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工程中电气工程

2024-07-12

变电站工程中电气工程(共12篇)

变电站工程中电气工程 篇1

对变电站中电力设备的进行有效的维修和维护, 提升设备维修技术水平, 是提升电气设备运行质量, 保证电气设备安全性、稳定性, 防止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损坏的重要手段。就设备维修工作本身来看, 该项工作的重点内容就在于熟练的掌握设备运行的具体情况和实时运行状态, 以便能够得到理想的维护和维修效果, 保证电气设备可以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 提升电气设备的使用效率。

1 维修变电站设备的必要性

在电力系统中, 变电站占据着关键的位置。 但由于变电站中的设备在日常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运行问题, 从而导致电气工程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问题, 进而造成电力企业的正常稳定运行、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 为了有效的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 减少设备故障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 加强对电力工程中变电站设备的维修和维护, 保证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便成为了电力工程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2 变电站设备维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观念上的重视

(1) 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 维修人员往往不会主动的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巡查, 使得设备问题无法被及时的发现, 导致当这些问题出现时, 维修人员变得十分的忙乱。 (2) 在维修变电站设备的过程中, 维修人员忽视了对设备上小问题的维修和维护工作。 这样一来, 就极容易导致一些原本细小的设备问题由于长时间的忽视, 而逐渐变成了一个会对电网系统和电气工程正常稳定带来严重不利影响的重大设备事故。

2.2 不重视预防性维修

电力是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 变电站设备运行是否稳定、正常, 不仅关系着电力供应的可靠性, 也与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 所以, 变电站设备维修不能只针对已经发生的问题, 应在问题发生之前就采取一些预防性的维护措施, 将隐患预防和问题排除结合起来, 提高变电站设备维护与维修的整体质量。 为了做好隐患预防工作, 应建立巡查机制, 定期对变电站设备进行巡视, 尽早发现问题、尽早解决问题, 排除一切安全隐患, 避免酿成重大事故。

2.3 不重视维修制度

维修制度是变电站设备维护与维修工作实施的依据, 必须制定周密严谨的维修制度, 并在日常工作中坚持的贯彻落实, 确保各项维护、维修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有条不紊的进行。 然而现实是相关部门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已有的规章制度也落实不到位。 根据相关规定, 对变电站设备进行日常维修时, 相关设备应是合格的, 维修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 有从业资格证书, 熟悉维修环境、维修设备, 并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设备检修。 但是, 不少维修人员不严格执行规章流程, 不重视安全机制, 认为只要完成维修工作就可以了, 经常违规操作, 严重降低设备维修工作质量。

3 变电站设备日常维修工作的加强措施

3.1 提高维修人员专业技术能力

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对变电站设备维护与维修工作质量的高低有重要影响, 为保证变电站设备运行正常、稳定, 必须提高变电站设备维修人员专业技术能力。 对维修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使维修人员掌握先进的设备维修技术, 熟悉设备维修流程, 树立安全意识, 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维修技能。 同时, 定期组织内部技术交流活动, 加强维修人员之间的技术交流, 相互学生、共同发展,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变电站设备维修队伍, 为设备维修工作提供保障。

3.2 建立预防性维修制度

为保证变电站设备运行正常与稳定, 必须加强预先控制, 通过定期进行的预防性维修工作及时消除故障隐患, 避免引发更严重的设备故障, 保持设备始终处于稳定运行的状态。 为此, 必须建立完善的预防性维修制度, 从行政层面肯定预防性维修工作, 使之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1) 先建立一套变电站设备巡查机制, 定期进行设备巡检; (2) 巡检中发现的大小问题必须及时汇报, 接到报告后立即派遣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护、维修, 将所有的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阶段, 以免出现更严重的设备安全事故, 抱枕变电站电力供应等持续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3.3 建立完善的维修机制

对于电气工程中变电站设备而言, 为了对其进行较好的维护管理, 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威胁机制, 使得维修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据可依, 有章可循, 使得变电站设备的维修效率实现较大程度的提升。 对于变电站设备而言要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查, 使得设备能够在良好的状态下运行, 因此要对工作人员做好相关的培训活动, 使其掌握相关的操作规范和技能, 并能够对维修工作实现总结和分析。

4 基于变电站安全运行的设备管理维修建议

4.1 提高设备的智能化程度

在我国的众多变电站当中, 对于危险点预控技术实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因此工作人员应该对相关的技术实现完全的掌握, 且为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变电站设备的维修质量和效率, 工作人员还应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 从而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同时, 在现代化的发展建设中, 还应对设备进行智能化的技术改造, 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之内找到出现故障的位置, 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因检修而发生停电的时间。

例如, 在各个控制开关处增设辅助性的电流或电压检测装置, 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对出现故障的位置处实现迅速的查找;在电压器的周围安装红外监控设备, 还能够对设备的运行情况实现实时监督;在油设备上安装油色谱分析仪, 能够对设备绝缘的情况实现实时的分析, 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问题, 避免出现较大的故障。

4.2 提高对变电站安全运行的认识

对于电气工程中变电站设备的维护和维修而言, 要想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还应该使得工作人员正确的认识到变电站安全运行的重要性, 同时这也是提高变电站设备维修技术实际应用性的前提保障。 因此, 变电站的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相关工作的检查力度, 如操作规范等, 要求检修人员将诊断结果做好相关的记录, 包括故障的严重程度、采取措施和结果等内容;同时还要建立奖惩机制, 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5 总结

总的来说, 电气工程中的变电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对于其日常维护和年度维修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要求其工作具有较高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将意外事故的发生率降低为零。 除此之外, 变电站的管理部门应该定期组织与变电站安全运行、检修技术相关的会议和活动, 例如安全周和安全月活动、技术竞赛、技工经验交流大会等, 使得工作人员正确的认识到变电站设备的维护和维修工作的重要性, 还可以多媒体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宣传, 使得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保持高度的责任感。

摘要:伴随近些年社会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速度的提升, 使得获取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一个根本目标。对于电力企业来讲, 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想获取更多的效益, 提升设备的问题性, 保证电气工程施工和运行的质量, 做好设备的维护和维修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对此, 本文以电气工程为立足点, 通过该项工程中变电站设备维修和维护工作的研究, 从而就提高电气工程中电力设备运行质量的措施进行研究。

关键词:电气工程,变电站设备,维护,维修

参考文献

[1]谷健, 刘佳, 李旭.如何加强变电站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管理和养护[J].电子世界, 2014 (16) .

[2]王增红, 张洁, 靳鹏程, 杨剑波, 刘博闻.35k V变电运行模式及管理对策分析[J].科技与企业, 2015 (21) .

[3]夏建辉, 赵立建, 王少杰, 韩伟, 刘佳.探讨配电线路维护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方法[J].通讯世界, 2015 (21) .

[4]韩伟, 刘佳, 夏建辉, 赵立建, 王少杰.分布式发电并网运行管理技术的应用探讨[J].化工管理, 2015 (32) .

变电站工程中电气工程 篇2

前言

就目前来看,输变电工程肩负着电力资源的供给、分配、转换及输送的重要职责。随着各领域及大众对电力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长,输变电工程电压等级的提升也对工程在实际建设期间的经济性、可靠性及高效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进一步巩固与夯实输变电工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据的重要地位,现阶段相关工作人员也应将发展重点放在输变电工程施工中的物资管理上,认清现行物资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制定出相关解决措施,并以此切实提升输变电工程的施工效率及质量。

变电站工程中电气工程 篇3

【关键词】电力工程;变电站;技术

变电站又叫变电所,是我国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打个很形象的比方,电力工程如果是一个人,那么变电站建设工程就是这个人的外交能力,它负责将产生的不稳定电压变成稳定电压,并将其转化为统一电压,汇总、输送,将电力资源以安全、稳定的方式传送出去,可见变电站建设工程结果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电力资源环境、电力输出结果的好坏。

一、变电站变压器的安装技术

变压器的安装工作是一项有针对性的专业安装工作,其安装工作需要有专业的安装设备和安装方法,仪器、仪表等一个都不可被忽视,安装过程要有专业人员负责,严格遵守安装。在变压器的安装过程中应该根据变电站的实际需要来合理设计变压器的安装方法,现代变压器就和传统变压器就存在这很大的不同,现代变压器一般被设计为一体式,内部装置不可被分开,外部由油箱包裹,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变电器设备。在施工中有专门的货车、客车等送往施工现场,一般来讲,当下的变压器施工现场均有配有索道配合变电所的施工工作。在变电器的安装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变压器的结构特点来设定施工方案,如不同变压器中高压管、冷却管、调压系统等设计位置均不相同,根据变压器的结构和使用需要来确定变电所建筑的特点也是变电站建设技术的一项内容。

二、变电站高压试验

变电站的高压试验是变电站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变电站在日后使用过程中的效果、安全等方面,下文就简单介绍几点在变电站高压试验中需重点注意的问题:第一步,全面、有效使用绝缘油,将变电器周围涂抹绝缘油以减少高压试验带来的安全隐患;第二步,对变压器进行真空处理,并在真空环境下为其注油;第三部,开始局部放电试验;第四步,对放电结果进行核算,计算绝缘油的耐压值使用是否合理、颗粒度测试结果等等。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在高压试验环节中变压器的侧相套管有裂纹产生,有可能是因为设备受潮所致,需重新做高压试验,降低可变因素数量,确定其产生原因。

三、安装隔离开关装置

在以往的变电站建设过程中施工者一般都不大注意安装隔离开关装置工作,一般来讲其对短路器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隔离开关的重视程度,这种疏忽意识表现在国内变压器的高压隔离开关大多数都没有安装消弧装置,以至于在电压外泄时变电所内有没有良好的断电装置。一般来讲隔离开关一般安装在架空线架和输电电缆的连接之处,断路装置开关的电源傍,分支线缆的T型接处,架空线与跌落开关中间等等。在安装隔离开关时应该注意在安装开关时不要用力过大,这样会使装置内部齿轮装置发生变形、不对称;在设置开关触动点时要注意静态出头要避免大面积接触,不能插入过深;落地刀的臂杆不能过长,在日常使用过程中要及时给静态触电涂抹润滑油和保护油,保持其良好的灵活性;及时清理隔离开关的灰尘、锈迹等,保持开关清洁。

四、变电站二次续保技术

二次续保技术是保证变电站意外事故及时停转、放电、漏电时保障人生安全的重要手段,是变电站建设工作中重点的技术项目,所以我们要重视起对二次续保技术的应用。在实际变电站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实际建设经验总结,在二次续保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可使用短接触点的内部设置作为二次续保装置保护手段,这样在二次续保装置的日常运行中容易产生跳接、误接导致设备短路、跳闸。另外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继电器的插件在插拔时应该保证是在断电的情况下,并且由专人进行记录,以便降低在日常工作中由于插件插错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完善拔插插件的规范。

(二)在二次续保技术正式开始使用前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装置试电试验,在这过程中要谨慎检查其装置的安全性是否完整,接地导线连接方式是否正确,压板安装的是否正确,有没有多按或是少的现象。当试点试验开始时要注意将外部的连接断开,这样就能避免在试店过程中外部设备将这一过程视为漏电,从而启动自身的断电保护系统。

(三)确保记录结果的有效性与正确性,正确记录在试电时二次续保装置的各项数值,应该由专人负责记录、整理、校队这些数值,以便减少因为数据值的偏差导致的设备参数错误使设备无法正常使用或是病态使用的情况。

(四)在日常工作中对设备进行有效维护和修正,因为二次续保装置只有在发展事故时才会被唤起,而在一般良性运转的情况下很长时间都不会发展什么产业事故,所以二次续保装置的使用次数也就相对降低,对其做好日常的保护工作有助于当事故发生时其能够及时反映。

五、电力保护设备的日常监控

变电站是一个高压环境,一旦发生了事故其后果将不可想象,所以加强其日常的监管工作也是维持变电站正常健康运转的一种手段。在对电力保护装置进行日常监控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电力保护装置投入运行之前需核对设计图纸与实际施工中线缆线等辅助设备连接情况,确定两者均正确才能投入使用。在使用前应对保证装置进行试点工作,并对电压和电流定向测量,确保正确能在日常工作时使用。

(二)当变电站设备发展异常运转或是停止运转时,应该立即停止相关设备工作,并立即成立专家组对设备进行检修,并将电力保护装置也列在检修内容之内,即使当时电力保护设备没有出任何问题。这样做可以保持电力保护装置的长时间有效性,也可以讲设备对电力保护装置的干扰降到最低。

(三)电力保护设备在日常运作时要经常为其进行维护、检测、电流测量、电压监控等工作,如若出现不正常诊断之则应该立即停止设备工作进行检修。

六、数据通讯控制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带来,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和方式已经成为一个产业能够适应当下经济市场要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变电站也不例外,发展变电站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当今变电站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变电站以其产业内容的重要性决定其内部信息化的内容必须能够满足统一管理、经济发展、系统化、自控化、自我调节等功能,这里对当下电站信息化进程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出变站的信息化发展方向为:具有快速实时的反应能力,具有很高的可信性,具有良好的电磁共容性,具有明确的分层管理模式。另外变电站在进行信息化管理变革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自主应用软件的开发,应该將网络资源、信息开发作为与电力输送同等重要的工作。

总结

电力企业作为我国经济支柱型企业,其发展状态和发展势头影响的不仅仅只是经济,对我们科技进步、和谐建设均有着保障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把电力工程看做是一件大事来对待,而作为这件“大事”的直接输出端变电站的建设工作能否科学、有效、与时俱进就成了我国电力发展中的重点问题,也是考验我国电力建设能否跟上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重要衡量标准。

参考文献

[1]梅涟.浅谈变电运行故障处理[J].硅谷,2010(17).

变电站工程中电气工程 篇4

具体安装步骤如下: (1) 安装人员必须仔细阅读安装说明书, 必须按照《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交接试验标准》、《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的规定进行现场交接试验; (2) 断路器安装后现场必须进行检漏试验。 (3) SF6断路器充气后待设备稳定12小时后才可进行微水测试, 24小时后方能进行交接试验。 (4) SF6断路器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断路器分、合闸线圈电流与继电保护的配合问题。

我们在对SF6断路器安装时要特别注意对SF6气体的检漏:检漏前我们必须需要确认被测点周围没有SF6气体, 处在额定大气压下, 并且需要卸去检漏孔上的螺堵24小时后方可检漏。每个检漏孔的漏气率是按产品年漏气率小于0.5%的要求平均分配而得到的, 检漏孔的漏气率与产品的年漏气率的具体关系如下:

其中, Fy表示产品年漏气率, 用%表示, Fn表示所有检漏孔漏气率之和, FÁÁÁÁÂÃÄÂmÁÃÅÄ;T表示一年的时间, 用秒表示, 31.5·106 (s) ;V表示产品的充气容积, (m3) ;Pr表示产品的额定充气压力, (MPa) ;P表示大气压, (MPa) ;G表示产品的充气重量, (g) ;>表示SF6气体的密度, 6.14·103g/m3。

如果每个检漏孔的实测漏气率都小于其允许的值, 那么断路器的密封性能肯定合格;如果个别检漏孔的漏气率超过了其允许值, 并且经过公式 (1) 进行计算, 如果计算的结果所得年漏气率y F不超过0.5%, 那么断路器的密封性能仍为合格。

2 电流互感器

由于电流互感器作为进行测量和保护的重要设备, 是一次系统和二次系统之间的联络元件, 因此它的安全稳定运行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对保护用的电流互感器安装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 保护用的电流互感器, 为了防止一次与二次绝缘击穿时高电压串入到二次回路危及人身安全和损坏仪表设备, 因此二次回路必须进行可靠接地; (2) 保护用的电流互感器的安装位置要合适, 从而便于维修; (3) 保护用的电流互感器的装设点应尽量消除主保护的死区。在装有两组电流互感器的电路, 位置允许时应该把电流互感器放置在断路器的两边, 从而使断路器处于交叉保护之中。

3 电压互感器

电压互感器是变换电压的电气设备, 它主要具有以下作用: (1) 将计量仪表和继电器等低电压的二次设备与高电压的一次设备进行电气隔离, 从而来保证工作人员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2) 它可以将一次回路的高电压变换成二次回路的标准电压, 满足各种测量和保护装置的需要。

我们针对110k V电压互感器安装过程中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进行简要的介绍:某变电站的一台110k V电压互感器频繁出现爆裂损坏现象。我们初步猜测是电压互感器二次侧二次设备损坏对地短路引起的故障, 更换设备后恢复正常工作。过了一段时间又发生同样故障, 并且都是只损坏电压互感器, 二次侧其他二次设备均正常。因此, 我们分析是电压互感器接线上存在问题。

电压互感器示意图如如图1所示, 该互感器采用B相直接接地。图1B相接地点选在保险管FU2的末端, 这样就实际接成了图中虚线圈之处。为了防止雷电波引入到电压互感器二次侧, 我们通常在电压互感器中性线上装有阀型避雷器 (F) 。当阀型避雷器 (F) 瞬间放电后如不能及时恢复, 相当于互感器V (B) 相对地短路。由于该二次侧接地点被接到了保险管前, 长时间的短路电流最终将使电压互感器烧毁, 所以接地点选取错误就是该故障产生的原因。

4 变压器

本文研究的主变电站内总变压器为110k V/35kV/10kV、31.5MVA, 绕组形式是YNd11。由于电力变压器安装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网的安全运行, 因此, 对110k V变压器制定现场安装工艺控制就显得十分必要, 它不仅可以指导我们的安装工作, 而且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安装水平, 使我们的安装技术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变压器安装工序流程主要由现场检查、安装前准备、器身检查、总体复装、真空注油、热油循环和二次接线及启动试验等部分构成。变压器在安装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 保持油箱内的清洁。变压器各附件的浸油部位、油管道内壁、各个法兰面及油箱底部等是否清洁, 对变压器能否长期安全稳定运行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脏污和水分会导致绝缘油的品质下降, 从而降低了变压器的绝缘性能;绝缘油中的金属粉末沉积在油箱底部以后, 往往会造成磁路短接或铁芯多点接地。例如, 安徽省安庆城西变l号主变压器因为油箱底部有较多铁屑从而导致磁路短路, 引起变压器过热;淮北宋町变2号主变压器由于绝缘油中的金属粉末沉积油箱底部形成“桥接”现象, 从而导致了变压器的铁芯多点接地。

因此, 我们在变压器的安装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油箱内的清洁, 对所有附件的浸油部位都应擦拭干净, 如套管的下端、导管内壁和法兰面等, 特别是对套管下部均压球的内侧, 我们应该卸下来仔细擦拭;在对通油管道进行检查时, 我们必须要菜用合格的变压器油进行冲洗。

(2) 做好密封处理。渗漏油、进气、进水现象是变压器运行中最常见的问题, 对变压器的安全稳定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出现这一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法兰连接处密封不严。因此, 在变压器的实际安装过程中, 我们要做好油箱和附件的严密性检查和处理工作, 从而来保持法兰面的清洁和平整。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 油脂电容式套管顶部的密封一定要严密。因为套管项部一般高于储油柜油面, 运行中不能直观地判断其是否渗漏, 而在安装阶段做变压器整体密封检查时, 往往由于其位置高不易检查而被忽视。每年的变压器运行中都有因为套管项部密封不严, 导致雨水沿导管渗入到变压器内部而导致的事故。例如安徽省蚌埠变电所3号变轻瓦斯频繁启动, 就是由于潜油泵密封不严和负压区渗漏进气造成的, 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

(3) 套管末屏接地要好。近些年来, 我国发生多起因变压器套管末屏接地不良发生的事故, 变压器套管的安全运行与否对变压器的稳定运行息息相关。一旦变压器套管损坏, 对变压器的损坏也将是致命性的。例如, 2004年3月9日, 合肥市黄山路变电所2号主变压器的110k V套管发生爆炸, 主变压器差动保护动作。事故的原因是变压器的A相套管末屏在投入运行时就已开路, 运行过程中套管末屏对地放电, 并逐步形成贯穿性放电, 最后到了了110k V套管的爆炸, 从而损坏了变压器。因此, 我们在变压器的安装过程中, 一定要做好套管末屏的接地工作, 保证变压器的安全稳定运行。

5 结束语

提前控制各单元电气设备安装质量, 是确保变电站全过程安装正常的关键, 是控制安装质量好坏的重要环节。通过变电站安防系统, 管理人员在监控中心可以随时对各种设备实施控制, 消除重大事故隐患;及时处理各种意外情况, 从生产设备、生产设施、环境、人员等诸多方面保证了变电站的安全生产, 极大地提高了变电站的生产能力。同时加强变电站的安全保卫、火情监视, 以增强安全保障并提高变电站运行的自动化水平, 确保系统建成后能够满足变电站安全防范的实际需要。

摘要:本文从断路器、隔离开关、CT、PT和110kV变压器的安装工作技术含量高、安装过程复杂,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协调各工程之问的合作, 而且还要理顺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 还要加强对安装工作的知识强化工作, 从而保证安装工作的顺利进行, 浅谈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安装,互感器,电流,电压

参考文献

变电站工程中电气工程 篇5

沉井技术在水电站埋藏式压力管道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作者:王葵华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20期

摘 要:本文介绍西里水电站埋藏式压力管道施工过程中,采取沉井施工技术进行施工,确保了工程安全和施工安全。

关键词:沉井 水电站 埋藏式 压力管道

中图分类号:TV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7(b)-0121-02引言

西里水电站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境内,是黑水河左岸一级支流毛尔盖河水电梯级规划的最末一级电站。电站为引水式开发,电站闸址位于俄多沟与毛尔盖河汇口下游,厂址位于西里村毛尔盖河右岸,电站装机容量为3×26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3.634亿kW·h。

电站由首部枢纽、引水系统和地面发电厂房等组成。电站从闸址右岸侧向取水,引水隧洞沿毛尔盖河右岸布置,全长12556.52m。隧洞断面型式平底马蹄型。

厂址为三叠系上统侏倭组(T3zh)深灰~灰色变质砂岩夹砂质板岩及炭质片岩,岩体结构类型为层状,岩层产状N10~30°E/SE∠40~60°,为外倾坡,岩层走向与河流流向呈小~中等角度相交,倾向左岸偏下游。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主要分布于河床、阶地和谷坡及坡脚,为冲积、冲洪积、崩坡积及冰水堆积层,谷坡上部及坡顶还分布有残积土。厂址覆盖层厚度44.9~57.6m。厂址区位于占提克至工段倒转向斜东南翼,区内无区域性断裂通过,次级小断层随机分布。据现场调查,物理地质现象主要表现为较强烈的风化卸荷,推测强卸荷水平深度15~25m,弱卸荷水平深度35~55m。

压力管道为地下埋藏式,采用一条主管,经二个卜形岔管分为两条支管分别向厂房内两台机组供水的联合供水布置方式。压力管道内径4.5m,总长375.96m。压力管道与厂房连接段覆盖层埋深为16m。沉井施工技术介绍

沉井是修筑深基础和地下构筑物的一种新型施工工艺。施工时先在地面或基坑内制作开口的钢筋混凝土井身,待其达到规定强度后,在井身内部分层挖土运出,随着挖土和土面的降低,沉井井身靠其自重或在其他工程措施协助下克服与土壁间的摩阻力和刃脚反力,不断下沉,直至设计标高就位,然后进行封底。

沉井施工工艺的优点是:可在场地狭窄情况下施工较深(可达50m以上)的地下工程,且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可在地质、水文条件复杂地区施工;施工不需复杂的机具设备;与大开挖相比,可减少挖、运和回填工程量。沉井工艺一般适用于工业建筑的深坑(料坑、铁皮坑、翻车机室等)、设备基础、水泵房、桥墩、顶管的工作井、深地下室、取水口等工程施工。

西里水电站沉井位于埋藏式压力管道与地面厂房连接处,压力管道从其中间穿过。该沉井平面形状为矩形,断面形式为8m×8.2m,井壁钢筋混凝土厚60cm,顶面设计标高为2135.30m,刃脚底部设计标高为2119.00m,沉井总深度为16.3m。该沉井根据地质和现场实际情况,采用“井中人工干挖取土法”施工,排水下沉,干封底。设计下沉起始标高为2134.8m。沉井制作

3.1 基础

沉井刃脚范围以外30cm基础要夯实,夯实后满铺50cm砂石垫层,整平后用平板振捣器振捣密实。在刃脚基础范围以外30cm做15cm的C10混凝土垫层。

3.2 钢筋制安

a钢筋加工

(1)钢筋现场钢筋制作场加工。

(2)钢筋的表面洁净无损伤,油漆污染和铁锈等在使用前清除干净。带有颗粒或片状老锈的钢筋不得使用。

(3)钢筋平直,无局部弯折,钢筋的调直遵守以下规定:

①采用冷拉方法调直钢筋时,Ⅰ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4%;Ⅱ、Ⅲ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1%;

②冷拔低炭钢丝在调直机上调直后,其表面不得有明显擦伤,抗拉强度不得低于施工图纸的要求。

(4)钢筋加工的尺寸符合施工图纸的要求,加工后钢筋的允许偏差不得超过表1和表2的数值。

钢筋的安装位置、间距、保护层及各部分钢筋大小、尺寸均按照施工图纸的规定进行,其允许偏差控制在《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2001)要求的范围内。为确保混凝土保护层的必要厚度,在钢筋和模板之间设置强度不小于结构设计强度的混凝土垫块,垫块中埋设铁丝与钢筋扎紧,垫块位置互相错开,分散布置。各排钢筋之间用短钢筋支撑,以保证位置准确。

c钢筋连接

现场钢筋的连接采用手工电弧焊焊接或机械连接,为提高工效,节约材料,对于能够采用机械连接的部位,优先考虑机械连接。钢筋接头分散布置,并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现场所有焊接接头均由持有相电焊合格证件的电焊工进行焊接,以确保质量。

焊接方法包括:现场竖向或斜向(1∶0.5范围内)钢筋焊接:直径在22mm以下,主要采用搭接手工电弧焊;直径在22mm以上,主要采用接触帮条焊,单面焊10d,双面焊5d,钢筋中心线必须尽量保持一致;直径22mm以下考虑采用搭接接头,同一断面处的钢筋接头数量刃脚处不超过25%,其余区域不超过50%。

3.3 模板施工

首先在垫层上画出刃脚的外围尺寸线,并用木模支模,为保证砼成型质量,木模必须要经过挑选,表面毛糙或不平的不得使用且尽量使用大板的木模以减少接缝。筒内用钢管架做四壁支撑,四周搭设钢管架做外壁支撑,并做环形钢管箍固定木模防止爆模,墙内采用直径12mm的钢筋做间距500×500mm的对拉杆。刃脚模板在砼强度达到75%后方可进行拆除,其余在砼强度达到50%后进行拆除。模板拆除后要分类堆码,方便下次使用。

3.4 混凝土施工

此沉井分三节浇筑,第一节高5.55m,第二节高5.30,第三节高5.45m。混凝土强度:井壁、横梁、拱墙为C25,封底砼垫层为C15,找平层为C20。混凝土总方量为363.93m3。第一节为

112.2m3,第二节为107.74m3,第三节为144.02m3。混凝土采用现场搅拌,砼强度严格按设计挂牌施工,用塔吊吊运至仓位下料。

(1)混凝土分层

由于每节沉井较高,为了避免因下料高度过大造成砼离析,混凝土浇筑采用分层浇筑,每层厚度控制在30~50cm,用窜筒下料。

(2)混凝土振捣

由于沉井井壁较长,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混凝土振捣采用2~3台高频率插入式φ50电动振捣器振捣,振动棒各插点的间距均匀,中间不超过振动棒有效作用半径的1.5倍,为保证分层间的结合紧密振捣器插入下一层的深度不得小于50cm;振捣时,振捣器尽量避免接触模板,以防止模板变位。

(3)施工缝面处理

施工缝面处理方法为:在混凝土初凝后至终凝前,使用4~6kg/cm2压力水冲或人工去乳皮和灰浆,直到混凝土表面积水由浑变清,露出粗砂粒或小石为止。冲毛后,清冼干净,保持清洁、湿润,在浇筑上层混凝土前,层面松动物及积水清除干净后均匀铺设一层2~3cm厚的水泥砂浆,砂浆标号比同部位混凝土标号高一级,以铺设砂浆后30min内被覆盖为限,确保新老混凝土结合良好。

(4)砼养护:砼养护采用铺麻袋或薄膜覆盖养护28d。

(5)低温季节浇筑混凝土温控措施。

由于很快就进入冬季浇筑混凝土要采取保温措施,确保混凝土不被冻坏,措施如下:

对骨料设顶棚防雨、防雪和防霜,防止骨料结冰,提高骨料入机口温度,混凝土拌和时用热水拌和,提高混凝土出机口温度;

掺用早强剂,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增强抗冻能力;

运输过程中用保温薄膜覆盖,防止热量损失;拆模后立即用保温薄膜覆盖表面。并临时封堵孔洞,间歇层面保温至上层混凝土覆盖前为止。沉井下沉施工工艺

此沉井分三节第一节高5.55m,第二节高5.30,第三节高5.45m,分多次下沉到位。

4.1 下沉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沉井下沉须对沉井办完验收工作,砼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100%方可就位下沉。

(2)下沉前,先将沉井壁内外底部的模板拆除,保证沉井内外壁平整光滑,无影响下沉的障碍物。

(3)搭设钢质手扶梯,布设照明系统。

(4)沉井四周外测设标高控制点的轴线控制线,按序编号,以便于沉井下沉时进行观测。

(5)沉井下沉所需设备完好到位。

(6)劳动组织分工安排。

(7)测量水准点,技术复核确。

(8)下沉前安全检查,确认无隐患。

4.2 沉井下沉施工

(1)沉井就位后首先在井壁四角设置高程控制点,在井壁中心线内外壁对称设置中线及垂线控制线,便于在下沉过程中及时观测、测量控制。

(2)第一节下沉前先挖去刃脚下方的垫层,四周均匀掏空,中间留1~2m(视地质情况而定)的台,挖土顺序为先中间后四周,待大部分的土都挖完后才挖去台,要均匀的挖,不能一次把一个挖完否则会导致井偏斜,直至井下沉到开挖位置。每次开挖深度及下沉深度控制在20~30cm。后照此循环下沉到设计标高。如发现沉井下沉太慢则可以采取在井壁顶部增加荷载的方法使之下沉。

(3)此沉井土方开挖量为1070m3。沉井下沉中挖土必须均匀对称,挖土主要采用人工开挖,松散部分采用十字镐、钢钎等工具,如遇比较坚硬的基岩或大的孤石即采用钻孔爆破的方法开挖,爆破采用人工钻孔,用YT-28手风钻,造孔直径32mm,药卷直径25mm,为了爆破对沉井产生影响和破坏,爆破采取浅孔松动爆破。采用塔吊或搭设井架提升出土,运至指定地点或临时堆场,沉井周围严禁堆土。

(4)沉井下沉过程中必须严密检测,发现沉井倾偏及时纠正,每次下沉前和下沉后都要做观测记录和施工记录,记录下沉深度,偏移情况,开挖面地质情况。高程观测可用水准仪,垂直度和位移情况可用经纬仪或全站仪观测。及时分析观测记录,便于随时掌握沉井下沉情况,如发现问题便于及时采取措施。

(5)当沉井接近设计标高时须做稳定观测,观测24小时下沉量小于10cm即可。沉井至设计标高时偏差不超过下列值:

(a)水平位移与下沉深度之比不大于1/100,且不大于100mm;

(b)沉井刃脚平均标高与设计标高的偏差不大于80mm。

(6)施工排水

施工排水采用离心式水泵抽水,水排至施工区域外。坑内采用挖集水坑(初步计划

1.5m×1.5m×1m,视渗水情况而定)。

(7)对沉井偏移的控制及补救措施

在下沉过程中对沉井要及时观测,发现沉井偏移要采取补救措施。

在下沉过程中要使沉井均匀的下沉,防止因为多次下沉不均匀而沉井倾偏从而导致轴线偏移。当发现某一方下沉过慢时即沉井沉井有倾偏现象时则开挖时先挖那一侧,使之保持垂直下

沉。当发现轴线已经偏移则在开挖过程中有意识的把偏移轴线一侧多挖,使之倾偏再校正,反复多次使之回到原来的轴线上。沉井封底施工

待沉井下沉稳定后,将底部挖成锅盖形状,将刃脚部位填实。填铺15cm的砂石垫层并夯实后浇筑20cm厚C20砼。在浇筑砼之前底部要保持干燥,不能有积水。封底施工前在基坑底部打入钢管接离心泵抽水,随后将集水坑填实后进行封底施工。待封底砼达到一定强度后用快硬性砼将钢管封堵后填土。土方回填及拱墙施工

变电站工程中电气工程 篇6

关键词:电力工程;变电检修;危险;控制策略

引言:在电力工程中,变电检修现场是一项容易发生危险事故的高危工作。在电力企业变检修间工作过程中,检修现场的危险点主要是来源于过程中存在的威胁施工安全的各类因素,对于这些危险点,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施工、检修人员会带来一定的人生安全威胁,并且对于供电系统的波动也相当大。对此,提出并实施变电检修现场危险控制,对于保障电力工程经济收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变电检修控制必要性

为了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必须对点系统当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定期的检测、维护管理,一旦在巡查过程中发现任何可能的安全隐患,都必须及时进行调查并清除危险”。电力系统的检修工作本身也是一项较为危险的工作,检修人员在检修过程中首先需要保障自身的生命安全,其次便是保障电力设备的工作安全性。

变电站的主要工作职责便是对相关电力设备进行必要的检查维修以及保养,在现场检修过程中,必须要及时的发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问题,变电检修现场的危险性也比较高,只有在保障所有危险不会发生前提下才能够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

因为电力企业的电力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与危险性。对此,变电检修人员在现场检修过程中必须做好充分的事前准备,提前完成各类人身安全防护工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对可能出现危险的变电检修环节进行危险性控制,其中包含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等多方面存在的危险因素,这对于变检修间的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需要保障电力运行系统具备一定的安全性,具有健全的安全保障措施;其次,因为变电站是电力能源生产、运输的必要环节,所以在检修工作中应当开展对危险因素的预测以及排除,提供并实施合理、科学并且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从而将事故消除于摇篮中,为电力传输提供良好、稳定条件。

2.变电检修现场中危险点的控制措施

2.1优化检修工作现场管理措施

变电检修是在电力工程中电力系统运行时的一次整体性维护,是保障电力运行系统安全、稳定性的主要措施,因为变电检修的工作现场中检修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危险性”。对此,就需要电力检修部门强化对检修现场的安全管理效果,设计并实施相应的安全工作流程,并要求检修工作人员真正按照规定进行检修工作,严格要求检修人员的工作流程与手法。与此同时,需要不断优化安全责任制度,将工作的责任制度实行合理的细化分配,将责任制度真正落实到现场的每一个人。这样的工作方式表能够保障现场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够得到责任保障,从而促使检修人员在对危险点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不同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也包含对周围环境的控制,最终实现检修工作的良好控制管理。

2.2按照标准进行现场施工

当前我国电企业也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无论是服务质量还是经营规模都有显著的提升,这对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有密切的联系。电力企业在得去快速发展的同时其经营压力也有一定的提高,为了满足广大用户的用电需求,电力企业必然需要改革、优化原本的经营模式,变电检修是电力企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电力企业经营模式的改革、优化必然涉及到变电检修工作。在电力工程中,变电检修这类具备一定危险性的工作必须有明确的施工方案,其对于工作当中所出现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经过笔者经验分析,现场施工的标准化措施主要包含对上级审查、标准的编制、施工现场的考核、施工工作的总结以及施工工作的考核等环节。与此同时,在这几项环节当中,施工标准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其标准的驻点也互不相同,其每个环节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只有保障所有环节都能够充分发挥独立的安全性、高效性才能够保障变电检修现场工作的稳定、安全性。

2.3不断提高检修人员的技术水平

变电检修现场工作最终需要依靠人进行,对此,检修现场的危险控制必然需要依靠人来实现。变电检修现场的工作安全性以及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检修工作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尤其是在当前环境下,供电企业的供电压力在不断的增加,其电力工程也在不断的扩张,形式多样化。对此,检修工作人员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水平,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则必须要对变电检修人员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强化对变电检修现场可能出现的“疑难杂症”解决能力,关注行业发展,定期给员工培训新技术、新技能,从而不断提高变电检修现场检修人员的工作水平,提高现场安全性。

总结:综上所述,电力工程当中变电检修现场的危险控制工作能够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性,因为变电检修现场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危险性,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综合掌握现场的各类实际情况,对危险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控制措施,从而更加合理、有效的实施危险控制,從而保障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变电站工程中电气工程 篇7

1 输变电工程中土建施工的重要性

在实践研究中发现输变电工程并不是只考虑自身电力铺设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对其自身涉及的其他工程项目有一个全面的考虑,这里所说的其他工程类项目主要包括土建施工、电气安装和给排水等相应工程,在表面上看这些工程的实施与输变电工程并没有直接联系,但是这些工程项目的存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输变电工程的发展。也就是说在在进行输变电施工的时候如果只考虑自身施工就会造成自身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针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将输变电工程与其相关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结合。在进行输变工程的时候需要对其自身需求进行有效控制,保证这项工程的运行合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对结合相应土建工程,保证输变电工程的施工位置能够符合相应规定,这样不仅仅能够保证工程项目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还能有效保证这项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有效减少相关资金支出,对于提升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实施输变电土建工程的时候还需要将其与其他工程项目之间存在的联系有一个全面了解,这样对于提升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对众多工程项目进行研究中了解到其与安装工程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

2 施工前的准备

在进行输变电施工的过程中,要想保证土建工程和安装工程都能够全面落实,就需要对整个施工项目进行全面研究,在这整个过程进行之前还需要根据研究结果进行有效的准备工作,保证输变电施工的顺利进行。在施工进行之前,施工人员还需要对整个施工现场的地形进行有效勘查,并根据勘查结果绘制有效的施工方案图纸,在图纸上需要对施工中的相应线路铺设和其他要点进行合理有效的表达,这样对于提升输变电施工的准确性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进行施工之前还需要对前面所说的图纸进行有效审查,对其中存在的误差进行合理解决。另外施工之前还需要对整个过程中涉及的预埋件和管道等制作完成并准备齐全,促使输变电施工的顺利进行。

3 电气安装和线路架设人员协调的重要性

在输变电工程施工的时候,还需要对整个施工过程中涉及的安装工程有一个全面考虑。也就是说在进行输变电施工的施工应该由土建技术人员和电气安装人员对相应施工进行有效控制,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顺利性。在施工中各项材料的选取不仅仅需要对材料价格进行深入研究,还要保证在施工进行时选取的材料质量能够符合输变电工程。另外在土建技术人员进行施工的时候,还需要对电气安装部位有个全面了解,保证在进行土建施工的时候不会影响相应电气设备。在进行施工的时候,需要土建技术人员和电气安装人员能够对输变电工程进行协调处理,进一步促使输变电工程的顺利实施。对于较为隐蔽的工程部位,在施工的时候还需要工程建立部门与施工单位进行共同查看,保证工程施工质量与合理性。

4 工期间交叉作业的配合

在输变电工程基础施工阶段前期,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应会同电气安装技术人员做好户外杆坑的定位。电气安装技术人员根据现场各根水泥杆长度的不同。合理布置各杆的杆位,必要时要求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做出整改,力求双方的工作量相应减少,以免影响工程进度。同时加紧做好其他户外电气设备(电流互感器、在线滤油装置等)的基础施工。并预埋好护管和铁件,以利于日后吊装设备时能进行连续吊装。同时还应避免在设备安装时,出现因护管及预埋铁件等的不到位,形成对基础重新开凿敷设的问题。土建施工方面应主动配合电气安装技术人员的需要,做好场地平整工作,确保大型施工设备(如吊车、大货车等)能顺利进入施工现场的各个工作点,为立杆和户外设备吊装工作提供保障。在电气安装前期,土建施工与电气安装相互交叉作业,双方应主动相互协调并了解对方的施工进度。尤其在接地网施工的同时应加快主控室的施工,并根据电气安装技术人员的要求。做好户内电气设备的基础和电缆沟的施工,以及做好预留电缆孔,预埋电缆固定铁件等辅助工作,提早为电气设备进入开关室设置通道。这样有利于让电气安装技术人员根据天气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作。另外,在电气安装技术人员安装.调试户外一次设备时,土建施工应及时地进行户外电缆沟和主控室电缆夹层及电缆竖井的施工,电缆坑的施工应在电气安装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确保电缆沟排水坡度.电缆支架的制作和接地电阻符合有关电气安装规范,检查支架的标高、位置,尺寸,数量用材规格等方面是否与图纸一致,为下一步的二次设备安装做好准备.在人员充足情况下可以增加工作点,保证施工进度能按计划进行。

5 后期的相互配合

在电气安装、线路架设中后期,土建施工人员应主动与电气安装技术人员,线路架设技术人员相互配合。变电工程二次部分安装完成后,土建方面应立即协助电气工作人员对关键电缆进出口进行防火封堵并在电缆沟上加盖板。避免老鼠和其他小动物咬损电缆,以及电气设备安装时不慎引起的外力损坏。电气施工人员应积极主动和土建人员联系,等待喷浆或涂料刷完后进行照明器具安装:安装时,电气施工人员一定要保护好土建成品,防止墙面弄脏碰坏。当电气器具已安装完后,土建修补喷浆或墙面时,一定要保护好电气器具。防止器具污染。输电工程铁塔组立完成后,土建施工人员应协助线路架设工作人员做好接地引下线与预埋的接地线的连接工作。线路架设施工人员应尽量避免破坏基础保护帽。同时,配合土建施工人员做好杆塔基础的周围的排水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发现在进行输变电工程的时候,将土建工程与安装工程进行有效结合不仅仅能够促使输变电工程的顺利开展,对提升输变电工程自身质量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进行输变电施工的时候还需要相应施工人员对整个工程中涉及的技术手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借以保证输变电工程的顺利实施。

摘要:要想保证输变电工程的全面实施,在考虑电力安全性的过程中还需要地土建工程和安装工程起到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在进行输变电工程时的安全性。也就是说在进行输变电工程的时候还需要通过土建工程和安装工程的结合对其中涉及的电气搭设和线路安装起到高度重视,促使输变电工程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输变电,土建,安装,联系

参考文献

[1]赵通.电气设备安装工程与土建施工工程的配合探讨[J].科技传播,2013(19).

[2]潘祝华.探究变电站土建施工与电气施工的配合与管理[J].广东科技,2013(12).

ALC板材在变电站工程中应用 篇8

关键词:ALC板材,安装,节约资源,工业化,供电

110kV齐梁变电站为国家电网公司“两型一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化)试点变电站工程。也是江苏省电力公司建设安全可靠、耐久美观的快装式变电站试点工程。该工程以国家电网公司通用设计方案为基础,还原工业设施的本源特质,建设全过程注重节能环保,有效控制资源消耗。变电站采用全预制装配结构,实现变电站建设的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物流化供应构配件,提高电网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效率。

为减少现场湿作业,提高建造能力和建造速度,该工程将变电站建筑工业化作为新的努力方向,生产综合室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柱+ALC板+钢屋架的全预制装配结构建筑体系,柱与基础、钢梁、钢屋架采用螺栓连接,墙体及屋面ALC板与主框架采用螺栓和焊接连接,围墙采用柱+ALC板形式。该工程充分利用ALC板材的多种优良特性,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果。

1 ALC板材特性

齐梁变电站试点工程采用的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材是以硅砂、水泥、石灰等为主要原料,由经过防锈处理的钢筋增强,经过高温高压蒸汽养护而成的多气孔混凝土板材,是一种性能优越的新型轻质建筑材料。使用ALC板材可以减轻墙体的自重,减少基础经济投入。ALC板材导热系数很低,热迁移慢,能有效抵抗火灾。ALC板材内部有许多细小气孔,有隔音和吸音双重功能。

ALC板材可以承受风荷载,积雪荷载。ALC板材的内部配筋是根据受力要求,由计算机自动进行测算编组,使板材的承载力得以保证。

2 ALC板材在试点工程中的应用

2.1 屋面板的安装

屋面板安装前,首先进行以下准备工作:(1)测量放线,根据屋面排板图和ALC板宽度,将板缝位置用墨线弹在钢梁上弦面上,作为止滑角钢的定位线;(2)材料的准备,在变电站围墙外设置专门的构件堆场,四周用硬质围栏维护,对预制混凝土板、柱及ALC板分区域放置。预制混凝土柱上设置有专用吊点,利用专用吊点将构件卸车,卸车后按规格尺寸在指定区域统一堆放,预制混凝土板水平吊装卸车。ALC板的下货采用专用机具,堆放在指定区域,板材下部设置道木支垫,使板材不直接接触地面。堆放高度每层高≤1米,总高≤2米,并采取覆盖措施。堆放处道木支垫悬挑长度控制在L/5—L/6之间。

各项准备工作做好后,根据定位线焊止滑角钢。采用手工电弧焊将止滑角钢焊在钢梁上弦杆上,焊缝为三面围焊。焊缝质量达到三级焊缝外观标准要求。焊接要采取防腐措施,将止滑角钢周围的焊渣清理彻底,对合格的焊缝可涂刷T90富锌涂料1度,919罩面漆2度,使涂刷厚薄均匀。ALC板就位要使ALC屋面板从檐口边第2块板往上逐块安装。根据安装净跨度,在板端用扩孔钻头开出钩头螺栓安装孔,在四角止滑角钢位置削去10mm厚。用宽幅尼龙吊带两点兜底起吊,两端悬挑各取L/5,就位后使板端距屋架轴线10mm。檐口第1块ALC板在天沟安装焊接固定完后再安装。在ALC板就位调整、调正后,两端分别穿入钩头螺栓,并放入压板,拧紧螺母。使钩头搭接长度、方向确保一致,钩头与屋架上弦杆采用双面全焊,焊缝处做防腐处理。四坡屋面角上的ALC板依据实测长度及角度在地面预先切割,在屋面进行修正、安装。

在墙面ALC板安装完成后进行天沟安装。ALC板缝灌浆,在屋脊缝、板间缝、钩头螺栓孔内用1﹕3水泥砂浆进行灌缝压实,用铲刀压实抹平。屋面铺完后,ALC板面砂浆、灰尘等清干净。

2.2 外墙板的安装

在外墙板安装前,首先对板材定位划线,根据墙板布置图将预制板的上平面标高标注在预制结构柱上。其次,在变电站围墙外设置专门的构件堆场,四周用硬质围栏维护,对预制混凝土板、柱及ALC板分区域放置。预制混凝土柱上设置有专用吊点,利用专用吊点将构件卸车。ALC板的下货采用专用机具,堆放在指定区域,板材下部设置道木支垫,使板材不直接接触地面。堆放处道木支垫悬挑长度控制在L/5~L/6之间。座浆采用专用水泥砂浆,按照材料说明书进行拌制。

吊装预制承压墙板,采用尼龙吊绳两点兜底起吊,将预制板吊装就位,用穿心螺栓将板与预制结构柱进行预固定。吊装时吊绳与板接触处用薄木板保护。预制承压墙板全部吊装完成后,统一根据上面标高进行调整,使上平面标高一致,且同一墙面平整,竖缝宽度满足20mm要求,然后将穿心螺栓固定。根据ALC墙板布置图和板宽,在承墙板平面上划出各板宽位置,使板缝宽度控制一致。ALC板安装前认真核对排版图,明确各板材的安装位置,并在板材的端面用记号笔进行标注。清理板缝槽口,用专用切割工具修凿出细部缺口,用手钻开出钩头螺栓安装孔及端部管板安装孔。检查无误后用宽幅吊带在板上端进行兜捆起吊,板下端设溜绳进行控制,将板吊装就位后,立即进行调整,使板宽位置、垂直度、相邻板平整度符合要求后,用钩头螺栓和板底管板进行固定。钩头螺栓搭接长度、方向确保一致,钩头与钢构件采用双面全焊,焊缝处做防腐处理。根据设计的洞口尺寸和墙板节点构造图,用镀锌型材加工成型整体框架,并预钻出各安装孔。根据墙板安装定位线,将洞口框架与主体结构进行焊接固定,焊缝达到《钢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要求,并对焊缝部分进行防腐处理,方法同主体结构安装的方法处理。

ALC墙面安装完后,对整体墙板进行检查,检查垂直度和平整度,并适当微调。对局部破损部分、人工切割部位和钩头螺栓孔部位用ALC专用修补材料修补。将内墙板缝修补整齐,清理干净,刷底涂一遍;按使用要求配制好勾缝材料,将勾缝材料均匀填入板缝抹平。外墙打密封胶以前,接缝处用毛刷进行清理。

2.3 装配式围墙

传统围墙几乎都是砖砌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江苏省电力公司在深入推广应用国家电网公司典型设计,规范江苏省变电站建设方面做了有益探索。按工业化大生产的思路,结合预制装配结构施工质量有保证、施工快速、节能环保的特点,组织开展了“全预制装配变电站设计与建造技术研究”。全预制装配围墙作为该项研究的一方面,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化变电站,即“两型一化”变电站,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全预制装配式变电站设计内容的一部分,装配式围墙的设计原则是:(1)尽可能地体现全预制;(2)预制构件方便运输和施工简单、快速;(3)符合围护结构的技术要求。装配式围墙采用预制混凝土异形柱(截面为工字形),对于拐角柱另外一种异形柱(工字形截面凹口的朝向垂直),预制柱凹槽口用于围墙板卡入安装,围墙板与槽口的缝隙采用细石混凝土填缝处理。柱基础采用现浇杯口独立基础,基础之间不设连梁。相邻两个工字柱之间自下而上装配1块宽1200mm预制混凝土板和3块ALC板(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每块ALC板宽600mm。预制混凝土板和ALC板厚度均为75mm。

在试点工程中,装配式围墙的安装流程:围墙预制柱先吊入基础杯口中,预制柱校正完成后,杯口用C30细石混凝土灌浆灌实,围墙板自柱上部嵌入柱凹型槽口,最下层板为75mm厚预制混凝土板,上面为3层75mm厚ALC板。先吊装、校正、固定完围墙柱后,再集中安装下层板,待下层板调整合格后,再安装上层ALC板,围墙板和槽口之间的空隙再用聚合物水泥砂浆填缝处理。施工工期约13天,比传统的湿法作业缩短12天。将具有良好隔音效果的ALC板应用到变电站的围墙工程中,利用了ALC板材隔音效果比较好的特性,降低了电气设备噪音对变电站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实现建设“环境友好型”变电站的要求。

3 结语

变电站工程中电气工程 篇9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 箱式变电站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以工厂预制化、组合方式灵活、投资省见效快、占地面积小、外形美观的优点, 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住宅小区、工厂企业等建设中。

箱式变电站根据型式的不同, 分为普通型和紧凑型。根据产品结构不同及采用元器件的不同, 分为欧式箱变和美式箱变两种。在应用方面, 欧式箱变是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 从法国、德国等国引进及仿制的箱式变电站, 从结构上采用高、低压开关柜, 变压器组成方式, 这种箱变称为欧式箱变, 形象比喻为给高、低压开关柜、变压器盖了房子。美式箱变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 中国从美国引进的箱式变电站, 在结构上将负荷开关、环网开关和熔断器结构简化放入变压器油箱浸在油中。避雷器也采用油浸式氧化锌避雷器。变压器取消油枕, 油箱及散热器暴露在空气中, 这种箱变称为美式箱变, 形象比喻为变压器旁边挂个箱子。

2 某工程设计中箱式变电站设计实例

某工程项目在厂区东侧建设一座10k V变配电所, 内设2台10/0.4k V 1250k VA变压器、1组10k V配电装置、2组0.4k V配电装置。10k V配电负责为全厂用电负荷供电, 380V为附近装置供电。工程项目中的供电原则是变电所接近负荷中心, 尽量缩短供电半径。所以, 本项目在厂区西侧另建设一座箱式变电站, 为附近的研发中心、综合服务楼、1#厂房、车库供电, 用电设备台数为10台, 总用电计算容量为690.3k W, 即767k VA, 用电负荷均为三级。箱式变电站10k V电源引自厂区东侧新建10k V变配电所。根据用电负荷情况, 本项目箱式变电站设计有以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

箱式变电站内设1台10/0.4k V 1000k VA变压器, 1台10k V负荷开关, 1组0.4k V配电装置, 1套低压无功补偿装置。0.4k V侧采用单母线接线方式。箱式变电站的供电系统单线图, 详见图1。箱式变电站内的布置图, 详见图2。箱式变电站一路10k V电源引自厂区东侧新建10k V变配电所10k V开关柜, 该10k V开关柜针对该变压器一对一供电, 对其进行相应的变压器保护, 如短路保护、温度保护等, 故在箱式变电站内不必设置变压器保护装置, 变压器前侧的10k V负荷开关仅作为变压器检修时隔离电器使用, 使线路具有明显的断点。

方案二:

箱式变电站内设2台10/0.4k V 500k VA变压器, 1组10k V配电装置, 2组0.4k V配电装置, 2套低压无功补偿装置。0.4k V侧采用单母线接线方式。两段母线之间设有联络功能。箱式变电站的供电系统单线图, 详见图3。箱式变电站内的布置图, 详见图4。箱式变电站一路10k V电源引自厂区东侧新建10k V变配电所10k V开关柜, 该10k V开关柜针对该箱式变电站供电, 10k V开关柜上设置线路保护, 不对变压器保护。箱式变电站内高压室设置有熔断器, 该熔断器带有接地开关, 当变压器短路时, 熔断器可以实现其保护功能。根据《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GB/T50062-2008规范要求, 800k VA及以下变压器不必设置过负荷保护、温度保护等, 故该箱式变电站的2台变压器前侧均不必设置相关保护装置。

低压室设有2组低压配电装置, 变压器0.4k V出线后进入低压进线柜, 其内设断路器、电流互感器、多功能仪表、电涌保护器等。

两个方案比较起来, 各有优点。方案一的优点是接线及维护简单, 10k V开关柜直接对变压器一对一保护, 记录及显示均体现在10k V开关柜的微机综合保护器上, 从而更便于查找故障。从整体造价上比较, 方案一要明显低于方案二。从总的占地面积上比较, 方案一也要小于方案二。方案二的优点是操作灵活, 2台变压器及2段母线可以灵活操作, 将研发中心、1#厂房这两个用电负荷点集中到1台变压器上供电, 业主可以根据研发情况和市场的销售情况停止或启用这台变压器, 来控制减少消耗。同时, 还可以通过母线联络来灵活调整负荷, 使需要投运的负荷运行, 需要停止的负荷停止。

在该工程项目的施工图设计中, 选择的是方案一。

无论采用哪种方案, 都要按标准规范的要求, 具备防晒、防雨、防尘、防锈、防小动物 (如蛇、鼠) 等进入的五防功能, 同时做好散热、防凝露等措施。

3 小结

只有掌握箱式变电站的结构类型, 了解所设计变电所的实际需求, 才能准确地完成工程项目中箱式变电站设计。本文简述了某工程箱式变电站的设计实例, 供遇到此类问题的设计者参考。

参考文献

[1]编委会.欧式箱变接线方案设计与工程图应用及技术标准全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2.

[2]李军学, 赵海, 朱帅华.基于GOOSE实现变电站备用电源自投自复功能[J].电脑与电信, 2014 (3) :36-37.

[3]李庆良.变电站改扩建工程中的问题分析[J].低碳世界, 2015 (18) :43-44.

变电站工程中电气工程 篇10

0国际电力工程项目大都采用 (或强制采用) 国际上通行的国际标准或发达国家电力建设标准, 如IEC、IEEE、ASTM、ANSI、BS、DIN等, 特别是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金融机构投资项目均强制要求采用上述标准。其中, IEEE交流变电站接地标准最为突出, 该标准与我国电力设计行业一直沿用几十年至今的DL/T621—1997行业标准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 给我国电力建设队伍特别是设计企业在国外开展设计工作带来了不便, 甚至带来了风险。为了便于我们在国际电力工程项目中有效顺利地开展工作, 降低技术风险, 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工程实践经验, 将国标GB/T50065—2011和DL/T621—1997行业标准与IEEE Std80—2000标准进行简易对比, 找出差异, 提出建议, 尽可能使我们的工作标准与国际接轨, 降低国际工程项目的技术风险。1参数符号对比

1参数符号与国内符号

赘述。2两个设计程序逐步对比

因两个设计程序的逻辑思路

中使用和比照, 以下以IEEE Std80—2000 (以下简称IEEE) 步骤及符号为主与国标GB/T50065—2011 (以下简称GB) 及行业标准DL/T621—1997 (以下简称DL) 进行对比。第一步 (STEP1) , 确定接地面积及土壤电阻率方法基本一致, 只是符号不同。

第二步 (STEP2) , 导体选择原则基本一致, 但热稳定系数Kf (GB及DL的热稳定系数为C) 及其在公式中的位置有所差

f异。GB、DL与IEEE标准的电流和时间定义一致, 且接地导体初始温度均取40℃ (环境温度) 。国标公式Sg≥Ig·t槡e/C, 其中, 面积单位为mm2, 电流单位为A, 而IEEE公式Akcmil≥I·Kf·t槡c, 其中1kcmil=0.506 7mm2, 电流单位为kA, 且其材料标准为ASTM美标。经过分析可以看出, 中国标准偏保守一点, 导体截面值约高3%~5%。另外, IEEE标准中还提供了比简化计算更精确的导体截面计算公式, 公式的材料标准仍为ASTM标准。因此, 在国

际工程设计中, 必须首先掌握ASTM材料标准的相关内容。第三步 (STEP3) , 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允许值计算。目前在国内变电站接地设计中, 也大都采用砾石作为除道路、操作平台外的其他设备区域的表层处理材料, 以增大表层

6阻率。虽然国内在新出版的GB中, 采用了IEEE标准中的层土壤衰减系数Cs, 但是在允许值计算公式中, 参数选用量仍有差异, 具体对比如表1所示。表接触电压及跨步电压允许值计算对比

它没有考虑表层材料的影响因素。而新出版的GB虽然引入了表层衰减系数, 但在计算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允许值时, 根据中国特点, 并结合DL标准提供的计算公式亦与IEEE标准有所区别。IEEE在计算人体耐受电流的允许值时, 人体电阻选用1 000Ω, 而GB选用的人体电阻为1 500Ω (其他参数条件相同) , 因此产生公式差异。可以看出, GB计算出的值偏于保守。第四步 (STEP4) , 接地网的初步设计。包括地网平行导体的间距、接地极数量、地网导体总长度

地网埋深等, 并依据最大入地短路电流IG、地

数, 设计均压网格的大小、垂直接地极之间的间距。在此方, GB及DL标准与IEEE指导思想和设计思路基本一致。但是, 在计算最大入地短路电流方面, DL标准并没有考虑路电流中的直流分量对人体的危害和对接地导体产生的热容

副作用的影响。虽然GB引入了IEEE标准中的故障电流衰减数Df, 但在使用Df系数表时仍需注意, GB中 (表B.0.3) 频率50 Hz, 而在IEEE标准中的 (Table 10—Typical values of) 频率为60Hz。由表中可以看出, 在相同阻抗电阻比的条件, GB值偏大, 约有3%的差异。另外, 在IEEE标准中并没有提供地网初步设计阶段变电接地电阻的估算方法, 仅按照变电站的规模规定了1~5Ω范围。因此, 下列算式在国际工程设计中仅作为参考计算使

用, 不进入提交的计算书内容中。R≤2 000/IGIG=Df·Ig式中, IG为经接地网入地的计及直流偏移分量的接地故障不对

故障时间内的故障电流衰减系数。

第五步 (STEP5) , 接地电阻计算。

GB采用了DL“人工接地极工频接地电阻的计算”公式, 并与国际上通行的CDEGS (Current Distribution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Grounding and Soil Structure Analysis) 接地系统分析软件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 仍沿用DL计算公式和相关系数。同时, 引入DL/T5091—1999 中双层土壤的思路, 提供了水平分层和垂直分层的双层土壤接地极电阻的计算公式。而IEEE没有提供双层结构接地网接地电阻的计算公式, 仅提供了均匀土壤的3种计算公式。IEEE除“不考虑埋深”的简易公式与GB一致外, 其他几个计算公式均存在差异。GB增加考虑了水平接地体与垂直接地体互感的计算公式, 该计算公式中的系数k1、k2采用了图解法, 其目的是简化较为复杂的双层电阻率结构的接地电阻计算。

为此, 在国际工程中, 经常采用将表层材料电阻率用于地电位升、跨步电压和接触电压计算, 而底层电阻率土壤用于变电站接地电阻计算。通过大量国际工程实践证明, 此种方法业主是认可的。

第六步 (STEP6) , 接地故障短路电流及分支系数的计算。

虽然IEEE与GB在计算接地网入地对称短路电流时都采用了分流系数概念, 但在计算分流系数方面有较大的差异。GB在标准中提供了较为复杂的分流系数计算公式, 分为内、外部故障分流系数。计算考虑了不同材料接地线导体、单地线、双地线和不同档距等多方面因素对分流系数的影响, 而IEEE为避免多种工况、多种结构条件下计算的复杂性, 采用了图解法 (Annex C, Figure C.1~C.22) 和查表法 (Annex C, Table C.1) , 将多种典型的变电站接线系统的间隔数和线路数量之比值, 以及相关的如变电站地网接地阻抗、线路阻抗、站内中性点阻抗等与分流系数Sf相关的有规律性因素列成图或表, 在计算时, 只需掌握关联参数, 即可在图或表中查出对应的分流系数, 大大减轻了计算工作量。图和表两种方法还可以相互校核, 这样也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

第七步 (STEP7) 和第八步 (STEP8) , 故障情况下网孔电压、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校核。

在校核地网电位升方面, IEEE与GB基本一致, 利用地网电位升计算公式Ut=IGRg, 使其小于接触电压允许值Utouch即可。而DL和设计手册在校核时采用的是入地短路电流I, 没有采用含有直流分量影响的短路电流IG, 即引入衰减系数Df的概念。

在校核等间距网孔电压和最大跨步电压时, IEEE与GB一致, 采用将全站不规则地网形状且等间距导体布置地网分为4种典型的规则地网类型, 由这4类典型地网形状所组成, 提供了几何影响系数KM和KS。而DL标准和设计手册虽然也采用了几何影响因素, 但其系数的算法与之不同, 仅考虑了方形、矩形和与之相关的地网导体参数。

GB除在等间距地网布置方面按照IEEE方式校核网孔电压和跨步电压外, 同DL标准, 还提供了非等间距的最大跨步电压和最大接触电压的计算公式 (与DL系数算法不同) 。IEEE标准则没有提供非等间距的具体计算公式。

因此, 在国际工程中, 本步骤不能按照DL标准计算。应按照GB或IEEE标准计算 (GB的衰减系数值与IEEE略有差异, 详见第四步分析) 。关于非等间距, 一般业主要求采用CDEGS软件分析计算。

第八步至第十二步 (STEP8~12) , 这些步骤在思维方式、处理手段, 如后期评价与实施建设接轨等方面均与国内标准和设计手册相同, 不再赘述。

3 结论

(1) GB和DL与IEEE整体思路基本一致, 包括对接地安全性的认知程度、理论依据、分析手段和评价方式等方面。

(2) 基于安全性计算分析的接地网设计程序基本一致;在国际工程中, 可按IEEE标准进行设计计算, 用GB进行校核, 按照IEEE计算程序提供计算书。

(3) 在第一至八步的计算程序中, 基本方程式基本一致, 差异主要发生在各个公式中的相关系数计算和取值依据等方面, 如热稳定系数、双层土壤影响系数、短路电流衰减系数、短路电流分流系数、几何系数和校正系数等。

(4) 在国际工程中采用IEEE标准的同时, 材料标准应随之配套, 可采用ASTM、BS等欧美的材料标准。

(5) 在国际大型工程中使用IEEE标准的同时, 应采用CDEGS分析软件, 以便更加准确地提供计算结果。

参考文献

[1]陈家斌.接地技术与接地装置[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3.

[2]水利电力部西北电力设计院.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电气一次部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89.

变电站工程中电气工程 篇11

【关键词】地质 物探 地基处理

地质勘探时通过各种手段与方法对地质进行勘查、探测的活动,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将科学技术与勘探技术完美结合是实现地质勘探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下面结合相关项目实际情况,分析网络并行直流点法和瞬变电磁法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一、项目概况

和平村棚户区改造建设工程位于淮南市八公山区,西面为八公山风景区,东侧为新庄孜煤礦,和平村项目位于淮南市八公山区,小区规划总用地面积约38.6公顷。淮南市八公山区为岩溶灾害高发区域,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分析,规划区有岩溶塌陷、膨胀土变形二种地质灾害。整个小区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和中等区,建设用地适宜性为事宜性差和基本适宜。

为确保工程建设安全,在工程设计前,对该评估区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查,进一步查明建筑物下岩溶的发育情况,以便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根据规划情况,初步确定探查区域为规划布置的高层区域,主要探查内容如下: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和瞬变电磁法探查该区岩溶发育情况,由于本区住户密集,对于不适宜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区域重点选用瞬变电磁方法;探查地表以下深度为50m以上的岩溶发育情况。

二、选择物探方法的探测原理

1、网络并行直流电法探测原理

电法探测拟采用网络并行电法进行探测。探测使用的仪器为并行网络电法仪,该仪器的最大优势在于任一电极供电,可在其余所有电极同时进行电位测量,可清楚地反映探测区域的自然电位、一次供电场电位的变化情况,采集数据效率比传统的高密度电法仪又大大提高,是电法勘探技术的又一次飞跃,是国内率先使用的方法。

2、瞬变电磁探测原理

瞬变电磁法属时间域电磁感应方法。其探测原理是:在发送回线上供一个电流脉冲方波,在方波后沿下降的瞬间,产生一个向回线法线方向传播的一次磁场,在一次磁场的激励下,地质体将产生涡流,其大小取决于地质体的导电程度,在一次场消失后,该涡流不会立即消失,它将有一个过渡(衰减)过程。该过渡过程又产生一个衰减的二次磁场向地下传播,由接收回线接收二次磁场,该二次磁场的变化将反映地质体的电性分布情况。如按不同的延迟时间测量二次感生电动势V(t),就得到了二次磁场随时间衰减的特性曲线。如果没有良导体存在时,将观测到快速衰减的过渡过程;当存在良导体时,由于电源切断的一瞬间,在导体内部将产生涡流以维持一次场的切断,所观测到的过渡过程衰变速度将变慢,从而发现导体的存在。

三、探测技术应用

1、两种物探方法的应用

(1)电法勘探

根据地壳中各类岩石或矿体的电磁学性质和电化学特性的差异,通过对人工或天然电场、电磁场或电化学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特性的观测和研究,寻找不同类型有用矿床和查明地质构造及解决地质问题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主要的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提防隐患探测;用于水文、工程、环境的地质勘探及高分辨率电阻法工程地质勘探;用于煤矿采空区、人防工程及卡萨特地区溶洞等勘探;用于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地热勘探。

(2)瞬变电磁法

瞬变电磁法也称时间域电磁法,简称TEM,它是利用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线源向地下发射一次脉冲磁场,在一次脉冲磁场间歇期间,利用线圈或接地电极观测二次涡流场的方法。简单地说,瞬变电磁法的基本原理就是电磁感应定律。

瞬变电磁法探测具有如下优点:由于施工效率高,纯二次场观测以及对低阻体敏感;无地形影响;异常响应强,形态简单,分辨能力强;剖面测量和测深工作同时完成,提供更多有用信息;不受高阻层的屏蔽影响,能穿透高阻层,并采用空间多次覆盖技术,提高信噪比和观测精度;剖面测量和测深工作同时完成,提供更多有用信息,减少多解性。

2、探测方案设计

根据现场情况,共设计10条电法测线,横测线(东西方向)编号为Res-Y1~Res-Y4,纵测线(南北方向上)编号为Res-X1~Res-X6,电法点距5.5m;全区电法测线共10条,测线总长为2955.5m,测点总数为576个点

瞬变电磁测线布置11条测线,其中纵测线5条,编号为TEM-X1~TEM-X5,横测线6条,编号为TEMY1~TEMY6。测线总长为3104m,测点总数为307个点。

3、数据处理与解释

由于网络并行电法数据采集方式和常规电法数据有一定区别,因此在数据处理技术与处理流程上有独特的特点。本次数据的预处理在本物探中心和东华测试有限公司联合编制“网络并行电法解析系统”处理平台上进行。数据处理的重点为三维电阻率反演,直接利用地面不规则测线的空间坐标建立三维反演模型,选用EarthImager 3D软件平台,可获得测区范围内三维电阻率数据体,成果图选用了surf8.0和AtuoCAD软件进行辅助成图。处理步骤为:数据解编——突变电位、电流剔除——AGI格式导出——三维建模——3D电阻率反演——结果成图。

瞬变电磁数据处理在MSD平台上进行,处理流程为:数据转换-数据点平滑-测点坐标校正-晚期视电阻率计算-时深转换-剖面成图。

4、数据分析解释

从地质条件上分析地下溶蚀地质条件的存在使得灰岩地层的电性发生明显变化,电性的变化不仅与溶洞的溶蚀程度及范围有关同时也受溶洞充填物影响。即灰岩溶洞在充水或充泥条件时阻值较低,而充填物较少或溶洞空腔则为高阻反映,在雨季表现低阴,在枯水期又表现出高阻。由于溶洞、风化程度的差异使得灰岩具有很强的结构不均性一,因此在介质弹性上具有很强的波阻抗差异,并且表现出低频,衰减变慢等特征。基于上述所分析的溶蚀区地球物理条件,以此为解释原则结合本工程地质条件对本次岩溶探查结果进行初步分析解释。

本次综合物探勘查根据电法、瞬变电磁法电阻率在平面和剖面上分布的均一程度将探查区划分为1区、2区和3区共三个区,在平面位置上1区位于探查区西南,2区位于泄洪沟两侧,3区位于探查区东北,在电阻率分布上1区和3区均一性差,2区均一程度相对较好。三个分带区同本区的地质层位基本对应,由于不同年代灰岩差异风化等因素使得1区和3区溶蚀程度较高,基岩界面处溶沟、石芽等溶蚀地貌发育,2区溶蚀程度相对低,灰岩完整性相对较好。通过物探勘察,查出了部分异常情况,基本探明地下岩溶分布,为降低受测区建筑物及其他设施的影响,对本次物探异常点加强岩土工程勘察验证,进一步探明异常区的具体工程地质特征,以便采取更加得当的地基处理措施。

四、结束语:

实践表明,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尤其是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进行工程建设时,单纯利用一种勘探手段,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勘查效果,而多种勘探手段有机的综合使用,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淮南市属于岩溶多发区,利用工程物探手段,提前探明规划区地质条件,尤其是断层以及岩溶分布情况,对下步工程钻探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2]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DZ/0107-1997

[3]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 DZ/T0072-93

变电站工程中电气工程 篇12

本文结合我院实际经验,分析强夯法的适用性、技术难点和应对措施等,以期对类似工程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1 强夯法简介

强夯法地基处理工艺由法国Menard技术公司在1969年首创用于处理滨海填土地基。该法是用起重机将大吨夯锤(一般为8 t~40 t)起吊较大高度(一般为8 m~40 m)后,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巨大冲击和振动能量,消除不良地质体,形成新的人工复合地基,从而改善地基性能,取得较高的承载力,一般地基强度可提高2倍~5倍;变形沉降量小,压缩性可降低2倍~10倍;增加密实度,可达到90%以上;加固影响深度可达到15m;可以改善地基抵抗振动液化的能力,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土层的均匀度等。同时,强夯法具有节省人力、设备简单、施工期短、适用范围广、节约三材等优点。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

2 强夯设计要点

山区的填土一般在山地边上,地下水位很低,一般在加固范围以下,填土大多为渗透性较强的碎石填土,强夯的加固机理是动力密实,即通过大能级的击实能量,强制性地使松散的填土空隙减小,地基密实,强度和压缩性提高,成为好的持力层。实践证明:用强夯法加固山区填土地基很合适,但要根据现场的地质条件和工程使用要求,正确选用以下强夯参数:

1)有效加固深度。有效加固深度既是选择地基处理方法的重要依据,又反映了处理效果和经济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提供了按照地基土质和夯击能级决定的有效加固深度。山区的填土深度多在6 m~12 m之间,对于超深的填土地基,可以通过分层强夯施工来完成。

2)单击夯击能。单击夯击能=锤重×落距。在实践中经常根据要求的有效加固深度来反推单击夯击能;一般该地区的强夯施工单击夯击能在1 000 kN·m~8 000 kN·m之间。

3)夯点的夯击次数。可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a.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隆起;b.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c.每击夯沉量不能过小,过小无加固作用。夯击次数也可参照夯坑周围土体隆起的情况予以确定,就是当夯坑的竖向压缩量最大,而周围土体的隆起最小时的夯击数。

山区的强夯施工现场情况表明,一般松散堆积的山区碎石填土,在5 000 kN·m能级以下的夯击时,夯坑周围地面隆起并不显著。

4)夯击遍数和时间间隔。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山区碎石填土渗透性较好,一般不需要间歇期,可以连续夯击。一般点夯两遍,满夯一遍,即低能量“搭夯”一遍,其目的是将松动的表层土夯实。

5)夯点布置和夯点间距。为了使夯后地基比较均匀,对于较大面积的强夯处理,夯击点一般可按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夯击点,这样布置比较规整,也便于强夯施工。由于基础的应力扩散作用,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基础范围,其具体放大范围可根据构筑物类型和重要性等因素考虑确定。夯点间距可根据所要求加固的地基土性质和要求处理深度而定。当土质差、软土层厚时应适当增大夯点间距,当软土层较薄而又有砂类土夹层或土夹石填土等时,可适当减小夯距。夯距太小,相邻夯点的加固效应将在浅处叠加而形成硬层,影响夯击能深部传递。该地区的强夯施工夯距一般为夯锤直径的2.5倍~3.5倍,通常为3.5 m~4 m。

3 山区强夯施工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综合山区的强夯施工经验,山区强夯地基处理有如下问题值得重视:1)填土深度不均匀问题。对于一般的填土深度不均匀问题,可以将要处理的地基在平面上根据深度进行分区,不同的加固深度选择不同的夯出能量,控制最后处理好的地基用相近的承载力和压缩模量。对于同一栋建筑,一部分基础落在挖方地基上,一部分基础落在填土地基上的,应用强夯法时必须慎重。当采用强夯法处理时,对填土地基应该采用大的夯击能量,使填土地基压缩性能显著提高,对挖方地基,应该进行超挖2 m以上,并回填砂石料,力求同一栋建筑下地基的沉降性能趋于均匀。2)地基填料粒径过大的问题。山区填土经常含有山体爆破造成的大块石。如果考虑用强夯处理,在填土时要加以考虑。首先尽量在填土前,将大块石分解,控制最大粒径在500 mm以下,粒径大于300 mm的颗粒含量不宜超过全重的30%,这样强夯施工比较方便;如果没有条件将大块石分解,则在填土施工时要注意两点:a.尽量将大块石填在地基深处。另外,表面块石的存在也将使夯击后场地平整困难。b.尽量将大的块石和砂土一起填筑,形成级配较好的地基填料,避免大量块石堆积造成孔隙很大的填土地基。孔隙很大的填土地基可能导致强夯施工时地基沉陷。如果是遇水软化的岩石,还可能在后期使用过程中产生地基沉陷。3)盆地式强夯区雨季施工排水问题。原始地形的盆地往往起到蓄水作用,若水位较高,则影响强夯处理的效果。为了让地基土有效的密实,必须做好场地的隔水和排水措施,即注意两点:a.地表夯击面应铺设600 mm~1 000 mm厚度的粘性土作为“被褥”,以防地表雨水下渗,夯击区周边做好截水沟。b.因雨水下渗难以达到收锤标准的区域,应在其附近的低洼区域挖设积水坑,及时将雨水排除。4)振动危害及避免措施。为了避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及引起民事纠纷,在确定采用强夯方案时,应根据“爆破安全规程”及“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进行针对性试夯,从振动速度和振动加速度级两种评定方法考核,作强夯振动环境影响评估,确定安全间距(相对安全区一般大于30 m)。同时采取防振和隔振措施,降低地面波的破坏力。5)强夯处理后地基检测问题。强夯施工后应间隔一段时间才能对地基处理效果进行检验,对于碎石土和砂土地基,间隔时间可取1周~2周。一般检验办法分原位检测和室内土工试验。对于碎石土地基,地基效果经常采用圆锥动力触探和重型动力触探。值得注意的是,若填土中存在较多的大石块,将会影响圆锥动力触探的数据精度,所以要控制填料的粒径。地基浅层载荷板试验是对地基最直接的检测,其试验机理类似于地基受到基础压力时的受力状态。地基浅层载荷板试验直接得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地基的压缩模量可以通过受力曲线推导出来,这样即可得到基础设计的两个参数。6)结合设备构支架基础位置,布置最后一遍强夯点位。将最后一遍的夯坑直接作为受力较小的设备支架基坑,这样可免去二次开挖基坑,同时加快了施工进度。7)强夯区若存在重要的设备基础(如主变压器基础),则应设置沉降观测点,根据测量规范要求,进行相关数据的测量,以检验地基的不均匀沉降趋势及地基检测数据的符合性。

4 结语

1)利用强夯处理山区填土是合适的,工期短,经济性好,选取合适的施工参数,可以得到很好的处理效果。2)处理后的地基检验最好以浅层地基载荷板试验为主,圆锥动力触探或重型动力触探为辅。3)对一般的山区碎石填土地基,强夯后的地基有很好的压缩性能,压缩模量Es可以取15 MPa以上。4)在周围有民宅的边界条件下,应通过振动检测,采取有效措施减小强夯振动对周围居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摘要:结合山区填土地基的特点,介绍了山区填土地基中常用的处理方法——强夯法,分别阐述了强夯法的设计要点、加固机理、工程参数选取、施工难点及应对措施,以期为类似山区填土地基处理工程提供指导。

关键词:山区,填土地基,强夯法,施工难点

参考文献

[1]DL/T 5056-2007,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S].

[2]DL/T 5024-2005,电力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S].

[3]JG J 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4]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上一篇: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下一篇:中水冷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