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课程

2024-10-31

本科生课程(共12篇)

本科生课程 篇1

会计理论对指导实践、推动会计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2016年10月发布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 也提到要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但在我们的教学中, 往往是重实践轻理论, 重是什么轻为什么, 这样造成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从而影响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进程。那么, 如何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会计理论?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本文从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的设计入手, 分析了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构建了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以期更好的为培养高层次本科会计人才服务。

一、开设会计理论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开始会计理论课程十分必要, 也特别重要。首先, 基于会计行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日渐提升, 会计也需要逐渐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但目前会计的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的大国地位还不相符, 国际标准制定的影响力有限。在实务中, 会计标准执行也存在理解上的偏差, 会计标准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响应不及时。这些都需要我们的会计人员具有具备相应的会计理论知识, 在本科阶段就打下相应的基础, 才能在后续的实务工作中具备相应的理论联系实际、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理论指导的能力, 促进我国由会计大国向会计强国发展。

其次, 基于会计理论在会计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基础作用。会计理论对理解会计实务、指导会计实务、预测会计实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会计实务为什么会如此处理, 为什么会出台这样或那样的准则进行会计实务处理, 未来的会计处理方法会如何发展, 都离不开会计理论的指导和支撑。而在目前的会计学专业教学中, 虽然设置了比较多的会计实务课程, 但由于授课环节一般多注重讲授实务, 不涉及理论, 考试也只考业务处理, 从而导致学生不了解会计实务背后的来龙去脉, 学生也缺乏对会计实务的充分理解。这样就会造成在实际工作中, 遇到复杂的、新出现的经济业务束手无策, 无法从经济业务的实质、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角度进行有效分析。此外, 学习会计理论, 了解会计的发展历史, 了解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概念框架等知识, 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实现理论的传承, 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最后, 基于高层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与这一特点相适应, 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置了会计学专业, 学生数量也比较多。但如何培养出更高层次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会计人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高层次本科会计人才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在能力素质方面除了具备核算、做账、编表等基本会计技能, 还应具备具有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专业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 以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都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素养。为进一步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会计理论的先导作用, 起到对会计改革的理论支撑作用, 具备理论知识和素养的高层次人才必不可少。这需要我们在本科基础阶段就要重视相应人才的培养, 增强会计教学的适应性和前沿性, 而会计理论课程的设置将起到相应的作用。

二、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内容

会计理论是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 是会计学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解和学习了会计理论, 才能深入、系统的认识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会计的基本概念, 把握会计的本质, 理解会计准则与会计实务处理, 从而进一步发展会计准则和指导会计实务, 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 教学目标。通过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 首先让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知识体系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从而加深对会计实务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其次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背景下, 能够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了解现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国内外成果;最后, 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学术思维, 具备理论分析探讨实务问题的能力。

(2) 教学要求。为了更好的学习会计理论知识, 要求学生广泛阅读现行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 熟悉现行的会计准则体系。通过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行的会计理论框架进行思考和探索, 对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进行一定的分析, 能初步的进行会计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

(3) 教学内容。对于本科生会计理论课程教学而言, 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会计理论概述、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会计准则及其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会计确认、会计计量等内容。在教学内容上, 一是要注意国内与国际相结合。即在介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等内容时, 一方面要介绍IASB、FASB、ASB等组织的公告与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要介绍我国的研究与发展, 从而让学生既具有国际视野, 也能够进行比较和思考。二是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即在介绍理论的过程中, 可引入会计准则、会计实务、学术文章等内容进行讲解。如在介绍准则及其制定章节, 结合新修订的职工薪酬、财务报表的列报、公允价值计量等准则进行讲解;在介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时, 可相应引入会计名家的文章进行讲解。三是要注意过去与未来相结合。现在介绍的会计理论是过去研究的成果, 目前的研究是未来发展的基础。比如在介绍什么是会计目标, 可介绍我国定义的发展, 过去是如何定义, 现在是如何定义, 为什么, 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再比如介绍公允价值计量, 可介绍十几年前理论界如何进行的探讨, 现行的准则是如何规定的, 让学生了解来龙去脉, 从而更好的理解理论对实务的指导和预测作用。

三、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会计基本概念, 更好的把握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关系, 更深刻认识会计理论的作用, 也让学生有兴趣学习, 不觉得枯燥无味, 从而在教学方法上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即在常用讲授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灵活采用启发性、互动性教学以及案例教学。

首先, 在讲授时, 注意各个章节的衔接与引入。会计理论的基本概念之间逻辑比较严密, 为各个章节的相互呼应、紧密衔接奠定了基础。如在讲授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后, 接着讲授会计目标, 很容易以现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体系主要是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 那什么是会计目标衔接前后两章的内容。再比如讲授完会计目标章节, 接着讲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章节时, 也很容易以有什么样的会计目标, 就需要相应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来衔接两章的内容, 并引入下一章节的内容。

其次, 注意启发学生思考、与学生互动。如在讲授完各个组织的会计要素, 可以与学生互动, 提问我国有哪些会计要素?与IASB、FASB的会计要素有什么不同?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和探讨, 我国的会计要素概念是否需要拓展?我国的会计要素是否需要重构?再比如, 在讲授会计计量时, 与学生互动, 目前我们有哪些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的定义是什么?启发学生思考与探讨, 我们有哪些准则提到了公允价值计量?

最后, 讲授时结合案例教学。结合丰富的案例, 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理论的作用, 更好的把握实务。比如结合会计准则股份支付案例, 介绍在准则出台前关于确认为利润分配还是费用不同观点的学术探讨, 可以让学生们了解理论对实务的指导作用、会计要素的区别、会计确认的经济后果。在比如结合某企业最新年度的年度报告, 分析财务报表列报准则修订后编制的利润表, 分析其他综合收益、综合收益的列报, 介绍关于综合收益的理论探讨, 从而让学生理解会计理论对实务的预测与指导作用, 理解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国际趋同与等效。

四、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对任课老师的要求

会计理论课程涉及到的理论概念比较多, 也需要紧密联系实际, 授课时为了课堂生动有趣, 也需要任课老师做以下方面的准备:

首先, 充分了解国内外会计理论的发展现状和历程。在基本概念方面, 一方面要了解其发展历程, 比如计量方法的发展, 全面收益表 (综合收益表) 的探讨等。另一方面了解会计的发展现状, 如FASB、IASB概念框架趋同项目研究成果, 我国会计理论界的相关探索。

其次, 熟悉会计实务。熟悉现行的会计准则体系, 了解各种概念内涵的变化及会计实务不同处理方法的经济后果;能够从理论的角度分析, 从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等如何导出首尾一致的准则体系。

最后, 充分认识会计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在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应用知识能力的基础上, 还要进一步加大学生基本理论框架的培养, 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学术研究能力, 从而为创新发展理论和实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明海, 龚凯颂.会计理论 (第四版) .东北财经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4.

[2] .杜兴强, 章永奎等.财务会计理论 (第二版)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8.

[3] .牟伟明.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商业会计, 2016 (08) .

本科生课程 篇2

成人教育学院本科、专升本毕业考试课程名称

临床医学专业

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内科学

高级护理专业

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

医学影像学专业

内科学、外科学、放射诊断学、放射治疗学、超声诊断学、CT.MRI诊断学。

口腔医学专业

内科学、外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正畸学、口腔内科学。

中医学专业

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医学检验、预防医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进行毕业考试,进行论文答辩。

本科生课程 篇3

【关键词】 薪酬管理实践课程继续教学

1. 开设薪酬管理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薪酬管理教学内容包括组织管理者以及员工的基本薪酬管理、奖金管理、福利管理和薪酬制度设计等各个方面,由于薪酬管理工作存在于任何一个组织的实际管理中, 因而实践性非常突出,学生除了应掌握相应的理论外,更为重要的是薪酬管理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薪酬管理实践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本课程是使学生能够使学生把所学习的薪酬管理的理论知识同薪酬管理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把所学知识应用到薪酬管理工作中的训练课程,在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本课程有重要的意义。

2. 以往薪酬管理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薪酬管理的实践教学就是通过让学生能够深入到企业的薪酬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根据企业的实际,设计出企业的一套完整的薪酬管理制度,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但是由于高校教学条件的限制,薪酬管理实践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2.1难于寻找得到接纳学生实践教学的企业

由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人数比较少,其中负责薪酬管理的人员更少,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实习的学生的接待能力有限,而且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知识和经历的局限使得到企业去实习不但难于帮助企业解决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给企业带去很多接待学生的困难,因而企业接待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很难联系得到接纳学生实践教学的企业

2.2学生难于接触到企业的薪酬管理的核心内容

由于到企业实习的学生人数众多,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复杂,接待学生实习的企业出于保守商业机密的考虑,往往只让学生参与企业的考勤、培训安排等一些简单的工作。凡是涉及到薪酬管理等等的内容,企业一般都不会让实习的学生参与,使学生无法在企业实习中学习到薪酬管理的知识,达不到薪酬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

2.3模拟实践性教学案例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很多学校为了弥补薪酬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不足,编写了很多质量不错的实践性教学案例,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这种模拟案例也有两个明显的不足:一是由于编写教学案例的内容限制,案例的背景资料是有限的,学生从有限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案例难免会出现偏差。二是在案例的编写过程中,案例难免隐含了案例编写者的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本科生薪酬管理实践课程的毕业后继续教学的实践及其有利条件

笔者在多年的本科学生的薪酬管理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深感本课程教学的不足,因而笔者总是留言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学生在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如果遇到薪酬管理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可以同笔者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几年来,确有不少学生在毕业后的薪酬管理工作中遇到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他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同笔者进行交流,笔者都及时地给予指导,进行实质性的学生毕业后继续教学的工作,使他们能够弥补在学校里本课程学习的不足,做好薪酬管理的工作。

我们能够在学生毕业后还能够依然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得益于以下两个有利的条件:

3.1互联网交流平台的快速与便捷性

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依然可以通过E-mail,QQ等的通讯手段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学生会把他们参加工作后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互联网的交流平台上同老师进行沟通,老师也能从互联网的交流平台上较为详细地了解到毕业的学生的工作的情况以及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并能给予及时的指导,使老师对学生的教学能够延伸到学生毕业以后。

3.2学生毕业后能够有较多的同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今天的学生毕业之后依然能够有较多的机会同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也为学生就工作之后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等等同老师进行沟通请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使老师能够在学生毕业参加工作之后依然能够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4. 本科生薪酬管理实践课程的毕业后继续教学的优势

本科生薪酬管理实践课程的毕业后继续教学的优点有两个方面:

4.1 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学生毕业后在薪酬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对薪酬管理的感性认识更深,对薪酬管理的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体会也更加深刻,对于老师的指导能够迅速的理解和接受,比较容易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4.2 有利于老师了解薪酬管理的实践,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

毕业后的学生反映回来信息都是在薪酬管理的实践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这些信息老师能够更加客观地了解企业中薪酬管理的实际情景,使老师能够把薪酬管理的理论同薪酬管理的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

5. 本科生薪酬管理实践课程的毕业后继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本科生薪酬管理实践课程的毕业后继续教学能够弥补以前的教学方法的不足,有其优势,但其实施也有较大的困难,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5.1 要采取合适的方式激发毕业学生的积极性

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有的学生参与企业的薪酬管理的工作,迫切的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薪酬管理的技能,迫切地希望能够解决自己在薪酬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其参与毕业后继续教学的积极行使很高的。有的学生,毕业后并未参与企业的薪酬管理的工作,其参加毕业后继续教学的积极性就可能比较低,可以考虑采取由学校对此类课程单独颁发课程学习毕业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2要改善对老师和学生的考核方式

由于这种教学的方式的时间和地点更加不固定,对老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考核难度加大,必须改善其考核方式,才能激发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考虑由毕业生所在单位考核为主的方式对老师和毕业生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 李涌来.薪酬管理课程教改探讨与实践,企业技术开发.2008 年第 9 期.

[2] 杨力等.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设计,高教论坛. 2007 年第1 期.

作者简介:邱健林,男,1968年生,工商管理硕士,讲师,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工作,研究方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高师声乐专业本科生课程结构探讨 篇4

关键词:高师,声乐专业,本科生,课程结构

高师声乐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系统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及技能、技巧, 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较强能力, 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科学、人文素质, 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在总体目标下, 高师声乐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最终目标应是“未来的音乐教师”。而培养目标的直接体现之一是课程设置。目前, 高师声乐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设置虽有改革, 但仍存弊端。本文从课程、课程结构的概念界定出发, 对课程结构的分结构、亚结构进行说明, 并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课程结构的改革。

一、现存主要问题

目前, 高师声乐本科教学培养模式传统单一, 较多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方法简单落后, 仍采用多年不变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 观念保守陈旧, 仍固守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旧观念, 课程结构注重技能技巧, 忽视音乐文化和声乐基本理论的学习, 课程结构未注意与相关课程的融合性和渗透性, 培养目标盲目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 注重学生登台获奖, 较少体现师范性。这些问题主要源于领导指导思想的偏差和教师“充电”意识的缺乏。

二、课程结构的概念

首先应理解课程概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新课标所赋予课程的概念使得自身的含义拓展并深化。表现在: (1) 强调学科内容的同时应注重学习者学科知识的整合。 (2) 强调目标、计划的同时注重与教学情境的整合, 以促进学习者创造性的发挥;强调教材这一单项因素的同时应注重与环境、教材、教师、学生、社会、家庭等多种因素的整合, 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性、生成性的文化。课程结构的概念, 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 是由各类课程构成的、有机的、完整的统一体。一般课程结构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各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各种课程类型具有自身的作用、地位和价值, 并与其他课程形成一种价值互补。新课标又赋予了课程结构概念新的特点, 提出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这一提出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为地方学校提供充足的开发课程的空间, 有利于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

三、声乐本科课程新结构

目前, 高师声乐本科课程结构较为单一, 一味注重声乐技能和技巧的课程设置, 这对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音乐文化知识,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设计学习活动, 提高综合素质等无疑形成消极影响。多年来的跟踪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 我们应将声乐这一学科的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细化, 把握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总结其内在规律, 改革优化课程结构, 这将有利于教师思想的转变、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经近年教学实践, 以“课程”理论为依据, 建议将高师声乐本科课程结构分为: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演唱、声乐教学与实践、声乐经典作品欣赏四个分结构。

1. 声乐基础理论。

声乐基础理论课程内容可分为:声乐生理理论、声乐心理理论、声乐艺术表现理论、声乐歌唱方法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五个亚结构。 (1) 声乐生理理论, 重点讲解声乐范围的界定及种类的划分、对人体乐器音源振动体结构与功能、发声主动力———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共鸣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的认知。 (2) 声乐心理理论, 重点讲解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与体现, 如记忆、注意力、想象力、情感、思维方式等在声乐活动中的心理调控。 (3) 声乐艺术表现理论, 重点讲解声乐艺术表现的基本规律, 如艺术表现的要素、歌唱中的语言和声音处理、感情的呈现方式、表演中的交流问题。 (4) 声乐歌唱方法理论, 重点讲解歌唱审美, 各种唱法的区别与统一, 歌唱的声门状态、呼吸状态、身体状态、嗓音保护等。 (5) 声乐教育理论, 重点讲解声乐教育的概念、声乐教学的内容及形式、声乐教学法等。上课形式以大课为主, 教学方法可使用讲授法、图片展示法、示范法、互动法、课件展示法。对声乐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 能够使学生了解声乐理论本身应有的学术价值, 提高其对声乐理论科学、系统阐述的能力, 同时更好地将理论与声乐艺术实践紧密结合, 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从而提升声乐专业水平。

2. 声乐演唱。

声乐演唱属于技能课。内容可分为:发声练习、作品学习、多声部演唱三个亚结构。 (1) 发声练习是学习音乐的基础练习。除了必要的或是教材规定的发声练习外, 还应选择不同旋律线条、不同速度、短小的民歌、儿歌、创作歌曲等进行练习, 或选择将要学习的作品中某段落作为发声练习素材。 (2) 作品学习除了选择教材中的作品, 还应多关注近期创作的优秀歌曲。当前歌曲唱法走向多元化, 相互渗透, 相互融合。美声专业的学生也可选择民歌学习, 同理, 民歌专业的学生也可选择外国艺术歌曲学习。 (3) 多声部演唱首先培养学生声部感、音准感、合作意识和相互学习的意识。课堂教学初期可先进行二声部合唱, 达到一定水平时再进行多声部训练。教学中, 笔者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互教互学, 非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旁听和点评的方式, 师生均受益匪浅, 称赞教学改革给他们带来了活力和自信。

3. 声乐教学与实践。

声乐教学与实践内容可分为:声乐表演、歌剧排练、艺术实践三个亚结构。 (1) 声乐表演主要是借助于歌唱性的语言动作与形体动作, 展示和创造声乐的艺术形象。如何构筑语言动作和形体动作的造型美, 是声乐表演艺术的主要内容。多年来, 高师声乐教学过多地注重技能技巧, 表演技能指导缺失, 致使学生在舞台表演时形体动作与演唱内容不符或动作生硬, 面部表情呆板, 不能充分表达歌曲的内涵。 (2) 歌剧排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表演空间, 对人物特点的理解与捕捉、对感情起伏的内心抒发、对音乐文化的了解、对心理素质的锻炼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效果。高师的声乐教学, 多少年来几乎是在琴房单独教学。自2005年以来, 河北师大音乐学院在教学上开始了新尝试:以歌剧表演形式为载体, 探索在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中, 技术演唱与舞台表演的深入结合。学院将经典歌剧片段的排演纳入到本科、研究生的声乐教学改革中,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演能力。对经典歌剧片段的教学, 这在全国高师音乐院系的声乐教学当中是少见的, 河北师大音乐学院在此走在了全国高师音乐院系的前列。 (3) 艺术实践是高师本科音乐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的检验石,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过程, 是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 心理素质得到锻炼, 专业技能得到提高, 舞台经验得到积累, 演唱水平得到承认。艺术实践的途径及形式:首先, 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其次, 在学校和学院规定的各种竞赛、观摩、汇报演出、音乐会、教学交流及各种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展示;再次, 还可在社区、老年公寓、福利院、农村进行展示。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使学生受到锻炼, 同时了解各层次人群的状况, 使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 思想得到升华。

4. 声乐经典作品欣赏。

声乐经典作品欣赏内容可分为:中外民歌、中外艺术歌曲、中外歌剧选段、通俗歌曲四个亚结构。 (1) 中外民歌的学习与欣赏使学生在了解各国各民族民歌的特点的同时, 传承、弘扬、创新民歌, 使民歌更具有时代感。学生可以欣赏中国的古曲、各民族原始的小调, 还可以欣赏曲艺艺术作品、戏曲曲目;外国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民歌, 为学生深厚的音乐文化功底做了铺垫。 (2) 中外艺术歌曲是音乐文化蓬勃发展时期所产生的一个重要音乐类型。作曲家根据时代的需求, 运用创新的技法并融合民间音乐元素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艺术歌曲。艺术歌曲与其他音乐类型一样, 深深根植于民族民间音乐之中。 (3) 中外歌剧具有独特的魅力, 通过欣赏歌剧能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不同音乐元素的运用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了解表演与演唱结合所产生的震撼效应, 了解歌剧背后感人的故事。如中国的歌剧《白毛女》、《江姐》、《屈原》等;国歌剧《卡门》、《茶花女》等。 (4) 通俗歌曲是我国音乐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音乐中的一颗灿烂明星。它在广大青年群体的精神生活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学习与欣赏这类曲目使学生这一青年群体对社会的发展认识更加充分, 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入。欣赏经典声乐作品是提高学生审美价值和美学元素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时传承音乐文化, 拓展音乐视野, 增加声乐知识量的积累, 促进声乐演唱水平。课堂上我们运用了教师讲解、学生讲解、学生演唱、排练演出歌剧片段等方式方法进行。

综上, 合理设置高师本科声乐课程结构, 可以实现学生的理论与技能、实践互助, 学习与能力、素养并举, 从而更好地符合师范性, 以适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本科生课程 篇5

2008-11-04

2008-11-04

2005-11-11

2005-11-11

2005-11-11

2005-11-11

2005-11-11

2005-11-11

2005-11-11

2005-11-11

2005-11-10

2005-11-10

2005-11-10

2005-11-10

2005-11-10

2005-11-10

2005-11-10

2005-11-10

2005-11-10

2005-11-10

2005-11-10

2005-11-10

2005-11-10

2005-11-10

2005-11-10

2005-11-10

2005-11-10

2005-11-1005408影像设计I05158数字界面原型05420交互设计基础05402图形创意05505计算机辅助设计 III05154动画设计05165平面创意设计05045广告设计05089绘画艺术05023包装设计05301包装结构与容器设计05007文字设计05167网页设计05090图案艺术05035设计心理学05339市场策划05128系统设计05151艺术概论(美术史)05120印刷品设计05331展示设计05102中国民间艺术05156设计创意学05090设计表现技法05046产品与广告摄影05152三维造型艺术05015设计概论05036设计管理05149设计素描与色彩05159设计速写

本科生课程 篇6

【摘要】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又要具备扎实的中文功底。然而,许多高校的英语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以英文课程为主、中文课程为次。本论文以华中某高校为例,对英语翻译专业的学生能力与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学生在汉译英时理解汉语原文存在偏差;而在英译汉时中文表达存在翻译腔。该现象与中文课程偏少有直接关系。因此,本论文着重讨论在英翻专业本科阶段开设汉语课程的具体措施和作用,以期汉语课程能得到更多重视。

【关键词】英语翻译专业 翻译腔 课程设置 中文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14-04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doing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nslators must possess solid basic skills of the two languages. However, English courses dominate the syllabus designing in many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takes university an example to investigate into the courses and students ability. The survey indicates that the students often have difficulties in both correct comprehension of the Chinese source texts and idiomatic Chinese expression. This phenomen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hortage of Chinese courses. Therefo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ignificance, as well as measures, of giving Chinese courses to translation majors.

【Key Words】 Translation Majors; Translationese; Syllabus Designing; Chinese Courses

一、英語翻译专业本科生在英汉互译时遇到的问题

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曾引用过一位法国翻译工作者的话:“翻译就是理解,并且让人理解。”(许渊冲,1984:1)这句话相当精炼地概括了翻译过程的两个主要阶段:理解与表达。英翻专业本科生常常会在理解和表达过程中碰到困难,其主要原因是汉语能力不足。

1. 汉译英时理解原文不透彻

中文的成语和古诗理解起来就是一大难点,翻译起来颇费功夫。例如“罚不当罪”这个成语,有同学在处理时将其理解为“处罚太轻,和所犯罪行不相称”。但该成语的本意指的是处罚过重。正确的翻译应该是“The punishment exceeds the crime or be punished too severely.”而在古诗理解方面的问题则更多,有时候甚至完全不明白原诗在讲些什么。美国第39位总统詹姆斯·厄尔·卡特在访问北京时曾引用了这样一句诗“今世褦襶子,触热到人家”,难倒了外交部译员。后来询问了《文学遗产》编辑王学泰才得知该诗出自晋人程晓所作《嘲热客》。“褦襶”音“耐代”,意为“不晓事”,卡特先生来访正是8月之时,所以他说了“今世褦襶子,触热到人家”两句,对酷暑天来打扰表示歉意。

当然,这样生僻的诗句在翻译中比较少见,同学们更常犯的错误是没有正确理解原诗的意义。例如在翻译“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管弦楼”(吴敬梓《儒林外史》)时,有同学将“三十六”和“七十二”都翻译成了确指的数字,但是“汉语中的许多数字都具有极言其多或极言其少的蕴涵意义”(陈宏薇, 李亚丹,2013:57), 翻译成“the countless taverns and music halls”(杨宪益、戴乃迭译)则能更好地反映这一蕴义。

除了古诗和成语,还有一些蕴含中国独有的社会文化的文本在理解时也需注意。例如“克明:觉新哪,你听着!”(巴金原著、曹禺改编的话剧《家》)“你听着”这一词组在汉语中往往被用作长辈教育晚辈时的开场白,具有鲜明的文体特色。在剧中觉新拜堂成亲之前,其叔父高克明借机向他宣讲了一大段封建礼教和处世之道。如果简单地将该句直译为“Listen, Juexin”,则变成了英语中吸引听者注意时常用的口语词组,完全体现不出高老爷长篇大论地训导觉新时严肃的语气。(陈宏薇, 李亚丹,2013:55)翻译成“Juexin, I want you to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is”(英若诚译)更贴合原文。

2. 英译汉时表达汉语不地道

相比汉译英来说,英译汉更加考验学生的中文素养。同一句英文,在理解方面不会有太大差别,但表达成汉语之后便高下立判。例如“If you want to be loved, be lovable”,有的同学翻译成“如果想被爱,首先讨人爱”,而有的同学则翻译成“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相比之下第二个译文通过联想和四字格不仅表达出原文的意味,更创造出一种中国文化特有的意境美和音韵美,可见译者的中文功底深厚,不过这样的文学翻译在教学实践中并不少见。

当然,实用文本的翻译也不例外。在处理这些翻译的时候,同学们常常会受到英语原文的干扰,机械地照搬原语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和句法结构,使译文存在翻译腔的问题。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The report noted that eating less fat and more food with whole grains and other fibers can protect against cancer.

译文 1: 这份报告特别提到了少食脂肪,多吃含全面粉和其它纤维素的食品能预防癌症的那些建议。

译文 2: 这份报告特别提到,有人建议少吃脂肪,多吃全粮食品和其它含纤维素的食物,能预防癌症 。( 冯彤,2003:557)

可以看出译文1过分拘泥于原文的句式结构,使得“建议”前面的定语过长,不符合中文的行文要求,译文虽然能够读懂, 但不流畅、不自然,显得生硬。

英文重形合,多用连接词表示逻辑关系;而中文重意合,语句之间的联系常常通过语义关系来体现。但是同学们在英译汉时有时会受原文影响而翻译出中文里没必要出现的连接词。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and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rhood, 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 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

译文 1: 单身汉如果手中拥有一笔丰厚的财富,必定要考虑娶房妻室,这已成为众所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乔迁新居,左邻右舍对他的感受和观点一无所知,但是,既然以上的真理早已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所以邻居仍总将其视为自己某个女儿应该得到的一份财产。

译文 2: 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 ,这是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条真理真够深入人心的。每逢这样的单身汉新搬到一个地方 ,四邻八舍的人家尽管对他的性情见识一无所知 , 却把他视为自己某个女儿的合法财产。(同上,558)

译文1保留了原文中“形合”痕迹,如:“单身汉如果…… 必定要”,“既然以上 ……所以……” 。如此拘泥于英文结构, 必定产生“翻译腔”。译文 2 按汉语意合法组织译文,简洁明快,突破了原文句法结构的束缚,充分表现了原文的诙谐的意味, 更加传神 。

以上现象表明,英语翻译专业学生的中文水平尚未达到一定的程度,因此造成了翻译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英翻专业本科生对中文课程的需求度调查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调查了英语翻译专业学生对中文课程的需求度,并对所得数据加以统计分析,以此为依据对设置中文课程提出合理建议。

调查目的: (1)调查英语翻译专业本科生对中文课程的需求度; (2)了解英语翻译专业本科生对中文课程的课程内容、课时安排等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形式,根据调查目的相应设计了9个选择题和1个主观笔答题,选择题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调查于2015年3月完成,问卷完成时限为5-10分钟。调查对象为华中某大学2014级、2013级、2012级三届所有在校翻译专业本科生,共6个班195人。本次调查一共发下问卷195份,回收问卷176份,回收率为90.3%,回收问卷有效率为100%。

调查发现,有76%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中文水平下降了,仅有20%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中文水平没有下降(参见图2);相比之下,仅有7%的调查对象会主动进行中文方面的学习,而占总数53%的调查对象则不会主动学习中文(参见图3)。但90%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学习中文课程对翻译实践有所帮助,相信开设中文课程是有必要的。(参见图4、图5)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可知,只有极小部分的翻译专业学生会主动学习中文课程,但是多数都意识到了中文课程对自身翻译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并期望能够开设中文课程。除此之外,我们还注意到一点: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越觉得自己的中文水平有所下降,且他们对中文课程的开设更加重视,开设意愿明顯高于低年级学生。原因在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翻译理论知识,进行过多次的翻译实践活动,对翻译实际所要求的能力素养有更深刻的感受。综上所述,对英语翻译专业的学生开设中文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我们向该校英语翻译专业本科生了解他们对所开设的中文课程的课程内容、课时安排等的意见和建议,调查结果分别为图6、图7、图8和图9:

如图6所示,在希望开设的中文课程中,国学排在第一位,其次是中文写作,大学语文排在第三位,古代汉语紧随其后,有6%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其它,但并未说明所希望开设的课程名称。由此可见,国学、中文写作、大学语文、古代汉语都是英语专业学生所重视的课程,我们将在下一部分分别对这四门课程的设置及其开设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详细的阐述。

如图7、8、9所示,87%的调查对象希望从大一开始开设中文课程,选择在大二才开设中文课程的人只占调查对象的一小部分,且没有人愿意大三、大四再开设此类课程。过半数的调查对象希望中文课程每周2课时,为期一学年,也有小部分学生希望开设更长的时间。这些数据表明,英语翻译专业的学生已经意识到中文课程对自身的重要性,认为应该在大一就开始较长时间的中文课程学习。

三、英语翻译本科生中文课程的具体设置及课程意义

结合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及学生访谈的结果,得出英语翻译专业本科生有必要开设的中文课程为:大学语文、古代汉语、国学知识、中文写作。下面将对上述课程的课程设置、作用和意义进行具体阐述。

1.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课程是部分高等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以华中某高校为例,大学语文开设在大一上学期,每周两学时,为期一学期。其授课内容为不同时代的名家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以近现代文为主。译者的基本素养就包括“具有较强的驾驭译出语和译入语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原文,并熟练运用本民族语。”(华先发,2013:2)大学语文课程对翻译专业学生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汉语水平,掌握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翻译出准确流畅,符合中文句式的译文。调查显示,英语翻译专业的本科生认为这门课对翻译学习很重要。但不少同学也反映,大学语文课程开设一个学期不足以使语文水平有明显提高,因为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建议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时间从大一开始,持续两到三个学期,每周两课时。

2.古代汉语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积淀了丰富而辉煌的文化财富。如今,我们不仅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要将它们发扬到全世界,让世界更加了中国,了解中国的思想及文化。其中,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翻译记载中华文明的历史典籍。而翻译的前提是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众所周知,中国的历史典籍是用古代的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因此,古代汉语就是我们理解历史典籍的最重要的工具。该课程主要学习的内容为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阅读大量的文言作品。

笔者调查的高校虽然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了古代汉语这门课,但只开设一个学期。要想了解浩瀚的历史典籍,时间显然太短。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在大一上学期就开设为期一年的古代汉语课程。这样方可系统学习并掌握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做到基本能够运用所学的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分析研究古代语言文字,提高阅读文言文及理解古代典籍的能力。毕竟只有理解原文及作者所表达的意思,才有可能将其准确的翻译出来。除此之外,开设古代汉语课程也提高学生分析研究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如要译出言简意赅的中文,文言文的写作方式就有不少值得译者学习借鉴的地方。建議古代汉语课程开设时间从大一上学期开始,持续两个学期,每周两课时。

3.国学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提出译者应该是一个杂家。这说明,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翻译家还应具备渊博的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是指相关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涉及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自然风貌、文学艺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知识面越广,翻译越是得心应手”。(陈宏薇, 李亚丹,2013:11)许多同学也表示自己在中译英的翻译实践过程中,由于中国背景文化知识的缺乏,错译或漏译现象时有发生。调查数据也表明国学课是同学最希望开设的课程。究其原因,是国学课程的开设可以很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习国学,本质来讲就是在学中国的百科知识。国学包括了诗词歌赋、戏剧小说、琴棋书画、星相占卜、风俗习惯等一切与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相关的事物。笔者认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应该广泛地了解国学所涉内容,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这样在汉译英时才能准确理解原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英译汉时表达出的汉语也根据地道、自然。建议国学课程开设时间从大一开始,持续三到四个学期,每周两课时。

4.中文写作

不少同学在接受访谈时谈到这样一个问题:自己在翻译英文时,每一句英文都看得懂,就是不能用中文表达出来,或表达出来的话都不是正常中国人说出来的话。调查数据也显示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应该开设中文写作课。这说明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中文表达也慢慢西化了,也就是所谓的翻译腔。“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秦志爽,2010:36) 中文课程中的写作课,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书面的形式创造出流利的汉语文本,从而提高自身语言能力及思维能力。因此,学习中文写作,可以很好地提高翻译专业的学生中文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使译文自然流畅。接受调查的高校在大一开设过为期一学期的汉语写作课,不过同学们反映一学期的课程涉及内容太少。建议汉语写作课程开设时间从大一开始,持续两个学期,每周两课时。

四、结语

笔者首先采用访谈法,了解华中某高校英语翻译专业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中文水平不足而遇到的困难,归纳起来包括汉译英时理解原文不透彻以及英译汉时表达汉语不地道这两点。接着采用调查问卷法,通过数据分析了英语翻译专业学生对中文课程的需求度,了解到他们对所开设的中文课程的课程内容、课时安排等的意见和建议。随后,对开设哪些中文课程,开设这些课程对英语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有什么作用,以及开设这些课程的时间和课时进行了讨论。希望本研究能让各高校的英语翻译专业充分重视中文课程的开设,毕竟,要培养出优秀的译者,中文能力的不断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陈宏薇, 李亚丹.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2]冯彤. “翻译腔”例析[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550-560.

[3]华先发. 新编大学英译汉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4]秦志爽. 略谈中学写作与大学写作的异同[J]. 吉林教育,2010,(09):36.

[5]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课题项目: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A类项目,项目名称:基于英语翻译专业毕业生去向探讨专业课程设置问题,项目类型:创新训练,指导教师:胡德香教授。

本科生课程 篇7

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明显滞后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导致课程考核应有的功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主要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 不利于学生深入挖掘课堂知识点

现在大多课程的考核方式都是由课程结束后的期末考试占主导, 尽管有平时成绩占了一定的考核比例, 但学生们都着眼于期末考试这个大头, 以至于学生对平时课堂知识点以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方式为主。这种只为了考试得高分的学习方式, 使得如今的学生考试完就忘记了课程的内容, 对今后相关课程的学习也造成了一定的知识漏洞, 心中没有知识框架, 也就谈不上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了。

2考核多着眼于课本知识的运用实践, 缺乏学科前沿发展的考察与应用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多属于被动式接受知识, 缺乏对课程内容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 止步于对课本知识的熟记应用, 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科学的精神。平时的考核用小论文的形式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知识简单的重复课本内容, 缺乏对问题深入的思考, 更缺乏对创新性。

3课堂授课模式单一, 缺乏趣味性

传统的课堂显得枯燥乏味, 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也不强, 这让学生在课堂中很难跟随着老师的思路走, 授课效果也不理想, 长此以往, 课堂氛围成了如今不乐观的现状。

4考核方式流于形式, 缺乏成效

现有的一些开卷考试、小论文、小组大作业等考核方式, 确实改变了一场考试定输赢的局面, 但存在着走过场的弊端。开卷考试或论文的考核方式会让学生形成平时不学习考核也能凑合通过的坏现象, 而小组大作业的形式会让某些学生承担了大部分工作而考核成绩却与其他学生相差无几, 这大大打击了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了此类考核方式的效果。

5考核方式注重理论知识, 缺乏实践考核

不管是什么课程的考核方式, 若仅限于写一篇论文、做一份试卷、写一份调查报告, 这只能锻炼学生对于知识的纸上运用, 真的到了实践的场合却发现许多学生都手足无措, 实际动手不足, 这不利于学生走出校园之后的长远发展。

6考试题型不合理, 过于标准化

当前考试题型多数趋于标准化, 单选、判断、填空、简答、名词解释等客观题型占了考卷的大半江山, 而主观题型例如综合性讨论、分析论述等非常少, 而且有了主观题, 答案的设定也是有标准的。这种形式限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缺乏思考, 有些学生还会偷懒只背诵标准答案, 对于课程内容完全不理解, 考试也能靠背出答案取得高分。

因此, 对于高等学校本科生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探索多种培养方式, 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改革高校课程考试评价方式,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考试方法及考试内容多样化改革, 是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核心。我们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和探索, 进行多形式、多途径、多载体的考核改革, 分述如下。

(1) 引入“专题综述汇报”考核方式, 促进学生深挖课堂知识点。

理工科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强, 知识点较多, 以仪器分析课程为例, 该课程教学涉及到分子光谱分析方法、原子光谱分析方法、动力学分析方法、电化学分析方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核磁共振法、生物传感技术等。具有多学科交叉、分析方法众多和仪器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复杂等特点, 对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推理以及综合应用等能力有较高要求。每种分析方法的检测原理和检测技术是相对独立的, 但是针对数据结果的分析处理又存在一定的共性。

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某些知识点可能贯穿整个课程始终。比如仪器分析方法的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针对这些知识点,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专题综述汇报”的考核方式, 学生就某个知识点做文献调研和综述, 这样他们在课后需要大量调研文献资料,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 图书馆数据库资源, 互联网资源, 凝练知识点, 然后在课堂上汇报调研成果, 有利于学生深挖课堂知识点, 调动学习主动性, 锻炼专业化书面表达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通过老师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不断思考, 在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挖掘, 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程内容上, 且鼓励学生在教学中随时提出问题,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引入“文献阅读-讲解”考核方式, 促进学生追踪本学科最前沿发展。

以仪器分析课程为例, 该门课程是相关化学、生物等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及实验分析课程。其发展非常迅速, 呈现知识爆炸的状态, 而许多陈旧的内容应该得到及时更新。由传统简单的光谱分析和色谱分析方法逐渐向电化学分析方法、生物传感分析方法发展, 生物传感器又包括酶传感器、组织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光导纤维传感器等等。其相关应用涉及化工、生物、医药以及生命等多领域。新的仪器及分析方法不断涌现。

针对基本课程知识的信息化发展,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文献阅读-讲解”的考察方式, 使得学生能够主动追踪本学科科学和技术的最新进展, 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科学精神。通过小论文宣讲, 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甚至开阔了授课教师的眼界。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被动式的接受知识, 到主动与教师讨论问题, 主动去探索问题, 这个转变也将促进他们将来其他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创新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3) 引入课堂“知识竞赛”考察方式, 促进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课后复习的模式, 这种方式较为枯燥和单一,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 已越来越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仪器分析课程知识点多, 内容繁杂, 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小, 理论性又较强, 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知识竞赛”考察方式, 将多个知识点编制成知识竞赛题, 以小组为单位, 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等, 如可结合实际分析案例, 让学生分别利用不同的仪器分析方法进行检测等等, 以题目的难易程度计分, 最终评出不同优秀名次和优秀个人等奖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索, 勤于动脑, 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促进交流与团队合作意识, 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中巩固本课程基础知识。

(4) 引入课堂“小组合作”的考察方式, 并完善细化评定标准。

以仪器分析课程为例, 随着分析、检验实践的进步和发展, 各种分析和检验方法被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之中, 涉及面之广, 靠学生单独学习和老师理论授课, 不利于课程更好的延伸和发展。

在课堂中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的考核方式, 并细化考核标准,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研究课题, 然后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研究, 得出结论并在课堂上以演讲的方式展现出来。评价由老师和同学共同完成, 并且针对小组成员每个人担任的不同角色及所做的工作进行评价, 对完成突出的同学给予优秀的奖励。这样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 又提高了学生参与小组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同时还提高了学生之间的的合作意识, 也体现了考核的公平性。

(5) 引入“动手实践”的考核方式, 加强学生实践精神。

理论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仪器分析课程为例, 该课程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是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利用较特殊的仪器, 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形态分析。仪器分析方法所包括的分析方法很多, 目前有数十种之多。每一种分析方法所依据的原理不同, 所测量的物理量不同, 操作过程及应用情况也不同。因此, 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和应用, 学生的动手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我们在课程中添加了相关实验课程, 通过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的表现, 从对实验原理的掌握、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情况、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处理、和实验报告的完成这些方面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综合的评价。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对于课程的掌握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而是实在的运用, 改善了一进实验室就手足无措的窘境。

(6) 考试命题多样化, 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

在最后考卷命题时, 要做到题型多样化, 而且有意识的加大主观应用题型,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就仪器分析这门课程来说, 除了单选、名词解释这些考察基本知识的题型, 要适当加入主观题型, 例如:在某次实验过程中, 学生写出遇到的问题, 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设定让学生表述对该门课程的发展展望, 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 大胆的写出见解;还可更进一步, 拓宽领域, 让学生结合其他领域的技术或理论来加深对本课程的深度理解。这样灵活多样的题型, 还能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拓宽自己的视野。

上述课程多元化考核体系的实施, 实现了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和质量的评价, 使得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平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并通过主动学习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弥补自己的不足。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 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上述实践, 我院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相应提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极大提升, 有力促进了我院相关学科的发展。考核方式的创新也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因此, 我们在实践中, 只有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新的思想教育方法, 创设新的教育手段, 才能使高校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摘要:本科生教学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下, 课程考核方式的优化与改革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从目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的课程考核方式的片面性和相关问题入手, 提出了几点考核方式改革的措施, 进行了相关探索和总结。教学方法的改革, 也要不断进行回顾反思, 总结经验, 提高技能, 不断改进。并要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变化,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求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以期为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考核方式,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麻洪蕊, 许国庆, 丁点点.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提高教学管理效果[J].中外企业家, 2014 (34) :215-216.

[2]曹雷.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及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0, 31 (4) :487-490.

[3]徐雅琴, 白靖文, 王丽波.有机化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讨[J].高师理科学刊, 2013, 33 (5) :118-120.

本科生课程 篇8

1 木材学的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木材学的概念正在不断更新。学者们的研究范围也逐渐扩大, 原料也逐渐从纯木材或来源于木材的范围, 扩展到所有能够提供木质部成分或植物纤维的天然物质, 并将它们统称为木质资源材料。木材学从木材的生长、木材的化学组成、木材的宏观和微观构造、木材的物理及力学性质、木材的化学性质以及木材的缺陷几个方面系统的介绍了木材这种天然的高分子材料。另外, 为维持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竹类、藤灌类以及作物秸秆类等非木材的木质资源材料, 希望能充分利用更新速度更快的作物和农业三剩物从而填补木材市场的空缺。在课堂教学之外, 学校还设置有木材学实验课程, 包括木材命名与分类、木材显微构造、木材识别、木材力学性能测试等实验。

2 木材学的作用及意义

今天我们国家的林业形势, 需要一批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我国的森林资源相对世界来说较匮乏, 自改革开放以来, 大量森林被过度砍伐, 天然木材资源流失。随后国家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2], 明确禁止采伐天然林, 努力恢复我国森林资源。因此目前我国可用木材资源一部分靠进口, 另一部分为人工速生林, 木材性能相对较差, 而且木材加工利用率低。大多数木材加工企业经济发展模式粗放, 经济效益低, 加工污染大。要改变现状, 促进林业发展, 就必须注重林业人才的培养, 必须从专业基础抓起。木材学作为研究木材资源的基础学科, 必须加大学习力度。

其次对于木工专业, 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木材学对学习其他课程有着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它不仅引导学生的入门, 在课程专业领域的讲解也有一定的深度, 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3]。木材学是否掌握的踏实, 是评价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要素之一。

木材学研究木材的构造、性质、机械加工性能, 这对于板材加工企业来讲, 是生产的前提条件, 因此木材学是人造板生产的理论基础。木材科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人造板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文献[4]中提到从某种意义上讲, 《木材学》是指导人造板生产、研究的血液, 在整个人造板生产中起到骨架作用。

在木材学课程中, 涉及大量的木材宏观特征识别和木材细胞微观构造的学习, 书中新概念和专业术语较多, 内容丰富, 层次鲜明。因此既是内行人可以查看的资料书, 也是外行人了解木材的必看教材。

3 高校教育改革下的木材学

进入21世纪, 我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 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并没有实现技术的独立, 创新型人才严重匮乏。所以国家规划了一系列优秀的工程师、优秀的农业和林业人才、优秀的法律人才等的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国家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东北林业大学木工专业加入到其中, 这意味着我国林产加工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对高等林业院校的重视程度有所加大, 也体现了在新时期国家对农林科学的重视。国家对林业的逐渐重视以及高校的课程改革也促进了木材学的快速发展。木材学的内容也得到扩充, 不仅全面研究木材, 也逐渐开始研究其他生物质材料, 如竹材、藤灌木类、农作物秸秆等。

高校把特色教学视为教育改革重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高校应强化自身的特色, 合理定位、各展所长。这使得作为林业院校特色学科的“木材学”课程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平台, 有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5], 如东北林业大学广泛利用东北地区树种开展教学研究, 而南京林业大学则结合自身地域广泛研究竹材。

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 将大学生学习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成立了如东北林业大学———吉林森工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一批重点建设的实习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促进了把学校研究的理论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结合起来, 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培养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本科生应充分利用新形势下的改革资源学好木材学

4.1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成果的影响因素之一。有限的时间内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更好的学习有用的知识。高等林业院校木工专业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木材性能和木材加工、利用及木质复合材料的性能、结构、生产工艺, 这些人才能从事科学研究、工艺技术、产品研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应具有较强的信息查询能力, 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 在学习木材学时不仅要注重基本理论的学习, 更要搜集与专业相关的最新信息, 获得与生产实际相符合的能力。

4.2 注意掌握基本概念

明确了目标就要为之而奋斗,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对基本概念的深刻理解。木材学基本概念丰富, 理论很多[1], 如三切面, 微纤丝倾角, 细胞壁次生壁S2层, 木材的尺寸稳定性等。这些概念我们必须熟记并反复理解, 能够掌握要领。这样, 在分析木材物理及化学性质的问题以及解决木材实际加工中遇到的问题时才能找出解决方法, 做到举一反三。

4.3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木材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成果, 是和自然友好相处的结晶。木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是科学工作者经过大量科学实验和人们长期生产实践得出的。所以, 学习木材学一定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仔细观察, 勤于思考, 多做实验, 将定性了解上升为定量研究, 并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加以检验。

4.4 注意比较学习

基本概念、规律较多是木材学的特点。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熟记各个概念, 然后要注意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比较它们的含义, 明确什么问题适用什么概念, 真正理解其中的要点, 并熟练掌握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6]。

如: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 它们体现在外观的最大不同点就是树叶的形状, 而它们都是由植物细胞组成, 但是内部微观结构又不同, 阔叶树种细胞分工更明确有导管而针叶树种则没有;再如木材的纹理和花纹, 木材的纹理是指木材的微观构造影响到木材外观的特征, 而木材的花纹则指宏观上体现的木材外观, 但木材的外观特征由两者共同组成。

通过比较, 可以提高学习新知识的效率, 从本质上理解和掌握概念、规律。

4.5 注意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的走科技创新道路。创新可以使一个历史内涵丰富的民族持续焕发出新的活力, 提高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大学本科生应积极动脑, 留意细节, 努力发现身边的创新点。木材学不仅研究高大乔木, 也研究竹类、藤灌类以及农作物秸秆等, 所以学生的思维也应该更广阔, 不能仅局限于老师课上所讲的知识。近几年很多木材学者都在研究新型的木质资源材料, 也有一些已经规模性投入使用, 如竹地板。在我们身边, 大到木质建筑, 小到木质工艺品, 这些都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6 利用网络课程

新时代有新的学习途径, 各大高等林业院校都已经建设了关于木材学课程的网络平台, 本科生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登陆网上图书馆及友好院校网站, 利用各位名师的优势, 利用课余时间上网多看、多学, 总结问题找老师解答[7]。充分利用精品课程展示平台, 观看各位教授的精彩教学视频, 自主学习, 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参考文献

本科生课程 篇9

模式(Model)最初从物质形态领域形成,后移植到认识形态领域,目前已逐渐转变为一种方法体系、范式体系和结构体系(翟亚军,2011)。教学模式最初由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和威尔(M.Weil)等人于1972年提出,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教学模式应是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符合教学规律、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要素与教学结构的教学活动总和(高坤华等,2014)。国内学者关于教学模式构成要素的观点如表1所示。

笔者认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念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课程教学活动的范式和计划,其要素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设置比较

如表2所示,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性质为专业课,其学分数为2或3。

三、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目标比较

笔者对几所高校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比较,具体见表3。

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活动的预期效果与最终境地。如表3所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一是要求学生了解与掌握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要求学生准确理解企业财务报表结构;三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企业基本财务指标分析方法,包括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分析等;四是要求学生学习与初步了解企业财务报表拓展分析的相关知识,包括综合业绩评价、盈余预测与管理、企业价值评估等。

四、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内容比较

教学内容除传统的课本教材之外,应有经典专著和参考教材、文献资料作为补充,还应包括学科前沿、实际应用、新兴技术、科研成果等。这些内容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必须进行系统重构(高坤华等,2014)。

目前,以下几所高校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1)上海财经大学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绪论;基本原理及基本报表;财务分析的基本内涵;财务分析的方法;流动性及风险评价;经营效率评价;盈利性评价;成长性评价;现金流量状况评价;综合分析。(2)东北财经大学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分析理论;财务分析的信息基础;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析;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发展能力分析;综合分析与业绩评价;趋势分析与预测分析;企业价值评估。(3)南京大学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报表分析概述;财务报表构成;财务报表分析基本方法;财务报表分析的扩展和综合运用。(4)首都经贸大学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会计信息与证券市场;基于价值评估的资产负债表分析;基于价值评估的损益表分析;基于价值评估的现金流量表分析;基于价值评估的非财务信息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投资风险分析;盈余特征、盈余质量与盈余预测;盈余操纵分析;盈余预测;基于盈余预测的价值评估与投资决策。(5)江西财经大学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分析概论;财务分析信息基础;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发展能力分析。(6)南京财经大学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分析理论;财务分析信息基础;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发展能力分析;综合分析与业绩评价。(7)南京审计大学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报表分析概述;融资活动分析;投资活动分析;经营活动分析;现金流量分析;投资回报率和盈利能力分析;信用分析;前景分析与估值;财务报表分析的运用:综合案例。(8)上海金融学院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报表分析概述;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现金流量分析;上市公司特定指标分析;财务综合分析;会计操纵与财务预警分析。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包括课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以及核心问题等(宋夏云,2015)。通过以上汇总可知,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四块:一是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如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涵义和目的、财务报表分析的信息基础、财务报表分析的程序与方法等;二是企业财务报表的结构分析,如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析;三是企业基本财务指标分析,如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等;四是企业财务报表的拓展分析,包括综合业绩评价、盈余预测与管理和企业价值评估等。

五、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比较

如表4所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等。

六、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考核方式比较

如表5所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核相结合为主。

七、研究结论

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其教学目标在于:一是要求学生了解与掌握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要求学生准确理解企业财务报表结构;三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企业基本财务指标分析方法;四是要求学生学习与初步了解企业财务报表拓展分析的相关知识等。本科生财务报表分析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企业财务报表的结构分析、企业基本财务指标分析和企业财务报表的拓展分析,其教学方法主要有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等。

参考文献

[1]高坤华,余江明,段安平,雷磊,李新潮.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5).

[2]乔伊斯,威尔.丁证霖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3]宋夏云.本科会计学《会计前沿》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

[4]万伟.三十年来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15,(1).

[5]王雪芹,奚凤兰,陈士强.《运动生理学》教学模式创新及实践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1).

[6]臧凯,李英.爱情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山东社会科学,2015,(12).

本科生课程 篇10

课程是教学之本,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十分重要而又基本的教学建设,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体现了知识、能力、市场和未来四个方面的导向作用。面对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与替补日新月异,在本科生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要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标,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现存的本科生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本科生当作小学生,严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笔者针对所承担的高技术纤维课程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适应于本科生课程设置的教学方式。

一、本科生培养的现存问题

当前我国本科生教育主要还是以知识化的教学方式为主,主要是“句号教学”,即给学生传授正确无误的知识,比如概念、公式、定理等等,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对本科生智慧的开启,忽视对本科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忽视对他们科学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从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专业面过窄、功利性过重、文化陶冶过弱、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

尽管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已经成为我国本科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课程体系的前沿性、国际性不足,滞后性的问题突出。理论教学并不能凸显应用性的特点,致使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应用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高技术纤维课程教学主要内容

笔者所承担的课程是“高技术纤维”,是为材料学学科本科生开设的。本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法有二:(1)在教材和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反映学科前沿,在内容上覆盖高技术纤维的知识点。邀请材料学领域多位专家,针对其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做详细的介绍,即包括特殊高分子原料的聚合、高技术纤维的加工原理和方法,以及高技术纤维在下游产品应用中的技术原理,以使学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提高学生综合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形式上坚持生动、多样,坚持以人为本,师生互动,严格要求,启发式指导。坚持以高分子纤维加工成型基本原理为要素,把学生在专业基础所学到的知识和高技术纤维的结构性能联系起来,解读最新的重要研究论文和学科研究热点,这些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对高分子专业的学习热情。并于今年刚刚开始设立“高技术纤维”教学网站,计划在最短的时间内继续丰富该网站,为学生扩展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创造条件。

在四年制的本科生培养框架下,基本上是一门课程由一个教师主讲,教学组织不够紧凑,教学内容比较随意,教学方法多采用讲授式的“满堂灌”。而本课程推行的是由多位学有专长的教授分专题共同主讲的“拼盘式”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每位教师将本专题的研究动态、研究方法、个人的研究精华和心得传授给学生,尽量压缩描述性的知识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主讲教师采用启发式的研究性教学,灵活运用讲授法、研讨法、演示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经过多年建设,“高技术纤维”课程目前己形成一支忠诚和热爱教育事业、学术造诣高、结构合理的高素质、高水平师资队伍,在教学和科研工作都取得了突出成绩。队伍中既有学术造诣深、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授,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知识层次高、互补性强,在年龄层次上体现了良好的梯队结构,不仅保证了课程建设很好的衔接,也使得青年教师在团队中不断得到锻炼和发展。

三、高技术纤维课程教学与本科生培养的关系

课程设置的目标在于,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大型实验、职业技能培训及考核,逐渐能达到扩宽本科生视野的目的,为本科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提高自我开发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本科生首先通过高技术纤维课程的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然后进行大型实验,在实验室专家指导下进行实验,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经过了实验阶段的锻炼之后,具备了独立动手实验的能力;最后,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及考核,通过的并颁发证书。

1. 优化课程内容设置

创新教育的开放性首先是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及时把本学科的科研研究成果和新的科学概念引入教学内容中,重点在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尽量多地讲授能凸显高技术纤维最新的知识,将基础与前沿、系统与特色有机结合,既体现了高技术纤维方面当前的发展方向,同时又充分体现了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的学科特色。教师授课不再采取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法,而是带给学生该领域的前沿信息,并与学生共享自己在该领域的科研成果,本着厚实学科基础、开阔学术视野的宗旨,使此专业课程与本科生今后人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不断吻合。

2. 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大型实验相结合

传授知识无疑应以课堂为主,以教授书本知识为主。但这些是完全不够的,形式也比较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在实验中掌握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教师还采用了以课题形式开课,即教师与学生组成课题组,以攻克课题为目标和途径开课,这样可以直接将学生导入科研氛围,熏陶其科研素养,提升其综合能力,在教授的指导下,本科生以个体或团体的方式进行学习和交流,开展实验研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试验中的问题,从而在科研的实战训练中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激情,提高技术开发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指导大型实验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兴趣的动手投入实验,以此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观认识与客观经验相结合、实用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目的。

3. 考核与评价

为本课程制订了完善的考核与评价标准,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从微观层面考核和评价本科生的实验技术,另一个是从宏观层面按照行业单位的用人标准考核和评价本科生在专业实验方面的技能,最后合格者将颁发职业技能证书。

总体来讲,本课程结合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需要,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在教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同时,也为高性能纤维自主化、产业化提供推广和促进作用。该课程的建设对激发学生热爱专业,献身科学,增加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介绍了高技术纤维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将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邀请多位资深教授讲授其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的同时,通过一系列大型实验的操作及深入到企业中的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对创新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充分体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宗旨。

中外大学本科课程管理比较研究 篇11

本文通过对国外大学本科课程管理的研究,与国内大学本科课程管理比较,从中探析了当前我国大学本科课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我国大学本科课程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本科课程课程管理

一、课程管理的内涵

课程管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学校对教学工作实施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遵循教学规律,行使管理职能,对教学活动各因素进行合理组合,使教学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从而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狭义指对课程采取的管理(经营)措施。是属于教育管理、学校管理的一部分。

二、国外大学本科课程管理方面的研究

(一)在课程管理制度方面

美国大学和日本大学都实行以学分制和选修制为核心的本科课程管理制度。学分制作为建立学生个性化主修计划、测评教师教学状况及教学成果、配置教授和教学资源、指导学生选课与学籍管理以及学费收取制度的重要依据,是美国大学管理本科课程的主要手段。日本大学的学分制度和学分计算方法也很灵活,即使学习未满四年,也可以提前毕业或直接报考研究生。

在选修课方面,美国大学本科选修制由预选课、试听课、选课、退增课、交费等环节组成,在教学计划规定范围内,每学期选几门课,选什么样课,选哪位任课教师,由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通过试听课做最终决定。日本大学学生可以根据各学科教师的指导,按照专业、兴趣爱好及将来的出来选修所喜爱的科目,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在本科课程体系的发展情况来看,本科必修课程在减少,选修课程数量在不断增加。

(二)在课程管理过程方面

在课程规划方面,美国、日本等大学凡涉及全校性的本科课程规划变革,学校都会成立由大学校方领导、学校专家、教育专家和学生组成的本科课程评估委员会,对本校现行本科课程体系进行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根据课程改革思想,提出新的学校层面的课程设置方案,经学校有关机构批准予以实施。

在课程实施方面,美国大学在具体授课方式上,多采用大课教授和小课讨论的形式。日本大学更多地采用小班级规模授课方式,将学生人数控制在20名以内,便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在教学方法上,美国大学采用较多地一个办法就是合作学习。日本大学在实践中,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研讨式的答辩为主。让学生不断动手探索,养成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彼此协作精神,同时研讨式的答辩检查督促了学生完成的实验工作。

在课程评价方面,美国大学注意定性和定量、课堂与教程、现状与未来的几个结合。另外,美国一些大学还采取非常规性的评估,如新来的教师要由同行评估或专家评估等。日本大学对课程的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外部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最终评价结果向社会和公众公开,起到了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

在课程更新方面,美国和日本大学在课程更新方面,即课程设置和审批程序等方面都非常严格,但大学可以按照自己的办学方针和理念以及对各学科的不同理解设置专业课程,使大学课程出现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特点,这有助于形成大学自身的教育特色和办学特色。大学能够针对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做出更灵敏的反应,及时把握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压缩旧有的课程,增设新的课程、专业,注重培养创新型和急需型人才。

三、目前国内大学本科课程管理方面的现状

(一)选修课的比重过小,课程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的必修课分量过重,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狭窄的学科领域,知识结构单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受到压抑。在当今的大学课程设置上,一些学校仍然把选修课当作摆设、装点门面,而学生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有的把选修课分为限定选修和非限定选修,其中大量的都是限定选修,那么也就等同于必修。

(二)课程种类有限,内容含盖面狭窄

大学所开设的课程种类不够丰富、内容不够宽泛,不能很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这也是不能真正贯彻和落实选修课制度和学分制原因之一。因为没有更多的课程设置,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多方面的兴趣只能通过自学来实现了。由于我们大学课程的设置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要求,也就大大降低了大学教育的社会作用,同时使学生和学校有了疏离感。这种课程的设置还会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据调查,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所学的课程只有不足40%的内容是自己所需要的。对于所学课程内容陈旧率的问题,被调查对象中有24.5%的学生认为比较陈旧的知识占所学知识21-40%;有27.6%的学生认为课程知识的陈旧率在40%-60%之间。尽管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陈旧率有不同的看法,反映出的事实是,我国当前大学课程的确存在不少问题,同时也折射出大学生对课程的自主性选择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四)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呆板,人数众多

我国多数大学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还采用传统的授教方式,即老师讲授,学生听课这种被动单一呆板的教(下转第29页)(上接第27页)学模式,使老师和学生形成了两个独立的个体,使其教学内容很难互动起来。学生对所接触的知识也很难深入理解。又由于近几年来,高校的扩招,大班教学是高校教学模式的主要方式。学生和老师一起就特定题目进行提问、回答、讨论机会几乎为零。使得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五)课程评价方面过于走形式

国内部分大学虽然开发了网上评估系统,对其所授课教师,学生可以在网上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对于评估的结果是否有专人汇总分析,同时编写学期评估报告,包括学生的评估分,教师的相对教学水平,课程及授课改进建议等反馈给教师本人,有待考察。所以课程评价方面过于走形式。同时评估方式过于单一。

四、国外大学本科课程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一)实行弹性学分制,优化选课机制

实行弹性学分制是解决课程结构不合理和课程内容狭窄的有效手段。实行学分制,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突破:一,学生可以跨学科、跨领域学习,同时主修或者几个科系。二,学生的职业化学习,学校力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三,开放式学习,建立学分转换制度,使学生可以在专业、院系、校际、地区之间流动成为可能。在选课机制上,是根据大学的传统特色和教师的整体专业优势和条件,设置各具特色的本科教育课程。尊重学生个体选择,培养学生个性。

(二)建立学校一级的课程委员会,统筹本科课程体系改革

大学校方要真正重视本科课程体系建设,从整体上对本科课程体系加以改革和创新,而不能只是那种修剪枝叶式的改革。为此,大学首先要加强本科课程管理的领导力建设,成立由学校领导、学科专家、教育专家组成的本科管理委员会,对学校的本科课程体系进行统筹规划,管理正规,使学校课程种类丰富,内容能跟得上现代化进程的形式,真正以培养实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三)提倡设置更多的小班教学模式

增加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专业教育人才,是设置更多小班教学模式的前提。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倡学校设置更多的小班讨论课程,每个班限制一定的人数,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讨论,以此加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的互动,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进行提问,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四)本科课程体系应突出学校特色,评价体系多样灵活

大学的课程设置应该反映其教师的价值、学生的能力和学校的办学宗旨。建设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本科课程体系,应该是我国大学提高办学水平、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着眼点。大学办学特色的突出标志在于培养的人才具有学校自身特色,这也是学校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具体表现。至于课程评价体系方面,应做到操作规范,反馈及时使评价体系过程呈运行状态。评课方式不单单有学生评教,还应该有教师互评、专家评教等多种方式,这样才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改进课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圻福.大学课程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231.

[2]谢宏等.日本大学学生养成教育的特点.[EB/OL].http://www.shagri.org/nkrx/go.asp?NewsID=562.2009-07-29.

[3]旋天颖.美国大学课程与专业管理及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7,(5):90-93.

本科生课程 篇12

应用波谱学作为应用型课程,是化学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着重讲授如何应用现代物理手段来确定各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学生通过对“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质谱”各章内容的学习以具备解析简单有机分子结构的能力,并掌握利用现代测试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缺乏对抽象知识的具体感性认识,因此觉得课程枯燥,存在畏难情绪,意识不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

1.由于波谱学课程内容涉及量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等化学学科多个研究方向及量子物理学等知识,理论基础艰深难懂,而课程又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前提下将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客观上存在学习难度。

2.在学习该课程前,学生所接触的课程主要是理论或基础性知识,极少经历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相关能力及心理状况不足以适应课程的要求。

3.随着高校对教学、科研的投入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单位拥有高分辨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质谱仪、紫外光谱仪等高端现代测试仪器,在硬件设施上有明显提升。然而上述大型仪器更多的是服务于科研而非本科教学,绝大多数本科学生依然没有或很少有机会接触、使用仪器,实验环节的受限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

二、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教学工作改革

1.转变教学观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改变传统的注重教授知识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尤其注重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引导,培养学生自学习意识,提高学生获取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2.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应用波谱学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除了基本原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综合、灵活运用的程度,但是课程本身难度大、系统性不强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因此从教与学双方面考虑激发学习的源动力———兴趣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生活经验中熟悉的案例进行课程导入,注意寻找兴趣点,用兴趣点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认识到课程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例如在核磁共振波谱章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听说的医院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作为课程导入内容,让学生觉得核磁技术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通过上述的导入设计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新课内容有一个由表及里的学习与实践过程。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该工作是切实有效的,尽管课程内容的难度很大,学生学习课程的热情很高,能主动思考更多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根据培养方案,学生在此前已学过有机化学课程并接触到过相关知识,但只有一章的内容,学生意识不到其重要性。因此,在授课前开展摸底测试,难度要求略高于基础有机化学课程的要求,此项措施不仅引起学生对课程的重视,自我认识自身的知识水平,教师亦可因此了解实际学情,为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引导学生树立“所定购教材只是主要参考书”的观念,列出有关的参考书目,从教材选用的模式上引导形成学生广泛阅读、自主学习的意识,辅助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中学的“计划式”向大学阶段的“自主式”过渡,以期更快更好地探索适合课程特点及自身的学习方法与模式。实践中我们发现较优秀的学生的转变更明显一些,中等程度的学生会感受到课程的革新而普遍存在着较大的兴趣。

4.教学方法多样性,讲求实效性。(1)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根据课程特点,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用恰当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充分认识到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的关键环节。在关键知识点设计问题,并根据问题的性质及难易程度选择解决的方式,如让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再加以适当的补充和讲解,或作为思考题要求学生课后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解答。通过提问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2)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根据应用波谱学理论抽象难懂、信息量大等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来达到有效传授知识的目的。加强教师运用技术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了教学内容,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根据应用波谱学理论抽象难懂、信息量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来达到有效传授知识的目的。加强教师运用技术的能力,将仪器、原理等不可及的内容集合动画、文字、图片、声音、音像剪辑等手段进行展示,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使课堂效果更为生动,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了教学内容,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3)积极开展网络课堂建设。随着Internet技术及其向宽带、高速、多媒体化方向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是高校教育适应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是高等学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最主要形式之一。而学会、习惯于使用丰富的网络优质资源不仅是现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自主学习及终生学习能力培养及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形成适合于应用波谱学课程学习方法的内容之一。通过网络课堂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共享资源,利用网络远程教学平台弥补课堂教学学时及师生交流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此外,我们充分利用自建的及其他广泛的优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在教学中引发学生对一问题的好奇或者设置一些疑问,并通过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整理分析、推论验证的过程,增进学生解决问题并对问题形成系统解释的能力,培养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5.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课前的摸底考试、网络资源的使用等环节对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法及习惯形成强大的冲击。在新事物面前,学生的惰性会阻碍其接受新事物而使教学模式改革难以推行。为此,把教学的过程与课程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网络课堂中开发在线测试系统,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课程成绩中卷面成绩占50%,在线测试成绩占30%,平时成绩(课堂讨论、主题探究等)占20%,通过网络资源使用参与考核体系的方式,一方面达到全面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促成学生改变旧的学习方法与观念。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由最初的抵制、抱怨到慢慢的适应,许多学生觉得波谱学课程尽管难度大但还是很喜欢,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高。从历届学生使用类似难度系数的试卷库考试成绩来看,近五年来,平均成绩在平稳上升,可为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有力的证据。

通过上述教学模式改革措施的实行,我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适合我院专业特色化学类本科生应用波谱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新增加课程的实验环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实效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及终生学习意识,经历三届学生教学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运用波谱学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显著提高,学习兴趣浓厚。当然,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涉及到学校硬件条件及软件平台的条件及政策是教师教学环节中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希望能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并加以改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

参考文献

[1]潘为高,罗彭,等.高校药学专业波谱学应用型教学模式[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3):107-109.

[2]岳文瑾,吴之传,高建纲.近代测式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大学化学,2010,(6):34-36.

[3]郭丽冰,陶曙红《.波谱解析》课程教学改革及教学效果调查分析报告[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4):480-481.

[4]许招会,王畝,等.浅析波谱分析课程教学改[J].光谱实验室,2007,24(3):400-402.

[5]郑卫新,章鹏飞,吴静,郑辉.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教学前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2-235.

上一篇:工程项目建设经济管理下一篇:PCB的设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