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生(共8篇)
医学本科生 篇1
医学本科生全科医学实践分析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11月选取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五年制)在校本科四年级医学生为调查对象,共118人。
1.2研究方法
1.2.1课间实习安排中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概论》必修课共24课时,其中课间实习4课时。
1.2.1.1制定实习课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紧紧围绕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的教育目标,结合目前本教研室所采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即“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社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Case-centered,Problem-based,Community-orientedTeachingMode,简称CPC教学模式)[1]制定了《全科医学概论》课间实习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全科医学概论》课间实习教学大纲:掌握全科医疗服务模式;熟悉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现状。教学内容:介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概况;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介绍全科医疗服务模式。参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2.1.2授课教师集体备课全科医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及社区带教教师集体备课。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确定介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点及难点。仔细研究角色扮演的案例,确定剧本,以及确定参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路线。
1.2.1.3预讲在课间实习课正式开始之前,由教研室组织全科医学相关专家,安排社区带教教师进行预讲。在预讲后由专家提出建议和意见。
1.2.1.4正式上课利用课间实习4课时的时间,将学生以班为单位带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先由社区的带教教师介绍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状。然后由教师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一名全科医生与患者的对话,向同学展示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最后再由社区带教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社区的参观。
1.2.2问卷调查在课间实习的课后进行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对参加课间实习的反馈情况。共发放问卷118份。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1.5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
2结果
社区介绍、角色扮演以及参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实习过程中气氛活跃,讨论热烈,并主动地参与到全科医生的日常工作中去。课后发放调查问卷118份,回收118份,回收率100%。主要调查对《全科医学概论》的反馈情况。
3讨论
近年来,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全科医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全科医学教育[2]。从教育部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课程建设规划以来,医学本科生全科医学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尚存在理论脱离实践,全科医学师资缺乏;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教学内容与社区卫生服务实际相脱节等问题[3-6]。20,我教研室开始采用“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社区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Case-centered,Problem-based,Community-orientedTeachingMode,简称CPC教学模式)。其在社区实践方面提出:采用角色扮演、参观和实习等方法,使学生通过感觉-思维-知识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的行为过程,将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在课后的问卷调查中,有59.3%和34.7%的医学生非常赞同或赞同通过实习,加深对前期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有70.3%和28.0%的医学生非常赞同或赞同通过此次社区实习,理论和实践联系地更紧密了。相对其他学科,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晚,目前所报道的全科医学社区实习的模式大多针对本科生毕业社区实习[7-8],而少有针对课间实习的报道。课间实习是学生消化理论课的重要辅助手段,是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之间的一架重要桥梁,是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全科医学,建立正确的专业思想的第一个环节。其区别于医学生最后一年的生产实习,旨在建立本科生对全科医学的初步印象与兴趣。课间实习效果的直接影响着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兴趣发展与精力投入,影响着其进入生产实习的实习效果。谢庆文等研究发现,在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对全科医师不了解,所以毕业后也不愿意成为全科医师,更不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9]。
针对医学本科生全科医学教育的特定目标,结合采用CPC教学模式,我教研室制定了全科医学的课间实习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学生对了解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及通过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体现全科医生的工作方式和内容表示非常赞同和赞同。师资是实施CPC教学模式,提高课间实习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先前研究中也多次提到过师资不足等问题[10-12],由于社区首次承担全科医学本科生的课间实习工作,加上教研室课间实习带教教师多为年轻教师,固存在缺乏教学经验,不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缺点。因此,在课间实习前,由教研室组织对带教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探讨角色扮演剧本等工作,并对带教教师安排预讲。这对增强带教教师的自信心,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本次调查中也发现了不足。由于此次课间实习属于CPC教学模式改革的初始阶段,介绍社区卫生服务现状采用多媒体方式,角色扮演由带教教师进行,学生仍处于相对被动的接受,所以仅有55.9%及58.5%的医学生对通过实习提高了后续学习效果及激发学生兴趣表示非常赞同。因此,今后课间实习应考虑提供给学生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比如角色扮演可由学生担当,剧本亦可由学生编写等等。
医学本科生 篇2
1 教育方法及培养目标
1.1 培养对象
在校二年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 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 选择学习成绩优秀、学有余力的同学参加。
1.2 培养方法
开办全科医学专业辅修班,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利用周末和假期系统学习全科医学理论课程, 在毕业实习中安排2~4周的社区全科医疗服务实习。修滿辅修专业学分者, 由学校颁发“辅修专业证书”。未修满学分的同学, 可依其选修全科医学课程的成绩, 计算选修课学分。
1.3 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围绕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一体化医疗服务, 在不变更临床医学专业课程, 已开设《急诊医学》、《康复医学》、《社会医学》、《社区护理》、《临床营养》、《老年医学》等选修课的基础上, 增设《全科医学概论》、《社区预防与保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四门课程。重点讲授社区常见健康问题, 预防保健, 以及家庭、群体及社区医疗等具体内容。强调全科医生与普通临床医生的区别, 重视医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 体现从等待病人上门以治为主到“防、治、保、康”一体化医疗服务的全科医学活动特征, 培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职业兴趣。
1.4 教材
卫生部全科医师培训规划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第2版。
1.5 培养目标和要求
参加辅修教育的学生除了达到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外, 还应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 (1) 初步掌握全科医学基本原理与技能; (2) 熟悉社区医疗工作范围、服务对象的特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 (3) 具有对社区人群实施预防保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 (4) 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文化素养; (5) 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能力、开发和利用社区各种资源的能力; (6) 具有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能力; (7) 具有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2 教学组织与管理
2.1 教学组织
由学校教务处拟定全科医学辅修计划、组织教学及学籍管理。各临床医学院组织学生报名和遴选, 学生缴纳辅修课程学习费。凡毕业后从事基层社区医疗卫生工作的学生, 以协议书为据全额退还辅修学费。
2.2 师资队伍
利用我校现有教师资源, 包括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急救医学、康复医学等专业教师。为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 我们对即将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进行短期培训, 组织他们分析教材、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研讨活动, 使之克服临床医学教学思维方式, 突出社区医疗服务重点。同时聘请具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社区医生和护士担任兼职教师。社区医护人员直接从事社区医疗、护理及管理工作, 聘请他们授课, 内容生动且贴近生活, 学生能感受到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以及社区人群对方便快捷、经济实用社区医疗的需求。
2.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是全科医学辅修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从以下3方面加强实践教学。一是要求学生利用暑期参加社区卫生实践活动;二是在相关课程中安排参观、座谈和讨论课;三是毕业实习阶段, 安排2~4周的社区全科医疗服务实习。
2.4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教学基地建设旨在为学生提供全科医学教学和社区医疗实践场所。全科医学教育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 在全科医学教育过程中, 离不开社区医疗机构的参与。我校根据“专业对口、就地就近、相对稳定”的原则, 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持下, 采取联合办学的形式, 与地方卫生分局、区一级医院、社区防治中心等单位挂钩, 以签订协议并挂牌的形式, 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学基地, 保障教学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3 存在的问题
3.1 学生方面
通过座谈交流, 得知影响学生参与全科医学辅修教育的因素很多。有利有弊, 其中: (1) 社区工作意愿。这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由于当前社区医疗机构的工作条件、设备、环境、收入、再教育机会等均无法与大医院相比, 有的同学甚至认为到社区工作, 无法提高医疗技能, 个人成长受限制, 专业前途暗淡。 (2) 时间。参加辅修教育至少要完成含选修课在内的10门课程, 且必须参加社区医疗实践, 学习压力增太, 有学生担心会因此而影响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 继而影响就业和考研。 (3) 师资。主讲教师没有全科医疗的实践经验, 讲授的内容仍然是学生熟悉的预防医学知识和临床常见疾病知识, 枯燥乏味。 (4) 教材。学生普遍对所使用的教材不太满意或不满意, 认为教材内容较空洞, 且与临床医学专业内容重复, 收获不大。
3.2 教师方面
培养适应社区发展需要的医学专业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的责任, 也是教师社会职能的体现, 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 每一位待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都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该项工作之中。但是, 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渐深入, 大家普遍感觉到教学的难度比预想的要大。首先, 担任全科医学相关课程的骨干师资主要是预防医学专业教师和临床医学相关课程教师, 在经过短期全科医学方面的知识培训后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教师讲授的多是自已比较熟悉的内容, 把握不好全科医学教学重点;其次, 他们缺乏社区实践体会和经验, 讲课不够生动, 甚至照本宣科, 社区医学特点不突出, 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在所难免[1]。虽然, 学校聘请了部分优秀的社区医生来校授课, 常因人员紧张、时间冲突等问题, 使教学得不到保障。目前, 缺乏优秀的全科医学师资是教学质量不高的首要问题, 将直接影响全科医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3.3 实践教学环节
社区实习或见习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全科医学也不例外。只有通过到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实习, 才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全科医学的概念、特殊的知识技能和全科医生的思维方式及工作方法。客观上, 我校所在地的区一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仍以医疗为主, “防、治、保、康”一体化的全科医疗服务特点并不突出, 社区健康档案不健全, 家庭医疗和护理难以开展, 健康教育形式化, 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缺乏教学经验, 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完成社区实习任务等, 限制了学生获得对全科医学的全面认识。主观上, 学生重视不够。部分学生虽然选择了辅修教育, 但是并没有下决心从事全科医生工作, 只是将社区工作作为就业备选, 或作为择业中的一个中间站过度一下。上述主、客观双重原因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有资料显示, 全世界所有患者中只有6%能住院治疗, 其余94%的患者属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 如慢性病无需住院者、骨折恢复期功能锻炼者、化疗给药者、动态观察的心脑血管病患者等都需要接受社区护理服务[2]。当前, 我国仅城市社区就需要10万名全科医师, 现已取得资格的全科医师仅3000人[3], 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全科医生都明显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我校开展全科医学辅修教育是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有关师资培训、教材建设、教学组织、教学手段与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方面的问题, 也是其他院校开展全科医学知识教育中的共性问题[4~5], 有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摘要:《全科医学》辅修教育是迎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 为在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系列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本文探讨临床医学本科生在辅修全科医学知识时的问题和方法。
关键词:临床医学,本科生,全科医学,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李迎春, 胡传来.医学生本科阶段全科医学教育实践与体会[J].实用全科医学, 2006年, 4 (2) :193~194.
[2]侯春香.转变观念重视社区护理教育[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6, 3 (10) :294.
[3]王建华, 任光圆, 潘传德, 等.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2) :27~28.
[4]史亚明.全科医学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 23 (1) :5~6.
浅析医学本科生择业心态 篇3
[关键词] 医学生;择业;心态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98-01
1 就业现状
1.1 就业人数上升,就业率持续降低 自1999年起高等医学院校持续增加招生人数,而且中国的医学院校较多部分院校新开办医学专业,使得医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但由于医院和医疗机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学生的需求也是有限的。综上两个因素造成了人才供需之间的失衡,使就業率持续走低。
1.2 新增岗位不足,对能力的要求逐步增高 经过多年不断努力,各医疗体系得到完善。由于医学是一个特殊职业,它具有很多特殊性,如:学习时限较长;需要理论实践结合;在职时间很长,退休时间相对较晚;流动性较小。虽然现在部分基层医院提供大量岗位,但是由于传统观念使得医学本科生难以接受,而大部分三级医院学历及业务能力要求极为严格。
1.3 医疗环境让人望而却步 由于近年医患关系不断紧张,使得部分学生放弃继续医学之旅。
2 心态分析
就目前的就业环境,医学本科生的择业矛盾十分突出。医学本科生的需求量与就业人数和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的矛盾、岗位要求与医学生能力之间的矛盾、学生期望值与现实间的矛盾、医疗环境与收入之间的等一系列矛盾,严重影响本科医学生择业心态,就近年医学生毕业去向大致可以分为:考研、考公务员、临床医师规范性培养、直接工作。与以前医学生的去向相比直接工作的人数明显降低,只是这种现象发生的基本因素为:就目前三级医院招生的要求来看大多需要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而进入三级医院工作是大多学生所期望的,所以学生而言考研已经是一种趋势,有人认考研可以提高就业质量[1];而部分学生会选择考公务员[2],这种现象也变得比较普遍,其原因主要是首先医学生平时主要学习专业知识对其他专业的技能了解掌握较少从事其他工作有一定的困难。其次现在医疗环境紧张且医生工作相对较累风险也高,而相比公务员而言其工作环境相对较为舒适,公务员被部分人看作铁饭碗;还有部分人会选择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虽然考研和规培都是为了继续学习,而选择规培的同学与考研的同学有着不同的心态。第一部分同学对考研不抱太大希望毕竟现在考研人数不断攀升,考研难度上升在不能进行研究生阶段学习便选择规范化培训。第二部分同学对规培有自己的认识,他们认为在未来的竞争中会占据优势,因为他们能更多地接触临床,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技术以及学会怎么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不至于在将来的重大医疗过程中无论潜意识上还是实训技能操作上显得缺乏信心和勇气[3]在临床方面显然规培生优于研究生,另外就是近几年出现的考研热以及各大医学院校不断扩大的研究生招生,在几年以后研究生的市场会不会像现在的本科生一样呢?所以学得扎实的技术丰富的经验才是永不过时的;其次就是部分学生会选择直接工作这部分学生主要考虑到家庭经济等因素。
参考文献
[1] 孙红艳,等.当前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状态调查.医学教育探索,2009,8(4):107-109.
[2] 戴树根.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心态调查及研究[J].理论界,2005(2).
临床医学系本科生自我介绍 篇4
您好,我是某某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的一名即将毕业的本科生。
四年大学的临床理论学习形成了我严谨的学习态度、严密的思维方式,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年的临床实习工作经历更提高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医院给我提供了许多动手实践机会,使我对临床各科室的常见病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最佳的处理。强烈的责任感、浓厚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强、接受能力快,并且能够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使我赢得了上级医师的一致好评,更使我信心百倍,成为我今后工作生活中的知本。
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更形成了我沉稳果断、热忱高效的工作作风。在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各阶段中,我曾任班长,学习委员等,成功地组织了无数次班集体校内外活动,工作得到同学的认可与老师的好评,我所在的班级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集体,本人也多次赢得了优秀共青团员、工作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我相信有了这些工作经历,我一定能够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好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自学能力强是我的另外一个优点。医学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不断的升级自己的知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校期间我通过了计算机一、二级考试,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能熟练掌握windows98、windows2000、windows某p操作系统,并自学使用office、photoshop、fo某pro等软件进行图文处理、表格设计、网页制作等工作,为日后的工作、学习、提高工作效率创造了良好条件。
医学本科生 篇5
摘要:近几年大学的扩招以及医疗行业对高学历人才需求增加,使医学本科生的就业发生困难。然而,从临床实践工作表明,医学本科生是服务于临床第一线的主力军,他们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技能操作,深受临床好评。他们中有很多已成为业务骨干,甚至走上医院的领导岗位。因此,从实际出发,医院合理配置医学本科生人力资源,这将对医疗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人力资源配置
由于连续几年的医科大学扩招,医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同时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既要减员增效又要高学历人才。因此,各级医院(包括郊县医院)都纷纷寻求、引进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将医学本科生婉拒于医院门外。然而,从多年来各级医院临床实践的工作表明,医学本科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医学本科生不但基础知识扎实,而且临床技能熟练,是医院临床工作的基本力量,甚至是骨干力量。固然医疗事业的发展需要高学历人才,这些人才的岗位主要是在科研的发展方向,使之成为提升医院品牌的主要力量;而医院在对病人提供服务时,更需要的还是应用型人才。有资料表明:医生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最好配置在30%~35%,从学历看,博士生不少于医生总人数的5%,硕士生不少于医生总人数的20%,消除中专学历。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医生中硕士生以上高学历所占比例相对少数,占大多数的还是医学本科生。因此,一味追求高学历人才而忽视医院所需的医学本科生这支基本队伍,这将造成极大的人力资源浪费。下面通过对医学本科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提出医院应当合理配置医学本科生人力资源,从而更有效地保证医疗事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1.医学本科生就业现状分析
1.1以六院临床医学院近三年来医学本科生就业情况:
在三级医院就业的也已从综合性医院,如瑞金医院、中山医院向专科医院,如肺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等发展;而一些郊县和外地生源的学生基本上回原居住地的医院工作,郊县医院就业的比例逐渐增大。从2005届学生就业需求信息来看,郊县医院也逐渐需要高学历人才,医学本科生面临就业危机。
1.2问卷调查分析这些学生对目前现状的看法
针对目前就业现状,跟踪问卷调查了这三届学生的看法,共发放问卷178份,回收174份,主要反映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2.1对目前就业状况,最担心的是:认为“就业制度不完善、有黑箱操作存在”的有73人,“用人单位门槛高”的有46人,“自信心、能力不够”有30人,“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有25人。
从中可以看出,有68%的学生感到就业难度增大,还存在着不公正的现象,自信心受到很大影响。
1.2.2进入临床学习以后,对医学工作的看法是:认为“很感兴趣,对从业充满信心”的有49人,“兴趣一般”有84人,“兴趣减退、发现从医没多大意思”的25人,“做医生非常辛苦、待遇差、不准备从事医疗行业”的有16人。
以上可以看出:由于医学本科生就业面临重重困难,从而产生对医疗工作感兴趣的只占28%,近72%的学生兴趣正在减退,还有少数的学生甚至不准备从事医疗行业。
1.2.3作为学生,你现在最需要的是:认为“知识”的有84人,“时间”的有40人,“金钱”34人,“友情、爱情”是15人。
71%的学生感到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掌握更多的知识,能获得更高的学历,从而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以寻求更好的发展。
1.2.4对就业过程的态度是:认为“自己参与竞争”的有111人,“依靠父母亲属”有11人,“托人找关系”的有21人,“随波逐流”有31人。
应该说,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寻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依靠别人、听之任之的毕竟是少数。
1.2.5对从医前景的看法是:认为“充满信心”的有18人,“有信心”的107人,“无信心”29人,“无所谓”20人。
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热爱自己所学的医学专业,希望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实现除人类之病痛的誓言,对医疗事业的发展抱有信心。
从问卷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医学本科生对目前就业状况感到不满,认为存在着问题,从而影响到对医学学习的兴趣;但同时又感到学识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对从医前景充满信心。
以上虽然只是分析了六院临床医学院近三年来医学本科生的就业现状,但是,以一斑窥全豹,确实反映了近年来各级医院片面追求高学历人才,非硕士生不招,且有越演越烈之势。长此以往,将出现人才断裂层。因此,从实际出发,合理配置医学本科生人力资源,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促进医院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
2.合理配置医学本科生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它是由人的智力和体力组成的综合性资源,它是知识、科学技术的载体,在社会生产力的诸要素中,它是最活跃而且居于主导地位的能动力量。因而,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是非常重要的。
人力资源配置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其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整体配置效益,它是 决定医院能否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力资源的配置又需要有周密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的规划是医院人力配置的前期性工作,是一个对医院人员流动进行动态预测和决策的过程,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统领与协调作用。其目的是预测医院的人力资源需求和可能的供给,确保医院在需要的时间和岗位上获得所需的合格人才,实现医院的发展战略。
确定了所需的岗位以及岗位空缺人员数量后,就应对这些岗位进行工作分析,从而确定该岗位的工作规范和工作人员应具备的技术、知识、能力与责任。同时,选用相应的测量工具,进行人才测评。这样就可将合适的人安置在合适的工作岗位,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
然而,目前却存在着人力资源短缺与人力资源浪费并存的现象:一方面,如何为医院寻找合适的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为医院保持强劲生命力和竞争力寻找有力的人力支持,是现在大多数医院要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许多医院,一味追求高学历人才,但又不能将之放在合适的位置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因此,作为医院人力资源重要后备力量的医学本科生,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和配置,将是医院需要探索和改革的重要课题。
2.1打破框框,量才录用
医院人力资源配置是否科学、合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⑴医院职工总人数与医疗床位数及门诊工作量的比例关系;⑵各类人员在总人数中的比例构成;⑶同类人员中职称、学历的层次分布;⑷职工人均的绩效。根据这四个方面结合医院在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通过周密的人力资源规划,确保医院在需要的时间和岗位上获得所需的医学本科生人力资源。
医院人力资源的配置,应当充分体现开放性、竞争性、平等性、自主性的理念,按科学的程序选拔和任用人才,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打破非硕士学历不招或设置英语六级过关、专业成绩名列前茅等种种门槛的框框,提倡唯才是用的原则。特别是要摒弃不正当竞争、任人唯亲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弊端。一般可以通过面谈法、心理测验等方法广罗人才,选拔人才。
面谈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面试”。通过面试,了解求职者的能力、人格、态度、兴趣等,确定求职者是否符合需要。在国外,面谈法已作为人员选拔的程序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面谈所起的作用是双向的。通过面谈,用人单位可以观察求职者的言语行
为和非言语行为,作为人员选拔的参考资料。同时,应选者也可以通过面谈了解他将从事的工作的特性及组织情况,从而决定是否接受任用。
心理测验是一种标准化了的,根据一定法则对人心理特征与行为进行数量化表示的一种方法。心理测验具有评估,诊断与预测三种功能,是人员选拔的有力工具。心理测验的最大优点在于能改进选拔过程,同时又比较客观,不易受主观偏见的影响。
相信医院重视了人才梯队结构,遵循唯才是用的原则,运用科学的选拔人员的方法,合理配置医学本科生人力资源,定将为医院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2.2加强培训,继续教育
在人的一生中,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用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都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只靠在校学习,也就是说“一次教育”的概念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日益发展的形势要求人不断地学习,树立“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新概念。
所以,在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信息时代,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已成为个人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要求。对医学本科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开发,使医院的人力资源保值增值,保持和增强医院的竞争力,培养和提高医学本科生的敬业精神,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人员培训与开发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各类人员的素质。人力资源培训着重于培养四种能力和素质特征:文化技能、认知策略、操作技能和态度。文化技能是指学员掌握与工作任务有关的概念、知识和能力;认知策略是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操作技能是一种运动能力和工作能力;态度则包括工作态度和工作的积极性,还涉及群体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具体的培训内容和要求应该与实际工作相适应,充分运用各种理论和学习原则,对组织和工作急需的文化、技术与知识进行各种训练。
医学本科生通过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可以充分调动起工作积极性,更大程度上发挥潜能,为实现医院的战略目标不遗余力。
2.3为医学本科生做好职业计划
职业计划是个体在职业生涯中有意识地确立目标并追求目标实现的过程。组织是员工个体职业生涯的重要场所。组织既有责任帮助员工发展和实现自己的职业计划,又有必要加以引导,使员工职业计划的发展同组织整体发展目标相和谐。
职业计划包括自我定位、目标设定、目标实现和反馈与修正四个方面内容。即要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建立具体明确的职业目标,通过各种积极的具体行动去争取目标达成,并且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修正对自我的认知和最终的职业目标。
有了职业计划,组织就要为其员工设计职业发展、援助计划,称之为职业管理。职业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了解员工的职业方面的需要和技能,帮助员工克服困难,实现目标。职业管理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对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只有在科学的职业管理之下,才可能形成规范的、系统的职业计划。
医院在对医学本科生进行职业管理的时候,应了解医学本科生的职业计划,并通过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使之于有助于医院目标的达成。
医学本科生 篇6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
教高[2008]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卫生局,教育部有关直属高等学校,卫生部有关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提高医学教学质量,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教育部、卫生部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研究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经部分院校自评检测,教育部、卫生部审核,并经过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讨论修改,现将《标准》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本《标准》以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为适用对象,提出该专业教育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是该专业教育质量监控及教学工作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教育部将根据此《标准》组织开展对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
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通知转发至所属有关高等学校。各有关高等学校在依据本《标准》开展教学工作自评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给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以便适时调整《标准》。
附件: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
二〇〇八年九月十六日
抄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附件: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前 言
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药卫生人力资源。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证工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卫生保健服务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
1998年,经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医学协会批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建立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2001年6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制订的区域性医学教育标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也于2001年7月出版。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研究国际医学教育标准,部署国际标准“本土化”的研究工作。会后,教育部、卫生部设立专门项目,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课题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为依据,在总结我国医学教育合格评估、优秀评估、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七年制医学教育教学与学位授予工作评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都必须达到的各项教育要求,研究拟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本标准已经教育部、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以修业五年为基本学制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为适用对象,只对该专业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面提出最基本要求。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医学毕业生胜任临床工作的专业能力要依靠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职业发展和持续医疗实践才能逐渐形成与提高。本标准全国通用,但承认不同地区和各个学校之间的差异,尊重各个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利。本标准转变指导方式,不提出具体的教学计划、核心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为各学校的个性发展及办学特色留下充分的改革与发展的空间。本标准反映了医学教育面对的国际趋势、国内环境和社会期待,是制订教育计划的依据和规范教学管理的参照系,各医学院校都应据此制订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建立自身教育评估体系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本标准用于医学教育的认证工作,一般情况下该过程包括学校自评、现场考察、提出认证建议和发布认证结论等实施步骤,不适用于医学院校的排序。
“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在研究拟订《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过程中,以教育部有关医学教育政策为依据,借鉴了1994年以来各项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同时,为促进我国医学教育能与世界医学教育协调发展,课题组以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2003年版本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和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为参照,并参考了有关国家的医学教育的标准与要求。
第一部分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医学毕业生的质量是衡量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毕业生作为一名医学从业人员,必须有能力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必须能够在日新月异的医学进步环境中保持其医学业务水平的持续更新,这取决于医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教育培训和科学方法的掌握。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一)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二)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三)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
(四)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
(五)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
(六)尊重患者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
(七)实事求是,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应该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八)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开展卫生服务工作的观念。
(九)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十)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应考虑到病人及其家属的利益,并注意发挥可用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十一)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十二)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
二、知识目标
(一)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二)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正常的心理状态。
(三)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四)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
(五)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六)掌握正常的妊娠和分娩、产科常见急症、产前及产后的保健原则,以及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
(七)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掌握缓解与改善疾患和残障、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八)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理解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九)掌握中国中医学(民族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学(民族医学)诊疗基本原则。
(十)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三、技能目标
(一)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的能力。
(二)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及精神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三)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内、外、妇、儿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
(五)一般急症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
(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临床技术,选择最适合、最经济的诊断、治疗手段的能力。
(七)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
(八)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
(九)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
(十)具有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交流的能力。
(十一)结合临床实际,能够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能用一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
(十二)能够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十三)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二部分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办学标准
四、宗旨及目标
(一)宗旨及目标
在执行国家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医学院校(指独立设立的医学院校和综合大学中的医学院)必须依据社会对医学的期望和区域发展需要,明确其办学宗旨和目标。包括: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等。
(二)宗旨及目标的确定
医学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的确定需通过各方面人员的认真讨论,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使全校师生周知。
【注释】
教育宗旨和目标可以包括本地区、本校的政策和特殊性问题。
各方面人员包括学校的领导、医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教职人员、学生、用人部门以及政府主管部门或学校的主办者。
(三)学术自治
医学院校要依据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根据各自的发展要求,制订课程计划及实施方案,合理规划人员聘用和教育资源配置。综合大学中的医学院应该得到大学社会人文学科及自然学科的学术支持,同时努力加强大学各学科间的融合。
(四)教育结果
医学院校必须根据上述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制订合适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通过教育计划的实施和学业成绩评定,确定学生在有效修业期内完成学业并达到上述要求,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五、教育计划
医学院校制定的教育计划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协同,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课程计划
1.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
2.制订课程计划需要教师、学生的参与和理解。
3.课程计划要明确课程设置模式及基本要求。
4.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课程计划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者之间的比例可由学校根据实际确定。
(二)教学方法 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
【注释】
l 教学方法包括教与学的方法,鼓励应用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等模式。
l 进入生物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教学阶段,鼓励采取小班、小组方式教学。
(三)科学方法教育
医学院校要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四)思想道德修养课程
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思想道德课程。
(五)自然科学课程
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自然科学课程,为医学生学习医学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打下基础。
【注释】
l 自然科学课程通常包括数学及物理、化学等。
(六)生物医学课程
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量的生物医学课程,为医学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注释】
l 生物医学课程,通常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课程的内容,还包括体现这些生物医学内容的整合课程等形式的课程。
(七)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
1.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2.课程计划中要安排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注释】
l 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通常包括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卫生事业管理等学科的内容。
l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通常包括文学艺术类、医学史等知识内容。
(八)公共卫生课程
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公共卫生课程,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使其掌握群体保健的知识和技能。
【注释】
l 公共卫生课程通常指预防医学和(或)卫生学等课程,涵盖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健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以及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妇幼保健学等有关内容。
(九)临床医学课程
1.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临床医学课程及临床实践教学,提倡早期接触临床,利用模拟教学进行临床操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训练。
2.课程计划中必须制订临床毕业实习大纲,安排不少于48周的毕业实习,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临床经验和能力。【注释】
l 临床医学课程,通常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包括传染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口腔医学、皮肤性病学、麻醉学、急诊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中医学、全科医学、循证医学等课程的内容和临床见习,还包括体现这些临床医学内容的整合课程等形式的课程。
l 临床能力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制定和执行诊疗计划、临床操作、临床思维、急诊处理、沟通技能等。
(十)课程计划管理
1.医学院校必须有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课程计划管理,这一职能机构承担在医学院校领导下的课程计划制订操作、信息意见反馈、规划调整等具体工作,主持课程计划的实施。
2.课程计划管理必须尊重教师、学生和其他利益方代表的意见。
(十一)与毕业后和继续医学教育的联系
教育计划必须考虑到与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并使毕业生具备接受和获取继续医学教育的能力。
六、学生成绩评定
(一)学业成绩评定体系
医学院校必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和评定标准,积极开展考试方法的研究,应用和借鉴各种先进的考试方法,如多站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计算机模拟病例考试等。对学生考核类型及成绩评定方法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以便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
【注释】
l 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形成性评定包括测验、观察记录、查阅实习手册等,终结性评定包括课程结束考试及毕业综合考试等。
(二)考试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评价活动必须围绕培养目标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倡进行综合考试,以鼓励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提倡学生自我评估,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形成。
【注释】
l 考试频次和类型应注意发挥考试对学习的导向作用,避免负面作用。
(三)考试结果分析与反馈
在所有考试完成后必须进行基于教育测量学的考试分析,要将分析结果以适当方式反馈给有关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并将其用于改进教与学。
【注释】 l 考试分析包括整体结果、考试信度和效度、试题难度和区分度,以及专业内容分析。
(四)考试管理
管理部门必须制定有关考试具体的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专门的组织、规定相应的人员负责。医学院校应该对教师开展考试理论的培训,以提高命题、考试质量。
七、学生
(一)招生政策
1.医学院校的招生工作必须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招生政策,制定本校招生的具体规定。
2.招生规模必须依据社会需求、教育资源、行政法规合理确定。
3.招生章程必须向社会公布,包括院校简介、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奖学金、申诉机制等。倡导通过网络向考生说明课程计划。
【注释】
l 高等学校本科招生工作在国家招生计划调控下,在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进行。
l 教育资源应考虑到毕业后医学教育对临床教育资源的占用。
(二)新生录取
1.医学院校必须贯彻国家的招生政策。
2.在保证招生质量的前提下,注意学生群体的多样性,不存有歧视和偏见。
(三)学生支持与咨询
1.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相应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对学生提供必需的支持服务。
2.必须就课程选修、成绩评定向学生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对学生在学习、心理、就业、生活、勤工助学等方面予以指导。
【注释】
l 学生支持服务包括医疗卫生,就业指导,为残障学生提供合理的住宿,认真执行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等助学制度,为学生提供经济帮助。
(四)学生代表
1.医学院校必须吸收和鼓励学生代表参与学校管理、教学改革、课程计划的制订和评估以及其他与学生有关的事务。
2.支持学生依法成立学生组织,指导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并为之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场所。
【注释】
l 学生组织包括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相关团体。
八、教师
(一)聘任政策
医学院校必须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配备适当数量的教师,保证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适应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需求;必须明确规定教师职责;被聘任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与其学术等级相称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承担相应的课程和规定的教学任务;必须定期对教师的业绩进行评估检查。【注释】
l 教师数量必须符合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目标定位,满足教学、科研、教学改革需求的需要。
l 教师队伍结构包括医科教学人员与非医科教学人员、全职与兼职教师、教师职务及学位比例等。
(二)师资政策及师资培养
医学院校必须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和有效履行教师职责。有明确的师资政策并能有效执行,保证教学、科研、服务职能的平衡,认可和支持有价值的业务活动,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必须建立教师直接参与教育计划制订和教育管理决策的机制,使教师理解教学内容和课程计划调整的意义;必须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保证教师的培养、考核和交流,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
【注释】
l 服务职能包括卫生保健系统中的临床服务、学生指导、行政管理及其他社会服务工作。
l 对有价值的业务活动的认可应通过奖励、晋升或酬金来实现。
l 师资交流应包括教师在本学科领域内、学科领域间以及校际、国际交流,特别强调医学院内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教师间的沟通交流。
九、教育资源
(一)教育预算与资源配置
1.医学院校必须有足够的经济支持,有可靠的经费筹措渠道。教育经费投入应逐年增加,教学经费投入必须保证教育计划的完成。
2.依法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明确教育预算和资源配置的责任与权利,严格管理教育经费,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注释】
l 学校收取的学费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其中教学经费及其所占学校当年会计决算的比例必须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l 教育经费预算视各医学院校或区域的预算惯例而定。鉴于医学教育成本较高,医学院校生均拨款额度标准应高于其他学科。
(二)基础设施
1.医学院校必须有足够的基础设施供师生的教学活动使用,对基础设施定期进行更新及添加,确保教育计划得以完成。
2.使用先进科学仪器装备实验室,保证医学实验教学、技能训练的完成。
【注释】
l 基础设施应包括各类教室及多媒体设备、小组讨论(学习)室、基础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临床示教室、临床模拟技能实验室及设备、教学考核设施、图书馆、信息技术设施和因特网接入、文体活动场所、学生公寓等。
(三)临床教学基地 1.医学院校必须拥有不少于1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医学类专业在校学生与病床总数比应达到1︰1。
2.建立稳定的临床教学基地管理体系与协调机制,确保有足够的临床教学基地满足临床教学需要。
3.加强对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
4.加强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建立良好稳定的业务关系,为全科医学和公共卫生的教学提供稳定的基地。
5.临床教学基地必须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临床教学的领导与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临床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档案,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特别是加强对临床能力考试的管理。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病床数必须满足临床教学需要。
【注释】
l 临床教学基地按与医学院的关系及所承担的任务,基本上可以分为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三类。教学医院必须符合下列条件:有省级政府部门认可为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的资质;学校和医院双方有书面协议;有能力、有责任承担包括部分临床理论课、见习和实习在内的全程临床教学任务;有临床教学规章制度、教学组织机构和教学团队;有一届以上的毕业生证明该医院能够胜任临床教学工作。
(四)图书及信息服务
医学院校必须拥有并维护良好的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设施,必须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使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能有效地用于教学,使师生能够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进行自学、获得信息、治疗管理病人及开展卫生保健工作。
(五)教育专家
1.医学院校必须有教育专家参与医学教育的决策、教育计划的制订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建立与教育专家联系的有效途径,能证实在师资培养和医学教育中发挥教育专家的作用。
【注释】
l 教育专家是医学院校研究医学教育问题、过程和实践的专门人才,包括具有医学教育研究经历的教师、管理专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教育专家可由学校的某一教育单位提供,也可以从其他高校或机构聘请。
(六)教育交流
1.医学院校可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及学分互认的机制。
2.必须提供适当资源,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地区及国家间的交流。
【注释】
l 学分互认机制可通过医学院校之间认可课程来实现。
十、教育评价
(一)教育评价机制
1.医学院校必须建立教育评价体系,使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形成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以确保课程计划的实施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教育评价必须覆盖各个教学环节,其重点是对教育计划、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状况的检测。
(二)教师和学生的反馈
医学院校必须确定相应机构,系统地搜集和分析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以获得有效的教学管理信息,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三)利益方的参与
1.医学院校的教育评价必须有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职人员和学生参与。
2.教学评价必须有政府主管部门、用人单位、毕业后教育机构的积极参与,并考虑他们对教育计划提出的改进意见,让他们获知教育评价的结果。
(四)毕业生质量
1.医学院校必须建立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从医学毕业生工作环境中搜集改进教育质量的反馈信息。
2.必须将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职业素质及就业情况等有关信息,作为调整教育计划和改进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十一、科学研究
(一)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1.医学院校必须明确科学研究是学校的主要功能之一,设立相应管理体系,制定积极的科研政策、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
2.必须为教师提供基本的科学研究条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倡创新和批判性思维,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3.提倡教师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
4.必须加强对医学教育及管理的研究,为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师科研
医学院校教师应当具备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承担相应的科研项目,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
【注释】
l 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包括国家级,省(市)部级以及校级科研项目与成果、教学研究项目与成果。
(三)学生科研
1.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
2.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组织科研小组等,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
十二、管理和行政
(一)管理
1.举办医学教育的高等学校必须建立医学教育管理机构,承担实施教学计划等职能。
2.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及操作程序。
3.设立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组织,审议教学计划、教学改革及科研等重要事项。
(二)医学院校领导
医学院校必须明确主管教学的领导在组织制定和实施教育计划、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方面的权利。
(三)行政管理人员
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结构合理的行政管理队伍,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承担相应的岗位职责,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计划及其它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四)与卫生部门的相互关系
医学院校必须主动与社会及政府的卫生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和交流,争取各方面对人才培养的支持。
【注释】
l 卫生相关部门包括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医学研究机构、健康促进组织、疾病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管理及协调机构等。
十三、改革与发展
(一)发展规划
医学院校必须定期回顾和检查自身发展规划。
(二)持续改革
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国家医药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及医学科学发展,不断进行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的改革,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注释】
l 医学院校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在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定期审查和修订学校既定的政策、制度、规划等方面,不断完善学校管理体制。
l 医学院校必须定期调整培养目标、教育计划、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考核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医学本科生创业态度调查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兰州大学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基础医学院的在校本科生。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从创业认识、创业能力、创业意向等方面进行调查。
1.3 质量控制
采取随机方法确定样本, 统一培训调查员, 建立调查过程的统一标准, 进行预调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之后全面启动调查。
1.4 数据处理
每份调查结果用Excel 2003录入计算机,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1.0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发放问卷余份收回问卷份剔出无效问卷37份, 得到有效问卷541份, 有效率93.60%。其中公共卫生学院143人 (26.43%) , 基础医学院106人 (19.59%) , 药学院148人 (27.36%) , 临床医学院144人 (26.62%) ;大一113人 (20.89%) , 大二117人 (21.63%) , 大三122人 (22.55%) , 大四102人 (18.85%) , 大五87人 (16.08%) ;男生238人 (43.99%) , 女生303人 (56.01%) ;来自于城镇的220人 (40.59%) , 来自于农村的321人 (59.41%) 。
2.2 对创业的理解
调查结果显示, 57.44%调查对象认为创业是发展自己的事业, 10.17%将创业单纯理解为创办公司, 11.68%认为是开发一项前沿的科技项目。
2.3 创业能力的自我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 2.67%认为满足自己的创业能力可以满足创业需求, 8.76%认为基本满足, 27.05%说不清, 61.52%不满足;较强的沟通能力 (22.68%) 、良好的组织能力 (14.76%) 、专业知识 (14.18%) 、强烈的挑战精神 (8.62%) 、商机判断能力 (8.58%) 被认为是大学生创业必须具备的五大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 (8.50%) 、经营管理能力 (6.51%) 、创新能力 (5.51%) 、市场开拓能力 (4.93%) 、应变能力 (3.65%) 、管理领导艺术 (2.07%) 被认为是大学生创业需要的基本素质;学生干部工作 (11.69%) 、实习 (9.94%) 、社会实践 (41.33%) 、兼职 (23.59%) 、模拟创业活动 (13.45%) 等方面的锻炼被认为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2.4 创业意识
50%的调查对象考虑过将来创业, 45.06%的根本不打算创业, 4.94%的已经开始创业;提及创业动机, 28.25%的调查对象是实现理想、自我价值, 27.20%的是提升能力和素质, 27.90%的是赚钱, 14.77%的是因为就业困难, 1.88%的是想当老板。
2.5 创业前景的自我评价及失败后的应对
12.11%调查对象对创业前景充满自信, 33.40%对创业前景感到迷茫, 41.41%感觉创业有压力, 13.09%认为创业对自己来说是在赌博;3.71%的调查对象会在第一次创业失败之后选择放弃, 18.36%选择筹集资金, 努力进行二次创业, 77.93%选择等待时机, 积累经验, 继续创业。
3 讨论
通过调查访谈发现, 被调查的大学生都有一定的创业意向和欲望, 但对创业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大部分人认为创业是个人发展及自我提升的过程, 一个人沿着自己设计的路线前进并达到计划中的高峰的过程就是“创业”, 不一定必须创办公司。从这个角度出发, 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已达到较高的层次。当代大学生对创业的目的与动力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反映出时代的鲜明个性特点, 更多的同学把自我实现———“实现理想、自我价值”作为创业的目的和动力 (28.25%) , 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更高目标追求, 富有理想色彩。大学生通过创业获得自我实现, 符合人性的发展。同时, 也有不少同学追求“赚钱” (27.90%) , 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务实的态度同时对金钱的崇拜。因此, 需要学校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引导,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创业意识, 构建积极、健康、向上的创业导向。
创业能力是创业者拥有的关键技能和隐性知识, 是个体拥有的一种智力资本, 它作为高层次的特征, 其中包含个性、技能和知识, 被视为创业者能成功履行职责的整体能力[2], 即是为了能从事创收获得利润并承担风险的开拓性活动, 应具备的社会实践能力[3]。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2.7%的认为满足自己的创业能力可以满足创业需求, 大部分认为自己的创业能力不能满足创业需求或不清楚。因此要着力培养和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尽管多数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创业意识, 但在评价自己的创业能力时大多数同学对自己感觉一般缺乏自信感到有压力和迷惘, 迫切希望学校能提供创业能力训练的课程。所以, 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积极开展创业组织活动, 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同时, 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有利于培养创业能力的活动, 培养创业能力, 改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经验等劣势, 进行系统的创业前学习与训练, 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能力等有关素质。
调查结果显示, 考虑过创业占50%, 根本不打算创业为45.06%, 可见大学生对于自主创业问题十分慎重, 说明大学生对创业的态度比较理性, 大部分学生处于观望态度。根据访谈, 很多大学生认为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实质 (12.30%) 、缺乏市场意识 (15.08%) 、缺乏商业管理经验 (25.68%) 、缺少具有科技含量的项目 (9.25%) 、难以吸引风险投资 (27.52%) 是大学生创业的五大瓶颈。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创业意识较强, 积极渴望创业, 但不轻易走上创业之路, 是因为他们对创业的客观环境及自身的主观评价不高有关。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创业资金缺乏 (27.52%) , 最主要的主观原因是创业能力不足 (25.68%) 。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一方面富有创业激情, 若有创业机会时, 选择创业;另一方面, 由于能力不足, 缺乏信心, 意志力不强, 加之创业风险大, 资金缺乏, 怕承受很大压力。可能由于年轻大学生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他们有创业梦想, 想展示自我价值 (28.25%) 。然而, 他们又是在应试教育中长大的, 实践经验少, 市场经济意识淡薄, 怕风险, 怕承受很大压力[3]。因此社会和学校都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创业问题, 积极关心、支持、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 优化大学生创业的环境。社会各界要推动大学生创业, 政府要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 从思想观念和传统文化上改变对年轻人的轻视, 重视青年科技创业的巨大价值。政府可以设立更多的风险投资基金, 支持大学生创业, 解决创业资本不足和融资难的问题, 积极探索引导社会财富投资于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市场课题[4]。同时, 提供政策上的优惠与扶持, 对大学生创业的实际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学校应努力培养学生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就业观念, 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创业是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5];重视创业教育, 引导学生坚持创业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与地方特色经济相结合, 增强大学生创业的自信心, 减少对创业的迷茫, 提高创业的成功率;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创业教育的观念下转第页 (上接第153页) 确立以创业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树立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观念[6], 培养和造就创业型人才。在改革深入的今天, 认识大学生创业的作用, 在政策上向他们倾斜, 用创业带动就业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摘要:通过对兰州大学医学本科生的创业态度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医学本科生的创业态度的状况;对兰州大学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基础医学院的578名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 数据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兰州大学医学本科生有着积极向上的创业态度, 但是由于主客观各种条件的限制, 开始或者成功创业的比例很小。社会、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同时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关键词:创业态度,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调查
参考文献
[1]毛建国.职业学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1, 28 (4) :16-19.
[2]Man T W Y, Theresa Lau, Chan KF.The competitiveness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A conceptualization with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2 (17) :123-142.
[3]肖红伟, 李林荣, 张朝晖.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调查及其培养策略[J].宜春学院学报.2007, (1) :40-48.
[4]郭必裕, 沈世德.对普通工科院校大学生创业的调查分析[J].南通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18 (3) :71-75.
[5]刘迎曦, 张文隽.关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3, (9) :19-21.
医学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重要性 篇8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 科研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b)-0133-02
每一名医学生入学时都曾许下过希波克拉底誓言,承诺“竭尽全力,采取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也曾宣誓过“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我国疾病谱的变化,国家对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更高要求。如何提高医学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各医学类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文将通过参加大学生科研活动“大鼠脊髓损伤研究”的体会,探讨医学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重要性。
1 有助于科研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重中之重就是对于科研思维的培养与锻炼。只有树立了科研思维,才能明确科研目的,遇到困难时才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如何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1)通过阅读大量相关科研文献,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并能及时发现还存在哪些不足,从中找到我们感兴趣的切入点,提出问题,明确科研方向;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可以学习借鉴别人成熟的实验研究方法,对于刚开始接触科研的本科生来说,在后续的实验方法制定过程中无疑是一条捷径。(2)重视科研实践活动,善于主动思考并通过多元化方式解决问题。实验时要勤于探究为什么?怎么办?有没有更好地方式、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时要多渠道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如及时查阅文献、丁香园等网络论坛查看并请教问题、课题组成员共同探讨。(3)善于运用统计学方法及时总结实验结果,定期PPT汇报研究进展和遇到的问题。
2 有助于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对于一项以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过程中,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完成实验的基础。因此,在正式进入科研阶段之初,主要学习了从生理盐水、磷酸盐缓冲液、多聚甲醛固定液等液体的配置,到造模手术、大鼠护理技巧,再到冰冻切片、石蜡切片、免疫组化等实验操作方法。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理,在科研实验过程中能把一个复杂的实验拆解成若干个小实验,化难为简。例如:大鼠的造模: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实验细分为称重、麻醉、剪毛消毒、无菌手术、创口缝合等多个步骤,针对这些做专项训练,这样不仅提高了操作能力,同时也使我们懂得了做科研应该提前制定计划,这样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这样的基础,在今后自己独立承担科研课题时心中就更有把握[1]。
科学研究是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探索性活动,是一个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2]。科研活动对于增强大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显著作用。实验最初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问题,不解决实验就无法继续、不解决手术造模后动物会面临全部死亡。从最开始在老师的要求下被动重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到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发现记录问题、主动分析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分析大鼠术后出现了哪些异常等问题,多途径积极寻找相应的对策。
3 有助于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科研活动常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与技能,往往不是凭一人之力就能完成的。尤其是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比较薄弱的医学本科生来说,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完成科研实验。一个优秀的团队才能做出一个优质的成果。因此,在科研过程中要充分掉调动和发挥每个人的特长,队员之间相互信任,分享资料,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提高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让课题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通过参加大学生科研,课题组的同学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彼此关爱,共同进步,使每个人都能学到更多,课题进展的越来越顺利。
4 有助于提高逆商(Adversity Quotient,AQ)
科学研究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有很大的不可预知性,同时,科研也是一个枯燥而漫长的过程,时刻考验着我们的专心与耐心,不容半点马虎、轻率和急躁。如果大学生参加科研只是为了做出一个完美的实验结果,完成论文,而在实验过程中心浮气躁,那么当实验进展不顺利时,就会出现强烈的心理失衡,以致情绪低落不能正常的完成实验[3]。从加入到这个科研团队开始,就遇到了不少的难题,比如:一开始毫无头绪的查文献、写标书,完全没有底气的做汇报;之后熬夜造模,精心照顾的大鼠却意外死亡;同时兼顾着繁重课业压力和科研任务,以至于身体吃不消等,但是很庆幸,不管遇到多么棘手的问题,再累再难,课题组的老师和同学都在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尽快地调节好情绪,平衡心态,继续坚持下去,完成实验。因此,在做任何事时都不要预先给自己设限,一定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然后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不断地突破自己。
5 学会总结
在科研中,总结包括通过撰写论文向别人展示科研过程及科研成果和反思自己在科研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和不足。在总结课题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在学会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加深对课题的认识和理解,在老师的引导下,团结协作,共同完成论文。另外,在平时的实验过程中,要处处留心,时常总结在本科阶段涉及不到的科研知识和自身的不足,养成良好的总结知识和问题的习惯。例如:在做免疫组化染色时,做完实验后,及时总结实验记录,这将是自己在研究生乃至以后科研过程中的宝贵经验积累。
6 科研促进本科学习
科研与本科学习是相辅相成的,科研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科研思维的形成又依赖于学习,本科学习是完成大学生科研的基础,因此,应该在科研与本科学习中找到平衡。另外,在科研过程中提高的动手操作能力、“逆商AQ”和团队合作意识,在本科学习阶段亦是相通的,将其运用到本科阶段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也会让我们受益良多。从科研活动中延续而来的师生情和友情也成为本科阶段努力学习生活的动力和资源。
7 思考
大学生科研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现在我们常讲“万众创新”,创新即是在两个事物之间建立一个新的连接,但是创新也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含量和逻辑思维能力上,在科研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学习了更多知识,开拓了眼界,这也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一个科研项目的完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科研人员漫长的研究和探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和创新优化。对于医学本科生来说,这样的过程,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科研操作的基本方法,更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甚至潜移默化中,让我们的心态变得更加平和,也让我们变得更有耐心。
8 结语
通过一年多的科研,让我们从看见大鼠时不知从何下手到能顺利地抓住大鼠并安抚大鼠的紧张情绪,从连无菌观念都没有树立起来懵懂的医学生到能独立完成手术并保证术后几乎百分之百的存活率,从取材时拿起骨钳手就开始发抖到15 min的时间就能取出完整的脊髓,甚至,已经不仅仅把大鼠当作实验对象,而是我们的伙伴,我们的病人,开始对实验动物抱有敬畏之心。我们也充分体验到了科研的艰辛与辛苦,但科研让我们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让我们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综合素养有了显著提高。科研是一种生活,充满了酸甜苦辣,却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参加大学生科研不应该仅为了取得最后的科研成果,而是为了学会享受科研过程,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李琪,谭骏,苏可,等.参与大学生医学科研实验的启示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1):37-38.
[2]李维娜,刘丽芳,陈奕匀,等.本科生科研实践的体会[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85-87.
【医学本科生】推荐阅读:
免费医学本科生06-01
医学本科生论文08-31
临床医学本科生08-28
临床前阶段医学本科生08-23
医学专业本科生求职信08-24
医学本科教育08-20
医学专科生08-05
地方医学本科院校05-26
口腔医学本科论文06-09
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