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专业(精选12篇)
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专业 篇1
从2012级开始,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医学检验系从五年制改为四年制,从以前的医学学士变为理学学士,专业也改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做了相应的调整,除了相应的课程调整外,总课时数量相应减少,专业课的课时也相应压缩,单以《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来说,总学时从108压缩到90学时,为应对这一系列的变化,寻求更加适合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完善教学模式的深入探索,以满足现代化的医学人才培养。本人结合10多年以来的教学经验,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必修课《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浅淡几点建议。
1 制定适合医学检验技术4年制的教学大纲并 选择合适的教材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医学检验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拥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能力在各级医院、教育、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医学实验室技术、 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制定出了新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大纲,把重点内容放在掌握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程序和方法、掌握药敏试验方法、检验报告的解读、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上。教材暂时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倪语新等主编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第5版,这本教材的重点内容落实在微生物的检验上[1]。目前微生物专家正在积极组织一班人员,编写新的人卫版教材,如果正式出版,内容比较合适的话可以考虑换新的教材。
2 理论教学的创新
2.1 以点带面的教学模式
临床微生物检验涉及学科范围广、内容繁琐、知识点众多,可大纲安排该门课的学时数又不多,理论学时通常在50学时左右,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把教材内容更好的传授给学生?很多教师讲课喜欢面面俱到, 讲课语速过快,学生思维跟不上,对上课失去兴趣,通常是打瞌睡或低头刷微博。作者所在教研室根据《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特点,同时结合临床需要,选择所要讲授的内容,采取“抛砖引玉”的教学模式[2],也就是在授课过程中,挑选临床分离率比较高的细菌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同一类别的细菌略讲或不讲,由学生课后自学,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来考察学生是否达到自学的目的,由点及面,促使学生能全面掌握该教材的内容。
2.2 围绕病种进行特殊的微生物讲解
大部分教师喜欢按照课本内容进行微生物学检验的理论教学,而这种教学模式通常以菌种性质来分类进行系统学习,往往偏向医学微生物的基础知识,重复的教学内容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这种按照教科书内容来讲解的教学模式又与临床关联不大。建议把教科书有关联的章节与临床标本结合来讲解,围绕病种进行微生物的检验[3]。以临床大便标本培养肠道致病菌为例,先讲述大便培养的临床意义,肠道致病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大便培养的临床路径:临床症状疑似肠道感染→粪便标本收集→挑选可疑的粪便进行常规筛选→涂片大便常规检查、接种麦康凯平板、血平板、SS平板、CIN平板、CCFA平板、TCBS平板、碱胨水等培养基培养→挑选可疑菌落→微生物的检验→其他特殊检测方法筛查。最后详细进行结果判断,具体分析各种肠道感染菌如沙门菌、志贺菌、小肠结肠耶尔森菌、艰难梭菌、弯曲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的性质、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此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是将一种单纯菌株放在那儿让学生来做验证性实验,而是还原了目前检验科微生物室如何将病人大便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这一操作过程,将微生物基础知识和临床标本的培养更好地结合到一起,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做微生物的培养鉴定是与病人的标本紧密联系一起的,同一份标本培养的目的不同,所要选择的培养基就不一样,最后鉴定病原微生物的操作流程也不一样。根据病种进行相关微生物内容讲解,一方面把微生物基础知识进行了串解;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同时也达到了把学生培养成为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成为综合性人才这一目的。
2.3 启发式教学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处于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的状态,教师讲学生听,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受到极大的压抑,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式教学就是采用诱导式办法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专业课的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营造不断创新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其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学生变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诱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两个“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例如在学习肠杆菌科这一章节时,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肠杆菌与非发酵菌、弧菌科、巴斯德菌的区别,然后再用葡萄糖酸盐和苯丙氨酸脱羧酶两个关键的实验把肠杆菌科区分开,最后鉴定到种,让学生熟悉肠杆菌科鉴定的操作流程,然后把这一流程运用到肠杆菌科鉴定的综合性实验当中,实现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
2.4 加强与临床沟通能力
在医疗实践中,微生物检验与临床抗感染治疗之间关系非常密切,临床医师希望发出的检验报告是一份诊断报告,对临床治疗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从事微生物检验的工作人员和临床医师应该经常进行交流与沟通。重视学生与临床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能力, 是培养一名优秀的临床检验师所必需的素质,就今后医疗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注重是单病种多学科联合会诊中心的诊断、学科之间交叉越来越紧密,这就要求从事检验的人员更多参与到临床科室对疾病的诊断当中。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方面的交流还远远不够。 为此,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必不可缺少的一方面。通过特殊的培养与临床医师沟通是职业素质培养的一方面,教会学生多与抗感染医生进行沟通,与临床医师对于微生物检验相关病例进行沟通,通过沟通,可以了解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预期判断、疾病的进程以及用药后的疗效。与临床医师沟通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直接参与到病案讨论会诊中,可以就标本取样的时间、取样的部位、需做厌氧培养是否采用了运送培养基等方法与临床医生沟通、也可以在血培养出现阳性报警时就危急值报告与临床医师进行什么疾病、用过什么治疗方法等沟通,这些信息可以给学生选择合适的培养基、以及后续细菌的培养鉴定提供新的思路。学生就可以快速、及时、准确地把检验报告发送到临床,让临床医师真正认识到学生发送的报告是诊断报告,而不是垃圾报告。
3 实验教学的创新
3.1 加强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五年制的医学检验专业转化成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从专业的转化过程来看,今后四年制的学生要重视实验操作技术。而实验技能训练,不仅是基本功的训练,也是科学素质的训练,必须从严抓起。在实验教学中,把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如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墨汁染色、细菌的分离培养、各类生化反应结果的判断等,这些基本操作,贯穿微生物学检验学科实验教学全过程,是所有实验规范化操作的基础。因此,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基本操作步骤,都应该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化流程来做,特别要强调无菌操作技术,在带教数年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无菌操作概念观念淡漠、学生没有意识到不按照无菌操作技术来做,很可能导致最终的结果错误,给临床治疗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因此,每次微生物实验时都要强调无菌技术、标准化地操作流程,目的是让学生全面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操作技能。
3.2 增加综合性实验
无论是以前的五年制,还是今后的四年,《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中,都没有按照《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指导》的内容来进行实验,实验指导中都是给出某一个具体的菌株,让学生进行验证,实际上就是一个验证性实验,因为为同一种菌株,所以学生结果都一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 开设的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开设了球菌的鉴定、 肠杆菌科的鉴定、非发酵的鉴定、真菌的鉴定几大板块,每一个实验每位学生的菌株都不一样,要求学生根据革兰染色的结果设计后面的鉴定流程。以非发酵鉴定为例,确定革兰阴性杆菌之后,要做KIA、OF、动力、 氧化酶实验与肠杆菌科、弧菌科、巴斯德菌科区分开, 然后根据菌落、菌体特点设计微量管进行生化鉴定,或者做API 20NE鉴定条鉴定,或到检验科做VITEK 2进行全自动化细菌鉴定,学生设计好方案后让教师过目,教师根据学生的方案提问为什么这样做,有问题的方案教师会提出建议,剩下的问题学生自己实施方案进行鉴定。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综合性实验只给出实验目的,学生自己预先设计实验路径,选择实验器材,到达实验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角,提高学生独立设计、独立实验的能力。同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还具有实验内容较为丰 富,实验方法较为多样,实验形式较为灵活等特点,给学生提供了极大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3 “临床标本“进课堂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就地取材,把医院检验科的临床需要做病原菌培养的标本拿来作为实验教学标本。 如:血液、痰、脑脊液、尿液、粪便等各类体液或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这些标本有些是临床病人的标本,有些是带教教师模拟制作的。用临床标本或临床模拟标本进行实验,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传统实验课往往为了减少标准菌株在培养分析过程中因不典型反应带来理论与实验结果不匹配的现象,教师常常对标准菌株增菌分纯培养后再用分纯的单个菌落进行实验,虽然实验结果与课本上的菌株符合程度高,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经常处于被动依赖状态,教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现在用模拟标本给学生进行操作实验,让其有进入临床实习操作的感觉,需要学生思考,考虑应该按怎样的步骤进行,选择什么样的培养基等,使学生的思辨能力由被动变为主动思考,让其思考能力及动手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 学生多动脑勤动手,教师则积极互动,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他们分析当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不符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不是有些菌株在用药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等;使学生尽力发挥自己的理论与实验操作水平,这样既有利于建立学生参与临床的成就感,又有利于增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知识的信心。临床实验标本能使学生快速适应临床实习,由于学生在校时既然多次接触“真”标本,而且是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所以学生记忆比较深刻,故其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能很快地适应工作。
3.4 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
检验专业培养的学生以后是要到临床上工作的, 他们面临的是患者的标本,通过对病人的标本进行处理,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最后把准确的结果发到临床科室,给临床医生提供治疗的依据,要求每一个检验人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对发出的检验报告负责。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安排的内容有限, 并且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责任心不强,缺乏生物安全意识。无菌操作贯穿整个微生物检验实验中,虽然教师每堂实验课一再强调每一步的操作都要有无菌意识, 但学生依旧不以为然,无菌操作意识淡薄,标本不被环境和操作者污染是试验成败的关键,虽然学生最后都有毕业实习,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能够适当安排学生到医院进行见习,带学生到医院检验科细菌室参观,利用医院检验科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优势培养他们, 向他们展示微生物全自动鉴定系统及自动药敏检测系统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收获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另外临床上面临的是从患者的标本中分离到的病原微生物,学生为自身安全考虑会格外注意生物安全,在课堂上不容易培养的生物安全意识通过见习就轻松的得到解决。临床检验工作人员处理标本时标准化的无菌操作技术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可以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为将来培养优秀的临床检验工作者奠定基础。
3.5 改变实验考核方式
考试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计划中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为4:5,今后还有增加的可能性,最好能达到1:1的比例,因此实验课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也应当相应提高。教研室将实验课成绩的比例提高到40%, 在这40%里面,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各占10%,综合性实验考试占20%,平时成绩除包括学生能否按时上课外,还应加上平时在课堂上布置的思考题,以及每次实验课上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估[4]。综合性实验考核调整为:给学生一块带有菌落的平板,让其根据菌落特点,自己选择一些相应的实验来判断出该细菌的名称, 教师依据该学生实验选择的正确性、规范化操作水平、 以及最后的结果综合评定该学生的实验考试成绩。通过以上做法,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了责任感,提高了学生观察、发现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更高层次的结合,既是一门发展迅速、多技术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很强的医学前沿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随着高等检验医学教育的飞速发展,如何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创新精神、 实践和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级人才[5],是21世纪我国高等检验医学教育界面临的艰巨任务。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决定了职业教育应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必须特别强调应用、强调实践、强调动手等能力。要培养出基础理论适度、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较高、应用技能较强,能胜任一线工作的优秀毕业生,在这强大的压力下,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完善适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地分析和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通过强化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让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技术,加深学生对微生物检验基本理论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其应用在以后的检验工作中。相信通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不断加强对检验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毕业生综合素质将会得到更大的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能够适应21世纪医学发展需要的新型检验人才。
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专业 篇2
2012-04-18 09:16:20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转载
一、论文构成毕业论文格式应规范,必须由封面、中文摘要与关键词、外文摘要与关键词、前言、正文(包括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附录、致谢和综述等部分构成。论文装订顺序为:
1)封面
2)中文摘
一、论文构成毕业论文格式应规范,必须由封面、中文摘要与关键词、外文摘要与关键词、前言、正文(包括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附录、致谢和综述等部分构成。论文装订顺序为:
1)封面
2)中文摘要
3)英文摘要
4)前言
5)正文
6)结论
7)参考文献
8)附录(根据论文的需要)
9)致谢
10)综述
二、纸张及印刷装订规格
毕业论文一律用A4纸张电脑打印。左侧装订。
三、编辑设置
1、页面设置:
①“纸型”:主要选用“A4”,“纵向”,个别页面可以采用“A4”,“横向”。
②“文档网格”:一律使用“无网格”。
③“页边距”:上、下边距一律为2.54 cm,左边距和右边距一律为2.5cm。装订线位置居左。
2、段落:
① 每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
②“行距”一律为1.5倍。
3、外文字体:一律为Times New Roman4、页脚:从论文中文摘要开始到综述,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居中。
四、论文一般格式
1、封面
1.1 封面格式按长沙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封面统一格式要求。封面内容各项必须如实填写完整。具体见长沙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毕业论文格式。
其中,指导教师:导师姓名(职称)
1.2题目: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毕业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准确概括整个论文的核心内容,简明扼要,一目了然;题名所用每一词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题名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词、首字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题名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
1.3 文字基本在下划线中央位置,且六行线尾应对齐
2、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以第三人称陈述。它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
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研究方法、结果和主要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公式等,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术语和非法定的计量单位。
要求语言精炼准确,中、英文摘要一般均为300-500字。
2.1 中文摘要:另起一页书写,如在一页之内不能书写完毕,连续书写在次页。
①居中打印“摘要”二字(三号黑体),字间空一字符。
②“摘要”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讨论。
③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小四号黑体),开头留2个字符。其后为关键词(小四号宋体),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每篇论文应选取3-5个。如有可能,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2.2 英文摘要:另起一页书写。
①居中打印“ABSTRACT”(三号,Times New Roman,加粗),再下空1行打印英文摘要内容。
②摘要内容每段开头留四个空字符(英文字符)。
③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KEY WORDS”(Times New Roman 加粗,小四),其后为关键词用小写字母,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④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的格式等要求,与中文摘要和关键词对应,但是,字体为Time New Roman。
3、前言
前言主要阐明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般包括本研究对学术发展、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的目的,研究所运用的主要理论基础和方法等。前言与摘要写法不完全相同,摘要要高度概括、简略,前言可以稍加具体一些。
①居中打印“前言”(三号黑体),字间空一字符。
②“前言”二字下空一行打印前言内容(小四号宋体)。前言内容要求500-1000字左右。
4、正文
主体部分的编写格式由材料与方法开始,以讨论结束,包括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主体部分必须另页开始。
主体内容要求4000-4500字。
4.1 各部分应有序号,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
1.××××(三号黑体,居中)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1.1 ××××(小三号黑体,居左)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1.1.1 ××××(四号黑体,居左)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a.××××(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4.2 表名放置在表格正上方,采用五号楷体;图名放置在图件的正下方,使用五号楷体。表格一览表采用“三线表”形式,插图需在文中相应处直接给出。
4.3 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按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形式进行右上角上标标记。如:“某某对此作了研究证明„„[1]”。
5、结论
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论文结论要明确、精炼、完整、准确,突出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应严格区分本人的研究成果与他人的科研成果的界限。
①居中打印“结论”(三号黑体)二字,字间空一字符
②“结论”二字下空一行打印结论内容(小四号宋体)。
③要求100字左右。
6、参考文献
①居中打印“参考文献”(三号黑体)四字。
②“参考文献”四字下空一行打印参考文献内容(小四号宋体)。
③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序号与后面内容空1字符。
④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文献中的作者不超过三位时全部列出;超过三位时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et al”;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在“等”字或“et al”前加逗号。
⑤必须有15篇以上参考文献,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两篇。所引用参考文献要求80%以上为近五年文献。
参考文献具体格式如下:
(一)专著(注意应标明出版地及所参阅内容在原文献中的位置)
[序号] 作者.专著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二)期刊中析出的文献(注意应标明年、卷、期,尤其注意区分卷和期)
[序号] 作者.题(篇)名[J].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三)会议论文
[序号] 作者.篇名[C].会议名,会址,开会年.(四)学位论文
[序号] 作者.题(篇)名[D].授学位地:授学位单位,授学位年.(五)专利文献
[序号] 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六)报纸文章
[序号] 作者.题(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七)标准
[序号] 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八)报告
[序号] 作者.题(篇)名[R].报告年、月、日.(九)电子文档
[序号] 作者.题(篇)名[E].出处或可获得地址(网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7、附录(根据论文的需要,也可以没有附录)
附录是指不适宜放在正文中但又直接反映工作成果的资料,如公式推演、编写程序、实验数据及其它对正文的必要补充等,供读者阅读论文时参考。或可在附录中列出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课题。
①居中打印“附录”(三号黑体)二字,字间空一字符。
②“附录”二字下空一行打印附录内容(小四号宋体)
8、致谢
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提过有益的建议或给予过帮助的同学、同事与集体,都应在论文的结尾部分书面致谢,其言辞应恳切、实事求是。①居中打印“致谢”(三号黑体)二字,字间空一字符。
②“致谢”二字下空一行打印致谢内容(小四号宋体)。
9、综述
综述内容要求与所研究方向相关,字数为4000字及以上。
具体格式:
①居上左打印“综述”(三号黑体)二字。
②“综述”二字下空一行打印综述题目(三号黑体),居中。
③综述题目下一行为摘要内容。“摘要”二字(小四号黑体)居左。其后为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
④摘要内容下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小四号黑体),居左。其后为关键词(小四号宋体),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
⑤关键词后下空一行为综述内容(小四号宋体)。综述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
主题部分主要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研究方法的分析,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是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正文撰写中,不必在文中明确打印“前言”、“主题”、“总结”等字样。
⑥参考文献放在文末。在总结部分的内容下空一行打印“参考文献”四字(小四号黑体)。“参考文献”四字下打印参考文献内容(小四号宋体),具体格式同上。
参考文献要求有15篇以上。具体要求见“
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专业 篇3
关键词 医科院校 转医学类专业 动机 影响因素
一、本科生转专业的现状特征分析
随着学分制在各大院校中的实施及普遍,本科生转专业的现象日渐普遍。这一措施是对高考僵化体质的一种补救,尤其是在在具有特色化教学的院校内更是成了吸引学子们的一大亮点。例如浙江某一医科独立院校2012年共有151人申请转专业,其中由非医学类专业申请转医学类专业的本科生有58人,占转专业总人数的38.4%。研究医科院校内本科生转医学类专业动机及影响因素,有助于理性地处理转医学类转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医科院校内转医学类专业的动机
(一)个人兴趣爱好与转医学类专业的动机
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调动其求知的积极性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许多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往往填报了自己所喜欢的专业,但由于分数没能上线等原因而未能如愿,结果被调剂到其他专业或相近专业。相对而言,在医科院校内医学类专业较比其他非医学类专业的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因此缺乏专业兴趣成了大学学生转专业的主要动机之一。
(二)院校特色教学与转医学类专业的动机
众所周知一所院校内各专业的录取分数存在的一定的差距,院校的历史背景、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决定了该所院校的优势专业。在医科院校内,医学类教学资源较丰厚,因而在这些优势专业上存在比该所院校最低录取投档线高几十分的现象,学生们往往会选择这些专业,但都未能就读。导致了非医学类专业的本科生往往会产生对于医学类专业的憧憬,从而想从非医学类专业转向医学类专业,让自己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此外,在我国高校扩招的背景下,由民资和名校合办的独立学院迅猛发展,为了谋求利益,多数院校当年获批、当年即招生,出现了许多“挂羊头,卖狗肉”之流的专业,这些专业甚至与院校的性质有着巨大的差异,本科生往往会对这些专业缺乏认同感,努力进入院校的优势专业,在医科院校内体现为非医学类专业转医学类专业。
(三)职业规划与转医学类专业的动机
我国大学本科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实施的是一种单一而狭窄的“教育模式”,这一固定模式导致在本科生中形成了未来职业等同于专业这一观念。不可避免的,为了谋求更好职业规划成了大多数本科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直接目的。相关资料显示在90后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中有39.03%的学生将“稳定”作为自己职业规划中最重要的事。同时在中国十大最稳定的职业中,医生这一职业名列第四,仅次于公务员、律师、教师等职业(新华网等)。随着中国对医疗制度的改革,专家型医生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业大环境更加稳定,职业前景也被人们所看好,因而医生这一职业成了人们心中的铁饭碗,医科类专业成了本科生争相竞逐的热门。
三、医科院校内转医学类专业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对转医学类专业的影响
中国家庭传统理论观在一个家庭教育层面上启着主导的作用。受其影响,父母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往往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使得孩子已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在父母包办下的“从属品”。父母的这种观念在90后的独生子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考虑到子女的未来发展道路,父母也往往做出让孩子转向能利用这些社会资源的专业,更有利于进入安排好的工作岗位,对于医生这一行业其稳定性成了父母观念中好职业的首选,学生受其影响也更容易倾向转向医学类专业。
(二)舆论宣传对转医学类专业的影响
当今是一个现代化社会,随着信息的传播途径增多,速度也随之加快。为了招到好的生源,许多高校通过多种媒体,如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对学校进行大肆宣传,其中不乏虚假的成份。而这些虚假的舆论宣传往往导致学生对某些专业的判断产生了错误,导致了解不深入,从而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看似实力雄厚的专业。进入专业的学习时候时,发现事实并非那么美好。对于一些专业,受老生的舆论影响也甚为严重,其表现在新生向同专业的老生咨询过相关情况时,一些老生将自己对于专业的不满灌输给新生,告诉新生这类专业有多么的差劲,就业形式多么的严峻,一些悲观消极的思想油然而生,给新生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使其开始对自己就读的专业产生怀疑,在很长的时间内情绪难以得到安定某最终导致申请转专业。
(三)从众心理对转医学类专业的影响
学习是一个自我评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适应不了高校的学习氛围以及集体生活方式,缺乏了一定的独立性。因而周围同学的做法、想法此时更容易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导向。一方面,看着周围的学生谈论到想转到更好的专业去,对专业的不满,心中也不免产生此类想法,在医科院校内体现为非医学类专业想转医学类专业,对非医学类专业的否定。由此迷失了自己的本真意愿,产生一定的类比效应,随大流提出转医学类专业的要求。另一方面,出于以后能够继续和好友、恋人保持密切的联系,看着他们转专业,于是自己也想转,这也属于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这些从众心理是对自己专业缺乏一定了解的内在表现,外在表现为缺乏理性行为上的转专业。
四、结语
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专业 篇4
1. 深化教学实践改革
医学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课设置主要考虑到医学背景, 因此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基本的医学方面知识, 并掌握生物技术方面的技能。生物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专业, 强化专业理论学习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理论知识。在理论教学方面, 尽量将理论知识讲得浅显易懂, 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 每章节内容结束后提出综合性的思考题, 让学生课后进行知识整合, 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 只有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了, 才能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教师把科研引入到课堂中,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进一步优化实验项目, 重新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调整不同类型实验课的比例, 实验课方面除了开设基本的实验操作课程外还增设了设计性实验, 通过分组讨论和查资料使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协作, 可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步骤, 协同完成实验操作。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独立的实践创新能力, 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年限一般都是4年, 并且大部分学校3.5年时间主要是用于课程的学习, 最后0.5年才进入实验室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1]我校生物工程专业采取“3+1”模式, 即所有课程在3年内学完, 大四一年全部用于毕业实习。同时建立师生双向选择机制,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教师的课题, 并在大二的暑假就进入实验室学习实验操作, 让学生尽早对科研工作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和了解, 并加深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切身理解。
2. 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和阅读文献的能力
科学知识的更新速度迅速, 如何让学生学会及时跟踪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了解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是高校教学的重要任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查文献和阅读文献的能力, 我们改变教学方式, 比如介绍基本的文献查阅途径,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查找最新文献、分组学习讨论英文文献等方式。改革课程的考核, 采用灵活的考查方式, 比如课堂提问、写综述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检索文献、阅读文献, 并对文献进行归纳和整理, 并让每个学生对自己阅读文献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阅读分析英文文献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通过对文献深入地学习讲解,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和阅读文献的能力, 为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培养学生科研选题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在科研选题方面要注重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研选题是锻炼学生自主创新及独立思考科学问题的绝佳机会, 是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训练基本的科研能力, 培养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学生文献查找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对科研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刚开始学生可能对科研选题的方向不明确, 不知道如何从已发表的文献中找到突破口选择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如何合理设计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初级阶段教师可多给予指导, 帮助学生确定一个科研的具体方向, 比如可将自己的科研大课题分解为几个小题目, 每个学生选择做一个题目, 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掌握的实验技能及有关文献初步拟定具体的实验方案, 并让学生自己讲解实验方案的设计流程, 其他同学可对实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讨论, 通过分析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 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时间一长, 教师不再安排明确具体的实验内容, 而是给出研究性实验的框架和最终目标, 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求突破口, 自己独立设计课题, 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很大的好处。另外, 积极动员学生多听一些专业相关的讲座和报告, 提高研究兴趣, 了解学术前沿, 并从中学习课题选择设计的思路。
4.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注重毕业论文的写作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也是就业的起步训练, 培养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3]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学校的动物实验中心、研究所以及附属医院的研究机构均拥有较好的科研平台, 为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硬件保障, 可成为学生良好的实验基地。学生从大二开始进入实验室, 开始学习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掌握常用的实验技能。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培养环节, 也是一次重要的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机会。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 直接反映出学生科研能力的优劣。实验结束后, 指导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要求学生在写作上能够清晰概括和总结自己工作, 并善于采用图表等手段来反映研究成果, 具备较强的结果归纳分析能力。配备专门的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修改和准备论文答辩, 邀请本专业的专家对毕业论文进行评阅, 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学生按照专家的意见修改后方可加毕业论文的答辩。经过学院和实习单位的密切沟通、共同协作、层层把关, 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明显提高。
总之, 本科期间通过科研实践培养, 能够充分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加强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正处在科技创新的新时代, 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让学生尽早了解科研工作怎样去做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参与科研, 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 以后一旦走上工作岗位马上就能适应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
参考文献
[1]侯典云, 胥华伟, 施江, 等.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式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17) .
[2]黄健, 廖锦锋, 秦丽凤, 等.浅谈医药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改创新, 2012 (28) .
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专业 篇5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
教高[2008]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卫生局,教育部有关直属高等学校,卫生部有关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提高医学教学质量,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教育部、卫生部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研究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经部分院校自评检测,教育部、卫生部审核,并经过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讨论修改,现将《标准》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本《标准》以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为适用对象,提出该专业教育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是该专业教育质量监控及教学工作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教育部将根据此《标准》组织开展对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
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通知转发至所属有关高等学校。各有关高等学校在依据本《标准》开展教学工作自评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给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以便适时调整《标准》。
附件: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
二〇〇八年九月十六日
抄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附件: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前 言
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药卫生人力资源。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证工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卫生保健服务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
1998年,经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医学协会批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建立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2001年6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制订的区域性医学教育标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也于2001年7月出版。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研究国际医学教育标准,部署国际标准“本土化”的研究工作。会后,教育部、卫生部设立专门项目,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课题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为依据,在总结我国医学教育合格评估、优秀评估、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七年制医学教育教学与学位授予工作评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都必须达到的各项教育要求,研究拟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本标准已经教育部、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以修业五年为基本学制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为适用对象,只对该专业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面提出最基本要求。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医学毕业生胜任临床工作的专业能力要依靠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职业发展和持续医疗实践才能逐渐形成与提高。本标准全国通用,但承认不同地区和各个学校之间的差异,尊重各个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利。本标准转变指导方式,不提出具体的教学计划、核心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为各学校的个性发展及办学特色留下充分的改革与发展的空间。本标准反映了医学教育面对的国际趋势、国内环境和社会期待,是制订教育计划的依据和规范教学管理的参照系,各医学院校都应据此制订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建立自身教育评估体系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本标准用于医学教育的认证工作,一般情况下该过程包括学校自评、现场考察、提出认证建议和发布认证结论等实施步骤,不适用于医学院校的排序。
“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在研究拟订《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过程中,以教育部有关医学教育政策为依据,借鉴了1994年以来各项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同时,为促进我国医学教育能与世界医学教育协调发展,课题组以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2003年版本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和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为参照,并参考了有关国家的医学教育的标准与要求。
第一部分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医学毕业生的质量是衡量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毕业生作为一名医学从业人员,必须有能力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必须能够在日新月异的医学进步环境中保持其医学业务水平的持续更新,这取决于医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教育培训和科学方法的掌握。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一)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二)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三)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
(四)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
(五)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
(六)尊重患者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
(七)实事求是,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应该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八)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开展卫生服务工作的观念。
(九)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十)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应考虑到病人及其家属的利益,并注意发挥可用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十一)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十二)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
二、知识目标
(一)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二)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正常的心理状态。
(三)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四)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
(五)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六)掌握正常的妊娠和分娩、产科常见急症、产前及产后的保健原则,以及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
(七)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掌握缓解与改善疾患和残障、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八)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理解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九)掌握中国中医学(民族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学(民族医学)诊疗基本原则。
(十)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三、技能目标
(一)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的能力。
(二)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及精神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三)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内、外、妇、儿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
(五)一般急症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
(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临床技术,选择最适合、最经济的诊断、治疗手段的能力。
(七)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
(八)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
(九)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
(十)具有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交流的能力。
(十一)结合临床实际,能够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能用一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
(十二)能够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十三)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二部分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办学标准
四、宗旨及目标
(一)宗旨及目标
在执行国家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医学院校(指独立设立的医学院校和综合大学中的医学院)必须依据社会对医学的期望和区域发展需要,明确其办学宗旨和目标。包括: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等。
(二)宗旨及目标的确定
医学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的确定需通过各方面人员的认真讨论,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使全校师生周知。
【注释】
教育宗旨和目标可以包括本地区、本校的政策和特殊性问题。
各方面人员包括学校的领导、医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教职人员、学生、用人部门以及政府主管部门或学校的主办者。
(三)学术自治
医学院校要依据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根据各自的发展要求,制订课程计划及实施方案,合理规划人员聘用和教育资源配置。综合大学中的医学院应该得到大学社会人文学科及自然学科的学术支持,同时努力加强大学各学科间的融合。
(四)教育结果
医学院校必须根据上述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制订合适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通过教育计划的实施和学业成绩评定,确定学生在有效修业期内完成学业并达到上述要求,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五、教育计划
医学院校制定的教育计划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协同,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课程计划
1.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
2.制订课程计划需要教师、学生的参与和理解。
3.课程计划要明确课程设置模式及基本要求。
4.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课程计划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者之间的比例可由学校根据实际确定。
(二)教学方法 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
【注释】
l 教学方法包括教与学的方法,鼓励应用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等模式。
l 进入生物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教学阶段,鼓励采取小班、小组方式教学。
(三)科学方法教育
医学院校要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四)思想道德修养课程
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思想道德课程。
(五)自然科学课程
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自然科学课程,为医学生学习医学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打下基础。
【注释】
l 自然科学课程通常包括数学及物理、化学等。
(六)生物医学课程
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量的生物医学课程,为医学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注释】
l 生物医学课程,通常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课程的内容,还包括体现这些生物医学内容的整合课程等形式的课程。
(七)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
1.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2.课程计划中要安排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注释】
l 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通常包括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卫生事业管理等学科的内容。
l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通常包括文学艺术类、医学史等知识内容。
(八)公共卫生课程
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公共卫生课程,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使其掌握群体保健的知识和技能。
【注释】
l 公共卫生课程通常指预防医学和(或)卫生学等课程,涵盖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健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以及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妇幼保健学等有关内容。
(九)临床医学课程
1.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临床医学课程及临床实践教学,提倡早期接触临床,利用模拟教学进行临床操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训练。
2.课程计划中必须制订临床毕业实习大纲,安排不少于48周的毕业实习,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临床经验和能力。【注释】
l 临床医学课程,通常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包括传染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口腔医学、皮肤性病学、麻醉学、急诊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中医学、全科医学、循证医学等课程的内容和临床见习,还包括体现这些临床医学内容的整合课程等形式的课程。
l 临床能力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制定和执行诊疗计划、临床操作、临床思维、急诊处理、沟通技能等。
(十)课程计划管理
1.医学院校必须有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课程计划管理,这一职能机构承担在医学院校领导下的课程计划制订操作、信息意见反馈、规划调整等具体工作,主持课程计划的实施。
2.课程计划管理必须尊重教师、学生和其他利益方代表的意见。
(十一)与毕业后和继续医学教育的联系
教育计划必须考虑到与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并使毕业生具备接受和获取继续医学教育的能力。
六、学生成绩评定
(一)学业成绩评定体系
医学院校必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和评定标准,积极开展考试方法的研究,应用和借鉴各种先进的考试方法,如多站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计算机模拟病例考试等。对学生考核类型及成绩评定方法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以便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
【注释】
l 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形成性评定包括测验、观察记录、查阅实习手册等,终结性评定包括课程结束考试及毕业综合考试等。
(二)考试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评价活动必须围绕培养目标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倡进行综合考试,以鼓励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提倡学生自我评估,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形成。
【注释】
l 考试频次和类型应注意发挥考试对学习的导向作用,避免负面作用。
(三)考试结果分析与反馈
在所有考试完成后必须进行基于教育测量学的考试分析,要将分析结果以适当方式反馈给有关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并将其用于改进教与学。
【注释】 l 考试分析包括整体结果、考试信度和效度、试题难度和区分度,以及专业内容分析。
(四)考试管理
管理部门必须制定有关考试具体的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专门的组织、规定相应的人员负责。医学院校应该对教师开展考试理论的培训,以提高命题、考试质量。
七、学生
(一)招生政策
1.医学院校的招生工作必须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招生政策,制定本校招生的具体规定。
2.招生规模必须依据社会需求、教育资源、行政法规合理确定。
3.招生章程必须向社会公布,包括院校简介、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奖学金、申诉机制等。倡导通过网络向考生说明课程计划。
【注释】
l 高等学校本科招生工作在国家招生计划调控下,在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进行。
l 教育资源应考虑到毕业后医学教育对临床教育资源的占用。
(二)新生录取
1.医学院校必须贯彻国家的招生政策。
2.在保证招生质量的前提下,注意学生群体的多样性,不存有歧视和偏见。
(三)学生支持与咨询
1.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相应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对学生提供必需的支持服务。
2.必须就课程选修、成绩评定向学生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对学生在学习、心理、就业、生活、勤工助学等方面予以指导。
【注释】
l 学生支持服务包括医疗卫生,就业指导,为残障学生提供合理的住宿,认真执行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等助学制度,为学生提供经济帮助。
(四)学生代表
1.医学院校必须吸收和鼓励学生代表参与学校管理、教学改革、课程计划的制订和评估以及其他与学生有关的事务。
2.支持学生依法成立学生组织,指导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并为之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场所。
【注释】
l 学生组织包括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相关团体。
八、教师
(一)聘任政策
医学院校必须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配备适当数量的教师,保证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适应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需求;必须明确规定教师职责;被聘任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与其学术等级相称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承担相应的课程和规定的教学任务;必须定期对教师的业绩进行评估检查。【注释】
l 教师数量必须符合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目标定位,满足教学、科研、教学改革需求的需要。
l 教师队伍结构包括医科教学人员与非医科教学人员、全职与兼职教师、教师职务及学位比例等。
(二)师资政策及师资培养
医学院校必须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和有效履行教师职责。有明确的师资政策并能有效执行,保证教学、科研、服务职能的平衡,认可和支持有价值的业务活动,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必须建立教师直接参与教育计划制订和教育管理决策的机制,使教师理解教学内容和课程计划调整的意义;必须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保证教师的培养、考核和交流,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
【注释】
l 服务职能包括卫生保健系统中的临床服务、学生指导、行政管理及其他社会服务工作。
l 对有价值的业务活动的认可应通过奖励、晋升或酬金来实现。
l 师资交流应包括教师在本学科领域内、学科领域间以及校际、国际交流,特别强调医学院内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教师间的沟通交流。
九、教育资源
(一)教育预算与资源配置
1.医学院校必须有足够的经济支持,有可靠的经费筹措渠道。教育经费投入应逐年增加,教学经费投入必须保证教育计划的完成。
2.依法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明确教育预算和资源配置的责任与权利,严格管理教育经费,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注释】
l 学校收取的学费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其中教学经费及其所占学校当年会计决算的比例必须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l 教育经费预算视各医学院校或区域的预算惯例而定。鉴于医学教育成本较高,医学院校生均拨款额度标准应高于其他学科。
(二)基础设施
1.医学院校必须有足够的基础设施供师生的教学活动使用,对基础设施定期进行更新及添加,确保教育计划得以完成。
2.使用先进科学仪器装备实验室,保证医学实验教学、技能训练的完成。
【注释】
l 基础设施应包括各类教室及多媒体设备、小组讨论(学习)室、基础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临床示教室、临床模拟技能实验室及设备、教学考核设施、图书馆、信息技术设施和因特网接入、文体活动场所、学生公寓等。
(三)临床教学基地 1.医学院校必须拥有不少于1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医学类专业在校学生与病床总数比应达到1︰1。
2.建立稳定的临床教学基地管理体系与协调机制,确保有足够的临床教学基地满足临床教学需要。
3.加强对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
4.加强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建立良好稳定的业务关系,为全科医学和公共卫生的教学提供稳定的基地。
5.临床教学基地必须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临床教学的领导与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临床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档案,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特别是加强对临床能力考试的管理。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病床数必须满足临床教学需要。
【注释】
l 临床教学基地按与医学院的关系及所承担的任务,基本上可以分为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三类。教学医院必须符合下列条件:有省级政府部门认可为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的资质;学校和医院双方有书面协议;有能力、有责任承担包括部分临床理论课、见习和实习在内的全程临床教学任务;有临床教学规章制度、教学组织机构和教学团队;有一届以上的毕业生证明该医院能够胜任临床教学工作。
(四)图书及信息服务
医学院校必须拥有并维护良好的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设施,必须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使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能有效地用于教学,使师生能够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进行自学、获得信息、治疗管理病人及开展卫生保健工作。
(五)教育专家
1.医学院校必须有教育专家参与医学教育的决策、教育计划的制订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建立与教育专家联系的有效途径,能证实在师资培养和医学教育中发挥教育专家的作用。
【注释】
l 教育专家是医学院校研究医学教育问题、过程和实践的专门人才,包括具有医学教育研究经历的教师、管理专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教育专家可由学校的某一教育单位提供,也可以从其他高校或机构聘请。
(六)教育交流
1.医学院校可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及学分互认的机制。
2.必须提供适当资源,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地区及国家间的交流。
【注释】
l 学分互认机制可通过医学院校之间认可课程来实现。
十、教育评价
(一)教育评价机制
1.医学院校必须建立教育评价体系,使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形成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以确保课程计划的实施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教育评价必须覆盖各个教学环节,其重点是对教育计划、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状况的检测。
(二)教师和学生的反馈
医学院校必须确定相应机构,系统地搜集和分析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以获得有效的教学管理信息,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三)利益方的参与
1.医学院校的教育评价必须有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职人员和学生参与。
2.教学评价必须有政府主管部门、用人单位、毕业后教育机构的积极参与,并考虑他们对教育计划提出的改进意见,让他们获知教育评价的结果。
(四)毕业生质量
1.医学院校必须建立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从医学毕业生工作环境中搜集改进教育质量的反馈信息。
2.必须将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职业素质及就业情况等有关信息,作为调整教育计划和改进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十一、科学研究
(一)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1.医学院校必须明确科学研究是学校的主要功能之一,设立相应管理体系,制定积极的科研政策、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
2.必须为教师提供基本的科学研究条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倡创新和批判性思维,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3.提倡教师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
4.必须加强对医学教育及管理的研究,为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师科研
医学院校教师应当具备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承担相应的科研项目,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
【注释】
l 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包括国家级,省(市)部级以及校级科研项目与成果、教学研究项目与成果。
(三)学生科研
1.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
2.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组织科研小组等,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
十二、管理和行政
(一)管理
1.举办医学教育的高等学校必须建立医学教育管理机构,承担实施教学计划等职能。
2.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及操作程序。
3.设立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组织,审议教学计划、教学改革及科研等重要事项。
(二)医学院校领导
医学院校必须明确主管教学的领导在组织制定和实施教育计划、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方面的权利。
(三)行政管理人员
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结构合理的行政管理队伍,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承担相应的岗位职责,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计划及其它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四)与卫生部门的相互关系
医学院校必须主动与社会及政府的卫生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和交流,争取各方面对人才培养的支持。
【注释】
l 卫生相关部门包括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医学研究机构、健康促进组织、疾病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管理及协调机构等。
十三、改革与发展
(一)发展规划
医学院校必须定期回顾和检查自身发展规划。
(二)持续改革
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国家医药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及医学科学发展,不断进行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的改革,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注释】
l 医学院校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在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定期审查和修订学校既定的政策、制度、规划等方面,不断完善学校管理体制。
l 医学院校必须定期调整培养目标、教育计划、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考核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专业 篇6
【摘 要】本文对广西4所高等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学制学位、课程课时设置、专业实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所高校的学制、授予学位相同,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管理类课程和医学类课程比例不合理,课程结构未能做到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对此,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制定统一的专业培养标准,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课时,整合医学类课程,调整医学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的比例。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 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58-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高度重视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职业化管理队伍”。卫生管理专业从学位教育的层面为适应我国卫生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而培养职业化卫生管理人才。因而,加强专业建设,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专业特色,满足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当今的主题要旨。但是由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广西发展的时间还不长,缺少统一的专业培养标准,各个高校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各有不同,为此,本文选择了广西开设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的广西医科大学、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和广西中医药大学等4所高等医学院校为考察对象,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和分析,为广西卫生事业管理的发展探寻道路。
一、对象及方法
(一)对象
广西开设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的4所高等医学院校:广西医科大学、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和广西中医药大学。
(二)研究方法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收集4所高校最新修订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对各校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学制学位、课程课时设置、专业实习等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办学主体、学制及学位
4所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主体各不相同,广西医科大学由信息与管理学院主办,桂林医学院是由人文与管理学院主办,右江民族医学院由公共卫生学院主办,广西中医药大学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主办。4所院校都实行四年制培养,均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总体目标均为培养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卫生管理的知识与技能,具备必要的医学知识,能够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但同时其中有部分院校还有所倾向,广西医科大学和桂林医学院均倾向于培养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4所院校均要求具备“医学+管理学”的知识结构,此外还有其他要求,如广西医科大学提出需要具备必要的经济学知识;桂林医学院还需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
(三)课程设置
1.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情况
由表1可见,4所院校必修课总学时中位数为2408.5学时,广西医科大学的必修课总学时最高,为2996学时,右江民族医学院为最低,为1976学时。所研究院校的医学类课程总学时中位数为443学时,最高值为桂林医学院684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24.57%,最低值为右江民族医学院0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0.00%。4所院校实践课必修课总学时中位数为611.5学时,其中最高值广西医科大学987,占必修课总学时32.94%,最低值为右江民族医学院440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22.27%。
由表2可知,4所院校在学分构成情况存在一些差异,4所院校的总学分中位数为182学分,最高值为桂林医学院215学分,最低值为右江民族医学院169.5学分。必修课总学分中位数为135.75学分,最高值是广西医科大学154学分,最低值为右江民族医学院109学分。专业实习学分中位数为22.5学分,最高值是右江民族医学院40学分,最低值为广西医科大学18学分。
2.专业课课程情况
专业课程主要是基础知识在卫生领域内的运用,4所院校的专业课必修课开课门数最多的是桂林医学院,共20门专业课课程。其余3所院校均开设了13门专业课课程。4所院校中,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社会医学的开设率达100%,有75%的院校开设了医疗保险学、卫生政策性、卫生法学。但这些课程的学时安排差异都较大,例如卫生经济学课程,4所院校均开设,学校设置学时最高值为72学时,最低值为45学时。
3.实践情况
实践主要由课堂实验、暑期见习、“三下乡活动”、临床见习、毕业实习(专业实习)等几方面组成。课堂实验的形式主要有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实验室上机操作等。暑期见习时间一般为2-4周。“三下乡活动”主要由学校团委组织安排。临床见习是课程安排的一部分,安排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毕业实习一般由学院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在所研究的4所院校中,毕业实习(专业实习)时间中位数为30周,时间最长是右江民族医学院40周,最短是广西医科大学18周。
三、讨论与分析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属于比较新兴的专业,全国各高校开办大多处于探索阶段,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培养模式。在所研究的4所院校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一)办学主体不统一
4所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主体各不相同,广西医科大学由信息与管理学院主办,桂林医学院是由人文与管理学院主办,右江民族医学院由公共卫生学院主办,广西中医药大学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主办。另外知识培养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有的注重方法学,技术技能的培养,有的注重系统知识理论的、宏观知识的培养。
(二)培养目标基本上体现一致性
4所高校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共性,总体目标均为体现为培养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卫生管理的知识与技能,具备必要的医学知识,能够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但各高校在设置培养目标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培养人才类型各不相同,广西医科大学和桂林医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右江民族医学院和广西中医药大学培养的是高级管理人才。但是右江民族医学院的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并不一致,课程中除了现代医学导论,无其他医学课程安排,与要求掌握必要的医药知识的培养目标相矛盾。
(三)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在课程设置方面,选修课及专业实习所占比重较低,必修课比重较大,导致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学习,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2.医学课程开设相对随意,简单叠加,未经整合
广西医科大学与桂林医学院医学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的比重较大,桂林医学院还开设了妇产科学和儿科学,广西中医药大学设置了外科学,广西医科大学设置了医学遗传学、医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课程,而右江民族医学院则只设置了现代医学导论课程。这些医学课程内容冗长,所占课时比重大,掌握这些知识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时间。另外医学课程教材陈旧,医学课程教材沿用医学专业教材,没有专门为卫生专业管理学生专业的医学课程教材。
3.专业课程各类课程开设一致性较高,但课时存在差异
专业课程主要开设有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社会医学,卫生统计学等。对于卫生管理类基础课和专业课, 各院校的认知和理解都比较一致, 课程开设的一致性程度也较高,但因学院的各自特点和实际需求,学时设置差异也比较大,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
四、建议与对策
为实现广西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目前的现状,必须制订适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科学化,加强实践应用等。
(一)规范办学模式,明确培养目标
广西公共卫事业管理人才培养首先应立足广西,培养适合广西卫生事业发展的公共卫事业管理人才。为实现这个培养目标,首先应规范办学模式,注重方法学和理论的平衡,使培养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不仅具备在卫生事业岗位工作需要的技能,也能拥有宏观的卫生管理知识,具有长远的,全局的眼光。
其次要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学校的学科结构、办学层次、社会服务方面等设置具有自身培养特色的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来制定课程门类、顺序和课时设置,让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具有时代性,社会宏观环境的变化、卫生改革实践、医疗卫生机构对卫生管理人员的要求、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化等。
(二)课程设置科学化,加强实践应用
课程内容应与培养目标相统一。首先对医学课程进行整合,并精编医学课程教材,合理分配医学课程所占学时与基础知识课程、专业课程的比例。其次对医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要求及所占比例合理分配,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同时,加大选修课比例,适当加入公共礼仪课、文秘管理、宪法、民法课程等选修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当延长专业实习时间,专业实习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未学习专业课之前,第二阶段在学习专业课之后,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前有一些工作经验,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广西开展公共卫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时间还不长,需要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内容进行的实践和探索,并努力尝试改革,这样才能为广西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和卫生事业管理需要的复合型卫生事业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美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9(3)
[2]周虹,陈正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海南医学院为例[J].海南医学,2012(20)
[3]毛晨佳,许亮文.我国部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培养方案现状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
[4]张治国,王立洋.5所高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比较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5(5)
[5]马月丹,景浩.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
[6]吕本艳,冯占春.新时期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社会医学,2011(3)
[7]钱珍珠,杨云滨.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2013JGA121);2016年度广西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本科课程体系设置优化方案研究”
【作者简介】马贞玉,博士,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覃 健,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
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专业 篇7
1 把握微生物学知识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大连医科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以培养具有广博而坚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工艺技术过程,受到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在生物技术领域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以生物医学见长的高级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基于此开展了如下工作:
1.1 教材的选择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重要载体和沟通桥梁,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一本优秀的教材除了能够全面系统阐述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外,还是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产生主动学习愿望,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前提。面对庞大的微生物学教学内容及有限的学时,选择一本内容精炼、重点突出、脉络清晰的教材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专家充分讨论,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及参考相关院校的教学经验,最终确定了适合大连医科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微生物学教材,即全国优秀教材———周德庆先生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第2版)为基本教材,代替原来的《医学微生物学》,该教材作为普通微生物基础课教材,按照初学者的认知规律构建了一个牢固的“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热点和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深厚基础[1,2]。同时,推荐沈萍教授主编的《微生物学》作为参考书,鼓励学生参阅一些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学用书,如Talaro等编撰的《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Lansing等编撰的《Microbiology》等,使学生广泛的汲取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还可进一步提高专业外语水平。
1.2 突出重点和难点,扩大知识面
微生物学以微观世界生物为研究对象,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微小、肉眼看不见,不易形成感性认识,而且微生物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名词概念新颖繁多,内容相对抽象,这就决定了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多且散乱,很多学生初次接触这门知识反映“听得懂、理不清、记不住”,学习有困难。因此,如何在学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使学生既弄懂教学重点,又提高学习兴趣,是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3]。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向学生介绍要点和难点,特别要把涉及的名词概念讲述清楚,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全面阅读教材内容,例如课上重点介绍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结果特点,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课后自己进行比较总结,熟悉染色的过程,进而得出不同的染色结果产生的基础,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独立思考的空间,提高课堂吸收率,提高学习兴趣。另外对于本科生,遵循注重知识点内涵的诠释,也注重其外延拓展的原则,使学生既获得现有教材知识,又开阔眼界,重点介绍成熟的为大家所公认的最新理论、技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扩展知识面。
1.3 注重知识的整体性,构建认知网络
微生物学的特点之一是整个知识结架构的紧凑性,各章节间高度关联,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理论等抽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主线,展开横向、纵向知识网,分析各部分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将会清晰呈现知识脉络。例如“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一章,首先与学生共同从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等不同层次和水平加以分析和认识,才能使学生对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既有利于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强化对基本理论的系统、全面认识,又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习,培养分析综合的逻辑性、多维性、独创性思维和判断能力[4]。
2 重视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微生物学是理论与实验并重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实验课的训练,使学生获得细菌等微生物的感性认识,建立无菌观念,掌握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有利于巩固微生物学理论课的内容,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因此,我教研室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对实验内容和体系进行了优化,既保留了微生物实验中传统的革兰染色等内容,又侧重开设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改善实验安排,使分散的实验有机地组合起来成为系列实验,老师在每堂课前和课后都对实验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和下次实验布置。例如对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学鉴定,实验包括培养基的制备和无菌操作,又涉及细菌形态学观察、血清学实验及生化鉴定等内容,各个实验内容紧密衔接,使学生体会到微生物实验技术是一个连续、系统的知识体系,各实验之间有着潜在的联系,也清楚的认识到前面实验的成功与否将影响到以后实验的进行,从而增强责任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点面结合,使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的细菌人工培养法等基本技术,又对细菌学实验的基本流程有了总体的概念,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 采用自学-讨论-讲解式教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教研室根据大学生自身和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尝试采用以“自学-讨论-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根据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每章给出1~3个思考题,让学生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参考书等资料,对问题进行准备。其次是课堂讨论环节,以自学为基础,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开拓思路,加深对自学内容的消化理解,还可促进学生交流学习方法,提高表达能力。最后,在自学和讨论基础上的教师讲解过程主要围绕教学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学说、理论的提出、推演和完善过程,学习证明这些理论的实验方法和思路,学习前人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客观、严谨的科学作风[5]。例如,证明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Luria变量试验、Newcombe涂布实验及Lederberg影印平板培养法,介绍这些著名学者实验设计之巧妙和方法创新之独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4 开展“微生物学自主实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微生物学综合素质,是每位微生物学任课教师应当深刻思考的问题。在几年的教学积累中,我教研室尝试了在已有实验课的基础上实施“微生物学自主实验”,主要开展了:“酸奶中乳酸杆菌的分离、计数及鉴定”、“市售鲜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及方法比较”、“健康及疾病状态下肠道菌群的变化”、“植物提取物对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的调整作用”等实验。这些内容是游离于正常实验教学计划之外的,通过查阅文献,学生们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周末等课余时间完成实验,每周1~2次。这样既赋予了学生课外活动专业特色,也增加了课程实践的趣味性,避免了课程实践在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方面的局限性[6]。事实证明,学生对这种课外的实践形式非常感兴趣,而且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给其提供了一个自己动手、展示创新性和才能的平台,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理论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对于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微生物学知识并加以合理运用到实际生活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团结协作精神,丰富了课外生活,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微生物的实际培养、观察、分离和鉴定及应用,增强了学生严谨细致的科研精神,努力求索的积极态度。
以上教学方法的尝试,符合“三个面向”的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更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其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体现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和优势,能够适应市场发展与竞争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燕飞.二十一世纪的微生物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6-27.
[2]邓百万,陈文强,彭浩,等.基于能力培养的微生物实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7-10.
[3]曹雅明,吕昌龙.把握免疫学知识特点,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11):628-629.
[4]张业霞,王宗军.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方法探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3):311-312.
[5]孙卫民,田野苹,曹雪涛.自学-讨论-讲解式免疫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11):528.
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专业 篇8
这门课程是医学知识与数理统计相结合一门学科, 逻辑推理性强, 教学内容抽象。因为本科专业医学生没有较完备的数学理论学习, 所以学生反映较难掌握这门课程, 不懂怎样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 如何调整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已经成为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将笔者对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统计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观点总结如下。
一、加强对医学统计学的重视程度
目前,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没有将医学统计学作为医学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很多学校没有认识到扎实的医学统计学基础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保障, 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发展和改革。大部分学生认为这门课程与医学专业没有直接联系, 从而忽视这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
高等医学院校在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时, 应强调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注重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同时, 高校通过对学生教育,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医学统计学是从事医学研究工作的基础, 经得起检验的医学科研结果必须建立在正确的统计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推断的基础上。高校应指导学生提高对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的认识, 从而使学生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二、完善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改革
1.增加开设医学高等数学、医学数理统计等相关数学课程。医学统计学是一门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基础的学科, 然而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却不在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数理统计这门课程。这使得学生数学基础薄弱, 缺少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不能深刻理解统计学理论内容, 只会生搬硬套, 滥用医学统计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在培养学生过程中, 适当地设置医学高等数学、医学数理统计等相关数学课程为必修课或选修课, 有助于拓展学生考虑问题方法, 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使学生能准确的理解和运用医学统计学的相关知识。
2.适当增加或删减医学统计学相关教学内容。 (1) 医学统计学教学内容包括很抽象的理论知识, 如烦琐统计学公式推导。同时, 这部分内容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课时, 而且学生感到这部分内容非常枯燥难理解, 降低了学习兴趣, 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概念混淆的现象。所以应适当调整传统医学统计学教学内容, 删减烦琐冗长的统计学公式推导过程和计算方法, 重点介绍相关知识点的应用原理、应用条件和应用范围。 (2) 有关学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期刊医学论文对统计学的误用率高达30.25%。在教学内容中恰当增加的这种错误案例, 使学生深刻了解科研实例错误根源, 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用统计学方法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 避免在科研工作中出现类似的错误。同时, 在教学内容中增加针对不同医学本科专业相对应的实际例子, 可以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更深刻理解相关医学统计学知识。
三、倡导PBL教学法与LBL教学法相结合的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
医学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抽象、内容枯燥, 而且实践性强的课程。传统的LBL的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 学生直接接受知识。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课程内容条理清晰地传达给学生, 但学生感到这门课程内容枯燥难懂, 学习兴趣不高。
上个世纪70年代, 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创建了PBL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 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方式解决问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到新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什么, 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学生很难理解和消化医学统计学中非常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和复杂逻辑关系的统计方法, 同时占用学生的大量的课余时间, 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用LBL教学法讲授学生理解困难的内容, 使学生深刻理解内容的内涵和应用方法。对于学生有一定基础可以理解的内容, 尤其是案例分析内容, 可以采用PBL教学法。在采用PBL教学法时, 督促学生课前预习, 布置案例作业, 教师课上多利用启发式教学, 以学生讨论为主。通过讨论、自学指导等多种方法, 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 使学生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兴趣,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工作中能科学地搜集临床数据, 进行统计分析, 书写科研论文。在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 采用PBL教学法与LBL教学法相结合, 可以取长补短,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统计软件、网络教学等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手段, 提高医学统计学教学质量
目前, 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发展迅速, 充分利用多媒体、统计软件和网络教学等计算机技术, 处理复杂冗长的统计计算问题, 通过生动形象的展示手段将抽象的统计学理论传授给学生, 可以大大提高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兴趣。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医学统计学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首先,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呆板的表现形式, 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等资料来进行教学, 能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讲清楚的医学统计学中抽象、生涩、陌生的难点知识直观化、形象化,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 多媒体教学通过ppt课件演示代替传统板书, 不仅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使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 节省了教师授课时的板书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最后, 多媒体课件可放在学校公共网络平台, 方便学生反复学习相关知识。
2.统计软件的应用。医学统计学有大量以数学为基础的统计算法, 学生数学基础较弱, 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难以掌握。而医学本科专业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 掌握对医学统计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更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 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统计算法。但实践中如果没有统计计算, 就没有办法得出统计推断结果。目前, 使用广泛的统计软件 (如SAS、SPSS和STAT软件) 只要了解统计分析的原理, 无须了解统计方法的各种算法, 即可得到需要的统计分析结果。在统计软件的教学过程中, 不是重点介绍统计算法或编程, 而是重点围绕学生的教学目标进行讲解, 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 通过统计软件学习, 使数学功底不够的学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统计方法和原理的学习和应用中, 更好地应用医学统计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 大量期刊中存在误用医学论文误用医学统计学知识, 越来越多的医学高等院校和学生开始认识到医学统计学的重要性。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以上总结的四点改革措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 还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和完善, 使学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质量取得新的进步。
摘要:医学统计学是一门医学知识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学科, 是医学本科专业基础学科。但医学本科学生反映较难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 如何调整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已经成为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加强对这门学科的重视, 完善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改革, 倡导PBL教学法与LBL教学法相结合的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统计软件、网络教学等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 探讨如何改进医学本科专业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医学本科专业,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相静, 王玖, 孙红卫.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及数理统计衔接教学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
[2]包红, 徐娜, 刘建平.运用“PBL+LBL”方式进行医学高等数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8) .
[3]李康.医学统计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4]赵晋芳, 刘桂芬, 郭明英.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 2007, (9) .
[5]伍亚舟, 易东, 张彦琦.探讨医学院校医学统计学教育教学的困境与改革[J].重庆医学, 2013, (33) .
[6]伍亚舟, 张玲, 张彦琦.如何提高医学统计学本科教学质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 2009, (11) .
[7]马修强, 陆健, 吴骋.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2) .
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专业 篇9
1 壮医本科专业考核评价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1 现状
目前的考核模式大部分是参照传统中医考试模式制定的, 采取平时考核, 阶段考核 (期末考核) 和毕业考核相结合方式。考核内容上有素质考核、知识考核、临床技能考核。评价形式分为笔试、口试、现场操作。评价方法上分为自我总结评价, 教师评价, 各种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起来有四种:百分制评分法, 主观判断评分法 (优、良、可、差表示) , 过程步骤累积评分法, 关键项目加权或单项否决评分法[2]。
1.2 主要问题
1.2.1 未能突出壮医学专业特色
由于壮医学高等教育起步晚、经验少, 考核模式多参照传统中医学, 未能突出壮医学的特色, 还需不断整理加以探索。
1.2.2 主观因素多
考核方式不能完全反应学生的整体能力及对知识的掌握水平。评价手段“一刀切”, 出现“60分万岁”的现象。
1.2.3 缺乏合理性
能力评价内容缺乏“标准化”和“关键评价指标”[3], 评价的公平性、合理性与效度受到影响。
1.2.4 标准差异大
主考人 (评分人) 与考核评价组“一致性”差, 训练不足, 评价成绩标准差异性大, 客观性不足。
2 壮医本科专业考核评价新方式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1 指导思想
2.1.1 以培养具有壮医药特色的复合型人才为出发点开展考核
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 广西壮医药高等教育正逐步进入规范阶段, 特别是“壮瑶医药振兴计划”的实施, 使培养具有壮医药特色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可能。在汲取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考核模式的同时, 要时刻考虑壮医学专业的本身特点, 围绕壮医本科生的思想品德、沟通能力、壮医基础知识和技能、壮医临床能力、中医 (西医) 基础知识和技能、中医 (西医) 临床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计算机应用和外语等11个方面展开培养[4]。提高壮医专业本科生的复合能力, 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
2.1.2 以学生为中心, 以壮医优势病种为考核突破口开展考核评价
考核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之一, 并非为了及格和毕业而考核, 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壮医专业本科生是壮医学教育的主体, 可以借鉴PBL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参与到考核内容制定过程中来。在考核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同时, 选取一些壮医的优势病种为突破口, 重点考核。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及注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才能切实促进学生学好壮医学知识,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全面发展[5]。
2.2 考核原则
(1) 过程强制原则[6]:学生必须通过课程形成性考核达到一定标准后才有资格参加课程终结性考核, 任何学生不能例外。
(2) 量化原则: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各种情况应做详细的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资料应进行合理的数字量化, 使其考核结果由量化统计分析得出, 可充分避免教师凭主观印象给分或掺杂个人好恶。
(3) 多样性原则:一门课程的形成性考核方式选择原则上一般不低于3种[7]。
(4) 灵活性原则:根据具体学生具体问题可灵活变通, 避免刻板。
(5) 简便性原则:考核评价要简便, 以避免给予本科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3 壮医学本科专业考核评价新方式的主要内容 (百分制)
3.1 综合素质考核评价 (20%)
素质考核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动机取向、获取知识的主动性表现、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悟、体验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精神等。以多样化原则为出发点, 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调整:
(1) 采取课堂提问、小组学习讨论等学习形式促进在讨论中逻辑思维过程的严谨性及合理性, 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2) 制作PPT并进行汇报演讲等学习形式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提升语言交流表达能力。
(3) 撰写小论文、综述、调查报告等形式使学生在获取资料、信息加工以及应用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 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
(4) 设计实验、病案讨论以及临床教学查房等方式使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进一步提升, 有效实现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2 专业知识考核评价 (20%)
此环节以笔试为主。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壮医药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为本、三气同步理论、三道两路学说、脏腑气血骨肉理论、毒虚致病的病因病机论、调气解毒补虚治疗大法等[8]。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的大环境下, 要掌握一定的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及掌握“简、便、廉、验、捷”的壮医诊疗知识, 以适应壮族地区及基层医药卫生工作的需要[9]。大力提倡病例探讨的考核模式, 力求考核内容贴近临床。
3.3 专业技能考核评价 (60%)
专业技能的考核评价是所有考核环节的重中之重, 加大此环节的考核评价百分比, 更有助于学生从临床实际出发, 掌握临床技能。
壮医学临床技能考核评价与方法可适当参照执业医师考试流程, 将壮医学专业特色知识融入到考核环节中, 具体有以下三个子环节:
3.3.1 面试 (20%)
由3~5名壮医专家组成评委, 每个学生以抽题的形式进行问答考核。
3.3.2 现场操作 (20%)
操作技能考核划定为5个组成部分:临床判断、临床技能 (包括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和操作技能) 、人道主义品质, 职业作风, 医疗文书。根据量化原则制作相对应的评分标准量表。
3.3.3 模拟临床现场诊疗 (20%)
基于标准化病人, 开展模拟临床现场诊疗过程进行考核。
总之, 在明确壮医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还应尊重壮医自身规律和人才自身的培养特点, 对考核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 制定新的具有壮医学本科专业特色的考核评价模式。有助于培养“具备较强的壮医实践能力、传承能力和思维能力”, 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较大发展潜力”, 富有“传承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壮医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攀, 庞宇舟.壮医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16 (3) :112-113.
[2]刘鉴汶.医学生临床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 1999, (6) :4-6.
[3]夏蕾, 吴佳佳, 郭建刚.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03, 24 (3) :212-213.
[4]罗婕, 庞宇舟.壮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大众科技, 2014, 16 (174) :156-158.
[5]彭艳霞, 彭银, 章宗籍, 等.建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医学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 (电子板) , 2012, 2 (2) :1-4.
[6]刘新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职教通讯, 2004, (10) :49-50.
[7]王健.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标准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34) :62-68.
[8]林辰.论壮医的诊治用药特色[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6, 12 (6) :1-3.
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专业 篇10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综合了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 发展迅速, 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有别于临床医学和纯工程类学生的培养模式, 尤其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 以提高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1]。
1 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1 适应社会、军队对人才的新需求
科学研究是创造性和探索性的工作, 不只局限于对科技活动本身的作用, 还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变化和发展。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而言, 学科的发展将推动全民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此外, 社会的进步和军事力量的增强, 将对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要求, 尤其是对创新型科研人才的需求。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 社会的进步、新军事形势下军队的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依靠的是科技和知识的创新, 而科技和知识的创新则依赖于大批具有科研能力的人才。
本科生是大学培养的重点对象, 是科研人才的储备军。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覆盖面广, 涉及理工学科、生物学与医学分支, 这些交叉领域的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更需要大批的研究型人才。因此,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1.2 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措施
生物医学工程是多学科、广范围和高层次上融合的专业, 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备现代医学、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应具备电子医疗仪器研究、设计、制造、应用与开发的能力。因此, 该专业更加侧重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研实践活动。
虽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安排有医院实习期, 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 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未得到较好地锻炼。通过开展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活动可以弥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环节的不足, 让学生能够尽早接触和了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科研领域、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在本科阶段就逐渐开发其科研潜能、激发创新能力、拓宽专业知识领域、延伸专业技能。
另外, 本科生在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将更加频繁地与同学、教师、医院、学校接触和沟通, 从而锻炼了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逐渐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科研任务, 学生会利用一部分课余时间,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沉迷网络和学习目标缺失的情况, 可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 提高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总之, 本科生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可培养其各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1.3 缩小与世界一流名校差距的突破口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一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自办校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早在1969年就创立了“本科生研究计划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 UROP) ”, 后来又开展了“独立活动计划 (Independent Activity Program, IAP) ”, 旨在为学生提供独立自学和科研工作训练的机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 或自己设计研究课题邀请教师作顾问[2]。1998年美国的博耶报告确立了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在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3]。
我国研究型大学也逐渐意识到本科生科研的重要性, 自1996年清华大学开始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 (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 SRT) ”, 该计划面向所有在校本科学生, 每位学生在第2-7学期均可自愿参加, 让学生有机会早些接触企业界、科研部门, 尽早接受科研训练, 了解社会实际, 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因此, 第三军医大学为了实现“建设具有鲜明军事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军医大学”的长远办学目标, 必须更加重视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才能逐渐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 让学生思路开阔, 以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适应不断变化和更加复杂的世界。
2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
2.1 教学与科研
第三军医大学开展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时间不长, 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覆盖知识面宽, 目前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 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应用, 不能完全满足医院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教学方法传统, 偏重于灌输式的教学, 研讨课的开设比例较低, 难以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已从国内外知名大学特聘了几名专家和教授, 招聘了多名博士毕业生, 使得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但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较多, 同时精通工程技术和生物医学知识的教师较少, 部分教师满足于现状, 不思进取, 对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和热情。
相对于理工院校, 第三军医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科研方面与医学结合较紧密, 医学大背景深厚, 能从临床中发现一些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但工程力量相对薄弱, 科研投入不足。科研目前还处于引进、消化、跟踪较多而创新性研究较少, 同时理论方法等应用基础研究较多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研究较少。虽然近年来青年教师的科研论文发表水平在逐年提高, 但总体而言, 科研整体能力和水平有限, 科研项目申请的命中率较低, 科研经费不足, 投入产出效能低, 部分教师的科研能力有限, 对科学研究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缺乏耐性。有些教师对科研急功近利, 认为对本科生精力投入多但科研产出少, 不具备科研培养的价值。
2.2 学生方面
第三军医大学学生的整体素质良好、基础扎实。进入大学后, 部分学生沉浸于考上大学的喜悦之中, 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兴趣。由于习惯了中国式的传统教育方式并且缺乏针对新生的研究型课程设置, 很多新生还在沿用高中的学习方式, 机械呆板地学习, 一切学习以考试为导向, 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此时如果再加上教学方法不当, 很多新生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由于是军队院校, 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录取名额受限, 很多学生即使非常优秀也不能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本科生毕业后将会统一参加学校的分配。随着目前我国就业难度的加大和军队分配形式的日益严峻, 很多毕业生可能被分配至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工作, 于是部分成绩较差的高年级本科生在学习方面的信心动摇, 甚至有些学生产生了极强的厌学情绪, 认为学习无用, 从而破罐子破摔, 在学生中间产生不良影响, 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部分成绩较好的高年级学生为了实现保送研究生的目的, 更加注重考试成绩, 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参加科研实践活动, 从而忽视了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高, 阻碍了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2.3 体制方面
第三军医大学近年来也开始重视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开始试行导师制, 具体分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针对低年级本科生, 侧重于任命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员为导师;第二阶段针对高年级本科生, 侧重于任命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员为导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 导师则应履行自己的职责, 即鼓励学员自主开展科研试验研究,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研室科研工作等。试行导师制规定了导师每月指导学生的最低次数, 对发表论文的学生和导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对未达标的导师和学生实施相应惩罚。
目前, 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试行导师制已经初具规模, 但还不够完善, 在第一阶段培养方案中没有针对教学的具体措施, 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这一阶段的导师制形同虚设, 导致学生的科研能力并未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第二阶段培养方案中, 导师将引导学生参与教研室科研工作, 由于没有具体规范措施, 可能有些导师会倾向于让学生做重复性的简单工作, 从而导致学生对科研的整体流程不熟悉。另外, 目前没有建立起专门面向本科生的科研专项资金, 可能会导致科研进展缓慢。
为了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012年7月, 第三军医大学与重庆大学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自联合学院成立以来, 两校共同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 瞄准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前沿和热点研究领域, 实质性推进生物材料与创伤修复等5个研究中心建设进程[4]。
3 加强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3.1 构建校园文化
现在的本科生大都是90后, 他们好奇心强, 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但当今社会环境浮躁, 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多元化, 过分强化名利, 而大学的人文环境应该培养出有思想、有学问、有高尚道德情操、有科研创新能力、有责任感的公民。第三军医大学更是肩负着培养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的使命, 因此要特别加强对本科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营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 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育和引导全体学员铸牢军魂意识、坚定理想信念, 争做“对党忠诚、爱兵为民、品德高尚、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红色军医, 着力用好驻地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 积极开展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必要在本科生中强调并非考上研究生就能确保获得较好的工作, 而应注重自身人文素养、交流能力和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因为现代社会要求人的全面发展, 用人单位更多考虑的是应聘者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多, 研究生们找工作同样面临较大的压力, 只有具备更好的综合素质, 才能在以后的工作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另外, 浓厚的学术氛围对学生们科研兴趣和科研素养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适当开展专题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科研文化活动。学生通过听取不同研究领域学者讲述各自的研究思路与成果, 体会他们探求未知的执着和收获成功的喜悦, 可以激发对专业的热爱, 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研究作风, 提升科学素养;学生通过参加科研文化活动, 如研究生学术报告会、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创新论坛等, 可以活跃其思维, 激发创新火花, 开动脑筋、发挥才智、挖掘创新潜能。
3.2 从教学入手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教师通过讲课、传授知识的途径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 将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等方法融会贯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带着问题学习, 在课堂上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尽量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还需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 并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
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建立年级研讨班, 由个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按课题类型分小组;学生可选择相关课程听课, 可采取各种方式独立学习、进行社会调研等, 学期末交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教师指导和组织学生课外查找资料以及定期进行小组讨论, 并给出成绩, 对研讨课和选修课程记学分。研讨课的教师应尽量选定为教授, 这样可为本科生提供多与教授接触的机会, 让他们感受到学术魅力, 初步了解科研的含义以及对某一专题进行重点研究和探索的基本方法, 促进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方法是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 而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关键途径。本科生通过完成毕业设计的工作可以初步了解科研活动的实施过程, 学生一般能够做到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查阅资料、分步实施研究内容, 但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总结分析能力, 教师应该在研究设计工作和论文撰写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独立完成的机会, 传授更多的科研方法。
3.3 完善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的核心是由导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积极主动转变教育理念, 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不断更新知识储备, 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
为了能够准确衡量研究型高校科研能力的培养水平, 对于本科生导师制, 应建立完善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评价体系, 给出量化指标, 定期定量检测。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融入评价体系, 提高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设立相应的科研学分, 学生只有获得规定的科研学分才能毕业, 并对科研能力突出的学生给予相应物质和精神奖励。在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 除了教师个人科研成果的评定外, 应将对学生科研的贡献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学校和学院应努力创造条件争取促使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和个人在大学设立资助机会, 形成多途径、多形式支持学生科研发展的格局, 加大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资金支持, 建立起专门面向本科生的科研专项资金, 以使更多学生获得独立科研课题的机会。
3.4 整合资源, 联合办学
联合办学可以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整体提升, 可进一步提升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科学研究的能力水平、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为此, 联合学院应立足于学科资源特色优势, 认真总结联合办学经验, 转变思想观念, 加强与国际学术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吸引优秀人才来院工作;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 瞄准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前沿以及国家、军队和地方的重大需求, 搭建研究平台, 培育新兴学科, 拓宽研究领域, 为本科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打造良好的软件和硬件平台。
参考文献
[1]杜志强, 任吉莲.影响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教育, 2012, 19 (2) :27-29.
[2]牛畅.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比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7, 28 (3) :98-101.
[3]Boyer.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R].Reinven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a blueprint for America’s research universities, 1998:1-38.
信息技术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思考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本科教学;改革
在信息技术类学科的本科生教育中,加强多媒体网络教学技术的应用与研究不仅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的需要,同时也会进一步促进多媒体网络教学技术的研究,促进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实现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积累经验的培养目标。因此,在信息技术类学科的本科生教育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将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社会对信息技术类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信息技术类学科依赖于数学学科和电子学科。所以信息技术类学科的毕业生除了要掌握学科的各个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之外,还必须有较扎实的数学功底,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工作能力。
数学技巧和形式化的数学推理已在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具体表现在信息技术类学科,就是在基本的定义、公理、定理和证明技巧等很多方面都要依赖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同时,数学提供了一种研究信息技术类学科的相关思想的语言、一组用于分析与验证的特殊工具以及一个理解计算思想的理论框架。由于数学在信息技术类学科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类学科的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数学修养。
抽象过程(数据采集、假设的形成与测试、试验、分析等)是信息技术类学科中抽象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逻辑思维的基础。科学方法构成了信息技术类学科的基本方法,学生应该亲身体验假设形成、试验设计、假设测试和数据分析等过程,不仅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而且具有一定的运用能力。
二、促进多媒体网络教学发展的必要性
多媒体网络教学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和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的捷径。把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引入教学将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可以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同时,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上的结合有利于设计以学生为主导的理想学习环境,但同时也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教与学观念的变革,而且要有学习方法重新适应的过程。
多媒体网络教学将促进教师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带动作用,有利于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并为学生实现自由选课和自主择师创造条件。同时,多媒体网络教学会缓解现代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教学资源的极大压力,是适应当前教学改革趋势的有效形式,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益,也有利于推动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现代教学改革是教学内容进一步更新、教学手段进一步改进、教学形式进一步开放的改革。多媒体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满足了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并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靠教师说及运用表格、挂图、模型等手段的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信息量小。其实这些所存在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教学方法加以解决。网络教学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形成交互系统,同时也将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为鲜明的感性认识。
三、促进多媒体网络教学发展的途径
在现代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就应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与基础软硬件建设,重视教师培训、系统开发、资源建设、教学实验的结合;应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规范管理;应努力加强授听合一的“一对一”多媒体教室建设,不断推进教学平台和其他各类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和开发;应大力推动网络教学资源和教材建设,激励教师参与制作电子教案,不断提高教案水平。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交互性和智能化的特性。利用这一特性建立的学生与计算机的人机对话系统,在教师的参与下,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取代传统的评价手段中相当烦琐重复的工作,并使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即时反馈。
专题学习资源库在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专题学习资源库提供了信息探索、信息加工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学生通过信息自主实践和知识重构创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建造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使学生从中获取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甚至是智能交互的各种形式的信息,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有利。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和交互特性,可以对教学信息进行有序的编排,并在实际使用中根据需要任意跳转、重播等,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直线流转的缺陷,同时又能高效有序地管理信息,增大课堂信息容量。
四、多媒体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教师培训不够。目前仍存在着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教学是教师省力、省时的途径的误区。事实上是,运用这种方法的教学,教师的投入可能会更多,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会更高。此外,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明显不够。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强教师培训。
2.兼顾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不够。扎实的理论基础、学科方法论以及适应学科特点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是支撑信息技术类人员进行理性思维和理性实践的三大基础。实践教育对于学生打下这些基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个性的重要途径。因而,应加强多媒体网络教学在验证性试验、设计性试验等各类实践教育的应用,并建立相应的教学方法与工具系统。
3.师生信息反馈和双向交流不够。在教学中应通过交互和通讯手段使师生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和双向交流。可以采用智能统计系统和自动化练习手段,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等信息,以便教师利用计算机自动调整学习内容、进度、难度等;同时利用网络支持教学通讯,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学生也能及时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
4.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协作不够。在教学中应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使师生实现同步或异步的信息交流,并打造协作学习的环境。师生或学生之间协作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共同提高的过程,可以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学习工具和环境有待于进一步开发与完善。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师要采取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科学设计多媒体教材的系统功能,如电子提纲型、综合演示型、实验操作型、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等。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优长,做到媒体优势与教学效果的有机结合。多媒体网络各种特性的发挥,不应以花样翻新或计算机技术的难度来评定优劣。教师不能认为多媒体网络课件做得越复杂、技术难度越高就越好,其简单或复杂的程度,应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准确、简捷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赴加美教育考察报告[J].世界教育信息,2002,(8).
[2]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专业 篇12
关键词:循证医学,教学评价,问卷调查
循证医学 (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 是一种新的医学实践模式, 实施循证医学意味着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 (David Sackett) [1]。从1992年McMaster 大学Gordon guyatt领导的小组对偱证医学正式命名至今, 人们对循证医学的兴趣迅速增长[2]。《全球医学教育最低标准》 (1999年) 和《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 (2005年) 中规定, 医学生毕业后应能够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进行医学实践, 完善诊治方法。为顺应医学教育的发展和要求, 滨州医学院为三年级临床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循证医学》必修课。本研究通过对比授课前后学生在循证医学知晓度、对专业术语理解正确度、对循证医学实践态度、行为方面的变化, 初步探讨EBM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为进一步提高循证医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以滨州医学院2006级临床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以班级为单位,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随机抽取2个班级进行调查。
研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 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授课前1周和授课结束3周后各填答一次。通过比较授课前后学生在循证医学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变化, 从而评价教学效果。
数据处理与分析:每份问卷核对后, 利用EpiData3.02数据管理软件建立数据库, 采用SPP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研究对象共计595人, 均为临床医学专业。其中授课前调查265人, 授课后调查330人。两次调查对象性别分布特征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说明基线资料一致。
2.2 EBM知晓度调查结果
在《循证医学》授课前接受调查的265名学生中, 有182人 (占68.7%) 表示听说过循证医学, 主要获知途径为《临床医学导论》选修课 (占32.8%) 、学长或其它课程的授课教师提及 (占13.2%) 、听讲座 (占7.5%) 。循证医学概念回答正确率授课前为17.0%, 授课后为93% (P<0.05) 。
2.3 对循证医学专业术语理解的正确度
反映循证医学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单选题正确率。授课前与授课后相比, 调查对象对专业术语的理解正确率均显著提高 (P<0.05) 。但授课后对统计学差异理解正确率仍然较低 (33.9%) , 而对RCT试验随机化原则理解正确率在授课前后均最高 (55.8%和73.6%) 。
各组循证医学专业术语考核成绩比较:由于受到师资力量和教学时数的限制, 一部分学生在修完《流行病学》课程后, 选修《循证医学》;而另一部分学生《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同时授课, 因此本次调查对象分为四组, 各组循证医学专业术语考核成绩见表3。
*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医学教学前后组间考核成绩差异显著 (F=258.626, P=0.000, P<0.05) ;流行病学授课顺序与循证医学教学组合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 (F=18.569, P=0.000, P<0.05) ;组间两两比较的S-N-K检验结果显示各组成绩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
2.4 课程对循证医学实践态度的影响
授课后赞同“专业文章都是可信的”观点的人数比例由授课前16.6%下降到授课后10.3% (P<0.05) ;认为“临床经验是最重要的”人数比例由授课前70.6%下降到授课后62.4% (P<0.05) 。
2.5 课程对循证医学实践行为的影响
授课前后学生自习时间长短和内容没有改变, 半数以上学生每日自习时间仍为2-4小时 (P>0.05) ;临床实践中遇到问题, 主要解决办法在授课前后没有改变 (P>0.05) , 但选择“上网查询资料”和“阅读相关杂志”人数比例有所提高, 提示授课后学生对医学文献的关注度有所提高;授课后使用MEDLINE进行文献检索的人数比例明显上升 (P<0.05) , 提示授课后学生获得信息资源和使用信息资源的技能有所提高。
3 讨论
目前, 循证医学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活力、与人类基因谱齐名、对整个医学将产生巨大影响的新学科。EBM也成为21世纪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从1996年EBM教育引入中国, 国内医学院校陆续开设了EBM课程。2007年滨州医学院为2005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了EBM选修课, 2008年将其列为专业必修课。2008年EBM课程授课结束后, 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普遍对EBM及EBM实践持积极态度, 但认为目前临床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 尚存在多种障碍;普遍反映课程教学内容枯燥、理论知识介绍多, 对EBM的实践性感受不深。2009年我们采用案例式教学, 在课程中结合临床案例进行讲解, 为了对本轮授课效果进行评价和考核, 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授课前医学生对循证医学知晓度较高 (占68.7%) , 但能够给循证医学下一个完整、准确定义的学生很少 (占17%) 。授课后学生对循证医学专业术语理解正确率显著提高 (见表2) , 说明授课后学生对循证医学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较好。但应当看到, 授课后学生对循证医学知识点的正确回答率仅保持在60.0%-73.6%, 其中对统计学差异理解正确率仍然很低 (占33.9%) , 分析原因可能是学生统计学知识薄弱。实践循证医学, 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 如临床知识 (掌握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知识, 用于提出临床问题) 、文献检索知识 (用于查找证据) 、临床流行病学知识和卫生统计学知识 (用于评价证据) 、具备这些基础知识后, 才能实践EBM应用证据和进行后效评价。所以为了更好的掌握循证医学实践技能, 学生应做好相关基础学科知识的储备。由于受到师资力量和教学时数的限制, 本校一部分学生在修完《流行病学》课程后, 选修《循证医学》;而另一部分学生《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同时授课,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见表3) , 授课后学生循证医学专业术语考核成绩明显提高。流行病学授课顺序与循证医学教学组合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 两门课程同步授课的班级回答正确率更高, 分析原因可能为, 这组班级学生刚刚学习了流行病学知识, 记忆还比较清晰。这种现象提示如果协调好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教学内容和时间顺序, 也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循证医学的最终目的是使病人得到最好的临床疗效。因此, 如何实践循证医学是循证医学教学的关键, 也是评价循证医学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本次授课对象为大学三年级医学生, 对于临床前期的医学生, 教会他们开展循证实践的基本技能, 包括如何利用现代技术信息, 跟踪医学科学进展, 及时有效地查询相关文献资料, 利用医学研究方法 (如临床流行病学、META分析等) , 正确阅读和评价医学文献, 注重医学生理论与临床技能的培养, 为其在床旁实践循证医学打下基础为其教学目标。表4调查结果显示, 授课后认为专业文章都是可信的人数比例明显下降, 学生认识到在使用研究证据之前, 应该对研究证据进行严格的评价;临床经验很重要, 但不是绝对的, 循证医学是最佳研究证据、临床经验和病人价值的有机结合, 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仅仅依靠临床经验是不够的,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授课后学生对循证医学实践态度有明显变化。表5研究结果显示, 学生自习时主要活动内容在授课前后没有改变, 绝大多数学生复习教科书内容;在临床实践中遇到问题, 主要的解决方式仍然是查询教科书、与同学讨论或咨询教师、高年资医生, 但是授课后选择“上网查询资料”和“阅读相关杂志”的人数比例有所上升;授课后利用MEDLINE进行文件检索的人数比例上升明显 (P<0.05) , 但仍然很低 (占21.5%) 。医学信息检索是循证实践的重要步骤,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通过网络检索医学信息, 成为重要的证据检索来源。MEDLINE数据库是检索原始研究证据的主要网站, 但是近4/5的学生从未检索过该数据库, 说明虽然授课后学生对医学文献的关注度有所提高, 但获得信息资源和使用信息资源的技能仍然有待加强。
综上所述, 本次《循证医学》教学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 课程学习结束后临床专业本科生对循证医学知晓度、循证医学专业术语理解正确率均有明显提高;授课后多数学生愿意去实践循证医学, 学习态度积极;但是课程培训对于学生实践循证医学的行为影响并不明显。Landaryd和周丽萍等[4]的研究结果表明, 课程培训虽然有助于医学生文献知识的增长以及态度的改观, 但并未增加临床实践中的实际应用, 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一致。但Haines[5]研究结果显示有效。分析原因可能为, 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尚未接触临床工作的医学生, 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 可能会促使其寻找方法解决, 从而导致其行为发生改变;另外, 行为改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 本研究是在课程结束后3周内对学生偱证医学实践行为的评价结果, 该课程对医学生长期行为的影响, 尚需远期评价。本次调查结果提示, 对现有的循证医学教学方式应继续进行改革。到目前为止, 几乎没有证据证明采用何种教学方式进行循证医学教学和实践能最好地改善学生的知识、态度和技能[2]。EBM的教学方法正在不断的探讨和完善中。根据循证医学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点, 下一年度教学工作中我们计划树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尝试采用以问题为中心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的研究型教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训练机会。通过学习以问题为基础的循证医学,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不断更新知识, 成为一名终身自我教育者, 这也符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6]。
参考文献
[1]李幼平.循证医学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Sharon E.Straus.Evidence-Based Medicine:How to Prac-tice and Teach EBM, 3/E[M].Elsevier (Singapore) Pte Ltd, 2005.
[3]贾改珍, 王玖, 相静, 等.医学生循证医学认知现状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9) :36-37.
[4]周丽萍, 陈进, 艾昌林, 等.循证医学教学对研究生相关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7, 7 (5) :337-343.
[5]Haines SJ, Nicholas JS.Teach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to surgical subspecialty residents[J].J Am Coll Surg, 2003, 197 (2) :285-289.
【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专业】推荐阅读: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12-02
中级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能力模拟试11-28
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10-10
温医2012年医学检验检验专业复试真题07-01
专业英语教学医学检验11-06
医学检验专业应聘简历封面图片06-17
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自我介绍08-30
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实习总结12-03
医学检验技术毕业论文08-02
医学专业本科生求职信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