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休闲

2024-11-09

少数民族休闲(精选10篇)

少数民族休闲 篇1

一、古代少数民族的休闲健身内涵介绍

中国古代的休闲健身文化, 如果从其源头上来看, 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社会, 经过漫长的演变, 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以后, 开始逐渐成型, 形成一种古代休闲健身的文化氛围。中国古代已经出现了休闲健身活动的雏形, 特别是在一些少数民族中, 有一些既有体育文化精神又有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融合的休闲健身活动[1]。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休闲健身活动, 是一个民族精髓和特色的最佳体现。

二、古代少数民族休闲健身活动的方式分析

1. 观赏型。

观赏型活动指的是, 在中国古代虽然已经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竞赛或者表演活动, 但是除了活动表演或者参与的主体以外, 一些观赏者本身的欣赏行为其实也是一种休闲健身活动。观赏者虽然没有直接地参与对抗或者竞赛, 但是在他们欣赏别人竞赛或者表演的过程中, 内心的情绪、心理波动都是随着现场气氛的变化在不断地发生改变, 这种心理情绪的变化其实也是个体情感释放的一个重要过程。休闲健身活动, 从其本质上来看, 各项活动的开展形式只是外在表象, 它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个体在这个休闲活动中情绪得到舒缓, 内心积累的感情得到释放。这种观赏性活动无疑是能够达到这个效果的, 也就是从本质上契合休闲健身的目的和要求。

2. 参与型。

如果说观赏型运动是通过观赏者内在心理情绪的调节来达到休闲放松的目的, 那么参与型则是让主体通过直接的行为活动来进行休闲和放松。对于参与型的休闲健身活动, 我们认为又可以分为两种, 从运动的激烈性和对抗程度来分, 可以区分为安静型的休闲活动和运动型的休闲活动。安静型的休闲活动, 主要指的就是参与者在这项活动中身体上的活动量较小, 相比较于对抗性激烈的运动活动而言, 这种安静型的休闲活动也同样受喜欢。例如一些类似于棋牌类的游戏活动, 一些结伴出游的活动等都属于这种安静型的休闲活动。这种活动的开展其实是对整个集体的默契、信任、经验、配合等方面的考察。这种休闲健身活动, 也是更多地关注与人群之间的这种心理感受和良好的交往氛围。例如在藏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品酥油茶、吃手抓羊肉等交流活动, 其实就是在通过这种温情的沟通活动放松心情, 打造人与人之间更好的交往环境。

除了这种安静型的活动以外, 也有一些运动型的休闲活动, 这种休闲活动就是以人与人之间的身体碰撞和接触为主要特点, 是一种较为“俗”的休闲方式。在运动型休闲活动中, 我们又可以将其分为几个类型:首先, 对抗型运动。对抗型运动就是要求参与者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条件, 通过一种激烈的比赛来释放自己的身体能量, 获得一种运动乐趣。对抗类的运动在中国古代很多, 而且这类运动不仅参与者能够通过直接的身体碰撞获得运动乐趣, 观赏者也能够通过围观、呐喊来释放各种心理压力。对抗类的运动很多, 有一些是对抗者自我挑战的项目, 就是通过对抗者自己不断的练习来加强这项技能。除了个体自身的对抗以外, 对抗性的运动还包括单一个体间的对抗以及团体性的对抗活动, 例如少数民族流行的马球运动等, 就属于这种团体对抗的项目。其次, 斗赛类的活动。斗赛类活动是中国古代非常流行的一种休闲活动, 这种休闲活动的特点在于人并不是直接地参与决斗, 而是通过控制或者操作一些动物来完成比赛, 例如在中国古代盛行的斗蟋蟀、斗鸡、训鹰等活动, 就是这类休闲运动的代表[2]。除了这些以外, 还有一些运动类的活动以命中类的运动项目为主, 例如狩猎就是封建社会上至达官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非常喜欢的一项休闲活动。

3. 综合型。

除了观赏型和参与型的休闲活动以外, 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重要的休闲活动方式, 曲艺综合型。音乐在中国古代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一个阶段, 不同的少数民族都有着各自的音乐文化, 与大汉族相比, 少数民族有着更为突出的能歌善舞的才能。所以, 许多少数民族的休闲健身活动就是与民族音乐相关, 一起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是少数民族休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式。这种综合性的休闲方式在中国古代得到许多少数民族的青睐[3]。

三、古代少数民族休闲健身活动分析

1. 锡伯族中的“嘎拉哈”运动。

锡伯族是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 它与早期的鲜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锡伯族属于游猎民族, 但是“嘎拉哈”并不是一项对抗性强的休闲活动, 相反, 它是一种较为平和简单的休闲活动。“嘎拉哈”是满语, 指经过蒸煮啃吃筋肉之后的狍子、猪、羊的后腿膑骨。作为民间传统游戏的“嘎拉哈”, 通常由一个充装粮食的小布口袋和四只膑骨组成。由于它有四个面, 凸起的一面称为“背”, 背的反面有个凹, 称为“坑”, 侧面较光平的一面称为“驴”, 有较多纹络的一面称为“真”。利用“嘎拉哈”进行休闲的方式很多, 通常是通过抓和数“嘎拉哈”的数量来进行游戏。在农闲的时候或者锡伯族的传统节日中, 四周的锡伯族人就会聚集在一起, 可以分成不同的组, 既可以两两对阵, 也可以更多的人结成一个小队对阵, 对抗的方式就是在一张毡子上摆放着大量的“嘎拉哈”, 然后参与对抗的人利用口袋起落时间差来捞取毡子上的“嘎拉哈”, 以捞取数量多的参与者为胜。这项活动的开展既可以族人围聚在一起进行, 也可以在一个家庭内部进行, 在一些大型的聚会上, 甚至还会有一些具有专门的高超技能的族人来进行表演, 简单的“嘎拉哈”运动也会出现一些高难度的动作, 不同的技巧组合也往往令人称奇。锡伯族的这项休闲活动, 对时间和空间的要求较小, 既能够作为家庭娱乐, 同时也能够作为集体活动的项目。

2. 土家族的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项重要的休闲健身活动, 它不仅具有休闲放松的目的, 更是与土家族的信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土家族的摆手舞, 比较常见的是在祭祀中出现, 除了参与的人群以外, 还伴随着一些非常强烈的打击乐器, 例如鼓、锣、钹、镲等。随着乐器节奏的变化和表演者情感的变化, 摆手舞的感情和表现频率会有所不同。在祭祀中跳摆手舞的原意就是通过舞蹈来表达对亡灵的礼赞。摆手舞的动作较为简单, 主要就是频频地摆手, 肢体配合手部的摆动摇曳, 根据感情的起伏变化摆手时而狂放时而悲伤, 时而扭肩擦背, 时而俯身触地, 时而下蹲打旋, 时而双脚踢跳。根据《后汉书》的记载, 土家族的摆手舞起源于巴渝舞, 本是一种庆祝战争胜利的战舞。古代土家族的摆手舞, 用军事葬仪的方式来进行对亡人的悼念, 表现出土家族勇敢的民族特性。土家族在中国古代众多的少数民族中一直是以一种勤劳、简朴、不卑不亢的姿态生活, 土家族没有北方游牧民族的骁勇善战, 或者说没有北方游牧民族攻城略地的野心, 但是这并不表示这一个少数民族的天性中没有勇敢与刚劲的一面。土家族的摆手舞, 是整个民族非常普及喜欢的一项健身活动, 通过简单的舞蹈动作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 活动了全身的筋骨。

3. 白族的绕山林活动。

白族是偏居于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 这个少数民族有一项普通人民都非常喜欢的休闲健身活动, 就是绕山林。白语称“乘尚腊”, 其中“乘”在白语中指的是游逛 (绕) , “尚腊”指的是寺庙, 特指大理洱海两岸的崇圣寺、圣源寺和金龟寺三座寺庙 (三灵) 。每年阳光明媚、气候宜人的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到二十五日, 云南大理方圆数百里的白族人民, 汇集在苍山脚下, 洱海旁边, “殆千万人, 十百名为群。男子犹如执巾乘扇, 足踏、口歌或拍霸王鞭” (杨琼《滇中琐记》) [4]。这项活动的由来其实是古代的白族人民为了纪念南诏国的一位皇帝, 在皇帝去世以后普通百姓自愿地为这位皇上奔丧, 百姓自发聚集起来手执杵丧棒和柳枝为他奔丧, 并在柳枝上挂上白布以及净水碗表示哀悼, 之后, 人们将杵丧棒变成了霸王鞭, 净水碗变成了金钱鼓。这两件东西是绕山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件。绕山林一般是在每年春天四月间举行, 所以这个时候白族人民就会投身到大自然中,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风光, 愉悦身心。

4. 黎族的跳竹竿。

跳竹竿是古代黎族的一项重要休闲健身活动, 这项活动就是我们在上文中分析过的综合类型的休闲活动, 它既有体育活动的性质, 同时也兼具舞蹈色彩, 在跳竹竿的过程中会有音乐伴奏[5]。跳竹竿就是手持竹竿者根据音乐的节奏同时敲打竹竿, 时开时合, 不断地变化, 节奏和方向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对于跳竹竿的人而言, 就要根据这种节奏变化, 在竹竿中跳跃、穿插。黎族竹竿舞的产生, 据说是因为黎族人的古居需要用到大量的竹竿, 在建筑过程中常常需要躲避滑落的竹竿, 早期的跳跳躲躲行为逐渐演变成竹竿舞, 是古代黎族人民从生活中萃取艺术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韩春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休闲健身消费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7 (4) .

[2]王继平.新疆少数民族休闲时光之一瞥——休闲体育的社会文化功能[J].新疆地方志, 2007 (4) .

[3]张红专.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休闲旅游发展思路[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8 (2) .

[4]陈茜.云南少数民族茶祭祀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

[5]周鸿.论民族休闲生活方式的变迁[J].江汉论坛, 2003 (12) .

少数民族休闲 篇2

中国著名休闲学家于光远曾说:“玩是人生的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问,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3]民族传统体育是由中华各民族在其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流传、发展并影响至今的,具有各民族浓厚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健身、养生、竞技和娱乐等体育活动的总称。

在这个休闲成为社会重要特征、众多休闲方式呈现的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有何价值能使其成为人们喜爱的休闲项目,是民族传统体育在休闲时代得以更好发展的关键。

2.1 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具有“休闲”的特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近一亿人生活在二十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在几千年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广大少数民族创造了无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与娱乐项目。

源于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源于“劳动之余休闲娱乐的需要”是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休闲性的概括性描述。

社会的发展、人民生存条件与生活条件的改善、空闲时间的增多和精神生活的极度匮乏,催生了在原本以生存与劳动进行的体育活动基础上改进与设计的体育活动。

人们参与这些活动,既可以强身健体、抵御外敌,还可以通过弱竞技性的比赛达到调节生活、休闲娱乐的目的。

另外,人们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完全摆脱生产劳动而创造了大量的纯粹意义上的休闲娱乐的体育活动项目。

如广西龙胜瑶族和苗族中流行的“打泥脚”,就是人们在田间劳动劳累之余,用黄泥团相互击打对方腿脚,并跳跃躲避对方打来的泥团,以求一时的放松,由此形成的一种体育活动。

此外壮族的打陀螺、芭芒燕、打铜钱、倒立竞走、跳桌、跳橡皮筋、咬水桶;瑶族的掷石头、跳铜铃、打猴鼓,侗族的弹毽、蛇舞;苗族的鸡毛球、跳脚会等,都成为少数民族自娱自乐的体育活动[4]。

此外还有舞龙、舞狮、重阳登高许多以节庆、祭祀为载体,以欢乐、娱乐为内容、以为人的休闲生活服务为目的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诞生,具有明显的休闲特征。

2.2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强身养心的休闲价值

休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当前人类在享受高度文明的同时,也在遭受“文明病”煎熬,社会竞争激烈、压力过大、空虚以及各种各样的身体疾病、精神疾病压得人无法正常生活。

李力研曾经在《体育是剂解毒药》里有“智育在吃人、文明在吃人”的说法,并认为涉足体育的人,是因为排泄了毒素而维护了健康,因为释放了仇恨而不再自杀。

从“解毒药”的角度来说,现代的人们对强身养心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主动和强烈,而具有独特娱乐健身功能的民族传统体育,将会在满足人类身心发展需要方面得到更加深广的开发和利用。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各民族世代相传的独具民族特点的体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通过完成一定运动负荷来完成具体动作,以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西方竞技体育相比较,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讲究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从涵养道德、运动意识、调整呼吸等方面阐述运动本质,其内容更广泛,影响也更为全面。

如经常习武锻炼不但能增强体质,还能陶冶情操振奋精神;以调形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五禽戏、八段锦、太极;以调息为主的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站桩功、保健功等,突出表现了内外合一的身心共健思想。

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的强身健心功效与休闲体育所追寻的身心健康发展观是统一的[5]。

2.3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之价值

迄今为止,中国文献中最早出现“人文”二字是在《易》中。

《易贲》有云:“阴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 “以化成天下”的“人文”;则指以礼教文化为代表的人类社会现象。

所谓“人文”,从广义上说,就是人类文化;狭义的“人文”,就是指以人为本的精神,能体现出对人的终极关怀,给人的精神以慰藉,使人体会到心理归属感[6]。

21世纪的中国人文精神研究,应具有全球人文意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应追求人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持久和谐。

在民族文化总体氛围中衍生的、在我国体育人口对体育项目的选择排序中占第12位的太极拳,其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修德立身的人格理想、和谐持中的理念追求以及道法自然的终极意义,体现了浓郁的人文精神[7];而龙狮运动作为中华精神的精神纽带,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广泛存在于民俗、节庆、祭祀等活动之中。

其作为集体项目在运动协作中所体现的极大的美学价值,以及所折射出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能使人体会到心理归属感,同时也以锻炼和愉悦活动者、观赏者的休闲生活为目的,能极大满足休闲时代人们的需求;而完全摆脱劳动的束缚以及生存的压力独创的打陀螺、跳竹、板鞋、抢花炮、秋千、藤条拔河、高跷等纯粹意义上的休闲体育活动是对人类体育本质精神――游戏的最大限度的回归,更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

2.4 民族传统体育也表现出繁荣经济的休闲价值

休闲体育是“有闲、有钱、有心情”的条件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创造巨大经济收益的潜力。

它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强了与经济、文化、艺术、旅游等国民经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融合,促进市场繁荣、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服务和体育用品不断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要求。

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价值是商品经济社会对体育资源进行开发而获取经济效益的产物。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建立和逐渐完善,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形成各种产业市场:如民族传统体育竞技竞赛业、民族传统体育休闲娱乐业、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培训业、民族传统体育医疗康复业、民族传统体育技术咨询业、民族传统体育中介组织等民族传统体育服务业[8]。

从1953年至今,我国共举行过八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八届民运会在广州成功举办,一共设有15个竞赛项目、124个小项,148个表演项目,这些丰富的项目有的逐渐推广。

有些已经进入世界市场行列;新疆维吾尔族著名的“达瓦孜”项目每年通过市场运作可赚上千万元收入,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已进入到有偿电视转播市场,并带动了潜力无穷的当地无形资产的开发;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传统武术、舞龙舞狮等为题材制作出版发行的影视、电视剧、录像、电影已然成为浩大的、盈利颇丰的影视市场。

以民俗、节庆为载体,举办各种民族体育大赛,吸引大量游客、赚取门票、赞助费用,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方法;而根据各旅游地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将某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运动项目纳入其中,把它们与旅游和谐地结合起来,打造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特色品牌,更是符合旅游资源开发的特色性原则。

如利用各少数民族同胞多彩的民族节日盛会,诸如苗族的“火山节”、“龙船节”、白族的“三月街”、侗族的“花炮节”、土家族的“摆手舞”等,来吸引广大游客进行民族体育风情的观赏旅游与参与性娱乐健身活动,形成 “以体促游”的良性互动局面[9]。

2.5 民族传统体育体现了和谐价值与休闲价值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和谐”,即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我的和谐。

无论是从休闲作为人的一种意味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的新的生活方式、一种被理解为 “成为人”的过程的价值取向来看,还是将其作为一种参与经济创造的新的社会经济形式、一种为人的“思想”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天地的新的社会资源来看,休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内在一致性,反过来,和谐社会能为休闲体育提供经济保障,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10]。

健康的休闲发展以和谐社会为前提。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特殊形式的体育活动,不仅有益于参与者的身体健康,更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宣泄,有益于其心理健康,多数项目以创造文明和谐环境为归依。

源于生存与生产劳动需要的,如射箭、射弩、摔跤、赛马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强健了体魄,更为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先民们在劳动之余,他们经常借助于休闲、娱乐活动来自娱安慰,通过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来消除生理上的疲乏;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广大劳动人民倍受压迫,生活困苦,心理和生理上的负担更加沉重

因此一些民间休闲、娱乐活动就成为他们自娱、宣泄自我的手段,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益于健康,对心理的欢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能和睦不同等级人们之间的关系,为社会的安定创造了一种较为和谐的气氛,因此我国古代的一些统治者都设想通过“与民同乐”来对社会间接地起到和谐的作用[11]。

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是群众的集体创造,运动的开展也是群众的集体参与。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否源于娱乐需要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各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能发挥其健康和休闲的功能。

3 小 结

进入休闲时代,人们选择休闲项目进行休闲,不仅是要度过自由时间,更重要的是通过它人们可以有价值地使用自由时间去完善人的生命过程,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成为真正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热爱工作、热爱学习和热爱生活的人[1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休闲价值的研究 篇3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人类学;休闲价值

伟大的德国思想家席勒早在200多年前就曾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人的本性正被异化,人需要在休闲时间里找回人的本性,休闲体育所给予人们的正是人们所需要的,休闲体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休闲特点

科学的健康身心功能使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休闲体育之中,健康的身心是体育运动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合理有效的体育运动,对于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内容大多数是休闲性的民俗游戏,很少有与古希腊大规模竞技相同和类似的成分。原始的朴素和谐的理想、中和融通的精神决定了中国古代传统体育的竞技性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那种带有强烈刺激性的形式,如太极拳、健身气功等。

这些作为我国民族传统的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因为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而备受欢迎,尤其是一些老年人,这些传统项目是他们的首选。可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当今这个休闲社会里有着发挥的空间和余地是有着其存在的一定原因。

二、当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促进人们对休闲的需求

当今,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给人类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异化。

1 营养过剩

“三高”人数的增加、近年来肥胖现象的普遍发生,尤其是青少年肥胖率的增加使人们认识到高营养低消耗的生活方式需要有一种积极的锻炼活动来促进自己的健康。

2 运动不足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的身体运动方式在整体上脱离了生产劳动领域,机器化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体力劳动大幅减少,出现了违反生物节律和其他自然规律的异化状况,因此,人们发现在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下,缺乏运动而使身体出现“肌肉饥饿”,使人们不得不在生活的闲暇时间里寻求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来促进健康。

3 生活危险

著名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家卢元镇教授曾说过现代社会有三个重要的标志:一个是工业化,一个是都市化,一个是信息化。其中,城市中的高楼现象,常常隐藏着生活的危险,如高楼失火。公路上越来越多的车辆不断加剧了车祸事故的发生,人们生活在一个随时都可能有意外发生的环境当中。

4 高度紧张

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多便捷,但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一定的精神紧张。如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當中,对电的依赖程度很高,可是,一旦这个人们生活处处要依靠的电突然之间停了,会给人们的内心造成高度的紧张:人们会因为这个“停”字焦躁不安,甚至极度愤怒,好像是丧失了某种生理功能一样。各种线路、管道、网络把个人与家庭所需要的资源、能源、信息源源不断的送到每个人面前,人们那么依赖城市和它的各种设施,所以当出现问题时人类就无法忍受,便产生了对生活的高度紧张。

三、休闲时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休闲价值

在休闲时代开展体育活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休闲价值逐渐彰显出来。其重要特征是个性化的多样选择,满足人们的各种趣味。旧时期的那种自上而下强制性整齐划一的运行机制将步履维艰。休闲个性化选择的基本条件是具备强烈的趣味性,充分满足个体多样选择的身心享受需求,因此要求无论是观赏或是亲身参与的体育活动都具有越来越多的休闲功能。叫=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以礼仪为主,道德先行;以静为主,动静结合;养生为主,修身养性,从而决定了其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方向发展,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导致了以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导引养生、武技的发展,从而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H

著名的体育人类学家胡小明先生说:“当西方文明不能解决人类种种困惑和冲突的时候,当西方体育在‘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下,伴随着利益的驱动而严重异化的时候,代表东方文明的悠闲精神将为人类身体文化的发展提供积极导向。”

休闲时代的来临,使休闲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体育文化在无形中成为影响人们休闲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不断衍生的社会文化以及各种文明价值观的推动,使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追求有所提高,体育锻炼成为现代人生活所必需。以武术、养生导引气功、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和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等为主体构成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休闲的行列,被人们所瞩目。

少数民族休闲 篇4

歘 (chua) 嘎拉哈是北方民族锡伯族独特的、具有游猎生活遗风的一项古老民间传统游戏。“嘎拉哈”是满语, 指经过蒸煮啃吃筋肉之后的狍子、猪、羊的后腿膑骨。作为民间传统游戏的“嘎拉哈”, 通常由一个充装粮食的小布口袋和四只膑骨组成。由于它有四个面, 凸起的一面称为“背”, 背的反面有个凹, 称为“坑”, 侧面较光平的一面称为“驴”, 有较多纹络的一面称为“真”。可以将它染上红、蓝、黄、绿等颜色, 摆在一起特别好看。“嘎拉哈”也曾被用作古代军事战术上模拟演习的棋子。歘嘎拉哈通常有“坐锅”、“大把”、“抓对”等不同玩法。在农闲时节或者传统节日, 古代锡伯族人经常围坐在一起, 在一张张毡子上撒满大约50、100到200颗嘎拉哈, 两人对阵或每两人一组四人对阵, 轮流利用石头起落的时间差来捞取毡子上的嘎拉哈, 哪组选手捞取得多即为胜者。古代锡伯族人开展这项健身休闲活动时, 总是全家齐上阵, 有时候是家人之间玩, 有时候是约来邻居、朋友或村民比赛, 特别是遇到大型聚会时, 有些技艺高超的村民, 往往通过一系列高难度技巧动作的神奇表演, 吸引人们的眼球, 展示自己的技能, 娱乐身心[1]。古代锡伯族人民认为, 歘嘎拉哈这项体育运动, 即可以锻炼人的眼力、头与手的协调性, 还能反映人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身体和大脑都得到了训练, 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各种限制, 也有利于家庭和睦、邻里友好、族群团结。这些特点使其在锡伯族民间广泛流传。

二、朝鲜族跳板

朝鲜族古代民间有句俗话“姑娘时不跳板, 出嫁后会难产”。跳板是古代朝鲜族姑娘们非常钟爱的一项体育健身休闲活动。跳板通常大多使用木质坚硬又极具弹性的柳木板, 借助跳板中间的支点, 两人分别站在两端, 轮番起跳, 利用跳板的反弹力将自己和对方弹向空中并做出各种花样动作, 其主要依靠两个人的协调合作进行。跳板讲究多种技巧姿态, 参与运动的姑娘踏动跳板, 此起彼落, 婀娜多姿, 有时还边跳边唱, 别有一番情趣。分析朝鲜族古代跳板运动的最初开始, 源于一段富有浪漫神话色彩的传说。一位少女被父母幽禁在自家深宅之中, 因思念亲人而心生一计, 逗引妹妹在院中与自己做跳板这种游戏。这样, 当她身体腾空越过墙头时, 就可以看见自己的心上人了。受此纯真爱情故事的感染, 跳板运动一直很受古代朝鲜族劳动人民的重视与喜爱, 他们通常一般是在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节庆日里开展这项运动。古代朝鲜族人民认为, 跳板运动讲究协调配合和愉悦歌唱, 在活动中不但可以锻炼体质, 而且可以进行感情宣泄, 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具有特定心理素质和文化特征的朝鲜民族文化的精粹之一。

三、土家族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人们最有影响和普遍喜欢的健身休闲活动, 带有浓郁的祭祀色彩。在祭祀时, 根据鼓、锣、钹、镲等打击乐的强烈伴奏, 古代人随着感情的变化, 频频摆手, 身肢摇曳, 忽悲忽伤, 有兴有狂, 时而扭肩擦背, 时而俯身触地, 时而下蹲打旋, 时而双脚踢跳, 表现了对亡灵的礼赞。古代土家族在过“社巴节”摆手节) 时, 一般都要开展这项大型群体性舞蹈。《后汉书》称摆手舞起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明嘉靖年间土司兵抗击倭寇, 跳摆手舞大败倭寇, 立下赫赫战功。后来, 这种过去的战舞随即演变成土家祭祀活动。清代《永顺府志》载, “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 男女齐集, 鸣锣击鼓, 跳舞唱歌, 名曰摆手。”古代土家族认为, 以摆手舞为死者进行悼念活动是一种军事葬仪, 可以反映土家族天性劲勇的民族特性, 也是其民族中原始渔猎生活、武技军战演练的遗存和继承。他们认为摆手舞也是土家族儿女最为普及的民族群体健身活动, 整个舞蹈动作协调自然, 能够活动人的全身肌肉、关节、韧带, 可以起到很好的锻炼休闲运动[2]。

四、白族绕山林

绕山林 (绕三灵) 是古代白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健身休闲活动, 白语称“乘尚腊”, 其中“乘”在白语中指的是游逛 (绕) , “尚腊”指的是寺庙, 特指大理洱海两岸的崇圣寺、圣源寺和金龟寺三座寺庙 (三灵) 。每年阳光明媚、气候宜人的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到二十五日, 云南大理方圆数百里的白族人民, 汇集在苍山脚下, 洱海旁边, “殆千万人, 十百名为群。男子犹如执巾乘扇, 足踏、口歌、或拍霸王鞭。” (清·杨琼《滇中琐记》) 古代白族人民进行绕山林活动, 传说是为了纪念南诏国时的一位好皇帝, 因为在他统治期间国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盛世太平。当这位深受人民爱戴的皇帝去世之后, 百姓自发聚集起来手执杵丧棒和柳枝为他奔丧, 并在柳枝上挂上白布以及净水碗表示哀悼, 之后, 人们将杵丧棒变成了霸王鞭, 净水碗变成了金钱鼓。这两件东西是绕山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件。古代白族人民认为, 绕山林活动时村寨人们载歌载舞, 弹奏三弦、月琴, 吹奏笛子、木叶等各种乐器, 祈求幸福平安, 追寻安居乐业。另外, 四月的室外气候适宜于人们投身于大自然中, 享受自然风光之美, 体验外出运动的欢乐和情趣, 起到很好的愉悦身心作用。

五、藏族的锅庄

锅庄舞, 又称为“果卓”等, 藏语意为“圆圈歌舞”, 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舞蹈时, 一般男女各排成半圆手拉成圈, 一人领头, 分男女一问一答, 反复对唱, 但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蹈组成, 基本动作包括“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 舞者手臂主要以通过撩、甩、晃等变换舞姿, 队形一般按顺时针行进, 圆圈有大有小, 偶尔会变换成“龙摆尾”图案。锅庄的起源可以上溯至7世纪之前, 早期可能与西藏奴隶社会时期的盟誓活动有关, 古代藏族先民在茶余饭后之时围着锅灶歌唱跳舞, 以驱每日的疲乏与劳累, 保持旺盛的生活精力, 畅想未来的美好生活, 后来就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这种圆圈歌舞形式。古代藏族人认为, 锅庄舞舞姿飘逸, 矫健优美, 舒展大方, 具有一定奔跑跳跃变化, 不但可以体现藏民族人民善良纯朴、彪悍勇敢、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而且可以锻炼身体, 起到明显的健身休闲和心理疏通作用。

六、黎族跳竹竿

跳竹竿是古代黎族百姓喜欢参与的一种古老独特的健身休闲运动, 是黎族最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之一。在音乐伴奏和统一指挥下, 手持竹竿者随着节拍同时向下不断敲打粗竹竿, 时开时合, 不断变换节奏、图形和方位;跳竹竿者在交叉的竹竿中, 自由、灵巧、机智地跳跃。每年的三月三, 古代黎族人在庆祝新春时, 采用竹竿作为全部道具, 身着黎族传统短筒裙的赤脚姑娘在纵横的竹竿间蹁跹起舞, 身着黎族传统无领对襟衣的健硕小伙用高难的拿顶动作头上脚下地在竹竿间腾跃, 姿态优美, 富于节奏, 气氛热烈, 酣畅淋漓。根据黎族民间传说, 古代黎族先民们在建造茅屋时, 经常会有竹竿从屋顶滑落, 为了躲避掉下来的竹竿, 站在地上的人总是躲躲跳跳, 对这个有趣动作的模仿, 加上周围丰富的竹竿资源, 便逐渐演变成为跳竹竿。古代黎族人民认为, 跳竹竿一方面可以表现黎族人们善歌善舞、热爱生活、注重亲情的高尚情操, 另一方面也可以强身健体、祛病摆忧、陶冶情操, 是一种非常便捷随意的健身休闲运动[3]。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健身休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均富有极为浓郁的民族特色。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地挖掘整理, 突出其民族特色, 保持其“原汁原味”, 不断焕发和发扬其特有的魅力和价值, 从而使少数民族健身休闲活动为我们当代人继承所用, 继续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

摘要:由于少数民族受各自生活环境、文化思想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健身休闲活动与其生活、生产、战争等社会活动密切关联, 探究若干少数民族的传统健身休闲活动, 有利于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 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少数民族,健身

参考文献

[1]饶远.从人类学视角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J].学术探索, 2009 (3) .

少数民族休闲 篇5

关键词:民族村寨;体验;休闲旅游产品;桃坪羌寨

近年来,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迅速,但是我国民族村寨的休闲旅游产品打造并没有跟上旅游者个性化和参与性需求增强的发展趋势,所以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民族村寨休闲旅游产品的低层次开发现象。本文从体验经济时代下游客需求出发,以桃坪羌寨为例分析,提出民族村寨休闲旅游产品设计的初步构想。

一、文献研究

目前,学界有关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研究主要集中与旅游开发与地方经济发展、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等[1]。如罗永常探讨了当今文化经济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2],吴必虎、余青以生态博物馆为切入点分析了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3]。近年来在学术界也掀起了一股“体验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利用这一理论来解决问题和指导旅游业的开发工作。如张源(2006)以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旅游产品研究为主题,曹新向、郭志永、雒海潮则以体验经济的理论为依据,分析了旅游的体验化设计[4]。可见体验性理论应用到旅游产品的设计中还是比较成熟,但是针对休闲旅游产品的设计,从体验性的视角透视还是一个空白,所以本文从该视角出发,以桃坪羌寨为例,探讨了民族村寨休闲旅游的产品设计问题。

在经历了贵族化旅游和大众化旅游两个发展阶段后,目前,世界旅游正进入体现个体、突出特色的细分化旅游发展的新阶段[5]。体验经济最初是由约瑟夫·派恩和吉尔摩提出的,并预示着我们将会进入一个体验经济的时代,在体验经济概念越来越深入我们生活的今天,体验性也成为游客们的潜在需求。所以它也构成了旅游产品的内在属性。结合旅游景区的实际状况并对旅游产品的体验性的深度挖掘是旅游景点致胜的关键。很多游客外出旅行的时候就是为了寻找一种体验,他们离开旅游目的地时能带走的只能是一次经历,因此能否激发他们参与性的体验性活动也是旅游目的地规划的前提。

二、桃坪羌寨案例调查

桃坪羌寨,位于四川理县东40公里处杂谷脑河畔桃坪乡,距成都市约180公里,紧领317国道,是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桃坪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至今保存良好,因为神奇的建筑结构、迷宫似的寨内巷道、四通八达的地下水网而闻名于世,被专家学者称之为神秘的“东方古堡”。

为了更好的了解桃坪羌寨的旅游产品结构、功能等,本文作者在2013年12月进入到桃坪羌寨,通过深度访谈等方式,对该地的旅游发展有个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桃坪羌寨的羌碉是当今世界保存最为完整的,在汶川地震过后,桃坪羌寨在当地政府以及湖南援建的基础上又兴建了一批新寨。较之老寨,新寨的现代性更强,基础设施更为齐全。如新寨的家庭旅馆一般都有空调,所以价格也较之老寨子较高。该地的住宿设施是具有当地特色的家庭旅馆,经营者都为当地村民。当地的家庭旅馆季节性突出,据当地居民说,在国庆、春节等旅游黄金周,该地的家庭旅馆基本能保持80%以上的入住率。而在淡季,这儿的家庭旅馆基本都是空置的,入住率很低。这是因为桃坪羌寨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很多时候只是一个旅游观光区,不管是自由行还是组团游,游客多将其作为毕棚沟以及米亚罗的中转点,并不能吸引游客在淡季入住。该地的食宿也多是家庭旅馆提供的,且多是当地的特色餐饮,如核桃花、野生菌类等。但是这些家庭旅馆提供的菜式基本上是雷同的。入住该地的家庭旅馆,家庭旅馆的成员也比较乐意当游客的免费向导。至于旅游购物,集中于当地的广场,另外一般的家庭旅馆都有出售旅游特产的功能。当地的旅游纪念品包括:羌绣等一些手工纪念品以及土特产品。土特产品包括核桃、野生菌类、羌家腊猪肉等。此外该地的水果种类多样而且质量好,所以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

三、桃坪羌寨的旅游产品现状

1、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配套的休闲旅游产品

桃坪羌寨的旅游资源特色在于该地保存完好的羌碉,这些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参差记错、古朴神秘的羌族古民居建筑,坚固的羌碉不仅是羌族祖先防御敌人的根基,更是今天外来旅游者眼中精粹。正因为这种显著性,使得该地的旅游形式主要集中于观光旅游,并没有针对游客的配套休闲产品,这表现在休闲的配套设施少,能供游客坐下来休闲的地方不多,几个零星的凉亭也仅限于休息,并没有附加的配套服务。一方面难以留住游客,另一方面也失去了进一步增加收益的机会。

2、屏蔽效应使得该地的旅游产品知名度不高。

桃坪羌寨位于理县杂谷脑河畔桃坪乡,其附近的毕棚沟、米亚罗旅游景区以及同类型的萝卜寨等羌族村寨都发展的比较成熟,而且知名度很高,特别是米亚罗的红叶更是享誉国内外,萝卜寨的旅游资源组合优势较之桃坪羌寨更为明显,不仅有羌寨更有雪山、梯田等资源配套,所以在这些知名景区的遮蔽下,桃坪羌寨的知名度并不高。进而影响了该地的旅游收益。

3、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附加值不高。

游客所接受的服务主要是是通过以家庭旅馆为载体的当地村民提供的,他们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的一条龙服务,但是这些服务基本上都是雷同的,差异化现象并不明显,所以在淡季的时候,各家庭旅馆收益的不同取决于各自招揽游客的功夫,所以竞争关系也比较明显。

4、商业社会下的“伪好客”影响了游客的真实性感知。

桃坪羌寨由于位于杂谷脑河边的317国道上,便捷的地理位置使得当地兴起旅游的时间较早,所以该地寨子内的家家户户都在从事旅游业,在旅游淡季的时候,该地的“抢客”“宰客”现象都比较严重,游客预期中的民族好客现象开始演变成一种商业化社会下的“伪好客”,当地村民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逐使得游客的真实性感知受到了严重影响。

nlc202309020659

四、休闲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要点

1、体验主题提炼

一个旅游景点要想获得成功,首先要根据当地的史脉、文脉确立一个可供游客理解欣赏的主题。主题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这就要求主题提炼的过程中注意体验性、参与性的融合,体验主题的提炼必须从民族村寨的特色资源中选择一个最具特色、最富有体验性的一个或者若干主题,并围绕该主题发掘体验的线索[6]。而确定主题的目的是为了聚集顾客、营造气氛,使顾客离开时能带走一次愉快的经历。提高旅游产品的活动品味和实现游客的预期目标。民族村寨在主题定位的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文脉进行产品策划以及形象定位,但是在这种过程中切忌主题设置过多过于繁杂,否则将会给游客留下平淡无奇的印象。如桃坪羌寨的“东方古堡”的定位就很清晰,游客结合桃坪羌寨这一名字,会意识到此处不仅是羌族聚居区,同时最具特色的一定是羌碉。使用“东方”这一字眼,利用依附性定位,提高了该地的知名度。但是笔者认为可以将该地的形象延伸为:踏访神秘东方古堡,探寻原始羌碉故乡。

2、活动策划与氛围营造

活动体验将是游客体验的主要构筑因素,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强的活动往往不仅能调动广大游客的注意力,而且能在游客完成旅行活动后留下一次难忘的旅游经历,旅游目的地也能获得较大的收益。在每个村寨的主题确定之后,就需要围绕这些主题,策划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体验项目来支撑主题。因此,活动策划是决定体验化产品设计的关键。它需要在具体的体验场景如“舞台”设计一些活动,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民族歌舞表演。根据主题线索设计体验过程,策划类型多样的体验活动。现在桃坪羌寨在旺季或者是游客需求的时候会有篝火晚会,游客们在享受烤全羊美味时候还能感受羌族人民的热情,所以也受到游客们喜爱。本文认为在现有产品体系下,可以丰富产品的类型,在打造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借助周围的景区扩大知名度。申办一些重量级的民族节庆活动。如2013中国·四川·米亚罗红叶温泉节在桃坪羌寨盛大开幕。并举办摄影展、民间体育竞技活动、旅游服务技能大赛,藏羌锅庄大赛等。这些活动都是很好的体验性活动,但是要在传统的活动上有所创新,比如建设民歌KTV,由当地的民众教游客唱民歌,得分高者可以获得一定的实质奖励,比如可以免费体验。在氛围营造的过程中,要从游客的感知度着手,从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等方面出发打造整体感受。对于原生态的村寨,淳朴、热情的村民,清新的花草香,美丽的民族服装等都是旅游者所希望能看到的。除了对体验场景的设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上的把握,如饮食过程中“敬酒祈祷”、歌舞表演中的热情邀请等体现当地好客度的民俗,在凸显核心旅游氛围的基础上还能吸引游客的积极参与。

3、旅游纪念品的开发

旅游纪念品往往是游客到某地出游后的一个有形证明,它同照片一样成为游客们回忆或向亲朋好友炫耀的一个载体,所以极具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受到众多游客的青睐。但是由于现在很多民族地区的旅游商品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其真实性也受到广大游客的质疑。

旅游纪念品不需要多么贵重、精致,只要能代表当地的特色,有当地的标志,对于游客就有纪念价值。除了当地的土特产,桃坪羌寨在旅游纪念品这一块还需要凸显特色。比如印有当地标志的明信片、纯手工制作的羌绣制品、以及融入当地人民感情的羌碉的模型都能激发游客的购买欲,增加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4、游客接待制度的形成

桃坪羌寨由于在周边景区的影响下,旅游的季节性特征较为突出,所以在旅游淡季的时候,当地村民往往集聚在寨子门口拉客,这些不仅影响了当地村民的邻里关系,同时也破坏了游客的真实性感知。所以在旅游淡季的时候有必要建立一个利益分配较为均衡的游客接待制度,如分户接待,减小邻里之间因为利益均分形成的矛盾,同时也能提高游客的感知满意度。

五、结语

在当前体验社会的大潮下,游客们对旅游体验的需求越来越突出,但是民族村寨这种文化敏感区的体验性产品供给往往与游客的需求错位,这不仅影响了这些地方的旅游开发效果,同时也不利于实现游客的预期期望。民族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环境赋予了其独特的旅游资源,我们只有在这些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文脉规划设计出真实性、参与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休闲旅游产品才能最终实现民族旅游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敏,邓小艳.近十年国内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研究述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

[2]罗永常.文化经济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J].思想战线,2006,(4)

[3]张源.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产品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06,(4)

[4]曹新向,郭志永,雒海潮.论旅游的体验化设计[J].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5]魏小安.关于旅游发展的几个阶段性问题[J].旅游学刊,2000,15(5):9-14

[6]芮田生.旅游体验与旅游产品策划研究[J].四川大学,2007,(5):53

作者简介:任耘(1973.10-),男,四川达县人,博士、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旅游、旅游规划与目的地管理

王宗琳(1990.04-),女,四川通江人,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旅游。

休闲农业与民族体育运动融合初探 篇6

发展休闲农业, 在扩大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全民健身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家鼓励地方发展特色体育产业, 推广武术、龙舟、舞龙等传统运动项目, 帮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开发适合不同年龄群体特点的休闲运动项目。休闲农业融合民族体育运动, 传承了民族文化特色, 丰富了休闲农业内涵, 能够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2 休闲农业基本概念

2.1 休闲农业模式

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公共基础, 以休闲为主要目的, 以服务为最终手段, 以各类游客为目标客户, 结合农业和旅游业, 集一产、二产和三产业于一体。常见模式有主题农园、亲子农庄、休闲农牧场、户外拓展训练区等。

2.2 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

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旅游资源,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链, 拓宽农业产业和农村旅游服务业, 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 给新农村建设带来较好的经济收益, 促进城乡统筹, 增加城乡之间互动,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发现、保护和传承农村民族文化, 形成良好文明乡风。

3 休闲农业创意

休闲农业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设备设施、农事活动、民俗活动、农产品和地方民族传统等现有条件, 通过创意丰富内涵。包含有“产品、服务、环境、活动”四个方面, 贯穿于“衣、食、住、行、乐、育”等六个环节, 满足消费者“观赏、品尝、购物、劳作、体验、休闲和度假”需求。

4 民族运动简介

以笔者所在广西为例,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形式多样, 运动方式独特, 注重民族感情。开展有壮族的板鞋和投绣球、瑶族的射弩、苗族的爬坡杆和打草球、侗族和壮族的抢花炮、仫佬族的步虎掌和草龙舞、回族的摔跤、京族的跳竹竿、彝族的打磨秋、水族的赛马、仡佬族的荡秋千和打花笼以及深受各民族喜爱的打陀螺、题毽球、赛龙舟、武术以及舞龙舞狮等项目。

5 民族运动与休闲农业融合

发展民族运动契合休闲农业创意, 根据不同年龄层和消费者结构创设项目, 可以实现农业战略转型, 提升休闲农业吸引力, 对宣传推广和传承民族文化起到促进作用。融合民族运动, 注重个人和团队拓展体验和参与感, 使休闲农业从单一功能转向综合性功能。

5.1 明确项目制订原则

云南、广西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通过开展休闲农业和观光旅游, 发掘文化特色, 走人文旅游之路已取得一定的成绩。项目设置要结合当地特色旅游资源, 注重发掘历史来源, 以休闲运动、休闲健身为突破口, 与民俗文化融为一体, 扩大受众面和结构层次。

5.2 建立文化传承机制

项目设计和实施中, 要考虑文化要素和民族生境, 用整体观念去对待文化生态。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诸如“斗蟋蟀”、“斗牛士”等民间高手应该引导其将绝技传承下去。通过制订和撰写、出版该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和普及读物, 立足长远, 建立和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鼓励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培养建设人才, 提升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水平和工作能力。

5.3 拓宽项目参与受众面

根据不同年龄和人员层次, 充分利用消费者心理, 设立运动项目, 进行难度等级分类。如陀螺、投绣球、毽球、高脚竞速、三人板鞋、顶竹杠等运动, 不以竞技为主要目的, 注重参与和体验, 多安排和设计亲子运动和团队拓展环节, 在运动中锻炼团队合作素质、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5.4 挖掘休闲农业产业资源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运动项目外, 农事活动、农村动物等也可以引入休闲运动中。针对不同时令时节, 结合当地的农事活动, 创设真实或模拟场景, 重温或体验农村特有农事活动, 如挑秧、插秧、收稻子、挖马蹄等项目;亲近农村动物, 举办动物竞技等观赏性比赛, 如开展斗鸟、斗鸡、斗蟋蟀, 到斗牛、斗马、斗猪等。充分利用一切休闲农业资源, 做到随时随地, 运动无处不在。

摘要:借力和融合民族体育运动项目, 对丰富休闲农业内涵, 传承民族文化, 推动农村体育发展, 建设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休闲农业概念、特点和发展, 创意农业等角度, 对民族体育运动与休闲农业融合的主要做法和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少数民族休闲 篇7

关键词:民族休闲体育,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学

民族休闲体育以其鲜明的休闲娱乐的价值取向,千百年来备受人民群众喜爱,形式多样的民族休闲体育项目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在我国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绘画及民间艺术形式中都能领略到它的风采。以风筝为例,早在唐朝就被人们所吟咏记述,其余的如太极拳、养生术、跳绳、抽陀螺、荡秋千、踢毽子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娱乐活动。民族休闲体育曾经在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过独特的作用。21世纪民族休闲体育仍然在中国人的休闲领域中占有重要位置,并且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与研究的新视点。

1 民族休闲体育的概述

1.1民族休闲体育的概念

民族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里自愿参与,自主选择的多在民族节日和余暇时间开展的各种休闲、娱乐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以恢复体力和精力,缓解压力,愉悦身心,调节情绪,修身养性为主要目的,同时也是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而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

1.2 民族传统体育的休闲特质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融合多种民族文化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各民族传统的养生、健身和娱乐体育活动的总称”。民族传统体育散发着草原的芳香,传播着森林的气息,展现着水乡的风情,显示着高原的神奇,它那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地方色彩以及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娱乐性、表演性、健身性、群众性、挑战性、刺激性、冒险性、新颖性和艺术表现性等特性,而深受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如在1999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中显示:在我国体育人口对体育项目的选择排序中,武术和太极拳被分开来统计,分别占第11位和第12位[1]。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沐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数千年,经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体现了中国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自然观和人生观。中华民族在“仰观俯察”中,把“天、地、人”相联系、相统一,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和谐理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人生哲学”。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中国文化这种处处反映一种“休闲”的人生哲学的品质。武术、太极拳、养生、铜鼓舞、扁担舞、板鞋舞、荡秋千、舞龙舞狮、赛龙舟、放风筝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体现中国文化的和谐、悠闲理念的代表。人们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锻炼过程中,不仅体验了“闲情逸致”,而且提高了休闲境界。

2 民族休闲体育活动的功能

2.1 强身健体与愉悦身心的健身娱乐功能

民族休闲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把竞技、舞蹈、艺术、音乐、体育融为一体,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娱乐、健身的特点和艺术欣赏价值。又因为技术上的高难性、惊险性,造型上的民族性、艺术性以及配合上的默契性,而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游戏性。在其独特的运动方式中,注重民族感情、民族精神和民族理论,以民族的风格将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自然融合如板鞋竞技不仅可以提高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素质,而且还可以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在跳板鞋舞时,步伐豪迈而粗犷,充满了力量与活力。上肢动作丰富多彩,可手持彩扇、绸带、花伞、绣球等装饰物,配合各种花样的舞步动作,边走边舞,舞蹈者动作节奏性强,手脚协调并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把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力量美、动作美、节奏美。通过板鞋舞的练习,可以达到强身健体与愉悦身心的健身娱乐功能,又如壮族的舞狮是一项集武术、舞蹈、音乐、服饰融为一体的民族休闲体育项目,在变化多端的节奏中完成各种造型和表演动作。“鼓乐激昂雄狮起舞”,充分表达了其“动、静、惊、移、猛、喜、怒、醉、乐、醒”的独特语言[2]。这对表演者来说舞狮是集技能、体能、健身为一体的一项民族休闲体育运动,是一种极好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锻炼。因此,舞狮具有很强的健身性和娱乐性。

2.2 丰富生活的文化功能

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创造精神文明。社会文化的发展,使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享受着精神文化生活。文化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民族休闲体育可以满足人们对娱乐性、消遣性等精神生活的追求,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需要,可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求[3]。民族休闲体育具有健身性、娱乐性、表演性、观赏性、趣味性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民族休闲体育为人们在日益增多的余暇时间选择和安排休闲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方式,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融洽和睦的社会功能

民族休闲体育活动发生在节假日,重大活动场合以及人们劳作闲暇之时。广泛的群众参与性、愉悦身心的娱乐作用、强身健体的体育功效使得民族休闲体育成为各民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积极因子,起着交流感情、融洽关系、互促互进、和谐相处的社会功能。

2.4 体育旅游开发价值功能

民族休闲体育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以及互动参与性是它作为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的优势。不论是观看或是亲自参与体验者,人人都可以从中真切地领略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真谛、了解其文化底蕴、社会文化背景,感受到宝贵的旅游文化价值功能,体味民俗风情,获得身心愉悦,满足游客求新、求乐、求知、求动、求奇的心理,将文化观光、健身娱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内容,而且也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休闲体育的艺术娱乐功能和经济价值被充分挖掘,无形中出现了抢占娱乐市场,争夺消费群众的现象。因此,充分挖掘和开发民族休闲体育的旅游价值,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 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民族休闲体育的教育价值

民族休闲体育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个个体发展的需要。首先,闲暇时间内的生活质量决定人的生命质量,是人健康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也是民族休闲体育教育价值的追求目标。其次,每个人应在学校得到良好的民族休闲体育教育,获得在休闲中提高生命质量和身体全面发展的健身知识和手段。强调民族休闲体育教育价值在当代和未来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当前正在积极倡导的终身体育、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3.1 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是进行民族休闲体育教育的主要基地

“突出民族休闲体育的娱乐性,把民族休闲体育活动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是民族体育文化属性的回归。”民族地区高校具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具有完善的场地设施,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同时,民族休闲体育资源的优势迎合了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其文化特征和健身价值满足了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其投入少的特点满足了学校教育低成本的需要,其趣味性和娱乐性特点满足了学生的身心需要,其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满足了学生个性教育发展的需要。所以,民族地区高校是开展民族休闲体育教育的主要基地,民族休闲体育需要通过学校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教育,才能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随着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人文生活的日益丰富,大学生们对民族休闲体育这一娱乐性较强的锻炼方式的呼声也越来越强。今天,倡导健康第一、素质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学校体育,民族休闲体育是理想的切入点之一,既能满足学生身心健康的短期效益,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和展现个性价值的长远目标;既有“好玩”的特征,又适合时尚潮流的特征[4]。

3.2 民族休闲体育可以促进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适应终身体育的需要

将民族休闲体育纳入民族地区高校的体育课堂,可进一步规范和挖掘其形式和内容,使其成为一种更为普及的集艺术、运动、健身、娱乐为一体的运动形式。民族休闲体育具有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表演性等特性,可丰富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多样化、灵活化和个性化以及教材体系结构的多元化和乡土化。民族休闲体育竞争勇猛而不粗暴,情绪饱满而含蓄内向,趣味横生而不庸俗,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技巧性、艺术性和娱乐性。因此,大力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民族休闲体育特色课堂,不仅可以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而且可以使少数民族休闲体育教学不断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3.3 民族休闲体育的多元文化特征和社会功能,决定其具有较高的校本课程开发价值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休闲体育,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丰富的民族休闲体育项目,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各民族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些民族休闲体育项目中,有表现生产生活的,有反映宗教、祭祀活动和军事武技的,有表现民族风情风俗的,也有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的。这些民族休闲体育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趣味性、表演性、健身娱乐性等文化特征。同时又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经济开发价值等体育文化社会功能[5]。因此,民族休闲体育具有很高的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3.4 民族休闲体育教育突显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

素质教育这一命题,清楚地揭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即从人的本性上得到完善,从人的根本质量上得到提高,从整体功能上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体育活动作为大学生闲暇活动的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其重要性更加突出。这就给高等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民族休闲体育教育这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要进行一种新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民族休闲体育意识,最终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健康服务。同时,民族休闲体育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保留了体育强身健体,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等功效,而且由于减少了竞技体育的功利性,扩大了体育运动的自主性、娱乐性、实效性,从而增强了体育活动形式的灵活性、活动时间和场地的自由性以及运动强度的舒缓性。[6]因此民族休闲体育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天地,开拓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4 民族地区高校民族休闲体育教育教学与科研发展的对策

4.1 树立全新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我们把“增强体质”作为体育的唯一标准,并视为体育的本质功能。这种把体育效果误解为体育目的的甚至是终极目标的作法,产生了种种狭义的体育理论,在上世纪末期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体力失去了在生产力中原有的重要意义,现代生产的发展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虽然体育对劳动的重要性在下降,但在人类健康幸福生活中的地位却在提升,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服务方面的作用大大增加了。因此,学校和教师首先要更新体育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价值观、人才观。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以及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中娱乐、锻炼、学习、提高和发展[7]。高校实施民族休闲体育,对于充实课程内容和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等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是体育文化属性的回归。同时将民族休闲体育纳入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以保障民族休闲体育的顺利开展。

4.2 依托其民族背景进行办学,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

民族地区高校应依托其民族背景进行办学,积极开发特色课程,推动体育教育的教学改革,依据民族性和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厚实基础,挖掘课程资源,边行动、边实践、边研究、边提高。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休闲体育资源丰富,我们有选择性的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休闲体育项目进行改造,把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中,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民族休闲体育课程体系,不仅可以丰富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使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灵活化、特色化和乡土化,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民族休闲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凝聚力。

4.3 重点培养专业人才,带动民族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

高校尤其是体育院校应加强民族休闲体育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大批懂得民族休闲体育运动、休闲产业的人才,以带动民族休闲体育的开展,带动民族休闲体育产业在社会环境中的发展,适应整个社会对民族休闲体育的需求。这也是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5 结语

民族地区高校实施民族休闲体育教育具有很乐观的前景。为此,首先,高校体育应尽快将民族休闲体育内容列入教育和教学规划,从培养大学生民族休闲体育的态度、民族体育的休闲行为和价值观开始,对民族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来承传。其次,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开发民族休闲体育资源,多挖掘和改造一些民族休闲体育项目和活动,开发一些具有民族民间特色、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族休闲体育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第三,加快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加大学科建设,加强科研工作,使民族休闲体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更快地成长起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的富裕,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不断的提高,体育的发展越来越趋于人性化,“以人为本”,民族体闲体育使人融入体育、融入社会、融入自然,以缓解压力,放飞自我。因此,21世纪民族休闲体育教育必将成为高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以及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学与研究的新视点。

参考文献

[1]王言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4):167-168

[2]韦丽春.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体育成人教育学,2007,23(5):44-46

[3]周兵,赵全,郑旗.休闲体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5-6

[4]洪美玲,冯先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在休闲体育中崛起[J].搏击武术科学,2009,6(4):69-71

[5]韦丽春.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J].体育科研,2007,28(5):36-38

[6]吴学锋,万绪鹏.浅议休闲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教育价值和效应[J].网络财富2009(5):198-199

少数民族休闲 篇8

2006年西昌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凉山旅游已成为四川、西南乃至全国的热点和亮点。近年来, 凉山坚持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培育, 全面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 促进了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旅游内涵的不断丰富, 过去单一的观光游、风景游、自驾游等旅游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人们更多的想通过旅游参与到各种项目的活动中, 回归到自然界, 融入当地文化。因此, 户外运动休闲旅游将成为今后旅游业重要发展的方向, 凉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民族文化资源, 势必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到新的旅游项目中。凉山旅游如何实现新的突破和转型升级, 构建民族地区户外运动休闲旅游产业链, 值得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合理的规划。

2. 背景分析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 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 民族风情浓郁。凉山州地貌复杂多样, 全州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 海拔最高为5958米的木里恰朗多吉峰, 最低为305米的雷波大岩洞金沙江谷底, 年均气温14°C~17°C, 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干湿分明, 冬半年日照充足, 少雨干暖, 夏半年云雨较多, 气候凉爽;日照充沛。州府所在地西昌市, 海拔1500米, 年均气温16.9°C,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有百年常青之树, 四时不败之花, 天空洁净清明, 月亮晶莹皎洁, 素有“月城”之雅称。

2.1 现状

凉山旅游资源绚丽多彩, 邛海泸山、螺髻山、泸沽湖、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景点闻名中外, 是中国西部最佳阳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资源独具魅力, 凉山彝族火把节、彝族歌舞服饰和毕摩文化、泸沽湖摩梭文化、木里藏乡风情等异彩纷呈。州府西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有代表性的景区、景点160多个, 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7个, 4A级景区4个, 是观光、会议、休闲、度假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目前到凉山旅游最多的是到西昌, 更多的是观光游、风景游、自驾游, 主要的目的就是看看风景名胜;体验民族风土人情;品尝当地美食;购买旅游纪念产品等。这种旅游方式让人感到劳累而且花钱, 走马观花的看了、玩了、吃了, 到最好只留下了照片, 值得回忆和留念的感受却很少很少。政府职能部门对旅游业的开发和引导也还停留在现目前已有的项目和景区景点, 造成了目前旅游项目的老套、重复, 没有新意, 失去了旅游本身的意义和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作为政府和职能部门, 需要把握凉山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特色, 开发和规划新型旅游项目, 以满足广大旅客的旅游需求, 为凉山旅游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保持凉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

2.2 优势

围绕着把凉山建设成四川旅游次中心、伴随着川滇结合部“大香格里拉”旅游圈层的形成, 给凉山旅游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凉山已形成以西昌为中心, 公路为骨干, 铁路、航空为主的交通运输格局。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12000公里, 特别是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云南丽江-昭通高速公路。相互贯通的交通网络, 产生明显的“通道经济”, 将为凉山旅游产业建设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3年凉山州接待旅游人数2819万人次, 同比增长5%;实现旅游总收入130亿元, 增长37.9%。到凉山来的人越来越多, 旅游收入越来越多, 凉山旅游持续呈现“井喷”态势。

大凉山在四川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内, 是大雪山的支脉, 东北-西南走向。山地西侧美姑、昭觉一带为山原, 丘陵起伏, 顶部浑圆平坦, 林牧业发达。东南侧为金沙江谷地, 河谷深切, 地面破碎。大风顶一带为大熊猫分布区, 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凉山有着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 自然风光雄奇秀美, 自然、人文景观众多;凉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各民族历史悠久, 风情古朴动人, 是户外运动休闲旅游理想之地。

政府部门现推出的邛海泸山景区, 已有的休闲旅游项目有, 环邛海自行车、轮滑、垂钓、划船、龙舟、湿地徒步游、定向越野、登泸山等项目。凉山境内还有很好的自然自然可开发利用, 如: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龙肘山、甘洛"魔沟"、雷波马湖等。依托山地资源可开展的运动休闲旅游项目有野外露营 (户外拓展营地) 、森林穿越、攀岩、探洞、绳降等;依托山地或滩地可以开展山地自行车、动力伞、滑翔伞等;还可进行峡谷运动 (漂流、溯溪、溪降等) 等项目。针对自然资源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开发条件等, 确实可行的发现和规划项目、线路及其它附属设施。以新型户外运动休闲旅游项目使凉山旅游走上一条创新之路。

3. 策略研究

“回归自然, 融入文化, 注重参与”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反映了当代人们的主体的需求变化, 决定了未来旅游业的基本走势和整体格局。传统的旅游项目及方式已难以满足游客对旅游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旅游市场的需求出现了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因此, 充分利用凉山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特色资源, 开发适合本地区域, 具有特色的新型旅游项目, 成为凉山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生态、健康、户外运动休闲游项目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3.1 加快户外运动休闲旅游开发

将运动休闲融入到旅游活动中, 让游客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必将大大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游客的心理满足感, 这也是开发运动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重要目的。越来越多的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出现验证了现阶段国人旅游需求变化的趋势, 在这一社会需求背景下, 以休闲、养生、康体为主要内容的运动休闲旅游产业成为传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在创新思维下, 这些户外运动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将会成为凉山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首先, 政府和职能部门需要转变思想观念, 大胆创新, 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及游客的需求, 加快户外运动休闲旅游项目的开发, 为凉山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开辟一条新路。

职能部门需要组织专家和专业人员对凉山境内的户外运动休闲旅游资源进行认真的实地考察、分析, 结合地形地貌特征;气候条件和当地实际情况, 合理的开发可利用资源, 规划和建立安全可行的旅游线路和旅游项目。应加大支持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文化旅游开发, 本着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的开发原则,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 循环发展, 低碳发展, 尽可能的减少对自然风貌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干扰与损害, 突出特色。

同时, 还需要加大新型户外运动休闲旅游项目的宣传推广, 通过网络平台、电视媒体、新闻发布会等手段, 让更多的游客参与到这一更有意义的旅游活动中。

3.2 培养户外运动休闲旅游专门人才、规范管理

随着户外运动休闲旅游的不断升温, 参与到这一旅游项目的人群也越来越多。同时山难事故也时有发生, 现目前很多的户外运动休闲旅游都是由民间组织、网上社团、俱乐部的形式参与, 安全意识缺乏, 器材装备简陋, “AA制”自由结社活动责任不明确, 加之逃避景区管理, 聘请当地村民做向导, 造成事故频发。

政府和职能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建立户外运动休闲旅游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一是依托当地高校的运动与休闲专业, 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户外运动休闲旅游专门人才, 通过学习取得专职教练员和领队的职业资质证书。二是把具有专业特长和专长的管理人员送到各大俱乐部或高校对口专业进行培训学习, 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 使新型的户外运动休闲旅游项目得以合理和有序的开展。

户外运动休闲旅游和其它的一般旅游有所不同, 它具有创新性和探险性, 需要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 这就要求建立一支具有救护资质与能力的专业救护队伍。作为在野外自然条件下进行的旅游项目, 更应建立健全规范合理且安全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措施, 从根本上保证新型旅游项目的正常开展。针对不同地区的户外运动休闲旅游线路和项目, 需要建立报告制度, 杜绝“野游”;做出详尽的规划方案和安全预案, 确实保证万无一失。在户外运动休闲旅游产业中, 政府和职能部门提出总体的发展规划宏观调控, 控制户外运动休闲旅游市场的进入门槛, 制定相关的管理监督机制, 保障户外运动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 使其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3.3 构建户外运动休闲旅游产业链

户外运动休闲旅游的开发利用, 涉及到吃、住、行、游等方方面面。凉山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想在周边区域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突出重围, 必须另辟蹊径, 改变传统发展观念, 迅速进入转型升级阶段, 突出自身特色, 谋求旅游产业发展的最捷径。在思路转变上, 现阶段最适宜的是巧打运动休闲与养生概念牌, 突出旅游的本质——运动休闲与健康的核心理念, 用运动休闲旅游扩大影响, 吸引区域外游客光临。最终产生巨大的影响和良好的效应。一方面, 充分利用目前现有的景区、景点及旅游项目, 广泛开展彝族体育旅游活动, 使其成为当地品牌活动, 其次, 利用凉山“彝族火把节”这一民族文化品牌, 把彝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机的融合到旅游活动中, 体现出原滋原味的本土生态特色, 传承和弘扬彝族文化, 发展彝族传统体育旅游业。另一方面, 加大资金投入, 利用、开发、规划新的户外运动休闲旅游项目和线路, 根据需要建立与旅游有关的吃饭、住宿、休闲娱乐宾馆酒店。建立户外运动俱乐部及开辟户外以运动休闲旅游为主的新型旅游产品, 开辟出一个新的消费市场, 带动一个新生产链的形成 (如, 户外装备, 户外服装, 户外设施等) , 构建与发展户外运动休闲旅游产业链。

结论

凉山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为户外运动休闲旅游的开发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政府职能部门应强力实施“旅游突破战略”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发展,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尽快开发推出一批户外运动休闲旅游项目和线路;尽快培养一批能够支撑旅游产业科学健康发展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尽快建立健全户外运动休闲旅游管理制度, 构建户外运动休闲旅游产业链。把凉山创建成为四川精品旅游区布局中特色优势最鲜明、旅游产品最丰富、市场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凉山彝族自治州旅游政务网 (LSZTA.GOV.CN) .

[2]中国凉山彝州新闻网 (www.lszxc.cn) .

[3]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亚太分社.娃步网 (www.wabuw.co m) .

[4]王春雷.邢台市山区休闲体育旅游的开发策略研究[J].神州商贸, 2011.4 78-79.

[5]王春雷.休闲体育旅游带的构建战略[J].人民论坛, 2010.172-173.

[6]陈然, 熊冲.户外运动产业中政府职能思考[J].湖北体育科学, 2011.9.540.

少数民族休闲 篇9

就民族传统体育而言, 它不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 而且也是文化积淀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但凡民族传统体育无不是历史悠久、引人入胜、各具特色, 正因如此, 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具备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民族性。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 这些民族有着各不相同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 从而使得各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也都不相同, 如傣族的孔雀拳、纳西族的东巴跳等等, 这些都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体育项目, 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文化特色。正因如此, 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2) 地域性。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赖以生存和繁衍生息的空间, 由于受地理条件的影响, 形成了很多各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性, 如南方的赛龙舟、大草原的骑射、北方的滑雪等等, 这些体育项目基本都是在特定的区域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中蕴含了属于本地区的文化和风俗, 地域性特征非常鲜明。

(3) 健身性。无论任何一种体育项目都具有一定的健身性, 这也是体育本身的特性之一, 民族传统体育自然也比例外。而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性更趋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在健身的同时还能够养生, 太极拳就是典型的集健身与养生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4) 竞技性。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性和现代体育的竞技性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 它并不像现代体育竞技性所追求的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战胜对手, 它的竞技性是要在体育项目进行的过程中, 为了追求一种更高的意境而进行的竞技, 这其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5) 娱乐性。如果追溯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 很容易发现很多项目都源自于各个民族的生活, 为此, 民族传统体育中基本都蕴含着一定的娱乐性。如彝族在重要祭祀活动后的进行跳跃活动、耍龙等等, 其中无不蕴含着娱乐的成分。

2 休闲时代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瓶颈分析

目前, 全世界正在逐渐步入休闲时代, 在这一时代下, 各类休闲、娱乐活动必然会不断兴起。然而, 休闲时代的到来却对我国的民族体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致使民族体育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瓶颈,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过分追求经济性和政治性

当前, 民族传统体育逐步发展成我国一项重要的产业, 对于拉动地区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 使其演变成为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而完全忽视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如武术节、南狮竞赛等项目的开展,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扩大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但是这种高度竞技化的项目使得更多的群众只能成为观众, 导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丧失了群众参与基础, 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

2.2 全球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冲击

奥林匹克模式下发展的全球体育以其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产生了严重冲击, 加之我国体育主管部门将体育竞技比赛作为重点发展项目, 在此情况下, 具有现代消费观念的人们往往将西方的休闲体育项目作为体育消费和锻炼的意向。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 与当前全球体育所具备的广泛性和参与性有着极大差别, 所以民族传统体育在全球体育的强势渗透和冲击下, 只能拥有相对狭小的生存空间, 严重阻碍了休闲时代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2.3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科学化程度偏低

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整体趋势上看, 其科学化发展程度偏低, 难以满足休闲时代下全国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娱乐、休闲需求,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欠缺广泛性, 除了健身气功、太极拳、秧歌、街舞等体育项目经常在城镇开展之外, 其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未建立起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二, 地区发展不平衡, 缺乏完善的组织机构, 宣传力度不足。由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受当地风俗习惯、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所以导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缺乏科学组织和宣传的情况下, 只能够在本地区获取发展空间;其三, 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 体育项目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3 休闲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应对策略

3.1 开发适应时代特点和休闲需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开发适应时代特点和休闲需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为了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休闲时代这一背景下的发展, 应当对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深入挖掘, 从中选出一些适应时代特点、满足人们休闲需求的项目, 如摔跤、龙舟、赛马、武术等等, 这些项目中蕴涵的文化底蕴是现代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 其更加符合休闲时代人们对体育项目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 在此过程中, 我们不应对当前不受欢迎的项目予以否定, 而是要对他人的爱好和兴趣加以尊重和鼓励, 促使休闲体育时代百花齐放。此外, 在发展民族体育的过程中, 应当将健身娱乐、休闲消遣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结合到一起,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如制定严格的竞技规则;将体育项目融入到生产劳动、宗教礼仪、佳节欢庆等活动当中, 这样能够进一步彰显出民族传统体育的休闲性和娱乐性, 促进其在休闲时代下健康稳定发展。

3.2 用理性的眼光看待民族传统体育的取舍及创新

由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较为繁多, 加之项目本身又各具特色, 从而使得对其的取舍非常困难, 但是为了在休闲时代下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这又成为了眼下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首先, 在取舍方面,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受封建历史原因的影响, 从而导致了其内容当中含有很多没有科学依据的练习方式, 若是人们据此练习, 很有可能危害到身体健康, 所以, 对于这样的项目及其内容必须予以舍弃, 但在实际过程中, 还需要经过科学严谨的论证, 并使广大受众接受这一事实, 这样才能真正舍弃民族传统体育中不健康的内容, 进而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其次, 仅仅单纯地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取舍是不足以促进其发展的, 还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创新, 做到与时俱进, 以顺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趋势。在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创新的过程中, 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彰显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 赋予其现代气息, 使之真正步入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坦途。

3.3 拓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渠道

现阶段, 在休闲时代的背景下, 我国民族体育想要全面发展, 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 并不断对其加以完善。首先, 应当以保持民族特色及强调传统文化积蕴为前提, 加大对其学科体系与基础理论的研究。同时还应对学科的应用予以重视, 借此来使民族传统体育走进学校和大众生活, 进而使之朝着生活化、普及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其次,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为此, 应当加大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力度, 尽可能使其在全民范围内普及, 这有助于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再次, 在科技兴国这一大方针的指导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当以科学化为目标, 民族传统体育也不例外, 所以其想要得到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走科学化的道路。这就要求民族传统体育必须能够满足人们生活、休闲、娱乐的需要, 并充分发挥出民族体育本身的健身性及娱乐性价值, 促进人们生活朝着休闲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辉.民族传统体育休闲化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1 (5) .

[2]牛晓梅, 张瑞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休闲时代的发展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1) .

[3]胡小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休闲时代体现文化多样性[J].体育与科学, 2006 (2) .

[4]华章, 刘朋鑫.休闲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J].华章, 2012 (6) .

[5]陈永辉.民族传统体育休闲化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1 (5) .

少数民族休闲 篇10

1 海南民族休闲体育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中的经济作用

1.1 海南民族休闲体育在海南旅游中的现状

在海南的众多旅游景点, 适应现代人现代生活方式、体现休闲生活理念的休闲旅游产品正在盛行, 如体验民俗民风旅游和登山、探险、海钓、帆船、潜水、自行车赛等休闲体育旅游产品, 并对一般性的旅游产品有取而代之之势。

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之下, 海南休闲体育提到议程并放置重要地位。事实上, 在国际旅游岛的主角———旅游当中, 一般的、普通性的观光旅游产品正在走向衰微, 而社会休闲体育项目开展的很普及, 受到外地游客和当地群众的喜爱。

在海南的景点, 以三亚为例, 休闲体育已开展较长时间, 发展已较为成熟了。在这些休闲体育运动项目当中, 还开发进了具有海南民族风俗文化色彩的民族休闲体育, 有较强的消遣娱乐作用, 同时人们自主参与性高。比如具有表演性的跳竹竿在许多民俗文化景点开展的很好, 由于这一民族休闲体育互动性强, 又具有趣味娱乐性, 还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很受到游客的喜爱, 民族休闲体育与一般休闲体育二者互相辉映, 发展势头越来越红火。

1.2 开展海南民族休闲体育在海南国际旅游岛中的可行性

说到民风民俗旅游, 开展的旅游项目也大多数是山里探险、观看黎苗民风民俗的住宅、服饰和民族风情表演等, 虽然这能够了解民族文化, 但它们是静观的。有的仅是文化符号的组合和民族物品的展示。许多旅游景区民族休闲体育项目的开发较为单调, 大多是具有表演性的体育项目例如竹竿舞、舂米舞等, 海南民族传统休闲体育的众多其他项目例如射弩等很具民族风俗的休闲体育都没有开发。据调查, 海南民族休闲体育不仅在景点很受到游客的喜爱, 他们也强烈希望能开展更多的海南民族特色的休闲体育让他们参与到其中来。现在一些具有海南民族传统的体育也都在高校和中学开展起来, 由于其趣味性强易操作而受到学生的欢迎, 可见, 海南民族体育在旅游中的开发应该是具备群众基础的, 是可行的。在海南岛建设国际旅游岛应充分利用本岛少数民族体育资源, 可以预防旅游产品的老化, 又突出“海南”“国际”特色。

1.3 海南民族传统休闲体育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中的经济作用

笔者认为, 将民族休闲体育旅游的理念与管理引入休闲旅游的产品开发之中, 满足各年龄层次游客和实际需要, 从而突出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的海南独有的特色。从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长远发展来看, 为了丰富旅游的内容和保持兴盛的势头,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中, 开发海南民族休闲体育, 这是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发展的需要与趋势。

因为民族休闲体育既丰富了休闲旅游的产品结构, 也迎合了体育与休闲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可以优化海南旅游产业结构, 让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所以, 大力开发以民族休闲体育为主的体育旅游项目, 这是等于在旅游业当中增进了新的兴奋点和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能形成更大的与众不同的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 是推动我省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一大推手。将会促进旅游业的更大利益收获, 构建具有海南本区域特色的经济结构, 对整个国际旅游岛的经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2 海南民族休闲体育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中的文化意义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条例》里的第二十条有说到“鼓励发展各文化产业, 鼓励利用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民俗风情等文化资源, 培育具有海南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因而, 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当中注入民族元素、文化内涵显得非常重要, 因为这可以让国际旅游岛的旅游更具有民族性, 层次更高, 让国际旅游岛的多方面建设更具持久性。

2.1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注入民族元素, 彰显区域民族文化特点

鲁迅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以旅游为主角的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中, 开展具有本地域特色的传统民族休闲体育运动, 就是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注入了民族元素。只有注入了地域民族元素, 才能令国际旅游岛更具有民族文化内涵, 才更能走向国际化。

在全国, 海南岛是黎族的主要聚集地, 其特有的黎族文化就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开展具有本区域民族特色的民族休闲体育, 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 能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提高游客的参与度, 其特点能体现地方民俗风情, 蕴涵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彰显海南这一区域的民族文化特色。

游客在观赏海南这一传统的休闲体育的同时, 还可以参与这个体育项目, 让游客了解到黎族先民以前的生产生活方式, 对海南的民族历史有更多的了解, 从而对海南产生更多的认同感, 从历史民族的角度更多的了解海南人文, 同时又能够娱乐自我, 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这将会令国际旅游岛散发着更具有独特的海南文化魅力。总之, 外来游客会被这魅力吸引, 对海南产生更多的兴趣, 而这会产生好的连锁效应, 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海南, 对国际旅游岛的经济、文化的繁荣起到很大的帮助。

2.2 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

作为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国际旅游城市, 三亚有责任将自己本地域本民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展示给世人, 彰显自己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独特魅力。开展民族休闲体育运动, 是对海南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尤其是在海南的民族传统休闲体育当中, 有些项目是在三亚特别流行的。例如“打狗归坡”, 就流行于三亚一带黎族村寨。三亚市也是海南少数民族的聚集地, 有着丰富美丽的自然资源, 还有着深远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 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中, 应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 将民族休闲体育在旅游中充分展示出来它的文化性, 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也感受到海南三亚的民族文化, 提高海南三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也能够将海南的民族文化大力的宣传、弘扬和传承。因此, 重视海南民族休闲体育运动, 大力研究、挖掘、发展发展海南民族休闲体育势在必行。使其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促使良性发展, 这对弘扬优秀民族体育文化, 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人文环境具有重要的文化层面上的意义。

3 海南民族休闲体育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中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民族休闲体育作为民族性的社会文化能够在旅游中兴起是和社会环境有紧密关系的。首先, 国家政策导向起着关键性作用, 国家政策导向拓宽了体育旅游的客源市场。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引导居民增加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旅游消费, 拓宽服务领域。”国家的政策导向, 激活了体育健身、娱乐和旅游市场。为民族休闲体育在旅游市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中, 积极开发并发展民族休闲体育的作用, 对构建和谐进取的社会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1 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海南民族休闲体育是在少数民族百姓在自然的生活生产环境中进行的, 其体现的是现代生活中的人们“走进自然、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在忙碌的现代都市生活闲暇之余, 走进观赏美丽自然风光的旅游生活中, 自主的参与民族休闲体育, 其目的正是人们希望能享受民族休闲体育带来的健康、快乐、放松的同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因而, 民族休闲体育使人心安静、平和,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的关系。

3.2 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社会关系

民族休闲体育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亦能体现人和人之间和谐的社会关系。民族休闲体育的自主参与性广, 老百姓在欢快、祥和的气氛中主动地快乐地参与, 在运动的过程中经历了情感交流, 集体团结, 和谐协作的关系。例如跳竹竿这一民族休闲体育, 如果一个人的步伐有错, 则会令整个跳竹竿无法进行下去, 所以, 民族休闲体育所要求的团结和谐整齐协作的集体关系, 能让人们在其中构建起团结合作的融洽关系, 并且民族休闲体育又能令大家处在一个欢乐祥和的氛围中, 这是构建和谐社会所要求的一种氛围, 是体现和谐社会的一个音符。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能体现出社会的和谐, 所以, 海南民族休闲体育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中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摘要:海南民族休闲体育是海南少数民族的百姓在日常生活、生产当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郁地方民族文化的民族体育, 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契机下, 在旅游中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海南民族休闲体育这一产品, 对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具有经济、文化、社会层面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海南,民族休闲体育,国际旅游岛,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欧阳斌, 杨嘉.全球化背景下休闲体育的文化价值.文化广场, 2010-8 (下半月) .

【2】张红坚.国内体育旅游兴起动因的社会学探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第26卷.

上一篇:中、高职下一篇:中学作文批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