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本科生

2024-08-28

临床医学本科生(共12篇)

临床医学本科生 篇1

《全科医学》辅修教育是迎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 为在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系列全科医学知识教育, 旨在通过全科医学课程的学习和社区卫生服务实践, 使学生了解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及其知识与技能, 培养他们对全科医学的兴趣, 奠定全科医学工作基础, 提升从事全科医生工作的信心。

1 教育方法及培养目标

1.1 培养对象

在校二年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 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 选择学习成绩优秀、学有余力的同学参加。

1.2 培养方法

开办全科医学专业辅修班,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利用周末和假期系统学习全科医学理论课程, 在毕业实习中安排2~4周的社区全科医疗服务实习。修滿辅修专业学分者, 由学校颁发“辅修专业证书”。未修满学分的同学, 可依其选修全科医学课程的成绩, 计算选修课学分。

1.3 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围绕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一体化医疗服务, 在不变更临床医学专业课程, 已开设《急诊医学》、《康复医学》、《社会医学》、《社区护理》、《临床营养》、《老年医学》等选修课的基础上, 增设《全科医学概论》、《社区预防与保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四门课程。重点讲授社区常见健康问题, 预防保健, 以及家庭、群体及社区医疗等具体内容。强调全科医生与普通临床医生的区别, 重视医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 体现从等待病人上门以治为主到“防、治、保、康”一体化医疗服务的全科医学活动特征, 培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职业兴趣。

1.4 教材

卫生部全科医师培训规划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第2版。

1.5 培养目标和要求

参加辅修教育的学生除了达到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外, 还应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 (1) 初步掌握全科医学基本原理与技能; (2) 熟悉社区医疗工作范围、服务对象的特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 (3) 具有对社区人群实施预防保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 (4) 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文化素养; (5) 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能力、开发和利用社区各种资源的能力; (6) 具有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能力; (7) 具有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2 教学组织与管理

2.1 教学组织

由学校教务处拟定全科医学辅修计划、组织教学及学籍管理。各临床医学院组织学生报名和遴选, 学生缴纳辅修课程学习费。凡毕业后从事基层社区医疗卫生工作的学生, 以协议书为据全额退还辅修学费。

2.2 师资队伍

利用我校现有教师资源, 包括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急救医学、康复医学等专业教师。为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 我们对即将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进行短期培训, 组织他们分析教材、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研讨活动, 使之克服临床医学教学思维方式, 突出社区医疗服务重点。同时聘请具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社区医生和护士担任兼职教师。社区医护人员直接从事社区医疗、护理及管理工作, 聘请他们授课, 内容生动且贴近生活, 学生能感受到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以及社区人群对方便快捷、经济实用社区医疗的需求。

2.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是全科医学辅修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从以下3方面加强实践教学。一是要求学生利用暑期参加社区卫生实践活动;二是在相关课程中安排参观、座谈和讨论课;三是毕业实习阶段, 安排2~4周的社区全科医疗服务实习。

2.4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教学基地建设旨在为学生提供全科医学教学和社区医疗实践场所。全科医学教育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 在全科医学教育过程中, 离不开社区医疗机构的参与。我校根据“专业对口、就地就近、相对稳定”的原则, 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持下, 采取联合办学的形式, 与地方卫生分局、区一级医院、社区防治中心等单位挂钩, 以签订协议并挂牌的形式, 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学基地, 保障教学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3 存在的问题

3.1 学生方面

通过座谈交流, 得知影响学生参与全科医学辅修教育的因素很多。有利有弊, 其中: (1) 社区工作意愿。这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由于当前社区医疗机构的工作条件、设备、环境、收入、再教育机会等均无法与大医院相比, 有的同学甚至认为到社区工作, 无法提高医疗技能, 个人成长受限制, 专业前途暗淡。 (2) 时间。参加辅修教育至少要完成含选修课在内的10门课程, 且必须参加社区医疗实践, 学习压力增太, 有学生担心会因此而影响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 继而影响就业和考研。 (3) 师资。主讲教师没有全科医疗的实践经验, 讲授的内容仍然是学生熟悉的预防医学知识和临床常见疾病知识, 枯燥乏味。 (4) 教材。学生普遍对所使用的教材不太满意或不满意, 认为教材内容较空洞, 且与临床医学专业内容重复, 收获不大。

3.2 教师方面

培养适应社区发展需要的医学专业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的责任, 也是教师社会职能的体现, 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 每一位待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都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该项工作之中。但是, 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渐深入, 大家普遍感觉到教学的难度比预想的要大。首先, 担任全科医学相关课程的骨干师资主要是预防医学专业教师和临床医学相关课程教师, 在经过短期全科医学方面的知识培训后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教师讲授的多是自已比较熟悉的内容, 把握不好全科医学教学重点;其次, 他们缺乏社区实践体会和经验, 讲课不够生动, 甚至照本宣科, 社区医学特点不突出, 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在所难免[1]。虽然, 学校聘请了部分优秀的社区医生来校授课, 常因人员紧张、时间冲突等问题, 使教学得不到保障。目前, 缺乏优秀的全科医学师资是教学质量不高的首要问题, 将直接影响全科医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3.3 实践教学环节

社区实习或见习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全科医学也不例外。只有通过到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实习, 才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全科医学的概念、特殊的知识技能和全科医生的思维方式及工作方法。客观上, 我校所在地的区一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仍以医疗为主, “防、治、保、康”一体化的全科医疗服务特点并不突出, 社区健康档案不健全, 家庭医疗和护理难以开展, 健康教育形式化, 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缺乏教学经验, 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完成社区实习任务等, 限制了学生获得对全科医学的全面认识。主观上, 学生重视不够。部分学生虽然选择了辅修教育, 但是并没有下决心从事全科医生工作, 只是将社区工作作为就业备选, 或作为择业中的一个中间站过度一下。上述主、客观双重原因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有资料显示, 全世界所有患者中只有6%能住院治疗, 其余94%的患者属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 如慢性病无需住院者、骨折恢复期功能锻炼者、化疗给药者、动态观察的心脑血管病患者等都需要接受社区护理服务[2]。当前, 我国仅城市社区就需要10万名全科医师, 现已取得资格的全科医师仅3000人[3], 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全科医生都明显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我校开展全科医学辅修教育是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有关师资培训、教材建设、教学组织、教学手段与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方面的问题, 也是其他院校开展全科医学知识教育中的共性问题[4~5], 有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摘要:《全科医学》辅修教育是迎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 为在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系列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本文探讨临床医学本科生在辅修全科医学知识时的问题和方法。

关键词:临床医学,本科生,全科医学,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李迎春, 胡传来.医学生本科阶段全科医学教育实践与体会[J].实用全科医学, 2006年, 4 (2) :193~194.

[2]侯春香.转变观念重视社区护理教育[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6, 3 (10) :294.

[3]王建华, 任光圆, 潘传德, 等.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2) :27~28.

[4]史亚明.全科医学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 23 (1) :5~6.

[5]张立威, 王家骥.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SWOT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 2008, 6 (4) :380~381.

临床医学本科生 篇2

[摘要]在临床医学本科生大规模考研潮的背景下,以泰山医学院三届临床医学专业3828名本科毕业生考研数据为基础,总结分析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考研与性别、高考录取分数的关系,所考取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层次和地域分布对考研的影响,并对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临床医学;本科生;考研

泰山医学院源于1891年创办的华美医院医校,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泰山医学院。学院坐落于五岳之首的泰山脚下,现有各类在校生23000余人。临床医学专业为该校特色专业之一,每年均有1000余名本科毕业生毕业,在医学生就业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大多本科生选择考取硕士研究生作为缓解就业压力和提高就业层次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整理了—三届临床医学专业3828名本科毕业生考研基础资料,总结分析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考研特点,并对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收集2012、、2014三届全部3828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数据库,作为本研究的基础数据。同时,收集与其对应的高考录取数据库,作为本研究中高考成绩相关项的数据来源库。以上数据分别来自学校招生和就业管理部门,数据均真实可靠。

(二)方法。将所有数据录入Excell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二、结果及分析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三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共计3828人,其中,男生1437人,占37.54%;女生2391名,占62.46%。

(二)考取研究生情况。三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中共有1780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46.50%。其中,男生624人,占考取总数的35.06%;女生1156人,占考取总数的64.94%。

(三)结果分析。

1.三年考研录取率分析。2012-2014届考研录取率分别为51.26%、47.27%、42.79%,考研录取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但三年呈连续下降趋势,而考研绝对人数却有所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本科生的招生规模扩大,而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并没有大幅增加所致,并不是学校教学质量或是生源质量下降引起。绝对数量的增加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学校毕业生的.考研竞争力进一步增加。

2.考取硕士研究生中性别组成分析。三年累计考研数据中,男生占考取总数的35.06%;女生占64.94%,女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远远大于男生,且三年中每年所占比例基本没有变化。每年女生考取研究生人数占女生总数的比例有一定下降,但是下降区间较小,男生考取研究生人数占男生总数的比例却一直下降,且下降的区间比较大。说明在考研重视程度和学习努力程度上,女生要相对强于男生,并且女生所占优势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

3.三年考取研究生培养单位地域及人数分布情况分析。三年中毕业生所考取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培养单位共153家,其中,山东省内9家,占5.88%;省外144家,占94.12%。累计有1169名毕业生考取省外培养单位,占考研总人数的65.67%;611名毕业生考取省内培养单位,占34.33%。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毕业生考取的山东省外培养单位数量在总数上占绝对优势,达到了94.12%,且绝对数量和所占比重逐年上升,考取山东省内培养单位的数量则相对固定。虽然考取省外和省内的人数绝对数有所增长,但是所占比例却基本保持稳定。这说明在山东省内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相对饱和的情况下,毕业生跨省考研的积极性很高。

4.考取培养单位层次分析。三年中,累计有754名毕业生考取“211”“985”院校,占总数的42.36%,说明学校毕业生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学习能力都比较高。三年中,考取“211”“985”院校毕业生数及占该年考研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38人(45.59%)、271人(41.12%)、245人(40.90%),可以看出,毕业生考取高层次培养单位的绝对数量有所增加,但相对比例有所减少,主要是高层次院校培养数量基本稳定,而普通院校招生数量增加所导致,同时也反映出毕业生的考研预期和自我成绩的评价更趋合理,考研报考成功率和调剂成功率保持在较高水平。5.考研与高考录取分数的关系分析。因两年制专升本学生入学时为专科,与本科无法比较,因此只研究五年制和六年制本科生的考研与高考分数的关系。按当年高考录取成绩高低将学生三等分为高、中、低三个分数段,三年中三个分数段的考研情况基本相同,没有明显差异,说明考研成功与否与高考成绩的高低在本专业范围内没有明显关联。

三、讨论与建议

(一)对于临床医学本科生考研热现象的讨论。目前,各大院校的临床医学本科生扎堆考研,将考研作为大学学习的终极目标,一切都为考研让路,一切都为考研服务,将考研成功与否作为大学生活成功与否的惟一评价指标,对考研的追求已经达到了极致状态!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医学本科生就业难导致的。而今,二甲以上的综合性医院招考普遍要求医学生要具备硕士以上学位,更有甚者要求要“985”“211”院校硕士,本科生根本就没有报考资格,所以本科生只能通过考研来寻求就业出路,造成扎堆考研现象。医学硕士生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临床高级专门人才,以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为主,并不应该是与就业挂钩。要改变当前的考研热,首要是要改变医疗机构的用人机制,以“唯能力论”代替“唯学历论”,方能引导学生进行临床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锻炼,而不是一味提升学历层次,从而缓解考研热的现象[1]。

(二)选择考研重在立志,贵在坚持。从总体来看,医学生的考研率较高,且考研率与高考录取分数没有直接相关性,与学制、性别存在一定相关,但影响比较小。考研内容贯穿大学学习的始终,不是阶段性独立的科目学习,是一段相对时间跨度较大,内容繁杂的枯燥的学习过程,中途不堪压力而退出者比比皆是,所以,考研成功与否重在立志考研的心态,贵在坚持到底的决心[2]。

(三)合理选择考研目标学校,慎重调剂。考研目标学校的选择是在考研后期困扰考生的一大难题,大部分考生存在想冲高不愿就低的思想,眼中只盯着“211”、“985”院校,把他们作为心中的一志愿,而将其他院校作为调剂选择。这样的选择一旦一志愿无法录取,往往也会面临低一档院校没有调剂指标,更低一档的院校有指标而自己不想去的尴尬局面[3]。更为合理的选择应是参考往年录取情况,依据自己的成绩,选择比现有成绩略微低一档院校报考,确保录取的概率;如果一旦不能录取,则应以能成功调剂为目标,优先选择有调剂指标且调剂成功率较高的院校调剂,最大限度增大录取几率。毕竟考研的最终目标还是录取,况且当下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的培养能力和条件差距在不断缩小,因此考研目标学校的选择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四)做好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性选择考研与就业。考研还是就业,不是要到高年级快毕业时再抉择的问题,而应该是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的。高校应从大一开始对医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和帮助医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和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路线。让有志于进一步深造且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侧重于医学基础知识和考研科目的学习,树立考研为先的学习策略;让就业意愿强烈的学生,侧重于临床技能的学习和锻炼,树立以就业为先的学习策略,力争做到考研有计划,就业有准备,不盲目从众也不因势被迫抉择[4]。医学研究生教育旨在是培养富于创新能力,具备科研基本能力的高素质医疗工作者,它不应成为单位用人的门槛,也不应是医学生回避就业难的无奈选择。人社、教育及卫生部门应切实畅通临床医学本科生就业渠道,高校也要合理引导医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理性选择考研与就业,让研究生教育回归其本质,让医学本科教育回归其教育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医学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静,王常海.本科生考研现状调查及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中医药,2014,12(19):149-151.

[2]杨鹤,徐晶.做好大学生分岔路上的就业指导工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6):162-163.

[3]梁辉,姚亮,汪泽皓,等.兰州大学级医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意向的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11(11):1347-1350.

临床医学本科生 篇3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 临床实践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b)-0119-02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临床实践教学时医学本科生完成学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也是将专业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掌握基本诊疗技能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对于五年制的医学本科生而言,后期临床实践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职业规划发展走向和层次。但是,目前我国部分医学本科生对临床实践敷衍应付了事、把考研和就业放在首位的状况,此值得每一位从事医学教学的教师反思。

1 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1.1 临床实习中的医学本科生的心理问题

经过本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四年学习,大部分的医学本科生具备了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希望能够将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的愿望比较强烈。在进入临床实习初期,大部分本科生都将经历一个心理上的适应期。在这一时期中,医学本科生将面临着从“在校”、“在课堂”到“在医院”、“在病房”的场景转换和身份转换,同时也必须完成指导教师交办的各项事务。包括医疗文书的书写、病例等档案的整理等。这些相对繁杂的医疗事务基本属于临床实践的初期和外围阶段,一些耐心较差、综合素质不高的本科生可能在这一阶段就对临床实习产生抵触心理。

在短暂的适应期过后,本科生就要投入到具体的临床实践中。首先,医院属于社会公共机构和专业的医疗场所,本科生在这里必须面对和处理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比如指导医师与学生的关系、医患关系、同科室里同学之间的关系等。这些都与学校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等单纯的人际关系相去甚远,部分同学可能会难以适应,产生畏难心理。其次,本科生必须正视自身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象的临床病例之间的落差。尤其对于在理论知识积累阶段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的学生,单纯靠死记硬背对付考试,那么在面对具体的病例时候必然会手足无措,难以“对症下药”,如此一来,临床实习就难以展开,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2 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1)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之下,不少医学本科生认为找工作比临床实习更重要。随着近几年高校录取比例增加,报读医学的本科生数量呈连年递增趋势。同时,就省市级规模相对较大、科研能力较强、收治患者较多的医院而言,职业准入门槛较高,再加上岗位饱和,医学本科生与硕博研究生而言,并无就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发展前景不明朗,收入较低,不少医学本科生并不愿意在基层(如县级市、县城、乡镇等)医疗机构就业。因此,不少学生都把全副身心投入到寻求就业中去,分散了自己的精力,不能认真对待临床实习。

(2)医学本科生“考研热”呈逐年升温的趋势,对临床实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对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实习的07级258名医学本科生(包括临床、影像、检验、口腔、麻醉等专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46名学生中,有188名准备考研,占总人数的76%,有153名学生认为,为了考研可以放弃部分实习或完全放弃实习,占总人数的62%。[1]这一数据直观说明了医学本科生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都将继续深造作为本科毕业之后的发展规划,将临床实习放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这对临床实践和教学的开展都是十分有害的。

(3)医学本科生的临床实习存在“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误区。首先,从学生自身来说,迫于上述种种心理压力以及自身专业素质的局限,不少本科生面对患者和指导医师时,害怕出现纠纷或者差错,于是产生畏难情绪,在实习的时候会尽量避免与患者直接接触,而是仅仅局限于简单重复的事务性工作中。其次,从指导医师和教师的角度看,由于自身的科研任务、诊疗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开展,他们并没有足够多的精力和时间亲自去指导本科生的临床实习。再加上我国医学本科生大都实行班级教学,基本上不存在“导师制”的教学形式,因此,一些任务繁重或者责任心欠缺的教师或者医师不会主动对学生的实习过程中的细节、遇到的困难等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因此,就造成了本科生临床实习的“一锅端”现象,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 针对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的对策

2.1 加强对医学本科生的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本科生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思想教育很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对医学院这样专业性强的院校而言,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在医学本科生中开展针对专业特色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调适十分重要。首先,加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必须将对医学本科生的医学道德培养和思想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起来。其中,通过系统性教育和主题性教育相结合,是升华医学生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除了医学伦理课程的学习之外,组织学生与医务工作者共同举办医务人员形象大讨论、医务人员素质大讨论等活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医学生深入到医院和病区,引导病人就诊、咨询,培养他们对患者的感情,强化服务意识。[2]同时,在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开展之前,教师和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对其进行实习动员、心理调试也十分重要。包括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引导学生爱岗敬业、克服畏难情绪、主动解决问题等。

2.2 合理引导医学本科生平衡实习与考研的关系

目前,很多医学教学计划将临床实习安排在大四的下学期,与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备考期相冲突。(1)首先,不同专业可以根据教学计划适当延后或者提前临床实习的时间,以减轻考研对实习的干扰和影响。(2)不少学生面临着学校与实习医院距离太远的问题,学校可以在协调、解决同学们的住宿问题的时候,也兼顾到准备考研的同学,提供一定的学习环境等。(3)要加强对高年级同学的学业规划指导。引导他们尽早确定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和目标,教育学生理性对待“考研热”,根据自己的专业所长进行选择。(4)对参与临床实习的同学进行打分,并将成绩记入综合考评指标,兼顾医学本科生评价体系中额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5)可以在本科生教学中适当尝试引入“学导”制,创造不同年级的沟通交流平台,尤其是开展高年级帮带低年级的互助互学活动,实现就业、考研等信息的共享,实现学生之间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2.3 更新医学本科生就业观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就业政策

无论是进行临床实习还是考取研究生,医学本科生的目标都在于磨练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提升自身的发展空间。因此,更新医学本科生传统、落后的就业观念起着前导性的作用。

首先,要改变医学本科生不愿意“下基层”的消极意识。客观上,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适当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引导高校医学专业与地方医疗机构进行合作教学,为即将毕业的本科生创造一个相对开放、有效的学习工作环境和平台;主观上,医学本科生要加强职业道德素质,转变就业观念。其次,针对医学本科生要制定灵活的就业政策。由于医学类学科的专业性相对突出,执业环境和条件也相对严苛,因此,不少医学本科生毕业之后并不能够达到专业的医疗服务人员的从业标准,对这些学生要实行相对宽松、灵活的就业政策;而对那些专业素质较高的学生,则可以在临床实习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充分利用医院的实习资源和环境。如此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业方向和政策也不同,区分度和目的性也更明确。

2.4 在医学生本科教学中尝试引进“导师制”

目前,我国不少医学院校已经尝试在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有部分学校在研究生招生工作结束之后就安排研究生新生与导师接触,进行课题研究或临床实习等。这些都反映了“导师制”在医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导师制起源于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普遍应用于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中。在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中引入“导师制”,可以一定程度避免“形式主义”现象,使临床实习逐渐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学生在跟随自己的导师参加门诊、急诊、会诊、病例讨论会、病房的临床实践和学术报告会的过程中,逐渐认知并适应准医生的角色,熟悉并熟练掌握作为一名医生的全部工作流程,树立必要的工作意识,形成系统的工作思路,也会逐渐学到导师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学会综合分析、逻辑推理、鉴别诊断,找出主要矛盾、采取措施等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步骤,能够更真切地吸取到导师的先进经验[3]。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对医学本科生开展临床实习之前,进行导师的配备工作,不仅能够在事前对临床实习有所认识,更能够在导师的带领下完成实习,导师也能够跟踪所带学生的实习进展情况,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我国医学本科生后期临床实践教学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单向的,而是错综复杂的。需要政策、高校、学生工作者、医疗机构和学生共同努力。临床实践作为五年制医学本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提高、检验的重要步骤,不仅能够为本科生的就业提供清晰可感的直观环境,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够克服种种问题,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医疗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李萍,任佰玲,王德斌.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与考研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安徽医学,2011,32(4):531~533.

[2] 李凤英,周庆华.融医学道德精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113~114.

[3] 佟丹.试析“导师制”解决医学本科生实习中的常见问题[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10,192(4):40~42.

临床医学本科生 篇4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5年在我校直属附属医院和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五年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1.2 座谈交流和问卷设计

通过多种形式与被调查者交流;调查问卷以GMER中文版为参考依据[1], 结合校内外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自行设计。

1.3 研究方法

采取座谈交流与现场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向在我校直属附属医院进行实习的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80份, 回收有效问卷76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5.0%;向在我校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80份, 回收有效问卷73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1.3%。

1.3.1 对在我校直属附属医院进行实习的本科生和在我校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本科生的医学教育与GMER符合度进行对比研究

从两部分有效问卷中各随机抽取50份进行研究。

1.3.2 男女学生医学教育与GMER符合度的对比研究

在两部分有效问卷中各随机抽取50份进行研究, 其中男生43名, 女生57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或率表示,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调查显示, 除信息管理及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两个方面外, 在直属附属医院和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本科生的医学教育与GMER的符合度都比较好, 两组间比较,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调查显示, 临床医学专业男生和女生的医学教育与GMER的符合度比较,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医学教育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教育活动[2], 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卫生保健人力资源。GMER是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针对本科医学教育而制订的全球性统一标准[3,4], 界定了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 阐述了医学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60项能力和基本素质, 充分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医学模式转变、卫生保健国际化、医学教育的人文性与医学科学教育紧密结合的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5]。

GMER的实施对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性, 可以规范医学教育标准, 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1,5]。我国于2001年在8所医学院校试点应用GMER, 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与中国的教育国情逐渐融合。2008年, 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根据GMER等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 》指出, 本科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 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5]。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我校直属附属医院和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医学教育与GMER符合度总体较好, 两者比较,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男女学生的医学教育与GMER符合度比较, 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 医学教育与GMER已基本符合。由此可见, 临床实习前期的医学教育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意义重大。本研究同时显示, 在我校直属附属医院和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信息管理及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这两个方面, 医学教育与GMER的符合度都比较差, 与既往相关研究结论相符合[6]。医学专业院校普遍存在轻视社科人文课程的不良现象, 对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合格的医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而且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同时, 医学学科的特殊性也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7]。本研究结果再次提示我们, 在以后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中, 应该针对性增加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8], 同时应加强医学与其他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 全面提升学生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素养, 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医学人才打下基础。

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 民族院校存在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和各民族文化背景千差万别等共同问题[9]。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教育工作, 加速培养少数民族医药卫生人才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文化水平、改变卫生面貌的重要途径。由于历史、经济和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 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医学教育事业相对落后是客观存在的, 与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因此, 参照GMER对开展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医学院校, 特别是对于民族医学院校本科生的医学教育进行调查研究, 进一步发现在培养学生技能和职业态度及行为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这对于保障医学教育质量、促进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等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10]。

参考文献

[1]四川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 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朱潮.新中国医学教育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

[3]Harden RM.Outcome-Based Education:the future is today[J].Medical Teacher, 2007, 29 (7) :625-629.

[4]万学红.“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简介[J].浙江医学教育, 2002 (1) :8.

[5]张晓兰, 李晓松, 万学红, 等.医学生对“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态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 15 (5) :1-4.

[6]朱旭红, 阎正民.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与GMER的一致性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 2005, 32 (4) :407-410.

[7]李斌, 杨圆圆, 魏晶晶.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3) :600-601.

[8]柳亮, 陈罡, 莫书荣, 等.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1, 10 (11) :1314-1316.

[9]陆立鹤, 李艳, 雷俊霞.民族院校医学教育常见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27 (10) :142-143.

临床医学系本科生的自我介绍 篇5

您好,我是某某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的一名即将毕业的本科生,我叫好范文。

四年大学的临床理论学习形成了我严谨的学习态度、严密的思维方式,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年的临床实习工作经历更提高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医院给我提供了许多动手实践机会,使我对临床各科室的常见病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最佳的处理。强烈的责任感、浓厚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强、接受能力快,并且能够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使我赢得了上级医师的一致好评,更使我信心百倍,成为我今后工作生活中的知本。

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更形成了我沉稳果断、热忱高效的工作作风。在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各阶段中,我曾任班长,学习委员等,成功地组织了无数次班集体校内外活动,工作得到同学的认可与老师的好评,我所在的班级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集体,本人也多次赢得了优秀共青团员、工作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我相信有了这些工作经历,我一定能够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好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自学能力强是我的另外一个优点。医学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不断的升级自己的知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校期间我通过了计算机一、二级考试,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能熟练掌握windows98、windows2000、windows某p操作系统,并自学使用office、photoshop、fo某pro等软件进行图文处理、表格设计、网页制作等工作,为日后的工作、学习、提高工作效率创造了良好条件。

临床医学本科生 篇6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 能力 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00-02

研究医学本科生需要培养和提升的素质与能力,对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和医学生的自我成才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与参考价值。那么,现代医学本科生应具备哪些能力与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医学发展的需要呢?下面我们就来做详细的论述与说明。

1.医学生要具备健康素质

对于现代医学生来说,健康素质是成就学业、成功事业、快乐生活的基础。

医学生健康素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要素: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社会健康。前两个比较好理解,第三个社会健康指的是从社会角度衡量,主要涉及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人际关系以及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有调查表明[1],很大比例的学生有肝炎、营养不良、运动损伤、眼部疾病、皮肤病等疾患,而各种心理障碍与心理问题在医学生中普遍存在,比如自卑、失恋、患病、受挫等。而造成医学生健康素质危机的主要因素有:(1)自身因素 主要指医学生缺乏体育锻炼。(2)学校环境 某些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多,体育设施和场地不能满足体育锻炼的需要,很多课外活动的开展收到了限制。(3)家庭环境 现今的医学生很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调查表明[2],多数独生子女对体力劳动不感兴趣,对体育锻炼缺乏主动。独生子女被溺爱又表现出某种专制,在学业上家长对孩子非理性地过高期望与施加过大的压力,都不利于医学生健康发展。(4)社会环境 包括就业压力、网络成瘾、人际关系问题都是造成医学生健康素质危机的主要社会因素。因此,培养医学生的健康素质刻不容缓,由于医学生主要生活在校园里,所以主要从自身努力和学校教育两方面来提高医学生的健康素质:(1)医学生的健康自助途径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主动维护心理健康、善于利用闲暇时间自我调节,这些途径都可以有效提高医学生的健康素质。(2)学校健康互助途径 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健康行为的积极引导、健康服务的提供以及健康环境的营造。

2.医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

社会和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对现代医学本科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现代医学生在接受知识、设立目标和学习交流能力方面总体上不断提高,但由于对医学高等教育期望值过高、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在灌输式教育方式下习惯于浅层学习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现代医学生缺乏学习策略、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学习能力方面的不足。现代医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设定学习目标与制定学习计划 (2)增强自我监控能力 自我监控能力这一非智力因素对医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通过与有自制力、善于学习的同学交往和形成学习团队,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小氛围,在这个情境中相互鼓励、相互监督、相互交流,使学习上的自我监控有一定的他律的压力,有利于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3)学习方法的创新 尤其要注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学习方法的创新,如广泛读书以提高人文素养,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开展合作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

3.医学生要注意开发自己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作为关系人的素质和修养的重要因素,是体现医学生的智商和情商的深层次的核心能力。但目前医学生养成的被动的、机械的、应试的学习方式,必然严重影响他们的批判性精神和思辨能力。那如何成为具有思辨能力的医学生呢?(1)厚实的知识积累是拥有思辨能力的基本前提 知识积累能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打开思维空间,放任思维在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创新。(2)具备批判性思维是拥有思辨能力的重要表现 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特质主要包括强烈的兴趣、自信、不迷信权威、开放的心理、探究和反思。(3)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 具体培养途径包括养成开放性思维、加强哲学的学习以及加强实践体验,培养感性思维能力。(4)增强表达能力 把思想表达清楚,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4.医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醫学生综合素质的体验,也是医学生日后进行医患沟通的基础。沟通能力强的医学生,在学校期间很容易成为学生干部,成为各项活动的积极分子,而沟通能力差的医学生很容易被边缘化。那怎么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呢?具体途径如下:(1)修炼沟通意识和性情 (2)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3)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 (4)掌握非言语的沟通技巧 非语言的沟通技巧主要包括身体动作、姿态、仪容仪表等形式。(5)合理利用网络进行沟通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网络沟通有时可以转化为现实沟通,但不能把它直接等同于现实沟通,更不能过多地沉溺于网络而减少现实沟通。

5.医学生要具备创新能力

创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对于医学生来说,也是如此。那怎样提高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创新知识的积累 创新知识的积累,既需要科技知识,也需要人文知识,因此,医学生在学校里应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不断修炼内功才是具备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2)创新心理的调适 创新是一项复杂、艰巨的活动,创新过程中容易受到消极心理的影响。医学生要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如提升意志力;锻炼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培养自己的冒险精神和自信心;树立团队合作意识等。(3)创新意识的培养 医学生应该具备的创新意识包括:善于捕捉问题、培养批判精神、激发创新动机和培养创新兴趣等。(4)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 主要指医学生应该培养自己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5)创新技巧的训练 常见的创新技巧主要包括设问检查型技法、列举分析型技法、组合创新型技法、逆向思维型技法和联想列比型技法等[3]。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医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医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以上各方面的能力,以期达到一名优秀医生的职业标准。

参考文献:

[1]董垌希. 中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2]关颖. 独生子女劳动意识和习惯调查报告[J]. 中国德育. 2013(01).

临床医学本科生 篇7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学员选择

学员为刚进入临床医学课程学习的我校临床医学专业2004级本科生139名。我校为国家“211”重点大学,本科学员具有较好的公共英语基础,在前期课程中全部通过国家英语四级统考,40%的学生通过了国家英语六级统考。

1.2 课程及教材选择

授课内容为外科感染,共3学时。课前对学员同时下发中英文教材,中文教材为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吴孟超、李家顺主编的《外科学及野战外科学》,英文教材为W.B. SAUDERS COMPANY 出版第16版《TEXTBOOK OF SURGERY》,由授课教员选择教材中生词予以注释一并下发,供学员预习。

1.3 授课教员选择

授课教员由已经用中文给不同班次讲授外科感染课程14次的教授担任,该教员有留学经历,并多次担任专业国际会议现场口译,有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

1.4 授课方法及质量评价方法

授课幻灯全部使用英文,板书以英文为主,讲解和课堂提问英文约占50%-75%,课堂小结全部使用英文。采用问卷调查和理论考核两种方式评价教学质量。在课前设计问卷调查表(见表1),上课前下发给139名学员,由学员在下课后以无记名方式填写;理论考核采取抽查方式,在授课结束后当场随机抽取10名学生,使用以往中文授课后使用的8道简答题进行书面考核,时间为30分钟,由查课教员判定分数。

附:外科感染理论考核题目:

1 什么是外科感染?其特点如何?

2 外科感染的局部临床表现是什么?

3 外科感染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4 为什么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不能挤压?

5 什么是丹毒?它与蜂窝织炎有何区别?

6 从手部的解剖特点说明手部感染的治疗原则?

7 如何鉴别败血症和脓毒血症?

8 破伤风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原则有哪些?

2 结果

2.1 问卷结果

收集调查问卷139份,全部学员均认真填写,33.2%的学员除选项外还填写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100%的学员认为应该开展双语教学,其中赞同采用原版教材和课堂幻灯全部使用英文的学员为50%,16.6%的学员认为此两项内容中英文的比例不应该超过50%;在授课方法方面,没有一名学员赞同完全使用英文进行讲解,50%的学员认为英文讲解的比例应该在25%-50%;78%的学员课前预习时间在3-7天,3名学员提出应将授课幻灯提前下发便于学员预习。

2.2 理论考核结果

10名学员理论考核的平均成绩为61分(100分制),其中通过英语六级统考的3名学员平均成绩为65分,其余7名学员的平均成绩为59分。

3 讨论

3.1 本科生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的迫切性

本科生是临床医学教育的基础和重点,国家教育部提出,在大学本科教育中,除了公共英语教学以外,还提出应加强双语课程建设,要求各高校在专业课程中开设5%-10%双语课程教学。而现代医学本是外来品,在20世纪50年代前,无论是教会医学院还是国立医学院均使用外文教材,教会医学院的教授更是以外籍人士为主。随后,为扩大医学教育受众,提高全国的医疗水平,老一辈医学家参考外文书籍编写了中文医学教科书和参考书,创办了中文医学杂志,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今天,英语依然是医学科学的主流载体,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捷、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都使我国医学工作者有条件更好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进行国际交流,而此时语言却成了主要障碍。从让学生既能学好专业,又能学好英语的美好愿望出发,我国教育工作者创立了“双语教学”模式,这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可以更确切的说是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教学,使医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英语,以减小语言问题对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影响。

3.2 “双语教学”授课模式的探索

现有的双语教学模式包括以下3种:①沉浸式双语教学,要求用外语进行教学,母语不用于教学中,使学生完全沉浸于弱势语言中;②过渡式双语教学,要求学校在前一阶段,部分或全部科目使用母语教学,但过一段时间后,则全部科目使用外语教学,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向沉浸式过渡;③保留式双语教学,要求学校刚开始时使用母语教学,再过渡到部分科目使用外语教学,部分科目仍用母语教学。但针对一门课程而言,目前并无成熟的模式,我们教研室创造性的采用了“以名师、名教材为依托,渐进式、分层次、多形式”的双语教学模式,重点注意把握双语授课中英语讲解的比重,例如临床医学7年制学员使用英文比例一般在50%-70%,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30%-50%,其他专业英文比重在30%左右;其他双语教学手段包括:开设外语论坛、外语教学查房、外语撰写病历、双语病案讨论等。此次对五年制本科生大班课的授课问卷调查来看:学员对教员的英文水平没有提出异议,对原版克氏外科学教材也非常欢迎,对幻灯全部使用英文也可以接受,疑问最大的是课堂英文讲解,大多数学生认为英文讲解的比例应该在25%-50%,与教研室设定的目标基本相符。因此,我们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可行的。

3.3 “双语教学”授课质量的评价

外科感染是外科学总论中涵盖概念较多,但理解并不困难的一个章节,因此对双语教学而言课堂讲解相对难度较小,容易保证授课质量。在传统的中文授课中,课后抽查学员的知识点掌握平均在70%以上,而本次双语课程抽查学员知识点掌握在60%左右,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略好一点。因为考核是抽查,样本数也比较小,不如随机对照研究能说明问题,但多少可反映一种趋势。首先,我们得承认双语教学会带来一定的弊端,外科学教授用英语授课,其表达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遇到复杂的知识点,难免辞不达意;学生的英语听力也有一定的限制,听课难免一知半解。因此,课前对英文教材的预习、课后对照中文教材复习都是必要的措施,可使知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其次,我们还可能给学生带来外语损失,虽此次课程学员对教员英文水平认同度很高,但我们无法保证每个教员都有相应的英文水平,再者外科教员非英语专业出身,即使高水平教员在其英语表述中也难免会出错。为了保证医学双语教学的质量,双语教学教师务必事先利用录音机反复修正本人英语授课中的语言错误。

3.4 “双语教学”授课质量的影响因素

学员、教员、教材与课时是决定“双语教学”成功与否的四大因素。学生的外语基础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尽管医学院校的本科生学了近十年的外语,掌握了相当量的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也系统地学习了语法知识,但仍存在听不懂、看得慢现象,用外语直接进行交流、对话更是困难。调查中英语基础好的学生掌握知识点较多就是这一问题的直接反映。高水平教师短缺是影响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瓶颈问题,教师是推动双语教学的关键,但目前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时具备高水平专业素质与外语能力的教师不足以实现全程双语教学,与其相关的后续课程仍为传统教学,学生在双语教学中学到的专业英语知识却难以在后续课程中得到拓展与应用。原版教材更新快,可保证知识的权威性和先进性,但需要学生在课前花比中文教材多数倍的时间预习;简化版甚至双语版的教材虽然简捷易懂,但容易造成知识的缺失,相比较之下我们还是提倡使用原版国外名教材。双语教学要求教学时数比单语种教学要长,特别是在刚开课阶段要讲得比较慢,因而存在教学计划以及授课学时如何调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淑蓉,高全胜,郑学才,等.医学本科生双语教学实践与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6(2):150-151.

临床医学本科生 篇8

关键词: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二类通识课,问题

通识教育教学作为一种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通融的教学形式, 其目的是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用较开阔、跨学科的视角思考, 培养博学多识的应用型人才。为全面提高医学生素质, 各院校目前都开设了二类通识课作为选修课程, 涉及多个领域若干学科, 学生可根据需要自主选择。不过, 根据查阅到的文献数据来看, 现阶段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二类通识课的授课效果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目标。

一、二类通识课开设的目的

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较强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要有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矫正不良生活习惯等能力。为达到上述要求, 临床医学教学应做到在科学化与人文化兼顾、社会化和个性化统一、多元化和统一性结合、分科与综合化并存, 建立和发展整体综合课程体系。二类通识课的开设正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在医学生教育体系中, 学生素质的培养包括医疗道德素质、医学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通识教育尤其是二类通识课起到了全面优化学生素质的作用。另外,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要求临床医学生不仅要有复杂的知识结构, 还要有创新精神及较高水平的临床思维。另外, 二类通识课中较活泼的教学方式和较自由的学习氛围, 有助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

二、二类通识课开设现状

根据查阅资料, 现阶段各医学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的二类通识课开设的基本情况大致相同。其中, 二类通识课的开设门类基本集中在自然科学类与技术类、人文社科类、医学类、体育类等四个大类, 平均共计250门课程。在实行学分制的前提下, 各高校针对临床医学生的二类通识课学习要求的平均值是200学时, 16学分。现阶段二类通识课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传统的开、闭卷考试, 也有部分院校开始尝试新的考核方式, 如平时作业、提交论文、实践操作、PPT演示。从授课方式来看, 目前教师的授课方式还是比较单一, 仍是必修课的授课方式, 即“口头讲述+多媒体演示”, 也有少部分教师选择板书等方式, 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参与时间少。各院校采取了压缩必修课, 增设选修课, 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由选课的机会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二类通识课存在的问题

1. 课程设置不合理。

其一, 课程设置过多、门类分散、比例不合理。现在各院校二类通识课开设的课程总数都在200门以上, 甚至有的学校达到了700余门。这不仅给学生的自主选课带来了一定困难, 造成了选课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 而且课程数量的过多过杂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许多医学类院校二类通识课的课程设置多集中在医学领域, 而其他领域比如人文学科开设课程较少。同时, 有的课程与必修课时间重叠, 学生为完成学分不得不缺席必修课, 得不偿失。另外, 许多学校二类通识课要求学分过多, 学生需要完成多门课程, 占用了很多课余时间, 这也造成学生负担过重, 事倍功半。

其二, 课程开设随意性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对二类通识课数量和种类要求越来越高, 这也造成许多院校为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由于通识课经费投入的增加, 教师申报选修课的积极性较高, 这也造成因人开课、课程重复的现象, 没有充分考虑学科交叉、引领科技前沿、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等问题。同时, 调查报告显示, 许多学校开设的课程只根据学校资源盲目开课, 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这也造成许多课程的参与度不高, 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达不到教学目的。

其三, 课程的专业性不同, 造成学生选课的差异大。由于专业性不同造成的课程冷热不均, 使部分学生为了完成学分被迫选择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课程, 造成学习缺乏积极性, 出现“选而不修”的现象。而有的课程由于课程考勤频繁、考试要求严格等原因也造成无人问津, 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也没有达到课程开设的目的。

其四, 综合性大学不能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二类通识课。许多综合性大学为节约教育成本, 所有学生的二类通识课课程都是相同的, 各专业学生都在同一课堂上一起上课。此时, 授课教师不可能兼顾到每个专业的独特性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相关知识, 讲课没有侧重点, 使部分学科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2. 授课教师素质、教学质量偏低。

调查显示, 通识教育课教师的学历层次整体上低于非通识教育课教师, 这组数据说明通识教育课程中, 师资结构不合理, 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对于通识教育课教师的职称而言, 讲师的比例最高, 这说明学校中教授群体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另外, 教师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认识懵懂, 意愿比较冷淡。开设二类通识课的部分教师认为选修课的教学要求没有必修课那么严格, 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 因而导致教学效果和质量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教学方法及手段单一。由于二类通识课课后作业不多, 学生通常以课堂吸收知识为主。但由于在授课方式上, 超过九成教师选择“口头讲述+多媒体演示”的形式, 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 并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达不到二类通识课的实际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设计也缺乏创新和个性。

3. 考核方式过于简单。

根据调查显示, 公共选修课考试大多采用开闭卷、上交论文等比较传统的方式, 而非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选择论文、开卷考试、平时测试、实验和实践、答辩、小组讨论、演示、个人研究项目、小组研究项目、课堂表现、社会实践笔记、口试以及闭卷考试等方式。有些课程适合闭卷考试的, 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意愿采取开卷考试甚至作业, 教师批改试卷也没有像必修课同样要求, 导致有些学生为了拿学分优先选择比较容易考试过关的课程, 而不去选择真正对自己有帮助的课程。

4. 学生实际参与度低。

学生选课缺乏科学的指导, 对每门二类通识课的开课目的与教学内容了解得不透彻, 多数学生是根据二类通识课的课程名称进行选课, 若实际教学内容与学生期望内容不相符, 就会造成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不高, 参与度降低。

由于学生对二类通识课的认识不足, 认为上这类课程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学分, 所以他们会为了完成学分而盲目选课, 倾向于选择容易通过、出勤要求不严格的课程。举例来说, 许多医学生为了通过考试, 会倾向于选择妇幼儿童保健学、食品安全学等与专业相关的学科, 重复学习专业课的知识, 而不去选择真正对自己有用的、但因不熟悉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的学科, 比如图书检索等课程。这样, 学生并不能从课堂中学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 也就没有办法提高、完善自身素质了。

5. 教学管理不规范。

二类通识课的上课时间多在晚上及周末, 这使教学管理部门的检查监督难到位, 也常出现随意调、停课的现象。由于课堂学生人数多, 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造成部分责任心不强的老师放松了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所以二类通识课的课堂易出现许多只选课、不听课的现象, 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临床医学本科生 篇9

1 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的因素

1.1 临床带教老师的问题和学生自身问题是影响实习质量的主观因素

临床实习带教老师存在的问题,是现阶段临床实习中较为普遍的问题。由于诸多原因,许多医院临床带教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很多带教老师虽然在学历上达到了卫生部的要求,临床经验也比较丰富,但缺乏临床带教经验,甚至有一部分教师缺乏带教意识,只知道一味地让学生开检验单、打杂等;而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又常因工作繁忙,无法抽身为学生仔细讲解,这些情况均导致教师无法很好地将临床知识和临床学习方法传授给实习生,使很多学生误认为临床实习就是打杂,从而产生消极甚至厌学情绪,最终导致实习效果不佳。

学生自身思想问题。医学生从单纯的课堂学习到相对复杂的医院病房,学习内容和方式、生活环境、接触的对象都发生了重大改变,部分医学生对此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很快适应临床实习生活,在临床实习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意识欠缺,同时又不能很好处理与同学、带教老师和患者的人际关系,造成自身思想上的压力和困惑。医学生临床基本功本来就不熟练,面对复杂的医疗环境无所适从,从而产生了恐惧和顾虑心理。另一方面,随着时代发展,医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开放,考虑到未来从医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就产生了弃医而转投他业的思想,其结果自然是实习态度不端正,这无疑会影响自身和周围同学实习。此外,目前社会上各种急功近利、媒体的不良渲染等无疑也会对医学生的思想造成负面影响。以上情况的出现都造成了现阶段医学生思想的不稳定,消极对待实习,从而严重降低实习质量。

1.2 考研、找工作、医疗环境恶化、社交活动增多等是影响医学生实习质量的客观因素

考研压力。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各行业对其从业人员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专业尤为突出,目前医疗行业已经泛滥出一种“没有高学历就没有好工作”的现象。这就意味着考研已经成为医学本科生必须跨过的一道门槛,医学本科生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考研课程中,谁还会把精力放在临床实习上,随意溜号、迟到早退、长期缺席的现象非常普遍,实习效果根本无从谈起。有哪位老师敢拿学生的前途和命运较真,放任自留在所难免,考核打分有名无实。

就业压力。近年来医学院校不断扩招,医学毕业生从人数上讲已经超过城市大型医院人员补充年需求量。毕业生就业制度也从既往的统一分配转化为现行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而且“双选会”的时间恰在临床实习期间[2],这势必造成不考研的医学生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和时间忙于赶做自荐书、赶场子找工作或参加计算机考试等各种技能考试来给自己“充电”,从而忽略和冲击了临床实习,严重影响临床实习计划的完成。

医疗环境,实习硬件上的制约。尤其是那些招生量很大的“专升本”大学,其实习医院根本没有足够的病员和病种可以提供给实习生操作,或本身就缺乏临床实习基地,最终导致了医学生理论知识难以得到实践验证。而更重要的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加上媒体“不遗余力”地负面报道和渲染,医患纠纷逐年增多,医患矛盾凸显加剧。加之实习生操作技能的不熟练及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能力的不足,增加实习生操作机会势必会增加医患纠纷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加之一些医患纠纷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部分患者认为实习生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无助于自身疾病的诊治,不愿意配合甚至强烈排斥实习生所进行的检查。个别患者对见习、实习学生的观摩学习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甚至部分患者以侵犯隐私权为由将医院告上法庭,由此导致了许多纠缠不清的医患纠纷,其结果使带教老师更加不敢放手让学生接诊、处理患者。另外随着2009年新的医改政策出台,不允许实习生单独接诊患者等,学生通常是看的多做的少,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致使临床实习中很多机会都受到严重限制,医学生遭遇到临床技能学习无法进行的困境。

社交活动和业余爱好过多。实习期的学生正是喜欢参与各种社交活动的活跃年龄,大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会活动,很多同学沉溺其中,常常因为其他的事就托词请假离开科室,把本应该用在实习上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个人爱好和社交活动上,难免会影响实习质量。

2 思考与相应对策

要很好的完成临床实习计划并保证临床实习质量,需要兼顾考虑主观和客观影响因素。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对媒体的监管,使媒体对医疗系统的相关报道客观真实,而不是制造新闻、创造轰动效应,更不应该刻意渲染,煽动社会对立;医院方面,应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壮大师资力量;教学中,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教学模式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与患者的交流沟通能力,争取患者的理解和配合,这样才能为实习生创造更多锻炼的机会和条件,顺利度过实习阶段,使他们成长为合格的临床医生。

实习医院和带教医师应积极对待临床实习教学。实习医院应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尽量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使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得以实践验证。要重视师资培训,增强教师的教学意识,同时要提高带教老师的待遇;医院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师资培训讲座、教学观摩,建立、完善师资队伍考核、管理机制,帮助带教教师提高带教水平;强化临床带教教师的教学意识,明确其带教职责,树立医疗、教学、科研并重的理念;引进激励机制,加强带教队伍建设,奖励优秀带教教师,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带教氛围;为保证临床实习质量,带教教师须以高年资住院医师和有丰富经验的进修医生为主,尽量不安排刚毕业的低年资住院医和进修生带教[2]。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实行鼓励性教学,采取以表扬鼓励为主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多提问,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设计问题时力求简单明了,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应加以指责,而应帮助他们分析,鼓励他们找出正确答案。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成就感,获得学习的乐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对临床实习产生兴趣和动力。在操作方面尽量为学生创造动手机会,“放手不放眼”,让学生多动手、仔细体会。要理解学生,良师也是益友,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走正确的方向,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度过思想转变和波动时期。

实习生要懂得临床实习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认真实习。临床实习是从学生到医生身份转变的重要阶段。既然选择医学道路,就应该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做好准备。在这个时期,要学的不仅有临床专业知识,还有与患者和患者家属交流沟通的技巧。临床医疗实践,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人际互动过程。临床实习生应牢记关爱理念,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只有让患者体会到实习生也是在关心他、帮助他,以此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和对医学教育的理解,让患者心甘情愿地配合教学;通过积极沟通,改变患者的态度和意识,改善医患关系,从而才能创造良好的临床实习氛围,才有机会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同时,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要经常反思,有意识地培养临床思维。除了临床知识掌握和与患者的沟通,与老师、同事的相处也很重要,态度既要恭敬诚恳,又要不卑不亢,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老师是学生可信赖和依靠的前辈,有问题要随时请教。此外,还应积极了解与医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和法律法规,目前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的涉法问题还没有能明确解决[3,3],《执业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后, 对医师的权利、义务和医疗事故的认定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但对实习生的医疗活动尚未作出要求和规范,医学生在做好实习工作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自我保护。本科生临床实习的机会只有一次,可以轮转内、外科等所有亚专业科室,还可以见识和学到很多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这对于有志成为优秀医生的广大医学本科生来说是充实自己的最好时机,要做到专时专用,合理安排时间,在处理好实习工作的同时兼顾考试复习,协调好各种矛盾冲突。

3 结语

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是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时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关键阶段,是从学生向临床医生转换角色的必由之路。市场经济下医疗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对从医人员的学历等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同时也要求社会应尽早回归理性,克服浮躁,改革医学教育模式,充分认识学历绝不代表能力。切实抓好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医学生,才是保证整个医学教育事业成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医学生一定要从自身做起,积极配合,很好的完成最后阶段的临床实习,将来才能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之才。

摘要: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在完成基础和临床理论学习后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学生到医生角色转变的重要时期。本文针对现阶段临床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策略,以期达到改进临床实习现状和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培养出合格医生的目的。

关键词:临床实习,临床教学,医学生

参考文献

[1]岳树强,杨雁灵,窦科峰.外科学教学中对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2):222-224.

[2]王冬,端妮,陈立明.对现阶段医学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认识[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643-644.

[3]JIN Y.Cross-sectional i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influencingfactors of current medical practice education[D].SouthernMedical University,2007.

[3]王政华,贺咏宁,曾友根.医学临床实习现状及思路[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27(4):71-79.

[4]WANG ZH,HE YN,ZENG YG.Current status and ideas forclinical internship[J].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06,27(4):71-79.

[5]吕兆丰,张成兰,郭述贤,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实践面临的法律困境与对策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1):5-8.

[6]LV ZF,ZHANG CL,GUO SX,et al.Dilemma of laws onclinical practice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reflections on itssolution[J].Chin J Med Edu,2006,26(1):5-8.

[7]岳树强,杨雁灵,窦科峰.外科学教学中对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2):222-224.

临床医学本科生 篇10

1 护生存在的问题

1.1 学习重心仍在理论知识

目前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将理论知识作为学习的重心, 临床学习也是注重验证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 喜欢随医生查房, 重视精尖技术, 忽视基础护理、病情观察[4]。缺乏为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欲望, 欠缺责任感。

1.2 学习最终目标不明确

大多数学生最关心的是学期末或毕业时的考试成绩, 不能明确学习的最终目标, 有为了学习或求职而学习的心态。

1.3 职业认同感不强, 专业情感易动摇

有部分学生存在一种无奈而选择护理专业的消极情绪, 更有部分学生在高年级接触临床后或临近毕业才对前途感到迷茫, 临床部分护理人员也因不能在日常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而有转行的念头[5]。

笔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小范围的实验。随机抽取15名大一护理本科生, 在征得他们及班级辅导员同意后进行了实验。

2 早临床、持续临床培养模式的实施

2.1 患者陪伴形式的早临床培养模式

我国的护理本科教学组织模式应与国际接轨, 突破传统的“三段式” (基础—专业—实习) 组织模式, 安排学生早接触临床,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即为护生提供接触临床的机会。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以患者陪伴的形式接触临床, 通过访谈了解到这种形式很适合还不具备医护专业知识的一年级护生。他们在与患者的接触中, 可以直观地认识各种临床症状, 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了解患者的疾苦, 认识到患者与医护人员沟通、理解的重要性及难度, 深刻理解护士除落实治疗和护理措施外, 还应充分发挥医患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 充当患者的代言人, 为患者服务。通过这一阶段的临床经历, 可使有志于护理事业的护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有利于其日后从本职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而无意于护理事业的护生则可及早选择发展方向, 以免在几年的护理学习后才后悔, 一时去留两难。所以这种模式不仅会因临床诸多的未知问题激发护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更有利于未来临床护理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2.2 分段、分级的持续临床培养模式

继患者陪伴形式的早临床培养之后, 在护生后3年的学习中再结合理论课学习的程度, 以分段、分级的形式持续进行临床学习。持续临床学习过程应根据学生理论知识的多少制定恰当的目标和角色, 让护生既能在临床应用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理论知识, 又能在临床中感受到已学知识的不足, 从而激发其继续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做到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 养成能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自主学习、探索的品质。另外, 在这种培养模式中, 护生会在实践中发现存在的问题, 找到护理科研的切入点, 有利于护理事业的长远发展;同时, 还会随着专业知识的增多和能力的不断增长, 而逐渐接触核心技术, 承担关键角色, 逐步从患者身边的陪护向专业护理人员转变。这种慢慢蜕变的过程能让护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的不易, 并且有利于护生养成科学、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为患者利益而工作的使命感, 体会护理事业的价值所在。

本研究显示, 护理本科生早临床、持续临床培养模式对于提高护生专业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它类似于传统医学跟师制学习模式, 具有让护生在临床实践中成长、发展的优点, 但二者又不完全等同。鉴于本研究样本较少, 所以护理本科生早临床、持续临床培养模式要在较大规模的现代护理教育中进行实践, 并在各阶段制定明确且不断升级的目标, 同时要有配套的环境、设施和制度保障, 这些都需要更深入、具体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早临床,持续临床,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史平, 杜茂林, 贺春蕾, 等.浅议护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课程建设[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2, 18 (2) :165~167.

[2]刘迪成, 黄惟清, 王富珍, 等.护理专业不同层次毕业生职业综合能力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6) :426~428.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穆树敏, 王玉芳.掌握护理本科生特点, 做好临床带教工作[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4, 6 (1) :107.

临床医学本科生 篇11

关键词:护士?临床实习后期?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

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作为卫生保健体系中的护理人员,其所承担的责任也受到重视。职业态度是护士培养的重要部分,优秀的护士必须具有正确的职业态度。护士的职业认同感就是护士对本职业积极的看法以及积极的心理状态。国外对于护理职业态度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国内在护理专业思想教育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有关护生在临床实习期间职业认同感的研究,对护理教育者、临床教学管理者的工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对象与方法

为做好相关研究与决策,我们调查了实习10个月之后护理本科生的职业认同现状,比较实习前后的差异,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明确护理本科实习生职业认同感的情况;了解影响本科实习生的职业认同感的因素,为护理教育和临床带教提供参考的资料。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调查表由作者在原有护士职业态度度量表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拟定初稿后,综合校内长期从事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的教师的意见修改而成。对某医科大学2011级100名护理本科生采用问卷进行调查。调查表围绕入学动机、职业认知等方面提出问题,对临床实习10个月以后的护理本科生下发问卷,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调查了某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1级与2012年7月至2013年5月在临床实习10个月的护理本科生80人。

2.研究工具

调查表由作者在原有护士职业态度度量表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向临床实习10个月后的护理本科生下发问卷,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问卷为封闭式,从一般情况、入学方式、实习前后就业态度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提出47个问题。

3.调查方法

选择某医科大学2011级学生,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

4.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布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结果

1.入学动机情况

3.护理本科生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的学生对改行的态度

实习10个月之后有22.5%的学生表示不愿意从事护理工作,愿意从事护理工作的学生从实习前的7.5%升高到67.5%,不清楚是否从事护理工作的学生只占了10%。会从事护理工作的学生中,有70.37%的学生表示会改行,有18.52%的学生不清楚会不会改行,只有11.11%的学生表示不会改行。

4.影响因素对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情况

(1)职业兴趣对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情况。

三、讨论与分析

1.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的现状

(1)刚入校时护理本科生入学动机盲目。护理本科生在刚进入学校时,“填报护理专业出自自己的意愿”一项占3.75%,大部分学生被动地听从家人意见及调剂,表明大部分学生并不是自愿填报。上述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入学时并不愿意从事护理工作,也没有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而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势必影响护生的专业思想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2)实习前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感较低。实习之前有7.5%的学生表示愿意从事护理工作,有60%的学生不愿意从事护理工作,有32.5%的学生不清楚自己是否会从事护理工作。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之后,对本专业的职业认同度本该有一定的提高,但是调查结果却相反,这说明,可能是因为专业学习过程中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护理本科生对职业认同度有所降低,具体的影响因素还需进一步分析。

(3)实习10个月后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感有所提高。此时“想从事护理工作”的学生为67.5%,“不想从事护理专业”“不清楚是否从事护理工作”的学生分别为22.5%和10%。但是想从事护理工作的学生中对护理职业的认同度还是较低,有70.37%的学生表示以后有机会将考虑改行,有11.11%的学生会坚持护理工作,有18.52%的学生不清楚自己是否会改行。结果表明将自己定位在护理工作上,愿意将护理工作作为职业的护理本科生的比例还是较低。从表2、表3可以看出,“想从事护理工作”“不想从事护理工作”两项,在实习前与实习10个月后两个时间点上,护理本科生前后各自的人数变化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不清楚是否会从事护理工作”,两个时间点各自的人数变化均没有显著的差异统计学意义。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实习前不想从事护理工作的学生在10个月的实习后有所增多。

2.职业认同感的因素分析

(1)兴趣是影响职业认同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兴趣可以使人产生巨大的积极性,当人们选择了与自身兴趣一致的职业后,就比较容易对这些职业产生长时间的依恋。因此,我们应积注重护生职业兴趣的培养。

(2)社会环境因素。

①就业压力的因素。本次调查显示,有47.5%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比较小,有48.75%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非常小。大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缺乏对该专业的了解,自身定位不准确。加之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其他专业的角色差距、临床教师的负性角色榜样等,这些都使护生的角色期望不一致,职业态度不积极。学生对于满足自己需要的职业认同感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反之,则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态度。

②传统文化方面的因素。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社会化的大背景,深刻地影响着人们态度的形成。因为我国的护理工作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低学历、低技能的服务性工作;认为护理工作从属于医疗,护理教育应保持中专教育,没有必要开展高等护理教育;用人单位缺乏合理的用人机制,本科护生与专科、中专护生等同使用,这些都使其感到自我价值难以实现,因此职业态度更趋消极。

(3)态度调查表明,护生认为护理专业教师对护理职业的态度是非常积极、比较积极的分别占6.25%、41.25﹪。教师可以产生正面影响和负面效应,可能使教师的影响作用复杂化,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四、方法及启示

1.重视培养职业兴趣

青年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兴趣形成的阶段,职业兴趣会随着经验的丰富而发展变化。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认为,人们的职业兴趣是由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组成的,如果认为自己擅长某种职业,或预测从事该职业将带来积极的效应将会形成对该职业的兴趣并坚持下来。因此,护理教育者可通过鼓励并支持学生,提高护生的自我效能。同时,帮助学生获取准确的职业信息,尤其是职业发展信息,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专业信心,从而提高职业兴趣。比如现在护理的另一个发展分支——专科护士,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技能,能弥补一般护理服务中的不足,能够丰富我国护理教育理论,促进初级卫生保健制度的实施。

2.努力满足护生的需要

学校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护生缓解就业压力;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满足护生爱与归属的需要。此外,教育管理者应给予护理专业足够的重视,积极关注护生;用人单位应尽快完善合理的用人制度,使护生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教师应帮助护生正确认识护理专业与自身的关系。

3.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能够影响受教育者。教师具备积极的职业态度是护生的榜样。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流露出的消极思想,误导了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因此,教育管理者应重视护理专业的发展,加强教师职业素养的培训,建立护理专业的正确认知,发挥正向角色榜样作用。

五、小结

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感总体水平偏低。培养护生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对于护士队伍的建设和护理人才的使用,以及我国护理的总体发展至关重要。

临床医学本科生 篇12

关键词:循证医学,教学评价,问卷调查

循证医学 (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 是一种新的医学实践模式, 实施循证医学意味着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 (David Sackett) [1]。从1992年McMaster 大学Gordon guyatt领导的小组对偱证医学正式命名至今, 人们对循证医学的兴趣迅速增长[2]。《全球医学教育最低标准》 (1999年) 和《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 (2005年) 中规定, 医学生毕业后应能够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进行医学实践, 完善诊治方法。为顺应医学教育的发展和要求, 滨州医学院为三年级临床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循证医学》必修课。本研究通过对比授课前后学生在循证医学知晓度、对专业术语理解正确度、对循证医学实践态度、行为方面的变化, 初步探讨EBM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为进一步提高循证医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以滨州医学院2006级临床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以班级为单位,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随机抽取2个班级进行调查。

研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 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授课前1周和授课结束3周后各填答一次。通过比较授课前后学生在循证医学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变化, 从而评价教学效果。

数据处理与分析:每份问卷核对后, 利用EpiData3.02数据管理软件建立数据库, 采用SPP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研究对象共计595人, 均为临床医学专业。其中授课前调查265人, 授课后调查330人。两次调查对象性别分布特征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说明基线资料一致。

2.2 EBM知晓度调查结果

在《循证医学》授课前接受调查的265名学生中, 有182人 (占68.7%) 表示听说过循证医学, 主要获知途径为《临床医学导论》选修课 (占32.8%) 、学长或其它课程的授课教师提及 (占13.2%) 、听讲座 (占7.5%) 。循证医学概念回答正确率授课前为17.0%, 授课后为93% (P<0.05) 。

2.3 对循证医学专业术语理解的正确度

反映循证医学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单选题正确率。授课前与授课后相比, 调查对象对专业术语的理解正确率均显著提高 (P<0.05) 。但授课后对统计学差异理解正确率仍然较低 (33.9%) , 而对RCT试验随机化原则理解正确率在授课前后均最高 (55.8%和73.6%) 。

各组循证医学专业术语考核成绩比较:由于受到师资力量和教学时数的限制, 一部分学生在修完《流行病学》课程后, 选修《循证医学》;而另一部分学生《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同时授课, 因此本次调查对象分为四组, 各组循证医学专业术语考核成绩见表3。

*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医学教学前后组间考核成绩差异显著 (F=258.626, P=0.000, P<0.05) ;流行病学授课顺序与循证医学教学组合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 (F=18.569, P=0.000, P<0.05) ;组间两两比较的S-N-K检验结果显示各组成绩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

2.4 课程对循证医学实践态度的影响

授课后赞同“专业文章都是可信的”观点的人数比例由授课前16.6%下降到授课后10.3% (P<0.05) ;认为“临床经验是最重要的”人数比例由授课前70.6%下降到授课后62.4% (P<0.05) 。

2.5 课程对循证医学实践行为的影响

授课前后学生自习时间长短和内容没有改变, 半数以上学生每日自习时间仍为2-4小时 (P>0.05) ;临床实践中遇到问题, 主要解决办法在授课前后没有改变 (P>0.05) , 但选择“上网查询资料”和“阅读相关杂志”人数比例有所提高, 提示授课后学生对医学文献的关注度有所提高;授课后使用MEDLINE进行文献检索的人数比例明显上升 (P<0.05) , 提示授课后学生获得信息资源和使用信息资源的技能有所提高。

3 讨论

目前, 循证医学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活力、与人类基因谱齐名、对整个医学将产生巨大影响的新学科。EBM也成为21世纪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从1996年EBM教育引入中国, 国内医学院校陆续开设了EBM课程。2007年滨州医学院为2005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了EBM选修课, 2008年将其列为专业必修课。2008年EBM课程授课结束后, 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普遍对EBM及EBM实践持积极态度, 但认为目前临床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 尚存在多种障碍;普遍反映课程教学内容枯燥、理论知识介绍多, 对EBM的实践性感受不深。2009年我们采用案例式教学, 在课程中结合临床案例进行讲解, 为了对本轮授课效果进行评价和考核, 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授课前医学生对循证医学知晓度较高 (占68.7%) , 但能够给循证医学下一个完整、准确定义的学生很少 (占17%) 。授课后学生对循证医学专业术语理解正确率显著提高 (见表2) , 说明授课后学生对循证医学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较好。但应当看到, 授课后学生对循证医学知识点的正确回答率仅保持在60.0%-73.6%, 其中对统计学差异理解正确率仍然很低 (占33.9%) , 分析原因可能是学生统计学知识薄弱。实践循证医学, 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 如临床知识 (掌握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知识, 用于提出临床问题) 、文献检索知识 (用于查找证据) 、临床流行病学知识和卫生统计学知识 (用于评价证据) 、具备这些基础知识后, 才能实践EBM应用证据和进行后效评价。所以为了更好的掌握循证医学实践技能, 学生应做好相关基础学科知识的储备。由于受到师资力量和教学时数的限制, 本校一部分学生在修完《流行病学》课程后, 选修《循证医学》;而另一部分学生《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同时授课,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见表3) , 授课后学生循证医学专业术语考核成绩明显提高。流行病学授课顺序与循证医学教学组合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 两门课程同步授课的班级回答正确率更高, 分析原因可能为, 这组班级学生刚刚学习了流行病学知识, 记忆还比较清晰。这种现象提示如果协调好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教学内容和时间顺序, 也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循证医学的最终目的是使病人得到最好的临床疗效。因此, 如何实践循证医学是循证医学教学的关键, 也是评价循证医学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本次授课对象为大学三年级医学生, 对于临床前期的医学生, 教会他们开展循证实践的基本技能, 包括如何利用现代技术信息, 跟踪医学科学进展, 及时有效地查询相关文献资料, 利用医学研究方法 (如临床流行病学、META分析等) , 正确阅读和评价医学文献, 注重医学生理论与临床技能的培养, 为其在床旁实践循证医学打下基础为其教学目标。表4调查结果显示, 授课后认为专业文章都是可信的人数比例明显下降, 学生认识到在使用研究证据之前, 应该对研究证据进行严格的评价;临床经验很重要, 但不是绝对的, 循证医学是最佳研究证据、临床经验和病人价值的有机结合, 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仅仅依靠临床经验是不够的,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授课后学生对循证医学实践态度有明显变化。表5研究结果显示, 学生自习时主要活动内容在授课前后没有改变, 绝大多数学生复习教科书内容;在临床实践中遇到问题, 主要的解决方式仍然是查询教科书、与同学讨论或咨询教师、高年资医生, 但是授课后选择“上网查询资料”和“阅读相关杂志”的人数比例有所上升;授课后利用MEDLINE进行文件检索的人数比例上升明显 (P<0.05) , 但仍然很低 (占21.5%) 。医学信息检索是循证实践的重要步骤,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通过网络检索医学信息, 成为重要的证据检索来源。MEDLINE数据库是检索原始研究证据的主要网站, 但是近4/5的学生从未检索过该数据库, 说明虽然授课后学生对医学文献的关注度有所提高, 但获得信息资源和使用信息资源的技能仍然有待加强。

综上所述, 本次《循证医学》教学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 课程学习结束后临床专业本科生对循证医学知晓度、循证医学专业术语理解正确率均有明显提高;授课后多数学生愿意去实践循证医学, 学习态度积极;但是课程培训对于学生实践循证医学的行为影响并不明显。Landaryd和周丽萍等[4]的研究结果表明, 课程培训虽然有助于医学生文献知识的增长以及态度的改观, 但并未增加临床实践中的实际应用, 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一致。但Haines[5]研究结果显示有效。分析原因可能为, 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尚未接触临床工作的医学生, 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 可能会促使其寻找方法解决, 从而导致其行为发生改变;另外, 行为改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 本研究是在课程结束后3周内对学生偱证医学实践行为的评价结果, 该课程对医学生长期行为的影响, 尚需远期评价。本次调查结果提示, 对现有的循证医学教学方式应继续进行改革。到目前为止, 几乎没有证据证明采用何种教学方式进行循证医学教学和实践能最好地改善学生的知识、态度和技能[2]。EBM的教学方法正在不断的探讨和完善中。根据循证医学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点, 下一年度教学工作中我们计划树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尝试采用以问题为中心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的研究型教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训练机会。通过学习以问题为基础的循证医学,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不断更新知识, 成为一名终身自我教育者, 这也符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6]。

参考文献

[1]李幼平.循证医学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Sharon E.Straus.Evidence-Based Medicine:How to Prac-tice and Teach EBM, 3/E[M].Elsevier (Singapore) Pte Ltd, 2005.

[3]贾改珍, 王玖, 相静, 等.医学生循证医学认知现状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9) :36-37.

[4]周丽萍, 陈进, 艾昌林, 等.循证医学教学对研究生相关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7, 7 (5) :337-343.

[5]Haines SJ, Nicholas JS.Teach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to surgical subspecialty residents[J].J Am Coll Surg, 2003, 197 (2) :285-289.

上一篇:铬保护层下一篇:深部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