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应用

2024-11-19

医药应用(精选12篇)

医药应用 篇1

摘要:从微波定义、特性及其用于中药提取物生产的优越性入手,研究了微波辅助提取、微波干燥与微波灭菌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促进医药行业尤其是中药产业实现了节能、降耗、环保的目的,并在提高收率、提高质量与降低成本方面发挥了潜力。

关键词:微波,提取,干燥,灭菌,节能,环保

0引言

我国国土辽阔,从热带跨越至寒温带,植物资源丰富。五千年积淀的中华文化,祖先给我们留下浩瀚的医方典籍,是我国发展中医药事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疑难病症、重大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并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至2014年中药生产企业达到3 813家,中药工业总产值达7 302亿元。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中医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而植物提取业产值占中药总产值的57%,随着复方颗粒剂优势的凸显以及提取物在药品、食品、日用化妆品、兽药、农药的广泛应用,天然植物药在西方发达国家成为现代医疗保健的理想选择,由此营造了巨大的天然植物药产品市场和植物(中药)标准化提取物产品市场。植物(中药)标准化提取物是对植物药材的深度加工,具有开发投入较少、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国际市场广等优势和特点,是目前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一种理想方式。植物(中药)提取物经数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年产量已接近80 000 t,出口比例已超过中药,并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中药的产值占医药工业产值的30%,其中出口21.63亿美元,占医药出口的21.71%,提取物出口占中药出口的57.38%,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递增。由此可见植物提取业的发展将势不可挡。

虽然植物药在国内发展迅速,但在国际上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明显。2003年,国际市场植物药的营业额达160亿美元,日本占80%,韩国占10%,印度、新加坡占7%,中国仅占5%。然而,这5%中又有57%是质量粗犷、价廉的中药提取物,真正的中药产品则少之又少。

别国利用我们的提取物作为粗制品进行再精制,成为高级的药品,价格扶摇直上再返销国内。我国中药失去国际市场的主因是产品质量不高,生产技术落后。

植物中的有效组分(疗效成分或营养素)绝大多数属于热敏性物质,在高温下容易因分解而失效或降低效应。因此,其生产加工过程通常忌长时间高温处理。传统上是采用热回流煎煮法经筛网过滤而获得含有药物或营养组分的提取液,多余溶剂采用蒸汽加热浓缩,对混入提取液的不良杂质按其在不同浓度的乙醇溶解度加以分离、纯化,得到含有有效组分的醇溶液,对醇溶液进行浓缩、喷雾干燥(或冷冻干燥)或收膏后再以真空干燥箱干燥获得干浸膏。经过长达5~7 d一系列的高温加热、提取浓缩,多次不同浓度的醇沉纯化和长时间真空干燥除热分解,多次操作及溢盘沾盘损失,所得含有有效组分的提取物逐步减少,最终导致提取率低、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低的后果。

为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变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尴尬状态,2007年,我国颁发了由国家十六部委制定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中药产品达到“三效”———高效、长效、速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便”———便于储存、便于携带、便于使用。但是收效缓慢,究其原因是新技术推广应用困难重重。2016年春,我国又颁布了由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这证明我国极为重视中医药的发展。

现中药提取物生产的新技术包括:提取工艺有半仿生提取、酶法提取、破碎提取、超临界提取、亚临界提取、超声波提取、微波提取等;浓缩工艺有双(三)效浓缩、膜分离浓缩;分离纯化工艺有高效逆流色谱(HSCCC)分离、大孔径树脂吸附、膜分离;干燥工艺有喷雾干燥、冷冻干燥、微波干燥、微波真空干燥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微波技术(微波提取、微波干燥、微波灭菌)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

1微波定义、特性及其用于中药提取物生产的优越性

1.1定义

微波就是波长很短很短的波,在电磁波谱中位于红外线与无线电波之间,其频率在0.3~300 GHz,相应波长范围为1~100 cm。我国工业上使用特定的工作频率2.45 GHz(相应波长为12.25 cm),来避免与无线电通信及手机的频率相互干扰[1]。

1.2特性

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具有反射、穿透、吸收三种特性。即微波遇到金属会反射,可被充分吸收并利用,以起到防止泄漏的安全屏蔽作用;微波遇到绝缘材料易被穿透,可用以作为盛放待处理极性物质的容器,它还可穿透动植物细胞,引起细胞破壁,使细胞液进入溶剂,达到浸出的目的;微波易被极性物质所吸收,将微波能转化为热能或产生非生物效应,达到加热杀菌的目的。因此,食品医药工业利用微波制造植物提取、浓缩、干燥与灭菌设备,用以取代生产周期长、能耗高、物耗大、效率低及有效组分含量少的某些传统装备。

1.3微波技术用于提取物生产的优越性

传统的植物提取、药材及提取物的干燥、中成药及西药制剂的灭菌具有共同的生产特点,即需要使用(燃煤的)蒸汽或电加热、工序的生产周期长、操作温度高使得药物易分解、能耗大、物料损耗大、批生产占用设备时间长等。因此,笔者建议运用微波与膜分离技术装备组成一条节能环保的生产联动线。

1.3.1减少能耗

微波应用于植物有效组分的提取或食品药品的干燥、灭菌作业均可用微波加热技术,因药材或提取物与溶剂均为极性分子,微波辐射使极性分子剧烈运动、碰撞、摩擦而产生热量,使水分蒸发或植物细胞破壁,温度仅需70~80℃、速度快、时间短,干燥生产周期只有原来的20%左右,提取(不超过70℃)、干燥、灭菌的温度(不超过80℃)也大大降低。因此能源消耗仅为原来1/7~1/5,节能效果明显。

1.3.2利于环保

由于微波提取植物有效组分的提取率提高了30%~70%,因而药渣也减少了50%左右,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除此以外,固液比由原来的1:26降低为1:10~1:7,尤其当溶剂是有机溶媒时,则可大大减少有机溶媒的消耗,同时减少加热浓缩消耗的能量。

微波辅助提取后,对药渣进行定量分析,测定有效组分的残留量仅有0%~3%,且提取物经定量分析证明,有效组分提高了30%左右,而传统热回流提取的药渣中的有效组分含量高达30%以上。这说明药材利用率提高了30%,而作为药渣排放则减少了30%左右。

传统的提取、浓缩、干燥、灭菌都需要蒸汽加热,如果用微波能代替以蒸汽为热源的食品、药品的干燥、灭菌,就可以避免大量污染性气体、粉尘的排放。据粗略计算,获得1 t粉状提取物[2],若以提取、浓缩两道工序生产需消耗220 t蒸汽,相当于消耗23.25 t标准煤,产生CO260.9 t、SO2197.6 t、氮氧化物172 kg、煤灰渣5 813 kg。据悉,我国大概年产提取物60 000 t,由此可见其能耗相当可观,污染相当惊人。

1.3.3安全性好

我国的微波设备由于屏蔽技术完善,其微波泄漏值仅为国际标准的1/5,即≤1 m W/cm(2国际标准为5 m W/cm2)。表1为辐射类型和键能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到,应用微波技术生产的食品、药品,其分子结构是稳定的,从辐射类型和键能的比较数据来看,频率为2.45 GHz(0.001 6 e V)的微波光子的能量远不足以断开分子中的共价键,并且也低于布朗运动所需的能量[3]。显而易见,微波不能通过电磁波能量的直接吸收来“诱发”化学反应,这与紫外线和可见光的照射(光化学)形成对比。因此,怀疑微波辐射会破坏物质结构是缺乏理论根据的,这证明微波辐射的药品、食品是安全的。

1.3.4易于控制

微波辐射随电源的启闭而运行或停止,运行快捷、操作方便。微波源,一般采用多管形式便于控制微波功率,温度由红外传感器调节,运行速度采用变频器调节,压力变送器调压,所有过程可按照PLC进行智能化操控。变压器可选择油浸水冷式、风冷式和自冷式,可24 h连续工作。

2微波辅助提取(MAE)

2.1定义

MAE是建立在中药浸取理论基础上,利用微波对植物细胞的穿透作用,使极性物质产生热效应,导致植物细胞破壁,使植物的细胞液流出溶解于极性溶剂中,通过固液分离获得提取液。

2.2中药浸取理论

药材中含有的成分十分复杂,按照药理作用和组成性质可分为有效成分、辅助成分、无效成分和组织物质。提取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获得有效成分物质。提取物的浸出率与有效成分在溶剂的溶解度、溶剂的性质、溶剂的p H值、温度、固液比及药材的颗粒度有关。

2.3特点

微波提取的热量来自于分子内部,为整体加热。在提取过程中,无热阻、热量产生,速度快、时间短;固液比小,一般仅提取一次,溶剂用量少;温度低,有效成分不易分解,故提取率高、质量好;因浸出系细胞破壁,浸出率高,药渣中有效成分残存极少,浸出率至少提高30%,物耗少。

2.4应用

2.4.1我国微波辅助提取技术(MAE)概况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微波技术应用于中药提取,1994年谢永荣用微波法从柑橘皮中提取天然色素获得成功,其收率与传统方法相同,但传统提取方法使用的时间是微波法的22倍。从此我国开始步入微波提取试验研究的快车道,研究范围广泛,成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十几年来已经报导提取的种类有苷类、黄酮类、帖类、多糖、生物碱、蒽醌类、有机酸类、色素、挥发油等。

应该明确告知,微波提取仅适用于植物中的极性物质,应用的溶媒有水、有机溶媒、混合溶媒,提取物可供医药、化工、食品、保健品、化妆品、日用洗涤用品等行业,品种达百种以上,所发表的相关论文数以千计,研究工作方兴未艾,品种开发研究工作的成果日新月异。

2.4.2微波技术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

植物有效组分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基本类似,因此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互联网上几乎每天都有微波辅助提取应用于植物提取物的新成果、新产品的报道,这些植物有蔬菜、水果、草、树叶及各种植物药材,有些项目笔者曾用准工业(投料量3~5 kg)规模的微波连续提取进行了验证,根据目标组分是脂溶性还是水溶性,来确定使用的溶剂是醇(甲醇或乙醇)、酯等有机溶剂还是水,调节p H值、适用的微波功率及固液比等工艺条件。植物有效组分在不同溶剂、不同浓度的溶解度及溶剂的经济性是浸提溶剂选择的依据。同时,根据药材纤维的密实度确定药材的粉碎细度。值得注意的是,微波在透明液体中通常不会超过4 cm,所以管道式微波提取具有更多吸收微波能的优势。

笔者曾经亲自参加对甘草、芦柑皮、竹叶、槐米、红茶、绿茶、板蓝根、益母草、金钱草、红景天、黄连、黄芩、黄芪、大黄、丹参、鸡蛋花、山楂、苦参、单宁等20种药材,以及三黄片、午时茶、一清颗粒、复方板蓝根、大山楂、益肾灵等复方投料量3 kg以上的中型放大试验。按《中国药典》有关产品的检测指标要求,经分析检验都符合检测指标,尤其是主项目均高于指标含量。

对药材细度、浸泡时间、浸泡温度、流量、流速、温度、微波功率等工艺参数进行试验总结。我们使用多功能管道式微波连续提取装置,其主要特点[4]:

(1)根据药材纤维密实度决定药材粉碎细度,密实度大,粉碎细,密实度松,粉碎粗,前者浸泡时间比后者长。

(2)根据目标组分在不同溶剂的溶解度选择浸泡溶剂,脂溶性成分选择有机溶剂(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并按其溶解度决定浸泡液浓度。浸泡置于带回流装置的浸泡罐;对水溶性组分选择水(最好是纯水)为浸泡剂,其浸泡罐可不带回流装置。

(3)根据目标组分对温度的敏感程度决定浸泡温度与时间,含热敏性成分多数属于脂溶性,一般浸泡温度60℃以下。水溶性成分可提高浸泡温度利于浸出,但一般不超过80℃。

(4)微波功率选定:根据药材性质决定微波辐射功率,含热敏性成分药材的辐射功率低。同时根据药材性质确定其流速。

(5)根据产量选定浸泡罐的体积与聚四氟乙烯管道的直径,因为聚四氟乙烯基本上不吸收微波,而且易于被微波所穿透,同时其摩擦力最小,对任何溶剂均可耐腐蚀。

(6)经过分析检测,采用微波连续提取所得含有有效组分的产物,绝大多数比传统热回流提取的至少提高30%。实践证明,微波辐射可穿透植物细胞壁引起破裂,而不会破坏物质结构。

3微波干燥

利用微波加热使水分蒸发并移除所蒸发水分使得产品符合质量要求。干燥可分常压与真空两种。微波干燥不仅可除去产品中的多余水分,还可达到灭菌的目的。因此,可以大大延长产品的保质期。

3.1微波干燥

3.1.1原理[5]

介电加热干燥是将物料置于高频电场内,利用高频电场的交变作用,使物料加热达到干燥目的的一种干燥方式。由于热是在被加热的物质中产生的,所以加热很均匀,且加温速度快,物料受热均匀,热效率高。因为被微波作用的湿物料其所含水分立即被均匀加热,它与传导、对流和辐射3种干燥的传热方式不同,无需经过传热途径和传热时间,故热损失少。在干燥过程中,湿物料内的水分往往比表面多,则内部吸收的能量多,温度比表面高,表现为湿物料的温度梯度与水的扩散方向是一致的,从而提高了水分的扩散速率,加快了干燥速度。同时,干燥器上方的排湿风机不断排除物料上面的水汽,从而达到干燥物料的目的。微波还可与其他干燥方式结合,实现效果更好的复合干燥形式,如微波真空干燥、微波冷冻干燥、微波对流干燥等。

3.1.2微波干燥设备及其特点

微波干燥箱可分连续式隧道干燥箱、间歇式的常压微波干燥箱和真空微波干燥箱等。

常压微波干燥箱的特点:

(1)克服传统加热依靠传导、对流、辐射使热量从外及里再自里向外扩散的缺点,而是自里及外整体加热,加热速度快、时间短,故能耗低、成本少。

(2)由于微波辐照产生热效应、非热效应、生物效应及非生物效应的综合作用而达到加热干燥、灭菌的综合效果。

(3)干燥温度低,传统蒸汽的湿热灭菌温度为121℃,保压30 min,营养组分受到较大分解;微波灭菌只需70~105℃,耗时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即可完成,有利于营养组分的保留。

(4)干燥速度快、生产周期短,用于干燥、灭菌杀虫、防霉的效果好,大幅延长保质期。

(5)采用红外线温控、自动调节、PLC控制、图像监视方式,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同时,温度控制、干燥时间、产量调节可通过传送带运行速度控制。

3.2微波真空干燥

3.2.1原理

微波真空干燥是在真空状态下利用微波能加热物料,在微波场中物料吸收微波能后自身整体生热,加热速度加快,热能分布均匀,热能利用率高,水分很快排出,同时,在真空状态下微波能量的传递不会受影响,物料能整体快速地被微波加热,没有能量的损失,物料在干燥过程中,不会形成坚硬的外壳,干燥时的气体容易排出,干燥温度低、速度快、质量高,药品的有效成分能被更好地保留下来。

3.2.2微波真空干燥设备及其特点

微波真空干燥可分动态与静态两种,它是微波能应用技术与真空干燥技术的结合。动态微波真空干燥又分吊篮式与转盘式两种。初期动态式微波真空干燥主要考虑加热均匀,但因动态需要回转空间,因而装料减少。静态微波真空干燥则可增加装料空间,产量较高。由于它是在真空状态下微波加热,克服了传统加热如下的弊端:其在真空状态下难以对流,只靠传导方式给物料传递热能,导致干燥膏状物料时表面先干燥而硬化,形成“坚实”的外壳,外部的热量很难进去,内部水分极难蒸发,因此干燥速度慢,周期长,效益低,温度不易控制,容易爆沸溢盘,不仅影响干燥质量,造成物料损失,还污染箱体内腔。相比之下,静态微波真空干燥具有干燥温度低、得率高、质量好、时间短、效率高与成本低等优点。

3.3微波真空冷冻干燥[6]

微波真空冷冻干燥是将高效的微波辐射加热技术和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相结合的极具应用价值的一项新技术。

传统冷冻干燥的时间往往需要十几个小时以上,有实验证明,在低含水率(小于6%)的情况下,干燥该6%的残水所需的时间,与由含水率94%降为6%所需的干燥时间几乎相等,这是由其干燥机理所决定。在多数冷冻干燥器中,热油加热板通过传导的方式传递到冻结物料的表面。

3.3.1原理

微波真空冷冻干燥是指在真空状态下,对物料进行升华干燥(即冷冻干燥)的一种技术。在对物料采用真空冷冻干燥的过程中,需要先把干燥室变成真空状态,接着对物料进行冻结、升华干燥。对物料进行冻结时,温度一般在-20℃以下,采用微波加热的方式提供升华热。

3.3.2微波真空冷冻干燥的特点

(1)可以完好地保持物料的形状、色泽、营养成分和香气不变,复水性好。

(2)采用微波加热,可节约大量的能源,提高加热和干燥的速度。这是因为微波具有穿透性,对物体加热不需要任何传媒,且可对物料内外同时加热。根据国内外资料显示,采用微波设备对物料加热,其速度和效能是常规加热方法的4~20倍。

(3)脱水彻底,质量小,适合长途运输和长期保存,在常温下采用真空包装,保质期可达3~5年。

(4)物料不易氧化变质,同时因低压缺氧及微波环境,能灭菌或抑制某些细菌的活力。

3.4微波干燥设备的应用

目前应用于中药药材、提取物、中成药、中药制剂的微波干燥(灭菌)设备有:隧道式连续干燥箱、常压微波干燥箱、真空微波干燥箱以及管道式微波灭菌器等,这些设备同样也可用于西药制剂的干燥灭菌。前面已经介绍微波干燥也具有灭菌、抑菌功能,尤其是微波真空干燥箱,干燥以后的产品可达到无菌要求。

3.4.1隧道式微波干燥箱

结构组成:由电加热预热段、微波干燥段、微波抑制器、排风排湿系统、PLC自动控制系统、变频调速纠偏传输和反料搅拌等结构组成。

应用:由于在干燥的同时兼有灭菌功能,所以广泛应用于如中药材、中药饮片、药材粉末、水丸、水蜜丸、小蜜丸、浓缩丸等中药制品以及中西药片剂、胶囊剂、中西药颗粒剂、中西药湿粉等的干燥、脱水、消毒、灭菌、杀虫、防霉处理。此外,还应用于口服液、酊水、糖浆、水针剂等的灭菌。

灭菌效果[5]:传统方法是用高温蒸汽灭菌,需要加温到120℃,保持20 min以上方能将细菌杀死。微波灭菌:

(1)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在微波场中只要加温至70℃,保持2 min就能被全部杀死。

(2)嗜热枯草脂肪杆菌,用传统方法需加温至100℃,保持30 min,还不能被完全杀死;在微波场中,温度70℃,保持2 min,即被杀死。

用户反馈的信息表明,用5 k W的微波设备进行灭菌,50 s可杀灭细菌,用8 k W的微波设备进行灭菌,35 s可杀灭细菌。

3.4.2间歇式常压微波干燥箱

结构组成:由闭合型箱体、微波发生器、控制系统、排气系统、机架、接水盘、装料盘等组成。

应用:如中药材、中药饮片、药材粉末、水丸、水蜜丸、小蜜丸、浓缩丸等中药制品以及中西药片剂、胶囊剂、中西药颗粒剂、中西药湿粉等的干燥、脱水、消毒、灭菌、杀虫、防霉处理,还可灭卵除螨等。

3.4.3滚筒式微波干燥箱

结构组成:由微波箱体、微波辐射器、机架、进料系统、滚筒、辅助加热系统、排气与PLC自动控制系统组成。

应用:应用于食品及中药粉状、片状、颗粒状产品的干燥灭菌及茶叶杀青。例如,传统茶叶杀青的加热温度在110℃以上,温度不易控制,温度过高则茶叶产生爆点、焦叶;温度过低则不能完全破坏酶的活性,导致红梗、红叶、茶叶形状不规则,没接触到金属筒体的茶叶因温度不够,叶子杀青后仍然出现红点致档次降低。而微波干燥仅需80℃,受热均匀,杀青灭菌效果好。滚筒式微波干燥箱也适用于中药材叶类的干燥。

3.4.4微波真空干燥箱

微波真空干燥可分动态与静态两种。动态又分吊篮式与转盘式两种。初期动态式主要考虑加热均匀,但因动态需要回转空间,因而装料减少;静态式则可增加装料空间,故产量较高。

组成:由干燥箱、微波系统、真空系统、控制系统、内支架、干燥盘等组成。

应用:浸膏、黏性大或细度高的膏状物的干燥。

4微波灭菌

4.1原理

由于微波具有热效应可使含有水分、蛋白质的微生物被加热,使蛋白质变性凝固,微波能让细菌产生生物效应与非生物效应的非热效应,导致微生物死亡。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微波灭菌和传统杀菌致死的原因及其差异程度,有力地证明了微波的非热效应机理。从生理学角度解释,微波的非热灭菌机理较易为大多数人接受,主要模型包括:(1)细胞膜离子通道解释模型,即膜电位的改变能激活(开放)或关闭与外界联系的通道,使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以致危及细菌的生存。(2)蛋白质变性解释模型,微生物由蛋白质、核酸物质和水等极性分子组成,一方面在高频率、强电场的微波场中引起蛋白质分子团等急剧旋转、往复振动摩擦升温,另一方面化学键受到破坏引起变性,进而破坏微生物正常生理活动功能,达到杀菌目的。

4.2特点

操作方便、省力,灭菌速度快,加热均匀,温度不高,对有效成分损失小,而且其穿透力好,效果稳定可靠。它不需蒸汽或高压蒸汽灭菌,操作上更加安全,能更大程度地保护药物成分不被分解破坏。

4.3应用

微波干燥过程除干燥外还具有灭菌功能,带有微生物的物料,在干燥过程中细菌由于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已经被杀灭或抑制。微波灭菌器有箱式和管道式,箱式主要用于固态物料,而管道式则用于液态或半流体的物料。

4.4应用范例[5]

20世纪80年代初,微波灭菌在药品生产中已有应用。有关研究试验,将含菌量高达350万个大肠杆菌的生理食盐水混悬液密封于1~2 m L的安瓿中,经3~5 k W、2.45 GHz的微波辐射15 s以上,安瓿温度接近110℃,细菌全部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此类同);枯草杆菌芽孢含量为6~8万个/m L,当温度达到140℃,并保持20 s,可被全部杀灭。此外,还对安痛定、维生素B1、维生素C、速尿、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注射液用微波灭菌,除维生素C溶液有部分变黄外,其余5种的色泽、p H值和主要成分含量均无明显变化。据文献报道,比较了微波灭菌与高压蒸汽灭菌对17种化学药物稳定性的影响,证明对高压蒸汽灭菌不稳定的药物,如维生素C、阿司匹林等用微波灭菌则比较稳定,其分解度明显降低。

5结语

微波技术的应用始于1940年,初期主要用于军事方面,随着微波固体器件和微波集成电路的发展与应用,微波设备向小型化方向发展,为工业微波的应用创造了条件。20世纪70年代,微波技术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我国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开始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药微波提取、干燥、灭菌也有了研究成果,但由于大型装置的安全屏蔽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以及人们对微波应用存在疑虑而进展缓慢。就在这段时间,西方(包括日本)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将其应用于食品、药品的干燥灭菌,而我们仍然停留在怀疑、否定、观望的情绪中。直到21世纪,我国的微波应用研究才步入正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近几年又有人怀疑微波的安全性,认为微波泄漏对使用者身体有损害,微波食品、药品因微波辐射会“致癌”、“有毒”等不让使用,实际上这些都缺乏科学依据。事实上,我国绝大多数微波设备的微波泄漏量都低于1 m W/cm2,而WHO和中国卫生部的安全标准是5 m W/cm2。其次,频率2.45 GHz的低功率微波对物质分子产生的能量还不足布朗运动需要的能量级,只要遵守操作规程,其工作温度都不超过100℃,而温度超过120℃才有可能产生致癌物。看待任何事物都应该一分为二,任何新技术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以偏概全,期盼让利国利民的微波工业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晓蓉,陈章友,吴正娴.微波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郭维图.微波提取设备的选择与经济效益考察[J].机电信息,2011(20):1-8.

[3]卡帕.微波在有机和医药化学中的应用[M].麻远,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4]郭维图.微波技术在中药提取研发与生产中的应用[J].医药工程设计,2006,27(6):52-53.

[5]郭维图.辐射灭菌工艺及其设备在药品生产中的应用[J].机电信息,2007(5):11-17.

[6]T.库德,A.S.牟久大.先进干燥技术[M].李占勇,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医药应用 篇2

本文以藏医药、雏医药和中医药对自然铁的药性认识异同为切入点,综述自然铁在三个民族传统医药的.临床应用特点,为拓展自然铁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 者:周相均 包・照日格图 却翎 毛晓健  作者单位:周相均(台湾省台北市神农医药研究中心)

包・照日格图,却翎,毛晓健(云南中医学院临床中药学研究室,昆明,650200)

刊 名:中华民族医药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EDICINE & PHARMACY OF CHINESE MINORITIES 年,卷(期): 13(7) 分类号:B29 关键词:自然铁   中医药   藏医药   维医药  

合理应用中医药 防治慢性肝病 篇3

治肝病,既辨病又辨证

中医虽然强调“辨证论治”,但并非不重视“病”。中医将慢性肝病表述为黄疸、胁痛、积聚、鼓胀等不同病名,认为每一种疾病都存在其发生、发展的特定规律,并且这种认识随着借鉴融合不同时代的科学理论技术而逐渐发展完善。中医治疗慢性肝病既要“辨证”(重视同一疾病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也要“辨病”(重视疾病的共性特点),治疗上也就需要“共性治疗”与“个性治疗”相结合。

中西医联用,优势互补

中西医各有特点与所长,将二者优化组合,可达到优势互补、提高疗效的作用。事实上,中西药物或中西医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目前已十分普遍。例如,对于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虽然核苷(酸)类似物与α干扰素有良好的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但存在HBeAg(乙肝病毒e抗原)血清转化率低、乙肝病毒容易变异耐药等局限。近年有观察发现,健脾补肾中药可以提高HBeAg血清转化率、降低耐药风险。中医药虽然缺乏直接的抗乙肝病毒作用,但是其抗肝纤维化、抗炎保肝与机体免疫调节优势明显。因此,治疗慢性乙肝及肝硬化,常常在抗乙肝病毒的基础上,用中成药或辨证汤剂,从单纯抗病毒转为“抗病毒与抗肝纤维化”双抗联合,可以促进肝组织病理学改善,阻止或延缓疾病的进展。此外,在肝硬化失代偿期,采用益气活血等的中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腹水等症状,改善肝功能。

合理使用中药,防止滥用

据不完全资料分析,中药所致的肝损伤占临床药物性肝损伤的4.8%~32%,说明中药可导致明显的肝毒性。因此,盲目认为中草药是天然药物、无副作用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引起肝毒性的中药较多,如黄药子、千里光、菊三七、苍耳子、何首乌、雷公藤、艾叶、四季青、地榆、丁香、天花粉、海藻、斑蝥、川楝子、贯众、五倍子、白芨、防己、青黛、诃子、石榴皮、肉豆蔻、苍术、合欢皮等。其中,川楝子、苍术等为肝病的常用药物。中药之所以发生肝毒性,除了中药本身含有毒性成分(如毒蛋白等)外,更多的是与药物使用有关。

首先是加工炮制 比如,生川乌所含的乌头碱,毒性很大,经炮制后变为乌头次碱,毒性小,进一步炮制生成乌头原碱,毒性很小或无毒,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其次是药物配伍 中药组方理论中,很早即有“十八反”“十九畏”,说明中药配伍使用既可增效,也可增毒。如贝母与制半夏、人参与玉灵脂等,单用均无毒,若两相配伍,可能产生毒性。川楝子单用有毒,但是与生地、麦冬等养阴药物配伍(如组成“一贯煎”)后,毒性很小,而疏肝理气、滋养肝阴的作用明显。

第三是药物用量与疗程 长期、大剂量应用,可能会从量变到质变,使药效变为毒性。如人参用量过大,会造成阳亢,亦可“中毒”。大黄本无毒,若使用过久,则会导致阴盛阳虚。

第四是个体体质 相同中药,对大多数人是良药,对少数人则可能是毒药,多与个体易感基因或代谢特异质有关。

中药治疗肝病需要遵循中医药理论,采用合理炮制的药材或规范生产的中成药,针对证型,合理组方或选择成药。合理使用中医药,可以达到规避与减轻肝毒性,治疗与减轻慢性肝脏疾病的综合效应。

专家简介

范建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医学会肝病分会主任委员,《实用肝脏病杂志》总编辑,中国医师协会脂肪肝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擅长疑难肝胆内科疾病和炎症性肠病的诊治,在肝炎原因待查和脂肪肝的诊断方面造诣颇深。

专家简介

汪余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擅长各种慢性肝病、胃食管反流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疑难胆胰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诊断与治疗,以及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手术、胰胆管支架植入术等。

专家简介

茅益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上海市脂肪性肝病诊治研究中心副主任,仁济医院国家药物临床研究机构副主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学会脂肪肝专家委员会(筹)副主任委员,中华肝病学会药物性肝病学组委员兼秘书、脂肪肝学组委员兼秘书,上海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专家简介

刘成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硬化科主任,上海市中医临床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器官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对多种慢性肝病的防治具有丰富经验。

欧盟医药领域生物技术应用热点 篇4

关键词:欧盟,医药,生物技术,应用

生物技术是一项与医药产业结合极为紧密的高新技术。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研究应用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均把生物技术作为发展医药工业,特别是21世纪医药产业的战略重点。欧盟作为科技发达国家和比较发达国家的联合体,其科技实力在世界占有显著地位。据欧洲统计局的统计数字,2004年欧盟25国研发经费总额为1950亿欧元,仅次于美国2500亿欧元。为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知识驱动型经济体,欧盟将现代生物技术视为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技术之一。特别是在疯牛病、口蹄疫等流行性疾病频频出现的严峻形势下,欧盟意识到必须充分应用生物技术的研发成果,消除自身面临疾病危害方面的危机,提升对遗传疾病、流行疾病及罕见疾病的处理能力。因此,欧盟在大力倡导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战略的同时,将生物医药技术作为研发重点领域,加快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化,努力提高其医药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在此,笔者特将欧盟医药生物技术主要应用领域的发展近况分类简述,以供参考。

1、生物制药

据统计,1996至2005年,欧盟平均每年推出6种新的生物制药产品[1],其总数占该时期推出的药品总数的9%(见图1)。到2005年,欧盟的在用生物制药产品约有85种,该数量是1996年的两倍。另有数据表明,2005年,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药品市场大约为3720亿欧元(约占世界药品市场的80%),其中欧盟的占有率为33%。2005年,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生物制药市场为385亿欧元,大约占当年药品市场的10%,其中欧盟的占有率为30%,该占有率与欧盟的药品市场占有率很接近。而欧盟市场上销售的生物制药产品的平均交易额在过去的十年中已翻了三番,到2005年,每年的交易额已达1.33亿欧元。可以看出,总体上,欧盟的生物制药市场平均增长率相当于其药品市场的两倍,且生物制药产品在药品总交易额中所占比例是日益增加的,欧盟生物制药市场很具活力,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也说明了生物制药越来越重要。[2]

来源:ETEPS[3]

临床试验方面,1996年到2005年期间,欧盟用于临床试验的药品及生物制药产品的绝对数量增加了40%。2005年,欧盟公司有109种生物制药产品投入临床试验。生物制药产品在临床试验中所占的份额始终保持在11%左右(见图2)。

来源:ETEPS[3]

然而,欧盟在生物制药产品开发和营销方面的地位相对较弱。据IMS Health,MIDAS和MAT公司2005年12月的报告显示[4],2005年销售额排名前10的生物制药产品(这10种产品的销售额占整个市场的一半以上)中仅有15%的可用产品是由欧盟公司开发的,而10%和54%的可用产品分别由瑞士公司和美国公司开发。当我们留意于销售额排名前1 0的生物制药产品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产品大部分(10个中的7个)由美国公司和两个由瑞士公司生产,只有一个由欧盟公司参与生产。

2、疫苗

疫苗是药物市场中的配角,仅占全球药物市场的1%左右(5.63亿欧元)。然而,使用疫苗的数量已明显增加:过去十年中,美国和欧盟在用疫苗数量翻了一番。欧盟是疫苗的主产地(52%)(见图3)。重组疫苗占所有在用疫苗的20%,大多数产品均为乙肝疫苗。26%的重组疫苗由欧盟公司研制,17%的重组疫苗由美国公司研制。

来源:ETEPS[3]

2001年以来,欧盟市场上的重组疫苗数量始终保持稳定,而常规疫苗的数量则不断攀升,从而导致重组疫苗的市场占有率从25%下降到14%。但按绝对价值计算,重组疫苗的市场价值在过去的十年中几乎翻了四倍,其收益从1996年的6500万欧元增加到2005年的2.59亿欧元,相当于欧盟整个疫苗市场的46%(美国为54%)。这似乎意味着重组疫苗在经济上更加成功,产生了更高的平均交易额(2005年重组疫苗的平均交易额为2350万,常规疫苗的平均交易额为1700万欧元),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增长趋势(见图4)。

来源:ETEPS[3]

研究表明,通过疫苗预防慢性传染的有效性达95%[5],常规疫苗和重组疫苗的效果没有区别。从不同接种战略和成本效率的角度来,欧盟舆论普遍认为现有乙肝疫苗的有效性是一致的。虽然没有任何研究对比过不同疫苗的成本效率影响,但可以想见,人们对重组疫苗及其实用性的信心在过去的15年中有利促进了欧盟国家乙肝发病率的降低。

临床试验方面,从重组疫苗在疫苗临床试验中所占的份额表明,重组式生物技术在过去10年中对疫苗的发展起到了日益重要的作用。2005年,在所有投入临床试验的疫苗中,重组疫苗占到了75%,高于1996年的40%~50%[3],可以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重组疫苗投入市场,其中包括正在开发的重组炭疽势疫苗和抗脑膜炎球菌血清组的脑膜炎疫苗[6]。

3、药物开发生产

药物开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包括药物发现和临床前开发、临床试验两大主要步骤。药物发现方面,生物技术为甄别既定目标和候选药物提供了多种功能技术。近期“生物组学”技术(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及生物信息学的进步使我们能够同时识别并选择多个潜在的药物目标(高能量/微阵列筛选技术)。临床试验可以测验候选药物的安全性和效能,越来越多的药物遗传学手段(即通过识别患者药物反应的潜在基因差别来调整治疗方法)已在临床试验中得到运用。此外,药物遗传学还可以在癌症治疗过程中用于确认预定的生物标记[7]。因此,随着人们对生物技术的认知不断加深,生物医药技术运用的潜在积极影响不容忽视。

目前,欧盟科研人员认为,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现代生物技术的运用仍然无法降低淘汰率(投入临床试验的10种候选药物中只有1种药物能获得许可)[8]和药物开发的成本(开发新的生物制药产品的平均成本预计约为9.2亿欧元,稍高于常规药物的开发成本)[9],这表明科学进步与临床应用间的缺口正不断扩大。然而,某些专家认为,高淘汰率应归因于目标疾病的复杂性和相关科学知识的不完整,成本高,至少应部分归因于开发时间长,以及需要设计大型临床试验以符合法规的要求(特别是安全要求)。与此同时,一些分析家还暗示新技术的应用将使成本进一步提高(至少在短时间内),因为这需要对许多目前还缺乏了解的潜在药物目标进行识别[10]。

因此,还无法肯定现代生物技术是否大大改善了研发的进程。但它同时也暗示了可以通过各学科间的通力合作和知识转换来挖掘现代生物技术的潜力,从而推动医疗产品的发展[11]。欧盟的“创新药物计划(Innovative Medicines Initiative)”表明欧盟正在向这一方向迈进,该计划为来自工业界、学术界、中小企业、监管部门、医疗保健供应商和病人组织[12]的所有技术持有者提供了一个会聚的平台。

4、体外诊断

现代生物技术诊断作为体外诊断的一个分支,通常包括免疫化学检测和分子检测。免疫化学检测被用于发现免疫反应,其方法是测量身体的抗原/抗体对外来药剂的反应。检测的主要工具是重组抗体,这些抗体可用于检测癌症、过敏和传染病等多种疾病。分子检测包括调查与特殊基因型有关的疾病。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用基因方法检测各种单基因遗传病(如肌肉萎缩症)以及癌症(如人类乳腺癌易感基因检测和用于识别乳腺癌趋向的两种检测手段)和传染病(如艾滋病检测)等其他疾病。基因检测可用作诊断和识别病情发展(预测)的辅助手段。基因检测还可用于生育决策,而且当父母的家族有严重的遗传性障碍的先例时也可以派上。其应用范围包括带菌者检测、出生前检测和胚胎植入前诊断(比如在进行体外受精时)。据估计,DNA检测目前已用于1000例以上的遗传性障碍。用于诊断、核实或预测目的的基因检测的次数将超过每年70万次,其经济维度将达到5亿欧元左右[13]。

据欧洲技术经济政策支援网络2006年发布的《BioEU Task2 Main报告》数据显示,2004年的全球体外诊断市场预计将超过220亿欧元[3],大约相当于美国、欧盟和日本药物市场总和的6%。免疫化学和分子测试约占体外诊断市场的30%,即66亿欧元(其中免疫化学的市值为54亿欧元、分子诊断测试的市值为12亿欧元)。5个欧盟国家(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约占2004年现代生物技术诊断市场的26%(17亿欧元),该比例与这5个国家在全球体外诊断市场中的占有率类似(见表1)。

没有信息可以确定欧盟公司在现代生物技术诊断中的地位。我们可以从体外诊断销售额排名前15的公司列表中看出一些端倪。因为根据销售数字[3],这15家公司代表着约80%的体外诊断市场。这15家公司中仅有两家欧盟公司(即德国Bayer Diagnostics公司和法国BioMerieux公司),其销售额为20亿欧元,占全球市场的9%。因此,从销售推广方面来看,欧盟还处于弱势。

1免疫化学和分子诊断;2包括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来源:ETEPS[3]

5、新兴疗法

5.1 细胞疗法

细胞疗法是正在发展中的新疗法。目前最先进的细胞疗法是组织工程学(T E),其目标是利用细胞、辅助支援结构及生物分子使坏死的组织和器官复生。市场上大约有40种组织工程学产品,主要包括自体皮肤替代物、软骨和骨骼产品,这些产品的年销售额约为6000万欧元。该领域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研发活动的当前目标是糖尿病(以胰岛素制造细胞为目标)和心血管病(制造心脏瓣膜和血管),长期目标是全器官替换。除面临许多技术挑战(如合适的骨骼生物材料、理解和控制细胞分化、现成的产品、预防免疫性排斥、按比例增加制造程序、质量控制工具等)之外,发展组织工程学的挑战还在于:欧盟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现有的组织工程学产品并不是唯一的救生手段,面临着(更便宜的)常规产品的激烈竞争。欧盟的公共机构正在讨论为组织工程学制定新的法规[14]。

其它细胞疗法(如用胎儿细胞治疗帕金森病)仍处于早期临床开发阶段。细胞治疗的新特点还表现在美国和欧盟公司的临床试验虽然级别较低,但次数却不断增多。自1999年以来,欧盟公司的表现越来越活跃,仅2006年就进行了15次的临床试验。美国公司开展临床试验的次数约为欧盟的两倍(2006年进行了30次临床试验),但自2002年以后没有明显增加。然而,许多细胞疗法主要是检测单个病人自身的细胞,尚未进入特定产品的开发阶段。因此临床试验的次数将影响细胞疗法的临床应用。

5.2 纳米医学

纳米医学一词可定义为纳米级或纳米结构材料在医学中的运用,这些材料因其结构而具有独特的医学效用(如,具有跨越生物障碍或组织被动靶向的能力)[15]。纳米医学在递送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药物方面的潜力得到公认,它将为发展复杂和灵敏的诊断技术做出贡献。然而,在纳米医学广泛用于临床之前,还必须克服几项挑战。

纳米医学可用于药物(和基因)递送、体外诊断、体外成像和生物材料植入。目前,该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是纳米药物递送系统(NDD),其市场占有率高达75%以上[15]。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旨在提高生物药效率和药物代谢水平,从而达到提高药物效用和针对性,减少药物副作用的目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药物递送能力(如把药物更加精确的递送到病源位置)。

纳米医学是正在迅速发展的研究领域,具有递送先进诊断器和创新型治疗器械的巨大潜力。近年来,有关纳米医学的研究性刊物急剧增加(2004年共出版1200多篇)[15],其中的76%针对药物递送。欧盟在出版纳米医学研究刊物方面占主导地位,占全世界此类出版物的36%,美国占32%。在过去的5年中,人们对纳米医学应用的商业兴趣不断增加,从专利注册数量的上升可明显看出这一趋势。然而,欧盟在专利注册方面落后于美国,后者的纳米医学专利占全球的54%,前者为25%,这表明欧盟很难把研究能力转化为产品。2004年,市场上有38种纳米医学产品,预计销售额为54亿欧元[15]。

6、结语

医药应用 篇5

E掌控外勤人员定位考勤管理系统利用通讯运营商的基站,如移动、联通、电信的基站。通过判断目标手机号与基站的距离来进行定位。这样的人员手机定位考勤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其表现形式一直是很多元化的,在其应用功能上又呈现出多功能性。下边我们就E掌控外勤人员手机考勤定位管理系统在不同行业中的实际应用做个简单的了解。

医药行业:

医药集团一般都是大型企业,目前已拥有固定资产数亿的大型综合性集团企业占据了大半市场,在国内设立了无数的分销机构,大专以上的专业营销大军过万人,贸易网络覆盖全国的省、市、自治区,甚至中国的医药产品在欧美、日本、东南亚、非洲等世界也有及其强大的影响。

由于销售人员遍及全国各地,未使用定位平台前该企业存在的销售管理问题几乎成为医药行业所有企业的通病:

销售人员工作难以控制,平时报表中老客户的维护与新客户的开发都做得很好,但季度、半年、总结时却发现各项指标都达不到公司要求,报表水分比较多。

兼职多家企业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远离公司驻地的人员,这使公司发展战略、产品研发、市场竞争策略等一系列与公司业务有关的信息很容易被竞争对手知晓和破坏。

出差的外勤销售人员在差旅费报销控制上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销售人员实际工作与费用支出到底是否合理,难以说清。

公司制定的销售指标不能按时完成,到底是指标制定的不合理?业务员工作不努力?还是公司制定的战略或策略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最后谁来负责?往往是一本糊涂账。

基于以上的管理问题严重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医药行业企业集团使用E掌控外勤人员手机考勤定位管理系统来管理全国各地销售业务人员,以上难题就可以一一化解。

除此之外,E掌控外勤人员手机考勤软件还具有如下突出功能:

1、位置精准:系统通过手机的GPS导航精准定位,同时误差很少,一般不超过20米。

2、成本可控性:即无需购买软硬件,只要你有手机或者电脑,登录E掌控官网即可随时随地获得你想要的信息。

3、节约管理和差旅费用:这个功能主要针对外勤人员,这可以杜绝外出人员的费用虚报、公时办私事的情况。

4、全国数据显示:外勤管理系统的研究人员在系统的内部植入了全国范围的详细地图信息,同时,系统还能及时自动的更新信息和编辑信息。

医药应用 篇6

关键词:内部控制;现状;对策

前言: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下滑,中国经济开始新一轮周期调整,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承受的经营压力日趋增大。金融危机形势下医药零售连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一严峻现实迫切要求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必须尽快建立健全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的概念是在实践中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COS0 《内部控制统一框架》给出了目前内部控制的权威概念。该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制定和实施的,为达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要素构成。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将内部控制定义为“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由治理当局、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可见,我国审计准则关于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与COSO《内部控制统一框架》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二、 研究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尤其是入世后,跨国医药零售业将陆续进入我国市场,我国本土医药连锁业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面对跨国医药连锁巨头,国内医药连锁企业不仅应看到本身的劣势,同时还应看到作为本土企业所具有的地域、历史、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国内医药连锁业应进行全面的营销战略分析,更新观念,扬长避短、主动学习、勇于竞争,最终提升国内医药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医药零售连锁企业特征

对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来说,下属门店(或加盟店)的实际经营相当分散,内部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否则会面临被取消药品经营许可证的风险。GSP认证的加快推进和强制执行,推动了医药零售连锁企业重视质量管理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也对医药零售连锁企业经营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必须服从GSP要求。内部控制必须与医药零售连锁企业的连锁经营特点紧密结合。连锁经营是通过对若干零售企业实行集中采购、分散销售、规范化经营,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一种现代流通方式,主要有直营连锁、特许连锁、自由连锁等类型。通常,直营连锁是指各连锁店同属一个投资主体,经营同类商品或提供同样服务,实行进货、价格、配送、管理、形象等方面的统一。

四、当前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世界著名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最新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调查分析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近90% 的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发生后,提高了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但是,只有约58.82% 的企业为应对金融危机而指定了专门的部门落实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仅有23.53% 的企业将内控工作的重点从书面制度转变为落地实施,并且加强了监督管理。同样数量的企业增加了内部控制检查的频率,但仅约17.65% 的企业落实了内部控制考核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的内控建设更多的是一种“救火式”的管理,没有建成内控工作的长效机制。

五、强化医药企业内部控制的切实对策

1.全面重视内部控制,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受企业员工控制意识的影响,而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自觉控制意识和行为又是关键。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注重内部控制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确保企业的每个岗位及人员,每项业务或环节都能按规定的制度办理, 真正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另一方面,必须提高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诚信原则和道德观念。

2.规范和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1)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是保持股权结构的优化,使其能保证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运转。目前,企业股权结构的关键问题是“一股独大” 导致的所有者缺位。我们应引入多元投资主体,积极营造有利于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的个人持股、法人持股和国家持股比重适当的股权结构。(2)设置合理的企业组织机构,明确职责范围。现代企业一般都建立董事会、监事会,聘任总经理班子,但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且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为此,应建立董事会会议后的办事机构,应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 避免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出现。加强董事会职能与职责,积极推进独立董事制度。

3.强化日常业务活动的控制。(1)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批准控制要求单位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授权批准控制可以保证单位既定方针的执行和限制滥用职权。(2)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通常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是在上述每一步骤由相对独立人员或部门实施,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3)会计业务记录控制。会计业务记录控制主要包括会计凭证控制、会计账簿控制、会计报表控制等内容。

4.提高内部控制的监管力度,确保内部控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1)建立有效的问责制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控制度制定时看起来十分完备, 但出现问题时,却不知道找谁负责。所以,必须要明确责任, 实现从软约束的问责制到硬约束的问责。使责任清晰地落实到个人,各个环节有什么样的风险,不同级别人员有多大的权限,都非常清晰,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很清晰地判断是哪个环节出问题。并通过对相关责任人执行考核,形成内部控制实施效果的评价反馈,从而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正常运行。

(2)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企业成立隶属于最高领导的内审管理部门,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还应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拓展, 监管机构在人员的构成上也应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的审计人才,还应配备精通企业各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选择有丰富业务经验的人员加入内部监管部门,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内部审计应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和事中审计转变。

总之,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建立健全的适应本企业的内部控制需要上下互动、内外结合共同努力来完成。伴随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的拓展和更新,还必须不断改进和创新内部控制,使内部控制动态化,以使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和优化内部控制流程,使内部控制真正成为企业永葆生机的有力保证。推动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实现企业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现代企业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深圳市海王星辰医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吕玉梅: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构建企业内部控制[M].技术经济社出版,2007.

[2]任建华:试论企业内控管理[J].管理观察,2010.02.

医药应用 篇7

关键词:医药流通企业,全面预算,预算管控

作为企业对未来发展的规划手段,全面预算能够帮助企业按照既定的经营目标,对企业内部的资金、物资以及人力等进行统一的安排和筹划,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既定目标能够得以实现,并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协调、控制和评价。从构成内容来看,全面预算涉及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从起点的销售活动,到生产经营的采购和销售,再到企业的盈利和资金流出等,都是全面预算所涵盖的内容。可以说,全面预算既是各项预算的责任指标体系,同时也是企业为实现发展目标所采取的整体作战方案,甚至还是绩效考核的指挥棒。纵观国内大中型企业,目前,各项经营管理思路均开始朝着精细化财务管理转变。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重点组成部分就是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中小医药流通企业而言,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建立高效的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率,整合企业的现有资源,并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空间。

1 广大中小医药流通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 1 全面预算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

大多数中小医药流通企业在编制全面预算时,并没有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仅仅在每年编制预算时,以公司的名义下达预算编制原则和要求,以此作为编制预算的依据。还有大部分企业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财务部门统一筹划,不需要设立专门的预算组织机构。这样以偏概全、先入为主的误导性观念,使得全面预算在广大中小医药流通企业内部就存在先天不足。

1. 2 全面预算与企业的战略衔接不够

企业的战略、预算和业绩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企业的战略应该反映在业绩上,业绩反过来印证企业达到其战略目标,预算就在其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纵观大多数医药流通企业的预算管理,并没有体现出对公司战略的支持,预算管理浮于表面,仅仅把预算管理当作简单的财务工作。

1. 3 全面预算编制过程中人为设置较多弹性空间

在编制预算时,编制者为了减轻后期对预算的执行压力,顺利完成年初设定的预算目标,便会想方设法地为所在部门提高预算标准,以便留有较大预算调整空间。在这种动机的作用下,许多中小医药流通企业的预算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际情况,预算编制反映出所需资源实际上是大于实际所需资源,后期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比如一些销售门店,其对客户的需求情况较为了解,但是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为了减轻销售目标的压力,便会尽可能地降低销售预算的目标,从而能够顺利完成销售目标的考核。

1. 4 全面预算编制方法落后

在实践过程中,广大医药流通企业的预算编制方法主要采用增量预算的方法,增量预算暗含一个假设,即企业未来的生产销售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其编制方法是在过去期间的预算量或实际业务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成本费用来进行编制,这明显是不能应对目前瞬息万变的市场的,而且采取增量预算一方面会使企业失去降低成本的动力,另一方面会促使管理人员将本年预算额度用光,这样下一年就可以获得相同甚至更高的预算额度,两方面的影响下就会使企业营业成本高居不下。

1. 5 全面预算控制缺乏动态管理

大部分医药流通企业更加重视预算编制,而轻视预算监控。强调预算刚性的重要性,在企业内外部生产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只一味地关注预算的刚性原则,忽略不断变化的经营业务; 强调弹性,使预算制度变得非常随意。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虎头蛇尾,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预算报告的编写,更重要的是通过预算来控制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最终实现企业的预算目标。

2 中小医药流通企业全面预算的实施重点

医药流通企业主要以连锁企业为主,除少数大型的跨省连锁外,多数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中小医药流通企业的主要模式有: 超市模式、专柜、专柜+ 超市模式、样品+ 仓库的皮卡模式、收费模式和混合模式。受行业性质的制约,企业不能实现集中办公,所以必须更加重视现金流的管理。预算管理模式提出采用现金预算,辅以固定预算、定期预算等简单操作。

现金预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控制,它是企业存在的首要条件。一旦企业的库存出现积压,那么,即使有一个巨大的利润,但也不能给企业带来好处。现金预算的主要步骤是: 确定现金收入、现金支付和现金预算编制。

流通企业要做好现金流量预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 1 预算管理要以营业收入为重点

在编制营业收入预算时,应及时与销售部门进行信息沟通和市场分析,在综合考虑区域内外市场各种因素变动的基础上,测算在某个阶段的营业收入,从而编制出较为科学、合理的现金流入预算。

2. 2 预算管理要以科学控制现金流出量为原则

在编制现金流量预算时,注意资金支出的细化管理; 财务部门对支出预算进行总量集中控制,资金统一调配,按预算严格管理,对于预算外支出,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对金额较大的支出,实行集体决策审批; 在编制管理费用预算时,分析业务成绩和当前经济状况,做到费用管理合理化。

在进行费用预算管理时,应充分考察每种费用是否必要和必需,以便提高各项费用的使用效率。

3 完善中小医药流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

3. 1 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设置

做好全面预算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要为实施全面预算搭建良好的平台。对广大中小医药流通企业而言,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置,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中,需要明确各部门在预算编制、预算实施、预算控制以及预算考核等环节中的职能作用,并转变 “预算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这一错误观念。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应首先成立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这一组织机构就专门负责预算的实施。在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这一组织机构下,还应安排各职能部门的预算负责人、预算管理员以及财务人员的具体分工,通过上下结合、分级审批等方法来组织预算的编制和实施。

3. 2 审定公司战略的可行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预算编制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战略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企业的战略是指引企业发展方向的导航仪。但是,不是说这一战略不能改变,事实上,企业的战略是根据生产经营所面临的各项内外部环境,而随时进行调整和修正的。既然全面预算是为贯彻企业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管理活动,其管理的依据就是要结合企业的战略,使得其成为企业战略执行的保障与支持体系。而一旦企业战略发生变化,则全面预算原有的编制依据也须跟着进行调整。

3. 3 正确引导预算执行者,解决预算松弛问题

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最常见的问题就是预算标准过于松弛。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道德引导与绩效评价两个方面双管齐下。首先,在全面预算实施过程中,中小医药流通企业应保持 “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道德观念来感染员工建立正确的预算观。因为,在各项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对全面预算而言,亦是如此。可以说,预算执行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执行力度。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小医药流通企业应提高员工的预算道德观念。其次,企业应尽量降低绩效评价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权重,淡化预算考核的地位。这样,员工才会有动力将预算编制准确。

参考文献

[1]范成虎.医药流通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策略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33).

[2]陈瑶.医药零售企业全面预算问题的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14):35-36.

高血压中医药应用研究述评 篇8

1中医药防治高血压诊疗方案逐步完善

标准是社会活动、科学发展的技术基础,在医药卫生行业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高血压的中医药诊疗方法也急需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指导规范。2008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牵头编写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中的高血压病指南,是根据教材和临床专家的经验编制而成,但无研究证据支持,也缺乏方法学程序。同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专家共同商讨制定的高血压病诊疗方案,采用了当时最新科研成果,但缺少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随着循证方法应用于中医临床文 献,2011年由中国 中医科学 院主编的 《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中医内科》中纳入了高血压病指南[1],近年来,高血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建立及工作实施,推动了高血压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研究, 在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等科学研究方法指导下, 通过系统文献检索,集合专家经验达成共识,给出用药的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从而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眩晕(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和《眩晕(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对于规范临床诊断治疗工作、提高防治水平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在方案与临床路径中,构建“从肝脾肾论治髙血压”的理论体系,前期常以肝实证为主要证候特征,中期强调痰浊与脾虚,后期重心在肾,治疗上强调分期论治。此外,针对高血压的血管病变,提出“肾虚为本、络脉自病”的创新性病机观,并纳入到诊疗方案中,以补肾和脉立法的方药应用将中医药防治高血压血管损害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再者,中医治疗方法除内治法外,亦有调摄法及外治法。在内治的基础上,调摄法和外治法的应用增加了治疗方案的综合性, 便于形成规范而易于推广的社区综合防治适宜技术, 有利于实现高血压的人群防治[3,4,5]。

2降压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日益明确

伴随现代科技与研究水平的发展,近年来对降压单味中药研究日益发展,有效成分进一步明确、作用机制由整体动物、器官组织深入至细胞、亚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等药理层次。对国内单味中药治疗高血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6],研究主要集中在钩藤、葛根、杜仲、黄芪、天麻、川牛膝等中草药。近年研究表明单味减压中药的有效组成成分更加明确,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和内皮素(ET)含量,降低心率,减少心输出量等几个方面[7,8,9,10]。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降压单味中药的研究类似于天然药物的研究,而不是对具四气五味中药的认识;同时,对中药单一成分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其不一定是该中药全部功效的唯一化学物质基础,不可能完全反映全部功效。

中药复方是传统医学理法方药的一个重要环节, 体现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近年来研究如天麻钩藤饮、温胆汤改善异常血流动力学状态,血府逐瘀汤、镇肝熄风汤、黄连清降合剂调节体液因子,加味四物汤、 清热降压方改善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状态等[11]。以上中药复方研究沿用西药的研究思路,多采用活性成分筛选和化学成分分离相结合的思路和方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阐述中药复方的部分药效基础和作用机制[12],然而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整体协同作用特点,因此不仅要应用系统生物学技术研究整体作用,还需利用网络生物学方法研究分子网络作用机制,为中医复方现代化研究提供更完善更合理的方案[13]。

3中医药防治高血压优势显著

临床经验与试验结果表明,中医药具有良好的降压疗效,尤其对于正常高值血压的早期干预,在保护心脑肾靶器官,改善血管功能方面更具有显著优势[13]。

3.1正常高值血压的早期干预西药干预治疗正常高值血压尚存在争议,而中医药有着独特的理论基础与作用优势,对高血压的早期干预也正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中医药干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和非药物干预。贾成林等[14]就近年来中医药对高血压前期干预机制进行总结,提出中医药对高血压前期的干预效应可能与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降低血浆AngⅡ含量,降低血浆炎症因子表达,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逆转离子通道的早期改变等方面有关。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对社区正常血压高值患者调查发现,正常高值血压的基本证型以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动脉僵硬度增加[15]。 此外针灸推拿、耳穴治疗法、穴位注射与埋线等中医外治疗法对正常高值血压同样具有一定疗效,中医外治疗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效果显著,结合药物内治法从整体上调整机体阴阳气血平衡,从而有效干预正常高值血压[16]。

目前中医学对于正常高值血压尚未形成基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与调护等方面的共识,国内的科研工作已经开展,需要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观察结果的支持, 努力开展相关单味中药、复方制剂与非药物治疗方法研究工作[17]。

3.2心脏保护作用持续性高血压常并发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病理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阴阳失调是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中医病机,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是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基本治法[18]。研究发现补肾和脉方、降压通脉饮、活血化瘀利水复方、活血祛痰方对于降低血压、逆转左室肥厚均有一定的疗效[19,20,21,22]。一些中成药制剂如生 脉注射液、菊藤胶囊、益心降压胶囊、心可舒胶囊、丹参片等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或改善高血压心室重构[23,24,25,26,27]。动物试验也已观察到麝香保心丸、自拟芩丹胶囊、氧化苦参碱等多种中药及复方对高血压心肌肥厚的保护作用[28,29,30],然机制尚不明了。

中医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研究较晚,许多环节尚处于实验中;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消退后是否意味着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还有待进一步证实。由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及中药作用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所以运用实验筛选出的中药在临床实践中必须恪守辨证论治的根本原则,离开这一原则简单地去进行单味中草药的堆砌,效果肯定不佳甚至适得其反。

3.3脑保护作用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居亚太地区首位,2008年全国第三次死因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是我国人口的 首位死亡 原因,卒中大多 与高血压 有关[31]。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对高血压引起的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均具有良好的干预作用。出血性脑病治法上 多以通腑 泄热、益气活血、醒脑开窍 为主[32,33]。益气醒脑饮能缓解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安宫牛黄丸治疗痰热腑实型和风火上扰型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疗效显著。亦有研究结果表明[34],抵当汤可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减少炎性反应的发生。缺血性脑病的病机多归于风、痰、火、瘀、虚。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养血清脑颗粒能降低血细胞比容和全血黏度,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在高血压脑病恢复期,补阳还五汤具有促进被损 伤血管修 复,改善机体 血液循环 的作用[35,36]。临床上中成药注射制剂也有广泛使用[37,38,39,40], 如苦碟子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通过对高血压脑病不同阶段的中药干预及临床动物实验研究证实,中药在改善高血压脑病患者意识、提高语言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方面具有确切作用。

临床应用较广泛,但科学研究仍属于初始阶段,疗效评价多采用短期主观性指标和理化指标,缺乏长期终点随访,对安全性评价重视不够,还有必要进行规范化临床实验,尤以临床结局为主要终点的大样本研究最为必须。

3.4肾保护作用在“治未病”观念影响下,中医药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研究己经取得可喜成果[41]。治疗的方剂选用中,多用补肾制剂,如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补肾益心片、复方桑寄生钩藤颗粒等,通过增加扩血管物质生成、调节RAAS系统及水钠代谢达到降压、保护肾脏作用[42,43,44,45,46]。此外,临床自拟补肾降压方如补肾活血方、补肾化痰方、补肾温阳利水方、补肾熄风化浊汤等,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施治、临证加减,具有较好的扩血管、利尿作用,通过改善血尿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等来保护肾脏[47,48,49,50]。

高血压病的发病与治疗都与肾脏有密切的关系, 高血压导致的早期肾损害一般预后较好,早期发现、诊断与治疗高血压肾病对肾功能的保护尤为重要。未病先防是中医药的独特优势,补肾方药具有减轻肾损害、 延缓肾功能恶化、保护肾脏作用,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与验证,为中医药防治高血压肾病提供用药参考和证据。

3.5血管保护作用高血压血管重塑包括动脉形态结构和功能特性的改变。杨传华等[51]认为高血压血管重塑与中医络病存在内在联系,并提出新的科学假说“血管重塑体现了络病的微观化自然病程,治络之法和治络之药可能有助于高血压血管结构改变的逆转, 表现为血管保护作用,有希望改善疾病结局”,此外,亦有学者提出高血压血管病变应属于“脉”病范畴[52],治法以疏通络脉、透达络邪为总原则。此外,具有调肝作用的降压方亦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减轻血管对循环活性物质的异常反应[53];老年高血压肾虚证患者的大动脉弹性功能明显下降,合理应用补肾方药可以延缓动脉硬化进程[52]。

血管重塑与络病、脉络相关性尚处于假说阶段,需要在充分理解络病学术内涵和明晰血管重塑分子生物学机制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相关科学进展,进一步思考从络脉论治大动脉重塑的可行性。老年多肾虚,伴随动脉硬化度增加,由此应用补肾方药延缓动脉硬化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结果支持。

4结语

浅谈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篇9

一、医药营销专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医药营销人才培养目前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从培养机构来看, 有院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从培养方式来看, 有课堂授课方式和网络远程教育;从培养性质来看, 有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医药营销专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对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是不断探索当中, 尤其在医药营销的教材建设、课程体系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不能否定的是, 在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1. 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医药营销理论是在一般营销理论指导下结合医药行业特点的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分支, 在医药营销专业教学中也就必然会出现如何权衡“医药”和“营销”教学要点的问题。由于医药营销专业同药学、市场营销、临床医学等许多相邻专业的关系不易划分清楚, 因此, 许多院校不能清晰地界定所培养的医药营销人才未来的就业方向, 多数院校培养目标非常宽泛, 不符合中国目前市场对医药营销人才的专业性、实用性需求。

2. 课程设计与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

在医药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中, 有些院校对培养医药营销“复合性”人才的认识不准确, 把医药营销简单理解为“医药+营销”, 只强调这个专业的“广度”, 造成课程体系里管理、营销、经济、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比较笼统庞杂, 课程安排不合理, 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 缺乏突出的方向。

3. 教材编写与学生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由于医药营销专业课程多而散、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分界线不明显, 有关医药营销的书籍低水平重复现象还比较严重, 内容深度、广度不够, 教材内容沉旧, 教材编写与学生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4. 师资力量薄弱。

医药营销专业涵盖面涉及到医学、药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现有的师资大多数来自于从事单一专业教学的教师, 知识储备不够系统和深入, 并且大多没有医药营销的实战经验, 这使他们在医药营销的教学中常常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

5. 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教育欠缺。

由于医药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社会上许多医药营销人员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置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利益于不顾, 进行销售假冒伪劣药品、播放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 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院校对学生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不够, 未能培养出学生珍爱生命、勇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

二、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 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

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可以由以下几类构成: (1) 医药营销实用技能人才。以医药营销实用技能为培训主体, 主要包括:医药市场的调研能力、公关广告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医药推销技能等。重在培养学生在医药营销实际环境中的各种应用能力。 (2) 医药营销管理人才。以医药营销领域管理层人才为培养目标, 要求他们在具备一般医药营销人才的素质基础上还必须有管理知识和技能, 从而在医药营销团队中担当战略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引领医药企业的整体运作。 (3) 医药营销服务人才。以提供医疗和药品服务为主要内容, 在具备精良专业能力的前提下深化为消费者服务的意识, 做好医药营销领域的服务性工作, 例如:医药咨询、医药售后服务、疗效跟踪调查等等, 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服务态度和能力。

2. 人才培养总模式的构建

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 以培养医药营销领域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 这客观上要求把确定“素质培养+行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首要任务。该人才培养模式是动态化和系统化的, 素质培养与行业应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一方面, 学校通过基本素质教育课程 (德、智、体) 、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 使他们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业务能力和身心发展等方面具备医药营销专业所应有的基本素质, 为医药营销行业应用服务奠定基础;另一方面, 医药供求市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药生产企业、医药零售企业等行业应用领域对医药营销专业提出所需的人才要求, 促使学生增强素质, 形成医药营销领域所需的综合能力, 顺利就业。

3. 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 根据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在设计课程体系时, 采用模块教学, 强调特色, 突出素质。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行业应用方向课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又分为医药类课程子模块、市场营销类课程子模块、经济管理类课程子模块。通过公共基础课模块的教学, 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和基础能力;通过医药类课程子模块, 培养学生医药基础知识应用能力;通过市场营销类课程子模块, 培养学生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通过经济管理课程子模块的教学, 培养学生一般的经济管理能力;通过行业应用方向课模块教学, 培养学生突出的专业核心竞争能力, 增强学生的就业力。

(1) 转变教育观念, 逐步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根据医药营销的特点, 在培养目标上必须突出应用性;在教学内容上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 改变过去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学科系统性, 强调教学内容与形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职业选择, 从而更具有市场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要从过分偏重理论讲授转变到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本位,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积极倡导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 勇于探索和实践具有医药营销特色的新型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教学效果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激励作用和主导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 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 逐步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做到科学、公正的教学效果评价。

(2) 有机整合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体系结构。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 使三者之间内容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体系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 淘汰与专业关系不太紧密的少数文化和专业基础课程, 加大部分主干课程的课时数及实践课时的比例。结合国际医药营销发展形势, 适时开设新型课程供学生选修和辅修,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 实践体系的构建

医药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突出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 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指导手册, 构建实践体系。实践体系应由四大平台构成:医药实践教学平台、营销实践教学平台、医药营销案例分析和应用实践平台。医药实践教学平台内容包括临床医学实践、药物分析、药剂测验等。营销实践教学平台内容包括市场调查与预测、网络营销、广告宣传等。医药营销案例分析平台主要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操作, 具有案例资源的收集与存储、案例资源的查询、案例教学分析和案例研究等功能。应用实践平台主要是针对医药营销应用方向, 建立实践基地, 强化实践训练。

(1) 开展医药营销实验室教学。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实验室的重要功能, 通过开发专门的医药营销模拟教学系统软件, 进行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单元训练和综合训练, 如医药分类管理、药品陈列艺术、医药流通程序等, 使学生熟练掌握医药营销的各项技能, 从而能够适应和胜任未来的实际工作。

(2) 加强医药营销案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育工具, 通过真实案例所呈现的市场行情及变化, 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 从复杂的医药市场表现中, 找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做出决策并制订实施计划。在这种案例启发下, 学生可以掌握书本难以讲授的市场营销思维方式和实际运用技能。在实践体系中, 案例教学强调师生融入市场的主动性。要求师生自行寻找医药企业编写调研计划、制订调研方案、实施调研任务、撰写市场调研报告。通过实际调研, 采集医药营销案例, 感受市场氛围, 把握市场脉搏, 增强学生医药市场应变能力。

(3) 提供现实的营销环境。综合类院校和医药类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优势, 成立医药营销实践中心, 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学院医疗器械、药品的考察、鉴定、招标和采购,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际医药销售活动, 在真实的营销环境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5. 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学科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师资的学术水平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3], 因此, 我们必须不断加强高素质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首先, 可以聘任医药营销领域的优秀从业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 将其切身体验应用于课堂教学;其次, 逐步完善教师的考评、考核制度, 采用灵活的考评方法, 增强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第三, 提供更多深造和学习机会, 增强国内外医药营销教师的互访和教学合作, 从而有利于教师掌握国际医药营销的最新动态。

6. 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

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医药营销是区别于其它一般商品的营销, 在目前中国医药市场成熟度和规范程度不高、国家政策和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 医药营销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 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才能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医药营销行业的持续发展。医药营销中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对医药质量、医药价格、医药分销、医药促销手段等方面的处理和态度上。因此, 在应用型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中应当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 坚持灌输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念, 培养医药营销人才良好的执业态度和对患者、民众及社会的尽责精神。

三、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

1. 有助于培养医药营销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指综合素质较高, 具有多种能力的人才。通过该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 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既掌握医药卫生和市场营销方面的理论知识, 又了解营销活动的基本规律, 能将医药需求转化为医药营销实际应用;既掌握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 又熟知市场环境下的医药营销模式及服务方式。

2. 有助于培养医药营销技能型人才。

技能型人才泛指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上有一技之长、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人才。通过医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单元训练和综合训练, 培养学生开展医药营销的各项技能, 使学生具有医药营销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满足医药市场需求的营销应用方式。

3. 有助于培养医药营销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创新型人才是指在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 能够运用各种方法, 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医药营销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交叉性的新兴学科, 其发展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更新。通过该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 有助于学生拓宽思路、开阔视野, 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4. 有助于培养医药营销服务型人才。

医药营销专业也是一个复合型专业。该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和应用特色, 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 为医药营销学科设计多个专业方向, 可以按照行业和企业的岗位环节设置细分, 比如, 药品销售、药店经营管理、医疗器械销售、医药市场研究和策划等服务。

5. 有助于培养医药营销国际型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那些具有国际医药贸易知识、熟悉国际医药贸易规则和惯例的国际型医药营销人才将炙手可热。通过该模式中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学生不仅具备在国内医药营销领域打拼的素质和能力, 而且能在涉外医药贸易部门、外资企业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晶夫安祥林方发芳:医药市场营销的特点及其策略[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5, (2) :85

[2]顾海雷婷翟铁伟:面向21世纪的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4, (6) :105

[3]李文元郭龙建:创新高素质营销人才培养研究[J].商业研究, 2006, (5) :29

医药应用 篇10

关键词:园艺疗法,中医药理论,现状,展望

园艺疗法起源于英美, 通过利用植物栽培与园艺操作活动从社会、教育、心理以及身体等方面进行调整改善。接受园艺疗法的对象常为特殊人群, 例如:高龄老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犯罪者等, 但广义的园艺疗法也适用于健康和亚健康状态的人, 为特殊人群重拾健康以及健康和亚健康人群维持健康提供了新途径, 同时对于指导我国绿色空间构建和生态旅游等方面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我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与园艺疗法相关的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经验、古典园林的园艺文化与技巧等, 都为园艺疗法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园艺疗法在我国起步晚, 结合我国传统的中医药理论进行研究, 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

1 园艺疗法

1.1 特点

(1) 该疗法属于整体疗法、自然疗法, 以总体健康为核心, 不单独针对某一种特定疾病, 受众广泛, 安全性高[1]; (2) 该疗法以植物生长过程中的行为及其延伸线上的加工利用以及五官感觉为媒介, 即感觉体验和动作体验相结合; (3) 兼具理学疗法、行动疗法、精神疗法、艺术疗法和环境疗法等多疗法的特性, 而这种特性是其适用对象广泛的主要原因; (4) 在最初阶段效果不明显, 但经过一段时间, 尤其是对于具有某种缺陷、不能自觉进行各种活动的患者, 效果比较明显; (5) 可用于园艺疗法的植物种类繁多[2], 因此, 可因地制宜, 制定合适的方案。

1.2 作用

园艺疗法属于一种现代医学的辅助疗法[3], 在帮助治疗人的生理、心理、认知、社交等方面的多种疾患有很好的效果。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 生理方面。

参与者可以通过种植、修剪、施肥等一系列活动, 使五感得到刺激, 在体质的恢复与延续上体现出园艺疗法独特的效果[4]。

1.2.2 心理方面。

参与者可以从植物的种植、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过程中, 感受到生命的节奏和律动;还可以通过插花、盆景等活动,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同时缓解压力, 提高自信心和成功感[5]。

1.2.3 认知方面。

参与者可通过培育植物过程中的行为及其延伸线上的活动, 培养自身对新技能的学习能力、抽象思维及逻辑思考等认知能力[6]。

1.2.4 社交方面。

园艺活动通过大量小组活动, 让组员之间协调分工, 改善沟通, 同时增强自身责任感与支配意识, 产生轻松自然、有共同性的话题, 提供人与人、人与环境融合的契机[7]。

1.2.5 社会方面。对参与者的益处主要体现在职业训练、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3方面[8]。

2 中医药理论哲学思想

2.1 阴阳平衡思想

阴阳是中国特有的哲学概念。《易经》指出“一阴一阳谓之道”, 从哲学的高度对阴阳进行了概括。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充满阴阳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 强调天人合一, 身心一体。当自然与人处于和谐平衡的状态时, 亦是阴阳平衡的状态, 人是健康的, 当这种平衡遭到破坏, 人就要生病。因此, 通过阴阳平衡思想, 中医可以弥补当前园艺疗法的不足[9]。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一切事物都有阴阳对立统一的两面。园林中“阴阳”的范畴广泛, 景观中的色彩、布局、掇山拾水等诸方面都讲究“阴阳”的协调, 如山与水蕴藏的静与动、虚与实等, 都蕴涵着一种不和之和[10]。

2.2 五行思想

五行思想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哲学, 中医亦深受其影响。中医中以五行配五脏, 五脏又联系着各自所统系的五官、五志、五味等, 从而把机体各机能联系在一起, 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 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整体观, 解释了人体与宇宙的统一性[11]。

把阴阳五行思想应用于园艺疗法, 便可利用自然来承接人心理情绪和身体的疾病,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

3 中医药理论与园艺疗法的联系

园艺疗法属于生态疗法的延伸, 我国的生态疗法历史悠久, 古代中医学就可视为一种生态医学, 道家医字脉更重视人体健康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比如五色、五味、五音的应用, 用传统医学理论来指导园艺疗法场所的设计与康复实践, 具有重大意义[12]。同时, 园艺疗法也是自然疗法, 更接近于传统医学, 对疾病的预防具有前瞻性, 相当于中医学的“治未病”, 现代医学的“预防医学”。将自然疗法和传统医学相结合, 能达到互补的效果, 防治疾病的效果进一步加强[13]。

4 中医药理论与园艺疗法的结合应用现状

有学者将植物和园林景观特性与五行相对应, 以此将景观通过五行与人体联系起来, 人体健康的问题就可以通过景观进行调整。另有学者以传统中医理论指导设计康健花园, 并从五行生克和阴阳平衡2方面提出新的康健花园设计概念和框架[14]。现在园林中仍在使用古典园林中“一池三山”的模式, 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的思想, 将道教思想应用于园艺疗法, 是对园艺疗法的扩展和丰富[15]。

康复花园设计中, 还可以应用禅宗中“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的思想, 表达情与境之间的因果关系, 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是其最高境界。花园中分布不同花期的植物, 使花园的生命力得到延续。同时发掘其色、香、触等生理特性, 使病人、家属及医务人员得到不同程度的健康恢复[16]。有学者曾在保健型园林的设计当中提出了可在居民区内推广“阴阳五行”结合药用植物的应用。杨欢研究了药用植物的作用, 论述了中医理论和康复花园的关系, 提出康复花园设计原则应以中医养生理论为基础[17]。

目前中医药文化在园艺疗法中的应用研究集中于2个方面:第一, 药用植物在植物园、康健花园中的应用;第二, 结合园林景观来传达中医药文化。但缺乏对“中医药文化与景观设计间的关系、中医药文化对景观设计的指导作用以及中医药文化在景观中的表达方式”的系统性研究。

园艺疗法与中医药文化结合是必然趋势。①中医药文化与景观设计在宏观层面上有相似性, 即中医药文化的整体观、辩证观、恒动观、统一观特征与景观设计存在联系———整体理念、表象与本质理念、因时制宜理念、人与自然统一理念。②中医药文化与景观存在辩证关系, 二者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景观通过文化使内涵得到深化, 同时反作用于文化, 使文化得到呈现与发展。显然, 中医药文化可以用于园艺疗法中, 因为都推崇操作性与和谐性。③药用植物已广泛应用在植物主题园、疗养景观中, 营造特色园林景观。④微观层面上, 中医药文化的基础理论 (如阴阳、五行等) 对园艺疗法有指导意义。阴阳学说指导园林空间布局、植物色彩选择、基础设施位置布局、活动场地类型的设置;五行学说用以归类, 规律性、系统性地指导景观植物及其色彩的选择[18]。

5 药用植物与园艺结合的可能机制

5.1 药用植物应用于园林的可能作用

药用植物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可分为3种:①外疗型, 通过其树干、茎、叶、花等分泌多种不同的挥发性物质, 引起人们嗅觉的不同感受, 通过人的呼吸系统或皮肤毛孔进入人体, 增强人体器官的生化功能, 达到防病、强身、益寿的作用, 例如, 玫瑰花香使人爽朗愉快, 银杏散发的气味有益心敛肺和抗衰老的作用[19]。②内疗型, 即通过从植物的根、茎、叶、花或果中提取化学成分, 内服或外用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③综合型, 兼具外疗型和内疗型的作用[20]。

5.2 色彩对疾病的作用

良好的色彩环境, 可以稳定人的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 植物色彩对人的心理反应和情绪波动有着很大的影响。如红色、橙色使人活跃、温暖明快;蓝色、绿色让人平静、凉爽。因此, 可以根据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 在功能植物区合理搭配植物色彩达到改善人的身心健康的作用[21]。有实验证明, 外界环境色彩能够作用于部分疾病:浅蓝色可作用于高烧病人, 有着良好的镇静效果;红色能提高病人的食欲, 还能增强听力;绿色能缓解眼疲劳, 并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刺激[22]。因此在实施园艺疗法时, 要考虑患者病情, 合理使用植物色彩, 加快患者康复速度。

6 中医药理论与园艺疗法的结合应用展望

近年来, 我国人口老龄化、亚健康等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园艺疗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 而且无副作用[23]。

中医药学悠久而辉煌,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淳厚的医学文化基础为园艺疗法的应用奠定基础, 同时现代园艺疗法的推广也推动着中医药学的发展[24]。《道德经》提倡可通过内心休养获得身心的平衡, 它孕育出道家养生文化和民间武术的结合体———太极拳, 与传统的球类、跑步等运动不同的是, 太极拳以一种形意结合、阴阳平衡方式来达到身心与自然的平衡, 这是更高境界上的平衡。将其应用于现代园林中, 可划分出“太极健身区”或“道家养生气功体验区”, 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25]。

医药应用 篇11

关键词:数据库;实验;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2-21769-02

Study in Experiment Teaching Pattern of "DataBas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in medicine University

YI Jun1, CAO Dong2, CAO Hui3, YUAN Shi-ying3

(1.College of Medical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2.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 China; 3.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13, 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medicine information specialized characteristic in medicine universities, one new experiment teaching pattern of "Databas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is studied. The students are guided to study through four different experimental forms-demonstration experiment, confirmation experiment,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designed experiment. During designing experiment the database systems in medicine field are chosen and new teaching methods in experimental process are emphasized. The research thinking in this article will be helpful for relational specialized teaching.

Key words:database; experiment; teaching pattern

1 引言

《數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实验教学是该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数据库课程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很多情况下,课程的实验教学仅是作为理论课的一种补充,实践内容普遍缺乏综合全面地规划设计,导致学生上机实践目的性不强,内容零散,缺乏延续性和整体性,不利于学生设计能力、综合能力、探索精神的增强。

目前仅有的一些实践教学模式也没有考虑到学生对象专业领域的不同,缺乏针对性,适用性不强。本文将针对医药类院校的医学信息类专业教学的特点,将数据库技术与医药行业实践紧密结合,探索《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在医药类院校的实验教学模式。

2 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可操作性,学生在实验中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实践任务进行充分分析,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模型,应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教学环节作为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教学展开前,首先对实验教学大纲进行重新整理和规划,然后编写制定相应的单项实验指导书、综合性实验任务书、实验报告等材料,规范该课程的实验教学过程。

在教学大纲中,最重要的是确定实验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教学要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课堂理论知识,训练学生对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技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数据库的基本设计方法和设计技术,结合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并能够根据用户的应用需求,利用某一具体的数据库开发平台和编程环境进行数据库的基本功能和应用界面设计。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新技术、动脑研究新问题和开发新系统的勇气与能力,将软件工程学的基本方法融入数据库课程的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系统化、工程化的概念。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四级层次,一步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

3 四级实验教学层次

3.1 演示性实验

演示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明白数据库的用处是什么。通过对系统外在的表象分析,理解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内部的设计结构。演示性实验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老师通过多媒体等手段演示为主,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行培养。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新问题,找出系统存在的缺陷,并讨论解决方案。这样,在演示性实验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其创新意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演示性实验内容的选择范围比较宽,除了专用的教学演示软件,还可针对学生的专业特色选取一些医药行业常用的软件系统,包括疾病筛查数据库系统、药业供应链管理系统、药剂处理处方管理系统等,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了解相关行业的软件需求。

3.2 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已学过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数据库基本理论知识与相关操作技能,为后续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打下坚实基础。选择 SQL SERVER 2000 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使用学生学会基本操作,掌握数据库的定义、建立、维护、安全性、完整性、备份和恢复、数据转换等数据操作处理技术。实验包括医院管理系统、药房管理系统、门诊管理系统、药店管理系统的开发。

验证性实验是必要的,基本能够达到实验课的教学要求,但是存在一些不足:

(1)实验内容由教师根据教学的一般规律进行安排,而不是学生根据各自学习中的需要或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所确定的,无法体现个性的发展;

(2)教师设计好实验往往把学生在实验中的思路局限在现象的观察上;

(3)把对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训练局限在严格遵从既定实验步骤的基础上,缺乏研究工作者的自觉、主动和独立性的训练;

(4)验证性实验项目一般都是验证某一门学科范围内的理论,对学生提高与扩展各门课程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利;

(5)验证性实验一般都有前人做过的实验,实验者遇到的情况简单,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因此加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提炼所学知识。

3.3 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建立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的,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知识的实验。实验内容包括运用SQL语言建立数据库、表,并在此数据库的基础上运用SQL语言建立索引、视图,设计较复杂的数据库查询以及完成对数据库的更新等,具体系统选用包括学生健康状况评估分析系统 、检验试剂管理系统等。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把数据库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在一起。

一般而言,综合性实验的综合特征应体现在实验内容的复合性、实验方法的多元性。实验内容的复合性是综合性实验的重要特征,旨在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实验方法的多元性即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实验方法完成同一个实验,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实验原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不同的实验方法。

3.4 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中,以6名学生为一个实验小组,独立完成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具体的实验课题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包括住院药房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药店管理系统等。要求学生运用某种开发工具,结合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步骤,进行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掌握其设计和建立的过程。

在整个设计性实验过程当中,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目的非常明确,独立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比较活跃。另外,设计性实验的实验内容一般尚未为学生所系统了解,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认识,让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学生往往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达到实验目的,从根本上改变了千人一面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4 实验教学方法

4.1 注重实践,主动指导

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碍于面子,即使有不懂的问题,宁可不做也不问教师;有的学生由于问题多不知从何问起,就干脆不问。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产生害怕上机实践的心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要注重实践过程,变被动指导为主动指导,通过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较长时间观察几个学生的实验操作,主动发现问题,及时引导、点拨。在指导过程中少示范、多启发,给学生留下自学和独立思考的余地。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进行集中演示,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实践内容。

4.2 小组协作,交流与合作

小组协作尤其体现在设计性实验环节,以若干名学生为小组组成学习、实践的基本单位。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3 重视讲评

数据库课程的实验讲评在实验教学环节非常的重要。笔者在每次的理论课上都会抽出一部分时间讲评上一次的实验,分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常犯的错误,以及实验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时候也会鼓励学生自己去查找其他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典型错误。这种讲评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在讲评过程中要做到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各抒己见,不贬低、不取笑学生不成熟的问题,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 结束语

实验教学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笔者通过对该门课程实验教学的摸索和尝试,设计了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四级层次,一步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实验设计中充分考虑医药行业数据库系统的特点,紧密结合该行业市场需求,设计针对性强的医药行业数据库系统实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对本行业的认识了解,为今后学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晓兵, 张有东. 大学生数据库应用能力培养的渐进式教学方法[J]. 中国科技信息, 2006,(14):231-231.

[2]薛晓萍, 翟新灵. 素质教育探索——“数据库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中国教育教学杂志, 2006,12(04S):25-26.

[3]王珊. 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与国家精品课程[J]. 中国大学教学, 2006,(4):14-17.

[4]王彤, 王良. 案例教学法在数据库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 2006(2):27-30.

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篇12

1 “大健康”视野下,构建以“大药学”为核心“三群一体”的专业体系

广东是医药大省,医药工业产值、工业附加值、利税、产品销售收入多年来居全国首位,均超过全国总量的1/10。2014年,广东医药行业利润总额位居全国第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数量377 家,行业资产总额近2 000亿元。未来几年,广东将基本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产业链较为完整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体系[2]。同时,通过对未来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进行分析,可以预见未来将是健康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因此,学校近年来提出以“大健康、大药学”的理念进一步调整和充实专业体系。

学校坚持主动适应区域医药经济发展、整体规划、突出特色、注重专业交叉融合的建设思路,在原有药学、预防医学等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基础上,把具有医药背景的新兴产业作为新专业的建设方向,不断拓展医药产业研发、生产、流通、管理等领域的专业,构建了以“大药学”为核心,由“核心专业群”、“交叉专业群”和“延伸专业群”组成的“三群一体”的专业体系。其中,“核心专业群”是指办学历史长,在医药卫生行业起核心作用并在社会上拥有较高声誉的传统优势医药类专业,包括药学、药物制剂、药物分析、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交叉专业群”是指与医药专业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对医药卫生行业发展具有重要辅助和促进作用的专业,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贸易)、经济学(医药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药事管理)、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仪器)等;“延伸专业群”是指与医药类专业具有较多共同知识结构的专业,包括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化妆品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等专业。截至目前,学校共有本科专业41个。

2 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

协同创新是基于国家战略的高度被提出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协同创新的落脚点体现在协同育人。学校在“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中明确提出以下指导思想:“坚持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办学定位与布局,调整优化专业体系;强化内涵建设,不断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建立面向医药卫生行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同时,学校提出要将“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和开展多种具有医药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各种实践教学平台和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设具有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育体系,为多样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奠定基础”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学校组织各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新一轮修订工作,重点体现在各专业实践教学比例进一步加大。药学类、中药类、生物类、经管类、信息工程类、食品类、化工类等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平均比例达到32%,其中“大药学”的核心专业如药学、中药学等实践教学比例达35%,远高于教育部标准(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比例不少于25%)。同时,学校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协同育人等内容进行专题学习和讨论,并对实施方案进行工作部署。

3 夯实教学条件,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围绕专业布局与教学需要,大力拓展实习基地。目前,实习基地数量共498家,分布全省各地,重点覆盖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类型涵盖医药研发、生产、流通企业与医疗卫生事业管理部门。在此基础上,学校对实习基地的建设质量予以高度重视。近年来,与广州医药集团(全国最大制药集团之一)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家、省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7家,校企双方共同投入经费数百万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孵化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二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①积极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进入专职教师队伍;②通过制定和修订系列管理制度、出台激励政策等措施积极鼓励专任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了解行业前沿进展,掌握最新技术,开展横向科研合作,进而反哺教学,提高教学质量;③经常聘请行业顶尖人物到校内为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充实教师学术涵养;④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每年选拔10名~2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重点培养,选拔10名~2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我国一流大学进修,拓展教师学术视野。⑤加强培养教师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满足培养医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每年组织2期45岁以下、副教授以下青年教师参加实践培训。每年向医药企事业单位排出教师200多人次参加实践培训活动。

4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的主要措施

4.1 协同培养,设立“创新班”

学校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选取生物技术专业,依托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开设跨课程综合性实验,如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综合性实验等。对于实现成果转化的科研项目,逐步开发成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成果的开发与研究。在此基础上,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制药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加强工程能力实训和集成创新实践,构建了多层次生物制药工程集训实践体系。分别与科研机构、研究型企业、生产企业共建三种类型“创新班”。与科研机构协同培养主要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通过突出专业核心技术的流程化教学实现个性化培养,通过每周组织学生参与学术semi-nar等途径强化学生专业素养。与研究型企业协同培养有志从事生物高新技术研发工作的专才,每年从三年级学生中遴选优秀学生组建创新班,根据学科特点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计划。依托科研项目转化的产业化进程,与生产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该培养模式在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29%。

4.2 宽口径(大类招生)人才培养

前期宽口径、大基础培养,扩充专业基础和医药背景知识,后期课程设置采取模块化建设,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和职业发展选择专业方向以及课程模块。

在公共卫生学院试点宽口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前期大基础,后期特色课程模块”的形式实施;同时在卫生部、省卫计委应急办及应急专家支持下,设立紧急医学救援志愿队,参与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84%。

在医药商学院试点实施宽口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2013级起该学院内5个管理类专业实施大类招生,采取“3段式”培养,前2学年大基础宽口径培养,第三学年专业课程模块化建设,第四学年采用“规模定制式”、“工学结合式”、“项目制”等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课程体系动态管理。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43%。

4.3 就业导向人才培养(广东省示范性软件学院)

医药信息工程学院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选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药软件服务外包方向)以共建学院、专业、实训基地、遴选班以及行业职业认证培训等合作方式与安博教育集团、广州腾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协同培养人才。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29%,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11%。

依托2013年获省教育厅批准建设的“广东省示范性软件学院”,重点强化实训教学,采取系统化课程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构建实施“安博实训体系”。该体系通过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并在IT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营、教育部 “IT实训推广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具体分为6个培养阶段: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阶段、专业技能课程教学阶段、专业技能课程实训阶段、校内阶段项目实训、基地企业实训和实习阶段。其中设置大量实训教学环节,授课教师均为安博教育经验丰富的专职项目经理(讲师)。同时,为适应国际化计算机产业人才需求,该专业强化外语训练,开设《语音与口语强化》、《IT英语》、《商务英语及写作》等课程。

4.4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

中药学院与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以共建研究院、产学研基地、试点班等形式,采用“工学交替”等培养模式,共同培养中药类应用型人才。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4%,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2%。

校企共建“康美药业-广东药学院现代中药工程研究院”公用平台,康美药业产学研基地,开设“康美创新班”。该试点班学生从中药学专业学生中遴选,采用“工学交替”模式,第三到第七学期每学期安排2周时间在企业进行专题实践教学,包括中药饮片工艺学实训、中药GAP实践、中成药生产与实践、中药新药研发与注册、中药推广与流通共5个专题,覆盖中药的研发、生产、流通全过程的关键环节。同时增加专业英语的强化训练,增设中药新药开发与注册开放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企业师资与学校师资的双师队伍,以及企业现场教学模块的设置,确保该试点班教学与实践,课堂与企业一线紧密结合。

4.5 “3+2”,“3+1”人才培养及卓越工程师计划

“3+2”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合作(学校已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共建广东药学院广州临床学院),在临床医学、临床药学专业试点实施。我校负责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负责临床课程教学、见习实习带教及课题研究。借助医院的临床病例资料、诊治平台技术、高水平临床医师带教等优质教学资源,协同培养临床相关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4%,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4%。临床药学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9%。

“3+1”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在医药经济学院试点实施,与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合作,前3年在校内培养,最后1年在目标企业一线顶岗实习,通过保险岗位的职场实践,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保险情商的培养。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37%。

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在医药信息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15%)以及医药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化妆品创新实验班实施试点(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6%,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4%)。

5 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采用多种模式培养应用型本科医药人才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一是覆盖面广。截至2014年,学校有28个专业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占总专业数的73.7%。二是合作层次深。在协同育人工作中,学校从顶层设计入手,重视培养内容的实际内涵,根据不同专业采用多种培养方式,强化过程管理,力求通过培养过程,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例如学校护理学专业开展了以涉外护理和社区护理为特色的“3+1”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教育,首届毕业生100%考取执业护士资格证,获得护士从业资格,就业率达100%。同时,学校不仅强调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展开合作,还积极推动双方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既加强了双方的合作关系,也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三是育人效果好。对用人单位、学生家长以及参与培养过程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调查对象认为协同育人的模式较传统培养模式的培养效果要好,更符合应用型本科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更贴近行业企业。接受协同育人培养过程的学生就业率达98%以上,部分专业达100%。

人才培养多样化改革的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合作单位积极性的问题。例如企业始终是企业而非专门的人才培养机构,因此“投入产出比”是他们重点考虑的方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等原因,存在未能严格实施培养方案、对培养过程管理不到位等情况。二是合作稳定性的问题。少部分企业与学校合作一两年后,出于人才储备饱和、投入教学资源不足等原因,接纳学生人数逐渐减少甚至中断合作。三是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运行机制、协调机制、保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激励措施等方面仍需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多样化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协同育人是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学校将坚持站在时代前沿,以“协同创新”思想为引领,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完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多模式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在与地方经济社会和谐互动中使自身得到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对于推动医药产业和医疗卫生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广东药学院围绕区域医药卫生行业发展趋势,优化专业体系构建,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夯实教学条件,深化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应用型本科教育,医药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蔡志奇.应用型本科协同育人模式多样化刍议[J].教学研究,2014,(4):5-8,15.

上一篇:无缝学习论文下一篇:学好汉语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