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创业

2024-06-16

本科生创业(精选12篇)

本科生创业 篇1

创业态度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1],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思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它支配着创业者的创业行为, 是创业素质的组成部分。面对严峻的高校就业形势, 通过调查兰州大学医学本科生的创业态度, 了解大学生创业态度的现状,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态度,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已日益成为高校师生必须面对的问题。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兰州大学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基础医学院的在校本科生。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从创业认识、创业能力、创业意向等方面进行调查。

1.3 质量控制

采取随机方法确定样本, 统一培训调查员, 建立调查过程的统一标准, 进行预调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之后全面启动调查。

1.4 数据处理

每份调查结果用Excel 2003录入计算机,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1.0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发放问卷余份收回问卷份剔出无效问卷37份, 得到有效问卷541份, 有效率93.60%。其中公共卫生学院143人 (26.43%) , 基础医学院106人 (19.59%) , 药学院148人 (27.36%) , 临床医学院144人 (26.62%) ;大一113人 (20.89%) , 大二117人 (21.63%) , 大三122人 (22.55%) , 大四102人 (18.85%) , 大五87人 (16.08%) ;男生238人 (43.99%) , 女生303人 (56.01%) ;来自于城镇的220人 (40.59%) , 来自于农村的321人 (59.41%) 。

2.2 对创业的理解

调查结果显示, 57.44%调查对象认为创业是发展自己的事业, 10.17%将创业单纯理解为创办公司, 11.68%认为是开发一项前沿的科技项目。

2.3 创业能力的自我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 2.67%认为满足自己的创业能力可以满足创业需求, 8.76%认为基本满足, 27.05%说不清, 61.52%不满足;较强的沟通能力 (22.68%) 、良好的组织能力 (14.76%) 、专业知识 (14.18%) 、强烈的挑战精神 (8.62%) 、商机判断能力 (8.58%) 被认为是大学生创业必须具备的五大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 (8.50%) 、经营管理能力 (6.51%) 、创新能力 (5.51%) 、市场开拓能力 (4.93%) 、应变能力 (3.65%) 、管理领导艺术 (2.07%) 被认为是大学生创业需要的基本素质;学生干部工作 (11.69%) 、实习 (9.94%) 、社会实践 (41.33%) 、兼职 (23.59%) 、模拟创业活动 (13.45%) 等方面的锻炼被认为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2.4 创业意识

50%的调查对象考虑过将来创业, 45.06%的根本不打算创业, 4.94%的已经开始创业;提及创业动机, 28.25%的调查对象是实现理想、自我价值, 27.20%的是提升能力和素质, 27.90%的是赚钱, 14.77%的是因为就业困难, 1.88%的是想当老板。

2.5 创业前景的自我评价及失败后的应对

12.11%调查对象对创业前景充满自信, 33.40%对创业前景感到迷茫, 41.41%感觉创业有压力, 13.09%认为创业对自己来说是在赌博;3.71%的调查对象会在第一次创业失败之后选择放弃, 18.36%选择筹集资金, 努力进行二次创业, 77.93%选择等待时机, 积累经验, 继续创业。

3 讨论

通过调查访谈发现, 被调查的大学生都有一定的创业意向和欲望, 但对创业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大部分人认为创业是个人发展及自我提升的过程, 一个人沿着自己设计的路线前进并达到计划中的高峰的过程就是“创业”, 不一定必须创办公司。从这个角度出发, 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已达到较高的层次。当代大学生对创业的目的与动力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反映出时代的鲜明个性特点, 更多的同学把自我实现———“实现理想、自我价值”作为创业的目的和动力 (28.25%) , 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更高目标追求, 富有理想色彩。大学生通过创业获得自我实现, 符合人性的发展。同时, 也有不少同学追求“赚钱” (27.90%) , 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务实的态度同时对金钱的崇拜。因此, 需要学校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引导,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创业意识, 构建积极、健康、向上的创业导向。

创业能力是创业者拥有的关键技能和隐性知识, 是个体拥有的一种智力资本, 它作为高层次的特征, 其中包含个性、技能和知识, 被视为创业者能成功履行职责的整体能力[2], 即是为了能从事创收获得利润并承担风险的开拓性活动, 应具备的社会实践能力[3]。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2.7%的认为满足自己的创业能力可以满足创业需求, 大部分认为自己的创业能力不能满足创业需求或不清楚。因此要着力培养和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尽管多数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创业意识, 但在评价自己的创业能力时大多数同学对自己感觉一般缺乏自信感到有压力和迷惘, 迫切希望学校能提供创业能力训练的课程。所以, 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积极开展创业组织活动, 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同时, 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有利于培养创业能力的活动, 培养创业能力, 改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经验等劣势, 进行系统的创业前学习与训练, 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能力等有关素质。

调查结果显示, 考虑过创业占50%, 根本不打算创业为45.06%, 可见大学生对于自主创业问题十分慎重, 说明大学生对创业的态度比较理性, 大部分学生处于观望态度。根据访谈, 很多大学生认为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实质 (12.30%) 、缺乏市场意识 (15.08%) 、缺乏商业管理经验 (25.68%) 、缺少具有科技含量的项目 (9.25%) 、难以吸引风险投资 (27.52%) 是大学生创业的五大瓶颈。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创业意识较强, 积极渴望创业, 但不轻易走上创业之路, 是因为他们对创业的客观环境及自身的主观评价不高有关。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创业资金缺乏 (27.52%) , 最主要的主观原因是创业能力不足 (25.68%) 。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一方面富有创业激情, 若有创业机会时, 选择创业;另一方面, 由于能力不足, 缺乏信心, 意志力不强, 加之创业风险大, 资金缺乏, 怕承受很大压力。可能由于年轻大学生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他们有创业梦想, 想展示自我价值 (28.25%) 。然而, 他们又是在应试教育中长大的, 实践经验少, 市场经济意识淡薄, 怕风险, 怕承受很大压力[3]。因此社会和学校都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创业问题, 积极关心、支持、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 优化大学生创业的环境。社会各界要推动大学生创业, 政府要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 从思想观念和传统文化上改变对年轻人的轻视, 重视青年科技创业的巨大价值。政府可以设立更多的风险投资基金, 支持大学生创业, 解决创业资本不足和融资难的问题, 积极探索引导社会财富投资于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市场课题[4]。同时, 提供政策上的优惠与扶持, 对大学生创业的实际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学校应努力培养学生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就业观念, 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创业是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5];重视创业教育, 引导学生坚持创业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与地方特色经济相结合, 增强大学生创业的自信心, 减少对创业的迷茫, 提高创业的成功率;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创业教育的观念下转第页 (上接第153页) 确立以创业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树立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观念[6], 培养和造就创业型人才。在改革深入的今天, 认识大学生创业的作用, 在政策上向他们倾斜, 用创业带动就业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摘要:通过对兰州大学医学本科生的创业态度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医学本科生的创业态度的状况;对兰州大学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基础医学院的578名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 数据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兰州大学医学本科生有着积极向上的创业态度, 但是由于主客观各种条件的限制, 开始或者成功创业的比例很小。社会、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同时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关键词:创业态度,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调查

参考文献

[1]毛建国.职业学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1, 28 (4) :16-19.

[2]Man T W Y, Theresa Lau, Chan KF.The competitiveness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A conceptualization with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2 (17) :123-142.

[3]肖红伟, 李林荣, 张朝晖.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调查及其培养策略[J].宜春学院学报.2007, (1) :40-48.

[4]郭必裕, 沈世德.对普通工科院校大学生创业的调查分析[J].南通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18 (3) :71-75.

[5]刘迎曦, 张文隽.关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3, (9) :19-21.

[6]包永平, 胡炜, 孙林法.创业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新任务[J].高等农业教育.2005, (4) :19-21.

本科生创业 篇2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逐步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带来了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迫在眉睫。高校、企业、社会都有责任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高校全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新创业队伍中来,不仅能效缓解不断扩大的就业压力,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更加完善学生的就业观念

目前,高校一直在实施素质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的研究当中。其实,创新创业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素质教育。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相对封闭,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与社会接触很少,无形中的障碍让学生创业意识不是很强,大学作为进入社会的最后缓冲期,不少同学创业意识已经萌动,而由于创业技能训练的相对欠缺以及创业深入思考的缺乏,一个好的创业思想、创业理念却不能付诸好的创业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又阻碍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完善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大学生树立起既可以求职又可以创业的就业观,鼓励其开拓创新、勇于创业,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构建相关的课程体系以及增加创业实践环节,学生会在很多方面有所收获。首先,打破了高职院校原有的教育模式,拓宽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其次,创业有一个最重要的成果,那就是对事物的判断。在创业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判断力、决策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等各项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有创业经历的学生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在走向社会的从业人群中也会略胜一筹。

二、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建设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育,高职院校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之中,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为理念,探索并形成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规律和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课程体系。按照“富有创新性、体现前瞻性、注重科学性、突出参与性、讲究实效性”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多形式、多种类、多渠道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现阶段高职院校有必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以必修课的形式由专任教师讲授,侧重于创新创业综合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建设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素质的教师团队

本科生创业 篇3

【关键词】创业导向式 艺术设计本科生 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学科为当代设计领域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培育设计人才。目前,基于本土国情,需要探寻艺术设计人才教育新的教学模式,以创业导向式教育作为改革突破口,建立合理的创业教学教学体系,解决本科生设计教育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和前沿性问题。

一、中外本科生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概述

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起源中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艺术的价值取向体现于将艺术、技术与科学紧密相连。包豪斯的教学思想和设计理念严谨的转变为课程教学,课程模式的设定含括基础课程、绘画、理论与作坊实践三方面。包豪斯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成为全世界各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模板,为艺术设计教學探索了新的方向。

19世纪70年代,“包豪斯”教育理念传播广泛,美国各院校受其影响开设绘画课程,这是美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开端。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四年制大学设立艺术设计专业,应市场的需求设立基础、理论、设计三大组成部分的课程。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艺术设计风格逐渐区别于包豪斯,开展了教育改革。美国是一个商业强国,艺术设计课程的设置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连,专业课程注重实际的创造与市场贴合度,“工作室课程”全年为本科生开放,创造条件培养切合市场的设计人才。

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教学起源于师徒制,南京两江师范学堂是第一个拥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学校,主要以绘画与实作为主。1939年,我国第一个开设艺术设计学科是四川省立技艺专科学校,分科理论与实习课程的开设完善了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科学合理的划分染织、陶瓷、壁画、建筑等科系课程于1961年,解决了专业划分与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突兀现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对于艺术设计学科的课程设置不断改善,专业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专业选修课模式进行教学,理论课程丰富。

二、中外艺术设计本科生创业导向式教学模式的比较

㈠国外艺术设计学科创业导向式教学的培养模式

美国的创业导向式教学是全世界创业教育的领先者,1947年,哈佛大学的梅斯教授就设立了全球第一门创业类教学课程《新创企业管理》,作为创业教育的先驱者和领跑者,美国随着经济体系的发展,创业教育模式形成规模。探究美国高校实行创业教育的典型案例,理清发展历程,对于发展我国艺术设计类学科的创业教育有实际意义。

美国1600所高校实施了创业导向式教学模式,拥有完善的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总结出聚焦模式、辐射模式、磁石模式三种创业教育组织模式,100多个创业研究中心。美国对于创业教育的评价研究通常采取信息反馈。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评价周期长、效果鉴定难,美国诸多学者共同研究建立了评估高校创业教育成效的办法,主体以毕业生的素质为考核中心展开研究。

18世纪的欧洲,艺术方向的教育模式盛行工作室教学。注重实践学习是欧洲艺术设计创业教育的根基,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大潮,创业类工作室迅速推动艺术设计类学科的发展。

80年初,英国创业导向教育源于市场的失业率高涨,传统艺术设计教育模式逐渐与社会脱轨,在探索道路上挖掘创业教育模式。英国艺术设计类创业课程结构较为完整,创业类课程开设数量居于全部学科的第二位,为学生创造创业体验机会为核心,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创立培养计划。

美国、日本、英国对艺术设计中的创业导向教育不断探索,艺术设计学科创业教育体制的良好发展得益于以下几点:第一、创业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基点。第二、设计园区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平台。第三、完整的创业教育政策保障体系。

㈡国内创业导向式教学的初步探索

我国创业导向式的教学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国内艺术设计学科涉及创业实践教学的寥若晨星,相关理论缺乏全面化。艺术设计学科理论知识与市场实践结合教学时,描述性教学占主体,单一的运用理论探讨把握创业教学是片面且单薄的。最早关于创业类教育的文章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李时椿编著的《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文献。

2002年,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展开对创业教育的实践研究,不同模式的创业教育试点展开。艺术设计学科的创业试点包含创业课程设置和创业实践活动两个部分,基于专业的性质,增添创业知识、创业流程、创业理论、创业管理等基础理论知识课程,

艺术设计学科实践教育模式分为创意创业导向、工作室制创业模式、项目带动创业教育教学。①创意产业的概念源于英国并加以定义为“源于个人创造性、技能与才干,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②建立艺术设计的工作室进行实践教学场所。工作室的教学对于创业导向有直接指导意义,本科生获取创业体验。③艺术设计学科的课程教育整合理论知识、社会项目、科研课题等内容,引入实际设计项目,用企业标准安排课程作业,便于本科生准确定位专业方向及目标。

近年来,艺术设计院校以积极的态度尝试创业教育,但总体成效不明显。本科生创业导向式教学主要考察人们对于创业实作的理解和把握,连接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活动。创业导向式教学既是学科发展的主动行为,也是社会需求的被动改革之举。

三、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创业导向式的改革

㈠增强个体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本科生的社会意识薄弱,学校教育的导向直接影响本科生的择业观。艺术设计教育创业

导向的核心是个体的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创业行为的动力,支配创业者的行为、态度。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创业意识薄弱,社会意识的缺乏导致对市场的认知与探索停滞不前。学校对于创业教育模式处于摸索阶段,整体氛围的淡薄致使本科生易忽略创业之路,墨守成规的就业方向阻碍了创业的选择。

增强个体创业意识主要归纳为三方面:①深化创业教育的研究,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培训。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制定

适合本土的创业教育模式,重点高校带动普通高校的机制进行传播培训。②创业教育培训融入各专业教育的学分课程,通过课程培训、实践能力测试等方式增强创业的普及。③建立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创业机制。鼓励本科生自主创业,利用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开拓市场,给予优惠政策和指导帮助。

㈡完善艺术设计学科教学模式的转型

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应用性强,传统的教学模式局限教师和本科生的创造,全面考量专业性质与市场需求,进一步完善艺术设计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

改革转型过程的难题是多面且繁杂的。主要采取①艺术设计创业教学内容的优化。设定创业教育课程,解决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一体化的局面,降低本科生创业的盲目性。②完善教学任务的考核模式。传统的专业考核模式单一,艺术设计专业应市场需求,倡导结合项目和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评定新的考核制度。③增加创业教学任务。增添创业类课程的学分,丰富创业教学课程的设置。

㈢优化教师结构体系与实践氛围

教师的创业意识对于提升本科生的創业意识是直接牵引的关系,本科生阶段的“个体”创业意识的启发、突破、创新的主体思维听取于专业教师。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团队的自身优化是对于创业教育的推动。

优化教师体系的重点有①设置创业教研室,促进教师的创业经验交流和教学方法研究。师生共同培养实践氛围,模拟创业模式进行学习。②增强教师的创业指导培训,鼓励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走入企业进行深入学习,生成有关创业的实践性知识并进行传授。

㈣建立校企合作教学体系

依据市场发展导向的需要,增强教学培养方案中校企合作的可能性,共同培养艺术设计人才。艺术设计方向的校企合作是资源的互补,学校注重理论知识教学,企业注重市场实际反馈,两者结合起来制定培养教学计划实现课堂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

创建校企合作教学体系的目的在于实行“无缝就业”,本科生了解市场需求,确定创业标准和目标,提升企业对于本科生教学评价占据的比例,使实践教学更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利于本科生建立合理的创业标准。

【参考文献】

[1]游振声.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李静薇.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作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加强福建省本科生创业教育浅议 篇4

一、福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福建省本科生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问题依然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落后

当前福建省各个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理念教育时缺乏兼顾整体的理念,在教育中没有结合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忽视了教育的针对性,为了将创业教育落实到实处,要求学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辅导,但是当前福建省诸多高校在教育中没有兼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统一性的教育理念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二)缺乏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精英,理应接受高素质的教育。为了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必须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当前福建省很多高校聘请外来教师,很多外来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在创业教育中无法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三)创业教育模式不健全

当前福建省高校创业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模式不健全。学生对创业教育理念认识不深刻,在学习中大多是应付学习,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很多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仅是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没有将教学模式落实到实际中,导致学校教育模式不健全,给学校的创业教育带来很大的挑战。

二、加强福建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

创业教育作为当前各个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校从当前教学水平出发,结合学生的专业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结合当前福建省各个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各种弊端,要求学校领导对其引起重视,将学生作为当前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意识到当前就业形式的严峻性,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以下将对如何将理论和实证应用到创业教育中进行分析研究。

(一)强化理论教学基础

为了加强对福建省本科学生的创业教育,必须将理论教学落实到实处。学校要强化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对相关学术的理论研究,建立专业的研究机构。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建立交流合作的平台。当前福建省各个高校本科专业科系众多,学科复杂,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做事风格各不相同,要求学校在进行创业教育时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学习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教学,开展多种教育模式,增强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篇。由于学生受到教学背景和教学环境不同,大学的学生性格各不相同,在学习中避免不了和其他学生进行合作,为了将理论教学落实到实践中,老师可结合有针对性的教育课堂,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论技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保证学生是在同一个教学环境下学习。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瓶颈,这时协调人家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为以后的自主创业打下基础。

(二)注重实证教学的重要性

实证教育作为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有重要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将理论和实证结合起来,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为了将实证教学落实到实处,在进行创业实践活动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加强教学计划的实践环节。当前福建省本科专业主要有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市场营销、计算机等多种专业,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开展多种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自主参观,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为学生以后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为了加强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学校要和相关单位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构建大学生实习基地,为了加强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参观工作基地,了解各种新型计算机技术,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将教育信息化应用在教学中。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深远意义的重大教育改革,它将影响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不仅具有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作用,而且能够促进教学现代化、教材多媒体化、学习自主化、管理自动化、实验虚拟化,是创业教育的重要而有效手段。创业教育应强化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CAI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开发环境等现代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为广大师生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同时要注意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如职业技能竞赛、大学生自主创业比赛,要注意让整体学生参与进来,帮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模拟创业活动,提升学生对创业活动的认识。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渗透性

在当前福建省创业教学中必须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注重课堂教学的渗透性。在教学中借助不同形式与内容进行专业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要善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已有的教学体系基础上,积极融合先进的教学理念。任何教学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老师在进行创业教育时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通过自学、研究、讲授等多种形式实现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课堂教学的渗透性。学分制的平台上,逐步建立起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的顺畅流转,打破各种条块分割,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实现主修制与辅修制、辅修制与选修制、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固定学制与弹性学制、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等方面的互通,为学生个性成长创造宽松环境和充裕的外在条件,构建有利于个性教育的教学体制,并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推进第二专业、双学位、双专业和辅修专业教学,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就业机会,以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为基本点,构建合理的教学机制。

(四)建立完善的创业教学评价体系

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对激励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有重要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要求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注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实行有针对性的奖惩制度。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在各个岗位的适应能力为核心,要求将知识、技能有效地结合起来,以专业的创业体系为基础。为了将考核评价体系落实到实处,必须让给学生进行创业的实地考察,组建学习团队,模拟企业或公司的运作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到创业的困难。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的正确指导,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求建立专业的专家队伍,成立专门的考核评级体系,严格管理考核机构。同时为了提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检测,注重进行不定期的考核,对学生上段时间的学习进行总结概括,以职业技能和能力标准依据,对每项技能训练进行“考核过关”,合格后再进行综合考核,保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检验自身学习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密切的联系,要求在教学中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融入创业知识,在创业教育中渗透和深化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内容。要积极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用优质教材,编写特色新教材,改变原有的教学体制,积极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在原有的教育体系基础上,增强学生对其他知识的理解。注意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训练科研方法,提高研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水平。

摘要:当前福建省高校本科生创业教育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一些学校忽视学生进行创业理念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创业教育了解甚少。研究中对福建省本科生创业理念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的创业意识。

本科生创业 篇5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当前的重要国家战略在高校、企业和社会得到大力推进。大学作为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构,应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学业评价模式是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学业评价模式;多元智能理论;多元化评价模式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7.00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7―0038―03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创新创业教育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得以在全社会扎实地推进。就高等学校而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深化教学改革以构建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其中,学业评价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出口”的重要一环,其改革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直接的导向价值和牵引作用。

一、问题提出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早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就表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中国创业元年”“创业最好的时代”也从这一年开始。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第二、三产业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数多达785万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数的95%以上。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749万人,就业压力再次加大。“毕业即失业”成为高校和大学生的共同问题,创业教育因此受到高校的重视,创业也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力争实现大学生创业人数和比例有明显增长”,同时指出要采取强化学生创业实践和分类指导、建立健全创业成果和学分转化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制、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等措施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学业评价提出了多元化要求

学业评价是指以教育教学目标为导向,通过收集、汇总学生的学业信息,综合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学业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进而对学生的学业变化进行客观评价和价值判断的过程。高校学生的学业评价是对学生通过学习所学知识、技能以及学习态度的考查,在高校综合素质评价中占有重要的权重,是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的本科教育理念和实践中,对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标准就是通过课程考核,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很难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进行有效评价,会导致一些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学生无法完成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进而无法顺利毕业的情况。

二、研究述评

(一)关于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现状及问题的研究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目前的学业评价存在评价功能缺少激励、评价内容偏于理论、评价标准忽略个性、评价方式忽略过程等问题。针对于高校的个案研究表明,我国高校学业评价体系是以专业知识为核心的,素质评价被淡化和忽略。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是绝大多数高校目前的学业评价方式,其本意在于增强学业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但这一方式存在平时作业监督困难、测试公平难保证、教师工作量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二)关于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理论的探索

在学业评价方面,学者对学业评价观念、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改革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的探索。评价观念方面的研究注重评价中的人的因素,主张高校学业评价从科学主义转向人文主义,从知识本位走向生命本位。评价内容方面,通常学业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成绩、能力、创新等方面的评价,也有将其区分为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研究。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自主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以及抽象度较高的课程论文和概念图法等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学业评价方法。关于评价方式改革的研究形成了主张评价主体多元化、考核方式改革、注重评价结果的利用等重要思想和实践。

(三)关于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实践的研究

关于高校学业评价的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考试方式改革、采用新的课程教学方法、开发学业评价信息处理系统等方面。这些研究主张根据课程性质采取不同的考核形式;注重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实际运用;搭建学生学业成绩数据库系统,挖掘有价值的数据融入学业评价之中。

(四)研究述评

既有的研究涉及到了高校学业评价的现状、问题、方案、指标体系和实践等方方面面,但多属于宏观层面的研究和探讨,针对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的微观分析和研究较少。本研究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分析经济社会对学生不同能力的需求,据此就当前我国高校本科生学业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三、多元化学业评价的实践探索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学业评价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该理论主张“智能本位评价”,扩展了学生学习评估的基础。本文对学生学业评价的重点聚焦于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形式方面,根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从四个不同的维度对本科生进行学业评价。这四个维度是问题研究能力、学术理论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四个维度分别对应不同的毕业论文写作形式,即研究型、学术型、应用型和创业型。

(二)多元化论文写作形式的要求及规范

1.研究型论文

所谓研究型论文即通常意义上的传统型学位论文,学生按照学校关于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和规范,着眼于所学专业的前沿领域,深入研究理论或实践中的问题,在综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然后选取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考核的重点是文献综述的完整性、论文结构的严谨性和研究方法的适切性,鼓励学生利用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和模型构建,答辩教师依据学生的论文撰写水平和答辩情况进行成绩评定。

2.学术型论文

学术型论文是指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和研究后,撰写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创新性,在北大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SCI期刊或EI源期刊及省级以上期刊公开发表,字数不少于5000字的学术论文。该考核方式是针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专业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的学生。成绩评定依据学生发表期刊的级别认定,若发表在北大核心期刊上,直接认定为学院优秀毕业论文。采取这一考核形式的学生可免于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3.应用型论文

应用型论文是指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针对实习单位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知识,提出被实习单位认可或采纳的改进建议或方案。该形式考核的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实践生活和细致的问题思考能力。采取此种论文写作形式的学生需要根据建议或方案撰写毕业实习报告,将有关建议和方案以及实施情况纳入实习报告中。答辩教师依据毕业实习报告和答辩进行成绩评定。

4.创业型论文

该形式的考核重点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分为两种:

(1)创业项目策划书/商业计划书。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撰写一份创业项目策划书或商业计划书,突出创新和创业的特点,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安排专门教师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视学生参赛获奖等级和企业采纳情况,对其进行成绩评定。

(2)参加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得奖项。在校期间参与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得奖项的学生,可撰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心得体会,作为取得学位证书的方式。视学生比赛等级和所获奖项进行成绩评定。

四、推进多元化学业评价的思考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2015届1300名毕业生选取不同的论文写作形式作为自己的学士学位获取途径。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写作形式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凭借自己的特长选取适合自己的毕业论文写作形式,调动了论文写作积极性,同时鼓励创业的创业型论文也受到一大批学生的青睐。

学业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毕业论文写作形式改革只是学业评价的一个方面。论文写作关系到学位的授予,所以,在学生学业评价中的导向作用非常明显。因此,应继续坚持多元化毕业论文写作形式,推进多元化学业评价的实践和尝试。

首先,要坚持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写作形式,细化各写作形式的具体要求,规范各写作形式的最终评价程序和方式。以往高校沿用的就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或完成毕业设计,然后参加毕业答辩的方式作为能否获得学位证书的重要条件,这一方式显然已经无法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相匹配,而旨在引导学生培养问题研究能力、学术理论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多元化论文写作形式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

其次,应树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唯学历教学和理论教学为尊,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其创业精神,鼓励创新实践活动。学业评价改革只有贯穿到学生学业的全过程中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因此,应该以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落实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第三,必须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不能仅仅依靠创业型论文的撰写来完成,还要贯穿到四年学习的全过程。一方面不同的课程也应该采取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即做到课程评价和学业评价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学校还需开展鼓励创新、创业、参赛等活动,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实现学业评价与校园活动的有效互动。

本科生创业 篇6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创业教育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结合专业,整合校内外资源,注重创业教育模式的特色,增强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以温州大学的做法为例,以期对创业教育的开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创业教育;地方模式

当前,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教育中的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创业教育对很多地方本科院校而言似“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又似当空皓月,让人望尘莫及。

一、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教育系统性不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总体水平和教育教学资源的综合实力上确实与重点建设院校、部属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一客观原因往往制约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系统性不强还表现为对创业教育没有一个统筹规划,缺乏顶层设计。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只是开设个别商科课程,或者学生的创业实践还仅仅局限于社团活动的层面等,没有对全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统一的整合和优化。另外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现有的创业教育更多局限于操作层面,忽视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使地方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在理论上缺乏系统性,实践中缺乏完整的体系。

其次是教育针对性不强。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问题上,定位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没有从学校实际和学生层次实际出发,更多的是模仿或者照抄照搬国外高校、国内重点院校、试点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和方法。这就造成自主的理论创新与结合本土实际较少,教育模式和方法单一化,没有结合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群体实际和学生层次、学科专业背景的差异性。比如重点院校一般有着雄厚的学科基础和科研优势作为支撑,选择高科技创业是可行的,而对于学科基础和师生科技创新水平相对处于劣势的地方本科院校,依然要走以高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实践证明可行性并不强。

第三是教育成效不明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实践成功率仅2%~3%。很多地方本科学校的创业教育成效不明显,还只停留在课堂上、纸面上、口头上,除上述两个因素外,导致地方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成效不明显的关键一点是教育缺乏实践,没有鼓励、引导和支持学生去进行创业的尝试和体验,没有一个学生创业实践的有效载体来支撑或者实践载体没有针对学生的层次、特点而设置。

二、从温州大学的创业教育实践看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与出路

温州是民营经济的发源地、企业家的沃土。植根于这片“创业热土”的温州大学依托地域文化特色和区域经济优势,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本科院校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新路子,初步解决了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疑难问题。

1.搭建三大平台,注重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1)利用课堂教学平台侧重创业知识与创业意识教育。学校从教学主渠道入手,在理论课程设置中,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教育。如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公共必修课,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温州模式与企业家精神”等公共选修课;同时,在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设置创业实务、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中小企业案例教学等专业必修课。学校还利用专业实习和实践、开放实验室项目、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学以致用和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2)组建创业工作室平台侧重创业实践与创业体验教育。学校通过搭建“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与孵化平台,强化对学生创业实践的体验教育。学生创业工作室作为学生创业的基础平台,由学生自愿组建,有利于将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转化为创业实践、依托专业知识开展创业实践;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为服务平台,立足于为学生创业工作室提供最直接的服务与指导,同时推荐和输送优秀的创业团队进驻校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为孵化平台,吸纳那些已取得初步创业成效、发展前景好的学生创业工作室进一步孵化与提升。

(3)依托素质拓展平台侧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是依托素质拓展阵地,设立创新学分、特长学分、素质奖励学分、组织管理奖励学分等四类素质拓展学分,引导学生强化综合素质的培养。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实践平台搭设等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为自主创业提供了必要准备。二是利用暑期社会实践载体,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以“温州模式”调研、温州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特点调研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三是依托创新载体,支持学生创业实践。学校出台《学生科研管理条例》,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在校内,学校通过校院两级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专业创新活动;在校外,学校与企业合作,成立学生创新研发工作室,研发成果有偿转让给企业。

2.实施三大举措,强化创业教育的长效性

(1)建立健全制度,为创业教育提供保障。学校明确了点面结合的分层次创业教育教学组织形式,面上将创业类课程融入通识教育平台,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模块,要求学生修读一定学分创业教育类课程;学校还成立创业人才培养学院,负责全校创业教育的组织实施,点上开设创业教育先锋班,强化创业教育的示范效应。

(2)整合社会资源。为了弥补学校创业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学校多渠道整合社会资源,为创业教育提供支持。一是实施“双百”人才联动计划,实现校内外师资的良性互动;二是聘请优秀企业家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让企业家走进课堂,为学生带来了生动、鲜活的创业案例,增强了教育的直观性、真实性和感染性;三是挖掘校友资源,设立各类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支持,极大鼓舞了学生创业的热情。同时,学校积极与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等建立协调机制,争取优惠的扶持政策。

(3)加强文化建设,为创业教育营造氛围。学校利用学生社团阵地,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营造创业氛围;利用现有的大学生创业协会、KAB创业教育俱乐部等学生社团,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建立创业教育网站,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强化对创业氛围的营造:每年开展一次学生“创业新星”评选活动,树立自主创业典型,强化榜样示范作用,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具有积极作用。

3.把握三大特点,突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

(1)注重继承性。在人才培养取向上,注重汲取地域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诚信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温州“经世致用”的本土文化内涵、“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始终是学校创业教育的原动力,这一精神资源在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中是独特的;正是这种地域文化的熏陶、办学传统的感召、校训精神的激励,使得很多学生发现商机、捕捉商机的意识非常强,特别敢“闯”敢“创”。学校特别注重对这种意识和热情的挖掘和保护,强化对“自下而上”创业动力的因势利导,无论是在创业教育的取向上,还是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与引导上都体现出鲜明的继承性。

(2)凸显灵活性。在教育形式上,学校统筹设计,不拘泥于课堂理论教学,而是强化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教育、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同时推行以“工作室”为基本载体的创业实践形式,成本低、投入少、风险小、运作灵活、易组建。创业工作室是大学生最有把握驾驭、预期风险最低的创业实践形式。这种创业实践形式凸显出很强的灵活性。这是学校创业教育最为鲜明的特点。

(3)强调专业性。学校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倡导依托专业优势开展创业实践。这样有利于弥补学生掌握社会资源的匮乏所造成的创业劣势,有利于规避风险达到创业成功几率的最大化,使创业与学业相得益彰。倡导依托专业优势进行自主创业,这是学校创业教育的又一个特点。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必须依托区域优势,将国内外创业教育理论与地方区域文化结合,整合创业教育资源,注重创业教育的本土化;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依托专业,点面结合,确立独具区域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突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必须联系学校自身特点与实际,倡导学以致用,构筑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创业实践与孵化载体,突出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本科生创业 篇7

关键词: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

民族高校承担着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历史责任, 特别是民族高校的学生来自我国不同的民族地区, 民族习惯、生活方式、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差异较大。因此, 把握好各民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关注点, 创新学习载体, 研究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的方法, 探索创业基本素质培养的新途径。

一、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 西方各种思潮和文化对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生政治立场和辨别是非能力的冲击。

由于互联网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 西方各种思潮、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族高校管理类大学生的思想。面对经济、文化、社会的多样性发展, 以及大量的、经常性的信息冲击的影响, 管理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必然表现出个体的差异, 呈现出不同的层次。这种个性鲜明、差异明显的大学生思想现状, 要求我们在进行创业教育时, 改进教学方法, 针对西方各种思潮和文化剔去糟粕, 吸取可用, 融入本民族文化特色, 以提高管理类本科生的政治立场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2. 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某些消极因素对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 市场经济的发展, 以及网络信息的迅速扩展, 在繁多的社会思潮和多元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中, 出现了一些与传统思想和观念不一致的新情况、新问题, 使一些管理类本科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 在思想和道德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困惑。同时, 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有些大学生认为经济决定一切, 利益驱动使一部分学生精神境界下滑, 变得比较功利和世俗, 在价值取向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热衷于自我设计等消极因素对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生思想道德素养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 如何帮助管理类本科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创业教育教学中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3. 竞争压力大, 对民族高校管理类大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产生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 使得民族大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增强, 但由于各自在竞争中所处的条件和自身能力的制约, 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大学生在入学初经短暂的放松之后, 在以后的学习中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紧张的考证、考研、出国大战之中, 不重视管理类专业课的学习, 甚至有少数同学学习纪律涣散, 迟到、早退、逃课、旷课, 上课不认真听讲, 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 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 创业教育面临着如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积极参与竞争的问题。

4. 创业教育由于受条件的限制, 教学内容较枯燥、缺乏针对性, 教学方式和手段较单一, 教学理念“滞后”等, 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创业教育中, 任课教师在改进教学内容和手段上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 但仍存在教学内容较空泛、针对性不强, 教学方式单一, 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另外, 当前创业教育教学中, 教材体系设置上未很好结合民族地区及民族高校具体情况, 只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忽视现实性和针对性。教材内容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太少, 现成答案、结论太多, 留给学生思考并进行探索性求知的东西太少, 不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一些学生不能自觉运用学过的基本理论、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阻碍了创业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如何与时俱进地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这是当前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创业教育教学中面对的重大课题和艰巨任务, 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管理人才的主要阵地。

1. 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生创业教育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 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的要求和愿望,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及专业素质,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教学中要坚持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根据学生的愿望和要求施教, 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 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接受专业理论知识, 实现人格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2.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 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 力求“疏”与“导”的结合。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合格管理人才的根本问题。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疏”与“导”的结合。“疏”就是疏导, 让各种意见和观点充分讲出来。“导”就是引导, 就是在疏导的基础上对正确的意见和思想观点表示肯定和支持, 促进其进一步地发展;对错误的意见和思想观点, 通过民主讨论、说服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以理服人,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只有“疏”与“导”相结合, 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

第二, 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民族大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上进, 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这是他们的优势及青春活力的展现。但因社会实践经验不足, 知识面较窄, 辩证思维能力不成熟,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时, 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评价往往缺乏全面性、深刻性和精确性, 这就使他们的认知和思想常出现矛盾和困惑。因此, 创业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 及时把握民族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 尤其是认识模糊的问题, 进行深入研究, 力求找出有说服力的答案, 及时解开学生的思想“症结”。例如, 针对西方各种思潮和文化渗透, 要运用所学专业理论, 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分析说明, 使学生增强识别能力。

第三, 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应突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中的特色和优势。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应以经济管理类知识为主体, 结合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特色及专业特征, 构建具有民族高校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例如, 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中, 加入关于西部民族地区创业的机遇和政策等课程。民族高校创业教育特色应在于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民族的元素, 以民族高校掌握的民族资源, 突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中的特色和优势, 从而提升学生创业理念、精神、能力各方面的品质。

第四,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以理服人。民族大学生单纯、坦诚, 崇尚真理, 教师在授课时, 针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从专业角度重点对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产生的原因进行客观分析,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问题, 会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 创新教学方法, 增强课堂吸引力, 讲究教学的实效性。

创业教育教学的活力在于创新。因而, 要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第一, 采用互动式、体验式案例等教学方法, 满足学生的参与愿望。传统的创业教育教学方式重说教, 轻“学生体验”, 重灌输、轻主体情感认同。采用师生互动、案例教学等方法, 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运用案例教学法, 就是将社会生活中和学生身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真实事例引入课堂教学环节, 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此外, 还可借助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法等来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

第二, 用问题引导教学, 开展生动的课堂讨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为学生创造环境,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及社会现象, 或已学理论知识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和研究, 培养学生多项思维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获得对问题较为深刻的理解、解决方法或实际经验。通过这种问题式的方法可以加强学生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及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创业教育教学中, 教师若能挑选一些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 使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明辨事理, 受到启发和教育, 就可起到理论灌输所难以替代的作用。教师对讨论课要认真设计和组织, 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要先行预测, 并将其与实际讨论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只有不断总结、不断改进, 才能不断增强讨论课的效果。

第三, 重视社会实践环节, 实施开放式教学, 增强教学效果。在创业教育教学中, 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接触社会, 通过参观企业、乡村、社区、街道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等方式, 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不断地增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情, 更好地感受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 更深刻地体会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伟大精神, 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使命感, 成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管理人才。

总之, 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创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 以改革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 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转变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才能增强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创业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参考文献

[1]俞位增.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困境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2) .

[2]仇玉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以山东工商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 2010 (19) .

本科生创业 篇8

关键词:科研项目,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出现, “创新创业”成为有效破解就业难题、经济结构加速转型和社会发展的新动力[1]。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道, 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偏低, 单纯靠政府、学校或他人解决就业现象必将在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成为瓶颈。那么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 使他们成为解决自身就业的主体, 可能是破解其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1.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困境

1.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不完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为理论教育而缺少实践。更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只在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规划课程中出现, 此类课程安排在本科教育不同学期, 内容限于理论知识, 无实际的实践内容, 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拿到学分, 未能在今后创新实践或毕业就业中灵活运用。虽然高校有众多的职业规划大赛、创业大赛和大学生挑战杯等竞赛, 但参与此类竞赛项目的学生人数有限, 收效不大。

缺乏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师资力量。高校教师来源于学生, 更多的是来自于从学校毕业的高学历学生, 他们中的大多数虽理论知识丰富, 但创新创业经验相对缺乏, 很难与学生分享创新创业思想、实践过程的经验。缺少创新和创业实践, 成为此类教师教导学生的瓶颈, 很难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创新创业的具体实践过程与细节成为教学中的限制性因素。

创新创业课程的结构不完整。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没有单独形成系统化, 学生可以选择的创新创业课程不多。如果需要了解有关创新创业课程的相关知识, 学生就只能在图书馆或者网上搜集相关资料, 且得到的知识不系统、不连贯, 呈现破碎化, 很难灵活掌握和运用。

1.2 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创业意愿。

定式思维和固守稳态的行为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少大学生在学校里习惯于老师灌输式的传输知识, 验证式的实验, 不加思考地完成作业, 产生了思维定势, 不求突破常规。在毕业时, 更多的学生人倾向于国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岗位, 得到一份有稳定收入、稳定时间的工作, 根本不会走上一条创新创业之路。

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与品质。培养创业能力学生, 需要培养其创新精神, 使其勇于探索, 突破既定的模式, 不断地钻研[2]。然而, 现今的大学培养模式下, 更多的学生眼高手低, 不能客观评价自身的现状和能力, 创业之初充满报复, 想迅速成功, 遇到一点挫折, 立即退缩, 更缺乏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难以保持创新创业状态。

1.3 社会创新创业氛围不浓。

虽然国家和高校大力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但实际上实行起来较困难。学生创新创业缺少经验、技术、资金等, 且面临巨大创业失败风险, 其创业压力之大, 令很多学生的创业计划并未付诸实施。高校能提供学生更多的理论知识, 但一旦步入社会, 其后的政策、资金、税收等各方面的支持, 是学校不能给予学生的, 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处理这些难题, 社会上对此类问题的关注度和解决之道还未形成系统规范, 也未给创业的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积极的社会氛围。

2. 高校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优势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理论, 完成创新过程、产生出新理论、新发明、新方案、新成果的一种综合能力, 它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 具体表现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及创新人格四个方面[3]。创业能力指:神智正常的人在各种创新活动中, 凭借个性品质支持, 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 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 产生出有价值新设想、新方法、新方案和新成果的本领[3]。因此,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可以表现出更强的创业能力, 其创新思想和创新实践的一种具体表现就是创业能力, 创新带动创业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2.1 科研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高校教师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科研任务, 需要更多人手从事科学研究, 而合理地指导本科生, 可以使大学生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实际上, 教师的科研项目是通过总结大量的文献, 精心设计而来, 往往体现了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动态, 可行性会比较高。学生通过参与其中, 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学习, 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 激发学生参与科研和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学生在遇到一些难题时首先会从自己的基础知识和已掌握的技能出发寻求解决之道, 但他们会很快发现自己的不足, 而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 最终会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2 科研项目可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的科研平台不同于本科生实验室的实验项目, 其实验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实验条件是变化的, 不同的实验条件得到的实验结果需要学生用已掌握的理论和知识进行合理解释, 并探索其中规律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 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批判等思维, 在不断的实验—否定—肯定的过程中, 学生会不断地求知、求真, 勇于钻研和进取。

2.3 科研项目可以增强学生实践与交往能力, 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教师的科研项目需要学生动手实践, 参与科研汇报和交流, 并在课题组统一安排下完成既定的科研任务。这种环境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与组内和组外科研团队的交流能力。在项目的调研、论证、具体实施等各个环节, 学生会接触到社会上不同人群, 这会扩大学生的人际圈, 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虽然科研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今后创新创业中遇到的问题不同, 但解决之道类似, 参与科研项目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等能力。

3. 高校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

3.1 完善本科生融入教师科研项目的制度。

诚然, 学生融入教师的科研项目成长较快, 但是存在学生自愿融入和强制性融入。教师吸纳本科生时, 也是个人行为, 没有任何的约束性[4]。此外, 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时间选择也因不同专业、项目的类型而不同。实际上,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可以与本科生导师制、班主任等制度结合, 从大一就安排进入相应专业的科研团队, 直至大四阶段的本科毕业论文, 都可以在教师科研项目中同时完成。学校鼓励教师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时, 给予鼓励和支持:如果教师的科研项目有本科生参与的, 则适当提高工作量或奖励水平。

3.2 以科研项目为基础广泛申报本科生各类创新创业项目。

目前, 高校有许多创新创业的课题, 包括国家或省级本科生创新项目、大学生挑战杯和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 等等。在申报此类项目时, 如果单靠学生自己申报, 则很难入围, 且这类项目申报也需要前期积累。此时, 可让本科生依托相应的教师科研项目团队, 以教师科研项目的子课题为基础, 进行申报, 既有了研究基础, 又有了研究的软硬件支持。在教师科研团队支持下, 学生会高效完成申报书的研究内容并得到预期的研究成果。

3.3 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纳入学生实训平台建设范畴。

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中的组会、各种学术性会议, 能让他们迅速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学生参与教师和企业联合项目时, 可较早接触企业需求, 了解企业的研发模式和运营模式, 为自身的创业做好铺垫。可见, 科研项目的培养模式是精工实习、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各种实训平台的有益补充, 更是联系学生和企业的重要纽带。高校可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纳入相应的实践素质拓展学分, 让更多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

参考文献

[1]韩乐民.我国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研究[D].鲁东大学, 2012.

[2]何婷婷, 高彦怡.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12:27-29.

[3]睢利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14:17-19.

本科生创业 篇9

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这个平台,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开动脑筋, 勇于实践, 大胆思维的科研训练场所, 本科生提前接触科学研究, 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更能营造一种浓郁的科学创造氛围, 使本科生热爱并积极参与到科研训练中, 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 展露自己的科研能力。

一构建多元的科研能力培养体系

当前, 由于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一般高校的教师数量及资源条件受到了一定限制, 本科生基本接触不到科学研究训练, 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制约。此外, 由于第一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科研训练不能作为主渠道, 课堂教学与课外科研训练缺乏有机的组合, 科研创新活动并没有纳入常规的教学管理之中, 即使部分高校开展了科学研究训练活动, 也局限于少数学生, 并且停滞于浅层形式[3]。因此, 高校需紧紧围绕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宗旨, 关注本科生早期科学研究的能力与素质培养, 构建适合多元模式的科研能力培养体系,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欲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研究能力, 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大学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 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以学生素质、理论学习与创新性科研知识相结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只依赖于开设某些课程, 而是要体现一种精神的培养, 并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本科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随着年级增长, 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是具有差异性的, 为全面提升学生科研素质、创新能力, 高校应构建多元的科研创新培养体系, 对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的平台。根据教学体系、科研现状、学生个人学习情况等, 我们应设计基于学科平台、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科研训练平台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具备这些平台条件, 不仅会将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条件进行整合, 还会在建设中加大投入进行完善。基地将会提供基础知识学习、实验验证、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及应用科学研究等多项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多元的培养模式教育系统, 增强了对交叉学科、学术研究前沿的了解, 开阔了科研视野, 提高了科研兴趣, 从而受到启发, 提高创新能力。

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精神

早期的科研训练可以为本科生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在科研训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无疑是培养和锻炼大学生最有效的途径。当前本科生学习主要是由教师引导“被动式”的学习, 例如在课堂上, 我们会发现学生一般都是在飞快的记着笔记, 他们的大脑已经不再思考, 只是盲目的记着书本的重点内容。创新能力的培养最主要途径是科研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不再受课堂的教学模式制约, 他们可以学会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自己遇到的科研问题。另外, 学生在参与科研训练项目过程中, 学生与学生之间, 是具有有很大差异的, 有些学生擅长理论知识, 有些学生擅长动手操作, 有些学生富有极强的创新思维, 这些可能是天生的, 很难由教师来改变, 也不应该改变它[4]。教师要负责挖掘人才, 并给他们提供场地、资金和一定的专业指导, 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理念和能力[4]。

此外, 大学里独生子女的学生越来越多, 他们从小在家庭的宠爱下长大, 习惯了唯我独尊的生活环境, 都比较自我, 在与人交流和相处时都不会先考虑他人, 缺乏团队意识。而科研训练基本是以几个学生为团队开展的, 他们需要一起探讨、学习、钻研进行科学研究, 这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为今后走向社会, 学会团队协作精神打下基础。

实践基地能够为本科生提供多元的训练场所, 锻炼他们的文献查阅、写作与表达等基本技能, 更提供了科学研究训练的环境, 训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锻炼,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三营造科研氛围, 启发创新能力

目前, 提倡和强化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活动, 已成为教育发达国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采用的基本对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能充分发挥识别人才的优势, 利于开展各类各项科学研究、创新训练活动, 保障了科研训练的设备、仪器等软硬件设施, 提供了科学研究的良好环境, 吸引本科生也参与到科学研究队伍中。

不仅如此, 基地定期会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博士做一些学术研究报告, 让本科生提前接触当今社会热门的科学研究项目, 掌握学术发展的相关知识, 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当代知识前沿。这种浓厚的科研氛围, 可以激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当中, 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 提升自我的创新能力, 使他们突破书本、课堂及专业知识的禁锢, 逐步了解和掌握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方法, 对于知识结构也更加完善合理, 有利于启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长期观察, 改变传统评价体系

本科生在校期间, 往往具有潜在性和复杂性, 因此学校应该多视角、长期观察、全面分析的识别科研创新人才。本科教育阶段对大学生的评价, 依然是考试成绩、老师的评语, 现行的考试方法很难检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各个层面。虽然也有对大学生的综合测评与考核, 但也只是对文体特长、社交能力、表达能力、政治表现等进行评价, 注重了学生的才艺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潜质, 心理素质的评价等[5]。如果教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或者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但到最终的评价时, 仍然是成绩或才艺, 这样既不能区分学生个体的差异, 也不能描述学生所具备的创新能力[5]。从各高校实际情况来看, 本科生在校期间对于科学研究并不了解, 比如文献的检索、实验的方法确定、动手操作等, 甚至学术论文的写作也不规范, 只有通过科研方面的训练, 才能弥补他们缺乏的基本科研常识。

对于一个学生的评价, 我们也要摒弃传统模式, 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分析。一般一个科研项目都需要长期的研究与探索, 所以对于学生的评价, 在实践基地进行科学研究训练的过程是需要老师长期观察的, 从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创新性及论文书写等多方面角度, 全面分析, 进行正确的评价。科学研究是允许失败的, 所以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 有利于学校挖掘科研创新人才, 也利于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创新人才。

五培养高质量的指导教师队伍

在本科生参与科研学习、训练过程中, 指导教师的角色也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向“设计师、引路人、推进者”转变, 也就是说科学研究训练过程中必须得有一个复合型的指导教师。

学校鼓励年轻教师、博士生或者硕士生在课余时间、寒暑假期间与本科生一同进行科学研究, 指导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适当的本科生也可以参与有科研课题的教师的课题组。本科生尽早的接触科学研究实验, 不仅拓宽了自己的思维、增强了动手能力, 也可为科学研究队伍输送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生, 亦可锻炼年轻教师, 进一步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高质量的指导教师明白教育观念创新最大的问题, 是对学生宽容, 允许科学研究失败, 客服认识上的误区。在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指导时, 指导教师要有足够的指导时间对学生的科研训练、中期检查、论文撰写等环节进行具体指导, 并耐心的纠正他们的错误。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训练的过程也是对自己学术水平进行提高的过程, 遇到不熟悉的专业知识, 他们也要查资料进行学习, 自己真正掌握吸收了, 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另外通过参加各类的科研训练、竞赛等活动, 与专业指导老师的沟通和交流, 也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使本科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实践基地会聘任那些责任心强, 有热情并且积极向上的指导教师, 在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领域拟定科研选题与步骤后, 着重培养本科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推进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之, 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营造良好的校园科学研究氛围, 开展各类科研训练活动, 有利于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和巩固专业知识, 培养他们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高校提供了激发学生科研创新思维能力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肖敏“.基地班”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9 (4) :100-102.

[2]申天恩, 邓长辉, 桑田成.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生科研训练模式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 26 (8) :65-66.

[3]彭文博, 尹新明.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的形式、内涵及地方高校的创新性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12 (4) :78-80.

[4]万剑峰, 刘俊利, 刘秀芳.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探索[J].大学教育, 2012, 1 (8) :123.

本科生创业 篇10

在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驱动下, 高校学生创业活动比例不断增长,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非常必要。2015年《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的文件明确提出, “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 纳入学分管理。”同时在“十三五”规划中, 提出“提高高校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根据教育部对我国2004-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数据, 自主创业群体中比例最大的是普通本科院校, 所占的比例为8.2%;大学生有创业意向的比例较高, 特别是远期创业意向,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 大学生有近期创业意向的比例达到29.8%, 而有远期创业意向的比例达到57.6%, 几乎翻倍[1]。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 2014届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 比2013届、2012届分别提高0.6%、0.9%, 创业比例呈持续增长态势[2]。创业教育课程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 那么, 拥有一定创业意愿的本科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如何?如果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他们有怎样的需求?这正是本文需要探究的问题, 而创业教育课程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 因此值得深入了解高校本科生对创业教育课程的需求和兴趣。

回顾过去, 我国创业教育始于1998年清华大学开展的创业实践, 2002年教育部开始在部分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 到2016年教育部明确了高校创业课程的设置推广要求, 创业教育大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局部到整体”“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近年来, 我国许多学者对创业教育课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向东春的学位论文《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重点论述如何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及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3];张海燕的研究侧重在通识教育的大环境下, 探讨创业教育课程以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身份怎样设置、实施的问题[4];彭秀卿在对南昌大学调研的基础上, 阐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并尝试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5];黄兆信强调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6];王占仁提出“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其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基本目标是“全覆盖”“分层次”和“差异化”, 努力实现面向全体与分层施教紧密结合、在校教育与继续教育密切衔接、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统筹兼顾, 整体包括“通识型”“嵌入型”“专业型”和“职业型”四个层面的体系架构[7]。国内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在各方重视的背景下正如火如荼发展。

但是, 创业教育课程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尤其在创业教育课程方面, 存在诸多问题, 如对创业教育课程目标的认识不全面、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滞后、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不明确等[8]。而且, 研究内容有待深入研究, 全面、实用性层面有待加强、研究方法单一等[9]。

因此, 地方高校本科生创业教育课程需求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在对江西某大学本科生调研的基础上, 重点了解高校本科生对创业教育课程的需求与兴趣, 梳理本科生对创业教育课程需求现状, 为了使未来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更加符合学生的期望与要求, 顺利开展和实施创业教育做准备。

二、研究依据与数据来源

(一) 研究依据

课程作为一种复杂的教育现象,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它就形成了不同的课程观。“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以“教育目标”为导向, 在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制定任何课程及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问题, 即:学校应力求达到什么目标?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10]同样的, 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也必须要回答这些问题。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活动, 课程居于核心地位。课程目标的确立与表达是设置创业教育课程首要回答的问题, 它也对其他问题产生重要影响, 不但为课程内容的组织和选择提供了基本的方向, 指导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 并为课程评价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只有确定课程目标后, 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实施与评价才能逐步展开。课程目标的选择需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学科逻辑、学生的发展、社会的要求。因而了解高校本科生对创业教育需求现状、调查高校本科生对创业教育课程的不同看法是确定创业教育课程目标的重要参照, 也是高校设置创业教育课程需要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

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看法有很多种, 本文同意王占仁的创业教育理念, 即“广谱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 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性和普及性, 使之惠及每一个学生, 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使所有大学生成为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7]。创业教育既包括思维性的教育, 也包括知识和技能等因素。创新也就是创造, 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依据心理学,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晶, 它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 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11]。那么创新教育也就是培养人们创造性思维的教育, 这种创新思维不仅仅可以用来创业, 也可以广泛运用于其他方面。所以,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 创新教育的范围要大于创业教育, 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二) 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在对江西某高校本科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调查数据, 了解本科生对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基本需求与兴趣、态度与期望, 将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 分析高校本科生对创业教育课程的需求现状, 讨论分析结果, 提出建议与策略。

(三)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江西某大学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 共计发放调查问卷300份, 回收问卷295份, 问卷回收率约为98.3%;剔除无效问卷8份, 共计有效问卷287份, 问卷有效率约为97.3%。调查对象年级和性别分布见表1。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本科生创业意愿、创业兴趣及创业认识

调查对象的创业意愿较为强烈, 创业兴趣浓厚。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有9.41%的同学对创业“非常感兴趣”, 36.93%的同学“感兴趣”。所有被试中, 有创业打算的占75.96%, 还有2.78%的学生已经开始创业。验证了创业教育课程开展的必要性。

在对创业的认识方面, 有62.02%的人认为“只要开创一份事业都可以叫创业”, 17.7%的人认为创业应该是“开办企业或公司”, 6.62%的人认为“开发一项前沿科技项目”才能称为创业。

(二) 创业教育课程立足点及创业动机

对于创业教育课程的立足点, 大多数人认为, 应该立足于“学生自身需求和兴趣” (50.87%) 。此外, 认为立足于“国家经济转型和工业发展需要” (26.13%) “市场中易于创业成功的领域” (12.89%)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10.1%) 各占不同比例。

动机分类依据不同标准有很多种, 这里按照心理学把动机按照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来分, 很明显, 创业行为属于社会性动机驱动, 依据调查结果, 本科生创业动机主要来源于社会性动机中的“内在成就动机”和“外在奖励动机”, 见图1。

(三) 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和模式

关于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和模式, 被试调查结果呈现“多样性”特点 (见图2、图3) 。没有出现某一种目标和模式的选择非常集中的现象, 这也侧面说明了学生对创业教育需求的多样化。

(四) 创业教育的课程开始时间和课程理论与实践比重

在这两个问题上, 被试达成比较一致观点。多数人认同, 高校在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时应该在大二开始 (44.95%) ;理论课与实践课比重设置, 更倾向于实践类课程 (66.9%) 。

(五) 创业教育课程类型及内容

在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必修还是选修的问题上, 被试的观点有一些分歧, 43.21%的人认为应该“面对有创业意愿的部分学生开设选修课”, 47.39%的人认为创业课程应该是“既要有面对全体学生的必修课, 又要有面对部分的选修课”。

创业教育中被试最希望获得的是“创业能力” (37.98%) , 同时希望获得“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资源”的被试各占16.38%、19.86%、25.78%。在“您希望创业课程中涉及的重点依次为? (多选题) ”一题中, 选项排前三甲的分别是“人际交流 (144人) ”“创业机会 (138人) ”“创业项目选择 (100人) ” (见图4) 。

(六) 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

对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 被试有比较一致的见解, 对于教学方式大都集中于“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分析 (68.29%) ”这一选项上;被试对创业教育的评价回答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无提升” (48.78%) 这一项比例最高, “在自己学科或领域有无创新 (23.69%) ”“在创业保住本金情况下, 有无盈利” (20.91%) 比例相近。可以看出学生希望创业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能够打破传统的“考试、考核”标准, 倾向于课程实施结果评价的“多样化”。

四、讨论与建议

(一) 创业教育课程目标:创新型与能创业型人才目标

在“大课程小教学”的课程观指导下, 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基本一致, 都是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传统的创业教育目标定位是“企业家教育”和“素质教育”。“企业家教育”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企业或公司的创办者, 这种教育目标适合于有巨大创业热情和创业能力的部分学生, “窄化”了创业教育的内涵;秉持“素质教育”理念的学者认为, 主张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等素质为主要目的, 把创业教育融入到素质教育之中。这种定位又“泛化”了创业教育。这两种定位都有一定合理性, 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创业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

根据本文调查结果显示, 本科生创业意愿强烈, 创业教育课程目标选择比较分散, 既有“需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共性需要, 也有“课程目标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因此, 提出“创新型人才、能创业型人才”两个培养目标, 融合了素质教育与企业家教育的思想, 不把两者截然分开, 而是相互联系, 和而不同, 既考虑到提升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同时有针对性地培养部分有创业意愿学生的创业能力。创新型人才目标, 主要强调“创新”二字, 这包括本科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创新, 也包括在本专业科研中的种种创新;能创业型人才目标, 强调“能”字, 着眼于本科生掌握创业的能力或技能, 把创业的相关知识、经验转化为创业实践。目标坚持的原则:创新与创业并举, 共性与个性分层, 以满足不同群体需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 主要面对全体学生;以培养“能创业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 主要面对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 见图5。

创业教育课程目标与原则的界定主要考虑到以下因素:

国家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需要。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和能创业型人才。高等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使命, 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 要求人才的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要, 但是自20世纪初至今,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迈向“大众化”的阶段性跨越, 高校毕业生的质量不能满足社会要求, 国内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国外创业教育的发展逼迫我们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所以, 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益于摆脱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的困境。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调整经济结构的新形势下, 国家对高等教育有了新的要求, 要求培养能创业型人才, 这种人才不仅能带动就业, 也是培养冲击传统经济结构、带动经济结构调整的人才, 是国家战略的需要。

高等教育使命与改革的必然要求。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就是对教育“创新”的反思。高等教育的三项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 每一项都有“创新”的因素蕴含其中, 尤其是“发展科学”, 但是科学的发展是由“人”来完成的, 最终还是要面向“人的创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就明确提出, “高等学校, 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可以说, 大力发展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在我们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 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需要依靠高等教育来培养。但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还不足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必然要进行深入改革。这种改革不是局部调整, 而是系统革新[12]。于是, 不但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创业教育, 还要将创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改革相结合。

学生个体差异。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也是面向学生, 所以, 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创新教育对于没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来说, 可以培养其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造就创新型人才;对于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来说, 更加需要创新教育启迪智慧, 以便在将来的创业过程中能够运用“新思维”“新方法”“新思路”解决创业道路上的困难, 照顾到“共性与个性”的选择。但是, 应该明白, 目前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并不是立即要求学生去创业, 而是, 使他们在接受了创业教育以后, 拥有相关的知识、技能, 遇到合适的创业机会与条件时能够把知识转化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活动本身的性质决定。创业是一种有阶段、有系统的复杂活动。开展创业活动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有创业意愿与倾向, 然后考虑其他相关条件。能创业型人才目标是建立在有创业意愿学生的前提下提出的, 这一目标主要强调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相关创业的技能和能力, 因此, 以能创业为目标的教育是面向部分学生的。

(二) 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组织与选择的“倾向性”

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一般包括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创业能力素质类和创业实务操作类等内容, 大多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形式。

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一方面要围绕课程目标选择, 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划定。根据第三部分调查结果, 可以看出被试对于创业教育课程更加倾向于“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的实践类课程, 对课程内容知识也有一定的倾向性, 被试对“创业机会、创业项目选择和人际交流”有迫切需求, 同时“创业风险、市场营销、政策解读”等也是本科生所需要的创业知识。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详略得当”, 处理好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非重点, 具体安排见表2。

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与选择依据:

创业教育课程目标为内容的组织与选择提供基本方向。创业教育课程目标为了满足调查对象不同需求设置了“创新型目标”和“能创业型目标”, 面对不同目标的要求, 课程内容有所侧重。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顾名思义就是以“创新”为重点, 课程内容注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训练, 这些创新意识的学习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做准备, 还可以为将来的创业提供方法、思路;能创业型人才, 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课程设置既增加了创业知识的理论课, 又开设了培养创业能力的实践课。

调查对象的现实需要。课程内容的侧重点是在综合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和调查对象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多种多样, 但是不同的目标、对象甚至课程实施阶段使得课程重点产生变化。应调查对象的强烈需求, 课程内容重点侧重于“创业机会、创业项目选择和人际交流”, 除此之外, 根据课程布鲁纳的目标分类, 学习创业教育课程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层面出发, 在不同学习层面设置不同侧重点, 比如“能创业型人才”目标, 对创业知识的学习属于知识层面, 内容侧重于财务税收、政策解读等方面。

(三) “重实践”的教学方法及“多样化”的课程评价方式

教学方法指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教育中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在高等教育中最常用的一般有三种:讲授法、角色扮演、讨论法。因为创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不同, 本文依据调查结果和创业教育的特点认为, 无论是以“创新”为目标的创业教育, 还是以“能创业”为目标的创业教育, 在理论类型的课堂上以“讲授法”为主, 在实践课上应提倡“角色扮演、讨论法”, 除此之外, 基础教育中“谈话法、实验法、参观法”等实践性强的方法同样适用创业教育。

教学方法侧重于实践性, 一方面是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 绝大部分学生喜欢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因为创业教育活动的复杂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在教学方法上也应重实践性, 比如参加创业计划书大赛、创业模拟比赛这类实践性强的活动, 不但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创业的氛围, 激发创业热情, 还能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学会应用知识, 提升创业能力。

另一方面, 创业教育不同与其他专业或学科的教育, 创业活动也不同与其他类型的活动, 它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对创业者有比较特殊的要求, 如果仅仅靠理论知识的讲解难以满足创业活动的需要, 也难以培养“成功的创业者”。

课程评价是课程设置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 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评价活动发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找出造成这些问题和不足的原因, 从而做出相应的改进。课程评价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学业评价, 二是课程本身的评价。这里主要讨论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从本科生对创业教育的评价方式的回答结果来看, 倾向于课程实施结果评价的“多样化”, 不希望以传统的“考试、考核”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是建立在评价客体差异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创业教育课程评价需要针对不同主体而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因为教育本身带有目的性, 评价的最终目标也是要促进学生发展。因此, 评价所有学生应以“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无提升”为标准;而不同的课程侧重点不同, 以“创新”为目标的课程以“在自己学科或领域有无创新”为评价侧重点;以“能创业”为目标的课程则侧重于“在创业保住本金情况下, 有无盈利”这一评价指标。

五、研究不足之处

课程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科的逻辑、学生心理发展逻辑、社会的要求三个方面, 本文仅仅对江西某高校本科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 分析其需求、兴趣, 而高校所在区域经济环境、高校自身相关设施建设、师资力量等等都可能对课程设计及实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文研究并没有完全考虑这些因素。

参考文献

[1]岳昌君.创业教育还要跨过哪些门槛[N].光明日报, 2015-02-12 (15)

[2]刘博超, 邓晖.创业大学生的困惑与期待[N].光明日报, 2015-12-30 (5)

[3]向东春.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03

[4]张海燕.我国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讨[D].重庆:西南大学, 2007

[5]彭秀卿.我国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 2008

[6]黄兆信.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 2013 (12) :59-67

[7]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 2015 (5) :56-62

[8]崔彦群, 钱国英, 徐立清.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研究综述[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1 (4) :92-97

[9]李艳艳, 李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综述[J].临沂大学学报, 2014 (3) :22-25

[10]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1

[11]朱从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130

本科生创业 篇11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1-864X(2014)08-0131-01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中指出: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此外,继党的十七大报告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决策。

一、应用型本科

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形成的一批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近30%,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初期,需要有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支持,需要建立理论层面的支撑体系。

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随着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面临的新问题也越来越多,眼下正推行的新课改活动是对过去的教育模式进行的一场革命,这场改革是在大量的科学地调查、分析、研究之后,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应予以体现。作为教育实施母机的教师,当然更应该关注、学习、和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切实将新课改理念应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即要求我们教师为学生创设“做中学“的情境,要发挥教师“做中教”的引导和点拨功能,要明确“学为做”的教育目的。

我院汽车专业学生在汽车博览中心进行车辆维修检测教具开发汽车营销与服务等实训任务,学生制作了各种汽车剖件和汽车教具。机电专业学生在齐三机床进行机床维修改造制造等实训任务。如机械专业数控专业机电专业的师生共同完成吉林化纤集团过火机床修复改造工作;数控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师生共同完成老式数控车床的系统改造工程; 汽车检测专业汽车电子专业汽车整形专业的师生共同制作汽车发动机汽车变速器等剖件,销售给其他院校作为教学教具 在教学做合一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专业技能,还收获了经济效益。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校机电工程系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对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课程体系为:

(一)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军事理论、高等数学A(一)(二)、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语文、创业基础等。

(二)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工程概论与实践、机械制图(一)(二)、理论力学、电工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学、液压与气动技术、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

(三)专业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机电传动控制、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工业机器人技术等。

(四)学科基础任选课。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C语言、机床夹具设计、人机工程学、设计方法学、先进制造技术概论、工程经济学等。

(五)专业任选课。主要包括:工业产品造型设计、CAD/CAM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精密加工技术、机械优化设计、工厂管理、特种加工技术、金属切削机床、逆向工程技术、机电系统微机接口技术、机械系统创新设计、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可靠性设计等。

(六)公共基础教育实践。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及军事训练、公益劳动、大学物理实验、文献检索实践、毕业教育等。

(七)专业教育实践。主要包括:数控加工实习、机械零部件测绘及加工、金工工程任务实习、计算机辅助设计实习、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电工电子实习、机制工艺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机械工装设计实习、机床再制造工程任务设计实习、岗位实习、毕业设计及答辩等。

(八)综合教育实践课。主要包括:学科竞赛、发表论文、科研项目、专利、科学技术讲座、创新性实验、资格认证、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教育讲座、道德修养、体育活动、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等。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生产结构的不断变革,技术职业的能级和层次也不断在提高,社会需求大量的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创业能力的应用性人才,高等院校要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完善创新创业型课程体系建设,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探索适合学生培养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陈茂松. 了专业技能,还收获了经济效益——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例.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7

[2]郑瑞伦.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9

本科生创业 篇12

1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成人本科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 创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创业者要具备比一般就业者更广阔、更多元化、更丰富的开拓性思维、创业知识和技能, 各种与创业有关的知识, 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充分体现出其价值和意义。目前, 新增地方本科院校里, 大多数成人大学生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较低、企业管理能力较弱、创新创业意识欠缺等等, 成人本科教育中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要不相适应, 培养与需求相脱节, 本科生比例过大, 挤占了专科生的就业市场。而专科生所学则过于理论化, 不能胜任社会急需的高级技工的工作,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对此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更没有找到良好的应对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率, 经济的发展使得各行各业对员工的文化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所以大多数解决了温饱奔小康的我国人民在客观上必须跟上社会要求的同时, 主观上也具备了“接受更好更高教育”的经济能力, 同时在心理上也产生了对接受成人本科再教育的更迫切的需要。然而成人教育的发展过程清楚地表明,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必然会维持一段较长时间的“穷国办大教育”的局面, 而且这种背景下的成人教育质量是很难保证的,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成人教育困难重重。

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我国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质量, 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 甚至上升到对改革的抱怨, 引发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负面影响逐步延伸到义务教育阶段, 一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新的“读书无用论”已经在抬头, 一些本应进入到高一级学校进一步学习的初中生离乡背景外出谋生, 更有一些寒门弟子直接拒考大学找工作以求一门生存的出路, 直接影响了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 也间接地影响了社会的文明、道德和公平, 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

2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成人本科教育与创新创业的新途径

面对现实, 成人大学生如何去获得创业能力?该文认为, 所谓创业, 是创业者对通过努力能够获得的资源或自身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开创事业, 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其中, 创业的成功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关键是创业者的创业能力。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 必须充分利用新升地方本科院校这个平台, 通过一系列创新创业的教育, 最终获得全方位的创新能力。

2.1 相互交融, 整体互动, 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该文认为, 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各方面能力培养的重要关键, 是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过得硬的师资队伍, 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锻造师。大学生全方位的创新能力能力的意识培养、理论水平的养成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都与这样一支过硬的队伍密不可分。因此, 新增地方本科院校, 必须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其一, 内部造血, 有意识有计划、分期分批分层次选送优秀的教师去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高校深造并挂职锻炼, 整体设置中开设更多的与创新创业有关的选修课, 努力创造和利用一切条件, 进一步帮助相关教师综合性能力和知识的提高;其二, 外部送炭, 积极聘用校外优秀的成功人士来校专题讲座, 深度讨论, 同时邀请成功的师兄师姐回校讲座, 以丰富的实践经验简介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相互交融, 扩大视野, 有针对地鼓励成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能力, 更加自觉地培养其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2.2 理论研修, 产研结合, 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新体系新平台

通过理论学习, 使成人大学生从理论上懂得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要化大力气去进行创新创业的教育。因为它是党的教育方针决定的, 更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从而积极灌输成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同时, 理论联系实际, 积极体现“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 全方位建立大学生创业的坚实平台, 培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如该校成人大学生积极参加《益阳市创业培训 (SIYB) 》活动, 成立大学生创业部, 建立大学生创业网和大学生创业培训学习群, 举办湖南城市学院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同时根据党的关于大学生创业培训等各方面新政策, 迅速出台相应的校内优惠政策和措施, 活动参与率与学分挂钩等;积极促进学生的科技发明、科研成果和专利等转化为大学生创业项目, 通过多种形式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 如学生宿舍、团委办公室、大学生各类协会活动场所、大学科技园等, 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场地。特别是发扬主渠道的作用, 建立更多更贴实际的各种各样的基地, 在社会中感知创新创业教育, 从中深受其益, 扎扎实实获取更多的创新能力。

总之,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成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应站在更高更新的角度, 以多元化的思想为指导, 形成各自特色, 逐步建立一种新的专业与课程的发展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自由与灵活的机制主动地更好地适应社会、市场发展, 成为大众创业、万众的创新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储召生.成人本科教育50年硕果累累——陈至立致[N].中国教育报, 2002-09-07.

[2]黄启国.试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6) .

上一篇:对等式合作创新下一篇:平面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