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本科生

2024-05-13

中医本科生(精选10篇)

中医本科生 篇1

中医高等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 但随着社会对中医学的期望和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师承式中医教育模式[1]呈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如何在继承传统中医教育模式的同时, 吸收现代医学成就,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中医人才, 是中医学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继承中医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我校适当引入西医教学模式, 调整并制定了中医专业五年制本科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制定了新的中医专业五年制本科西医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 增加了西医临床见习、实习环节。为检验该项教改的初步成果并及时发现存在问题, 掌握中医专业五年制本科生西医临床见习、实习效果, 为进一步完善中医专业五年制本科临床教学体系提供可靠的依据, 我们开展了此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选取我校2个年级的中医专业五年制本科生121人。其中, 2004级76人, 2005级45人。2004级中医专业本科生先后完成14周西医临床理论课学习、16周西医临床见习实习、36周中医理论课学习, 调查时已进入中医临床实习2个月。2005级中医专业本科生已完成14周西医临床理论课学习和16周西医临床见习实习, 调查时准备进入中医临床实习阶段。

根据中医专业西医临床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结合中医专业临床教学特点, 采用问卷形式调查中医专业本科生西医见习实习情况。调查问卷由2方面问题构成: (1) 封闭性问题———针对本科生在西医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的最大收获和面临的最大困难设计2方面意见, 每方面意见可同时选取多个指定选项; (2) 开放性问题———针对“见习、实习最大收获”“见习、实习最大困难”和“个人对见习、实习的建议”3项设计问题, 被调查对象可自由回答。

问卷以无记名方式由被调查对象当场独立填写后收回, 共发放问卷121份, 收回有效问卷121份, 有效回收率100.0%。

2 结果

2.1 中医专业本科生在西医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的最大收获 (见表1)

2.2 中医专业本科生在西医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 (见表2)

2.3 开放性问题

共有13名中医专业本科生回答开放性问题, 问题涉及见习实习时间、操作机会、实习收获和困难等方面。

3 讨论

3.1 中医专业本科生在西医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的最大收获

首先, 68.6%以上的本科生认为在西医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的最大收获集中在3方面:课堂理论知识得到临床验证;初步掌握各种基本操作;熟悉并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原则。由此可见, 本次教改制定的中医专业西医教学大纲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践比较匹配, 诊疗操作安排适宜, 能够使中医专业本科生熟悉并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西医诊治原则, 达到预期的中医专业西医部分教学目的。

其次, 最大收获为了解危重症患者抢救措施、疑难病例诊治原则的本科生比例较低。这主要是由于中医专业本科生的西医临床见习、实习时间短, 不可能掌握所有疾病的诊治原则, 对危重症、疑难病只能作一般了解。今后教学中应向中医专业本科生强化:熟悉并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西医诊治原则, 了解危重症患者抢救措施、疑难病例诊治原则, 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3.2 中医专业本科生在西医临床见习、实习中面临的最大困难

81.0%的学生认为对患者合理用药最困难。这是由于目前临床上药品更新较快, 品种繁多, 加之见习实习时间短、各科轮转频率快, 带教教师对如何用药、药理作用的讲授较少。根据本次调查反馈, 建议今后带教教师查房指导和讲课时, 应有意识地加强辅导中医专业本科生对各种疾病治疗几大类别药品的合理使用, 尽可能减少其在西药使用方面的困难。

35.5%的学生对病历不能正确分析及确定诊断。正确分析病历和对疾病的确定诊断, 需要中医专业本科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缜密的临床思维能力, 这是临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临床带教教师应将诊治患者的思路、方法、态度逐一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并转变为工作能力。另外, 带教教师的带教意识及水平高低会明显影响实习效果, 因此, 应增加一些主治医师的教学查房及其观摩活动, 以提高带教教师的带教水平和教学意识。

3.3 开放性问题的分析

选择回答开放性问题的学生仅占1/10, 但回答的是其最迫切的感受或需求, 有一定的影响力。通过分析、归纳开放性问题, 发现学生见习、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较多, 除表2所列4项外, 还涉及疾病诊断、治疗、用药剂量、实习时间短、动手操作机会少、学到的知识少、工作流程模糊、手术机会少等方面的问题。

回答开放性问题的65.0%的学生希望延长见习、实习时间或在某个科室的时间 (有学生提出延长内科见习、实习时间) , 以便获得更多的操作机会;同时也希望带教教师能在查房和操作中多给予指导。可见, 适当增加中医专业五年制本科生西医临床见习、实习时间势在必行。

另有回答开放性问题的25.0%的学生对临床用药和用药原则很模糊, 认为药物剂量不好掌握, 希望教师能详细讲解。这进一步说明中医专业本科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对患者合理用药。所以, 通过理论讲授和临床实践提高中医专业本科生合理用药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调查显示, 本次中医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改革使学生在理论授课结合临床实践、常见病和多发病诊治原则的掌握、操作技能的培养等方面有很大收获,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我们将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师的带教水平和教学意识, 使学生在较短的西医见习、实习期间得到更多的收获。同时不断改进教学计划, 适当延长西医阶段临床见习、实习时间。

摘要:针对教学改革中新制定的中医专业五年制本科教学大纲, 调查中医专业本科生在西医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的最大收获和面临的最大困难, 发现中医专业临床教学的薄弱环节, 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医专业,临床教学,见习,实习

参考文献

[1]曹丽娟.高等中医院校传统型人才的培养[J].亚太传统医药, 2008, 4 (2) :89~91.

中医本科生 篇2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规范本科生转专业工作,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特对《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本科生申请校内转专业暂行规定》进行了修订,制订《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本科生申请校内转专业规定》(以下简称《本规定》)。

一、申请条件

申请转专业学生必须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在校普通全日制一年级本科生;

2.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未出现违纪现象;

3.身体健康,符合相关专业的身体要求; 4.入学后必修课首修成绩全部合格;

5.第一学期必修考试课程加权平均学分绩点列拟转出专业年级前50%(含)。

二、转专业计划及限制

1.根据我校专业设置、教学资源、社会需求等情况,将我校普通本科专业分为控制类专业和非控制类专业。我校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临床医学类、中药类、药学类专业为控制类专业,其它为非控制类专业。当学校专业设置调整时,具体分类会作适时调整。

2.控制类专业每个专业可转入人数控制在该专业年级总人数的5%(含)以内,非控制类专业可转入人数控制在该专业年级总人数的10%(含)以内。各专业可转出人数控制在该专业年级总人数的10%(含)以内。

3.四年制、五年制专业不能转到长学制专业学习;同一专业类内各专业之间不能互转;本二批次专业不能转入本一批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学生不能转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外,不能改变外国教育机构;理科生源学生只能转入当年招生的相应的理科或文理科兼招的专业,文科生源学生只能转入当年招生的相应的文科或文理科兼招的专业。

三、工作程序

1.公布计划。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第八周教务处在教务处网站公布转专业计划。

2.学生申请。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第九周拟转专业学生填写《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校内转专业申请表》交所在学院。每位学生限报一个专业。

3.转出学院推荐。学生所在学院对申请转专业学生的材料进行审核,计算学生第一学期必修考试课程的加权平均学分绩点及专业年级排名,提出推荐意见,并将学生转专业申请表及成绩单汇总后报教务处。教务处在校内公示符合转专业条件的学生名单,公示无异议后,根据学生所填志愿,将申请转专业名单送达拟转入学院。

4.转入学院考核。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对要求转入本学院的学生进行考核(包括笔试、面试等)。考核内容应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公正性。考核结果报教务处。

5.转专业成绩计算。学生转专业成绩由下列三部分组成:学生必修考试课程加权平均学分绩点占60%(A),学生必修考试课程加权平均学分绩点在拟转出专业年级中排名分值占20%(B),学院考核占20%(C)。计算公式如下:

A=(课程加权平均学分绩点+5)×10×60%;

B=20-20/(学生所在专业年级人数×20%)×(排名-1); C=转入专业学院笔试、面试成绩×20%。

6.确定录取。转入学院考核不合格(以百分制,60分以下为不合格)的学生不能转专业。转入学院考核合格的学生,教务处根据转专业计划及限制,按申请转专业学生的转专业成绩在拟转入专业中的排名从高分到低分录取。教务处将拟录取学生名单经校转专业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学校分管校领导批准。

7.被录取学生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到转入学院新专业报到注册,随新专业学习。

四、其他

1.招生时政策规定可以转专业的新疆籍少数民族本科生申请转专业同期进行。新疆籍少数民族本科生申请转专业参照本规定执行,申请转入控制类专业可以不受本规定“

一、申请条件”之第5条要求的限制,单独划线。转入控制类专业人数控制在招生政策规定可转专业的年级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总人数的10%以内(不足1人可补足到1人),录取按必修考试课程加权平均学分绩点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进行。申请者同时符合《本规定》要求的,先行按照《本规定》执行。

2.中医药世家学生申请转专业同期进行,具体要求按《南京中医药大学关于中医药世家本科生转入中医药类专业学习规定》(修订)执行。申请者同时符合《本规定》要求的,先行按照《本规定》执行。

3.录取转专业学生第二学期出现必修课首修成绩不合格,取消转专业录取资格。

4.学生在校期间只允许转专业一次。学生申请转专业,学校同意后又申请放弃转专业的,不能再申请转专业。

5.转专业学生在2周的试读期内如不适应新专业学习,可申请回原专业学习,超过试读期后不再更换专业。

6.转专业学生原则上应从一年级开始修读。转入控制类专业学习必须从一年级开始修读。

7.学生必须获得转入专业的所有学分后方可毕业。原专业已取得学分的课程学分大于或等于转入专业同课程学分的,可申请免修,以原成绩计入成绩档案;原专业已取得学分的课程学分小于转入专业同课程学分的,应予重修;其它课程学分可计入转入专业教学计划任选课学分。

中医本科生 篇3

【关键词】 中医教学;中医特色疗法;本科生;临床实践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12.014

中医特色疗法是提高中医临床技能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课程。为此,笔者将中医特色疗法引入本科临床实践教学中,旨在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临床技能和中医兴趣,促进中医本科教学向临床技能的快速转化,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实习的本科生50例作为观察组,并随机选择同期实习的50例学生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在性别、专业构成及出科考试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2 研究方法

2.1 常用中医特色疗法筛选 将临床常用中医特色疗法根据治疗特点进行归类,并筛选出临床疗效确切、常用的中医特色疗法10种,分别为针灸、拔罐、中药穴位贴敷、中药塌渍、中药热敷、中药熏洗、中药穴位注射、中药离子透入、中药足疗及中药熨烫,制订规范的操作流程和临床适应症,并制订相应考核评价体系,对临床指导老师进行统一培训。

2.2 分 组 将观察组50例学生随机分成10组,每组5例,分别跟随不同的带教老师进行实践技能学习,每月进行1次轮转。对照组50例学生按常规带教,不进行专门的临床技能培训。

2.3 培训方法 入科时对观察组学生进行针灸、拔罐、中药穴位贴敷、中药塌渍、中药热敷、中药熏洗、中药穴位注射、中药离子透入、中药足疗及中药熨烫等10种方法培训,包括操作方法、适应症、注意事项等,出科时进行考核。

2.4 考核方法 ①出科考核,两组学生在实习期满后,进行统一出科考核,包括书面理论和临床技能操作考试。②问卷调查:针对笔者针对两组学生设计了满意度问卷调查,包括中医特色疗法的认知度(你是否熟悉中医特色疗法?将中医特色疗法引入临床实践教学是否满意?你是否掌握了中医特色疗法中的相关知识?),临床思维能力(你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否提高?该教学模式能否提高你对学习的积极性?该教学模式是否让你觉得有较大收获?)、理论与临床结合能力(通过中医特色疗法的学习你的临床动手能力是否提高?中医特色疗法是否加强了理论与临床结合能力?)、中医兴趣(你是否对中医知识印象更深刻?该教学模式是否值得在临床实践教学中推广?)等4个方面10个问题。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方差齐时,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方差不齐时,则采用Tamhance’s T2检

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两组学生出科考试成绩比较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考核和临床技能考核。两组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临床技能考核成绩,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见表2。

3.2 两组问卷调查结果 对100例学生的问卷调查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对中医特色疗法的认知度、临床思维能力、理论与临床结合能力、中医兴趣等

4个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 0.01)。

4 讨 论

中医临床教学是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环节,一直受到中医药院校主管部门乃至整个中医界的关注和重视。随着现代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并吸取西方高等教育的特长,我国的中医药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1];但是,由于受西医教育模式和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中医临床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重理论轻临床的教育模式,不能较好地突出中医药学术的特点[2]。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临床教学的质量,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新的中医临床教学模式是新世纪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传统高等中医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代发展的需求,表现在诸多方面,如理论与临床实践脱离;教学方法落后,以注入式教学为主;以考核知识记忆力、认知能力为主,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个性化发展的培养[3-4]。为适应现代高等医学教育、医疗卫生改革的需要及加强中医院校本科教学的需要,应探索出新的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现代竞争体制下动手能力强的优秀临床医师。中医临床技能尤其是传统中医特色疗法的掌握,能明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中医特色疗法的针对性培训,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中医特色疗法是体现中医特色的最基本方法;但目前各中医院校除针灸专业外,对中医特色疗法的培训明显不足。大多数本科实习生在临床实践期间按部就班,大多数时间花在书写病历上,对临床实践技能的掌握不够;教学医院也没有专门针对临床特色疗法进行培训,致使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差、中医临床知识掌握不够全面。

由于中医学是临床实践医学,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技能的系统培养和锻炼,才能提高临床动手能力,真正达到学有所用。中医特色疗法是中医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对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因此,通过学习掌握常用中医特色疗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对提高临床实践思维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具有极重要的临床价值。

5 参考文献

[1]连树林.中医院校临床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4):363-364.

[2]张丽君,李峰,戴良因,等.影响中医临床辨证思维的因素[J].中医教育,2003,22(1):28-30.

[3]童瑶.中医临床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医教育[J].中医教育,2009,28(1):77-79.

[4]唐华燕,苏晓,姚重华,等.案例教学结合问题引导在中医风湿病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9):78-80.

收稿日期:2014-09-07;修回日期:2014-11-17

中医本科生 篇4

关键词:辅导员,中医学专业,低年级,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

一、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高等教育部分中明确指出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和造就中医药创新人才的摇篮, 如何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兼具积极、乐观、向上的创新人格的创造性人才, 这对中医药院校的传统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2009年在对我国中医院校考察调研过程中指出:“中医药学是实践性强的科学, 要理论和实践结合;教学、科研、医疗结合;中医院校要体现中医药特色, 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 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 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

延续传统中医药文化, 并不断加以创新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动力。中医专业本科生是未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加强中医药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提高中医本科生科研素质成为新世纪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本科生从事科研学习, 可锻炼和培养其以下重要的科研能力: (1)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 获取信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3) 对研究对象及其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分析与思考的能力; (4) 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结果的能力; (5) 对科研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表达的能力。科研经历将影响学生的未来学术和职业发展, 现代社会需要更多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因此, 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创新思维培训,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点。

二、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及部分对策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 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中, 出现了许多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问题, 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中医专业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的不足。大多数中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中西医基础医学理论和临床专业知识, 能够独立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及某些急、危、重症”的临床型人才, 而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绝大多数中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缺乏科研实践锻炼, 对科学研究的过程、现代实验技能和撰写论文的规律方法等了解不够深入, 学生科研水平普遍不高, 科研意识不强, 科研创新能力薄弱。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多数中医院校偏重中医传统理论和临床知识的传授, 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是现在中医院校在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教学的同时, 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化、特性化培养。

三是大多数中医院校科研条件有限、经费不足, 加之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 入学人数的大幅度提高, 造成短期内高校教育软硬件资源严重不足, 难以给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提供良好条件。

广州中医药大学近年来在学生科研教育改革中尝试提出:1.加强专业教师对中医专业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培养;2.建立科研师资队伍, 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3.定期举办学生科研论坛, 设立学生专项科研基金, 对学生科研项目进行资助;4.开放重点实验室, 让本科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希望通过上述多途径培养中医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本科生科研薄弱的局面。

三、中医学专业低年级本科生科研现状及学生需求中的突出问题

结合本校实际, 根据中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学制特点, 一二年级定位为低年级。尽管教务部门在学生科研教育方面做出了相当努力, 但在一线学生工作中, 发现中医学专业低年级本科生科研领域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 缺乏系统科研课程;

中医学专业本科生在教学计划设置上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科研课程, 目前仅有一门《中医药文献检索》, 且为限选课程。而七年制学生需必修《医学统计学》、可限选《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等课程, 对比之下, 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教育显得不够系统和欠规范化。

2. 缺乏本科生导师制;

我校中医学专业本科生数量目前维持在500人左右, 基本为大班教学, 学生人数多, 中青年师资力量少, 现阶段配置一对一或多对一本科生导师不现实, 学生科研缺乏教师的针对性指导。

3. 本科生进实验室年级名额受限;

学校教务部门牵头开展多年“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活动”, 条件规定“申请进入实验室的同学必须是三年级 (五年制专业) 以上并且以往各科成绩合格的本科生。”基于此, 中医学专业只能三年级才能进入实验室学习, 进入年限较晚, 一二年级的科研基础基本空白, 且名额有限, 不能满足广大低年级学生的现实需求。

4. 缺乏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硬性科研要求;

中医学专业本科为临床方向, 与基础研究不一样的是毕业考核为医学理论部分和临床技能操作, 不包括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硬性科研要求, 故部分学生的科研意识模糊, 认为科研创新工作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任务, 不需要本科阶段的接触与积累。

四、辅导员参与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教育的实施方法探讨

科技学术活动是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工作者, 自身缺乏学术专业背景, 故不能取代专业教师在学生科研方面的指导与帮助, 但可从其他方面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思想启蒙和学术服务。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员, 虽不承担直接的教学任务, 但长期处于教育的第一线, 较之专业任课老师和学校其他行政人员, 与学生的联系更为紧密, 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特征与心理需求这种天然的密切关系有助于辅导员能在学校学院和学生之间架起“桥梁”, 搭建对学生“口味”的“舞台”。因此,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最基层的组织者与实施者, 在实际操作中, 可以结合学生情况, 有效组织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种科技活动, 达到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目的。类似这样的活动, 可以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 营造全民参与的科研氛围, 不断强化低年级学生的科研意识。具体做法:

一是按照常规化、品牌化的模式, 开展专家学术报告活动, 请有声望的专家教授和科研骨干举办科研方法讲座, 使学生了解开展科研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在充分调动学生科研积极性的基础上, 从辅导员角度还可以对大学生的科研方法和科研习惯进行指导。有条件的学院可考虑科研班导师配备制度, 聘请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 辅导员与班导师一起针对所带学生特点, 训练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思想, 开展科研方法和科研习惯的指导。

二是举办学生科研经验交流会, 让在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高年级学生介绍经验, 帮助广大低年级学生树立科研信心。科研榜样可选取本专业高年级的师兄师姐, 采取科研专题交流会、课题陈述答辩会等形式, 把已毕业或者高年级在科研学术领域取得较好成绩的师兄师姐请过来, 利用“现身说法”的榜样示范教育, 增强学生接触科研的信心, 介绍低年级入门的有效经验。

三是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 利用海报、网络等形式, 大力宣传学生在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中取得的成果。通过宣传, 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学术参与意识, 打破他们对科研的神秘感。对在学术科技活动和科技创新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大力表彰和精神鼓励。按照学校规定, 获得省级国家级学术课题立项或者竞赛获奖的学生, 将会获得学年综合测评奖学金评比智育分相应加分和研究生推免加分。除此之外, 需要在精神层面加强对上述学生的表彰鼓励, 如通过“十大校园人物”评选等活动, 将在科研工作中不畏困难潜心钻研的学生事迹做成宣传材料, 予以肯定, 并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创新研究。

四是大力扶持科研小组或科技社团, 让创新人才在小组社团活动中孵化成长。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成立和扶持科研团队, 开展和参加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活动, 使学生通过各项活动的锻炼, 充分发展个性, 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 扩大学生知识面, 开阔学生的视野, 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积极创造条件, 组织指导学生尽早开展科学研究、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 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加强创新团队建设, 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潜质、能相互配合和协作的创新团队, 加强指导、重点培养, 力争产生有形成果, 通过对这些典型的宣传、表彰, 在年级形成带动作用。

五、结合院校实际在某中医学专业本科年级中开展科研实践情况介绍

与全国其他中医药院校一致, 专业学术教育方面, 科研教育一直是笔者所在学院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弱项, 这与上述长期以来重视不够、本科生参与滞后、本科生科研条件薄弱等原因密切相关。例如, 学院创新基金学生科研项目目前已连续11年开展, 参与的一年级本科生寥寥无几。

笔者自所带年级入学以来, 深入思考低年级本科生科研启蒙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并与学生一起探索实践, 取得一些成绩。

2012年, 笔者借助学院科研创新基金招标通知的契机, 辅导员先行重视, 广泛宣传发动, 开展科研创新启蒙教育活动, 邀请高年级科研方面优秀学生给一年级新生做讲座, 尽早启发学生创新意识, 早日投身科研课题设计活动。开始实施为数不多的低年级科研创新教育的尝试之举。经努力, 笔者年级2012-2013年 (表2) 共获得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6项、院级课题37项, 在学院过去10年中七年制中高年级占据多年科研立项的局面中, 以本科生低年级学生的姿态突围, 成绩亮眼。

六、对中医学专业低年级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进一步思考

尽管在笔者年级尝试低年级本科生科研教育取得一些微小成绩, 但在实践过程中, 笔者深深感到, 学生科研素质的整体提高, 仅靠辅导员一人力量远远不够, 需要借助学校学院各方力量的支持与帮助。

中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必须根据本科生的特点, 以获取知识为基础, 以具有科研创新意识为核心, 以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目标, 熟悉掌握科研创新流程, 发挥医学生自身知识潜能, 提升自学能力、科研能力, 并通过自身升华, 最终形成一定的科研素质, 从而不断激发科研创新精神并形成创新能力。因此本科生科研教育着眼点应侧重在“科研创新意识”、“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创新精神”三个方面。除了学生工作者的积极主动外, 还需要学校层面、学院层面的科研技术支持, 包括良好的专业师资、各级实验室、创新团队的项目支持等, 涉及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二级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只有各部门通力合作, 坚持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 及早的引导学生进入科研探索, 规范科研学习教育, 及时搭建足够宽广的深入学习平台, 才能全面提高学院学生整体的科研素养, 并让在科研方面有天赋有特长的学生走得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1]李成仁, 李红丽等.以早期科研实践活动促进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 2013 (21) :653.

[2]苏永华, 朱德增.中医专业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的体会和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 (19) :837-839.

[3]叶其鑫, 黎壮伟.中医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9 (17) :512-513.

贵阳中医学院本科招生章程 篇5

贵阳中医学院是贵州省属公办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国招生。学校代码:10662;办学性质:公办;办学层次:研究生、本科、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类型:普通高等教育;学习形式:普通全日制。学校分为甲秀校区及花溪校区。甲秀校区位于贵阳市市东路50号;花溪校区位于贵阳市贵安新区大学城栋青南路。

二、招生计划及批次

1.学校的招生计划将严格按照当年国家教育部、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招生专业和计划数执行,具体招生计划详见学校当年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表。

2中医学、中药学专业在贵州省作为普通本科第一批次录取,其余专业在普通本科第二批次录取。

三、录取规则

1.本章程是我校向社会公布招生方案和录取规则等招生信息的主要形式,已经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招生考试院审查。

2. 学校按照“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实行远程网上录取。录取工作由学校招生部门具体负责执行。在录取中,按教育部以及各省(市、区)教育厅、招生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行使和履行学校的权力、责任和义务。

3.录取原则、政策规定、录取工作程序及录取工作纪律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政策规定,以及各省(市、区)招生工作规定、录取新生工作规则,以及《贵阳中医学院录取工作规则》等有关规定执行。

4.对符合录取条件和要求的考生,学校将按“分数优先、专业志愿平行”的原则,从高分到低分按照考生的专业志愿顺序依次择优录取,同等条件下专业科目成绩优良者优先录取。对填报专业志愿已满,同时服从专业调剂的,学校将根据分数调剂到尚未完成计划的专业。对总分偏低或又不服从专业调剂者予以退档处理。对考试科目、录取规则有特殊要求的省份(如江苏等),按照该省相关规定执行。

5.特殊类别专业招生录取

(1)开办“骨伤班”。为适应社会经济、卫生发展需求和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骨伤班”不设单独招生,在新生入校后,由录取到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新生自愿申请,经择优遴选进入该班学习。

(2)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录取,按照教育部和国家民委有关规定执行。录取的预科学生必须先进行为期一年的文化学习,学习成绩合格并通过考核后可升入本科专业就读。

(3)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国家面向贫困县的定向专项计划,面向贵州省范围内的贫困县招生,实行单独划线、单独录取,在提前批次结束后一本批次投档前投档录取。

6. 录取考生身体健康状况要求,按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医药类专业不招收色盲、色弱考生。鉴于医药类、护理类专业培养和就业特点,建议残疾考生、肝功能异常者慎报医药类专业。建议报考护理类专业的考生男生身高1.68米、女生身高1.58米以上。

7. 学生入学后,若发现所提供的高考录取材料有弄虚作假者,经查实将取消其入学资格。

四、相关规定

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以及校内评优评奖等的.权利;有参加或组织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学生团体及课外科技文化、体育等活动的权利。学生在校期间对学校处分或处理决定有异议时,有按照相关规定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的权利。

五、收费标准

严格按照省有关部门批准的学费、宿费等收费项目及标准执行

六、学历(学位)证书的颁发

学生在规定年限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达到毕业要求,发给国家承认学历并经教育部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的贵阳中医学院毕业证书,同时以此具印;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证书。

以上未尽事宜以当年国家有关规定为准。

七、咨询及联系方式

花溪校区地址:贵阳市贵安新区大学城栋青南路(邮编:550025)

甲秀校区地址:贵阳市市东路50号(邮编:550002)

电话:0851—88233050

传真:0851—88233050

中医本科生 篇6

1 中医内科学教学方式

1.1 多媒体基础理论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方式俨然已经成为高校主要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课堂信息量大, 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大量的文字、图片、影像和动画等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笔者在中医内科学教学的前期阶段, 主要采取的方式为多媒体基础理论教学方式。基础理论为中医内科学的基础, 大部分学生只经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 但要将这些课程串连起来却比较困难。中医内科学是将这几门基础课程联合起来的一门学科, 应将基础理论的学习放在本课程的前面阶段, 同时配合多媒体技术, 可使学生形成坚实的理论基础, 为后面的教学做准备。

1.2 循证医学式教学

循证医学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2]是当今医学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提出明确的临床实际问题, 系统检索相关文献, 全面收集证据;严格评价文献质量, 找出最佳的证据, 指导临床实践;后效评价循证实践及其结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循证医学教学模式, 应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教学, 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模式转变成主动学习模式。学生在检索文献、收集证据的过程中不仅能加深学生的对某个疾病的印象, 而且有助于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将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起来, 更好地指导临床教学, 对学生在轮转实习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3 案例式教学

赵守真[3]在其《治验回忆录》提到:“医案, 乃临床经验之纪实, 非借以逞才华尚浮夸也。盖病情变化, 隐微曲折, 错综复杂, 全资医者慎思、明辨、审问之精详, 曲体其清, 洞悉病服何药而剧, 更何药而轻, 终以何方而获安全, 叙之方案, 揆合法度。”从原文中可见医案是临床医生进行辨证论治的记录, 能客观反映出医生的中医临床思维。案例式教学区别于纯理论学习的枯燥无味,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案例式教学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医内科学时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加深学生对疾病的印象, 提高学生的中医辨证论治能力, 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笔者在案例教学中, 所采取的案例以经典性、真实性、过程性、分析性为主要原则, 使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医内科对理法方药的印象, 提高其中医辨证论治能力。

1.4 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中医内科学教学方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是建立理论学习与临床操作的一座桥梁。实训教学是模拟临床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本院的模拟医院进行。笔者主要采用的方法为将学生两两组成一个小组, 让学生代替模拟病人的角色, 将中医内科学中经典的主诉作为便签, 让学生抽取便签进行模拟临床操作。学生运用中医学理论, 辨证论治, 四诊合参完成临床操作, 同时要求学生模拟临床进行大病历的书写。我校还模拟执业医师考试第一站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培训, 同时在临床见习前进行岗前培训,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能力。通过实训教学, 能有效提高学生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 提高临床技能操作能力。

1.5 临床见习

医生为一个特殊的职业, 身上肩任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职责, 中医药高等院校旨在培养理论及临床操作技能都较为高超的复合型人才, 理论必须联系实践, 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多临床、多实习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 提高临床操作技能。临床见习为中医内科学教学方式中最贴近临床的教学, 通过临床见习, 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基本的临床操作。在见习前对每个学生进行岗前培训, 同时开展模拟临床技能操作的考试。我校主要在中医内科学课程结束的第二学期进行临床见习, 在第二学期开学初前2个月让学生在学校附属医院进行临床轮转见习, 选择每个科室的带教老师, 让其带领学生进行见习。临床见习为进入临床实习前奠定了坚实基础。

2 结果

通过本校中医内科学教学方式, 大部分学生都具有较强的中医临床思维, 都能较快地适应临床轮转, 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也相对较强。

3 讨论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 其内容不仅包括中医基本理论, 也包括辨证论治等中医临床技能, 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中医理论学科。中医内科学为学生在本科阶段中最核心的一门课程, 对于一名中医专业学生, 能否将中医内科学的知识点掌握并消化, 同时将其恰当地应用到临床中至关重要。在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中,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学和方剂学不再是独立的学科, 而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传统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继而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而笔者对我校2008级中医学专业学生主要采取的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方式为多媒体基础理论教学、循证医学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训教学、临床见习,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以及临床操作技能, 学生均能较快地适应临床轮转, 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也相对较强。

综上所述, 采用多媒体基础理论教学、循证医学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训教学、临床见习等几个方面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方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 提高临床实践操作能力, 值得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

[2]吴发胜, 岳桂华, 张爱珍.循证医学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应用中的展望[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0) :74-75.

中医本科生 篇7

一、目的和意义

为了充分利用优质师资及教育资源, 对学生因材施教, 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 塑造专业学科人才, 在中医临床教育中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非常必要的。

1. 导师制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保证。

我们的教育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应注重能力培养, 尤其是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导师制由导师针对临床实习阶段学生指导学生, 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临床能力。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临床活动, 可以发现问题, 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有利于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学习, 从过去“要学生学”到现在的“学生要学”。同时还可以提高各种技能, 如学会查阅科技文献和写作研究报告、学术论文, 学会使用各种设备, 了解临床、科研的基本过程、方法等。

2. 导师制是个性化教育的保证。

尊重人的个性, 努力开展基于个性差异的教育是目前教育的趋势。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能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能力, 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例如能及早发现学生的特长, 提供他们适当的平台, 引领今后的发展方向等。

3. 导师制促进教学相长。

在导师制中导师虽然在理论知识和相关科研实践中处于优势, 拥有学术权威, 但是师生是互动的, 从而能强化导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意识。导师必须具有人格感召力、创造力、辐射力 (即把其品德、智慧和创新能力传送到学生内心和行动中去的能力) , 导师只有让学生佩服, 才可以较好地担负榜样的角色。

4. 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证。

大学培养分制是建立在自由选课基础上的, 学生在突然失去统一管理和指挥的情况下, 需要有导师给予指引。教师由“教学”变为“导学”, 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 激发兴趣, 使他们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 让学生认清自身优势和短处, 少走弯路, 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5. 导师制是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

导师和学生近距离的接触有利于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有益学生心理健康。在我院参与导师制的老师都是通过严格遴选的优秀教师、临床骨干、专家, 不仅业务精湛, 同时也是医德高尚, 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因此, 不仅能在专业上给予学生指导, 同时在人格的养成上也必然有所裨益。

6. 导师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属感,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导师通过自己的言行反映出对本专业的热爱, 从而影响学生。学生通过导师制更深入更具体地了解专业学习特点, 通过一系列的临床实践, 扮演了准工作人员的“角色”, 有利于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除了专业能力能迅速提升, 更重要的是更早地接触临床、接触社会, 学会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包括与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 。

7. 导师制是实现培养尖子人才的有效方式。

研究生的培养一般采用导师制, 可见导师制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方法。导师制可以使优生得到优教, 是早发现、早培养和重点培养人才的好途径, 是对课堂教学方式的补充。

二、导师制实施步骤

1. 导师的基本条件。

精心挑选副高级职称以上师德良好、作风正派、治学严谨、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临床和科研骨干聘为导师。本科生导师由于学生对于临床知识和技能知之甚少, 所以要求导师更多地付出时间、精力, 而态度与责任心显得尤为重要。

2. 导师制实施原则。

本科生导师制中我们始终秉承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自学能力培养、情商智商并重原则开展工作。由于我们是刚开始尝试导师制这一新的教学模式, 所以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不求全, 只求精”。我们只是选取了部分优秀教师, 而学生则是进入实习阶段的高年级学生, 由其自愿选择是否参加导师制并自主选择哪位导师。每位导师最多带教两名学生, 以保证教学的质量。

3. 具体运作。

要求学生有一定频次地向老师报到, 导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专业特长为学生开专题讲座;为学生指定专业学习书籍, 并要求其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 完成读书心得;向学生提出一定问题, 让学生积极思考, 然后让每名学生答出自己的观点、看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主动向老师提问;要求学生参与查房、跟师门诊、参与科研等以利其更多、更早接触实际工作, 在临床带教中注重临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实施研究和完成论文答辩。

4. 组织保证。

在正式运作以前, 我们制定了导师职责和中医内科导师制训练内容, 使今后的考核有据可循。并且就此申请了校级课题, 以便在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与对照组的比较和评价。

三、评价方法

1. 调查反馈。

为了使导师制的实施能够卓有实效, 一个学期结束后, 依据“导师职责”对实施导师制之后各方面的工作情况进行了严格的考核。学院分别设计了两份“调查表”, 一份发给各位导师, 一份发至每位同学, 详细了解师生师生双方的反馈。内容包括:沟通情况、读书情况、跟师临床情况、参与科研情况、学生的主要进步和成绩, 存在的主要问题、意见及建议等。

2. 客观评价。

另外, 依据中医内科导师制训练内容随机选取一位患者由学生进行望、闻、问、切四诊, 完成一份完整的病史, 以判别学生运用理、法、方、药的准确度。为导师制的教学效果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3. 对照评价。

最后结合我们的课题设计, 对导师制和非导师制的学生教学情况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发现, 导师制带教师生双方评价都较高, 学生的主动性、自学能力、临床能力都较好。

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通过部分学生的试点, 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 如学生范围扩大后如何保证师资力量、如何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导师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如何体现。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 导师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如何通过导师的聘任和考核、导师的奖惩制度来提高导师的积极性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之, 中医内科临床的导师制是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通过实践已初见成效。虽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但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能力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摘要:本文探讨在学分制下中医本科生教育导师制的意义和必要性, 提出了本科导师的职责和导师制面临的一些问题, 就如何更好地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 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中医内科,带教

参考文献

[1]余远富.对学分制条件下实施导师制的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2, 6 (3) :49-51.

[2]彭厚鹏.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实行导师制的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 1998, 16 (1) :10-12.

中医本科生 篇8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明秀校区和赛恩斯学院的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300名2011级中医学本科生, 按照数字随机法1∶1比例分为对照组 (150人) 和试验组 (150人) 。其中男性107人, 女性193人, 年龄21~24岁, 平均年龄22.46岁。两组在性别、年龄、基础知识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①微课教学法:将试验组同学分成数个小组, 每个小组人数在6~8人之间,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播放心肺复苏术微视频, 设计模拟场景, 提出相应问题。小组成员带着问题通过微视频进行学习, 学习完微视频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 提出各自的看法和模拟操作, 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及分析能力;各小组在学习结束后, 将学习成果通过模拟人实际操作展示, 各组相互指出对方的优点及不足之处。最后小组长将本组的最后结论及存在问题作口头汇报或书面汇报等。授课教师通过模拟人操作展示和各组汇报结果, 对心肺复苏操作的关键问题及知识点进行总结。②传统教学法, 对照组采用心肺复苏传统教学, 是通过口头言语进行讲解的方法, 以教师讲授为主, 同学在模拟人上操作练习, 授课后对心肺复苏术操作要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评价与考核

1.主观评价调查。课程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从同学对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及临床实际操作的掌握能力、微课教学方法的认识和兴趣度、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时间的灵活变通方面进行评价。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调查问卷中同学们主观评价的差异。

2.理论考核。对两组同学进行统一命题和考试, 采用闭卷的方式分别对两组同学进行考核。主要考核同学对心肺复苏术理论知识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3.临床技能考核。同学们理论考核结束后, 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模拟人操作考核, 考核标准参考《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技能操作规程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由4名项目成员对两组同学进行考核。2.4统计方法

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1.两组学生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两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比较, 试验组学生的理论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心肺复苏操作考核成绩比较, 试验组学生的成绩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结果。调查结果提示试验组学生对采用微课教学方法在提高学习兴趣、临床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时间、灵活变通能力等方面的认可程度明显要高于对照组传统教学法。见表2。

四、讨论

在国外, 微课 (Micro-lecture) 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 (David Penrose) 于2008年秋首创的。在国内也出现了很多关于微课的概念, 其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教授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他提出的微课概念: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 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它是一种全新的资源表现形式, 其具有“短小精悍”的鲜明特征, 具体表现为“情景真实、主题突出、资源多样、形式灵活、交互性强、动态生成、便于传播、应用简单”等优点[2]。对于医学生而言, 心肺复苏术是现代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临床技能, 但是传统学习方式不能使大多数中医院校的医学生很好地掌握操作技巧。此时“微课”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它能更好地满足中医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个性化学习, 按需选择学习。本次课题研究表明, 试验组学生的心肺复苏理论成绩 (82.35±6.23) 和技能考试成绩 (88.49±6.64) 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试验组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 (93.33%) 、临床实践能力 (88%) 、自主学习能力 (70%) 、灵活变通能力 (96.67%) 、掌握学习时间 (59.3%) 等方面的认可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从本次课题研究的调查数据中可看出, 微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理解和深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都具有显著效果。国内于玲燕[3]研究显示, 70%的学生对采用微课教学比较感兴趣。刘俊香等[4]调查也显示, 79%以上的同学均喜欢“微课”视频这种学习方法, 他们认为“微课”视频能激发学习兴趣、利于反复学习更容易记忆知识点及理解掌握学习内容。从而得出结论, 使用“微课”教学的中医学生能在学习心肺复苏术时, 临床技能掌握得更加扎实, 衔接更好, 操作更加规范。并且在日常学习中养成了自主学习和反复学习的良好习惯, 更加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能够做到移动性学习。这种移动性学习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可充分利用校园网、Internet已有的网络环境, 用便携设备流畅地在线观看视频, 查看心肺复苏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5];另一方面学生亦可下载或拷贝“微课”视频, 充分利用学生对数码电子产品喜爱的特点, 使用“微课”视频让学生在等公交、课间休息等零碎时间片段进行学习, 让网络资源与空闲时间有机结合, 以达到随时随地学习的效果, 帮助学生建立移动学习观念,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6,7]。胡铁生教授[8]也提出, “微课”既可以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 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但有人认为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决定了它同时拥有孤立、零碎、信息割裂等致命缺点, 利用微课进行学习, 学到的知识零碎、割裂、不成体系[9]。胡铁生[10]等人研究表明:现阶段存在微课太分散, 没有形成专题化微课程体系, 没有提供微课及配套教学资源的下载功能, 微课分类和检索仍不够便捷等问题, 这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综上所述, 利用微课学习心肺复苏术在中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值得在中医院校的临床技能培训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摘要:为将微课教学法应用于心肺复苏术教学, 研究微课教学法对中医本科生学习心肺复苏的效果, 选取我校2011级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300名中医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微课教学法”的试验组和“传统教学法”的对照组, 对两组学生的理论及操作考试结果进行比较, 考试完成后发放调查问卷, 比较调查问卷中两组学生主观评价的差异。结果显示, 试验组学生理论及技能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试验组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临床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时间、灵活变通能力等方面的认可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由此得出结论:心肺复苏微课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实践操作能力, 值得在中医院校的临床技能培训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微课,心肺复苏,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郭媛媛, 赵冬梅.“微课”在中小学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4, (08) :18.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62-63.

[3]于玲燕.基于学生视角的微课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效果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 2014, (01) :65.

[4]刘俊香, 杨柳清, 丁洪琼.“微课”视频在高职高专《急救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 2014, (33) :4558.

[5]肖安庆.关于微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讲坛探索, 2013, (2) 42-44.

[6]陈福星.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 2012, (11) :279-280.

[7]胡铁生.广东佛山“微课”建设工作全国领先, 广受好评[J]教育信息技术, 2012, (11) :37.

[8]胡铁生.“微课”,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10) :65.

[9]郑小军, 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4, (02) :48-54.

中医本科生 篇9

中医各家学说纵横两千余年, 涉及近八大流派, 达35位医家, 8个主要学说, 其中的学术内涵深广抽象, 具有广泛的外延性和深刻性, 因此, 学好《中医各家学说》这门学科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利用有限的课时,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逐步引导学生进入中医思维的更高层次, 提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 值得任课老师思考和探索, 笔者认为教学相长, 学好《中医各家学说》应该从教和学两方面着手思考, “学”这里着重指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 主要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中医思维能力, 现将笔者的一些体会探讨如下。

1 教

1.1 教材

教材是授课的工具, 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 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从而影响教学质量。近年来的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普遍地应用, 在一定程度上变革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多媒体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革, 更重要的是给教学观念、教学结构、教材设置等方面都带来了深刻变革[1]。《中医各家学说》涉及学术思想范围广, 知识较宏观抽象且思想内涵深刻, 而且在传统教学中, 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获取, 信息来源非常有限, 而且缺乏灵活性, 而教师在教案准备时, 需要大量的资料和信息源, 如果单纯利用教材和板书讲解内容, 学生很难理解和记忆, 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熟练掌握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 熟悉常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 如:POWERPOINT, FLASH, Authorware等, 掌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课堂, 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从网络中得到图、文、声、像、动作, 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 按教学要求制作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的多媒体课件, 使课程内容更丰富。

1.2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学好一门课程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既可使晦涩难懂的各家学术思想易于理解和掌握, 又可吸引学生对其产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笔者结合实际情况, 谈谈几个在《中医各家学说》授课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学方法。

1.2.1“PBL”教学法

“PBL”[2]是以问题为基础, 在教师的引导启发学下, 学生针对具体问题结合已有知识、可能复习联想到课堂教学中的有关内容进行思考、讨论并逐个解决, 也就是将教师提问、启发与学生回答、讨论相结合的互动式教与学形式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这样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或者教学, 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并且在他们的相互合作中发现新问题, 学会新知识, 从而锻炼了中医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选择《中医各家学说》一章节作为试点内容, 教师可用用半个学时讲解课程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与难点部分, 用半个学时设计学习计划, 再由各学生组成的各小组负责人进行任务分工和安排;教师检查各小组工作进程, 并提出在学习中要发现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以李杲“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为题目, 指导学生从三方面收集相关资料和设计方案, 即脾胃内伤的病因和百病由生的病机以及脾胃内伤的治疗。用4个学时分小组讨论, 让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理解、分析、归纳、提出问题, 并倾听学生的中医基础理论表述正确与否和脾胃调理的方案, 并进行适时引导。最后教师用2学时将所有存在的问题和方案汇总, 并由各小组组长将其内容公布。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学生很快能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也迅速提高了教学效果。

1.2.2 实验教学法

广西中医药大学自2003年开设读书实验课, 依托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 购进近60台实验教学电脑, 计算机里存了大量医家名著的超星电子图书。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学说实验教学课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各家学说图书库、二是各家医案图书库。电子图书库里存有五个年代的医著, 共计132部医著, 分别是晋唐医家医著17部、宋代医家医著27部、金元医家医著18部、明代医家医著32部、清代医家医著38部。各家医案共有99则医案, 包括宋代医家医案6则、金元医家医案30则, 明代医家医案27则, 清代医家医案36则。

通过实验教学[3], 学生可在全面浏览所有医家医案后, 自选感兴趣的各家进行更深入学习和探讨。在整个自选自学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堂设备环境更加能直观明朗方便地学习研究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各家学术思想和成就。电子库里的各家医案能由面到点地引领学生拓展中医思维能力。

2 学

2.1 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积极努力获得知识的能力。《中医各家学说》课时非常有限, 且学科内涵深厚, 要学好此门课程, 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通过自身能动地去学习和掌握, 才能真正地学以致用。首先要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和观念。学生要学会充分利用学校及所在学科的资源如图书馆、教学实验室来获取这门课程的相关知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提高发现、分析、探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对各家学说的兴趣, 敢于质疑前人的学术思想, 探究各医家学术观点, 从而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中医理论。

2.2 培养中医思维能力

中医思维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其主要特点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 当代大学生从小接受现代科学思维及语言的教育, 中医思维及语境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4]。《中医各家学说》蕴涵了极为丰富的中医思维, 没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功底, 是难以掌握各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特色。因此, 学生必须通过自身努力, 不断培养提高中医思维能力。首先, 大量阅读背诵祖国医学古籍, 理解各医家的原著。原著晦涩难懂, 学生要真正理解, 一方面需要指导教师的引导, 教师应该着重讲解各医家学术思想和理论, 另一方面需要学生自身的勤奋刻苦, 大量反复阅读, 对各医家的学术思想进行纵横比较, 同时要善于不断归纳总结,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去理解原著。只有如此, 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临床水平才能有所进步。其次, 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中医各家学说》是介于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之间, 各医家的学术思想和辨证论治思路, 都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体会运用。学生在完成课题上的理论教学后, 尽可能到临床上跟师抄方实践, 做到尽可能多临床, 通过一系列的望闻问切, 才有能深切体会各医家学术思想的精妙之处, 才能培养建立稳固的中医思维能力, 才能进一步激发出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学生将来的中医研究工作带来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学好《中医各家学说》这门课程, 除了授课老师不断丰富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之外, 学生应该更主动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中医创造性思维能力, 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扮演的是外因的角色, 学生才是内因, 外因能促进内因的发生发展,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 学生要自己积极主动学习, 意识到自己才是主体, 在教师的指导下, 不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教学双方各尽其职, 各尽其力, 双管齐下, 才能在有限的课时里, 把一门课程学透, 学精, 学深, 才能真正提高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水平, 为将来的中医药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中医各家学说是一门后期综合性提高的课程, 学术内涵深广抽象, 具有一定的难度, 要在有限的课时里, 将其学透, 学精, 学深, 需要“教”和“学”双方的共同努力, 各尽其职, 各尽其力, 才能真正提高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水平, 为将来的中医药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章从“教”和“学”这两方面浅谈《中医各家学说》的几点教学体会。

关键词: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体会

参考文献

[1]刘晓伟.试论中医多媒体教学的深化与提高[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1998, 17 (1) :21-22.

[2]张效云, 董明纲, 等.浅谈PBL教学模式[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 2002, 19 (3) :80-81

[3]夏琰.对中医各家学说实验教学的探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14 (3) :110-111

中医本科生 篇10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 (2005-2010) 》指出, 未来10年, 我国护士需要将增加百万, 预计到2015年。我国医生护士比应达到1∶1, 即232.5万人, 平均每年增加11.5万人;将大力发展高等护理教育, 培养专科化护理人才, 要以适应护理工作发展趋势、密切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为目标, 加快护理教育的教学改革。一方面, 社会用人单位对中医本科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 护士改行比例较大, 所以, 在提高就业率方面采取政府化、全面化、国际化、一体化、全程化、社会化、多元化、综合化等措施, 使他们明确护理事业的发展方向, 社会的要求, 提前做好思想、心理、专业、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准备;协助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职业生涯设计;为社会需要培养合格的中医护理本科人才发挥积极的作用;达到提高就业率的目的。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选取2005级本科实习的应届毕业生100名, 年龄在21-22岁, 均为女性。

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 该问卷经预实验校正的中医护理本科就业观问卷进行调查, 经验证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采用无记名填写方式统一发放、收回、编码。共发放100份, 收回100份, 回收率100%。

3.统计学方法

将有效问卷数据的录入、管理和分析采用SPSS for Windows11.5系统进行处理。

二、结果

1.职业方向

72%的护生希望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 8%的希望考研继续深造, 15%的希望从事教育工作, 5%的希望从事其他工作。

2.就业地区

湖北省毕业生中, 48%的护生希望在武汉市工作, 18%的希望在其他大城市或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工作, 15%希望回地级市工作, 27%的其他省市的毕业生希望回到该省城工作, 2%的希望去西部工作。

3.就业态度

52%毕业生积极应聘, 31%希望家长、熟人和学校提供机会, 10%今年就业不成明年再说, 7%找不到工作无所谓。

4.其他

注重待遇77%, 注重发展前途32%, 综合考虑65%。

三、问题

1.用人单位在用人选择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 加上护理的特殊行业性质, 录用要求逐年升高, 而待遇逐年降低, 由大量指标制转变为代理制、招聘制、合同制、临时制、少数指标制, 使得毕业生产生不稳定感, 不能积极应对招聘机会。

2.中国经济二元化结构使得中医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倾向过于集中。毕业生供求不平衡。经济发达的地区、大城市、大医院人员严重超标, 西部、社区、乡镇、艰苦的地区缺少医务人员, 造成我国护理毕业生人才过剩的假象。

3.用人单位对护理毕业生评价的偏差, 用人单位不能按地区、岗位安排就业人员, 倾向选择高学历、名牌院校毕业生, 过于强调外形, 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4.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缺乏主动性, 择业中希望一步到位, 在多次招聘会中错失良机。部分毕业生缺乏自信心, 存在等、靠、要的想法。

5.毕业生人力资源资本较浅, 自我推荐能力不强, 简历制作、面试礼仪等未进行精心策划和准备, 面试中缺乏实际经验、应变能力不强, 在用人单位高要求而毕业生低能力二者形成较大的反差。

6.毕业生就业选择态度上的盲目性、就业方向较单一, 对国家本世纪医疗卫生发展政策认识不足, 只看到医院, 尤其是综合性大医院, 没有看到就业形式呈多元化趋势, 对国家将大力发展前景的乡镇医疗机构、中医院、社区卫生机构, 医疗保健机构, 家庭卫生机构等不重视。

7.就业信息渠道不通畅。学校、毕业生不能很好的利用各种方法不断获取招聘信息, 如学校不能经常到多家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了解用人需求信息, 而是被动的等用人单位找上门, 毕业生不能及时在就业网上查询或主动与辅导员联系等。

四、思考

1.政府化

政府应加快地区改革步伐, 加大相关就业政策落实的力度, 尽量缩小各地区就业政策上的差别, 进一步加快就业政策的改革, 根据地域经济情况的不同, 大医院与社区医院的不同做出必要的政策倾斜等。要抓住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等有利时机, 创造条件, 引导并吸纳中医护理本科毕业生。

2.全面化

调整中医护理本科招生结构, 使培养的人才能满足全国各种层次需要。在过去招生模式下, 政府制定对西部、老区、乡镇、社区等地区的生源定向式培养政策, 如适当降低录取分数、读书期间免收学杂费, 入学前把相应优惠政策告知大家, 录取后签订必要的合同, 毕业时要到农村、社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对主动去的毕业生给予经济奖励, 服务到而一定期限后解决相应待遇等, 这样即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同时也可改善西部、乡镇、社区、艰苦的地区缺医少药的局面。

3.国际化

拓宽国际就业合作市场, 在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国际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新世纪, 中医护理走出国门是今后发展的必然, 通过开展国际劳务合作, 不断把护理本科高级人才输送到国外, 是一条解决中医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不可忽视崭新渠道。按照国际本科护士培养模式调整教学计划, 实习计划, 使毕业生能满足国际用人市场的要求。

4.一体化

构建实习就业“一条龙”模式, 学校应十分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与发展工作, 因为实习是就业的基础、就业的铺垫, 要不断征求用人单位对护理人才培养意见, 及时调整教学和实习计划, 按其要求安排实习学生, 按社会需求调整中医护理本科培养目标。在巩固现有的基地上大力开发新的基地, 由省内到省外, 有国内到国外, 以实习促就业。

5.全程化

构建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是护理事业发展的必然, 仅仅靠毕业生自己努力求职来提高就业率是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 只有通过学校建立中医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 学校在学生进校后每学年要渐进性、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 加强职业价值观的教育, 激励护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提高职业素质水平, 明确就业市场的严峻性, 降低期望值, 根据学校、学历、技术能力、身高、特长、经济情况、志向等因素实事求是, 增强自信心, 放弃等待观望的思想。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 并引导毕业生积极主动寻找就业信息, 参加各种招聘活动, 发挥就业指导对市场条件下毕业生就业的导向作用, 帮助毕业生及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6.社会化

医院应改善护士待遇, 目前在社会上护士得不到应用的重视, 可以说护士是“缺而不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社会、医院里一直有重医轻护的偏见, 使得护理人员在医院中地位和重要性被人们忽视。医院应从学科发展, 护理工作需要出发, 适当降低用人的外形要求, 切实改善护士待遇, 关心他们的成长, 发挥他们的长处, 如中医护理本科毕业生文化水平高, 知识面宽, 有一定的外语、计数机、文献检索能力, 能应用西医和中医护理技术帮助病人解除痛苦。对医学、护理、心理、人文知识方面的问题有较深的思考, 并能用批评性思维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可促进护理学科向更高、更新层面发展, 使我们护理人才水平逐渐与国际接轨, 所以用人单位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能逐渐担任医院工作中的重要角色。

7.多元化

中医护理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呈现多元化趋势, 大部分从事护理临床, 部分从事护理教育、预防保健、体检中心、社区医院、自主创业等, 还有的毕业生继续深造。所以, 在就业指导中帮助学生树立多元化就业理念, 充分认识当前择业制度, 并做好走向市场的心理准备, 确定就业的方向和目标, 以及朝该目标努力的具体措施, 提高就业成功率。

8.综合化

通过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护理本科毕业生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其中包括:专业思想、道德行为、应变能力、交流技巧、团队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人文知识等。学校和临床在教学中要十分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如开展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竞赛, 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 增强竞争力, 教育护理学生把握好就业机会, 积极大胆向社会推荐自己。

摘要:提高中医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做到政府化、全面化、国际化、一体化、全程化、社会化、多元化、综合化等, 促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改善, 使广大毕业生能及时找到适合自己满意的岗位, 社会用人单位及时找到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中医护理,就业率,就业指导,体系

参考文献

[1]邵丽霞, 孔禾, 乌云等.护理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7, 23 (2) :201-203.

[2]郝继伟, 陈超然, 黄志红等.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 2007, 2 (21) :332-333.

[3]郑确辉.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门路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4, 3 (25) :47-49.

[4]简爱华.护理院校构建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的探讨[J].护理研究, 2008, 2 (22) :356-358.

[5]刘文清, 王晓湘.本科护生毕业前就业态度调查与分析[J].西南国防医学, 2008, 18 (3) :409-410.

上一篇:红色资源教育培训下一篇:事件旅游开发博弈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