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机制(精选9篇)
医药机制 篇1
一、价格形成机制:从非人格化到人格化
传统经济学把完全竞争市场作为研究市场结构的参照系。在完全竞争市场中, 需求方由无数的消费者组成, 单个消费者只是市场中沧海之一粟, 无力影响市场需求。同样, 供给方由无数的厂商组成, 单个厂商的产量对市场供给的影响微不足道。这样的话, 每个具体的消费者和厂商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进行市场谈判, 他们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既然每个具体的消费者和厂商都不参与价格谈判, 那么市场价格从何而来?经济学家用“非人格化”的价格机制来解释:需求方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方的供给曲线之交点处, 便是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数量。
然而, 现实中的价格形成机制都是“人格化”的, 具体的消费者和具体的厂商都在积极参与价格的形成, 不同程度地影响价格的走向。小到蔬菜、水果、服装, 大到汽车、住房等商品, 最后的成交价格都是交易双方谈判的结果。在生产要素市场上, 谈判往往具有战略意义, 如中国钢铁企业与巴西、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供应商的价格谈判。在西方劳动力市场上, 工会与资方的谈判, 不仅涉及工资水平而且涵盖报酬支付方式、福利以及工作条件等方面。
可以说, 现实世界里不存在理想化的完全竞争市场, 也很难找到纯粹的“非人格化”价格机制。现实世界里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以及买卖双方的谈判共同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价格的形成过程就是买卖双方谈判和博弈的过程。
二、医疗价格:从供方定价到双方谈判
为了完整把握医疗领域的谈判机制与价格形成机制, 应该分两个步骤来认识。
第一步, 传统的医疗领域即医疗保险产生之前, 医疗市场只涉及患者和医生。虽然市场中有很多医生, 但是医疗市场并非完全竞争市场。医生各有专长, 即使同一领域的医生, 由于经历经验、师承门派等原因, 医疗水平及治疗风格差异很大, 他们提供的医疗服务不能完全相互替代。因此, 医生总是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另外, 医生在一个地区长期行医就会形成自然垄断, 对新医生的进入形成壁垒。
医生和患者之间天然的信息不对称, 决定了患者缺乏消费者主权以及相应的讨价还价能力。患者既缺乏讨价还价所必须的医学信息, 又缺乏讨价还价的时间和心思, 更担心讨价还价对医生治疗的负面影响。这完全不同于可以货比三家、从容砍价的一般购物。在医生和患者之间, 患者总是处于弱势地位, 医生成为价格的制定者, 患者则是价格的接受者。
第二步, 引入医疗保险机构后, 医疗保障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 形成了三方主体、两个市场的格局。三方主体即患者、医疗保险机构和医疗供方;两个市场即保险市场与医疗市场。医疗保险除了具有分散风险的功能, 还有几种重要功能:一是谈判功能。医疗保险产生后, 医疗供方面对的不再是弱势的患者, 而是具有强大谈判力量的购买大户;二是信息功能。单个患者没有能力改变医疗领域的信息不对称, 患者无法承担搜集信息的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但是医疗保险机构则不同, 医疗保险机构搜集相关医疗信息并进行评估, 为大量的参保人提供就医指导。对于医疗保慑功能。如果说单个患者对医疗供方缺乏有效的制约, 作为购买大户的医疗保险机构则有多种制约手段。医疗供方可能不在乎一个患者, 但是不会不在乎以医疗保险为代表的一群患者。单就“取消医疗服务定点资格”的权力, 便足以威慑医疗供方。
在历史上, 医疗价格的形成机制经历了从供方定价到双方谈判定价的过程。医疗保险产生以前, 医疗定价权掌握在医生手中, 医生根据患者的贫富差异实施价格歧视, 对富人高收费, 对穷人低收费甚至免费, 当然, 穷人与富人享受的医疗服务质量是有差异的。医疗保险产生之后, 逐渐形成了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供方的双方谈判定价机制, 这种定价机制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谈判内容和谈判主体
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供方的谈判内容十分广泛, 远非医疗价格一项。包括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是选择预付制还是后付制, 具体而言, 是选择总额预付制、按人头付费制、按病种付费制还是按服务项目付费制;是否干预医疗供方的诊疗过程, 对医疗供方有无特殊的限制, 如是否采用“第二手术意见”, 要知道, 医生一直非常重视行医的自主性;医疗产品的价格和质量以及其他事项。因此, 结果并非一定是“低价者中标”。
需要指出的是, 英国、德国、加拿大以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医疗卫生组织制度同我国具有重大差别。这些国家都清晰地区分了医生区分, 因为我国的医生绝大部分都是“单位人”, 个体行医被边缘化。在英国, 虽然1991年改革以前公立医院的医生类似于公务员, 但是, 即使在那时广大的全科医师也是“个体户”;1991年以后, 试行购买方与提供方分离, 促进内部市场竞争, 购买方分别与全科医师、医疗集团签约。在德国, 医生被区分为诊所医生和医院医生, 以往二者具有严格的界限, 诊所医生不能从事医院治疗服务, 医院医生也不能从事门诊治疗, 虽然后来有所松动, 但基本态势并未改变。加拿大对医生与医院的区分更加清晰, 这一点与美国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美国医生典型的行医方式是个体行医, 医院只是医生的“工作车间”, 也就是说, 医生是医生, 医院是医院, 二者相互独立而非雇佣关系。直到今天, 虽然部分医生被医院雇佣, 但是医生作为自由职业者的传统一直被保留, 仍有大量的医生拥有自己的诊所。这样, 英国的购买方、德国的疾病基金、加拿大的国民医疗保险和美国的各种医疗保险组织就必须对医生和医院分别进行谈判。
谈判主体包括买方主体和供方主体。在英国、德国和加拿大等国, 买方主体不是同每一个供方主体分别谈判, 而是采用集体谈判的形式, 谈判主体层次很高。以德国为例, 德国的门诊服务报酬由疾病基金的最高层协会和合同医生协会谈判决定, 由此形成双边垄断的格局, 谈判双方均没有潜在的竞争对手, 都知道对方不可替代。于是, 外部竞争消失了。同样, 加拿大为管理部门代表患者与医生协会就价目表进行谈判, 也是一种典型的双边垄断。特别提出, 在双边垄断情况下, 买方处于垄断地位, 卖方也处于垄断地位, 谈判结果未必就是低价格。美国的情况则不同, 可以是一对一的谈判 (例如, 某一保险机构与某一医疗集团的谈判) , 也可以是单个保险机构与医生组织的谈判, 具有较强的竞争性, 很难见到双边垄断型的谈判。
四、国际经验
(一) 医药价格是买卖双方谈判谈出来的。
不是提供方说了算, 也不是购买方说了算, 更不是政府拍脑袋拍出来的。尤其要重视买方在价格形成中的作用。即便是政府定价也应该借鉴谈判定价机制。
(二) 谈判层次未必越高越好。
买卖双方最高层次的谈判将导致双边垄断的格局, 这种谈判形成统一的供应合同, 在供方的各成员间强制实施, 供方成员之间的竞争消失了。
(三) 谈判的结果取决于谈判双方的力量对比。
买方垄断有利于买方;卖方垄断有利于卖方。在买卖双方都不是完全垄断的情况下, 结果有利于哪一方, 取决于双方相对垄断程度。
(四) 卫生行政部门的作用在
于通过区域卫生规划, 影响新建医院建设、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医院床位数的增减等投资项目, 而非日常经营项目。
(五) 医疗保险机构作为消费者的代表, 主导药品价格谈判以及药品目录的制定。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医疗保险研
究所)
医药机制 篇2
问题的实施意见
(县卫生局 二○一○年八月七日)
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县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机制,贯彻落实卫生工作各项政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好群众看病就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市卫生局《关于创新医药卫生 工作机制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卫生工作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县县情出发,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不断创新医药卫生工作机制,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二、目标任务
(一)近期目标。2010年,120急救服务覆盖全县城乡,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到2011年底,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覆盖全县城乡居民。2010年5月20日前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普及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公立医院改革取得突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明显提高,施;五是负责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协调辖区内单位和居民开展改水改厕、环境整治、健康教育、卫生创建等爱国卫生工作;六是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物资储备、指挥、协调及处理。
(二)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一是逐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2010年,全县新农合个人缴费人均20元,2011年起提高到每人每年30元,全县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二是逐步提高新农合实际报销比例。2010年全县平均住院报销比例争取达到60%以上。将恶性肿瘤、中风后遗症等7种慢性病纳入门诊报销范围,2011年慢性病门诊报销范围扩大到10种以上。进一步简化报销程序、控制医药费用增长、规范基金管理,加强基金监察、审计工作力度,确保新农合制度健康持续发展。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有效使用救助资金。资助城乡一、二类低保人员、农村五保户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逐步提高对经济困难家庭成员自负医药费用的救助标准。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2010年全面推行“贫困农民新农合报销和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整合新农合、大病救助、济困病床补助等项目,实现县内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实行网上转诊审批制度,简化到县域外就医的转诊手续。逐步建立城乡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结算同步、监管统一的“一站式”服务。
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强化社区全科医师培训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推进高素质卫生人才培养步伐。
(五)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医药卫生安全。整合并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分级分工制度,科学确定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职能定位,合理划分各级医疗机构对应的患者群,有效分流病人。建立疾病控制机构进医院、疾病谱排序和公共卫生预警机制。在全县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设立咨询室,村卫生室设立咨询点,开展健康咨询活动,探索开展预约就诊等服务项目。推行县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医疗中心双向转诊和医务人员双向流动机制。继续开展城乡医疗机构间的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推行医疗质量和安全月分析评议会制度,完善医院内部各种查房制度,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完善治理过度诊疗和滥用抗生素的方法和措施,使用全省统一病历,推行公立医院之间的病历、检查、化验结果共享制度。
(六)完善预防体系建设,强化重点传染病防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加强公共卫生体系能力建设,落实疾控、监督和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责。加大疫情监测力度,着力加强鼠疫、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点传染病和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加强县、乡、村三级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做好免疫规划接种工作。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和工作预案,加强人员培训和物资储备,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开展打击非法行医和
以创建百姓放心医院为载体的文明医院创建活动。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组织医务人员每月观看1次警示教育片,每季度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进行考核,将医务人员的执业规范、行业纪律等纳入医德医风考核范围,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良业绩记录制度,以及医生药品使用量、抗菌素使用量、住院自费药品使用量和评估制度,严肃处理违纪人员,治理过度医疗问题。推行医患人员沟通制度,完善医疗服务有奖举报制度。加强卫生信访工作,积极排查和化解医患矛盾,努力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四、保障机制
(一)实施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建立和完善对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考核机制,层层签订重点卫生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各级工作职责,确保各项卫生工作任务全面落实到位。
(二)实施重点工作通报制度。建立重点工作月通报制度,对重点卫生工作进行目标控制、信息反馈和工作考核,督促各医疗卫生单位保质保量完成各项重点卫生工作任务。
(三)实施有奖举报制度和重大事件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违规行为有奖举报制度。制定公共卫生绩效评估方案,建立重大传染病、院内感染、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卫生执法依法公正、公开透明。
(四)强化卫生工作的监督力度。主动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主动接受行风评议,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卫生监督工作体系。
(五)健全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县财政要增加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学科和人才队伍等建设经费的投入。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落实村医补助政策,提高村医报酬。在平等、公开、规范、有序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民营资金举办非营利性医院或参与部分公立医院的重组改制,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医药机制 篇3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滑膜细胞;中医药;作用机制;综述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04.019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关节滑膜是RA发病的靶器官,而成纤维样滑膜细胞是滑膜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泌高水平促炎性细胞因子、化学趋化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的相互作用[1],
持续刺激滑膜细胞,作用于滑膜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不同部位,引起细胞内蛋白激酶的持续激活,导致滑膜细胞信号转导异常及滑膜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失衡[2]。随着分子生物学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医学对RA发病机制的研究亦越来越详尽,为研究中医药对RA滑膜细胞的作用机制开拓了新的视野。本文将近年来中医药对RA滑膜细胞作用机制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RA的分子机制。
1 抑制滑膜炎症
2 促进滑膜细胞凋亡
3 抑制滑膜血管新生
5 结 语
中医药在治疗RA的现代研究中取得了长足进展,不管是对RA滑膜炎症、促进滑膜细胞凋亡、抑制滑膜血管增生,还是干预滑膜细胞信号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研究进展,更有利于发挥中医药治疗RA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医药治疗RA的进展过程中尚存在诸多不足,如在动物实验或体外滑膜细胞的研究中虽然显示了较好疗效,但要通过进一步转化到人体还有一定的距离。其次,中医药是以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为核心体系,而现代研究多是以中药单方或单味中药成分为研究对象,使得研究结果偏离传统中医理论价值,不能完全体现中医辨证理论。因此,如何解决现代研究中医药治疗RA的难点,并能从中找出更切合于中医理论的现代中医研究方法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6 参考文献
[1]Yamanishi Y,Firestein GS.Pathogene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the role of synoviocytes[J].Rheumatic Disease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01,27(2):355-371.
[2]Erlman H,Pagliari LJ,Liu H,et al.Rheumatoid arthritis synovial macrophages express the Fas-associated death domain-like interleukin-1β-converting enzyme-inhibitory protein and are refractory to Fas-mediated apoptosis[J].Arthritis Rheum,2001,44(1):21-30.
[3]Rho Y H,Chung C P,Oeser A,et al.Inflammatory mediators and premature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2009,61(11):1580-1585.
[4]Dayer JM.The pivotal role of interleukin i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Rheumatology,2003,42(2):3-10.
[5]Lee DM,Weinblatt ME.Rheumatoid Arthritis[J].Lancet,2001,358(9258):903-911.
[6]郑钦岳,王慧峰,郑向民,等.商陆皂苷甲对兔滑膜细胞产生IL-1和TNF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22(5):425-426.
[7]向导,袁林,苏林冲,等.金边祛风饮对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IL-1β、TNF-α及MMP-3表达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3,29(9):952-955.
[8]莫汉有,王丽芳,张丽华.青蒿琥酯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及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及趋化因子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2):253-256.
[9]Korb A,Pavenst?dt H,Pap T.Cell death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Apoptosis,2009,14(4):447-454.
[10]Pope RM.Apoptosis as a therapeutic tool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Nat Rev Immunol,2002,2(7):527-535.
[11]蔡莉,李荣,解雪峰.橙皮苷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凋亡及滑膜组织Bcl-2/Bax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0):1332-1334.
[12]袁丽,安莉萍,傅卫燕.当归拈痛汤加味膏剂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促炎因子分泌及关节滑膜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1):1780-1782.
[13]徐增涛.雷公藤红素诱导人类风湿关节炎纤维样滑膜细胞凋亡、周期阻滞和DNA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
nlc202309051510
[14]任海霞,肖诚,李梢,等.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4):315-318.
[15]李香斌,连金饶,林娜,等.类风湿关节炎滑膜血管生成和血管翳[J].医学综述,2010,16(1):7-9.
[16]杨学文.雷公藤多苷治疗RA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及机理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17]许金鑫,张育,张学增,等.金雀异黄素抗Ⅱ型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大鼠滑膜血管新生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2):186-193.
[18]郭亚春,高亚贤,宋鸿儒.薯蓣皂苷片含药血清对IL-17和TNF-α诱导大鼠滑膜细胞株RSC-364NF-κBp65、STAT3及VEGF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6):814-818.
[19]王飞,陈百成.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病变研究及其治疗的进展[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3,2(3):186-190.
[20]马武开,唐芳,安阳,等.中医药防治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增生的思路[J].中医杂志,2011,52(22):1913-1915.
[21]Makarov SS.NF-kappaB in rheumatoid arthritis:a pivotal regulator of inflammation,hyperplasia,and tissue destruction[J].Arthritis Res,2001,3(4):200-206.
[22]Bai S,Liu H,Chen KH,et al.NF-Kappa B-regulated expression of cellular FLIP protects rheumatoid arthritis synovial fibroblasts from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mediated apoptosis[J].Arthritis Rheum,2004,50(12):3844-3855.
[23]Yoshida S,Ono M,Shono T,et al.Involvement of interleukin-8,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in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dependent angiogenensis[J].Moi Cell Biol,1997,17(7):4015-4023.
[24]刘青松,朱兴春,蒋红.丹参注射液诱导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NF-κB表达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2,17(8):846-850.
[25]王燕燕,崔向军,韩莉.青蒿琥酯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踝关节滑膜的NF-κB、bcl-2表达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11):1003-1005.
[26]黄小鲁,郝飞,王勇,等.青藤碱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NF-κB的抑制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13):1269-1272.
收稿日期:2014-01-29;修回日期:2014-03-20
医药机制 篇4
医药高职校企渠道联盟是将渠道联盟理论运用在医药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中。渠道联盟是企业战略联盟的类型之一,是市场营销学中的渠道理论在战略联盟理论的运用。由于医药高职院校与医药企业之间符合营销渠道“上下游企业”的关系特征,在各类战略联盟中,渠道联盟更适合应用于校企合作研究。
1 渠道联盟、医药高职校企渠道联盟、协同、机制的内涵
渠道联盟是指处于不同渠道角色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独立、地位对等的企业,在共同战略目标的基础上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松散型组织;医药高职校企渠道联盟是指医药高职院校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独立、地位对等的医药企业,在共同战略目标的基础上结成的信息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长期盟友组织。
协同是使系统内部各要素向有序转化的一种形式,有序则表现了系统形成结构的稳定性程度。协同效应产生了协同作用,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都存在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复杂系统所固有的自组织能力,是系统内部从无序向有序结构转变的内在驱动力。
机制是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机制”在任何一个系统中,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良好的机制”可以使一个社会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即在外部条件的不确定变化下,能自动地、迅速地做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
医药高职校企渠道联盟是社会系统的一种组织形态,是由不同组织构建的一个开放的巨组织系统,医药高职院校和联盟的医药企业属于这个巨系统内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既存在自发的、无规则的独立运动,又存在子系统之间的固定关联而形成的协同运动,实现联盟的动态协调运行,发挥组织中各要素之间的竞争和协同作用。校企渠道联盟需要建设利于联盟组织系统运行和发展的一个动态、良性循环机制,其本质就是建立一个联盟协同机制,使系统的所有“部件”之间,实现协同有序、高效运转、动态管理。
2 医药高职校企渠道联盟协同机制设计
构建校企渠道联盟协同机制,需要首先确定系统协同过程中对其起到决定作用的要素。学者孟琦等[1]认为,战略、结构、文化是联盟自组织演化的动力要素,其中,战略是指联盟组织的政策、战略目标、行动方案、监督与控制等;结构是指联盟内部组织结构,即联盟组织间的分工协作所形成的结构体系;文化是指联盟组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进一步地,他们确定战略协同机制、结构协同机制和文化协同机制是联盟系统自组织演化的根本动力机制。
医药高职校企渠道联盟属于渠道联盟范畴,渠道联盟属于企业战略联盟范畴,所以本文拟采用学者孟琦、韩斌的观点,结合医药高职校企渠道联盟自身的特质,设计一个校企渠道联盟协同机制,即以战略协同机制、结构协同机制和文化协同机制三个方面构建校企渠道联盟协同机制。
2.1 校企渠道联盟战略协同机制
对于战略协同机制的设计,首先要理解战略一词的深层次内涵。一个企业、一个组织的战略实际上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是由高层管理者制定,也不是只与高层管理者有关,而是与企业和组织中的每一个员工密切相关。例如一个员工的某种行为对其本人,或企业,或组织的将来产生影响,则这个员工的行为对个人来说就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即企业和组织中不同层次的人都具有战略性的行为。一个好的企业应该使个人的战略性和企业的战略性相一致[2];一个好的联盟组织应该使个人的战略性、联盟成员的战略性和联盟组织的战略性相一致,上述三个战略间的一致性通过联盟内部战略协同机制和联盟外部战略协同机制实现。
2.1.1 联盟内部战略协同机制
2.1.1. 1 联盟每个成员从联盟组织全局出发,在联盟成员之间、每个联盟成员内部各部门之间,由上至下地制订动态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全方位的立体联盟网络战略协同机制。
2.1.1.2由于联盟组织构建的前提是愿景、互信、配合和共享四个要素:愿景是大家拥有共同愿望的信念和动力;互信是联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配合是联盟成员间为实现愿景的共同行动努力;共享是联盟成员间的信息和利益共享[3,4,5]。这四个要素贯穿联盟运行的始末和联盟运行的所有环节,所以,联盟内部战略协同机制即是通过联盟成员自身发展政策、战略目标等方面的制订来体现成员间愿景、互信的战略协同;通过行动方案、监督与控制方案等方面的制订来体现配合、共享的战略协同。
2.1.1. 3 联盟内部战略协同机制由联盟成员间战略协同机制和联盟每个成员内部战略协同机制构成。机制建设的人员主要是医药高职院校和联盟医药企业的高层决策者以及联盟企业的员工;机制建设的内容是政策、战略目标、行动方案、监督与控制等方面;机制建设的程序是先由决策者共同制定联盟组织的内部战略和联盟成员本企业的战略,再由联盟医药企业的内部员工根据上述两个战略制订个人的发展战略;机制建设的要求是联盟内部战略与联盟外部战略实现协同性,联盟成员之间实现战略协同性,联盟成员内部员工战略与联盟成员战略、联盟组织战略实现协同性。
2.1.2 联盟外部战略协同机制建设
2.1.2. 1 一个企业或组织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是政府、相关组织和社会公众等[2],校企渠道联盟组织要将上述因素纳入到战略协同机制建设中。
2.1.2.2政府战略,校企渠道联盟的战略要与政府战略保持协同性。医药高等职业院校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盈利性企业,政府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对高校和校企联盟的影响意义深远。在校企渠道联盟机制建设中要建立信息收集机制全面了解关于医药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国家教育政策,收集教育系统行业内部的教育实战案例、科学研究成果,了解医药行业的政府政策等信息。这些需要医药高职院校与校企渠道联盟成员企业协作完成,建设一个配套的管理制度、人员结构、工作流程等。
2.1.2.3相关组织战略,校企渠道联盟的战略机制要与高职教育、医药行业等相关组织的战略保持协同性。校企渠道联盟外部的其他医药高职院校、非医药高职院校、医药企业等组织部门的战略会影响校企联盟战略。
2.1.2. 4 社会公众,校企渠道联盟的战略机制要与社会公众的发展保持协同性。高职院校学生的家长、高校所在县市、校企联盟成员医药企业的客户、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等构成校企渠道联盟组织的社会公众,这些对联盟外部战略协同机制的构建具有影响力和约束力。
图1是校企渠道联盟战略协同机制的构成,包括联盟内部战略协同机制的构成,以及联盟内部战略协同机制与联盟外部战略协同机制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2.2 校企渠道联盟结构协同机制
合理、科学的联盟结构体系是联盟的动力要素,这一要素可以使联盟组织各成员之间既保持自身的独立运行,又保持通力协作。联盟关系的保持和联盟组织的良性运转成为联盟成员的显性竞争优势,促进联盟成员的发展,成为联盟组织发展的根本动力机制之一。
结构是指联盟内部组织结构,即联盟组织间的分工协作所形成的结构体系。联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联盟内部也需要像企业或组织一样具备组织制度、协作机构以实现联盟组织的各项职能。它需要围绕联盟战略、联盟计划进行人员组织和领导,对联盟运行过程实施控制。联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或组织,联盟组织表现为松散性特点,沟通、信任在联盟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对联盟结构协同机制的设计主要从联盟组织的各项职能入手,逆向构建出联盟组织结构,实现以相互信任为基础的信息共享、资源互补、风险共担的校企渠道联盟,使联盟成员间在组织结构、运营方式、业务流程、人员配备等方面相互适应,实现协同性。见图2。
2.3 校企渠道联盟文化协同机制
文化是特定的历史与地理环境下所产生的逻辑性及理性的反映[6]。文化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态度。文化对企业(或组织)的影响是多层次、全方位、渗透性的。企业(或组织)文化是指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理念,包括企业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信念、理想、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的综合。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历史、观念、信仰,有其独特的经营理念、指导思想和管理风格。企业文化是对企业正式制度的有效补充。
实践中,结成渠道联盟的各方(特别是国际间战略联盟)可能会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引起联盟成员间的冲突。文化差异会导致双方无法顺畅地沟通,无法融入到对方的经济活动中,最终导致渠道联盟解体。不同企业间(或组织)的文化存在差异,尤其是医药高职院校与医药企业在文化方面的差别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联盟组织更为显著,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运营观念的迥异是天然存在的,这给校企联盟成员间的协作带来障碍。要实现双赢,联盟双方就要在文化协同问题上进行协商和磨合,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联盟文化协同机制是指联盟伙伴之间相互了解并适应对方的企业(或组织)文化,并在联盟一方的企业文化发生变化时联盟成员之间动态地实现联盟文化的协同性。构建校企渠道联盟的共同文化能够强化联盟成员行为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减少人际关系摩擦,联盟共同文化的动态、长久保持则需要在联盟文化协同机制下实现。
企业(或组织)文化多元性及包容性的提高会使联盟成员之间的文化协同较易实现。管理心理学家Adler认为文化协同是“承认在文化组成中的异同点,不忽视和缩小文化上的差异,而是把这些差异转化为构思和组建一个组织的有利因素”[7]。联盟双方需要在达成合作共识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双方间的信任,进一步实现文化上的协同。首先,医药高职院校与联盟成员之间建立起高层间的动态文化交流,双方定期会谈,协商修订双方都能接受的合作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形成制度化;其次,联盟双方要建立方便双方员工文化交流的平台,例如通过会议、组织内部文件、网站、跨文化员工培训、互派人员交流、组织活动中渗透对方文化等形式向其各级员工传达联盟的文化,缩小双方文化的差异,加强理解和尊重,使联盟组织文化利于联盟组织的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孟琦,韩斌.企业战略联盟自组织演化的协同动力模型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8):111-113.
[2]蔡会明.企业战略协同系统的分析与构建[J].商业时代,2007,16:56.
[3]潘喆.渠道联盟关系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2005:18-19.
[4]赵春明.虚拟企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51.
[5]刘徽,黄珂.医药高职校企渠道联盟关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2):61-65.
[6]袁磊,武振业.战略联盟中的文化协同[J].管理现代化,2001,(5):36.
对医药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探究 篇5
一、我国当前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的现状和根源
1、以药养医, 技术性劳务价格低, 药品价格高。
长期以来, 我国技术性劳务收费 (诊金、手术费、护理费等) 偏低, 而80年代开始的医改使得医院自负盈亏, 医院为了经营, 不得不提高药品价格, 由此产生“以药养医”的现象。
2、药品价格虚高, 医疗费用增长的速度远远快于收入增长的速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 人们的收入不断增长, 但人们还是感到“看病贵”的原因是医疗费用增长的速度远远快于收入增长的速度, 药品价格脱离其成本的正常加成, 价格虚高。
3、医疗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性, 导致患者很难制约医护人员对医疗服务的定价。
卫生服务的需要一般是由医护人员去判断消费者应该获得的卫生服务数量。而对于药品也是如此, 药品的定价也不是供需双方博弈的结果。药品进入医院以后决定药品能否进入患者手中最终消费的选择标准其实是能否能给医院 (医生) 带来最大利润的药品, 在进价15%的加价幅度既定的情况下, 自然是高进价药品能为该医院带来更丰厚的利润, 因此进价越高的药品反而会越好销售。
4、药品的流通环节多, 层层加价。
腐败现象的蔓延导致了对药品的生产、审批、价格等各方面出现问题, 流通环节过多, 层层环节进行加价, 最后到消费者手上的药品价格翻了几倍。
5、政府监管力度不足。
当前我国药品生产企业过多、规模过小、重复生产又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医药服务和产品监管部门监督不力, 药品招投标制度腐败之风盛行。
二、对医药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建议
1、从定价机制来看改革措施:
1.1、区分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定价, 提高医疗服务收费, 整体降低药品价格。这可以从根本上破除“以药养医”。医药价格本来应该由“医”中的“医疗服务价格”和“药”中的“药品价格”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 但现行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中, 却存在理解认知和实际操作上的双重偏差。
1.2、针对药品价格必须在成本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市场需要进行定价。应该尽快夯实药品和医疗服务成本核算方法、价格检测系统、价格评审制度等基础, 从而为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提供基本条件。
1.3、改进定价方法, 综合考虑医药成本、质量、疗效等等。国家发展改革委药品价格评审中心主任吕凤霞说, 药品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包括临床效能、有效性稳定性、质量疗效指标、创新的程度、处方量以及与同类药治疗同等病的总费用对比等。考量上述多种因素, 定价部门要改进定价方法。
2、从补偿机制来看改革措施:
2.1、加大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 政府补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公立医院在取消以药养医政策后实现经营补偿。当前我国财政对卫生投入不足, 医院的经营和运转均靠医院自己筹措资金, 迫使医院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 造成“看病贵”现象。因此加大财政投入有利于取消“以药养医”。
2.2、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适当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卫生技术劳务价格。正确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是一项政策性的改革。同时也能从根本上使医疗服务和药品区分定价。
2.3、设立药事服务费, 弥补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的收入缺口。药事服务费收取的多少是个难题, 药事服务费的收取应该考虑以某地区全部医院收入总和来制定一个合理价格。
2.4、实施社区首诊制度, 改善“小病贵治”的现状。社区首诊制度是指规定居民在患病需要就诊时, 首先到社区卫生机构接受全科医生诊疗的一种制度。有病就上大医院的思想应该转变, 大医院不仅收费高, 而且排队困难, 社区首诊制就能解决这一问题。社区首诊制是实现双向转诊的有效途径。
3、从监督机制来看改革措施:
3.1、扩大政府定价机制的控制范围。这在广东省医药价格试点改革中有所体现。对政府定价药品价格实行“三控”管理。将现行按通用名制定最高零售价的“一控”模式改为“三控”模式, 即控制政府定价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流通差率和供货价。
3.2、在医药价格的定价机制上, 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原则。医药商品和服务属于公共物品, 单纯由市场进行调节必然会带来诸多问题, 因此, 必须加以政府调控, 监督市场行为, 才能使医药价格趋于合理。
3.3、加大国家对医药价格的监控, 特别是物价部门、国家发改委严厉打击违法定价行为。政府的监管力度, 直接影响了医药价格的秩序, 也影响着医药价格改革的步伐, 因此, 国家必须加大对医药价格的监管力度。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而“看病贵”、“看病难”又是其中突出而典型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 改革现行的医药价格机制迫在必行。从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现行的医药价格机制存在药价虚高、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比重不合理等问题, 应该从定价、补偿、监督等机制来进行改革, 才能真正让人们看得起病!
参考文献
[1]胡民, 医疗费用结构性失衡下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现代商业[J], 2011年05期[1]胡民, 医疗费用结构性失衡下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现代商业[J], 2011年05期
[2]贾洪波, 扎实推进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价格理论与实践[J], 2009年11期[2]贾洪波, 扎实推进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价格理论与实践[J], 2009年11期
[3]王世玲, 如何寻找医药价格机制的合理“节点”, 金融博览[J], 2008年12期[3]王世玲, 如何寻找医药价格机制的合理“节点”, 金融博览[J], 2008年12期
医药类院校就业指导创新机制研究 篇6
一、国内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
就业指导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在世界上首开先河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主要向学生传授职业市场动态信息与社交、礼仪等求职技巧,引导自我评价、自我定位,美国70%的大学毕业生是通过教授、导师、就业机构推荐就业单位的。德国强调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化,也就是学生的 “自我负责”,学校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服务与系统技能培训。英国最早提出“就业力”概念,高校主要通过完善课程设计、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促进学生获取工作经验以及完善就业指导服务等措施来开发学生的就业技能,提升学生就业力。日本逐渐形成了“国家主导型”的就业促进政策系统,即在政府统一管理下,由具体政府部门主管、大学就业指导部门为中心、 企业提供支持、就业考试予以保障、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全方位的就业援助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可见,各国高校对就业指导都非常重视,并始终将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学生就业力提升的重要方向。
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加,不断扩大就业也成为历年党与政府改善民生工作的重点。2014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自1923年清华大学正式成立职业指导委员会, 拉开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后,国内各高校也纷纷通过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配备专业人员、保证充足经费、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等措施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二、目前我国医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我国医药类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具有专业性更突出、就业市场相对狭窄、就业岗位对人才的应用型要求更强烈的特点,而实际上医药类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与综合性大学保持一致,在实际工作中并未针对专科性院校的特点作出适当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一)各专业就业率差参不齐
近几年医药类院校都纷纷建立起了不同于传统医药专业的其它专业,各专业的就业率也呈现高低不同的情况。根据2014年6月9日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组织调查并撰写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护理学、信息工程、制药工程、市场营销、计算机、中药学等这些医药类院校基本具备的专业位居全国2013届就业率最高的前50个本科专业, 而生物工程、这些医药类院校基本具备的专业位居就业率最低的10大本科专业。 可见,医药类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各专业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即大学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凸显,但就业率的高低与是否为传统医药专业无关。
(二)就业市场的维持与开拓仍局限在“医药”行业领域内
长久以来专业院校形成的固定就业市场给医药院校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市场,但同时,也固化了市场开拓的思路, 忽略了对广大的其它领域的开拓,而无论是传统的医药专业或新兴的本科专业亟需更为广阔的非医非药行业市场。
(三)就业指导培训内容单一化、师资队伍零散化
医药类院校的就业指导培训内容往往倾向于医药行业,容易忽略非医非药专业学生的指导诉求;师资队伍由专职老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等不同岗位上的教师组成,这些教师的教育背景、专业、承担就业指导教学的能力差参不齐, 容易影响就业指导培训的效果。
(四)创业教育是短板
传统的医药类院校毕业生多是在医院、医药企业从事医生、护士、检测员、研究员、实验员、医药代表等工作,多是与专业技术息息相关的工种,独立创业且成功的案例相对于综合大学来说较少。 无论是在新生的入学教育,还是接下来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创业教育相对较少, 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也比较匮乏, 使创业对于学生来说越来越是一个较陌生的就业选择。
三、医药类院校就业指导创新机制
针对目前医药类院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需建立分层次、分阶段的就业指导创新机制。
(一)医药类院校就业指导创新机制的主要板块
1.主动出击,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机制。 此板块主要是针对医药类院校部分专业就业率较低而就业市场却仍局限在“医药”行业领域内的问题。掌握市场定单,承载“走出去”“、请进来”和“就业实习联动” 三个运行模式“,走出去”是指学校学院就业工作小组走出校门,开拓新的非医非药却能提供大量相关专业岗位的就业市场, 建设规模化实习就业基地,尤其是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重点进行学校学院及专业、 学生的宣传,通过各渠道建立与新的实习单位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请进来”指将企业有关人员请入学校为学生授课或举办讲座,授课内容为强调职业道德、社会技能等通识素养的培养转变,并要求学生完成与企业工作有关的作业,定期进行考核和评价“;就业实习联动”是指将学生实习与就业捆绑,抢先就业市场,以“双师型”培养模式加快学生社会角色转换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开拓就业力提升专项工程。主要针对目前医药类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与培训内容较单一、师资队伍零散化的问题。就业力提升专业工程分三个项目运行:就业力课程植入项目、职业管理技能学习项目、就业指导师资力量提升项目。就业力课程植入是指将就业力整合到课程中,分阶段贯穿于本科教育始末,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使就业指导课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教学,而是根据我国实际工作要求较高而毕业生水平相对较低的前10项就业力来进行重点培训, 主要包括谈判能力、捕捉机遇能力、压力承受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主动性、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人际冲突能力的培训。职业管理技能学习项目是指引入英国雷丁大学的CMS学习项目,成立专项小组,由点到面逐步向全体学生推开, 由学习专项小组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辅助学习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可根据学生的优势、弱势、岗位需求来调整具体的学习内容,更能体现指导的零活性。就业指导师资力量提升项目是指将从事就业指导教学的老师进行集体专项学习、集体备课、 定期培训,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定期进行教学考核,予以适当奖惩。
3.开拓创业教育板块。主要针对目前医药类院校就业指导中创业教育是短板的问题。通过建设创业基地、组建学生创业团队、邀请知名创业人经验交流与指导等模块不断推进。建设创业基地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创业基地,引进知名企业创业者的创业指导、专业的融资咨询和指导,定制开发高品质、高实战型创业课程,通过在线自学、创业直播课堂学习及线下各种创业培训,让想创业的毕业生们可以享受线上线下的全面教育资源。组建学生创业团队是指通过全国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及组织校内创业比赛集中一批优秀的创业团队, 由学校提供专门的创业培训、专家指导、 项目资助来促使一批好的创业项目、好的创业团队投入实践,学校对实践过程进行监管,定期考核。
4.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力升级工程。为进一步加强医药类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在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各院再以1:1000的比例配备专业指导人员成立就业指导小组,确定小组职责为拓宽服务内容、建立个人发展档案、加强个性指导、构建就业指导信息化平台等。
(二)医药类院校就业指导创新机制的实践步骤
1.新生入学第一月开始启动“就业力植入课程”机制,大一新生的课程主要培养专业发展技能,如谈判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技能、时间管理能力等;大二集中开设与就业力有关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工作相关的知识产权知识、与就业相关的资金与法律法规等课程;大三集中社会实践能力提高,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并进行考核评估;大四则侧重于研究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实践,通常要求学生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准备学位论文或进行毕业设计,同时强调就业技巧的培养与提高。从学生大一开始,建立动态成长档案库,贯穿于就业指导课、社会实践、项目研究、实习过程,包括诚信档案,以企业进一步了解最需要的人才。
2.本科二年级开始启动职业管理技能学习项目,由在“挑战杯”与创业大赛中获奖的同学负责,成立学习项目组,邀请与院校联系密切的企业成功人士担任专业资询老师,并定期对项目组成员的学习研究情况进行考核评估。逐步地、由点到面地将项目向全体同学铺开。主要学习内容:自我意识、就业力评估与发展的技能; 合理定位的技能,包括职业意识、课程和其他发展机会、劳动力市场调查以及做决定等技能;有效应聘的技能,包括理解雇主招募和选才方式等技能。这些学习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就业意识、就业技能的培养实现了融合。
3.本科三年级第一期进入“请进来” 阶段:开始邀请知名企业来学校对即将进入毕业阶段的大三学生进行职场培训,优秀校友交流求职经验,并陆续展开招聘,邀请与接待各企业来学校集中招聘,举办各企业宣讲会与大型招聘会,拉开毕业生就业序幕。
4.本科三年级第二期进入“走出去” 阶段:大力开拓就业市场,学校学院就业指导小组对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省内区域分批分阶段进行走访、调查,建立稳固联系、开拓新实习就业基地,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与职位信息,建立企业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及为下一年毕业生“请进来”工作做好准备。
5. 本科四年级第一期对就业困难学生加强个性指导,加强老师推荐,并完善毕业生就业动态档案。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专科性突出的医药类院校如何在高就业压力下保证高就业率成为医药类院校的重要课题。文章针对目前医药类院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分层次、分阶段的医药类院校就业指导创新机制,为医药类院校提高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提供现实指导谈了自己的看法。
医药机制 篇7
一、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 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 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缺乏、薪酬分配机制不尽合理、绩效评估体系仍不健全和人才培育机制有待优化四个方面, 其具体内容如下:
1. 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缺乏
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缺乏是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 由于医药企业忽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工作中缺乏相关的管理机制做保障, 目前, 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缺乏的现象较为普遍, 大多数医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传统的业务管理阶段, 如人员的调配、工资调整和职称晋升等。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仅注重人对事的适应性, 忽视了企业员工内在潜力的发挥, 因此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2. 薪酬分配机制不尽合理
薪酬分配机制不尽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就目前而言, 医药企业的薪酬分配主要实行的是根据个人的学历、职称、工龄等基础条件而同一制定的工资标准, 在工资发放上主要以企业员工的职务、职称为标准, 忽视了医药企业员工在因个体差异在岗位工资中的态度和效能, 此种薪酬分配方式设计过于死板, 业绩性薪酬在总薪酬中的比重较低, 很难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对提高工作效率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3. 绩效评估体系仍不健全
绩效评估体系仍不健全也是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医药企业绩效评估方面, 现阶段还是以沿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制度, 对于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医药人员没有明显的区分, 所考核的德、能、勤业绩内容也很笼统, 缺乏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 难以反映不同岗位、不同人员的业绩贡献。不难看出, 现有的医药企业绩效评估必然会流于形式, 起不到绩效评估的真正作用, 操作不好反而还会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 人才培育机制有待优化
人才培育机制有待优化也使得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陷入困境。当前,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的流动机制持保守的态度, 员工的终身雇佣制、职务常任, 缺乏合理的招聘与录用、内部晋升与降职、辞职与辞退制度等问题的存在, 使得员工流动的激励功能僵化, 很难营造一种有效的激励氛围。这样难免使员工缺乏职业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从而导致组织绩效低下的现象, 这样自然会影响到部门的发展及个人的发展。因此, 建立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势在必行。
二、建立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在了解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 建立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 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建立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关键。在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 应增强对激励机制的认识, 切实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重视激励机制在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以人才激励开发为中心, 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观念。从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发展目标上来看, 现代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建立应从发展的战略考虑, 从人才内在需求的角度为医药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 进而达到人才和企业双方共赢的理想局面。
2. 合理制定薪酬分配机制
合理制定薪酬分配机制是建立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重要环节。在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 要对薪酬分配制度进行改革, 合理制定薪酬分配机制, 可以建立按岗位定薪的岗位工资制, 强化分配激励和约束功能的绩效工资制。以绩效考核为中心, 质量持续改进与病人满意度提高为目标建立评价标准, 加大对技术含量高、风险责任大、工作强度大、工作业绩明显的员工分配力度, 加大对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的分配力度, 把劳动者的能力、岗位、行为、成绩和报酬高度统一起来, 拉开差距, 形成员工的收入随医药企业效益高低和个人业绩好坏上下浮动的机制。不难看出, 在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 合理制定薪酬分配机制, 可以提升医药企业的品质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 健全绩效考核评估体系
绩效考核是对医药企业员工劳动付出的一种反馈。建立客观、公正、透明的绩效考核制度, 健全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对建立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也至关重要。对医药企业而言, 在健全绩效考核评估体系方面, 要把握好两个关键点:一是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以科学的考核标准指导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发展, 对不同的考核目的和考核对象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二是注重考核环节的落实, 加强对考核工作的监督。其中, 考核程序应有个人述职报告、群众评议、部门领导鉴定和考核结果反馈等环节构成。
4. 优化企业人才培育机制
优化企业人才培育机制在建立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 优化企业人才培育机制, 一方面要重视对现有人才的培养, 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引进医药企业优秀人才。具体说来, 对于医药企业现有人才的培养, 要鼓励他们继续教育, 鼓励他们外出进修学习, 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 提高医药企业人才质量。与此同时, 在引进先进医药人才方面, 要重点引进具有医药企业专业知识的人才, 重视并发挥人才的专才和才干, 这样才能使医药企业人才为医药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进而确保医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有利地位。
三、结语
总之, 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建立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 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进行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 应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合理制定薪酬分配机制、健全绩效考核评估体系、优化企业人才培育机制, 不断探索建立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策略, 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促进医药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 方锐, 何明霞.浅谈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09 (11)
[2]聂小忠, 张幸生.“积分制考核”在医药企业营销绩效考核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32)
[3]陈宇涛.医药代表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出路的探索[J].海峡药学, 2010 (01)
中医药防治血管性痴呆的机制研究 篇8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中医药,机制
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 VD) 是由各种脑血管病引起的获得性智能及认知功能损害综合征, 属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世界人口的日益老龄化和脑血管病发病率的不断提高, VD的发病呈迅速增长趋势, 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 受到社会和医学界的极大关注。因此, 加强对VD的防治研究显得尤为迫切。随着影像学技术、基因技术及组织病理学的发展, 国内外学者对VD 的发病和损伤机制从神经生化、分子机制、遗传基因等角度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 认为主要涉及中枢神经递质改变、自由基代谢障碍、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细胞因子、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等多个方面。中医对VD的防治机制研究基本都是围绕这些方面展开的, 且近几年取得了一定进展, 现就研究概况作一述评。
1 研究现状
1.1 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
王亚利等[1]研究发现, 补肾活血化痰方 (熟地、山茱萸、枸杞子、桃仁、红花、炙远志、石菖蒲等) 能抑制小鼠缺血脑组织中谷氨酸 (Glu) 的释放, 降低其兴奋性, 从而保护神经元。这可能是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VD的作用机制之一。宋光熠等[2]通过观察发现, 参麻益智胶囊 (人参、天麻等中药的提取物) 可提高老年VD患者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 (NA) 、肾上腺素 (AD) 及多巴胺 (DA) 含量, 从而对老年VD起到有效治疗作用。黄新武等[3]观察聪灵胶囊 (川芎、石菖蒲、远志等) 对VD模型大鼠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 (AchE) 的影响, 结果发现聪灵胶囊能抑制VD模型大鼠脑组织AchE活性, 减少乙酰胆碱 (Ach) 的降解, 从而促进大鼠空间辨别学习记忆功能的恢复。李世英等[4]通过实验研究发现, 当归芍药散 (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等) 可使VD模型小鼠脑海马5-羟色胺 (5-NT) 和DA含量升高, 且优于脑复康对照组, 从而推测此方可通过调节脑海马神经递质5-NT和DA含量, 改善VD小鼠学习与记忆能力。
1.2 对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
陈秀慧等[5]研究发现, 滋肾健智饮 (杜仲、山茱萸、首乌、川芎、石菖蒲、黄芪等) 能使VD患者内皮素 (ET) 合成与释放下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 水平增高, 从而扩张血管, 增加脑血流量, 促进认知功能恢复。杨文明等[6]通过研究发现, 智脑胶囊 (党参、黄精、川芎、石菖蒲等) 可明显降低VD模型大鼠脑组织内一氧化氮 (NO) 和ET含量, 提高CGRP水平, 提示该药可通过调节NO的合成与释放来保护脑组织, 调节中枢神经血管系统中保护性神经肽含量与缩血管肽类含量两者的平衡来减轻脑功能损害。王霞等[7]观察发现, 通络中药 (水蛭、地龙、僵蚕、土鳖虫) 可使VD大鼠血浆中血栓素B2 (TXB2) 表达显著下降, 6-酮-前列腺素 (6-Keto-PGF1α) 含量明显升高, 可有效纠正脑缺血再灌注后TXA2/PGI2的平衡失调, 减轻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从而达到保护脑神经的作用。汪锐等[8]研究发现, 天地精丸 (天麻、地龙、黄精等) 对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有明显保护改善作用, 其机制与降低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 (NOS) 活性有关。
1.3 对氧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物损伤的影响
于文涛等[9]观察发现, 补肾活血方 (何首乌、益智仁、郁金、川芎等) 对VD小鼠脑海马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有明显升高作用, 对丙二醛 (MDA) 含量有明显降低作用, 可促进海马自由基代谢, 改善VD小鼠学习与记忆能力。卢燕婉等[10]通过研究显示, 聪灵胶囊 (葛根、川芎、石菖蒲、益智仁等) 各剂量组血清以及聪灵胶囊高剂量组大脑皮质和海马组织的SOD 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 MDA 值显著低于模型组, 表明聪灵胶囊可通过提高SOD活力、降低MDA含量而清除自由基, 从而减轻氧自由基的脑损伤。何治等[11]通过研究发现, 丹参酮ⅡA可减少VD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MDA的生成, 增加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 Px) 活性, 推测这是丹参酮ⅡA改善VD的神经保护机制之一。黄俊山等[12]观察发现, 软脉灵口服液 (熟地黄、五味子、制首乌、远志、炙黄芪、当归等) 能明显增加VD大鼠海马SOD活性及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 含量, 减少MDA的含量, 对脑缺血后自由基的生成和清除具有调节作用, 而且呈一定的剂量关系, 软脉灵高剂量组作用优于低剂量组和尼莫地平对照组。
1.4 对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郑攀等[13]观察补肾醒脑方 (人参、熟地黄、制首乌、丹参、远志、石菖蒲等) 对VD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结果发现补肾醒脑高、低剂量组可抑制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的凋亡, 缓解兴奋性毒性损伤, 保护大脑神经细胞, 推测这可能是补肾醒脑方治疗VD的作用机制之一。常明则等[14]研究葛根素对VD大鼠行为学及额叶细胞凋亡的影响, 结果表明葛根素可通过上调bcl-2基因表达而抑制细胞凋亡, 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谢道俊等[15]探讨黄蒲通窍胶囊 (人参、大黄、益智仁等) 对VD大鼠神经细胞凋亡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机制, 结果发现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Fas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 提示黄蒲通窍胶囊明显下调Fas蛋白的表达, 抑制由Fas信号路径诱导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蔺心敬等[16]研究发现, 银杏叶提取物能明显促进VD大鼠海马组织Bcl-2蛋白表达, 抑制Bax蛋白表达, 阻抑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
1.5 对炎症因子、细胞因子的影响
魏慧利等[17]通过临床观察发现, 地圣珠水煎剂 (熟地黄、巴戟天、远志、石菖蒲、龟板等) 能显著降低VD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白介素-1β (IL-1β) 水平, 为此方通过干扰炎症反应治疗VD提供了临床依据。刘素梅等[18]通过研究发现, 通络中药 (水蛭、地龙、僵蚕、土鳖虫) 可明显降低VD大鼠血清中IL-6、白介素-8 (IL-8) 、TNF-α等炎症细胞因子的含量, 从而有效对抗并减轻VD大鼠脑损伤。马宏博等[19]观察益智通脉颗粒 (血竭、红参、地龙、益智仁、石斛、石菖蒲等) 对VD大鼠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 表达的影响, 结果发现该药可上调VEGF表达, 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及毛细血管新生, 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黄云台[20]通过研究发现, 健脑复智胶囊能增加VD大鼠脑组织内神经生长因子 (NGF) 含量。李子清等[21]研究发现, 四物汤 (川芎、熟地、白芍、当归) 能使VD大鼠脑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 ( EGF) 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 的表达升高, 这可能是其治疗VD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1.6 对脂代谢及糖代谢的影响
沈晓东等[22]研究补肾健脾养血活血方对女性VD患者血清总胆固醇 ( TC) 、三酰甘油 (TG) 、高密度脂蛋白 (HDL) 及低密度脂蛋白 ( LDL) 水平的影响, 治疗组TC、TG、HDL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TC、TG、HDL与喜得镇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由此推测此方可通过调节血脂水平, 对女性VD患者有一定疗效。胡晓蕾等[23]建立老龄大鼠VD模型, 利用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PET) 检测, 采用静脉注射示踪剂FDG, 测定脑组织葡萄糖代谢率, 以探讨中药对VD 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川芎嗪对VD大鼠脑内葡萄糖代谢有改善作用。
1.7 对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过伟峰等[24]通过实验研究发现, 通脉益智方 (熟地、制首乌、益智仁、石菖蒲等) 可使VD大鼠海马GrayⅠ型突触结构发生变化, 对大鼠电迷宫的行为学障碍有明显改善作用, 其突触曲率、突触间隙、突触活动区长度、突触致密物质厚度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改善。据此推测, 此方可通过改变VD大鼠海马CA1区GrayⅠ型突触界面结构的一些细微结构参数来改善学习记忆能力。李利娟等[25]观察栀子甙对VD大鼠行为学和脑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结果显示栀子甙高、中剂量治疗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无明显减少, 变性、坏死神经细胞少, 海马细胞层次清楚, 排列整齐, 核固缩、深染的三角形神经细胞及嗜神经细胞现象减少, 由此推测栀子甙能通过改变VD大鼠皮层及海马的病理结构变化, 来改善学习记忆能力障碍, 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刘旭峰等[26]经研究发现, 双根清脑颗粒 (葛根、板蓝根、薏苡仁、凌霄花) 各组大鼠海马部位BrdU 阳性细胞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 推测此方改善VD模型大鼠的学习与记忆的功能, 其机制可能与促进新生神经元增殖有关。张祖志等[27]观察补肾化痰祛瘀方 (人参、大黄、益智仁等) 对VD模型大鼠脑组织星形胶质细胞 (AS) 的影响, 结果显示, 该方可明显增加大鼠大脑额顶叶皮层以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 为标记的AS。
1.8 其他
张冰清等[28]探讨葛根素对VD大鼠长时程增强 (LTP) 的影响, 结果发现药物组LTP诱导率明显增强, 由此推测葛根素可通过增强VD大鼠突触传递功能来改善学习记忆障碍。杨文明等[29]研究发现, 智脑胶囊 (党参、黄精、川芎、石菖蒲等) 高剂量组可抑制VD模型大鼠脑组织中Ca2+浓度升高, 减轻神经细胞内Ca2+负荷, 效果优于智脑胶囊低、中剂量组, 与尼莫地平对照组药效相当, 显示出智脑胶囊通过阻止过多的Ca2+流入细胞内、促进胞内Ca2+外排达到改善VD模型大鼠学习与记忆成绩。黄旖旎等[30]研究脑灵汤 (杜仲、菖蒲、补骨脂、红景天等) 对VD大鼠行为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结果发现脑灵汤能改善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且能改善全血黏度及红细胞指数。李长生等[31]探讨首乌益智胶囊 (制首乌、益智仁、黄芪、银杏叶提取物等) 治疗VD的作用机制, 结果发现其有效激活Notch/Delta信号通路上HES1、Mash1、β-APP基因的相互作用, 说明首乌益智胶囊可能通过激活Notch/Delta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2 述 评
中医药防治VD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某些研究也较深入, 而且研究涉及的药物众多, 虽然目前尚无一个较为公认有效的中药新药问世, 但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中医药在防治VD方面将取得更大的成就。然而从目前中医药防治VD的机制研究分析, 还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加强的问题,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引起重视。
2.1 动物模型问题
现代中医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 运用现代医学实验揭示中医药治疗VD的作用机制, 促使中医药治疗VD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在VD的实验研究中, 造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实验结果。目前常用的VD模型有:四血管阻断模型 (4-VO) 、三血管阻断再开放模型 (3-VO) 、二血管颈总动脉模型 (2-VO) 、大脑中动脉凝闭模型 (MCAO) 、颈内动脉注射微小栓子模型、高血压复合的VD模型、光化学反应诱导脑梗死模型等。尽管有多种模型方法选择, 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缺乏公认度高的VD动物模型, 模型标准不统一, 可重复性差;模型的痴呆衡量标准不统一;模型的制备都是从模拟人类VD发病的某一个侧面来完成的, 模型的病理生理改变与临床VD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相差较大;辨证论治是中医药治疗的精髓所在, 临床上VD患者有虚 (肾虚、脾虚、气虚、血虚等) 、实 (血瘀、痰浊、气滞等) 、虚实夹杂等多种证型, 相应的药物治疗也有补肾、健脾、益气、袪痰、活血化瘀等不同。因此VD动物模型应该具有与人类VD相似的证候类型, 这样才会有力地证明中医药治疗VD的优势。
2.2 加强早期防治的研究
VD的发生发展是多种致病因素, 多个病理环节相互作用和累积的结果。在不同病变阶段又有多种症候表现, 早期积极防治病情具有可逆性, 是现今唯一可预防的痴呆类型。但目前绝大部分实验都是从治疗VD的角度来设计的, 而忽略了中药预防给药。目前脑血管病和痴呆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明了, VD确切发病机制尚有待进一步阐明, 因而深入研究脑血管病与认知功能减退之间的关系, 客观评估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尽可能早地予以中药介入预防, 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2.3 加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在基础研究方面, 中医药治疗VD的作用机制研究虽然较多, 但总体尚停留在探索阶段, 大多数研究为一方一药的作用机制研究, 而且重复研究较多, 研究层次不够高, 研究范围相对局限, 指标多为模型动物行为学、中枢神经递质、自由基代谢、血管内皮功能、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细胞因子、病理组织学等方面, 在药物作用部位、复方配伍机制、不同治法比较等方面的研究很少。所以今后的研究应加强深度和广度, 包括方药作用机制、构效关系、量效关系、配伍效应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加强中药有效成分以及单味、配伍之间关系的研究;利用中药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的整合效应, 发挥现代药理学的优势, 从多方面去探讨中药作用的机制, 求其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有效部位 (成分) , 以便能够筛选出治疗本病的新药。
2.4 研究药物的选择
医药机制 篇9
一是大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公立医院改革是这次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和核心, 也是历次医改没有攻克的难点。政府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 明确目标, 敢于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重点是要解决“以药养医”和资源配置两大问题。解决“以药养医”要两手抓, 一是补偿机制。二是医疗机构的体制机制改革, 只讲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 不解决经费补偿, 那是无米之炊;只要补偿, 医院不改革现行的体制机制, 那是无底洞, 补偿再多钱也不够。公立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必须解决医疗机构布局不平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要统筹中央和地方、统筹城乡、统筹医院和社区、统筹各方面的医疗卫生资源 (包括行业、企业和军队的医疗资源) 。目前大中城市的大型公立医院、名牌医院纷纷扩大规模, 提高档次, 到各地办分院的做法要加强管控。
二是探索推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方式改革。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是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服务是指国民都可以平等的享受的待遇。比如马路上的路灯, 人人可以享用, 但路灯并不一定要政府部门来生产和管理。公共医疗服务也是如此, 政府的基本责任是提供资金, 组织产品和服务以及保障供给。组织产品和服务既可以组织生产也可以购买。一提到加强公共医疗机构, 就要求盖房、买车、要编制等, 结果政府有限的财力转变成的医疗卫生服务最后真正落到群众身上就没有多少了。纵观大多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比较好的西方福利国家, 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范围和服务质量比我们要高, 但是这些公共医疗卫生产品绝大多数并不是由政府部门直接提供, 更多的是从市场购买。如英国的社区医疗卫生几乎全部是私人医生来提供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的好处是通过充分竞争使政府资金的效益最大化, 谁的服务水平高、服务态度好、服务成本低, 患者愿意接受, 政府就可以向谁集中采购。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推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方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