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工程人才(共12篇)
本科生工程人才 篇1
车辆工程专业作为产品类学科, 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 汽车工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辆工程学科教育特别是本科生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面临着新的挑战, 所以有必要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改革, 以满足时代的要求。
1 本科生教学情况分析
在目前多数高校的车辆工程学科中, 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教学内容传统、陈旧。车辆工程学科是建立在材料、力学、电子、计算机等基础学科之上的产品类学科, 这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要丰富、饱满、与时俱进。但是, 现有车辆工程课程大多未能与时代接轨, 缺乏前瞻性与先进性, 落后于实际应用。
(2) 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就目前高校对于车辆工程学科课程结构的安排而言, 多数从大学三年级开始进行专业课程的讲授。但是, 大学一年级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关键时期, 从教育规律上看,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只有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产生探究的愿望。
(3) 学生实践机会少, 与学科特点相悖。车辆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但相当长的时期内, 出于安全性、可操作性等因素考虑, 实习过程只是走马观花, 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历练, 考核系统也不完善。
(4) 素质教育在曲折中发展。自素质教育实施以来, 面对中国的应试教育, 发展一路坎坷。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实践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从目前的状况看, 学生缺乏承担责任的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 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2 本科生教学改革方案
2.1 教学内容
为了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在教学内容上所采用的改革方案如下:
(1) 采取“引进及走出”结合的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一方面, 聘请国外著名高校及知名汽车公司的资深技术人员, 来校为学生讲座。另一方面, 将学校师资派往国外学习相关前沿技术, 回国后采用双语教学方式为学生开课。同时, 建立可视化远程教学互动平台, 使中、外学生通过远程教学平台, 促进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融合, 丰富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
(2) 更新教材, 去除教材中内容陈旧, 逻辑性、系统性不强的部分, 完善课堂教学。教学的部分内容采用活页形式, 以便随时补充更新。
(3) 鉴于车辆工程学科交叉性强的特点, 扩充学生可选择的专业发展方向, 同时增加1~2门工程软件课, 使学生的自主设计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2.2 课程结构
为了使课程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 尝试进行“点面结合”的方式, 以“点”带“面”, 以“面”突出“点”。即:将与科研方向密切相关的工程专业课作为“突破点”, 将专业公共基础课作为“涉及面”。这样既可以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利保证, 又可以为培养精英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部分学科, 进一步扩大“双学位”和“主辅修”专业, 逐步推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 鼓励任课教师及其所在科研团队与学生建立自然组成的科研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初步的科研工作通过针对车辆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制”教学与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可进一步提升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
2.3 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 车辆工程更是一个与实践教学密不可分的专业。因此, 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实践环节的强化。
(1) 增加学科实验内容, 更新陈旧的实验设备;编写实验讲义, 完善实验考核制度。
(2) 加强校企合作,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最新的社会需求, 并对实习环节进行充实及改革;建立稳定的实习教学基地, 为学生提供综合的实习教学场所;聘请相关技术人员来为学生做专业实习讲座;制定新的认识实习考核方式, 构建实习过程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校企的合作, 达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良性循环, 全面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2.4 拓展素质教育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好的教育方式是把教育重心放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 使学生形成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走向超越的能力。所以, 在素质教育方面, 采取的拓展措施如下:
(1) 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 让学有余力的本科生从调研开始, 逐步参加科研课题研究, 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研究的前沿。
(2) 开设创新实践班, 实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弹性教学计划, 组织各种相关的科技竞赛, 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系统地进行能力培养。
(3) 变被动为主动, 采取“Project”教学模式。Project的含义是“工程项目”, 可将其理解为以学生为主、围绕某门课程中的某些内容模块, 由任课教师出题目和要求, 并在学生中组织若干的学习和实践小组, 围绕主题开展包括国内外最新技术和行业发展文献搜索与汇集、提炼和归类、主题延伸与拓展, 以及目标实现等内容的完整的教学环节训练, 以小组学生代表讲、老师点评、其他小组学生提问等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变被动为主动, 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 结语
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拓展素质教育, 从根本上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实施精英教育, 瞄准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才能培养出能够长期满足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伟.研讨式教学模式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29 (10) :66.
[2]史宁中, 柳海民.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 2007, (8) :10.
[3]张英彦.论高校实践教学目标[J].教育研究, 2006, (5) :46.
[4]周庆元, 胡绪阳.如何理解学生的“全面发展”[J].教育研究, 2005, (7) :34.
本科生工程人才 篇2
工程造价作为新兴的本科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近年来,由于工程造价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但就业市场也开始出现“找工作难”与“招人难”的“新常态”,究其原因,一是专业规模扩张速度过快,导致需求矛盾出现;二是人才层次与专业结构存在不适应市场的地方;三是教学本身出现问题,毕业生质量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1]。作为本科专业人才供给的微观主体,高等院校应积极致力于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研究,厘清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以应对人才市场需求的“新常态”。
一、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改革”思想肇始于传统的需求管理对经济增长日渐式微的背景,期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品供给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从“供给侧”来解决产能过剩的情况,并提高经济效益。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人才培养同质化而导致的“产能过剩”现象十分突出。因此,“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理念应运而生。从内涵上讲,“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应践行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与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经济社会系统的人才需求[2]。从高等院校的视角来看,“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基本内涵可以理解为高校办学应面向人才市场需求,优化培养资源,合理确定办学目标与层次,科学规划课程体系,强化教学手段与过程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校工程造价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就业目标市场模糊,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我国开设工程造价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超过百所,年均毕业生数量近2万人,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比,已经出现总量过剩的现象。由于专业创设之初的.功利主义,大多数高校缺乏对自身办学基础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深入研究,培养目标往往与自身的优势学科或专业看齐,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模糊,使得高校出现专业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时,不能在最短时间内做出相应的专业调整。
(二)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课程体系特色不足缺乏特色
工程造价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应该体现出研究型人才、综合应用型人才、实践技能人才的梯次特点,从而形成目标就业市场清晰,核心能力差异化的竞争结构。但目前除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化、差异化程度较高外,普通高校人才培养同质现象严重。如依托土木工程、建筑学科等工程技术学科建设工程造价的院校,通常体现出“重技术,轻管理”的建设思路,而依托经济、管理等学科办学的院校则走向与之相反的道路,但在同类院校之间,其培养目标、办学模式、课程体系等则基本趋同。
(三)人才培养手段单一,实践创新能力训练不足
人才培养的执行主体主要在于教师,目前因为“重科研,轻教学”的考评制度,以及高校师资队伍博士化等原因,高校教师缺乏开展教学研究,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的热情。另外,高校实践创新能力训练环节形式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工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由于组织实施面临安全管理责任大,过程监控难,教师工程绩效评定难等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被弱化。而诸如上机实习,课程设计等环节往往普遍采用学生分组完成、教师结果评定的方式进行,由于缺乏严格的过程管理同样被弱化,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维训练不足。
三、高校工程造价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一)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厘清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EC2000的理念,工程造价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在理念上应以学生为中心,在目标上强调与产业社会相结合[3]。同时,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修订的各环节应该突出“以生为本,服务育人”的理念,构建学生参与机制,认真研究包括毕业生、在校生等群体的意见,滚动改进人才模式各环节。此外,高校应该确立建设区域性、应用型、多科性大学的办学目标,根据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重视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高校要本着建设应用型专业的理念,开启工程造价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发展的探索之路。同时,还要充分研究自身的办学基础,密切联系产业实践,选择差异化战略,面向人才供给的细分目标市场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未来毕2017年3月业生的竞争优势。
(二)引入第三方机制,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工程造价的人才培养应遵循从学科体系转变为工程过程体系的设计理念[4],优化课程体系。高校应建立第三方机制,借鉴其行业经验,研究毕业生就业领域执业岗位对学生核心能力的要求,并将核心能力分解为若干能力要素,以此为依据确定涵盖全部能力要素的专业课程目录,依据工程项目生命周期与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课程开设时间序列,并通过持续改进,优化课程体系。此外,在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专门设置“创新教育”课程模块。在该模块中,要将创新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学历教育与执业教育作为理论基础,并将解析毕业生主要工作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当作重点,以此形成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在创新活动中培育创新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块,形成工程造价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实现课程体系优化。
(三)联系行业发展动态,丰富人才培养手段,强化实践创新能力训练
结合行业发展动态前瞻性地设计实践实训体系,是训练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有效路径[5],是实现人才显性供给与隐性供给统一的方式[6]。就当前而言,BIM在工程建设领域的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PPP模式等不断推行对传统的工程造价咨询实务带来了范式转变式的冲击,对专业人才的实践知识与技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对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行业发展动态。在培养手段层面,充分引入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采用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教学新手段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与“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模式,强化训练过程管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去过剩产能、优化结构、增加效益”的历史性转型,工程造价本科人才的培养亦面临着类似问题。因此,顺应社会经济系统改革的大背景,积极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供给侧改革”正是时代对于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本研究中,笔者以微观主体的视角界定了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在分析当前工程造价本科人才供求矛盾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从而推动工程造价专业的改革及实践。
参考文献:
[1]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1):13-20.
[2]方法林.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J].大学教育,2016(9):25-27.
[3]周凌波,王芮.从《华盛顿协议》谈工程教育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6-14.
[4]周绪红.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现状与展望:在2015国际工程教育论坛上的专题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4.
[5]李元元.以新思路新模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23-25.
本科生工程人才 篇3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价值工程视角
0.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学本科教育快速普及,大学毕业生与日俱增,但其就业能力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差距甚大,因而制约了广大毕业生顺利就业,而大学生本身也对通过接受大学本科教育后自身的综合能力提升的满意度较低。这些现象表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投入没有取得理想的受益。为此,我们试图从大学生的角度,深入剖析现今本科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并在投入产出比即价值工程的视角下对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价值工程思想是指以提高产品或作业的价值为目的,力求以最低壽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或作业使用必要功能的一项创造性活动。现行的价值工程分析一般应用于工业企业,但事实上,一切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具有一定价值的系统都可以从价值工程视角进行研究。因此,我们将大学生能力的提升看作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功能,将大学生所花费的时间作为成本,那么某项能力培养的价值系数=该项能力的提升程度/学生培养该项能力所花费的时间,由此提出策略以解决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不高的短期问题。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课题组于2013年3月份至5月份期间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了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生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各项能力的提升情况、所花费的时间成本以及学生的满意度,此次调查对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管理与电子商务四个专业的224名毕业生做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224份,回收有效问卷202份,问卷有效率为90.2%。
本研究利用价值工程的思想即价值系数=功能(各项能力的提升程度)/成本(培养各项能力所花费的时间成本)求出提升各项能力的培养价值系数,某项能力培养价值系数较高说明学校对该项能力的培养方式具有较高的效率,培养价值系数较低则说明学校对该项能力的培养方式效率较低,需进一步改变培养方案。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参考以往的经验和调查研究,本着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原则,我们将管理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分解为心理素质、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专业能力五个主要方面。每个方面形成若干二级指标,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二级指标进行重要性排序,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其结果为:心理素质包括自我认知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其权重依次为:0.11、0.49、0.29、0.11;管理能力包含决策能力、计划能力、执行控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其权重依次为:0.33、0.06、0.17、0.19、0.25;创新能力包括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其权重依次为:0.26、0.48、0.05、0.10、0.11;自主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理解力、运算能力、思维力、想象力,其权重依次为:0.16、0.19、0.19、0.05、0.12、0.3;专业能力主要包括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学,其权重依次为:0.10、0.64、0.26,各权重分配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3.数据分析
本文调查问卷中数据的意义是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有关能力的提升程度、满意度及大学生花在培养该项能力上的时间比例(假设大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生活的总时间为1)。利用价值工程的思想求出提升各项能力的价值系数,具体见表1。各项能力的价值系数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专业能力、心理素质、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同等时间成本下专业能力的提升程度是最大的,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程度是最小的。学生能力提升情况的心理素质提升的满意度最高(为69.17%),创新能力的满意度最低(为39%)。
表1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大学生各项能力指标
的价值系数目标1一级指标1能力提升程
度(单位:%)1时间
(单位:%)1价值系数1自我满意度
04.结论
由分析可知,专业能力的价值系数最大,为4.56,而学生对专业能力的提升情况的满意度为60%,仍有进步的空间,其原因可能是高校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模式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的专业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提升以及高校扩招后带来的师资力量不足。高校应创造条件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另外,对学生自我发展基础作用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价值系数最低,为1.86,高校需要考虑改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以提高该项能力培养的价值系数,可以通过民意调查、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等方式找出适合本校学生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字健,曾驭然.价值工程应用视野的再认识[J].价值工程,2001(2):7.
[2]朱安红,贾昌萍,郭如良.新形势下大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156-161.
[3]张静,贾培佩.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模型[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 1) :111-113.
本科生工程人才 篇4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发展的最大资源, 创新是发展的最大动力。 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如何,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需要, 培养模式能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对于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不仅影响我国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水平的发展,同样决定我国食品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类似专业的培养有了显著的发展,建设了各具特色的重点专业,满足了高等教育的目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人才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在众多的食品类专业中根据学校优势和地方特色培养拔尖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行业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将解决人才培养的目标、完善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法。 研究的成果将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传授新知识新技能,帮助学生掌握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本领,积极开展自主实践,并为同类专业提供新的基础。
本研究从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出发, 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和管理体系, 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提供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 并提供新的工具,从而确定培养方向的可行步骤、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关键瓶颈的突破方法和人才培养过程的自我管理和改进措施。
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企业和社会需要为目的设计制定的。东北林业大学食品科学是以林业为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包括食品化学及分析、食品制造与保藏和食用植物有效成分生物合成及分离工程。 学科以森林野生食用植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新资源食品、绿色食品、功能食品、天然食品添加剂、 植物有效成分功能机理、分子生物学与营养学、超临界流体萃取、生物大分子合成与调控等内容的研究。 由于食品制造业中有60%的原料来自于植物,同时,全世界有80%的生物活性物质存在于植物之中, 而森林中蕴藏着丰富的食用植物资源。 所以,林业院校进行食品科学的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这一特点,形成了以工科为背景,食品科学为基础,林业资源食品为特色,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求创新、 高素质的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二、创新人才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优化课程体系。 本专业设置的主干课程有“ 食品生物化学”、“ 食品化学”、“ 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工程原理”、“ 食品营养学”、“ 食品机械与设备”、“ 食品分析”、“ 食品保藏学”、“ 食用植物资源学”、 “ 植物精深产品加工工艺学 ”、“ 森林食品加工工艺学 ”、 “ 食用菌培育与加工 ”。 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优化课程体系, 对课程进行综合与集成, 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结构, 减少课程总学时, 减少课程设置, 以留出足够的学时, 强化基础教学,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时来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 同时,减少了必修课学时, 加大了选修课比重, 增设了林业院校相关学科及人文学科的课程,增设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技术性课程, 把教师的科研课题同毕业设计、 工艺试验及生产实践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人才教学内容系统化构造
教学内容的系统化管理和设计将有助于人才知识体系的构造。东北林业大学食品专业重在培养具有食品科学、食品工程和生物技术基础,能在食品、制药、生物化工、林业领域内从事生产技术与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研究人才。因此系统地进行相关理论教学和食品行业的实践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内容的系统化构造中,通过注重相关课程的整合和优化,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促进相关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很多课程使教学内容综合化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着重讲授重点和难点,课下有方向地指导和要求学生阅读一些领域的国内外文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使其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1]。 实践教学受实验室设备和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影响,以前实验课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仅按规定的内容和步骤完成,缺少学生独立设计和自由操作的机会,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十分不利。 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课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选择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企业和研究机构;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 论文) 给出研究目的 ,让学生先自己设计研究方案 、确定研究思路, 然后指导教师引导其进一步完善设计工作,使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
四、系统化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听,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不高,专业创新培养更无从提起。 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将教学过程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首先由教师下达学习任务书和实施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拟定任务实施计划草案; 然后在提出任务实施计划草案的基础上, 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任务实施方案完成各自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进行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例如检查实施进度、疑难解答等;最后,学生完成任务后展示工作成果,做出自我评价,通过师生共同研讨,进行学生互评, 教师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 在这种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师生交流变得更加活跃, 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3,4]。 同时学科教师在考核机制上进行改革,如加大课堂提问、讨论、课后作业在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使学生首先从思想上对课堂重视起来。 并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通过案例,将学生带入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师随时回答;同时,加大学生之间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5]。
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从2009年开始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学分的制度。鼓励每位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实验中来,除了国家和学校立项项目外,学院还专门拿出一批基金对学生创新实验进行立项,鼓励学生申报并实施课题。 同时,食品学科也依照学校的要求对大学生创新实验给予了高度支持,每年在创新实验开展的过程中,以大三学生为主,以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其他学生作为参与人,共同开展实验。食品学科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些成绩都激励着学生对创新实验的热情,充分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通过创新实验的开展,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得到最大的体现。
五、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技术
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通过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营造创新环境等管理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6]。
在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有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授课教师、安排学习进程的权利。 在选课时由专业教师加以指导,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通过教学过程的管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有灵活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
只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才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学校每学期通过学生打分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使教师更注意遵循“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原则, 努力用丰富的学识教人,用高尚的品格育人。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学科任课教师100%拥有博士学位,通过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的食品专业进行学习及学科内部每学期的教学方法讨论和多媒体课件的改进等方面的交流,使任课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教学能力、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以及教学方法得到提高。 同时,任课教师还注重科研能力的提升, 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将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告诉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科营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如邀请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派学生到其他大学做交换学生等。 给学生提供自由学习、自由探讨、自由研究的环境,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许程剑,李应彪,卢士玲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2,(64).
[2]刘达玉,唐仁勇,郭秀兰等.基于卓越计划的食品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11,(9).
[3]姚芳,刘靖,张璟晶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食品专业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
[4]王蔚斌.关于食品科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2012,(7).
[5]权伍荣,金铁岩,金清.食品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本科生工程人才 篇5
论文摘要: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其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目标。在分析了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工程应用型人才特点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和产学融合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突出体现人才的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工程应用能力
应用型本科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在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张,目前已经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这种转变必然导致高等学校结构类型、教育对象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制造业的大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来适应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事科技成果开发、应用与转化。高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由普通本科高校来培养。教学型普通本科高校必须充分认识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认识到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适应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定位。
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同于研究型本科教育,又区别于高职高专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教育有机结合,以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的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将培养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现场型“工程师逼近型”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着重应用型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重视技术成果转化并以专利性技术与高科技服务社会的普通工程型本科院校界定为“工程应用型”。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以应用为目的,以解决生产、管理等一线的现场问题为主的职业性工程师,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用工程师。
一、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
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必须确定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更是一种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适应当前与未来产业及技术发展的能力。因而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基础知识宽厚、应用能力强、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强、社会与岗位适应能力快、创新素质高、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的应用性、职业性、创新性人才。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方向是指向技术员与工程师的交叉区域,即高级技术型人才或中级工程型人才,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从事的就是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在本科教育层次上交叉部分的教育。
比如自动化专业。按照教育部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自动化专业业务培养目标为“培养的学生要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应在国家教育部指导意见下,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学科特点,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求,结合自动化专业所涉及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本专业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构建具有鲜明工程应用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2.专业课程体系
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以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重新整合知识体系结构,从而确定专业所开设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比如金陵科技学院自动化专业。课程采用模块化设置,共分5大模块:通识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技术前沿课程模块和工程实践模块。各模块功能自成一体而又能相互促进。通识课程模块又包括5个小模块:思政类课程模块、军事体育类课程模块、外语类课程模块、计算机类课程模块和通识选修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工科基础和学科基础两个小模块,工科基础模块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和大学物理等工科基础类课程,学科基础模块主要包括该专业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和自动控制原理等学科基础类课程。专业课程模块设置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技术和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等课程。专业选修模块主要结合南京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对自动化应用人才技术需求情况进行课程设置。技术前沿课程主要包括体现学科交叉的特色课和反映技术前沿的系列选修课。工程实践模块主要为体现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特点的集中实践训练。
专业课程体系中各模块课程设置是开放性的,结合行业技术最新发展成果和用人单位反馈情况定期修订课程设置,将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不断充实到课程体系中去。
3.专业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鲜明特点。工程应用型本科应围绕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实践教学。工程应用型本科应改革传统本科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多层次、分阶段开展的实践教学环节,可形成课程实验、技能训练、工程应用能力训练三个层次的新体系。课程实验包括基础课程实验和专业课程实验,课程实验尤其是专业课程实验应大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应建立并不断充实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库。技能训练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和专项技能训练,基本技能训练是针对各专业技术基础开展的训练,专项技能训练是针对各专业技术方向开展的训练。工程应用能力训练是专业领域内的综合应用能力训练,从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个层面开展。技能训练、工程应用能力训练都要集中优势师资不断开发训练项目,尤其是工程应用能力训练项目要邀请行业、企业工程师参与开发,要大量吸纳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甚至是技术攻关项目。建立并不断充实、更新训练项目库。
要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应结合工程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特点进行设计、建设,实验装备必须满足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需求。技能训练和工程应用能力训练实践教学平台更应结合所开展的训练项目进行设计、建设。学校应与实验装备公司或校外企业合作设计、建设实践教学平台。
4.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与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具有较高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工程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师资队伍既要具有扎实的、宽厚理论基础,又要具备很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即同时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双师型”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扎实、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这一要求可以通过对现有专业教师通过培训、进修或招聘高学历专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实现。“双师型”教师还要具备很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这一要求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工程设计与施工来逐步实现,同时还应该聘请企业工程师充实兼职教师队伍。
5.教学方法改革与专业课程教材
工程应用型本科理论教学应该“宽口径、厚基础”。要求“双师型”教师在对理论知识体系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精讲,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内在潜能,让学生自动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在教学中是启发、引导和指导学生。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应该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法,教学中要行为导向与引导学生团队独立研究、独立设计、独立解决问题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新的热情,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课和实践课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知识体系。教学中理论和实践总是交织在一起的,学生既应该在理论学习中联系实际,又应该在实践通过中总结、归纳上升为理论。目前国内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适用的理论、实践教材很少,适用教材的编写、丰富需要较长的时间。“双师型”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必须对所使用的教材根据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需要进行取舍、补充,尤其要补充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实践教材要结合高校硬件教学条件、合作企业技术以及区域经济技术方向等组织教师、企业工程师共同编写,并不断充实、修订。
二、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但应具有系统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而且还应具有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建立创新教育体系。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教育体系可分为课内与课外两个部分。
课内部分创新教育分布于三个层面:创新导论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创新导论课程主要包含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思维训练等方面内容,课程教学可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该类课程可置于课程体系中的通识选修课程模块。在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就是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学习,培养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实践课教学中更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课教学中,建立开放式实验室、改革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和按部就班的实验方式、开发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都可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技能训练、工程应用能力训练实践教学中,可将训练项目尤其是来自工程实际的项目甚至是技术攻关项目交给学生,在准工程环境或完全工程环境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索寻求项目解决方案,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外部分创新教育就是营造创新氛围、搭建各种创新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有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建立创新奖励机制,比如建立创新基金、设创新学分等。创新教育平台是课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搭建各级、各类创新教育平台,可建立系级、院级、校级各种创新设计、技能创新竞赛,选择适合本专业的市级、省级、国家级竞赛,同时还要组织、建立各种教育平台的指导教师队伍。引导学生成立各种课外科技创新协会、小组,鼓励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团队协作、自我管理。
三、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多样化产学融合模式
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必须深入工程实际,必须深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现场。产学融合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教师、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必须在生产环境下才能真正实现。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掌握最新的工程实用技术并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新的科学技术很难及时地反映到学校教育中来,而只有在实际工程现场才能获得最新的工程实用技术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学融合可以开展校企合作,学校也可以建立科技园,办各种校办科技企业。
产学融合的开展是多种形式的,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应该有企业参与,企业参与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参与修订教学计划,参与编写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教学的技能训练与工程应用能力训练项目库的建设更应有企业工程师的参与。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前提,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必须从工程实践中得到。因此,“双师型”教师必须不断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必须不断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建设。高校具有系统地、有组织地集中传授知识的优势,但缺乏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的工程教学环境,校企合作所构成的教育系统才是工程型应用本科人才培养完善的教育系统。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在于人才的培养有许多阶段要放在企业工程环境下,学生可以到企业在完全工程环境下顶岗实习,体验企业文化,培养企业工程素质;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训练应该在企业进行,训练项目应该来自企业的实际项目;学生还可以参与企业技术研发。
本科生工程人才 篇6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模块化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219—03
引言
高等学校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各行各业基本建设的大规模展开,相关行业工程管理领域迫切需要大量既懂管理又精通技术的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因此,探索和创新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制定适应行业发展、专业结构合理、实践运用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对提高教师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加强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是,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1)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重点不够明确;(2)知识体系结构不完整、课程设置不合理;(3)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僵化,学时缺乏弹性;(4)教学与实践脱节、实习实训机会较少。
由此而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社会急需的、能胜任相应工作并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仍然非常紧缺。上述现象普遍存在于开设有工程管理专业的各高校,若不及时改善,将制约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因此,研究和探索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PMBOK)是由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ion, PMI)提出的。项目管理协会于1966年在美国宾州成立,是目前全球影响最大的项目管理专业机构。PMBOK总结了项目管理实践中成熟的理论、方法、工具和技术,也包括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新知识。PMBOK把项目管理从总体上分为五个过程:启动过程、计划过程、实施过程、控制过程、收尾过程;把项目管理知识划分为九个知识领域(集成、范围、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和采购),每个知识领域包括数量不等的项目管理过程[1] 。
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CPMBOK)是在借鉴国际上通用的项目管理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近二十年推行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经验初步建立起来的 [2] 。其知识体系框架是以工程服务过程为主线,以工程项目管理模块为内容构成的。前者包括了项目与工程项目、项目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等概念、特点及其发展历史、生命周期、过程模式等,以及工程项目及其管理在策划评价、规划设计、实施竣工等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后者包括以“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为主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块 [3]。从而使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实现了系统化、模块化、专业化及国际通用化,也为工程项目管理的教学和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和实践依据。
二、模块化教学法
模块化教学法(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并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该教学模式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等特点,越来越受教育理论工作者及各类应用型院校的关注。
模块化教学法是按照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把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按多元目标进行系统综合的方法。它旨在把一个复杂、相互交叉的课程结构分成若干个基本课程或教程模块,把相互渗透的教学内容组成系列知识模块。通过各模块的优化结合,使教学尽可能适应不同层次和目标需求,以达到现代综合教育的目的 [4]。
模块化教学法的侧重点在系统综合、整体优化。这一教学法是把原属整体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以具体功能和应用为目标按模块单元形式表现出来,让每一模块单元成为一定教学系统的有机构成并具有相对独立的作用。模块化课程结构具有明确的总体目标导向,或以克服过去课程设置中片面追求学科体系完整性而造成的教学内容膨胀、重复、繁杂等弊端。
一个专业课程的知识模块化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要有一定数量的知识模块构成该专业的学科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学科的发展新动态。二是一定数量的知识模块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联系。三是一定数量的知识模块的结合形式是特定的,并且具有多样性和相对稳定性 [5]。而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正好符合上述条件,因此,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块化教学是可行的。
三、我校工程项目管理教学现状
工程项目管理是以工程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应用为手段,结合行为科学、系统工程、网络技术和价值工程等研究方法的一门完整学科,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及政策性强等特点 [6]。虽然,我校(重庆科技学院)2006年才正式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但工程项目管理授课历史已近十余年。该课程自开设以来,一直作为工程管理及其相关专业如“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核心课程,以及面向土木工程、城市规划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本、专科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长期以来,工程项目管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集成和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将传授的知识内化为学生实践、集成和创新的素质为目标,力图通过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工程实践、计算机上机学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项目管理综合能力。我校作为以石油、冶金为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工程项目评估,工程项目全过程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能力,使其初步具有参与石油、冶金等相关行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能力 [3]。
目前,我校工程项目管理的授课教师已形成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为主的教学团队,加之授课教师多来自企业、并具有较高学历,积累了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学理念和方法也日趋成熟和完善。这些条件的形成和完善都为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块化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基于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模块化教学
工程项目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在教学内容上应完整体现工程项目管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相关行业的最新理念,包括:(1)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2)项目组织管理的内容;(3)项目总体规划;(4)项目全过程各项目标控制内容,涵盖控制原理、进度控制、费用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现场管理、信息管理和生产要素管理等系列知识[7]。因此,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模块化教学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1.推进子模块化教学以增强适应性。刘武成等(2008)提出了主—子模块课程设置的层次关系,主模块即为专业方向模块,供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选择;子模块是个性化发展模块,学生可根据不同志趣要求选择部分课程学习,以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相对完整性 [8]。课程体系采用主—子模块形式设置是保持课程体系弹性、培养“一专多能” 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当职业实践需要在专业方向或课程体系做出调整时,一般只需对相应的模块做调整即可。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现阶段所采用的课程体系设置,基本上停留在“主模快”层面,较少涉及“子模块”层面的内容,故培养出来的人才既不“一专”也不“多能”,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因此,有必要深入推进“子模块”层面的模块化教学。即将一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按相关知识体系进一步的模块化。例如,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框架是以工程服务过程为主线,以工程项目管理模块为内容构成的,包括了“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为主的多个工程项目管理模块[3]。这些模块不仅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造价(成本)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合同(索赔)管理、风险管理、信息管理、现场管理、资源管理等课程的主体,其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为模块化教学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以建设过程为逻辑主线开展模块化教学,能让学生不到现场也可基本了解一个项目各阶段管理的工作内容、重点及衔接关系;以知识模块而不是整个课程为单位开展教学,能让教师在对不同专业方向授课时更有针对性(土木专业学生可以侧重现场管理、质量控制;造价专业学生可以侧重成本控制、合同管理等),在强化知识重点上有一定的选择性(学生则可以结合市场需求和兴趣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也避免了一些课程或教学内容之间的重复和交叉。
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学习和借鉴香港或国外一些大学的经验,让不同专业方向和知识背景的教师共同讲授一门课程的不同部分,例如,在工程项目管理课中让有施工背景的教师讲授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而有造价背景的教师讲授成本控制等。这也是模块化教学的另一种变通方式,既可以突出教师专长、发挥优势,又让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而学生也可自主选择学习重点、并从风格各异的教师那汲取不同的专业素养。
因此,合理设置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主、子模块,积极推进子模块化教学,既能突出各院校专业方向和办学特色,还能使教学双方提高效率、及时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2.调整模块化学时以增加灵活性。目前,一些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的课程学时通常以40~60学时为主,每周4学时计,一般每门课历时10~15周,加之课程间的前后衔接和教师专业方向问题,许多教师因此每学期只排有1~2门课;而四年制应用型本科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时间通常也只有两年左右(4~5个学期),每学期3~4门课,共计约12~20门课,甚至达不到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更谈不上深入学习专业方向课程[9]。从而一方面是课程安排不合理、师资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是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学以致用。这不仅是“主模快”死板、僵化和“子模块”缺乏的缘故,更主要是模块学时限制和设置不合理所致。
鉴于总学时和公共基础课往往是院校的“高压线”,因此,要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之间、技术类和非技术类课程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找到一个供需平衡点,只能在以模块为单位开展教学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或缩短模块化课程学时、增加其供给量和弹性,进而改变不同类型课程的比重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例如,将工程项目管理这门课分解成进度管理、投资管理、质量管理、资源管理、现场管理、合同管理、风险管理等模块后,短的只需要两个学时、长的6个学时就可以完成[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进行选择或侧重(例如,造价管理方向的学生可以重点学习投资管理和合同管理等),既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又能学有所专、抓住重点;而院校和教师也能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专长做出及时的调整和应对。
由于课程分解为子模块后的学时通常较短,既容易前后衔接,又可以按需调整,使课程教学和培养计划紧凑而不失灵活性和弹性,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突出了专业特色,也为实习实训留出了一定的空间。
3.推行模块化教学以增大实习实训机会。具有突出的综合实践能力是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一个基本特征,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论文、科研、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8]。与国外的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实践课程还相当不足,一般只占总课时的10%~20%,而国外一般达到了35%左右 [10]。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更应率先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重。如果能坚持推行模块化教学、缩短模块化课程时间,那么培养计划和方案的灵活性和执行效率提高就是必然的,而实践环节的课时比例增加也就有了坚实基础。
另外,模块化教学是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内容及任务, 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互动性,并对执行过程进行有效地指导、控制和评价,从而再次提升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每项教学任务都是一次与所学知识、技能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从分组、接受任务到实施、完成任务和评价中学会组织、沟通、协调、执行、控制、激励等非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培养或增强自身的实践和行动能力。因此,推行模块化教学可以进一步增大实习实训的机会。
五、结论
总而言之,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需要对培养目标重新准确定位,确立更加合理的专业定位,重新构建应用性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调整相应的教学计划、培养计划,增加实践环节,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把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而模块化教学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本文结合我校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实际,运用模块化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将工程项目管理知识按其结构、内容、逻辑进行分解和模块化,从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讨。同时,工程项目管理模块化教学也是对其知识体系的一种应用和实践,是对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积极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美国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3版(PMBOK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编委会.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上、下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培训系列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
[3]蒋时节.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在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增): 73-75.
[4]黄筱调,郑莉.模块式教学法及其探索[J].江苏高教,1998,(4):64-66.
[5]黄筱调.模块式教学法的理论及实践[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5):62-65.
[6]陈群.接轨国际惯例与《工程项目管理》教学[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2):187-191.
[7]余成柱,陈群.建设应用型、多元化、实践性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体系[J].科技经济市场,2006,(12):246-247.
[8]刘武成,等.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8,(2):109-112.
[9]秦力,等.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5):39-41.
本科生工程人才 篇7
关键词: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
网络工程专业是近几年在计算机专业和通信专业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一个新兴的专业。由于在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建设方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相对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和通信专业而言,网络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还很不成熟和完善。目前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培养方案,另一个是以通信技术为主的培养方案。这两类都没有突出网络工程的特色,没有清晰的专业定位,因而严重影响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近几年,对于如何构建科学的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也有人做了一些研究。文献[1]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文献[2]突出了人才培养方案方向性和实践性。文献[3]提出了“平台+方向”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文献[4]对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的论述。
网络工程是我校2008年新增的一个专业。如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区有部分高校也开设了网络工程专业,但由于各高校实际情况和侧重点不同,同时也为了避免竞争,突出专业特色,其它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不能直接照搬。在大量的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套与我校实际相适应的科学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1 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我校实际,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数理和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掌握网络工程中近代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及网络工程的实用技术,了解网络协议体系、网络互联技术,具备网络规划、设计与实现以及网络程序设计开发能力,能从事网络工程设计与管理、网络应用开发、网络安全与维护等工作,具有网络软件开发和较强网络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适合在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部队、研究机构、金融保险业、独资与合资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单位从事科研、开发、应用、管理工作以及计算机网络软硬件开发、系统集成、网络的设计、应用、维护和管理工作。
2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1 打通基础课程,夯实专业基础
打通了信息类6门主干课程,本着“宽口径、重基础”的原则,打通了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电路分析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六门主干专业课程。同时考虑到本专业同时具有计算机和通信的特点,在学科基础课程中还增设了《离散数学》和《现代通信技术》两门相关的专业的理论课程,以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
此外,在选修课程设置方面,考虑到与《网络工程》专业对应的硕士点是在计算机学科,为满足部分同学考研的需要,将《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编译原理》等课程列为选修课,以方便学生应考。
2.2 设置专业方向,突出培养特色
对于网络工程专业,划分专业方向,针对性的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特色培养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1,3]。根据我校的实际,确定了网络工程设计、网络应用开发、网络安全与维护三个基本方向。除我院的有关实验室外,我校的网络中心能为网络工程设计和网络安全与维护方向的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指导与实践环境。
2.2.1 网络工程设计
主要能从事网络工程的规划与设计,为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结合架设网络工程的实际需要,加强实用性,开设了《组网工程》、《TCP/IP协议体系》、《网络设计与规划》《通信防护技术》,《网络综合布线》,《无线网络技术》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2.2.2 网络应用开发
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基于网络的应用程序越来越受到欢迎,需要大量的网络应用开发人才。本方案中除了开设了《web技术》、《网络通信编程技术》、《Java应用程序开发》等基础课程外,还增设了《中小型机应用及开发》、《移动编程技术》、《嵌入式系统》、《网络数据库编程》等特色课程,涉及到网络应用程序开发的几个主要方面。
2.2.3 网络安全与维护
人们对网络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网络安全与维护方面的人才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为满足此方面人才的需要,开设了《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管理与维护技术》、《网络故障分析》、《反病毒与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课程。
2.3 服务水平认证,增强就业竞争力
网络工程专业与其它专业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与网络工程相关的计算机水平认证考试有许多,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除了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增加与水平认证相关的教学内容外,在实践环节设置中还引入了以水平认证为导向的教学实践模式。即结合各种水平认证,有针对性的安排实习内容,以便为考取相关证书服务。相关实践与面向的证书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3 结论
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不可能保持不变,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的修改和完善。鉴于目前网络工程培养方案中存在的不足,该文结合单位实际对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该方案较好的满足了当前社会对网络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需求,对高校网络工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下一步将根据实施的效果进一步修改完善该方案,突出培养特色,努力建设好我校的网络工程专业。
参考文献
[1]梁正友.地方性大学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S):49-51.
[2]王建民,范通让,沙金.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与研究[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96-97.
[3]胡山泉,高守平,于芳.应用型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知识体系建设初探[J].计算机教育,2009(12):88-89.
本科生工程人才 篇8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美比较
0 引言
生物医学工程 (biomedical engineering, BME) 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技术学的交叉学科, 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和揭示人体的生命现象, 并从工程专业角度解决人体医疗问题的一门综合性高技术学科。195年, 美国最早制定了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计划, 并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博士生并授予学位, 到60年代末开始设置本科专业并授予学士学位, 美国的生物医学工程是全球发展最早且最快的[1]。相比美国,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才创建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30余年的发展使我国该专业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但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 美国无论在技术研发还是产业化实现上都不同程度地领先于我国。本文通过比较中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发现差异, 分析原因, 为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方法和思路。
1 培养目标之比较
美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注重学生生物医学以及相关的工程学背景双方向的培养, 使学生不仅在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科学及其相关领域内可以继续深造, 同时能为在医学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继续谋求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通过分析约翰霍普金斯和凯斯西部保留地2个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的学生毕业情况, 发现在过去几年里约有2/3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 研究方向涉及医学、生物学和工程学在内的各个领域。美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集中在如何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物理学、工程学的原理去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学习兴趣, 筑牢学生在职业中的实践基础抑或拓展其未来继续深造的可能性, 加强学生对职业操守与伦理责任的认识。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相比美国较具体, 主要是以适应岗位需求导向为教育思路, 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性, 毕业生所从事的研究及工作领域相比之下较为局限缺乏为毕业生后续发展奠基和能力塑造的前瞻性。中美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出现如此的差异化, 主要因为两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发展的阶段、程度及背景上存在差距这重点反映在教育理念上的不同:美国更加注重本科通识性教育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特别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服务技能的培养;中国仍然是以专业化的教育为主,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专业领域内从事具体工作的技能。
2 师资队伍之比较
在美国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不仅有负责课程性教学、专业化指导以及自身科研的本系导师, 还拥有大量外系以及与研究所联合的教师。以霍普金斯大学为例, 它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拥有100多名教师, 但其本系的教师只有42名, 其他均为外系教师, 这些教师主要来自于药学院和工程学院。其学科背景更是丰富, 涉及到电子学、材料学、数学及统计学、机械、化工等诸多方面, 这种充分利用学科间的优势进行教学的模式, 不仅丰富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更为共同促进学科发展发挥了强大的推动作用[3]。
随着近些年的发展, 我国各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师资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与美国相比, 在联合培养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 在与其他专业相关领域专家教授的联系方面做的还不够, 各高校间的交流程度有待提升。
3 课程设置之比较
美国高校的本科课程突出通识化、职业化, 学制采用四年制, 课程主要分为5个方面: (1) 科学基本知识; (2) 工程类核心课程; (3) 生物医学类核心课程; (4) 人文与社会科学; (5) 工程类选修课程。其中工程类核心课程类似于国内的专业基础课, 而工程类选修课类似于专业课[4]。在4 a本科教育中, 第1 a主要进行通才教育, 学习基础知识;第2 a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及就业取向选择主修专业, 学校安排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师帮助选修工程课程并进行科研实践研究指导;最后2学生则主要进行某一传统工程领域及其生物应用方面的学习。美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以能力为导向, 特别关注于知识背景领域的宽度以及课程与职业发展的密切性, 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教育, 为今后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创造了广泛有利的发展条件。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的课程设置则主要集中于影像设备和医学电子工程学这种更为专业化的课程上, 基本上没有高校针对生物医学工程自身产业化的过程及其背景等相关知识进行认知性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 在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稍显不足。学生本人对专业课程的自主选择度不高, 能够选择的专业课程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可见, 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更加突出技术性和专业性, 学科之间的跨度不够, 学科交叉性不足, 很难实现学科间的共同促进和发展, 导致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中跨领域发展的可能性降低。各高校在教学科研方面的特长开展, 联系实际不够紧密, 过分强调专业型技术人才培养, 一定程度上与当前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脱节。
4 实验实践能力之比较
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最早在美国发展, 积累下了丰厚的科研基础力量, 并且大多高校具备条件优越的实验室, 且实验室资源十分充足为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例如, 哥伦比亚大学和莱斯大学在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中, 实验室课程占很大比例;杜克大学重视培养该专业的学生在实验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弗吉尼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平均每周超过3 h。
由于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发展时间相对较晚, 目前各高校的专业实验室资源有限, 并且对本科生不完全开放, 实验条件相对落后, 因而在课程设置中实验课比重相对较少另外, 在实践实验能力培养方面相比之下重视程度不高, 设置的实验课多半是验证性实验等, 缺乏创新性,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充分有效的锻炼。据统计, 我国许多高校本科生的实验课时不到总课时的1/6, 较美国高校水平差距较大。
5 对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的启示
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发现了我国在该专业本科教育领域存在的不足。针对如何更好地开展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人才培养, 更好地发展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 总结了以下感受与启示。
(1) 结合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趋势, 确立适合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但伴随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技术领域的更新进步, 该专业将会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应适当借鉴美国高校的培养模式, 更加注重为研究生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而本科阶段主要集中在理工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生物学与医学背景的了解上, 从而为学生下一阶段在某个研究领域的继续深造创造有利条件[5]。同时,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还要注意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致力于培养既能推动科研发展又能满足产业化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为该专业下阶段的跨越式发展进行力量储备。
(2) 根据学科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逐步实现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的有机整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属于交叉学科, 是理工、医等多学科的交织融合。美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教师很多都是各学科分支的领军人物, 将他们整合在一起组成师资队伍顺应了学科发展规律, 发展势头必然明显。随着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发展, 目前国内也有一大批该领域的专家学者, 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着不菲的成绩, 掌握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与科技前沿技术, 对临床需求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因此, 各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当充分考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发展规律, 真正理解交叉学科的内涵, 一方面通过高校联合优势, 集中解决各个分支专业的教学问题;另一方面, 尽可能将该领域的专家融入到教育队伍当中, 高效整合师资队伍, 使其充分体现医工融合的特点, 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 使其真正领会医工结合的真谛与内涵, 那么优秀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必将源源不断地被挖掘、培养出来。
(3) 筑牢学生人文素养基础,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课程体系设置应基于产业市场需求和科研发展。美国生物医学工程的本科课程尤其以专业课程设置突出其学科本身涉及面广的特点, 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综合培养以及实验实践能力的有效锻炼, 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并且能够结合科研优势突显重点。我国开设生物医学工程的各高校应该充分借鉴学习这些经验做法, 并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 贴合自身的科研方向与优势, 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 提升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同时, 要强化研究与产业的双方面发展, 将市场需求纳入课程设置的考虑因素, 并且融合学生自身的兴趣及未来就业形势等相关方面, 灵活创新地设计课程, 争取培养出具有特点鲜明的、发展方向广泛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强大的医工人才。
6 结语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自20世纪70年代创建以来, 其发展速度迅猛, 学科定位、产业效益和发展前景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同和重视。但是, 我们要在肯定自身成绩的同时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查找不足。与美国相比, 在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这个专业在中国的发展可谓任重道远。作为医工人, 我们要继续努力, 在各自的岗位上贡献力量, 勇于挑起重担, 敢于面对挑战, 共同促进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发展水平走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孔旭.美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发展现状[J].消费导刊, 2009, 18 (9) :172-173.
[2]宫照军, 顾宁, 梅汉成.中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 2011, 9 (5) :132-136.
[3]汪溪, 黄宁平, 孙啸, 等.东南大学与美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对比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11, 28 (3) :567-568.
[4]邹慧玲, 董秀珍.美国优秀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特点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 (5) :59-61.
本科生工程人才 篇9
作为包装教育专家的杰出代表, 姜锐先生一直在为包装高等教育的发展呼吁[1], 并高屋建瓴的提出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是现代包装设计人才和管理人才。宋宝丰教授运用学科交叉理论和方法, 对如何构建跨学科教育模式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路[2]。当前, 不少从事包装教育的研究人员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如袁志庆、王彩印等从工程教育的角度各自阐述了如何培养包装专业人才[3,4]。无可争议的是, 目前我国包装教育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宽口径宽基础、非工程化、将包装装潢等同于包装设计等等。归根结底, 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业内对于包装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还存在以下分歧。
一、包装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向的分歧
(一) 分歧一:包装材料作为培养方向是否可行
材料是包装的载体, 是从事包装活动的物质基础。其重要性对于从事包装工作的专业人员来讲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包装材料作为包装工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否合适则值得商榷。事实上要能较好地从事包装材料的设计与应用工作, 必须系统地掌握材料的相关知识。而包装材料不仅包含高分子、金属材料, 也包括玻璃陶瓷等非金属材料。要在学好其他包装工程专业有关课程的同时, 再掌握好材料相关课程显得不切实际。
需要说明的是, 基于包装材料在包装工程领域的重要性和专业性, 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将包装材料作为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 或作为有条件的院校中材料类本科专业的一个培养方向, 或包装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向。
(二) 分歧二:包装艺术学可否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由于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 包装设计出现了一种过分包装的现象。也因此包装所带来的附加值被过分放大。一些艺术类师资相对较强的院校将包装艺术学作为包装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方向。事实上, 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值得探讨。其一, 包装工程首先突出的是其工程特色, 是一门工学专业。它研究的是如何保护商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用的技术和手段。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 它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 包括色彩构成、装饰装潢等。也正是这个原因, 很多院校介绍包装工程专业时都提到了包装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事实上基于其工程技术学科的特点, 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包装的造型美、结构美与安全性。以包装艺术学作为培养方向对工学知识背景的学生提出的要求偏高;而以包装造型与结构设计作为包装工程本科专业方向又缺乏足够的理论作为支撑, 它必然要与包装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制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方能形成一个培养方向。
(三) 分歧三:包装印刷不分家, 印刷应该就是包装工程本科培养方向
众所周知, 产品包装装潢是通过印刷来实现的。一直以来, 部分院校依靠自身办学特色, 将包装印刷作为包装工程本科专业的一个重要培养方向。结果导致大批包装工程专业毕业生涌向印刷企业。诚然, 印刷技术作为一个独相对立的技术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的确很大。而仅以此为由, 就认为包装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向应以印刷为主则不尽然。不可否认, 印刷企业需要包装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但不应是包装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在包装工程这一大的系统中, 印刷仅是其中的一环, 将大批包装工程专业毕业生推入印刷企业不仅有“抢人饭碗”之嫌, 而且不能真正推动包装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满足市场对包装专业人才的需求。
(四) 分歧四:加大管理类课时以培养包装管理人才
现实社会的情况是, 包装企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明显不足。在加强包装技术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 加强包装管理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据此有人指出, 包装工程教育应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培养方向, 或将包装管理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之一。诚然, 包装管理人才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包装企业的发展, 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要通过加大包装工程专业的管理类课程比重来培养管理人才。否则按照这一逻辑发展下去, 包装企业需要包装工程专业管理方向的人才, 采矿企业需要采矿工程专业管理方向的人才, 电气企业需要电气工程专业管理方向的人才……如此一来, 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就会陷入困境。应当承认, 有包装工程专业背景的人从事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这类人才的培养应通过相关专业课程或实践环节实现。需要说明的是, 目前这一方案的可操作性不是很强, 因为这对相关教师要求非常高, 不仅要懂专业, 还要有管理方面的经验, 同时也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事实上, 目前包装管理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是现在企业可用的真正懂包装技术的人才缺乏, 或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因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能力完全可以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因而培养企业需要的合格专业技术人才才是当前的首要问题。
二、包装工程本科专业的可能培养方向
基于上述观点, 包装工程专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工程学科本身, 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 完善学科体系。在重基础、宽口径的要求下, 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结合笔者对包装工程专业的认识, 建议包装工程本科专业开设如下两个培养方向。
(一) 包装结构设计与加工方向
包装的结构设计与加工是以产品包装为中心, 包括包装的结构设计与装潢、为储运安全所进行的辅助设计与分析、包装容器的成型加工。其主要课程涉及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包装应用力学、运输包装、包装CAD/CAE/CAM、材料成型工艺、包装容器结构设计与制造等。该方向的课程体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类似的曾有研究人员提出将包装的系统设计作为包装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方向。然而包装的系统设计应该包括包装结构设计、包装工艺及包装机械的设计、包装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 甚至包括部分物流运输环节的设计。其涉及的知识范围过宽, 不宜作为一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
(二) 包装防护技术、工艺及设备
以食品、药品、果蔬、器械以及化妆品等的储运为主要研究对象, 研究合理的防护技术以提高其保鲜、保香、防腐、防潮、防锈等效果, 以及探寻合理的包装工艺、采用恰当的包装设备 (或在一定条件下对设备进行改造与设计) 。其主要课程涉及包装技术、包装工艺、包装机械、微生物技术、防伪技术、电气控制技术、检测技术等。
该方向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 即以被保护产品为中心, 研究可用的技术及工艺, 包括实现这些技术、工艺的设备。这与机械类专业有明显的不同, 机械类专业主要研究机械设备的共性问题;而包装防护技术、工艺及设备方向主要研究的是在具体包装工艺与技术中的应用, 而且设备在该培养方向上主要是作为包装应用的一个工具或手段。
为保证整个专业系统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在上述两个方向中, 有些课程是共有的, 如包装材料学、包装管理法规等。部分共有的课程由于培养方向不同, 可以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如包装应用力学、包装容器结构设计与制造是两个方向都涉及到的, 但在包装结构设计与加工方向这两门课应重点讲授, 包装工艺、包装机械在包装防护技术、工艺及设备方向应重点讲授, 而在包装结构设计与加工方向应该讲授, 但可以减少学时。
参考文献
[1]姜锐.论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J].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4, 18 (5) :79-82.
[2]宋宝丰.包装工程的学科结构分析及跨学科教育模式[J].包装学报, 2010, 2 (4) :79-83.
[3]袁志庆, 吴若梅.基于工程哲学的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J].包装学报, 2010, 2 (4) :88-91.
本科生工程人才 篇10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一般方法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要确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标准, 而人才培养标准通常依据国家专业标准、行业专业标准和学位素质要求, 再结合学校定位和专业特色来制订。如果是工科专业, 还可以参阅“卓越工程师计划”标准和工科教育认证标准。从这些培养标准中细分出能力要求、知识要求和素质要求, 再由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来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接下来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案, 即教学计划、教学体系的确立, 包括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专业方向、教学进程和考核标准等。
好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体现出科学性和先进性[2], 它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 并具有自身独特优势和就业竞争力的人才。具体方案的制订需要在前期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 并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 最后经过反复论证和研究, 形成操作性好的方案, 并能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3]。
二通信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分析及能力素质要求
1行业发展趋势
通信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两个方面。通过信息的准确收集和精确控制, 可以达到提升效率、节能环保、降低成本等目的, 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城市等。反之, 各行业的信息化进一步促进了IC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整个产业的发展和规模壮大, ICT不再局限于通讯本身, 而是成为整个社会运作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 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所能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通信行业协会预测, 未来10年, 通信行业将超越“语音、管理、人口、CT”等限制, 进入到“数据、内容、机器通讯、ICT”的新阶段。近期我国通信业发展将聚焦在:4G网络、宽带中国、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及相关领域, 用户体验及用户感知提升。通信行业的产业链也在不停地延长和分化, 在传统通信运营商、产品制造商的基础上增加了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应用提供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终端开发商等大批新的通信企业。
2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 通信企业类型在增加, 传统通信企业服务内容也在变化, 因此通信技术人才的就业岗位也在不停发生变更。相当一段时间内, 通信企业急需补充适合下列岗位的通信人才:测试工程师、测试分析工程师、微波/传输工程师、交换调测工程师、核心网调测工程师、核心网产品售后服务工程师、移动应用开发工程师、移动终端开发工程师、融合网络工程师等。总体来看, 熟练掌握一至两门新的应用型技术的通信人才更受欢迎。
3能力素质要求
大多数通信企业对急需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表述为:知识面较广, 掌握一至两种企业需要的常用工具, 具有实操经验, 能够运用基本概念, 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 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具有沟通能力, 具备团队协作精神。也就是在满足人才的通用要求条件下, 还要有多业务综合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所学知识能跟上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三长沙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1“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长沙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体的应用型地方高校, 通信工程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 其专业特色总括起来就是“实践性、工程性、创新性”特色。因此,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通信工程专业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教育认证———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补充标准”, 通信行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 以及本校通信工程专业办学特色, 制定出的具体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掌握通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具备数据通信、无线通信和移动应用的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程序开发和网络运维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及素质, 能在通信信息行业或其他行业的信息化管理部门, 从事通信系统和网络的设计、制造、安装、测试、维护和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高素质强能力”人才培养规格
通常对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其中政治素质、体育素质、人文素质、科技素质是其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 通信技术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是其特有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门路, 提高就业率和未来事业成功率。
能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 包括新知识学习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工程能力等。通信作为工程性很强的学科, 其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算法思维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工程实践能力。
3课程群衔接的课程体系
建立“核心课程群+企业课程”的课程体系, 使通信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教育能较好地衔接。这既满足了学生所学专业技术与企业所需岗位技术的无缝对接, 同时又兼顾了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
课程教学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途径, 组建课程群能集中训练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目前, 确立了五个专业核心课程群:数据通信与网络课程群、计算机类课程群、电类技术课程群、信息处理与通信理论课程群、通信网络与通信技术课程群。同时根据课程设置原则将课程群的具体课程分成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集中实践课和专业选修课六个模块, 模块化的教学能逐级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基础理论课教学尊重学科性, 但不恪守学科化, 求宽、求新、不求深。注重理论的应用形态, 即“打好基础, 重在应用、强化能力、适当延伸”。专业课教学内容则要体现综合化和实施化的特点, 求新、求变、求异。由三至四门专业限选课 (属于专业选修课) 组成的课程群形成一组专业方向课, 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开设了电信工程、移动应用技术、无线通信网络三个专业方向。改变传统的专业培养方式, 学生入校后, 先进行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培养, 再通过考察学生个人兴趣要求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确立其专业方向。
另外, 一些专业课程如SDH技术、路由交换技术、无线网络优化、移动终端应用技术开发、软交换技术等, 可以直接使用行内知名企业的培训教材和教育资源进行教学。
4层次式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实践教学分为理论课课内实验、独立实验课、课程设计、校内工程实训、校外实习和工程实践等环节。其中,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的百分比为19.2%, 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占总学分的百分比为17.9%。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有:软件基础课程设计、网络通信课程设计、电工实习、电子实习、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通信仿真课程设计、通信系统综合课程设计、通信系统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 。
实践教学场所分别由传统专业实验室、校内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校外实习基地组成。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采用循序渐进的分层次培养方式, 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并制订不同的渐进培养目标, 分为工程认知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综合能力培养三个层次。
5多渠道教学模式
简单的课程教学并不能造就通信人才的工程素质, 只有采取多渠道培养模式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也就是说要把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设计、兴趣小组培养、竞赛活动、大学生创新活动、本科生参加导师科研、认证教学、就业培训和网上教学等新型教学实践和通信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多途径学习, 含课内课外学习、校内校外学习, 可反复锻炼知识运用能力, 优化教学效果。需要强调的是, 组织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 参加省、市、学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验计划”项目, 参加省、市、学校各级创新创业大赛, 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网络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 将探索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6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是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它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密切配合。要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就必须充分发挥与教学相关的各方面的作用,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目标, 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对可能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处理并调动其潜在的积极性。对教学实施目标管理, 对教学过程实施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有效监控, 构建起以教学信息监控为纽带, 以常规管理监控、教学督导监控、评价激励监控为手段的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对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执行过程的持续监督, 定期搜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方面的信息, 及时地向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进行反馈, 管理者、教师、学生通过反馈的信息分析和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措施改进教学。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结果的最终评判依据, 而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评判依据是用人单位的评价、学生就业能力、学生的各项专业知识水平以及能力素质水平。
总之, 长沙学院通信工程专业自2011年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以来, 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近3年来, 就业率在98%左右, 研究生升学率在15%左右, 获得各项竞赛奖励27项, 毕业学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其专业素质和能力也得到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马灵飞, 修树东, 金春德, 等.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 2012, 30 (5) :29-32.
[2]贾宏禹, 余静贵, 吕志鹏, 等.工业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 农学卷, 2012, 9 (9) :55-57.
本科生工程人才 篇11
摘要:随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兴起,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在保障人才质量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传统本科不同,应用型本科所培养的人才定位于面向生产和建设的一线管理人员,人才方案的制定与改革也围绕着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而展开。本文通过向用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的形式,根据调查结果对XX职业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提出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高职本科、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4
一、前言
XX职业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从2011级到2014级均是以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作为招生方向。房地产市场受政府宏观调控、经济发展因素等影响,近年来波动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招生的生源和毕业生的就业。2011级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普遍遇到的问题就是能选择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很少,因为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大多是基于项目招聘人才,少有对人才进行长期储备,而建筑施工、造价咨询、工程项目管理等企业对工程管理/技术类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大,而我院毕业生普遍缺乏用人单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只有少数优秀毕业生进入了大型建筑企业。本文针对以上存在问题,通过向26家企业发放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思路。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更好的贯彻“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的发挥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作用,了解社会各单位部门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对云南省范围内的建筑工程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工程招投标公司、监理公司、物业管理公司、房地产估价以及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等与工程管理就业面向相关企业发放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发放26份,收回26份,所有问卷调查结果全部有效。问卷调查涉及到专业主干课选取、专业方向课选取、与专业相关资格证书的选取、用人单位所重视的专业工作能力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提出的意见等几个方面。现就问卷调查结果做如下分析:
1、发放问卷调查的企业类型包括云南省在内的建筑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工程招投标/监理公司、物业管理公司、房地产估价/工程造价咨询公司、房地产经纪公司等,共26家公司。其中建筑公司13家,占比50%;工程招投标/监理公司3家,占比11.53%。其他公司包括玉溪供电局、岩土工程有限公司等5家与工程管理就业面向相关企业,占比19.23%。
2、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实际岗位需求,选取19门课程进行专业主干课的调查,调查结果具体如下:
①票数最多的五门课程分别为:工程管理实务19票、建筑识制图与AutoCAD18票、建筑工程预算16票、房屋建筑学15票、土木工程概论11票。
②除以上课程外,用人单位还提到部分可增加的主干课,如:工程测量、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建设监理、工程法律法规、合同管理、施工技术管理等课程。
3、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实际岗位需求,选取19门课程进行专业方向课的调查,调查结果具体如下:
①票数最多的八门课程分别为(除去主干课之外):项目规划与设计15票、项目策划12票、项目投融资11票、工程经济学11票、建筑材料10票、城市经济学8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7票、房地产测量学7票、住宅区规划7票。
②除以上课程外,用人单位还提到部分可增加的方向课,如:统筹学、建筑设计,BIM运用等课程。
4、结合毕业生可考取的证且对用人单位有用的职业资格证,选取6个资格证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①票数最多的职业资格证为二级建造师22票,占总票数的30.55%,其次是建设工程造价员20票,占总票数的27.78%。
②除以上资格证外,用人单位还提到其他资格证书,如:测量员、试检员、质检员、安全员。
5、专业工作能力当中,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的能力有工程造价能力、掌握一定的施工技术、制图能力以及整理、完成工程资料的能力。除此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到其他能力,如:书面表达能力、掌握建筑法规、合同管理能力、广联达运用软件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现场应变能力等。
三、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措施
根据以上的问卷调查,XX职业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因素,根据学院总体培养目标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的分解,提出相應要求,继而设置相应课程体系来实现目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
根据XX学院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制定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了解工程管理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工程造价、工程制图等相关技能与方法,具备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项目开发基本工作能力,能在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及中介企业、工程招投标及咨询管理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工程资料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房地产项目策划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将围绕本目标展开。
2、整合优化专业课程
XX职业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课三大模块,其中专业素质、技能的培养主要从专业课模块体现。专业课模块分为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专业见习课以及专业综合实训5个方面。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其中专业主干模块突出职业岗位群的业务流程和相关知识,课程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实务、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制图、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方向课模块突出关键岗位技能和相关产业、行业信息,课程包括:房地产项目策划、房地产项目投融资、房屋建筑学、项目规划与设计、建筑材料、房地产测量学、工程经济学、资产评估;专业任选课模块服务学生的考证需要,证书包括:施工员、助理项目管理师、建造师造价员;专业见习课以及专业综合实训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为出发点,让学生学以致用。
3、进行校企深度合作
建立高职本科院校与企业的良好、深度合作关系,通过对本科院校专业的灵活设置、模块课程的改革、管理模式改革等领域,让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专业见习、顶岗实习,旨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提升学生专业岗位技术能力,将准职业人的学习范式落到实处,为学生毕业求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姜运生.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6,(10)
[2]刘国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04)
[3]刘国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04)
[4]唐未兵.地方商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06)
本科生工程人才 篇12
1. 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
1.1 工业工程学科性质
工业工程是集管理、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强调的是用技术的方法来达到更为有效地利用人力和经济资源的目的。首先, 是一种系统综合优化技术, 需要用系统的、整体的视角认识人、财、物、知识等资源要素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2]。其次, 是一门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以及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等知识。再者, 其追求的是技术与经济的统一, 以达到效率与效益平衡的最优化。另外, 工业工程是时代的弄潮儿, 诸如精益生产 (LP) 、企业资源计划 (ERP) 、准时制 (JIT) 等等都是工业工程学科下的产物。
1.2 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探索
工业工程学科的综合性和包容性给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工业工程学科特点和学校资源优势,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其培养目标为, 培养具备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能在商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学习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接受应用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训练, 具有实际管理系统开发与设计的初步能力。我们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中, 树立了四种工业工程教育理念。一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努力创造能激发学生创造力, 满足个性发展特征。二是“智能教育”理念, 摒弃“填鸭式”式教学, 致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三是“综合教育”理念, 强调文理科的互相渗透和相互交叉, 重视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四是“开放教育”理念, 鼓励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学习, 学以致用, 并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整体意识, 开阔知识视野和素养, 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复合型人才的新要求。
对于高校来说,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对教育模式的思考, 也是对社会人才需求的一种满足。经过长期摸索与实践, 我们逐渐树立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多元培养模式。一是从工业工程起源入手, 从科学管理出发把学生引向对人类生产、生活系统的整体思考, 使他们能够深入地思考和探索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效益与效率问题。二是为学生提供与工业工程职业密切关联的更加广泛的学科知识, 以综合素养和职业敏感性。三是提供更多的教育手段和培养方法, 从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诸多方面提供创新的条件, 以使他们获得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能力。
2. 革新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
2.1 优化课程体系, 建立“素质本位”观
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化于课程体系, 学生在达到课程要求的同时也就达到了培养目标, 其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决定性意义。目前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是以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 努力从以“学科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专业课程体系共划分为四个模块, 即基础工业工程模块、数理类模块、生产制造类模块和经营管理类模块。根据积累的经验, 专业教学内容应该突出四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应突出对客观规律的系统性认识;二是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三是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应及时反映学科和专业的新发展;此外, 要使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前沿性完整统一, 并在内容选择与教学实践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2.2 创新培养方法, 塑造复合型人才
当前, 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是:在指导思想上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在整体结构上强调多样性、灵活性、综合性[3]。在我校教学中, 采用最多的是以下三种方法: (1) 启发教学法,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2) 问题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提问、质疑, 教师因势利导, 及时归纳、解惑的教学方法。 (3) 讨论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探讨, 明辨是非真伪而获取知识的方法。
另外,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 我们也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经验, 逐步侧重研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也取得较好效果。所谓研究式教学, 就是将科研带入日常教学中, 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 形成教学—科研良性循环的教学模式, 从而更大程度地促使学生运用己有知识去创造新的知识。
2.3 强化实践教学,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产学研合作是由学校和企业、科研院所合作, 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符合当前经济、技术发展规律, 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 对于工业工程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一般来说,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 是对学生生产实践训练、操作技能、技巧培养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锻炼的重要环节。一方面, 我校加强了工业工程实验室的建设, 目前有物流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仿真模拟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 从课程设计、实验室操作、教学实习等多方面均提供了优良的实践场所, 并建有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另一方面, 加大了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开展教学活动以及校企合作进行科技开发等产学研合作力度, 学校先后与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洛阳拖拉机厂及省内各大煤业集团等著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为学生提供了在中国制造业最先进企业实践机会, 开阔了学生视野, 也增加专业师生直接接触职业实践的机会。另外, 聘请多位行业专家做兼职教师, 并邀请其做学术讲座, 从而广泛借助社会行业力量提高办学效率与水平。
3. 构建有效的培养保障体系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保证教学质量
工业工程专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备“双师型”素质是是工业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必要要求。由于工业工程专业在国内发展较晚,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阻碍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大多数专业教师并没有接受系统、专业的工业工程知识和理论的学习。针对此种情况, 我们一方面定期开展教研室学术活动, 不断提升自我教学与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走出去, 选派教师去参加工业工程实际工作, 先后多次派送教师前往台湾修平技术学院交流学习;另外, 还直接引进了多位具有工业工程实际工作经验的资深教师作为兼职教师。这些做法有力地促进了既精通理论教学又熟练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位, 博士学位教师7位, 有效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
3.2 改革教育管理体系,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这里的教育管理体系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学校的教育管理, 二是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其中, 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由学校内部评价和学校外部评价两者结合所建立评价体系来实现[4]。我校作为历史悠久的普通本科高校, 一方面, 本着“好学力行”校风和“严慈, 严谨, 严格”教风, 建立了科学完善的教育管理组织机制、管理制度以及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为工业工程专业建设提供有效的管理保障。另一方面, 学校强力加强教学质量评估工作, 建立了目标考核机制、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教学质量考评小组等等, 构成包括评估组织建设、评估制度化建设、评估标准的制定、评估结果的反馈与纠正机制体制, 最大程度地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同时, 专业本身建立了定期与学生交流教学方法和教育质量的座谈会制度, 教师间也建立互学互帮制度。这些措施都较好保障了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自开始招收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以来, 学生一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通过与用人单位的交流,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学生总体上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4. 结论
切实加强工业工程专业建设是设有该专业的高等学校普遍面临的任务。本文旨在总结河南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 以期对我国高等学校在新型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方法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易树平.基础工业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2]周梓荣, 龚存宇.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15 (3) :89-91.
[3]其格其.教学方法改革新趋势[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02) 6:273.
【本科生工程人才】推荐阅读:
营销本科人才05-09
翻译本科人才10-01
地方农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07-26
会计本科人才培养06-17
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05-25
电气工程本科生求职简历06-25
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06-07
工业工程本科生培养模式分析论文06-18
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论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