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医药学(精选12篇)
少数民族医药学 篇1
0 引言
民族学是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的一门独立的研究民族共同体的学科,又称人类学,以文化为基点,将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人类学关于医学体系的分类中,西医一般是指科学的医学体系,而民族医药一般是指拟人论和自然论两大体系(1)。我国的民族医药概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指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本文试图从思想、内容、方法、目的等方面入手,以全新视野探讨民族学与民族医药的关系,与读者共勉。
1 思想上都注重整体观
整体观是民族学的基本学术立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1]”民族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统一的整体。民族学研究是从民族整体出发,研究民族的“来源、发展过程、地理分布、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接触和文化交流、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民族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而印证和阐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规律[2]”。民族医药,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医药体系,是一个民族跟疾病作斗争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由于居住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活动、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生育观念等不同,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医疗行为,也必将影响其医学思想、医学理论、医学技术[3]。即民族医药与民族的其他部分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很难单纯地研究民族医药的某一部分并弄清楚。民族医药同样要求从整体观出发,对影响民族健康的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进行综合考察。
2 内容上都注重文化
民族学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学术同仁都把文化人类学的学派称为民族学派。中国的民族学界认为,文化是人们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财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人们所具有的各种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风俗习惯等[4]。即文化具有相对的特性。文化相对论是民族学的基本立场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民族学和人类学流派提出建立在对早期“以自我为中心”的民族学理论的批判基础上的理论。早期的民族学研究,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将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认为西方民族高于那些落后的“野蛮”民族[5],民族学就是研究“野蛮”民族。19世纪晚期出现的传播学派,主张反对进化论学派,认为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是在某一个地点一次产生,然后向其他地方传播,各民族的文化主要是从其他文化发明中心向外传播着的文化现象中“借用”来的[6]。20世纪初,“以自我为中心”的民族学理论才得到纠正。美国历史学派代表博厄斯主张民族平等,提出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必须在每个民族的特点中来研究每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价值,都有自己的逻辑、理想、世界观和道德观,不应该用自己民族的标准去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7]。
博厄斯的学生赫斯科维茨对此深化并加以系统化,创立了文化相对论学派,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都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并与其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文化价值没有共同的等价物,不能用欧美的道德观念作为评价其他文化的尺度,人类学应该维护每个民族独立发展的权利[8]”。
民族医药也强调对文化的关注。近年来,一些学者将民族医药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并积极主张推动民族医药“申遗”,认为“申遗”是保护民族医药的良好契机[9]。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藏医药等名列其中。这表明民族医药也是一种文化。我国的民族医药,是由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各少数民族的民族医药构成了我国民族医药的整体—中国民族医药体系。这个体系是“和而不同”的,彼此之间自成体系,具有层层嵌套的分形自相似特征(2)。而我国“各个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轨迹不同,和主体民族之间相互影响深浅不同,加上有的有文字,有的无文字,各民族医药文化的积淀和发展也是不平衡的[10],”必然形成风格炯异的医学文化和医疗知识体系,在生命观、疾病观、就医方式、医患关系等方面折射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因而在作出理解和解释时必然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11]。
20世纪50年代,在一项公众对健康项目反应的研究中,人类学家首次使用了“医学人类学”一词,并逐渐发展形成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该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探讨了项目推行的促进健康的手段为什么不总是成功或不容易建立的问题,分析了项目失败背后的文化因素。得出:医学人类学以文化相对论为学术立场,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不能以别的文化标准妄加评判某一种文化,应该以该文化主体的解释为准。
3 方法上都注重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所谓田野调查方法,“就是民族学工作者亲自深入民族聚居地区居住体验,通过勘测、询问、交谈、直接观察等手段取得所需要的研究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和技术[12]”。在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之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田野调查。对田野调查具有开拓性贡献的是美国的民族学家摩尔根。摩尔根于1846年被塞纳卡部落氏族接纳为养子,他利用这一身份对易洛魁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的结构、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于1851年发表了被誉为世界上关于印第安人的第一部科学著作《易洛魁联盟》。到了20世纪初,当代民族学已经植根于田野调查之中。20世纪中叶,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民族学者的责任》中提出了“马凌诺斯基革命”,开创了“参与观察”式田野调查工作的新局面[13]。其理论和实践对田野调查的方法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至今,民族学田野调查在某些场合中被称为“参与观察”。
田野调查也是民族医药重要的工作方法。我国大量的民族医药都散落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要挖掘开发,必须开展田野调查。笔者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虽然该县目前已经在桐木镇建立了瑶医医院,在县城也设有瑶医门诊部,有的的乡镇还开有一些私人的瑶医诊所,但在这些医疗机构里从事瑶医药工作的人数加起来仅占该县瑶医总数的一小部分,大量的瑶医依然散落在广大乡村里。散落在民间的瑶医,大多具有一技之长,且在当地具有广泛影响力。以下是笔者于2007年7月调查到的2个典型个案
个案1:罗香乡琼伍村龙军屯瑶医—蓝甲(化名)蓝甲,男,罗香乡琼伍村龙军屯人,农民,擅长各类疑难病痛的治疗,用药独特能治疗不孕不育症等。同屯李某的奶奶身上长毛,身酸,不开胃,不能吃东西,吃了就吐,病情严重。蓝甲诊断后,采用瑶医针灸技术配以大瑶山采摘中药治疗,三天就把李某奶奶身上的毛给挑了出来并能吃饭,有精神。县某医院副院长的爱人每餐只能吃半碗饭,在自己工作的医院治疗了很久都没有好转,便找到蓝甲。蓝甲起初不肯给她治疗。后经一周多接触和观察病人,蓝甲同意给病人治疗,仅用五天就医好病人。同村的李某,结婚三年还没有生育。曾到柳州某医院去检查,被诊断为不孕不育症。于是求助于蓝甲,蓝甲把脉诊断后给李某开了几副药吃,一个月后,李某就有了身孕。
个案2:罗香乡大垌村官窑屯瑶医—黎甲(化名)黎甲,男,罗香乡大垌村官窑屯人,农民,平时帮人杀猪营生,擅长解蛇毒与治疗烧伤。在解蛇毒方面,黎甲仅用一味药就能解大部分的蛇毒,解毒最快的仅用两个小时。黎甲强调绝对要防止蛇毒攻心,一旦被攻心就无药可救,且只在病人第一时间找他治疗时才会施药救人,找过其他医生看过不会再替该病人治疗,治疗独特。他替人治疗主要是助人为主,不为财,没有开诊所的打算,也不培训外人,曾拒绝广西壮族自治区某蛇毒中心的培训邀请。在烧伤方面,黎甲的技术也得到了众人的赞扬。大垌村委双合屯吴某于1996年在蒸酒的时候,整个脸头被酒锅里串起的蒸气烧伤,嘴开不了,眼睛睁开困难。家人为减轻他的痛苦,将他放到冷水里,导致发炎,随即采用在伤口面上放油葱等土方法,但不见效,便请黎甲治疗。黎甲看一眼伤口面,用一副土药敷上,吴某就不疼了。半个月后,吴某完全康复,没有留下任何明显的疤痕。要让像蓝甲、黎甲这一大批散落在民间的“民医”下山进城造福人类[14],需要广大的民族医药工作者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参与观察”,才能积极抢救与挖掘民族医药,为人类健康服务。
4 目的上都注重应用
“回顾民族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学不仅是各民族实际生活状况的调查和文化理论的研究,它还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15]”早期民族学的应用主要用于殖民地的行政管理,殖民官员都要学习有关的民族学课程。20世纪60年代,大量的殖民地走上独立自由之路,民族学在这方面的应用才逐渐消失。民族学在我国的应用成果是令人瞩目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民族学的应用与实践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原因是“与国家的民族工作密切相关[16]”。20世纪50年代,广大民族学工作者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开展民族识别和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反响很大。近几年来,在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医药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应用也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目的之一。当前,我国民族医药总体上还处于恢复振兴阶段,“特别是少数民族医药长期停留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偏僻地区,受到当地的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未能为全国人民充分认识和应用。许多患者急需某种民族医药,却又苦于找不到购药的门径[17]。”要“让全国的基本医疗接受民族医药,让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接受民族医药,让全国人民接受民族医药,并促进民族医药堂堂皇皇地走向世界[18]。”仍需各方尤其是民族医药工作者的努力。2007年10月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等11个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为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要加强民族医学临床应用研究、扶持民族药医疗机构制剂开发与使用、发挥民族医药在基层卫生工作中的优势与作用、积极发挥民族医药在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等。2010年3月11日,国家卫生部与广西签订《共建兴边固疆卫生惠民工程协议》,提出实施壮瑶医药振兴计划,有利于深化新医改工作,推动广西乃至全国其他民族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民族学与民族医药既有相似性,又有各自特点,两者是互通互补的的统一体。民族医药为民族学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和实践空间,有利于民族学者化知识为生产力,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成熟与进步,又为民族医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实现民族医药又好又快的发展。民族学与民族医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衔接与契合,将会出现双赢的局面。
摘要:本文从思想、内容、方法、目的等方面入手,探讨民族学与民族医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衔接与契合,以全新视野促进两者“双赢”。
关键词:民族学,民族医药,关系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P29.
[2][12]周建新主编.民族学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P3,P239.
[3][11]王志红、谢薇.民族医学的研究应该具有人类学的眼光和胸怀[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年第5期,P100-101.
[4][6][7][8][13][15][16]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P379、384,P121,P123-124,P133,P153,P488,P498.
[5]周大鸣.人类学与参与式发展理论.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版,P37-46.
[9]张艺等.“申遗”是保护民族医药的良好契机[N].中国中医药报.2007-9-6(第3版).
[10][14][17][18]诸国本.民族医药散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P4,P166,P167,P167.
少数民族医药学 篇2
成立大会策划书
一、会议名称: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民族医药协会成立大会。
二、大会目的与意义
会议目的:宣告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民族医药协会成立,让更多同学了解认识民族医药,发挥中医药特色,继承祖国优良传统。
会议意义:加强与各社团联系,增进同学之间感情,有助于协
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为医药事业做贡献。
三、主办单位: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民族医药协会
四、时间与地点
时间:2012年4月27日(星期五)
地点:学术报告厅
五、参会人员
学校领导王俊副校长、团委、学生处、科研处等负责人 邀请嘉宾:周英信教授、刘英波等老师
与会人员:主席团及各个协会负责人
六、大会内容
(1)主席团:统筹全局,会长纸辞稿。
(2)秘书处:主持稿,记录大会内容,考勤。
(3)组织部:会场布置,维持会场秩序。
(4)外联部:通知参与大会人员。
(5)编辑部:前期宣传,现场照相及会后资料整理。
(6)推广部:设置PPT。
(7)培训部:协助组织部维持秩序。
七、会前准备工作
(1)会场布置。
(2)将入会申请表整理好。
八、大会流程
1、组织人员入场并维持秩序。
2、主持人致开幕词,绍到场嘉宾。
3、邓山书记致辞并宣布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民族医
药协会成立(全体起立,奏放国歌)。
4、请王俊校长讲话。
5、请知道老师周英信教授讲话。
6、请会长宣读协会简介。
7、请副会长宣读协会章程。
8、主持人宣布大会结束,嘉宾退场。
9、留影。
九、各部门对成立大会进行工作总结。
谱写民族医药新篇章 篇3
近年来,国家对于民族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十一五”重大科研专项中就设有民族医药专项,同时正在编制的“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中,也进一步明确了民族医药发展的基本思路。
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医药事业长期处于譬如研究机构规模普遍较小、设备简陋、人才不足、缺乏整理逐渐失传、用药过于粗放甚至药性不明等因素造成的困境中,特别是由于最能体现传统医药特色的传统药物一般为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在如何阐明或识别它们的有效成分、生物活性及其药理机制这一关键问题上缺乏指导性的学术思想方法创新,更是制约了对民族医药的深入研究和开发。
毫无疑问,谁能突破民族医药的瓶颈,谁就将改写民族医药的历史!
2011年,一位中国科学家,因其在民族医药学领域做出的开拓性工作,被世界艺术、科学和传播协会(The World Congress of Arts,Sciences and Communications)授予终身成就奖。美国传记研究院选择他为Greatest Mind,将把关于该位科学家的条目置于新版“Great Minds of the 21th Century”的最前列。
这位谱写了民族医药新篇章的科学家就是中南民族大学刘向明教授。
“反向药理学”
——药物研究新模式
传统医药学几千年来为人类的繁衍昌盛和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它里面既包含长期与疾病作斗争所获得的真知烁见,也存在谬误……
选取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被证实确有疗效的传统药物,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进一步确证其效应,阐明其药理机制和识别相应的有效成分或药效物质,为传统药物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传统药物的安全性评估和质量控制奠定基础,为创制新的化学实体药物发现新的先导物。刘向明等形成的这一传统药物研发路线的出发点与国际上一些学者特别是印度学者在研究印度草医药中所提倡的“反向药理学”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反向药理学指的是药物发现先于对其作用方式和机制了解的研究模式,即以在历史上长期使用来治疗疾病,并已被证实具有很高安全性和功效的传统药物为化合物资源,通过跨学科的探索性研究,整合已证实的临床经验和实验观察,并通过进一步的预临床和临床研究将先导物开发为候选药物的严格科学方法。这一过程中“安全”是最重要的出发点,效应变成有待确认的事情。由传统知识所激发的反向药理学将以往的“实验室——临床”的药物发现过程颠倒为“临床——实验室”的相反路径,这种研究模式的创新性在于将有生命力的传统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处理结合起来,更快地提供更好和更安全的先导物。于是,那些在长期临床应用中显示出较高功效和较少毒、副作用的传统植物药作为发现新的先导物的基础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和研究。
传统药物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是获得新的先导物的丰富资源。但是至今开发极少,究其原因,一是这些药物及其成分虽然有较好的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和靶点却并未在现代科技的水平上得以阐明;二是原药物是具有多种药理效应的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物,究竟哪些成分能产生原药物的效应并未得到确证。
刘向明敏锐地认识到,与单一化学实体药物的情形不同,传统药物的药理研究既要阐明其药理作用,又要确定其产生特定药理作用的药效物质;药理作用要通过确定产生它的药效物质来揭示其本质,而药效物质的确定又依赖于药物作用机理的阐明。这既是从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二者的相关性来阐明传统药物临床疗效的科学根据的关键问题,也是按照反向药理学研究模式,如何从传统药物获得能体现原药物良好性能的先导物的方法学问题。
以往的做法往往仅单独研究从原药物中分离的化学成分或原药物本身的效应,没有把原药物的效应和其化学成分的效应联系起来,忽略了传统药物研究中应该给予充分关注的问题:原药物本身所具有的多种药理效应和其成分的效应可能并非完全一致。因此,这种方式的研究很少有助于阐明原药物的药理机制,也不能准确地确定哪些成分在什么程度上产生了原药物特定的药理效应,更难以判定分离出的化学成分之间是否仍然保留着原药物中化学成分之间产生特定药理效应的相互作用关系(很少研究原药物多个成分的联合效应)。
针对传统药物研发中这些基础性的关键问题,以确有多种疗效的傣药龙血竭的镇痛效应为生物学背景,刘向明提出了以传统药物本身的药理效应为参照,将其成分(组合)的效应与原药物本身的效应作比较,寻求能替代产生原药物本身效应的化学成分(组合)作为研发新药的先导物这一新的方法学的基本原则。
为了实践在新的方法学指导下的药物发现过程,刘向明建立了传统药物药效物质的操作型概念,针对特定的药理效应,根据它便于通过传统药物和其成分(组合)的药理效应之间的比较来确定某一成分(组合)是否为原药物的药效物质。将其与反向药理学的研究理念相结合应用于传统药物的研发,由此形成了传统药物药理机制与物质基础研究的框架,它提供了传统药物研发中从随机地追踪偶然的发现到形成一条有组织的路线来寻求先导物的范式转变。
“龙血竭”
——民族医药研究的大捷
龙血竭是百合科龙血树属植物剑叶龙血树含脂木材的醇提物,也是传统药物中的一味常用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等作用, 有“活血圣药”之称。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并在止血、镇痛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因而龙血竭中产生镇痛效应的化学成分极具开发成一种安全有效、成瘾性低的新型镇痛药物的潜能。但在其各种制剂的使用说明书中,龙血竭的镇痛机理和药用成分都是不明确的。现代分子生物学认为表达于动物神经细胞上的纳离子通道和辣椒素受体在疼痛信号的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药物通过对它们的抑制,阻碍疼痛信号的传导,产生镇痛效应,因而成为镇痛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遵循上述独特的方法学,首先根据痛觉的产生和传导机制,刘向明等应用膜片钳实验技术观察到龙血竭对纳通道和辣椒素受体具有调制或抑制作用,在分子水平上确证了龙血竭的镇痛效应,从而提出了有别于以往将龙血竭的镇痛作用简单地归纳为消炎止痛,而是通过直接干预外周痛觉信息的传导过程来发挥其镇痛效应的新机理。然后以龙血竭的药理效应为参照,从有效部位到个别成分,逐级定向筛选出对上述靶点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成分或化学成分组合,通过对药理效应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识别出的能(近似)替代龙血竭产生镇痛效应的药效物质是其化学成分剑叶龙血素A、剑叶龙血素B和龙血素B的协同组合。刘向明等还结合组织器官或整体动物模型对所确定的药效物质进行更深入的药理和药效学研究。这项研究是在新的方法学指导下成功阐明传统药物的药理机制,确定药效物质的范例,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传统药物的效应怎样由它的若干种化学成分相互作用而产生,也表明一些在单独使用时无效或低效的化合物联合作用时会产生显著效应,给人以深刻启示。总之,这是在民族传统药物研究领域里刻苦攻关所获得的大捷,它象征着在这个领域里前进航线上的坚冰正在被破除。
“一穷二白”
中崛起的民族之路
当荣誉到来时,不禁令人心生羡慕;而对于处于并非优越科研环境中的刘向明竟能在传统药物的现代研究这样一个复杂领域里取得突出成就也不免使人感到惊奇。但是谁又能想象刘向明在研究过程中经历的种种磨难呢?
做研究的人都知道,没有丰富的材料资源作为借鉴,没有充足的资金储备做支持,凭空谈项目研究无异于天方夜谭、纸上谈兵。当时刘向明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境况。
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了解民族医药特色和效用的人少,对其具有较为深入和全面认识的人更少,缺少可以借鉴的先人经验和可用的实验材料;另一方面,我国民族医药学研究属于全新的课题,相关研究项目和认识均处在初级阶段,因此获得大量资金支持的几率不高,加之刘向明身处以民族教育为特征的民族院校和原数理科学的学术背景,也易遭到误解和排斥,很少得到各类基金的资助。
非常有限的物质资源造成的困难并不能阻挡刘向明在科研道路上前进的步伐,他依靠崇尚理性、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来产生无穷的动力。他投身于科学研究的实践,逐步了解到所处领域产生困境的根本原因,凝练出所要研究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学。明晰的研究路线使得他能以尽量小的物质代价来实现和体现他的科学思想。敏锐的灵感、独特的观察力、批判性的思维、唯实的品格、永不气馁的精神和似乎与生俱来的善于利用众人智慧的能力是刘向明这样的科学家的素质。“Great Minds of the 21st Century”的主编C.A.Mitchell在将刘向明归入Greatest Minds时的发布信中评价他体现了伟大的科学家霍金所说的话;“智力就是适应变化的能力”。在中华民族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中正是需要刘向明这样的科学家。
民族医药的研究之路还很漫长,路上还有很多我们未知的神秘世界,刘向明已经走在了这条崛起的民族之路上,让我们静静的等待,等待刘向明为我们描述民族医药更加美丽的世界。
少数民族医药学 篇4
关键词:口述文献,少数民族文献,档案保护
民族口述医药文献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 具有活态性的特征, 它们数量巨大且易流失, 对其进行记录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当然, 要把民族口述医药文献保护下来, “档案工作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即将非物质化的医药文化遗产记录下来, 使其尽可能地物化和可视, 而我们把这些物化和可视的非物质类文化遗产, 进行再整理和保护起来, 这些被保管起来的物化和可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1]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只有做好口述医药文献的档案工作, 口述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才能落到实处。
一、云南少数民族口述医药文献概述
1.反映医药内容的民间故事、传说、神话、歌谣、谚语等口述文献。云南少数民族族群中流传着许多反映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药理内容的故事、传说、歌谣、谚语, 它们是各民族文化的族群记忆, 对考证各民族医药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1) 歌谣。歌谣是民族口述文献的一种表现形式。反映医药内容的歌谣种类齐全, 数量巨大, 世代在民族地区广为流传, 如壮族的《八味药性歌诀》;苗族的《苗医便方歌谣》;白族的本子曲《十月怀胎》等。这些歌谣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医疗保健知识, 具有较强的文献查考价值。
(2) 医谚。医谚在云南民族地区可谓俯仰皆是, 多种多样。作为数千年来各民族医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积累, 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如白族的医谚“有人识得九里光, 子孙万代不生疮”、“若要癞痢早日好, 就要苦葛拌花椒”[2], 傣族的医谚有“吃山里红胸闷憋得慌, 吃青果心情真舒畅”、“吃喝过量会反胃, 用脑过度会白头”等。
(3)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民族口述文献中非常广泛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中的一些反映了各民族医药学的早期情况, 如彝族的《尼苏夺节》;苗族的《蚩尤传神药的故事》、《祝融传熟食的故事》等, 其中记载了大量医药卫生知识。
(4) 民间传说。云南少数民族有许多关于找药、治病和医药学知识的传说, 讲述了族群遭遇的种种疾病以及寻药找药进行抗病疗疾的过程, 其中涉及丰富的药物种类、药性、采集、加工、配制等内容。这些传说的真实性虽然无从考证, 但却是研究各民族医药发展史的重要史料, 对于医药学知识的传承和发展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如壮族的《神医三界公的传说》和《墨蛇与银蛇》;基诺族的《接骨药的传说》等。
2.记录民族医药经验的单方、验方、秘方等口述文献。云南各民族医药知识主要以单方、验方、秘方和具体实践操作技法散存于民间, 其中有许多特效方剂为民间医生保存至今, 并在民间广泛流传运用。聚居于云南澜沧江普洱地区、临沧地区、西双版纳和哀牢山一带的拉祜族, 历史上积累的防病、治病经验十分丰富。由于没有文字的记载, 主要通过单方、验方、秘方进行口授流传, 如拉祜 (苦聪) 动物药材配方治疗杂病;拉祜族治疗小儿腹泻;拉祜族治疗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这样的单验方在云南各民族的医药知识宝库中不计其数。目前, 发掘整理出的民族单方、验方众多, 各级档案馆、文化馆、医药研究所、卫生部门、医院等均有收集、整理, 其中一些还汇编成册, 如《中国彝族民间医药验方研究》、《傣族传统医药方剂》等。
3.反映诊疗技法的民族口述文献。千百年来, 民族医药中大量诊疗技法是通过口口相承的, 这些口述文献具有流动性、演绎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如普遍流传于彝族地区的“鸡骨诊病法”和“鸡蛋诊病法”;苗医著名的“滚蛋疗法”、“化水疗法”和“踩铧口疗法”等口述文献, 虽然没有文字依据, 但通过口传身授, 几乎在该民族生活的每一家都知道具体的治疗方法和操作技术, 而且描述内容大体相同, 当地人普遍认同并使用。这些历史久、传播广, 实用性强的口述文献中, 许多都具有较强的原始记录性、知识性和价值性。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中还有大量自成体系的成熟技法, 如藏医外治法、瑶族医药中的药浴疗法、傣医医药的骨伤疗法、苗族医药中的骨伤蛇伤疗法等, 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较明显的疗效, 其中一些甚至于被我国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
二、树立口述医药文献的档案式保护意识
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经说, 有关人种特点的记叙、说明、典型的话语、民俗项目以及巫术仪式的惯用语句, 都应当作为描述土著居民精神状态的文献内容, 作为文献整体而记载下来。据此, 民族医药是通过民间口口相传, 代代相传, 也应属文献范围。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诸国本也对我国的民族医药的“非遗”性作了多次强调, 他认为我国民族医学除了一类是历史上有民族文字的民族有医学文献, 有医学理论的梳理和医学体系的形成及表述, 有代表性的医学经典著作;另一类是历史上无文字的民族, 他们的传统医药散存在民间, 是一种不以旁人是否认可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经过近30年来的发掘整理实践, 证明了它们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口述医药文献和文传医药文献在历史价值上是等同的, 应该积极保护。此外,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档案式保护的重要性,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2006年5月2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文化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管理办法, 这个办法包括制订保护规划、建立保护档案, 采取多种形式把这些档案建立起来, 用文字、图像、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完善有关档案。同时, 要收集实物进行保存和展示, 鼓励各地建设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博物馆和资料文献收集中心。这就说明, 为民族医药口述文献建立档案式保护, 各级档案部门已责无旁贷, 这是我们发掘、整理和利用民族医药文化的必要环节和重要形式。
三、云南少数民族口述医药文献的建档思路
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妥善保存和长久流传的重要载体, 为“非遗”建档意义重大。因此, 档案部门应当借鉴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已有的一些成功尝试和举措, 积极探索保护民族口述医药文献的途径, 并针对民族口述医药文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等特点, 使档案部门的保护工作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本人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收集各民族口述医药文献以建档保存。早在1984年9月, 首届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就肯定了“口承民族医药学”的客观存在。因此, 为口述民族医药文献建立档案就显得很迫切。我们在实施民族医药文献建档保护的时候, 不仅要关注那些实用的医疗技术和方剂药物, 而且还要注意民族医药所蕴含的民族智慧, 包括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等无形的, 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形而上”的内容。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定的定义和范围, 对民族口述医药文献建立档案的重点包括三方面。一是口述医药经验、单方、验方、秘方。各级档案部门要联合卫生部门和民族主管部门, 认真搜集、整理散存于民族地区大量有效药方及有价值的医药资料, 并对有价值的口述医药经验建立文字档案保存;对于那些真正具有疗效和开发前景的秘方、验方, 应该拨专项经费进行购买, 并为其建立档案。二是口头传承。云南的壮、苗、瑶、布依、仡佬、傈僳等民族的口述医药文献, 具有零散、不完整、易随着传人的变迁而丢失等特点, 因此需要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进行建档。特别是一部分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 其医药经验尚未得到调查和表述, 而大量民族医药的传人已经过世, 因此, 进行全面的普查建档十分必要。三是口述传统手工艺技能, 包括各民族各类特殊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 如藏医的验尿诊法、药浴疗法和催吐法, 苗医、火针等[3]。对于以上这些珍贵的口述文献, 要尽可能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手段, 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记录并建档。
2.建立民族医药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档案。冯骥才曾指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人的活动息息相关的, 是靠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如果民间艺术和技艺的艺人日益减少, 遗产就面临断绝。由于民族医药多数缺乏文字记载, 主要依靠口口相传, 配方使用主要依据个人经验进行增减, 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所以民族医药保护中的传承人因素最重要。日前, 在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 传统医药界共有29人入选。这一结果将极大地推动各地对民族医药传承人建档工作的开展。同时, 我国民族医药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的建立除了国家级之外, 还应该覆盖省区级、县市级乃至乡镇级, 让更多的传承人获得保护。
就各地民族医药文化遗产来说, 口述医药文献是记录各族人民医药历史, 反映各民族地区特色文化风貌的重要凭证, 各级图书馆、档案馆应该发出公告面向全社会征集各类民族医药口述文献遗产, 同时要深入民族地区进行收集工作, 让这一文化财富得以妥善地保存并作为各民族文明的见证为社会公众利用。
参考文献
[1]倪慧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档案[J].档案学研究, 2008 (5) .
[2]徐士奎.从产业化角度打造民族医药发展载体[J].云南民族医药杂志, 2006 (5) .
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篇5
一、艰苦创业,心系民族医药
建所伊始,研究所只有4名职工,借旗保健所一间平房办公。固定资产只有两套桌椅。简陋的工作环境无法开展工作。所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们不等不靠,主动向旗委政府汇报工作,得到了旗委政府的支持。建了土木结构七间平房,解决了办公问题。从此,揭开了科右中旗历史上民族医药研究的序幕。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能否开展好第一步工作,关系到今后能否搞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研究所自身发展问题。经研究决定整体工作分三步走:一是调入一批知名度高,有威望的中、老蒙医,充实到科研队伍中去,为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要迅速打开门诊工作局面,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求医愿望,同时也打好经济基础。三要牢牢地把握研究所的职能任务,在蒙医药“挖掘、整理、研究、提高”上下功夫。四是通过对门诊患者的调研,为以后科学研究的选题立项进行积极的探索。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着手解决在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首先集聚一批知名老蒙医,解决了人才问题;第二步开设门诊,首先要解决药品,但启动资金如何筹措成了难题。是等,是靠,还是要,他们认为,决不能再给政府增加压力,事业成功最根本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这是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源动力。我们发动职工筹措资金,所领导带头把“文革”中受打击迫害补发的工资拿出一千元,加上职工集资的两千元资金,购买了药品,开展简陋的蒙医药制剂工作。但不到一年办公室用房在大雨中倒塌。不得不再次为解决房屋问题而奔忙。老所长不顾年老体弱长途跋涉几次到当时的哲盟请示资金。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盟领导被老所长的事业心,为民族医药的发展契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特批了6万元,重建蒙医研究所办公室。有了办公场所,蒙医药科研工作很快得到恢复,蒙医老前辈们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得到了发挥。研究所名望越来越大,远近闻名。研究所门庭若市,来诊患者络绎不绝。有来自本地的,有来自突泉、淘南、通榆、扎旗等比邻旗县的,还有特意从北京、哈尔滨、长春、白城等地暮名前来的患者。患者的信任,政府的支持,老辈人的敬业精神鼓舞和激励着蒙医人。三十多年来,几届所领导带领全所职工,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勤奋创业的优良传统,把研究所建设的越来越好。后来,旗、盟两级政府先后投入,现占地面积14400平方米,盖起了门诊楼、病房楼、制剂楼,固定资产由建所初期的不足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建筑面积不组250平米增加到4100平米,职工由4名增加到147名,蒙药制剂生产不再是当年的药碾子蹬,石碾子推,手工团丸的初始制剂方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操作。
二、弘扬民族医药,努力做好挖掘整理工作。
研究所解决房屋、科研人员问题后,把蒙医药的挖掘、整理、研究、提高工作摆到议事日程上。这项工作对他们来讲,是一份空白答卷。我们把这项工作当做考核研究所工作的标准来认识。决心,要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认为科右中旗蒙医药源远流长,在本地区防治疾病的历史上蒙医药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全旗卫生工作高度,发扬民族医药的高度,解决我旗卫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当时,蒙医药知识技术只有为数不多的`中、老蒙医所掌握,“缺医少药”是卫生工作的当务之急。因此,研究所决定办蒙医乡村医生培训班。培养蒙医药人才,为人民健康服务。经向主管局和政府请示批准后,举办了三期培训班。当时全所职工不到20人,人力、财力、物力均不具备办班条件,但是为了民族医药队伍的发展壮大,提出了“有条件要办,没条件创造条件办”的口号,腾出办公室当教室,办公桌椅搬出来当课桌。把实在没有条件住宿的学员安排到职工家去住。任课老师白天给学员讲课,晚上加班干机关的工作。发扬硬骨头精神完成培训任务。110名学员回到各自家乡,为广大农牧民服务,他们至今还活跃在田间地头、牧点,很好地发挥了我旗三级医疗网网底功能。
培训工作完成后,研究所经常派一些理论知识较好,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深入嘎查、艾里,对学员进行技术指导,传授经验,培养他们做一名合格的乡村医生,同时,也了解到缺医学
工具书,尤其蒙医药书籍奇缺。这是因为解放前老蒙医学的都是蒙医藏经,他们也没有能力出书。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民族医药工作,50年代出版了《蒙文四部医典》,但也因版本少而无法满足广大蒙医药人员的愿望。为解决蒙医药书籍少的问题,研究所决定编写蒙医专业工具书。当时,我们又遇到了困难,一是著书立说没有经验;二是文献资料少。可是我们没有被困难吓倒,派人员到各苏木镇、农村牧区进行调研,广泛征求卫生院、乡村医生、社会各界及中、西医业内人士的意见和建议。遍访当时哲盟地区各旗县老蒙医,介绍研究所成立以来工作开展情况,畅谈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对民族医药发展给予重视和关怀,听取他们对研究所下一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说明研究所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希望他们在有生之年为祖国民族医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胜知以理,动之以情,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深深的感动了他们。他们纷纷解围,把深藏一辈子的蒙医藏文经典著作献了出来,为研究所开展蒙医药挖掘、整理、研究、提高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研究所决定,首先编写蒙医药人员急需的方剂选。经过编写人员忘我的工作,仅用一年时间出版了蒙汉对照15万字的《蒙医常用方剂选》,该书以配方简便、合理、疗效确切而深受蒙、中、西不同专业人员和蒙医药爱好者普遍欢迎。以后陆续理挖掘翻译编写整出版了《蒙医乡村医生手册》、《宝音扎布肝病防治》、《斯日吉德米格》、《长寿奥秘》等书。
三、开拓进取、科研创新,丰富民族医药宝库。
研究所努力做好蒙医药挖掘整理工作过程中也在探讨蒙医药的研究提高工作的思路。我们认为不仅要做好传统医药的继承工作,更重要的是做好蒙医药发扬光大的工作,只有这样民族医药才能更有生命力。经过一段慎重考虑,决定从本所治疗肝病临床效果较好的这一特点做研究方向,开设了肝病病房,接诊肝病患者,开始医药系统治疗肝病的临床研究工作。经过一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可性,并进行了省级立项研究。本课题经三年多的时间,对6530例不同类型的肝病患者用传统蒙药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对肝病类型、病机、诊法、治测做了较为完整、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并对135例典型病例收住所内进行重点观察和治疗。结果治愈率达79.3,显效率达85.2,其中初期肝热症和慢性肝热病的治愈率达91.8,肝硬化症治愈率达48.6。本项目不仅在治疗效果方面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而且具有药源广、费用低、方法简便易用的特点,深受肝病患者的欢迎。尤其对边远地区肝病的防治上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其研究成果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以后,研究所陆续承担了兴安盟科委、内蒙古卫生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蒙药尼哈其塔拉哈治疗妇科病》、《蒙药哈屯塔拉哈治疗宫颈糜烂》、《呼和散治疗出血症》等课题。其中《哈屯塔拉哈》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尼哈其塔拉哈》获兴安盟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成果促进了蒙医药的发展,丰富了民族医药宝库。
四、再度辉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院(所)多年来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赖于运转的医疗卫生单位转入市场经济轨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蒙医药研究所也不例外,也处在这种举步畏艰的境地,科研工作一度停止。
面对当时困难处境,所领导班子重新审视过去的工作方法,冷静分析,认识总结,提高对当前经济变革的认识,统一思想,决策能够共识,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某发展。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办所方向,牢牢掌握可行性的决策和战略目标,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充任认识按经济规律办事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一是切实要加强研究所管理,每年工作要落到到实处。二是要下决心打破过去只注意科研,忽略医疗工作的传统思维模式,实施以医养研,抓医疗促科研的整体发展的战略。三是坚持以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效益为核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四是转变科室发展的思路,根据社会医疗需求,加快科室建设,拓宽业务领域,以病人为中心服务。学科范围做到既有分工,又需紧密联系本学科范围,突出重点、难点、弱点,建立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促使各科室之间协调发展。现在我们有了4个疗区,12个业务科室,9个医技科室和5个辅助科室,基本满足了当地蒙医药医疗需求。五是认真贯彻到科技兴所发展战略,把依靠科技和人才摆在突出位置上,把有经验,技术素质高的技术人员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用服务质量,技术特色取胜。做到人尽其才,量才使用,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六是转变科室建设意识。狠抓重点学科建设,推动科研工作。设立蒙医肝病、宫颈糜烂、风湿病、骨质增生、高血脂症等专病专科,形成了以重点带一般,重点促进全面的技术格局。多年来,内于把握决策,抓好科室管理这个基础,充分发挥整体素质,有力的促进了研究所各项工作向前发展,“两个效益”逐年提高。业务收入九五年以来年均增长25,达到了510万元。门诊患者3万人次,住院、门诊患者逐年增多,创造收住院患者例。
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部分科研经费逐步得到解决。科研工作由一度停止投入到增加,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五、加大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力度,提升民族医药科研水平。
研究所建所以来始终坚持突出蒙医药特色的办所方针,一切建设围绕蒙医药的发展。但从不固步自封、闭关自守,利用一切有利于蒙医药发展的机会,促进蒙医药发展的条件因素,为蒙医药医疗科研服务。因此,院(所)不断现代化医疗诊断设备装备医技科室,医疗、科研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加大医技科室投入引进了ct机、彩超、b超、全自生化动分析仪、电子胃镜、500毫安x光机、动态心电监测仪、动态血压监测仪、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全自动血球分析仪等用现代科技手段指导医疗、科研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医疗、科研水平。蒙医药科研工作有了质的发展,由过去的临床研究深化到分子、离子层面。近年来立项或申请立项的有《喜晶、⒅瘟铺悄虿 贰《其顺格根治疗高脂血症》、《雅顺色音治疗骨质增生》等课题,研究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姚明回国看中医弘扬民族医药 等 篇6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概念是:所谓健康,并不仅仅是不得病,还应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现在社会,高血压、心脏病、癌症、抑郁症等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然而,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为什么疾病却也越来越多?
人为因素:压力
首先,超强的工作压力直接威胁着现代人的健康。男人们热爱香烟,以为可以释放自己的苦闷,女人喜欢购物、暴饮暴食暂时释放眼前的压力,如此日复一日的恶性循环,健康离我们越来越远。
快节奏的生活
其次,快节奏的生活也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现代人整天为工作、生活疲于奔命。早晨起床开始挤公车,无暇安心吃早饭,一直奋战至下班。忙碌的现代人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关注自己的健康。
建议方案:第一适当购物,第二合理睡眠,第三增加户外活动,第四听愉快的音乐,第五激活情感,第六定期做体检。
外在因素:环境污染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同时带来了环境的严重污染。都市空气中充斥着汽车尾气还有工厂、发电厂等产生的废气。另外,水污染,放射性污染,噪音污染等,也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解决方法:在空闲之余约上三五好友,驾车到野外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
总之,内环境和外环境共同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难道健康对现代都市人来说是一件奢侈品吗?
医院高楼被炸毁背后的糊涂账
无锡第一人民医院的综合楼,一座使用不过7年多的新楼,既不存在安全隐患,又不属于违章建筑,现在却走到了被爆破拆除的末路。这当然与城市规划的调整有关。几年前,这座大楼所在地块由医疗用地变更为商业用地,这样的规划调整是“一次重大科学决策”。推理下来,炸掉这座医疗设施、建起新的豪华商业楼群,自然也就是科学的。新建一座超大型医院花费了10亿,但无锡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楼地块挂牌拍卖后政府收入了12亿多,所以,炸掉这座大楼不仅没有吃亏,甚至还有盈余。这其实是一笔糊涂账。在账面上的“盈余”背后,在所谓的科学决策背后,其实是当地的老百姓在为炸楼买单。
最简单不过的道理是,地方政府从开发商那里收来的12个亿并不是新增的财税收入,而是土地出让金。即使不拆掉那所医院,它下面的土地仍然值12个亿,过几年可能还会更值钱。地方政府实现的盈余不过是通过土地变现来完成的。但炸掉原来的大楼,却不可避免地要造成公共财政的巨大浪费,表面上看,炸楼的代价是由新接盘的开发商来承担的,但是别忘了,开发商并不是慈善机构,拆楼的成本乃至该地块价格的飙升最后都要通过商业盈利去填平。所以,无论地方财政的账面多么好看,炸楼造成的浪费都是无法被掩盖的。
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无锡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楼被拆除,在原址上将建起一个“集酒店、办公、顶级商业等为一体的综合商业体”,这种规划变更的实质,乃是公共设施被挤出城市黄金地段。这样的变迁虽然带有某种必然性,但也与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的心态有着深刻的联系,与谋求更丰厚的土地出让金有关系,甚至与少数官员借黄金地段牟取私利有关系。
近几年来,不同城市出现了多起拆除高楼事件,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巨大浪费,而它们共同反映出的城市规划弊病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据《北京青年报》文/蔡方华)
姚明回国看中医弘扬民族医药
姚明回国了。为什么回来?看中医,尽快恢复伤病,从而能够参加8月的北京奥运会篮球比赛。
姚明看中医,中医也是赢家。说的正是有影响力的人为中医说话的传播效应。一个经典的例子是中医针灸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的真实故事。事件过程如下:1972年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当时他的访华团成员中,有一位名叫詹姆斯·罗斯顿的随团记者突然患上了急性阑尾炎。罗斯顿在北京协和医院做了阑尾切除手术。手术次日罗斯顿突感腹胀不适,中国医生为他施行了中医针灸治疗,疾病很快痊愈了,未再复发。
之后,这位记者根据亲身经历写下了纪实报道发表在《纽约时报》上,成了当时轰动全美国的新闻。从此,点燃了美国的“针灸热”,并得到国际的认可。
鉴于姚明国际篮球明星的地位及巨大的影响力, “姚明看中医”对中医而言,无疑等同于一块活的国际广告牌,对中医国际化的发展与传播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据悉,姚明是不是应该接受中医的治疗的争论在美国也是一个热点话题。
近年来部分民族医药政策 篇7
2002年12月4日, 卫生部、教育部、人事部、农业部在《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中, 提出“在中等医学专业中可保留卫生保健及中医 (民族医) 类专业”, 并要求“增强全科医学知识和中医药学 (民族医学) 的教学内容”。
2003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规定:“民族医药的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
2004年2月19日,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民族医药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认真做好挖掘, 整理、总结、提高工作, 大力促进其发展”, “在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农村和偏远山区、牧区, 还要注意发挥民族医药的作用, 要高度重视民族医药的发展”。
2005年5月31日, 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26条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加大对民族医药事业的投入, 保护、扶持和发展民族医药学, 提高各民族的健康水平。”
2006年10月6日,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
2007年2月27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指出:“加大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保护和抢救力度, 实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发展工程。开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研究与保护性开发, 建立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野生资源保护区。大力推广民族医药适宜技术, 加大乡村民族医药工作者培训力度。加强民族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 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设立民族医药专业、开展民族医药学科建设, 培养一批民族医药专业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2007年3月5日,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 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
2009年,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
2010年,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扶持和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2011年,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 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少数民族医药学 篇8
贵阳市第四届医药博览会于2008年7月24日至25日在贵州省国际经济技术贸易中心举行,同时举办了以研讨苗药发展为主题的中国民族医药(贵阳)论坛。此次参加展览的有贵州省内外医药企业300多家,其中西藏自治区藏药厂、青海金诃藏药有限公司、新疆维吾尔制药厂、内蒙古蒙药集团等9个企业均为首次参加。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又是一个药材资源大省。贵州医药产业2007年产值达110亿,其中二分之一为苗药。这些企业大都集中在贵阳地区。从2005年至2007年,贵阳市,乡镇企业局承办了三届医药博览会,这次是第四届。
在中国民族医药(贵阳)论坛上,专家们就目前医药产业发展形势、发展民族医药指导意见及国家加大药品监管力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少数民族医药学 篇9
1 云南民族医药的独特性
云南民族医药采用的是辩证原理,通过复方中多种成分的综合作用调节并维护机体的平衡,达到保持机体健康的目的。西医药物绝大部分采用化学药物,使用攻击性或排除性的方法,保持机体的健康。因为这种独特性,云南民族医药理应受到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
2 云南民族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尤其是专利制度与民族医药的文化基础,技术方案特征存在着不少对立点,云南民族医药除小部分( 以纯植物提取物为主) 获得专利保护外,大部分在现有情况下很难获得专利保护。
2. 1 对民族医药保护的法律位阶过低
国内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对民族医药的保护采用的是《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属于行政法规,位阶过低,同时不具备排他性和独占性,与专利保护冲突时,会优先保护专利。《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中规定受保护的品种分为一、二级,一级目前仅有云南白药和片仔癀,力度明显不足。更重要的是该条例不具备域外效力,不利于云南民族医药走向国际市场。
2. 2 云南民族医药专利申请困难,授权率低
经过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1985—2007 年,云南省在医药产业技术领域累计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仅占全国的0. 95% ,其中云南民族医药的专利申请量更低,其所在的化合物或药物制剂技术仅占云南省申请总量的30% 。总体上讲,申请量小,授权率低。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两点: 大多数云南民族药物并不是单一的化合物,往往采用复方制剂,其化学成分并不能全部搞清楚。因此很难符合新颖性和创造性的要求,进而很难被授予专利,但这些申请进入了公开审查阶段,造成技术方案的公开,使国外企业获得相应信息,通过先进的技术改良加工,获得专利,造成知识产权流失。相反,通过提纯单一有效物质的云南民族医药产品( 如麻黄碱、紫杉醇等) 因为有效成分物质化学式可以确定,因而专利授权相对容易。民族医药的专利授权问题对于全球的制药企业与专利审批机构都是一个难题。在日本和韩国,审查机构要求申请人对复方药的用途进行限定,写清楚复方能够治愈的病症。欧美及日韩制药公司凭借自身的资金与技术优势在药品专利研发中不断 “推陈出新”,以求在药品竞争领域中取得更大优势,获得利益最大化,其专利申请的数量与日俱增,并且外国制药公司通过专利运营战略与研发技术创新,不断增强其技术垄断地位。
3对外资医药企业利用云南民族医药资源的应对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政府对于外资进入中国的限制性减弱,众多外资医药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跨国医药公司推行研发本土化战略,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抢占中国市场。云南这种拥有丰富药物资源,悠久民族药传统的省份必然是外资医药公司垂涎的目标。面对这种不可避免的挑战,政府的决策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主动防御策略和被动防御策略,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
3. 1 针对民族药物特性,技术特征有限公开
按照 《专利法》 的相关规定,在进行实质审查之前,需要进行初步技术公开,但是因为民族药物成分的复杂性,实质审查的通过率较低,但因技术公开进入了公知领域,相关技术关键点信息被外资医药企业获得,他们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对这些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并申请专利,造成云南民族医药资源的流失。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应该修改 《专利法》 中的相关规定,针对民族医药的特性,规定技术特征的有限公开,保护关键点信息。
3. 2 细化强制许可规定与商业保密保护范围
强制许可是在未经专利权人同意或违背专利权人意愿的情况下由政府部门授权该专利给第三人使用。这是我国监管机构针对非法使用云南民族药物资源申请专利在无法拒绝授权的情况下,保护云南少数民族权力的关键措施。根据TRIPS协议的第八条,第三十一条,第四十条的相关规定,国家在紧急状态或极端情况下可以实施强制许可,但是具体什么情况属于国家紧急状态或极端情况并未规定,我国《反垄断法》第五十五条和 《专利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监管部门为公共利益目的可以实施强制许可,云南少数民族的利益理应归属于这种公共利益。
4 结论
云南民族医药资源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加强云南民族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保持云南民族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是历史、社会、民族赋予我们的责任。面对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以及外资医药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我们不能沿用过去的思路单纯依靠政府行政保护,而是要通过熟悉国际规则的学者们的深入研究,帮助政府完善顶层设计,真正利用好我们的优势,掌握市场主动权。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国的企业真正利用好云南民族医药资源这宝贵的财富,将云南民族医药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布振,王建华.云南省医药产业研发现状及发展思考[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4):429-430.
[2]唐良富,唐卡毅,朱洪艳.中药国外专利状况的浅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8):176-180.
[3]傅俊英,曹燕.美国授权的中药复方专利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2-4.
[4]吕岩峰,徐唐棠.TRIPS协定之下的中国药品专利保护立法[J].当代法学,2006,20(3):152-159.
[5]曾荇,刘作凌.论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J].法学杂志,2011(10):52-55.
[6]王景,许惠然,周黎.云南重点产业与生物质能产业专利战略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94.
少数民族医药学 篇10
为充分发挥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学术资源优势, 积极凝聚全国民族医药界学术力量, 打造层次高、质量优、影响广泛的中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平台,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决定召幵2014中国民族医药大会。会议形式以大会颁奖仪式、特邀专题报告及产业创新发展成果展示相结合为主。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主题总结成果推广技术搭建平台—、会议主要内容 (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国家民委领导讲话 (二) 大会颁奖1.首届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颁奖;2.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颁奖;3.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成就奖颁奖;4.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传承奖颁奖;5.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颁奖。 (三) 学术报告1.民族医药专家特邀报告·, 2.大会专题学术报告;3.优秀论文奖颁奖 (四)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工作会议1.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二届8次常务理事会及二届8次理事会议;2.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分会会长、秘书长工作会议;3.民族医药技术目录与民族医药标准体系审核会。三、主办单位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四、组织机构学术顾问:占堆、吉格木德、旦科、尼玛、格桑平措、白凤鸣、包金山、陈卫川、龙运光;大会主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国家民委领导;大会执行主席:许志仁、黄福开;大会秘书长:梁峻、冯岭五、参会人员 (一)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全体理事; (二)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分会会长、秘书长、挂靠单位负责人; (三) 大会获奖者; (四) 学术论文投稿者; (五) 全国民族医药届专家学者及热爱民族医药者。六、会议时间2014年11月23日报到, 24-25日开会。七、会议地点重庆市雾都宾馆太阳城 (重庆渝北区红叶路1号) 八、其他事宜 (一) 会务费800元/人 (含餐费、会务费、资料费) , 交通及住宿费自理。 (二) 为安排住宿, 参会人员务必在2014年10月25日前反馈回执。 (三) 会议设清真餐桌, 有要求者请在回执备注栏中注明。 (四) 各分会 (包括筹备成立分会) 会长、秘书长、挂靠单位负责人请准时参加11月23日晚20:00的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分会会长、秘书长、挂靠单位负责人工作会议。 (五) 请获奖者参会领奖, 如不能参加, 可另派代表到会领奖。九、会务联系方式联系人:刘玉玮、郭慧娟联系电话:010-84044362 (兼传真) , 010-52854594。电子邮箱:xueshubu852@126.com二、‘“-職医药学会2014年9月29日
少数民族医药学 篇11
【关键词】 湘西;民族医药;优势特色;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17(201)1-0002-02
湖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等为主,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都有悠久的医药文化史,其聚居区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等。近三十年来湘西民族医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2009年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启动“湖南民间单验方及独特疗法收集整理重点项目以来,以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人员为主的课题组在湖南少数民族方药方面进行了大量整理工作。本论文在汇集湘西民族医药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民族医药的优势特色,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以保护濒危的民族医药文化,发掘民族医药精华,促进民族医药在新时代的发展。
1 湘西民族医药的优势特色
1.1 湘西土家族医药以攻毒赶毒方、跌打骨伤方、清败方和外治法见长 湘西土家族医药以《土家医方剂学》和《湘西土家族医药调查与临床研究》为代表,收录民族医方600余方。分为十六类,其中消拔剂、震拔剂、清败剂、接续剂最多,擅长消肿、排石、拔毒、攻毒解毒、清热解毒、理伤续断等。土家医有毒气致病说,认为生病为风毒、寒毒、火毒、湿毒、血毒、气毒等18类毒邪造成,因此发展出独特的预防治疗理论[1]。土家医外治法有封刀接骨、扑灰碗、放痧法、烧灸法、熏蒸法、翻背掐筋法、麝针法、发泡法、蛋滚法、提风法等23种。土家医药还善治骨伤脱臼,对其中的原理需要进一步验证研究,确实有效的值得推广。
1.2 湘西苗族医药以治疗传染病、跌打骨伤、皮肤外科、防毒解毒、癌症方和养生法见长 目前收集到的湘西苗族医药方剂约800首左右,其中《苗家实用药方》收录最多最齐全。苗医将疾病分为三十六部、三十六证、三十六病和三十六杂症[2]。本课题组统计目前苗家方剂中各类传染病方共723首,跌打骨伤类方剂有669首,皮肤外科类方剂04首,防毒解毒方229首。苗医对腮腺炎、白喉、麻疹、疟疾、痢疾、流脑等传染病的治疗都积累了丰富经验,用药以当地民族药物为主,不同于传统中医。对该类方药的研究可以丰富中医清热解毒类药物。湘西苗医将外伤归纳为跌打损伤、刀枪伤和虫畜伤三类,细分为二十四伤疾,各类伤科方多用鲜药,捣敷或研末外用,民国时期苗医治刀枪伤闻名国内。在皮肤外科方面,苗医对痈疽、痒症、癣症、疡症、疱症等都有所研究,多鲜药捣敷或蒸膏服用。苗家善克毒,有解砒霜、鱼胆毒、虫毒、药毒等百毒之法,值得进一步研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苗家方药中有11首防治各种癌症方,善用虫药和清热解毒药,可以丰富现代癌症治疗。湘西苗家多长寿乡,重视生活卫生、体育锻炼,也有如四时养生、饮茶养生、健脑、养目、摩足、补肾等许多值得推广的养生法。
1.3 湘西侗族医药以骨伤科、小儿推拿疗法见长 湘西侗族以湖南省通道县十代相传的龙氏接骨世家为代表,在骨伤骨折治疗技术方面有独特的成效。这是因为湘西地处山区,交通不便,骨伤病人运送就医困难,于是发展出民族地区土生土长的骨伤科医生。湘西侗族骨伤科手抄本有《民间医学验方》、《骨伤定位要略》、《骨伤医方集》等,特色药物有凤凰七、血三七、百味莲、夜落金钱等[3]。目前,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民族中医院设有侗医骨伤科,已成为民族医特色科室。湘西侗医对外伤骨折有“端、拉、按、提等独特复位手法,内服、外用草药也自成一家,传统的封刀接骨术至今仍有良好的疗效。另外,湘西侗族医生治疗儿科疾病有独特的小儿推拿法和灯火疗法。侗医小儿推拿法有直推、分推、揉法、按法、捏脊法等不同手法[4],针对不同穴位治疗不同部位疾病,对儿科疾病防治有一定的研究推广价值。
2 湘西民族医药发展的思路
2.1 湘西民族医药需构建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 湘西各少数民族由于缺少文字记载资料,医药文化多靠耳传心受,因此需要重新整理,去芜存菁,逐步体系化。目前湘西各民族医药理论构建做得最好的是土家族医药。湘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的专家先后出版了《湖南世居少数民族医药宝典》、《土家医方剂学》、《湘西土家族医药调查与临床研究》、《土家族医学史》等专著,土家族医药理论框架已经初具规模。土家族医药理论遵循三分法思维,以三元学说为指导,病因学说上认为气血精的失调、异常是疾病的基本原因,诊病方法上发展出了“看、问、听、脉、摸五诊法,治疗学上有“七法、“八则,特别是外治法上“五术一体,“刀、针、水、火、药综合治疗。
其次,以《湘西苗药汇编》、《湘西苗医史考》、《苗家实用药方》、《苗家养生秘录》、《苗家医药发展史》等著作为代表,湘西苗族医药理论体系也逐步完善。苗族医学分“英养学说、“斩茄学说、“萎雄学说、“生恩学说四大系统,疾病分类有三十六部、三十六证、三十六病、三十六杂症四类,除了内治法,苗医的外治法有烧法、熏蒸法、放血疗法、气角疗法、化水疗法、发泡法等二十多种。
湘西侗族医药古籍文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保护,有《玉历医方》、《民用秘方》、《小儿推拿医学》等多种手抄本。近十年来也有大量研究论文和方剂资料。目前出版了《侗族医药探秘》、《侗药大全》、《侗乡药膳》等专著[6]。侗族医学理论讲究天、地、气、水、人“五位一体,侗医诊断方法有看、摸、划、算四法,治病方法有推捏法、熨烫法、针刺法、拔罐法、熏蒸法、烘烤法等十八种[7]。
总体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湘西各民族医药理论体系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是作为独特的医药文化,民族医药需要继续完善理论框架,以利于传承发展。目前的成果多是靠实地走访民族医,调查民族医用药情况取得的,还需从文化、哲学、医学角度将民族医药理论体系科学化、系统化。特别是民族医药在自然哲学性和文化性上与中医理论多有相似之处,可借鉴中医理论进一步完善。
2.2 湘西民族医药的发展应首先从具有优势特色的方药和疗法入手 在主流医学的冲击下,民族医学的发展要从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始。湘西民族医药简便廉验,内治法的发展常与地方多发病、常见病联系在一起,如风湿病、肝胆病、疼痛类疾病等,较为独特的还有湘西各民族的外治法,土家族、苗族、侗族医药在跌打损伤、骨折骨伤、虫蛇咬伤、中毒克毒、养生延寿方面都有优势和强项,可以充分发挥这些民族医药的优势。如苗医骨伤科历史悠久,出现了以龙山县张氏正骨手法为代表的众多骨伤民族医,以龙山县民族骨伤科医院为依托,正骨手法与特色药物得以传承弘扬,正骨手法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8]。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周氏土家医为世代土司医官,在小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有独特家传技能,提风法、推抹疗法等疗效显著[9]。
另外,湘西各民族医药中的外治法都有独特的技能和疗效,应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加以保护和发展。土家族的拔罐疗法、麝针疗法、药浴法,苗族的熏蒸法、放血法、发泡法,侗族的推捏法、爆灸法、扯肌法、吹沫法、冷麻法等都可以科学化、规范化研究。
2.3 湘西民族药物产业化发展的可能性 民族药物资源的合理开发需要和产业化相结合。湘西武陵源生态区药用动植物有2000~4000种之多,桑植县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石门县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等地药物资源丰富,皆可成为民族药种植基地。竹节参、水黄连、血三七、七叶参、七叶一枝花、杜仲、八角莲等药物可大力开展规模化生态种植,带动地方经济效益。湖南省怀化学院有“民族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和“湘西药用植物与民族植物学重点实验室两个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为2008年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教育厅批准组建,在民族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及其保护,民族药用植物资源遗传改良与规范化栽培,民族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因此政府应成立湘西民族医药发展专项基金,整合民族医药研究所、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力量,促进民族医药科研产业化,使更多大众从民族医药精华中受惠。
湘西民族医药的研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目前各民族医药理论还只是初成框架,体系还不完整,科学性有待验证,必须借鉴与之最相似的中医药理论加以完善,在药物药理研究上需要借助现代技术和研究方法。从民族医药保护和传承的意义来说,政府、企业、中西医院校都应该加强重视,积极参与,让湘西民族医药文化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尽快形成一定社会影响,创造更大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彭芳胜,彭方举,彭芳贤.土家医毒气病症诊疗常规规范化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9(9):2-27.
[2]滕建甲,黄爱辉.苗家实用药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年:9.
[3]石光汉,萧成纹,杨显金.侗医骨伤骨折治疗技术研究(一)[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0(10):23-24.
[4]萧成纹.简述侗医小儿推拿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3,9(9):20-22.
邓星煌,萧成纹,刘逢吉,等.湖南世居少数民族医药宝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6]田兰,汪冶,田华咏.侗族医药古籍文献整理与保护[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0(10):60-62.
[7]邓星煌,萧成纹,刘逢吉,等.湖南世居少数民族医药宝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26.
[8]张东海,田华咏.苗医正骨[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3.
[9]田华咏,彭芳胜,滕建卓,等.名老土家医周大成医技医术整理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3(3):1-3.
少数民族医药学 篇12
1.1贵州民族药资源丰富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中药民族药资源优势。境内自然环境独特, 立体气候明显, 孕育着丰富的植物资源, 素有“黔山无闲草, 夜郎有灵药”的美誉, 是我国著名的道地药材主产区, 历史上就有“川广云贵”四大药材区之说。据初步调查, 贵州中药资源品种发展到4 802种, 居全国第二位, 其中药用植物4 419种、药用动物301种、药用矿物82种。民族药1 500种以上, 境内丰富的资源为中药民族药产品的研究、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雄厚的物质基础。
1.2贵州民族医药业的政策导向及发展
“十一五”期间, 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持续发展, 已成为支撑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并已纳入我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范畴。先后颁布实施了《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以及《贵州省“十二五”中药现代化发展规划》和《贵州省“十二五”中药材生产发展规划》, 以确保“十二五”时期我省中药现代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1年我省对中药资源保护利用与种植技术 (包含引种技术、GAP种植标准等) 、中药新药研发与制药技术 (GMPGSP标准技术等)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医药科技创新产业化示范园区进行全面系统的统计, 对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为省委、省政府制定贵州民族医药发展政策及指导其发展提供决策依据[1]。
2贵州民族医药科技产业崛起刻不容缓
与其他兄弟省、市民族医药相比 (指标主要以2009年资料为主) , 情况如下:
(1) 贵州: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理论及专著:《贵州民间药物》、《贵州草药》、《贵州中草药名录》、《贵州中药资源》、《苗族医药学》、《贵州苗族医药的研究与开发》、《水族医药学》等书, 收录了苗族药、水族药540余种, 方剂510余个, 以后在“战备中药材调查”和“中草药资源普查”等调研中, 又收藏民族药197种, 单验方1 400多个。中药资源保护利用与种植技术:全省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1 253km2, 近200种。中药新药研发与制药技术;中药新药证书18个, 目前在研中药新药120余个。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科技示范推广基地: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淫羊藿4个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医药科技创新产业化示范园区:2010年, 建立了贵阳市东风医药园、息烽医药园、扎佐医药园、清镇医药园、黔南龙里医药园、遵义红花岗医药园等7个医药工业园区, 入住医药企业68户以上。医药工业:2009年, 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151.8亿元, 工业增加值59.9亿元, 主营业务收入113亿元;其中中药产业实现总产值132.4亿元, 增加值53.2亿元, 主营业务收入93.3亿元。2009年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1.8亿元, 比上年增长24.9%。2009年, 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的制药企业有28家,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9亿元, 占医药行业的83%;其中中药制造业企业24家,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2.6亿元, 占医药行业的73%。主要药品;仙灵骨葆胶囊、艾迪注射液、妇科再造丸等。知名企业:贵州益佰、汉方、同济堂、信邦、百灵等, 汉方制药、神奇制药、益佰制药和“同济堂”在美国纽约上市。
(2) 云南:中医药、民族医药理论及专著:《云南天然药物图鉴》、《云南省中药材标准 (2005年版) 》《中国彝族医学基础理论》、《中国彝族药学》、《西双版纳傣药志》 (1~4集) 、《傣族医药基础理论》等傣药、彝药专著30多部, 建立第一个彝族药材标本库。中药资源保护利用与种植技术: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 333km2。三七、灯盏花、云木香3个品种4个种植基地通过了GAP认证。30家“云药之乡”。中药新药研发与制药技术;14 386家零售企业通过GSP认证。医药科技创新产业化示范园区:昆明、玉溪、楚雄、文山4个医药工业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壮大。医药工业:医药产业 (75%以上为民族医药) , 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由2002年的28.6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1.5亿元, 年均增长22%以上。2009年, 全省共有医药工业企业176户, 其中规模以上制药企业104家。三七和灯盏花中药材工业产值近50亿和超10亿元以上的品种。三七、灯盏花、石斛、草果、砂仁等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生产中药材提取物的企业70家, 中药饮片企业近20家。销售收入超过亿元企业有24家。主要药品:云南白药系列、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金品R系列、天麻系列、青蒿素系列、灯台叶系列、龙血竭系列、康王系列、生物疫苗系列、美洲大蠊系列、菑体激素药系列。国内驰名商标:云南白药、康王等;特色产品:灯盏花素、蒿甲醚、肿痛消、恒古骨伤愈剂等;健食品、日化品:三七系列、天麻系列、微藻系列;知名企业: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有云南白药集团、沃森生物公司、中科院生物研究所、特安呐制药、昆明制药、滇虹药业、大理药业、龙津药业、盘龙云海、圣火药业、积大制药、绿A生物、生物谷灯盏花药业、维和药业等。医药销售:全省3 419家医药商业批发企业, 14386家零售企业通过GSP认证, 云南白药集团、盘龙云海药业、滇虹药业等医药企业销售网点遍布全国;鸿翔药业、云南白药大药房、东骏药业等连锁经营。中药材交易:昆明菊花园国家级中药材市场和文山三七交易市场[2]。其中, 菊花园市场经营的中药材品种4000多种, 交易中药材占全省中药材供给总量的80%以上, 以及采取了《云南省中药材种植 (养殖) 科技产业发展规划 (2008-2012) 》、《云南省云药之乡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政府举措。
(3) 内蒙古:蒙医药理论及专著:《医法海鉴》、《甘露滴珠》、《甘露医理》、《识药晶鉴》、《巴莎森制药法》、《蒙药正典》、《红珊瑚方剂》等蒙医药著作。制定了《内蒙古蒙药材标准》、《内蒙古蒙成药标准》、《内蒙古蒙药材炮制规范》、《内蒙古蒙医医院制剂标准》、《蒙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等医药行业标准。中药资源保护利用与种植技术:人工种植和野生抚育面积达2 000km2, 5个大型道地药材种植基地, 2个已通过GAP认证。中药新药研发与制药技术;全区目前中药、蒙药制药企业25家, 其中以蒙药为主的药品生产企业4家, 具有蒙药品种的生产企业10家。现有通过GMP认证的具有中蒙药品种生产企业14家。医药工业:2007年, 蒙药制药企业及医院制剂的全年总产值约5亿元, 2009年产值增加为6亿元, 年增长率为30%。全区中药、蒙药制药企业25家, 其中以蒙药为主的药品生产企业4家, 具有蒙药品种生产企业14家, 蒙成药品种181个。主要药品;珍宝丸、扎冲十三丸、冠心七味片、暖宫七味散、巴特日七味丸、二十九味珍珠丸、保利尔胶囊、参竹精颗粒和锁阳三味片等。知名企业:内蒙古奥特奇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库伦蒙药厂、赤峰天奇制药有限公司等。生产规模较大的蒙药生产企业3家, 内蒙古奥特奇蒙药股份有限公司96个品种、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79个品种、内蒙古库伦蒙药厂77个品种。
(4) 西藏:藏医药理论及专著:《甘露精义》、《甘露八部》、《药诊诸种草本要诀》、《赞木央本草》、《药方秘要》、《医药方剂集要》、《草药大全》、《医宗补遗之密药指南》、《西藏天文历算大全》、《甘露本草明镜》、《晶珠本草》、《新编藏医学》、《梵文五种拼合读本注释》、《<四部医典总册本集>新注》、《四部医点要注》、《四部医点大详解》等[3]。全区共有注册的藏药生产企业19家, 19家通过了GMP认证。截至2009年, 西藏共有10家藏药企业和12家生产企业分别通过国家GMP认证和专家现场检查。医药工业:全区藏药生产企业年完成工业总产值在5亿元左右。主要药品;甘露、奇正、诺迪康、十味龙胆花颗粒、补血宝口服液、六味能消胶囊、十味蒂达胶囊、藏心康颗粒、七十味珍珠丸、仁达常觉、奇正消痛贴、诺迪康胶囊等。知名企业:诺迪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西藏藏药股份有限公司、齐正藏药集团、西藏林芝齐正藏药厂。医药销售:在全国30个省市区建立了销售网点, 内地6 000多家医院提供藏药用药。
3贵州民族医药科技产业发展现状
2010年, 全省植物药人工栽培1 505km2 (2010年人工种植和野生抚育的面积1 576km2, 包含草本类人工种植、草本类野生抚育和木本类, 木本类主要以人工种植为主, 除去草本类野生抚育70km2计算而得。) , 比2003年的713km2翻了一番。2010年, 规模以上制药企业实现工业生产总值180.41亿元, 是2005年工业生产总值80亿元的2.26倍, 其中中成药工业总产值156.42亿元, 中成药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86.70%。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民族医药经过五年的持续扶持和发展, 2010年中成药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了2005年工业生产总值, 可见民族医药业发展势头迅速。以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淫羊藿、天麻、杜仲、吴茱萸等20个GAP基地, 建立41个种植试验示范基地, 经过GMP技术改造的中药企业 (民族药) 有118家。在药品生产方面, 医药行业累计药品准文号2 280个, 其中, 中成药1 191个, 所占比例52.24%;医疗机构制剂品种207个, 其中中成药19个, 医疗机构制剂品种中所占比例0.48%。现在从事中药民族药研发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11个, 制药企业64家承担课题 (项目) 524项, 以制药企业实施在研课题 (项目) 453项。从事中药材及中成药科技活动的人员达到3 145人, 其中制药企业2 365人, 事业单位780人。制药企业科技经费的内部支出2.11亿元。正在建设的研发中心或研发平台20个, 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药品专利申请共119件, 64家制药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0.85亿元。新产品产值21.34亿元, 新产品销售收入达17.44亿元。
4贵州民族医药科技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 贵州民族医药科技产业虽然发展较快, 已成为贵州战略性新兴产业, 但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医药产业市场的培育和开拓不够。现在云南、四川、重庆、湖南、广西等省都有国家批准的药材市场, 而我省尚未建立, 给中药特别是中药市场带来不利的影响。二是由于生态恶化和对野生中药资源的滥砍、滥伐。多数地方还未形成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运作方式, 导致中药材的质量良莠不齐, 而有的地方盲目大上快上或扩大种植面积更有“药贱伤农”等, 影响了民族医药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新药 (指中药新药精品:一方面要突出中医药特色, 另一方面和同类药比较有疗效高、毒性低或者治疗作用点独特) 研究学科带头人和新药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 从事技术、质检、管理、营销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匮乏。四是企业规模小而分散, 中药材的加工炮制产业薄弱, 设备陈旧, 手段落后, 不能从根本上保证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用药需要;五是资金紧缺, 尤其是在新药试制、研究开发、建立技术开发平台上都不能很好地满足新药开发的要求。
5贵州民族医药科技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民族医药是贵州传统医药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民族医药科技产业的发展, 进一步增强我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竞争实力, 必将为贵州小康社会的后发赶超和人民的健康改善做出更大的贡献。根据贵州民族医药科技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 为贵州民族医药科技产业的崛起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
5.1加强政府引导
建立贵州中药材产地专业交易市场;同时,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进一步构建物流信息平台、物流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网络, 为我省中药材及黔药、民族药产品销售提供供求信息和交易服务。重视省内中药科技产业创新资源的整合, 促进科技资源发挥倍增作用。如建立民族医药科技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4]。
5.2加强科技研发
一是中药栽培农业方面:在贵州不同气候环境区域, 布点建设几个中药材野生驯化与种苗繁育基地。重点支持治疗重大疾病药品特别是“苗药”的研发;筛选发展基础好、疗效确切、市场潜力大的品种, 从药材的道地性、栽培种植、作用机理、生产工艺等方面, 探索全方位系统性的研究开发。二是中药产品附加值方面:根据市场需求, 开发以中成药为基础的保健品、日用品、化妆品、食用添加剂、中药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相关产品, 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中药种植 (养殖) 业方面:加强对奇缺的中药品种的研究, 如石斛、蝉蜕、蜈蚣、全蝎、蟾蜍、水蛭等。完善医药工业园区建设, 发挥“集群效应”。四是民族医药企业方面:把现有7个医药工业园区建设成为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特色优势突出的现代中药产业园。四是继续完善现代化中药材生产体系、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现代中药制药生产体系、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 产业体系外, 结合贵州省 5个100工程的园区建设, 促进新药研发平台建设, 吸引国内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和院所、企业“产学研”结合, 构建一批天然药物工程中心或研发平台;培育和发展一批大型骨干中药制药企业。
5.3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鼓励中药、民族药研究单位和企业积极申报学科带头人、创新人才、省创新团队的遴选培养;加强人才培养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要培养和发展民族医药急需的学术带头人、技术带头人、高级生产管理、经营、国际贸易、法律、熟悉医药法规等复合型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在职人员职业技术培训, 通过举办学习班、培训班等多形式、多渠道培养一批中药材种植技术生产能手、药物生产和质量管理骨干。
摘要:民族医药是一个民族在他们的生存环境中, 不断积累形成的医药理论知识、技术技能, 它具有鲜明的继承性和地域性, 对本民族以及其它民族的生存繁衍与健康事业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贵州省民族医药科技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民族医药,科技产业,中医药
参考文献
[1]胡成刚, 潘炉台, 赵俊华, 等.贵州民族医药的比较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2 (3) :125-127, 186.
[2]杨昌文.贵州民族调查与民族医药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 2002 (3) :155-159.
[3]马文骏.发展贵州民族医药, 促进贵州中药现代化[J].世界科学技术, 1999 (2) :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