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价格改革

2024-10-31

医药价格改革(共12篇)

医药价格改革 篇1

在当前我国迫切要求医疗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 应该重新审视医疗服务费用和药品价格界限模糊、缺乏有效监管的医药价格的形成机制, 提出适合医疗体制改革方向的的形成机制, 让更多百姓受惠。医药价格, 顾名思义, 是由“医”中的“医疗服务价格”和“药”中的“药品价格”共同组成。对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 就是对这两项价格的定价和监管做出更合理的调整。

一、我国当前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的现状和根源

1、以药养医, 技术性劳务价格低, 药品价格高。

长期以来, 我国技术性劳务收费 (诊金、手术费、护理费等) 偏低, 而80年代开始的医改使得医院自负盈亏, 医院为了经营, 不得不提高药品价格, 由此产生“以药养医”的现象。

2、药品价格虚高, 医疗费用增长的速度远远快于收入增长的速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 人们的收入不断增长, 但人们还是感到“看病贵”的原因是医疗费用增长的速度远远快于收入增长的速度, 药品价格脱离其成本的正常加成, 价格虚高。

3、医疗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性, 导致患者很难制约医护人员对医疗服务的定价。

卫生服务的需要一般是由医护人员去判断消费者应该获得的卫生服务数量。而对于药品也是如此, 药品的定价也不是供需双方博弈的结果。药品进入医院以后决定药品能否进入患者手中最终消费的选择标准其实是能否能给医院 (医生) 带来最大利润的药品, 在进价15%的加价幅度既定的情况下, 自然是高进价药品能为该医院带来更丰厚的利润, 因此进价越高的药品反而会越好销售。

4、药品的流通环节多, 层层加价。

腐败现象的蔓延导致了对药品的生产、审批、价格等各方面出现问题, 流通环节过多, 层层环节进行加价, 最后到消费者手上的药品价格翻了几倍。

5、政府监管力度不足。

当前我国药品生产企业过多、规模过小、重复生产又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医药服务和产品监管部门监督不力, 药品招投标制度腐败之风盛行。

二、对医药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建议

1、从定价机制来看改革措施:

1.1、区分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定价, 提高医疗服务收费, 整体降低药品价格。这可以从根本上破除“以药养医”。医药价格本来应该由“医”中的“医疗服务价格”和“药”中的“药品价格”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 但现行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中, 却存在理解认知和实际操作上的双重偏差。

1.2、针对药品价格必须在成本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市场需要进行定价。应该尽快夯实药品和医疗服务成本核算方法、价格检测系统、价格评审制度等基础, 从而为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提供基本条件。

1.3、改进定价方法, 综合考虑医药成本、质量、疗效等等。国家发展改革委药品价格评审中心主任吕凤霞说, 药品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包括临床效能、有效性稳定性、质量疗效指标、创新的程度、处方量以及与同类药治疗同等病的总费用对比等。考量上述多种因素, 定价部门要改进定价方法。

2、从补偿机制来看改革措施:

2.1、加大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 政府补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公立医院在取消以药养医政策后实现经营补偿。当前我国财政对卫生投入不足, 医院的经营和运转均靠医院自己筹措资金, 迫使医院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 造成“看病贵”现象。因此加大财政投入有利于取消“以药养医”。

2.2、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适当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卫生技术劳务价格。正确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是一项政策性的改革。同时也能从根本上使医疗服务和药品区分定价。

2.3、设立药事服务费, 弥补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的收入缺口。药事服务费收取的多少是个难题, 药事服务费的收取应该考虑以某地区全部医院收入总和来制定一个合理价格。

2.4、实施社区首诊制度, 改善“小病贵治”的现状。社区首诊制度是指规定居民在患病需要就诊时, 首先到社区卫生机构接受全科医生诊疗的一种制度。有病就上大医院的思想应该转变, 大医院不仅收费高, 而且排队困难, 社区首诊制就能解决这一问题。社区首诊制是实现双向转诊的有效途径。

3、从监督机制来看改革措施:

3.1、扩大政府定价机制的控制范围。这在广东省医药价格试点改革中有所体现。对政府定价药品价格实行“三控”管理。将现行按通用名制定最高零售价的“一控”模式改为“三控”模式, 即控制政府定价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流通差率和供货价。

3.2、在医药价格的定价机制上, 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原则。医药商品和服务属于公共物品, 单纯由市场进行调节必然会带来诸多问题, 因此, 必须加以政府调控, 监督市场行为, 才能使医药价格趋于合理。

3.3、加大国家对医药价格的监控, 特别是物价部门、国家发改委严厉打击违法定价行为。政府的监管力度, 直接影响了医药价格的秩序, 也影响着医药价格改革的步伐, 因此, 国家必须加大对医药价格的监管力度。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而“看病贵”、“看病难”又是其中突出而典型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 改革现行的医药价格机制迫在必行。从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现行的医药价格机制存在药价虚高、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比重不合理等问题, 应该从定价、补偿、监督等机制来进行改革, 才能真正让人们看得起病!

参考文献

[1]胡民, 医疗费用结构性失衡下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现代商业[J], 2011年05期[1]胡民, 医疗费用结构性失衡下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现代商业[J], 2011年05期

[2]贾洪波, 扎实推进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价格理论与实践[J], 2009年11期[2]贾洪波, 扎实推进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价格理论与实践[J], 2009年11期

[3]王世玲, 如何寻找医药价格机制的合理“节点”, 金融博览[J], 2008年12期[3]王世玲, 如何寻找医药价格机制的合理“节点”, 金融博览[J], 2008年12期

[4]陈波, 改革创新医药价格形成机制满足群众医疗卫生增长需要——广东省医药价格试点改革探索, 价格理论与实践[J], 2008年12期[4]陈波, 改革创新医药价格形成机制满足群众医疗卫生增长需要——广东省医药价格试点改革探索, 价格理论与实践[J], 2008年12期

医药价格改革 篇2

2016年07月06日 11:23

来源:发改委网站

原标题:关于印发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 发改价格[2016]14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卫生计生委(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财政厅(局):

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制定了《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意见》,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地价格、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要按照《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意见》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要抓紧制定改革具体实施方案,明确部门分工,加强政策衔接,做好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工作,形成改革合力,确保改革平稳实施。

二、各地要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统筹考虑各方面承受能力,合理制定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并与医保支付、医疗控费政策同步实施,确保群众费用负担总体不增加。

三、此前有关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政策规定,凡与本通知不符的,以本通知规定为准。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卫生计生委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

2016年7月1日

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意见

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价格机制改革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对推动医疗机构建立科学合理补偿机制,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各地结合实际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医疗服务价格尚未理顺,管理方式仍需改进,价格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为深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同步强化价格与医疗、医保、医药等相关政策衔接联动,逐步建立分类管理、动态调整、多方参与的价格形成机制,确保医疗机构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负担总体不增加。

(二)基本原则。

坚持调放结合。按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要求,科学核算医疗服务成本,控制医药费用总量,优化医药费用结构,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合理确定医疗服务政府定价范围,充分发挥行业监管、医保控费和市场机制作用,引导价格合理形成。

坚持协同配套。与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药品流通体制、医保支付、分级诊疗、医疗行为监管等改革协同推进、衔接配套,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形成政策合力。

坚持统筹兼顾。落实政府投入责任,正确处理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保障医保基金运行安全、提高群众受益水平的关系,统筹考虑各方面利益,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坚持稳步推进。加强整体谋划,把握好时机、节奏和力度,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及时完善政策,确保改革平稳实施,防止价格异常波动、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主要目标。到2017年,逐步缩小政府定价范围,改革医疗服务项目管理,改进价格管理方式,结合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到2020年,逐步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基本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积极探索建立通过制定医保支付标准引导价格合理形成的机制。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分类管理。

1.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对人力消耗占主要成本,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技术难度和风险程度的医疗服务,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可探索由政府主导、利益相关方谈判形成价格的机制。2.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特需医疗服务及其他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个性化需求比较强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严格控制特需医疗服务规模,提供特需医疗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公立医疗机构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具体医疗服务项目,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医药部门,根据本地区医疗市场发展状况、医疗保障水平等因素确定,并在2016年底前向社会公布。

3.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落实市场调节价政策。基本医保基金支付的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医疗服务,由医保经办机构综合考虑医疗服务成本以及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等因素,与医疗机构谈判合理确定医保支付标准,引导价格合理形成。

(二)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围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统筹考虑取消药品加成及当地政府补偿政策,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重点提高诊疗、手术、康复、护理、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等价格。在此基础上,通过规范诊疗行为,降低药品、耗材等费用腾出空间,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分级定价,根据医疗机构等级、医师级别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对医疗服务制定不同价格,拉开价格差距,引导患者合理就医。做好与医保支付、医疗控费等政策相互衔接,保证患者基本医疗费用负担总体不增加。

(三)改革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国家负责制定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统一项目名称和服务内容,指导医疗机构规范开展服务,并作为确定医疗机构收费项目的依据。各地依据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确定本地区医疗机构服务收费的具体项目。2020年前,形成全国统一的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并实行动态调整。坚持鼓励创新和使用适宜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受理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医疗新技术尽早进入临床使用。

(四)推进医疗服务定价方式改革。扩大按病种、按服务单元收费范围,逐步减少按项目收费的数量。到2016年底,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实行按病种收费的病种不少于100个。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按照价格法的规定,授权设区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调整,并做好协调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五)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监管。对实行政府指导价的医疗服务,要按照“管细、管好、管到位”的要求,加强医疗服务成本监审和价格监测,完善定价过程中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医疗服务,医疗机构要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合理制定和调整价格,并保持相对稳定。加强医药费用控制,各地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医疗保障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本地区医药费用总量,明确控费指标,确保区域内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价格监督机制,发挥12358全国价格监管平台作用,依法严肃查处各种乱收费行为。

三、保障措施

(一)明确部门分工。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要求和职责分工,及时细化落实改革措施。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研究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政策,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定价方式,合理确定和调整医疗服务项目及价格,强化价格行为监管。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加强行业监管和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制定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政策措施,在2016年底前建立健全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总费用、次均(床日)费用、检查检验收入占比、药占比、门诊和住院人次等指标定期通报制度,督促落实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度、费用清单制度,强化社会监督和医疗机构控费意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部门要做好医保与价格政策的衔接配合,加强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并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强费用控制,制定医保支付标准的政策措施。

(二)协同推进改革。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加快药品流通体制、医保支付制度、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等改革,推动建立经营规范、竞争有序、服务高效的药品流通新秩序和合理用药、合理诊疗的医疗机构内在激励约束机制,切实减轻患者费用负担。各地价格、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中医药等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共同研究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具体方案,出台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政策时,同时公布医保支付和医疗控费等措施。

(三)鼓励探索创新。鼓励地方按照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在推进医疗服务定价方式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以及控制医药费用、强化社会监督、发挥商业保险作用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累经验,促进改革整体推进。充分发挥第三方在规范医疗服务项目、核算医疗服务成本和开展政策评估等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促进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更加客观、公正、规范、透明。

(四)做好跟踪评估。各地要建立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督导、考核和评估机制,加强对改革进展和效果的跟踪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推广好的做法。要密切关注改革后医药费用变化情况,防止出现其他方面未见到实际效果,医疗服务价格却大幅上升,群众和全社会医疗负担加重的问题。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及时研究分析,提出解决措施。要建立应急处置工作预案,第一时间研究处理社会反映的问题。

(五)加强舆论宣传。强化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准确解读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政策措施,合理引导社会预期,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凝聚各方共识,为改革创造良好环境,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涉及面广、影响大、情况复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对改革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改革中出现的重大情况,各地要及时报告。

答记者问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发出《关于印发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积极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坚持调放结合,强化政策联动,逐步建立分类管理、动态调整、多方参与的价格形成机制。就有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问: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答: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放开了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围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有力促进了医疗机构新型补偿机制的建立,医院收入结构得到优化,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得到激发,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医疗服务价格尚未完全理顺,管理方式仍需改进,价格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价格机制改革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去年印发的《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28号),已将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列入价格改革重点任务,并明确了改革目标和实现路径。按照深化医改的总体部署,要求通过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为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创造良好环境。此次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医药价格的重要内容,也是2015年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姐妹篇。通过改革,将逐步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医疗卫生特点的医药价格管理体系,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问: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根据价格机制改革和深化医改的总体部署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意见》。

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到2017年,逐步缩小政府定价范围,改革医疗服务项目管理,改进价格管理方式,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到2020年,逐步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基本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积极探索建立通过制定医保支付标准引导价格合理形成的机制。

《意见》从5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任务。一是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分类管理。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提供的特需医疗服务和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个性化需求比较强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落实市场调节价政策。二是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围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统筹考虑取消药品加成及当地政府补偿政策,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在此基础上,通过规范诊疗行为,降低药品、耗材等费用腾出空间,动态调整价格,逐步理顺比价关系。三是改革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国家制定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指导医疗机构规范开展服务,各地确定具体收费项目。及时受理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促进医疗新技术尽早进入临床使用。四是推进医疗服务定价方式改革。扩大按病种、按服务单元收费范围,逐步减少按项目收费的数量。各地可结合实际,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授权设区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调整。五是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监管。加强医疗服务成本监审和价格监测,完善定价过程中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等制度。强化医药费用控制和价格行为监管,合理确定医药费用总量,明确控费指标,依法严肃查处各种乱收费行为。

问: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答: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涉及面广、影响大、情况复杂,因此在改革中必须强化价格与医药、医保、医疗等政策的衔接联动,以确保医疗机构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总体负担不增加。一是协同推进改革,形成政策合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将与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薪酬制度、药品流通体制、医保支付、分级诊疗、医疗行为监管等改革衔接配套,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特别强调医保支付、医疗控费政策必须与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政策同步出台、同步实施。二是明确部门分工,落实改革责任。围绕改革要求和重点任务,进一步细化了任务分工和时间进度,并落实到具体部门。价格主管部门主要是统筹研究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政策,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工作和定价方式改革,强化价格行为监管;卫生计生部门主要是制定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政策措施,加强行业监管和医疗机构管理;医保部门主要是做好医保与价格政策的衔接配合,积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的监管,制定医保支付标准的政策措施。三是稳步有序实施,及时完善政策。要求加强整体谋划,把握好时机、节奏和力度,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同时加强跟踪评估,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及时研究分析,提出解决的政策措施,以确保改革平稳实施,防止价格异常波动,加重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问:如何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

答: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工作是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医疗服务价格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改革充分考虑到社会和群众承受能力,采取了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方式,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一是围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对于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弥补一部分,并采取有升有降的结构性调整。二是逐步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最终实现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基本理顺的目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重点是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价格,提高诊疗、手术、康复、护理、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不断优化医疗服务价格结构。

问:如何确保改革后患者费用负担总体上不增加?

答:为确保改革后患者负担总体上不增加,《意见》明确了“控总量、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原则,提出了多项配套保障措施。主要有:一是医疗服务价格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医疗服务价格的部分,主要通过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价格,以及通过规范诊疗行为降低药品、耗材等费用腾出的空间,以确保医药费用总量维持平衡。二是与医保支付政策进行配套衔接。调整后的医疗服务价格要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总体上不会增加。三是强化医药费用控制,要求各地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医疗保障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明确控费指标,确保区域内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早在2015年10月,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定期公示主要监测指标,建立医疗费用监测和考核机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个体存在差异,每个患者对医疗费用的感受会有所不同。

医药价格改革 篇3

摘 要 我县作为浙江省第一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在2012年开始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同时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通过评估我县实施医药价格改革后公立医院运行的效果,分析医药价格改革对我县公立医院运行取得的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医药价格改革 县级公立医院 实施效果

2012年5月我县根据《浙江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省物价局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试点的指导意见》和《海盐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精神,按照县政府的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对我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口腔医院四家医院进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我县医药价格改革遵循“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实行零差率销售,以2011年四家公立医院的药品差价的90%为基数,调整诊查费、手术费、护理费、治疗费以及床位费五类医疗服务收费的价格标准,明确检查检验收费以及大型仪器治疗收费不作调整,通过采取“一减一调一补”(即:减少药品费用,调整医疗服务收费,适当增加财政对公立医院改革的投入),从而破除了“以药养医”的运行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新机制,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劳务价值,激发医院运行活力,切实提高公立医院服务能力,有效解决城乡居民看病就医问题。

一、公立医院在医药价格改革中取得的成效

1、公立医院运行的基本情况

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全县县级公立医院运行情况良好,医疗收入、门急诊人次、住院人次等显著增加,2012年取得医疗收入3.83亿元,同比增长27.24%,门急诊人次112.09万人,实际占用总床日26.97万日,出院人次3.01万人。2013年1-5月取得医疗收入1.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19%,门急诊人次47.64万人,实际占用总床日12.07万日,出院人次1.46万人。

2、公立医院新型补偿机制建立

我县公立医院2012年的全年总收支增长,结余3356.69万元,比2011年增长1.38倍,其中医疗收支实现结余为616.71万元。2013年1-5月结余1331.4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5倍,其中医疗收支实现结余为740.6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3倍,从而反映通过药品零差率销售,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弥补了医疗亏损状态。

3、医药价格改革前后患者费用负担

上表显示:医药改革前后均次药品费用均下降,其中住院均次药品费用下降幅度高度门诊,而12年下半年每门诊人次收入和每住院人次收入不降反升的主要原因是下半年中医院开展冬令膏方进补活动,而使均次费用增加。但总体而言13年较12年是减轻了患者的就医经济负担更多一些。

4、医药收入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劳务价值得到体现

从上表显示:药品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重下降,药占比由改革前的47.06%下降到现在的38.42% ,下降了18.41%,医院每门诊人次5项医疗技术劳务收入2013年较上年同期增长28.10%,每出院人次费用中5项医疗技术劳务收入2013年较上年同期增长33.49%。通过取消药品加成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不仅优化了医院的收入结构,提高了医疗收入的“含金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

二、公立医院在医药价格改革所反映的问题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目前虽已运行了一年多时间,在完善医疗服务收费价格体系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医院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实际医药费用总量超过静态测算总量

2012年改革前后每门诊人次五项收费的收费收入增10.5元,共计增加收入603.81万元,住院每床日五项收费收入较改革前增83.8元,住院共计增加五项收入为1106.49万元,五项收费共增收入1710.3万元。按2011年测算数计算药品应让利1306.33万元。造成实际收入增量超过药品让利总量的主要原因为2012年医药价格改革测算数据是以2011年为基础数据,而我县的口腔医院是2011年7月成立,测算数据时是将口腔医院半年数据换算为全年数据存在一定偏差,另我县的人民医院是2012年3月整体搬迁的,而进行基础数据测算时人民医院还未搬迁,床位收入按原每天10元计算的,由此造成了实际医药费用总量突破了静态测算总量。

2、医院之间补偿的不平衡性

我县四家公立医院的等级水平、专业程度、服务人群等各方面不相同,但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时考虑四家医院处在同一地区,再兼顾各医院特色的同时,价格调整均采用同一比率。因此在医疗服务价格的补偿方面存在不均衡性,2012年人民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后实际医药费超过静态测算总量513.56万元,妇幼保健院超274.76万元,而中医院离测算总量还差53.12万元,口腔医院差42.68万元。2013年1-5月中医院的情况略有好转,但口腔医院离测算仍差44.54万元。因此在对中医院和口腔医院药品让利部分未能通过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得到补偿部分,只能通过财政补偿来弥补亏损。

3、少数患者群体就医费用明显增加

取消挂号费、诊查费,增设一般诊疗费后,出现门诊购药且额度较小的患者仍需支付诊查费,这部分患者的费用明显增加,所以这部分为了患者为了减少费用会尽量减少来医院配药的次数,或转向药店购买药品,但药店所购药品与医院所配药品有时会存在剂量、规格等不同,给患者带来诸多困惑和不便。

三、根据上述分析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我县公立医院改革医改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完善医药价格调整方案

医药价格改革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政策性强,社会敏感性高,在针对前期出现的问题后,各部门应精心配合,精确地撑握各基础数据,适当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如血液透析治疗、物理治疗等项目收费标准,减少这部分患者的治疗费用,再如适当提高中医推拿等中医非药物治疗项目的收费标准,制定区域内相对完善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

2、不断完善财政保障、医保等配套政策

在总结前面试点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为顺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完善医保总额预付制、单病种付费等结算制度,进一步强化医疗保险支付对医院医药费用尤其是过度用药、过度医疗等的约束作用,严格控制费用增长,提高医保报销比例,降低患者自负费用。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结合各医院特色,建立与医院绩效管理、社会满意度相挂钩的财政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财政保障、医保政策、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医疗服务监管等相关配套政策的协调和统一。

3、强化医院内部管理水平,提高运营效率

医药价格改革 篇4

一、公立医院医药价格综合改革的实施成效显著

(一)医院和患者双双受益

汾阳公立医院通过实施医院价格改革,及时调整了医药价格体系和补偿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药品价格偏高的问题,这样就促使医院在收入结构方面越来越合理,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负担,对医院的发展非常有利。首先,药品零差率的实行,医院从政治思想教育、行政管理、经济制约等方面实施有效措施,在各方面作用下使医院的收入结构得到了优化。汾阳公立医院从降低医院内部成本管理入手,不断提升医院全体人员的成本意识,在药品和卫生材料所占的比例上进一步加强了控制,并建立了相应的奖惩机制,对医院全体人员起到约束作用,同时在提高诊查、治疗、手术类、护理项目的收费基础上,降低了检验类项目的收费,使得医院的诊察、手术、护理等收入上升,药品、材料、检查等收入增长幅度明显回加大了医护人员合理用药的监管力度,使医院的收入结构趋于合理。从患者的角度来说,医院在门急诊、住院次均药品费和次均费用上进行了调整,使之呈下降趋势,就医费用的下降,让老百姓获得到了较多的实惠,有效的解决了看病贵,看不起病的难题。

(二)患者就医合理分流,提高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改革之前,在专家门诊就医的是人满为患,而来普通门诊就医的却是门可罗雀,对医院医疗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而通过改革,汾阳公立医院提高了门诊诊察地费用价格,使专家门诊和普通门诊拉开了较大的差距,因此,多数患者在病情不太严重的情况下主动选择去普通门诊就医,患者得到合理的分流,就医状况得到了改善,变得有序起来,医疗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同时也是减少医保基金支出、减轻病人负担的有效办法。其次,汾阳公立医院把诊察费的60%以上当做医生的提成收入,医生的收入也得到了明显的增加,收入的增加使医生对待工作、对待病人的积极性更高了,进一步增强了医生的责任感,对医院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规范了医生的用药行为,遏制了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

汾阳公立医院积极落实医改政策,加快医疗设备的更新,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同时,根据医院自身的情况,探索出合适的管理模式,加大医护人员的行为,使其更加规范,在检查、治疗、用药方面更加合理,同时使医疗服务更加透明,让患者对治疗的流程和医疗花费更加清晰,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提升医院的形象,从而使医生和医院向病人销售药品、让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检查等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初步扭转了医院收入过快增长的态势,医院运行质量明显提升,以便实现医药价格改革的目的。

二、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的思考

(一)医药价格改革没有在根本上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

首先,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实现药品零差率这一做法,对老百姓来说,的确获得了实惠,吃药便宜了很多,但这并不代表药价实实在在的降低了,因为造成药价虚高,究其原因是药品的流通环节,如果这一环节的医药价格不能降低,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

(二)给医院的管理带来变化

因为公立医院要实施医药价格改革,就要对医药价格进行调整,导致医院的门诊、住院均次费用上升较快,使年终医保超出预算的风险加大,这是由于医保结算中心虽然调整了指标考核上限,而基金结算总额却没有增加,只是医保基金支出的平移,就会对医院的运行机制产生影响。其次,由于医药分开后,公立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的技术水平的高低、服务态度的好坏,患者的满意度将成为公立医院收入的决定性因素,这将给医院的管理带来巨大的变化。

(三)完善的政府补偿机制

完善的政府补偿机制是公立医院发展的基本保障。在这次医药价格改革中,对改革的最终目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既不能增加患者的负担,还要减轻患者的负担,又要保证医院的收益不能受到损失,这就需要政府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体现政府的职责。

公立医院医药价格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涉及面非常广范,是全面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减轻老百姓的看病负担,公立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深远,因此,建立新型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机制,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确保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取得实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要:一直以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重点内容就是医药价格改革,它成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2015年,汾阳市公立医院启动医药价格综合改革,把这项改革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药品销售全面实施零差率,打破了“以药补医”的传统机制,积极调整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随着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效益明显提升,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汾阳市,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实践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卫小春,刘洋,舒言,等.山西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5).

中国医药 国企改革 篇5

增持  20  14-15年 15- 首次

14.55% 20.63%

15.64 给予增持评级。

投资要点:重磅产品迅速放量,整合加减法并做。 年公司通过资产重组、吸收合并等方式将天方药业和通用技术旗下优良资产纳入体系,其中销售过亿的品种有尤佳(阿托伐他汀钙胶囊)、盐酸林可霉素、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更昔洛韦(已进入浙江基药增补)等产品。作为降血脂的一线药物,阿托伐他汀是国际上唯一单品(立普妥)销售额破百亿美金,尤佳市场份额快速提高, 年收入超过 2 亿,同比增长接近翻倍。在医保控费国产仿制药加速进口替代的背景下,未来两年有望保持 30%以上的复合增速。天方药业过去由于财务负担和亏损原料药业务拖累,盈利贡献不突出,预计公司后续将通过剥离不良资产、补充流动性等方式,止住出血点,加速业绩潜力释放。沿 国际化 V2.0 路线,打造集成服务平台。公司是外资药品、医疗器械进入中

[中国医药 国企改革]

透视价格改革五大热点 篇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0月15日正式发布,为我国进一步深化价格机制改革做出了顶层设计。

价格改革进一步向深入推进如何保障群众生活?重要商品价格会不会大幅波动?能源价格怎么改?如何用好价格杠杆促进调结构?政府自身的定价行为怎么管?

价格改革如何保障群众生活

《意见》中涉及多个民生领域价格機制的调整,包括农产品价格全部由市场形成;在医药价格改革已经启动的基础上,医疗服务价格也将推进;道路客运、民航国内航线客运等与百姓密切相关的竞争性领域价格将适时放开;并将全面实行居民用水用电用气阶梯价格制度。

放开这些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价格,如何避免产生不利影响?《意见》明确,加强民生领域价格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并完善价格社会监督体系,鼓励消费者和经营者共同参与价格监督。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对阶梯电价等涉及民生的价格,政府将继续合理监管,保障困难群众生活,让市场有稳定预期、给群众吃定心丸。

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推进涉及民生的价格政策要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并落实和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特别是对特困人群的救助措施。同时,加强民生领域价格监管,做好价格争议纠纷调解处理,维护群众合法价格权益。

如何稳定重要商品价格

生猪、蔬菜、煤炭等重要商品价格与老百姓的生活关系密切,其大幅波动对价格总水平影响明显。在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放开后,这些重要商品价格会不会出现大幅波动?政府如何调控?

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在全面深化价格改革、强化价格监管的同时,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这位负责人说,要加强价格与财政、货币、投资、产业、进出口、物资储备等政策手段的协调配合,合理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政策合力,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处于合理区间。同时,开展前瞻性研究和应对。特别是加强通缩、通胀预警,制定完善相应防范治理预案。重点通过健全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体系,构建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体系,健全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调控预案,丰富和完善价格调控手段。

能源价格怎么改

石油、天然气、电力……能源领域价格改革涉及能源管理体制改革,是价格改革中必须啃的“硬骨头”。

《意见》明确,加快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下一步改革将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总体思路,推进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价格改革。择机放开成品油价格。

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说,要尽快全面理顺天然气价格,加快放开天然气气源和销售价格,合理制定天然气管网输配价格。电力价格方面,把输配电价与发售电价在形成机制上分开,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则单独核定输配电价,分步实现公益性以外的发售电价由市场形成。

“当前重点是将输配电价改革试点范围逐步覆盖到各省级电网,并进一步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和标杆电价体系,使电力价格更好地反映市场需求和成本变化。”这位负责人说。

近年来,我国能源价格改革取得较大进展。2013年,我国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价格调整更为灵活及时。天然气价格并轨“三步走”,今年完全理顺了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并放开直供用户用气价格;加快推进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已扩大到6个省份。

专家指出,能源领域往往上游供应主体较少,下游又与民生紧密相关,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与垄断环节监管并重,结合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

如何用好价格杠杆促进调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正加快调整。《意见》明确,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节能环保和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要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体系,逐步使能源价格充分反映环境治理成本。包括继续实施并适时调整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电价政策;研究完善对“两高一剩”行业的差别电价、超定额累进水价等措施;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和财税制度改革,完善涉及水土保持、矿山、草原植被、森林植被、海洋倾倒等资源环境收费基金或有偿使用收入政策;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近年来,通过征收可再生能源附加及对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制定较高标杆电价,我国可再生能源取得快速发展。截至去年年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二位。目前全国脱硫、脱硝机组占全国火电装机分别达96%以上和87%以上,其中脱硫电价对全社会二氧化硫减排贡献率在75%以上。

政府自己的定价行为怎么管

《意见》明确,对于极少数保留的政府定价项目,要推进定价项目清单化,规范定价程序,加强成本监审,推进成本公开,坚决管细管好管到位,最大限度减少自由裁量权,推进政府定价公开透明。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在近年来陆续放开部分电信、药品、交通运输等价格的基础上,通过修订中央定价目录,将实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从13个种(类)精简为天然气、电力、水利工程供水、重要邮政业务等7个种(类),具体定价项目从约100项减至20项。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0多个省级地方政府公布了地方定价目录。

政府定价目录是“负面清单”,也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定价权力清单。列入清单的,政府可以制定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凡没有列入清单的,经营者均可自主定价,通过市场竞争决定价格,政府不能进行不当干预。

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在中央和地方定价目录公布后,下一步要明确政府定价的规则。对纳入政府定价目录的项目,要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定价机制、成本监审规则。

医药价格改革 篇7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 指导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改革开放成为了我国长期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工作,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 我们需要解放思想, 运用市场决定价格的灵活性, 同时加强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作用, 发挥政府职能, 实现市场与政府的共同作用, 完善价格机制的深化改革。

2. 基本原则

全面深化价格改革需要坚持三项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 建立以市场为主要决定因素的价格机制, 同时结合适当的政府调控, 在市场的“放”与政府的“管”灵活把握;二是坚持问题导向, 在价格改革工作上需要抓住重点领域来开展, 同时以简化机制作为工作的重点;三是坚持民生导向,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 在价格改革问题上, 必须以人民群众切实关心的利益层次出发, 坚持为民服务的原则, 统筹各收入层次的消费水平, 科学合理的建立价格机制。

二、如何推进价格改革工作

1. 深化重点领域价格改革

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价格改革工作, 首先要从重点领域的价格改革工作出发, 从重点领域不断推广开来, 逐渐渗透各个领域的价格改革。交通、医疗费用、供热、电费、水费等都是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头等大事, 在价格改革领域里首当其冲。在深化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实施中, 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收入与消费水平, 在大层次上保持一个原则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地域作出相应的调整。除了地域条件, 各个项目的价格改革都需要进行专业的调研工作, 例如交通运输价格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公交、大巴、出租车等各类车型的载流量, 根据人流、距离等因素合理定价, 并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 从法律的高度上保障价格改革的落实。总的说来, 重点领域的价格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领头羊, 为了科学合理的控制价格, 在价格改革中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关系,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 以市场为主体,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之下建立健康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

2. 建立健全“四个机制”

(1) 价格形成机制

政府需要对市场进行一定的干预, 但是不能过度干预, 全面深化改革价格机制需要建立价格形成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强调的是顺应市场发展, 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作用, 政府职能适当的简化放权, 将市场作为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在建立价格形成机制中, 政府权力的下放是对市场的信任, 当然, 政府也必须在宏观上综合调控,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出市场的活力。

(2) 价格调控机制

建立健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价格调控机制, 需要做好三个工作。一是注重科学透明, 实现价格的动态变化, 做好价格调整工作;二是健全价格利益的相互补偿机制, 在政府宏观调控下, 需要不断改革不同行业的水费、电费等费用价格的平等, 实现社会公平;三是针对市场失灵做好防范, 建立好相关的调控机制, 在政府引导下, 确保市场的运作井然有序。

(3) 价格监管机制

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 需要建立健全市场价格监管机制, 对价格进行监督管理, 保证市场秩序。如果对于市场价格不作监管, 竞争的公平性将会被破坏, 一个没有约束的市场是混乱的, 不健康的, 买方与卖方都将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只有构建相关的市场监管体系, 才能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4) 价格服务机制

为了建立健全优良的价格服务机制, 需要从多方面实现价格的透明公开化管理, 构建开放的政务平台, 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提供各方面的价格信息, 以满足群众对于市场的了解。价格服务机制面向人民群众, 是为了服务人民的, 针对市场经济的变动, 政务的开支, 一些廉租房等各种有关价格的信息都在这一平台得以展示。

3. 保障价格改革推进措施

(1) 加强组织协调工作

为了推进价格改革, 需要加强组织协调, 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 紧密联系, 协调实现市场经济的调控、监管与服务。价格改革作为经济政策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涉及多个领域, 需要多方面间实现完美衔接。

(2) 引导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是建立健全价格机制的重要因素, 为了实现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 需要从舆论上实现正确的引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媒体需要加大市场改革方针的宣传, 改善传播方式, 采用一些新颖的手段实现市场经济的正确导向, 让公平竞争的观念深入人心。

(3) 夯实改革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发展中, 为了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高速发展, 建立健全市场机制, 改革价格机制, 需要不断地加强改革基础的建设工作。价格改革工作是基于市场运作与政府干预相互配合的, 为了保证价格改革的正确方向, 必须夯实改革基础, 坚持依法治国, 依法开展价格改革。

三、总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需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在市场运作的决定性作用下, 结合适当的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经济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灵活性, 价格改革工作需要遵循市场秩序, 坚持依法治国, 加强政府干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总之, 价格改革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在一定的市场调控机制下, 价格需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作出调整, 政府职能也要不断实现转变。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社会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下, 市场经济也需要不断地调整, 关于推动价格改革的工作势在必行。在党的政策方针号召下, 价格改革工作正在全面有条不紊的开展, 本文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出发, 对如何推进价格改革工作作出一些指导分析, 以期价格改革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促进价格机制健康发展, 实现经济的繁荣复兴。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价格改革,启示

参考文献

[1]王学庆.中国“价格改革”轨迹及其下一步[J].改革, 2013, (12) :5-16.

[2]谢连平.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让价格成为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杠杆[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4, (7) :19-20.

加快推进能源价格机制改革 篇8

一、充分认识能源价格机制改革的迫切性

长期以来, 为了促进消费和出口, 在能源政策方面我国实行的是低价能源政策, 低价能源政策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它的消极影响也是明显的, 它间接地推动了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不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而目前我们的能源消费结构中80%以上是依靠化石能源, 而化石能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其开发和利用不是无止尽的, 我们必须从经济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考量能源的价格政策, 以期用科学合理的政策来引导能源消费,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

我国能源储量比较丰富, 水能资源和煤炭探明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二位。能源资源总量约4万亿吨标准煤, 居世界第三位。煤炭保有储量为10024.9亿吨, 经查可采储量893亿吨;石油的资源量为930亿吨, 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约150亿吨, 而且可采资源约有3/5有待探明。天然气的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但我国因人口众多, 人均能源资源相对匮乏。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21%, 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仅占1.2%。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 石油仅为1/5。我国1997年一次能源生产量为13.34亿吨标准煤, 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1.165吨标准煤, 不足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2.4吨标准煤的一半, 居世界第89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年人均能源消费量将逐年增加, 到2050年将达到2.38吨标准煤左右, 相当于目前世界平均值, 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对能源的需求, 我国石油的经济可采储量约15~20年, 煤炭的经济可采储量约70~80年。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 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2、未来能源需求较旺。

能源的消费大体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 当然这几年能源的消费强度有所降低, 但能源的消费增长大体在9%左右。2008年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 煤炭约占70%, 石油约占19%, 天然气约占3%, 水电风电核电约占7%, 能源消费增长为4.0%。受金融危机影响, 预计2009年我国GDP的增长将在8%左右, 我国能源消费增长将在5-6%左右, 能源消费总量约为30亿吨标煤, 2010年我国GDP增长将有所放缓, 预计在9%左右, 能源消费增长将在8%左右, 能源消费总量约为32亿吨标煤, 2010年后随着经济的复苏, 能源消费的增长将在9%左右。

3、能源消费的环境压力较大。

能源的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在我国, 能源消费高度依赖于煤炭的消耗, 环境问题更为突出。1987~1991年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高达76%, 而1995年世界一次能源构成中, 这一比例只占27.3%。近年来, 我国煤炭消费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 2008年为70%。同石油、天然气相比, 煤炭的能源利用效率要低8%~10%, 而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要严重得多。我国主要的污染物, 包括总悬浮颗粒物 (TSP) 、二氧化硫 (SO2) 、氟氧化物 (NOx) 以及温室气体 (CO2) , 其主要来源均为煤炭的燃烧和利用。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造成我国能源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我国二氧化硫的环境容量只有1200万吨, 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世界第一, 2005年为2549万吨, 2006年为2587万吨, 2007年为2468.1万吨, 比上年减少4.7%, 2008年为2321.2万吨, 比上年下降5.95%。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容易形成酸雨, 酸雨使土地荒漠化, 地表水被蒸发, 造成严重缺水和沙尘暴。如果没有有效措施, 预计2020年每年将排放2750~3560万吨, 亚洲将有大面积区域跟着中国一起下酸雨。

4、开采和运输成本不断增加。

我国能源赋存特点是富煤少油缺气, 石油和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90%左右, 其中煤炭消费在能源结构中约占70%, 而煤炭和石油的赋存条件不够理想, 煤炭的地下储藏主要集中华北、西北地区, 而距离经济发达的华南、华东地区路途遥远, 给交通运输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我国煤炭资源的储存条件给生产和运输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一是我国煤炭生产的自身条件比较恶劣。首先, 井下开采条件复杂多变。受断层、褶皱、岩浆侵入、煤层厚度变化等影响, 煤矿井下开采条件复杂。选择适宜的采煤技术、工艺和采煤设备的难度较大。其次, 生产和工作环境恶劣。井下瓦斯突出和爆炸及煤尘爆炸等都是矿井生产中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我国大部分的井工煤矿为瓦斯矿井。大中型煤矿中, 高瓦斯矿井占20.34%, 突出矿井占19.77%, 小型煤矿中, 高瓦斯矿井占15%左右。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 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强, 瓦斯涌出量将进一步增大, 瓦斯灾害的治理越来越成为煤矿灾害防治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安全生产的压力较大。由于我国煤炭的赋存条件较差, 给安全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据统计, 2007年在全国25.38亿吨的煤炭产量中, 具有安全生产能力的只有一半左右, 包括部分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在内的多数煤矿, 安全生产的基础仍相当薄弱。由于我国煤炭的赋存条件较差, 再加上安全投入不足, 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统计显示, 近几年由于我们重视了煤炭安全生产, 煤矿安全事故有所下降。2008年我国生产煤炭27.93亿吨, 增长4.1%, 煤矿事故死亡人数3300人。[3]目前我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占全球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三是运输瓶颈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和电煤的供应。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北部地区, 全国五大产煤省山西、内蒙、河南、安徽、黑龙江五省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产量的80%以上, 特别是山西、内蒙是我国电煤的主要产地, 华东、广东、华中地区电力用煤主要靠这两省供应。山西省电煤外运占到全国电煤的40%左右。目前, 山西、内蒙等省北煤南运主要靠铁路, 一是大秦线, 从秦皇岛转水运, 每年运输能力仅2.5亿吨到3亿吨。二是京广、京沪、京九三大铁路干线运输线, 每年运输能力约5至6亿吨。三是公路运输, 约1亿吨左右。因此, 目前北煤南运的输送能力在9至10亿吨左右, 输送能力缺口2至3亿吨。如果出现恶劣天气等自然灾害, 铁路、公路受阻, 势必会对电煤的长距离运输带来严重影响。

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考虑, 便会发现, 我们并不具备实现低价能源政策的条件, 必须加快能源价格改革的步伐, 通过市场定价来推进能源的节约和合理使用。

二、积极推进电力和天然气价格改革

目前能源价格改革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首先, 价格水平在低位运行。受金融危机影响, 近期我国价格总水平持续低位运行。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5745亿元同比增6.1%, 居民消费价格 (CPI) 总水平同比下降0.6%, 工业品出厂价格 (PPI) 同比下降4.6%。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1.1%, 其中6月份下降1.7%。8月份,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2%, 环比上涨0.5%, 8月份, 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7.9%, 环比上涨0.8%。[4]可见, CPI和PPI的降幅收窄, 2009年和2010年可能仍继续处于低位运行。其次, 而随着政府应对危机一揽子政策效应的逐渐显现, 我国经济企稳向好, 为加快推进价格改革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第三, 我们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经过30年的改革,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大大增加, 2008年我国GDP达到30万亿元, 财政收入6.13万亿元, 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 外汇储备19460亿美元, 位居世界第一, 社会保障体制逐渐健全完善, 这些都为价格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四, 我国大多数群众生态意识增强, 对资源环境价格改革能够逐步理解和支持。

能源价格改革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首先, 体制机制存在障碍。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价格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环节、一个方面, 在相关体制机制改革尚未到位以前, 价格改革难以单兵突进。其次利益多元格局存在制约。价格改革实际是利益格局的调整, 往往涉及中央、地方、部门以及国家、企业、个人多个层面, 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的利益主体对改革的认识和要求存在较大差异, 这就加大了改革的难度。第三, 能源价格改革要受到社会承受能力的制约。目前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电力、天然气等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行业, 这些领域与企业生产、群众生活密切相关, 由于我们长期实行低价政策, 现行价格水平明显偏低, 推进这些改革, 价格水平客观上存在上涨压力, 相应地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个人和社会各方面的负担, 并且由于这些处于垄断行业的社会公用企业内部利益机制不健全、不科学, 管理不到位, 一些群众就会把价格的上涨归结为社会公用企业的分配问题和管理问题, 价格改革必定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阻力。

尽管如此, 我们必须把握机遇, 积极化解各种复杂矛盾, 努力推进能源价格改革。

首先, 我们要积极推进电力价格改革。电力价格改革主要内容是上网、输配和销售电价改革。目前我国的上网电价已由过去的单一制电价改革为两部制电价。所谓单一制电价, 就是按长期边际成本法计算发电企业的社会平均电价, 以此为基点, 允许企业在一定的范围内浮动, 即以纯电量作为计价标的, 而两部制电价就是由容量电价和电量电价两部份构成。两部制电价有助于电厂实现合理补偿成本和合理确定收益, 两部制电价对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降低电力投资风险有一定促进作用。目前电力价格改革的关键是推进销售电价的改革。目前我国的销售电价对企业实行的是差别电价, 差别电价就是对电解铝等6个高耗能行业用电, 区分淘汰类、限制类、允许和鼓励类实行差别电价。对普通居民用户实行电量电价并配之以峰谷电价。目前我国的电价相对较低, 为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我们应对销售电价制度进行改革。笔者认为, 对企业要加大差别电价的力度, 要通过电价制度改革限制高耗能企业的发展。对普通居民用户在推行峰谷电价制的同时, 要积极引入分段电价制和季节电价制。所谓分段电价制就是一种递增性的电价制度, 即根据住宅用户用电的电量实行电价递增, 可将用电量分为三段。假设, 每月每段100瓦, 第一段是维持人民最低生活水平的绝对需要量, 采用较低电价, 第二段按市场平均成本定价, 第三段是200瓦以上的用电量的电价, 以高于市场成本的价格进行定价, 以促进能源的节约使用。而季节电价制, 是为了缓和夏天高峰负荷时供电方发电机组不足以满足需方负荷而造成的设备过分滥用而设定的电价, 在夏季加收一笔反映供电成本季节特别费用的较高价格。分段制电价和季节电价制有助于促进能源的节约使用和减轻供电企业和电网的负荷。同时, 要积极推进大用户直供电改革, 减少中间环节。

二是努力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上游供气企业与下游用户 (包括城市燃气公司) 的协商定价机制, 供需双方按照可替代能源比价、市场供求关系自主确定天然气价格, 政府只监管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管道运输价格。我们要逐步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同时简化价格管理, 理顺天然气价格, 保持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合理比价, 以增加国内天然气供应, 抑制不合理需求, 促进全社会节能降耗。

三是对可再生资源的上网电价, 如太阳能、风能的上网电价要给予政策优惠。2009年7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 (发改价格[2009]1906号) , 完善了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明确规定Ⅰ类资源区为0.51元, Ⅱ类资源区为0.54元, Ⅲ类资源区0.58元, Ⅳ类资源区为0.61元, 政策的扶持力度虽有所加大, 但从新能源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说, 其运行成本相对较高, 为了支持新能源的发展, 我们还应加大扶持力度, 即从税收、价格、金融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

价格机制改革是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核心, 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要在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的情况下, 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 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深化煤炭价格改革, 全面实现市场化, 积极推进电价改革, 逐步做到发电和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和配电价格由政府监管, 通过价格杠杆来引导生产和消费, 推进节能减排,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冯永锋.2008年我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完成减排任务[N].光明日报, 2009-7-24.

[2]林艳兴.我国煤矿事故起数死亡数大幅下降[N].北京日报, 2009-9-6.

王永治:价格改革三步走 篇9

弹指一挥间,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已经过去, 这使得绝大多数商品已经完全靠市场定价。但是仍有部分资源能源、自然垄断性产品, 以及未有完全市场化的领域, 仍存在政府定价。有的还存在严重的双轨制或者多轨制, 比如房价。

举世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对下一步的经济领域改革进行部署, 其中价格改革将是重要的内容。和上个世纪80年代不一样, 目前价格改革已经不是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 但是其重要性仍不可低估。

如何看待下一步价格改革, 其重点领域在哪些方面, 如何推进这些领域的改革, 我们对原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前身) 副院长、中国价格协会会长王永治进行了专访。

王永治曾在国家物价局工作, 任政策法规司司长, 多年来对于价格改革做了深入的研究。

下一步价改从三方面进行

问: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价格改革, 下一步价格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王永治:我这里讲的价格改革主要是商品、服务价格的改革, 不包括要素价格改革, 因为这涉及到利率、汇率、土地、工资等方面的改革, 问题更复杂。

价格改革的目的是理顺价格, 使价格发挥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到20世纪末, 大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都已放开,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 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价格环境。价格改革功不可没。进入21世纪除极少部分可以放开但还没放开或完全放开的价格, 需要继续改革放开价格外, 价格改革的主要任务已经转为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价格调控、价格监管机制体制。

我认为下一步价格改革的目标, 应该是完善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的以市场为主形成价格的机制和保障其正常运转的价格调控、价格监管的机制体制, 以促进科学发展、稳价安民。

这里还要强调说一下, 深化价格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既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形成价格, 又要加强改进政府调控监管, 两者都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遵循价值规律, 两者都不可偏颇, 都不能动摇。

既要反对市场失灵, 也要反对政府失灵, 两者都不能放松。另外, 对价格波动要作具体分析, 属于正常的波动或市场能自我调节之平衡的, 政府就不要或少干预;属于异常的波动, 政府应进行必要的干预, 但在供求趋于平衡时, 要及时取消临时干预措施。

问:下一步价格改革的重点在哪?

王永治:下一步价格改革要从三方面进行。

第一是要对可放开还没放开的价格, 继续推进改革, 在条件成熟时, 放开价格由市场调节。比如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方面已有不少推进, 市场化程度逐步加大, 将来条件具备时, 可以进一步放开, 由经营者根据政府制定的规则自主定价, 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则进行监督检查。煤电价格长期放而不开, 近年已实实在在放开, 由市场供求调节的格局已确定,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是一些具体问题。

第二, 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规定的。就是要在价格形成中体现资源价值和环境价值, 即资源税费和环境损害成本, 以及人工成本中足额的劳动力价格, 总之, 价格形成中要反映完全成本。

第三, 就是完善价格调控和价格监管机制体制。要使价格发挥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必须使价格在正常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由供求形成。阻碍竞争的垄断价格行为和欺诈等不正当竞争的价格行为, 都会造成价格扭曲, 不能使资源合理配置。

因此, 必须有保障市场竞争正常进行的价格调控和价格监管。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是当务之急, 是当前价格改革的重中之重。但是对于深化价格改革的任务来说, 我认为应包括以上三方面内容。

渐进、有序、有重点

问:对于资源能源产品等价格, 下一步的改革应怎么改?对于阶梯价格制度你怎么看?

王永治:实施阶梯价格制度作为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措施, 是跨出了重要的一步。资源性产品价格是基础性价格, 影响面大;而且, 这些产品成本, 涉及到资源税费和环境损害成本, 情况也比较复杂, 难度比较大。所以对其出台一直比较谨慎。可是, 不推进改革, 不利于节能减排、经济结构调整, 影响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所以, 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是一个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问题。实施阶梯价格制度, 是从现实出发, 解决这个难题的一个可行的举措。既推进了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又促进了节能减排, 还减少了对中下收入群体生活的影响。

下一步要考虑的, 是要进一步完善价格阶梯制度。我认为, 不论基本需求部分, 还是非基本需求部分, 都要保证成本补偿, 但可以在利润率上有差别, 基本需求部分可实行低利润率, 实行低价;非基本需求部分利润率可高些, 价格也可高些, 以适应不同层次需求、不同收入水平的状况。另外, 对基本需求的标准、阶梯的划分, 也需根据实施的成效及情况的变化, 研究完善。

最后, 价格调整要考虑到群众的承受能力。但缓解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主要通过提高收入水平, 如最低工资水平、低保水平或者其他形式来弥补。这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问:对于存在自然垄断的价格改革, 比如像供暖、成品油、电的价格, 如何更好反映实际成本, 比如煤价降了, 供暖价格未降, 居民不理解, 对此怎么看?

王永治:前几年煤炭价格涨, 但是供暖价格没有很好联动。对经营企业发生的亏损, 不少地方采取政府补贴方式进行部分弥补。但是这个办法是不能长期下去的, 价格迟早要理顺, 要逐步解决的。当然从群众来看的话, 煤价下跌的话, 供暖价格也要相应下降。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作具体分析, 看看目前供暖的煤炭价格下跌, 相对于目前供暖的定价成本, 是否仍然较高, 再来确定是否需调价。

为此要对成本进行监审, 慎重决策, 并向群众公开, 作解释, 不能简单化。

这里说明一个问题, 在价格问题的处理上, 第一、价格要及时理顺。该调不调, 价格矛盾越积越大, 理顺时就难度大;该降不降, 群众的意见会比较大。第二、涉及群众利益的价格, 调价时不仅要考虑群众的承受力, 而且要考虑对群众利益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利益的影响程度及补偿问题。

因为对群众来讲, 价格涨了之后他支出是增加的, 如果收入没有相应增加, 那么他的感受会明显。总之, 看价格要联系多方面因素考虑, 只讲价格就不易讲清了。

问:上世纪80年代价格闯关失败, 对今天改革有何教训?

王永治:对上世纪的价格闯关应该做全面分析。价格闯关, 意图就是长痛不如短痛, 想尽快理顺价格关系, 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 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转型。所以当时价格闯关的主观意图是好的。同时应该肯定当时有价、税、费、工资联动的方案, 即有总体设计、顶层设计。所以当时闯关的设想, 第一, 意图是好的, 第二, 改革的决心是大的, 第三, 考虑到整体的设计, 有联动的措施。

当然存在问题:第一, 闯关方案存在全面出击、想毕其功于一役、过猛推进的问题。第二, 闯关方案存在对群众接受程度持别是心理承受力估计不足的问题。第三, 闯关方案是内部研究, 没想到被传出去, 误解为要全面涨价了, 导致了群众恐慌, 造成错觉, 引起抢购, 以图手持货币保值。正由此, 中央及时停止了闯关方案的出台, 是正确的。这不能叫闯关失败, 因为并未实施, 只能叫闯关方案停止出台。

从总结经验来讲, 价格改革一定要有总体设计, 考虑价、税、费、工资等相关措施联动;改革一定要有决心, 但要渐进、有序、有重点地推进;要考虑后续的影响, 特别是对群众生活的影响要有足够的估计, 并做好宣传解读、舆论引导工作。

引入竞争机制

问:过去许多改革很难推进, 比如说, 电信携号上网、自由转网, 一直没推, 还有电力竞价上网也都没有实现, 这些怎么看?

王永治:这与供给方处于垄断地位有关, 说明要下决心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电信现在不是要让民营进入吗?民营进入之后要互联互通, 宽带接入口价格问题会比以往更加突出, 不能搞价格歧视。因为这种宽带接入口价格具有垄断性, 但现在是行业自己定价, 必须改革, 调整为价格主管部门定价。至于电价没有竞价上网, 这与电力产业管理体制, 电厂跟电网的关系还没有理顺有关。

应该讲, 政府还是要管垄断性行业定价的, 但是要解决怎样引入竞争机制的问题。比如现在, 铁路还是垄断经营, 客货运价格还不能放开, 但可以考虑采取上限的定价方式, 给铁路经营企业有一定的灵活性, 由其根据市场供求情况来调节。

问:现在有很多涉及到改革, 怎么房价越改越高?你对此怎么看?

王永治:房价问题比较复杂, 它是由几部分构成的, 涉及到土地的供应价格、市政建设的配套设施费用、税费、建筑安装费用及建筑商、房地产开发商的经营费用和利润等问题。

当前一线城市房价疯涨, 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投资和投机的虚假需求, 大大超过了真正的消费需求;再加上有炒作的因素, 又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关系等。情况确实复杂, 水很深, 难度大。对房价改革的艰巨性, 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最近习总书记强调, 从我国国情看, 总的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供应体系。这是十分正确的。可否考虑在不同层次需求中, 对基本改善的需求, 比如年青人结婚后需要抚养子女或者赡养老人的改善住房需求, 给予充分关注, 这是当前比较突出的矛盾。对这部分需求的房价, 要加强调控监管, 具体方式可以进一步研究。

问:出租车是公益行业, 还是垄断行业, 能否市场化促进竞争?

王永治:出租车也是个复杂的问题。首先是怎么来定义我国出租车行业的性质, 究竟是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是否带有公益性质?如果作为公用事业, 价格应该加强管理, 同时要加大扶持力度。这是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现在是有不同看法的。第二, 出租车的乘车价格要以成本为基础, 有合理的利润。第三, 交通系统中有公交、地铁、出租车等交通工具, 不同的人群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收入水平选择不同方式出行, 所以就存在公交、地铁、出租车的比价问题和公交、地铁司机与出租车司机收入水平的比较问题。总之, 需要综合考虑。

在一些国家, 一般的私家车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手续拿到经营牌照, 作为出租车使用, 存在着市场竞争。而在我国出租车的经营权是拍卖的, 长期又不作调整。当前可先对出租车经营权拍卖体制进行改革, 引入竞争机制, 公开拍卖。至于是否放开经营权还可进一步探讨。

问:价格调控要不要管奶粉、方便面等小事情?

王永治:对于康师傅、奶粉还有酒业经营者的价格违法行为, 不应就产品大小来讨论是否要查处的问题。只要违法, 损害了消费者和经营者利益, 就要查处。而且要明确, 政府管的是查处价格违法行为, 并不是干预经营者对这些产品的自主定价权, 更不是改由政府来定价。

问:我们说要素市场化, 包括土地、资金等等, 而现在比如不能同地同价、同工同酬的问题, 降低了效率, 您怎么看这一类问题?

王永治:土地是否市场化, 怎样实现市场化, 这是需要认真考虑、深入研究的问题。随着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 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在进行转让;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开发房地产, 土地产权发生了转让。土地转让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矛盾突出, 有些地方甚为尖锐, 已不能等闲视之, 需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有人主张土地私有化, 可是土地要自由上市、自由买卖, 将会产生更多问题, 要慎重。

比较现实的考虑, 是土地转让引入竞争机制, 有控制地、有序地逐步扩大自由度。对土地拍卖, 要公开、透明。对集体土地产权转让价格要公正, 要合理补偿, 决不能侵害农民利益。要加快制定有关法规, 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监管和社会监督。

问:现在老百姓觉得听证会以后还是会涨价, 对听证会有意见了。

医药价格改革 篇10

1. 与目前发展的市场经济不相适应。

由于建筑装饰行业, 随着人们对健康及环保有着更高的要求, 新材料、新产品上市其价格也在不断的变化。其价格控制一直采用传统的模式, 通过计算工程量、套用定额及取费标准, 最后汇总出工程价格, 这种价格其实属于计划价格范畴, 而目前市场已放开, 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在随时不断地变化, 甚至于某些价格已大大超过定额水平。虽然近几年对工程价格实行“动态管理”, 定额部门定期对材差进行调整, 但调整情况往往滞后于市场, 仍然存在着局限性, 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活市场、死造价”的被动局面, 它严重地制约了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威胁着其生存和发展。

2. 与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相脱离。

当今预算定额是按照部门的平均水平, 通过测算、抽查等方法编制出来的, 它对于不同的施工方案、施工工期、施工环境和施工水平等实际情况来讲,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程价格, 这样按预算定额确定的工程价格其实是一个“理论价格”, 这种理论式价格已经严重脱离了施工实际情况, 极难反映工程的实际投入。

3. 取费标准复杂, 指令性强, 违背价值规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建筑施工企业都巳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 它们迫切需要一个平等交易、公平竞争的环境。而现行的费取标准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它计取的办法是按企业所有制性质、企业资质等级和工程类别加劳保费等分别计取的, 取费标准复杂且指令性强, 从而人为造成了同一工程不同价格的不合理状况。这种反常现象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的工程价格管理工作, 严重破坏了施工企业竞争的合法环境。

(1) 增大了投资包干、招标投标的难度, 因为企业等级不同、所有制不同, 其工程报价和标底就不同, 这样就客观上加大了作标底的工程量。

(2) 低资质企业和高资质企业联营, 高资质企业将承包的工程包给低资质企业, 白己拿管理费, 低资质企业拿高资质企业执照去承包工程, 将级差让给高资质企业。从而出现工程质量低劣、拖延工期、工程多次转包等弊端。

4. 影响国际承包.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 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的机会与日俱增。

国际工程价格管理也象招标投标, “FIDIC”合同条款一样, 具有一套严密的定价和管理方式。而我国仍然采用工程价格的传统定价模式, 与国际惯例相差甚远, 从而严重影响国际工程的承包, 或者承包后也无利可图。随着我国重返“关贸协定”, 这种后果将会越来越严重。

二、工程价格管理工作改革的几点思路

1. 改革传统定则, 实行指导价、市场价的方针。

由于市场经济已日益发展, 价格已基本放开, 因此, 要搞好价格管理工作, 必须取消原来的计划价格, 培育发展市场价格, 但因目前正属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渡时期, 价格完全放开还有些难度, 因此, 对工程价格管理来说,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该建立价格咨询服务休系, 运用微机储存、处理、检索功能, 对工程消耗的主要资源进行预测、整理、分析, 并发布指导性的价格, 从计划价格发展到指导价, 向市场价平稳过渡, 达到宏观控制工程价格的目的。

2. 改革取费标准, 建立按工程类别的取费方法。

在目前经济条件下, 取费完全放开还是有些超前, 原因是我国经济基础不太强, 资金比较短缺, 基建投资者总希望投资省、俭、低, 如果完全实行竞争费, 将会出现盲目压价现象, 各种不正之风更加泛滥, 使企业难以承受。因此, 实行指导费用将是当前过渡时期建筑业发展的有效良方。而目前建筑业取费标准复杂, 并且已暴露出许多弊端,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必须改变原来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和企业等级取费方法, 建立起单一的按工程类别的取费方法, 这种就避免了同一建筑产品不同价格的状况出现, 实行了同一产品同一价值.这是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是改善价格管理工作, 顺应建筑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当然, 在目前这种过渡时期来说, 实行这种取费标准也应该仅仅是指导性的, 在实际运作中, 应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承包商各自的施工方案、施工工期、承包利润等, 通过招标投标来决定取费, 确定工程价格。这样既可以避免盲目压标压价, 又可以做到计价有据可依。

3. 建立完善的招标投标机制, 搞

积极转变职能 深化价格改革 篇11

一、围绕完善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增强改革的主动性

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价格改革始终贯穿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过程。这次价格改革的重点是政府定价项目,“放开”是主线。国家发改委徐绍史主任将其概括为“减”、“建”、“保”三个字。“减”就是: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坚决交给市场,暂时不具备放开条件的,要建立健全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建”就是:建立有利于促进节能环保、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明制度建设的差别化价格政策体系,更好地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保”就是:按照“保基本、促公平”原则,完善居民生活阶梯价格制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价格改革工作,将按照中央、省委、市委要求,根据国家发改委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即放开所有竞争性领域和环节的价格;加快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政府定价规则。贯彻落实全省物价工作会议即将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精神,加强对放开的价格和收费市场监管,接住管好上级下放的定价权限,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平稳实施。一是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同步放开一批已形成竞争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同时,根据省局定价权限下放情况,同步下放属地管理更方便更有效的定价权限给县(市、区)管理。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工作。认真探索一些具体配套措施和可行性办法,确保价格放开后市场不出现异常波动等不正常价格现象。对下放的定价权限,严格遵守定价规章制度,确保下放权限的规范行使。加强对制定或调整价格后的价格执行情况进行监测、跟踪调查或不定期审查,了解价格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正的意见。三是深化重点领域价格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水、电、气、医药、环保、土地等各项价格改革政策。自今年开始逐步落实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价格政策,争取2015年底前全市基本实行这一政策。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开展二次供水价格及供水服务价格改革工作。严格贯彻差别电价政策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政策,淘汰落后产能,保护农业生产发展。规范天然气价格和天然气安装服务价格。四是全面推进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新旧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对接,尽快出台全市新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标准,积极配合公立医院的改革。

二、围绕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提升调控的前瞻性

继续把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综合施策提高市场调控能力,注重提升调控的前瞻性。一是加强价格监测预警。认真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各项价格监测报告制度,健全和完善重要商品价格实时监测体系。严格执行采报价规定,健全数据复核审查制度,选好价格监测点,建好价格监测台帐,提高监测质量。继续关注“菜篮子”、“米袋子”、“油瓶子”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情况,扎实开展市场调查巡视,确保在市场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时能够及时预警、妥善应对。围绕经济工作中心,始终把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服务作为监测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深入市场、深入基层,写出一些有数据、有事例、有分析、有建议的价格分析章和专题调查报告。二是加强价格调节基金征收和管理。巩固和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加强与地税部门的沟通联系,确保价调基金足额征收到位,积极争取政府和财政部门的支持,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划拨工作。发挥好基金稳定“菜篮子”商品价格、补贴困难群众生活等方面的作用。积极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支持平价商店建设,全市确保20家,力争超过20家。三是积极贯彻各项调控政策。贯彻落实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油菜籽、棉花临时收储价格政策,生猪、蔬菜价格调控预案等国家、省、市各项价格调控政策。同时,积极加强与商务、粮食、农业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协助落实粮油、猪肉、蔬菜储备任务,增强政府调控能力。四是加强和完善定调价费监管。从今年开始,对所有定调价费实行年初计划申报制度,对未纳入计划的定调价费事项一律不予受理。同时,建立完善更加公开透明的政府定价规则,强化成本监审和信息公开,完善听证制度,开展价格政策跟踪评估试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定价科学性和透明度。五是健全价格宣传引导机制。完善价格宣传、舆情监测工作机制,加强社会价格预期管理,回应社会关切。在实施重要价格改革措施或市场价格出现异常波动苗头时,主动、及时地解读价格政策、发布价格信息,争取群众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继续落实和完善“价比三家”民生价格信息发布制度,引导生产、消费和流通,促进价格稳定。

三、围绕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强化监管的公正性

今后物价工作主要职能和工作重心将逐步转移到市场价格监管和反垄断上来。职责范围不再只是占比不到5%的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而是拓展到监管100%的全部商品和服务价格。一是进一步完善价格监管体系。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关于建立完善价格监管机制的意见》,按照“一年抓建制、二年抓规范、三年抓提高”的要求,结合实际,初步建成既符合改革发展要求,又符合价格监管规律的体制机制。二是推进市场价格网格化监管制度,初步建立市场价格网格化框架。积极学习外地网格化监管成功经验,按照“网定格、格定人、人定责”的要求,将辖区合理划分为若干个片区,每个片区明确价格执法人员,逐级强化责任,实行网格化管理。并把落实明码标价、打击价格欺诈和价格诚信创建活动作为监管的主要内容。三是加大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力度。根据全省统一部署,深化涉农、涉企、涉教、涉医、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专项检查,适时组织开展石油、天然气、电力、水资源、商品房明码标价等价格政策执行情况检查。要分行业逐步规范明码标价。重点开展星级宾馆,党政机关定点宾馆酒店,汽车销售4S店等行业和领域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各项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并取得实效。四是着力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加大节假日市场价格巡查力度,实现价格监管广覆盖和常态化。以明码标价为切入点,积极开展价格诚信建设,在温泉城区推动创建一条“明码标价示范街”。逐步建立经营者价格信用信息数据库,强化经营者价格自律,开展市级价格诚信单位评选和省级价格诚信单位推荐工作。五是加强价格举报投诉处理。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建成四级联网、统一联动、公开透明的举报信息系统。认真执行全省统一的《12358价格举报接听接访人员行为规范》,增强12358举报电话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完善价格举报工作机制,价格咨询办结率达到100%,价格举报办结率达到98%,回复率达到100%。六是积极探索反价格垄断工作。认真学习外地反价格垄断执法取得的经验和做法,配合省局推进市内区域性反价格垄断执法,对价格垄断典型案例进行公开曝光。七是夯实价格工作基础。通过加强价格认证、强化成本调查监审、改进价格调研宣传等工作,更好、更有效地履行价格监管职能。

四、围绕推进价格管理职能转变,突出服务的针对性

把强化公共服务作为价格监管、职能转变创新的核心目标。一是优化环境,为经济发展服务。紧紧围绕服务咸宁工业崛起战略,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管理,及时抓好国家和省、市取消、免收、降低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的各项收费优惠政策的落实,第一时间通知收费单位变更收费许可证,并告知收费主体。禁止将已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或通过第三方强制收取。根据《咸宁市市场中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开展中介机构收费项目标准清理。规范停车服务收费行为,合理制定城市道路停车收费标准。结合垃圾处理费征收现状,修订垃圾处理费征收对象,分类收费标准。二是关注民生,为社会事业服务。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解决好水、电、气、食用农产品、医药、教育、住房、物业、金融等民生价格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收费问题,保障和提升人民福祉,又落实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贯彻落实《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综合工作方案》,降低农副产品流通费用,并从低核定集贸市场摊位费标准。继续在重大节假日对景区门票实行降价优惠和执行收费公路免费通行政策。三是依法行政,打造良好的内部执法环境。进一步健全价格法制,推进“法治物价”建设。严格落实价格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规范性件办理程序,依法规范价格行政行为,按照法定职能和程序监管价格,做到价格行政不缺位、不越位。继续开展案卷评查工作,规范案卷制作和管理,案卷评查合格率达到100%。同时,加强价格法制教育和培训,促进依法行政。

国内景区门票价格的问题与改革 篇12

景区门票是旅游景区以维持景区的正常运营, 对进入该景区进行游览参观的游客收取适量的费用。它主要用于景区的开发建设、维护, 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发放等等。景区门票一般可以分为单张票、套票、联票、儿童票、年票等。

然而, 近年来,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景区门票价格不断飙升, 引起全民关注, 人们不禁要问:我们是在发展“旅游经济”还是“门票经济”?

一、国内外景区门票价格比较

1. 国内门票价格简况。

最近几年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旅游景区已成为旅游业的主要创收来源, 以及游客游览停留的主要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同样也使得旅游景区的竞争日趋激烈。快速的发展也导致旅游行业的弊端日益增加。首先, 中国景区门票普遍偏高, 许多地区门票价格占当地职工工资的10%左右。在2011年对全国130家5A级景区 (共141个景点) 的门票价格进行了统计, 大多数景区门票超过100元, 部分甚至超过300元 (均为旺季价格) 。其次, 景区由政府主导转变为个体经营, 因此更加注重景区的经济效益, 而忽略了旅游业本身的关联性, 因而导致资源垄断, 陷入涨价怪圈。

2. 外国门票价格简况。

在旅游业与社会经济发达的国家, 旅游景区更加重视门票价格带来的社会效益, 而非是经济效益。许多国家通过政府及社会的多方调控, 降低或者减免门票价格, 以达到对国民进行教育的目的, 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大多数国家按照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季节对门票进行定价。虽然价格表现的形势多种多样, 但是有规可循, 有法可依, 没有人情票、权利票。即使是政府机关人员也必须按规定购票, 遵循景区相关规章制度。当然, 也有一些国家对景点门票实行双轨政策, 譬如印度的泰姬陵, 本国公民和入境游客实行非同一标准的收费。以色列国家公园门票一般为10~20谢克尔, 最低为3谢克尔, 同期的职工月平均工资为6 000谢克尔, 捷克名胜古迹和公益文化设施门票的基础价格一般是月收入的0.5%。

3. 对比分析。

以门票价格与所在国的国民工资占比来看, 国内门票价格占一般职工月收入的10%左右, 而国外大多数国家的比率在0.3%~0.5%之间, 不难看出国内的景区门票远比国外许多国家高出许多, 这不仅是因为国内景区资金的来源与国外不同, 还包括我们景区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在国外, 为了降低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提高游客的游览质量, 国外很多政府利用环境容量对景区游客流量进行控制。例如, 美国的黄石公园每一个景点分时间段分别开放, 以此来调控客流量。然而, 在国内, 许多景区为了调节游客流量或弥补运营成本, 几乎一致地采取门票调高价格的方式来应对。

二、国内景区门票价格的主要问题

1. 门票价格高。

据《北京青年报》报告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得低于三年。2008年前后国内多数景区调价, 而2012—2013年恰逢这些景区的三年“解禁年”。国内便涌现了一批景区的涨价热。这也充分暴露了国内景区的“门票经济”。目前旅游景区的门票是景区旅游消费收入的主要来源, 而不断提升的门票价将面临旅游经济效益增长的瓶颈。

2. 门票价格以经济效益为主导, 忽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20世纪80年代之前, 旅游景区被作为社会福利事业兴办, 在景区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 人民外出旅游日益成为大众需要, 尤其在节假日期间旅游景区更是人满为患, 2012年交通运输部下发了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的通知, 使得出游的人如“井喷”之势。面对暴涨的游客数量, 有些景区简单地以门票价格作为调节游客流量的手段, 并同时可以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发展旅游业, 其实是发展旅游业经济, 以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获得整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但是从21世纪初开始, 中国的旅游业便由旅游业经济慢慢转换为门票经济, 这是与发展旅游景区的初衷以及最终目标相违背的。

3. 价格灵活性低。

价格杠杆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控旅游客流, 但是中国旅游景区使用价格调控的手段及方法过于单一, 只是淡旺季实行不同的门票价格, 在游览时间, 不同群体、游览范围、游览季节等方面差异化较少。

4. 缺乏相关门票价格制定监督体系。

中国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主要为:分散管理、多头管理和交叉管理。中国的风景名胜区是由国家统一管理, 各省政府分级管理。当管理权下放到各地方政府, 为了获取经济利益, 直接导致门票价格的上涨, 所以只有解决现有体制问题,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面对这种情况, 国家应当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 对景区进行统一管理。

三、国内景区门票价格的改革方向

1. 景区门票价格的制定必须规范化。

如果景区门票的价格制定过高, 会严重挫伤游人的游览意愿, 影响景区的经济收入, 而景区门票制定的过低, 会导致在节假日时游客人满为患, 很有可能超出旅游景区的最大承载力, 破坏文物和自然环境, 同时对景区的接待能力与基础设施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验。这种低价门票同样也会影响景区的经济收入, 造成运营成本与收入失衡, 所以过低的门票价格同样也不适合目前中国景区制定体系。景区的门票价格的制定不仅要考虑景区经营的成本, 也要考虑公众对票价的意愿, 所以景区门票价格要因地因时制价。在中国很多景区已经依照中国的相关标准制定出适合其景区收入的门票价格, 门票价格体系趋于完善, 景区门票价格趋于合理, 体现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性。

2. 制定科学可行的定价策略。

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作为货币化的景区门槛, 影响着景区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以及游客旅游权利的实现, 其科学定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公益性, 其产品的定价要有制度化的规范和约束体系。在对其门票价格进行定价的时候, 建议参照国家文物局、国家旅游局对文保单位、旅游景点的考核、验收标准, 对各个景点的资金投入额, 面积、收入水平、知名度、旅游满意度等条件, 制作一套可供参考的资料, 区别对待, 制定与之相对应、匹配的门票价, 有针对性的制定门票价格。

3. 建立健全景区门票价格调整听证制度。

中国现有的听证会是“逢听必涨”, 原因在于参与听证会的大多为旅行社经理以及业内相关人士, 价格的上涨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只有不断涨价才会使他们的收益增加, 所以这也导致了景区门票听证会逢听必涨的恶性循环。所以景区门票听证会应该加大普通公民的比例, 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 针对不同的旅游景区进行区别对待。

4. 突破“门票经济”的瓶颈。

中国旅游景区的主要经济收益来自于向游客收取景区门票。统计数字表明, 中国门票的平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例接近1%, 是其他国家的10倍以上, 居世界第一位, 这说明, 门票在景区的收益中所占比重过大。因此, 各景区应该做出转型, 由门票主导消费转向其他消费带动景区经济。例如, 杭州西湖从2002年开始免费开放后, 财政收入不但没有降低, 而且带来的却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原因就是西湖门票的免费吸引来了更多的游客, 真正的带动了杭州市的旅游经济。只有突破门票经济的瓶颈, 各个景区才能获得更大经济收益, 从而使中国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

5. 价格灵活变通, 调节客流量。

随着中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 中国旅游行业的相关制度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中。在旅游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下, 景区门票的制定方案也日趋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景区门票价格也会被广大游客所接受, 实现景区和游客的双赢。景区门票的价格会更加的灵活, 来应对不同季节、不同地点、不同的客流量的复杂状况。各个景区可利用门票价格来调节分配由于淡旺季带来的客流量, 从而减少景区旺季超载的游客给景区环境带来的压力, 也解决了景区淡季经营惨淡的现象。这样既满足了游客游览的需求, 又不破坏景区经营者的利益。

6. 提高社会效益, 带动经济及生态效益。

国内大多风景区或文物古迹属国家所有, 因此在保证景区正常运行的情况下, 应该更加注重景区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而非仅仅是经济效益。而部分景区的的门票高额化、贵族化、市场化, 改变了资源的公共性质。景区的资源应该供游人共享, 不能用高额的门票将中低收入群体拒之门外, 如果这样做的, 会弱化这些景区的文化辐射功能, 显然这都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所以景区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朝着实施免票制的方向发展, 将社会效益最大化。

结语

综上所述, 景区门票价格上涨是景区控制游客数量, 保护景区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 也是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各个景区对于景观门票价格制定应该根据景区自身条件, 运营维护成本以及社会大众的建议, 多方因素比对最终得出合理的价格。科学的制定景区门票价格既能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 又能不损害景区的利益, 还能有效地分配淡旺季的客流量,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所以, 中国景区门票价格的制定正向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制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建民, 袁淏.景区门票涨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物价, 2012, (12) .

[2]宋丁.突破中国旅游市场的门票经济瓶颈[J].旅游学刊, 2008, (5) .

[3]田勇.国外门票价格特征及其启迪[J].价格月刊, 2003, (7) .

[4]潘秋玲, 曹三强.中外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比较研究——兼论门票价格的定价依据[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 (1) .

上一篇:为安全生产服务下一篇:大生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