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改革(精选12篇)
医药改革 篇1
德育课程在职业教育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德育课程只有与时俱进改变,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这给了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很好的发展空间。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德育课程把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欧洲的工业强国把德育工作、德育课程改革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工作对待,坚持德育课程的系统化、连续化和国家干预与管理,注重实用、实效,强调内容的多样与层次,注重实施方式的灵活性、渗透性。
鉴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主体思想,德育课程在经济发展快速、文化思潮交叉丰富的环境中找到了自身的发展方向。经过深入走访许多医药企业之后,我校德育课程的改革方向变得更加清晰、明朗。
一、为社会服务
1. 和谐社会的内在驱动。
德育课程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出乐观向上、心地善良、道德高尚、遵纪守法的公民,所以把握好公民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德育课程的责任和义务,德育课程必须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最重的担子。我们应让传统的德育课程跟上时代的脚步,在各种非主流文化强烈冲击主流文化的时期,培养学生的主流文化和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
2. 把握“法律、道德、良心”。
和谐社会需要保障,限定行事尺度,不违背法律、不违背道德、不违背良心。法律是公民的生活基础,是文明社会的基石,是和谐社会的保障。法律从国家的约束发展到人思想的层次就是道德和良心。道德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高尚的生活更需要思想道德对公民意识的约束。而良心是社会生活幸福程度的内在体现,能够把握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心就是约束力。
二、为学生服务
通讯手段的迅猛发展促使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快,受冲击最强烈的就是文化。德育教学常宣扬英雄人物、爱国者、伟人等楷模,但一些学生却或者疑惑不解,或者不在意。我们批判他们为了追星而忘记英雄的行为,但事实却改变不了:他们记得住明星,却难以记住英雄。而德育教育是否要批判呢?是不是学生的心灵,或者是文化,或者是教育出了问题?
可是反过来探索,明星可否算是时代的英雄,或者说时代的一种楷模、典范呢?明星的成功或许没有历经鲜血淋漓的革命环境,但有没有历经艰难的坎坷,辛勤的努力,心灵的震撼,痛苦的挣扎,然后才走上成名道路的呢?
德育教育不能怕非主流文化的冲击,更不能把学生的思想融进主流文化中不被冲击,否则就是失败的,就会容易被时代超越,成为理论课本的空谈和空想。德育要张开怀抱,融合非主流文化中积极的方面,纠正非主流文化中消极的部分,把课堂多样化、多层次、多元素地展开,把握学生处于主流文化的位置,同时留给他们发展个性的空间。
三、为就业服务
我们走访了南京制药厂、白敬宇制药厂、海王星辰、先声药业、上元连锁药店等十几家南京知名医药企业,找到了德育为就业服务的方向。
1. 良好的习惯。
对顾客一声亲切的问候,随手关上更衣室的门等,这些简单的动作、行为、语言谈吐都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习惯。可就是这些小习惯,却能体现出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体现出企业的文化底蕴和企业的内涵档次。
个别学生的良好习惯是靠自己自觉养成的,而整体学生的良好习惯则要靠德育课程灌输,靠德育培养和控制。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渗透到德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仅靠个案分析,最好的效果就是学生只会记住而已,不会成为经常实践的习惯。
2. 诚信。
诚信有太广泛的应用,这里只谈谈诚信在企业中的作用。从走访的企业中,我们得到了对诚信一致的概括:生存、利润、档次。网络带来了经济变革和信息革命,而企业则因此而变得更加透明。没有诚信就没有竞争力,就会被淘汰。员工的诚信直接对应的就是企业的利润和企业的品牌档次。没有不出错的生产,也没有不出错的经营。可如果员工不诚信,蒙蔽企业,企业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无法解决问题,以把损失降到最低点,就会产生严重的利润损失。
3. 对工作的态度。
学生进入企业后应该明白自身职业发展的概况,这有规律可遵循:入门—职业—事业。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对工作要有不同的定位。
刚从学校出来是行业入门,这个时段是适应企业,适应社会,把学习内容总结、应用出来的时段,而不是讨论多少薪水,怎样的福利待遇的时候。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摸清了行业后,才进入了职业的时间段,这时可讨论工作报酬。再过两到三年,才能体会到自己的工作是自己的事业,在辛勤工作的同时也是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4. 团队意识和敢于担当。
最有潜力、竞争力和活力的企业是团队学习型企业。领导和员工没有尊卑之分,只有工作领域之分;管理、生产、检测、控制等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团队,彼此学习奖励远多于、大于惩罚,不论奖惩,都是团队承担大项,个人承担小项;企业的每个人都切身感受到企业是自己的家,把股份制的优势发挥得淋漓。
为就业服务概括起来就是德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而走访调研结果显示,职业道德素质这个高度概括的名字更加清晰,更有抓手。
时代进步要求职业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在以往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德育总是显得没有空间,小修小补。而这次的课改给了职业教育一个很大的主题,就是“服务”,在强烈的非主流文化冲击时代里,有这样一个鲜活、意义深刻的主题,是国家、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和重视。
我们应完成好这次职业教育的德育课程改革,“让贫穷的学生也有骄傲,有梦想。让有缺点的学生也有自尊,优点更加闪亮”。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校的特殊行业背景,对我校的德育课程改革、德育课程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切入点,旨在找到落实点,让德育课程改革更有抓手,更有效果。
关键词: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方向
医药改革 篇2
增持 20 14-15年 15- 首次
14.55% 20.63%
15.64 给予增持评级。
投资要点:重磅产品迅速放量,整合加减法并做。 年公司通过资产重组、吸收合并等方式将天方药业和通用技术旗下优良资产纳入体系,其中销售过亿的品种有尤佳(阿托伐他汀钙胶囊)、盐酸林可霉素、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更昔洛韦(已进入浙江基药增补)等产品。作为降血脂的一线药物,阿托伐他汀是国际上唯一单品(立普妥)销售额破百亿美金,尤佳市场份额快速提高, 年收入超过 2 亿,同比增长接近翻倍。在医保控费国产仿制药加速进口替代的背景下,未来两年有望保持 30%以上的复合增速。天方药业过去由于财务负担和亏损原料药业务拖累,盈利贡献不突出,预计公司后续将通过剥离不良资产、补充流动性等方式,止住出血点,加速业绩潜力释放。沿 国际化 V2.0 路线,打造集成服务平台。公司是外资药品、医疗器械进入中
[中国医药 国企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篇3
《决定》虽然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表述文字不长,但是,字字讲改革、句句有力度,含金量很高,涉及的几个方面集中反映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新要求、新政策和新举措,明确了今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阶段的关键时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效与不足
始于2009年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过各级政府和广大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其主要标志,一是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13亿多人口的看病就医有了基本保障;二是在基层医疗机构破除了“以药补医”机制,切断了医院收入与药品销售的联系,促进了科学合理用药;三是财政对医药卫生经费投入大幅增长,基层医疗机构的经费保障和服务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四是公共卫生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可及性不断提高,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的能力明显增强。这些成绩有目共睹,来之不易,应当充分 肯定。
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正在进行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不小差距。第一,公立医院改革进展缓慢,符合公立性质和职能要求的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医院的人员工资和运行经费仍主要依靠服务收费解决,医患之间仍存在利益冲突。第二,医疗资源配置仍不够合理,优质资源仍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高素质人才少、服务能力差的状况还没有明显改变。第三,合理的分诊制度还没有建立,群众患常见病、多发病仍涌入大医院就诊,看病难的问题仍很突出。第四,破除“以药补医”的补偿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医院主要依靠增加医疗服务收费弥补减少的收入,创收机制还没有真正改变。第五,药品生产和购销秩序仍比较混乱,药价虚高、商业贿赂和药品回扣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第六,社会办医仍存在不少障碍,多渠道办医的格局尚未形成。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各方面利益的调整,是一个长期、复杂、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为标准,对近几年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行实事求是的回顾与总结,肯定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和措施。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点
从国家改革发展全局考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药卫生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从维护人民健康权益出发,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既着力解决当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又建立完善基本医药卫生制度;既借鉴国际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益经验,又着眼于国家财政经济水平和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不能脱离我国国情,不能超越发展阶段,不能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
全面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各项目标要求。《决定》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各项任务,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必须同步推进,不能顾此失彼。对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应按照《决定》要求进行补充、完善;对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存在的某些薄弱环节,应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力求突破。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与期待。人民群众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最有发言权。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突出问题,仍然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关系整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的关键,应集中力量、科学论证、全力推进、务求实效。
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医药卫生服务千头万绪,不能由政府全部包起来,应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一般来说,属于人民公平享有的医药卫生服务,应由政府承担责任、提供保障,坚持公益性质;属于高端、特殊的医药卫生服务,应由市场提供,实行市场机制。至于哪些属于公平享有,哪些属于特殊、高端,应明确作出规定,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扩大公平享有的范围。过去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没有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在公立医疗机构过度推行市场机制,出现了盲目追求服务创收和大型化、高端化的倾向,影响了医药卫生服务公平和均等化。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应明确公立医疗机构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由政府承担责任,坚持社会公益性质。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公立医疗机构可以采用一些市场机制和手段,但不能照搬企业改革的做法,不能以赢利为目的,更不能市场化。
坚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继续推进也面临一些思想观念和既得利益的障碍,矛盾和困难很多。对此,我们要看到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坚强意志,看到人民群众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强烈愿望,看到广大医药工作者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积极性,坚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毫不动摇地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向前进。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举措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是另起炉灶,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前几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起承转合、补充完善,切实解决好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
加快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必须明确是坚持公益性,还是推行市场化。这是公立医院改革两种不同的思路,我们应当从国情出发,作出科学的选择。我国虽然建立了全民医保制度,但在医保之外,有很多药品和医疗项目全部由患者自费。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不能将医疗服务完全推向市场。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既要求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为群众公平提供医疗服务;又没有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经费保障机制,而是由医院靠创收发放人员工资。这种机制应当改变。一方面,要落实政府责任。政府要为公立医院拨付必要的经费,规范医院的收支,抑制医院的创收冲动;负责制定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医务人员薪酬分配制度、医疗质量安全制度、各项收费标准制度等;切实加强对公立医院财务收支和执业行为的监管,及时处理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和损害人民利益的问题;加强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正确引导舆论,表彰忠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好人好事,批评损害人民健康的不良行为,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和医务人员的正面形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另一方面,要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政府责任,并不是说由财政承担公立医院所需的全部经费,而是要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经费保障机制。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改变公立医院的创收机制,由政府科学核定医院的预算收支,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员薪酬制度;二是政府确定的医务人员岗位工资,应由财政预算拨付,保障医务人员最基本的收入;三是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和医院运行经费,由医疗保险机构支付的报销费用解决,激励医务人员提供更多、更好的基本医疗服务;四是公立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经费,应由政府财政、卫生部门共同核定,落实政府责任;五是对公立医院来自于群众自费的医药服务收入,应严格控制,不能再由医院自收自支,而应由政府财政、卫生部门统筹用于公立医院的经费保障和对医院的奖励,以扭转公立医院热衷于非基本医疗服务的倾向。其中,建立科学的医院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和监管机制尤其重要。对完成服务目标好、群众满意的医院,政府应给予适当奖励;反之,则应适当减少补助。对医务人员应制定规范、可行的绩效考核指标和办法,实行多劳多得、优劳多得,适当拉开收入档次,但必须切断医务人员收入与服务收费的联系,不实行任何形式的挂钩。
nlc202309051252
全面取消“以药补医”,建立科学补偿机制。取消“以药补医”,是医药服务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关键是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合理弥补医院减少的收入。有些地方在改革“以药补医”的同时,财政既没有增加对医院的经费补贴,也没有严格对医院收支的监管,单纯靠增加医疗服务收费来补偿。这种做法只是改变了医院创收的手段和途径,医院仍能依靠医疗服务谋取收入,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也难以明显减轻。有些地方调整医疗收费标准过高、增加医疗收费过多,抵消了改革“以药补医”的效果。科学的补偿机制应坚持政府增加补贴为主、适当调整医疗服务收费为辅的原则,并与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相协调,切实减轻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
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一是建立健全遍及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网络,为居民保健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按照城乡一体化和医院与社区一体化的思路,完善以县带乡、以医院带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机制,实行患者双向转诊和医务人员双向流动制度,使医院医生能够下乡镇、进社区服务,乡镇和社区医务人员能够进医院培训进修;四是实行定点、分级诊疗制度。社区医生与若干居民签订服务契约,成为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机构应承担起“守门人”的职责,居民患病必须先找家庭医生就诊,如需转诊应凭家庭医生的转诊证明。
大力推进药品供应体系改革。药品是关系人民健康的特殊商品,国家应实行特殊的药物政策和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一是严格药品生产企业准入标准,重新进行资格评审,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研发生产能力,保证药品质量安全;二是规范药品经营行为,减少流通环节,确定药品流通费率,严禁随意加价;三是对现有药品品名和药品价格进行清理,规范药品审批和定价标准,努力做到同成分、同质量、同疗效的药品同名,同品名的药品同价,解决药价不合理虚高问题;四是改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办法,由目前的药品经营企业投标采购,改为政府按药品名称、规格、数量、价格等要素向生产企业招标生产,再委托药品经营企业集中收购,并附加一定的流通费用后,直接配送到医疗机构。
积极鼓励社会办医,为居民提供多样化服务。鼓励社会办医,我们讲了多年,但实际成效不大,多渠道办医的格局尚未形成。原因在于公立医疗机构过多,既挤占社会办医的空间,又增加政府支出的压力。应按照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划分,对某些以提供非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公立医院,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改制重组。鼓励社会办医,应坚持四点:一是部分公立医疗机构改制的目的是发展壮大医疗服务资源,政府不能有“卸包袱”的思想,不能放松应承担的办医职责。二是部分公立医疗机构改制,不能简单“一卖了之”,必须科学规划,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妥善安置好有关人员。三是优先支持社会资本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严格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界限、标准和政策,并严格监管,防止以非营利为名行营利之实。四是必须保留相当数量的公立医疗机构,由政府给予必要的保障,为群众公平提供质优、价廉、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作者系中国卫生经济学会会长)
高校医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篇4
一、医药管理专业的特点
高校医药管理专业的与高校一般专业有很大的区别, 其特点就在于医药管理专业是建立在对医药管理人才需求基础上的, 依托医药大学所具有的优势, 积极探索药学、医学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知识互相融合的途径, 从而培养出既懂医学基础、药学知识, 又精通企业管理与经济贸易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在办学指导思想上, 应突出医药学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相结合, 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管理专业知识和医药管理、经济贸易知识相结合。也就是说医药类管理人才既要动医药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懂管理类的专业知识, 这样才能够促进医药管理专业的改革发展。
二、医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的医药管理专业知识文化是教师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是医药管理专业改革的基础。教师在学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效果能够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 医药管理类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教学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具备综合的管理类专业知识。不断引进专业的医药类管理专业的教师, 加强教师的进修与学术交流, 这样能够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 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 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以教学实践赢得学生的认同和信任。同时, 学生要不断提高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投入, 用情感去感化教育学生, 从而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和作用, 不断提高大学生学习医药专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学生的思想道德教学改革是其它教学改革的基础, 只有强硬的思想道德品质, 才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 需要大量的医药类管理专业人才, 所以要不断提高医药类管理专业人才的思想道德建设。高校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比较强, 通过阅读自学能够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在课内外教学中, 老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由, 要将思想品德课上成一堂理论知识丰富, 又生动的寓教于乐的课程,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天性得到释放。开放式教学, 要求老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思考、活动的主体都应该是学生, 课堂里做的一切努力都应该是为了学生。因此老师在阅读教育工作中应该注重学生思想品质、思维习惯和阅读习惯的全面培养, 只有这样, 成为了学习主体的学生, 才能够真正锻炼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
(三) 不断改善专业办学条件
办学条件是教学改革的基础, 只有不断完善高校医药类的办学条件才能够把高校医药类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落到实处。第一, 加强医药类与管理类的书籍购买, 加强电子数据库, 包括清华同方、硕博论文、会议论文、维普、中医药在线、万方外文生物医学文献全文数据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的订购。第二, 建立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的校级重点学科, 建立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为教师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提供良好的平台。第三, 加强专业教材建设, 医药类管理专业的教材选择要按照选择的程序, 确保教材的难度和质量, 要符合医药类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实践。雄厚的办学师资条件是促进专业发展的基础, 只有不断完善医药类管理专业的办学条件, 才能够真正促进医药类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四) 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一是成立教学指导小组, 负责指导本科教学和教务管理, 以及学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二是完善和落实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有关教学管理文件、教学日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开课情况、实习计划、学生名册、学生成绩单、试卷、毕业论文等资料均编目存档, 并及时收集、分析、汇总和上报有关教学信息。三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成立教学督导团, 制定了三级 (院、教研室、教师) 听课制度, 构建了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听课、巡视, 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三、结语
医药类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改革过程中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教学为基础, 这样才能够促进教学改革的推进。因此, 教师不仅要形成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知识的学习,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更应该把教学改革任务当成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探索出适合我国发展的医药类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张旭, 陈立明.高等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重庆医学, 2016 (6) .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篇5
--推动全区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的几点思考
赵玖梅
卫生事业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
一。加快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健康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是人的基本需求,是人力资源的基本要素。可以说,没有健康便没有“小康”,没有卫生事业的充分发展,就不会有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2009年,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2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7万元,接近2016美元,全区已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10年我区的快速发展势头还将继续保持。这意味着,我区将会拥有更加便捷的出行、更为宜居的环境、人们将会更加关注自身健康,群众会有更多的余钱投向医疗保健方面,有更多的人希望享受优质的卫生服务,国家和省内投向医疗卫生的公共经费也会继续增加。因此,必须紧紧抓住这些机遇,提前谋划卫生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夯实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不断满足群众对优质卫生服务的需求,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医疗和卫生应急保障。
一、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我区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0个,其中区级公立医院5个(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平凉市中医院、平凉中医骨伤医院、崆峒区红十字会医院、平凉精神病医院),乡镇卫生院17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各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1个,村卫生室233个,农村个体诊所172个;全区卫生系统共有干部职工1488人,其中,有在职职工1228 人,在职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756 人,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93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16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卫生事业发展作为执政为民、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以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强化工作措施,狠抓落实,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卫生事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充分发挥财政对卫生投入的主渠道作用,2006年以来区财政投入年均增长26 %,投资总额达到 2.5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500 %,公共财政支撑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机制初步形成。2009年到2010年是“十一五”期间全区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最快的两年,总投资1.1亿元,先后实施了中医医院住院部楼、市二院医疗综合楼和放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各类卫生项目15项,累计完成投资4468万元。目前,区、乡两级医疗机构拥有床位总数达到了 967个和513 个,每千人拥有床位 2.6张。乡镇卫生院总建筑面积达到2.42 万平方米、医疗业务用房面积达到
1.8万平方米、拥有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69台。为顺利开展医疗服务,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加强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标准化村卫生所达到30个,今年规划再建标准化村卫生所51个。推行乡镇卫生院人员竞聘上岗,印发了《平凉市崆峒区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对全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均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工资待遇与工作量、工作成绩挂钩,考核发放。深入开展行业作风整治活动,有效杜绝了部分医务人员的“生、冷、硬、顶、推”现象,构建了和谐医患关系。通过积极努力,全区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区级医疗机构共接诊门(急)诊患者 44.54万人次、住院 1.95万人次、床位使用率达到70.1%,乡镇卫生院接诊门(急)诊患者19.24万人次、住院 8400多人次、床位使用率达到32.9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接诊门(急)诊患者 9.08万人次。
(三)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开展了各类卫生宣传活动。城乡医疗机构均建有独立的健康教育咨询室,全区开通健康教育咨询热线17个,有专
兼职工作人员43名。深入开展全民卫生健康教育活动,利用集会、集日等群众相对集中的时间,结合甲型H1N1流感、“肺结核”、手足口病防治等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发放资料、节目表演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健康知识,开展健康教育,城乡群众对各类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的知晓率不断提高,城乡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切实增强。
(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力推进适龄儿童接种信息化管理,全区适龄儿童建卡(证)率达到98%以上,接种卡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录入一致率、准确率和完整率均达到98%以上。严格落实疫情报告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全区共有疫情专业报告人员19人,城乡医院均设有发热门诊,按规定对发热和肠道传染病疑似患者采取了分离诊断措施。加强妇幼保健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妇幼保健院配备工作人员34人,建设业务用房860多平方米,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建有妇幼保健室。认真实施“降消”项目,积极做好孕产妇婴儿死因调查、孕产妇死亡病例评审与报表质量控制工作,全区孕产妇死亡率为42.93/10万,基本消除了新生儿破伤风,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2.44%,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 99.03%,新生儿死亡率为13.09‰,3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86%以上。区委、区政府先后印发了《平凉市崆峒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崆峒区卫生系统地质灾害应急救治预案》等各类应急预案24种,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应急报告、信息公布、事件举报等各项制度,成立了区卫生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区卫生应急专家指导组、医疗救治组和卫生防疫队等5支应急专业队伍,形成了机构健全、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协调机制。全区疾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妇幼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健全。
二、加快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几年发展,我区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新时期人民群众对优质卫生服务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差距。
(一)城乡卫生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城乡占有卫生资源特别是公共卫生资源不平衡,因区级财政困难,加之乡村和社区医疗机构自身效益和发展能力有限,乡村和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投入不足,乡村和部分社区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差,设备落后,部分村卫生室仍使用六、七十年代添置的桌、椅,药柜,医疗器械残缺不全,一些群众不能就地就近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特别是乡村地区应对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反应能力较差。
(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亟需再完善。目前,我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要求相比,在为城乡居民提供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增加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差距较大。一是疾病防控不够科学规范。基层预防接种人员对疫苗相关知识掌握还不细,疫苗管理、发放、使用、登记还不够规范。二是卫生服务一体化程度低。现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运作不够规范,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乡村医生年龄偏大,乡村卫生工作人员学历低、待遇低,工作生活条件差,“一人多责、一人多职”现象普遍,人员流失多。三是卫生执法监督难度大。2002年,平凉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对市、区事权进行了调整,崆峒区卫生监督职能及人员连同设备、资产上划市卫生监督所,区上的卫生监督职能由市上设卫生监督派出机构承担。2004年,市卫生局明确划分市、区卫生监督区域:城区范围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交由市卫生局审批,日常监督管理由市卫生监督所承担。城区范围外的医疗机构(即崆峒区所辖的乡、村医疗机构)仍由崆峒区卫生局负责审批、管理。目前,崆峒区农村范围的医疗机构监管职责只能由区卫生局医政股2名工作人员兼职落实。2009年6月1日国家《食品安全法》颁布实行以来,国家对县(区)级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受区卫生监督工作无相关执法资格、执法人员、执法取证工具影响,无法正常开展辖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辖区食品卫生监督、农村个体诊所监管不到位。
(三)卫生专业队伍建设需要再加强。部分医疗卫生单位人才培养没有做到科学统筹,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规划,一些医护人员应用新知识、新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欠缺,复合型管理人才和高等专业医务人才不足,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人才少,神经、传染、五官、心理等专科人才少。乡镇卫生院缺乏管理人才和妇产、外科、放射、检验等专科医学人才;社区卫生机构、村卫生所缺乏知识全面、年富力强的全科医学人才,尤其是乡村缺医少药的现象依然突出。
三、加快发展的思路及重点
随着我区“116”工作计划的深入实施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对卫生事业发展进步的关注程度会越来越高,对优秀精神产品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为实现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满足群众对优质卫生服务的需求,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发展思路,采取更加得力的措施,推动卫生事业大发展、快发展。
(一)编制“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是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区卫生局应提早介入,与国家、省、市、区总体规划和相关部门的专项规划相衔接。把规划的重点放在项目支撑、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和具体工作上,按照国家、省、市有关卫生资源配置规定,统筹各类医疗卫生资源,完善服务体系。确保编制的规划任务明确、重点突出、操作性强,能为今后工作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性意见。
(二)逐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按照省市统一要求,积极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加强与市卫生局衔接,尽快研究解决我区卫生监督工作执法机构、执法人员及相关资格方面存在的问题,落实用药指导和监管职责,确保区内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配备全部基本药物并优先使用,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基本药物,全区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均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满足患者需要。鼓励零售药店发展连锁经营,完善执业药师制度,零售药店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或药师,并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全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甘肃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09-2011年)》等的要求,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卫生管理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实习和培训。区级医疗机构都要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并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继续实施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3年内为全区培养大专学历紧缺中医药人才15名以上。二是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医疗卫生人员双向流动机制,落实好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以上的政策,对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五年以上的人员,在职称评定、工资晋升方面给予倾斜。继续推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逐步落实村医补助政策,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经考核合格后,给予补助,不断提高乡村卫生服务整体水平。三是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乡镇卫生院要组织医务人员在乡村开展巡回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转变服务模式,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中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病例和地方病病例管理、人群防治指导、结核病病例管理等服务,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承担相关业务的技术指导、培训和监督考核职责。要建立医疗机构分级分工制度,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及家庭病床制度。四是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临聘人员人事代理制和派遣制。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在全区推进人员竞聘制、院长竞聘制、绩效工资制、岗位责任制、资格准入制管理模式,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职责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四)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能力。重点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11年完成全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规范化村卫生所建设和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改造任务,并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基本医疗设备。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覆盖面,扩大门诊统筹试点范围,探索将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纳入门诊报销范围,确保新农合参合率提高到并保持在90%以上。逐步提高新农合实际报销比例,今年,力争全区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2011年平均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
(五)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有计划、分步实施。逐步在全区统一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逐步实现定期为全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全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广泛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大力开展以家庭为单元的健康教育活动,倡导控烟、控酒、控盐、控油等健康生活方式。要在广播和电视等媒体开设健康教育专栏和健康教育频道,加
强健康科普知识宣传教育;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推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力推动全区卫生事业加快发展,逐步实现全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践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心得体会 篇6
1加强指导思想、认真学习和领会文件精神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以院长的领导下,格执行国家法律法令,特别是卫生有关法律法规要学习到位,贯穿到具体实际工作中,积极学习和领会上级各中文件精神,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
2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为人民健康提供优质服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有了高度的认识,同时就医也有了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因此,作为一名人民健康卫士要与时具进,不断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把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进行反复的操作,在应有的条件下要得心应手,为人民健康提供高质、快捷服务。
3以预防为主、全面推广居民健康档案
在经过两次卫生革命改革后,我国逐步探索并行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卫生改革路线,从急性到慢性、个体到群体、群体到全民的一级预防方式转变。要认清形势,及时纽转基层卫生院多年来‘以医养防’的旧观念,把‘救死扶伤、一级预防’拿到医药卫生改革的具体工作中去。
4转变观念、把卫生过去被动的事业单位向现在的主动服务行业发展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多年来改革断断续续,卫生定位不清。这就给了医生的心里包袱,有一些医生把医生救死扶伤这个神圣职进行业商业化,社会给卫生很多负面的反映。医生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参与者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转变服务方式,把过去的营利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的服务形式。坚持把技术取得人民信任、服务求得单位发展的工作理念转变。
5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医生这个高尚而神圣的职业是人民赋予给的。作为医疗行业的工作者更树立好医学职业道德至关重要,对待病人要一视同仁,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以病至上,坚决抵制行业不正之风。
6加强医患关系默契、灵活运用沟通艺术,避免医患冲突
医患关系是人际中最特殊的一种,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我们在医疗活动中顺利开展的必须基础。往往医生面对病人的时侯是很复杂,特别是民族地区语言沟通困难,这时侯医生就要有耐心的沟通。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一日寒’,作为医生要面带笑容、语言和蔼是沟通最重要的关键。
7努力营造医际和谐,利于整体效应发挥
卫生院是农村卫生保健、人人享有健康保健网的关键环节,是一个整体的,效应是否得到发挥,是建立在医务人员的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结果。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医务人员关系和谐,整体工作兴趣得到鼓舞,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利于整体效应发挥,利于整体医疗的发展,从而利于整个社会和谐。
8建立激励机制、发挥职工自主能动性
虽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得到落实,但医疗行业仍然属于高技术行业,实行多劳多得的立激励机制,激起职工自主的积极性,以达到最大发挥创造性,以争‘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院为家’的工作方式。
中医药教育改革之研究 篇7
1把握教育方向, 尊重中医规律
1.1 正本清源, 培养中医人才
中医药院校必须按照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办事, 必须以中医中药知识的教学为核心, 汲取现代多学科知识 (包括西医知识) 为我所用, 但主从关系一定要明确, 中医院校首先强调的是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中医理论及治病技能的掌握。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首先要解决对中医的思想认识问题, 明确立场观点。培养的人才要信守中医, 在中医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中为主, 西为中用, 衷中参西, 不能盲目地舍本逐末, 反客为主, 甚至甘愿屈于从属地位。
1.2 尊重规律, 服从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学是我国独有的医学类专业学科, 在自然科学高等发展的当代有其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与西医学按各自的客观规律而彼此独立的自我发展。中医学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是其在独特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强大的防治疾病能力。作为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与规律, 任何专业的教学均必须服从其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 中医学也不例外。从一定意义上说, 在专业教育中, 学科的专业知识是内容, 教学方式是形式, 在教学内容与形式矛盾统一中, 应是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服从内容。同时中医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所以在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 不能单纯追求教学形式上的完美, 必须充分尊重和服从中医学的特殊规律, 以理论为出发点, 以增强学生的中医学理论知识为根本, 以掌握、提高临床治病能力为指导思想。脱离中医学基本规律的教育教学改革, 会严重影响中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2适合需求, 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
2.1 注重能力, 构筑新型中医人才
在具体人才培养上, 必须注重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来构筑新型复合型中医人才, 以提高学生竞争能力, 缓解就业压力。首先, 要构建以中医药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为主体, 与现代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知识体系。其次,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具体举措有: (1) 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许多教研室结合各自特点, 认真抓好课程的整体设计, 在理论、实践教学内容上重新进行了构建和改革, 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和实践教学比重;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医学生能够“早临床、多临床, 早实践、多实践”。 (2) 改革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结合。 (3)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尽可能地使教师具有扎实而系统的理论功底, 丰富而有用的实践积累和经验, 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善于总结和升华实践经验。 (4)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增加临床教学基地, 加强与各级中医院、中药厂、饮片厂及中医药研究机构联系, 建立稳定持久良好关系, 拟在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及中药教学基地、中药实习基地等不同层面, 建立教学基地网络, 同时注重实习过程管理, 严格考核制度, 确保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5) 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理论教学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学习的积极性,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突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性教学。临床教学中将继续推进高水平的临床病例分析和疑难病例讨论, 坚持实习医师值班制度, 门急诊小手术尽量安排实习生作第一助手等, 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6) 积极开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活动。每学期都为学生开设近20门选修课。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 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教师正确引导, 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 (7)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学术活动。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2 人才培养, 突出层次类型教育的价值取向
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的体现, 也就是说教育要满足社会的需要, 适应社会的经济、政治要求, 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 但同时也要满足受教育者个体的需要, 为实现求职和成长创造条件。因此, 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不同层次的各类中医人才。由于中医药教育价值取向受中国传统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很深, 长期忽视整体价值, 压抑个性发展, 不利于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 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盲目性, 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和人才培养的不全面性。
3强调源头, 提高教师素质
从某种程度上说, 教师素质决定人才质量。目前, 我国中医院校中普遍存在一种客观情况, 教师的中医学临床素质及其对中医学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程度不高, 有悖于培养高质量中医学人才的目的。因此, 如何有效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 也成为制约中医药教育的环节。要坚持教授讲课制度, 建立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 强化教师考核制度, 鼓励教师脱产学习或在职进修, 鼓励院校之间及国内外教师间进行交流, 着眼培养素质全面、专长明显的新型师资。
4抓住关键, 改革教学模式
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采取什么教学模式及其配套的学制、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体系及教材等方面。中医学的教育由中医学、西医学和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等通识教育课程组成。中医药院校教材的分科越来越细, 但在基本理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方面存在大量重复内容, 因此必须, 紧紧围绕培养目标, 优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同时也可以参考国外教学模式, 实行PBL (以问题为中心) 教学, 打破学科和课程限制, 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减少课时总数, 减少必修课门数, 大量增设选修课, 实行学分制, 以人为本。注意加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 包括加大临床实习和见习时间, 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引入SP (标准化) 患者进行临床考核等。
5更新观念, 教育要与时俱进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和改革开放的形势, 面对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院校充分吸收国内外医学教育的经验, 着眼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对现有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进行系统化改革和创新性建设。面向市场, 以社会需求为依据, 结合就业市场调整专业结构, 广泛使用并优化各种可用教育资源, 树立厚基础高素质的教学观念, 树立“以专业基础教育和人文教育为支撑,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序结合, 强化实践教学, 注重能力培养, 延伸学生发展空间”的办学理念。可以开展教研结合, 拓展视野, 以科研推动教学;医教结合, 优势互补, 以临床丰富教学。
对医药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探究 篇8
一、我国当前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的现状和根源
1、以药养医, 技术性劳务价格低, 药品价格高。
长期以来, 我国技术性劳务收费 (诊金、手术费、护理费等) 偏低, 而80年代开始的医改使得医院自负盈亏, 医院为了经营, 不得不提高药品价格, 由此产生“以药养医”的现象。
2、药品价格虚高, 医疗费用增长的速度远远快于收入增长的速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 人们的收入不断增长, 但人们还是感到“看病贵”的原因是医疗费用增长的速度远远快于收入增长的速度, 药品价格脱离其成本的正常加成, 价格虚高。
3、医疗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性, 导致患者很难制约医护人员对医疗服务的定价。
卫生服务的需要一般是由医护人员去判断消费者应该获得的卫生服务数量。而对于药品也是如此, 药品的定价也不是供需双方博弈的结果。药品进入医院以后决定药品能否进入患者手中最终消费的选择标准其实是能否能给医院 (医生) 带来最大利润的药品, 在进价15%的加价幅度既定的情况下, 自然是高进价药品能为该医院带来更丰厚的利润, 因此进价越高的药品反而会越好销售。
4、药品的流通环节多, 层层加价。
腐败现象的蔓延导致了对药品的生产、审批、价格等各方面出现问题, 流通环节过多, 层层环节进行加价, 最后到消费者手上的药品价格翻了几倍。
5、政府监管力度不足。
当前我国药品生产企业过多、规模过小、重复生产又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医药服务和产品监管部门监督不力, 药品招投标制度腐败之风盛行。
二、对医药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建议
1、从定价机制来看改革措施:
1.1、区分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定价, 提高医疗服务收费, 整体降低药品价格。这可以从根本上破除“以药养医”。医药价格本来应该由“医”中的“医疗服务价格”和“药”中的“药品价格”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 但现行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中, 却存在理解认知和实际操作上的双重偏差。
1.2、针对药品价格必须在成本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市场需要进行定价。应该尽快夯实药品和医疗服务成本核算方法、价格检测系统、价格评审制度等基础, 从而为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提供基本条件。
1.3、改进定价方法, 综合考虑医药成本、质量、疗效等等。国家发展改革委药品价格评审中心主任吕凤霞说, 药品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包括临床效能、有效性稳定性、质量疗效指标、创新的程度、处方量以及与同类药治疗同等病的总费用对比等。考量上述多种因素, 定价部门要改进定价方法。
2、从补偿机制来看改革措施:
2.1、加大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 政府补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公立医院在取消以药养医政策后实现经营补偿。当前我国财政对卫生投入不足, 医院的经营和运转均靠医院自己筹措资金, 迫使医院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 造成“看病贵”现象。因此加大财政投入有利于取消“以药养医”。
2.2、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适当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卫生技术劳务价格。正确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是一项政策性的改革。同时也能从根本上使医疗服务和药品区分定价。
2.3、设立药事服务费, 弥补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的收入缺口。药事服务费收取的多少是个难题, 药事服务费的收取应该考虑以某地区全部医院收入总和来制定一个合理价格。
2.4、实施社区首诊制度, 改善“小病贵治”的现状。社区首诊制度是指规定居民在患病需要就诊时, 首先到社区卫生机构接受全科医生诊疗的一种制度。有病就上大医院的思想应该转变, 大医院不仅收费高, 而且排队困难, 社区首诊制就能解决这一问题。社区首诊制是实现双向转诊的有效途径。
3、从监督机制来看改革措施:
3.1、扩大政府定价机制的控制范围。这在广东省医药价格试点改革中有所体现。对政府定价药品价格实行“三控”管理。将现行按通用名制定最高零售价的“一控”模式改为“三控”模式, 即控制政府定价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流通差率和供货价。
3.2、在医药价格的定价机制上, 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原则。医药商品和服务属于公共物品, 单纯由市场进行调节必然会带来诸多问题, 因此, 必须加以政府调控, 监督市场行为, 才能使医药价格趋于合理。
3.3、加大国家对医药价格的监控, 特别是物价部门、国家发改委严厉打击违法定价行为。政府的监管力度, 直接影响了医药价格的秩序, 也影响着医药价格改革的步伐, 因此, 国家必须加大对医药价格的监管力度。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而“看病贵”、“看病难”又是其中突出而典型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 改革现行的医药价格机制迫在必行。从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现行的医药价格机制存在药价虚高、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比重不合理等问题, 应该从定价、补偿、监督等机制来进行改革, 才能真正让人们看得起病!
参考文献
[1]胡民, 医疗费用结构性失衡下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现代商业[J], 2011年05期[1]胡民, 医疗费用结构性失衡下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现代商业[J], 2011年05期
[2]贾洪波, 扎实推进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价格理论与实践[J], 2009年11期[2]贾洪波, 扎实推进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价格理论与实践[J], 2009年11期
[3]王世玲, 如何寻找医药价格机制的合理“节点”, 金融博览[J], 2008年12期[3]王世玲, 如何寻找医药价格机制的合理“节点”, 金融博览[J], 2008年12期
医药改革 篇9
第一, 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设计。一是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救助。通过资助困难群众参保参合、帮助解决救助对象部分医疗费用、临时救助、慈善援助等多种方式切实缓解困难群众医疗负担。二是坚持以住院救助为主, 同时兼顾门诊救助。住院救助主要用于帮助解决因病住院对象的医疗费用;门诊救助主要帮助解决常见或慢性病以及患有重病需要长期维持药物治疗的人员的医疗负担。三是根据医疗救助的补助资金总量, 科学制定医疗救助补助方案, 逐步降低或取消起付线, 提高救助比例。四是坚持便捷、利民的原则, 进一步简化申请审批程序, 使救助对象能够及时享受到医疗服务。
第二, 提高医疗救助工作法制化水平。把医疗救助工作纳入正在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 并及时开展先期调研工作, 力争早日制定出台《医疗救助条例》, 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第三, 增加投入, 加强监督。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力状况, 逐步增加政府投入, 并切实加强资金管理。有效使用救助资金, 简化救助资金审批发放程序。做好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
第四, 推进信息化管理。借鉴部分地方信息化管理经验, 实现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信息共享, 积极推行救助对象就医费用实时结算;探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医疗救助的补偿补助资金的“一站式”服务, 方便困难群众费用结算。
第五, 树立典型, 引导各地开展工作。抓好全国城市医疗救助工作示范点的培育工作, 并通过示范引导各地工作的开展。大力推广重庆渝北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经验, 指导各地继续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26.商业健康保险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发展方向是什么?
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中, 商业健康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障、多种补充医疗保险共同构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其中, 商业健康保险的作用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需求。十六大以来,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迅速发展, 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达到25%, 远超过国民经济和保险业的平均增长速度。目前, 市场上已有包括四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在内的近100家保险公司开展了健康保险业务, 2008年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达到585.5亿元。市场销售的健康保险产品达到上千种, 包括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等。此外, 保险业还以委托管理等方式开展了新农合、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经办管理业务, 2008年, 累计新增委托管理资金51.9亿元, 补偿人次739.2万人次, 补偿金额29亿元。保险业提供经办管理服务, 建立了“征、管、监”互相分离、互相制约的运行机制, 提高了服务水平和保障质量, 节约了政府成本, 拓展了保险业服务领域, 取得了政府、群众、医疗机构和保险业多方共赢的局面。
本次医改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健康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健康保障需求。未来将从三个方面推动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 一是要开发个性化的健康保险产品, 提供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 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障需求。二是开发补充医疗保险市场。根据基本医疗保障对象和保障范围的变化, 及时开发与其互为补充的健康保险产品, 与基本医疗保障形成良性互补, 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健康保障需求。三是积极稳妥地参与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业务, 提高经办管理服务质量, 确保基金安全, 服务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27.什么是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有哪几种形式?
补充医疗保险是指为满足基本医疗保障参保人员基本医疗保障范围之外的医疗保障需求, 而建立的补充性医疗保障制度。狭义上讲, 补充医疗保险主要包括公务员医疗补助、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等;广义上讲, 补充医疗保险还包括商业健康保险。
目前, 我国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了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 绝大多数统筹地区实行了公务员医疗补助制度, 很多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有的地方还将范围扩大到事业单位。这几类补充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一起, 共同成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满足医疗消费需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8.如何做好不同医疗保障制度间的衔接?
不同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包括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以及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之间的衔接。要做好这几个衔接, 应当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做好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政策方面的衔接。进一步统筹制定和完善各项基本医疗保险政策, 加快扩大覆盖面, 争取早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 缩小制度差异。
二是做好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在管理方面的衔接。在依托现有各项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 统一信息标准, 使各种基本医疗保险数据信息实现共享;统筹安排各项医疗保险制度的定点管理、服务标准、结算方式。逐步整合经办管理资源, 提高管理服务效率, 为参保人做好服务工作。
三是做好参保人员身份变化和流动时的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衔接。要着力研究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的顺畅转移。做好参保人从居民转变为就业人群时, 居民医疗保险与职工医疗保险的衔接;做好参保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时, 新农合与城镇职工 (居民) 医疗保险的衔接;做好参保人跨地区转移时, 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
四是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多形式、多层次提供救助, 资助困难群众参保参合, 对救助对象难以自负的基本医疗费用按规定给予补助, 缓解困难群众医疗负担, 筑牢保障底线。完善公务员医疗补助, 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适应群众需要、与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健康保险产品, 满足群众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
29.如何解决异地安置离退休人员的异地报销问题?
目前, 老百姓在异地就医上反映比较集中的是“跑腿”和“垫资”问题。对此, 各级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将从完善管理服务入手, 通过创新机制, 简化程序, 逐步解决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的费用报销问题。
一是提高统筹层次。实现地级统筹, 减少同一地级城市不同区县之间的政策差异, 消除区域性流动就医的政策和管理障碍。同时, 要积极探索建立风险调剂金, 用于解决由于异地就医所带来的基金支付风险问题。
二是探索建立参保地和就医地间的协作机制, 逐步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的医疗费用审核、支付以及对医疗服务的监管等经办事务委托就医地协助管理, 提高管理效率, 方便群众异地就医报销。
三是完善政策, 做好相关政策的衔接。研究医保关系转移办法, 做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间的政策衔接, 逐步实现参保人员跨制度、跨地区医保关系的顺畅转移等。
四是加强基本医疗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在现有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 研究制定医疗保险统一的管理信息标准, 建立全国标准统一、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数据库, 研究建立统筹地区间的异地就医结算系统, 逐步实现异地就医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顺畅流动。
30.如何解决农民工异地医保关系接续、异地就医和费用结算问题?
农民工具有“两栖”特点, 在城乡之间流动时, 既面临跨制度、跨地区医保关系转移问题, 也可能面临异地就医结算问题。农民工异地医保关系接续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农民工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时, 新农合与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三项基本医疗保险之间的衔接;二是农民工跨地区转移时, 同一制度在不同地区之间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因此, 为了解决农民工异地医保关系接续问题, 要认真研究和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职工 (居民) 基本医疗保险之间的衔接问题, 以及各地区之间基本医疗保险之间的衔接问题, 制定专门的配套文件加以解决。
纵横分析中医药教育的传承与改革 篇10
关键词:中医教育,中医传承,改革
建国后,我国分别在各大中医院校设立中医药专业,并多次进行教材的修编及教学目标的修改规划,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及输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时至今日,院试教育的弊端也在逐一显露,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便是中医药教育的改革与传承。立足于当今时代,学院教育已是必然,改革的重点唯有借鉴古今中医传承教育成功之处,同时汲取周边国家中医药教育的发展经验,使之与我国院试教育巧妙结合,扬长避短。
1 纵向汲取历史经验
1.1 古代中医药的学习与传承
1.1.1 师徒相授
传统医药与中国文化同根同源,皆有着渊远的历史,追溯至现存最早的中医专著《黄帝内经》,行文皆以黄帝恭敬请教岐伯、雷公、少师等人学习阴阳、针灸、术数来展现。《黄帝内经》不但是中医医道的奠基之作,也是上古时期医者求学场景的投影仪。名医扁鹊与淳于意,皆是寻道高人,恭敬礼遇,得其所传教法禁方,刻苦研习,闻名于世。后汉医圣张仲景,亦习医于张伯祖。隋唐前中医的传承,多为师带徒,又名亲炙。师父择徒,会用很长时间考察徒弟的慧力、品行、心态,非其人不传;而徒弟也需通过重重打磨,才得师父传授,这种良性的双向互动有力地保障了传承的质量。另一种亲炙,则是家门独学,如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所述:“观今之医……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相对于前种师徒间打磨学习,该法虽保留了医术中的某些经典或技能,却降低了传承的品质及开放性。
1.1.2 自学成才
古言“好马有,伯乐不常有”,很多人未能寻到师父,便只能通过古人留下的医书自学成才,又名私淑,如名医张从正、罗知悌、张介宾等。私淑的医家多出现在隋唐后,由于医学书籍广泛刊印流布,给无法亲师的儒士们创造了方便的学习条件。后代医家著作的个人色彩日益浓厚,中医理论也不再似汉前般古朴,多从阴阳五行入手,取而代之的往往是偏向于某个专向的学说,如滋阴、攻邪、补土等。
1.2 古代官办医学的变化与发展
中医药的官学可追溯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夏时便有巫职,主司奉祀祈福,并兼事占卜、星历、采药之术。到了周朝,医学作为单独体系被划分出来,《周礼》有记:“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根据当时国情,官学所招之医,多为师徒相授。直到隋朝太医院始建,才开展了医学的官方教育,但受众范围小,且多为皇族官员服务。直到宋朝,因士风振兴,崇尚医学,地方也开始兴办“医学”,类似如今各大中医院校的雏形。明清后,虽然基本沿用了宋朝的制度,但习医之风不如宋浓厚,且多为医官世袭[1]。
2 横向对比日韩传统中医教育
2.1 韩国传统医药教育
中医在韩国境内普遍为民众所接受,国家重视程度高,古时的传承与我国类似,当今教育制度虽为院式,但课程设置较国内医学更重视经典的学习,预科便学习四部经典,配合医学气功、运气学、炮制学等,本科再次深入学习经典,配合针灸、经络、西医等课程的学习,传统与现代医学的课时数约为7∶3。在注重传统文化学习的同时,韩国很多传统医科大学都将《孟子》作为必修课,培养中医药学生古典文化素养,从而深入理解经典中所阐述的医理[2]。在临床上,韩国有着严格的医师制度,要求中医师只能通过中医手法进行治疗,不得依赖于任何西医的检查手段,在锻炼中医辨证能力的同时,保留了中医的纯粹性。
2.2 日本传统医药教育
日本汉方医学传承自中医学。自明治维新后,日本崇尚西化,汉方医学被废除取缔。随着全盘西化的弊端显现,汉方医学重新复兴,各地创立专门研究部门,并在大学中设立了汉方医学课程,内容以教授经典和临床实践为主,但并未设立相应专业,只作为辅助性手段。中医学自传入日本起,理论研究逐渐被淡化,以“方证对应”进行治疗,并强调西化,如肝炎即用小柴胡汤,贫血即用当归芍药散等[3],如今我国中医学亦有此趋势。中医西化给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但却容易造成中医思维的断层,长此以往,势必阻碍中医的传承发展。
3 对中医药教育的启示与思考
我国中医药教育正面临着多元化、多维度的问题:传统文化底蕴的缺失,中医经典教学的薄弱,西医化思维的冲击,课本化僵硬的辨证模式,临床望闻问切能力的匮乏,大量堆砌用药等。结合上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变革。
3.1 中医教育与中西医结合教育明确区分
现今中医临床效用低,特色不突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教育到临床都存在一个中医西化的问题。中医专业学生读研时大多做西医实验,临床都以西医治疗为主,其结果便是中医未研透便西医化,导致真正的中医并没有传承给学生。长此以往,我国的中医教育迟早会落入日本的困境。对此我们不妨借鉴韩国的行医制度,从大学期间便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主攻的方向做出明确区分,对日后的行医资格亦做出相应的划分,中医专业学生从课程、论文、实习到毕业行医皆应以纯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专业则侧重中、西医两方面的学习,课程、论文、实习乃至行医亦考虑两者结合治疗。
3.2 院试与师徒教育结合
一对一师徒授课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从古到今都很难做到,但师徒教育的优势也是一对多的院试教育所不能比拟的。院试教育的优点是可以大范围地进行知识传承,我们可以在院试教育的基础上,配合师带徒的模式,从大一开始,由学校随机予以相应的跟师安排,或进行选拔性名师带徒[4]。学院跟师虽然在深度上不及古代历经磨练的师徒模式,但能从一开始便接受临床的熏陶,了解临床情况,无疑对中医学习有着良好的辅助作用。随着大三基础课业的学习,可由学生自行选择中医导师,进行跟随学习,并在最后进行实际病人检验考试。从传统的望闻问切到处方用药,培养医患沟通技巧,将学院的理论和临床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3.3 重视经典教育培养
经典教育分为两块,一是中医经典教育,如《黄帝内经》《伤寒》《本草》《难经》等中医奠基之作;二是传统文化学习,如《周易》乃至诸子各家。在纵向的历史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历来有所成就的中医师,除天赋异禀外,基本都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更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体现在为人处世以及深厚的国学底蕴上。哪怕是隋后的医家,无缘得名师点拨传授,也都是从研读《黄帝内经》而起。如今我们有着现成的经典,不需要苦苦寻师求取,却始终未名医辈出,根源问题在于毅力的欠缺。传统经典的教育不仅是医学的教育,同时也熏陶了学生们基本的做人信念乃至德行。如果我们依旧仅仅拘泥于统编教材的课本规划,一味将后世归结出来的理论框架交予学生作为使用准则,中医的根将永远被当作一种过时的附属品存在于院校的教育之中,中医学子也总是漂浮在一些名词之上,那么真正的中医,便很难焕发光彩,实现其固有价值。
4 结语
中医教育改革是必然,如今不少中医院校也都尝试建立了中医传承班,恢复某些传统教育模式,也许改革的成效并不如预期,但变化总是会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以此文与广大中医学者共勉,愿中医能在我国得到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顾漫.中医古籍整理与学术传承[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
[2]吴深涛.韩国传统医学教育与韩医师培养之特色[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3):463-465.
[3]张碧英.日本中医教育的现状及对中医国际教育的启示[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6):17-20.
医药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篇11
【摘要】医药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外,还需要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具体问题分析能力,才能在营销实践中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文章从研究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着手,针对目前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医药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方法的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医药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医药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F272-4;G642.4
医药市场营销学是我校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与其他药学类的专业课不同,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外,还需要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具体问题分析能力,才能在营销实践中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因此,医药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关键在于让学生参与具体营销活动,在具体实例中总结经验,得到锻炼和积累。但是在校生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场地等影响,往往没有很多的机会参与营销实践,就需要在实践教学上进行改变,为学生提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以此达到扩大学生知识面、就业面的目的。然而,教师如何教好、学生如何学好,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医药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的现状
1.1实践教学学时比重偏低,理论教学为主
虽然大家公认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应注重实践性,但是部分高校的市场营销学教学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教学为核心。老师讲,学生记,“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这种单一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严重缺乏实践环节,师生间缺少互动,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妨碍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毕业后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造成就业和工作的困难。
1.2考试方式单一,理论考试是考核的主要方式
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考试方式可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学习也会起到导向和督促的作用。传统的考试多采用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试卷一般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等内容。考试形式多采用开卷考试,学生即使对某些概念、原理一知半解,也可以考取高分。由于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样考试很难考核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和应用能力,不能客观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1.3“教”、“学”、“用”相脱节,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应用相脱离
市场营销学与其他课程不同,对于实际应用的能力要求很高,但由于资金、场地等原因,学校的软、硬件欠缺,实习基地资源匮乏,很少与企业进行长期合作进行实践营销,导致学生所学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进入工作单位,要重新学习积累营销实践经验,这种“教”、“学”、“用”相脱节的现象引起用人单位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质疑。
2.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2.1 运用PBL教学法,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团队合作性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即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1]。PBL教学法在医药市场营销学教学中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创设一个营销问题、分组讨论问题并提出目标、利用现有的平台收集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料信息、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反思并对学生进行评价等,让学生带着案例中的问题,分组用课余时间去自主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并根据所获得的资料和信息,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小组的思路,再到课堂上与其他组的同学交流和分享。
运用PBL教学法还可以起到了以下几方面作用:一是教会了本科学生如何收集与案例相关的最新背景资料和市场环境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做出创新营销决策的方法。二是通过案例讨论,提升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思辨能力。三是满足了学生渴望受到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新力,往往并不受传统的营销方法和思路所约束。因此在案例讨论中,不少学生往往会提出不少特别有创意的新思路,使老师和学生都从中获益匪浅。
2.2 运用视频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视频案例教学就是用包括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去捕捉和描述围绕教学问题的典型事件来完成教学活动[2]。应用于教学的视频案例称为教学视频案例,多为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的案例短片。视频案例教学通过声音、画面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把抽象、枯燥的案例具体化、形象化。它和传统案例教学的主要区别在于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能更有效地把握案例中所蕴含的理论知识及其实践意义。
视频案例的形成要包含教学设计的思想在里面,教学设计始终贯穿在视频案例的制作过程中,教学设计体现了视频案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确定视频案例的表现焦点和主线,教学设计的具体活动安排应有利于视频案例素材的采集、视频案例的剪接以及设备的使用;我们还要分析教学对象,视频教学案例不是电视片,不同于新闻艺术等,它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特定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3] 。《医药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与现实相连的一门学科,而运用视频案例进行教学后,還要在课后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课后结合课堂知识与视频案例设计作业,给定每个小组设定特定的题目,要求学生分小组进一步让学生去查找资料,深入去了解市场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医药市场营销学的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实践教学改革涉及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改革、考试方式改革、师资力量培训、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等诸多内容,只有紧密协调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改革,适应新时代对现代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克服我国市场营销人才的供需矛盾,造就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创新型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伟丽. PBL教学法在医药市场营销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7):856 - 857.
[2]齐振国. 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 6) : 85.
医药改革 篇12
关键词:高职,医药专业,生物化学
0 引言
生物化学于18世纪起源于欧洲,于20世纪在世界各地得到蓬勃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基础生命学科,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功能以及生命活动中的化学变化。如今,生物化学是医药专业基础课程,生物化学的知识和技术对药品研发、药品生产、药品分析与检验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起着核心支持作用,本校药学、药物分析技术、生物制药专业均开设此课。生物化学课程涉及的知识内容面广、深,尤其是物质代谢部分复杂又抽象,甚至成为了本科生物化学教学中公认的难点。因此,对于任课教师来说,如何让学生轻松、高效地吸收生化知识是一场极大的挑战。对于本校来自初中的高职学生来说,在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水平都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如何学好这门课亦是一次艰难的考验[1]。通过多年来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反思,笔者结合以下几方面与大家探讨交流,以期完善。
1 结合实际,合理构建知识体系
1.1 全面考量,确定教学内容
本校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由王易振主编的第2版《生物化学》作为教材,《生物化学》是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2]。该教材附有针对不同药学专业的教学大纲,对各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有明确的分层界定,是教师把握教学重难点的有效途径。
依据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本校按照“拓宽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应用”的原则编定了生物化学的课程标准,这也是教师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
1.2 打破传统,重组知识模块
虽然教学要点已经确立,但并不意味着必须按教材、考试大纲以及课程标准的目录顺序去展开教学。在对各知识点做了细致梳理后,笔者发现按照逻辑关联,知识分类等原则,可以重组部分知识,进行模块化教学。例如,将蛋白质和酶组成一个模块,以蛋白质教学为先导,在学生熟练掌握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后再顺势介绍酶,这样更利于学生掌握酶的分子组成和结构以及酶的影响因素等知识要点。将生物氧化、糖、脂和氨基酸代谢组成一个模块,以生物氧化章节来高度统领和概括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氧化分解过程,讲清楚CO2、H2O和ATP的产生方式,然后再分别展开对糖、脂、蛋白质这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教学,帮助学生开启动态生物化学的学习思维,更好地掌握重难点知识。将核酸化学、核苷酸代谢和基因的传递与表达组成一个模块,并放在课程的最后去讲授,在静态生化中从基本元素→基本单位——核苷酸→基因片段→DNA双螺旋结构→染色质、染色体;在动态生化中从核苷酸的分解与合成→核酸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遗传与变异。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逐步打开生命的奥秘之门,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 总结反思,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2.1 教会学生框架式学习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能教会学生如何捕捉知识,这就事半功倍了。例如,在掌握蛋白质组成与结构时,先把握好一条主线,即从基本元素→基本单位———氨基酸→氨基酸的连接方式———肽键→一级结构→空间结构,然后逐个击破主线各环节的重点和难点,由基本元素C、H、O、N迁移到特征元素N再到含氮量的相关计算,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迁移到肽键的生成到多肽链、N端、C端、主链、侧链,然后再去掌握一、二、三、四级结构就轻而易举。例如,糖代谢可分为三条主线,一、分解;二、合成;三、血糖以及其调节。一包括无氧氧化、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分解;二包括糖原合成、糖异生;三包括血糖的来源、去路、调节和异常。在此基础上,再拓展各环节的重难点知识。如此反复引导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总结时,就能驾轻就熟了。通过构建知识框架,继而往里填充知识要点的框架式学习方法,切实帮助学生分清条理、理清思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高效地学习[3]。
2.2 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应该合理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常用的包括比喻法、对比法、反推法、问题导向法、案例法、游戏法、迁移法、谐音法、图表法等[4]。例如,在讲解氨基酸连接方式的时候,可将人比喻成氨基酸,身体代表α碳原子,头代表氢原子,左手代表氨基,右手代表羧基,双腿代表不定基团R,然后让在座的学生做个横向手牵手的小游戏,帮助学生自己了解肽键、多肽链、N端、C端、主链、侧链等抽象概念。例如讲解四氢叶酸时,可以用迁移法将它与酶的竞争性抑制、维生素的辅酶、氨基酸代谢的一碳单位代谢,和核苷酸代谢的一碳单位供体等知识点一起梳理和总结。
2.3 教学相长,不断完善
不管是从知识层面、社会需求还是学生角度,都对教师提出挑战和要求。教师必须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升,必须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学习规律,经常收集实例和数据,积极与相同课程和相关课程的教师沟通探讨,及时批改作业试卷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提前预实验提高实验教学成功率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一轮生化教学都有值得反思与总结之处,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都需要教师作出相应的调整。
3 以学生为本,将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学习技能,树立良好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笔者认为可以适时穿插素质教育。例如,在绪论课时,介绍我国科学家根据胰岛素的氨基酸组成规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是当时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最大有机物,不仅对治疗糖尿病至关重要,也是医药界的重大里程碑。以此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荣誉感和专业自豪感,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创造,促进医药技术飞速发展。例如,讲解蛋白质电泳时,同一电场中,分子小,带电量多的蛋白质分子跑得快,迁移率大。笔者借电泳现象比喻成学生的高职教育:入学时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点样线),在相同的教学环境(电场),因为每位同学携带的学习动能(电荷数量)不同,自身的学习障碍(分子量)不同,所以五年后同学们的迁移速度、迁移率都不尽相同,有的名列前茅,有的却不尽然。通过电泳现象让学生明白必须树立积极向上,勤学自勉的人生观,才能一往无前。
4 结语
虽然生物化学是公认的难学又难教的课程[5],但通过一轮又一轮的生物化学教学的探索、反思和改进,注明上述方法确实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对生物化学知识内容豁然开朗,能掌握方法又学好知识,为今后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英.卫校学生生物化学课程学习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9(36):114-115.
[2]王易振.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王莉娟.框架式教学模式在高职生物化学和生化检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理论,2016(5):50.
[4]乔风利.药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4):59-60.
【医药改革】推荐阅读:
医药价格改革10-31
中国医药 国企改革09-02
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06-04
医药数理统计课程改革09-27
某县深化医药卫生改革工作情况汇报05-11
关于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的实施意见05-10
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情况报告05-20
探析中医药学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05-25
医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07-21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