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序探讨

2024-05-23

工序探讨(精选12篇)

工序探讨 篇1

1 地籍测量与地形测量的关系

1.1 区别

首先, 二者的用途不同, 地形测量的成果表现为地形图, 是国家基本图, 广泛用于国防、工程设计、国民经济建设;而现代地籍测量成果表现为地形图、地籍图、宗地图和房产图等综合成图, 不仅有地形图的各项功能, 而且还可用于土地管理、房产管理, 行使国家对土地的行政职能, 是处理房地产纠纷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可供分析土地利用合理配置等基本情况, 是国家土地信息库的重要资料来源。

1.2 联系

地籍测量实质是在数字地形测量基础上增加了地籍要素、房产要素测量等的综合测量工作。它的土地信息系统可将地形要素、地藉要素、房产要素分层管理、分类出图, 实现所谓“三图并出”, 达到现代地籍测量成果一测多用、提高效益、节约经费的效果。

2 坐标系的选择

我国地籍测量主要遵循的行业技术标准是《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TD1001—93)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1014—2007) 、《地籍测绘规范》 (CH5002—94) 和《城市测量规范》 (CJJ8—99) 等。根据上述“规程”和“规范”的基本精神和要求,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统尽量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统, 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采用地方坐标系和任意坐标系。在实际工作中, 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的前提条件是:投影长度变形<2.5cm/km, 而这样的测区是不多的, 亦即我国大多数地区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的条件是不具备的。由此可见, 当长度变形值>2.5cm/km时, 不可盲目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统和片面强调、推崇国家坐标系的统一性, 而应该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作具体分析后, 再加以合理选择和应用。一般地方坐标系的选择可依次采用如下3种形式:

(1) 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2) 沿海地区 (高程<160m时) , 投影于1985国家高程基准面上的高斯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

(3) 高原或高山地区 (高程>160m时) , 投影于测区平均高程面上的高斯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

3 工序管理

地籍测量工序流程归纳如下:

(1) 权属调查工序:应该由土地办人员与测量人员合作完成。它是地籍调查工作的核心, 包括选择调查工作底图 (各种地形图或DOM) →行政界复核与转绘→调查区及街坊划分→宗地划分、地籍编号→土地登记申请→指界通知→权源材料→界址认定→“四清”、“四到”→界址编号→界标设置→界址边勘丈→绘制宗地草图→填写地籍调查表。其中, 界址调查和确认是权属调查的关键。

(2) 数字地籍测量工序:由专业测量队伍完成。包括数据采集 (全站仪、GPS进行地籍控制数据采集, 地籍细部数据采集、航测数据采集以及原图数字化数据采集等) →数据传输→数据处理 (地籍成图软件自动成图→展绘控制点、细部点坐标文件→检查、确认界址点的正确性→检查结果的处理→地籍图绘制→宗地面积量算→宗地图绘制→房屋面积量算→房产图绘制→地块分类面积量算→内业成果整理、装订成册) →数据输出→上交成果验收。其中, 检查、确认界址点的正确性是数字地籍测量的关键。

(3) 建立土地信息系统工序:由测绘部门或土地管理部门完成。包括数据库管理→地籍图加属性数据→形成分类统计、网络查询功能→GIS与CAD相接→地籍调查资料入库→数字地籍测量成果、成图文件入库等。特殊情况下, 如果测区没有可供使用的工作底图, 则必须先进行数字地形图测量之后再进行地籍测量工作, 即其工序变为:数字地形测量→权属调查→数字地籍测量→建立土地信息系统。这里, 界址点必须在数字地形图和权属调查的基础上重新测量。

4 地籍图的编绘与入库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中明确规定:“界址点测量一般采用解析法”, 这就为数字地籍测量过渡为现代地籍测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地籍图的编绘宜采用数字地籍测量成图方法, 传统成图方法将被淘汰。野外采集数据一般采用全站仪或GPS并绘制草图的无码作业, 以及全站仪与掌上电脑配合使用, 或全站仪与GPS联合测量等方法, 使数字地籍测量实现内外业一体化作业。当然, 特大范围的数字地籍测量工作可采用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或已有图形数字化的方法。但需注意, 精度要求较高的界址点和重要建筑物必须用解析法才能达到《规程》或《规范》的要求。

地籍测量的数据入库分为图形文件与地籍调查资料的入库。地籍调查资料经过扫描以图片的形式可以直接输入GIS系统;现代地籍图的入库是在Auto CAD图形文件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然后经过转换成中间的文本格式文件而与GIS产生接口。

Auto CAD与GIS在数据与功能上的互操作性与集成应用已越来越重要。因此, 首先通过对Auto CAD数字化的地籍图数据进行格式检查、逻辑检查、属性检查和全面性检查后, 再应用中间技术将Auto CAD数据转换成符合GIS数据要求的文本格式, 并同步进行数据转换的质量控制, 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地籍测量数据, 并与地籍调查资料形成严密的关联, 从而为用户访问、集成、可视化、分析和输出地籍测量信息, 完成各种复杂的分析和决策提供更全面的依据和服务, 实现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5 精度

地籍测量的精度应分为地籍图精度与界址点及重要建筑物等细部精度2方面来探讨。地籍测量的主要成果是地形图、地籍图、房产图、界址点坐标册和地籍测量外业调查表等。若界址点坐标是在测图时与其它碎部点同精度测定, 则地籍图的成图精度也就与界址点精度相一致;若界址点坐标采用单独现场实测的方法获得, 而地籍图由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或已有图形数字化的方法得到, 则现代地籍测量的成图精度与界址点坐标的精度应分属2个不同的指标。

5.1 数字地籍原图的基本精度

(1) 相邻界址点、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的间距中误差应为±0.3mm。

(2) 宗地内部与界址边不相邻的地物点, 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应为±0.5mm;邻近地物点的间距中误差应为±0.4mm。

5.2 界址点精度指标

界址点精度指标的确定, 应根据划分权属单元时没有争议、用户满意为原则。按测区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要程度来加以选择。《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将城镇地区的权属界址点分为2类, 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界址点为一类;街坊内部隐蔽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界址点为二类。

6 几点建议

(1) 关于工序管理, 设立界址点调查、核实“四清四到”和“界址点坐标正确性判断”2个关键点, 可确保界址点坐标数据无误, 提高地籍测量的效率和质量。

(2) 关于坐标系的选择, 不可盲目套用国家统一坐标系, 而应该对测区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投影变形值<2.5cm/km才符合地籍测量对坐标系的要求。

(3) 关于与地形测量的关系, 二者不可截然分开。地形测量是基础, 地籍测量是地形测量增加了地籍要素和房产要素后的丰富、扩充和综合。

(4) 关于地籍图的编绘与入库, 应该统一数据格式, 整合各种成图系统软件, 形成统一的数据库管理规范, 便于GIS建库、兼容和共享。为实现数字城市、数字中国、数字地球打下坚实的基础。

(5) 关于精度, 以“够用、经济”为原则, 以“用户满意”为目标, 用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不可盲目追求高精度或“一刀切”, 既不现实, 也不可取。

(6) 关于面积量算, 应尽量采用坐标解析法或数字地藉图上的坐标图解法进行面积量算, 以确保地籍测量产品的先进性、适应性, 更好地为建立土地信息系统服务。对于农村土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量算, 可综合运用各种量算方法, 只要注意2次量算的差和根据图幅理论面积校核的较差不超过限差, 即可进行面积的平差和汇总, 满足土地调查的要求。另外, 20世纪90年代颁布的《规程》和《规范》中有的内容已不符合现今地籍测量的要求, 应及时予以修订。

摘要:地籍测量是服务于土地管理的一种专业测量, 有其自身的特殊背景, 它是地籍调查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地籍测量不仅可以促进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 还能促进当代高新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地籍测量,坐标系,工序管理,编绘入库

参考文献

[1]TD/T1014-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2]建设部.城市测量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4]高润喜, 丁延荣.地籍测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2.

工序探讨 篇2

电气工程施工建设做好前期准备尤为重要,首先应加强勘测.在安装施工前期,工作人员应深入现场细化考核分析,就施工现场环境条件以及具体特征做整体把控,明确施工区域当前的属性。如建筑工程规模、具体楼层、电气工程分布范围与建筑应用功能等。建筑图纸就好比建筑工程的缩影,为此施工人员应做好图纸分析,明确其有否同现实场地相契合,认真细致的掌握图纸的各项细节,特别是区分好强电以及弱电施工环节,避免图纸错识的问题。承包方在要求时间段之中做完扫管处理后需要同建筑团队进行交接。为合理预防施工任务叠加问题,杜绝交接以及防线处理同步开展,应快速顺畅进行交接,提升工作效率,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穿线工作为建筑电气工程核心基础,其整体水平关系到电气施工后续质量,为此实施穿线阶段中应配备必要的监督管理员工,依照穿线工作现实装配实时完成补管。另外,依照电气工程具体需要,应组建补管工作小组,实施单独处置,进而全面提升补管处理效率,合理预防遗漏问题的发生。由于土建施工以及电气施工同步开展,因而两方应积极配合才能全面提升项目质量,预防工期拖延的问题,有效缩减成本,提升工程建设整体效益水平。由于两方承担任务量、专业技术方向并不相同,因此会存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角度不同的现象,为此在遇到需要两方配合方能处理的问题时,应主动交流探讨,结合两方建议。而在单独施工之时,则可为对方提出更加专业化的建议。

1.2加强安装施工

建筑工程安装施工为主体环节,需要把握好处理流程。在防雷接地处理过程中,应将柱钢筋作为电极,做好干线处理、安装支架系统以及防雷系统,辐射防雷引线。辐射钢管过程则包含随墙配管以及墙体配管两类,前一类是将赫兹与短管相接,利用焊接完成固定处理,各个管口以及盒子、箱口应位于相同水平线。第二类则是不包含介入短管,而是直接完成盒子同箱子的焊接处理。辐射电缆过程也包含人力处理或是机械处理两类。水平状况下通常利用人力完成拉因处理。而在垂直状态下,则应通过机械设备完成牵引处理,借助卷扬机可将电缆移动到合理的方位。配线施工过程中则可通过边拆除、边清扫的方法完成扫管,如此一来不但可预防堵管问题,还可及时快速的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做好后续穿线工作。安装变压器过程中可直接通过吊车移动变压器至变压室,或是通过轨道连接吊链方法将变压器装置牵拉至合理方位。在安装配电箱过程中,应依照设计标准,同土建施工合理配合。利用穿线使配电线路以及箱体开关移动到合适方位。

1.3建筑电气工程设备安装工序

为保证电气工程设备安装环节严格依照流程实施,应做好综合管控,根据设计标准与我国行业要求标准完成安装处理。对于线路的总体长度、横截面积尺寸、管道体积、设备系统整体质量均应加强管控,确保设备系统运行应用可靠性,有效降低引发安全问题的机率。后期工作中应加强监督管控,针对建筑电气工程各项流程做全面核查检验,做好漏洞环节的分析与整改。尤其应针对穿线施工以及配管施工加强控制,注重接线预留是否合理,安装防雷系统有否契合接地标准,安装设备有否可靠安全,质量水平是否合乎标准,这些均是重点防控的.环节。针对检测分析查出的问题应快速进行处理,预防漏洞环节导致更大的影响与破坏。针对较易引发安全隐患的方位应不断核查,保证整体建筑电气工程建设质量水平。

2有效预防建筑电气施工工序不规范问题

为有效预防建筑电气施工工序不规范问题,应全面提升作业人员专业水平。在电气工程建设施工阶段中,经常会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导致该现象的成因包括:承包方以及开发方采购应用的原材料为劣质产品,这样可使自身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另外,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也与工序不规范现象密切相关,如果员工安全生产工作意识淡薄,便会导致标准合格的原材料以及设备系统被更换甚至丢失。应对该类问题的做法是,针对一线生产员工做专业技能与知识培训,加强建筑电气工程安全意识教育,以增强他们的职业道德感,端正安全负责态度。同时,还应提升管控力度,奖励规范、惩处不规范行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建筑电气工程的可靠安全运行同有效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密不可分,通过制度管理可全面预防建筑电气工程建设违规违法行为。倘若监管制度不完善、包含漏洞,便会令一些非法分子为赢取更大的利益而作奸犯科、铤而走险,最终将对建筑电气工程建设造成严重的影响,引发较大的安全事故。为此,应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机制建设。同时,应加强安装技术人才培训,特别是安装配电箱、进行穿线处理环节需要配备高精专人才,以确保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工序更加可靠规范,提升整体实用性。

3结语

总之,为全面提升建筑项目施工建设质量与整体实用性,我们只有加强施工工序管理,针对每一项细节严加管控,遵循施工建设规范,加强人才团队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安装施工管理,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方能真正建设出优质、良好的精品建筑工程,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成龙,王晓霞.浅议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技术控制与管理[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04).

[2]韩威,俞辉.试析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17).

[3]符超;建筑电气工程管理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分析与处理措施探讨[J].四川建材,(03).

工序探讨 篇3

1.染料溶解不良或加料方法不当

由于溶解染料的水温或搅拌不够,一部分染料还没有溶解。这一部分还没有溶解的染料加入转鼓中后,染料沾在皮革上,然后逐步溶解,在其粉结部位便会形成一块块颜色不一致的色花。在加染料时,如果将固体染料由鼓门直接加入,或将溶解不良的染料由鼓门倒入,这样固体染料在皮革上慢慢溶解形成色花。

为了解决色花问题,除染黑色服装革以外,染料都必须提前10-20分钟溶解,并且要充分搅拌均匀,并用细眼滤筛或纱布过滤,然后将过滤后的染料从转鼓轴孔加入。这样可以避免产生色花。为了操作简便起见,可以在染色转鼓加料漏斗上装上过滤网。有许多制革技术人员认为,为了保证染色的色泽均匀一致,在染色时,所有的染料不论是否溶解,都必须全部加入。这显然是错误的。对于染黑色,影响也许并不很大,但对于其它颜色,势必产生色花。正确的方法是首先就要完全溶化,并搅拌均匀。对于确实还没有溶解的染料要继续溶解、过滤、再由轴孔加入。为使染色更为均匀。在染色时一般都要添加扩散剂或平平加(染黑色时可以不加)。显然,如果扩散剂或或平平加如果能提前5-10分钟加入,等待在转鼓中分散均匀后再加染料染色,染色的均匀性将更有保证。

2.染液PH值不稳定

染液PL值影响成革的颜色,尤其是染浅色服装革时,影响更大。对于同一种染料西方,PH值不同影响染料的吸收与结合,染料本身也因PH值不同颜色各异而产生色差、色花。因此,染液的PH值必须严格控制。对于染浅色革,批与批之间的PH值差不应超过0.2;对于染深色服装革,批与批之间的PH值差不应超过0.5。为了使PH值在规定的范围内,必要时可以用氨水、稀酸调PH值。染液PH值的稳定,要注意中和前后的水洗。中和前,一定要水洗干净,以免用碱量过大,PH值降低。中和后水洗,在冲洗干净的前提下,时间不能过长过短,以免造成PH值过高过低。染色用水最好用井水或自来水,禁止用河水。因为用河水受外界干扰过大,PH值容易波动。

3.染液温度控制不严

如果染液温度过高,染料与皮革结合快,油脂吸收也比较均匀,间加酸加速染料与皮革的结合,因为染液中染料少,在皮革表面固定的染料也就少,这样染出的成革颜色浅淡。如果温度低,染料与皮革的结合慢,油脂吸收也较不均匀,染液中的染料多,加酸降低PH值后,在皮革表面固定的染料也就多,所以染出的皮革颜色深。因转鼓内液温的不同,而产生批与批之间的色差;因鼓内染液不平衡,不同地方温度不一致,而产生色花或张与张之间的色差。为了消除染色批差,每鼓皮的内温应严格控制。一般浅色革,每批之间的温度差不应超过2℃;深色服装革,每批之间的温度差不超过5℃,对于黑色革,温度差还可以适当加大,但必须以色黑无色差为原则。在同一转鼓中因温度产生的色差、色花,是由于调温方法不良或调温时间短,鼓内液温、革温不平衡所致。

4.染色时间控制不严

染色时间长,皮革吸收染料多;染色时间短,皮革吸收染料少。如果染色时间控制不严,加酸固定前染色时间长,则由于皮革吸收染料多,染液中染料少,加酸固定后,皮革表面固定的染料少,成革颜色浅淡。如果加酸固定前染色时间短,则染液中染料残余多,成革颜色深浓。因时间控制不严而产生色差。染色时间要严格控制,没有特殊情况不能随便变动。

5.机械作用控制不严

机械作用大,染料容易被皮革所吸收,机械作用小,染料较难被皮革吸收。因而,如果机械作用控制不严,成本也容易出现色花。机械作用的大小跟转鼓大小,转速快慢以及装载量等因素有关。所以,染色转鼓的大小、转速要固定,同时对于染浅色革,革的多少及液比要严格控制在精确的范围内,不得随意变化。

6.液比的控制

染色时,如果液比大,色泽均匀,不容易产生色花,但液比大,染液浓度低,成革颜色浅淡。如果液比小,色泽均匀欠佳,容易产生色花,由于染液浓度高,革的颜色深浓。因此,如果液比控制不严,就容易产生色差。

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探讨 篇4

关键词: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点,对策

工程实体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工序质量控制是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基础核心,工序是人员、材料、机械设备、施工工艺、方法和环境等因素对工程质量综合起作用的过程,所以对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重点必须放在各个工序的质量监控上。

1 施工工序质量包含的内容

施工工序质量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从工序质量控制的角度来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要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即每道工序的投入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控制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即每道工序施工完成后是否达到质量标准。工序质量的控制是通过对工序一部分(子样)的检验来统计、分析判断整道工序的质量。

1.1 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控制

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控制包括如下内容:1)施工准备方面的控制:作为施工单位在各工序施工前应对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或条件进行控制。控制的内容一般包括:人的因素,施工操作者和有关人员应符合上岗的要求;材料因素,即材料质量应符合标准;施工机械设备,如其规格、性能、数量应满足要求,质量应有保障;拟采用的施工方法及工艺是否恰当;产品质量有无保证;施工环境条件是否良好等。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为各工序有一个好的质量提供了保障。2)施工过程中对工序活动条件的控制:对影响工序产品质量的各个因素控制不仅体现在开工前的施工准备阶段,而且还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中,包括各工序、各工种的质量保证与控制活动。在施工过程中,工序活动是在经过审查认可的施工准备的条件下展开的,对施工过程中工序活动条件的控制,要注意工序活动中各因素或条件的变化,如果发现某种因素或条件向不利于工序质量方面变化,应及时予以控制或纠正。因此应注意以下工作:a.对投入物料的控制:主要是指在工序施工过程中,随时对所投入的物料等质量特性指标的检查、控制,例如对混凝土拌合料坍落度的控制等。b.对施工操作或工艺过程的控制:主要是指在工序施工过程中,依靠本企业的质量控制系统,根据工程项目质量目标要求,加强对施工现场及施工工艺的监督管理,加强工序质量控制,督促施工人员严格按图纸、工艺、标准各操作规程,实行检查认证制度。c.其他方面的控制:在工序活动中,除对投入物料、工艺或操作等方面要加强控制外,对其他方面诸如施工设备和施工环境条件以及人员状况等方面,也应随时注意其条件的变化,如果发现它们出现不利于保证施工质量的情况或现象,也应及时控制和纠正。

1.2 工序活动效果的控制

其控制的步骤如下:1)实测。即采用必要的检测手段,对抽取的样品进行检验,测定其质量特性指标;2)分析。即是对检测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找出规律;3)判断。根据对数据分析的结果,判断该工序产品是否达到了规定的质量标准;如未达到,应找出原因;4)纠正或认可。如发现质量不符合标准,应采取措施纠正;如果质量符合要求则予以确认。

2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要点

其实施要点如下:1)制定工序质量控制计划。工序质量控制计划是以完善的质量体系和质量检查制度为基础的。工序质量控制计划要明确规定质量监控的工作程序或工作流程和质量检查制度。2)进行工序分析,分清主次,重点控制。所谓工序分析,就是要在众多的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中,找出特定工序重要的或关键的质量特征性能指标,起支配作用且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些主要因素,以便能在工序施工中针对这些主要因素制定出控制措施及标准,进行主动的、预防性的重点控制,严格把关。

3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对策

3.1 做好建筑工程工序开展前的质量监控工作

1)熟悉工序操作要点,通过工序分析掌握重点。如砌砖工程的砂浆饱满度、灰缝水平度及厚度、拉结筋的布设。又如混凝土浇筑时的振捣插点及振捣时间。这样使监理人员在工序的监控中有了明确的标准及重点目标,控制工作将更具方向性及针对性。

2)检查承包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情况,重点在于人员是否各就其位、责任是否明确到人。务必要落实质量员及收料员人选,因为在实践中承包商出于节约管理费考虑,常会有质量员与施工员、材料员与收料员相互替代的情况。但这两类工作责任常有相矛盾的地方,十分不利于质量控制的实施。

3)两个制度的建立,即材料样品制度与奖惩制度。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监控中人及材料因素的控制尤为重要,这些问题的控制难点就是面广量大,不从制度上加以规范是难以达到预期控制效果的。对施工中极力推行的样品制度介绍如下:a.样品档案库的建立,即对于进场材料建立书面技术档案及实物样品档案。b.对进场材料按样品标准检查,达到标准接受,否则拒收。

3.2 加强建筑施工工程工序开展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工作

1)样板制度的落实。在建筑施工工程工序中,往往不能通过设立控制点来超前控制工序质量,实践表明实行样板制度是很有效的措施。在大面积工序活动展开前,通过样板的质量检查、分析可起到以下作用:a.通过分析可确定在以后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以后操作中实行重点控制;b.可对操作者的素质进行检查,不合格者予以清退处理;c.使操作者及检查者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了明确、直观的实物标准;d.避免因普遍性操作问题,而工序大面积展开引起大范围的返工。2)加大现场巡查力度,力争掌握第一手资料,努力实现及时控制,对发生的问题务必做到早发现、早纠正,避免积重难返,避免大的返工损失。比如砌体工程中的拉结筋的检查,若采取砌体完成后开洞检查,不仅不易检查,而且查出问题也难以补救,但在现场巡查中及时予以解决,既能保证质量避免较大损失,也易得到承包商的合作。3)对承包商在建筑工程工序活动中的质控体系以及配套的质量管理制度监控。承包商往往均具有完善的质控体系以及配套的质量管理制度,但如得不到贯彻,则收效甚微甚至不起作用,而这将会对工序活动效果带来严重的影响。

3.3 建筑施工工程工序产品完成后的质量监控工作

其主要工作是:工序产品效果的评价以及产品质量隐患的全面排查,重点在于尽可能减少质量隐患的漏查。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在检查过程中推行多级检查及交叉检查制度。现对两个制度介绍如下:多级检查制度即操作班组自检、质检员检查、下道工序操作者的核检、监理工程师的验收检查。交叉检查制度是工序产品完成后各操作班组相互检查,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分别对工序产品进行检查,这样有利于多角度、多视点检查问题。实践证明了两类检查制度的推行基本上实现了对建筑施工工程工序产品的全面检查,有力地解决了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要点提出的难题。

4 结语

实施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质量监控,应分清主次,抓住关键,依靠完善质量体系和质量检查制度,确立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计划,设置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质量控制点进行预控,切实实现工程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工序检验记录 篇5

序号 工序 加工要求 检验结果 操作人员 结论 1 下料 尺寸公差

是□否□ 符合要求

形位公差

是□否□ 符合要求

钢板厚度

是□否□ 符合要求弯边 折弯尺寸公差

是□否□ 符合要求

折弯角度

是□否□ 符合要求开孔 孔尺寸误差

间距误差

焊接 板材厚度

是□否□ 符合要求

焊接直径

焊接电流

焊接光洁均匀,无焊缝焊穿、虚焊、夹渣、裂纹、气孔、咬边等现象,悍药皮清除干净平面度 1 米内的凹凸值≤3mm

门 开启角度 ≥90 度

门的缝隙 ≤2mm

开启应灵活

是□否□ 符合要求接地 应有可靠的接地装置,或焊有不小于 M8 的接地螺钉 是□否□ 符合要求整体检查 长×宽×高

对角线

检验结果:

检验人员:

五工序制作糖水莲子罐头 篇6

工具:一般厨房用具加上罐头瓶、竹签等。

选料:选用优质的莲子,如湖南的湘莲,江西的通心白莲。莲子应大小均匀,无霉变、无虫害。选白莲、红莲均可,但白莲罐头外观相对较好。

浸泡:干莲子先用干净水洗去灰尘和泥沙,后用凉水浸泡,冬天泡14~16小时,夏天泡10~14小时,中途视情况换水1~2次。如用温水浸泡,时间可相对缩短,泡至莲子泡发但不胀裂。

碱煮:配好3%的火碱(氢氧化钠)溶液,也可用碱面代替火碱,但效果不如前者。将泡好的莲子放进碱液中煮沸3~5分钟,煮时不断小幅度翻搅,见水面浮有大量莲子衣时,将莲子捞入盆中揉搓,直到莲衣除尽,用清水冲洗干净剩余的碱液。

酸煮:配0.2%柠檬酸溶液,升温至60℃,投入去皮的莲子,煮到莲子酥软,一般需时3~8分钟,然后放进凉水中冷却。若选择去除莲心,可在此时用竹签捅去。拣出变色、残缺等不好的莲子,然后按照大小分级。

装罐、灭菌:调配糖和水3∶10的糖液,视各人口味可酌情添加糖或适量柠檬酸等调味物质,然后煮沸备用。将分好级的莲子分别装入罐头瓶中,量约为瓶子的3/4,然后趁热加入糖水,以添加到离罐口有一点距离为好,趁热排气封口,投入110℃蒸汽锅中灭菌30分钟,拿出冷却即可。家中操作可用高压锅代替蒸汽锅。

提高勘探采集工序质量的方法探讨 篇7

建立严密完整的质量监督体系

1 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把形成质量全过程的各个工序或有关因素控制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质量管理体系,做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2 实施全员的质量控制

地震采集质量是各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影响到产品质量。让每一位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岗位职责,将质量责任与奖惩机制挂钩,确保责、权、利的统一。

3 实施全组织的质量管理

做到“领导重视,以质量为中心,组织落实,体系完善”。组织各管理层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充分发挥各个岗位的质量职能。

4 实施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为实现质量目标,综合运用多种多样的现代化管理方法来解决质量问题。做到“方法灵活,讲求实效”。

树立“下一道工序是顾客,努力为下一道工序服务”的思想

一是要树立“下一道工序是顾客,努力为下一道工序服务”的思想。视过程(工序)为顾客,持续不断地提高过程(工序)质量,满足顾客变化的期望和要求,保证顾客满意。二是良好的质量要通过良好的管理过程获得。要坚持下道工序检验上道工序,上道工序不合格决不能转入下道工序,严格三检制度(班组自检、工序互检、队质检员专检)确保工序质量。三是以质量为核心,严格执行质量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各项规定,进一步强化基础工作,持续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不断提升管理质量,促使地震生产质量再上台阶。

科学培训,强化员工质量意识

影响地震采集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人(man)、机械(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和环境(environment)。提高产品质量,首先要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一是要高度重视培训工作,组织者应将标准具体化,就是把对产品的设计要求、技术标准、工序操作规程等转换成具体而明确的质量要求,让员工明白自己在工序中应如何具体操作,应对自己的操作质量负有哪些责任;二是要提高标准化操作意识。企业应加强各项生产技术标准,特别对重点工序应执行标准及操作规程的学习,在培训过程中,结合日常典型生动的案例,定期组织各班组长、岗位员工进行分析与讨论,互动交流,有针对性地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增强员工规范化操作意识。三是要针对不同地质地貌条件,积极进行方法研究,不断开拓、不断创新。

加强现场监督,保证工序质量

加大现场巡查力度,力争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发生的问题必须做到早发现、早纠正,避免积重难返。首先要落实项目《质量控制计划》,认真对待和履行计划中的职责分配,有效控制生产现场,对钻井、放线、下药、扪井等工序进行细致全面的检查,在施工过程中坚持“边生产、边试验、边分析、边考核、边生产”的方法,不断优化施工参数,对生产中潜在的问题要进行提前预防,及时纠正已出现的问题。其次是质检员要依据《东部事业部质量管理考核细则》,做到以事实、数字为依据,以标准、规范为准绳,防止主观、片面看待处理问题,重点强化检波器埋置、钻井井位、药包制作与下药扪井、仪器系统极性检测等关键工序的质量要求,加大对钻井、下药、扪井等关键工序人员操作质量的监督力度,切实以工序质量保证生产整体质量。再次是质量监督员每天应把质检情况记入《质量检查记录簿》或备忘录,发现问题后立即整改,并把问题及整改情况和隐患及时反馈给队领导,以保证野外生产的顺利运行。最后要做到当天资料当天评价,对影响资料评价的问题及时反馈给领导和有关生产班组,及时解决问题。实践证明,有效的工序质量控制是确保生产质量最有效的方法。

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和工序作业指导书

技术标准是进行施工操作的科学依据,是确保工序质量的前提,任何人都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作业指导书是石油企业不可缺少的管理工具,是作业者的工作指南,也是管理者检查工作规范的基准。既规范了员工的作业动作,又保障了企业的生产质量,给企业带来了增值和发展。二是对照作业指导书,可以让员工认识到自身在某方面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升操作水平。三是管理者可以根据作业指导书的要求,检查员工的操作是否符合要求,以此全面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培养员工控制工序质量的主动性

1 增强预防意识

质量是在施工工序中形成的,而不是靠最后检验出来的。为了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把关,转向事前控制,达到"以预防为主"的目的质量控制,需要将影响质量的五大因素:即施工操作者、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因素切实有效地控制起来,使它们处于被控制状态。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各班组在质量管理小组领导下,保证采集设备数量完备并检验合格处于受控状态,有充足生产人员接受合格的质量教育和培训,生产采集严格按照合同及技术标准实施,在施工环境发生变化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能够及时向上级和甲方反映,确保质量目标达到甲方认可。工序质量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二是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从质量控制的角度来看,这两者是互为关联的,一方面要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即每道工序投入品的质量(即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控制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即每道工序施工完成的工程产品是否达到有关质量标准。

(1)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某些工序或操作重点应控制人的行为,避免人为失误造成质量问题。如钻井作业、爆炸作业等工序,都应从人员的资质培训、技术操作能力、思想素质等方面对操作者进行全面考核。时常要提醒注意事项,以免产生错误行为和违纪违章现象。

(2)设备的质量。强化日常检查保养,提高设备使用的可靠性,将问题和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使设备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在生产中实施“定人定机,人随机走”。加强采集设备的现场管护,切实保证地震勘探项目的顺利运行。

(3)原材料的质量。在爆炸作业工序中,应以原材料—炸药作为控制的重点。可派驻有经验的业务人员到炸药厂进行实地调研,从炸药生产资质到现场抽检试验炸药的质量,一丝不苟地把好生产第一关。

(4)科学的方法。对复杂山地的生产方法进行研究与探讨,积极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办法,科学有序地实施,在生产中不断引用新方法,大胆创新。根据生产实际特点,制定出不同的生产方法,如:采用二线、三线、非纵等施工方法,有效地解决方法问题。

(5)寻求适宜的环境因素。如:白天放炮,人动、牛羊动、车动,刮风等一些干扰因素较大,难以控制,为获得最优质的资料品质,采取夜间生产的方法,降低外在干扰,或提前做好企地关系,保证日生产的顺利运行。

2 及时检验工序质量

工序质量的检验,也是对工序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员工在实际操作中不仅要严格标准化操作,还要为自己的操作行为负责,不能干完活儿,就束之高阁,甚至只求数量,不求质量。要自觉形成自主检验和评价工序质量的习惯,加强检验工作,对质量状况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对照标准检查该道工序的质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还存在哪些不足,哪些地方需要提前预防等等,及时掌握质量动态,若发现质量问题,要随即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处理,自始至终使工序质量满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3 填写记录要规范,及时做出定量和定性分析

记录就是把生产活动的结果,如质量特征值等完整、准确、及时地记录下来,以供统计、分析、判定、审核和备查用,从而为下一步的野外施工方法提供依据。采集生产的质量控制点存在于测量,大小线,仪器,震源,解释等多个部分,没有规范的记录和统一的格式很难对质量数据进行准确和及时地分析,并很可能给质量管理工作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没有钻井岩性真实的填写,就无法设计井深;没有准确测量障碍物的位置,就无法确定炮点的位置;仪器班报填写不真实,也无法知道出现的特殊问题是什么。因此,有了规范的记录和分析评定,才能有明确的目标,也才能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更具有方向性、指导性和针对性的意见和措施。

4 充分发挥QC小组的作用

QC小组活动具有小、活、实、新的特点。从小处着眼,QC小组活动与工序密切相关。小组成员围绕工序中存在的问题,科学选择并建立课题,使广大员工参与活动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大量实践证明,QC小组活动就生产工序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地建立有效的课题,严格遵循PDCA过程及其管理循环八步骤(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找出主要原因;制定计划措施;执行计划措施;检查工作效果;标准化巩固成绩;遗留问题及下步计划),充分调动员工参与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QC统计工具,通过小改小革,不断创新来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充分体现民主性和科学性,营造重视质量的和谐氛围,对质量管理工作(包括体系运作)就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摘要:由于地震勘探工作的复杂多样,尤其是它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所构成的系统工程,因此,地震勘探工作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的质量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物探企业更要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包括必须建立严密的质量监督体系、加强员工质量意识、严格执行技术标准、保证每道工序质量等等工作。

市政给水管道施工工序及质量探讨 篇8

给水施工是建筑工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其施工工序及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 要求能及时、完整、有序地安排给水施工工序及质量, 是创建优良工程的基础, 针对给水管道的施工工序及质量进行如下工作。

1给水管道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施工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与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有重大的关系。施工前首先要熟悉图纸进行图纸会审, 接收设计单位的图纸交底, 将需要特别注意的部分进行重点交待 (文字说明或解释) , 制订施工组织设计, 进行技术交底。采购部门需根据施工进度提前备足施工管材、管件、用料等。

2沟槽开挖过程及施工质量

施工人员提前进行放线, 开挖探坑, 为全面开挖做准备, 并做好原始记录, 在机械开挖的过程中, 底部预留20CM-30CM厚的保护层, 防止损坏地下已有的设施 (如各种管线) , 余下的部分采用人工开挖到设计高程, 随挖随清除。沟槽开挖可采取机械化施工与人工清理相结合的方式。

根据土壤条件的不一样开挖沟槽宽度、深浅也一不一样, 需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按照给排水规范进行开挖, 要按工式计算:

B=D+2 (b1+b2+b3)

式中B——管道沟槽底部的开挖宽度 (mm) ;

D——管外径 (mm) ;

b1——管道一侧的工作面宽度 (mm) ;

b2——有支撑要求时, 管道一侧的支撑厚度;

b3——现场浇筑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管渠一侧模板的厚度 (mm) 。

给水管埋深一般较浅, 埋管沟槽通常无需支撑和排水。当埋深较深或土质较差时, 需要支撑。在接口处, 槽宽和槽深按接口操作的需要而加大。给水管道一般不设基础, 槽底高程即为设计的管底高程。施工时应随时掌握天气变化, 严禁基槽泡水, 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土方时, 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沟槽底部排水降水工作, 确保干槽开挖, 在地下水位较高或雨季施工, 需要运用排水设备进行排水, 确保水位在工作面2m以下, 防止沟槽长期积水, 形成浮管现象, 而且要考虑到基槽暴露时间过长会引起基槽变形的问题, 要尽量缩短晾槽时间 (不超过2h-3h) 。在硬质路面施工时, 按定线用机械或人工破除路面。路面材料可以复用者应妥善堆放。槽底挖土要求不动原土, 否则用砂填铺。

3管道及附件安装工作

首先将管材沿沟槽排好。管材下槽前作最后检查, 有破损或裂纹的剔除。直径在200mm以下管材的移动和下槽, 通常不用机械。大口径管道和管件下放, 采用8T以上吊车, 严禁违章操作和无证上岗作业, 通常情况下排管常从闸阀或配件处开始。管子逐根下槽, 顺序做好接口。球管安装时管节及管件表面不得有裂纹, 不得有妨碍使用的凹凸不平的缺陷;管节及管件下沟槽前, 应清除承口内部的油污、飞刺、铸砂及凹凸不平的铸瘤;柔性接口铸铁管及管件及承口的内工作面、插口的外工作面应修整光滑, 不得有沟槽、凸脊缺陷;胡裂纹的管节及管节不得使用。沿直线安装管道时, 宜选用管径公差组合最小的管节组对连接, 确保接口的环向间隙应均匀。钢管安装时, 对首次采用的钢材、焊接材料、焊接方法或焊接工艺, 施工单位必须在施焊前按设计要求和有关规定进行焊接试验, 并应根据试验结果编制焊接工艺指导书;沟槽内焊接时, 应采取有效技术措施保证管道底部的焊缝质量;管道任何位置不得有十字形焊缝;在寒冷或恶劣环境下要清除管道上的冰、雪、霜等;工作环境的风力大于5级、雪天或相对湿度大于90%时, 应采取保护措施。

4回填部分

经验收合格后, 应及时进行沟槽回填, 不允许将已安装完成的管道长期外露, 更不允许将其跨越雨季和冬季。有管顶50cm以内的回填又称为“腹腔回填”, 有的设计要求该处回填过筛。回填时, 既不能填入>100mm的石块或砖块等杂物, 也不能使用腐殖土、垃圾土和淤泥等进行回填, 同时不能使沟内有积水, 并不得使用重锤或大型机械夯实, 一般要求回填至管顶以上50cm。管道基础条件不良将导致管道和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陷, 一般造成局部积水, 严重时会出现管道断裂或接口开裂。因此要认真按设计要求施工, 确保管道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当地质水文条件不良时, 应进行换土改良处治, 以提高基槽底部的承载力;如果槽底土壤被扰动或受水浸泡, 应先挖除松软土层后和超挖部分用杂砂石或碎石等稳定性好的材料回填密实;回填时, 如果遭到水淹, 应采取管管底高程和中心线复测及外观检查, 如发生拔口、漂浮或位移现象, 则需要返工。

5管道水压试验

压力管道水压试验前, 除接外, 管道两侧有管顶以上回填高度不应小于0.5m;水压试验合格后, 应及时回填沟槽的其余部分;采用钢管、化学建材管的压力管道, 管道中最后一个焊接口完毕一个小时以上时方可进行水压试验;管道顶部回填土宜留出接口位置以便检查渗漏处。

主试验段时停止注水补压, 稳定15分钟;当15分钟后压力下降不超过允许数值时, 保持恒压30分钟, 进行外观检查若无漏水现象, 则水压试验合格。

6冲洗消毒

给水管道严禁取用污水水源进行水压试验、冲洗, 施工段处于污染水域较近时, 必须严格控制污水进入管道;应由水质检测部门进行化验, 并在管道并网前进行冲洗消毒。

7管道与检查井连接过程的施工质量

工序探讨 篇9

1 电子产品生产工序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都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技术呈现不断革新的态势, 通过不断的探索, 我国的电子产业取得了不断的突破, 众多电子品牌在不断优化与完善, 例如国产电子品牌华为、红米、OPPO等品牌, 近两年的发展态势很是令人欣慰, 国产电子产品虽然与美国的“苹果”、韩国的“SAMSUMG”无法匹敌, 但是相对于以往取得了质的飞跃。对于电子产品而言, 产品的性能、质量非常关键, 其与电子产品的生产工序质量控制存在着直接性的联系, 因此, 强化对电子产品生产工序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是关键。如今, 电子产品不断普及的今天, 诸多企业为了从中获取经济效益, 在生产中工序控制力度不够, 生产与加工的质量控制意识不强, 导致电子产品的性能、质量较差, 影响产品品牌的口碑, 制约着电子商品经济的发展。

2 影响电子产品生产工序质量的因素分析

2.1 人为因素

在电子产品生产与加工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工序处理不严谨, 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 其中人为操作与意识是重要原因[1]。人是产品生产与加工的执行者, 其决定着工序操作的规范性, 但是由于工作人员专业性差和工作态度不严谨, 在操作上不够规范, 缺乏足够的责任感, 生产操作熟练程度不够。如在进行手机产品芯片的设计时, 由于操作人员的疏忽, 芯片制作工艺出现错误, 导致芯片不能正常工作, 影响着电子产品的质量。

2.2 设备因素

电子产品的研制, 需要具备相应的设备支持, 若设备的工作性能下降, 在工序处理上会存在欠缺, 设备出现故障会直接影响工序的质量。设备故障的出现, 主要是由于前期的设备管理力度不足, 使用前未做好设备性能检测工作, 导致在使用过程中, 设备出现故障, 进而影响工序的开展。

2.3 材料因素

材料是构成电子产品的单位元素, 材料的型号、规格、质地等都会对电子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工序构成威胁[2], 很多企业为了减少在材料上的支出, 大都利用劣质材料来代替优质材料, 进而影响着材料在生产工序中的利用价值。常见的电子材料有介电材料、半导体材料、压电与铁电材料、导电金属及其合金材料等。若选用劣质材料进行电子产品的合成, 定会影响产品性能, 超出前期对产品性能的评估, 影响着产品的应用价值。

2.4 生产工艺因素

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 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秘诀, 若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有竞争力, 生产工艺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在生产加工工艺中, 由于工艺本身存在不足或加工人员的操作不规范等, 都会影响生产工艺的施展, 是生产工序质量控制中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 电子产品的生产工序质量控制及管理措施

3.1 建立专业化的生产加工团队

对于电子产品而言, 生产工序质量控制是关键, 其关乎着电子产品的性能与使用寿命, 为了保证生产工序操作的规范性, 应建立专业化的生产加工团队, 发挥员工的专业化操作技术, 保证操作的规范性强化对员工的教育工作, 提高员工的质量控制意识。强化对电子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 应针对电子生产与加工的过程中进行模拟, 建立一整套的设备操作体系, 严格规范操作人员的行为, 且操作人员必须保证持证上岗, 若不具备相应的专业操作证书, 是无权参与到生产工序中来的, 是对操作人员的基本要求。电子产品对质量的要求很高, 应始终保持着“零失误、零缺陷”的态度, 强化质量控制意识[3], 及时对员工进行技能考核, 优胜劣汰, 保存最为优质的操作人员, 组成更具实力的操作队伍, 为生产工序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提供重要条件。

3.2 构建完善的工序质量管理制度

为了强化对生产工序的要求与规范, 应制定完善的工序质量管理制度, 将生产工序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列入到规章制度中, 有利于生产工序的不断完善, 能够严格约束操作人员的行为, 保证工序操作的规范性。在电子产品的生产工序中, 应设定质量控制关键点, 机械设备、操作流程和工装进行重点管理, 管理组与技术生产部门建立联系, 共同来维持生产与加工过程中的规范性。例如, 由于操作人员的疏忽, 在进行流水作业时, 由于工作态度不严谨, 导致部分电子半成品未嵌入一定的零部件, 且工作相对懈怠, 并未发现, 最终进行电子产品检验时, 发现零部件缺失, 属于劣质产品, 电子产品的性能受到严重影响, 会对企业造成严重损失。一旦发生此类问题, 应严格对操作人员进行处理, 因电子产品的成本较高, 应严格而谨慎的进行工艺的控制, 不得有一丝的懈怠, 借助质量管理制度予以约束, 加大对操作人员的惩处力度, 以警示他人。

3.3 加强对材料与设备的全面管理

电子产品的价格相对昂贵, 其是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 是由高成本的材料经过加工与合成而制成的, 通过一定的设备支持进而形成电子成品。加强对生产工序的质量控制, 应从材料与设备两个方面着手, 规范材料的型号、规格和质地等, 加强对材料的质量检测。材料质量的控制, 应从采购方面着手, 对采购程序、进货时的检验、入仓库、保管以及使用等都要实现精细化的管理, 建立完善的材料质量控制体系, 其是电子产品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在电子产品质量控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各种材料的规格、质地等都要符合我国的国家标准, 强化对半成品或材料的技术检验, 必须具备相应的生产批次和序列号才可使用, 一旦发现不合格者, 应及时摒弃能保证工序的正常实施。在设备管理方面, 为保证设备性能的发挥, 应及时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工作, 及时对设备进行零部件的性能检测, 对设备进行清洁、检查、润滑、紧固等, 保证设备的使用质量, 延长设备的使命寿命, 排除工序质量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工序质量控制重要性的分析, 了解到电子产品的质量控制要点何在, 若想增强电子产品的性能、质量, 延长使用寿命, 应强化对每道工序的控制与完善, 将质量控制作为生产与加工过程中的核心内容。生产工序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 应建立生产管理制度, 增强操作人员的专业性, 设置生产与加工说明书, 严格控制机械设备的质量, 做好日常的管理与维护等, 为生产工序质量的控制工作提供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丽.电子产品生产的工序质量控制与管理[J].电子质量, 2011, 4:49-52.

[2]杨帅玲.浅析电子产品生产工序质量控制及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24:227.

工序探讨 篇10

1 当前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要点

监理工程师实施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质量监控应分清主次, 抓住关键, 依靠完善质量体系和质量检查制度。

首先, 确立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计划,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计划要明确质量控制工作程序和质量检查制度。

其次, 要设置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质量控制点, 进行预控。控制点设置原则, 主要视其对质量特征影响大小、危害程度以及质量保证的难度大小而定。建筑工程施工工序就是生产和检验、材料、零部件、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具体阶段。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 是企业中最经常、最大量的质量管理活动, 是企业实现质量目标的基本保证。

2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现实分析

目前建筑工程施工工序主要特点是施工周期较短, 工程项目涉及的范围较广, 项目多、杂, 这些给工程管理和工程质量控制带来一定难度。然而, 一个施工项目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是保证该项目的为企业创造效益的最根本的保证, 也是我们能够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施工项目业务服务的先决条件,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是直接制约着企业自身一些业务发展的。所有这些给从事施工项目项目建设及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更加尖锐的问题, 如何把我们负责建设的工程质量与企业的命运相联系, 如何提高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 是我们在新的建设现状下面临的新课题。实践证明, 有效的工程质量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最有效的方法。

2.1 质量控制与投资控制、进度控制的关系

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是进行建设项目管理的三大重要控制目标, 这三个管理目标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以较少的投资, 在预定的工期内, 完成符合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指标的建设项目。然而, 单纯的过高的质量要求会造成投资的加大和进度的延长;相反对质量要求过低, 将会导致质量事故剧增, 严重的也会拖延工期, 造成投资费用增加, 且对整个项目的产出质量造成严重后果。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针对建设项目的类别和建设规模, 确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质量标准。

2.2 影响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施工项目的工程质量因素很多, 我们常说的五个大的方面: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参与施工项目建设项目的人员主要来自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项目建设所用材料也种类繁多, 五花八门, 有时受特殊环境制约甚至使用非标材料和设备;施工用机械的设备性能和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施工项目建设过程中参与者的管理思路、设计方安、施工组织等方式方法。施工项目建设工程还有它同于其他行业建设项目的不同之处。

3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对策

针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监控的难点, 控制应达到的效果是:全面、实时、有效。要实现这一控制目标, 务必在控制过程中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有效监控, 并在控制过程中适时采取管理、组织、技术等方面措施。为减小由建筑施工工程工序产品质量偏差带来的损失, 必须以事前控制为工作重点。

3.1 做好建筑施工工程工序开展前的质量监控工作

1) 熟悉工序操作要点, 通过工序分析掌握重点。如砌砖工程的砂浆饱满度、灰缝水平度及厚度、拉结筋的布设、混凝土浇筑时的振捣插点及振捣时间等。使监理人员在以后工序的监控中有了明确的标准及重点目标, 控制工作将更具方向性及针对性。

2) 检查承包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情况, 重点在于人员是否各就其位、责任是否明确到人。务必要落实质量员及收料员人选, 因为在实践中承包商出于节约管理费考虑, 常会有质量员与施工员、材料员与收料员相替代的情况。但这两类工作责任常有相矛盾的地方, 十分不利于质量控制的实施。

3.2 加强建筑施工工程工序开展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工作

1) 样板制度的落实。在建筑施工工程工序中, 往往不能通过设立控制点来超前控制工序质量, 实践表明实行样板制度是很有效的措施。在大面积工序活动展开前, 通过样板的质量检查、分析可起到下面四个作用:第一, 通过分析可确定在以后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以后操作中实行重点控制;第二, 可对操作者的素质进行检查, 不合格者予以清退处理, 减轻以后质量控制负担;第三, 使操作者及检查者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了明确、直观的实物标准, 做到人人心中有标准;第四、避免因普遍性操作问题, 而工序大面积展开引起大范围的返工。故监理工程师在建筑施工工程工序展开前要做的工作必须有样板工序产品的检查及验收工作, 为杜绝大范围返工做出必要的工作;同时也对工序操作者的素质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2) 加大现场巡查力度, 力争掌握第一手资料, 努力实现及时控制, 对发生的问题务必做到早发现、早纠正, 避免积重难返, 避免大的返工损失。比如砌体工程中的拉结筋的检查, 若采取砌体完成后开洞检查, 不仅不易检查, 还有查出问题也难以补救, 但在现场巡查中及时予以解决, 既能保证质量避免较大损失, 也易得到承包商的合作, 这也有力地解决了在上文建筑施工工程工序质量控制难点中提出的难题。

3) 监理工程师在质量监控中应注意的工作方法。事实上, 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如得不到承包商的合作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 故在质量监控过程中务必要做到实事求是、秉公处理、监帮结合, 工作中坚持以理服人、让事实讲话, 这样有了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 工作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吃果蔬前最重要的工序 篇11

红薯、土豆、荸荠、白果等果蔬的表皮可能含有害物质或者致病菌,因此吃前最好先削皮。如果担心苹果、梨等水果有农残风险,但又想获得果皮的营养,可以在认真清洗后,削掉果柄和果蒂,因为水果两端凹进去的部分是农药残留最多的部位。小叶的菠菜、茼蒿、鸡毛菜、小白菜、油麦菜等绿叶菜,可以将根切除,先放在水里浸泡,抖动清洗后,再用流水冲洗。

对于那些不能削皮的水果如葡萄、草莓、杨梅、桑葚、蓝莓、樱桃、红提、李子、山楂、杏等可通过用流水冲洗的方法去除表面的微生物、农药残留以及泥沙。包叶类蔬菜如卷心菜、生菜、大白菜等,可将外围的叶片去掉,采用冲洗的方法进行洗涤。

猕猴桃、桃子等水果因浑身长有毛,在清洗之前,可先用小刷子将毛刺刷掉,再用流水冲洗干净,不然毛很容易粘到果肉上。黄瓜、青椒、胡萝卜、苦瓜、南瓜等,可以用柔软的刷子刷洗后冲洗干净即可。

某些果蔬放入开水中焯一下,即可去除其表面90%以上的农药。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菜花等焯过后口感更好;菠菜、竹笋、茭白等含草酸较多的蔬菜也最好焯一下,因为草酸在肠道内与钙结合成难吸收的草酸钙,干扰人体对钙的吸收;大头菜等芥菜类的蔬菜含有硫代葡萄糖苷,水焯一下,水解后生成挥发性芥子油,味道更好,且能促进消化吸收;马齿苋等野菜焯一下能去除尘土和小虫。

菠萝中有一种蛋白酶,如果直接食用,轻则刺激口腔黏膜,使人口唇发麻、发痒甚至红肿,重则出现腹泻、呕吐或头痛等症状。因此,吃菠萝前必须要用淡盐水泡。浸泡时间以半小时为宜,如果时间不够长,菠萝蛋白酶还没完全破坏,口腔皮肤幼嫩的孩子尤其容易发生过敏;时间太长也不好,会造成营养的过多流失。另外,如果担心樱桃和杨梅等水果中有虫子,也可以吃前泡一泡。

(摘自《生命时报》)

工序探讨 篇12

关键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序管理,质量控制

1 为何要控制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的工序质量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的工序质量是企业发展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建筑部门如果想要在各项工作中获得长足的发展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工作流程, 保障工序的制度化。工程的建设质量需要合理有效的工序作为前提。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 在工程还没有开始时就对工程进行认真的检查, 对工程的各项细节的工作进行有效的规划。只有符合制度化的规划才能够对工程的进程进行规范;其次, 在质量的监督管理方面确定明确的规章制度, 只有明确的规定才能够有效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 保障工作在制度的规范下进行;再次, 加大对各类原材料的质量的检测力度, 对于各种原材料进项全面的规划, 只有有效的质量监督才能够促进企业管理的顺利进行。总之, 只有严格的质量监督制度才能够保障工程的最终完成, 实现合理有效的质量保障。

2 工序质量控制的内容要求简介

(1) 在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各种规范进行, 防止违规现象的发生, 对于违反规定的人员给予处罚, 保障工程的完成质量。

(2) 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有很多, 为了保障工程的质量需要将所有的工作全面落实下去, 不能懈怠。如果在某个环节上出现违背原则的情况就会造成工程的质量情况。主要是需要对工程的首要的是要将质量意识提高上去。只有员工将质量安全的意识提高上去才能够在工作中将严格的质量标准做到严格的执行。

(3) 加强对工程各个环节的监督。只有对各个不同的工作程序进行监督才能够真正将严格的工作方式进行实践, 才能够保障工程的完工。

(4) 保障工序处在良好的发展状态。只有在工序处在比较稳定的发展状态之下, 才能够进行比较有效的管理。

总之, 以上4个方面是工序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只有比较合理有效地进行落实, 才能够做到工程质量安全的有效性实施。

3 工序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工程质量的控制方面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保障工程的总体质量的基本前提是需要严格按照工艺的要求进行操作, 只有严格的质量要求才能够保障工程质量的保障。

(2) 对于会影响到工程质量的一系列因素进行逐项的排除, 避免任何会妨碍到工程质量的因素存在。只有创造比较合理和有效的工作环境, 才能够促进质量的改善。

(3) 对于工程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检测, 只有对各项工程的操作质量进行及时检测, 才能够保障工程的优质的质量。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部分, 需要有效合理的规范。

(4) 实行工程质量的控制, 对于在具体的操作中需要全面的控制, 将工程质量的标准控制在比较严格的范围之内。

(5) 在工程开始施工之前需要对工程施工的历史材料进行收集, 合理分析工程的背景环境, 这能能够为工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有效性分析。在施工的质量保障方面一定不能忽视对于历史材料的分析和整理, 因为工程的历史资料对于工程的施工能够提供很多有效的资料, 为工程的进行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方便条件。

4 关于控制点对于质量的作用分析

4.1 材料控制对质量的作用

对于工程的进行时间控制点的选择, 对于工程质量的控制点的掌控都和材料的控制密切相关。如果在某个环节上出现违背原则的情况就会造成工程的质量情况。主要是需要对工程的首要的是要将质量意识提高上去。只有员工将质量安全的意识提高上去才能够在工作中将严格的质量标准做到严格的执行。关于材料的控制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也会是相当有意义的方面。

4.2 关于控制点设置对质量的作用

质量的控制点的设置设计到了很多的问题。控制点的设置对于工程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加强对工程各个环节的监督。只有对各个不同的工作程序进行监督才能够真正将严格的工作方式进行实践, 才能够保障工程的完工, 保障工序处在良好的发展状态。只有在工序处在比较稳定的发展状态之下, 才能够进行比较有效的管理。控制点对于保障质量的作用不容忽视, 对于工程有效保障质量起到主要作用。

5 工序质量控制的策略分析

5.1 加强对材料的控制

各类工程材料是工程建设的物质条件, 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因此, 采购和使用的工程材料质量必须符合标准规定, 并严格检验进场的材料和设备。进入现场的工程材料, 必须要有产品合格证或质量保证书, 并应符合设计规定要求。同时, 还应注意设计、施工过程对材料、构配件、半成品的合理选用, 不能混用。

5.2 加强对人的管理

要控制施工质量, 就要培训、优选施工人员, 加强质量教育, 提高所有参加施工人员的素质。施工人员要树立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 以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应有较强的质量规划、施工组织、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的能力。施工过程中还要坚持动态监控, 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要加强管理力度, 全天候旁监, 做到“五勤”:即眼勤、手勤、腿勤、口勤和脑勤;要加强现场巡视, 量测检查, 并通过现场巡视, 实地的测量结果和数据, 来检查和判断工程质量, 以所测数据来评定质量等级。

5.3 加强工序质量的检验

工序质量的检验, 就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 对工序操作及其完成产品的质量进行实际而及时的测定、查看和检查, 并将所测得的结果同该工序的操作规程及形成质量特性的技术标准进行比较, 从而判断是否合格或是否优良。工序质量的检验, 也是对工序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工序活动的效果, 归根结底就是指通过每道工序所完成的工程项目质量或产品的质量如何, 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6 结语

综上所述, 近几年城市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 这也使得工民建筑中所涉及的施工问题更加复杂我们要想保证工程的质量就必须对工程的工序管理问题起到足够的重视, 这样才能保证工程有序进行, 使工程质量得到更好的控制。

参考文献

[1]杨军.试论工民建施工的工序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6) .

上一篇: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下一篇: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