓷企业的兼并重组, 提高产业的集中度, 发挥规模优势, 提高集团内部能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沈利生.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不利于节能降耗[J].管理世界, 2007 (10) :43-50.

[2]陈飞, 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上海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0) :71-79.

[3]姜鸿, 张艺影.论地方中等城市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以江苏常州为例[J].常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42-47.

二氧化碳排放量监测 篇2

[关键词]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时空特征;行业部门;中国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3-0039-05

Analysi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Chinas energy consumption industries

SUN Quan, ZHOU Jing-yue, YAN Yan, ZHANG Pei-dong, GUO Hao, SONG Kai-hui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safety Engineering,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42, China)

Abstract:We calculate the total amount of CO2 emissions in Chinas 45 industry sectors and 30 provinces from 2000-2012 to analyze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by using IPCC reference method on the basis of statistical data from Chinese energy consumption. In 2012, the total amount of CO2 emission of China is 2,604,130,200 ton, and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is 7.77%;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s 0.489ton per ten thousand Yuan GDP. The industries of electricity and heat production and supply are the largest source of carbon emissions, accounting for 34.96% of the total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s of 2002, and this ratio has maintained at 34% ~37% until 2012. Shandong, Inner Mongolia and Hebei emitted the largest amount of carbon, accounting for 22.92% of the whole country. Ningxia, Shanxi and Inner Mongolia have the largest carbon intensity. The rate of carbon intensity of Ningxia, Shandong and Fujian is less than 3.50%. Explaining the function of carbon intensity by using scatter distribution relationship shows that the growth of aggregate economy, technological level and the level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can contribute to reduce the strength of carbon emission. So we suggest accelerating the energy revolution,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and promo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control the total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s step by step.

Key words:nergy consumption; CO2 emissions;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industry sector; China

一、引言

有关能源的消费及其引致的碳排放问题研究现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和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战略课题[1]。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已制定的节能减排目标,需要科学地分析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时间及地域分布特征。目前,国内外部分学者对二氧化碳排放问题进行了研究。Lantz和Feng、Pendo Kivyiro等[2-3]利用线性回归方法,以加拿大、部分非洲国家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人均GDP、人口、技术、能源消费、经济发展、外商投资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Justice Tei Mensah、Atef Saad Alshehry、Chor Foon Tang、Zihui Yang等[4-7]以非洲6个新兴经济体、沙特阿拉伯、越南、印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协整及格兰杰检验方法、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及有向无环图等方法,分析了能源消费、经济增长、能源价格、外商投资与碳排放及彼此间的关系。

Shi-Chun Xu等、邓吉祥等[8-9]利用LMDI方法,分析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总量、人口规模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经济产出是影响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人口规模、能源结构,城镇化、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的双向相关关系,按部门讲,工业部门为最主要的碳排放源,工业行业中碳排放贡献从大到小依次为电力生产、石油加工及炼焦、金属冶炼及压延、化学制造、非金属矿产品。Shaojian Wang等[10]利用1995—2011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发现中国人均碳排放由东部沿海地区经中部地区至西部地区渐次降低。于潇等、马大来、冯宗宪、陈志建等[11-14]对中国各省区的碳排放绩效、能源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人均碳排放的空间格局等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李新等[15-16]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碳排放数学模型,测算了2001—2010年中国及各省电力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研究了省际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和差异性特征、电能消费碳排放强度的演变特征和产业间差异性。查冬兰和周德群[17]在对中国28个省区近10年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能源消耗导致的地区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差别。曾贤刚等[18]利用IPCC缺省排放系数和省区能源消费数据计算了省区碳排放,并分析了各省排放的变化趋势及减排对策。

现有研究多立足于国家层面,集中于对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析,对省域层面、行业层面碳排放核算的研究逐渐增多,但仍不足以支持区域减排策略的形成以及国家对碳排放重点行业的控制,难以为我国完善减排政策体系提供足够的理论参考。本文收集国家及地区层面、各行业部门的能源消费量,测算与能源消费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分析其时空特征。利用散点分布关系说明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作用导向,并提出相应的碳减排政策建议。

二、我国碳排放测算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测算方法

考虑中国尚未公布适合本国的特定碳排放系数且相关技术统计资料不完善,本文拟采用2006年IPCC《指南》第二卷中提供的参考方法,对我国全部45个行业及30个省区(西藏自治区的数据缺失,本文暂不考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算。本文依照《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统计口径,将能源消费种类划分为煤炭、焦炭、原油、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天然气八类。采用终端能源消费量加上为生产电力和热力耗用的化石能源作为计算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消费量,忽略运输和输配的能源损失量。各种能源的折标煤系数和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如表1所示。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Cit表示第t年i省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Eijt表示第t年i省区j类能源的实物消费量;δi表示i类能源的能源转换因子,根据净发热值将燃料转化为统一能源单位;ηi表示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44/12表示将碳原子质量转换为二氧化碳分子质量的转换系数。

表1 各种能源的折标准煤系数和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能源种类折标准煤系数二氧化碳排放系数(t/tce)

煤炭

焦炭

原油

汽油

柴油

煤油

燃料油

天然气0.7143kgec/kg

0.9714kgec/kg

1.4286kgec/kg

1.4714kgec/kg

1.4571kgec/kg

1.4714kgec/kg

1.4286kgec/kg

1.3300kgec/m30.7476

0.1128

0.5854

0.5532

0.3416

0.5931

0.6176

0.4479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3》及IPCC研究结果

(二)数据来源

本文计算用到的能源、经济、人口、教育、消费、科技等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中的年度数据[19]和地区数据[20]。

三、我国碳排放时空特征分析

(一)我国碳排放总量

本文利用2000—2012年能源消费数据核算的碳排放量比利用一次能源消费核算的碳排放量高,高出的百分比范围为9%~14%。中国各类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及碳排放总量,皆从2002年开始快速增长(见图1),碳排放总量由2002年的114353.37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260413.02万吨,年均增长率为7.77%。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等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在总量中的占比,2002年依次为71.11%、1.18%、16.49%、2.67%、0.70%、3.34%、2.99%、1.52%,2012年依次为72.31%、1.66%、14.99%、2.54%、0.66%、3.24%、1.25%、3.35%。

2012年我国万元GDP碳排放为0.489吨,比2000年降低了54.63%,比2002年降低了48.82%,2000—2012年,我国万元GDP碳排放的年均减小率为5.90%。

图1 中国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

(二)我国分行业碳排放特征分析

本文核算了全部45大类行业2000—2012年的碳排放量(见图2),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为碳排放量最大的部门,2000年占总碳排放量的29.78%,2002年达到34.96%,之后一直处于34%~37%之间。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碳排放量居于次位,2000年占总碳排放量的17.19%,2004年达到20.84%,之后保持在20%左右,2012年达到最大,占比为21.87%。中国分行业碳排放量前11位的行业部门的碳排放量在碳排放总量中的比重,2000年为86.64%,且持续增大,到2012年增大到92.95%。生活消费中2001—2004年的部分能源消费数据缺失,核算的碳排放数据偏小。

2000—2012年中国分行业碳排放量前11位的行业部门中,碳排放量年均增长率最大的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年均增长率为11.41%。其次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年均增长率为9.1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年均增长率为8.79%,位居第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黑色金属冶炼及硣延加工业的碳排放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77%、7.70%、7.51%。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其他行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99%、5.32%、5.2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及生活消费的碳排放年均增长率相对较小,分别为4.52%、4.04%。

图2 二氧化碳排放量前11位的行业部门

(三)我国省域碳排放特征分析

2012年山东、内蒙古、河北的碳排放总量依次为30640.60万吨、20725.96万吨、19926.05万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22.92%,是我国碳排放量最多的3个省份,其2000—2012年的碳排放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19%、14.90%、7.78%,增长率分别位列全国各省增长率的第5、第3、第16。青海是2012年我国碳排放量最小的省份,碳排放1452.12万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0.47%,碳排放年增长率为10.75%,位列第8。海南、宁夏的碳排放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23%、16.43%,是我国碳排放年均增长率最大的两个地区。

2012年北京、广东、福建的万元GDP碳排放分别为0.199吨、0.286吨、0.333吨,是我国万元GDP碳排放最少的3个地区,2000—2012年,其万元GDP碳排放的年均减小率分别为10.09%、5.42%、2.36%。2012年宁夏、山西、内蒙古的万元GDP碳排放分别为2.101吨、1.605吨、1.305吨,是我国万元GDP碳排放最多的3个地区,2000—2012年,其万元GDP碳排放的年均减小率分别为0.72%、7.26%、3.98%。其他万元GDP碳排放较大的省份地区包括新疆、贵州、甘肃、陕西、青海、黑龙江、河北。除海南外,我国省域万元GDP碳排放减小率较小的地区为宁夏、山东、福建、广西、新疆、陕西、云南,年均减小率小于3.50%。

我国2012年碳排放量排位前十的省份地区依次为山东、内蒙古、河北、江苏、山西、辽宁、广东、河南、浙江、陕西,其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9.00%。我国省域碳排放强度呈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其他地区辐射减小的趋势。我国2000—2012年省域碳排放强度如图3所示。

图3 中国省域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四、我国碳排放时空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使用2005—2012年我国30个省份地区的万元GDP碳排放与各地的城镇化水平共240组数据,以及2000—2012年我国30个省份地区的万元GDP碳排放,结合各地的人均碳排放量、经济总量、第二产业比重、居民消费水平、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项、技术市场成交额、教育经费共390组历史数据,绘制散点分布图(见图4)。

我国省域万元GDP碳排放随其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减小,城镇化水平小于60.00%时,因地区基础条件及城镇化模式的不同,其万元GDP碳排放降低的特点有所差异;大于60.00%后,各地碳排放强度及变化趋势逐渐统一。万元GDP碳排放与人均碳排放具有同向变化关系,且碳排放强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其散点分布趋于集中。随着第二产业比重的增加,地区碳排放强度呈增长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小于0.38时,各地的碳排放强度及变化趋势较为相近;当比重大于0.38后,随着产业比重的增加,产业丰富度增加,地区碳排放强度出现较大差异。各省域万元GDP碳排放与经济总量、居民消费水平、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项、教育经费皆呈反向变化,随变量因素值的增长,因变量因素值的变化率变小。万元GDP碳排放与技术市场成交额无法用对数关系表达,线性关系表示亦不适用,技术市场成交额增加的初始阶段,碳排放强度迅速降低,之后的变化则趋于缓慢。

图4 碳排放强度与部分影响因素的散点分布关系

五、促进我国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我国的碳减排行动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建议加强宣传,使广大社会团体及个人充分认识气候变化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严重性,树立低碳经济意识。建立专项资金,以低碳服务团体、文化传播媒介为主体,开展广泛有效的低碳宣传活动。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为碳排放量最大的部门,我国应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全面推进新能源发展,稳定扩大可再生能源发电及液体燃料产业规模。激励生物质清洁发电技术研发及发电过程的能源多级梯度利用,重点拓展风电利用模式,大幅增加太阳能发电材料及技术的研发投入,加紧地热发电、海洋能发电的示范与开发。建立系统的新能源管理体系,将新能源利用与节能目标相结合,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费过程的碳排放。

科技研发与技术推广对降低碳排放强度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建立更系统更活跃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通畅的科研交流平台,以政府引导为辅,积极培育与支持产学研科技创新链。严格规范技术市场秩序,完善产权保护体制,促进技术转化。切实降低产品的能耗强度,增加物料利用率。

我国省级行政区划较多,各地社会经济条件及碳排放情况皆有差异,应以碳排放量大的行业、地区以及碳排放强度大的地区为重点,试行或落实碳核算、碳认证、能源管理等碳减排及节能管理措施。激励与处罚并重,推动低碳技术在生产及消费中的利用。以重点碳排放行业为主体,组织针对性的技术研发,切实降低碳排放强度,逐步控制碳排放总量。

贾俊松,范英,吴晓华.全球能源消费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11,33(5):14-18.

Lantz V, Feng Q. Assessing income, population, and technology impacts on CO2 emissions in Canada: wheres the EKC[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 57(2): 229-238.

Kivyiro P, Arminen H.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nergy consump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Causality analysis for Sub-Saharan Africa[J]. Energy, 2014(74): 595-606.

Mensah J T. Carbon emissions, energy consumption and output: A threshold analysis on the causal dynamics in emerging African economies[J]. Energy Policy, 2014(70): 172-182.

Alshehry A S, Belloumi M.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case of Saudi Arabia[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5(41): 237-247.

Tang C F, Tan B W. The impact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com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Vietnam[J]. Energy, 2015(79): 447-454.

Yang Z, Zhao Y.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India: Evidence from directed acyclic graphs[J]. Economic Modelling, 2014(38): 533-540.

Xu S C, He Z X, Long R 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arbon emissions due to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using LMDI[J]. Applied Energy, 2014(127): 182-193.

邓吉祥,刘晓,王铮.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演变特征分析与因素分解[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2):189-200.

Wang S, Fang C, Guan X, et al. Urbanis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China: A panel data analysis of Chinas provinces[J]. Applied Energy, 2014(136): 738-749.

于潇,孙猛.中国省际碳排放绩效及2020年减排目标分解[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5(1):57-65.

马大来,陈仲常,王玲.中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计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1):67-77.

冯宗宪,陈志伟.区域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趋势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5,29(1):50-54.

陈志建,王铮,孙翊.中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空间格局演变及俱乐部收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4):24-29.

李新,王海滨,陈朝镇,刘泉,于晓菡.中国电力能源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及省际间差异性[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1):43-47.

李新,王海滨,陈朝镇,刘泉,于晓菡.我国电力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演变特征及产业间差异性[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7):7-11.

查冬兰,周德群.地区能源效率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差异性—基于Kaya因素分解[J].系统工程,2007,5(11):65-71.

曾贤刚,庞含霜.我国各省区CO2排放状况、趋势及其减排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9(S1):64-7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年度数据[EB/OL].[2015-05-02].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hgnd.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地区数据—分省年度数据[EB/OL].[2015-04-28].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fsnd.

二氧化碳排放量监测 篇3

在经济尚不发达的中国, 经济发展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 发展低碳经济是否会使我国的GDP降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现在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 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一直进行, 人口众多, 经济、技术水平低, 工业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产业的集中力度不高;大而不强, 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资源、能源的消耗过大, 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特殊困难。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 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一定时期内会对我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虽然在一定时期内, 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对我国GDP增长有不利影响, 可是我们应该把目光放长远, 看到长远利益。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的指标, 可是它并不是唯一衡量的方式, 暂时的一个GDP的数字并不能说明全部的问题。我认为, 就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 我们不应该太重视暂时的GDP数字, 在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过程中, GDP会有所下降, 但长远来看, 对中国有很大益处在家具行业, 吹响了低碳经济的号角。低碳家具的内涵无非是自身具有碳汇能力,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低, 碳排放量低, 产品质量好, 废弃后易于回收利用。在所有材料中, 木材仍然是首选的环保材料。为了防止木材的枯竭, 中国政府已将单纯的禁伐政策改为有计划的种植经济林和砍伐使用。同时, 不少企业开始使用多用的其他天然材料, 如竹材, 腾, 麻, 水草, 玉米皮, 秸秆等。新型的家具材料, 低碳空调等产品的开发和面市, 推动着我国家居行业的经济发展, 带动着我国GDP的增长。

汽车, 飞机, 轮船, 火车, 这些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气是二氧化碳的另一大杀手。汽车的低碳之路, 除了图谋新能源, 工程塑料应用于汽车行业也是大势所趋, 人心所向。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进行, 中国政府关于碳减排的承诺, 将推动我国“低碳”汽车的加速发展。与之紧密相关的新能源汽车战略无疑成为行业竞争的制高点。值得关注的是,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 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利好一直不断, 也在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GDP的增长。

低碳环保产品将成为办公设备新趋势。在低碳办公逐渐成为趋势的今天, 很多中小企业开始寻求兼具高性价比及环保特点的彩色办公设备。2010年3月23日, 日本知名企业兄弟 (中国) 商业有限公司在沪发布了5款彩色数码打印机及一体机产品, 直接面向这一市场。

气候变化造成的水资源短缺和燃料价格波动都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的稳定性, 与此同时, 农业用地的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 超过全球认为温室气体排放量总量的30%, 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发展低碳农业是责无旁贷的。如在西部农村大量推广太阳能灶, 政府大力扶持太阳能灶生产企业, 给予税收优惠。同时, 沼气技术得到大力的开发和应用。

在控制二氧化碳的过程中, 我国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从国情和实际出发, 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积极推进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鼓励节能、提高能效等政策措施, 不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投入, 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增加森林碳汇, 使中国经济发展走向一条合理科学的道路, 使中国经济越好越快地发展, 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应该看到长远的发展而不是暂时的一个GDP数字。从国际来说, 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我国对人类发展的高度负责。中国政府要全面考虑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 本着对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望的基础上, 制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因此顶住全球节能减排的压力, 既是一个挑战, 更是一个机遇。我们应有长远的眼光, 立足国内现状, 统筹国内外大局, 加大投资新技术的研发, 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发展低碳经济, 加强对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 积极引导人们进行低碳绿色生活, 实现国民经济低碳化、社会消费低碳化。而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将会使我国GDP有着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

二氧化碳排放量监测 篇4

【关键词】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现状;对策

一、引言

在火电厂的日常工作中,對排放烟气的二氧化以及颗粒物进行监测是现阶段我国火电厂的重要工作,而如果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对火电厂中安装相关的烟气排放监测系统,该系统的安装不仅就可以对火电厂的烟气排放物进行动态的监测,可以全面的反映出空气的质量,为环保部门提供有益的依据。烟气排放系统是火电厂中脱硫装置运行的重要辅助工具,也是对机组污染物进行在线监控的仪表,在我国的火力发电厂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可以对火电厂排放的烟气中的颗粒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等污染物的烟气温度、含氧量、温度、流速和压力进行全面的监测,该系统的安装不仅可以提高火力发电厂的运行经济性,减少火电厂对环境的污染,具有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多数的火电厂都是采用煤炭作为主要的燃料,在燃烧的过程中主要污染物就是二氧化硫,因此,必须加强对火电厂烟气脱硫工艺的研究已经成为火电厂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目前我国的火电厂烟气污染物的治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工作中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因此,加强对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的研究也是现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的现状

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最早来源于西方国家,约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我国市场,但是,在进入我国市场之后,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并没有得到完备的发展,在各种客观和主观原因的影响之下,我国的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烟气的监测还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有些火电厂还尚未设置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即使有些火电厂已经设置了监测系统,但是很多设备都不能连续正常的使用,也无法通过环保部门的承认,这些情况都严重的影响了烟气的监测结果,这些不足之处出现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的采购难过“质量关”

目前,我国火电厂采购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主要通过单独招标采购、政府指定采购以及搭配采购的情况进行,如果为单独招标采购方式进行采购,一些火电厂往往难以认识到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的作用,在采购时没有注意到装置的质量,往往将价格作为第一考虑因素,就导致采购的装置不符合规范要求;如果为政府制定采购的模式,那么政府在指定采购产品时,往往不能全面的考虑到各类型火电厂的发展需求;如果使用搭配采购的采购模式,对于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的采购往往属于辅助性的采购,并不能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以上的种种因素都导致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的采购难过“质量关”。

(二)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的售后系统难以满足标准要求

由于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的采购路径并不规范,因此,相关厂家的售后服务也难以满足装置运行的规定要求,很多监测装置的安装时间长、使用质量差,配件不足,在监测装置发生运行故障时,其零配件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换,加上售后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参差不齐,这也严重的制约了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的正常使用。

(三)火电厂对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的重视程度不足

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火电厂管理人员对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的重视程度不足,在火电厂内部并没有指定完善的管理体系,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的维修和保养主要由热工人员负责,而其数据的制作工作则由环保工作人员负责,热工人员与环保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沟通,就导致管理工作中出现的脱节的情况,除了事情往往无人负责,与此同时,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的很多管理人员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专业技能水平和责任心不足,此外,国家环保部门对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的监测数据重视程度也不足,就导致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的发展停滞不前。

(四)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运行故障率高

目前,由于缺乏维护,燃烧的煤质差,烟气腐蚀性高、湿度大,这就导致监测系统的工作环境恶劣,不能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加强停机重启率较高,这就导致火电厂的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系统在运行中的故障率高,这个问题也是装置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的改进

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是监测烟气污染物的重要方式,也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指标,但是,在现阶段下,我国的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还存在些许的不足,为了保证监测系统能够得到良心的运行,必须要做好相应的改进工作,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加强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的市场管理工作

为了促进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的发展,必须首先加强监测装置的市场管理工作,对于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生产厂家进行全面的审查和监督,对于没有生产资质的厂家坚决拒绝监测系统入市,如果监测系统存在问题和不足,必须在第一时间要求生产厂家做好相关的整改工作,在招标的过程中,要做好源头的控制与管理工作,加强采购过程的管控工作,维护整个市场的公正、公平和公开,把握好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采购的“质量关”,从源头上杜绝质量问题的发生。

(二)加强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的安装调试管理工作

火电产烟气排放的环境大多非常恶劣,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的安装环境也都比较恶劣,而安装点位置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监测装置测量数据的确切性,为此,在进行监测设备的安装之前,必须对设备安装的现场进行勘察工作,一般情况下,监测装置需要安装于污染物较为均匀的位置,这样,在该位置测得的数据才能全面的代表烟气中污染物的实际情况,此外,为了便于平时的维护和安装工作,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的安装位置应该留有足够的平台和空间,选择负压区进行安装,让工作平台可以在雨雪天气避免侵袭,此外,还需要安装空调,以保证工作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三)建立完善的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管理体制

为了保证监测系统的监测效果,必须聘请专业的责任队伍进行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的日产管理工作,建立好完善的监测管理机制,做好监测装置的日常维护工作,与此同时,火电厂管理人员要加强对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维护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责任意识。此外,要对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进行定期的监测,为此,可以聘请有专业技能的技术人员对火电厂的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维护,全面提高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黄钟霆,龚道新,吴小平,邹霖.火电厂烟气在线监测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进一步加强在线监测工作的建议[J].电力工程,2010(09)

[2]董雪峰,蒋文军.火电厂烟气在线监测系统主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河南电力,2007(08):12

二氧化碳排放量监测 篇5

温室效应严重影响了国家制度和社会经济。交通行业是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因此, 它在低碳排放交替发展中已成为重点行业之一, 同时环境保护部明确提出要加快公路建设。一般来说, 传统的热拌沥青混合料用于路面施工, 它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这种材料是高碳排放模型的一部分, 并且被认为是公路行业碳排放灾区的1 种要素, 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国内外学者们对公路运输行业碳排放的影响问题上进行了大量研究。卡斯和慕克吉基于排放源清单对路面材料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并提供了一个基于碳排放过程的计算方法, 并用混凝土路面改造工程来说明此方法。运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建立一个碳排放计算模型之后, 整合了能源消耗和排放清单。该研究也为高速公路引入节能和减排措施。然而, 模型发现国内外研究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沥青路面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研究尚未彻底进行。此外, 碳排放评估和节能措施的研究最近才开始, 其针对性较弱。

在这项研究中, 碳排放的计算模型, 关键阶段的分析以及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是在沥青混合料生产和建设的能源消耗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这种方法将为低碳技术在沥青路面建设的发展以及低碳技术的选择提供一个理论支持。

2 沥青混合料

2.1 碳排放阶段

高速公路是1 个产品, 可以从其输入或输出的能量和碳排放对整个施工过程全面评估。碳源和碳排放来源形成的内含路面系统边界的路面结构, 包括一系列的中间产品和收集的单元过程。通过采集数据, 可以合理确定影响程度和系统边界。沥青路面施工分为两部分, 即:沥青混合料生产和沥青混合料施工。沥青混合料生产包括骨料堆放, 骨料供给, 沥青加热, 骨料加热和混合搅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分为沥青混合料运输、沥青混合料摊铺、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基于这些阶段的碳源调查, 进行了沥青混合料碳排放的统计和计算。

2.2 碳源调查

凭借良好的路面性能和容量满足各种路面结构层的要求, 热拌沥青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高速公路边界定义, 对沥青路面施工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得到了每个阶段的能源消耗, 这为计算模型奠定了基础并确定了关键阶段。生产、建设、碳流如图1 所示。

1) 骨料堆放

骨料被输送并在搅拌站的特定位置由装载机堆放。在此过程中所消耗的主要能源是柴油。因此, 调查的主要内容是此过程中通过装载机的单位质量骨料的能耗。

2) 骨料供给

在减薄过程中, 骨料由装载机转移到冷骨料仓。主要的能源消耗是装载机的燃油。因此, 调查油耗, 要考虑沥青搅拌站的产能以及装载机的配置, 并且包含的各型装载机在问卷中指定。调查的主要目标是不同类型机器的单位时间的工作量和燃料消耗。

3) 骨料加热

从原料地运送来的骨料都有特定的含水量, 这需要1 个干燥的步骤。沥青混合料是在高温下混合, 从而需要加热到高温 (一般160~190℃) 来聚合。干燥和加热骨料通过使用干燥鼓来实现。主要的能源消耗是重油和天然气。因此, 调查的主要参数是单位时间的能量消耗, 相应的单位时间的生产数量, 以及沥青搅拌站的功率。

4) 沥青供应

被转移到混合罐之前, 沥青黏合剂必须在沥青储存罐被加热到达到正确的温度, 同时保持足够低的黏度。这样, 沥青黏合剂混合与干燥骨料才是合适的。加热沥青黏合剂主要通过热流体加热来实现, 加热温度通常在150~170℃之间。因此, 在这个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单位时间的能量消耗。

5) 混合沥青混合料

沥青混合料的混合主要包括物料提升机提升骨料, 振动筛筛选, 骨料称量, 混合等工艺。在这些过程中, 电能是主要消耗, 这关系到沥青搅拌站的功率。因此, 在这个阶段的主要参数是对应于所产电能的单位时间的电能消耗。

6) 沥青混合料运输

混合的沥青混合料应由运输车辆从混合位点送至铺路现场, 所有这些都涉及柴油的消耗。因此, 在这个阶段研究运输车辆负载和相应的燃料消耗。

7) 沥青混合料摊铺

摊铺机的使用依赖于宽度, 厚度, 横坡和纵向坡度。这种类型的机械消耗大量的燃料。因此, 在这个阶段研究摊铺机的单位时间消耗量和散布量。

8) 沥青混合料压实

沥青路面碾压是提高沥青路面综合性能的有效方法。在这个过程中, 柴油是主要的能量来源。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单位时间和单位时间工作量的辊燃料消耗。

沥青混合料的整个生产和施工阶段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过程。每个阶段的生产条件应与沥青搅拌设备的能力相适应, 并作为一个起点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来研究能量消耗。结果为沥青混合料碳排放的建立提供支持。

3 沥青混合料碳排放量的计算

3.1 建立计算模型

沥青生产建设包含在不同的阶段, 在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能源消耗。这些能量也将产生不同类型的温室气体。计算模型的第一步是确定所测量参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供的碳排放系数被用于计算各种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根据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全球性和代表性的碳排放系数是适合中国高速公路的碳排放量计算的 (见表1) 。

在碳排放系数的基础上, 根据全球变暖潜能值 (GW, P) , 不同的温室气体被转化成CO2当量。然后, 碳排放用CO2当量进行计算和比较。GW, P示于表2。

为得到更好的统计数据, 碳排放的各方面与所选择的测量参数的直观需求线进行比较。生产1t沥青混合料产生的碳排放量被选为比较对象。它可以客观地减少各个环节的相互影响, 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在本文中, CO2和其他温室气体经Gw, p转化来的CO2被视为在本文的碳排放量。

每一种温室气体, 都是根据全球变暖潜值换算成二氧化碳的当量, 然后加总所有温室气体的计算值。根据前面的计算可以计算出总排放的当量。结合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和施工的每个阶段, 碳排放的量化模型最终被确定。量化模型如下:

式中, G是碳排放总量;mij是阶段i中能源j的消耗量;Qj是能源j的单位热量;pj是能源j的碳排放系数;Gwpk是温室气体k的全球变暖潜能值。

3.2调查高速公路碳排放

根据中国高速公路的调查和计算见模型, 计算了道路沥青混合料生产和施工每个阶段的碳排放, 得到了每个高速公路的碳排放 (见图2) 。

根据计算结果, 沥青混合料生产和施工的碳排放量有显著差异。总碳排放与不同部门类型的能量相关。当能量类型不同时, 碳排放总量有很大的差异。这一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是, 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和建设是复杂的过程。碳排放不仅与施工工艺、机械、和施工队伍使用寿命相关, 而且和燃料的类型、施工管理等方面也相关。碳排放可以大大减少当选择清洁能源作为燃料。总水分的减少有助于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

当清洁能源被选作燃料时, 碳排放可大大减少。骨料水分的减少有助于施工过程中碳排放的减少。

4碳排放分析

鉴于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和施工涉及多个过程, 每个过程都需要特定的设备, 消耗各种类型的能源, 并且在碳排放量上有很大的差别。通过对碳排放的不同流程的分析, 碳排放量的关键阶段被确定, 同时为发展低碳减排的技术和控制碳排放的合理方案提供了理论支持。

4.1 分析碳排放的比例

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和施工过程包括沥青在桶中加热, 骨料加热, 等等。8 个阶段的能量消耗各不相同。根据不同阶段消耗的不同能量, 这10 条高速公路被分为3 类, 即A, B, C类。A表示用煤的沥青加热过程和用重油的骨料加热过程。B表示用重油的沥青加热和骨料加热过程。C表示用天然气的沥青加热和骨料加热过程。基于计算模型和每个阶段的碳排放比较 (见表3) , 得到了碳排放的比例并以每种类型的平均值作为代表。

上面的分析表明, 能量类型是不同的, 但每个阶段都有类似的碳排放比例。骨料加热在碳排放量中占比最大, 约占碳排放总量的67%。沥青加热约占碳排放总量的14%, 而混合料的混合约占碳排放总量的11%。从而, 骨料加热, 沥青加热, 混合料的混合的碳排放合计占整个碳排放过程的90%以上。因此, 这些过程对碳排放有重大影响, 其余阶段对总碳排放有轻微影响。

4.2 分析关键阶段的碳排放

基于以上分析, 能量类型是不同的, 但在各阶段的碳排放有类似的比例。骨料加热, 沥青加热, 及混合料混合的碳排放合计占到碳排放总量的90%以上。骨料加热约占67%, 无桶沥青加热约占14%, 混合物混合约占11%, 而其他阶段占据不到10%。

根据对权重函数的分析, 骨料加热, 无桶沥青加热, 混合料混合阶段的权重分别为0.4130, 0.2335 和0.1522, 其权重总和占总权重总和的一大部分。因此, 其他阶段的总权重是相当小的。拥有大部分权重的阶段对碳排放有主导影响。

根据对碳排放比例和权重函数的分析, 考虑到不同类型的能量, 80%以上的碳排放产生于骨料加热, 沥青加热, 以及混合料混合阶段, 这些是沥青混合料生产和施工中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因此, 骨料加热, 沥青加热, 以及混合料的混合被确定为沥青混合物碳排放的关键阶段。对关键阶段的碳排放进行分析, 对整个过程的碳排放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5 结语

基于关于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和施工过程的分析, 沥青路面建设被分为两部分, 即:沥青混合料生产与沥青混合料施工。沥青混合料生产包括骨料堆放, 骨料供给, 沥青加热, 沥青搅拌等。沥青混合料施工包括沥青混合料摊铺, 运输, 压实等阶段。

通过分析碳源的调查, 本文提出了用1t沥青混合料作为横向比较的对象。碳排放量的计算模型是由层次分析法确定的, 然后计算出每个阶段的权重系数。

分析碳排放的比例和不同阶段的权重系数有助于确定碳排放的关键阶段, 即骨料加热, 沥青加热和混合过程, 它们分别占碳排放总量的67%, 14%和12%。

基于对沥青混合料碳排放的定量比较分析, 并结合沥青混合料生产和施工的关键阶段和全过程碳排放间的比例关系, 综合评价了沥青混合料的碳排放。

基于对碳排放评估和经济效益的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节能施工程序以节省沥青混合料生产施工的成本, 并减少燃料消耗和碳排放。

摘要:公路建设行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也是碳排放的一个主要来源。因此,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 节约能源和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公路建设行业的关键问题。为实施低碳高速公路建设模型, 将沥青路面建设分为骨料堆放、骨料供给和其他阶段建立了一个适当的二氧化碳排放计算模型。基于碳排放计算模型, 碳排放量的比例在每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层次分析法是用于建立沥青路面建设的系统判断矩阵, 从而使每个环节的权重系数都被计算。

关键词:低碳,公路建设模型,沥青路面,系统判断矩阵

参考文献

[1]战饶文.沥青混合料排放计算模型及分级标准研究[J].建筑经济, 42 (3) :23-35.

[2]邴雪, 徐萍, 魏青瑞.基于LCA的低碳公路的实现途径[J].公路, 2013 (3) :15-18.

【二氧化碳排放量监测】推荐阅读:

氮氧化物排放量05-09

烟气连续排放监测系统05-11

超低排放07-14

零排放07-17

排放系统05-09

降低排放05-11

尾气排放05-17

排放标准05-21

性能排放06-16

烟尘排放06-18

上一篇:翻译本科人才下一篇:农民信箱的问题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