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共12篇)
医药学 篇1
丝绸之路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唐代丝路文化交流延绵不断,就医药学而言,西域医药学在丝路上的东渐,对中医药学多有补益,主要表现在医学理论、医治方式、长寿保健、药物、方剂五个方面。
关于唐代丝绸之路上医药学交流的研究,学界早有重视,成果最为完整、系统的当属《丝绸之路研究丛书》中王孝先先生所著的《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著作按照朝代从汉至清详细整理论述了丝绸之路上医药学的交流。其中关于唐代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单列一章,考证了唐代丝绸之路上医药学交流的情况,其特点主要在于史实的翔实和对交流过程的叙述,可以说奠定了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的基础。此外,在论文方面,姚洁敏、严世芸的《从“丝绸之路”探晋唐医学文化交流》(《中医药文化》,2011年1期)肯定了丝绸之路对东西方医学文化交流起到的积极作用。论文重点是丝绸之路在晋唐医学文化交流所产生的作用上。可见学界在丝绸之路中医药交流研究上史料的整理,以及丝绸之路在医药交流过程中的作用,都是瞩目的焦点,并在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笔者将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专门研究唐代丝绸之路上西域医药学对中医药学的影响,包括它的体现、特点、成效、深层原因分析。
一、西域医药学对中医药学的影响体现
唐代中医学秉承前贤持续发展,就医学学术成就而言,代表作有苏敬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和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为唐代药物学发展的代表著作。孙思邈的《千金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为唐代临证医学的巨著。而这些著作中均有西域医药的记载。唐代医事制度完备,在西域辖区也有建制。“唐政府在西域三州设置医博士和针博士等官职,教授生徒,西域的医学从此而兴起,发展很快”[1]148,在西域医学兴起的同时通过丝绸之路,具有民族特色的西域医药学东传,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容。
1. 在医学理论方面,自东汉以来佛教传入我国,唐代丝路上往血五辛,在他的医学思想中多有体现,如《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所录诸方中,多提及忌食血肉有情之品及五辛。《大医精诚》文曰:“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这一方面体现孙思邈医学思想中的佛学理念,另一方面体现印度医学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印度医学有“万物皆药”的思想,孙思邈吸收这种思想,在《千金翼方卷第一·药录纂要·药名第二》中载道:“天竺大医耆婆云,天下物类皆是灵药,万物之中,无一物而非药者,斯乃大医也。”唐代丝绸之路上往来僧侣成为印度医学理论的交流载体,在高僧们用佛学、医学普度众生的过程中,印度医学理论得以释读,并丰富了中医学内容。
2. 医治方式方面。隋唐时期除医学理论外,中医学广泛吸收外来的先进治疗技术,经丝绸之路从西域传来的眼科手术和颅脑外科方面的治疗方式,引起了中医们的极大兴趣,并效仿学习。《新唐书·拂传》曰:“有善医,能开脑出虫以愈目眚。”《经行记》中也有“大秦人善医眼及痢,或未病先见,或开脑出虫”的记载。再如眼医婆罗门治刘禹锡眼病,可见时人对这些技术的震惊和推崇。隋唐经丝绸之路往来于内地与西域的僧人既传播了佛法,又传播了医学,唐代胡僧医术甚至蒙上神秘的色彩。有故事讲述,健儿张国英在战争中箭镞中腹,医生断定其必死无疑。晚上,张国英梦见有胡僧给了他一丸药。第二天,便泻出箭镞,不治而愈。这则民间故事,用离奇的方式反映了唐代民众对西域,尤其是对僧人所赐药物的敬仰与期望,特别是当病情用传统方式无法治愈时,更加剧了这种对西域药物药效的想象与肯定,甚至认为西域异药有超乎寻常的能力。此外西域医学的独特治疗方式也深深吸引着唐代民众的心理认同。武则天时,驸马都尉武攸暨生病,西域何国人释僧伽“以澡罐水噀之而愈,声振天邑”[2]450。西域医药学让中医药学欣喜的是西域当地的传统治疗法启迪了中医治疗方式的探索与发展。如琪针疗法就得益于褥特鼠治蛇咬病之事,贞观十六年(642),罽宾国给唐朝进献一种名叫“褥特鼠”的动物,凡被蛇伤之人,只要嗅一下褥特鼠之尿,其被蛇咬之伤口即获痊愈。
3. 在长寿保健方面。受唐代统治者青睐的延年药是丝绸之路上特殊的药品,与此同时制造这种药物的药师和佛僧成了西域药物配制的传播者。那些掌握西域延年术的西域僧人,甚至得到了帝王的接纳。唐史有载,唐太宗常服婆罗门僧那罗迩娑寐所制之延年药。高宗时,命天竺的僧人卢伽阿逸炼制长生药。还有一些西域药物如郁金香、安息香、胡椒常被唐上层社会当作保健药物应用。
4. 方剂方面。西域方剂为中医学大家吸收后,普遍用于民众的疾病治疗。如孙思邈《千金方》和王焘《外台秘要》都收载了“西州续命汤”这首西域方剂。西域方剂的另一个用处是供皇室享用,西域回纥药司曾为唐顺宗炮制龙膏酒。龙膏酒是西域人民御寒爽神的滋补饮品。唐玄宗的“起凉殿”和内服的“冰屑麻节”就是西域人民面对沙漠复杂的生存环境,总结出的应对之策,被玄宗所采用[3]209。
5. 药物方面。普通药物方面,主要促动因素是商品买卖,经济利益的带动下,商人们热衷于此。丝绸之路上来往的一个重要商品就是番药和香料。这也是西域医药对中医药产生影响最为卓著的一个方面。甚至勾起诗人的才思,如李白《客中作》有:“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郁金香是自西域而来的药物,用它浸泡的美酒,具有活血、行气、止痛、解郁清心的功效。可见西域传来的物种大都在中原民众中广为传播,甚至为人所熟知。进贡药材也是西域医药对中医药影响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新唐书·西域志》记载,西域各地方政权向唐朝政府进贡的药材,有洋提葱、丹砂、石黄、胡药等。
二、西域医药学对中医药学产生影响的特征与原因分析
1. 西域医药学在独特的生活环境下,创造了行之有效的西域治疗方式,加之西域独有的物产,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引起中医大家和民众的注意。
尤其是在西域医药学在中原治疗效果突出时,更加促动了中原民众、中医学家对西域医药学的推崇和探索,这也使得丝路上西域医药学的东传更有现实意义。
2. 影响范围广阔,各有不同来由。
西域医药学在丝路上的东渐,对中医药学多有补益,主要表现在医学理论、医治方式、长寿保健、药物、方剂五个方面。但这五个方面的成就各有不同的推动力量。在医学理论方面,主要表现在印度医学理论、维吾尔族医学理论、藏医学理论,这些理论的中医化运用主要依靠中医学大家吸收、理解、解读、实践应用;医治方式,主要包括当时中医药学还未深入掌握的医学领域,如眼科手术和异于中医治疗方式的独特民族治疗法,这些技术有赖于掌握当时先进医治技能的西域医生传至中原,引入中医药学;长寿保健法传入中原,往往通过对皇室宫廷的延年药进贡和民间娱乐体育保健活动在丝绸之路上的东传;方剂则是民间治病过程中成效显著而广为流传,中医大师、民众、宫廷广泛应用,最终成为固定的中医方剂并促进了新方剂的配制;西域药物、香料对中医学的丰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少数民族商人、中原商人的贩卖,此外还有朝贡方式引进。而这些成就的取得依赖于唐代文化海纳百川,求同存异的包容特征。陈寅恪先生在《金明馆从稿二编》中评价“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4]344。可见唐代文化的博大胸怀,为西域医药学增补中医药学的内容营造了社会背景和实现通道。
3. 西域药物对中医药学补益较多。
丝绸之路上西域医药学向中医药学增补的最为显著之处在于增添了中医药材的种类,这在唐代医学著作中多有体现,可见西域药物对丰富中医药学的显著作用。丝绸之路上药品交流如此繁盛,究其原因是经济利益驱使,中原具有西域药物的广大市场,这项事业能为从事此业的民众获益,所以交易鼎盛。《吐鲁番出土文书》记载了唐代吐鲁番规模盛大的药材贸易。其中香料是大宗,买药人大多是少数民族商人[5]8。
4. 中医学兼容众少数民族医学的独到之处,在交流中发展。
唐代著名的西行求法高僧义净称:“西方药味与东夏不同,互有互无,事非一概。”[6]153西方医药伴随胡僧传入唐朝,其疗效甚佳的特点,得到了中医们的注意和学习,开拓了唐代中医药的探索领域。
5. 官方和民间共同倡导、实践所得。
丝路上往来人员络绎不绝,生病之事常有发生,为此医生成为丝路上必要的成员。敦煌莫高窟296窟壁画中生动描绘了一位身穿胡服、深眼眶、高鼻梁的商队医生为患病的商队病人诊治疾病的情景[7]184。这种在实践中传播、运用的方式,客观上促进了西域医药学和中医药学的交流。
摘要:唐代西域医药学已有相当发展,丝绸之路是文明交汇之路,西域医药学在此与中医药学交流共勉,西域医药学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对中医药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医学理论、医治方式、长寿保健、药物、方剂五个方面。
关键词:唐代,丝绸之路,西域医药学,中医药学
参考文献
[1]王孝先.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2]赞宁.宋高僧传[M].范祥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3]傅维康.中国医学史[M].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1).
[4]金明馆从稿二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5]孙建德.维吾尔医学史略[M].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医研究室,1984.
[6]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M].王邦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5.
[7]孙建德.维吾尔医学与丝绸之路[J].中华医史,1982(3).
医药学 篇2
2.Risk analysis is a valuable tool in the management of
microbial food safety issues and can provide a systematic
approach for the regulatory authorities and the food industry
to control the risk posed by a pathogen in a particular
food commodity.Risk analysis consists of three elements:
risk assessment, risk management and risk communication.Risk assessment is the scientific part of the process in which
the hazards are identified and the risk posed by that particular
hazard(i.e.pathogen)is calculated.The principles of
risk assessment including the four stages involved(hazard
identification, exposure assessment, hazard characterisation
and risk characterisation)are outlined by the 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odex, 1999).Each of the stages is summarised below.1.1.Hazard identification
A hazard is defined as an agent having an adverse effect
on the public health of the human population and may
pose a short term, chronic, or fatal risk to a person.The
identification of microbial hazard associated with a particular
food is generally based on information generated from
routine microbial analysis of the commodity or from an
epidemiological linkage of a particular pathogen with a
case of food borne infection.1.2.Exposure assessment
Exposure assessment is a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the
presence of a contaminant in a serving of food at the time
of consumption, or as close to this stage as is scientifically
possible and practical.However, the final estimation of the numbers and prevalence of a pathogen in the food is of ten
based on an accumulation of data on the prevalence and
numbers of pathogen at key points in the food chain with
data included on how particular stages in the food chain
affect the numbers/prevalence of the pathogen.The final
step in the process estimates the amount of contaminant
in a single serving, with information on the typical amount
of food consumed in a serving procured from nutritional
Databases.The exposure assessment model can be ‘deterministic’,i.e.derived using single data points along the food chain.However, this approach may result in outlier values being
ignored and thus under or overestimating the risk.A more
common approach is to use a probablistic or stochastic
analysis, in which a distribution curve representing all data
is used as opposed to a single point estimate.Typically a
Monte Carlo analysis is used to include data from all the
distributions along the chain and is done using software
such as @Risk(Palisade, NY, USA).In these analyses, a
single data point is chosen at random from each distribution
curve and used to calculate an outcome.The process
is repeated several thousand times(multiple iterations)with
a different data point in each distribution chosen each time
and with the final output being based on all the iterations.The error in the predicted risk may be due to variability or
uncertainty, and there is increasing emphasis being placed
on quantifying and separating the impact of both uncertainty
and variability in risk assessments(Cohen, Lampson,& Bowers, 1996;Pouillot, Beaudeau, Denis, &
Derouin, 2004).1.3.Hazard characterisation
Hazard characterisation relates exposure to a hazard
with the probable public health outcome(illness/death).A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amount(number)of pathogens which causes illness.The
data used in generating dose–response models are derived
from a variety of sources including human clinical trials,epidemiological studies based on food poisoning outbreaks,animal clinical trials, in vitro studies using cell lines,biomarkers or expert opinion.In some cases, the dose–
responses will describe the susceptibility of different populations,i.e.general population and immunocompromised.1.4.Risk characterisation
The final stage in the process estimates the adverse
public health effect, or risk as a consequence of exposure
to the hazard.This may be a prediction of illness per typical
serving or calculated as an annual risk of illness.Depending on the hazard characterisation data available,the risk estimates may be broken down into age categories,based on differences in immune status in order to
identify groups which may be at higher risk following
exposure to the contaminant.The risk characterisation
model is generally developed using commercial software such as @Risk or Crystal Ball(Decisioneering Inc., Denver,USA).These programs can separate the distribution
for the overall risk prediction into uncertainty and variability
to allow more complex risk estimation and analyses
of the data.The generated model can be used to assess
which parts of the chain significantly affect risk or to
assess the changes in predicted illness by incorporation
of a new hypothetical risk mitigation strategy at a particular
point in the chain.This paper reviews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in the farm
to fork beef chain and examines how 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 models have been applied to establish and manage
the risk posed.While other serovars of verocytotoxigenic
E.coli(including E.coli O26, O111, O103, O145)
are now emerging as a cause of similar illness to E.coli
O157:H7 they are not addressed in this paper as there is
still limited information on their transmission thorough
the beef chain and they have not been included in any published
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 models.2.E.coli O157:H7: human clinical aspects
E.coli O157 is a member of the Enterhaemorrhagic
group of E.coli(EHEC)and was first implicated in infectious
disease in the early 1980s(Riley et al., 1983).The
symptoms of infection include bloody diarrhoea and severe
abdominal pain.Haemolytic uraemic syndrome(HUS), a
cause of acute renal failure, may be a complication of the
illness, and neur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form of thrombotic
thrombocytopaenic purpura(TTP)may also occur.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including young children
and the elderly, are at particular risk of developing HUS.The time from exposure to onset of symptoms ranges fromto 14 days(Coia, 1998).However, with complications the
illness may last many months and lead to permanent damage
or even death.Pathogenicity is related to the ability of
the organism to adhere to and colonise the human large
intestinal epithelial tissue, forming attachment and effacing
(AE)lesions and the production of verocytotoxins.The
E.coli verocytotoxi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higa toxin
of Shigella dysenteriae and are typically bacteriophage
encoded.There are two main classes of verotoxin: VT1, a
homogeneous group of toxins, virtually identical to the
Shiga toxin of Shigella and VT2, a heterogeneous group
of toxins, more distantly related to the Shiga toxin.E.coli O157 with the eae gene and VT2 are most often
associated with HUS in patients(Werber et al., 2003).Outbreaks of VTEC infections involving serovar O157
have now been reported from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Bell et al.(1994)(Lisbea), Asia(Michino et al., 1998), Australia
(Desmarchelier, 1996), Europe(Tozzi, Gorietti, &
Caprioli, 2001), and Africa(Germani, Soro, Vohito,Morel, & Morvan, 1997).However, the majority of cases
are sporadic and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overall cases
of infection.There is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infection
rates betwee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regions.In Europe, the
highest rates of infection are in Scotland with approximately 4 cases per 100,000(SCIEH, 2006).In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the incidence per 100,000 has ranged from a peak of
2.2 in 2003 to 1.3 in 2004(HPSC, 2004).In Northern Europe
infection rates are very low ranging from 0.04 per
100,000 in Norway and Finland to 1.1 in Denmark in
2000 although Denmark has in 2006, reported its first general
outbreak of E.coli O157 attributed to contaminated
milk(Jensen et al., 2006).In 2004, the incidence rate for
E.coli O157:H7 in North America was 0.9, a drop from
1.1 cases in 2003.In Asia, Japan has experienced the most
problems related to E.coli O157:H7 with an average incidence
rate of 2.74 per 100,000 between 1999 and 2004
(Sakuma, Urashima, & Okabe, 2006).A number of sources
and reservoirs of E.coli O157 including beef and lamb,lettuce, sprouts, fruit juices, vegetables, raw milk, water
have been implicated as vehicles of transmission(Bell
et al., 1994;Cowden, Ahmed, Donaghy, & Riley, 2001;
Hilborn et al., 2000;Michino et al., 1999).Person-to-person
is also an important mode of transmission, particularly
in day care centers(O’Donnell et al., 2002)and direct contact
with animals carrying the organism or with faecally
contaminated mud(Anon, 1999;Crampin et al., 1999)
医药学 篇3
【关键词】药学英语;教学;药学高职
近年来,我国医药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进出口贸易有了蓬勃的发展,这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有着巨大的挑战。若要适应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药学专业英语的学习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交流要求高校畢业生对药学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技能均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高校学生在进行了基础专业课及公共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系统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药学专业英语的学习具有了很好的基础。但高职专业药学英语的教学及学习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经历在此做一阐述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
1药学高职专业药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偏低,且参差不齐目前国内普通高校对高职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普遍不高,因此导致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偏低。药学英语的难度相应于大学公共英语也偏高,教师上课时不但要讲解专业词汇,还要帮助学生复习基础英语中的词汇及句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因而产生厌学情绪,教师的积极性亦会受到影响。
1.2教材单一,缺乏适合专科程度的教材目前医药院校高职专业缺少针对性的教材,常用本科药学英语教材代替,由于本科教材中采用的文章专业性过强、难度较大,高职学生难于学习掌握。个别院校使用内部自编教材,但所收录的内容其难易程度往往不能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完全契合,同时由于不能及时补充药学领域的前沿知识,实用性不强。
1.3教学模式单一陈旧药学英语的教学普遍存在枯燥乏味、忽视不同专业差异的现象。在实际教学时未兼顾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药剂学、药物化学、生药学等不同专业的侧重点。教学方法通常是单一的课文翻译、重点难点词汇的讲解,而忽视了口语、听力等交流的能力。师生间缺乏教与学的互动。
1.4师资力量薄弱当前高校药学英语教师多是英语专业背景而缺乏药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因此这部分教师对于药学英语专业性内容的理解也会存在一些偏差;或者为药学专业毕业的教师,较难胜任英语教学。同时,许多院校对药学英语专职教师的培养缺乏重视,其结果是教学效果差,教学质量低。
1.5学校及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教育教学缺乏足够重视很多院校将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作为教学质量评定的一项内容,学生也将是否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学习的目标。部分学生在过级后放松了英语学习,对专业英语学习也缺乏兴趣和动力,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药学英语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学习药学英语具有应付考试、获得学分的心态。某些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对药学英语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产生药学英语课时数偏少,不能满足教学任务的需要。
2对策
2.1丰富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可查阅一些专业文章及研究综述来丰富英语学习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因为这种方法能把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加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兴趣。以讨论、问答等方式加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及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2.2培养学生学习药学英语的兴趣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举办英语讲座,培养学生借助词典阅读药学英文文献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放映欧美药学相关的视频,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能给学生最地道、最直接的感受,提高学习的兴趣。介绍专业的前沿与发展,让学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景及就业信息,同时使其领会药学英语对于其竞聘工作及在本领域竞争中的重要意义。
2.3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药学英这门课程既不同于专业课,也不同于基础英语课,教师队伍也参差不齐,从业教师很难既具有药学背景,同时又具有英语专业背景。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重视对药学专业英语教师的培训。定期组织英语、药学方面的资深老师辅导,安排中青年教师到相关院校学习交流。
2.4加强教材建设选择及编写教材应符合学生英语的实际水平以及其所学专业的特点,融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既包括药学专业的词汇和特殊表达方式,同时又能详细介绍药学基础及专业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药品说明书、设备使用说明书、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等内容,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5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药学英语的开课时间应尽量安排在药学专业课程结束之后。这样学生在学习药学英语之前就对专业知识有了很好的掌握,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对所接触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药学英语的内容又能促进学生对药学专业知识的回顾,加强对前期所学药学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总之,医药院校高职专业的药学英语是专业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其教学又有自身特点,对其各种改革应立足于培养新时期的复合型人才,并能学以致用,同时又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药学教育工作者也应为这一教学目标和宗旨而不断丰富自己、提高理论教学水平,放眼医药前沿现状。
参考文献
[1]雷丽红,高等医药院校药学英语教学工作的思考,华夏医学,2007,20(3):577-578
[2]林玲,高等医药院校药学英语教学探讨,亚太传统医药,2010,6(8.):190-191
[3]黎晶晶,唐霖,徐格非,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药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10,28(3):15-17
新时期中医药学校班主任工作探讨 篇4
关键词:班主任,教育,学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的班主任, 如果不能真心实意爱你的职业, 爱你的学生, 想做好班主任工作便成为一纸空谈。但是, 面对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学习欲望极低的职专生, 能够发自肺腑爱他们也很难。值得欣慰的是凭着强烈的职业责任心, 我努力让爱的清泉流进学生的心田。不但胜任了教学工作, 班主任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得到领导的认可, 老师们的好评, 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接纳。我的体会是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是做好工作的保证, 注重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强化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是班主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1 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和开水就能完成的。他们需要一样与植物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东西--这就是火热而真诚的心。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 兼其屋上之鸟。"老师对学生的爱, 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 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 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而"乐其道", 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师关心学生, 热爱学生, 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 爱护, 小舟就会搁浅, 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有利于……而这一切, 都是做好班主任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1.1 理智公正在教育中, 对学生的爱应该是理智的, 而不是盲目、冲动的。
盲目的爱缺乏是非感, 无明确的目的性, 不能有力地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 不能有利地抑制和消除学生自身的不良因素。在教育中, 对学生的爱, 应是正直、公正、坦荡、无私的, 不是偏狭、庸俗的。因权势而爱, 因门第而爱, 因金钱而爱, 这种爱会败坏社会风气, 污染学生纯洁的心灵。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成为有热爱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恶等行为的真正民我们就应当真诚地对待他。
1.2 坚持"三不"不挖苦学生。
当学生做错事时, 要耐心开导, 不挖苦、不训斥, 不拿大话威胁恐吓。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如有的学生因作业没写好, 或没有按要求去做, 不能让学生写上十遍、二十遍, 而是单独找他谈话, 帮他找出原因。不心罚。"心罚"即对学生内在心理和精神的惩罚, 它是与体罚相对应而言的。比如, 有的教师说学生"生来就不是读书的料, 还有脸往这儿坐。""灌铅的脑袋!""死榆木疙瘩!"……这种心罚侮辱了学生的人格, 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伤害他们的情感, 损伤了他们为人的尊严。大家想想, 学生真的遇上这样的老师日子该多难过。所以, 我们应爱护学生。维护其自尊心, 尽量避免对学生造成伤害。"老师的生命是一团火, 老师的生活是一曲歌, 老师的事业是一首诗。"……有关对教师以及教师职业的赞美之词确实不胜枚举。但我们应常常进行一些反思, 思考一下我们的行为是否与那些赞美之词相符。
1.3 严爱结合现实中往往爱好学生易, 爱差学生难。
我就要求自己不仅要爱"小天鹅", 还要爱"丑小鸭"。采取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对待学生, 即严爱结合。首先, 要善于在尊重关爱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其次, 善于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友爱, 努力创条件, 使他们获得成功。并且做到爱得得体、严而有理、有度、有法与有恒。
2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保证
所谓以身作则, 是指用自己的行动、行为, 给他人做出榜样, 从而影响他人, 教育他人。"则"是准则、标准、榜样、表率的意思;"作则"就是以自身为表率, 身先士卒。所谓"师表"就是教师的行为和品质应成为学生的楷模。《论语·子路》中, 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就是说:当管理者自身行得正, 做出表率时, 不用下命令, 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 如果管理者自身不正, 而要求被管理者行得正, 那未, 纵然三令五申, 被管理者也不以为然。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对此做了形象的比喻:"教师每天都仿佛在一面镜子里, 外面有十几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 善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 在不断地盯着他,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到这样
2.1 以身立教, 才会满怀激情, 富有朝气, 充满活力去从事这份工作。
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视野内, 让每个学生都健康快乐成长, 让每个学生都感受教育的幸福。"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只有为人师表的班主任才能使自己的人性闪耀绚丽的光辉, 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 并予以宽容和正确引导, 让学生亲身体验正义和爱心的力量, 感受教师宽广的胸怀, 高远的眼界和积极的、美好的情感。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有过这样一段话:"教师个人的范例, 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2.2 以身立教, 才会在平凡的班主任工作岗位上锐意进取, 树立新的教育观。
始终以高昂的热情走在时代的教育前沿, 走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王国。如果把爱比作班主任工作的土壤, 那思考力、创新力就是班主任工作的肥料。繁琐班主任工作往往会使人循规蹈矩, 不思求变疲于应付, 工作实效差。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班主任是育人的生力军。班主任必须勤于学习多思考, 努力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艺术和能力。
2.3 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 才能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言教与身教相结合。
古人云:"以今率人, 人若身先", "身正", 对班主任来说尤为重要。班主任要为人师表, 言行一致, 以高尚的道德, 良好的个性教育学生, 做到"以德感人, 以德服人, 以德育人"。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会率先做到。身正为范, 做好学生的榜样。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教师把学生教育成什么样的人, 自己就应该是这样的人。"在班主任工作中, 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发挥自身表率作用。要求学生不迟到, 自己提前到校, 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劳动自己绝不袖手旁观, 要求学生献爱心自己就会带头捐款捐物, 要求学生知错就改自己有过失也能诚恳地当众道歉。学生生病了会问寒问暖, 给学生补课, 也不会计较。对学生的非原则性错误予以包容理解, 才能随机应变引领学生前进。
3 注重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 事半功倍, 无的放矢, 事倍功半。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 学习能力, 情感世界──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班主任只有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地掌握学生思想变化情况, 才能一切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 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学记》上说:"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一个班有四、五十个学生, 他们除了共同的时代特点、年龄特点之外, 还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
上进心强的学生, 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班主任则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 定期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和希望, 激励他们不断跃向新的高峰;选拔这样的同学做班集体的领头雁。打破班干部终身制, 实行执勤班长制度。每天一位常务班长。着力培养了5位常务班长。新学期伊始, 和他们一起明确任务、目标和基本工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 时常和他们讨论最佳工作方案, 针对管理中的棘手问题, 讨论解决办法, 每周一次总结。班级管理实行常务班长、组长和个人三层管理相结合的机制, 避免了班主任一人唱独角戏的情况, 实效性强, 师生关系比较民主、融洽。
中等生往往有"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的心理状态, 他们在学习上没有花上全部的精力, 对集体活动即使参加但不十分热情。班主任要根据她们各自的具体情况, 激发其"力争上游"的心理意识和愿望;这些学生是班级的中间力量, 需要不断提携他们, 让他们向先进靠拢, 以此来带动后进学生, 形成一股向上的合力。
后进生从表面上看, 缺乏进取心和荣誉感, 自暴自弃, 其实内心深处也希望和好学生一样, 在集体与老师的心目中得到应有的地位。如果班主任不了解这种心理状态, 动不动就指责批评, 往往会产光点, 及时予以关怀和鼓励, 就可以滋生出积极向上的"新芽"。
这是从总体上的了解学生, 更多的时候, 班主任还要因人而异。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 在这个世界多极化、思潮多元化、人的发展多向化的时代。受到各方面的影响, 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之处。只有深入来自不同家庭, 有着不同教育背景学生的心灵世界, 通过各条渠道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状态, 学习情况, 健康状况及其家庭、社会影响, 有针对性地做工作, 才能成为他们信任的人, 这样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同学自身素质比较好, 但来自家庭的不利因素很多, 诸如亲人多病, 或者有一些对人难启齿的隐痛, 就会形成极度自卑心理, 做起事来往往自暴自弃。针对这些情况, 班主任要首先进行了家访, 然后与学生促膝相谈, 开解他们。
在网络普及的今天, 学校的围墙再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 作为班主任要顺应这个潮流, 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 及时更新观念, 使老师的教育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内心充满希望和幻想, 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她们喜欢网络, 因为网络具有时代感, 网络便捷, 网络精彩。作为班主任, 可以和她们一起上网, 例如, 指导学生建立本班的同学录, 班主任也是其中的一员, 一方面可以和同学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 另一方面也可以多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班主任也可以和学生QQ聊天, 加她们为好友, 或者干脆在QQ中建立班级的群, 这样很多学生就可以直接和班主任聊天, 一方面可以监督学生, 另一方面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 学生比较愿意用这种方式与班主任谈心聊天, 有很多不愿意当面讲的话, 这个时候就可以很轻松地说出来。久而久之, 学生会信任班主任, 而班主任也可以对学生的各方面有个正确的指导。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很敏感, 加上现在社会的某些导向, 她们生理上的早熟, 她们也会对某些人产生好感, 或者喜欢跟某人单独相处, 甚至有些学生很成熟地认为交个男朋友是很正常的。她们是大大方方地交朋会友, 如果班主任粗暴地干涉, 结果会很难设想。但是顺其自然, 结果也可能会变得很坏, 学生会觉得没有约束, 从而干出不理智的事来。在这个阶段, 我觉得首先要她们利用所学的生理和性科学的知识, 一方面大大方方地与异性交往, 另一方面要增加理智的意识, 学会自我感情的调节与控制。其次, 要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从单一异性的身上转移到别的方面来。可以多开展课外活动, 多参加集体活动, 多接触其他同学, 包括异性同学, 让学生明了自己的感情只是因为对异性的好奇, 还是仅仅限于同学间的友谊。如果真有那种超出友谊的关系, 则要因势利导, 让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并朝之努力, 不能因为某个同学的出现而消沉, 反而要加倍的努力, 一方面珍惜同学间的感情, 一方面要为自己的前途尽最大的努力。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 要想看到最美的生命的花朵, 就不能忽视那些深植在土壤中的细小的根须, 没有这些根须, 生命就会凋谢。就学生而言, 这些根须就是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 而班风的形成有赖于班级每一个成员的良好的道德感, 集体荣誉感。因而一个优秀的班主任, 必须注重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侧重于能力的提高, 行为的养成。人的礼仪行为习惯, 可以通过各种活动逐渐培养, 离开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较难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
适时开展班级的活动, 如主题班会, 知识竞赛, 演讲比赛, 劳动实践等。以系列活动为载体,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良好的行为习惯。谈军训体会, 学期总结, 自我介绍等活动。让每位学生上台, 提高胆量, 培养学生能力, 利用这些机会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礼仪行为, 如站、走的姿势, 语言谈吐等。
如何撰写医药学论文 篇5
如何撰写医药学论文
(接上期续) 3.1.3 摘要 (1)定义:摘要是对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2)作用:供读者概略地了解全文的.内容,以便确定是否通读全文或选读其中的一部分;为二次文献提供材料,便于做文摘或检索.
作 者:屈建 作者单位:安徽省立医院药剂科临床药学研究室,安徽,合肥,230001刊 名:安徽医药 ISTIC英文刊名:ANHU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年,卷(期):200711(2)分类号:H1关键词:
人福医药:质地优异的医药龙头 篇6
人福医药(600079):近期公司公告称,控股子公司玛诺生物已获准在新三板挂牌。该子公司主营业务为生产、研制、开发体外诊断试剂,其主产品为“爱卫”,是艾滋病无创快速检测试剂。目前人福药业持有其1781.25万股,预计挂牌后玛诺生物的市值有望达到10亿。同时,这也将推动多家子公司陆续挂牌。
着力打造湖北省区域医疗集团,TIOT模式有望快速实现盈利。公司计划用3年时间,在湖北省内布局约20家医院。公司在一年时间快速取得了钟祥市人民医院、老河口市人民医院、孝南区妇幼保健院、宜昌市妇幼保健院托管权,并购控股黄石大冶有色医院,合计病床数超过2000张。预计公司将在湖北复制凤凰医疗的成功,IOT模式快速切入公立医院改革,供应链服务快速实现盈利。
麻醉药、血制品等业务经营明确向上。未来公司核心工业业务经营将明确向上,判读依据如下:1)宜昌人福获批多个麻醉药新品,内部营销机制逐步理顺,未来将在氢吗啡酮等新品进医保带动下实现宜昌人福的加速增长;2)血制品2018年采浆量有望超过150吨,老厂房土地等资产处置回收现金,预计2018年血制品净利润将过亿;3)葛店人福布局高端甾体原料药和医药辅料业务,将于2016年起实现大规模放量;4)新收购三峡制药受制于流动资金和厂房搬迁,未来三年盈利逐步恢复,也将实现过亿净利润。
医药学 篇7
高职制药类专业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所依据的教材是李宏伟和刘玉新主编的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化教材《实用医药基础》,该教材是按照人体解剖—生理—疾病—药理这一逻辑主线把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疾病学和药理学4大学科重新整合形成的一门课程。各学校所使用的教学大纲基本是依照这一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编写的。依据这种教材和大纲进行教学,节省了4大学科在制药类专业中所占的学时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职制药专业教学的需要。但是该课程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有关发病机理、药物作用机理、人体生理等教学内容深奥繁杂,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内容体现不充足以及课程结构不尽合理等诸多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并配合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制定课程标准之际,我们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二、课程改革思路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理念,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根据企业和资格鉴定对学生职业技能、知识和素质的要求重新组合课程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采用“项目教学法”,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三、课程建设
1. 课程功能
医药学基础是高职制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与药物制剂技术、制药设备、药物检测技术等专业课一起共同成为制药类专业、药物制剂生产和药品营销等就业岗位的技术支撑。
2. 课程目标
获得人体解剖生理、疾病发生与治疗、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等方面知识;具备向客户或病人介绍常用药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能力,能依照药品说明书解析常用药的药理作用;具有团队精神,树立药品质量安全意识,具有作为一名医药工作者的爱心、责任心及良好职业道德规范。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职业岗位的职业教育理念。
3. 课程体系建设
(1)以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
根据课程目标,按照学生所需掌握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重新调整和整合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构建了以医学基础知识认知、药学基础知识认知、运动系统疾病及其用药、神经系统疾病及其用药、循环系统疾病及其用药、呼吸系统疾病及其用药、消化系统疾病及其用药、泌尿系统疾病及其用药、内分泌系统疾病及其用药、生殖系统疾病及其用药等10个项目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2)打破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体系,重组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医药学基础在传统实验教学中主要是以验证性药理实验为主,几乎没有与技术应用能力有关的实训、实习,这与高职专业教育培养目标格格不入。鉴于此,我们根据课程能力目标,删减了大部分药理学验证性实验,增设了对当地主要药店的药物调查、当地各大系统疾病发生情况调查等实训内容,并安排到药店和医院各实习1周的实习项目。
4. 课程内容确定
在确定具体内容时应立足高职学生实际,主要遵循“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精简教学内容、降低理论知识的教学难度,增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将该课程的内容圈定在医学基础知识认知、药学基础知识认知和各大系统疾病及其用药3大部分:医学基础知识认知主要包括医学基础、人体生理和疾病的认知;药学基础知识认知包括药理学基础和化学治疗药物的认知;各大系统疾病及其用药部分主要包括相应系统解剖生理、常见疾病及主要作用于相应系统的药物。其中在人体生理部分突出与疾病和用药直接相关的内容,简化关联度小的内容;疾病部分突出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简化发病机制部分;常用药物部分突出药物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方面的实用知识和技能,简化药理中的繁杂难懂的内容,只要求能依照药品说明书解析常用药的药理作用就可以。
5.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1)项目教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完成10个项目的学习任务。
(2)“教、学、做”一体教学法
教学中要打破传统课堂的约束,教师要把课堂尽可能移到医院、药房、药店及医药公司进行实地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
(3)探究式教学法
结合社会生活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或与职业能力培养有关的一些任务,设计适合学生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如选取与社会生活紧密关联的吸烟、酗酒及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与疾病关系,运动与健康等主题开展探究活动,或选取与学生职业技能关联的当地医院、药店、药房、企业等主要作用于各大系统疾病的药物的使用和经营情况调研等主题调研,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设计解决方案、付诸实施并做出分析论证报告。
(4)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时空,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缓解目前职业学校解剖、生理及疾病实验开设困难的窘境。推荐将画面清晰、与本课程吻合度高的德国《解剖学入门》,北京大学《医学部解剖学(经典)》及《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中解剖和疾病检查治疗的录像定为必播内容,用微机化生理药理实验教学系统模拟替代部分药理实验。
6. 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方式应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教学评价内容应综合考虑素质、知识和能力3个方面,防止仅以知识作为成绩评价标准的做法。
参考文献
医药学 篇8
1 瑶族传统文化研究
近年来, 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逐渐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对于瑶族学生的传统教育问题, 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 瑶族医学的继承与发扬, 以及瑶族医学与其它文化形式之间的关系问题尤其值得深入探讨, 更应该被引入到少数民族教育领域中进行研究。
瑶族传统文化内容丰富、颇具特色, 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现代文明的发展, 我国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峻的挑战和严重的冲击, 世居我国南方的瑶族受到的影响不小[3]。近五年来, 相关学者的研究多从传统民歌、传统体育、建筑形制、服饰、饮食文化、文字、节日祭祀性舞蹈等方面探讨我国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保护和传承的现状, 进而探讨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策略[4,5,6,7,8,9,10,11,12]。邓元东等[13]指出, 瑶族文化遗产既有人文景观的精华, 也有这一少数民族文化特有的传统知识及其艺术表达。瑶族文化遗产的价值是通过瑶族人民的劳动实践创造的, 是遗产本身所固有的, 具体体现为存在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还有一些学者[14]提到, 瑶族的传统文化中包括瑶族的服饰、饮食、建筑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及宗教信仰等, 可以利用这些民族传统文化保护自然保护区;也有学者[15]从部分瑶族分支至今经济生活依然处于极度贫困状态的研究中得出结论, 认为制约瑶族经济发展的因素除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政府政策外, 文化因素是深层次原因。为此, 宜在外界力量干预和帮助下调适土瑶传统文化, 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2 瑶族传统文化教育
在讨论少数民族教育时, 有学者[16]指出, 瑶族传统教育在瑶族社会生活中对本民族成员的成长、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玉时阶、胡牧君等[17,18]著的《公平与和谐:瑶族教育研究》也对瑶族教育的生态环境、瑶族传统教育、瑶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新时期的瑶族基础教育、瑶族成人教育、瑶族双语教育研究、瑶族女童教育、瑶族教育与和谐社会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描写和独具匠心的深层解读, 提出了一些很有学术深度的、创见性的、针对性强的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也有学者[19]认识到, 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 帮助各少数民族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在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下, 民族教育面临着坚守文化特色与融入主流社会的两难选择。文化为教育之“土壤”, 教育亦具有文化传承与拓展之功能和使命。在科技、经济等要素现代化的推动下,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从而引发许多新的教育命题[20]。
瑶族医药学属瑶族传统文化中实践性很强的实用学术。在现代医学被世界普遍接受的今天, 包括中医学及藏医学、蒙医学、壮医学、苗医学、傣医学、瑶医学等少数民族医学在内的传统医学体系仍然发挥着它们独有的诊疗特色, 它们必须被传承下去。而要想继承、发扬这些传统医学体系, 首先应该深刻理解其本质特点。传统医学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观念、传统的技术操作规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表现出独特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因此, 瑶医药学教育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对瑶医药学的特殊性进行历史文化根源的探索及价值判断, 探索瑶医药学的发展规律、技术特点。其中, 很多学科都必须对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有所掌握。
3 瑶医药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瑶族医药学也属于中国的传统医药学体系。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中, 传统医学教育已经具有一定规模, 但全国各中医院校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瑶族医药学教育刚刚起步, 传统文化教育对瑶医药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更是无人提及。如何加强瑶医药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进而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理性地对瑶医药学的特殊性进行分析, 探索瑶医药学的发展规律、技术特点, 对于继承、发扬瑶医药学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可以为传统医药学术现代研究思路进行重新思考提供依据和线索。
3.1 学术价值
由于瑶族传统文化观念、传统的技术操作规范等各种因素对瑶医药学术具有深刻影响, 因此, 瑶医药人才的培养, 应以瑶族医学中有效诊疗技术的学习、学术研究, 及瑶医药与其它瑶族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为主要内容, 而这些也是传统医药学术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探索瑶医药学的发展规律、技术特点, 对于保护、继承和发扬包括瑶医药学术体系在内的传统医学及传统文化学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2 理论意义
瑶医药学术教育体系的建立, 也是传统医药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瑶医药学来自民间, 由于没有经过系统、规范的整理, 缺乏统一规范的理论指导, 又因受传统观念和市场经济的影响, 真伪难辨, 谬误在所难免。因此, 培养具有文化分析及价值判断能力, 能够探索瑶医药学的发展规律、技术特点的高素质瑶医药专业人才, 对于传承瑶医药学理论和技法, 建立完整、成熟的瑶医药学术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3.3 现实意义
使简、便、廉、验的瑶医药诊疗技术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运用, 充分发挥其优势特色, 为广大农村百姓的健康服务, 提高生存质量, 可以减轻农民医疗经济负担。同时, 培养学生挖掘、整理瑶医药临床诊疗经验, 再结合瑶族民俗文化进行分析研究, 充实、完善瑶医药学的理论体系, 对于培养瑶医药科研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瑶医药学教育的目标, 就是要培养具有一定文化分析及价值判断能力, 能够深入探索瑶医药学发展规律、技术特点的高素质瑶医药专业人才, 传承瑶医药学理论和技法, 建立完整、成熟的瑶医药学术体系。因此, 传统文化教育对瑶族医药学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应该被引入到瑶医药学教育体系内, 以保护、继承和发扬瑶医药传统医学体系及传统文化学术体系。
摘要:瑶族医药经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其特色和优势是由丰富而独特的瑶族优秀传统文化孕育而成。为了培养具有一定文化分析及价值判断能力, 能够深入探索瑶医药学发展规律、技术特点的高素质瑶医药专业人才, 传承瑶医药学理论和技法, 建立完整、成熟的瑶医药学术体系, 传统文化教育应该被引入到瑶医药学教育体系中。
瑶医药与中医药的区别 篇9
关键词:民族医药,瑶医药,中医药
解放前, 由于历史原因, 绝大多数瑶族同胞世代居住在深山老林里, 瑶族地区长期处于封闭自守的状态中, 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少, 更没有中医或西医的传入。在这种独特的环境条件下, 加之没有本民族文字, 瑶族医药以师传徒、父传子、母传女的口传方式代代相传。解放后, 经过瑶医药工作者的不懈挖掘整理, 瑶族医药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瑶族医学民族特色浓郁, 医学理论独特, 临床实践证明了其有效性。本文探讨瑶医药与中医药的区别, 旨在更加清晰地阐明瑶医药的特色。
1 瑶医与中医的区别
1.1 理论基础有别
中医以五行学说为基础[1], 而瑶医有六行学说[2], 其中五行为木、火、土、金、水, 与中医的认识一致, 均认为五行是有形之物, 代表着人的脏器系统, 即现代解剖学的人体系统。而第六行瑶医称之为“气”, 此处为无形之物, 是一种“神气”, 代表着瑶医的灵魂系统。气在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和疾病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气的作用, 生命过程与气的盛衰、运动变化有关。
中医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 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1]。瑶医以“三元和谐”为理论纲纪[2], “三元和谐”就是天、地、人三道和谐会通。道包含天道、地道、人道三方面, 天道、地道为自然之道, 人道为生命与人类社会之道。医道是生命之道, 与自然、社会之道是息息相关、融会贯通的, 天地人三道和谐会通就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会通。三元和谐是健康长寿的根本保证, 三元失和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 三元失和是诊道审察的根本病机, 三元和谐是治道追求的根本目标, 也是瑶医对生命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认识。
1.2 诊治思路各异
瑶族医学在疾病的定位上通过“病”“症”和“疾”三个层次进行概括, 与中医学的“症状”“证型”“疾病”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都是对疾病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2]。但是其中“症”有别于中医的“症状”, 瑶医以症释病, 以症统疾, 将同一类型的疾病统称为“病”, 病下分症, 症下分疾。经过挖掘整理, 传统瑶医在治疗过程中将所有疾病归类为四十七症、一百八十八疾。如内科病, 症分十五种、疾分六十六种;外科病, 症分六种、疾分六十三种;妇科病, 症分五种、疾分五种;儿科病, 症分五种、疾分十五种;五官科病, 症分十种、疾分十五种;瘟疫科病, 症分六种、疾分十七种。
中医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1], 而瑶医临床辨证主要根据“盈亏平衡理论”。瑶医盈亏学说有两个境界, 人平气平与天人合一。人平气平则无病, 任何多与少都可以造成疾病, 多为太过, 少为不及。因此, 人体肉身系统与灵魂系统之间既对立又统一, 从而维持相对盈亏平衡和正常的生理活动。当这种动态盈亏平衡因外界或人体内部某些原因遭到破坏而又不能完全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 人体就会发生疾病。瑶医在临床具体应用中, 以盈亏为度量, 将身体的盈亏情况分为四种状态: (1) 盈不盛而亏不衰; (2) 盈不盛而亏衰; (3) 盈过盛而亏不衰; (4) 盈过盛而亏衰。
2 瑶药与中药的区别
中药有四性五味之说, 而瑶药有五性和八味, 其中五性为寒、热、温、凉、平, 八味为甘、苦、酸、咸、涩、辣、淡、锥[3]。
瑶药具有独特的分类方法, 根据药性将药物分为风类药、打类药和风打相兼类药。“风”即柔弱、柔软, “打”即坚硬、坚强, 因此“风药”具有和缓、平调腑脏功能的作用, 如白九牛 (那藤) 、紫九牛 (翼核果) 、大钻 (厚叶五味子) 、小钻 (南五味子) 等;而“打药”则作用刚峻、起效迅速, 具有驱逐邪气之功, 如入山虎 (两面针) 、上山虎 (海金子) 、下山虎 (白珠树) 、猛老虎 (白花丹) 等。
此外, 瑶药的命名颇具特色, 其将一些传统常用药物根据其形态、性味功能及临床应用特点归纳为“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 这些传统瑶药 (共104味) 被后人称为“老班药” (即祖上传下的药物之意) 。瑶医认为“虎”类药物性能峻猛, 见效快, 多为消肿止痛类药, 有一定毒性;“牛”类药物性能强劲有力而持久, 多为舒筋通络、强筋壮骨补肾要药;“钻”类药物性能强劲攒透、通达经络、透利关节, 多为行气止痛、散痕消肿药;“风”类药物性能多样, 多为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调经类药。
3 瑶医方剂与中医方剂的区别
瑶药方剂组方理论独具一格。首先, 瑶医以盈亏理论指导临床诊断及用药, 组方时根据药物的特性, 同时根据瑶医的组方原则, 将主药、配药、引路药相互结合, 使之更好地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3]。当然, 瑶药方剂的组成虽有主药、配药、引路药的不同, 但在具体应用时, 可根据不同病证、病情合理运用, 不必样样俱全, 但主药是必不可少的。其次, 瑶医的处方简而精, 用药灵活、理论独特。例如, 瑶医常以动物之间的相克关系来指导用药, 如观察到猫能捉老鼠, 就用猫骨配他药治疗老鼠疮 (即淋巴结核) ;狗怕老虎, 就用虎骨配他药来治疗狂犬病;蜈蚣怕公鸡, 就以公鸡的唾液来治疗蜈蚣咬伤等。在瑶医治病配方中类似的例子很多, 他们把深奥的医学科学原理形象化, 并与生活结合起来, 以便记忆、传授及使用。
瑶医用药基本上采用瑶山盛产的草药及动物药, 药材以鲜用及饮片为主, 部分经特殊炮制后使用。瑶医根据天、地、人“三元和谐”, 万物消长“盈亏平衡”等理论及“祛因为要”“风亏打盈”等治疗原则和临床实践经验, 按照药物特点将其分为“风药”“打药”或“风打相兼药”。瑶医在诊疗中按需选择适合的瑶药, 组方简便廉验、灵活运用,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组方简单有效; (2) 药量机动灵活; (3) 常用生鲜药物; (4) 疼痛病证多用藤茎类药物; (5) 药物多与动物的骨、肉同时炖服; (6) 外用药多以酒、醋为引经药物; (7) 用药注重人的体质和年龄; (8) 养生保健方剂丰富。
参考文献
[1]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覃迅云, 李彤.中国瑶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
医药学 篇10
关键词:专业素质,《推销学》,医药代表
近年医药企业发展迅速,医药企业为了更好地生存及发展,逐渐意识到企业的推销人员素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医药生产企业,在当今医药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以及医药行业的改革浪潮下,医药企业对药学专业(医药营销方向)及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专业素质有了较高的需求。因此,作为专门从事医药营销类人才培养的教师应考虑如何培养出更符合医药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及就业成功率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医药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有如下特点:
一、医药企业需要该类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工作类型分析
通过分析这些有效的调查问卷数据,我们发现超过50%的医药企业招聘毕业生是从事医药代表工作,其次是从事商务代表工作和学术推广工作,有20%左右的医药企业招聘毕业生是从事其他工作,例如老百姓大药房需要销售人员。然而不同类型医药企业对该类专业人才需求也有细微差异,我们发现70%外资医药企业更多的需要医药营销类的毕业生从事医药产品的推销工作,而其他的专业毕业生较少有;国有医药企业需要人才则更多的从事其他工作而不是医药产品的推销工作;私营医药企业也是大量需要毕业生从事的是医药代表,学术推广及商务代表工作。因此,对于医药营销类的学生,我们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成为医药代表的相关素质。
二、医药企业招聘时采取的面试方式分析
通过分析这些有效的调查问卷数据,我们发现医药企业首次面试医药代表时主要采取的面试方式是提问和现场模拟推销这两个方式,这两个方式占了65%以上的比例;其次30%左右医药企业采取的方式是医药产品PPT的演讲和其他的方式。但毕业生进入复试或三面的环节,80%以上的医药企业会采取产品PPT演讲的方式。对于面试采取提问题和现场模拟推销的医药企业主要是考察毕业生的一些基本素质,例如:毕业生的沟通能力、销售潜质、能力态度、应变能力、意愿度、专业知识等相关的基本素质要求。
三、医药企业对毕业生专业素质要求分析
从调研数据分析,大多数医药企业需要我们毕业生掌握医药学知识,和必须掌握推销学的基本知识,对此我们建议在校大学生需要认真学习《推销学》的课程内容;超过60%医药企业需要医药代表在从事推销工作的时候需要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制定每天及每周拜访客户计划和制定销售目标计划等相关的素质要求;超过45%医药企业对于学生持有证书的态度是有几个核心证书就可以,也有30%左右的医药企业认为没有太大必要,实际工作能力强就好。
其次,通过问卷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医药企业对我校医药营销类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有以下特点:(1)大多数的医药企业最看重医药营销类专业学生的个人能力、社会实践和面试表现等基本素质。(2)需要医药营销类专业学生具备强大的思维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执行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3)大多数医药企业还需要我校医药营销类专业学生提高自己的吃苦耐劳能力、忠诚度和执行力方面的能力,少部分医药单位认为我们的医药营销类专业学生需要提高社会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等方面。(4)少数医药企业表示会关注学生是否在校做过勤工俭学的工作并了解其工作情况。(5)通过对于不同类型的医药企业调查得出外资企业认为毕业生忠诚度,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及专业知识更需要提高;中外合资企业认为除此之外毕业生在吃苦耐劳,社会实践及执行力方面也很有必要提高;国有企业则认为创新能力,社会实践和专业知识更需提高;私营企业相对而言认为提高吃苦耐劳,团队精神及专业知识时最重要的。由此可见不同类型公司虽然看重毕业生能力方面的提高有细微差别,但是普遍认为各方面能力均很重要并有待提高。
最后,我们通过医药单位需要我们医药营销类专业学生的能力、相关因素以及医药营销类专业学生需要提高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所提及到的能力、因素和要求都是《推销学》课程中涉及的,所以这些数据有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四、结论分析
结论一:医药营销类专业毕业生大多数从事的工作是医药代表工作。
结论二:医药营销类专业毕业生需要掌握相关的医学、药学知识,必须掌握推销学的基本知识。
结论三:医药企业首次面试医药代表时主要采取的面试方式是提问和现场模拟推销这两个方式,少部分采取的方式是医药产品PPT演讲和其他的方式,但在复试及三面的环节绝大多数采取产品PPT演讲的方式。那么针对这一面试方式(产品PPT演讲),《推销学》课程教学中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结论四:医药营销类专业毕业生从事推销工作时需要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制定每天及每周拜访客户计划和制定销售目标计划等相关的素质要求。
结论五:医药企业需要医药营销类专业毕业生具备强大的思维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执行协作能力、社交能力以及个人能力、社会实践和面试表现等基本专业素质。
结论六:不同类型的医药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所持证书,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并不是非常关注,而对个人能力,性情方面,言谈举止,外在表现等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医药学 篇11
【关键词】药学英语 教学现状 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21-02
随着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英语能力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态势。国家和社会对既懂医药知识又懂英语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医药人才的培养摇篮,我国高等医药院校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针对教育特色,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推进专业英语教学,为社会培养出兼具精湛的医药专业知识和较强英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药学英语的教学水平还比较低,尚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行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药学英语教学有待深入改革。为了进一步提高药学英语的教学质量,现就目前高等医药院校药学英语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学生对药学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着重视基础英语,忽视专业英语教学的现象,这种人才培养体制似乎脱离了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医药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往往只开设两学年的基础英语课程,教学重点局限于四、六级考试。学生将过级作为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忽略了语言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很多药学专业学生在通过四、六级考试后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大大减退,对药学英语的学习更是缺乏兴趣和动力,再加上药学英语本身专业词汇量大、内容枯燥乏味,学生极易产生畏惧心理和厌学情绪。这种现状直接影响了药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导致大多数学生在毕业时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较差,表现在看不懂专业外文资料、难以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无法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英文摘要的撰写。
二、药学英语课时少、开设时间短
药学英语是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学生在完成一、二年级公共英语课程基础上开设的药学专业英语课程。目前,大多数医药院校将药学英语设置为必修考察课,在第三学年开设为期一个学期的课程,且课时所占的比例非常有限,仅36学时的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对于专业英语学习来说远远不够。此外,部分医药院校对药学英语的教学也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仍将药学英语设置为选修课。由于受选修人数的限制,时常出现由于选修人数过少而不开课的现象。药学英语的这种开设时间短、课时数有限、学分少、可选可不选、可开可不开的现状使得该课程的重要性在学生心中大打折扣,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于药学英语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优秀教材匮乏、教材编写沿用公共英语模式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 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最主要材料和依据。因此,药学英语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药学英语的教学效果。然而,我国医药院校专业英语的教材建设发展缓慢,缺少优秀的药学英语教材和难度适中的药学英语阅读材料。目前,大多数院校或是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药学英语》,或是采用本校教师自编的校内教材。 这些教材都各有优势,但教材的编写仍沿用公共英语模式,普遍采用课文、词汇、注释、习题这样的结构排布;教材内容陈旧,不能很好地反映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新进展;在内容设置上也没有照顾到专业知识的进度,忽略了由浅入深、先基础后专业的原则。一些医药院校的自编教材往往选用词汇过多、专业性过强的文章,很多学生在尚未学习专业知识时,就已经开始学习相关的专业词汇,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生僻词汇让学生难以招架,久而久之,学生对药学英语的学习会失去兴趣和信心。此外,药学英语课本中的文章非常有限,对于想进一步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的学生来说,除了课本外很难找到难度适中的药学英语课外阅读材料。因此,加强药学英语教材的建设是提高药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四、教学模式陈旧、不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教育部等教育司于2007年制定并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为了响应《教学要求》的精神,各大高校纷纷进行了针对本校特色的英语教学改革,并将多媒体、网络、语料库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然而,医药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中几乎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传统的药学英语教学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其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甚至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我国医药院校的药学英语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模式,即先讲授单词,然后将课文翻译一遍就结束了。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实际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专业领域英语知识知之甚少,无法将英语语言与医药知识有效结合,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可见,学生药学英语能力的提高光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很难达到培养目标的。
五、药学英语师资力量不足
药学英语教师需要既懂药学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英语能力。当前,我国医药院校的药学英语教学由公共英语教师或者是药学专业课教师承担,这两类教师都难以胜任药学英语教学。公共英语教师虽然有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但由于对药学相关知识知之甚少,他们在讲授过程中无法结合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专业知识讲解地不够透彻,甚至讲解有误。药学专业课教师虽然有深厚的药学学科知识作基础.但由于缺乏正规的语言教学培训,英语授课能力欠缺,难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另外,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存在语言障碍,口语表达能力较差,无法驾奴课堂。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教师授课的权威性产生怀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极大地挫伤。
综上所述,药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首先,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应充分认识药学英语的地位和重要性,教学部分要合理安排药学英语开课时间和学时数,加强药学英语教材建设;任课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变革教学模式,优化药学英语教学;医药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对药学英语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总之,医药院校应努力适应新形势下学科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药学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菁,史志祥,张宇辉,甘 珏. 促进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以药学英语为例[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4,14(1).
[2] 陈龙. 高等医药院校“药学英语”教学的新思考[J].医学信息学,2012,25(2).
[3] 林玲. 高等医药院校药学英语教学探析[J].亚太传统医学,2010,6(8).
[4] 郭燕玲. ESP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外语,2012,9(6).
[5] 龚长华. 作为ESP的药学英语与药学英语教学[J].药学教育,2013,29(4).
临床药学在药学教育中的作用 篇12
1 我国药学专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传统药学教育主要是培养药物研究、生产质量控制等各环节所需的药学人才,为本科四年制,教学内容以化学为主,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缺乏与临床用药直接相关的内容;生物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等课程仅适用药学系专用的简化教材尤其是在诊断和治疗学方面几乎是空白;而且,学生毕业实习缺乏临床实习内容,使培养出的药师在临床药物治疗学方面缺乏与医师和患者交流的能力,在药物应用环节表现出不足。
2 临床药学的作用
2.1 临床药学深化了合理用药的教育
合理用药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科学,是临床药学的核心,涉及药学众多专业的课程如药理、药剂、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生物药剂学等。临床药学使学生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决策,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疗效,避免药物滥用和药源性危害。在教学过程中,临床药学结合实例讨论药动学、药效学方面额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在体外相互租用,包括药物配伍禁忌、药物在固体剂型中与赋形剂发生相互作用等,让学生在掌握药物的治疗作用的同时,也掌握其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以便更好地救死扶伤、为患者服务。
2.2 临床药学可采用病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临床药学根据自身特点,可搜集文献资料和医院临床资料,以生动具体的临床病例丰富教学内容,灵活地应用与药学教育的各个教学环节,如课程导入、课堂举例、课堂结尾、课后作业、总结复习,也可应用于课程考试。这样不但可以改变传统的填压式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而且通过剖析病例,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临床药学教育的特点就是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和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并树立独立思考的意识,使所学的药学知识与实际病例进行结合,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何炜等提供系列病例,当堂问答式临床药学教学,充分显示了次教学方法的优势。
2.3 构建临床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
临床药学可建立开放式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到医疗第一线进行现场教学,将课堂教学与医院病房、药房的规模化实习条件有机结合起来,由经验丰富的药师或医师担任现场教学任务,在此过程中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现场提问,以启发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医疗实践中去,使学生掌握一些感性的知识与技能。这样不但可使学生更加强化了药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实地接收到医学方面的知识,为药学教育注入新的血液。
尹桂华在对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调查中遇到这样一个病例:患者,女,65岁。临床诊断为支气管炎,医师用药方案是5%葡萄糖250m L+阿奇霉素0.5g,静脉滴注,qd;0.9%氯化钠250m L+克林霉素0.6g,静脉滴注,bid。学生看到这一用药后,认为阿奇霉素与克林霉素均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二药作用的靶位相同,联合使用会产生药理拮抗作用。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当班医生进行了交流,最后修改了用药方案,取消了克林霉素的使用。经过类似的临床实践,学生在毕业后基本能够独立完成临床工作。
3 结语
由于临床药学在药学教育中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所以临床药学不仅可以极大地改善当前药学专业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医疗实际联系不紧密的现状,调动学生参见实践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与检验,从而激励学生去涉足相关的知识领域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综合素质。
摘要: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药学教育将面临着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基础教育与临床教育同步进行的挑战。在此过程中,临床药学将在药学教育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药学教育应该重视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提高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临床药学,药学教育,医疗实践
参考文献
[1]蒋学华,李喜西,曾仁杰.临床药学学科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药房,2008,19(13):965~968.
[2]邱峰.顺应时代要求发展临床药学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2006,5(4):358~362.
[3]周琼,夏笔军,谢爱玲.药学教育应加强合理用药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药指南,2009,7(2):89~90.
[4]温俊,潘建春.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J].药学教育,2007,23(2):28~31.
[5]梁海珊,张新平.国外临床药学教育模式对我国药学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1,24(3):94~96.
[6]何炜,顾宇彤,蔡映云.提供系列病例,当堂问答式临床药学教学[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3,3(3):166~169.
[7]胡荣,张娟,刚宏林.临床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医药,2008,21(6):45~47.
【医药学】推荐阅读:
医药学理论体系08-03
英语医药学专业09-09
少数民族医药学05-08
专业实习管理的医药学06-06
微生态学研究的医药学09-20
动物医药05-14
医药代表05-16
医药连锁05-21
医药发展06-05
山东医药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