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 国企改革

2024-09-02

中国医药 国企改革(共8篇)

中国医药 国企改革 篇1

中国医药:国企改革有望提速 增持评级

增持  20  14-15年 15- 首次

14.55% 20.63%

15.64 给予增持评级。

投资要点:重磅产品迅速放量,整合加减法并做。 年公司通过资产重组、吸收合并等方式将天方药业和通用技术旗下优良资产纳入体系,其中销售过亿的品种有尤佳(阿托伐他汀钙胶囊)、盐酸林可霉素、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更昔洛韦(已进入浙江基药增补)等产品。作为降血脂的一线药物,阿托伐他汀是国际上唯一单品(立普妥)销售额破百亿美金,尤佳市场份额快速提高, 年收入超过 2 亿,同比增长接近翻倍。在医保控费国产仿制药加速进口替代的背景下,未来两年有望保持 30%以上的复合增速。天方药业过去由于财务负担和亏损原料药业务拖累,盈利贡献不突出,预计公司后续将通过剥离不良资产、补充流动性等方式,止住出血点,加速业绩潜力释放。沿 国际化 V2.0 路线,打造集成服务平台。公司是外资药品、医疗器械进入中

[中国医药 国企改革]

评级类别EPS预测成长性评级变动报告日昨收盘价:目标价:上涨空间:价值评级

中国医药 国企改革 篇2

1 新医改的核心是什么?

新医改的核心是建立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过于注重公立医院改革, 会有以“目”代“纲”之嫌, 并可能走向“狭路、歧路”, 走上美国人的“老路”, 使医疗费用越来越高、医改之路越改越难。李玲教授指出, 美国目前每年医疗费用占GDP的17%, 人均医疗费用7 500美元, 却没有实现全民医保。这种“以物为本”、“以病为本”的医学模式, 发展中国家是学不得的, 发达国家也是无法持续的。30年前, 世界卫生组织曾把中国初级卫生保健的经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唯一典范向世界推广, 今天, 中国更有责任在当年的基础上继续探索, 在传统智慧和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升华出保障人人享有健康的新模式:建立有利于人民健康的社会经济发展体系和符合我国国情的全民健康保障体系, 这是对人类的贡献[1]。

“核心”, 意味着重点和方向。我国医改方向十分明确: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开宗明义指出这一点。而且, 新医改是以“四梁八柱”为框架的“大医改”, 包括建设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 完善医药卫生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等“八个方面”, 公立医院改革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值得关注的是, 一些人似乎对“大医改”和“纲”兴趣不大, 而是热衷于医疗改革, 陷入医改的“目”和支流中。但是, 支流不能代替主流, “目”不能支配“纲”。在社会政策问题上, 我们要分清主次, 抓住主要矛盾。新医改重在“攻坚”“大医改”, 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只有“攻坚”成功了, 公立医院改革这一最大“难题”才可能被“克服”, 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局面才可能根本扭转, “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才可能得到根本缓解。

对此, 李克强同志曾明确指出:深化医改就是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要求的, 也抓住了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这一改革方向得到了人民群众真心拥护, 得到了国际社会积极评价。各方面普遍认为,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群众健康权益的正确选择, 体现了使全体人民病有所医的目标, 也符合建设现代国家的要求[2]。

2 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特”在哪里?

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 究竟“特”在哪里?不弄清这一问题, 医改方向仍会模糊不清, 医改目标仍会游移不定, 医改工作仍会偏离正确方向。笔者认为, 中国医药卫生体制之“特”主要表现在:

2.1“特”在理论基础

建国以来, 我国卫生事业取得令国际社会赞誉的成就, 是与正确的指导思想分不开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 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我们才能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不可能的。这是中国医药卫生体制的“根本特色”。

但在医改研究中, 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直缺乏应有的重视。科克汉姆曾指出:1989年到1991年前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解体之前, 这些地区的卫生保健体系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计划, 它的目的是把帝国主义的东西改造成社会主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最终理想是建立无阶级社会, 消灭阶级压迫, 消灭私有财产, 消除劳动者间的差别和实现经济上极大丰富。然而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关健康的意识形态却从来没有被深入研究过[3]。这一现象在我国也存在, 人们对其应用因缺乏理论自觉而很为有限。

2.2“特”在制度基础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医改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 医改是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有方向、有目标的社会改革, 是我国社会体制的组成部分, 与其他社会体制、经济政治体制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它们相互衔接、贯通, 共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因此, 我国医改具有独特的制度基础, 它以其稳定性与活力性、公平性与效率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为医改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正是这一制度特点, 使我们有可能克服利益集团羁绊, 调动社会各方参与医改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人民群众共享医改成果。

2.3“特”在文化传统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独特的文化传统。战争年代, 与国民党视图取消中医不同, 共产党人实行中西医结合政策。英国学者克罗伊齐埃指出:早在共产党在野的漫长时期里,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旧的和不科学事物的蔑视变得柔和了些, 逐渐对有用的土东西采取实用的态度。在医学方面, 它反映在使用传统医学中的某些东西来替代现代医疗方面得不到的供应, 并在这种供应短缺的时期容许传统医生与现代医生一道行医。对于实用主义的革命者来说, 这种立场看来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也是中国共产党掌握政权以后的最初几年对中医政策的基础。中国与印度都希望保留各自的特有传统和民族认同, 能够使医学形式和制度现代化, 并且在内容上产生巨大变化[4]。

新时期, 新医改如何融入中医药元素, 以体现中国特色, 是一大挑战。近年来, 甘肃提出“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 走中医特色的医改之路”的医改模式, 为认识和处理不同地区医改问题提供了一个参照[5]。

2.4“特”在国情民情

新医改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我国县域居民超过9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70%, 不把当地居民看病问题重点放在县域解决, 医改目标无法实现。因此, 张茅指出:发展县域医疗卫生事业是落实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改革原则的集中体现[6]。

国情基于民情。群众最大的愿望是衣食无忧、健康幸福。改革开放后,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温饱有余之后, 健康长寿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乃至时代的风尚。我们还应认识到, 大量进城务工农民的“根”仍在农村, 在生了大病、重病或年老体衰之后, 出于经济、亲属照料或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考虑, 他 (她) 们大都选择回乡医治休养, 叶落归根。

总之, 党中央顺应时代新潮流和人民新期待,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毅然启动新医改, 不仅是满足民众健康需求的战略举措, 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需要。

3 如何处理市场机制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疗卫生服务中, 市场机制应发挥多大作用?这一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 这一问题不宜泛泛而论, 需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相关概念内涵、时空条件与具体对象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 “政府”和“市场”不是一个层级的概念, 前者是与“社会”对等的概念, 后者是与“计划”对等的概念。为了管理社会, 政府既可以利用“计划”, 也可以利用“市场”。邓小平说:计划和市场都是办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 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 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 就是资本主义的[7]。资本主义国家的卫生部门也有“计划”, 社会主义国家的卫生事业也可以有“市场”。我国卫生领域也完全可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我国过去的医改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市场。我们虽有民营医院, 但公平竞争、规范监管不足;我们虽有商业医疗保险, 但市场份额和规范有限;我们虽有庞大的药品市场, 但却缺乏规范管理;我们对如何利用市场机制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知之甚少, 行之更少。新形势下, 我们应利用好市场机制, 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 让人们有多样化的选择。

其次, 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卫生事业, 应视不同时空条件与具体对象而定, 不能一概而论。如医改“四大体系”中, 公共卫生服务虽也可由市场参与提供, 但政府几乎必须担负全责;医疗服务提供可以有市场, 但越往农村基层, 市场机制的作用越小, 因为农村人口稀少, 经济不发达, 难以形成有效市场。因此, 对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以及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等“低端”医疗市场, 必须强化政府责任,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基本医疗保障由政府和社会负责, 但也应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以适应居民多层次保障需求;市场机制在药品供应保障中必不可少, 但对于基本药物供应, 政府则应承担起责任, 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实际上, 如何利用市场机制深化医改, 《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 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 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 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 促进公平公正。同时, 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 提高医疗卫生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 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温家宝总理2010年也曾明确指出:这次新医改的最大特点, 就是区分‘基本’和‘非基本’, 政府主要保‘基本’, 包括基本保障、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药物, 强调人人有基本保障, 人人享有基本医药卫生服务。高档的、选择性的、个性化的医药卫生服务要逐步交给社会办, 由市场调节。即使是由政府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 也要深化改革、提高绩效。在服务提供上, 应该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 建立购买服务的机制。要逐步做到凡适合面向市场购买的基本公共服务, 都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不适合或不具备条件购买服务的, 再由政府直接提供[8]。

因此, 深化新医改与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中, 在市场机制失灵的农村基层卫生和公共卫生领域, 要强化政府责任, 在可以运用市场机制的城市和一些医疗服务中,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但政府要加强规划、宏观调控和监管。

4“大医改”框架下的公立医院改革如何改?

公立医院改革应在“大医改”框架下, 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进行改革。公立医院是区域优质医疗资源的集中地, 应从长远利益出发, 克服“做大做强”、盲目扩张态势, 成为区域医改工作的“领头羊”, 县级公立医院更要发挥好在县域卫生体系中的“龙头”作用。

近年来, 一些地方公立医院实施纵向联合、重心下移战略, 取得不少经验。如自2010年起, 北京市实施医疗资源均衡发展计划, 创造了配置区域医疗资源的五种模式:引导大医院迁建、名院办分院、三甲医院与郊区医院结对子、民营资本投资建新院、建设区域医疗中心, 由此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新城和郊区县“疏散”, 使新城百姓看病不再遭遇“真空地带”, 也为大医院提供持续发展空间, 实现百姓有序就医新格局[9]。2011年, 江苏徐州市把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空降”到区域内县级医院和乡镇中心卫生院。徐州市中心医院用“医院搭平台、科室结对子、医生交朋友”的思路, 对“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增推力”的公立医院改革进行探索, 让当地百姓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大医院专家的诊疗, 区域内学术领军人物面对面指导乡镇卫生人员, 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也送上门来, 基层医院管理者得到点拨[10]。安徽芜湖市通过组建三大医疗集团, 按区域卫生规划设置卫生机构, 实行人事、财务、资产、财政补贴统一管理, 使“上下联动”、“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等模式得以实现, 通过纵向技术合作、托管、组建医疗联合体、县镇村一体化等形式, 实现医疗资源下沉, 形成集团内向下级医疗机构轮换派驻医生等制度, 使群众就近就地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

总之, 公立医院应着眼长远发展, 变“被改革”为“要改革”, 走出医院搞改革, 面向基层找出路, 在“大医改”中搭建“大舞台”, 在“大舞台”上寻求“大发展”。

5 如何进一步体现医改的中国特色?

医疗卫生问题既有全球性, 更具地方性。全球化时代, 传染病可以迅速传遍世界, 但其防治必须是在地化的;医生可以无国界流动, 但病人大多只能“在地化”治疗。新医改能否成功, 关键看能否真正落实“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原则坚持了, 方向就明确, 路子就不偏, 特色就鲜明, 目标就能实现。为此, 我们应从以下方面狠抓落实。

5.1 注重顶层设计与立法规划

随着《意见》的颁布实施, 我国医改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但新医改的推进受到地方立法规划滞后的制约。医改应以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 实施县域综合医改, 实现医改地方利益最大化。可由县级政府负责对县域医改全盘规划, 自主实施县域综合性“大医改”, 使之不仅可利用地方资源, 而且可根据县情实际加入地方意图, 提升县域形象及居民健康水平, 营造地方良好发展环境。因此, 如果说医改任务“发包”反映的是部门“条条”自上而下的控制逻辑, “打包”反映的是地方“块块”自下而上的反控制逻辑。从因地制宜角度看, 可将地方打包条线医改项目, 看作是处理“条条”与“块块”关系的一种制度创新[11]。

为此, 要做好县域综合医改的“顶层设计”, 制定好科学的县域卫生发展规划。规划着眼县域实际, 围绕关键目标, 合理配置资源, 避免随意性, 增强权威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公共政策上发挥关键作用, 是宪法规定的。应充分发挥人大的作用, 通过人大制定区域卫生规划, 以增强其科学性和权威性。县域卫生规划应在专家论证和群众参与讨论基础上, 按照服务人口、当地疾病谱等因素, 确定卫生机构数量、布局和重点专科设置, 吸引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和民营医疗机构向下转移, 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规划出台后, 要做好宣传工作, 严格执行, 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每5年调整一次。

5.2 注重基层创新与制度建设

上级所有医改任务指标, 都必须由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实, 也都要检查到乡镇社区。若不切实际地硬性要求其限期完成一些任务, 基层单位就可能不得不弄虚作假, 如要求农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甚至还要求电子版, 许多地方村医连电脑都没有, 即便有, 也有不会使用的, 如何完成任务?结果可想而知。

因此, 上级的“发包”和“打包”运作, 可以让基层乡镇社区“承包”医改任务, 实行乡镇社区卫生管理责任制。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提高其所辖区域居民总体健康水平为核心目标, 县级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年度或季度考核结果对其给予拨款和奖惩。乡镇社区的“承包”, 既是地方政府“打包”过程的延续, 又是乡镇和城市社区主动争取医改项目、完成医改任务的过程, 同时也是提高乡镇社区公共治理能力的过程, 它所遵循的也是自下而上的反控制逻辑。只不过在分级治理框架内, 控制与反控制更多表现为对立又互补、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而不是矛盾冲突关系。由此可能会避免政出多门和医改政策“碎片化”问题, 使“条条”关系弱化, 赋予基层以充分的自主权, 并注重基层创新与制度建设, 注重扩大公民参与治理, 从而建立起适合本地的卫生服务治理长效机制。

5.3 注重纵向联合与全科医生

要真正“强基层”, 必须“强村医”,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国务院虽出台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 但由于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 一下子很难培养出大批全科医生, 若培养出的毕业生在基层三、五年后就离开而另谋出路, 仍解决不了问题。因此, 应实行“定向培养、乡来乡去”办法, 从当地高中毕业生中根据其意愿签订合同, 适当降分录取, 免费培养, 毕业后回原籍所在乡村服务。如果再在待遇上予以保证, 医务人才就可能真正留在基层为群众服务。同时, 要培训、管理好现有的基层医生, 解决其待遇、养老等问题。

实地调研显示, 在医疗机构选择上, 村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距离, 其次是经济和技术因素。村民反映, 本乡本土的村医有天然的亲切感, 就诊中与村民有更多的病情交流;尽管职业素质偏低, 但81%的村民认为村医能看头疼脑热等常见病。在被访中91%的村医表示年轻人不愿从事村医工作, 希望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 以保障村级医疗持续运行[12]。

总之, 强化村级卫生网底, 使村卫生室有高质量的全科医生, 是我国新医改最基础和最关键的环节。新医改进行到现在, 对村医的政策和村级卫生组织问题不可回避, 这关系到医改的基础牢不牢, 关系到新医改的成败。

6 结语

甘肃试水中医药改革 篇3

“甘肃人穷,所以应该摸索点传统的、简单的方法,尤其是一些无药疗法,例如食疗、锻炼、针灸、刮痧、真气运行等来治病。”刘维忠认为,甘肃不能走发达地区的医改路。

于是,甘肃省最终为自己设计出一条独特的医改路径,即走中医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甘肃寄希望这条路径能“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

“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困境

2012年5月24日下午,Z55次列车自北京西站驶往甘肃兰州。

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刚出生3个月的女儿返回甘肃。大约在十天前,夫妇俩来到北京为女儿做嘴唇整形手术。

“手术费外加住院9天,总共花费5900多元,没想到这么便宜,我们那边得了感冒也得花几百上千。而且北京市的医护人员的素质要高得多。”由于孩子的手术很成功,夫妇俩特别高兴,索性与车厢里热心的旅客拉起家常。

本来他们已经为孩子申请到一家基金会的资助名额,可以在兰州指定医院进行免费手术。最终他们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北京的专家更让人放心”。

由于甘肃和周边医疗市场之间或多或少存在差异,再加上甘肃地域狭长,纵横45万平方公里,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因此舍近求远到省外治病就医的甘肃人并不少见。

对甘肃省卫生厅张维忠来说,这是“欠发达地区”的普遍现象。

刘维忠经常将自己琢磨的一些关于医药卫生工作和改革的问题记录下来发表在各种媒体,希望“与欠发达地区的同行共享”。两年间,刘维忠相继推出了《欠发达地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践与研究》、《欠发达地区医改的中医之路》两本书。这两本书无论是封面设计还是收录的内容,最终都在试图凸显同一个语境“欠发达地区”。

而对于甘肃的医改路径,刘维忠也坚持认为应该以“欠发达地区”这个条件为基础来设计。

突出中医药特色

甘肃在医改的过程中将“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这句中央医改精神作为了自己的改革主线。因此,全国医改主要任务总体分为五项,而甘肃医改则有六项,专门围绕中医药增加了一项。实际上,甘肃医改的各个环节都尽可能地涉及利用中医药的方法。

2011年,甘肃出台了包括城乡居民中医药诊疗服务费用全额报销在内的几十项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措施,使中医药服务基本覆盖城乡基层医疗机构。从2011年开始,甘肃城乡居民住院、门诊开目录内中药,或使用扎针、拔火罐等中医适宜技术,医保和新农合将100%报销。

“这是甘肃出的一个大政策。”刘维忠说。

此外,国家“十二五”医改规划要求到2015年力争9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乡镇卫生院等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而甘肃省则提出了一个更超前的目标,即在2012年把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改造成中医特色的,并且要求满足3个指标:总收入三分之一是中医,药品收入三分之一是中药,工作量三分之一是中医。

更有甚者,甘肃还将中医的发展状况作为验收医院等级的标准,并可根据这一标准一票否决。 “中医发展不起来,等级医院不给验收,逼着综合医院发展中医。”刘维忠说。

为了发挥中医药作用,甘肃在疾控机构成立了中医科、卫生监督机构成立中医监督科、妇幼保健机构成立中医管理科和中医科,在综合医院设中医科和中医管理科。建立中医师每周到西医科查房制度,考核西医科中药消耗量、中医诊疗人次等,要求综合医院中医参与治疗率达到80%以上,重症抢救中医参与率达到90%以上。

为了纠正目前中医医院不姓“中”、中医特色不突出问题,甘肃制定了具体的考核指标体系,如中医医院要考核中医药使用增加量、西医药使用降低量、中医药参与治疗率、纯中医治疗率、非手术治疗率等。

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司长张宗久曾经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甘肃省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特别提到其治理过度医疗和抗生素滥用的“四个排队”“八个排队”的举措。卫生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简报》也曾对此进行介绍。

2011年,甘肃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份,双方还签署了示范省共建协议。

2012年3月3日,北京大学教授、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玲发布微博称甘肃省“正在探索的道路是改医”。李玲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其实医疗问题不仅仅是钱的问题,钱的确很重要,但是缺钱也有缺钱的办法,就像甘肃目前正在做的。”

事实上,甘肃省强调中医药特色医卫路径已经探索多年。

文献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甘肃中医药的发展已经十分活跃。但作为中医药传统大省,甘肃省的中医药禀赋并没有得到预期中的发展。截至2003年底,甘肃省的县及县以上79所中医院固定资产总值3亿元,仅相当于一所省级综合医院固定资产。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实施一周年之际,有媒体实地调查后称:“甘肃中医药事业似一棵干渴的苗,随时有被市场这只看不见、又绕不开的手连根拔起的危险。”

甘肃省提出“要像抓西医一样抓好中医药工作”是在2005年,随后从多方面出台措施为中医药“灌溉施肥”。

2008年3月,刘维忠任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开始加大。他曾经表示,“甘肃是中医药最早的发源地,甘肃中医药工作做不好,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后代。”

一些措施取得明显效果,还有一些则自始至终存在分歧。甘肃省名中医裴正学曾对《瞭望東方周刊》称:“刘维忠厅长为甘肃省中医药发展出了不少实招。”

但一些西医却对本刊记者表示这些实招“纯粹是胡闹”,一些大型综合医院仍对此提出质疑。

刘维忠自己也曾在微博上披露,2009年甘肃省推动“西医学中医”活动初期就遭遇巨大阻力。

甘肃省卫生厅的发布资料则称,中医药参与医改收效显著,“走中医药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得到国务院医改办和卫生部领导的肯定”。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篇4

--推动全区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的几点思考

赵玖梅

卫生事业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

一。加快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健康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是人的基本需求,是人力资源的基本要素。可以说,没有健康便没有“小康”,没有卫生事业的充分发展,就不会有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2009年,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2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7万元,接近2016美元,全区已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10年我区的快速发展势头还将继续保持。这意味着,我区将会拥有更加便捷的出行、更为宜居的环境、人们将会更加关注自身健康,群众会有更多的余钱投向医疗保健方面,有更多的人希望享受优质的卫生服务,国家和省内投向医疗卫生的公共经费也会继续增加。因此,必须紧紧抓住这些机遇,提前谋划卫生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夯实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不断满足群众对优质卫生服务的需求,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医疗和卫生应急保障。

一、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我区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0个,其中区级公立医院5个(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平凉市中医院、平凉中医骨伤医院、崆峒区红十字会医院、平凉精神病医院),乡镇卫生院17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各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1个,村卫生室233个,农村个体诊所172个;全区卫生系统共有干部职工1488人,其中,有在职职工1228 人,在职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756 人,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93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16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卫生事业发展作为执政为民、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以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强化工作措施,狠抓落实,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卫生事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充分发挥财政对卫生投入的主渠道作用,2006年以来区财政投入年均增长26 %,投资总额达到 2.5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500 %,公共财政支撑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机制初步形成。2009年到2010年是“十一五”期间全区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最快的两年,总投资1.1亿元,先后实施了中医医院住院部楼、市二院医疗综合楼和放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各类卫生项目15项,累计完成投资4468万元。目前,区、乡两级医疗机构拥有床位总数达到了 967个和513 个,每千人拥有床位 2.6张。乡镇卫生院总建筑面积达到2.42 万平方米、医疗业务用房面积达到

1.8万平方米、拥有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69台。为顺利开展医疗服务,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加强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标准化村卫生所达到30个,今年规划再建标准化村卫生所51个。推行乡镇卫生院人员竞聘上岗,印发了《平凉市崆峒区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对全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均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工资待遇与工作量、工作成绩挂钩,考核发放。深入开展行业作风整治活动,有效杜绝了部分医务人员的“生、冷、硬、顶、推”现象,构建了和谐医患关系。通过积极努力,全区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区级医疗机构共接诊门(急)诊患者 44.54万人次、住院 1.95万人次、床位使用率达到70.1%,乡镇卫生院接诊门(急)诊患者19.24万人次、住院 8400多人次、床位使用率达到32.9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接诊门(急)诊患者 9.08万人次。

(三)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开展了各类卫生宣传活动。城乡医疗机构均建有独立的健康教育咨询室,全区开通健康教育咨询热线17个,有专

兼职工作人员43名。深入开展全民卫生健康教育活动,利用集会、集日等群众相对集中的时间,结合甲型H1N1流感、“肺结核”、手足口病防治等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发放资料、节目表演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健康知识,开展健康教育,城乡群众对各类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的知晓率不断提高,城乡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切实增强。

(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力推进适龄儿童接种信息化管理,全区适龄儿童建卡(证)率达到98%以上,接种卡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录入一致率、准确率和完整率均达到98%以上。严格落实疫情报告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全区共有疫情专业报告人员19人,城乡医院均设有发热门诊,按规定对发热和肠道传染病疑似患者采取了分离诊断措施。加强妇幼保健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妇幼保健院配备工作人员34人,建设业务用房860多平方米,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建有妇幼保健室。认真实施“降消”项目,积极做好孕产妇婴儿死因调查、孕产妇死亡病例评审与报表质量控制工作,全区孕产妇死亡率为42.93/10万,基本消除了新生儿破伤风,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2.44%,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 99.03%,新生儿死亡率为13.09‰,3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86%以上。区委、区政府先后印发了《平凉市崆峒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崆峒区卫生系统地质灾害应急救治预案》等各类应急预案24种,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应急报告、信息公布、事件举报等各项制度,成立了区卫生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区卫生应急专家指导组、医疗救治组和卫生防疫队等5支应急专业队伍,形成了机构健全、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协调机制。全区疾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妇幼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健全。

二、加快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几年发展,我区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新时期人民群众对优质卫生服务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差距。

(一)城乡卫生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城乡占有卫生资源特别是公共卫生资源不平衡,因区级财政困难,加之乡村和社区医疗机构自身效益和发展能力有限,乡村和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投入不足,乡村和部分社区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差,设备落后,部分村卫生室仍使用六、七十年代添置的桌、椅,药柜,医疗器械残缺不全,一些群众不能就地就近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特别是乡村地区应对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反应能力较差。

(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亟需再完善。目前,我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要求相比,在为城乡居民提供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增加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差距较大。一是疾病防控不够科学规范。基层预防接种人员对疫苗相关知识掌握还不细,疫苗管理、发放、使用、登记还不够规范。二是卫生服务一体化程度低。现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运作不够规范,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乡村医生年龄偏大,乡村卫生工作人员学历低、待遇低,工作生活条件差,“一人多责、一人多职”现象普遍,人员流失多。三是卫生执法监督难度大。2002年,平凉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对市、区事权进行了调整,崆峒区卫生监督职能及人员连同设备、资产上划市卫生监督所,区上的卫生监督职能由市上设卫生监督派出机构承担。2004年,市卫生局明确划分市、区卫生监督区域:城区范围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交由市卫生局审批,日常监督管理由市卫生监督所承担。城区范围外的医疗机构(即崆峒区所辖的乡、村医疗机构)仍由崆峒区卫生局负责审批、管理。目前,崆峒区农村范围的医疗机构监管职责只能由区卫生局医政股2名工作人员兼职落实。2009年6月1日国家《食品安全法》颁布实行以来,国家对县(区)级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受区卫生监督工作无相关执法资格、执法人员、执法取证工具影响,无法正常开展辖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辖区食品卫生监督、农村个体诊所监管不到位。

(三)卫生专业队伍建设需要再加强。部分医疗卫生单位人才培养没有做到科学统筹,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规划,一些医护人员应用新知识、新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欠缺,复合型管理人才和高等专业医务人才不足,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人才少,神经、传染、五官、心理等专科人才少。乡镇卫生院缺乏管理人才和妇产、外科、放射、检验等专科医学人才;社区卫生机构、村卫生所缺乏知识全面、年富力强的全科医学人才,尤其是乡村缺医少药的现象依然突出。

三、加快发展的思路及重点

随着我区“116”工作计划的深入实施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对卫生事业发展进步的关注程度会越来越高,对优秀精神产品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为实现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满足群众对优质卫生服务的需求,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发展思路,采取更加得力的措施,推动卫生事业大发展、快发展。

(一)编制“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是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区卫生局应提早介入,与国家、省、市、区总体规划和相关部门的专项规划相衔接。把规划的重点放在项目支撑、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和具体工作上,按照国家、省、市有关卫生资源配置规定,统筹各类医疗卫生资源,完善服务体系。确保编制的规划任务明确、重点突出、操作性强,能为今后工作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性意见。

(二)逐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按照省市统一要求,积极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加强与市卫生局衔接,尽快研究解决我区卫生监督工作执法机构、执法人员及相关资格方面存在的问题,落实用药指导和监管职责,确保区内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配备全部基本药物并优先使用,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基本药物,全区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均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满足患者需要。鼓励零售药店发展连锁经营,完善执业药师制度,零售药店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或药师,并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全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甘肃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09-2011年)》等的要求,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卫生管理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实习和培训。区级医疗机构都要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并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继续实施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3年内为全区培养大专学历紧缺中医药人才15名以上。二是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医疗卫生人员双向流动机制,落实好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以上的政策,对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五年以上的人员,在职称评定、工资晋升方面给予倾斜。继续推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逐步落实村医补助政策,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经考核合格后,给予补助,不断提高乡村卫生服务整体水平。三是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乡镇卫生院要组织医务人员在乡村开展巡回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转变服务模式,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中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病例和地方病病例管理、人群防治指导、结核病病例管理等服务,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承担相关业务的技术指导、培训和监督考核职责。要建立医疗机构分级分工制度,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及家庭病床制度。四是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临聘人员人事代理制和派遣制。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在全区推进人员竞聘制、院长竞聘制、绩效工资制、岗位责任制、资格准入制管理模式,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职责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四)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能力。重点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11年完成全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规范化村卫生所建设和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改造任务,并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基本医疗设备。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覆盖面,扩大门诊统筹试点范围,探索将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纳入门诊报销范围,确保新农合参合率提高到并保持在90%以上。逐步提高新农合实际报销比例,今年,力争全区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2011年平均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

(五)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有计划、分步实施。逐步在全区统一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逐步实现定期为全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全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广泛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大力开展以家庭为单元的健康教育活动,倡导控烟、控酒、控盐、控油等健康生活方式。要在广播和电视等媒体开设健康教育专栏和健康教育频道,加

强健康科普知识宣传教育;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推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力推动全区卫生事业加快发展,逐步实现全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汇报 篇5

市医改第二督查组各位领导:

你们好:

自中、省、市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组织机构,制定政策措施,完善体制机制,各项医改工作有序推进。现将我区医改成效、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和下步打算汇报如下:

一、主要成效

(一)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全区参合农民持续增加,参合面不断扩大,参合率由x%增长到x%,人均筹资额由x元增长到x元。仅去年就有x名参合农民住院并享受补偿,住院费用x万元,次均费用x元,补偿x万元,政策性报付比达x%。

(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去年初,经过周密细致的前期调研并反复论证,区政府制定了《x区建立基本药物制度试点方案》。自3月1日起在老池、复桥、保升等7个乡镇卫生院和灵泉、龙坪、高升等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批实施,4月10日,x、x两个中心卫生院也相继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在短短两个月内在船山基层医疗机构已实现了全覆盖。共使用国家基本药物x种,占x%,省x种,占x%;截止目前,共采购基本药物x万元,销售金额x万元,优惠x万元,优惠率达x%。试行基本药物制度后,船山药价下降达x%以上。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灾后重建、拉动内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建设项目的契机,提高两年完成了第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第二轮基建目标也即将完成,今年即将竣工的有区医院住院楼和x、x、x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机构新增建设面积1x5m2,新增床位x张;

(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自去年开始,全面实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等九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截止目前,全区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x份,其中社区x份,建档率x%;农村x份,建档率x%;全区建档率x%。其他如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病管理和重性精神病管理均全面实施并稳步推进。

(五)积极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医院信息公开、专业技术人员双向选择、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健全医患沟通评价制度,规范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完成了医疗卫生单位机构设置编制规划,正着力制定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确保数量明确、布局科学、配置合理。

二、主要做法

一是注重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医改工作,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民生工程及时进行研究部署。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将其摆上重要工作日程,使工作有力、有效、有序推进。

二是注重调查研究。坚持把医改政策要求与船山实际紧密结合,开展针对性调查研究,医改领导小组深入基层突重点、破难点,全面掌握实情,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三是注重机制建设。初步建立了基层医疗机构多渠道补偿机制,推进运行机制转变,为完成基层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的改革目标奠定了基础。

四是注重资金投入。我们努力克服财政困难,加大医改资金投入。仅去年一年,区财政安排x万元改革配套资金,为全面实施九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启动基本药物制度试点,保障医改工作稳步推进注入了强大动力。今年我们拟采取综合预算的方式,加大医改资金投入,保障医改工作稳步推进。

五是注重借荐学习。我们借荐学习安徽黄山医改经验,结合船山实际,完成了公共卫生单位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事编制核定、岗位设置等工作,正着手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

六是注重合力推进。船山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医改工作大局,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形成了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确保了医改有力、有效。

三、存在问题

我区医改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离上级要求与人民群众期望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多、工作量大、人员偏少、素质不高、信息化程度低、资源共享差。二是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还存在品种较少、药价虚高等制约医改推进的制度性问题。三是乡镇卫生院发展不平衡,个别乡镇卫生院还停留在维持生计阶段。

四、下步打算

下一步,我区将坚持省、市“医改工作”取向,高起点、高标准、高规划进行战略布局。

一是大力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稳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做好就地就医结算服务。

二是扎实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扩大实施范围,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加大投入,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行。

三是推进“公基卫”绩效工资制度。研究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充分调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四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巩固和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帮扶关系;增强村卫生室服务功能,有效整合政府、集体、个人等多方力量,强化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

五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完善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开展对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完成农村生育妇女免费补服叶酸及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做好x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实施工作,完成贫困人群免费白内障手术目标任务。

六是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推行单病种限价收费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运行监管,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加大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力度。

中国医药物流发展对策 篇6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医药行业物流配送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医药行业特点,通过运用现代化医药物流管理的核心,就是要求医药企业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以及现代化组织和管理方式,将运输、仓储、装卸、分装、配送、信息等环节进行有机整合,提出我国医药行业企业物流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物流;医药;发展状况;对策

一.发展现状

1.物流观念模糊

至今,国内医药物流在管理方法上很多还仅仅是“仓储”,把现代物流简单理解为运输货物,把配送中心理解为仓库,而没有把它们提到物流管理的高度。人们对医药物流存在以下典型两种误区:一种观念认为医药物流就是医药经营企业,他们认为医药商业企业处于供应链的下游,是物流的执行者。还有一种观念认为建几个仓库配备几十辆货运车就叫物流,医药物流工作就是药品的配送工作。其实,配送和运输只是医药物流的一个具体环节而已。真正的现代医药物流的核心应该是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信息技术和进销存管理系统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运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提高订单处理能力,降低货物分拣差错,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

2.药品物流网点布局不合理

已构成的物流中心和零售药店大多分布于城市,在农村地区则极为稀少。这种只注重城市的趋势,不符合现代物流网点均衡协调发展的要求。一方面放弃了整体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因中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是3:7,而城市药品的消费与农村药品的消费比例却是9:1,从销售的比例来看,农村销售仅约占全国医药销售总额的8%,农村的用药潜力远没有开发出来。

3.医药物流业的发展尚处在供应链单一环节优化的阶段,认为物流是药品流通企业的职能,与生产企业无关。

我国医药物流建设现状一般物流公司在货物流通过程中,不掌握货物的所有权。所谓的医药物流企业也仅仅等同于原来的药品流通企业或者医药商业企业。目前大多数已经上马或即将上马的医药物流项目还停留在企业内部进、销、存业务整合和流程优化的阶段,无法根本解决重复运输、库存积压等现象,导致药品流通企业毛利润率仅有7% 左右,纯利润率刚刚达到1%,而其中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10%以上。

4尚未实现信息化现代的物流管理需要借助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管理手段,目前医药行业的电脑化管理仍不够普及,很多企业即使有一定数量电脑,通过网络交流物流信息的仍然很少。很多医药企业的管理软件多停留在物料需求计划和制造资源计划阶段,缺乏推行企业资源计划的意识,使企业的信息管理链只能围绕企业内部进行,而对当前企业内外资源一体化联位的趋势则难以适应。由于信息技术落后,不能发挥对物流的指导作用,导致现代物流的高效性也无法发挥。相互间不能形成网络互联,医药供应链的上中下游企业间信息无法共享,物流活动也无法有效衔接,难以实现现代化的物流管理。

5我国的医药流通存在企业多、规模小、管理机制僵化、效率低、费用高、效益差、秩序乱等多种问题。医药行业物流并没有实现行业物流实体,没有形成行业集体或局部区域化的集约式的物流配送中心。

5.1配送零散,物品不集中,造成行业物流费用过高

5.2由于政策限制,无法建立真正的配送中心。造成产品价格上涨。

5.3医药行业采购不科学,造成人力、物力资源浪费。临时调货、补货的现象较多,造成运输重复、服务不到位。缺货、短货现象时有发生,不能及时满足客户需求,影响了整个物流活动。

5.4职能不明确。在医药行业,采购部门不属于物流整个系统的一部分,这样也就造成采购的盲目性,有些商品库存过大,有些商品补货不及时,库存不合理,不能很好的配合物流为销售服务。

5.5功能不健全,科技含量低,导致高成本,低效率。目前,大多数配送中心软硬件设施落后,无法实现管理科学化、作业机械化,更不用谈自动化。6药品物流服务意识不强

我国医药物流停留在以天为单位的水平,而且节假日往往无配送服务。仅这一点与国外存在的巨大差距,就难以同国外企业竞争。同时,这种状况也不利于政府对医药资源的调控,一旦发生大规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由于不能迅速配送医药资源,将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发展对策

1加强对现代物流观念的宣传力度和人才培养

加强对现代物流的宣传力度,除了在各种媒体上宣传外,相关部门还应当与药学会配合协作,组织现代物流的基本知识讲座、专题研讨会等,通过多种方式,提高社会公众对现代物流的认识。一方面,建议高等医药院校,可增设药品物流管理课程,培养既懂药学知识,又精通物流技术的人才,大力培养药品物流专业人才并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医药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现代物流知识的培训教育,配合政府和行业协会引导,使现代物流管理理念落到实处。

2在药品流通领域推进体制改革推行股份合作制和公司制,组建物流企业集团,吸收一定比例的民营资本和外资人股,一方面可以解决困扰企业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融入了新的技术与管理方式,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1,以行政区域为主的分销模式向跨区域的集团性分销体系发展。

2.产品从多渠道分销向实行总代理、总经销制形式发展。

3医药物流业务从批发多级分销向直销零售市场发展。

4医药物流建设从一般传统型向大型化、现代化方式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将电子商务与传统医药分销产业相结合,形成“鼠标+水泥”的先进医药分销企业模式。采取供应链管理模式,以物流中心为平台,与制造商及其他供应商(上游企业)和药品零售商及其他分销商(下游企业)建立一种面向市场的供应系统,提高药品分销效率,并形成相对稳定的产销联盟网络。

3加强医药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建设

物流配送运作的设施在规模的大小、数量及地理上的联系,直接影响到对客户服务的能力与物流成本。典型的医药物流设施包括制药企业、仓库、转运设施及零售药店。国家应组织专家制定药品物流行业统一的规范标准,并且用政策引导物流企业向农村地区推进。医药企业建立网络设计物流管理,采用自动化仓库,先进的装卸搬运设备,集装单元化作业。

4大力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为现代物流服务实现在途GSP管理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建立供应链系统,无线实时仓储管理系统和ERP系统。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改变仓储模式,实现仓库管理的自动化.大大降低差错率、提高劳动效率。融人现代信息技术,如条形码识别技术,RFID,EOS和EDI等通过互联网联为一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进行科学决策、快速准确配送,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实施最优化物流方案。并通过开展电子商务,使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同步运作、相互配合、共同发展。不但企业要加大投人,而且政府也要努力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和智能化交通指挥系统,使之发挥广泛的带动作用,促进全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5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按照现代的物流管理原则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1。医药企业之间的整合通过医药企业的重组联合,可优化内部物流作业过程,提高医药流通企业的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

2.流通企业的资源整合医药流通企业之间或与医药零售企业等共同组建大型医药物流中心,按照生产、批发、零售实施一体化管理,可提高物流资源管理效率。

3.区域性物流整合按照一般的规律,每天的出货量在500万元以上就需要一个大型的医药物流中心。

4生产企业的资源整合6在储存管理中运用ABC分析法

根据储存商品种类、数量多少、价值高低和进出库频率程度加以分类,进行分类管理。确定哪些不准缺货,哪些可以补货的品种。适时采购,同时在使用库房堆垛位置、养护方法及出入库进行合理安排和控制。

7.借助外部资源,提高企业物流服务水平

作为药品流通供应链上的一个物流管理环节,完全可以将其药品质量验收、储存、养护和配送等业务全部或部分委托给另一家已经通过GSP认证的,又有能力承担第三方物流管理的药品经营企业承担,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在适当的时期,将相关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逐步放开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和医院必须设立库房的限制条件,才能切实解决现有现代医药物流企业资源过剩的局面,实现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现代物流管理概论 》华中科技出版社

2.魏际刚.促进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 J].中国流通经济, 2007,(3): 15-16.3.小柯论文网浅谈医药行业物流配送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医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篇7

一、医药管理专业的特点

高校医药管理专业的与高校一般专业有很大的区别, 其特点就在于医药管理专业是建立在对医药管理人才需求基础上的, 依托医药大学所具有的优势, 积极探索药学、医学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知识互相融合的途径, 从而培养出既懂医学基础、药学知识, 又精通企业管理与经济贸易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在办学指导思想上, 应突出医药学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相结合, 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管理专业知识和医药管理、经济贸易知识相结合。也就是说医药类管理人才既要动医药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懂管理类的专业知识, 这样才能够促进医药管理专业的改革发展。

二、医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的医药管理专业知识文化是教师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是医药管理专业改革的基础。教师在学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效果能够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 医药管理类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教学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具备综合的管理类专业知识。不断引进专业的医药类管理专业的教师, 加强教师的进修与学术交流, 这样能够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 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 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以教学实践赢得学生的认同和信任。同时, 学生要不断提高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投入, 用情感去感化教育学生, 从而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和作用, 不断提高大学生学习医药专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学生的思想道德教学改革是其它教学改革的基础, 只有强硬的思想道德品质, 才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 需要大量的医药类管理专业人才, 所以要不断提高医药类管理专业人才的思想道德建设。高校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比较强, 通过阅读自学能够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在课内外教学中, 老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由, 要将思想品德课上成一堂理论知识丰富, 又生动的寓教于乐的课程,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天性得到释放。开放式教学, 要求老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思考、活动的主体都应该是学生, 课堂里做的一切努力都应该是为了学生。因此老师在阅读教育工作中应该注重学生思想品质、思维习惯和阅读习惯的全面培养, 只有这样, 成为了学习主体的学生, 才能够真正锻炼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

(三) 不断改善专业办学条件

办学条件是教学改革的基础, 只有不断完善高校医药类的办学条件才能够把高校医药类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落到实处。第一, 加强医药类与管理类的书籍购买, 加强电子数据库, 包括清华同方、硕博论文、会议论文、维普、中医药在线、万方外文生物医学文献全文数据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的订购。第二, 建立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的校级重点学科, 建立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为教师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提供良好的平台。第三, 加强专业教材建设, 医药类管理专业的教材选择要按照选择的程序, 确保教材的难度和质量, 要符合医药类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实践。雄厚的办学师资条件是促进专业发展的基础, 只有不断完善医药类管理专业的办学条件, 才能够真正促进医药类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四) 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一是成立教学指导小组, 负责指导本科教学和教务管理, 以及学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二是完善和落实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有关教学管理文件、教学日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开课情况、实习计划、学生名册、学生成绩单、试卷、毕业论文等资料均编目存档, 并及时收集、分析、汇总和上报有关教学信息。三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成立教学督导团, 制定了三级 (院、教研室、教师) 听课制度, 构建了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听课、巡视, 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三、结语

医药类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改革过程中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教学为基础, 这样才能够促进教学改革的推进。因此, 教师不仅要形成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知识的学习,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更应该把教学改革任务当成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探索出适合我国发展的医药类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张旭, 陈立明.高等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重庆医学, 2016 (6) .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探索 篇8

“十二五”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规划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加强医学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促进有序竞争,加强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

3月9日下午,卫生部部长陈竺,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关于医保新探索

儿童白血病心脏病报销将超90%

记者: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的补助将从120元提高到200元,请问在目前较低的筹资条件下,如何才能做到较高的保障水平,如何确保资金的安全运行?

陈竺:经过几年的努力,去年在120元筹资水平,这是政府的补贴,加上农民自己交的部分,总共150元的筹资水平下,实现了住院报销率在政策范围内能够达到60%,同时,在60%的地区实现了门诊统筹。去年,政策范围内报销封顶线达到了农民纯收入的6倍,也就是3万元。全国有11亿农民受益。

我们在保基本的同时,也在探索保一些重点的病。首先是儿童的大病,一个是先天性心脏病,另一个是白血病,总共两类6种。并不是完全地免费,实际上是由新农合报销70%,然后由民政部大病救助基金根据家庭的情况给予20%的补偿,加在一起对于困难家庭能够达到90%或者更高的补偿。

到去年年底,已经有4000多名患儿得到了救助。大约有白血病480多例,完全缓解率超过了四分之三。先天性心脏病将近4000例,手术成功率很高,绝大多数情况下治愈率超过了95%。

今年按照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的要求,政策范围内报销比率要达到70%,而且报销上限要达到5万元,同时门诊统筹又在推开,因此这是要花很大力气的。

对于大病保障,今年的医改任务要求儿童“两病”试点向全国推开,还要扩大大病保障的试点病种。对于宫颈癌、乳腺癌、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的问题也正在研究。

关于医保财政扶持

基层医务人员待遇衔接事业单位

记者:为了推进医改,中央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帮助一些财政较为困难的地区切实解决困难、缓解压力?

王军:我们加大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反过来就减轻了这些困难县的支出压力。具体包括:一是加大硬件投入。包括发改委安排的基建,包括中央财政安排的设备购置补助总共达到530亿元之多。二是我们加大软件方面的支持力度。三是随着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方面投入的加大,支付能力就增强了。支付能力增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自己的优质服务得到的补偿就多了。他们的压力小了,县级财政的补差的压力也小了。四是我们采取措施改善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国家政策规定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工资要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水平相衔接,中央财政每年还安排一部分钱予以补助等,软件建设方面我们也采取了很多措施。这是对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方面的工作。

关于提高医保补助

最贫困县支付封顶不低于5万

记者:未来除了继续提高医保补助的水平外,我们还有哪些措施真正提高保障的水平,让人民得实惠?

胡晓义:城乡都加起来,现在的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经覆盖了超过12.6亿人,正在向着全民医保的目标迈进。现在各级政府仍然在继续加大投入:一是继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今年要力争达到住院大病报销70%左右;二是提高封顶线,刚才陈部长讲了,农村是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城市要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同时还有一条是“且不低于5万元”,也就是说最贫困的县支付的封顶线也不能低于5万块钱。三是普遍开展门诊统筹。大家知道如果只保住院的话,受益人群大概是10%左右,最多到11%,但要全面推行门诊统筹,受益面能够达到50%以上。四是和有关部门一起做好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的工作,刚才陈部长介绍了儿童的两种疾病、妇女的两癌,我们都配合做好,让群众受益。

关于基层医疗机构

两年内都配上全科医生

记者:国家下一步在大力扶持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孙志刚:在前两年医改投资当中,中央安排资金共支持了近2000个县级医院、近20000个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今年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准备通过两年的时间在全国所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能够配上合格的全科医生。

上一篇:作文笑看人生下一篇:小班幼儿冬至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