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发展

2024-06-05

医药发展(共12篇)

医药发展 篇1

5月10日, 第二届医药冷链物流及包装高峰论坛在上海隆重举行。力至优叉车 (上海) 有限公司作为本次会议的银牌赞助商, 全程参与了这次行业会议。

会议为期两天, 在本次大会上, 力至优叉车在众多医药企业面前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演讲以《专业物料搬运设备在医药冷链物流中的应用》为主题, 阐述了力至优作为设备供应商, 是如何助力医药企业发展并竭诚服务客户的。

在冷链物流项目洽谈会期间, 上海医药集团、国药控股、扬子江药业等多家医药公司的参会人员, 详细咨询力至优生产的叉车车型和技术性能, 并表示了采购的意向, 特别是力至优制造的冷库

本次论坛为中国医药企业搭建了一个寻找合作伙伴的平台, 相信力至优丰富的产品一定能满足医药企业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

医药发展 篇2

年如果我国原料药能保持现有国际市场份额并有所扩大,同时考虑价格因素,全年原料药出口有望实现8%-10%的增长。而要保持高速增长,中国药企还需要在特色原料药、生物制药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医药行业的发展似乎正契合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增长进入换挡期,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而行业发展要依靠改革、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

从2013年下半年起,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增速持续放缓。,受医保控费、招标延缓、新版GMP改造检查等影响,行业增速较往年明显下滑。业界认为,这一增长趋势仍将继续。

重点城市公立医院用药总金额为1298亿元,同比上一年增长率为8.76%,相比提高了2.44个百分点。在新《国家医保目录》出台、药品谈判机制推进、医保严格控费、等级医院向社区医院分流和“两票制”营销模式等新政影响下,国内重点城市公立医院用药市场增长率将不超过7.6%,精准测算重点城市公立医院用药总金额约在1400亿元左右,中国化药总体市场已向1万亿元迈进。

中国已全面运行在与世界医药市场轨迹中。随着国家对医药行业的管理创新和政策新趋势,生物医药、创新药物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我国作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药市场,无疑具有强劲的市场潜力,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专利到期药物的抢仿备受瞩目。

伴随着医药工业的不断发展逐步成长壮大。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能够生产的医药包装产品在品种和质量方面基本满足制药工业的要求,很多产品已销往国外。2020年是“十三五”的最后一年,今年医药检测行业将面临严峻形势,产业急需提升。

中研普华利用多种独创的信息处理技术,对医药销售行业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客户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

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生物医药行业的发达程度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影响较大,但同时生物医药与高科技行业一样技术要求高,前期投入大,产品开发周期长,但投资回报相当可观,新药品投入市场后,2-3年投资方就可收回全部投资。所以,生物医药行业不仅市场准入标准非常高,各个环节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严格监管。

也许正因为严格的管制和较高的准入要求,使行业的发展更加健康,规模也不断增大,各个方向都向好发展。对比近几年来的数据发现,-20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呈不断上涨趋势,增速平稳但有缓慢下降的趋势。其中,年行业市场规模为3417.19亿元,同比增长3.57%。

一、2025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

血液制品是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中最重要的细分产品,直接影响着生物医药行业市场前景。2020年,受疫情推动血制品领域重回景气上升期。疫情促进血制品企业2020年一季度业绩或提速增长,部分产品存在提价可能性。在疫情的影响下加上国家对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视,2020-2025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将重回2017年前10%-15%的增速,预计到2025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

二、我国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300亿元

根据工业和信息部消费品司发布的《2012-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20我国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11.7亿元,同比下降26.2%。目前工信部还未发布20行业数据,受2019年疫苗签发下降影响,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为2321亿元。

2012-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利润总额呈波动趋势,2018年我国生物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45.4亿元,同比下降10.74%。目前工信部还未发布2019年行业数据,受2019年疫苗签发下降影响,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约为423.1亿元。

三、2019年全国疫苗批签发总量为5.81亿剂

随着我国疫苗市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几次大的疫情之后,从政府到民众对疫苗的认识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批签发总量来看,-20疫苗批签发量连续下降,到年降至5.65亿人份;20得到回升。2017年,申请签发的疫苗有50个品种,共4404批,其中4388批(约7.12亿人份)符合规定,16批(约计60.68万人份)不符合规定,不通过率为0.36%,疫苗批签发量较上年增加10.22%。

2018年我国疫苗累计批签发量为6.66亿人份,同比下降6.46%。2019年,全国疫苗批签发总量为5.81亿剂,同比下降5.22%。

国家政策及资本市场的加持,未来生物医药行业将保持增长的趋势,《“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医药工业销售收入4.5万亿元,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3.6%。在国内资本市场,2018年医疗保健行业上市公司357起并购交易中,又以生物制药领域最为突出,数量占医疗保健全行业的五分之三。

仿制药变局来临 行业趋向智能化 集中化发展

仿制药是指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和尖端的技术,对国际或国内市场上已经出现的且在较大的范围内应用于临床治疗,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对明确,有比较成熟的合成方法、处方和制备工艺以及质量控制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法的药品进行引进或模仿、研制生产出新药品的过程。

2017年,股票市场医药板块下跌严重,重磅政策的不断出台使生物医药行业另一分支仿制药行业迎来变局。2018年11月《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的推广,导致过了专利期的药品,无论是原研药还是仿制药,大品种研发不易,单品市场天花板和生命周期都显著降低,所以行业的创新是大势所趋。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政策的导向,使我国医药行业的集中度逐渐提高,未来核心发展地区,例如长、珠江地区因其具有较高的人才、科研等基础,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人工智能及互联网的发展浪潮仍然也带动了生物医药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药品的研制技术性较高,结合人工智能,会使研发过程和效率都得到提高。数字化发展,会使较为分散的产业链之间的信息传递加强。

2020年医药行业,这3条投资机会被看好

2020年以来,医药板块备受投资者关注。业内认为,中长期来看,医药作为强刚需,有望在一季度后逐步恢复正常水平。事实上,这从医药股持续上涨的现状就可以看出。如5月20日微创医疗涨幅扩大至11%,三生制药涨逾6%,平安好医生涨逾5%,石药集团等集体走高。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医疗行业的前景已经较为明确,其将是一个长期稳健增长的行业,随着人们对于健康消费的需求仍在快速提升,居民花费在医疗保健方面的资金在整体消费中的占比将不断上行。但不断高涨的健康需求,与增长放缓的基本医保收入/支出形成矛盾,这个矛盾将成为当下医疗健康行业的核心焦点,而从中就可以引出医药健康行业的三条投资主线。

一是基本医保内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包括疗效导向的创新药及产业链。由于医保的巨大体量和杠杆效果,这也是当下医药行业容量较大的投资机会。

业内专家认为,创新将是国内医药行业一条长期的主线,其看好创新驱动下的药品、器械以及相关耗材的细分赛道,同时也看好以消费升级为主要驱动力的医疗服务行业和具备消费品属性的相关医药产品的创新发展。此外,以轻问诊为代表的新型医疗服务业态具备长期发展潜力,值得保持长期的跟踪和关注。

二是基本医保不覆盖的自费可选医疗消费,如部分眼科、口腔、体检、医美领域的个性化升级需求。这一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多元化,具有良好投资价值的新产品正不断涌现。虽然这些领域并不是极度刚性的需求,但自费领域医疗机构可以差异化定价,企业更容易赚取利润,用户也更容易形成黏性。

三是中国特有全球竞争优势产业,比如工程师红利和产业链优势,具体如医疗设备、CRO/CDMO行业、原料药产业等。以医疗设备为例,其在诊断和治疗上起了重大作用,国产医疗器械的使用量飞速提升,相关企业的订单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此前,据行业龙头迈瑞医疗发布的公告显示,通过目前的订单量来看,监护仪、输注泵的需求量相当于以往同期数倍的量,同时过去占影像线的比重较小的移动DR需求量也呈现了爆发式增长态势。业内认为,随着国家不断推行分级诊疗政策,一些基层医院将会越来越注重购买国产设备,医疗设备市场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国产设备市场份额有望不断提升,越来越利好相关企业。

总的来说,医药行业是关乎百姓健康的民生行业,同时也是科技密集型的高新产业。那些真正能满足大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健康需求的产品及企业,才是真正值得投资的标的。如制药巨头默克公司创始人乔治默克所说:“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药物是为人类而生产,而非为追求利润而制造,如果我们牢记药物是以治病为目的,利润总会随之而来。”

医药:政策利好行业健康发展 篇3

投资要点:

1、政策导向有利于加速行业整合。

2、产业链已体现出相对较高的性价比。

7 月22 日,SFDA 发布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公告引起了行业巨大震动,此次自查涉及到国内103 家医药上市公司,占医药股上市公司总数将近一半。公告称,所有已申报并在总局待审的药品注册申请人,均须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要求,对照临床试验方案,对已申报生产或进口的待审药品注册申请药物临床试验情况开展自查,确保临床试验数据真实、可靠,相关证据保存完整。公告要求在9 月8 日前,各省区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行政区域内申请人的自查工作进行监督,最终自查材料由总局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视情况展开飞行检查。提高行业规范程度,加速行业整合。严格的政策导向有利于解决“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有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A 股的整体市盈率已经明显下降,加之政府出台一系列规避金融不稳定的措施,预计市场会逐步趋于稳定。与此同时,医药板块已体现出相对较高的性价比。目前投资者对宏观、策略的关注度较高,对具体的行业和公司兴趣可能不大,我们建议主要结合基本面情况寻找中报业绩优秀的公司,同时跟踪国企改革、互联网等可持续的主题。

医药政策下医药企业的发展研究 篇4

关键词:医疗改革,医药企业,医药政策,发展建议

2009年是中国医改元年, 也是医药行业受到影响最大的一年。医药企业无论大小, 都在政策的影响下坐了一回“过山车”。2010-2011年又出台了一些相配套的政策,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 将还会有更加完善的配套文件陆续出台, 医药行业将面临新一轮的狂风骤雨。而对医药企业而言, 则更是严峻考验, 要求企业必须认清形势, 分析市场环境, 找到更有效的应对措施。

1 医药企业的现状

医药产业是我国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 2000-2006年, 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值18.8%, 高于同期GDP的增长。2011年, 我国医药制造业总产值14 522亿元, 据IMS估计, 未来几年我国医药市场将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一面是好的发展形势, 另一面则是我国医药行业整体的小、散、乱的局面, 这就迫使国家不得不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改变医药企业的现状, 以使得我国医药企业的发展适合我国新型医疗体制的改革。

2 医药产业相关法规政策影响

2.1 药品价格政策

药品价格问题是医改中受到高度关注的问题, 也是医药企业最关心敏感的政策。1997年以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药品共进行了20余次针对各种药品的强制降价。20余次降价, 使药品价格水平从2001年开始逐年回落, 如2007年1-11月,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上涨4.7%, 而西药价格指数则下降1.5%左右。而各种资料反映的患者的经济负担似乎没有明显减轻, 而医药企业则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011年11月9日, 国家发改委发文对国家发改委定价范围内的药品开展出厂价格调查, 国家发改委从药品出厂价开始查, 就是掀药价的老底, 利于招标方了解成本, 也避免某些利益团体钻空子。这一政策的出台, 将使得药品价格趋于透明化, 生产企业盲目定价的日子将一去不返。

2.2 抗生素分级管理的出台

有数据显示, 抗感染药物占中国药品市场的四分之一, 是使用量和销售金额最大的一类药物, 而头孢类抗感染药物占比最大, 占据了约60%的市场。抗生素的限制使用, 将对一大批以抗生素生产销售为主的企业造成巨大的影响, 直接关乎企业未来的命运。

2.3 新《GMP认证检查标准》

旧版《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从1999年11月开始实施, 这一政策的实施是对我国制药企业的一次大洗牌, 一批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企业被淘汰。通过认证的制药企业的平均技术水平较以前有了大幅提升。2011年3月, 国家开始执行新的GMP标准, 新版药品GMP吸收国际先进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 按照“软件硬件并重”的原则, 贯彻质量风险管理和药品生产全过程管理的理念, 更加注重科学性, 强调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达到了与世界卫生组织药品GMP的一致性。新版药品GMP修订的主要特点:一是加强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大幅提高对企业质量管理软件方面的要求。二是全面强化了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三是细化了操作规程、生产记录等文件管理规定, 增加了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四是进一步完善了药品安全保障措施。按照新版GMP实施的基本原则, 新建企业或车间应达到新版GMP要求, 而对于现有已获原GMP认证的企业给予3年过渡期。以上这些要求, 都对我国药品生产企业是严峻的考验, 特别是对企业软件方面的要求, 将使得更多的企业需要重新思考投入产出的问题。

3 对中小医药企业发展的建议

3.1 发展企业的特色品种

在医药政策的严峻形势下, 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 像产品优势、营销渠道优势等, 选择适合市场的特殊品种, 通过特色产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抛弃一些无相对优势的产品。这些年来, 我国政府也鼓励企业走出自己的特色, 希望企业能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环境和技术的发展道路。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看, 医药企业只有集中优势资源, 推动特色产品的生产销售, 以技术更新, 原料药的大批量低价采购等手段, 才能为企业寻找到利润空间,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2提高产品质量, 获取更大的市场

我国制药企业以仿制药为主, 医药企业应对这些非专利药品进行新技术和新剂型的研究, 改变以往的仿制思路, 从提高仿制药的质量和稳定性考虑, 努力缩小与国外产品的差距。例如印度南新制药, 通过仿制拜耳公司的抗感染药环丙沙星, 并对其释药技术进行改进, 并成功开发出一天只需服用一次的新型口服缓释片, 并取得了美国专利, 从而顺利打入美国市场。这对我国医药企业是很好的借鉴, 我国的医药企业在仿制的同时, 应积极创新, 不断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3.3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在一系列医药政策的影响下, 特别是新版GMP的执行, 医药企业将需要充足的资金来应对, 而我国医药企业的风险资金投入和政府支持非常有限, 而企业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做投入, 因此建议企业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产权市场可以通过聚集效应、价格发掘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和退出机制等制度设计来保证投资者的权益和规避投资风险, 目前已经成为私募资金进入的重要渠道。而有条件的企业应适时融资国际化, 包括与外企建立R&D发展战略联盟。

3.4加强企业合作, 从“独赢”到“双赢”

企业应认清形势, 改变传统的针锋相对的企业关系, 变竞争为合作, 寻求更多的优势互补, 这种合作不仅是指营销渠道的结盟, 包括企业整个价值链环节的合作, 在每个环节, 企业要调整各自的增值活动, 来适应价值链上的其他企业。

4结语

在新医改不断深入的环境下, 我国医药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全面整合的时代, 也是一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努力研究特色产品, 加强企业营销渠道的建设, 并积极寻求与其他企业的优势互补, 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邹立昌.新医改对医药企业影响浅析[J].前进论坛, 2010, 8 (6) :89.

[2]吴迺峰.新医改对医药企业的挑战与企业的战略思路[J].中国执业药师, 2009, 12 (8) :142.

医药代表发展前景 篇5

医药代表(Medicinal representation.MR)国内国外从业状况及前景

定义:医药代表(Medicinal representation.MR)

是受过医、药学专门教育,具有一定临床理论知识及实际经验的医、药专业人员,经过市场营销知识及促销技能的培训,从事药品推广、宣传工作的市场促销人员。

特性:

MR是特殊行业的市场促销人员;

MR的促销对象是医院的临床医、药人员;

MR促销的产品是关系人的生命与健康的药品;

促销对象特点:

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层次;

具有较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药品消费中起主导作用。

基本工作手法:

组织各种形式的产品推广会并授课;

对临床医、药人员进行专业化的面对面拜访。

基本条件:

医、药学大专以上学历,有一定临床理论知识及实际经验;

有对人的生命与健康负责的严谨科学态度;

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及较好的文化素养;

有作为市场促销人员的较好潜质。

职能:

医药信息传播的载体 :临床医生忙于门诊,没有多少时间与机会看杂志,了解新药品。药品临床信息的反馈者 :患者用药的疗效、不良反应的监测、新的药理作用的反馈也都是通过医药代表传递给制药企业与政府部门的。

医药企业售后服务完成者:解决患者乃至医生用药时的困惑。

国外状况:

医药代表,作为医药行业进入市场化经济的标志之一,很早就出现在西方及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

纵观世界,经济发达国家都有着十分庞大的医药代表队伍。去年,世界医药巨头葛兰素与史克必成合并时宣称两大公司仅在美国就有医药代表7500人。

美国传真:

70%的医生所获得的药品新信息是依靠医药代表提供的。

从业人员素质较高。

从业人员收入是平均收入的1.5倍。

国内状况:

国际制药企业协会联盟 在制订《药品推广行为准则》会议中对医药代表存在的必要性进行了肯定。会议中提出。。

会议传真1

1999年制定的《药品推广行为准则》进行修订,已于2月26日向媒体公布。《准则》的作用是建立一个自我规范的机制,在公司间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在药品推广中与医疗专业人员建立恰当的工作关系、确保新药知识的正确传播和新药的正确临床使用。“我希望代表们都能遵守《准则》。历史会证明这样做是正确的。”

会议传真2

放置在药品售后服务的大环境中,医药代表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医药代表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医院和药店,间接服务对象则是消费者。作为制药企业与医院、药店沟通的重要桥梁,医药代表在及时提供药品最新资料、搜集患者对药品的反馈消息方面,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如何规范医药代表的行为,彰显其积极作用,这也是提高药品售后服务质量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会议传真3

在提供用药知识、指导消费者合理用药方面,医生和药师是两支不可替代的力量。除此之外,制药企业的特殊作用也不可轻视。为了弥补医生、药师力量的不足,目前,许多制药企业都开通了800免费咨询热线,回答消费者提出的在药品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的制药企业还与医院联手,组织病友俱乐部,为患者提供求医问药指导;有的制药企业则注重通过大众媒体开展患者教育,为消费者提供用药咨询„„这些都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今后,如何将医院、药店、制药企业的药品售后服务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有限的药品售后服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是我们需要努力解决的。

会议传真4

医药代表带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运作的新模式。现在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都非常强调药品推广行为的规范,都有严格和具体的制约措施,并由当地的制药行业协会制定《药品推广行为准则》,这也是加入“国际制药联合会”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建立中国的药品推广行为准则势在必行。同时准则也有利于制约和改善目前我国药品推广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加强行业自律,并有利于全社会就药品推广行为达成共识。

职业的价值:

国际上,成功管理与规划医药代表职业的范例举目皆是。在中国,几十万的医药代表对医药经济发展的推动有目共睹。在市场经济状态下,医药工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医药代表的工作了。为国民经济作出的医药代表职业难道不高尚吗?

职业的价值:

医药代表快速传递最新医疗资讯和新药知识,从而帮助医生解除病人的痛苦已得到世界的公认,每一个医药营销人员都要明了:我们推广的不仅仅是药品,更是要把一种对人民健康有益的产品介绍给大家,从而促进人们的健康。这项工作难道还不高尚吗?

存在的必然:

医药代表行业的存在是必然的医药代表行业的发展要走向规范化,要进行严格的引导

医药代表发展方向:高素质 高学历

你能想像得到日渐成熟的政府管理部门会将这个小孩与洗澡水一同泼掉吗?

行业的变迁:

医药代表首先出现在进入国内的外资和合资制药企业,模式照搬西方制药企业的医疗代表制。最初基本上是纯粹意义上的宣传推广,是一种没有物质利益的纯学术介绍,而随着药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医药代表的性质渐渐变味了,但随着法制的不断完善,其职能将出现回归。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ICU室主任,一位资深的临床专家。他从临床医生的角度观察、总结了所接触过的120多位医药代表,写下了《读医药推销员和推销工作》的文章,发表在今年4月的《高新技术导报》上。他认为优秀的医药代表都表现出如下的素质条件:1 有政策法律概念;2 遵守商业道德,讲究信誉,对自己的推销行为负责;3 诚恳坦率,客观介绍产品;4 庄重正派的举止。还应该具备①精力充沛;②吃苦精神;③心理学知识;④善于交际;⑤竞争性强。这一切应对我们有很大启迪。

医药市场的发展方向:

群英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高级培训师姬涛向记者分析了处在大环境变化下的企业。他说,WTO后的医药市场将会发生很大变化。

其一,整体医药企业数量会减少。企业两极分化,优胜劣汰的进程大大加快,这一进程所带来的结果是企业向大型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其二,制药企业对专业化的代表需求量日益增加

其三,国际经济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浪潮,进入WTO后国内的市场营销人员,其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新的市场价值。

优秀医药代表应具备的素质

明天会更好

试论医药商业企业的发展 篇6

[关键词]医药商业企业 发展 探讨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433—01

随着近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逐步建立,医药批发企业的市场定位、经营观念、管理手段、管理方式、与生产企业和销售客户之间的关系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具体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批发商的重新定位

商业是生产、流通、消费、使用等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是社会大分工的必然结果。批发商数量会减少,但绝不会取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批发商的市场覆盖能力、物流配送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品种保证能力将会越来越强,越来越有竞争力。

商业不会消亡,但作为中间商的批发商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代理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供过于求,生产企业过多,往往导致低水平重复。例如一个诺氟沙星产品全国就有128家企业从事生产,一般普通药品也有几家或几十家生产,由此买方市场渐渐形成,现在相关企业已由计划经济时的几千家迅速发展到16500余家。在这种状况下,批发商完成了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贵族,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仆人,从短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分配者,到相对过剩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推销者的角色转变。

商业企业进入微利时代

从国家政策看,药品虚高定价,是国家发改委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按照国务院要求,要建立一种药品降价机制。从市场环境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利润将进一步趋于平均化,利润水平也将进一步降低,获取暴利、超额利润的机会将大大减少。从货源单位看,工业给商业的让利越来越小,有些品种只够费用。从客户要求看,医疗机构的药品差价收入需求是很难抑制的,迫使商业把自己的毛利让给客户一部分。从批发商之间的关系看,还存在互相竞争,低价竞销的情况。

企业规模越来越大

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企业发展的目标。商业企业的仓库储存量、汽车的运输以及企业管理层次、管理岗位的设置等都存在这个问题。只有实现规模经营,才会带来规模效益。目前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费用高、效益低的局面将在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过程中,通过联合、兼并、关闭、破产,逐步形成以区域n生核心批发企业为物流配送中心的医药商品流通主渠道。这是医药流通领域企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对此要有所准备。物流合理化将作为第三利润的源泉,得到进一步开发。原国家经贸委在《深化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建立5~—10家年销售额50亿元、40家年销售额20亿元的大型的企业集团。使这些企业的销售额占到全国医药市场的70%左右。目前,国内外的医药企业联合、兼并方兴未艾。

批发商的服务、配送手段现代化

国办发(2000)16号文件《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曾明确提出:在药品购销活动中,要积极利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高效率,降低药品流通费用。过去,我们成立全国电子计算机应用领导小组,以推进企业管理手段现代化工作。现在,到了网络经济时代,电子商务代表了未来商业贸易的方向,各个企业一定要做好准备。在企业购销活动中,首先要实现EDI,即电子数据交换,逐步实现从订单到配货、装货全部电子化。

批发商的数量将越来越少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市场司提供的情况:按照换证标准,有26.8%的企业因达不到要求而没能换证,即通过换证方式市场中已有5000余家企业被淘汰出局。

目前全国药品批发法人企业6000余家,非法人企业6300余家,零售企业近16万家。

随着市场的开放,医药企业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经过竞争,兼并、重组、联合,这12000余家企业有些还会成为大批发企业的配送中心。国家也会通过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等相应措施继续进行宏观调控。以齐全的品种、全面的服务为特征的药品批发商的数量仍呈递减态势。

商业企业利润来源将发生变化

目前,给合资企业销售药品几乎不赚钱,收支持平。当批发商完成了一定的销售量和回款额度后,合资给付一定的折让费。实质上,这是给厂家代销的代理费,把它称之为佣金更合适。也就是说,批发商的利润来源不是以进销差的形式体现,而是为工业代理所获的佣金。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有些普通商业已打出零利润销售的招牌。他们的利润来源是什么?那只能是厂家支付的广告费,另一种形式的佣金。

批发企业将与生产企业、

医院、药店结成战略伙伴

流通决定生产,订单就是衣食父母,渠道、网络、信息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为生产某一类商品或几个品种的生产企业将愿意利用商业批发企业强大的销售网络和物流配送能力,把商品交给批发商进行销售代理或物流代理。因厂家建销售网络得不偿失,工厂建办事处有时会劳民伤财,人员过多,应收货款居高不下。而再建一个销售公司实际上还是批发企业,所以生产企业更愿意与大批发商结成合作同盟。

医院、药店等社会集团将与大的批发商建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因为药店本身不具备与工厂直接联系的条件:一是一次性进货品种少,需与多个厂家发生联系,增加工作量;二是医院、药店经营品种多;三是没有检测手段。最佳进货渠道只能是具有配送能力的批发商。

台湾中医药发展概况 篇7

台湾中医药的发展经历了从巫医到民间医药, 再到中医药, 及至今日的中、西医药共同发展的历程。明代以前台湾被称为“瘴疫之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 加之受到“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人们常把治病救人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特别是当传染病大规模流行之际。然而,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 原住民也初步掌握了一些医疗保健知识, 但总体上是水准较低, 巫医并存。

中医药从大陆传入台湾, 文献记载最早是明末清初年间。随着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 明清以后台湾有了越来越多的大陆移民, 他们带去了中原文化, 办学堂兼习医施药, 还发掘了不少当地的中草药。

20世纪50年代, 台湾出现了第一所也是目前全台湾唯一一所中医药专科院校——私立台湾中国医药学院, 但那时中医药受到西医的冲击, 处在相对被动发展滞后的局面。伴随70年代开始的全球“中医热”, 天然药物、自然疗法、中医针灸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台湾中医药选择了中西医一元化的发展道路, 融汇中西医药, 培养兼通中西医学的优秀医师, 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创造世界最新医学。中医药事业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 一直持续到今日。

2 台湾中医药现状

2008年, 台湾中医药专业管理部门——“台湾中医药委员会”对台湾中医药科技和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中长期规划, 内容包括:

(1) 持续推动构建中医整体临床教学体系计划;

(2) 成立专业管理机构负责中医师的任职资格评选和管理;

(3) 制定中医师短期及长期培训计划;

(4) 建立安全的中药用药环境, 推动中药产业的提升;

(5) 建立健全中药临床试验标准;

(6) 积极促进中医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7) 推进中医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2.1 中医医政管理

2.1.1 中医师执业资格的获得

台湾中医师的产生有两条途径:一是私立台湾“中国医药学院”培养的正规本科毕业生, 二是通过中医师特种考试合格而获得行医执照。目前, 台湾地区已基本形成了老、中、青三代, 中西医一元化的格局。老一代的中医师多是国民党迁台前后赴台的行医人员, 中青代中医师是目前中医舞台的主要力量, 多受到良好的中西医教育, 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毕业后赴美国、日本留学, 带回了许多新思路。

台湾的中医师执业考试分三类。一是“中医师检定考试” (简称“检考”) , 第二种是“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 (简称“特考”) , 第三种是“中医检核考试”。检考是特考的前期, 参考人员基本不受条件限制, 只要年满22岁, 按照公布的必读书籍自修即可参加 (不限学历, 男女均可) 。通过检考者即可在台湾参加中医业务, 但没有行医执照, 检考合格者可进一步参加特考笔试, 特考非常严格, 近两年通过率不足2%。特考笔试合格后, 还要经过1年半的临床医学训练, 成绩优良方可领到中医师考试及合格证书。检核考试的报考资格是医学院中医学系毕业并取得学士学位, 或医学系毕业并修习中医一定学分, 或华侨在侨居地执行中医师业务达到一定年限、声望卓著者, 考试通过即发给中医师执业证书。伴随这三类考试, 产生了一系列中医辅考机构, 遍及全台湾, 它们定期出版刊物, 提供相关信息及各考试科目准备要领。辅导形式有面授、书面函授、录音函授等。

近年来, 台湾与大陆的中医药文化交流不断深入, 有越来越多的台湾留学生在大陆获得中医药硕士甚至博士学位后回台从事中医药工作, 他们为台湾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同时也为海峡两岸在中医药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1.2 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在职教育

中医师在职教育始于1977年, 由当时的台湾“卫生署”与私立台湾中国医药学院及中国文化大学合办中医师现代医学进修班, 截至2012年底共举办了36期, 受训人员近万名。主要是通过3~5个月的学习, 接受现代基础医学教育, 了解现代医药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 使用现代医学仪器提高医疗技术。1987年颁布的“中医师进修法案”对在职中医师的培训进行了规定, 要求60岁以下的执业中医师需利用双休日进修, 累计430学时, 其中, 现代基础医学课程220学时, 中医药课程210学时。

药师在职培训始于1981年, 目前台湾领有执照的中药商已有7000多人, 他们的进修课程有中药概论、本草、中药方剂学、中药炮制、生药学等。

2.1.3 台湾“中国医药学院”

作为台湾历史最悠久并且也是目前唯一一所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 中国医药学院是一所中西医合璧的学院, 坐落于台中市北区, 1988年建立第二校区 (云林县北港妈祖纪念医院毗连30公顷土地) 。设有日间部10个系, 夜间部1个系。分别是医学系、药学系、公共卫生学系、牙医学系、医事技术学系、学士后中医学系、营养学系、护理学系、复健学系、药学系 (夜间部) 。拥有硕士点5个 (1975年开办硕士班) , 博士点4个 (1988年开办博士班) 。大学师生比例1:17。该院创办最早的系是中医系, 1972年起, 学制由原来的6年改为7年, 必修学分359分, 其特点是中西医教育并重, 注重基础。在校学习5年后, 还要临床训练2年, 除学习相当数量的中医科目外, 还要学习全部西医课程。学生毕业后获取中医师执照后还可参加西医检核考试。目前, 75%的毕业生取得双执照。中医学系本科学制5年, 毕业后只能报考中医师执照。药学系学制5年, 必修学分184分。研究所硕士班学制2~4年, 博士班2年。学院附属医院2所。

2.2 中药药政管理

(1) 成立“食品药物管理局”。2008年11月20日, 台湾当局设立“食品药物管理局”, 作为对包括中医药在内的食品和药品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 该局由原“卫生署”的“食品卫生处”、“药政处”、“药物食品检验局”及“管制药品管理局”等几个部门合并而成。该局的成立进一步强化了对中医药特别是新药研发的管理, 有益于促进台湾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2) 进一步完善中药法律法规。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如“药品查验登记审查准则”、“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基准”等, 从法制上对中药, 特别是新药, 在包括草药、饮片、成药的功效、安全性 (包括微生物、重金属、农药残留) 等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3) 健全中药临床试验环境。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方面全面建立“优良临床实验规范 (GCP) ”。

(4) 落实中药材外包装标识。台湾中医药主管部门对于中药的外包装标识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5) 提升外销原料药审查效率。

(6) 建立首座药物资料库。台湾“农林委员会”林业所建立了台湾本土首座药用植物资料库, 有1000多种药用植物入库, 并利用GPS技术对植物的原产地进行定位。

(7) 建立药品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体系。

3 海峡两岸中医药合作与交流

从中医药贸易的角度, 在ECFA框架下, 两岸多家企业已经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台湾市场的很多中药材来自大陆, 对于药材的供给和质控, 两岸建立了合作机制, 中药贸易方兴未艾。在中医药教育领域, 两岸每年都有不少数量的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到对方学习、进修, 将当地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带回本地为本土服务。两岸还就中医药不定期召开研讨会, 从学术层面促进了交流与合作。当前, 两岸已经形成“一年交流、二年洽商、三年合作”的合作模式和效率。

作为大陆科技主管部门, 科技部一向重视对台的科技合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 已经搭建了两岸固定的科技交流平台, 建立了与台湾科技产业界交流与合作的渠道, 并且陆续在沈阳、南京、成都和武汉建立了“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 特别是积极推动台湾科技产业界与天津滨海“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的合作。中医药作为科技产业的一部分, 在两岸的合作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浙西南医药物流发展浅析 篇8

1 浙西南医药物流概况

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和物流业的发展, 人民物质需求不断增长, 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不断增加, 医药物流迎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 浙西南医药物流得到了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医药批发、经销公司进入医药物流领域, 积极开展连锁网络以及配套物流设施的建设, 配备先进合理的软硬件, 形成了统一、直配的配送体系。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有鸿汇医药、华润医药、浙江英特药业等几家企业, 主要从事医药商品的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 业务辐射浙西南周边省市。

2 浙西南医药物流存在问题

2.1 经营理念落后, 现代物流服务水平较低

近年来, 浙西南医药物流行业在软硬件设施方面投入不断增加, 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 但是由于部分管理者还秉持传统医药物流观念, 认为医药物流就是医药运输与仓储的简单叠加, 对医药物流管理的理念过于保守, 经营管理相对粗放, “大而全”、“小而全”经营思想还在医药物流发展上占主导地位, 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和医药行业特点以及医药企业丰富、细致、专业的物流服务需求, 开展人性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物流服务, 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 交易成本高居不下, 运作的效率不是很高, 缺乏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软实力”。

2.2 医药物流起步晚, 现代化程度较低

中国医药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正逐渐放开, 但与发达地区相比, 浙西南的医药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 发展较慢, 除了上文所提及的几家规模稍大的企业外, 多数医药物流企业规模都较小, 存在交易环节多、流通环节过于复杂, 这些企业布局分散, 堆积、储运的技术和设备落后, 管理方式简单, 管理制度不完善, 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 大部分企业不能有效运用ERP、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方法来优化物流业务流程, 导致企业运作流通效率低、费用高, 效益差, 竞争力低下。

2.3 政策法规不健全, 管理模式简单粗放

目前, 对于医药物流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不够健全, 尽管《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推动医药物流服务专业化”, 但具体有关医药物流的配套政策和标准还不健全, 药品物流容器、药品包装箱、药品仓储托盘等缺乏统一的标准。在药品编码、企业编码等医药行业编码标准方面, 也是各领域有着不同的物流编码, 相互不兼容。在对医药物流企业评估体系方面, 原有的GSP是针对于医药经营企业, 很多内容已明显不适用于医药物流企业。而且由于国家对医药市场控制的非常严格, 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的原因, 浙西南本地的的医药企业可以获得优惠政策和利益, 而外地的医药企业则受到排斥与打压政策, 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医药物流向规范化、高效化发展, 并成为与国际接轨的一大障碍。

2.4 信息化水平落后, 缺乏有效整合

近年来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越来越得到物流行业的普遍重视, 浙西南医药物流企业也建立信息系统, 但由于条码技术、RFID技术、GPS/GIS技术和EDI技术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医药物流领域应用范围非常有限, 再加上浙西南医药物流的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物流自动化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 并且在供应商、中间商、零售商、医院药房等供应链信息系统中缺乏统一接口, 限制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共享程度, 影响了医药物流供应链运作效率。

2.5 医药物流人才匮乏, 综合素质不高

医药物流由于其特殊的管理性质和国家对药品在管理、仓储、运输等物流作业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因此对医药物流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更高, 既要懂得医药知识又要掌握物流知识, 还要了解供应链及相关管理知识。现有医药物流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缺乏现代物流的管理技能和经验, 对药品的仓储、运输、配送、包装、养护等物流管理方面不了解、对医药行业的相关法律也不熟悉, 企业也缺乏有力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导致企业运营效率低下, 缺乏竞争力。浙西南的高校虽然开设有物流专业课程, 但是却没有专门针对医药物流的人才培养机制。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影响医药物流行业的关键因素之一。

3 浙西南医药物流发展对策分析

3.1 加强政府引导, 建立合理医药供应链体系

“新医改”中强调“建立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保障体系……统一配送, 减少中间环节……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 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整合”, 国家发改委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国发[2009]8号) 》文件也明确规定“医药行业要实行医药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 推动医药物流发展”。因此当地政府应该充分领会文件精神, 结合浙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 对医药物流行业总体发展作出科学规划, 制定有利于发展医药物流的各项政策, 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建设规范化医药物流市场, 鼓励医药产品从批发多级分销向实行总代理、总经销制形式发展, 开辟药品生产企业直接将药品销售给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渠道, 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此外还要强化市场的监督机制, 加强对医药物流不正当市场竞争的管制, 扶持优秀有实力的医药物流企业, 促进整个市场优化组合, 保障医药供应链体系稳定发展。

3.2 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 加快医药物流现代化建设

现代化的医药物流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作为保障,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多渠道调动各方面资金, 加大对医药物流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不断完善浙西南地区物流基础配套设施和技术支撑体系, 改善医药物流的运行环境,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推进信息网络建设, 构建医药电商平台, 在更广更大的市场范围内承担更多的物流服务项目。同时加快医药物流标准化建设, 尽快制定行业内统一的药品编码体系、加快药品容器、药品包装、药品信息化等规范化建设, 促进物流活动顺畅开展, 实现物流产业规模化。

3.3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完善物流信息系统

浙西南现有的医药批发企业多数是各自为政, 分散经营, 在规模化、网络化和集约化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认清医药流通领域的发展格局和现代信息技术对医药流通领域的影响, 并结合浙西南区位交通优势及人口、城乡医疗机构分布等特点, 努力构建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的高效现代医药物流体系。通过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构建医药物流信息平台, 整合企业现有的EDI系统、ERP系统、SCM系统、CRM系统等所产生的物流 (下转第129页) (上接第63页) 信息, 并以实时的、双向的数据交换方式进行物流信息整合。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订单管理系统、运输控制系统、条形码和无线电设备的自动化运作设施等信息技术的应用, 建立健全医药物流节点网络, 提高库存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配送、订单处理等的自动化水平, 缩短药品供应链流程, 降低药品价格, 实现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

3.4 规范第三方物流, 建设高端物流与工业战略联盟

对于大多数制药企业和零售企业来说, 为了保证其核心竞争力, 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合理利用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提供的运输、仓储业务, 进行区域配送、代收货款、全程的流通管理, 供应链系统设计等增值物流服务。同时, 政府要按照国家2012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GSP) 中对第三方医药物流运输的能力和相关质量保证进行考察, 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签订委托书明确质量责任, 这样既控制了药品质量流通的风险, 又提高了委托方的企业核心竟争力。此外, 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要突破原有传统的观念, 联合更多的企业, 在更广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 建设高端物流与工业战略联盟, 为客户制定适合的方案, 在降低企业的成本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

3.5 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基于浙西南医药物流专业人才十分匮乏的现状, 政府应该制定人才引进政策, 提高医药物流人才的待遇, 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吸引医药物流人才到浙西南来发展。高等学校在开设相关课程时, 除了对医药管理、物流管理、信息技术等理论进行学习外, 还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实操训练,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此外, 企业也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可以通过和科研机构、高校开展深度合作, 合理制定适应医药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不断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提高医药物流行业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安祥林.我国医药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物流科技, 2011 (6) .

我国医药营销模式发展趋势 篇9

医药营销的渠道模式多种多样。医药代理营销是医药营销重要的一种渠道模式。医药代理营销具体分为两种模式, 一种是全国总代理经销模式, 还有一种是区域总代理经销模式。全国总代理营销模式是指生产医药的企业在全国范围内找到一家专门负责药厂一种或多种品牌药品的总代理商, 来进行市场推广和销售。这种营销渠道有许多优点, 比如分工明确, 资金雄厚, 营销经验相当丰富等, 而且在将产品推向市场和宣传上也有明显优势, 所以医药生产企业可以在新品的研发和其他药品的推广上投入更多精力。当然, 这种营销模式也是有弊的, 即就是全国总代理掌握了医药生产厂商的经济来源;而且总代理为了短期的一些利益还有可能缺乏对医药品牌形象的保护, 医药厂商没有办法全面监控总代理的市场营销, 所以很不利于医药生产企业的长期发展。区域总代理营销模式是指药厂拥有自我管理分销渠道的权利, 针对不同区域总代理的地区优势, 将医药产品投入市场。此模式的优点就是, 在对产品减小风险的同时, 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代理商权力的过于集中, 能随时监管医药品牌的宣传效果。不过, 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区域总代理的精力过于分散, 不只是从事单个品牌的代理, 以致医药宣传力度不大、药厂失去市场优势等现象的出现。

除了医药代理营销模式以外, 还有一种常见的渠道模式:医药厂家自销模式。此模式指药厂自己建立营销公司并负责区域市场的一些销售任务和渠道的维护。此模式的主要实施对象是大规模, 高资金的大中型医药生产企业, 靠他们自己来建立一个或多个销售团队, 负责宣传和推广自己的品牌。医药厂家自销这种模式, 使销售与生产保持同步, 根据药厂的变化而变化, 来更便捷的制定相应的对策;药厂应结合实际情况, 来调整营销策略;并促进厂商和顾客的沟通联系, 来提高销售效率。但缺点就在于费时费力, 资金投入较大, 管理也不顺畅。

除了上述的两种模式以外, 还有一种模式, 即把自销与医药代理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是为了快速抢占市场, 因为只有占领了市场主导, 药厂才能居于前列, 对以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种营销的模式主要针对于对医药品牌相当了解的厂商。此模式药厂采用分散投资策略, 根据不同的客户有适合的销售方式, 因为这种方式比较简便, 所以很有助于产品的营销和快速打入市场。而且, 这种营销方式也很多样化, 正因为分散了风险, 市场份额占比例较大, 所以销售也较稳定。但是, 因为销售太过于分散, 以致于对药厂不方便集中管理, 也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等到一定的时期, 营销成果可能会止步不前。

最后一种模式即医药直销。医药直销是指企业直接招聘销售人员, 在不同地点进行销售的一种方式。它的最大优势是销售方法简便, 销售的时间地点具有随意性;不仅如此, 还减少了支出, 减少了企业的负担, 简化了流程;并且降低了在资金流动上的风险。任何模式都是有利有弊, 此模式也不例外。因为推销人员过于冗杂, 管理上增加了难度, 而且有损品牌形象。

因此, 针对这些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医药营销渠道管理的措施:首先, 可以改善医药营销的环境。医药营销行业的环境存在许多弊端:如故意抬高医药的价格、存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等。所以, 对于这些弊端, 国家应该加大监察力度, 规范医药营销市场秩序, 使医药营销行业和谐发展。

医药营销的趋势如今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首先在营销渠道的形式上发生着巨大变化, 由原来的单一形式到现在的多种多样。在将来的不断发展中, 医药营销行业的发展会更为迅速, 模式也更为多样化。这样便可以与时俱进, 拓宽营销渠道, 调整不同地区不同的销售方式。除此之外, 还可以结合高科技通过电子传媒的方式来增加宣传效果。更可以发展营销的信息化网络平台, 来达到效率高且成本低的目的。总之, 在社会的不断变化过程中, 营销模式也会更加趋于完美。

其次是在思想上, 营销战略也发生了变化。在行业的发展进程中, 销售思想应该与时俱进, 不断适应市场环境的需求。生产厂商不能只是把产品当做主导, 靠代理商营销, 更要让药厂独立的建立属于自己的医药品牌, 同时还要增强自主管理的水平, 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措施, 树立符合当下实际的营销理念。同时, 也要改变过去对于营销的重点, 应以树立品牌为主要方向, 制定更多的更具有特色的广告来带动整体业绩。而且营销的对象要更为广泛, 更为公开, 可以通过公益活动等形式来给大家全面介绍并推广医药知识, 提高公众对医药的认可, 达到宣传效果。

我国医药行业的营销已经不断成熟与完善, 由于新医改的推行, 使医药营销行业的发展更为迅速。医药行业将深化模式的改革, 逐步加强对渠道的管理。在未来, 将会有更多样化的医药营销行业, 展现给大家全新的面貌, 创造出更有价值的渠道模式, 给更多人提供便利, 为更多人带来生活上的保障。

摘要:随着新医改的深入贯彻和实施, 我国医药营销行业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医药营销各厂商为了把握先机, 赢得市场, 将会创新营销思想, 不断要求自身的提高和发展, 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 整体医药营销行业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医药营销行业的营销渠道、渠道管理以及在新形势的推动下营销的未来发展趋势, 旨在发现新方法和新理念, 促进我国医药营销行业的整体水平提升, 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

医药物流的发展及对策 篇10

1 医药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仅有二十多年时间,各行各业注重物流问题仅有数年。随着我国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医药物流等专业物流发展迅猛。医药物流市场无序竞争的状态有所好转,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与加入WTO以后新形势的要求还差得很远,亟待解决的问题还相当多。所以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待我国医药物流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医药流通企业规模小运营成本大

我国现有流通商业企业l.6万多家,而近80%属于中小型企业。我国名列前10位的流通批发企业的销售额占市场总额的20%左右,而美国的医药市场规模是我国的10倍,但前3大药品流通批发商已占据其国内市场的95%。

同时由于医药流通商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致使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集中度低,导致企业的经营成本高,医药流通商业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低下,成为医药物流发展的瓶颈。据行业统计,目前国内医药商业的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达10%以上,而美国医药批发商的该项指标仅为2.6%;医药商业纯利润率仅有0.72%,全美医药批发商利润率为1.55%。高昂的成本和低微的利润说明我国医药物流企业运作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2 政策不协调

国家制定药品监管政策是以药品的性质为依据的,而没有充分考虑到物流的性质和运作特点,因此政策层面与物流技术层面的不协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医药物流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如工商、税务部门在医药物流发展方面的政策与药监部门不配套。药监部门为促进医药物流发展,鼓励医药连锁、跨区域经营以及对异地所属连锁门店进行统一管理和配送。但工商、税务部门要求同一法人主体在同一区域范围内设立的分店全部按子公司管理,分别交纳税费,而不能由连锁公司统一对外缴纳,这种政策无疑加大了医药物流的运作成本,阻碍了医药物流的规模化和网络化,制约了医药物流在更大范围内的发展。

1.3 医药市场行政分割,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我国的医药物流体制分割,以行政区划分标准,每个地方都进行医药物流的建设,缺乏统筹和整体协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重复建设,形成了较大的浪费。物流的高效运行要求打破地区和部门界限,在更大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在目前的财政体制和行政体制下,各地和各部门片面追求自身利益,既促成了众多“大而全”、“小而全”的医药经营企业的存在,使物流组织形式分散、低效、高耗,也阻碍了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大型医药物流集团的形成。

1.4 医药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从整体上看,我国医药物流信息化仍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信息系统很不完善,很多医药企业的管理软件多停留在物料需求计划和制造资源计划阶段,缺乏推行企业资源计划的意识,使企业的信息管理链只能围绕企业内部进行,而对当前企业内外资源一体化的趋势则难以适应。配送中心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医药品中条形码应用率不高,且条形码不规范,没有实现标准化。医药企业存在缺少医药物流管理、医药物流网络体系、医药物流的增值服务等软件。虽然一些物流企业提供了货物跟踪系统,但功能仍很不完善,信息实时性不高、信息定位不精确、信息获取不方便、信息管理不规范、信息时常中断等问题仍比较严重。医药物流难以满足医药企业希望得到药品去向、到货情况、费用及其他服务信息的需求。信息技术落后,成为国内医药物流发展的障碍,物流经营者不能对供应商、零售药店、医院药房进行有效的管理、配送率不高,导致现代物流的高效性也无法发挥。

1.5 医药物流企业管理人才的问题

到了2006年上半年,国内已达到218所高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截至目前已经突破250所。据统计,500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中职院校突破了1 000所。目前从中专、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学生,物流专业在校生大概在50万人左右,专任物流教师3万多人。中专、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物流学历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医药企业需要的是既具备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又具有医药知识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还没有形成。目前,医药生产、经营企业、事业管理单位的医药物流管理的人员,尤其是高级医药物流管理人才紧缺。所以,培养医药物流管理人才是发展医药物流的关键。

1.6 药品物流网点布局不合理

已构成的物流中心和零售药店大多分布于城市,在农村地区则极为稀少。这种只注重城市的趋势,不符合现代物流网点均衡协调发展的要求。一方面放弃了整体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因中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是3∶7,而城市药品的消费与农村药品的消费比例却是9∶1,从销售的比例来看,农村销售仅约占全国医药销售总额的8%,农村的用药潜力远没有开发出来。另一方面在城市中药品物流企业间过度竞争,导致企业实力削弱,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2 医药物流发展的建议

医药物流的发展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医药物流企业为主体,以技术为支撑,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综合服务质量为中心,加快建立符合市场规律,与国际接轨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医药物流网络体系。

2.1 加强医药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建设

重视医药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做到布局合理、规模适中、功能配套,防止盲目建设。政府要进行必要的引导,避免单个企业的决策造成整体社会资源的浪费,使传统自然形成的医药市场与国家物流整体规划相结合。要求地方政府的物流规划与国家大的经济圈相结合,从国家的高度出发,在全国部署几大集约式、规模化的医药物流中心。可以在医药物流中心的审批环节上加强行政干预的职能,从而达到遏制重复建设物流中心的现象。另外,重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设备升级,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使现代物流设备和资源在医药物流中得以充分发挥作用,进而获取价值的最大化。

2.2 提高医药流通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信息化是医药流通企业能否成功扩张、降低管理成本的关键因素,也是更好、更快地响应客户的最基本支持。作为联系医药产业整个产业链的纽带,医药物流企业比其他企业更需要建立信息化管理,以便依靠其强大的信息系统与医院、零售网点、供应商建立信息共享,帮助供应商、医院、零售商供货、存货,提供服务。物流信息处理已经成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创造物流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基础,它使物流企业能随时随地掌握最新物流信息,进行科学决策、快速准确配送,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实施最优化物流方案,并通过开展电子商务,使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同步运作、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不但企业要加大投入,而且政府也要努力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和智能化交通指挥系统,使之发挥广泛的带动作用,促进全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2.3 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降低企业的流通成本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医药企业都自有一套“大而全”,信息闭塞的物流系统,造成了大量的人力浪费和设备闲置。第三方物流作为联结厂家和批发商、零售商的桥梁,通过专业化分工,专注于自己的业务,更有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使用第三方物流是国际上的惯例,而我国的有关政策也预示着第三方物流即将进入医药行业,形成社会物流与医药物流的共同竞争。现有大型医药物流公司有必要向第三方物流扩展,而众多的中小型医药流通企业应集中力量做好销售和服务工作。把原先困扰这些流通企业的物流配送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公司,将企业自有物流与第三方物流有机合理地配置起来,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2.4 国家政策的宏观保证

要发展医药物流,必须从宏观上建设与培育医药物流市场,并使这一市场逐步规范化、法制化。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规维护医药物流的正常发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使医药物流市场在竞争环境中形成,并建立严格的医药物流市场的准入制度,控制恶性竞争。同时,应充分利用好国债资金、国际资金,加大发展医药物流的投资。

2.5 医药物流规范化

物流标准的不统一已成为制约医药物流向规范化、高效化并与国际接轨的一大障碍。比如药品条形码不规范,药品物流容器、药品包装箱、药品仓储托盘等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医药物流标准化的建设。政府主管部门应抓紧组织编制适合我国医药行业特点并能与国际接轨的医药物流技术标准,以提高医药物流运作效率和设备利用水平。条形码技术作为物流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通用语言”,其标准化管理和使用迫在眉睫。

2.6 加强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知识和观念的载体。目前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远远落后于硬件和软件的引进,从而导致如今医药物流业出现的诸多误区,因此要结合我国医药企业的实际情况,培养熟悉有关法律知识和医药知识,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医药物流管理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推进医药物流人才的队伍建设,更新人们的观念和认识,使医药物流业建设走出误区。

一方面,高等医药院校可增设药品物流管理课程,培养既懂药学知识,又精通物流技术的人才,只有大力培养药品物流专业人才并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才能为我国的物流业发展提供人才的保障。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医药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现代物流知识的培训教育,使他们更多地了解信息系统、技术和管理,以至对本企业进行高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詹学锋,龚时薇.对我国医药物流管理发展的几点思考[J].医药导报,2007(1):97-98.

[2]魏际刚.促进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07(3):16.

[3]吴志利.试述我国医药物流的现状发展趋势[J].医院院长论坛,2006(7):47-48.

[4]刘希娟.我国现代医药物流思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16):67.

[5]陈红丹,李锦飞.试论我国医药物流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苏商论,2006(6):52.

[6]王茹.医药物流管理及发展趋势[J].江苏企业管理,2005(8):43.

医药高等院校发展之营销观 篇11

[关键词]医药高校 发展 营销观

教育经济学认为,教育本身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这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可以为社会提供特殊的使用价值。教育可以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单位时间内生产更多的商品,创造更多的价值。教育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受市场机制、价值规律的调节。而营销作为经济学概念,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于1985年将其定义为:“是关于构思、货物和服务的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规划与实施过程,目的是创造能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1]其被引入教育领域是历史的必然,是市场机制与价值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同民办学校相比,公办学校在教育营销观念、营销管理、营销人才培养等方面要落后得很多,对教育营销在高校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医药高等院校引入营销观念的现实基础

1.整体大环境上,高校扩招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高校“卖方”市场地位的弱化

我国于1980年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至今已近三十年,计划生育的直接作用结果就是人口数量的下降。对于高校来说,就是生源数量的锐减,这一点从97—99年我国小学生入学人数可见一斑:1997年我国小学入学人数为2460.0万,1999年为2029.5万,减少了17.5%。我国高校又于1999年开始第一次扩招,正值计划生育实施后的第一批孩子上大学,当年全国普通本科招生159.68万人,比1998年的51.32万增长了47.1%;2003年全国普通本科招生382万,比1999年增加222.32万,增长了19%。计划生育与扩招政策之间矛盾最直接地导致了生源质量的下降,于是各重点高校纷纷出手,投入到了优质生源的争夺战中。高校正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教育营销作为学校争夺生源、抢占市场的有力武器日益受到重视。

2.医药院校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我国有医药企业6000多个,其中通过GMP认证的已经有3000多家,约占50%左右。我国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使药学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对高校药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我国药学界的“五大家族”,为我国医药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截止至2003年底的统计,全国已有药学及相关专业点285个,这里还不包括生物制药专业。全国生物工程专业共有165个,里面也有一些专业的内涵是制药。近几年,又有一些新的药学类专业被各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形势不容忽视,可以说我们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竞争和挑战。

二、目前医药高等院校引入营销观念的意识形态基础

2004年11月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关领导和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评估专家组莅临我校,按照教育部和基金委的部署,对我校理科基地进行检查评估,通过为期三天的检查,专家组对我校理科基地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在反馈会议上,教育部领导指出:作为辽宁省唯一的一所拥有“理科基地”的院校,我们在宣传上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他们不是带着任务来检查,不是亲眼目睹了这个学校的实际,他们都不知道在辽宁省还有这样一个学校,这个学校还具有这么强的实力。这充分反映了我校宣传、公关意识的淡漠,这对我校吸引投资、招生、就业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教育部领导的话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随着高校“买方”市场地位的逐渐弱化,原来广泛的市场一下子变得狭窄,高校之间的竞争已由过去的“规模、质量”双轴指向时代变为“质量、就业率、社会形象力”三轴指向时代。[2]良好的高校形象力以高校的知名度、办学声誉为标志,它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为高校吸引生源,使自己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在现有花茎下,那些怀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思想的高校将会被市场无情地抛弃,因此,高校一方面要苦练内功、以质量保证作为学校生存的坚实后盾,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学会宣传自己,发挥影响力的作用。在高校的实际教学及管理中,应当树立营销观念,运用营销策略。

三、高校中营销策略的运用

1.营销观念在学科上的定位

在经济学中,市场竞争战略可分为市场领先者战略、市场挑战者战略、市场追随者战略、市场补缺者战略。营销战略在专业上、学科上的运用必须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优势专业、拳头专业,应该充分运用市场领先者战略,保证人力、物力、财力的全方位支持,保持其优势地位;对于较次一级重要的、但具有相当实力可冲击国家一级重点的学科,可实行市场挑战者战略,重点扶植,变挑战为领先;市场追随者战略运用在学科当中就是对于我们实力较弱的学科,不能像优势学科那样充当领先者或挑战者,而是追随在领先者之后自觉地维持共处局面,但又不是盲目跟随,在跟随的同时还要发挥自己的独创性,伺机成为挑战者;市场补缺者就是看准市场,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设立学科、专业,做到你无我有。[3]

2.树立教育品牌,重视品牌策略

教育品牌不只是对学校有价值,对学生也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品牌的拥有者之一——学校,能够通过其扩大生源、获取投资捐资者青睐、争取政府政策倾斜以及将品牌延伸至其他市场领域而不断获取利益,这种价值在学校的资产表上难以体现出来,它却直接为学校创造着大量的利益。名牌学校学生在求职、创业时的优势就是教育品牌无形资产的一种转化,连周围的社区也因为教育品牌的人文内涵而受益匪浅。

3.重视宣传的作用

美国企业家万纳曾为公共关系下过一个通俗的定义:“Do good ,Tell them”,即做好,告诉大家。任何一所学校,要求得生存和发展,首先得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即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但是,在学校相互之间竞争不断加剧的条件下,只局限于“做好”还不够,还必须“告诉大家”。当学校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当学校要采取新的重大举措,学校要善于运用各种宣传媒介,将学校的有关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播出去,争取公众对学校的了解和理解,提高学校的知名度,通过舆论的制造、强化、引导及其控制,达到宣传学校形象、扩大学校影响、优化育人环境的目的。

美国企业家万纳曾为公共关系下过一个通俗的定义:“Do good ,Tell them”,即做好,告诉大家。任何一所学校,要求得生存和发展,首先得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即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但是,在学校相互之间竞争不断加剧的条件下,只局限于“做好”还不够,还必须“告诉大家”。当学校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当学校要采取新的重大举措,学校要善于运用各种宣传媒介,将学校的有关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播出去,争取公众对学校的了解和理解,提高学校的知名度,通过舆论的制造、强化、引导及其控制,达到宣传学校形象、扩大学校影响、优化育人环境的目的。

发展我国医药电子商务探讨 篇12

关键词:医药电子商务,问题对策

1 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现状

在我国的医疗领域中, 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便是药品费用长期居高不下, 而且高出国际平均水平很多。我国药品出售的主要终端是医疗机构, 尤其是公立医疗机构, 而不是零售药店。而药品作为一种高度标准化和条码指示性的商品, 是比较适合从事网上交易的。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这种开放、透明、便捷的环境对比挑选药品, 购销双方信息就比较对称, 操作过程也十分透明, 能够很好的减少药品流通过程中的暴利和不法行为, 给药品终端消费者较大的实惠, 且能有效的促进行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医疗改革。2005年9月29号,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了《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 明确药品交易必须具备两项硬性条件, 一是药店必须是自营企业, 二是必须连锁。也就是说, 在网上经营药品必须要和实体药店一样, 必须具备相关的医药经营资质。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统计, 截至2011年年底, 国内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的企业共92家, 其中服务范围为“向个人消费者提供药品”的B2C企业有49家, 其中超半数为2010~2011年期间新批准进入的企业。

2009年我国药品零售市场规模约1480亿元, 其中网络销售约7000万元左右, 仅占零售市场销售的0.46‰;2011年整个医药零售市场约1800亿元, 网上规模大约4-5亿, 占零售市场的2‰左右。值得关注的是, 2010年美国网上药店的销售规模已占其整个医药流通规模的近28%;欧洲药剂师协会下属的药店88%以上都开展网上药品预订服务, 与国外医药电子商务发达的国家比较, 中国医药B2C起步较晚、发展滞后、进程缓慢。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已明确:鼓励经营规范的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网上药店, 希望医药电子商务企业积极成为推动医改的有力工具, 新医改也将扶持网上卖药, 将网上卖药作为医疗体系的一部分, 这些都为我国发展医药电子商务带来了信心。

2 医药电子商务中存在的问题

据艾瑞网近期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 2011年我国网民总数已达到4.85亿, 其中有1.87亿人有过网购经历, 网购交易额高达7735.6亿元, 同比增长超过67%。与一般消费品轰轰烈烈的电子商务相比, 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处于建设和发展初期, 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健全。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有了20多部关于电子商务的法律, 但却没能建立专门属于医药电子商务的法规。已有的那些法规大都停留在网络的运营建设、域名注册、网络安全与发展的初步层面上, 而对于医药电子商务运营中最为核心的问题, 如数据与隐私权保护、网上支付各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等, 涉及交易环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相关方权益保护的问题, 涉及相对较少。医药电子商务立法能够为医药电子商务的交易提供和谐统一的法律环境, 从而起到维护交易安全, 保护公平竞争, 保护消费者权益, 保护知识产权, 保护个人隐私的作用。

二是医药物流体系不完善。由于医药行业运送对物流要求更高, 能快速安全的把药品送到用户手中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而且还不能委托一般的物流企业, 必须是取得一定资质认证的专门的物流企业。

三是医药电子商务的准入门槛高。根据我国目前的有关规定, 必须同时具备《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和《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的企业方可开展网络售药。经营药品需要具备GSP认证资质, 根据GSP的要求, 药品销售单位必须配备执业药师提供专业咨询, 处理药品使用环节中的相关问题。

四是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未能有效集成。首先, 因为买卖双方对于网上支付安全性的质疑以及相关法律保护的缺失而造成了现在医药电子商务的信息不够开放。其次, 我国医药流通领域的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网络能够覆盖全国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在我国医药流通领域尚处在初期建设阶段。由于以上方面原因造成了我国医药电子商务中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之间的不连贯, 不能十分有效地集成, 降低了电子商务的应用价值。

五是人才匮乏。医药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是发展的关键, 当前我国既懂电子商务同时又懂医药的人才的确太少。电子商务人才流动性本身较高, 且其他行业的待遇较医药电子商务又较高一些。如何才能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也是发展医药电子商务必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六是消费者是否信任的问题。网上诸多假药让消费者失去网上交易的信心, 因此诚信与信任问题是制约现在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尤其对于关系到身体健康的产品, 与其它网上消费行为相比, 网上购药从听说到了解到尝试, 需要更长的时间。另外, 很多消费者想买药但是可能不清楚这种药是否可以服用, 对于网络上销售的药品的价格、品牌和质量没有把握。

3 发展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几点措施对策

(1) 不断完善医药电子商务法律法规:

医药电子商务的运行与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与法律环境, 因此, 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快制定医药电子商务发展与规范的相关法律法规。新修订的GSP将于近期正式颁布, 它克服了现行规范的管理范围仅局限于药品流通环节的问题, 将GSP适应范围合理地覆盖到药品生产、流通环节中所有涉及到药品的销售、 储存以及运输的活动, 这对于加快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十分有利。

(2) 加大医药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医药电子商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产品、实施、价格及其它相关配套条件, 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各种因素相互协调, 才能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将会使交易成本下降。医药信息化应用程度的提高, 将会促进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

(3) 适当放宽准入门槛:

近些年的社会实践已经证实, 市场环境与制度安排是制约医药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国家相关部门应从政策层面松绑, 从根本上推动医药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4) 规范医药电子商务支付手段:

对于医药电子商务而言, 若没有一个良好的诚信体系做支撑, 由于药品本身的特殊属性, 将会阻挡绝大多数的终端消费者加入到药品网购的行列中。因此, 政府应通过工作创新、部门协调、上下联动, 以期尽快实现药品网购与城镇医保卡、新农合医疗卡的无缝对接, 以解决目前医药电子商务中的支付问题。

(5) 加强监管:

医药电子商务在互联网上的交易过程十分方便、快捷, 买卖双方只需动用鼠标就能完成药品的交易, 而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潜藏着欺诈行为, 甚至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 必须加强对网上销售药品的全过程监管, 严厉打击违法经营、无证经营以及无药品安全保证的销售行为, 严防利用网络对药品终端消费者的欺诈行为。

(6) 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

医药物流不是简单的药品进、销、存或者是药品配送, 药品是特殊商品, 对配送过程有很高的要求, 成熟的电子商务模式需要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与之配套。第三方物流指由产品的供方和需方之外的专业物流企业去完成物流服务的运营模式。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 提高物流企业配送质量和效率, 是发展医药电子商务的重中之重。

(7) 大力培养医药电子商务人才:

针对当前医药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十分紧缺的问题, 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从医药和电子商务两方面人才分别招聘、统一培训的方式培养所需的人员。另一方面, 企业应与国内部分开设了医药电子商务方向专业的医药商学院加强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陈俊.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几个前沿问题[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 (10) .

[2]王祖强.加强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J].电子商务, 2011, (09) .

[3]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课题组, 互联网药品经营现状和监管机制的研究[J].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情报研究, 2008, (01) .

[4]吴博今, 张楠, 葛龙涛, 宋丽丽, 张泽书.试论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政府监管[J].时珍国医国药, 2008, (05) .

[5]杨洁敏, 李彬.我国网上药店消费信任度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09, (02) .

[6]孟大钧.互联网药品经营监管机制比较研究[J].中国药事, 2010, (03) .

上一篇:膝骨性关节炎组织形态下一篇:苗圃杂草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