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探讨(共12篇)
内容探讨 篇1
随着采矿事业的不断发展, 地表矿产资源越来越少, 使得矿产企业只能通过开采地下的矿产资源保持持续发展。由于井下采矿的风险较高, 地质情况较为复杂, 在开采前进行井下测量工作至关重要, 这关系到采矿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 探讨井下测量的内容与实施途径对矿产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井下测量工作的特点
相对于地面测量工作, 井下测量工作因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与地面测量存在很多不同,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1) 井下测量主要是测量巷道, 确定巷道及回采工作面的位置和高程, 为开展采矿工作提供数据和资料;2) 井下测量主要利用导线进行测量, 其布线方式为支导线、符合导线与闭合导线三种, 支导线主要实施于测量施工中, 符合导线和闭合导线则在巷道贯通后进行联测时进行实施;3) 井下测量空间狭窄, 工作环境潮湿且光线不足, 巷道内管道、车辆与行人相互夹杂,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测量工作;4) 井下测量对精确度要求较高, 如巷道贯通和平面测量等与导线测量的精确度密切相关;5) 井下导线的测量采取“后前前后”的方法, 导线点一般布设在巷道顶板的位置。
2 井下测量工作的内容
为了保障采矿作业的安全高效, 井下测量人员需要掌握工作内容, 保障测量工作的顺利开展。井下测量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 依据采矿工程的实际情况, 建立和完善井下测量的控制体系, 并以此为基础掌握采矿工程的进展情况;2) 认真考察和测量采矿工程地表环境, 制定完善的地下矿产资源开采计划;3) 在采矿作业地表区域的合适位置设置观测站, 对采矿区域地质和地层情况进行有效监控, 分析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可能对地表产生的各方面影响, 避免开采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影响采矿人员的生命安全;4) 跟踪采矿作业的进度, 认真考察井下作业的环境, 并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预测, 制定针对性的安全防护措施, 以保障采矿作业的安全。
3 井下测量的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
3.1 测量工具的准备
在选择好合适的测量仪器后, 测量人员需要认真检查测量工具的齐备性, 如记录本、钢尺、笔、垂球和垂子等。在使用测量仪器时, 如果出现气泡没有居中或者指标差超出限定范围等情况, 测量人员需要及时进行检查与校准, 并对仪器的固定程度进行定期检查, 避免测量过程中因无调整工具而影响测量工作。
3.2 测量资料的准备
在开始井下测量工作前, 测量人员需要明确分工, 避免漏带测量工具, 并将同一位置测量数据记录在一起, 以便于随时查看数据, 保障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 如果测量过程中需要进行坐标的定向挂线, 测量人员要认真检查起算坐标挂线情况, 避免再=在出现问题后到地面解决而耗时耗力, 影响测量工作的进展速度。
3.3 井下测量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 测量人员开始井下测量时需要注意工作的环境, 依据测量要求、工作量和井下作业的人数, 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 确保井下测量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其次, 如果巷道中风流较大, 需要采取有效的挡风措施, 在工作的过程中关掉抽风机。如果测量线路和运输线路相重合, 则需要申请延长测量时间, 保证测量工作的质量。最后, 如果测量中巷道出现了雾气, 测量人员需要缩短导线长度, 如果这样仍然无效则需要改变测量线路或者测量时间, 以避免雾气对测量视野和测量仪器的影响, 保障测量的精确度。
4 保障井下测量工作质量的措施
4.1 正确进行放样与贯通测量
一方面, 测量人员在进行井下测量时需要注意正确放样, 并依据放样得到的中线与水准点判断出断面的中心点, 而中心点的挖掘则通过布置炸药或者利用机械设备进行。在巷体初步成型后, 测量人员需要利用中线进行放样与衬砌施工。测量人员在巷道贯通后需要测量巷道横纵向的误差, 以便于对其进行适当调整。另一方面, 如果采矿工程的情况较为特殊, 对放样的要求比较高, 测量人员需要采取贯通测量的措施, 然后依据实际情况调整误差, 保证放样误差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最后进行平差坐标和高程坐标对施工中线进行适当的调整, 测量人员在进行井下测量时需要详细记录数据信息, 并在完成测量后绘制井下的环境图。最后, 测量人员需要对井下的设施设备进行测量, 保证其正常运行。在测量工作中, 测量人员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 保证测量的精度, 并对数据资料进行实时分析与处理, 以提高测量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保障矿井生产的安全与效益。
4.2 注重井下测量的控制
为了有效控制井下测量工作, 测量人员需要建立高程系统的控制平台, 从井下和井上两个方面进行联系测量。如果工程为斜井施工的方式, 则测量人员需要测量矿井高程与平面, 而常用的三角形测量方式即为对矿井平面采取的联系测量。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 测量工作中也需要采用先进技术, 如激光垂准仪和光学投点仪等。在进行井下测量工作时, 测量人员主要通过导线与测角网等测量地面平面, 以水准网和电磁波等测量高程, 并按照巷道形状及其断面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地下测量控制措施。如对小型采矿工程的测量采取中线控制的措施, 高程控制通过测距仪进行测量。
4.3 科学把握测图的比例
由于井下测量有着较高的精度要求, 所以测图比例的要求也比较严格, 测绘人员需要按照工程的规模和基建工程深度的实际情况绘制井下的地形图。在进行地形图的测绘过程中, 测绘人员既需要将主体工程的设计绘制其中, 又需要将附属工程的设计绘制其中, 并仔细分析岩体掘空以后对地面环境及地形地貌的影响。同时, 测绘人员需要依据工程不同阶段的测图比例要求, 科学把握测图比例, 如规划阶段的测图比例为1:500~1:10000, 施工阶段的测图比例为1:200~1:2000。只有把握好测图比例, 才能保证测量的精度要求。
5 结束语
总之, 井下测量工作内容繁多, 对测量技术和测量人员的工作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关系到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测量人员需要把握依据井下测量的特点, 熟知井下测量工作的内容, 做好井下测量的各项准备工作, 注意把握测量中的注意事项, 处理好正确进行放样与贯通测量、注重井下测量控制和科学把握测图比例等各个环节, 才能真正提高测量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推动矿产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欧传阳, 马韬, 陈晨.浅谈井下测量的内容[J].江西建材, 2013.
[2]陈栋栋.井上下控制测量方法与精度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 2014.
[3]冯海军.浅析采矿工程井下工程测量工作[J].科技与企业, 2014.
[4]谢志军.采矿工程中井下测量工作的重要性分析[J].科技资讯, 2014.
内容探讨 篇2
关键词:成本会计内容;界定;完善;发展
1 成本会计内容的界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成本会计不断引入新的内容,成本会计的范围越来越广。当今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成本会计包括以下内容: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主要理由是:
仍未摆脱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只注重生产领域的产品成本,而忽视7其它环节和其它方面的成本,其结果是成本信息失真,造成经济决策失误和成本失控。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成本在企业总费用中的比重已不断下降,而与产品相关的研究设计、供应、服务、销售等活动引起的成本将不断上升;其数额甚至远远超过生产成本。
将成本会计与成本管理混合在一起,不能突出成本会计的中心,达不到成本会计的目的,不能明确各部门职责。成本会计不管是包含于财务会计之中还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本质特征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中心只能是成本核算,更具体地说,成本会计的所要研究的就是向谁提供成本信息、提供哪些成本信息及成本信息的提供方式问题,成本会计的目标即会计主体在特定历史时期与环境中对成本会计工作所追求或希望达到的预期境地或标准始终是利用成本信息资料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然而由于成本会计内容走人了盲目横向拓展的误区,使成本控制、成本分析这些曾经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因成本信息的失真而失去了其效用,因成本项目的过于简单而使控制缺乏针对性,因而实现不了成本会计为成本管理服务的目标;另外现代成本管理决不是某一部门的工作,而是企业各个部门及全体员工的责任,会计人员不可能承担现行成本会计赋予的成本预决策。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职责。
将与成本有关的价值问题全部罗列到成本会计中,造成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学科大量内容的交叉重复,不利于学科建设。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是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成本计划、成本分析、成本考核也只能是财会人员与其它管理人员共同利用成本信息所开展的工作,将其归八财务管理学科更为合适。
未能对成本会计中最本质的“费用”要素及成本会计基础理论、成本计算模式及成本计算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使成本会计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未能在实践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总之,笔者认为现行成本会计在完善发展过程中纵向深入不够,而走入了横向扩充的误区,而泛滥和肤浅是联系在一起的,现行的成本会计教材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成本会计的内容应该是:成本会计基础理论,这是成本会计的基石;“费用”要素的构成及反映方式和成本计算模式及方法;成本信息报告模式;计算机在成本计算中的应用、完善和发展成本会计也只能从以上几方面人手。
2 成本会计的完善和发展
成本会计的内容指明了成本会计完善和发展的方向,根据现行成本会计的实际情况和现代管理的需要,迫切需要完善和发展成本会计,笔者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点看法。
2.1建立成本会计假定问题
成本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建立成本会计假定和确定成本会计原则应是发展和完善成本会计如一项重要内容。成本会计应建立以下基本假定作为成本会计工作的前提。成本对象假定。即在成本核算中要根据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确定费用的“归宿”,也就是确定成本核算的空间范围。成本对象可以是某种产品、某项经济业务、某个生产环节、某道工序、某个班组、某个车间或某个制造中心。显然成本对象具有层次性;公平分配假定。由于成本对象具有层次性,当成本管理需要的信息资料和费用的“归宿”不一致时,原归集的费用需要在不同层次的成本对象之间转移。如车间照明贵的“归宿”只能是车间,但当需要计算某种产品或某个班组的成本时,原归集的费用就需分配落实到产品和班组头上。公平分配假定就是指这种费用的转移是和其实际受益情况相吻合的。
2.2成本会计一些基本概念的界定问题
准确界定支出、费用、生产费用、成本及成本会计对象等基本概念,是完善和发展成本会计的另一项重要内容。现行成本会计对这些基本概念界定不清,同一概念在不同场合的内涵和外延不同,其相互关系不明确;成本会计对象的表述既不统一、又欠科学。笔者认为:支出应是企业资产的流出,是一个会计主体与外界发生的一种交换关系,它属于收付实现制的概念。支出应具有下列基本特征:(1)支出的发生必然伴随着资产的减少;(2)是会计主体与外部发生一种交换关系:(3)是可以以货币计量的;(4)其计量是以实际发生为标准的。而费用则是和收入相对应的概念。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同业务环节发生的。为了组织和管理生产、或是为了制造产品、或为了销售产品、或为了获得其它收入而发生的耗费。这种耗费要和收人相配比,以营业收入来抵充。至于成本,马克思认为是商品生产中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这是成本理论的基础,它揭示了成本在经济学意义上的内涵。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生产环节重要性的下降;成本中知识含量的逐步增加,产品的成本结构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有研究表明:产品的开发和服务成本在整个成本中的比例已达到45%。因此传统的成本概念难以全面界定和计量更广义的企业资源耗费,也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价值形态远远超出了人、财、物的范畴,成本也不再仅是财、物和人力活化劳动的耗费,成本应定义为:企业为特定目的而发生的资源耗费。它揭示了成本在会计学意义上的内涵。按照这一定义,产品成本应是产品,人研究开发到售后服务整个过程所付出的代价。包括上游成本(如研究开发)、中游成本(生产加工)、下游成本(如售后服务)。还应包括环境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和社会成本等。只有这样本能使成本会计系统的运行过程与经济运行主体的全过程相适应,才能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至于“生产费用”概念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值得商榷。而成本会计的对象应定位于成本核算,这样既能使各门会计学科的列象涵盖整个会计学科,又避免不同学科的交叉重叠。
2.3关于成本构成要素及成本计算模式和方法问题
探讨住宅的装饰技术设计内容 篇3
引言
住宅的装饰设计主要依靠多种运用方法,考量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设计完成整体装饰效果。充分的利用装饰中的线条特征、颜色变化、结构布局完成创新创作设计,对合理有效的生产功能进行处理区分,从而提高人们日常生活的要求,提升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室内环境的心理状态。
装饰设计基本内容
1.空间结构布局
装饰设计首先从整体出发,以合理的空间设计方案为基础,营造美的设计任务要求。立足提高住宅空间的设计形象要求,不拘泥于固有的设计空间效果,可以对部分空间进行搭建和拆除,提高空间的变化感。
2.色彩、光影变化
室内装饰受色彩和光影的变化影响较大。不同的色彩布局和光影变化,给人以不同的情绪心理变化,映射人们心理变化。良好舒适的色彩和光影变化,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运用色彩和光影可以对空间布局内的设计进行改变,提高功能分区,提高美学效果,明暗对比预示不同的美学效果。消除黑暗阴影感,提高阳光的散射和柔和自然度效果,将阳光映射到自然空间内,提高室内大自然美学效果,确保在室内可以更多的感受到舒适的色彩和阳光。
3.装饰陈列美化要素
在室内装饰中,空间上的家具结构不可缺少,例如,墙面的装饰、房梁的装饰。结合不同功能性要求,采取不同的装饰功能处理效果,从而满足城市完美装饰设计的基本要求。充分的利用痌装饰材料,提高室内装饰效果,以不同的装饰风格为基础美化装饰布局。对室内的家具、灯、地板等进行材质、颜色选择,塑造装饰设计的不同特性,完善装饰和实用的协同性效果,确保功能和形势的合理统一,从而有效的提高室内装饰实际的合理性,体现富有个性化的装饰设计。同时,加强室内绿化装饰要素,将花木进行移栽处理,利用绿色植物,提高室内空间自然美感,从而完善室内美化效果。
住宅装饰基本原则
住宅装饰的目标是提高室内环境的适宜居住程度,满足人们日常的休息、工作生活。为了提高住宅装饰设计内容,提高装饰效果,重视室内装饰色调效果,是改善室内装饰设计的主要方法。根据住户对室内功能的不同需求,考虑功能性作用,选用切合现代化装饰设计标准的创新设计方法,提高装饰设计协调统一效果,确保装饰住宅的合理性。融汇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条件,以民族特色为文化设计基调,区分不用设计要求,完善设计效果,提高人们对于装饰审美的认同度。室内装饰的空间主要依据上下、左右合为而成,需要对地面、墙面和顶棚进行装饰处理。根据装饰室内的需求,对室内装饰进行创新改进,提高室内环境装饰的美观效果,确保地面、墙面和顶棚的切合效果,从而满足室内装饰所追求的效果,提高装饰空间的设计变化内涵效果。
1.地面装饰
地面与人接触较多、较近,在装饰设计中需要保证装饰地面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性,注重地面图样的选择,完善地面结构施工效果。通过空间环境设计衬托气氛,地面的颜色与地捧、墙面的装饰要切合,与家具要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在地面图样选择上,需要保证图案的完成、独立,具有合理的连续性,图案的导向规律。例如,门厅、过道的地板突出显示,提高其特殊空间功能化分的作用。地板的图样要具有活泼、多样、不重复或少重复的效果,一般多采用不规则的或自由分布的图样进行设计。地板的搭建施工设计需要满足地板的物理结构特性,注意地面平整结构,确保安全施工、合理施工,而不能单一追求设计图样的美观效果,更需要考虑防潮、防水,在铺设过程中为地板预留一定的伸展空间。利用地板的木质特性,合理的选择保温和隔热的效果。
2.墙壁装饰
住宅装饰中,墙面与人的实现呈现垂直的状态,是人们日常可以近距离接触的装饰部位。因此,在装饰墙面中需要重视装饰设计的合理性、美观性。装饰墙壁装饰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保证整体和谐效果,墙壁的装饰需要确保隔音、保暖等因素,加强墙壁装饰设计空间效果,提高墙壁装饰平整程度,充分考量墙面的色彩、材料结构需求,依据艺术标准完成不同空间墙面的需求。
3.顶棚的装饰
顶棚是室内装饰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部分,因为处于头顶,具有强烈的空间感。一旦受到人们的注意,就对整体装饰产生一种极其的环境透视效果。配合不同的灯具提高光感敏感对比效果,提高顶棚装饰的丰富色彩,确保顶棚装饰的合理性。合理的搭配灯具,避免出现灯具过多,造成装饰头重脚轻的现象,直接影响顶棚的装饰设计和谐效果。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重视室内空间整体的协调,以简单平整顶棚为主,配合灯具搭配,对不同的功能区域进行凸显处理,确定室内空间的功能划分。例如,在客厅的顶棚装饰上,住宅会选用全包石膏板吊棚或半吊棚,增加空间的立体感,搭配灯具的照射,营造明暗对比度效果,提高室内装饰效果。对于卧室的装饰设计需要满足空间感,以简洁的艺术设计风格,营造安全舒适的休息环境。对于阳台顶棚,因建筑结构的悬挂处理,一般需要做全包吊顶处理,从而改善称重问题,防止阳台下沉的问题,提高吊顶长效美观。
结语
综上所述,住宅的装饰设计方法在遵循技术装饰的标准的前提下,提高住宅功能性装饰特点,重视色彩区分、完善空间设计结构、明确功能分区、加强装饰细节处理内容。从装饰的各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高住宅装饰设计的基本要求。
软件维护的内容探讨 篇4
软件在交付使用后, 为了改正错误或满足新的需要而修改软件的过程称之为软件维护。
1 改正性维护
任何大型程序在使用期间用户必然会发现程序错误, 并且把他们遇到的问题报告给软件开发人员, 然后有开发商对程序进行诊断并改正发现的错误, 再交给用户使用。2009年试运行的民航气象传真广播系统中, 需要将实时库中的记录定期迁移到历史库中, 但由于迁移失败导致使用历史库中数据的客户端程序无法使用;另外大量记录积压在实时库中, 造成实时库对应的表空间满, 从而导致实时库中的表记录无法更新。这是典型的一个改正性维护实例。
2 适应性维护
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发展非常迅速, 经常推出新操作系统或旧操作系统的修改版本;另一方面应用软件的使用寿命却容易超过十年。以我单位使用的填图前置机为例, 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使用已有十年, 操作系统仍然使用WINDOWS 98, 而对于外部设备的适用性, 它要低于更高版本的操作系统, 而使用高版本的操作系统又支持不了原来的应用程序, 而改造原来的应用程序到投入运行的效率, 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低。应用程序不识别外部数据的情况有时也会发生。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的功能之一就是将用户通过自动观测系统发送的报文转发给相关目的主机。2007年新安装的自动观测系统 (MIDAS IV) 替换原来的自动观察系统 (MIDAS 600) 后, 数据库系统不能收发本场实况报文, 经过仔细分析和测试, 发现是由于两个的控制字符不同, 这就造成数据库系统无法正常收发报。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是修改数据库系统程序源代码。
3 完善性维护
当应用软件进入稳定运行期后, 用户会有一些新的需求, 这就需要完善应用系统的功能, 为了满足这类要求需要进行完善性维护。仍以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为例。某些气象资料的入库工作, 软件开发商只留了相应的功能接口, 相应的数据提供需要另外从各自的系统提取、转换并传送给数据库系统, 而这部分工作是不得不由维护人员来完成。由维护人员去编写适合功能接口的程序代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也有可能影响原来应用程序的工作效率。比如雷达资料、自动观测资料、预报的产品, 不仅要了解相应应用接口规则, 还要了解各个资料的通讯规则, 产品的形成过程。还有就是要掌握一种开发工具。所以, 对于这种完善性维护, 工作起来效率不是很高。
4 日常维护
日常维护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 一般来说只要应用文档写的很详细, 维护工作都能顺利完成。在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中, 日常性维护有很多, 例如对文件系统的检查, 查看是否有空闲空间;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检查, 检查数据库表空间的使用情况, 检查数据库是否正常运行, 检查数据库侦听进程是否在运行;对消息中间件系统进行检查, 检查队列管理器是否在运行, 检查通道的状态;对各个应用进程进行检查, 检查其状态是否正常。为了满足用户需要, 还经常要对数据控制表进行修改来增加新的资料。对某些资料的处理, 程序文档里并没写明有好的处理办法, 例如对程序认为是错误的资料或对用户来说是不需要的资料, 这些资料如果不及时处理, 最终会造成应用系统瘫痪。如果通过修改控制数据进行处理, 一天这几百条的消息, 对维护人员来说工作量是巨大的, 用维护软件去处理时, 有可能在软件中引入潜伏的故障, 从而降低了软件的质量。
5 结论
与软件维护有关的绝大多数问题, 都可归因于软件定义和软件开发有缺点。有时合理的要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将引起用户的不满。理解别人写的程序通常非常困难, 而需要维护的软件没有合理的文档, 或文档资料不足, 则会出现严重问题。当要求对软件进行维护时, 不能指望有开发人员给我们仔细说明软件。因为维护时间很长, 因此, 当需要解释软件时, 往往原来开发程序的人已经离开了。
所以, 我们应该推广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开发软件的成功的技术和方法, 消除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错误观念和做法, 开发出优质的应用系统。
参考文献
[1]克鲁奇特, 阿斯顿.软件工程过程[M].施平安,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班会课内容系列化的初步探讨 篇5
班会课内容系列化的初步探讨
班会课内容系列化的初步探讨・ 一组 太仓 费佳玉・ QQ:624309594摘要:当前从管理层到班主任都对班会课表现出相当的重视,不仅表现在课程开设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保证和规范,而且班会课的针对性和教育实效也越来越被重视。然而班会课的开设缺少规划,没有长远的教育目标,较多地处于零散状态,使班会课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重视班会课内容的规划并使之系列化,是提高班会课实效的重要举措,是当前主题班会课急需解决的问题。关键词:主题班会课;系列化;规划;实效班会课是班级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通过班会课的开设,沟通师生情感、启迪做人知慧、增长德育素养、创设和谐班级……从而引领学生完成从他律到自律,从自育到自塑的理想育人轨道,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都起着重要作用。一、当前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的现状1.班会课普遍得到了重视。在当前应试教育砝码不断加重的同时,加之社会舆论偏差、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德育教育乏力,使得在校学生的德育素质存在较多问题。可喜的是教育工作者清醒地意识到当前学生的不足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班会课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虽然被提出而且被教师所重视,但实际上真正能够发挥育人作用,影响学生德育素质是相当有限的,班会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最有效途径。因此从班会课的实际操作者,学校层面、班主任层面都对班会课相当重视,每周一次的班会课是绝对不能挤占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校对班会课作用的认同,体现了对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视。2.班会课的内容零散杂乱。由于国家各部门对教育的“重视”,要求在学校课程中开设诸如青春期教育、禁毒教育、国防教育、艾滋病教育、慢性病防治教育、环保教育等等一系列的课程,而且每个学期都有具体的课时要求,而学校课程的开设及课时数的.确定又必须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来设置,不能随意增减,在应试压力下,权衡后也只能在主题班会课上进行这些内容的教育,使得班会课的开设内容五花八门,教学的内容也显得较为零乱,班主任成了任何课程都会教的“百搭”。因为内容的零散和任课教师的非专业化,使得班会课在有些方面的教育效果不够理想。3.班会课缺少系统的教材作指导。班会课的开设及授课内容一般由学校或班主任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主题,具体的课程实施由班主任或学生来操作,没有具体的统一的教材供参考,加之各校各班级的生源特点不同,班会课的针对性、侧重点不同,造成了当前班会课缺少长远规划,以零时主题居多,东一榔头西一棒现象突出,教育目的没有系统性,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开好一堂班会课的层面,没有考虑到把班会课上成系列的主题教育课,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和随机性,因此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和培养目标作用不明显,其得主题班会课的教育效果不尽人意。二、班会课内容系列化的必要性班会课内容系列化是指在学校或班主任的规划下,班会课内容在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在某个主题上,通过成系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课程的实施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它们是德育总目标的细化和分解,而最终又归一到德育的总目标上来,即通过一系列而非单独的课来实现德育目标。班会课内容的系列化是有效班会的理性思考,是基于对提高班会课效果,对学生产生持续影响的现实教育需要,是独立班会课的延伸和拓展。促使班会课系列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教育目标要求班会课内容系列化。对某些内容的教育教学,光靠一节课有时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德育工作要内化到学生心灵深处,更是需要从不同侧面来实现授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另外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教育,有利于把问题由浅入深地加以分析,切实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再者,教育内容也需要有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光靠一两次主题班会就解决全部问题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教育的规律。2.多维度的教育需要班会课内容系列化。教育是有意义有目的影响人的过程,是一个比较长久的转化人的过程,需要通过不同侧面,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才能发挥教育的作用和达到教育目的。比如在进行起始年级的习惯养成教育中,不仅仅要告知学生需遵守学校的哪些规范,更需要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来让学生认识到遵守学校规范的必要性,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言行举止。 3.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给孩子时间。学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其特定的规律,应该跟据学生情况、班级实际来制订教育内容,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班主任经常会碰到教育学生时,学生当时态度诚肯、虚心接受,但时间不长又犯错误了,这是相当正常的,否则教育就不会这么难,也不会存在问题学生了。正因为教育是影响人的活动,是一个需要用时间来验证效果的活动,是一门慢的艺术,所以班会课的开设通过系列化来不断地对学生加以教育和影响是相当必要的。三、班会课系列化的组织形式对于系列班会课来讲,每节课的内容都是围绕着某一主题,每节课在主题中所处的功能和作用也不尽相同,根据授课内容及在主题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来分,系列化的班会课一般可以分为并列式和递进式。1.并列式的班会课系列,即每节班会课的内容从几个不同侧面,来表现突出同一个主题,说明阐述同一类问题,各课之间只是横向存在关系,所授课程不存在先后次序问题。如感恩教育系列中的感恩家人、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等等,各课之间相互依存度不高,也不需要通过哪一课来进行铺垫,各节课均可以单独授课,增加或缺失某一课对整个教育效果影响不大,先后次序也没有明确的规定。2.递进式的班会课系列,即每节班会课需要解决的目标任务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各节课的教学内容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为了前后连贯和有条理性,课与课之间存在先后次序,不能颠倒,有着特定的方向性。同样以感恩系列为例,班主任设计时就故意从感恩同学、感恩家人、感恩社会由小到大逐步递进,有先后的依存关系,缺失了其中的某一课,下一课的内容衔接不好,整个教育内容则会显得零乱。四、班会课的系列安排思考班会课的设计安排需要有长远的规划,要以保证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接受比较全面的德育教育为出发点。学生所处年级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也不相同,因此班会课的教育目的任务侧重点也要体现出不同,建议安排如下。初一年级学生刚升入初中,由于年龄小,思想单纯,做事没有恒心,自控能力差等因素并存,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是要求上进的,也想在进入初中后好好表现,只是一下子很难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小学时的各种陋习不能在短时间很快改正过来。因此在初一上学期重点需要加强中学常规教育、礼仪教育、亲情感恩教育,以此来强化学校纪律,规范学生言行,懂得尊重师长,以尽快适应中学生活。我校在初一新生入学后不是急于上课,而是聘请部队官兵到校为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让他们在一入校便接受严格的纪律教育,使学生快速入轨,及早树立初中与小学不同的思想观念。初一下学期可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爱校、爱班、爱集体教育等。初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学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同时在心理和生理上也发生了变化,处在从少年到青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开始考虑人生的目的,意义,但思想不稳定,散漫,逆反心理重,因此重点通过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进入青春期后自身生理上的成熟变化和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克服弱点,奋发向上。着重进行青春期心理指导,进行励志教育。初二下学期以爱党、爱国、爱家乡、爱校、爱同学、爱家长的教育,开展忠心献给党,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的系列活动。初三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大,身体发育较快,生理和心理想对成熟,而且面临毕业中考,对升学考虑较多,较多的同学会在思想上对自己严格要求,自律意识和学习目的性明显增强。当然也有少数学生会因成绩不理想,缺乏上进动力而自暴自弃,反而各方面表现越来越差。因此初三学生重点需结合毕业升学,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处理好学习与休息的关系,干劲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当然,一个完整的班会课系列可能涉及较多的课时数,也不一定必须在某个年级内全部完成。还是要根据学生实际,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班会课教学。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用在班会课教学上同样相当贴切。五、班会课系列化面临的困难及实施建议使班会课内容系列化是班会课教育现状的要求,是提高班会课质量的重要保证,要让班会课内容形成系列,成为学校班会课的课程和校本教材,不仅存在着编撰内容工程量太大,而且各学段的内容重点不同,目标要求各异,所以让班会系列化且符合学校实际,面临的困难是相当大的。(一)存在困难1.缺少专门的人才开发系列化校本教材。把相关的内容组织起来形成系列,不仅需要统筹兼顾教材的难度,还要考虑教材的广泛适度,这需要通盘加以考虑。仅靠班主任自行编撰,不仅时间精力不够,不能与其它教师进行很好协调,编写的内容局限性也较大。另外主题班会课的内容,有些是涉及比较专业的内容,比如心理健康,国防知识等,这些内容看似简单,然而要编撰较高层次的校本教材,也不是件易事。2.缺少管理层的有力推动。当前管理层比较重视班会课的开设意义,肯定班会课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没有把班会的教材提到该有的高度,当然也有认为班会课不一定要有统一的教材。班会课不用统一教材,不等于教师上课时没有精心准备,反之有的班主任为上好一堂堂的班会课,背扣花费的时间精力比文化课多得多。给教师提供适合的班会课教材,而且是成系列有针对性的,相信可以让很多青年班主任从中得到启发,通过二次开发后便能轻松使用,班会课的效果也更好。(二)实施建议1. 做好整个初中阶段的班会课内容系列化规划。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对整个初中阶段的班会课教育内容作一梳理,明确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确定哪些教育内容需要进行系列化教育,哪些内容只需要零星班会课即可达到教育目的。2.以区域(学校)为单位开发适合当地区域(学校)特点的班会课系列教材,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投入到班会课教材的开发整理中来。若以区域为单位,那么集中区域内比较专业的人才进行班会课系列化开发,还是比较可行的。而集中学校的班主会进行班会课内容系列化编撰,尽管在专业层次上有所欠缺,但有着贴近学生认知特点,更易让学生掌握的特点。对会计核算内容若干问题的探讨 篇6
【关键词】 会计核算 内容 分析
引言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确立了五个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其中,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个要素构筑资产负债表,所以也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和支出两个要素构筑收入支出表,所以也称为收入支出表要素。下面就对预算会计要素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1.关于负债表的三个要素
在资产负债表三个要素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中,资产、负债是所在组织(营利组织一企业、非营利组织一财政、行政和事业单位)共有的会计要素,而净资产是预算会计中特有的。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在预算会计中,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企业会计中称为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有着不同于在企业会计中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1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通常不使用“拥有或控制 ”这一企业会计常用的确认标准,而使用“占用或使用”这一标准来确认资产。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具有取得的无偿性和使用的非经营性或非盈利性的特点(除了事业单位的附属企业和已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事业单位),凡是行政单位的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通常由政府直接提供的,而不需由行政单位用其业务收入去购买。
1.2预算会计中资产有限定性和非限定性之分。资产的限定性,是指资产的提供者(包括拨款人和赠与人)对所提供的资产规定一定的限制,拨款人和赠与人通常是以通过法规、行政命令或协议等方式对其所提供的资产附加限制,接受资产的非营利组织必须给予以遵守。从时间角度看,限定性有暂时性限定和永久性限定之分。与此相对应,其他资产可归为非限定性资产。资产的限定性是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组织的一个独特方面。
1.3非营利组织的负债主要表现为流动负债。如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负债主要表现为高信用的国债以及因财政周转金的融通而形成的借入财政周转金和因体制结算而形成的与上级往来等流动负债;由于国家规定行政事业单位都不得以发行债券的方式来筹集长期资金,同时银行也一般只对其提供短期借款而基本上很少提供长期货款,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主要是流动负债。因而非营利组织基本不存在资本结构问题及利用杠杆作用问题,但是这却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性组织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1.4预算会计中资产与负债的差额采用 “净资产 ”称谓,这与国际通行的用法一致。企业会计中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所有者权益”,它是各种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同时,它也是与债权人权益相联系的概念,它们共同构成“权益”概念。显然预算会计中的这个差额没有上述明确的所有者权益特征。因而在预算会计中采用“净资产 ”命名以区别于企业会计的 “所有者权益 ”命名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合适的。
2.结余核算要则
预算会计中收入支出表的等式关系为:收入-支出=结余。其中,收入要素与营利组织的收入要素有着显著的差别,而支出要素是其特有的, 没有作为一个会计要素。具体分析如下:
2.1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具有以下非凡性从性质看,非营利组织取得的收入是为了补偿支出,而不是为了营利;提供产品或劳务等活动的价格或收费标准不完全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来决定,甚至无偿提供或免费服务。即非营利组织就其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通常取得较低的收入或者甚至不取得收入;政府拨款一方面是为非营组织的存续发展,另一方面含有补贴性质。即有些拨款属于对低价格、低收费服务的一种弥补。从口径看,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是大口径的而完全不同于营利组织小口径收入概念。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不仅包括业务收入,还包括投资利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和政府性的各类拨款等。从限定看,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有限定性与非限定性之分。如,接受的捐款,若捐款人关于这笔款项有规定的使用要求或期限,那么这笔接受的捐赠收入就属于限定性的收入。
2.2非营利组织的支出要素在设计上,需要与收入要素相配合。同时支出与企业会计的费用相比在许多方面有非凡性。从功能和目的看,非营利组织的支出有着财政资金再分配以及按照预算向所属单位拨出经费的性质。从口径看,与收入的大口径相一致,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也是大口径的。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不仅包括费用性支出(狭义费用),还包括资本性支出。从限定看,与限定收入与非限定性收入的区分相一致,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也可分为限定性支出和非限定性支出,这也是资财提供者的规定要求使然。从成本核算看,非营利组织的产品、劳务、项目等,需要单独核算成本的,可以另外单独核算处理,这并不否认支出要素的内涵与外延。
2.3结余是非营利组织在一定期间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差额。由于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与支出的确认口径与企业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口径有着明显的差别。非营利组织的结余与企业利润相比,有着明显的非凡性,主要表现如下:①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与支出通常也有差额,这个差额并不表现为利润(或亏损),而表现为结余(或负结余)。但非营利组织并不追求这个余额,而是客观以予以反映,以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②在性质上,非营组织的结余表现净资产的变动,其属性为净资产,而企业的利润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变动。③企业利润存在分配问题并且(正)利润必须履行纳税义务。非营利组织的结余一般不存在分配问题。非营利组织正结余不需履行纳税义务,负结余实质上是对净资产的冲减。④非营利组织的结余没有明确的方向性,而企业利润表现为贷方余额。⑤非营利组织的结余有限定性与非限定性只分。限定性结余是限定性收入与限定性支出相抵后的结余,非限定性结余是非限定性收入与非限定性支出相抵后的结余。
正因为如此,结余是否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个独立会计要素,存在不同观点。赞成把结余作为一个独立会计要素的观点认为,如同企业会计的收入、费用和利润三要素构成企业 “损益表 ”的基础一样,收入、支出和结余三要素构成了预算会计的第二等式:收入-支出=结余,可以作为“收入支出表 ”的基础,以系统完整地反映非营利组织的收支情况及其结果。而且关心非营利组织收支情况及其结果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当然希望能提供有关结余的信息。
不赞成把结余作为一个独立会计要素的观点认为,其一,结余的本质属性为净资产,其作为独立要素的经济意义不大。其二,对非营利组织来说,重要的是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结余作为一个要素,平时无法反映出收支结余情况的真实结果,即没有实际的内容。其三,结余作为预算的执行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可能是贷方余额,也可能是借方余额。那么连余额的方向性都无法确定,作为要素是不合适的。当然,最终结余没有作为独立要素。而实际上,不将结余作为独立会计要素并不影响预算收支以及结余的核算和对预算执行的检查分析。
小结
预算会计是财务会计在政府和事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中的运用。但与企业财务会计相比,预算会计有着诸多明显的非凡性。从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出发,探讨预算会计的会计主体、会计要素、会计基础、会计报告等的基本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对鞍钢宪法内容实质的探讨 篇7
一、关于“鞍钢宪法”内容实质的分歧
多数专家、学者认为“两参一改三结合”就是“鞍钢宪法”。认为这一思想“是当时中国企业管理中的基本原则”, 它是“毛泽东在改革我国沿用的苏联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提出的, 自然带有探索的性质。就其体现企业管理上的民主精神来说, 这个思想为我们今天的企业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后来人们把他讲的这些原则概括为两参一改三结合, 也叫鞍钢宪法。”“两参一改三结合”是1960年鞍山钢铁公司总结的企业管理的经验。”“两参一改三结合”是“毛泽东根据鞍山钢铁公司在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做出的理论概括。”
另外有人认为:1960年3月22日, 毛泽东对鞍山市委的报告作了批示。“确定了后来被称之为“鞍钢宪法”的五项基本原则。这五项基本原则是:坚持政治挂帅;加强党的领导;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还有的人认为:毛泽东批示中共鞍山市委的报告即“鞍钢宪法”。
二、毛泽东对鞍山市委报告的批示
1959年庐山会议后,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右倾”斗争, 八个月纠“左”的很多努力被斥为“右倾”, 许多对前一阶段失误提出批评或有不同看法的人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于是, 在政治压力下, 全国掀起了“再跃进”的高潮, “左倾”错误重新泛滥起来。1960年, 新跃进的一个特点是大搞全民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1960年1月30日, 中共中央批转《太原市委关于开展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决议》。并在批示中指出, 不论哪一类企业, 都要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 积极地实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 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政治和经济意义的工作, “是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连续‘大跃进’的一项极重要的措施。希望中等以上的城市市委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的地位, 并且立即掀起一个以大搞半机械化和机械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鞍山市委也乘着这辆反右倾的快车, 将大跃进以来鞍钢的各项经验加以总结提高。1960年3月11日, 鞍山市委向中共中央上报《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毛泽东认为报告写得很好, 使人越看越高兴, “再长一点也愿意看”, 并于3月22日在批示了按语, 其主要精神为:“鞍山市委这个报告很好, 使人越看越高兴, 不觉得文字长, 再长一点也愿意看, 因为这个报告所提出来的问题有事实, 有道理, 很吸引人。”毛泽东认为鞍钢的“双革”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 认识逐步提高, 过去实行苏联的“马钢宪法”、主张一长制, 现在这个报告创造了一个鞍钢宪法。鞍钢宪法在远东, 在中国出现了。批示是3月24日在鞍钢传达的。毛泽东的批示下达后, 鞍钢一片欢腾, 已经沉寂多时的工人“双革” (技术革命、技术革新) 建议又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每天都要实现数千件技术革新建议”。当时的笔杆子是这样描述接到毛泽东指示后的鞍钢工人的心情的, “过去是一长制, 不敢革命, 是人民币挂帅;现在是大搞群众运动, 大闹技术革命, 是政治挂帅”, “1958年以前, 脑袋上好像戴上个紧箍咒, 不敢想, 也不敢干”, 现在则是“思想大解放, 右倾一扫光, 革新闹高产, 心花大怒放”。更有工人在听到传达后思想大飞跃, 马上体悟“鞍钢宪法就是毛泽东思想”, 他们热情称颂主席思想“赛过太阳万倍强”。
三、鞍钢宪法的内容实质
要想搞清楚鞍钢宪法的内容和实质, 我们必须首先考察鞍山市委报告的内容。报告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总结了鞍山地区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基本情况, 并归纳总结了运动的三个特点:一是职工干劲大, 参加的人广泛, 运动发展快。二是广大职工大大发扬首创精神, 创展了大量的新技术。三是继续促进了生产的“大跃进”。第二部分总结了鞍钢在本次运动中的五条经验:一是不断进行解放思想, 坚持政治挂帅;二是放手发动人民群众, 一切经过技术实验, 并认为这是“双革”的唯一正确道路;三是在全局方面进行规划, 认真抓好生产关键;四是自力更生和生产大力协作相结合;五是开展“双革”和搞表演相结合。第三部分汇报了本地区本年继续跃进的规划和完成本年度各项任务的具体途径。第四部分强调了加强党的领导才能把“双革”运动不断地推向新的高潮。
但认真研究这份报告, 不难看出, 报告主要总结了鞍山地区开展“双革”运动的主要经验, 并没有真正提出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办法, 也没有出现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表述, 如果说鞍山市委的报告“创造了鞍钢宪法”, 那么, 鞍钢宪法的主要内容就不是“两参一改三结合”, 而是政治挂帅、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群众运动和技术革命。
1960年5月, 中央冶金部在鞍山召开现场会议。鞍钢党委第一书记兼经理袁振在会上发言, 认为鞍钢宪法是对鞍钢的巨大鼓舞, 鞍钢人精神倍增, 并且对鞍钢宪法做了解读, 认为鞍钢宪法就是“五个坚持”, 是毛泽东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是社会主义办企业的根本路线。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东冶在讲话中对鞍钢宪法和马钢宪法的实质进行了比较。如果认真研究鞍山市委的报告和辽宁省委、鞍山市委和鞍钢党委对鞍钢宪法的理解, 就会发现他们与毛泽东批示精神, 既有共性, 又有区别。
庐山会议后, 我国国民经济再度陷入了严重的困难局面, 给了中国共产党一个深刻的教训, 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不得不进一步思考企业的管理问题, 并总结出“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思想。这说明毛泽东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思想在鞍山市委报告提出之前已经形成了。
纵观上述各方面的事实, 毛泽东关于鞍钢宪法的批示实际上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的指导思想是政治挂帅, 群众性技术革命;二是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三是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两参一改三结合”, 三方面结合起来才是毛泽东的鞍钢宪法。而辽宁省委等的理解带有时代特征的“左”倾色彩。
1960年5月5日, 刘少奇视察成都量具刃具厂和成都制药厂, 视察后指出:“成都量具刃具厂的工作有几个特点:勤俭办企业, 多种经营, 群众路线。小组工作对‘两参一改三结合’有新发展, 今后还应当有发展。”6月24日, 《人民日报》介绍了成都量具刃具厂“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的经验, 并认为这个制度应得到推广。6月27日, 中共中央工业部发出了《关于组织企业干部学习“新型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制度”的通知》, 确定“两参一改三结合”就是鞍钢宪法的具体内容。
综上, 我们认为实际对鞍钢宪法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毛泽东批示的精神, 即社会主义办企业的指导思想是政治挂帅、群众性的技术革命;社会主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不同于一长制的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两参一改三结合”。二是中共辽宁省委等的理解, 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左”倾色彩。三是成都量具刃具厂的经验“两参一改三结合”。我们认为毛泽东在批示中提出的基本精神即社会主义办企业的指导思想、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才是鞍钢宪法的内容实质。
参考文献
[1]冯海燕.论毛泽东“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 1997 (5) .
[2]成保良.毛泽东经济体制改革思想[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3 (6) .
[3]江师清.毛泽东〈鞍钢宪法〉的现实指导性[J].湖北工学院学报, 1994 (1) .
风险评估相关内容的探讨 篇8
一、风险评估的信息来源
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下列方面的要素:1.相关行业状况、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及其他外部因素, 如所处行业的市场与竞争, 包括市场需求、生产能力和价格竞争;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与被审计单位产品相关的生产技术;国家对某一行业的企业是否有特殊的监管要求;是否存在新出台的法律法规等。2单位的性质, 如所有权结构, 有助于识别关联方交易;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经营活动。3.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如重大和异常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的变更;财会人员是否拥有足够的运用会计政策的知识、经验和能力。4.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如了解行业发展;是否开发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 以及由此带来的经营风险, 从而是否产生报表项目的重大错报。5.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如关键业绩指标、关键比率、趋势和经营统计数据等。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如控制环境、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及对控制的监督等。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获取外部信息的途径有很多, 这主要源于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定的严格性, 投资机构的分析报告, 各大网站的信息披露, 如CSMAR (国泰君安) 数据库、中国证监会公告、交易所公告、中国证券报、巨潮资讯网等信息来源, 公司年报中对于行业性质、关联方、会计处理方法、治理结构、公司目标、战略及带来的相关风险 (尤其是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风险) 等方面都要进行详尽的披露, 证监会公告里会获取公司相应的违规处理情况等信息, 同时, 自2011年1月1日以后, 会计师事务所同时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年报进行审计, 上市公司未来的信息披露的程度会更加广泛。还可以通过与管理层、治理层、公司员工、财务人员、相关的供应商和客户、相邻单位有关人员的交谈获取部分信息, 另外, 通过公司的董事会纪要、股东大会决议等文件获取与公司内外环境有关的信息。
而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 获取企业外部环境的信息难度要大一些, 主要是源于非上市公司的监管与信息披露的程度不如上市公司, 没有专门的数据库 (如国泰君安) 及网站 (中国证监会、巨潮资讯网) 进行相应信息的披露, 公司也不需要在相关网站上披露自己的财务报告及相关审计报告, 而且, 中小事务所的收费普遍不高, 在考虑获取信息成本的前提下, 一定程度上造成审计人员在进行风险评估时, 往往不做或者鉴于行业协会监管的压力之下, 只是走走过场, 对于风险评估的目的并没有真正的实现。
根据此种情况,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分行业、分区域的行业数据库信息, 并且加强监管部门 (例如财政部门、税务部门、银行等) 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可以作为协调者, 购买相应数据库的信息, 实现行业数据获取的规模化收益, 提高审计效率。
二、风险评估的程序
审计准则中规定了三种基本的审计程序:询问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内部其他人员, 实施分析程序 (针对报表数据结合非财务信息) 、观察和检查, 如检查内部文件、实地查看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厂房设备等, 更多的侧重于从内部人员以及内部文件当中寻找审计所需要的信息, 笔者认为, 如果想要获取更多的与风险评估有关的信息, 可以查阅相关的统计年鉴、浏览相关的网站去搜寻更加可靠相关的信息, 另外, 几种审计程序的运用方面也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 例如, 针对管理层的信用及治理层的监督、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等初步的评价可以通过询问管理层、治理层及被审计单位的内审人员等获取信息。
在分析报表上的哪些项目有可能出现重大错报时, 可以从分析性复核入手, 主要有横向趋势分析、纵向趋势分析、比率趋势分析等方法, 例如如果发现本年销售收入与上年相比增长了78%, 下一步可以通过询问相关人员 (包括管理人员、销售部门人员、财务人员等) , 结合查阅的相关市场需求、企业战略等分析销售增长的原因, 以初步判断增长是否合理, 并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时间和范围, 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三、风险评估的方法
(一) 主观评价法
根据相应的审计程序搜集相关信息后进行的是重大错报风险结果的评定, 目前很多国内的事务所采用的定性评估的方法, 较多的运用了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报表可能的重大错报风险, 这种判断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合伙人或者有多年审计经验的注册会计师的经验水平, 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是, 由于主观成分占的比重比较大, 导致不同的审计人员得出的结论会有差别, 这样的结果, 对于报表使用者而言, 一定程度上缺乏信任度和说服力。
(二) 基于CBR的风险评估方法
CBR (case-based reasoning) :案例推理技术于1982年由耶鲁大学的Roger Schank教授提出, 属于人工智能范畴, 是一种利用以往的经验和知识, 以相近类比来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的方法, 该方法需要建立在计算机审计的基础之上, 审计人员将搜集到的信息输入案例分析系统, 计算机根据输入的信息描述搜索相近案例, 如果有一定的差异, 系统进行自动修正, 重新得出结果, 由于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重复及相似性, 因此,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一定程度上预见风险的未来走向, 但不利于执行的方面在于需要搜集大量的案例, 建立该系统所需的案例库, 因此, 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
(三) 模糊综合评价法
海域使用重点内容论证方法探讨 篇9
1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发展
我国海域使用论证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探索,1993年5月31日,国家海洋局发布并实施了《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标志着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正式开始。2002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明确规定海域使用申请必须提交海域使用论证材料,由此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法律地位才被正式确立。此后,国家海洋局陆续发布了《海域使用论证资质管理规定》(2002年)、《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2004年)、《海域使用论证管理规定》(2008年)、《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试行)》和《海域使 用论证报 告书编写 大纲》(2008年)等10多个规范性文件,对海域使用论证的主要内容、工作程序、资质管理、评审组织等方面做出了较为系统的制度设计,建立了海域使用论证管理制度框架。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作为用海审批的主要技术依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理解和认同,海域论证工作也逐步走上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3,4,5]。
2海域使用论证重点及编写方法
海域使用论证重点依据项目用海类型、用海方式和用海规模,结合海域资源环境现状、利益相关者等确定。本文从项目用海必要性、项目用海资源环境影响等方面阐述各论证重点的编写方法,为论证报告编写提供参考。
2.1项目用海必要性分析
项目用海必要性分析是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的重要内容,主要分析用海项目建设内容、项目主要施工工艺和方法、项目申请用海情况、项目建设必要性和项目用海必要性。建议以表格的形式描述用海项目名称、性质、建设内容、用海规模等基本建设情况,并附现场照片,给读者以清晰直观的认识。以图件的形式,如项目总体布置图、涉海构筑物剖面图、施工流程图等直观的表述用海项目平面布置和主要结构、尺度和施工工艺与方法。项目用海必要性分析需 要回答项目用海是否非用不可?能否少用 海?项目用海 对地方社会经济的贡献有 多大?根据区域 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和产能的需求,说明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论证项目使用海域的必要性。围填海项目还应阐述围填海用海与当地土地资源的供需关系,结合用海项目所依托陆域的开发利用状况,分析项目实施围填海的必要性。
2.2项目用海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用海资源环境影响主要分析内容包括:项目用海环境影响分析,具体分析项目用海对水文动力环境、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水质环境、沉积物环境的影响;项目用海生态影响分析,具体分析项目用海引起的海岸线、栖息环境变化和污染物排放等对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珍稀濒危生物、生态群落与结构等的影响;项目用海资源影响 分析,具体分析 项目用海 占用海岸线、海涂、海 岛等海洋 空间资源 的情况,以及项目用海对海 洋生物资 源的影响 范围和程 度,评估项目用海引起的生物资源(包括渔业资源)损失量;项目用海风险分析,具体分析项目用海可能产生的风险种 类、发生概率、源 强,预测风险因子的扩散路径与范围、时空分布特征,评估项目用海风险对所在海域资源环境及周边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对资源环境影响分析不应仅局限于单个工程的影响,应从全局出发,考虑本区域海洋工程的综合影响。
2.3海域开发利用协调分析
海域开发利用协调分析包括项目用海对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界定、利益相关者协调分析和项目用海对国防安全和国家海洋权益的影响分析。为增强报告的可读性,建议以图、表的形式表述。如项目用海对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分析,可以通过绘制资源环境影响范围与开发利用现状的叠置分析图,分析项目用海对所在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方式、影响时间、影响程度和范围等,并注明受影响的开发活动。通过列利益相关者一览表,将利益相关者名称、具体位置、利益相关者内容、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等内容清晰地表述出来。根据已界定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受影响特征,分析项目用海与各利益相关者的矛盾是否具备协调途径和机制,分别提出具体的协调方案,明确协调内容、协调方法和协调责任等,并分析引发重大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国防安全和国家的海洋权益重于一切,如果项目用海有碍于国防安全和军事活动的开展或有碍于国家海洋权益(领海基点、国家秘密等)且无法协调解决的,应提出调整或取消项目用海的建议。
2.4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及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
重点从项目用海是否符合海洋功能区的用途管制要求和用 海方式控 制要求、环境 保护要求、整治与修复要求等几个方面分析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的符合性。
本章的编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分析项目所在海域的海洋功能区划,阐述项目所在海域的海洋功能区名称、基本功能类型、位置、范围和管理要求等内容,附海洋功能区划图件和功能区登记表,明确项目用海有关的各功能区情况及与项目用海的位置关系。分析项目用海对海洋功能区的影响,说明受影响的功能类型、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分析项目用海是否符合海洋功能区的用途管制要求和用海方式控制要求,是否对海域的基本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改变,能否落实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是否执行了要求的环境质量标准,是否符合保障生态保护重点目标安全的要求等。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讨论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的符合性。项目用海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分析则主要阐述国 家产业规划和政策,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港口规划,以及养殖、盐业、交通、旅游等规划中与项目用海有关的内容,给出与项目用海选址、布局和平面布置相关的规划图件,分析论证项目用海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
2.5项目用海合理性分析
项目用海合理性分析是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核心内 容之一,是判断项 目用海可 行性的依据。《导则》将该部分内容和要求进行了细化,增加了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对宗海图绘制和用海面积量算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主要分析内容包括:用海选址合理性分 析,具体分析区位和社会条件能否满足项目建设和营运的要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适宜性,项目用海是否存在潜在的、重大的安全和环境风 险,项目用海与周边其他用海活动是否存在功能冲突,是否有利于海洋产业协调发展;用海方式和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结合项目总体布置、平面布局、功能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平面布置合理性。对含有填海造地的用海项目,应开展填海造地平面设计合理性分析。依据项目各用海单元的特点,分析用海方式的合理性;用海面积合理性分析,依据项目用海性质、建设规模和产能、行业技术标准等,结合项目用海的平面布置,在项目用海方式和平面布置的多方案比选和优化基础上,量化分析项目用海面积的合理性。根据分析、论证后最终推荐的用海方案绘制宗海位置图和宗海界址图,量算项目用海面积。宗海图绘制和用海面积的量算应符合《海籍调查规范》(HY/T124-2009)的要求;用海期限合理性分析,依据项目用海的主体结构、主要功能的设计使用(服务)年限,以法律法规的规定作为判断标准,分析项目申请的用海期限是否合理。
2.6海域使用对策措施分析
海域使用对策措施是用海者为减少用海不利影响,在施工期 和运营期 必须采取 的对策措施,是项目用海可行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项目用海监管的依据。主要分析内容包括:区划实施对策措施,根据项目用海具体情况和所在海洋功能区的管理要求,提出项目落实用途管制、用海方式控制要求、保障生态保护重点目标安全的对策措施;开发协调对策措施,根据项目用海与利益相关者协调分析结果,提出落实利益相关者协调方案的对策措施。可能存在重大利益冲突的,应提出冲突防范、协调方案落实和跟踪等要求;风险防范对策措 施,根据项目 用海风险 分析结果,提出降低或避免用海风险的防范对策措施,并简要说明应急 预案的重 点内容,包括应急 组织、反应程序及应急设施和器材类型、规格和数量,配置地点等;监督管理对策措施,根据项目用海特点,提出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监督管理措 施,包括用海范围、用海面积、实际用途、用海 方式、施工方式、工程进展、用海影响等方面的监测方法、时间和频 次。特别是在用海环境影响 方面,应根据项目用海的污染影响或生态影响的程度和范围,设计施工期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方案,作为后续跟踪监测依据。对于填海造地用海,应明确竣工验收的技术要求。对大规模填海、海砂开采等项目应提出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的重点内容,用海后评 估周期、范围 和重点等 方面的建议。
3结束语
管理学课程实践内容探讨 篇10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学生进入专业管理学科之前,打下管理知识的基础,让学生正确了解管理学基本知识,掌握管理的知识构架,基本具备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但目前在管理学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教学过程偏重于理论学习,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导致学生对相关理论难以掌握和理解,违背课程设置的初衷。因此,管理学教学在注重基本理论传授的同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对管理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达到教学目的。
目前,管理学课程培养学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案例教学法,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讲,刚从高中走出来,缺乏社会实践管理经验和认识,往往对案例中的情景和内容难以理解,案例教学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管理学教学中可以设置相关环节来解决这个难点,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理解管理理论,把管理理论与亲身参与获得的认识统一起来。针对管理学课程其理论教学内容较多,缺乏明确的实践内容的特点,进行管理学管理实践活动设计,可以加强学生对管理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管理学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实践环节应遵循的原则:实践教学以学生理解动手为主,教学过程中有理论必有实践的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将学习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管理学实践教学方式和内容
按照管理学大纲要求,管理学主要培养学生管理认识能力、专业能力和运用能力等三个方面的能力。
(一)管理的认知能力
这部分强调的是对管理学的基本认识,其教学目标知识的认知,建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能够与现实联系起来。
采用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有:一是上课之前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实习一个星期左右,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对企业有感性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有实际案例。二是案例引导法,引用内容贴近生活案例,让学生感到理论是如何与实际结合的,让学生体会到管理就在身边,对课程的讲解起着引导作用。三是案例讨论法,教师提供与理论相关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四是问题讨论法,教师提出相关的热点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五是历史事件阅读法,教师提供有关经典历史的案例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内容进行阅读,写出读书体会并组织班级交流。六是案例收集法,让学生收集感兴趣的身边相关案例,分析总结,老师点评。七是管理调查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某一组织和管理者的访问,写出访谈报告,进行总结和班级交流。
(二)管理的专业能力
这部分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应用。这部分实践教学内容为:一是计划与决策能力;二是组织设计与团队管理;三是领导和沟通能力;四是控制与信息处理,这个部分是建立学生管理逻辑思维和管理能力的重要部分,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逻辑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初步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采用的主要实践性教学方法如下:一是管理实践法,开展例如沟通、团队合作,情景模拟、案例再现等活动。二是案例分析和讨论法,教师提供有关的典型性案例或与该部分内容有关的现实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讨论,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问题讨论法,利用央视财经的相关内容,对不同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四是资料查询法,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分析讨论。五是项目实践法,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些活动,按照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大基本职能进行计划和实施,模拟管理过程。
(三)管理的综合能力
这部分的重点是培养全面运用管理理论的能力。学生能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再结合实践中的各种情况,具体灵活地运用理论,采用的实践教学方法有:一是案例分析和讨论,教师提供相关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并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引导学生使用课本上所学知识结合现实情况解决问题。二是企业调研,组织学生进行企业调研,进行企业个案总结。
通过设计管理学课程实践环节,系统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经验和认识不足的问题,以管理者的角度进行思考,管理不复杂,我们每天都在管理,只是课本把它系统化,解开管理学的神秘感,培养了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兴趣,逐步理解管理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加强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合理设计课程,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也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经柏龙,罗岩.论案例教学及其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1).
[2]王华强,李成标.在《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的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2010(10).
[3]孙璐.论教师在管理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
[4]李艳敏.管理类课程的案例教学[J].海淀走读大李学报,2003(1).
“氢气的制备”实验教学内容探讨 篇11
中图分类号:C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m.1008-0546.2010.05.029
目前,实验室制取氢气仍沿用16世纪人们发现氢气的方法一稀硫酸和某些金属反应。镁、锌、铁等金属都能跟酸反应生成氢气。但由于镁与酸反应太快。铁与酸反应又太慢,而锌与酸反应速率正适合实验室条件下制取氢气。另外一方面,因为盐酸有挥发性,生成的氢气易混入氯化氢气体而不纯净,因此,实验室制取氢气多是选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当需要较大量的氢气时,一般选用启普发生器。该实验目前已经成为无机化学实验中非常经典的基础实验。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仍然有许多同学,甚至部分教师对该实验内容仍然不熟悉。
大家都知道,纯锌和稀硫酸反应很慢,因此需要滴入少量硫酸铜溶液,从而加快反应速度。然而,为什么滴加硫酸铜溶液后反应速度加快,却很少有同学了解其中的化学原理。许多同学仅仅停留在反应开始时。因为没有H2,所以反应较快,有H2产生后,由于H2浓度的影响,抑制了反应,速率变慢,滴入硫酸铜溶液后,形成了Cu-Zn原电池。所以反应加快。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不够全面。实际上引起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热力学因素引起。从标准电极电势看:
Zn+H2S04=ZnS04+H2
反应可以分解成两个半电池:
电池负极Zn2*+2e-Zn E=-0.76V
电池正极2H++2e-+H2=OV
整个电池的电压为0.76V。似乎反应应该非常迅速。但实际上,由于氢气在锌粒表面的吸附,导致锌粒很难继续反应,因此氢气生成速度很慢。加入少量硫酸铜后,锌置换出铜。氢气在铜的表面析出,使得电池的负极——锌能够不断的与硫酸反应,反应速度加快。但问题是,为什么氢气在铜的表面容易析出,而在锌粒的表面很难?这涉及到了一个热力学问题——超电势。实际上。氢气在锌上析出的超电势为0.70 v,使氢锌电池电动势很快降为0.06 v,反应趋势变小,故反应速率减慢。而氢在铜上析出的超电势较小。只有0.20 v,故使原电池的电动势变为0.56 v,因而反应速度加快。
利用氢在铜表面超电势较低,从而构成锌铜原电池的原理虽然可以加快反应速度,但同时又存在着其他方面的问题。即:当利用6mol/L的H2SO4液与锌粒反应制备氢气时,氢气生成的速度过快,从而导致实验后期氢气量明显不足,同时实验过程中也经常出现回火现象,甚至出现爆炸情况。这表明。该反应过程当中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因此,我们进一步研究了硫酸浓度与氢气生成速度以及硫酸利用率之间的关系。
图1为不同硫酸浓度下,氢气的生成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1显示,所有浓度的硫酸与锌粒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随反应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当达到一个最大值后又开始缓慢降低,当反应30min后,不同浓度的硫酸与锌粒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基本上没有差异。在反应体系中。影响氢气的生成速率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1,随着反应的进行,锌粒不断溶解。比表面积增大,与硫酸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2,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浓度不断降低。从而又导致氢气的生成速率减小。从图1还可以观察到。6mol/L H2S0与锌粒反应3min后,氢气的生成速率达到最大值,然后迅速降低。这进一步表明教材中利用6mol/L H2SO4与锌粒反应制备氢气的实验方案是不可行的。而3tool/I硫酸与锌粒反应生成氢气的速度一直维持在—个较高值。氢气的生成速度明显较快。
遥感技术双语教学建设内容探讨 篇12
遥感 (Remote Sensing简称RS) 是现代空间信息学的核心技术之一, 作为一种高效能的探测、获取、分析和处理空间信息的先进手段, 广泛应用于土地管理、城市建设、林业、环境、农业等部门, 它是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遥感技术的发展, 揭开了人类从外层空间观测地球、探索宇宙空间的序幕, 为我们认识国土、开发资源、研究环境、分析全球变化找到了新的途径。遥感学科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涉及地质、地理、图形图像、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各高校都相继开设了遥感技术课程。
双语教学是指教学大纲中设定的课程 (语文课、外语课除外) 使用两种语言授课。通常把它分成三种基本类型: (1) 沉浸式双语教学 (immersion program) , 学校使用一种不同于学生母语的语言进行教学, 如加拿大的法语沉浸式课程; (2) 维持性双语教学 (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 学生上学之处用母语授课, 而后逐步过渡到部分科目采用学校规定的另外一种语言学习; (3) 过渡型双语教学 (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学生上学之初部分或完全使用母语, 以后转换到只使用学校规定的另一种语言教学, 如美国移民学生的教学模式。在我国, 双语教学大都采用沉浸式模式, 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专业学术水平, 将搞好专业课程学习放在第一位。
我院在2001年开始招第一届地理信息本科生, 遥感技术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开始讲授, 现已经给十届学生上了本课程, 并在2009年荣获郑州大学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进行双语教学的探讨和实践, 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首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遥感技术专业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掌握有关专业词汇的外文描述;其次, 通过外文教材使学生学习国外先进的工程理念、思维研究方式和应有成果;最后, 使学生能真正读懂原版教材, 能独立自学外文专业资料, 培养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能在国际舞台上的各专业领域与世界各国直接开展平等的对话, 迎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以及国家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遥感技术是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 我院该专业学生先后有多人考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等知名学校的地理信息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这也体现了本系在遥感技术专业课的教授方面的成绩。因此, 继续实施并推进双语教学的建设与实践, 必将对我校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甚至其他学
*本文得到了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编号:[2011]JKGHAD-0230) 、郑州大学2012教研项目支持
点考虑: (1) 根据每次实习开展的线性工作特点, 系统设计为工作流的管理模式; (2) 注意数据的共享和隔离, 校外实习往往是各系、各专业分别组织实施, 要做好各单位数据的相对独立性和共享处理; (3) 每个用户在系统中应只见与本人相关的数据, 避免陷入数据海洋; (4) 做好每个工作环节的容错处理机制; (5) 依据学校实际制定好量化指标, 加强考核、监督机制。
四效果及意义
由于实习企业及岗位的多样性, 基于“工学交替”的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也就具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 如时间、地点、合作企业、参与人数、指导教师、实践岗位等, 这就给其管理带来了诸多的不便。通过归纳整理校外实训的各种组织模式, 整理为四大类实习过程, 规范了管理, 理清了思路。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在信息化管理平台中对参与实践活动的教师、学生、企业进行实时记录, 了解实习开展中的各种情况;建立完善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运用该评价体系评估实习质量, 综合、客观、科学地指导实践,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评价体系中加强了实习指导老师的管理, 以实习开展情况核准实习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及报酬, 督促指导老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提高指导水平。信息平台也能实时采集师生的反馈数据, 对合作企业也实现了完善的考核评分机制, 促进了实习合作企业的质量改进。采用以上过程化跟踪、实时改进、及时反馈的信息化手段, 对不断改进基于“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 有效监控实习中的不确定因素, 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和实习学生的监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责任编辑:李锦雯]科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产生变化, 对提高研究性、自主性学习,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国内遥感技术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2001年9月, 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采用双语教学。我国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高校在部分基础课或专业课教学中直接选用国外原版教材,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和成绩考核均采用外业或外语和母语两种语言进行,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相应改革与创新。天津大学规定, 各专业应对2002年秋季以后入学的硕士研究生至少开设一门双语课程。清华大学2001年开设的1440门课程中, 有54门课程全部用英语授课, 2004年有500门左右的核心课程采用外国著名高校的优秀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复旦大学引进了哈佛大学的7600多种教材;大连理工大学有60门课程采用国外原版教材。
遥感技术是一门新兴的信息技术, 发展迅速、更新快、时效性强, 在城市数字化建设、数字地球、自然灾害监测、农业和林业监控、地质探矿、太空探测、军事侦察等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矿业大学等多家重点大学都开设遥感技术课程, 并具备遥感研究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展开遥感技术的双语教学课程, 引进国外先进的教材, 更好地追溯理论来源, 技术发展动态, 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竞争力,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乃至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遥感技术双语教学, 国内较突出的是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该校采用中文、英文教学同步展开、逐步渐进的教学模式, 采用朱述龙等人编著的中文教材, 采用加拿大资源中心网站提供的教材作为对应英文教材。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则直接应用国外原版教材进行讲授。
三遥感技术双语教学建设内容
遥感技术双语教学建设包含的七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具体如下:本课程通过三年的实际双语教学的实践, 积累了一定经验, 我们认为要搞好遥感技术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 有一定的条件, 需要从提高教师队伍的英语水平, 对双语教学的内容和教材建设充分改革, 为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出台新的建设机制, 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对经验和教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等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研究。
1. 双语教学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相关方面的高端人才、锻炼人才和留住人才等手段, 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外语水平一流的教师梯队, 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对本课程专业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及进修, 鼓励参与相关的会议, 特别是国际会议。
2. 课程教学的内容建设
本课程教学内容要具有基础性核心知识, 还要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能及时反映遥感技术的学科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特别是英文原刊的最新内容, 挖掘中英文数据, 将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 切实推进双语教学的施行。
3. 双语教学的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建设, 把过去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与经验进行总结, 同时要追踪最新的科研成果, 并结合专业特点进行立体化教材编写, 我院已编写了相关的专业英语教材, 如果条件允许要进一步编写遥感技术中英文教材。
4. 遥感技术实验建设
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 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在教学仪器设备中除了计算机外还应有绘图仪、扫描仪、数字化仪等, 而教学软件除了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外还要编辑遥感技术方面的专业软件, 同时还需最新的实验数据。
5. 机制建设
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鼓励老师承担双语教学和精品课程建设, 要有新的用人机制和奖惩机制保证双语教学建设的延续性等, 这些年对此已有了一些经验, 如在双语教学过程中, 从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的批改, 学生的辅导等各个方面都增加了上课教师的工作量, 为此我们把双语教学的教师的工作量, 按一般课程两倍的工作量进行计算, 以此鼓励有条件的教师进行双语教学。
6. 课程教授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
双语教学在课程内容讲授和课后辅导等诸多方面和中文教学有很大不同, 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把相关的外语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 实现双语教学资源共享, 教学方法和手段要能适合学生学习的需要, 这也是双语教学能否持续下去的关键问题。
7. 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经验与进一步探索
主要是对以往双语教学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 把获得的成果进行分类, 对学院遥感技术双语教学的六大要点的竞争优势 (strength) 、竞争劣势 (weakness) 、机会 (opportunity) 和威胁 (threat) 分析, 即SWOT分析, 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并找出我们的双语教学与国内外其他双语教学课程的考核指标之间的差距和不足, 使我们的双语教学更趋完美。
四遥感技术双语教学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 通过调研、分析遥感技术双语教学教师队伍特点, 提出队伍升级方案。
第二, 通过“外面先进模式+内部特色延伸”提高教学内容质量。即学习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双语教学的教学内容, 同时从本课程特色出发考虑发展需要和学生反馈进行自我修正与提高。
第三, 调研分析国内遥感技术中英文教材特点、提出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四, 调研分析当前遥感技术实验室的需要, 把该课程实践模式与社会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异相结合。
第五, 分析国内双语教学的考核指标体系, 以此来完善学院双语教学的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飞等.《遥感概论》精品课程的教学与科研互动模式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3) :174[1]张飞等.《遥感概论》精品课程的教学与科研互动模式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3) :174
[2]庞继贤、丁展平.从二语习得的角度看大学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理据与模式[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5) :172~179[2]庞继贤、丁展平.从二语习得的角度看大学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理据与模式[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5) :172~179
【内容探讨】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课程内容探讨06-14
基于Web标准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的探讨06-08
观点探讨07-18
诊疗探讨10-14
法律探讨10-19
增值探讨05-16
变革探讨05-19
工序探讨05-23
制作探讨05-29
学法探讨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