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本科生

2024-09-25

药学本科生(共11篇)

药学本科生 篇1

新世纪药学科学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宽厚扎实的药学基础知识,而且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及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的素质与能力。我校药学专业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以培养具有从事药学科学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药师和药学科研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学制为4年。对于这样一个新兴的专业,学校高度重视,广大专业教师在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一直在探索本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改革呼声越来越高,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国内许多高等院校构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本科教育改革的新模式,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家名校均进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和实践。所谓“导师制”,最早产生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被称为“导师”的教师在一定期间内,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长期以来国内的导师往往专指研究生导师,负责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本科生教育则一般采用统一规格的班级授课教育管理方式。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为改善目前本科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病,高校一直在努力进行教育改革,从最初的“年级教师统管”到了“兼职班主任负责制”的介入,再逐步融入到了今天的“导师制”。我校也在药学专业的本科生中尝试应用“导师制”,本文旨在结合本校药学专业本科生中应用“导师制”的实践过程谈几点体会。

1 认真遴选本科生导师

本科生导师资格的认定。导师应为人师表,不仅需要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能够给学生实实在在的专业指导,还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善于与学生沟通,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 为此,我校遴选本科生导师的标准包括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多年教学经验、较高学术地位的专家教授,以及具有创新思想、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堪当重任的中青年教师和具有较高学历者。这些专家学者或学术骨干在学术上有一定的造诣,在教育过程中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潜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从事最感兴趣的问题研究,彼此更容易沟通。

实行双向选择制度。一个导师对应的学生人数尽量控制在8人以下。由导师按个人专业、课题方向拟订计划简介并提前让学生了解;由辅导教师召开动员大会,组织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与要求;再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相应导师。应尽量尊重个人填报的选择意愿,特殊情况经辅导员与师生商议后适当调配。

遴选的本科生导师与研究生导师有一定的区别。研究生导师更侧重于指导学生科研,而且学生的研究方向也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但本科生导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是可以按学生的个性和经历指导学生在校期间的修养、学习、生活、成长的“全导师”。本科生“导师制”是个性化教育,起着“教书”、“育人”的作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丰富。

2 明确导师职责

导师在师生关系确立后,应首先拟订教学计划,针对不同的个人,做到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严格管理与亲情感化相结合。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有计划和记录,注意安排与学生定期见面,引导学生适应学习生活环境,指导学生按照学分制要求选课,端正学习态度,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和先进经验,保证顺利有效的学完全部规定课程。

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法纪、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和排除心理障碍。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培养自身的兴趣,发挥个人特长,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有意义的文体活动。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查阅文献、翻译英文论文、写综述、听学术报告、形成课题思路、设计课题以及参与课题实践与讨论,使学生能够较早的接触并且参与到科研当中,提高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本课题组多数成员都积极参与了承担本科生导师的实践工作,所带学生人数控制在1-3人,通过与指定学生的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解答学生在各方面遇到的困难,赢得了学生的认可与尊重。

3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面临的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如何保证本科生导师数量和质量的问题。目前,高校办学规模普遍都在扩大,短期内国内教学资源特别是师资力量短缺,容易造成一定时期内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局面,这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全面推广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另外,导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所带学生的培养质量,甚至对周边的学生也有影响。所以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应有章可循,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导师职责、任职条件、考核办法、激励条例等,加强规范性操作,防止导师制工作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走过场现象。

怎样激发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的兴趣是必须注重的问题。 导师对学生是指导者,不是替代者,这就要求导师寻找一些有效的方法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在本科生科研训练的过程中更应该如此。要重视学生的科研结果或成果,适时、及时地予以鼓励和表彰,这一方面是对学生能力和自身价值的肯定,同时将使学生增强自身的成就感和责任心,有助于学生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科研活动中。

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 撰写本科毕业论文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需要进行详尽的设计与思考。许多本科生平时疏于写作,懒于思考,故而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往往是力不从心。另外,学生完成论文时间大多与报考研究生、求职招聘“撞车”,致使许多学生对论文的设计、实验等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明显不足,很难达到标准。加上用人单位对于毕业论文的内容和质量不重视,使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不重视,造成本科生毕业论文总体质量不高。

协调导师、辅导员和上课教师之间的工作关系问题。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应承担哪些工作,导师与辅导员关系如何处理,是并存还是取其一,一位导师指导多少学生合适,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的体会,一般一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最多不宜超过8人,这样才能确保指导质量。

4 实施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措施

建立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各高校具体做法不一,但目标是一致的。我校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应进一步完善,作为亲身经历本科生“导师制”全过程的一位工作者,面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感受到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力度:

加强本科生导师的职业培训。 结合开展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大讨论,及时转变教师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使每一位导师能认识到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调动每一位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理解接受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观念与模式,并能结合自己的具体工作,自觉强化“素质”意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体系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作为导师,不但要了解自己所讲授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位置、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还应了解整个教学计划的结构,每门课程的位置、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以及学分制的基本构成、基本制度及运行的基本体制,以及学分制下本专业教学计划的结构、培养目标、业务要求、各模块之间的关系、学分比例等,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

建立健全本科生导师聘任制。 学校应当建立严格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制定奖励措施。导师在受聘期间应享受导师津贴,导师工作按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计入教学工作量,同教学工作量一样享受校内津贴,将导师考评结果记入教师年度考核档案,作为教师晋职晋级评优的重要依据。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负责任的、不能为大学生起到表率作用的导师,应及时终止其导师资格,宁缺毋滥,并视不同情况给予相应处理。学生论文在重要刊物上发表、课题获奖的,应对指导教师进行奖励,以体现对其工作成绩的认可和尊重。应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确保一定的经费投入,如添置科研设备,落实课题经费、社会实践经费等。

调整毕业论文完成时间,加强本科生论文撰写培训。 应制定学时计划,安排论文写作知识讲座,使学生掌握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规范论文写作格式。尝试将毕业论文完成时间提前至3年二期和4年一期,保证足够的论文设计与实验时间,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应记入成绩册,对毕业论文不合格者应延迟其毕业时间。

要正确处理导师、辅导员和上课教师的关系。 辅导员主要侧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组织活动,辅导员管理学生,多是集体指导,工作繁杂,工作量大;导师主要侧重负责学生的学习指导工作,以个别指导为主。导师工作应同辅导员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导师指导的内容可能更宽泛一些。教师结合教学过程进行思想教育,有着自身的有利条件,导师与教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很大的区别,导师要在教育和教学中对学生全面负责,既教书又育人,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导师一定是教师,但教师不一定是导师。

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本科生导师要及时引导,趋利避害,使计算机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有益工具。例如,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文献、翻译文章、写综述,还可以利用发电子邮件、上网聊天等形式互相交流与沟通。因此,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需要信息化方面的软硬件支持。

实践证明本科生导师制是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仍需逐步解决,以使这项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使之更好的为高校的本科生教育服务。

摘要:为探索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优秀药学专业本科生的有效途径,我们在药学专业进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大胆尝试。经过几年的实践,就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在药学专业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总结,浅谈几点心得与体会。

关键词:药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韦耀东,邓如平,黄丽.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创新型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6):1002-1003.

[2]江振友,林晨.医学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2):152-154.

[3]杨明.本科毕业论文现存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79-80.

药学本科生 篇2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每年特定时间都会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本文根据自身情况,对中药学本科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就业方向、就业目标做了相关分析,并对当前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就业;中药学;大学生

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是一年求职高峰期。随着我国加入WTO,中药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中药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中医药院校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本科中药专业,招生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中药专业也已由原来的大中药学专业分化为中药学、中药制药、资源与开发等专业或方向。各种因素导致中药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1.就业形势

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高校毕业生有727万,或者只有网络那句老话“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才能描述这种情况。事实上,除了727万这个规模之外,今年的毕业生面临的挑战还包括连续几年饱和的市场以及往届“剩”下的师兄师姐们。

据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发布的《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该机构认定的100家“最佳人力资源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届本科应届毕业生45577人,比2013年的招聘量下降7.3%。这意味着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难度与去年相比还会加剧。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开设中药学专业的院校有近百所,主要以医学类院校为主。2013年,在京招收中药学专业的院校约10多所,包括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公布的2011年本专科就业情况显示,中药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85%。但在不同院校,就业情况有所不同。单从就业率来看,在如此残酷的大环境下中药学的就业形势似乎还不错。2.就业方向

中药学专业毕业后一定要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能力。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

中药学就业方向能在药房、各级各类医院药剂科、药厂、药品检验所、医药公司、医药院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医疗卫生系统、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部门、中医中药科研教学单位、中成药企业、中药进出口公司、中药生产经营部门、中药种植生产加工企业、医院中药房、科研机构及卫生行政部门等与医药相关的单位从事中药鉴定、设计、炮制、制剂、管理、质量控制与评价、合理用药以及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中药学人才。

3.就业目标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当前的医药行业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对用人需求基本上已经饱和,中小城市、城镇及基层小单位对本专科以上的专业的人才则需要比较迫切。但大学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过分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但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

政府机关工资和福利方面待遇比较高,升迁的机会也很多,而且十分稳定,除非主动辞职或者犯重大责任事故,一般可以获得终身制的工作保障。诸多优厚工作条件,使得该类单位对应聘人员学习成绩、在校表现要求都非常高,要求必须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公务员考试,以及单位内部的笔试、面试,才有签合同的可能;因为各个机关人员流失量都不大,使得每年政府机关可以提供的职位都很有限,僧多粥少的现状,更导致竞争异常惨烈!

教科研单位相比之下就业机会稍大,但近些年门槛普遍有所提高,尤其高校及国家级科研单位,本科学历几乎没有被聘用的可能。一些医药类中专学校,以及地方级的医药质检部门,尚有吸纳本科生的职位。

医院、医药企业及药厂等单位,所能提供都是一些基层职位,例如去医院药房的工作内容就是调剂(抓药),制剂室就是制药,企业一般先会分到下属药店做销售人员,根据表现才会逐步转到管理岗位,药厂也要先去生产一线做技术工作,这些都是基层的工作,也是很多本科生难以接受的工作,因为对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一旦熟悉了长时间干下去又会感觉很枯燥,而且一些职位需要一定交际能力,但待遇普遍不是很高。很多本科生感觉自己接受了四年高等教育,结果要做这些以前都是初中、中专毕业的人员做的工作,拿着相对来说“微薄”的工资,很吃亏,很辛苦。

所以很多同学选择了医药销售这条道路,这条道路几乎没有门槛,靠的就是一张嘴,也就是所谓交际能力,而且没有工作时间的限定,因为工作就是到各个医院或者药店去跑业务,不管什么时候去,也不管在这上面花多长时间,只要每个月都能完成上级分配给的业务,就能拿到基本的工资,多出来的业绩算额外收入。因此,只要能力够强,跑出好的业绩,就会被公司重用,就能赚大钱,当然,如果没有完成基本的业务,也可能会一分不挣。4.就业指导建议

当前,中医药院校在就业工作中存在盲点,就业指导思想多关注就业率,虽然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但忽视就业质量。这不利于毕业生进入社会的主劳动力市场,不利于学生实现其人生价值,长远会影响到毕业生的社会声誉,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学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1)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2)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学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而不是仅仅在大三了才临时抱佛脚的上几节就业指导课。(3)对于中药类专业毕业生,特别是中药资源、中药栽培等专业的毕业生,服务基层,能够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应积极向毕业生进行“三支一扶”等大学生服务基层政策的宣传、解读工作,引导学生到西部、基层就业。(4)中药院校毕业生受传统文化和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普遍存在自主就业意识不强、独立创业意识缺乏等问题,不善于利用国家政策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实现有效就业。学校应结合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环境,加强对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引导学生利用创业优惠措施,鼓励学生将专业优势转化为商机,开展针对中药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5.结语

药学本科生 篇3

摘 要:为增强药学类本科生的就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药学类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研究,对于有效促进药学类毕业生充分就业、优质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R9

随着“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发展和医药行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对药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愈加急迫。然而,在药学类毕业生总体供小于求的良好态势下,药学类本科生的就业现状却不容乐观。许多毕业生盲目择业、仓促就业、频繁跳槽,甚至一毕业就失业,突显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过于强调毕业一次就业率,而缺失对学生终身职业规划的深入分析与引导。本文将结合云南中医学院药学院近年来开展的药学类本科生(以下简称“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实践,探索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建设。

一、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是缓解药学生就业压力的现实需要

对于药学生来说,专业既是特色[1]。个人职业目标的确定,必须要建立在对所学专业全面掌握和对自我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关心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思考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方向,思考职业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鼓励学生设计可行的职业规划方案,并通过参加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活动,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准确定位求职目标,实现就业。

(二)是完善药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客观要求

从现行药学生人才培养大纲来看,一是专业基础课程多、任务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二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缺乏针对具体院校、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系统研究课程的本土化;三是药学类本科教学计划中未设置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课程,专业知识体系难以支撑在营销类企业工作的药学生发展;四是实践教学环节少,直接导致学生职业实践少、职业经验少,社会适应能力差。开展系统的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对药学生专业课程教学有力的支撑和补充,对完善药学人才培养方案起到积极作用。

(三)是帮助药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

根据对近几年毕业生的追踪调研,药学生在择业时表现出对“铁饭碗”、大城市、高收入的热衷和迷恋,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许多毕业生不愿意回到农村,甚至不满足于在制药企业潜心从事生产和研发,而是扎堆在“考碗族”、“医药代表”的大军中。为此,开展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将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要求逐步内化为个人价值理念和自我意識[2],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以此自觉指导职业选择,提高就业满意度和稳定性,实现生涯规划目标。

二、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内容设计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而是一个课程体系,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贯穿于学生的课内课外,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针对药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应当从课程体系、实践活动、服务信息化等方面对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内容设计和实践探索。

(一)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1.新生入学教育。对大一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唤醒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3]。通过开学典礼、专业介绍、经验交流、专题讲座、参观重点实验室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实现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大一阶段开设《职业发展规划》公共必修课。通过科学成才、认识自我、探索工作世界、决策与评估等章节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规划。

3.大二阶段开设《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业任选课。让学生了解行业内就业环境和形势,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能够根据就业形势做出就业选择。同期开设《创业基础》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了解创业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素质与能力。

4.大三阶段开设《就业指导》公共必修课。该课程包含求职应聘者简历材料的制作、求职礼仪与面试技巧、政策法规的解读、就业信息的收集、职场适应等章节,加强准毕业生的求职心态、求职技巧、政策法规、合理维权等教育。

5.大四阶段毕业实习。通过实习初步检验前期教育教学成果,引导学生加强意向职位的自我学习和知识补充,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同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招聘会或宣讲会,让学生切实了解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不同需求,尽快完成从学生到优秀职业人的过渡。

6.毕业德育答辩。要求毕业生对其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成长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梳理思想历程、专业学习、素质拓展、身心成长、法治意识、价值取向、发展规划、职业定位、社会责任、使命抱负等方面的收获、得失及感悟,形成德育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答辩。德育答辩即是对本科生整个大学生涯的总结和回顾,也是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检验和评估。

(二)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活动

1.打造精品专业实践教育活动项目。分年级、分阶段举办专业实践教育活动,例如:低年级开展“文化育人月”、团队素质拓展训练、“诚信、感恩教育月”等德育教育,增强药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和职业期盼,有效降低药学生的职业风险[4];大二、大三阶段举办药学知识竞赛、实验设计大赛、实践技能大赛、校友生涯人物访谈、走进医院药企等活动,巩固药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促使他们认真思考自己适合从事的职业,以及自身存在的欠缺和不足,进一步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大四阶段举办毕业生简历设计比赛、模拟招聘大赛、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等特色活动,提升职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融入职场。endprint

2.借助学生团体提升综合能力素质。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党(团)支部、学生社团等学生团体作用,搭建校园文化活动平台。由学生自主设计、策划、组织实施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创业计划大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等活动;成立“考研辅导小组”、“创业团队”等学生社团,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管理、服务作用,培養锻炼学生组织、协调、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就业胜任力[5]。

3.课后配套职业规划咨询与辅导。设立药学生“职业规划咨询室”、“职业指导工作坊”,由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以及企业人力资源从业人员担任咨询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或小团体教育、咨询、指导与服务,帮助药学生制定和调整大学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开展相关职业训练,解决职业生涯各类困惑,排除就业期的心理焦虑,保障身心健康。

4.跟踪就业指导延伸至毕业后。为毕业学生搭建服务反馈平台,定期进行电话回访或单位走访,进一步提供职业指导。为刚入职的学生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岗位,更好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路径;对还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学生进行重点帮扶,帮助其尽快实现就业。通过跟踪就业指导来反馈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与缺失,进而不断完善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思考和总结,并对在校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借鉴信息。

(三)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信息化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信息化已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常态。职业生涯数据库建立和数据分析,在线教育学习,网上求职面试,利用互联网和微博、微信等即时社交互动软件发布就业信息、开展问卷调查、追踪毕业生就业动态等工作都将成为药学类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社会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广阔。药学类本科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当是学生在内心动力的驱使下,结合社会职业的要求和社会发展利益[6],建立在扎实的学科基础和精深的专业知识之上的终身发展规划。药学类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建立,应本着对学生个体和家庭、学科及学校建设,以及对产业和社会发展负责任的原则,全员、全方位、全手段、全过程的进行探索和构建。

参考文献:

[1]吴雅娜,药学专业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J]成功(教育版),2010,12:228-229.

[2]姜秀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途径[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2(6):16-17.

[3]朱四化,肖湘君,黄月圆.基于辅导员视角的药学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探析—以桂林医学院药学院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7(6):155-156.

[4]龙跃洲,周田田.加强药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几点做法[J]中国医药科学,2013(18):146-147.6

[5]白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与途径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3):61-66.

药学本科生 篇4

医药行业的发展与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紧密关联, 被称作“朝阳产业”, “生物制药”更是医药产业中的一颗明珠。而中国国务院2013年《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这一份指导性文件, 以及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都将“生物制药”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突破点, 在国家层面上对其给予大力支持, 由此可以想见, 生物制药产业将会获得高速发展, 也会带动整个医药产业以及其他相关的产业的发展, 这对我国药学类尤其是生物药学类专业人才的数量有了迫切的要求, 也对毕业生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基础学科知识教育中结合最新生物药物信息分析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二、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现象非常明显

近年来, 医药产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药学类本科生的多方面需求。以上海本地复旦大学药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本科生毕业流向为例, 2009年复旦大学药学院本科生的流向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 考研30%, 出国20%, 医药行业30%, 事业单位6%, 其他行业10%等。具体分布于国内外医药企业、医疗设备企业、国家药品检验部门、国内外药物研究机构、制药厂、社会药房和医院、高校等事业单位, 除此之外, 也有不少学生毕业之后进入了金融行业、咨询行业、审计行业、快速消费品行业、食品行业和国家机关等, 或多或少地从事与医药行业相关的工作。交通大学药学院2006~2009届本科毕业生也体现相似的趋势, 从事非医药行业人数比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从11.1%上升到17.4%。2011年徐喜林等作者对江苏省药学类高校毕业生的流向进行了分析, 从事医院药房、制剂、配置中心等部门工作的药学毕业生占5.4%, 从事卫生服务站、红十字中心等乡镇社区医疗体系工作者占7.9%, 另外还有部分毕业生选择了灵活就业, 占1.1%。[1]2012年谭雄斯等作者对广东肇庆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类毕业生流向的调查报告显示, 2010年毕业生中, 医院/社区卫生院占38.3%, 医药经营企业就业比例39.1%, 制药企业就业比例3.8%, 其他就业比例18%。[2]综上, 上海、江苏、广东三省部分调研结果都显示了目前高校毕业生流向的多元化, 以及基础学科偏重型的生产行业如药厂就业人数下降的现象, 这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三、高校课程设置结构以基础知识框架为主

目前医药类高校在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统一性, 由于其各自发展方向, 以及传统优势并不完全一致。分析上海地区两所综合性高校药学院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复旦大学药学院以药学、化学、生物学为主干,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药理学、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和药事管理学等。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设置主要有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生药学、生物技术药物等。专业类药学院校则在包含上述课程之外, 各有自身的特点。如中国药科大学课程综合程度高, 相比沪上两所综合高校药学院, 它还开设的各类中医药相关学科课程及工程类课程;吉林化工学院则开设了化工原理、生物制药工程、生物制药工艺学等课程, 定位在服务生产企业的“一线工程师”。[3]与前文所述的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以及现今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多元化相比, 目前高校教学的课程知识内容单线化, 偏理论化, 缺乏与现实药物市场信息的互动。导致在生物药物大发展的社会现实下, 许多药学类毕业生甚至不知道一些常规的生物药物种类, 例如单抗药物、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 更谈不上最新的生物药物的发展现状了。如何贴近现实社会药物市场现状, 对现有的本科知识进行有机串联、整合, 那是高校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四、药学类本科教育如何进行新的适应性改革

针对药学类本科教学的创新性的改革有很多。赵卓等作者[4]对生物制药课程实验课程进行探索性改革, 希望进行“一体化”教学, 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周鸿立等作者[3]准备构建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体系, 提出“重下游、重工程、重实践”的“三重”培养模式。宋凯等作者[5]对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进行有效教育改革, 实行“能力本位”课程教学模式。时小燕作者[6]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 如互动式与启发式教学结合, 多媒体方法的应用, 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等。但是很多课改都关注在药品生产领域, 而对于整个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还是有所欠缺。我国药学人才培养工作应明确自身定位, 明确培养层次;药学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药学人才的需求。

五、生物药物信息日新月异

最近二十年中我国的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 基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都被广泛应用到制药行业, 对于药物的生产工艺和药效都有很大的提升, 在目前我们的制药工业中大部分都是来自生物制药。[7]根据全球顶尖的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2009年公布的调查数据[8], 显示了最新的生物药物信息及生物药物种类的动向。如单克隆抗体是2007~2008年美国销售的最大组成, 每年超过130亿美元的份额, 以每年10%速度递增, 而单抗药品中最大的3个药物是Remicade、Rituxan、Avastin。而生长因子的销售额虽然每年还超过110亿美元, 但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2007~2008年的以10%左右的趋势下降。而我们目前本科教学中虽然有部分的生物药物知识的章节, 但是都是相对比较老旧的药物品种, 也基本没有侧重点, 无法反映现今的生物药物的最新的研究热点和社会需求。

六、最新生物药物信息课程的设置构思

该门课程的设置时间应在本科生接受相关的基础知识传授以后 (如大二或大三阶段) , 有了这些前置的基础, 更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和串联, 否则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补充前置的基础知识。课程的内容将从最新国内外生物药物获得, 可对药物进行分类:单克隆抗体、生长因子、激素、融合蛋白、细胞因子、治疗性酶、重组疫苗、血液因子、抗凝血剂这九大类。然后从每个大类精选近年来最热门的生物药物, 进行介绍。如单抗药物可选择市场份额最大的3个药物Remicade、Rituxan、Avastin进行跟踪, 综述从原理、药效、药理、药代等相关的信息及最新的研究进展。授课形式将以研讨型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 负责跟踪介绍最新最热的生物药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该生物药物各个环节介入, 检索从最初的开发到最新的研究成果, 以多媒体汇报的形式进行20~30分钟介绍。由指导教师对其中涉及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梳理, 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

最新生物药物信息课程将有助于本科学生开阔科学视野, 了解整个科学研究发展的热点问题及社会最大的需求问题, 对药学类本科学生的无论考研、出国或者选择就业都是极有裨益的。此外课程将可以有效的锻炼本科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表达组织能力及知识点的有机整合,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不仅要及时的更新现有的药物知识, 还必须对药物涉及的各个领域知识进行整合, 最后达到“教学相长”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喜林, 王巧琳, 张倩.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J].药学教育, 2011, (5) :57-59.

[2]谭雄斯, 王景, 张明.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分析[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2:92-96.

[3]周鸿立, 杨英杰, 金星, 钟方丽, 王亚红.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2, (29) :77-81.

[4]赵卓, 郭刚, 邹全明, 吴超, 鲁东水, 罗萍.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 :1742, 1753.

[5]宋凯, 陈文武.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的有效教学[J].药学教育, 2012, (28) :37-40.

[6]时小燕.生物技术制药教学初探[J].中国医疗前沿, 2010, (5) :90, 29.

[7]刘佳, 高巍.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 (3) :368-370.

药学本科生 篇5

【摘要】通过几年实践,探索了提高中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专题实习效率的方法,包括及时安排课题,认真带教;布置文献综述写作,定期检查,指导;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结合课题内容讲课、讨论;指导毕业论文写作。通过该过程,实习生能在有限的实习期间获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中药学包括制剂、分析、鉴定、炮制、化学等方面,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较强的专业。中药学专业本科生要达到具有初步的独立业务工作能力,除了学习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经过比较长时间的实践才能打下基础。经过3年多的书本知识学习和一定的教学实验,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较多,但实际工作能力,如试验设计、仪器操作、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中药制剂制备、科研思维的能力还是相当欠缺的。因此,毕业专题实习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来说,是非常宝贵的阶段。

多年来,由于考研和就业的压力,对学生的毕业专题实习产生了很大影响。考研前,学生没有心思投入实习。如通过考研初试,还需要时间进行复习、复试。未通过初试或不考研的学生面临找工作的煎熬,经常请假面试,有的单位甚至面试通过就要求学生上班。实际上,按照中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要求,实习时间是比较紧张的。如果不抓紧,或不重视,学生自己收获不大。一些实用的操作经验没有学到,或没有领会,很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进入实际工作中发现自己对很多业务工作不能胜任,很多试验操作没有掌握,这时才体会到实际操作能力、实际经验和科研方法的重要性。

如何在有限的实习时间让学生学到较多的实践知识,写出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我们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找到了提髙中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专题实习效率的方法,即及时安排课题,认真带教;布置文献综述写作,定期检查,指导;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结合课题内容讲课,讨论;指导毕业论文写作。现论述如下。

1.及时安排课题和认真带教

及时安排课题,使学生能够尽早进入角色。课题的难度以学生经过努力,能在实习期间完成课题,并写出质量较髙的毕业论文为宜。课题太难,学生容易产生急躁情绪;课题太容易,学生会觉得收获不大,实际能力提髙不大。一般可以安排以下课题:某复方中药制剂中君药的含量测定研究,或正交试验优选某复方中药制剂的提取工艺条件研究,或中药有效部位的纯化研究等。使学生通过完成课题,学会课题试验设计,掌握一些基本的试验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操作,中药含量测定的方法学研究,正交试验的设计、计算,以及具体的试验操作方法等,锻炼自己的科研思维能力。带有研究生的老师可以安排研究生具体带教,让学生参加研究生课题中的一部分工作,但指导老师要经常到场指导。指导老师经常到场,能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试验能力,领悟能力,适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并通过具体的试验指导、讲解,学生领会深刻,记忆清晰。

2.尽早安排学生撰写文献综述

撰写文献综述,对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别人的试验方法、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有很好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文献综述的内容应结合实习课题,通过文献查阅,使学生对自己毕业专题的研究状况有较深入了解;通过搜集文献资料的过程,可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和积累资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布置任务前讲述《如何查阅文献写作文献综述》的讲座,内容包括文献综述的特点,原始资料的查阅方法,文献综述的格式、内容,原始文献的归纳、整理、分析等,规定完成文献综述的时间,让学生有一定的压力。学生的接受、领悟能力不同,其分析、综合、写作的能力也有较大的区别。指导老师不时地检查、指导过程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检查、指导,了解学生的水平,并针对性地指导。经过反复几次的检查、指导、修改,学生能写出较好的文献综述,提高自己的分析、综合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3.利用实验室条件、氛围,让学生互相学习、提高

在一个大实验室中,有较好的实验条件和较多的仪器设备;有带教经验丰富的老师;有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不同老师的专业不同,承担的课题不同,进行不同的试验,涉及中药提取、纯化,中药化学分离,中药含量测定等。每个学生跟着指导老师,一般只完成一个大课题中由一部分,不可能涉及到很多试验。

为了利用良好的实验室条件和氛围,我们让做不同课题内容的学生互相观看,互相学习、讨论,了解其他实验方法和知识,如做提取工艺研究的学生到做化学成分分离的学生处了解中药有效成分分离的方法;做化学成分分离的学生到仪器室学习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有效成分的含量;在进行C02超临界萃取中药挥发性成分、中药提取物喷雾干燥试验时,让学生去观看学习,这样,学生没有亲手参加某些具体实验,也可以通过学习、讨论了解熟悉不同的仪器,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思路。

4.毕业实习的中后期,结合实际安排讲座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对课题的设计、操作等有了一定实践经验后,及时安排部分讲座。讲座的目的是让学生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后,再从实践到理论,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对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讲座的内容主要有:正交试验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中药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髙效液相色谱仪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这些课程多是学生们在试验中参加的,也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上用得较多的知识,同时也是学生们在课堂学习时因为缺少实践机会而较难深刻理解的部分。

讲座采用多媒体形式,理论结合实际,包括一些具体的实例、图谱、表格,简便易懂,使学生通过听课对课堂上曾经听过、但较难领会的知识点很快有了深刻的印象和理解。原课堂讲课时,学生没有实践基础,只能死记硬背,现在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其讲课效果远远优于课堂上纯书本知识讲课。如在讲授《正交试验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课程中对如何选择正交试验表,如何结合课题实际情况设计因素水平,正交试验方法,注意事项,试验结果的计算分析,正交试验助手软件的操作等内容进行论述,学生容易明白并熟悉、掌握;在讲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含量方法的研究》中,对供试品的制备方法,阴性对照品的制备,方法专属性考察,流动相和流动相比例的选择,以及其他方法学考察内容,结合具体实例、图谱进行讲解,学生容易掌握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的内容;对高效液相色谱仪器的操作和常见问题的处理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一定经验。讲座中针对学生在试验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回答,很受学生欢迎。

5.认真指导修改学生的毕业论文

毕业专题做完后,指导老师结合课题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认真指导、修改,让学生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初步掌握撰写的方法。

药学本科生 篇6

【摘要】基础化学学科作为药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药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就针对培养学生的技能,提升知识容量,定期对一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和一些拓展性的知识给学生做专题讲座,以培养学生自身知识构架,开阔学术视野为目的进行了深入的问卷调查,以期得到更好的与本科医药学教育相匹配的专科报告架构。

【关键词】药学 化学 基础课程 专题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51-02

一直以来,基础化学学科作为药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药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发展,基础化学学科在药学中的应用也需要与时俱进的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针对药学学生开展一些相关的专题讲座,丰富教学形式,定期开展一些相应的学术专题讲座或者沙龙,让学生参与其中,开阔学生学术视野是目前相对比较缺乏的[1]。因此,针对培养学生的技能而言,提升知识容量,定期对一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和一些拓展性的知识给学生做专题讲座,以培养学生自身知识构架,开阔学术视野为目的,更好的为本科医药学教育教学服务。

因此,根据该研究目的,本研究针对化学的专题讲座,对我校本科医药学专业的同学进行了针对各种化学相关专题报告的调查问卷,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

1.学生对各种专业讲座还是有着相对较高的需求,大多数学生都期望每个学期可以有专题讲座至少三次以上。需求三次以上的占到了85%以上,由此可知,大学本科学生对于专题讲座的需求还是相对比较旺盛的,对于拓展和延伸相关领域的诉求应该在我们今后的教学和教育引导方面更多加强。

2.学生对于参与讲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和建议,学习一些个人感兴趣的知识以及为自己以后的专业和规划有一定帮助。这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讲座的需求还是有目共睹的,一些符合学生需求的讲座一定可以得到学生的支持。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对于演讲者的名气并不是学生关注的要点,而是对于讲座本身的知识性、内容性和适用性有要求。在问卷调查中没有学生选择对演讲者慕名而来听讲座的,因此,在后续,我们应鼓励有一定专长的老师和邀请一些在相关领域有独特见解的人士来给学生做讲座,并不说一定要名气非常大的,只要其讲座的内容能够给学生知识和建议,或者讲一些学生们觉得感兴趣的内容,也或者可以给学生们以后的职业规划和专业学习有一定引导作用的,都可以开展专题讲座,这样可以大大扩大专题讲座的范围和内容,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职业规划都有一定作用。

3.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学生普遍反映讲座的时间大略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为宜。学生调查问卷的普遍反映,大概在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之间的讲座是大家比较能够接受的。过短相对来时知识的传递性不够,而时长较长的话则会有一个精神容易倦怠和疲劳,达不到讲座的效果。因此,建议开展专题讲座时,讲述的时间大概在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而预留出大约15分钟至半个小时的时间给予学生提问和交流。并且,本研究也通过问卷对于讲座中所需要的交流学生是否会积极参与也进行了调查。有大约3/4的学生是视情况而定,有1/4的学生会积极参与,这说明一般学生都有参与的需求,但是需要根据讲座的内容而有一定的反应,如果太专业或者太过于精深的内容可能比较难达到共鸣。所以对于主讲的内容选择就尤为重要。在今后进行的专题讲座中应尽量选择可以激发学生共鸣的专题来进行,使学生有更多的认同感,从而达到提高专题讲座效果的目的。

4.同时,我们也对学生对专题报告结束后的一些效果进行了调查,对于听完讲座以后,学生大多都渴望可以得到一定的启迪,或者能够获得一定的知识,因此,学生对于专题报告还是有一定的期待和预期的。同时,我们也对讲座人的选择做了调查,从结果看,学生对于讲座人的选择则并没有特别指定。对于像专业人士、知名学者、商业精英等都可以作为讲座的嘉宾来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应该针对学生的诉求开展一些相应的专题讲座,这类的专题讲座当然除了化学相关的学科之外,应当包含更多的学科和所涉及的内容,诸如类似生物与医药学的结合。但是由于该研究主要是针对化学专业,未能对这类的专题报告进行更深入的剖析,因此,需要更多相关专业的专家、教师参与到其中,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接触更多的各类型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为我校本科医药学新本科专业的教育作出一定的探索,并打下基础,为以后更好的改进各方面的教学服务。

致谢:本研究得到了广西科技大学2014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吴永海.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职业技术,2006(22).

作者简介:

药学专业本科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篇7

关键词:药学,大学生,就业,去向

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 我国经济增速从2012年开始有所放缓。从大企业的裁员到小企业的倒闭, 从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这些因素都促使企业必须进行深化改革, 导致用人需求减少;另一方面, 由于高校不断扩招, 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699万, 再创历史新高,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中国高等药学教育从1906年开始创办, 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 为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 接近300所本科院校开设药学专业, 无论是药学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扩招, 都对药学本科生的就业造成巨大的冲击。本文以广州医科大学为例, 对该校药学院近三届本科生就业去向进行数据统计, 分析该校药学本科生的就业状况, 提出促进药学专业本科学生更好就业的对策。

1 药学专业学生就业状况

广州医科大学设有本科专业20个, 涵盖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法学五个学科门类。其中, 药学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 学制四年, 2008年第一届毕业生毕业。经对近三届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统计, 结果如下:

广州医科大学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医疗卫生单位、企业和考研, 没有到科研单位就业, 也没有自主创业, 就业率为100%。

(1) 医疗卫生单位还是药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医疗卫生单位还是药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 占35%~40%左右, 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2) 到企业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每年到企业就业的药学本科毕业生比例都在30%以上, 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3) 考研或出国深造的比例逐年上升:每年考研或出国深造的药学本科毕业生比例都在20%~30%左右, 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4) 到机关工作越来越难:最近两年都没有毕业生到机关 (药检所、公安系统) 就业, 显示药学本科毕业生到机关 (药检所、公安系统) 工作越来越难。

(5) 药学本科毕业生难以进入科研单位和自主创业:最近三年都没有药学本科应届毕业生能够进入科研单位就业, 也没有药学本科应届毕业生毕业后能够马上自主创业。

2 就业状况分析

虽然近几年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但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 以及医疗制度改革的推进为药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较大的机遇, 这也是近几年药学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2.1 毕业生选择医疗卫生单位就业的原因分析

广州医科大学是一所以医学为主的医科院校, 很多药学专业的学生高考时第一志愿都是填报临床医学或其他医学专业的, 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希望能到医院工作, 同时大多数女生也希望毕业后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而且能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 因而医疗卫生单位也就成为了相当部分药学专业同学的第一选择。

2011年,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的通知 (卫医政发[2011]11号) , 规定明确了卫生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工作, 同时对药学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与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 “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本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8%。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室) 的,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另行增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本机构性质、任务、规模配备适当数量临床药师, 三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5名, 二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3名。”因此, 这也增加了药学专业学生到医疗卫生单位就业的机会。

广州医科大学拥有8所直属医院和1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近几年医院也迎来了高速发展, 床位数不断增加, 这也解决了部分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2.2 到企业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的原因分析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 许多学生已抛弃了“铁饭碗”的传统思想, 自谋出路, 寻找一个能够赚更多钱的职业成为部分学生理想的择业方式。作为医科大学药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毕业后到医院药房发药, 似乎不太符合当初他们每个人填报高考志愿时的远大理想, 所以部分学生, 特别是男同学认为, 与其在医院默默无闻地工作, 不如到公司去闯一闯, 等积累了经验和资金后再选择创业, 从而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另一方面, 企业的岗位一般有销售、物流、管理和质检等, 能够适合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 所以到企业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

2.3 考研或出国深造的比例逐年上升的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中本科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 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了考研, 药学本科毕业生也不例外。一方面, 研究生的就业面比本科生广, 层次高;另一方面, 他们不想毕业后只是从事医院或社会药房的简单工作, 因而, 他们希望通过考研, 提高学历, 提升素质, 将来找到一份更好更体面的工作, 所以, 考研或出国深造的比例逐年上升。

2.4 到机关、科研单位和自主创业难的原因分析

药监系统的工作比较稳定、待遇较高, 因而成为了大部分药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首选。但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 药监系统的编制也越来越紧张, 基本达到了饱和的状态。另外, 药学专业本科学生可以报考的公务员岗位也比较少, 一般只限于公安系统的个别岗位。公务员考试是中国一大热考, 竞争非常激烈, 难度非常大, 而且公务员考试往往还需要强大的社会关系资源, 因而, 大部分学生只能望而却步。

科研单位要求的学历比较高, 因而药学本科毕业生难以进入, 部分同学也因此选择考研或出国继续深造。

创业是近几年国家提倡的就业方式, 但对于药学本科应届毕业生来说, 毕业后马上创业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近几年也有学生认为创业是最好的就业方式, 虽然不能毕业后马上实现创业的梦想, 但他们也愿意通过几年的打拼与闯荡, 积累经验和资源, 实现创业。

3 促进药学专业学生更好就业的对策

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 同时也是社会的问题、学校的问题和家庭的问题, 解决药学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多方的共同努力。

3.1 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根据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医疗卫生单位和企业是药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 同时2011年,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 使得医院对临床药师的需求增加, 因而学校可考虑调整专业设置, 设置临床药学、药物制剂、药事管理等方向。

3.2 加强校企合作, 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

开展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是高等学校解决学生实训及就业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企业吸纳优秀人才, 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应该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 努力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在学科专业建设上,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领导和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定, 把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及素质的需求, 落实到课程体系上;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学校可以聘请企业具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或者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实训上, 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部分工作岗位, 使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进入实际工作中, 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此外, 还可以通过设立企业奖学金, 科研合作等方式加强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3.3 调整期望值, 注重能力培养

目前, 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 脱离了社会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性。在择业过程中, 存在择业观的误区, 往往过多考虑工作地点、工作报酬以及工作稳定性等实际利益因素, 或者过于追求自己毕业后马上要找到一份舒服、稳定、待遇高的工作。但现实的情况是, 应届本科毕业生经验不足, 学历不高, 动手能力差, 与同人单位以及岗位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 应届毕业生必须认清形势, 面对现实, 切实转变就业观念, 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同时, 根据社会发展与职业需要, 在道德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不断提高, 增强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 药学专业学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多方共同参与和努力, 才能促进药学专业学生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谢玉诚, 诸晨笛, 闫璐颖.药学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分析[J].新西部, 2012 (11) .

药学本科生 篇8

1 方法

教学改革分3个模块逐步试行, 即基本技能训练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模块一:选择最基本的, 必须掌握的实验内容, 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严格的训练, 要求实验操作熟练、规范。实验内容完全由教师选择, 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和趣味性, 时间上实行半开放。

模块二:在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实验能力, 能综合运用基本技能, 具有了一定的药理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 选择综合性的实验内容, 让学生对药理学实验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实验基本按照实验指导书中设定的内容进行, 实验内容体现应用性和综合性, 时间上实行半开放或全开放。

模块三:先由指导教师讲授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科研论文的基本要求, 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探索、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按照完整的医学科研模式, 即“选题—立题—查阅文献—开题论证—完成实验—撰写结题报告或科研论文”模式, 自主选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拟定技术路线, 利用各种实验技能, 认真操作、仔细观察, 获取客观实验数据及结果, 然后综合运用医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得出相对客观的研究结论, 完成科研论文的撰写。

2 结果

笔者在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2008级药学专业本科班级进行调查。主观指标方面:发放开放式教学效果调查表36份, 收回36份。结果统计表明:认为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自己学习积极性的有33人 (占91.7%) , 认为此种教学方法能够提升自己综合素质的有31人 (占86.1%) , 认为此种教学方法能增强学生实验技能的有35人 (占97.2%) 。36人中有19人 (占52.8%) 认为自己能通过预习和阅读资料完成查阅目前所开设实验的相关资料、实验的基本准备工作、主要实验步骤的操作;而教师稍加讲解要点而无需示教, 就能完成实验的有11人 (占30.6%) ;完全需要讲解、示教, 才能完成实验的有6人 (占16.6%) 。

客观指标方面:与2008级临床专业传统教学组相比, 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的2008级药学专业学生的理论考试平均分为82.5分, 传统教学组为82.0分, 实验理论考核的平均分传统教学组为76.0分, 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的药学专业组为83.0分, 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规定命题后由学生自行设计、操作实验的考核中, 传统教学组平均分为38.0分, 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的药学专业组为81.0分, 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 讨论

3.1 开放式实验教学在我校药学专业本科生中开展的可行性

我校高度重视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 对围绕此教学宗旨进行的教学改革大力支持。同时, 我校为全封闭式管理学院, 学生的所有时间都由学校统一安排。所以, 学生查阅资料、准备药品试剂、自行实施预实验的时间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

药理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药理学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实验巩固药理学理论知识, 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将开放式实验教学法应用于药理学实验教学, 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3.2 开放式实验教学在我校药学专业本科生中开展的必要性

受前苏联教学模式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1]。传统的实验教学形式主要由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先进行示教, 再由学生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实验, 最后由教师总结、分析实验结果。这种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主, 学生的学习思维是围绕教师运转, 使学生的思维单一、僵化。学生丧失了主动思考问题的机会和能力, 容易产生依赖性, 降低学习的积极性, 会导致学生成为“经验型、模仿型”的人, 显然, 这不符合现代实践性教学的思想教育。

另外,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以及受到实验仪器、条件的限制, 现行的药学本科药理学教学大纲对实验教学的内容及要求不甚明确, 教学内容没有突出药学特点, 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而且药理学实验内容大多为验证性的, 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动手能力, 不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从2004年开始, 现代医学教育观指出医学教育“应从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 从一次性教育向连续性终身教育转变, 从知识型向智能型培养转变”。因此, 药理学实验教学不仅要起到验证药理理论的作用, 更应在培养学生思维和科学创造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方面发挥作用。应进一步加大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 改革原先封闭的实验教学模式, 变被动为主动, 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 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提供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尽早学习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最新知识, 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研工作能力, 创造出更为优秀、更具社会效益的实验成果。

3.3 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优越性

开放式实验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不再是课程的主宰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辅导者和合作者, 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开放式实验教学以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为基础, 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过程。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 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 直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 实验操作, 观察、搜集、处理实验数据及撰写实验报告等方面的能力, 为学生今后能在相应的工作岗位进行独立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药学本科生 篇9

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 是实现本科生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环节, 是对学生本科阶段课程学习的总结和提高, 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对学生科研作风与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 因此, 如何引导和带领学生顺利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 使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教学相长, 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 锻炼学生的毅力和意志, 具有重要意义。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法, 直译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是 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在加拿大的Me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创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推荐, 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2]。它与传统的 LBL (Lecture-Based Learning) 模式有着根本区别。PBL教学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目前, PBL的教学方法已在世界多所医学院校逐渐推广应用, 在国内也逐渐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3]。传统的PBL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学生的课堂教学, 目前在国内也有将PBL应用于实验教学中的报道[4]。笔者结合自己带教本科实习学生的教学实践, 尝试将这一教育理念应用于药学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实习中,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研究对象

徐州医学院2003级临床药学专业本科实习生1名, 蚌埠医学院药学系2004级本科实习生2名。

2 研究方法和结果

在带教实习学生进行毕业专题设计时, 将PBL教学理念贯穿于科研选题、文献检索、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全过程中, 力争做到“立足学生, 重在引导, 教学相长”。

2.1 科研选题

选题是实习学生进入实习阶段的第一步, 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课题, 对于学生在半年或一年实习时间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经历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带教方式多为带教老师指定一个题目, 学生只管跟着做就行了, 至于为什么做和怎么做, 学生一般很少有机会去考虑。近几年来, 我们教研室在实习生选题这一环节, 较好地将PBL教学理念贯穿到了其中, 把选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首先由各位指导老师提出个人拟开展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在全体学生面前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同时对希望从事该项研究的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提出要求, 供学生在自主选题时参考。接下来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自由选择指导老师和研究课题。这样的做法, 使学生在决定自己实习期间做什么具有了主动权, 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自己并不喜欢的研究方向, 在毕业实习开始之初, 就有了兴趣和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经过这样一个选择带教老师和课题的过程, 绝大多数实习生满怀信心地投入到了毕业实习中去。笔者先后带教徐州医学院和蚌埠医学院的实习学生, 在选完带教老师同我讨论具体课题时, 都对这样的选择方式感到很新鲜和满意, 学生的选择权得到了尊重, 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2.2 文献检索

选择了指导老师和课题方向, 这只是科研工作的第一步, 接下来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做和如何去做, 这就需要学生对将要开展的研究工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PBL教学法收集资料的环节中, 利用网络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是否能够获取足够的、与问题相关的、前沿性和准确的文献, 往往直接影响PBL实施的最终结果[5]。这就无形中督促学生必须要提高其文献检索能力, 而这也正是科研工作必不可缺的重要能力之一。

虽然学生在本科阶段已经接触了一些文献检索的知识, 有些学校还给本科生开设了《医学文献检索》的选修课, 但如何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大多数学生还懵懵懂懂。我并没有简单地将自己前期已经准备好的文献直接交给学生去阅读, 而是鼓励他们根据我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自己提出检索的主题词, 学会应用“Medline”、“PubMed”等网络数据库, 尝试着自己去检索文献。在查阅文献中遇到问题后, 再一起分析解决。徐州医学院2003级实习生所做的课题是一项与皮肤过敏性疾病药物治疗相关的课题, 主要研究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的情况及治疗用药方案,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学生在文献检索中, 选用了“皮肤过敏”、“药物治疗”等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但基本没有检索到课题需要的文献, 经过对课题的立题依据和研究目的进行仔细分析后, 将关键词改为“皮疹”“合理用药”后重新检索, 很快查到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经过这个过程, 学生对文献检索有了新的认识, 对课题的研究目的也更明确了。

2.3 实验设计

药学专业包含多个领域, 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药物化学等等, 在实际科研工作中, 一个课题往往是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对于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而言, 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已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学习, 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则是他们实习中最重要的任务。在设计实验方案时, 首先让学生根据文献检索的结果提出自己的想法, 自己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实验方案, 包括所需的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实验方法、结果分析等, 然后邀请正在做相关研究的高年级研究生参加, 以讨论会的形式对学生提交的方案进行分析, 请学生自己讲述设计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 大家一起进行讨论, 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的方法。通过这种“脑力激荡”, 往往一个个好的“idea”就产生了。学生感觉思路清晰了, 目标明确了, 方法落实了, 其他人也各有启发,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充分释放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这也许就是PBL理念的精髓。

2.4 结果分析

带着问题去查阅文献, 带着问题去设计实验, 通过实验得出结果, 对结果的分析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尤为重要。蚌埠医学院04级实习生进行的是一项与烧伤后创面修复相关的课题, 其中一部分实验是考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在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上的表达。根据现有文献, 我们知道MMP-9在人肺部成纤维细胞中存在阳性表达, 但在真皮层中是否存在表达尚不明确。带着这个问题, 学生设计采用RT-PCR法检测MMP-9 mRNA的表达。几次PCR实验结果始终未见期待的阳性条带出现。是PCR的条件有问题?还是MMP-9在真皮成纤维细胞上不表达? 通过一步步地排除实验和对结果地分析, 考虑可能是引物设计的问题, 于是重新合成了两对引物。但结果还是令人失望, 新的一对引物依然没有拉出目的条带, 第三对引物目的片段处出现了目的条带, 在其他位置却同时出现了杂带。学生一筹莫展, 面对这个结果, 笔者提示他考虑一下是不是退火温度有问题, 学生立刻去查阅相关文献, 发现提高退火温度可以减少非特异性结合。于是在新的实验中提高了退火温度, 果然得到了预想中的结果。类似的经历贯穿着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结果,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果,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

3 讨论

目前, PBL教学法已成为世界医学教学改革的趋势之一,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 90年代以来, 开展PBL教学的院校逐渐增多, 对其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根据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多, 常为大班授课的实际情况, 经典的PBL教学模式很难实现, 所以各院校在应用时均做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并将其应用范围从课堂教学逐渐扩展到实验教学、临床带教及科研实习中。PBL教学法的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和认同。

笔者将PBL教学法应用于药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实习带教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实际应用PBL的过程中, 笔者体会到PBL深层意义上可以视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而并不只局限于一种教学方法。因此, 将PBL教育理念贯穿于科研选题、文献检索、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实习全过程中, 既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思想, 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理念, 同样可以达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PBL教学法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对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越性。虽然PBL模式产生于西方, 但其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要求。因此, 将其逐步应用于国内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罗焕敏.我国药学教育的现状及应注意的问题[J].药学教育, 2005, 21 (3) :8-10.

[2]黄亚玲, 郑孝清, 金润铭, 等.PBL教学模式探索[J].医学与社会, 2005, 18 (6) :56-57.

[3]邢杰, 阎玉文, 李鹏, 等.应用PBL教学法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6, 8 (5) :487-488.

[4]梁晓燕, 杨世民.提高我国高等药学教育质量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15 (1) :4-6.

药学本科生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湘南学院2005级两个新建药学本科班的学生 (共95人) 进行分组, 其中一组学生 (47人) 以传统独立专业实验方法进行教学。另一组学生 (48人) 则以经过优化组合后的整体专业实验方法进行教学。实验调查时间为2年, 计划从2006年9月, 到2008年9月。

1.2 实施方法

1.2.1 编制整体专业实验教材

在药学实验教改中, 根据高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人才培养总体要求, 以专业教材为依据, 制定实验设计原则, 编写《药学本科整体专业实验教案》。在编写过程中,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综合各专业课教学人员的意见, 力求将各专业实验课紧密结合起来, 同时使本教案保持药学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尽量减少各专业课间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和脱节。

1.2.2 实验技能分析

在学年结束后, 分别比较两组学生的实验课成绩, 以评价两组学生是否在实验技能上有差异。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实验报告成绩、基本操作成绩、实验理论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 经χ2检验, 分析两组学生上述成绩是否有差异。

1.2.3 学生意见反馈调查及分析

在学年结束时, 以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意见。问卷调查内容包括:通过实施不同的实验教学法后, 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分析能力是否有提高, 以及是否激发学习兴趣和增强团队合作精神等。汇总意见后, 进行统计分析。

1.2.4 学生对整体专业实验教学认同度的调查

以问卷形式调查学生意见。调查内容包括:是否有必要进行整体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 整体专业实验教学与专业理论课学习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 整体专业实验教学应占的比重等。学年结束时, 汇总意见进行统计分析。

1.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所有资料均录入计算机中, 并由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学生实验技能考核结果

期未考试结束后对2组学生的实验技能考核进行比较。结果经χ2检验表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学生对独立专业实验教学与整合专业实验教学的评价

期未考试结束后调查2组学生对2种教学法的反馈意见。结果表明整合专业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并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归纳分析能力。两组经χ2检验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讨论

我校药学系的相关科室本来就是一个综合的教研室, 因而我们的教员多数讲授过药学专业的多门课程, 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而由于场地的原因, 我们的实验教学也是穿插进行, 这些都为我们的实验整合教学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条件。

整合课程的优点在于:①课程的整合保证了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完整和接近实际, 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学生可以学到宽泛的、自由的、整体的和富于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③整合课程具有不受体系束缚的灵活性, 因而便于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来充实和更新, 使课程更具时代感和先进性。一方面可以把新知识纳入课程体系, 另一方面为开设新学科提供了时间保障。同时, 还有助于发展受教育者的开放意识和国际合作精神[2,2] 。

整合性专业实验教学除了向学生介绍药学的相关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药学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追踪先进科学技术、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才能提高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 成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2,2] 。

整合性实验是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趋势, 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 比如, 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适应时间, 对教师业务能力的挑战, 实验设施须增加经费进一步地完善, 实验室管理任务将变得繁重, 等等[4] 。综上所述, 整合性实验是药学实验教学改革中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 也需要药学中的各个二级学科间的相互协调合作, 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调整和创新, 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努力。

参考文献

[1]林菊英.“生物的进化”教学设计中的四处整合.生物学教学, 2006, 31 (2) :28-30.

[2]乔敏, 路振富, 孙宝志, 等.学习哈佛经验, 建立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体系的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 (4) :44-46.

[2]何萍, 杨棉华, 林晓珊, 等.以系统整合为基础, 构建临床医学本科课程体系.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 (3) :527.

药学本科生 篇11

为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5],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该工程中“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部分[6],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提供了平台和支撑[7]。课题组基于历年指导药学类本科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实践体会[8,9,10,11],在分析当前医药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创新性实验计划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创新性实验为平台的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的核心思想、学生选拔、团队组建、培养环节与内容设计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以丰富和创新现有药学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提高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1 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构建背景

1.1 医药行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扶持和医药产业界的努力下[12,13],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迅猛,药品研发、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均显著提升,行业监管日益专业化、规范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14,15]。这些新形势对于医药从业人员,尤其是药学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药学职业领域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关注其是否具备良好的科研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与组织沟通能力[16,17]。然而,传统培养模式受培养定位、教学方式、内容及资源等方面限制,在科研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个性化培养方面着力较少,难以满足医药行业对药学类本科人才的新要求,已成为制约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18]。因此,针对这些问题,不断创新药学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医药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1.2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已成为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平台

自2007年教育部推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以来,逐渐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多个层次的创新性实验计划体系,资助力度和实施范围越来越大,为广大本科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自我、挖掘自我、提升自我的良好平台。计划实施至今,有关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各种成果屡见报道[19],相关研究已从最初的具体操作、经验介绍,逐步深入到探讨该类计划在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的辐射与平台作用,甚至将其视作本科教学观念与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20],如任良玉等[7]提出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探索构建基于课题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董健等[21]提出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推动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教学模式的变革。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推动建立以实验课题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新模式,颇具示范意义,也为本文提出构建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新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实施平台。

2 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思想

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核心思想为针对当前传统培养模式中普遍存在的创新与专业实践能力、个性化培养不足的两大问题,依托现有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体系,参考研究生的培养思路和模式,并结合药学类本科生学业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实验课题、学生个体两个关注目标,构建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模式,最终实现以下两大核心任务。

2.1 显著提升药学类本科生以创新与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

该培养模式是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为依托,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科研团队构建、技能培训与考核、项目选择与申报、实验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研讨交流、研究报告与论文撰写、专利申请等各个环节的实践活动,以充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力,显著提高其科研素养、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性解决药学专业问题的能力,并通过科研团队各成员一起共同完成项目各环节的工作任务,提高其团队协作、沟通组织以及项目管理能力。

2.2 引导药学类本科生实现学业与职业方向的个性化发展

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实施过程中,不仅围绕项目课题展开工作,而且需要密切关注团队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激发其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鼓励并帮助其克服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并通过创新性实验实施过程中师生间、团队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一起认识、发现自己的个性特质,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医药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引导其构建适宜其个性特点的学业和职业规划方案,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个性特征,扬长补短,向着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学业、职业方向发展,实现药学类本科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3 构建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关键问题

3.1 学生选拔

受创新性实验项目数量和老师时间精力所限,同时为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预期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从药学类本科生中选择部分学有余力、乐于参与的学生,具体选拔策略如下所述。

3.1.1 选拔时间与对象

每年秋季学期开学后,在从药学、药物制剂等药学类专业大二年级本科生中公开招募。大二年级学生已能较好适应大学生活,对大学学习模式有了较多体会,对药学专业领域也有初步了解,为开展创新性实验活动奠定了一定基础,并且根据创新性实验和人才培养周期需要,从大二开始实施亦可保证尚有充足时间完成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与内容。

3.1.2 选拔过程及考察因素

选拔过程分为交流考察和实验室考察两个环节。交流考察主要通过与学生直接交流,初步了解以下几个方面情况:(1)参与项目的原因和目的;(2)学习情况,包括专业学习情况和英语水平;(3)未来学业和职业规划,例如是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个人职业偏向;(4)对自己个性特点的评价和认识;(5)沟通表达能力。实验室考察是根据初期交流情况,选择6~8名学生分配到课题小组,进行为期约1个月的科研实践体验(主要为文献调研、方案设计、项目研讨、实验操作等模块),深入了解以下几个方面情况:(1)做事态度,是否主动积极、认真细致、敢于吃苦;(2)学习兴趣,是否对科研实验感兴趣,乐于思考、勤于动手;(3)科研潜力,是否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和潜心研究精神;(4)做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否能较好完成分配任务,能否与其他成员配合做事;(5)文字表达能力,能否准确、有条理的用文字表达。

3.1.3 选拔数量

通过前期考察和师生双向选择,结合课题组导师带教实践体会,考虑到导师时间精力、实验室容纳量等方面限制,原则上要求每名导师每年招募不超过5名大二学生,三个年级学生组成的整体学习培养团队的人数以不超过15名为宜。

3.2 科研学习团队的组建

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是依托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团队实现的,整个大团队是由1名指导老师和大四、大三、大二年级共约15名药学类本科生组成。为保证每名学生的实践机会,需要将15名本科生按照创新性实验项目分为几个独立小组,原则上每小组至少应由1名大四学生、1名大三学生及适量大二学生组成,其中大四学生、大三学生是固定成员,大二学生为见习成员,可在各小组流动,其具体人数可根据实验项目的工作量和实际需求进行灵活、动态调整。

3.3 团队成员的角色定位与任务分工

指导教师是整个科研学习团队的总负责人,负责指导人才培养过程中培训考核、课题选择、项目运行、研讨主题、学业与职业规划等关键环节的工作。大四学生为每个小组的组长,具体负责落实项目的具体实施和组员管理,向指导老师提交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结果、研究总结报告,汇报实验进展及存在问题,反馈组员任务完成、协调配合情况,并通过工作接触对组员的个性特征、优势与不足提出个人观点。大三学生为小组执行骨干和组长后备人选,负责协助组长开展创新性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结果总结、研究报告撰写,参与实验进展及问题的汇报研讨,推动各项工作的全面展开。大二学生为小组实习成员,主要在高年级组员的带领下,体验科研实验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负责实验用品准备、实验协助、实验用品清理等外围工作,并可参与部分简单实验操作,逐步提高实验技能和仪器设备的操作水平,熟悉科研实验的基本思路、内容和要求,积累科研实践经验,为后续承担创新性实验奠定基础。

3.4“学业导师制”培养的主要环节与内容

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培养过程,是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具体要求,根据项目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从提升创新与专业实践能力、个性化培养两大核心任务出发,并根据药学类本科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业情况进行设计拟定。整个培养过程主要包括实验技能培训、项目选题与申报、项目实施、培养总结等几个阶段。

3.4.1 实验技能培训

是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的第一个环节,选拔新进课题组的药学类本科学生需进行系统的实验技能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参与科研实验工作,整个培训考核的预计周期为2~3个月。实验技能培训工作主要分为两个层次进行,一是依托学校与二级院系的开放实验平台完成进科研平台前的准入培训,二是进入课题组后由导师进行与课题相关的科研实验技能培训。

3.4.2 创新性实验项目的选题与申报

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项目立题的文献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基本思路、内容和方法,并按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要求,完成项目申请书撰写的过程,该阶段周期1~2个月。

3.4.3 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

是在导师指导下由课题小组完成所承担的创新实验项目的各项研究工作的过程,在该过程中药学类本科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有望获得全面提升。与此同时,项目实施也是师生一同不断认识、发现每位小组成员个性特质的过程,并以此进行适宜每位成员个性特质的学业与职业规划设计,实现其个性化培养。因此,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是“学业导师制”培养过程的工作重心所在,其执行周期也最长,一般需要持续1.5~2年时间。该阶段根据具体工作又可细分为项目开题、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实施、研讨交流以及学业与职业规划等。其中,研讨交流环节是在实践基础上,师生、团队成员一起进行观点分享、问题分析、思维碰撞、深化认识以及发现自我的重要过程。研讨主题根据培养目标划分为实验项目、学业与职业规划两类。前者主要就创新性实验的研究结果及存在问题展开研讨,有助于提高本科生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后者是基于药学类本科生的个人特征,就学业与职业方向个性化发展进行研讨、规划,为每位学生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3.4.4 培养效果的总结与评估

对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目标的实施效果进行总结,主要包括创新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评价,以及学生学业与职业的个性化发展情况两个方面。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主要对具体每项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验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总结、梳理,形成研究技术总结报告,根据研究结果进行相关专利申请、科研论文撰写等工作,并进一步对每位学生通过该培养模式的各环节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实践动手能力、科研创新思维、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处理具体事务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等方面情况进行客观总结评估。个性化培养方面,根据培养过程中的相关互动交流、深入认识,对团队中每位同学的个性特质、学业成绩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估,并对加入团队以来的表现进行总体评价,明确其个性化培养方面的提升发展效果,并根据其个性特征,明确其学业和职业规划方案,实现药学类本科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同时,根据各个小组成员在上述两个方面的实施效果评价,总结实践经验,明确和固化特色做法,明确和改进实施过程中不足之处,以推动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不断完善。

4 小结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传统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中普遍存在的灌输式教学、重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薄弱以及科研素养、创新创业思维与实验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日益凸显,各职业领域均反馈现阶段所培养的本科毕业生越来越难以适应行业快速发展对其素质的实际要求。因此,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不断提高本科人才质量,已成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件大事。因应我国各行业创新性人才培养这一目标而提出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推进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通过该计划的全面实施,带动本科生尽早地获得科研思维、创新创业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倡导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新模式,为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平台。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依托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这一平台,实施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新模式,具备以下特色与优势:一是可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在创新性实验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复习和应用已学的各项理论知识,才能解决实际中出现的各项具体问题或完成科研实验任务,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可不断加深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发现自身知识缺陷并得以弥补和完善,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二是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学业导师制”培养过程中,在导师引导下,学生可自主完成文献调研、选题立项、方案设计、实验实施、实验记录、数据处理与分析、分析与解决问题、研究报告撰写等各项工作,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机会,锻炼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可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新性实验实施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和实验任务,没有传统学生实验的限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进行创新性思考和设计,大胆假设、大胆创新,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四是可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在“学业导师制”培养过程中,具体项目的实施是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内组长、执行骨干、实习成员均有明确分工,需明确自己组内定位和任务,同时成员之间要密切配合、随时交流与沟通,以确保实验项目的顺利实施,且每位组员均有机会实践组内各个角色,从而显著提升其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五是可实现学生学业与职业方向的个性化培养。通过“学业导师制”培养过程中导师、团队成员的长期交流接触,有利于认识、发现每位学生的个性特质,更容易引导学生制订适宜其个性特征的学业和职业规划方案,扬长补短,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实现其个性化培养。

上一篇:变电运维控制下一篇:城区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