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

2024-06-15

碳排放(精选11篇)

碳排放 篇1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企业价值,由于CDP报告发布于每年8―10月份,资本市场对该信息的反应预计会持续到年末,因此,本文以企业年末的公司股票总市值作为企业价值的近似值,记为MKt。根据提出的假设,本文将碳信息披露质量(CDLIt)、企业年度碳排放总量(TEMITt)作为解释变量,将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程度(EPAt)作为分组变量。由于碳信息披露仍属于环境信息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范畴,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选择企业规模、企业当年的盈利能力、企业年末的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构建如下研究模型,模型中相关变量定义见表1。

(三)回归分析

模型的拟合性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在表5中,调整后的R2为0?565,这说明本文所构建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D?W统计量为2?122,样本量为78②、解释变量为5的D?W检验上下界分别为1?55和1?75(由D?W检验上下界表所得),由此可知自变量之间不存在自相关关系。

表6为回归系数表,各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的值都小于10,这表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碳信息披露质量得分(CDLI)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48,但伴随概率为0。529,未通过显着性检验,这说明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不显着。碳排放总量(TEMIT)的回归系数为――0。171,伴随概率为0。032,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负相关,这说明企业碳排放量的增加会降低企业价值。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在碳约束环境下,企业的碳排放强度决定了企业所面临监管风险的大小,碳信息披露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重要桥梁。本文通过对2010年入选S&P500的85家企业的碳排放量、碳信息披露质量、监管环境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后,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1。企业的碳排放总量与企业价值显着负相关

企业的碳排放总量与企业价值显着负相关,这与本文提出的假设1相吻合,表明投资者对企业的碳排量信息比较敏感,并认为碳排放量多会使企业承担更多的排放成本和面临更高的管制风险,最终可能导致被投资企业的企业价值下降。

2。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的价值相关性不高

碳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并不显着,这与本文的假设2相悖,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第一,CDP不属于主流的信息披露渠道,难以引起投资者的广泛关注。第二,CDP调查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CDP调查问卷处于不断完善中,企业向CDP的碳信息披露属自愿性披露,CDP信息难以实现从定性向定量度量的转变,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可比,等等。第三,CDLI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CDLI的信息来源仅为企业回答的CDP问卷,未考虑企业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年度报告及其他渠道披露的碳信息,因此CDLI的评分依据本身也处于不断完善中。

3。监管环境对碳信息披露质量、碳排放量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影响较大

虽然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不显着,但两者在高碳排放企业中是负相关关系,在低碳排放企业中呈现正相关关系,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高排放企业面临的监管风险较大,在缺乏强制性披露规范的情况下,企业的碳信息披露越充分,对企业价值越不利。在高碳排放企业中,碳排放量与企业价值显着负相关,且相关程度比总体样本的要高;在低碳排放企业中,企业价值与碳排放量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显着。

(二)政策建议

国际上的碳管理趋势正透过国际产销供应链,由国家、区域层级扩展至企业层级,以公开披露排污信息为手段的管制是污染排放管制的第三次浪潮[16]。()基于所得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制定标准的碳信息披露规范并将其写入主流报告

我国现有的碳排放考核指标仅适用于钢铁行业,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此,应当借鉴国际上已有的碳信息披露报告中的评价指标,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一个适用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碳信息披露框架,并将其作为企业年报的一部分纳入财务报表附注中,这可以帮助企业按照投资者及政府的需求来披露碳信息,从而避免公司自主制定碳信息披露内容成本过高且针对性不强的弊端。同时,与年报相结合的披露方式便于投资者及政府部门进行碳信息的搜集,可以避免非传统信息披露方式对企业碳信息披露信号传递效果的削弱。

2。制定和实施全面的碳信息强制披露政策

目前,我国的企业碳信息披露政策只针对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这些企业按规定每年要向主管机构披露其当年的碳排放量。然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一旦试用成功将推广至全国,碳信息是企业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也是投资者进行投资评价的依据,因此国家应当制定企业碳信息的强制披露政策并将其使用范围扩大到全部上市公司。这项强制性披露政策一旦实施,企业将会关注自身碳排放量对企业信誉的影响,从而会更加注重对低碳排放或无碳项目的投资,这样可以从源头上遏制我国碳排放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17],同时也将为推广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打下良好基础,为我国碳排放权的定价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碳排放 篇2

所谓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1997年于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第三次缔约国大会中所通过的[京都议定书], 明确针对六种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削减, 包括:二氧化碳 (CO2) 、甲烷 (CH4) 、氧化亚氮 (N2O) 、氢氟碳化物 (HFCs) 、全氟碳化物 (PFCs) 及六氟化硫 (SF6) 。其中, 后三类气体造成温室效应的能力最强, 但对全球升温的影响百分比来说, 由于二氧化碳含量较多, 所占的比例也最大, 约为55%。因此用碳 (Carbon) 一词作为代表。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 温室气体排放量越来越大, 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地球环境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 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 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1997年的12月,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2003年, 在英国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到“低碳经济”一词, 2007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明确提出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 2009年末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让低碳、减排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2. 低碳建筑

2.1 什么是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 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提高能效,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

2.2 为什么发展低碳建筑

人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猛增, 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而全球气候变暖会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威胁。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 几乎占到了50%, 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实际上, 城市里碳排放, 60%来源于建筑维持功能本身上, 而交通汽车只占到30%。

具体到房地产行业就更是能耗大户。统计数据显示, 中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 约释放出0.8吨碳。另外, 在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都参与其中, 碳排放量很大。因此, 尽快建设绿色低碳住宅项目, 实现节能技术创新, 建立建筑低碳排放体系, 注重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 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的模式, 最终, 使建筑物有效的节能减排并达到相应的标准, 是中国房地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开发商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地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并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关键是市场的认可, 随着人们对低碳经济的认知和了解, 市场的认可是指日可待, 不会太久, 没有绿色低碳内容的项目恐怕就要被市场淘汰, 而积极筹划运营开发的低碳项目或将大行其道。

2.3 怎样实现低碳建筑

以下技术的应用是实现低碳建筑的基础。约增加的建筑投入在总成本的5%左右, 却能取得30%~40%的减排效果。

(1) 外墙节能技术: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我国采用夹心保温作法的较多, 在欧洲各国, 大多采用外附发泡聚苯板的做法, 在德国, 外保温建筑占建筑总量的80%, 而其中70%均采用泡沫聚苯板。

(2) 门窗节能技术:中空玻璃, 镀膜玻璃 (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 高强度LOW-E防火玻璃 (高强度低辐射镀膜防火玻璃) 、采用磁控真空溅射方法镀制含金属银层的玻璃以及最特别的智能玻璃。

(3) 屋顶节能技术: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愿望, 如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顶等。

(4) 采暖、制冷和照明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 如使用地 (水) 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

(5)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热、光电玻璃幕墙等。

(6) 屋顶节能技术: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愿望, 如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顶等。

(7) 采暖、制冷和照明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 如使用地 (水) 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

(8)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热、光电玻璃幕墙等。

2.4 低碳建筑代表

2008年落成、2009年投入使用的北京电视台高楼, 是北京新兴建筑物中并不起眼的一座, 没有明星建筑师光环、没有耀眼的外形设计。不过, 对于中国建筑师来说, 它可能有着别样的样板意义。

由于采用了低碳建筑技术, 北京电视台集成了目前建筑界对环保建筑要求的最佳状态。这其中, 不仅大到包括了所有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无铅化设计、太阳能和日光利用、噪音、振动对策, 而且小到电梯的节能、低辐射玻璃、既能蓄热也能散热的天窗, 甚至是能根据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新风量等技术。

碳排放管理 篇3

全球贸易量在过去十年中增加了一倍以上,达到同期全球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六倍。相对廉价的能源助长了这一现象,而由此带来的气候变化则被放到了次要地位。据估计,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带来的经济破坏约为85美元,所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实行“有价”排放政策变得很有必要。

将来的发展趋势是:公司将为排放的二氧化碳付费。可以肯定的是,这将促使公司改变其供应链运作方式。减少供应链的碳足迹将成为公司一项不能回避的义务。

公司的选择要么是采取拖延策略,要么是迎接气候变化的挑战,将其作为重组供应链以实现经济和环境收益的一个契机。现在就采取行动的公司会获得那些等待法律规范的公司无法获得的好处。这些好处包括不断增长的“良知消费者”、市场的“认知份额”、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以及更加可持续的总体增长。

一.减少碳排放的“权衡”因素

为了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更好地管理碳排放,企业可以从不同方面着手。然而,所有这些方面,以及各种采购、生产和配送流程,通常都密切联系并相互依赖。

在组件供应、制造/组装和配送中,有许多选项可以同时减少碳排放和成本(“同时性”当然是最佳解决方案的标志)。有鉴于此,一个“权衡”模型将一体化地考虑所有的因素,包括设计、包装、流程、组件、能源、库存和运输(参见图1)。

这些选项代表着能够影响成本、质量和服务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杠杆”。碳排放与这些杠杆结合得越多,一个企业就会以更加“无缝绿色”的面貌出现。这可以使产品对今天市场上日渐增多的“良知消费者”更具吸引力,使公司对那些想对周围环境产生积极影响的下一代员工更有吸引力。针对每个杠杆,都有可供利用的多重选项:

.设计:物料选择、能源效率、耐用性、可升级、易于拆解、可再循环、可处理、虚拟产品开发;

.包装:尺寸、可重复使用/再循环、材料(瓦楞纸箱、泡沫聚苯乙烯、塑料及类似物)、文档/手册;

.流程:订单履行、制造、运输、质量控制、组织管理、需求/供应计划;

.组件:替代品、寻源、选址、供应商合理化;

.能源:基于化石燃料的(石油、天然气)、基于可再生能源的(乙醇、太阳能、风)、其他(核能、地热能);

.库存策略:安全库存、批量、计划频率、补库计划(准时制、供应商管理库存、店铺直送);

.运输:方式、运输频率、集中运输、线路。

二.实际的“权衡”:物流和配送

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典型挑战是对运输、流程和库存策略进行恰当的平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这一要求增加了一个因素(参见图2)。

1.集中运输

集中运输是减少碳排放的最好方式之一。量化运输频率对成本和碳排放的影响有助于确定补库策略,以满足业务需求和减少环境影响。

2.采购地

供应商的位置远近会影响组件成本、碳排放量和库存,所有这一切都能够加以量化,以便评估一个组织的采购策略和确定针对环境问题的改进需要。

3.运输方式

除了缩短运输距离,公司还可以在平衡考虑中关注低碳排放运输选项——火车、飞机、轮船和卡车在成本、服务水平和碳排放影响之间都有不同的碳权衡点。

4.网络优化

公司可以修改网络优化策略,以应对额外的碳变量及其对设施场所、生产、配送和运输操作的影响,还可以优化配送设施的作用和规模、运输选项、寻源和采购策略以及库存部署等。

三.供应链碳管理的五步骤

碳“权衡”将会使供应链复杂化,这一事实要求企业采取更多途径迅速解决这一问题。公司可以采取明确具体的步骤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从易于实施的局部改进到涉及延伸供应链的复杂优化。这些行动沿供应链延伸和整合得越远,对碳排放就有更大的控制力 (参见图3)。

考虑到碳管理的复杂性,推荐一个逐步式的解决方案:

1.诊断和评估

如今的全球经济和公司与其业务伙伴(供应商、合约制造商、物流服务提供商、财务和税务实体、客户)间的相互依存性要求企业对于其整个供应链——从供应策略到配送和库房管理,再到生产运营和客户服务的碳影响有一个整体认识。通过碳诊断——按照一组简单的碳报告书和关键绩效指标评估每个高阶供应链组件,一个公司能够定义自己的成熟度,识别差距和设定目标水平。

2.碳资产管理

直接减少碳排放的大部分机会存在于供应链的设施和资产当中。例如仓储设施、机械设备、车队和数据中心等会消耗大量能源。

投资于低碳排放设施和节能设备是有效的第一步,具有明确的投资回报,Catalyst Paper Corporation公司的例子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减少纸张生产中的能耗

加拿大纸浆和造纸公司Catalyst Paper Corporation利用其自有的副产品(生物量)来提供运行动力。它还从排放物中回收的热能来保温处理水,并因此进一步减少其碳排放。通过提高效率和改用天然气,该公司自1990年以来使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了70%,能源使用减少了21%。单是在2005和2006年,公司就通过减少燃料消耗2%实现节约440万美元。

3.职能优化

每个供应链职能都能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出具体的贡献。一般而言,基于碳诊断结果及“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在流程中越早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能力通常会越大(参见图4)。在考虑产品设计、客户订单履行甚至逆向物流过程中,都存在一系列进行职能优化的机会。

4.内部横向整合

鉴于供应链全球分布以及产品的客户化现状,减少碳排放的复杂性与日俱增,具体的职能改进空间变得非常有限。相比之下,跨职能的水平整合方案能有更大的影响。

与“面向制造的设计”或“面向服务的设计”概念相似,“面向环境的设计”将排放物考虑在内。这包括碳排放对采购、制造和配送的影响。另一个通行做法是修改包装,以方便运输。Friesland Coberco Dairy Foods公司是一个跨越所有职能 (从产品设计到运输)的例子。本例表明,较晚的定制可以减小分散运营的影响,但是它要求企业进行跨供应链职能的综合性碳管理。同时,整合的碳管理能够提升一个企业的品牌形象。

一个乳制品供应链的综合视角

婴幼儿食物最近成为高度多样化的产品,而过去只有三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针对一个年龄组。现在,公司有大量的婴幼儿食物种类,包括那些用于增加抵抗力或消除过敏性反应的产品。位于荷兰的Friesland Coberco Dairy Foods公司生产、包装、运输和库存来自不同地点的婴幼儿食品。为了减少运输工作,该公司正在调整其产品配方及其生产流程,在基本产品的基础上形成多种产品。特殊成分是在供应链的晚期阶段才添加的,这能够减少所需的库存并因此减少运输里程,估计每年达127,000英里,同时也能够减少碳排放。

5.协同的端到端优化

虽然内部横向整合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的作用,但只有当供应链的所有参与者齐心合力并进行端到端优化合作时才能获得减少碳排放的最大潜力(参见有关Tesco公司补充报道)。

在明确的环境战略的基础上,应当与合作伙伴培养共同点,特别是在产品设计、包装和物流方面。一旦改进碳管理的机会明晰起来,协同和端到端的供应链优化-基于对成本、服务、质量和环境因素的平衡就能给各方创造共赢的局面。

Tesco公司的一体化包装设计

在英国零售商Tesco提供给客户的产品包装重量中,玻璃占的比重最大。通过促使行业提供轻重量的酒瓶,Tesco将来自一个供应商的每年玻璃使用量减少了2,600吨,节约了15%。

据估计,通过进口散装“new world”酒和在英国用轻重量酒瓶进行灌装,公司能够避免4,100吨碳排放。改进产品设计不仅使玻璃生产商实现了节约,还减少了玻璃瓶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四.理想的解决方案

理想的解决方案是在成本、服务、质量和碳排放结果之间取得最佳平衡,这是一个典型的结合数学分析、深度计算和专业知识才能解决的优化挑战。对于尚未准备好一次性跨越所有障碍的公司,我们推荐前面讨论的中间步骤来帮助实现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而当您开始解决供应链碳管理的问题时,有几个重要问题需要考虑:

•您当前的碳足迹的模型或“热图(参见图5)”是什么?企业内部以及延伸企业中的什么流程是碳密集型的?

•您应该测量的绿色指标有哪些?改进或满足法规要求的当前目标和起点是什么?

•有关减少供应链碳排放有哪些重要的“权衡”、限制和考虑事项-同时维持服务和质量水平,并减轻成本影响?

•如果正在实施碳管理协同方案,您如何使合作伙伴加紧行动,以及如何分担风险、责任和分享价值?随着公司在碳管理方面逐渐变被动为主动,它们有可能将成本问题转化为增长机会。

在一个公司监管和社会责任要求更加严格的时代,在碳管理挑战面前扭转被动局势的公司将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的领导者。■

[编辑 陈 艾]

食品碳排放标准及应对之策论文 篇4

摘要: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人类在对食品永不满足需求的同时,也不断地促进和发展了食品的生产。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给人类生命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讨论食品“碳排放”带来的问题以及政府和企业应有的对策

关键词:碳排放 认证 对策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环境危机的加剧,发达国家很多民间组织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发出了关注商品环境行为,使用对环境相对友好的产品,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倡议。1979年,世界上第一块环境认证标志诞生,德国的“蓝天使”这是世界上最早、最大、最成功的认证组织。从1979年到1994年,环境标识逐渐衍化成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成为各国保护本国产品的一个杀手锏。

一、食品“碳排放”标准的缘由

根据欧盟委员会资料,人类的饮食消耗了23%的地球资源,其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温室气体总量的18%,而导致酸雨的气体则占31%,在食物链的生态循环中,农业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如何让人们 选择更为绿色的饮食习惯,降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实际而艰难的问题。

8月,欧盟发起旨在为食品做出绿色认证的标签。环保专家将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二氧化碳量做估测,那些低于规定数值的食品公司,将有资格为自己的食品贴上绿色认证标签。

去年发布的PAS2050标准(商品和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规范)将成为认证的依据,评估产品和服务的碳足迹。产品从生产之初到最终被送上货架的整个过程都在监测范围内,食品的运输和分销也成为降低消耗的重要环节。

二、食品“碳排放”标准存在的问题

1. 参考数据不易取得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会排放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碳排量是衡量这些污染的标准,同时,你排放的碳记录下了你的一切行为,就像是足迹。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对于这些数据的获得在实际工作中是非常困难的。正如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丹尼尔尼恩伯格所认为,依照目前的技术水准,在食品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中,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采集工作依然存在困难,只能做到粗放型的估计。

2. 容易被绿色营销行为所利用

当前,越来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环境危机,同时,众多号称“环保”的科技和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冒出。许多企业看到消费者越来越愿意支持环境保护行动以及购买相关产品,便利用人们的绿色消费心理,大肆进行绿色营销。例如,号称节能的电子产品其实含有危险物质。又如英国石油公司的发言人说公司将在到期间在可再生能源技术上投资80亿美元。而事实上在改善环境方面几乎没有作为。绿色和平组织称,英国石油总投资基金的93%,相当于200亿美元被使用于化石燃料,而只有1.3%是用于太阳能技术。根据最近一项调查,五分之四的英国人都知道许多公司都为了卖出更多的产品而谎称自己公司的行为对环境有益。所以,我们也不得不担忧,“绿色标签”食品很可能根本不环保,整个认证体系到时将沦为众多企业“漂绿”的工具,消费者购买的也不过是一个绿色概念。

3. 容易造成各国绿色壁垒

目前,在关税壁垒及其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作用日益削弱的情况下,新兴的非关税壁垒被各国广泛使用,成为各国保护本国产业,抑制其他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保护伞。给食品帖上绿色标签行为的初衷我们不可否认,将会对整个社会的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将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但是,如果使用不当,“碳排放”标准将有可能被各国,尤其是被发达国家所利用,成为堂而皇之的保护手段。

4. 受影响企业广泛

关于“碳排放”的.计算和评估,涉及从生产之初到最终被送上货架的整个过程,食品的运输和分销也成为降低消耗的重要环节。所以,“碳排放”标准不但涉及生产企业,同时,还涉及整个供应链的各个企业,增加了企业成本,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提出挑战。 三、应对策略

1. 政府的应对策略

(1)积极参与绿色认证,完善认证体系。1994年环境标识在中国诞生,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三家联合成立,现在其成员已经扩大到11个部委。历经7年,从国际贸易中的对策研究,到如今已经在我国大型龙头企业形成了一定的技术优势,中国在政府干预下,中国环境认证走过了发达国家二十年要走的 路。目前,中国环境标志在国际上赢得了自己的地位。

(2)积极参与国际绿色标签标准的制定

(3)引导企业积极应对。辅助企业搜集、研究各国技术限制法规和技术标准,了解最新贸易政策,引导企业规避绿色壁垒,保障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4)积极扶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把“绿色产品”作为消费者的终极需求,把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作为调整优化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研发生产被禁止使用有害物质的替代产品,引导企业建立绿色产业链条和绿色生产体系,全面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管理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

2. 企业应对之策

(1)加强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技术进步。企业要明确自身生产技术水平所处的位置和存在的差距,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主动采用国际标准或世界著名企业的实物标准组织生产,适应技术标准的发展潮流,努力实现出口产品符合较高的技术和质量要求。

(2)认真落实绿色认证制度。目前,一些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和实力不是特别强的企业,绿色认证制度要么不参与,参与的也有一些是形同虚设,在这种情况下,产品质量很难保证,走出去的产品也容易碰壁。所以,企业要把绿色观念贯穿在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把握好这条企业的生命线。

(3)实施国际技术标准,加强认证与设计。突破技术壁垒的最有效途径是依据进口国的技术标准,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要强化质量意识,实施国际技术标准。

参考文献:

[1]魏一鸣、范英等,关于我国碳排放问题的若干对策与建议,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

碳排放 篇5

根据国务院《“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有关要求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工作部署,为扎实做好我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推动运用市场机制以较低成本完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任务,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进一步提高企业和社会各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意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完成“十二五”节能、减碳约束性指标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的重要作用,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我省实际,完善制度设计,为国家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探索经验。

(二)工作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立碳排放权在市场主体之间和地区之间合理配置的管理工作体系,初步形成适应省情、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和在全国有重要地位的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到2020年,省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不断成熟完善,省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基本建立。

二、总体安排

(一)交易产品。

我省碳排放权交易产品以碳排放权配额为主,即由政府发放给企业等市场主体量化的二氧化碳排放权益额度。经国家或我省备案,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作为补充交易产品,并积极探索创新交易产品。

(二)交易主体。

我省碳排放权交易主体是政府纳入控制碳排放总量的企业(以下简称控排企业),积极探索引入投资机构和其他市场主体参与交易。政府向控排企业发放碳排放权配额,对控排企业碳排放进行监督管理。控排企业按照所获配额履行控制碳排放责任,并可通过配额交易获得经济收益或排放权益。

(三)交易平台。

我省碳排放权交易平台是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碳排放权交易活动通过交易平台进行。

(四)工作阶段。

我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分三期安排,第一期(2012年-2015年)为试点试验期,第二期(2016年-2020年)为试验完善期,第三期(2020年后)为成熟运行期。

三、主要任务

逐步建立健全政府对企业等市场主体碳排放的监督管理机制,形成碳排放权交易促进节能、减碳约束性指标完成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机制,保障碳排放权交易的顺利开展。

(一)建立碳排放信息报告和核证机制。

1.建立企业碳排放信息报告制度。参照重点用能单位范围,合理确定要求报告碳排放信息的重点企业(以下简称报告企业),并逐步扩大范围。所有控排企业均纳入实施碳排放信息报告的范围。

2.建立控排企业碳排放信息核证制度。培育并委托具备相关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控排企业报告的碳排放信息进行核证。

3.建设碳排放信息报告核证系统。建设相应电子信息系统,为企业报告和第三方专业机构核证碳排放信息提供便利。

(二)建立碳排放权配额管理机制。

1.加强碳排放总量管理。按照碳排放强度逐年降低、碳排放总量增幅逐年降低和相关约束性指标的要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合理确定全省、各地市碳排放总量目标,为碳排放权配额管理提供依据。

2.科学合理发放碳排放权配额。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重大项目建设情况,合理确定政府可监管的碳排放权配额总量指标。制定相应规则,向控排企业发放碳排放权配额,并将符合规模要求的有关新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纳入配额指标管理。推动相关企业建立碳资产管理制度。

3.建设碳排放权配额注册登记系统。建设相应电子信息系统,用于注册配额账户和登记配额,详细记录配额发放、变更、注销等有关情况。

(三)建立碳排放权交易运作机制。

1.规范建设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建设成为我省和全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为我省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做好服务。

2.制定碳排放权交易的业务规则。制定并不断完善碳排放权交易过程涉及的交易撮合、价格形成、配额交割、审查核证、资金清算、信息披露、风险控制、委托代理、争议调解等方面的业务规则,并按此开展交易活动。碳排放权交易活动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3.建设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建设相应电子信息系统,实现碳排放权配额网上竞价交易、交易账户注册、交易信息登记等功能,为碳排放权交易活动开展提供完备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4.建立碳排放权交易监管机制。加强对碳排放权交易活动和碳排放权交易所运营的监督管理,碳排放权交易所要对交易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四)开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

按照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积极推动省内机构、企业、团体和个人参与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

(五)探索建立省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探索与其他省(市)建立省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争取国家支持,在条件成熟时启动实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省开展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联席会议框架下建立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专责协调领导小组,由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担任组长,广州市政府和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担任副组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林业厅、国资委、统计局、物价局、质监局、法制办、金融办,广州市发展改革委、金融办、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省发展改革委作为全省碳排放和碳排放权交易的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成立省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设计工作小组,省内有关专家作为成员,邀请国家级专家担任顾问。省、市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细化工作任务,加快工作进度。

(二)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

制定我省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暂行办法,明确碳排放权交易的主体范围、报告核证、配额发放、交易机构、监管责任等规定。根据试点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或碳排放管理相关立法计划,适时启动立法程序。

(三)加强能力建设。

加强碳排放权交易相关基础研究,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和方法。务实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相关咨询、核证等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并加强管理。广泛开展碳排放权交易专题培训。

(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省低碳发展专项资金要按照有关规定,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碳排放权交易体制机制研究以及工作体系等项目建设。

(五)加强宣传引导。

广泛宣传碳排放权交易的原理、规则和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企业等市场主体积极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责任,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五、试点试验期(2012年-2015年)主要安排

(一)实施碳排放信息报告的企业范围。

报告企业范围是我省行政区域内2011年-2014年任一年排放1万吨二氧化碳(或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具体名单由省发展改革委会省有关部门研究确定,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和所属行业特点,分期、分步组织上述企业报告碳排放信息。研究将交通运输、建筑行业的重点企业纳入碳排放信息报告范围。

(二)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的企业范围。

控排企业范围是我省行政区域内电力、水泥、钢铁、陶瓷、石化、纺织、有色、塑料、造纸等工业行业中2011年-2014年任一年排放2万吨二氧化碳(或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具体名单由省发展改革委会省有关部门研究确定,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和所属行业特点,分期、分步组织上述企业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开展配额交易。“十二五”期末力争将交通运输、建筑行业的相关企业纳入碳排放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范围。

(三)配额发放。

省发展改革委要根据控排企业2010年-2012年二氧化碳历史排放情况,结合所属行业特点,一次性向控排企业发放2013年-2015年各碳排放权配额。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参考企业报告的上一碳排放情况,适时对企业当碳排放权配额进行合理调整。实行碳排放权有偿使用制度,碳排放权配额初期采取免费为主、有偿为辅的方式发放。

省发展改革委要对节能审查结果为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新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碳排放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和全省碳排放总量目标,免费或部分有偿发放碳排放权配额。此类项目是否获得与碳排放评估结果等量的碳排放权配额,可作为各级投资主管部门履行审批手续的重要依据。

(四)配额使用。

省发展改革委要在每规定时间内将控排企业配额账户中与上一实际(经核证)碳排放量相等的碳排放权配额扣除,抵消企业上一实际碳排放量。控排企业配额剩余部分可出售或结转至下一(2015年截止)使用,但配额不足部分应在规定时间内购

买补足,以履行控制碳排放责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切实加强对相关企业履行控制碳排放责任的监督管理。新建项目业主所获碳排放权配额在项目建成投产前不得交易流通,待项目建成投产后可按照有关规定核转为可流通配额。

(五)补充机制。

省发展改革委要会省有关部门结合我省实际,参照国家有关要求,对林业碳汇等项目类型制定“广东省核证(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备案规则和操作办法。省内项目经国家备案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或我省备案的“广东省核证自愿减排量”可按规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六)工作进度。

我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第一期着重在部分重点行业开展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试点试验,分为三个阶段开展。

1.筹备阶段(2012年-2013年上半年)。启动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和业务规则,建立碳排放信息报告核证、碳排放权配额注册登记、碳排放权交易监督管理等工作体系,正式挂牌成立碳排放权交易所。

2.实施阶段(2013年下半年-2014年)。启动基于配额的碳排放权交易,不断完善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体系。开展建立省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前期研究,加强建立省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工作协调。

碳排放 篇6

瓦斯分级排放管理制度

编制:技术室

镇雄县xx煤矿瓦斯分级排放管理及排放制度

一、局部通风机停止运转造成瓦斯积聚或其他原因需要排放瓦斯时,都必须编制排放瓦斯措施,报矿总工程师批准,有组织的进行排放。

二、排放瓦斯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排放回风系统内必须撤人、断电、警戒。撤人及断电范围、警戒位置、断电及复电执行人都必须在措施中明确。

2、排放回风流与全风压风流汇合处瓦斯不得超过1.5%,二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1.5%。

3、设置排放基地,基地应设在进风侧的新鲜风流中。

4、排放方法由矿技术负责人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排放方法及步骤都必须在措施中明确规定。

5、排放必须在汇合风流口靠新风流一侧控风进行。

6、排放结束后,只有在巷道风流中的瓦斯不超过1%,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1.5%时,才允许向排放巷道内送电、恢复工作。

三、排放瓦斯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由排放瓦斯组织指挥者组织参加排放的所有人员,贯彻措施,落实责任。

2、进入排放区,排放回风系统撤人,设岗警戒,向现场负责人汇报。

3、现场负责人下令按措施要求执行。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现

场负责人向地面组织指挥者报告准备情况,并请示开始排放,得到允许后,下令排放。

4、排放所用的局部通风机必须安装在进风流中,严禁喝循环风。

5、现场负责人确认排放区内一切正常后,向地面组织指挥者报告,得到指令后,下令撤岗,恢复正常通风,排放瓦斯完毕。

四、排放瓦斯必须执行分级管理:

1、巷道瓦斯浓度超过1%,不超过1.5%时,由通风部门值班领导制订措施,可由瓦斯检查工按措施要求排放。

2、巷道瓦斯浓度在1.5%~3%时,由通风部门负责组织编制措施,经通风科长批准,指派现场负责人,并组织排放。

3、巷道瓦斯浓度超过3%,由通风部门编制措施,矿技术负责人批准,并组织排放。由通风、安全、生产、机电、救护等部门人员参加。参加排放人员的职责和现场负责人由矿技术负责人确定。

4、启封密闭排放瓦斯由通防部门编制措施,矿总工程师批准,并组织排放。由救护人员排放,通风、安全、生产、机电等部门协助排放。参加排放人员的职责和现场负责人由矿技术负责人确定。

5、全风压地点出现瓦斯超限或特殊情况需要排放时,由矿技术负责人组织编制措施,并组织排放。

6、全矿井或区域性停电停风排放瓦斯,由矿技术负责人组织编制措施,并组织排放。排放顺序由矿技术负责人确定。

7、串联通风的排放瓦斯,必须先排放串联工作面,后排放被串联通风工作面。

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排放瓦斯:

1、无批准的措施或措施与现场不相符;

2、排放措施未贯彻、未落实责任;

3、无排放瓦斯组织指挥人;

4、瓦斯排放无现场负责人;

5、应参加排放瓦斯的人员不齐;

6、排放瓦斯区域和受到影响区段的停电、撤人、警戒范围、通风设施等没有或没有全部标注在排放瓦斯系统图上。

六、无计划停电停风,无论是否造成瓦斯积聚,都要作为未遂事故追查,按矿有关规定处理。

七、严禁“一风吹”排放瓦斯。

社区碳排放评价初探 篇7

本文对低碳社区的评价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为低碳社区的建设和评价提供指导。社区作为承载城市人口的重要区域, 居民能源消耗占整个社会能源消耗的11%左右, 社区低碳建设对低碳发展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碳排放的减少, 更体现在一种行为规范、一种观念的形成。通过研究找到减少社区碳排放的相关要素, 对不同的要素根据重要程度赋予一定的分值, 对要素进行细分打分, 最后通过计算社区总分对照评价标准得到不同等级的低碳社区。

1 社区碳排放源

电力消耗:电力, 是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一刻都离不开的能源。社区电力的消耗主要来自社区采暖和供冷。其它, 如照明、厨房电器、洗衣机等电器消耗的电力。

热力的消耗:社区热力的消耗主要是采暖, 尤其是北方。

燃料的消耗:社区拥有的备用发电机、维修设备以及其它用油设施, 厨房用气、社区烧锅炉所用的煤炭。

化粪池产生的排放:社区居民产生的粪便产生的排放。

空调冷媒产生的排放:社区空调制冷剂产生的逸散性排放。

污水处理产生的排放:由于社区产生生活污水, 污水在处理的过程中会产生排放。

垃圾产生的排放:由于社区产生的垃圾, 在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排放。

社区碳排放源见图1。

2 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

低碳社区的评价分为基准层和子基准层及分值。基准层规划布局与土地利用率、能源利用、温室气体管理、垃圾管理、园区管理机制和社区生活6个大的方面来评价。土地利用分成容积率和绿化率2个子基准层, 容积率是考虑少占用土地, 绿化率旨在社区留有更多的绿地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吸收CO2。能源利用是评价基准中最重要的基准, 单位面积电耗、人均能耗、节能节水器具的使用等都是对社区碳排放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温室气体管理基准主要从社区人均温室气体和单位面积减排方面做出要求。基准里和子基准具体见图2。

3 低碳社区建设指导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 目前都没有低碳社区的统一标准和指标。尽管对于什么是低碳社区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 但是归纳起来大概就是舒适、健康、节能、环保等方面。

根据低碳社区的评价准则, 建议低碳社区的营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a) 能源节约:家庭节能器具的推广使用, 如节能灯、变频空调、节水龙头和马桶;能源系统效率提升改造, 如高效热泵、水泵、电梯变频改造等;社区公共设施低碳化改造, 如小区活动中心, 社区能源中心;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 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社区商户能源系统的节能改造;社区居民用能习惯的改变, 譬如空调温度、人走关灯等意识的养成;窗户遮阳隔热与建筑外墙改造;

b) 节水节能:在社区推广使用节水龙头和马桶;雨水收集作为景观和绿化用水;中水回用和综合用水计划;

c) 绿化节能:增加社区绿化面积, 使用吸收CO2高的林分;使用屋顶、阳台等实现社区垂直绿化;

d) 绿色交通:使用公共交通, 使用汽车同乘计划, 社区自行车计划;

e) 垃圾分类和收集:建立社区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

f) 社区管理:建立低碳工作专门组织和专门基金, 在社区普及低碳知识。引进和培育组织、机构参与社区低碳建设;引导和组织社区居民自觉实行低碳行动;定期公布社区低碳成果和发展动向;指出社区低碳发展的方向;宣传国内外低碳、生态社区等。

4 结语

介绍了低碳社区的评价体系, 通过该体系可以对低碳社区的评价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居民对低碳社区的建设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但是, 有了这些评价的指标, 如何综合评价社区低碳、低碳指标重要程度的确定以及低碳的不同级别是低碳社区下一个研究的重要方向。

摘要: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潮下, 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的共同要求。社区作为承载人们生活和居住的主要场所, 是低碳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减少碳排放的基本单元。介绍了低碳社区碳排放源及评价指标体系, 提出社区低碳发展的行动指南和建设方向。

飓风与碳排放等 篇8

由于海水的比热容很高,所以陆地上空在冬夏时节的温度变化比海洋更剧烈,这造成海洋上空与陆地上空的温度差。夏季,空气受热膨胀导致密度降低,空气向上升,冬季则完全相反。由于空气的上升与下降造成气压变化,季风随之产生。

夏季疾风中,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深刻影响了中国、印度、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的气候、农业与人类生活,但全球气候变暖却对季风产生了严峻挑战。有科学家发现,全球气候变暖会增加南亚季风降水,虽有利于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农业,但过量的降水会对印度中南部地区造成极大的洪涝压力。

飓风与台风

飓风和台风均指的是风速达到或超过118.8千米/小时(33米/秒)的强烈热带气旋,只是不同地区对强烈热带气旋采用了不同的叫法。生成于西太平洋与中国南海的气旋称为台风,生成于北太平洋东部、加勒比海与大西洋的气旋称为飓风,生成于印度洋、阿拉伯海与孟加拉湾的则称为旋风。

蝴蝶效应

1961年冬季,美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洛伦茨在电脑上进行天气预报的模拟计算。为了考察一个很长的序列,他走了一条捷径,令电脑从中途开始运算。他把上次的输出结果直接作为初值,无意间省略了小数点后六位的零头。一小时后,电脑运算得出的天气变化同上一次的模拟迅速偏离。进一步的计算表明,输入的细微差异可能很快成为输出的巨大差别,这种现象被称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这便是蝴蝶效应产生的机缘,而真正被命名为“蝴蝶效应”源于洛伦茨教授的名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会引发德克萨斯州的飓风吗?

飓风与地震何干?

美国迈阿密大学海洋与大气科学学院的开创性研究表明,强烈热带气旋可能是引发地震的重要机制。例如近年发生的海地大地震与中国台湾地震在内的许多地震,与飓风存在很大的关系。

该研究表明,飓风往往会带来极强烈的降雨,而降雨则导致大面积的山体滑坡与地表侵蚀。这些地质灾害造成的地表物质运动使地壳断层负荷压力减轻,继而因断层压力释放导致地震。

假如没有人类,飓风会怎么样?

2006年,也就是卡特琳娜飓风后的一年,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气象学家本杰明·桑特及其同事,借助超级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建立了—个虚拟模型模拟工业革命没有发生的世界,并将模拟结果与现实世界对比。经过22次计算机模拟后,桑特教授表示?人类活动让飓风更加剧烈。不过,桑特教授这—研究结果尚未得到全球气象学家的一致认可。

飓风与碳排放

一场飓风来袭,刮倒的不仅是房屋,吹走的不仅是财产,当大型树木被毁坏时,你不一定想到飓风还影响了人类的节能减排。美国能源部下属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钱伯斯教授发现,2005年美国卡特琳娜飓风摧毁总计32亿棵乔木或灌木,这些树木损失相当于全美一年的碳排放再增加10%。

瓦斯排放专项措施 篇9

为了保证本矿作业安全,保护集体财产和职工的生命安全,按照区、市局要求,特制定本矿加强瓦斯检查排放瓦斯的安全措施:

一、发生下列情况时,必须首先进行瓦斯排放:

1、因停电、检修或其它故障主扇停止运转时;

2、局扇停风,巷内瓦斯超限时;

3、凡检查出瓦斯局部超限、积聚时;

4、启用密闭巷道时;

5、巷道贯通前(20米)距离时;

6、排放串联通风的瓦斯时。

二、瓦斯排放必须遵循“撤人、断电、控制浓度”的原则进行排放。

三、瓦斯排放必须遵守本制度及有关安全排放措施。

四、主扇排放瓦斯:

1、因停电等原因造成主扇停风时,由主扇司机负责,立即打开防爆门和井上其它风门,使井下立即处于自然通风状态,井下人员由班组长、瓦斯员、安全员负责将全部人员及时撤离到进风巷安全地点,如主扇停风超过30分钟,井下全部人员必须立即全部沿进风巷撤出至地面。

2、主扇启动时,由总工程师组织机电、通风等有关人员用主扇排放全矿井瓦斯。启动主扇时提前打开机房短路风门,采用风流短路的方法排放瓦斯,并设专人检查风机出口瓦斯浓度不超过1.2%时,逐渐将风门关闭。通风系统运转正常后,主扇出风口的瓦斯浓度不超过0.75%时,通风、瓦斯员方可入井检查瓦斯状况,只有井下全风压供风的供电地点和配电峒室等地点的瓦斯浓度降到0.5%以下时,瓦斯员才可以通知调度向井下送电,其它人员方可入井。

五、局扇停风后的排放瓦斯:

1、局扇因故停止运转,不论停风时间长短,在恢复通风前,必须首先由瓦斯员在班组长、安全员配合下,由外向里首先检查停风区内的瓦斯和二氧化碳浓度,两人必须一前、一后由外向里,边走,边检查,查出瓦斯浓度达到3%时,必须按原路返回。

2、当停风区内最高瓦斯浓度不超过0.8%和最高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1.5%,局扇极其开关附近10米以内风流中的瓦斯浓度不超过0.5%时,可由瓦斯员直接进行排放。

3、停风区内瓦斯浓度超过0.8%或二氧化碳浓度超过1.5%,最高瓦斯浓度不超过3.0%时,必须采取安全措施,由当班跟班矿长负责指挥人员,方可人工启动局部通风机。

4、停风区内瓦斯或二氧化碳浓度超过3%时,必须制定排放瓦斯措施,报矿技术负责人批准后,由一名通风负责人负责在现场指挥排放人员,进行瓦斯排放工作。

六、局部瓦斯超限、积聚时的排放瓦斯 采掘工作面及其他巷道出现体积大于0.5m,浓度达到2%时的局部瓦斯超限积聚时,要立即停止附近20米内的工作,汇报矿调度室,切断电源,撤出人员,由通风部指定专人进行排放。

七、启用密闭区内巷道时瓦斯排放

1、起用密闭区内巷道,必须由矿长批准,由总工程师制定专门排放瓦斯的安全措施,经矿长同意,报区集团批准后,由总工程师到现场进行指挥,由市矿山救护队协助方可进行排放。

2、排放封闭区盲巷瓦斯时,用风筒先吹盲巷闭墙,当闭墙处瓦斯浓度在1.5%以下时,开始用铜制的工具将闭墙拆开一个小口,检查封闭区瓦斯压力,如果闭墙内瓦斯没有压力,可把小口放大自然排放,当自然排放无效时,采用短节风筒排放,排放9米,再改接10米风筒,直到瓦斯全部排出。

八、巷道贯通前的排放瓦斯:

巷道贯通距离剩余20米时,严格执行先探后掘原则,由当班班组长指挥撤离被贯通工作面的全部人员,并拉闸断电,设置栅栏,由当班瓦斯员严格检查瓦斯,如发现两巷中有瓦斯积聚、超限,立即进行排放,瓦斯浓度达到规程规定以下时,方可进行贯通。巷道贯通后,由测风员对风量进行调整,只有当风流稳定后,由瓦斯员由外向里逐段检查不超限时,方可恢复工作面工作。

九、串联通风区域的瓦斯排放

1、对串联通风区域的瓦斯排放,要按照顺序由外向里,先进风,后回风,依次进行,逐段排放,严禁串联通风的两个工作

3面,同时排放瓦斯。

2、排放串联通风时的瓦斯时,要从送风方向的第一台局扇开始,只有第一台局扇负担区域瓦斯排放后,第二台局扇进风流瓦斯浓度在0.5%以下时,才准开启第二台局扇排放所负担区域的瓦斯。

十、在排放瓦斯前,凡是排放瓦斯流经的区域,必须切断电源,撤出人员,设置栅栏。

十一、排放瓦斯必须坚持低浓度排放的原则,必须执行先进风后回风,由外向里逐段加风筒或采用其它手段控制风流中的瓦斯浓度,严禁一风吹排放瓦斯。

十三、通风部每次排放瓦斯,特别是排放巷道内大量积聚的高浓度瓦斯,必须制定有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安全技术措施,措施内容包括:

1、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出巷道排放的瓦斯量,依据控制的瓦斯浓度和风量,安排排放时间,严禁局扇经常开停和一风吹。

2、要编制瓦斯排放路线图,标定排放瓦斯的路线,风流控制设施设置、供电线路、电器设备、通讯电话、瓦斯探头位置。

3、明确停电、撤人范围,凡受瓦斯排放影响的巷道、峒室、采掘工作面,必须停止工作,切断全部电源,撤出人员,并在可能进入的路口设好警戒。

4、排放瓦斯的方法要具体明确,通风设施和通风系统的变更要统一指挥,按步骤和顺序进行。

5、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参加人员要学习好排放措施。

十四、井下排放瓦斯期间,排放瓦斯巷道中,除必须的排放瓦斯、停电、撤人、警戒人员外,其他无关人员必须撤离。

二〇一七年

瓦斯排放专项措施

工程渣土排放许可 篇10

所需要件:申请人应当填写行政许可申请书,并提交下列相关材料:

1、施工许可证及工程图纸;

2、工程土方测算表;

3、使用密闭车辆承运工程渣土的协议;

4、市容和环境卫生责任书;

5、自行安排消纳场地的,还应提供乡级以上政府出具的土地用途证明或与土地使用权人签订的协议,以及受纳场地所在辖区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受纳的书面证明。

收费依据:天津市人民政府 津政发[1993]27号

收费标准:2元/吨

办理时限:4个工作日

审批程序:

1、接收申请人提交的申请书及相关材料;

2、向申请人出具受理或不予受理的书面凭证;

3、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

4、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核查;

5、涉及公共利益的,应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直接涉及重大利益关系,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听证权利并应申请组织听证;

6、承办部门提出行政许可建议;

7、呈请本机关领导审签;

8、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9、送达行政许可决定书;

碳排放权会计研究述评 篇11

关键词:碳排放权会计;确认计量;核算

一、国外研究综述

(1)碳排放权会计的定义

气候变化信息中心(2003)深入的研究分析了清洁发展机制,认为应将碳排放会计定义为:“碳排放会计是采用排放源头清除的方式,通过碳会计来实现碳排放量的记录、总结及报告的过程”。Stewart Jones(2008)认为把碳排放会计和碳固会计(CES Accounting)两个方面合计才能形成碳排放会计,才能形成碳排放管理体系。

(2)碳排放权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Jan Bebbington等(2008)认为在碳排放权会计中,要想确认碳资产和碳负债,可以通过“总额法”和“净额法”两种方法来对碳排放权进行会计处理,“净额法”中,只有购买的碳排放权才能按照购买成本确认为资产,而“总额法”中,所有的碳排放权均应进行确认。Marcel Braun等学者(2009)详尽的阐述了碳排放权的取得应按市场价格确认为无形资产;后续计量应进行摊销;出售应将取得的实际收入与摊销后的剩余额的差额记做负债,年末依据公允价值调整负债的账面价值。

(3)碳排放成本的核算

Janek Ratnatunga(2007)认为,企业应该对碳排放成本进行必要的核算和管理,分析了碳排放对企业成本和收益的影响,对于碳排放成本的管理一定要上升到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Ratnatunga(2007)提出碳排放成本核算的两种工具。其一是建立一个核算体系,把与碳排放权相关的成本从企业的传统成本中剥离出来,然后再进行汇总、归类最后进行合计;其二是运用生命周期理论,把碳排放成本从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进行提取,然后准确的进行计量和核算。

(4)碳排放权会计的报告与披露

Martin Freedman(2005)认为,企业应该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出发,对企业碳排放的数量、达到减排目标所需的成本、公司应对减排采取的对策等这些角度进行信息的披露。Eun-Hee Kim(2007)采用案例分析方法研究了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对于股东和投资者行动的影响。Stephen G.Kerr(2008)观点认为,企业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所有关于环境资产和负债的相关信息,其中包括碳资产与碳负债。

二、国内研究综述

(1)碳排放权会计的确认

碳排放权应确认为一项存货。张鹏(2000)认为无论是何种方式取得的碳排放权,都存在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其最终的持有目的必然是为了销售,碳排放权是一项具有存货性质的资产。

碳排放权应确认为一项金融资产。时军、王艳龙(2010)认为,碳排放权是一个国家排放二氧化碳的权利,但它的持有目的不是为了短期出售获利,具有金融资产的性质却不是短期流动资产,因此应将其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徐峰林,李晨晨(2011)详细的阐述了企业的碳排放权是种类似于债券的金融市场凭证,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自由的进行交易,企业可以选择出售获利,也可以选择套期保值,利用远期的合约进行碳排放权的投资交易。

碳排放权应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张倩,张国康(2011)认为碳排放权是一项能单独从企业分离进行出售或者转让的资产,它不具有实物形态且完全可以辨认,预期会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碳排放权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2)碳排放权会计的计量

从资产归属类别上来看,张鹏(2000)认为作为一种存货,在进行初始计量时,可以根据其可变现净值确定初始成本;在进行期末计量时,期末成本也可按可变现净值确定;在出售时,企业确认的收入和成本相等,并不确认利润。王艳、李亚培(2008)等学者认为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碳排放权,应当在取得时按照交易价格确定入账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在资产负债表日根据当时的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并于出售时将其转入资本公积。何洪峰、刘桂春(2010)的观点是,碳排放权被确认为无形资产,初始计量应选择成本法,后续计量应对碳排放权进行摊销并将其计入当期损益,在持有期间的价格波动不应计入损益。

(3)碳排放权会计的信息披露和报告

虽然学术界对于碳排放权的确认与计量存在着争议,但是对碳排放权的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两种普遍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企业的碳排放信息不仅要从报表项目里反映,还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详细披露。朱敏、李晓红(2010)认为企业向外界披露碳排放权的会计信息,应通过在财务报表内部相关项目的披露;同时在财务报表外,披露企业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概况、碳排放权期初和期末的账面价值、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开发的减排措施、所引进的先进技术等。

第二种观点认为,企业的碳排放权信息应该单独报告,即从碳会计角度提供单独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信息。方施(2012)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企业应该编制出统一的碳会计财务报表,企业填列并进行披露,从而使信息的使用者清晰直观的了解企业的碳排放情况。

三、结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环境的不断恶化,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得到了全球各个国家的广泛关注,诸多学者对碳排放权的问题做出了深入详细的研究。与国际研究水平相比较,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清洁发展机制展开,亟待建立一个完善且健全的碳排放权会计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的规范体系,指导我国企业进行碳排放权的核算,以便更好地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获益。(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David Glodstein,Kenneth A.Winkelman,James M.Fornaro.Accounting for Emissions:Emerging issues and the need for global accounting standards[J].Journal of Accountancy,2009,(5):453-512.

[2]Marcel Braun.The evolution of emissions trad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The role of policy networks,knowledge and policy entrepreneurs[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9,(34):469-487.

[3]邹武平.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会计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0,(04):7-8.

[4]马晓军.论环境会计与清洁排放激励机制的建立[J].商业文化,2009,(07):54.

[5]周志方,肖序.国际碳会计最新发展及启示[J].经济与管理,2009,(11):23-30.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下一篇:傲慢与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