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本科教学

2024-09-12

电气工程本科教学(共12篇)

电气工程本科教学 篇1

2007年, 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提出了对于高等教育的希望, 即将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在正式启动的前几个年头, “质量工程”对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等方面, 做出了贡献, 效果显著。

为了更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工作的改革步伐, 2011年7月, 教育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 继续深化高校教育问题, 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简称“本科教学工程”) , 针对于“十一五”期间没有解决的, 影响和制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领域、薄弱方面和突出环节上, 提出了“质量标准建设”、“专业综合改革”、“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五项具体建设内容, 旨在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一、“十一五”期间“质量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 “质量工程”内涵认识不清

自从2007年“质量工程”实施以来, 全国各大高校在此项目建设上都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是诸多高校对于申报结果的重视程度, 远远超过了项目建设本身, 这个问题不容小觑。许多高校为了能够获得更多建设项目的审批, 将各种优势资源集中在一个项目上, 竭尽全力组织少数高水平的学术人才进行主持参与, 将大部分精力和财力都耗费在外部包装上, 做“面子工程”, 就是为了能够申请到更多的项目建设资格和建设经费。可是回过头来, 最根本的项目质量却被忽视, 最基础的是否能够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问题没有得到重视。不仅没有达到这个项目申请本来要达到的培养本校人才能力水平的目的, 也忽视了“质量工程”建设旨在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宗旨, 对于是否真正提升了办学水平、提高了办学的质量, 并没有真正给予关注。

(二) 本科教学基础地位认识不足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 无论在任何时候, 都是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在“质量工程”中, 教师同样也是建设的主体。只有在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作用的基础上, 才能全身心的投身于各项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中来, “质量工程”才能顺利地开展。但是,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 很多高校, 尤其是研究型大学, 普遍存在过度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的现象, 对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认识严重不足, 这就导致教师根据校方的导向, 忙于追求科研经费与成果, 而忽视了本科教学的质量与强度, 导致教学精力不足。

(三) 项目建设过程缺乏监管

在项目申请成功, 建立的初期, 也存在很大问题, 建设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经费使用也没有达到资源效用最大化, 造成大面积的“重申报、轻建设、无应用”的现象,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质量工程”的时效性。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高校一旦申请项目成功后疏于监督和管理, 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遵守, 也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 责权不明晰, 奖惩制度以及实施措施也不明确;另一方面, 从上级的角度来看, 教育部、教育厅等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出台的相关监督措施也不是十分完善, 对立项后的项目的管理监督条款比较宽泛和放松, 没有严格的控制。这两方面都严重地影响了“质量工程”的效果和意义。

二、“本科教学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一) 成立“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对“本科科学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 首先需要专门的领导团队和工作小组。因此在质量工程的启动前期, 各高校需要专门成立“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可以由学校的校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务主任等主要领导人担任, 为质量工程建设提供切实的组织保证和人员保障。

(二) 推进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工作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轻视本科教学的问题, 应该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 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宗旨, 以加强教师考核制度为手段, 以相关行政规定作为保证, 实实在在推进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进程。学校实施任课教师的定期资格审查制度, 对于本科生所用的课本、期中期末的考察方式等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规范的规定, 同时提高教师中教授的比例, 提高提升职称的要求, 对教授本科生的授课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从政策和制度上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三) 推进课程组建设

各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课程组建设实施意见, 课程组是集教材、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和特色专业等于一身的重要建设项目, 是“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证明, 课程组活动开展的好坏, 可以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因此, 加强课程组的建设, 不仅是促进本科教学工作的“良药”, 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力量源泉。目前, 有些高校组织了具有学校特色的重要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课程组, 一部分重要的基础课更是面向全校选聘课程组组长, 采取激励制度, 提高了任课教师和参与学习的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总结

“本科教学工程”可以说是“质量工程”的补充和发展, 从实践情况来看, “质量工程”已经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果, 但是同时, 也存在很多问题。在总结了“质量工程”相关的不足之后, 对于“本科教学工程”的整体安排就有了宏观上的考虑, 对于本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考虑得更加全面和细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01]6号

[2]李祥云.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基于武汉市9所高校的学生问卷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7)

电气工程本科教学 篇2

为了搞好我省“土木工程”本科开放教育试点工作,在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试点“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我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第一部分

教学组织形式

一、积极试点、探索新路、力求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形式,组班教学,面授占的比例较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此次试点将实行“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模式,不按传统的教学班形式组织教学,可成立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实验、教师辅导、答疑等活动,时间灵活,力求高效率。这种“教”与“学”模式的转变是远程开放教育的必然要求。

这种学习小组一般应按课程组织,定期组织课程重点、难点、作业的讨论,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课程实验、教师辅导、答疑等活动。

各试点单位的辅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选修课程,解决日常的课程辅导(不宜过多)、答疑、组织讨论等教学工作。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专业教学计划——形式灵活开放

扩展知识面,培养复合性人才。教学计划中,主要采用“强化专业淡化专业方向”的做法来适应建筑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不仅使学生具有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同时还使学生提高组织管理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更新观念、增设新的课程。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精选专业主干课程。

提供大量的选修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适应社会的广泛需求。

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掌握技术,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教学计划中只规定课程的学分,改变以往“安排每周的教学量”的传统。

实行完全学分制,只要修够本专业必修的课程及实验,达到最低毕业的71学分,通过毕业答辩,即可毕业。

本专业专科教学计划的制定从整体考虑为今后专升本的衔接打下了良好基础。

2)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省电大制定下发专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凡是有实践教学的课程,制定课程实践教学实施细则,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3)课程教材的设计——重在导学思想

远程开放教育重在教与学观念上的转变,这既有教育者观念的更新,更有受教育者观念的更新,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也是我们研究的课题,所以必须设置自学指导,即开设“开放教育入学指南”课程,并在每门课程中提供自学方法指导。

二、建立分级教学、分级辅导的体制 1.分级教学

课程主讲教师:由天津大学有关教师担任 课程责任教师:由省电大有关教师担任 课程辅导教师:由试点电大有关教师担任 2.分级辅导

主讲教师:负责课程的授课,集中辅导、集中答疑,并建立天津大学计算机系电子辅导信箱。

责任教师:负责解答试点电大教师的问题,典型的共性问题由责任教师整理后,反馈给中央电大或主讲教师。

试点电大教师:进行教学集中辅导、答疑、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及时反馈给省电大。

三、教学模式

采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本科阶段培养目标,利用学校提供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包括VCD)、IP课件、CAI课件(包括网络版)等学习资源开展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师通过电视直播课堂、面授辅导、函授辅导等教学形式以及网络教学、BBS、电子信箱(E-mail)、VBI、电话等传输手段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1、授课

主讲教师以录像及卫星直播的方式为主,精讲课程内容,并分阶段配备有关课程录像、VCD、CAI课件、自测盘等媒体。鼓励有条件的试点电大将中央电大提供的有关教学素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将信息存储在服务器硬盘中,提供学生使用。

2、听课

采用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度的方式,利用学校的视听教室/视听阅览室自行借阅录象 带、VCD光盘听课学习(亦可以购买视听VCD光盘在家中学习)。

3、作业及实验

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训练,强调对教学过程的监控。每门课程的作业和 实验,学生必须按规定完成,作业和实验不及格者,不能参加该课程的考试,也不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每门课程的作业成绩和实验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20%左右,由试点电大辅导教师按省电大有关要求评定,省电大检查验收。

4、命题与考试 本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修课程由中央电大统一命题考试。选修课程由省电大统一命题考 试。

免修: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符合免修条件的课程可免修但不可免考。

5、毕业答辩

学生必须完成本专业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应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论知识和技 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题要尽量选择与现实任务相联系的题目。集中实践环节不得免修。省电大将对试点电大的毕业答辩进行检查验收。

第二部分 教学服务系统

由于远程开放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准永久分离状态,所以提供完善的教学支持服务就更加重要。我们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传媒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一个强大的学生自主学习系统,以消除教与学的时空障碍,确保学习自由、高效。从传输信道来看,目前实际可利用的有卫星系统、Internet和计算机局域网等。其中实时反馈问题的解决,为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远程开放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突破。但在具体做法上,应设计该反馈信息系统为分级过滤体制。

一、教学服务

在每学期开课前,由省电大提供本学期开设的课程表,它包括每门课程使用的教学媒 体类型,课程教学安排与进度,卫星直播集中辅导时间及内容,期末复习安排等。

二、辅导的交互

远程辅导:课程主讲教师提供课程的集中辅导,以卫星直播课堂或录像方式播出。每 学期固定为2~3次(对于该课程的首学期而言),其余根据课程教学情况而定。

面授辅导:试点电大的专职或兼职辅导教师担任面授辅导工作,选择学生方便的时间安排学习小组到校集中讲解、答疑。在集中面授辅导之前,学生应当在各自的学习小组中讨论解决了一些学习疑难问题。集中辅导的次数不宜过多,每次辅导要记录,以备教学检查。

三、答疑网络

辅导教师答疑:解决学习小组提出的一般性问题;提炼学习者的典型、共性问题。辅 导教师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书信/电话/Email/网上答疑信箱反映至省电大责任教师处。

责任教师答疑:通过书信/电话/Email等解决辅导教师的提问,共性问题在VBI/网页发布。

主讲教师答疑:学习者的共性、典型疑问,通过直播课堂进行集中讲解。设立本专业的网上讨论,对于网络不发达的地区,建议使用VBI广播方式。

四、专业网页

中央电大在本校开放教育主页设立“土木工程”专业栏目,省电大在网页上也设立有“开放教育”栏目,及时发布本专业的相关文件(教学计划、课程大纲、课程教学实施细则等)、课程信息(使用教材、课程播出、答疑等)、考试信息、培训信息、检查评估信息等,方便试点电大教师及学习者查阅、安排教学。

第三部分 教学评估与监控

对远程开放教育进行教学评估与监控是保证教学方案实施、保证教学质量的有利手段,关系到整个试点的成功与否。评估工作要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省电大组成检查小组对试点电大的教学过程进行定期检查和抽查,主要方式是巡教和巡考。检查教学档案建设、教学研究等,以确保教学、学习过程的管理与监控。

第四部分 教学建议

1.对于在职人员,可根据本职工作的情况撰写一份生产实习报告,再加上主管单位的证明材料,并经过主管教学的教师审查即可获得“生产实习”的学分;

2.对于测量实习,如果有自己测绘的地形图或自己独立完成的单位工程施工放样,撰写一份施测报告,再加上主管单位的证明材料,并经过主管教学的教师审查即可获得“测量实习”的学分;

3.对于计算机操作训练,如参加并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或以上)的学生,即可取得此学分;

4.对于毕业设计,如果有自己独立或主要完成的满足教学要求的生产成果,要撰写一份技术说明书,并通过答辩即可获得此学分。

第五部分

关于补修课的说明

1、土建大类中土建施工类(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工程技术、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基础工程技术);市政工程类(给水排水);水利大类中水利工程类(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港口航道与治河工程、城市水利);交通运输大类中道桥专业不用补修;

2、其他理工专业需补修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1);

3、补修课程的学时按省电大土建专科教学计划中该课程的计划学时的60%—80%即可;

4、凡开设补修课的单位,在补修前需向省电大教学处报送补修人数、补修计划学时、任课教师情况、完成时间、补修情况总结(补修结束时的考题及答案),考前报送考题审批。

电气工程本科教学 篇3

关键词:本科教学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181-01

专业英语练习是高等院校理工科英语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目的是使本科生在所学专业内容方面进行英语阅读的系统训练。在这阶段的学习中主要提高学生正确、快速地阅读英语科技文献的能力,初步学会专业英语的写作方法,掌握一定数量的科技词汇及其习惯用法,把学生学到的基础英语进行专业化训练。笔者从事本科生安全工程专业外语教学多年,对本科阶段专业英语教学工作有以下见解和认识。

1 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特点及该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安全工程專业英语的特点

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种,具有科技英语的普遍特点,如语言用词清晰、准确、精炼、严密;采用非人称语气、虚拟语气和被动语态来强调客观叙述和推理;在文章中大量使用分词、不定式和动名词等衔接紧密句子成分;为了表达一个复杂概念,在句子中后置定语形成长句等。[1]此外,安全学科具有在理论上的综合性与应用上的广泛性相交叉的特性,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所依托的行业类型又涉及军工、航空、化工、石油、矿业、土木、交通、能源、环境、经济等诸多领域,[2]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词汇量涉及范围更广。

1.2 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2.1 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

专业英语是大学本科学生在完成两年基础英语的学习后,在大学三、四年级所开设的旨在提高学生专业文献阅读能力的一门课程。大多数学校的专业英语都开设在大三第一学期或大四第一学期。对于工科学生而言,第三年才进入系统的专业课程学习,如果安排在第五学期,绝大多数专业课程还没有开始学习,学生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理解起来有困难;第七学期对于大四学生是所谓的“分水岭”学期,这时的学生,要么积极找工作,要么抓紧时间准备考研,对于专业英语的学习不够重视,认为专业英语课是一门负担。合理有效地安排教学计划,不仅有助于专业英语课程的开展,更能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提供良好的知识储备。

1.2.2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单一

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大多为教师给学生讲解一遍课后的新词与短语并领读一遍,然后重点讲解一些疑难句型的翻译与句法特点。教学手段也仅限于黑板加粉笔。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公共基础英语类似,已越来越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2.3 学生学习兴趣低、对本课不重视

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学生普遍花费较多时间用于基础英语的学习,错误地认为专业英语无非是“基础英语+专业词汇”,首先在思想上轻视专业英语。[3]实际接触后,发现专业英语句子长、词汇多,对于词汇的词义选择茫然,从而产生了“畏难”情绪。同时,专业英语课程的考核办法没有硬性指标,学生没有从思想上把专业外语当作一门主干课。[4]不仅如此,长期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比较差,尤其是外语对话和交流方面。在专业外语的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很少主动提问或发言,常常是被动地学习。

2 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

2.1 课程内容以实用为导向

课程中选用的是樊运晓编著的《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第二版)课本,文章选取了安全工程专业有关职业安全与健康方面的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共性原理,材料来自国际上相关专业的经典读本和安全相关领域的著名网站。该书内容新颖,材料丰富,阅读性强。唯一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关于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的介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了相关内容。结合课文介绍专业英语的语言特点、常用句型句式、科技论文的翻译技巧以及科技英语摘要的书写要点等。同时结合我校安全工程的专业方向,补充有关化工厂系统安全方面的科技论文进行课外阅读。

2.2 教学手段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黑板加粉笔,老师在上面写,学生在下面抄,往往板书的时间过长,影响课程节奏。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式教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图文声像并茂,生动、直观、科学、准确地传递大量信息,丰富教学内容。[5]比如:在介绍“Dust Exposure”一章,扩展介绍了粉尘爆炸的危害及防护措施,选取了2010年河北骊华淀粉厂爆炸事件进行分析,结合事故调查录像,使学生们更直观的了解了粉尘爆炸的破坏性及应采用的安全管理措施。另外选取美国化工安全事故调查委员会(Chemical Safety Board,CSB)的事故案例分析录像作为听力训练材料。每个事故案例录像放两遍,第一遍连听带看,边看边结合课本相关章节进行解释;第二遍只听不看,听完后随堂进行听力理解小测。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在掌握专业内容的同时,也提高了英语听力水平。

2.3 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基础英语的学习阶段,大多数同学都喜欢上外教课,原因是外教的课堂内容充满激情,学生愿意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受此启发,在专业外语的实际教学中,为了让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在上课时,选取工程实例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如在讲“Tag out and Lock out”一课时,选取了工作现场的照片,采用“大家来找茬”的形式,请学生们找出现场作业不符合挂牌上锁规定的地方,课堂讨论改进的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有些课文内容简单,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讲解。在课堂上随机分为若干个小组,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若干问题,请每个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上台进行说课,小组成员随时可以补充,其他小组对其打分,最后由教师对各小组说课内容进行总结和评判。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加深了专业词汇的记忆,同时锻炼了英语表达的能力。

口头翻译代替不了笔译,笔译和初步的科技英语写作能力是专业英语教学的不可忽视的环节。选取难度适中的科技论文,随堂进行英文摘要的书写和翻译。教师课下批改学生的译文,从中发现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在下次课堂,挑选翻译较好的译文和参考译文,进行讲评。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笔译能力。

2.4 考核方法的改进

为了综合考察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的素质,通过三个方面评定学生成绩:一是平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况和随堂作业;二是查阅一篇英文文献,选择其中重点内容(包括标题,摘要,前言及结论部分)进行翻译;三是将所查找的英文文献制成PowerPoint课件,用英语演讲的方式演示。这三个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避免“以翻译论成绩”的现象。

3 结语

以上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的改进得到了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肯定,效果较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实际英语能力也有明显改善。作为一名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听取学生意见,以人为本,让专业外语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栾国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教学探讨与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7(1):64-66.

[2] 司鹄.安全工程专业英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 匡华.浅谈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J]. 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89-91.

[4] 张宇清.如何让专业外语更好地为专业服务[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0):128.

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管理体系的构建 篇4

一、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施的困境

从“十一五”以来,从国家到省市甚至各高校均实施了质量工程,毋庸置疑,质量工程的有力实施对加强教学建设、提升育人水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扩招产生的诸多负面影响产生了良好的稀释和对冲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甚至个别问题比较严重。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实施质量工程的重点和核心任务应当是关注质量和内涵,以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为着眼点和落脚点,但现实中却存在重申报、轻建设,重流程、轻管理,重形式、轻实效,重要钱、轻花钱,重个人、轻集体等五种现象,质量工程建设本应“以点带面”,实际情况是“以点代面”,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思考,把质量工程建设等同于立项项目建设,而不是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固优补弱,凸显特色。当前不少高校实施质量工程的实然价值取向与其应然的价值取向不匹配,把质量工程搞成了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虚假工程,偏离了实施质量工程应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本质。

(二)项目建设实效不强

质量工程立项时,项目负责人高度重视申报书的填写,花大力气美化申请书,以此打动评审专家,专家评审时由于了解项目的渠道有限,因此,申报书谁写得漂亮,谁的前期基础扎实,团队成员结构合理,项目预期成果丰硕,谁获得立项的可能性就大。由于项目数多,管理难度大,多数学校对项目的管理主要停留在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过程管理弱化,中期检查乃至结题验收也主要是形式大于实际,以走过场较多,最终造成质量工程建设立项时隆重热闹,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冷清收场,不少项目实际完成质量不高,实际效益与预期成果相差很大。

(三)教学主体缺少积极性

作为教学主体的院系、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在质量工程建设过程中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没有得到激发和调动起来。学院作为旁观者,完全依靠学校职能部门管理各级质量工程项目,没有作为主人翁参与进来,更没有作为关键责任主体进行管理。作为教师,质量工程尤其是国家级和省级项目覆盖面不宽,受益面较窄,多数教师再怎么努力都难以获得立项,认为都是少数教学积极分子或院系负责人的事情,与己无关,部分教师甚至都不知道“质量工程”。再者,当前很多高校还难以有效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加之教学工作没有科研那么实惠,在职称评聘中权重较轻,教师关注度也不高。对学生而言,质量工程中与他们直接相关的项目极少,他们不是直接受益者,要视项目建设成效,他们才能从中受惠,因此,他们也难以直接参与,其主动性也难以得到有效激发。

二、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作为教学的三个主体,只有院系、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能动性得到有效激发,形成合力,才会使得质量工程实现其实施的实然价值,提高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为此,华南师范大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一)做好顶层设计,夯实校级项目基础

构建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项目体系,以国家级项目为龙头,以省级项目为骨干,以校级项目为基石,明确校级项目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狠抓校级项目的建设内涵,省级项目须在校级项目的基础上产生,国家级项目须在省级项目的基础上遴选,根据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工程建设类别,结合学校的优势和劣势,合理布局校级项目,明确重点,巩固优势,凸显特色,同时又要填补空白,扶弱助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实现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全面提升,全面夯实教学建设基础。

(二)抓住重点,激发教学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紧紧抓住教学工作的三个主体,以如何激发其工作活力和创造力作为工作的着眼点。

1.针对院系,扩大其办学自主权。首先,扩大院系在质量工程建设中的自主权,下放校级质量工程建设类别和项目数的立项权,学校层面仅作形式审查和备案。其次,针对院系层面,设立综合层面的质量工程项目,除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特色专业等项目外,还设立试点学院、学院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等项目,扩大试点学院的内涵,允许其在学校治理框架内自主调整本科专业和决定招生规模,促推院系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贯彻“一学院一品牌,一专业一特色”的发展战略,明确建设方向和目标,做好“质量工程”的顶层设计,优化各类各层项目布局,规划好综合类和一般类、教师类和学生类项目建设,切实激发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再次,改革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经费的拨付方式,改变以往直接将经费拨给各项目负责人的方式,将项目经费以整体打包的方式拨给项目所在单位,由院系进行二次分配和拨付,这有利于院系明确本单位的建设重点,错位发展,有利于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2.针对教师,扩大项目覆盖面与受益面。虽然国家级和广东省质量工程有近10 种建设项目,但很多项目一线教师难以主持或参与。针对此问题,华南师范大学扩大了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类别和数量,校级项目一共有24 类,含自设项目,而且不少项目是专门为一线教师而设的,如教学团队、通识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课程、全英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精品教材等,这为一线教师参与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机会,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兴趣,选择申报项目。此外,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立项时对学院不限项,仅对每个教师申报的项目有项数限制,任何教师只要有意参与质量工程,均有机会。

3.针对学生,创设让其直接受益的项目。鉴于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工程中只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一个学生直接受益的项目,华南师范大学在校级质量工程中增设了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专业技能训练计划、第二校园计划等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计划旨在鼓励各学院大力开展多维多层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以赛带练、以赛促练、赛练结合,打造具有学校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品牌赛事,资助学生参与国内外公信力强、参与度高、影响面广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不断提高学生参加国内外学科竞赛水平,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专业技能训练计划鼓励学院、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构建并不断完善针对性强、全员覆盖、层次有别的专业技能训练体系,不断优化训练模式,制定科学的训练标准和要求,便于学生自主训练,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切实提升学生职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第二校园计划从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展开,目前学校层面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日本筑波大学、韩国延世大学等近70所国外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协议,此外还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及大学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同时鼓励各学院也积极开拓联合培养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第二校园经历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三)优化管理流程,注重项目建设成效

针对当前质量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彻底改变“重申报、轻建设,重流程、轻管理,重形式、轻实效,重要钱、轻用钱”等现象,华南师范大学优化、重建和再造管理流程,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改革和实践。

1.简化申报程序。改变过往立项要填诸多材料的情况,简化项目申请书的填报内容,校级项目仅需填写项目团队成员的基本情况、项目建设内容及预期成效,减少非必要内容的填报,要求填写内容言简意赅,不必赘述,这也减轻教师繁重的填表之苦。学院提交各项目申报材料,学校层面仅作形式审查,通过予以发文备案。

2.注重过程建设。改以往严进宽出为现在的宽进严出,通过学校发文公布的项目仅为建设项目,要想获得校级项目称号,需加强内涵建设。首先,需通过中期检查,根据各项目已完成的建设任务与建设预期成果的对比,淘汰一批建设进展缓慢、建设成效差的项目,促使项目注重过程建设。其次,结题验收时,根据项目预期成果的完成情况,决定其是否通过,只有建设成效突出、任务饱满、成果丰硕的项目才能获得校级项目称号。

推荐省级项目时,必须以校级项目做基础,从中择优遴选推荐,在同类项目推荐自校级立项以来开展最好、成效最突出的项目,省级和国家级项目建设经费直接拨付到项目团队,而且学校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以此鼓励各校级项目重过程、重建设、重实效。

3.实施量化考核。项目在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三个环节,都注重量化考核,关注项目建设实效,设计表格时以定量的数据为主,少用定性描述或以定性描述为辅,这样会对各项目施加适当的压力,杜绝以往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走过场、搞形式主义的现象。

4.加强经费使用管理。首先,简化报账程序,改变以往需要经过教务处审核签批才能报账的方式,由项目所在学院审核签批。其次,虽然经费以学院打包的形式下拨,但在学校财务设立专门的账号,到该批项目全部结题验收时,对各学院经费使用绩效进行考核,若经费管理不力,使用不善、执行不佳,会相应的扣减该学院下一年度校级质量工程建设经费,若项目结题完毕时仍有经费剩余,则予以回收,不再下拨,促使各学院加强经费管理,提高经费执行效率和效果。

5.巧用奖罚杠杆。针对学院,为鼓励其加强校级质量工程建设,夯实校级基础,华南师范大学将校级质量工程建设总经费的30%用于奖补,以奖励上年度获得省级和国家级质量工程立项项目较多的学院,实行“优质厚拨”的方式,促动各学院加强项目内涵建设。

针对教师,考虑放开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立项类别和数量之后,教师参与质量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势必会大涨,建设成果也会更多,学校将校级教学成果奖由每四年评选一次缩短为每两年评选一次。此外,设立校级优秀教学论文(教材)奖,与教学成果奖隔年交替开展,这就形成了质量工程—建设成果—教学成果奖、教改项目—教学论文—优秀论文奖两条激励路径。若项目未通过中期检查,项目负责人三年内不得再主持校级质量工程项目,若项目通不过结题验收,则在通过之前项目负责人不得再主持校级质量工程项目。

针对学生,若其依托大创项目或学科竞赛取得成果,学校有针对论文和竞赛获奖的奖励,在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时也有加分条款。若在第二校园取得优异成绩,在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时也有加分政策,以此鼓励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珍惜机会。

三、实施成效

华南师范大学从2011 年以来立项的三级质量工程项目情况如表1 所示,2014 年共立项各级质量工程项目857 项,较2011 年均有大幅度提高,覆盖到每一个院系,参与教师人数超过1400 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72%,说明院系及教师参与质量工程很踊跃。此外,校级质量工程中学生为直接受益人的项目有220 余项,参与学生人数1300 多人,学生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各类质量工程及教研教改项目的支撑下,近年来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学成果,学校届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获15 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85 项,其中一等奖40 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57项。近三年华南师范大学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141 项,获奖教师人数近700 人,所占比例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30%。这也说明学校教师不仅参与质量工程踊跃,而且很多教师取得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影响力,能被业内广泛认可。

2014 年华南师范大学教师依托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学校教师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关于教学改革、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学术论文1433 篇,专任教师人均0.68篇,表明学校教师对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投入度较高。

质量工程是落实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培养创新人才的突出地位的重要抓手[4],院系、教师和学生既是质量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同时又是质量工程实施的受益者。只有结合校情,紧紧抓住激发三个主体创造性和工作活力,提高其主观能动性,质量工程的实施才能顺利开展,实施效果才能得到保证,质量工程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李爱芝.全面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之探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2]寇琳琳.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11,(3).

[3]严发萍,王红雨,赵琦兰.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0).

电气工程本科教学 篇5

(合肥工业大学创新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 7月,教育部全面启动“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合肥工业大学高度重视本科质量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各个项目,尤其在探讨教学教法改革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明确“一个目标”、坚持“三条原则”、实施“五大块教育”、体现“五个性’、坚持“三结A,’的教学模式,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探索,该模式对改革高校教学教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电气工程本科教学 篇6

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教学管理,虽然两者在具体操作层面和个别细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基本原理与内在基本规律是相通的,尤其是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使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涌现并受到检验和修正,对社会各领域的管理变革均带来极大的影响,高等教育管理同样如此。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Quality Management)被公认为代表了质量管理理论发展的最新阶段。它是一种以质量至上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组织长期成功的全过程管理。自20世纪6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诞生以来,便广受关注,至今不衰。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在新时期、新阶段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这一根本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工作部署。它带动了各个地方、各个院校对于本科教学的高度重视,也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质量工程实施的两年时间内,每个学校都以质量工程项目为抓手,比较具体地做了一些工作,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也不能忽视目前质量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概括成“重申报、轻建设”“重材料、轻实际工作”“重名誉、轻实效”“重要钱、轻花钱”“重个人、轻集体”的五“重”五“轻”现象。评前轰轰烈烈,评完后基本上就没什么动静了,把质量工程搞成了政绩工程或面子工程、名誉工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思想认识上不到位,更主要的方面是学校的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手段不科学造成的。因此,以企业“全新的质量观念、全面的质量标准、全程的质量监控、全力的目标应用、全员的质量管理”为特征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便对当下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以及整个本科教学的管理具有极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针对目前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遵循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思路,从机制建设方面对质量工程的有效实施作了如下思考与设计。

一、全新的质量观念: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建立项目网络化管理机制

质量工程以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引导性的六大方面项目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创造性地通过竞争申报立项和项目管理的方式调动广大高校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等学校在构建“质量工程”建设总体方案时,必须要在充分领会教育部1、2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树立“全新的质量观念”,将质量至上的价值理念贯穿于整个实施过程。

1.统筹规划

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从战略管理的高度统筹规划,系统设计。

第一,科学规划、分清主次。质量工程是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领域,基本囊括了本科教学的主要方面。作为办学主体的高等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学目标、类型、层次、学科、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对象等定位和发展现状等因素,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从宏观上统筹规划,系统设计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数量,首先练好内功,有所为有所不为地遴选申报对象,争取在国家和省级项目上取得更大突破,达到以点带面、以点促面的效果。

第二,确立原则、厘清步骤。确立“重组织、重规划、重特色、重培育、重立项、重团队、重管理”的“七重”建设原则;在具体建设步骤上要确立“教学单位预选、培育第一批,学校建设、储备第二批,学校遴选、上报第三批”的“三批次”建设思路,统筹抓好“三批”项目建设工作。管理上主抓三个重点体系,即课程建设体系、师资建设体系、质量控制体系,体现项目建设的力度。

第三,构建体系、确保质量。根据高等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和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要求,构建质量工程项目培育和质量监控的闭环系统(见下图),形成以学校项目为基础、省(市)级项目为骨干、国家项目为龙头的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并在“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成果奖”等项目上进行专项培育和申报,并与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本科教学评估建立有机联系,实现教学质量监控常态化。

2.项目整合

通过积极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创立平台式管理系统,在三个环节将相对分散、各自为政的项目整合统一为一个项目管理暨资源共享性的网络平台。

这一做法的具体优点在于:

第一,在项目申报环节实现项目申报与评审的网络化,改变过去先纸质材料申报,后网络建设的弊端,节约资源与人力。

第二,在成果展示环节。将各项目的建设成果和建设动态通过网络及时展示出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让“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产生应有的经济、社会、教育效益和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名师及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培育。

第三,在过程监控环节,根据项目管理办法和各项目建设任务书要求,能够实时监控各项目的进展动态和完成情况,及时提醒和督促项目负责人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项目规定要求,从根本上解决项目过程监控薄弱的局面。

二、全面的质量标准和全程的质量监控:量化指标,监控过程,建立质量问责机制

项目建设对管理的要求非常严格。虽然教学项目在本质上不同于科研项目,但现在教育部通过立项的方式来推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在管理上便要遵循项目管理的基本规律,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要点。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坚持质量项目管理的指标量化和质量监控的全程性。指标量化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方法;建设过程监控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途径;质量问责是确保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的重要保证。

1.确立标准

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原则意见,在制订学校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时,要从影响人才培养的各个具体环节出发,确立系统全面的校级质量工程遴选和建设标准。

2.指标量化

要本着“全程量化管理”的原则,建立“量化申报、量化中期考核、量化结项验收”的“全过程量化”管理模式,将申报和验收中能够量化的有关内容尽量量化。根据教学项目的特点,建立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和验收考核标准,改变过去在项目管理中因数据或表述模糊,导致项目验收无凭可依,最终项目的建设效果或推广价值也不了了之的局面。

3.过程监控

项目管理必须对事前申报、事中监控、事后验收进行全程管理。依据项目申报书和建设任务书,通过专门的网络化管理平台,学校和各教学单位负责对在建的三级质量工程项目进行不定期检查和定期的中期预检查和结项预验收,按相关文件履行项目的质量监控职责。监控或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进展及量化指标的实现情况;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4.质量问责

学校应制定详尽的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实行实施单位(主体为各院系)及其承担项目的具体责任人的连带负责制,建立明确和操作性强的奖惩制度和目标责任制度,对在项目建设中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度表彰和奖励,对在项目建设中有重大失职、造成严重后果或没有按期按要求完成建设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追究责任,给予处罚,并将奖惩情况作为年终考核、晋职晋级、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三、全力的目标应用:加强建设目标考核,突出应用,注重效益,建立项目推广机制

全面质量管理是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的统一,目标管理是过程管理的最终归宿,过程管理服从和服务于目标管理。教学项目的管理目标在教育部质量工程1号文件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使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更加紧密;高等学校管理制度更加健全;高等教育在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这一总体建设目标,各实施主体在项目验收时要重点考察如下方面是否达标:第一,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情况;第二,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以及经验分析;第三,项目管理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第四,成果推广和验收情况。最后,由学校“质量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出具验收结论性意见。对验收未能通过的项目,将缓发项目负责人年度岗位津贴和职称津贴,要求在半年内完成整改,通过验收后再予补发;整改不力的,则取消其“质量工程”项目的资格并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在验收通过的项目上,学校或教学单位要积极开展建设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工作,突出时效和实效,注重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注重应用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通过举办建设经验交流会或项目建设总结报告会等多种形式,邀请校内外同行参加,主动到建设经验丰富、建设效果突出的校内外兄弟单位进行学习交流,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实现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提高这一最终目的。全力杜绝项目建设过程中“重申报、轻建设、无推广”的不良现象。

四、全员的质量管理:变革治理,下移重心,建立全员激励机制

“质量工程”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一起,由国家在新时期、新阶段提出的一项旨在加强本科教学、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工作部署,它再次强调了“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从而带动了各个地方、各个院校对于本科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但要管理这样庞大而复杂的项目,实现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单纯依靠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在具体的治理模式上必须进行变革。

首先,要在全校范围内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要不同场合,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地宣传质量工程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进行全员动员,要让质量工程的抓手意识深入到每个管理者的管理细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日常的“教”与“学”,全员动员,全员经营,形成全校一盘棋、劲往一处使的格局。

其次,健全组织结构体系,根据质量工程的建设特点和建设目标予以明确分工。学校应成立由校级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教学管理部门代行项目日常管理事务。各教学单位也要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教学和分管学生工作领导为副组长、由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和项目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教学管理部门主要转发、制订发布“质量工程”项目指南,提出立项方案;保证专项资金使用效率;组织对相关立项项目的检查、验收和结项评估;编制“质量工程”年度进展报告等职能。各工作小组及项目负责人主要负责组织建设团队,制订规划;负责指导、组织、检查监督本单位“质量工程”项目的培育、遴选、初审、逐级上报及立项项目建设,安排专人管理并及时协调解决立项过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宣传、展示项目建设成果,组织本单位申报人的培训活动,推进项目建设成果应用;项目负责人按照有关要求和规定,制订项目建设计划并具体实施,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预期目标。

再次,高等学校必须要将教学管理的重心下移,增加教学单位在实施质量工程、办好本科教学方面的责任和主体意识。作为以知识创新和学术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现代大学组织,在质量工程的实施中,必须要将管理重心下移,把主要的管理和监控权下放至教学单位或直接面对问题的项目研究组,把问责职能赋予这些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最重要细胞,使他们从传统的被管理者上升到管理者,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学校和教学管理部门则要履行好建立有效的宏观激励和约束机制的职责。

五、全面的质量管理:完善项目评价体系,以点带面,三级互动,建立质量提高长效机制

教学改革是一个学术性强、要求高、难度大的工作,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高等学校在抓好以上环节的同时,在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完善项目评价体系,结合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本科教学评估,探索教学质量提高的长效机制。

1.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三级互动的方式、实现质量提升。

国家和省(市)级项目是三级质量工程体系的龙头和骨干,对外能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对内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因此,要以点带面,重视国家和省(市)级项目的培育和建设;学校项目是教育部提出的三级质量工程体系的基础,质量工程实施的主体是各个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成败关键也在学校一级的建设。只有学校真正以质量工程为抓手,在力求与国家和省级项目对接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校项目的基础性地位,通过三级互动,长抓专业和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育教学团队和高水平师资队伍等,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完善项目评价体系,建立保障教学质量提高的长效机制。

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与本科教学质量工程虽各有侧重,但同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因此,在设计和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上,高等学校必须要结合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本科教学评估,将项目实施与教学评估、项目建设与日常教学检查通盘考虑、有机整合,形成合力。同时加强项目评价体系研究,进一步完善项目内部质量监控,建立社会各界、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全校性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评论员.将“质量工程”进行到底[J].中国高等教育,2003(9):3.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

[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

电气工程本科教学 篇7

一、“质量工程”实施基本情况

(一) 健全组织机构, 加强对“质量工程”建设的领导

1. 学校成立“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领导小组”, 全面指导和统筹“质量工程”的各项建设工作。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任组长, 是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领导小组下设“质量工程”办公室, 主要负责“质量工程”实施的具体事务, 办公室设在教务处。

2. 学校成立“质量工程”检查验收工作小组。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亲自任组长, 通过定期检查与评估, 进一步了解学校各级各项“质量工程”建设情况, 总结经验并找出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工作小组多次召开“质量工程”建设工作协调会、现场会, 有力推动“质量工程”建设和具体任务的落实。

(二) 制定“质量工程”规划和实施办法, 加强过程管理

1. 出台激励政策, 调动教学人员实施“质量工程”的积极性。

为保证“质量工程”顺利实施, 学校设立了“质量工程”专项基金, 用于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同时制定或修改有关政策, 对在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集团和个人给予奖励。

2. 加强过程管理, 加强对已获批项目的评估督导力度, 实现“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常态化。

学校非常重视“质量工程”申报成功后的规范管理。对“质量工程”建设状况、成效进行跟踪, 对建设成效好的及时进行表彰奖励, 对建设不力的采取相应的督导、惩罚措施, 以评促建, 整合资源, 提高效益。

具体到各个项目, 要求每个申报成功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质量工程”建设类项目必须按要求填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任务书》。学校要求每个“质量工程”项目组先进行年度进展情况自查, 并写出年度检查报告, 然后学校组织专家对每个项目进行系、校两级年度检查。检查内容包括:项目是否按任务书的计划开展工作, 工作进展如何, 取得哪些具体成效, 经费支出是否合理等。对年度检查不合格或者没有实质性开展研究工作的“质量工程”项目, 学校停拨该项目下一年度建设经费, 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 撤销该项目。被撤销的项目, 学校追回已经使用的经费, 取消项目负责人两年内申报“质量工程”项目的资格。

(三) 广泛动员全员参与构建“质量工程”建设体系

1. 以项目为依托, 纵向建设“质量工程”国家、省、校三级体系。

在认真学习文件的基础上, 我校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 构建了我校“质量工程”建设体系。我校设计了包括: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点、双语课程建设点、教材专项建设、教学研究项目、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教学成果奖、实践 (实验、实训) 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生学科专业技能竞赛、教学团队、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等共十二类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在“质量工程”建设思路的指引下学校在建设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基础上, 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体系, 并在三级建设体系的基础上开展了分级建设。

2. 打破行政壁垒, 整合优质资源, 横向推动项目集群发展。

“质量工程”是一项系统化建设工程, 各分项项目互为建设条件和基础。例如, 教材对于精品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而精品课程又是申报名师的重要影响因子, 名师可以增强教学团队的竞争力等。因此, 学校在申报和培育项目时为了更好地发挥集聚效应, 强调教学资源“部门管理、整合利用、资源共享”的原则, 打破学校内部行政壁垒, 有力整合全校师资、设备、教学和科研成果等, 对优势和特色项目进行系统化培育和建设, 以形成优势特色项目群, 发挥各分项项目建设成果之间的相互支撑作用。

二、取得的成效

我校按照建设要求, 认真组织学习, 深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 积极稳步推进“质量工程”, 强化内涵建设, 成果丰硕, 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一) 加强专业建设, 优化专业结构

专业建设是学校各项建设的核心,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多年来, 我们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向导, 合理设置学科专业, 适时调整专业结构, 积极拓宽专业口径, 专业结构不断优化。目前, 我校本科专业已达22个, 基本覆盖医学主要学科专业。

与此同时, 我们还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按照“质量工程”的文件要求, 努力打造品牌、特色专业。目前已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 省级品牌专业3个, 省级特色专业3个, 省级重点专业 (类) 建设点4个, 国家及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各1个。

(二) 打造精品课程, 提高课程质量

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中心环节, 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我校按照“重点建设、以点带面”的原则, 不断加强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目前, 我校有8门省精品课程, 1门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17部省级精品教材, 3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三) 重视教学实验室建设, 实践教学得到加强

努力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并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目前, 我校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 省级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2个。有300多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获得省立项, 学生已发表论文300多篇。

(四) 教学管理得到加强, 质量监控体系日趋完善

按照教学管理规范要求, 进一步制定和修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完备和完善各种教学文件, 并初步建成了教学管理网站,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积极探索教学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 逐步转变管理部门职能, 坚持以教师为本, 以学生为本, 强化服务意识, 更好地为教师服务, 为学生服务, 为教学服务, 逐步完善质量监控组织结构,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初步建立校、系 (院) 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制定和修订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经常开展有目的、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质量评估和检查, 并逐步健全和完善评估指标体系, 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易于操作。教学质量评估与检查制度化, 质量保证机制长效化,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建议

(一) 健全体制机制, 加强对已获批项目的评估督导力度

“质量工程”建设初期, 各高校对“质量工程”项目非常重视, 工作认真踏实, 成效比较显著。随着“质量工程”项目在高校影响力的增强及标志性特性的显现, 部分学校出现功利性倾向。当前, “重项目申报、轻项目研究, 重申报结果、轻建设过程”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项目一旦申报成功, 由于后续建设跟不上, 往往造成项目进展停滞甚至瘫痪, 建设工作无法进行。另外, 由于目前“质量工程”项目只有评审指标, 没有最终完成期限的指标, 使得“质量工程”项目失去后续发展方向, 最终造成“质量工程”项目日常管理不善或轻视项目建设等现象。立项部门应健全体制机制, 加大对已获批项目的评估督导力度, 使各个项目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 加强精品教学资源建设, 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在“质量工程”建设目标中, 曾提出通过信息化手段与技术在人才培养中广泛应用, 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课程、图书、实验设备等优质资源的全国共享。然而实际情形是:除了国家级精品课程有一个权威的展示平台, 其关于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都没有分类展示其成果。已经展示的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内容很多都仅停留在申报时的状态, 缺少优势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 没有做好及时更新。网上作业和答疑系统更没发挥实质作用, 甚至有些精品课网站根本进入不了。以教育部对国家精品课程教学支撑网站两次抽查结果为例, 访问故障率分别达18%和14%。已经建成的精品课程大多过分注重网络与课件, 追求形式上的现代科技含量, 忽视教学实际效果, 削弱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

(三) 拓展项目类型, 激发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及管理最终目的是学生成长和发展。“以学生为本”是“质量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学生是“质量工程”的最终受益者和最大受惠者, 同时也是“质量工程”的主体与重要参与者。目前, “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大部分都是针对教师、教学团队、教学建设的, 直接针对学生的只有大学生实践创新实验项目, 学生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参与度不高、参与面不广。“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应进一步直接向学生延伸, 可设置大学生创业资助项目、大学生科研资助项目、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资助项目、本科生国际国内交流项目等, 构建学生科技创新与实践资助项目体系, 加大资助范围和力度, 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宽广的平台。

摘要:本文对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在本校实施情况和取得成效进行了概述, 分析了“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提高“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层级;规范“质量工程”项目过程管理;实现“质量工程”优质资源共享;加大“质量工程”项目经费投入力度。

关键词:质量工程,现状,措施

参考文献

[1]谢大蓉, 刘克林, 刘利般, 等.质量工程视野下高校教学建设项目化管理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3) :34-35.

[2]杜宝贵, 徐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持续发展[J].中国冶金教育, 2010 (1) :4-6.

电气工程本科教学 篇8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1]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同时,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随后,教育部明确了本科高校改革方向: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高校中,将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类型大学转变,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达总数的50%。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在转型为应用型本科的同时,势必需要重构适应和满足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还应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等进行一系列更新,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3]。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导向具体到电气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上,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定位应当有别于研究型大学,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应突出体现“应用”二字,以培养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的应用能力作为着力点。

2应用型本科的电气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学生学习态度问题—分析电气专业英语教学问题的出发点

电气专业英语的开设时间较晚,通常在公共英语之后,大多数学生为了应对四六级考试,在公共英语的学习阶段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在专业英语的学习阶段则重视程度不够。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认为将来就业时企业更看重四六级成绩,对专业英语没什么要求,况且在将来工作中专业英语几乎用不到,于是专业英语就成为了一门可有可无课程,学习专业英语的目的是通过考试,拿到学分。这种“专业英语无用论”的思想导致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使得教学效果不够明显。因此,从态度上转变对专业英语的认知是专业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迫切需要做的一项工作,也是分析专业英语教学问题的出发点。

2.2教师教学方法问题—分析电气专业英语教学问题的着力点

在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过渡期,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显得迟滞。电气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现象较为普遍。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较少,二者的主体性未得到充分体现。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教师工作量较大,没有更多精力探索和实践应用型人才下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方法;另一方面由于扩招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下降,英语水平不高,加上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厌学现象普遍。教学方法的陈旧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得不到发挥,教学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以老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理念相悖,同时也严重制约实践型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教学方法不能与应用型本科的培养模式协调发展是专业英语教学的瓶颈。因此,深入探索和改革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是解决专业英语教学问题的着力点。

2.3课堂教学建设问题—分析电气专业英语教学问题的落脚点

传统课堂是以师为本、以教为本、以知识为本的教学理念做支撑的课堂。它的基本表征方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课堂教学存在着先天的不足。首先,无法解决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问题;其次无法解决教师专业技能提升与职业幸福感的问题;无法解决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与落后的课堂教学相矛盾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学也仅仅停留在纸面上。鉴于此,与其在传统的的框架内苦苦求索,不如建设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推动课堂教学良性发展,能够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理念同步,能够为应用型本科建设添砖加瓦。因此,课堂教学模式建设是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也是应用型本科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落脚点。

3应用型本科的电气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基于应用型本科“重应用、重技术、重实践”的特点和现阶段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尝试将管理学中的PDCA(Plan-Do-CheckAction)动态循环模式应用到电气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5],围绕“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四个阶段建立电气专业英语教学新模式,以期为应用型本科的电气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抛砖引玉。

3.1教学方案制定(计划阶段)

3.1.1教学内容制定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事关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并能协同应用型本科发展,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具体到电气专业英语,以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为例,本课程在三年级下学期开设,共28个学时,每周两个学时,如此少的学时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做足功课。首先,教师在备课阶段对教授内容作深入研究,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学过程中哪些部分需要精讲,哪些部分应该泛讲,尽可能将课堂所讲内容在教案中写清楚,以至于达到更高效的课堂教学目的。其次,专业英语既不是一门语言课,也不是一门专业课,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的一门课程,因此在讲授过程中,不能沿用大学公共英语的模式,重视词汇、语法和句法的讲解,而忽略其专业性的特点,更不能把这门课作为英译汉来讲解,而是让学生了解专业英语的特点,重点掌握英汉两种语言在科技文互译中的特点,譬如英语科技文句式结构多被动、多长句,汉语科技文句式多主动、多短句等特征。

3.1.2教学方法制定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笔者提出将专题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相结合应用到电气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选定专业英语的一个专题,并将该专题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组织、学生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不妨选取PLC的用途作为专题,以PLC实训室作为模拟场景,教师作为引导者首先讲解本专题涉及到的常用专业英语词汇及英语表达方式,学生分组用英语练习PLC中的词汇和PLC的用途。这种教学方法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

3.2教学方案实施(执行阶段)

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专题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借助PPT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参与讨论等方式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以此活化课堂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模拟电子电路为例,具体实施步骤如为:第一步,PPT课堂教学:运用PPT形象直观地展示模拟电子电路中常用的英语专业词汇,并对该专题中的典型句型和专业英语表达方式着重讲解,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第二步,分组协作学习:选取不同水平的四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结合模拟电子电路实训室和教师制定的练习内容(比如介绍模拟电子电路的某些部件及其作用),每个小组学生协作进行模拟场景练习,并完成相应的任务书;第三步,教师点评:从主题内容阐述是否得当、语言发音是否精准以及团队协作是否得到充分体现等方面对每个小组作客观的评价,同时号召其他小组向表现优异的小组学习;第四步,教师总结:对模拟电子电路专业英语学习内容做系统总结,对分组协作学习情况作概述。

3.3教学效果检查(检查阶段)

3.3.1检查教学方案的执行

专业英语教学方案的执行阶段要以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正确引导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检查标准。通过听课、教学观摩、教学研讨、学生评教等多种形式,开展专业英语教学方案的落实情况检查。针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建议和问题,持续改进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完善课堂教学活动。以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电气专业英语为例,通过教学检查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使得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该课程的期中评教结果优秀。

3.3.2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学检查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直接体现。就电气专业英语而言,学生的学习效果检查主要有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提问题的积极性、分组协作学习的参与度及成绩考核等环节。基于PDCA模式中的执行阶段,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对专业英语由漠视变为重视,同时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多,针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进行讨论从而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学生的平均考试成绩较往年提高20%,表明PDCA模式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效果显著。

3.4教学方案改进(改进阶段)

改进阶段是PDCA循环的关键阶段,该阶段既是对前三阶段已取得成果的巩固,又是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的节点。在此阶段,教师首先总结和巩固前三阶段显著的专业英语教学成果,形成PDCA框架下的标准化教学;其次教师应结合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此外,本阶段能够很好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将检查阶段获取的意见和建议,比如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设计不很科学、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进行重新反思进而更新不合理的教学环节,完善课堂教学,实现教师专业成长。这种持续改进的专业英语教学过程是围绕一个PDCA循环向下一个PDCA循环过渡的过程,该进程呈现螺旋式上升,周而复始变化,始终优化专业英语教学工作。

4结语

结合电气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实践,分析了应用型本科下该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建设不足。围绕电气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PDCA动态循环模式引入到电气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专题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了课堂教学氛围。基于PDCA循环教学模式,在电气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了教学目标和要求并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能够为应用型本科电气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提供科学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4.

[2]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育,2011(7):27~30.

[3]丁洁,吴冬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电气专业英语的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61):169~170.

[4]郭祥贵,高强,吉月辉.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英语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2015(316):168~170.

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探讨 篇9

随着计算机应用日益普及和深化, 正在运行使用着的计算机软件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增长, 而且现代软件的规模往往十分庞大, 所以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软件工程, 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软件工程”是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及管理科学等原理, 运用并借鉴传统工程的思想、原理、理论、方法、技术、管理和工具, 研究开发较大规模软件系统, 并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为目的学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国内各高校都陆续开设了“软件工程”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同时又兼具理论多的特点, 学生学习起来通常觉得内容抽象乏味。又由于学科发展速度很快, 教师要真正教好这门课, 让学生能够掌握软件工程的整体思想, 而非当成考前突击记忆一下了事的课程, 确实有一定的难度。现有的软件工程课程存在着体系不统一、定位不明确、知识与现实脱离等问题, 本文在总结多年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 对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选取更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2、抓准课程目标定位

软件工程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对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沟通技能、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应用能力和素质起到重要作用。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普通本科高校来说, 由于计算机类毕业生就业方向的特殊性———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管理和应用, 决定了这类学生必备的技能之一就是能够应用软件工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校里很难有接触大型软件项目的机会, 在学生的眼中软件工程只有理论价值而无应用价值, 因此学习起来没有动力, 甚至觉得没有意义。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软件不是程序;软件开发不只是编程序。软件工程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软件开发和数据库设计的基础上开设的。要让学生了解, 以往做其他课程的实训只是编程序, 做了简单的程序调试, 距离真正的软件产品的要求相差甚远, 最起码界面设计的规范性、美观程度、性能和实用性等方面都需要改进、完善。只有通过对“软件工程”课程的学习, 掌握本课程内容中较强的原理性和严格的软件开发规范性, 才能不断增强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根据人力资源网站的调查数据显示, 在2012年软件岗位群的需求分布中, 系统分析师的岗位需求为10%, 需求分析师、项目分析师的岗位需求为20%, 其余70%的岗位都属于软件工程师。可见软件工程师在各企业中占有绝对的需求优势。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对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不断提出新要求:一方面要有充足的人才数量, 另一方面应用型人才更需要有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此, 我们要把“软件工程”课程确立为普通本科高校计算机类学生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 同时必须体现科技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两方面的双重目标。

3、以高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习积极性

在明确软件工程的课程定位之后, 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实践探索。

3.1 因材施教分层次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

通过走访调查, 深入分析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一是: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 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这门课比较枯燥;二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唯一相同的特点是都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及社会经验, 而软件的开发与设计需要开发者具有灵活的头脑、丰富的经验和周到细致的工作作风, 这些对于一个在校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困难的, 难免产生为难情绪。根据调查结果, 我们制定了“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不仅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学质量的有效性, 同时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 无论学生程度如何, 课程的基础知识点必须保证完整介绍, 并要求学生掌握, 丝毫不能省略。对于那些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 让他们感到整体要求并不高, 完全是他们能力范围内可以学好的课程, 从而减轻为难情绪, 逐渐培养起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其次, 相关技术和工具的介绍深度以及课后学习的要求等均根据授课对象接受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可柔性变化。这样, 对于学习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 在教学过程中不至于出现“吃不饱”的现象,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要求主动选择并增多学习内容, 充分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2 恰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 恰当地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软件工程教学中, 我们会频繁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由于多媒体呈现的信息量大、丰富多彩, 尤其是可以借助于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展示课程内容, 既生动形象, 又可以节省采用板书所花费的大量课堂时间, 所以受到了很多教师的青睐。在讲解软件工程中含有大量图例等相关内容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是比较合适的。当然, 我们也没有忽视传统的教学工具———黑板, 对于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多要借助于黑板, 黑板的使用使得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思路, 而且讲解内容会更加清晰。

3.3 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更是避免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 提高教学效果的好方法。软件工程教学实践中, 经常交替使用的是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法。

课堂教学中, 多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机会, 往往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系统演示进行原型开发模型的介绍。在教授软件过程开发模型时, 讲完瀑布开发模型的基本原理之后, 不直接给出模型的优缺点, 而把问题留给学生。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地给以引导, 如设问式地提出:需求分析阶段若存在错误要经历哪些过程才能够改正过来?以类似的问题来正确引导学生, 同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兼顾运用系统演示为学生加深印象。此时, 教学过程中如果在需求分析阶段只是针对某个应用系统的需求陈述进行分析, 学生很难将其和未来的可运行的应用系统关联起来。因此, 我们的教学过程是, 先演示一个包含基本功能的系统, 让学生分析和体验该系统的基本功能及是否存在设计缺陷, 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还需要补充哪些功能, 哪些功能还需要优化, 最终确定所开发系统的功能。这样, 既明确了瀑布开发模型的缺点, 同时可以很自然地引出原型开发模型的显著特点。整个过程都有学生的参与, 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案例在软件工程教材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般每个知识点都会给出相应的小案例, 但若完全按教材的案例组织教学, 学生学到的通常只是零散的知识点, 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理论, 也不清楚所学知识到底该如何应用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 因而可能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理论课堂教学中采取了项目驱动的案例教学方法。首先, 选取一个规模适中、难易适度的软件项目案例。这个案例应该是通俗易懂而又具有实际意义, 涉及的应用领域也要是学生较为熟悉的, 这样理解起来更为容易。课堂讲授中以此案例完整的开发过程为主线, 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的分析与设计中来, 使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 在学习开发设计案例基本功能之外, 还针对软件工程的知识点设计了多个需重点分析讲解的关键点, 并注意案例的连贯性, 循着案例的各个开发阶段将软件开发的原理、方法、工具及管理思想讲授给学生, 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

实践证明, 运用以上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收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4、以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学习内容

只是一味地抓好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并不能全面满足个性化教学任务的要求, 为此, 我们辅助以交互式的网络教学平台, 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扩展的课堂之外,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教学服务。

前面, 我们强调了项目驱动的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在网络教学平台中, 进一步发挥教师课堂讲授案例的示范作用, 将学生分成5到10人的小组, 分别完成一些设定的虚拟案例项目, 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同步跟踪演练。实施过程中, 注意分组搭配, 尽量让每组各个成员具有不同的优势能力, 民主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内的组织和协调。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相应阶段文档开展阶段展示, 小组间可以进行交流互评, 教师可以通过审阅这些文档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不受课时限制,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跟踪演练的虚拟项目组中, 为学生创造了足够的交流氛围, 学生不仅把学到的知识进行了巩固, 同时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 也增强了实战经验, 这是书本中无法学到的。

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网络教学平台除了为学生拓展更大的学习空间外, 还能以最快的速度将有价值的软件工程新知识介绍给学生, 以适应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软件行业具有持续不断和异常快速的发展特点, 使得软件工程的原理、技术、标准、工具及管理等知识和实践领域都更新得非常快, 教材上的内容往往落后于实际的工程需要。为了让有学习精力同学获得更多的知识, 我们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在课堂外进行软件工程新知识的自主学习。如提供一些反映软件行业发展动态的网站资源供学生查看, 以锻炼他们对行业发展的敏锐触觉。为学生推荐一些软件工程学习的优质资源, 如国家精品课程、各种电子期刊和图书资源等, 教会他们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

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 对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终生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 这也是快速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方法。

5、总结

软件工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知识内容紧随软件工程学科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以上的观点只是近几年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的一个总结, 我们希望通过使用丰富的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软件工程原理和方法的精髓, 从而培养出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软件产业急需的高层次实用性人才。

摘要:本文探讨了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提出了以学生为本, 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 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入手, 结合课程教学网络平台的应用, 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念, 并能按照工程化的思想去参加企业级的软件开发, 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模式,个性化,网络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 (第五版) [M].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8.

[2]何月梅, 杜海艳, 王保民.《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3) :41—43

[3]杜娟, 衣治安, 刘志刚.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8) :38—39.

[4]刘强, 陈越, 骆斌, 等.“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实施方案[J].中国大学教育, 201l (2) :41—44

电气工程本科教学 篇10

应当看到,质量工程建设工作为高等院校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展示平台。但相对于重点大学而言,地方高校由于自身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项目申报工作中存在着较大的劣势。笔者认为,建立质量工程培育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高校建立质量工程成果培育机制的必要性

一方面,对于地方高校而言,由于受学术地位、经费投入、科研实力、教师及学生层次等因素的影响,与国家重点大学相比,在竞争中总体上处于劣势[3]。同时也应该看到,从2003年至今,一些地方院校经过多年积淀下来的优势与特色项目基本已经申报完各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在今后的申报中竞争力将进一步下滑。因此,即使仅从项目申报成功率的角度来看,对拟申报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也将十分有利于地方高校在劣势中找寻“相对优势”,进行集中建设,提高成功率。

另一方面,对于绝大多数地方高校而言,教学工作均是立身之本。因此,通过对各类质量工程项目的培育工作,不但可以为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培育后备梯队,同时可以调动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参与本科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已申获质量工程项目和培育项目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而促进其本科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二、地方高校质量工程培育机制的基本原则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质量工程项目培育宜采取遴选、建设、考评、滚动的机制,列入培育计划的项目应以立项的目标责任制的方式进行管理,一般坚持以下原则。

1.建立分级培育体系的原则。学校构建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体系,并在三级建设体系的基础上开展分级建设。列入培育计划的项目原则上应为校级或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同时各地方高校在推荐申报省级、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时,原则上应从入选培育计划的项目中遴选。

2.注重助优扶强、补缺补弱的原则。对入选质量工程培育计划的建设项目,应按照国家级、省级评选标准查缺、查弱,重点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学校本科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势和特色项目,在这些优势和特色项目中充分挖潜,整合资源,重点培育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并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育和建设,使得入选项目尽快具备申获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基本条件,提高项目中选的成功率。对于已经获得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学校还应加强对此类项目建设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3.发挥集聚效应的原则。应当看到,质量工程是一项系统化的建设工程,各分项项目互为建设条件和基础。例如,教材对于精品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而精品课程又是申报名师的重要影响因子,名师又可以增强教学团队的竞争力等等。因此在选择培育项目时应注重发挥集聚效应,对优势和特色项目进行系统化的培育和建设,以形成优势特色项目群,增强各分项项目建设成果之间的相互支撑作用。

三、地方高校实施质量工程培育计划基本措施

1.明确组织领导机构。地方高校应成立专门的质量工程培育管理机构,负责各建设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培育指导、中期检查、经费管理、结项等工作。学校质量工程推进办公室及时向各教学单位提供质量工程项目申报评选信息,为各教学单位质量工程建设提供培育建设方向指导,并根据学校落实质量工程的总体规划,通过立项的形式,对初步具备申报省级、国家级质量工程条件的项目,按照相应评审标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先期投入,重点培育建设。

2.设立质量工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列入培育计划的项目进行建设工作,以保障培育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可以参照项目的类别、培育的级别、现有的基础条件等诸多因素,制定不同的经费扶持额度标准。对于需要进行较大硬件投入的项目,根据实际需要及经济状况另行配套经费,支持和鼓励全校各教学院部对质量工程项目进行主动投入。对于经费相对不足的高校,也可以采取先行投入,先行建设,申获后扣除的办法。即,先由学校根据培育项目的类别和级别的不同垫付一定数额建设经费,待该项目经过培育建设,成功申获省级或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资助时,从上级拔款中扣除学校先行垫付的部分经费。

3.确定培育的层次。一般而言,笔者提倡三级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即国家级、省级、校级。但从培育的角度分析,笔者认为培育计划项目最好按级别划分为国家级、省级两个层次。即将有可能申获国家级、省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的列入培育计划,这些项目一般应来源于校级项目。对于不是校级的质量工程项目拟申报校级的,建议二级学院(系)自行培育。

4.科学评选培育对象。培育对象的选择将直接关乎培育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评选方式上,建议应设立专门的质量工程项目评选专家委员会,遴选有质量工程项目评选、建设经验的专家作为评委,以保证评选的权威性。在评选标准上,应根据培育的类别和级别,以国家、省的评选标准作为培育对象评选的基本标准。在评选方式上,宜采用比对的方式进行,例如,某课程拟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那么可由该课程组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标准,逐项对比本课程的建设情况,找出优势与特色、缺点和不足,由专家进行评议,如差距不大,经过建设有较大可能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标准,可列入培育计划。即要贯彻“看得见,摸得着”的原则。需要说明的是,在确定培育计划时,应特别注意各类项目全国分布情况,对于已布点较多的项目,应适当考虑暂缓建设,如对教育部已暂停申报的精品课程等。

5.培育对象的立项式管理。对于已列入培育计划的项目,应根据项目类别、级别、现有基础等因素,为其确定项目完成周期。在此基础上,要求项目组形成完整的项目建设计划书,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诸多任务纳入其中,如教学论文发表计划、教学改革项目申报计划、教材出版计划、教学成果奖培育计划等。经过专家论证通过后立项建设。

6.培育项目实行中期检查制度。项目培育进入中期阶段时,由各负责人提交项目建设中期报告与阶段性建设成果,接受专家组的检查审核。对检查合格的培育项目可按计划培育进度继续建设;对未按时完成培育任务,工作进展不力的项目进行限期整改,限期整改仍不合格的项目可予以撤销。

7.培育项目实行结项验收制度。培育项目完成培育目标并申获相应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认定为完成培育目标直接通过结项验收;培育项目完成培育目标但未申获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经学校质量工程培育计划评审委员会验收通过,可以继续申请培育计划项目立项,但原则上每个项目不能超过两轮。对于新建学院、新办专业,学校可视具体情况适当延长培育周期。

四、正确认识培育机制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质量工程培育机制不能仅仅以是否申获相应的国家级、省级培育项目为唯一目标。列入培育计划并入选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固然成绩喜人;但对于经过建设教学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由于其它各种不确定因素未能入选国家级、省级的培育对象也不能盲目认为该项目未完成培育任务。事实上,如果某一项目组,在学校政策的扶持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教学和科研的标志性成果丰厚,课堂教学效果突出,学生反响较好,对本专业或本院(系)的教学建设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虽然它没有完全完成既定的争取国家级或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目标,但我们仍应认为对该项目的培育是相对成功的。正确树立这种培育观念,不仅能够避免地方高校步入为了申报而申报的误区,也可以促进已申获的项目和正在培育的项目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其示范和带头作用,促进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惠青山.高校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问题与策略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2).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教高[2007]2号.

电气工程本科教学 篇11

【关键词】测绘工程 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应用型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218-0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要求培养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各省都积极启动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我校作为浙江省着重建设的应用型大学,明确了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测绘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市场需求要求测绘工程专业人才有将实践技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在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2]。大量测绘工程专业学者均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进行了探索研究[3-6]。然而,应用型测绘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尚存在着培养方案不合理、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条件保障不足等问题。如何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实际,从提高测绘工程本科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出发,以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为重点,探讨应用型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法。

1.“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能力本位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其人才的能力结构要求具备应用知识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因此,确定“以能力为本位”的应用型本科测绘工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导向,以提高应用型测绘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测绘的基本能力和测绘工程的技术设计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开阔眼界,通过实践对理论知识进行拓展和创新。

2.“基础→综合→创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结合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导向的主线,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使用课内实习、短期实训、校企合作等多种实践形式,分别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验证、综合、创新三大功能。秉持“理实融合、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工作理念,提出了“基础→综合→创新”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将“课内实习→单项技能测试→综合实践→素质拓展→毕业实践”的逐级递进实践教学形式融入具体的实践教学运行过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测绘专业人才。

图1 “基础→综合→创新”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2.1基于课内实训的基础实践

课内实训侧重项目的模块化和细节性,积极开展项目化教学改革,将职业能力归纳转化为若干个学习项目,分别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具体章节进行验证与创新性探讨。课内实训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实验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易于被学生接受。利用三维动画的形式模拟、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新仪器及在工程中的应用情况,从而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看”的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带给学生良好的视觉感受。在课内实习期间,根据岗位技能要求设计实训项目,对学生进行单项技能训练;根据行业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技能测试,检验实训效果。

2.2基于短期实训的综合实践

通过短学期综合性实训项目,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短期实训侧重实训内容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并适当增加研究创新性实习项目的比例。综合实训的内容要接近生产实际,靠近学科技术发展的前沿,通过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和自主性试验项目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3基于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

通过素质拓展,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试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设置了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其学分的获取通过听讲座、参加相关比赛或获得各类等级证书来实现。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如测绘仪器操作技能大赛、软件开发比赛、科技论文创新大赛等比赛项目,并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并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和科技服务项目中来,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

2.4基于校企合作的毕业实践

结合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各专业课程特点,探索和深化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需要的校企合作模式。校内教学和实践平台侧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企业平台则直接培养学生联系生产实际、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结合企业的人才技能需求确定课程设计方案与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融合企业项目实例,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增加学生进企业交流学习的形式与渠道。学校让大三大四的学生到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实习锻炼,以参与的项目作为学生的毕业实践内容,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5实践教学的运行体系

改革实践教学和方法和手段,编写了八门核心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指导书,保证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制定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使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要求和方法全面了解,对实践教学做到了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地和考核落实,使实践教学顺利地进行。

3.“三位一体”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改革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在考试方法上,将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改为闭卷、开卷、半开卷相结合的考试形式,注重“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考核。基于岗位能力,参照“工程测量员”国家职业标准,制定了《数字测图技术》、《控制测量》、《工程测量》、《GIS技术应用》等课程的技能考核标准。技能考核标准中,规定了每门课程技能测试的项目,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及评分标准等。课程总成绩根据知识考核、技能测试和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制定并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标准,包括实践教学的过程监控和成果质量评价。实践教学环节以组为单位进行,建立了统一的评价体系。将成绩评定分为多个部分,根据小组上交的资料,个人的成果资料,出勤情况,实践动手能力,仪器操作考核等方面进行评定。endprint

4.基于硬软件建设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首先,加大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增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软件条件。加大专任教师的进修、企业培训制度,尤其是加强了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与指导,着力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企业实践背景,进而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对新进教师,凡是无工程实践经验的,必须到生产单位锻炼一年。

其次,充分改善实验条件,加强了校内实训条件建设。增添了前沿的测绘仪器设备,如测量机器人、GPS、三维激光扫描仪等遥感仪器;建立了固定的校内实践基地,满足创新性实验、自主性实验和科学研究的需要;成立了现代测量实验室、测绘数据处理实验室、3S技术水利应用实验室等校内实验室,以满足常规实验教学任务和开放性实验项目的需要。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全过程的制度建设,例如对测绘工程实验室进行开放式管理,制定了测绘仪器的借还制度;制定了实验室人员管理职责,对实验教学量化计工作量,保证实验室正常运行。

再次,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了校外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实施校、院、专业三级管理。学校成立了社会合作处,具体负责产学合作协议签约、产学合作项目的立项管理等工作;制定了《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明确了从行业及企业生产一线聘用兼职教师条件、工作形式和管理办法。学院成立了实习实训管理小组,主要解决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习基地管理,实习制度的建立和监督执行。专业具体负责与企业沟通联系,以及对学生的指导。学校目前已经建立了20余个紧密型实践基地,采用“协议化”、“精细化” 和“网络化”的规范化管理方法,切实服务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

5.实践教学效果与展望

结合我校实际,建立了应用型本科测绘工程专业“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基础→综合→创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及相应的运行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在我校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整体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度增加,并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科竞赛及各类项目,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学生具备了更实用的专业技能,将在毕业就业和今后的专业工作中拥有足够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提出的应用型本科测绘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对我校特色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具有推动作用,对全国同类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宗堂.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05,21(3):79-81.

[2]朱刘娟,景海涛.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3(6):131-133.

[3]赵琴霞.论应用型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性构建[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0 ,12 (3) :67-68.

[4]李秀海,曲建光,鲍建宽.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J].测绘通报,2012(Z):188—190.

[5]周秋生,马俊海.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28(3):90-93.

[6]何立恒,史玉峰,郑加柱.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测绘通报,2010,8:74-77.

作者简介:

电气工程本科教学 篇12

3月22日,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 我国即将出台方案, 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 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 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在这种形势下, 实践性较强的土木工程专业也面临新的挑战, 如何对该本科专业重新定位, 寻找技能与学术的平衡点, 提出合理的改革方案有待思考。为此, 本文围绕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双模式”教学改革, 从培养内涵、存在问题、改革建议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实现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与即将到来的高考改革的对接, 为相关改革方案的提出以及高校应对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

1 土木工程本科“双模式”培养内涵

高等学校的发展更多地取决于外部环境和外部因素的制约, 由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多样化[1]。即将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正是顺应了这一高校发展的理念, 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专业性更精、适用性更强。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工科专业, 目前该专业本科的教学主要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其中以理论教学为主, 实践教学为辅。就当前开设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例, 理论教学课时为48课时, 而实验教学课时仅为8课时。这就造成教学偏重理论, 技能传授普遍欠缺的局面。此外, 专门设置的学生实习环节也多偏重于参观、讲解实习, 真正让学生投入到生产一线亲自参与技能应用的机会很少, 即使有这种机会, 由于生产单位的要求及实习时间限制等多方面因素, 学生也很难对专业技能的核心技术、关键方法理解掌握。这有悖于“双模式”要求“技能型、学术型”齐步走的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双模式”培养思想, 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与实践简单结合的层面上, 而是把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度, 适当的调整理论与实践的比重。技能型人才除对主要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以外, 更注重对专业技能的培训, 偏重于“学、产”;而学术型人才更注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 为了防止理论脱离实践以及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弊端, 可以让学生尽早投入到工程问题的科学研究当中, 解决工程中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偏重于“学、研”。而不是像现在的土木工程本科专业, 实践环节与教学环节掺杂在一起, 技能与学术不是很明确, 学生略有实践动手能力却不是很精, 学生略有科学思维, 但是理论功底不是很深厚, 对科学问题的思考深度不够。

2 土木工程本科“双模式”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指导思想不适合

目前我国多数本科院校实行的是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教育, 这种教育偏重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而对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泛专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视不够[2]。也有少部分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高校侧重于应用性人才培养, 使得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成为薄弱环节[3]。随着“双模式”高考方案的提出, 上述两种指导思想下的培养模式都是不可取的, 尤其是以第一类指导思想为基础的大多数高校面临着新的挑战。

2.2 师资配置不均衡

“学术型”与“技能型”教师配置的比例以及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是双模式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前提。从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整体来看, 目前各高校侧重于“学术型”教师的引进, 多数高校已经将专职教师的要求提高到博士水平, 而对来自于设计院、建设公司等生产性单位的“技能型”教师的引进不是很重视, 这就造成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大部分师资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仅足以培养学术型人才, 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2.3 课程设置不合理

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目前主要有岩土工程、交通工程、建筑工程三个方向[4]。前两年一般以大课的形式进行公共课及专业基础课的统一教学, 而后分方向进行专业课教学, 其中教学过程中穿插认识实习, 在最后一学年安排毕业实习。此中缺乏开设专门的专业技能培训课程, 使得多数学生停留在理论认识水平, 对于工程概念不是很明确, 影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时, 开设的理论教学课程内容不是很深入, 尤其是专业课很多课本仅仅给出了最终的计算公式, 而对公式的渊源以及推演过程未做详细阐述, 由于课时数目的限制, 教师也很难进行深入讲解, 这将导致学生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 对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3 土木工程本科“双模式”教学改革建议

3.1 明确指导思想,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双模式”高考要求高校对本身定位重新思考, 以往侧重于单一模式的招生培养方式将会使高校失去很大部分生源, 学生是学校的生存之本, 生源的流失会对高校生存产生威胁。因此, 顺应高考改革, 明确“技能型, 学术型”两类人才都要重视, 两种培养模式都要实行的指导思想, 才能保证高校的生存、发展。

3.2 强化技能型师资力量, 平衡师资配置水平

针对当前“技能型”教师数量不足这一现状, 多与生产单位交流, 采用专职、校外聘用、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 加强技能型教师的引进力度, 也可以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 借助已有平台提高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应用技术能力。此外, 鼓励当前“学术型”教师强化专业, 淡化技能, 多在自己从事的教学、科研方面投入精力, 力求将学问做深、做精, 能够将本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到本科生的理论教学中, 并且结合自身科研课题, 适时引领“学术型”学生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来。

3.3 合理设置课程, 突出“双模式”特点

实行技能型与学术型统分结合的授课方式, 入学初期的基础课程统一授课, 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基础课学习完成以后, 要进行专业分科, 对“技能型”人才实行以技能培训与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为主, 理论学习为辅的教学模式;“学术型”人才正好相反, 主要是理论的传授, 辅以简单的实际应用锻炼。到后期的实践环节, “技能型”人才着重投入到生产性单位, 根据单位的岗位需求做好相应的对接;“学术型”人才着重投入到创新性研究单位, 也可以鼓励其中的一部分继续进行学术深造。

4 结语

“技能型、学术型”并重的高考改革即将到来, 本文针对土木工程本科专业, 从培养内涵入手, 明确了“双模式”改革内容, 进而分析当前培养方式存在的一些与“双模式”相抵触的问题, 最后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通过对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双模式”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 希望能为新高考形势下该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摘要:新一轮“技能型、学术型”高考改革势在必行, 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想继续生存和发展, 需要重新思考定位。本文以即将到来的高考改革为背景, 以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为对象, 在对“双模式”培养内涵理解的基础上, 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 提出教学改革建议, 为土木工程本科“双模式”教学改革方案的提出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双模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宋娟, 印兴耀, 孙成禹, 等.地球物理学专业双模式人才培养方式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 2013, 3:17-20.

[2]康全礼.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5.

[3]吴晓义, 唐晓鸣.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指导思想与校本特色[J].高教探索, 2008, 4:75-79.

上一篇:岩溶桩基施工处理下一篇:距离保护Ⅲ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