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发展

2024-10-11

地方发展(通用11篇)

地方发展 篇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全国重点大学相比, 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横向结合上。因此,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大局着眼, 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着手, 立足地方特色和行业基础, 突出优势, 准确定位, 才能办出特色, 成为同类院校中领军的强校。

一、构架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

高校以学科创新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从而带动国家和地区实现发展战略的转移, 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沿动向和最新趋势。构架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 是地方本科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的前提和基础。

1. 围绕地方支柱产业, 搭建学科专业平台。

潍坊学院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以传统学科为基础, 深入研究地方支柱产业的需求;适度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提升优势专业, 在众多学科领域设置新的专业方向, 培植新兴专业, 发展紧密联系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要、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 形成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整体优化、协调发展, 具有时代特征和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如为突出潍坊作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学校开设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等等。目前, 学校所设专业基本涵盖了潍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领域, 并初步建立起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运行机制, 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搭建了平台。

2. 突出传统专业优势, 强化师范类专业教育。

从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构成来看, 大约70%是由原来的师范类专科学校和其他学校合并升格而成。就自身的学科专业结构而言, 这类院校的师范教育类专业都有多年办学经验, 是各个新建本科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在当前偏重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环境下, 如何保持师范教育类专业的优势, 是地方本科院校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因此, 保持师范教育专业的持续优势, 为地方基础教育事业提供高素质的师资, 是地方本科院校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时的重要目标指向之一。潍坊学院现有的51个本科专业中师范类专业有13个, 占1/4。多年来, 学校高度重视师范教育类专业, 积极为学生搭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平台, 理工渗透、文理结合、学科交叉的通识教育平台和以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为内容的实践教学平台,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的师范毕业生已基本构成了潍坊乃至鲁中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主体, 并成为本地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的主体。学校传统学科专业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满足了基础教育对师资的需求, 密切了与地方教育机构的联系, 由政府主导在潍坊市各县市区建立了教育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 形成了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

3. 整合优势资源, 在新兴交叉学科寻求突破。

根据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要求, 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据自身优势条件, 整合资源, 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 振兴基础学科, 占据学科发展的制高点, 形成学科专业纵向结构上的学科链和横向结构上的支撑面。2006年, 潍坊学院物理系的光学学科建成省级重点学科, 多光子纠缠与操纵实验室的团队在2007年建成省级教学团队, 成为山东省第一个掌握实验上实现高亮度3光子纠缠源这一先进技术的学术团队、全国第二个掌握此先进技术的课题组;2007年该实验室被潍坊市确立为第一批“鸢都学者”岗位;2008年多光子纠缠与操纵实验室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实验室, 成为潍坊市历史上第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量子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是涉及国家安全、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研究方向, 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科学界、国防部门和信息产业界的高度重视。开展量子信息技术的研究, 可望大幅度提高信息的处理速度、信息传输的安全性、信息传输通道容量和信息的检测精度等, 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这一研究将为潍坊市在量子通信领域占领制高点提供前瞻性成果, 将为潍坊市通信事业及光电信息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发展, 从而全面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搭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产学研平台

1. 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当前, 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已是不争事实。潍坊学院积极引导科技人员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进行科研实践, 派出专家教授到企业担任技术顾问, 与10余家大型企业签订了共建技术中心协议和技术攻关合作协议, 承担了几十个科研项目, 与山东瑞斯公司合作成立的节能研究院以及围绕应用化学、机械、电子、土木工程等潍坊支柱产业开展的校企共建实验室、研究所、中试基地等尝试, 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 努力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

地方本科院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大力加强校际间、校地间、校企间的交流与合作, 多层次、多方式开展科研工作, 积极采取措施, 努力促进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潍坊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的具有重要推广价值的“化学草浆黑液资源化与清洁生产技术”和“高效增产稀土转光农膜”, 均已应用于农业产业化实际,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促进成果的应用与转化, 学校还有针对性地建立了生物工程研究所、潍县萝卜研究所等研究所, 开辟了潍坊巾帼农业科技示范园、寒亭无公害蔬菜基地等十几个集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学校还将以创办科技企业的形式自我构建技术的吸纳平台, 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服务于潍坊经济建设。

3. 大力开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研究。

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支柱产业、经济发展方式等进行立项研究, 有利于增强学校人才培养、学科专业调整、科研方向等方面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热切关注山东半岛尤其是潍坊的经济社会发展, 成立了“山东半岛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和“山东省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基地” (山东省同类院校第一家省级研究基地) , 整合研究力量, 科学制定规划, 合理设置课题, 紧紧围绕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和潍坊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经济发展战略、对外贸易与知识产权、文化产业发展、社会公用事业服务、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等方面积极开展研究, 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还通过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讨, 邀请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社会知名人士开办论坛、学术会议、“文化周”等活动, 传递信息, 传播文明, 为山东特别是潍坊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4. 加强干部培训基地建设。

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政府投资办学的高等院校, 一方面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另一方面又要紧密结合地方政府的发展战略与规划, 积极为地方构建“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求发展, 建立与地方互动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潍坊学院注重发展自身优势,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整合优势教育资源, 创新培训模式, 大力推广“菜单式”、研究式教学以及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对策研讨、拓展训练等方式。通过完善课程设置, 加强教材建设, 开展教学评比活动, 建设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和品牌培训项目。同时针对干部培训需求差别化、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手段现代化的实际, 加强对干部培训工作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 务求实效。

三、构筑与区域社会文化融为一体的文化高地

高等学校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和示范区, 应当在传播高雅文化、创造经典文化、倡导主流文化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潍坊学院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 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方面, 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抓手, 作为提升学校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并自觉把大学文化融于地方文化的大框架之内, 让大学文化建设与全社会的文化建设产生互动, 在互动中提升大学文化建设的品位, 在互动中扩大大学文化的效能和影响。

1. 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加强地方文化和名人研究。

学校积极开展地方文化和名人研究, 成立了“北海 (潍坊) 文化研究院”, 汇集不同学科专业研究人员, 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开展了一系列学术研讨活动, 已出版了《北海文化研究丛书》 (6本) 、《潍坊文化读本》等学术专著, 其中《潍坊文化读本》被列为潍坊市中小学教育教科书;承担了《潍坊文化三百年》等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和文化部重点课题研究, 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研究地方文化, 传播地方文化, 使“务实开放、因势趋时、尊重贤才、宽仁尚德、海纳百川、兼收众长”的地方文化精髓在潍坊大地上发扬光大。此外, 学校还积极开展文化名人研究, 目前已经建立了“潍坊文化名人馆”, 组织成立了臧克家研究会、刘墉研究会、莫言文学创作研究会、尧舜禹文化研究会等学术团体, 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成果。

2.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 促进地方文化繁荣发展。

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 潍坊学院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 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学校先后同美国、英国、奥地利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与日本长冈造型大学、韩国湖原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10余所大学正式签订了校际友好关系协议书。1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来校留学或访学。2007年7月, 由潍坊学院牵头组织的“华夏之声”世界风筝都艺术团赴维也纳进行文化交流等活动, 被潍坊市委称为潍坊市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 致力打造精品力作, 发挥大学文化辐射作用。

潍坊学院把挖掘、利用、拓展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的象征意义和教育意义作为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增长点, 把建设这些标示性文化的过程作为对师生进行教育、对社会进行影响和宣传的过程。校长作词的校歌《腾飞的梦》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1000多分钟;2007年6月, 潍坊学院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MTV《记着老百姓》以其健康的歌词内容和优美的旋律, 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些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互动的经典之作发挥了很好的辐射引领作用。

(王守伦, 潍坊学院院长、研究员, 山东潍坊261061;吴明, 潍坊学院高教研究室副主任, 山东潍坊261061;王忠山, 潍坊学院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山东潍坊261061)

参考文献

[1]赵沁平.发挥大学第四功能作用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5/16) .

[2]张民选, 谢仁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是高教发展的战略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1) .

[3]王前新, 刘欢, 等.新建本科院校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地方发展 篇2

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里,大学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推动器。这种推动器的作用表现在它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源”和技术、管理、文化等的创新基地。因此,地方高校要强化区域意识,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关系,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以地方经济社会实力为基础。地方高校要树立以社会为中心的新理念,与所在区域的政府、企业界及公众建立一种积极的、双向作用的伙伴关系,为实现区域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共同目标而努力。显然,有无区域意识,或区域意识是否到位,对于地方高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前景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云南后,提出“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当前,加快桥头堡建设,把云南建成中国沿边开放经济区,已成为云南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绿色经济强省和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发展战略。面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结构调整和时代赋予的新的发展机遇,云南地方高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新的机遇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到了时代前沿,并形成了内在的发展关系。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聚集着创造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提供着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基础、生源基础以及学生的就业基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不断涌现出来的新问题、新矛盾,成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进行科研创新的动力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过社会服务,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出于区域经济社会战略发展需求的考虑,也积极全方位地支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的强大牵引力。

为更好地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全面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云南新建本科院校应抢抓机遇,努力围绕省和所在州市的长远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地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明确自己的服务定位和办学特色,拓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接的平台,全面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服务能力,避免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脱节而丧失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

美国卡内基一梅隆大学校长柯亨先生在我国参加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时指出:“制定大学战略目标的关键是找准自己的定位”。为把握好这次机遇,文山学院把自己肩负的社会服务职能提升到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不断深化改革,进行全面战略性结构调整,审时度势地提出了“扩规模、调结构、创特色、引资源、抓建设、上水平”的发展思路,立足文山,面向云南,辐射东南亚,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接而融为一体,彼此依存,携手共进,努力实现学院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随着国家深化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地方高校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到了社会的中心。云南新建本科院校更需立足国情和省情,牢牢把握所在州市的州情或市情,紧随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拓展功能,肩负使命,努力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增强办学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发挥自我优势,走适应社会的特色办学之路,增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跟在老牌的本科大学后面亦步亦趋,还是注重区域现实,发挥自我优势,走出一条适应社会的特色发展之路,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战略选择问题。在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云南新建本科院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一定要抓住机遇、有所作为,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对接机制,突出比较优势,充分挖掘区域优势资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发展产业群,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正是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才能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文山学院立足自身的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与文山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对接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文山州委、州人民政府站在长远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着力实施“六大战略”、建设“四大基地”、构筑“云南面向泛珠三角和东盟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发展思路。文山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上紧紧围绕文山州产业结构特点,及时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文山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一批应用型专业,如中草药制药技术、矿产品加工、生物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冶金技术、物流、旅游等。与此同时,紧紧围绕文山州的三七、烤烟、畜牧业、矿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和以三七为主的生物药业和农特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开展科学研究,将学院潜在的科技优势转化为文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将文山州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使学院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助推器”。

地方高校是区域文化的研究中心,是传播文化、创新文化、引领文化的重要阵地。云南是世界上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和多元文化形态的共生带,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云南被称为“民族文化聚宝盆”。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云南地方高校提供了用武之地,并以此形成了民族区域文化研究特色,对区域社会起到了较大较好的辐射作用,也同时促进了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文山学院成立了“文山民族文化研究所”,通过对壮族剧班社的调查、采访以及壮剧资料的收集、整理、挖掘和研究,使文山

壮剧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较好地保护和传承了这一地方剧种;参与编写的《云南壮剧史》填补了民族剧种没有理论著述、没有系统性传承史料的空白。楚雄师范学院成立了“云南彝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玉溪师范学院设有“民族研究所”,红河学院设有“国际哈尼一阿卡研究中心”,这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研究所、研究基地、研究中心,充分利用区域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弘扬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始终代表地方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民族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方向发展,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有效促进了区域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此同时,这些民族文化研究成果还有助于促进民族区域文化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将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优势经济资源,为“桥头堡”建设中的经济合作通道奠定良好基础。

(二)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寻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特别是区域城市群和产业群的兴起,企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及科技成果的渴求,使高校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校企合作,把高校建成成果转化和产业开发基地,把企业建成高校的实验基地,已成为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选择。云南新建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和寻求校企多元合作模式,共同研发新产品,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努力寻求促进地域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进而提高学校办学效益。

文山学院与文山开开药业有限公司合作,签订了铁皮石斛组培种植开发合作协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该项目由学校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公司注入资金,共同开发文山道地的中草药和其他植物种质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并为学生参与实验、科研和生产提供条件。同时,与文山三七研究院、文山州农科所、文山州药检所等科研单位联合建立了文山州生物资源共享平台,结合文山特色生物资源开展系列研究并取得成效。参与的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三七道地性及其质量标准研究”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七优质高产品种选育技术研究”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为全州三七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性和应用性支撑。

2010年7月,长江商学院昆明夏季论坛期间有70余位国内知名企业家到文山考察,文山学院抓住州委、州政府举行招商引资推介座谈会的机遇,协同地方政府共同创造商机,积极寻求与国内知名企业家的多领域合作,携手为文山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事实证明,地方高校积极探索和寻求校企合作,不仅能为区域新型经济的发展带来强大动力,高校也能够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从地方和社会获取丰富的资源,提升自己的办学实力,突破自身科研经费不足的瓶颈,增强自我发展的后劲与活力。

(三)根据区域人才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基础人才,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增强办学活力、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与全国重点大学、省属重点高校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在综合实力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是无法与之相匹对的,但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需求,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多元化的基础人才,为云南桥头堡战略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文山学院根据文山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行业、企业需求情况,在行业部门参与下,对专业内涵、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开设面向文山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适应文山经济发展需要,体现学校地方性的办学定位。同时积极开展非学历教育,灵活多样地进行地方基础人才的培训,不断提升区域人才的文化素质与领导能力。保山学院为保山及滇西边境地区培养了15000多名毕业生,服务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仅保山市140所中学的校长中,就有90人是保山学院毕业生,占64.3%。

随着中国和东盟的合作及大湄公河区域合作不断深入,“云南一东盟”经济圈已初步形成,云南新建本科院校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化教育与合作。文山学院2007年增设越南语专业,并与越南河江省教育培训厅合作,对该省公务员进行汉语培训。2008年学院与越南太原大学就合作办学、教育资源共享、互派教师和留学生、建立教育实习基地等方面达成共识,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红河学院在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家的地方大学建立了国际汉语中心,建立了交流访问、科研合作、汉语推广、互派教师和留学生等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云南新建本科院校通过与东南亚等国家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为区域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培养国际化人才,搭建好“云南桥头堡发展战略”的复合型人才之桥。随着云南“桥头堡”建设战略的逐步实施,云南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办学活力将得到进一步激发。

(四)充分发挥“思想库”功能,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获取支持的关键所在

地方高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它所包容的各类人才具有敏锐的政治意识、经济意识和时代意识,能够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前瞻性的分析和把握,为地方政府制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提供智力支持,从而保证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曲靖师范学院紧紧围绕曲靖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珠江源大城市”、“建设工业强市”和“在全省率先实现工业化”的战略目标,先后参与完成省市两级政府政策性课题20多项,如“曲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施研究”“云南省铝加工业发展研究”,为省市两级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了优质的咨询服务。在这一方面,文山学院也积极实现与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的对接,一方面积极为州委、州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使学院成为州委、州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同时,在充分发挥文山州生物资源开发研究中心、文山民族研究所功能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文山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整合科研人力资源,主动承担地方政府下达的各类研究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信息参考。文山州“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委托文山学院课题研究组开展“文山州‘十二五’发展环境与发展思路、发展目标研究”。课题组对文山州“十二五”发展面临的环境条件作了综合分析,对“十二五”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措施作了研究,并提出了“十二五”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文山州“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写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地方发展 篇3

关键词:节目的定位,打造品牌栏目,广播节目质量

在当前媒体竞争激烈,广播电视逐步走上市场化的新形势下,地方广播面临着收听率下滑,受众人群有限,广告收入增幅不大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地方广播事业的发展。那么,对地方广播来说,如何扬长避短,发挥广播快捷、覆盖面广、成本低的优势,以广播节目吸引听众、增加广告收入,来推动地方广播事业的发展。笔者有以下的思考。

节目是广告赖以生存的土壤,只有节目的收听率高,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投放广告。特别是地方广播无论收听率、影响力和报纸、电视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地方广播要注重吸取其他电台的先进经验,确立市场定位,精心包装打造电台品牌节目,狠抓节目质量,提高创意策划水平,更好地服务听众,赢得客户的信任来提高广告收入。

1 定位节目

有媒体从业者认为:“一个电台要紧密地和所在的社区联系起来,电台要把自己‘贡献’给社区,报道社区里的老百姓关心的话题,要关心社区老百姓的得失。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听众就会不断,广告也就会不断。”因此,地方广播的节目定位,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听众群和听众的心声。据调查,目前收听广播的听众大都是晨练的老人、外出流动人员,出租车、公交车、私家车人员等。其次是了解每个节目的听众构成,对其收听习惯、生活方式和消费能力要有准确定位。在经济社会中,作为广告客户要的不仅仅是收听率,他们更看重的是听众群的消费能力,以具有较强消费力人群为目标听众的节目,才能吸引客户投放广告的热情。如北京交通台的定位是一小部分听众,根据这一部分听众的需求,把节目做细做精,针对他们的喜好,给他们以“贴身”的服务以赢得听众和市场。

2 树立创新意识

在手机、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地方广播只有不断的打造品牌栏目,并把它做精,才能保住自己在媒体竞争中的一席之地。基于这一点,地方广播在栏目设置上,一是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集中全台的人力、物力、财力,结合当地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地缘经济,策划组织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独家新闻》这一品牌,创作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品牌栏目;二要发挥广播快捷、覆盖面广的优势,品牌栏目要在“快”字上做文章。只要你打开收音机,就能及时了解到当天当地甚至同步所发生的突发、重大新闻事件,诸如当天的天气、汽车、火车、航班、路况情况等,吸引更多的听众来收听广播;三是紧扣时代脉搏作品牌,现在的广播不仅是满足精神愉乐,更要在理念上与听众共鸣,让听众从心灵上到思想上得到启迪。这就需要设置的品牌栏目,如时政类、文化类、财经类、娱乐类节目更有针对性,适合不同的听众群体,也就是每个时段都有听众和商家感兴趣的品牌节目,才能突显品牌的效应;四要结合地域特色和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不断提炼栏目题材的深度,包括策划、节目后期制作上要精,能体现出地方广播独特的品牌理念,使精心打造的“独家新闻”等一批新闻、专题、访谈类品牌栏目不断延伸,影响力和公信力不断扩大。才会提高品牌栏目的含金量,实现节目、听众、商家的共赢和多赢。

3 推介品牌

地方广播不仅面临着来自电视、报纸和网络的竞争,随着专业广播台调频落地,广播内部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如果地方广播不会推介品牌,放大品牌效应,带动不了广告收入,就谈不上发展。

对于地方广播来说,扩大品牌效应意味着广告收入的增加。这就需要在品牌包装、宣传、推广上下功夫,要建立一套有特色、能体现独特广播媒体理念的品牌识别系统,如频率标识、呼号、宣传语、台标、节目名称、包装、主持风格等。这些是最传统也是最基本的品牌操作方式。更重要的还要通过平面广告、户外广告、现场活动等方式,立体地、全方位地向听众宣传广播品牌理念,办看得见的广播。让名记者、名主持人走出去,将节目和现场活动以及商家无缝对接,成为相互依托的“看得见的广播”,使广播的“形象”跃然生动。同时,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进行整合,也就是让听众通过手机、网络就能收听广播。这些都是充分展现广播的个性魅力、推介广播品牌的很好手段。

4 提高广播广告质量

在经济社会,听众关注的是能从广告中获得信息和愉乐;商家更多的关注是广告投放带来的经济效益。怎样利用地方广播为听众和商家搭建互利共赢的平台,广告的创意和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广播广告的创意人员要结合自身的媒介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思考,逐步提高创意水平。此外,还要进一步挖掘音响和音乐的作用,注重对广播广告专业人员的培养。特别是对广告创意、播音、制作人员待遇从优的原则,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精心策划的广播广告,激发听众的收听和购买欲望,达到客户的预期值。

5 结语

地方发展 篇4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方经济服务

作者简介:田秀红,女,1973年8月,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伴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知识、人才、科技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为高校更好地发挥其职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地方高校所具有的功能和优势,决定了地方高校可以而且应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支撑,以实现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相互发展的“双赢”目标。

一、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密切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主要部门,其建设和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方面,高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高校的发展又离不开地方,它依托于地方的存在而存在,并伴随地方的发展而发展。这就要求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形成一定的对接,以促进高校与地方的互动双赢。

二、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

浅析地方金融发展有效策略 篇5

关键词:地方金融发展;政府职能;问题与策略

从1990年开始,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就得到了不断深化,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为了使地方的金融经济发展与国家金融发展体系相适应,也改变了传统的金融发展理念,不仅成立了金融管理机构,完善了金融发展体系,还设计了一系列与本地金融经济发展情况与方向相符的发展战略与政策,这对于改善地方金融发展氛围,稳定金融发展趋势以及资金统筹与规划起到了不小的作用[1]。除此之外,地方金融经济的良性发展对于我国整体经济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现今地方金融发展采取的主要方法

(一)大力招纳金融人才与组织

当前,地方政府对于本地金融发展采取的首要举措就是大力招纳金融人才与组织机构。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政府为了吸引优秀的金融人才,还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除了给予引进的金融人才高水平的薪资以及完善的福利待遇之外,还对他们提供了住房津贴以及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并提供相应的个人进修与培训。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本地金融发展,还为金融组织和机构设立了奖励机制。对于那些缴纳税款达到政府制定标准的企业进行奖励;还对业务拓展前景与发展状态良好的企业提供“辅助资金”,为企业对外业务的规模扩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帮助本地金融机构更好发展

除了对金融机构与组织的大力引进,政府部门对于本地的金融机构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不仅提供资金与政策的支持,还支持银行、信用社、保险企业等金融机构不断扩大发展规模,并鼓励本地的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发展体制改革,使金融机构发展理念时刻与时俱进,符合社会的需求[2]。地方政府还积极为金融机构打造健全的投资融资平台,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发展,提高资源整合能力,丰富企业对资金的利用手段。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为了促进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还对相关的担保贷款制度进行了完善,解决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中遇到的资金问题。

(三)健全地方投资融资的市场制度

金融机构在自身发展的不同时间段偏向于实施不同的资金供给手段。因此,地方政府要健全地方投资融资的市场制度。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地方政府往往都进行了两方面的举措。首先,地方政府积极鼓励金融企业利用发行股票这种方式进行企业融资,并在企业迈出这一步成为上市公司后,结合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对企业进行适当的资金奖励[3]。其次,地方政府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市场政策,例如提供股票代办,丰富市场的金融层次。

(四)为金融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部门还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促进地方金融稳定发展。健全了社会征信体系,加大了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宣传力度。本地政府还为维护地方金融环境的健康发展而加强了金融司法条例建设,对破坏本地金融发展氛围的分子或组织严惩不贷。

二、现今地方金融发展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金融管理机构的部门职能较弱

现今我国地区金融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没有加大对金融发展的支持力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地方的监管部门与政府合作不协调。虽然说,地区的金融产业是当地发展规划的控制者,但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金融产业本身并没有发挥相应的管制作用,只是依靠于金融的监管部门或者是政府[4],同时,金融产业也并没有发挥它本身的职能,没有对金融规划以及实施后的结果进行观察和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产业的发展。

(二)地方政府金融发展的体系建设有待增强

各地区的金融政策应该是因地制宜的,具有特性,但是就目前金融产业的发展来看,各地金融政策接近一致。在这一点上,就影响了各地金融产业的个性化竞争,削弱了政府对金融发展方向的指导作用,降低了金融产业发展的个性。

在进行金融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只是一味的注重大型设施以及大规模的金融建设,而忽视了地方的经济力度,更缺乏协调性的建设指导。另外,当一些地方的金融产业在培训专业的金融人员时,往往忽视了政府的明确性导向,所培训的人才无法适应政府的要求以及金融发展的脚步。

三、地方金融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地方金融管理机构的职能与履行能力

1.要加强地方金融与国家金融的合作与交流[5]

对属于国家性质的金融机构在地方设立的金融分支要给予一定的“放权”,给当地的金融分支一定的金融自理权,同时地方的金融管理机构也有权参与对金融分支建立的审批,地方金融管理机构还要对当地的金融分支机构进行经济发展监督。除此之外,地方金融管理机构还要与金融企业总部进行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以当地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准,调整总部对当地金融分支公司的管理策略。

2.政府要提高金融管理机构的部门职能

在当地进行比较大型的金融企业的建立或组织引进时,提高金融管理机构对企业的约束力。政府还要给金融管理机构处理实际问题的权利。

3.提升金融履职能力

(1)政府应该赋予金融在财政、融资方面的选择职能,提高金融部门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力度

(2)给金融部门特殊的人事罢免权以及使用资金的权利

(3)在各个地区建立沟通合作部门,以便于对地区金融发展情况进行有力完善,并时刻紧跟政府的要求,在保持地方金融的独立性的同时,还便于国家金融的良好发展。

(二)健全优化地方金融发展的制度政策

我国地大物博,地域经济性差异明显[6]。总体来说,南方的经济发展明显高于我国的北方,又因为各地域的环境、所处的地理位置、习俗、生活习惯各有不同,所以,想要更好的促进金融发展就要因地制宜。当然,进行因地制宜的前提是也要适应我国总体的金融发展情况。我国政府也应该支持各地的金融发展,为每一个地区创建具有个性化的金融发展模式。

1.创新机制

国家应给予各地区相应的政策鼓励,同时注重金融发展的创新性和多样化,为地方金融的多层次发展打下夯实的根基。在这一要点上,各区域之间也应加强金融服务合作,并促进金融机构的和谐共进。另外,应该培养专业的金融人才,以不断适应金融产业的发展。

2.强化机制

地方性的金融机构,例如银行、政府部门应该针对地方特色强化金融机制。例如,对公司内部进行优化整合,强化内部管理以及风险控制环节,并不断激励本地的金融机构加大创新,积极地与各地大型的金融产业竞争,在不断的竞争中强化自身的实力。

3.完善金融生态环境

加强金融环境的建设,建立多种与金融发展息息先关的机构,例如金融信息咨询机构、法律事务所、金融培训机构等,以提高政府服务金融的意识。政府在这其中也应积极发挥导向作用,将服务职能发挥到最大限度,并鼓励地方金融不断创新。政府应积极消除金融性质的地方保护主义,以公正的角度完善金融仲裁体制。

4.设立专项资金

为保证金融产业的平稳安全以及协调发展,地方金融产业就要适当的设立专项紧急资金,以便于对意外突发事件进行防范及应对。另外,在执行的方式上,可以转变传统的行政手段,将行政与市场这两者进行有效的联合,建设完善的风险机制,保证金融业的有效发展,促进金融市场的系统安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今我国经济体系以及金融产业的不断完善,我国各地的金融产业只有加大发展力度,才能与社会发展的步调保持一致。本文对目前我国地方金融发展所采取的主要办法、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改善措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经过总结,我们判断只有在政府加大对金融产业的支持力度,地方金融发展自己的地域特色,各地区的金融产业互相扶持,互帮互助的条件下,才能更好的实现我国金融产业的有利晋升。

参考文献:

[1]吴晓求,许荣.金融理论的发展及其演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28(4):33-40.

[2]柳成洋,王东升.金融标准化发展及“十三五”政策导向[J].开放导报,2015(1):39-42.

[3]蔡尚伟,钟勤.对我国发展文化金融的初步探讨[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0(4):150-155.

[4]鲁茉莉.金融区域主义的兴起和发展[J].国际观察,2014(6): 131-142.

[5]秦洪军,冯雷鸣.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研究动态[J].经济纵横,2013(3):117-120.

地方发展 篇6

专业设置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招生、学生的培养以及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 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地方高职院校必须紧密结合学校专业与地方产业, 使双方实现对接, 为产业发展服务。这对提高地方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对接娄底支柱产业和主要产业, 充分利用娄底地方产业优势, 开设有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畜牧兽医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园林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几个特色专业, 前3个专业已成功入选国家财政支持的国家示范专业。这些专业的生源和就业市场以本地为主, 几年来, 累计为娄底社会经济建设一线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为娄底“加速赶超”战略的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办学水平

根据不同特色专业的实际情况, 学院采用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

2.1 订单联合培养模式

以省级精品专业“煤矿开采技术”等为代表, 学院紧密对接娄底煤炭产业, 按照“政府主导、行业支持、企业参与、学院承办”的思路, 通过“企业订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的方式, 采用“2.5+0.5”分段组织教学, 设立资助基金, 实行免费培养。

2.2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一是以省级精品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为代表, 以产权连结校企股份公司为平台, 以生产联合收割机和啤酒贴标机零部件及整机开发为依托, 校企共同开发机械加工领域“产学融入”的学习领域课程, 校企共同制定教学各环节和时间段的学习目标任务和考核检测标准及保障措施, 形成了由校企双方参与的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机制。二是以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畜牧兽医”等为代表, 依托娄底的产业优势, 根据生产工作领域职业岗位群的特点, 全学程实行三年三循环, 通过学徒、协岗和准员工顶岗3个阶段完成职业素质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三是以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园林技术”等为代表, 根据专业特点、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和高职教育教学规律, 构建学习学期和工作学期, 即“1+2+2+1”模式, 采用项目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实现“做中学、做中做、学中做”, 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相融合、教学进度与生产进度相融合、技能考核与生产指标相融合。四是以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建筑工程技术”等为代表, 围绕项目或任务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做都根据企业工程项目或工作任务, 制定实施专业教学计划, 形成了“621”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

2.3 双证融通培养形式

以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应用电子技术”等为代表, 针对企业对人才岗位职业能力专门化的要求, 引入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和行业技术标准,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教学中实行“一接两融”办法, 即教学目标与国家推行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接轨, 课程设置与岗位群职业标准相融合, 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内容相融合。

3 搭建产学研平台,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对接娄底三大产业——煤炭、农机制造、农业, 学院搭建了华南娄职煤炭安全服务有限公司、湘丰娄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和娄底经济开发区中阳村三大产学研平台, 组织科研服务小分队进企业、进农村现场开展科技服务, 以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煤矿开采专业的教师就规范娄底煤矿开采秩序、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能进行了研究, 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当地十多家煤矿。机电专业教师研发的“南方水稻轻型联合收割机”获国家发明专利, 技术应用于湘丰娄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联合收割机生产中, 每年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00万元。农林类专业教师对本地特色果树基地、苗木基地进行技术指导, 当地农民种植桂花、香樟等绿化苗木500万株, 发展特色观光果树产业, 亩均收入达8000元以上。开展科技下乡活动, 组织教师集中下乡为农民开展技术咨询服务, 分发农技资料, 组织校企合作实体生产的收割机免费为村民收割。学院围绕娄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课题研究,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近3年, 学院教师参与娄底政府企业行业调研、技术研发、技术服务与指导近200次, 共获得专利14项, 立项或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53项, 获得省市级科研成果奖6项, 为娄底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养料。

4 提供优良的职业培训认证服务, 及时培养地方急需短缺人才

学院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办学思想, 确立了服务“三农”, 服务新农村建设, 服务地方经济的培训思想。面向娄底企业、农村和社会, 建立了政府、学院、企业 (行业) 多方互动的职业培训机制, 形成了科学的职业培训体系。成立职业培训中心, 制订了《职业培训工作暂行规定》。依托设在学院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湖南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测试点等机构, 面向社会提供焊工、维修电工、花卉园艺师等26个工种的中高级技能鉴定, 近3年完成15000多人次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构建多样化培训平台, 重点开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农业新技术、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企业职工在岗提高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学院现为湖南省“雨露计划”培训基地、娄底市免费培训农民工百校行动院校、劳动预备制培训基地、娄底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示范基地等18个培训基地, 免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0多项, 累计培训22903人次。通过“与政府共建”、“与村组合作”、“与村办企业合作”, 以“人才培养”、“项目培训”、“产业开发”、“合作研究”、“信息咨询服务”等方式服务“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打造了生猪产业湘中丘陵区区域试验站、现代油茶林繁殖基地、中阳村新农村建设综合试验基地等合作平台。

5 致力校园文化与社区服务建设, 充分发挥地方高职院校引领辐射作用

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不仅要对高职教育发展起示范作用, 同时也应引领带动地方文化建设。一是实现校园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食堂、塑胶田径运动场、室内羽毛球馆、篮球馆等校内文体设施对外开放, 实现资源共享;校园网基础建设与信息资源建设初具规模, 能为校内外用户提供学院精品课程、优质教材与课件、教学信息、图书资料等资源查询使用, 实现网络教学、自主学习、网上互动功能;“教育教学改革论坛”、“创业论坛”、“专家论坛”、“校友论坛”邀请了专家、学者、企业家、能人主讲, 产生了较好的影响;近3年来, 举办各类省级以上竞赛和研讨会议10余次, 接待省内20余所高职院校来校学习交流, 实习实训基地每年接受了资源共享学校学生1000人次来校实习实训, 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和娄底的地域影响。二是开展了青年志愿者服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开展了家电义务维修、书画展、街区文艺演出、心理健康咨询、科普知识宣传、禁毒宣传、低碳生活环保宣传、植树等活动;每年组织学生下到国家级贫困县新化县支教,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爱心支教团连续几年被评为省“三下乡优秀团队”。

参考文献

[1]王一群.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探索[J].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职教与经济研究学报, 2010 (1) .

地方发展 篇7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情感是一种源于本能的心理能量的释放过程, 而能量的释放会伴随着特定的体验和表情。即, 能量的释放会转化为行为的动力。性对于人类来说, 一直是较隐蔽的, 这种被压抑的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也需要释放, 而性感设计正激发了人们的本能情感, 驱动人们产生购买行为。这也就是说, 观众接受了含性元素的设计产品。

三、关于性感设计的社会影响

菲利波恩以设计各类情色家居产品而著称。公众对菲利波恩的这一艺术创意褒贬不一, 有人称之为庸俗的色情作品, 有人称之为艺术实用化的成功典范。可以说, 他本人更多的是在关注艺术创造, 而非商业价值, 但是这些家具却很少有人问津, 也就是说, 它的市场价值并不高。而对于日本建筑师矶崎新的作品, 人们认为情欲主义是渗透在矶崎新设计作品中常见的因素, 并且被披上各种不同伪装形式的外衣。因此可看出, 应用性元素的设计一般都被冠以“色情”。那么, 怎样来看设计中出现的性, 或者称之为色情的元素,

首先, 从设计产品含有艺术性的角度来看, 作为艺术设计元素的“性”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及其意义, 应该完全服务于艺术的自由创作原则, 不应以艺术以外的其他范畴和原则来约束。所以, 严格地说, 在艺术设计中, 即使是出现“性”的元素, 也应该同具有浓厚道德伦理色彩的“色情”概念划清界限。

但从设计伦理来看, 性感设计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 性是生命之本原, 是崇高而又美丽神圣的, 但同时, 性又常常被认为与邪恶、荒淫、低俗联系在一起, 这又必然使性与道德难以完全隔离开。

那么, 性感设计应把握怎样的“度”呢?

在性感设计中, 性元素的应用究竟到达什么样的程度?是人的脸、颈部、胸部、生殖器、腿部、还是整个身体?而在当代社会, 我们称之为道德的、健康的“性”, 是科学意义上的性知识和性体验, 如性知识的普及, 以及维护和发展正统的社会秩序的性的有关言论行为等, 而违反科学“标准”的有关性的东西, 常被视为是扰乱社会秩序, 违反社会法律的, 就是非道德的。艺术地表现性与人体和对下流色情的描写, 应该说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 许多优秀的现代人体艺术作品, 表现了人被性欲煎熬的饥渴、焦灼;人体内激荡的, 喷薄欲出的生命能量;人与世界无奈、多元的复杂关系;以及由此引起的视觉审美……。而色情并不关心这些, 他们认为把肉体和鉴别性别的身体器官“优美”地表现出来就够了。

另外, 设计师试图迎合用户即消费者的需求时, 必须同时兼顾三重人格的需要, 许多设计为了提供对“本我”的吸引力, 在设计中利用“性的暗示”或其他一些欲望的吸引, 但如果过分强调这一层次, 可能会引起消费者的“超我”和“本我”的排斥, 使其产生焦虑和犹豫不决。所以, 在性感设计中, 不论是金钱至上, 还是奇趣心理, 它应该是表现真、体现善, 这样才可能获得美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柳沙编:设计艺术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杜, 2006、7

[2]高宣扬:后现代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 2005、11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人们曾经错误地认为全球化就是经济一体化, 全球化将会使天下大同。然而,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地方文化日益得到重视, 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与经济衔接的更加紧密。人们开始意识到, 在社会变迁过程中, 全球化的同质化和地方差异化是同步展开的, 而且地方文化魅力的彰显已成为全球化趋势中的另一发展契机。地方文化怎样得以保存与发展?改革开放浪潮中, 人们对地方文化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等问题凸现于全球化时代中, 将促使政府、知识分子和各民族精英以及广大民众重视保留、甚至加强原有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和生活方式, 诸如民族民间饮食、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居建筑、民族民间艺术等。

在这种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 地方文化资源的独特性正在成为各地培育特色经济的必由之路。当前区域竞争焦点已经由一般的发展要素向稀缺性、独特性和惟一性的生产要素转移, 地方文化资源将成为未来区域特色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格局中, 在各地发展普遍趋同的背景下, 将九江特有的地方文化资源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 在一般趋同中寻求文化差异以文化的特色支撑起产业的特色, 从而达到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经济与文化有机融合, 这将是九江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途径, 也是九江经济社会发展壮大和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必然选择。

九江文化资源丰富, 但是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从而使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较低, 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精致程度也很低, 不仅没有深度开发国内市场需求, 而且很少能走出国门与国外的文化产品展开竞争。所以, 发展文化产业, 启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有效机制, 启动文化市场管理的新机制, 提高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市场竞争力, 这是发展九江地方文化产业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正确理解文化产业的概念, 充分认识对九江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和利用

从市场需求和产品特性来理解文化产业是很重要的。我们讲“文化产业”或“文化的产业化”, 并不是从文化延续的角度讲产业化, 而是站在产业的角度去看文化艺术当中有没有足以作为娱乐产品以满足需求的、可以产业化的内容, 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延续部分, 而是把传统文化中的部分内容和今天的文化结合, 体现出娱乐性和时尚性的特点。也就是说, 文化产业中突破传统文化的部分是从今天的时尚内容中获取资源的, 文化产业相当于传统文化、创造性文化与时尚的结合。文化产业是把文化中的某些特性作为一种产品开发出来。这里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是我们要选择好的文化。这种“好”的标准并不是文化内涵越浓厚越好, 而是看是否能受到普遍的欢迎。在历史发展长河中, 九江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举凡婚嫁寿庆、崇宗敬祖、饮食文化、生产习俗、岁时习俗、礼仪习俗、民间歌舞、民间乐器、民间工艺美术, 以及民族语言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等, 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资源, 但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资源的资本化与开发利用, 当前主要体现在以旅游观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上, 而且开发利用程度还不高, 造成九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的原因很多, 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受传统的将文化与经济分离的影响, 无视或忽视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 没有看到文化对于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性;二是没有认真发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仅停留在肤浅的表面的开发;三是没有建立对文化资源进行商品化、产业化经营的转化机制;四是不懂得经济和文化运行发展的规律。因此, 必须充分认识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开发和利用, 积极把握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势以及开发利用前景。

二、以商业化的视角, 抓住“内容为王”的规律, 注意“内容为王”与“形式创新”的互动, 开辟九江地方文化产业新的格局

文化产业的内容包括信息娱乐、休闲娱乐、活动创意以及其他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内容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当然, “内容为王”的概念并不是表示赞同传统的所谓“政治思想内容”, 也不表示赞同对某种具有“决定人生”意义的教育内容的强调。这里的“内容”恰好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内容。怎样从商业的角度来思考文化艺术呢?从市场的角度来看, 传统的地方文化艺术假如要商业化, 就需要在形式和内容上做些适当的改变。例如, 在巩汉林和赵丽蓉表演的一个小品中, 评剧被弄成带有现代摇滚风格的作品:其中巩汉林扮的是商人的角色, 而赵丽蓉则扮成纯朴的艺术家的角色。这个小品所传递的有价值的信息是:必须有人以商人的角度从艺术家身上获取资源, 这就是文化产业一种基本的思考方式。

例如, 九江湖口高腔, 是被誉称京剧“鼻祖”的青阳腔的遗脉, 唱腔拙扑、高昂、刚健、原始, 它不用管弦伴奏, 一般是用锣鼓伴唱, 一唱众和, 杂白混唱, 腔滚结合 (滚调) , 唱腔灵活多样, 曲调清秀婉转, 戏曲语言、唱词通俗易懂, 尤为平民百姓所喜爱。然而, 由于战争、瘟疫和外来文化冲击等多种原因, 青阳腔日渐式微, 基本上已从舞台上消失, 濒于灭绝, 急需抢救、保护和传承。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6年5月20日, 青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九江学院已经做了不少的保存工作。笔者认为要使青阳腔保存并发扬光大,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去研究年轻人的特点, 然后改变表现形式, 做些形式上的创新, 这才有可能保存青阳腔这种地方文化艺术的精粹, 不让它再萎缩下去。也就是说, 商业包装也是一种创新, 它是文化延续的很好方式, 能使文化艺术真正达到至善至美。包装包括内容的包装和外在形象的包装, 前者的目的是使之扬长避短, 后者是使之外形更美, 从而更具有吸引力。所以, 我们要想做大做强九江的地方文化产业需要以商业化的视角, 注意艺术内容和形式的互动, 从而开辟出新的格局。

三、有效整合九江地方文化资源, 实行产业化经营

发掘地方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经营, 关键是要对所有的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系统论认为, 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而存在的。所谓系统整合, 就是对系统的各要素进行相关分析, 然后搭配, 包括好坏、大小、先后、不同性质要素的搭配等。但是一个成功的系统整合不是各要素特性的简单集合和线性相加, 而是通过系统结构的作用, 使系统的整体性优于各要素部分性能之和, 从而产生1+1>2的整合效应。也就是整合构成的系统, 应该产生各要素所不具有的新质。发展文化产业, 在地方文化资源方面, 九江拥有许多优势, 存在许多有利的因素。但是这些优势、这些有利因素都是独立存在的、分散的, 还未能整合起来, 只有将文化资源的不同要素、优势有效地整合起来, 才能发挥“1+1>2”的效应。整合文化资源, 就是激活文化资源要素, 将分散、孤立的文化资源系统化发掘考证, 使其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形成文化资源的整体合力, 使分散的、呆滞的文化资源变成系统的、有活力的现实资源, 为包装和项目推介奠定基础。从近年来的工作实践看, 九江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 主要是民族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旅游业、餐饮业、休闲娱乐业, 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开发的整合上。例如, 九江具有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雄美壮观的山水胜景。在纵横一万八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星罗棋布着230多个景点景观, 呈现出一幅千崖竞秀、万壑争流、梵宇巍峨、胜迹如林的山水画卷, 形成了一个以庐山为“龙头”, 包括“六区” (牯岭、山南、沙河、永修、九江市区、共青) 、“两点” (石钟山、龙宫洞) 、“一线” (鄱阳湖水上旅游线) 的大型旅游区。目前发展前景乐观。而在其他方面, 如果我们也进行有效的整合才有可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地方发展 篇8

在信息化浪潮中, 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宿迁分公司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和技术优势, 不断完善和丰富移动信息化应用产品线, 努力推进政府部门、教育、交通、电力、烟草、商贸、公安、旅游、金融、卫生等行业信息化建设, 助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 协助政府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 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

数字化城管让便捷城市无处不在

“城市管理工作”涉及到城市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工作繁琐、点多面广。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 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 城市的功能和规模快速扩大, 现有的城市管理手段已满足不了城市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运用高科技、高效能的数字化方式管理城市, 是未来城市管理的必然趋势, 也是构建“大城管”格局的现实需要。

2009年, 宿迁移动承建了“宿迁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 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文件为指导, 结合本地城市管理实际情况, 将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城市管理中, 通过再造管理流程实现城市的长效管理。

完整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包括硬件及网络环境建设、无线系统部分建设、呼叫中心建设、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与指挥中心建设、城市管理业务系统建设、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在项目中标后, 宿迁移动立即着手准备项目施工, 以项目管理的方式组织了专业的项目经理和技术人员, 对项目的各个环节排定周密的计划, 倒排工期、稳步开展项目建设, 高质量地按期完成项目的建设工作, 展示了过硬的技术力量和实力。

2009年3月24日, 宿迁市城管局和宿迁移动正式签约;2009年6月26日, 宿迁市“数字城管”正式试运行;2009年8月27日, 宿迁市数字化城管项目 (一期) 工程进行终验评审……宿迁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自投入试运行以来, 系统运转良好, 已经处理案件近四万条, 平均一天处理案件500条, 外省市城管局纷纷组织人员来宿学习考察数字化城管建设运行情况。

百舸争流, 一网护航

为进一步加强航道、水运管理和救援, 省交通厅和省海事部门在宿迁设立了水上搜救中心, 并由省交通厅和市政府共同出资建设骆马湖视频监控系统, 项目分三期, 一期为环骆马湖监控, 投资400万, 二期为运河监控, 三期为洪泽湖监控, 主要对宿迁地区的重点湖面和航道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管理, 保障船舶生产安全, 提高整体搜救能力。宿迁移动充分发挥网络和技术优势, 成功中标该信息化建设项目, 根据地方海事局的海事管理、搜救、指挥调度、水上执法等需求, 为其提供了“一揽子”信息化解决方案, 同时将集团V网、企信通、车船定位、移动办公等业务融入到方案中, 构建了覆盖辖区数百公里河面和湖面的全域指挥监控网络。

为确保项目工程顺利实施, 宿迁移动成立了项目小组, 将海事视频监控项目分为土建、传输、IT集成三个子项目, 公司领导亲自挂帅, 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议, 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 省移动公司也高度重视, 并安排专家对口宿迁提供技术指导, 先后联系了13家具有较强实力的合作伙伴共同对项目进行分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由于实际情况的变化和用户需求的改变, 宿迁移动公司组织相关人员前后经过6轮优化方案论证, 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调研取证, 最终优中选优确定最佳方案, 确保客户效益最大化;同时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 仅用了短短45天就完成了全部工程 (正常施工应为3个月) , 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远远超出了客户的期望。

坐落于皂河闸北侧1.5公里处的水上搜救中心是视频监控系统的核心控制所在。项目建成后, 这里的每个监控点可监控方圆5-10公里范围, 通过网络实现对摄像头的360度旋转控制, 可有效监控到所有过往船只航行情况, 3公里内可识别人物主要特征, 30天内视频录像均存储在服务器中, 有效确保执法取证。同时, 所有监控点高清图像均通过专网传送至水上搜救中心机房, 实现7×24小时监控。这样, 地方海事管理部门就能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对过往船只进行有效管理, 增加辖区内船舶管理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对于事故船只、船工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 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损失, 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有效的提高了水上交通综合调度管理水平。在预警管理方面, 还可及时向过往船舶发布气象信息、水文信息、航行通告和船舶动态等。

助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 创新政务管理运作模式

为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 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惩防体系建设, 市委、市政府决定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建设基础和条件, 全面整合全市的政务网络资源, 以制约行政权力为重点, 以政务公开为原则, 以电子政务为载体, 以网上政务大厅为平台, 创新政务运行模式, 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 推动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 建成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 (以下简称权力阳光系统) 。

作为“权力阳光”系统的总承包商,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宿迁移动全力帮助政府打造个性化的信息系统, 促进政务公开, 提升办公效率。

针对政府需求量身定制一系列信息化应用, 满足政府办公需求。包括提供千兆互联网接入, 满足市政府党政机关大楼内各部门的高速上网需求;建设覆盖69家县区政府、市直机关的电子政务网;完成包含网络设备、安全防护、机房建设及楼内综合布线在内硬件系统;开发完成涉及43家统建单位2, 451项权力的软件系统;提供包含OA系统、政务邮箱、即时通讯工具在内的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

在建设过程中, 宿迁移动对项目的各个环节排定周密计划, 稳步开展项目建设, 通过制定工程质量方针和目标, 在工程运作的关键部位上设置质量检查环节和改进通道, 保证了项目又好又快的完成。在软件系统开发中, 仅用2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需要半年才能完成的工作;在硬件系统集成中, 项目组成员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主动放弃休息, 利用国庆8天时间完成老机房的搬迁和新机房的建设工作, 从而避免影响市政府各部门的正常办公。截止目前, “权力阳光”项目已在紧张的试运行阶段, 各项功能正在逐步完善, 将于今年年底正式投入运行。

2009年以来, 宿迁移动通过不断整合信息资源优势, 面向不同行业量身定制集团业务产品, 承建了数字化城管系统、湖面视频监控系统、权力阳光系统、泗阳教育城域网、市检察院三级网等一系列信息化项目。

地方发展 篇9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实现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产教融合首先要注重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密切合作, 现在很多高校的理工类系院都会或多或少地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近年, 在校企联合组建的合作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积极组织学生进企业实习实践、安排教师顶岗实践, 学校还邀请企业管理人员给学生讲课, 企业还会派优秀人才到学校一起参与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制订等工作。比如:在企业的建议下把相关理论课程和企业实际操作原理方法合并, 增加和企业实际紧密联系的具有应用型和实操性的新课程, 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促进地方高校教育的发展, 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随着高校职业教育的发展, 其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推进产业升级, 对新生进行职业培训, 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科技人才, 能使地方经济快速、高效地发展。高校产教融合教育,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 满足企业对岗位的迫切需要, 实现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标准化需求;高校进行产教融合模式与区域经济用人标准相协调, 以市场需求为准则, 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 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总之, 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发展。

二、高校产教融合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1. 规模发展不平衡

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 我国高等教育人数不断上升, 高校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地方高校职业教育, 发展速度非常快。目前, 有些地区经济发展跟不上高校教育的步伐。特别是一些二、三线城市,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难以引入大企业在本地域投资建厂, 产教融合很难找到合适的企业来合作。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可能会制约该地区高校的产教融合的发展, 而高等教育的匮乏又会反过来制约产业的升级与技术的创新, 从而制约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2. 企业与高校之间缺乏了解与信任

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很多企业对地方高校的服务状态不了解, 甚至有些企业对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持怀疑的态度。尽管有些地方的高校完全有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为社会提供专业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但是地方企业仍然会舍近求远, 寻求地区外的重点高校提供人才以及其他方面的服务。而大型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培训基地, 对外的人才需求比较小, 有些小的企业虽然对高校的服务需求比较大, 但是其自身发展条件有限, 这样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的发展, 进而制约经济的发展, 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不利于本地区经济的长久发展。

3. 专业设置不合理

有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过于关注规模的扩大, 对院校内部的管理不够重视, 在专业设置方面大多是跟风, 没有针对当地经济发展特点以及人才需求关键点进行人才的培养, 专业设置存在落后、雷同、结构不合理、培养方式单一、不切合实际等问题。还有些高校存在“因人而设”的现象, 没有充分地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支柱产业、重点企业、优先发展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这样, 就很难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

三、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教育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高校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 主要是按照职业岗位群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专业性比较强。经济结构形式直接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高校的教育要根据市场经济进行相应划分, 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培养出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 使高校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 控制教育规模, 提高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不能仅仅考虑规模的扩大, 要同时注重教育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的提高。质量是教育的关键,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所以高校应该注重产教融合的发展方式, 注重培养企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 适当控制教育规模, 确保提高地方教育的质量, 更多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素质高的人才, 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2. 引名企入住校园

在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下, 要积极与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让学生有到大企业实践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法。特别是一些工程专业、机电专业以及维护专业的学生, 更应该多参加实践活动, 提高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联手, 共建创新创业园等校企合作创新模式, 积极开展职业培训, 校企双方积极合作培养专业性强的学生。比如学校与路桥集团等施工企业合作, 在学校内开展工程机械操作、维护保养、维修等培训班。有专职教师在驻校企业顶岗实习, 使教师扩展维修的挖掘、工程机械、维修经验和维修技术等, 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3. 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下, 积极进行人才的培养, 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积极鼓励重点学科与重点企业的合作, 把教育科研扩展到企业车间, 培养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根据当地经济特点来设置, 同时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还要考虑自身的学科结构、地方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 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 以便满足地方经济、科技以及社会的发展需要, 形成一个“需—产—销”的人才培养良性循环。这样才能真正使高校培养出的人才符合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 做到高校教育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有反作用于高校教育的提高。

4. 优化教育结构, 促进高校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合理的地方高等教育结构能有效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促进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果地方教育失衡, 大学生的供给可能会影响地方人才劳动市场需求结构, 从而影响大学生就业率, 也就制约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从而间接影响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 优化教育结构能够实现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优化高校教育结构, 一方面要科学规划高校的层次。优化办学结构、办学模式, 实现地方高校的多元化发展、特色化发展以及协调发展的局面。另一方面要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地方经济发展层次比较多, 包含各行各业的发展, 高校在育人方面也要建立多层次的育人方案。随着产业升级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高等教育也要根据市场需求培育服务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等多方面的人才, 利用多层次的人才战略促进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总之, 教育与经济是相互协调的关系, 教育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也能促进教育的提升。高校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是适应现代化地方经济发展形势而设置的, 产教融合能为企业培养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技术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 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又带动经济的发展,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又能促进地方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者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林仲英.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 2009, (29) .

[2]周赣琛, 王梓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的思考——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家, 2012, (9) .

[3]徐龙志, 敬丽华, 蒋心亚.产教融合、专业设置与优化升级——常州高职园区专业错位发展研究[J].职业时空, 2013, (9) .

南充:地方融资平台快速发展 篇10

南充金融业发展迅速

信贷投放稳定增长

近年来,在信贷规模控制较严的情况下,南充信贷投放保持了高位求进的良好发展态势。2012年底,南充各项存款余额1668.78亿元,比年初增加306.42亿元,同比增长22.5%;各项贷款余额688.8亿元,比年初增加147.21亿元,同比增长27.2%,贷款增量和增速在四川的各市州中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位,均处于历史较好时期。

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2012年,南充新增社会融资总额263.9亿元,同比多增92.3亿元。其中,贷款增长147.21亿元,银行表外融资53.57亿元;广南高速保险直投到位资金25亿;集合委托、信托贷款12.96亿元;BT、BOT融资15.8亿;化工园区债券融资8亿。非银行信贷融资占比达到44.2%,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趋于均衡。

金融机构聚集加快

2012年,南充金融机构新增19家。继恒丰银行、交通银行进驻南充之后,兴业银行已经于2013年3月19日正式开业,成都银行已完成选址并开始装修工作;成都农商行在嘉陵区和南部县设立村镇银行已获得中国银监会的批复。新设立小额贷款公司10家,南充小额贷款公司已达到18家,在四川的各市州中位居第二;小额贷款公司总注册资本达到10.5亿元,贷款余额突破10亿元。

准金融业快速发展

2012年,开业小贷公司累计放贷16.74亿元,是上年的2倍,年末贷款余额12.06亿元,比年初翻一番;融资性担保公司累计担保贷款21.14亿元,在保贷款余额22.38亿元,同比增长19.4%。

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随着“百户诚信企业培植计划”和“千户小微企业、万户农村致富带头人培植计划”等政策的落实,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得到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效益大幅提升。2012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比4.94%,比年初下降2.1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润19.31亿元,上缴税金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6%、32.2%。

金融业仍难满足融资要求

信贷总量较小,存贷比较低

到2012年底,南充存款余额1668.78亿元,而贷款余额仅688.8亿元,余额存贷比仅41.28%,余额存贷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86个百分点。南充存款余额在四川的各市州中居于第三位,而贷款余额却排在第四位,而且位置还不稳固,泸州和宜宾紧追不舍,随时都有被超越的可能。

由此可以看出,南充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运用还不尽合理,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的力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信贷投放结构需要优化

2012年,房地产贷款余额163亿元,比年初增加18亿元、占新增贷款的13.3%;基础设施贷款余额238亿元,比年初增加45亿元、占新增贷款的32.7%;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09亿元,比年初增加22亿元,仅占新增贷款的16.5%,南充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仍然有近30亿的资金缺口;“三农”贷款余额183亿元,比年初增加32亿元,仅占新增贷款的23.5%,增幅比新增贷款增速低3个百分点。

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商业银行热衷于投向大项目和房地产项目,对南充众多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关注不够,对“三农”投入不多,导致中小微企业和“三农”等薄弱环节融资难始终未能得到较好解决。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滞后

目前,南充平台公司还没有一家成功转型,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重大项目融资。按照政策规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要经发给贷款最多的一家银行总行审批,才能退出平台成为一般实体公司。但南充35家平台公司没有一家达到“三有”(有经营、有收益、有现金流)的硬性条件,且迟迟未拿出转型的具体操作方案,导致平台公司无法从银行获得新的贷款,影响其做大做强。

证券融资尚未迈出实质性步伐

证券融资一直是南充的一大短板,企业上市长期处于培育阶段,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已远远落后于绵阳(9家上市公司)、遂宁(6家上市公司)等周边地区。而且从南充现有的两家上市公司金宇车城和SST华塑来看,经营情况也不容乐观。总体来讲,南充直接融资平台搭建工作起步缓慢,融资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

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尽管这些年南充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在软环境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金融机构普遍反映办理抵押登记难:金融机构为了把控风险,必须挑选中介评估机构对客户资产进行评估,而有的部门在办理抵押登记时强制要求企业到自己单位下设的评估机构再次进行评估,这不仅给企业融资增大了成本,还降低了办事效率。

继续加强金融业融资能力

进一步增大信贷投放规模

四川的信贷盘子在年初就已经确定,全市金融系统必须加强“争、抢、夺”的意识,争取信贷规模。

南充的不良贷款率从前几年的30%下降到目前的5%左右,各家金融机构应主动到省行多汇报南充金融环境的改善,积极汇报南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金融的需求,大力争取省级金融机构更多的支持。

加快推进融资平台转型

目前,南充融资平台数量多,个头小,实力弱。根据中国银监会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经营、有收益、有现金流”的要求,南充必须抓紧推进融资平台转型,整合有效资源,做大做强融资平台,当务之急是支持南充发展公司早日转型为一般经营实体,以满足银行贷款条件,为南充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融得更多的资金。

加快推进证券融资

企业上市培育要突出针对性,抓住重点,对南充商行、张飞牛肉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势头良好、接近上市条件的重点培育企业要加强指导督促,加大扶持力度,力争早日取得实质性成效。对金宇车城、SST华塑,要支持企业进一步突出主业,增加主营业务收入,改善经营业绩,力争在资本市场有更好的表现,融到更多成本低廉的资金,在南充开发更好的项目。

继续推动金融改革创新

一是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继续深化南部农信联社改革试点工作,力争试点取得成功经验,为市辖三区乃至南充全市农信社改组农商行创造条件。二是继续做好金融招商引资工作,帮助新入驻的外埠银行尽早融入南充经济建设。通过现有机构的改革和引入新的机构来提升融资规模。

规范银政企合作流程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融资需求急与办理融资程序复杂这对矛盾是一个重要原因。要解决这对矛盾,必须从抓制度建设入手,金融机构要简化贷款流程,减少不必要手续;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服务工作,坚决遏制行政不作为和行政乱作为等不正之风。

切实构建信用甄别系统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方面对其信用情况不清楚,怕冒风险,担心放出去的贷款难以收回,且中小企业一般申请贷款的数额不大,因此银行方面既觉得固定成本高,又感到风险等级高,因此往往存在惜贷的现象,导致中小企业难以融到资金。

为此各商业银行应主动加强与人民银行、工商、金融办等行政主管部门联系,借助行政手段,充分整合和挖掘信息资源,建立起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资讯数据库和信用甄别系统,确保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基本对称,让守信用又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能快捷地融到资金,冲破资金瓶颈的制约,从而构建起沟通顺畅、信息对称、互利共赢的良性银企关系,以此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做好水利工作 促进地方发展 篇11

1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

近年来, 巩义市积极争取国家水土保持项目资金,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伊洛河流域巩义项目区 (二期) 工程属于国家水土保持项目, 建设总面积250km2, 水土流失面积200km2。涉及涉村、大峪沟、北山口、站街、河洛、小关六个镇和孝义、紫荆、杜甫三个街道办事处的68个行政村。项目区共划分为4个小流域 (片) , 其中:沙鱼沟小流域 (片) 33km2, 东泗河小流域65km2, 西泗河小流域55km2, 后寺河小流域96km2。伊洛河流域巩义项目区 (二期) 工程建设规模:新增综合治理面积100km2, 其中:梯田1580公顷, 乔木林1530公顷, 灌木林1869公顷, 经济林400公顷, 封禁治理4665公顷, 配套建设谷坊290座, 新建骨干坝4座, 新增骨干坝控制面积18平方公里。总投资2977万元, 其中:中央投资1219万元, 地方投资1758万元, 建设期3年。

沙沟河坝系工程是黄河水利委员会2003年批准实施的项目, 位于巩义市伊洛河的支流之一沙沟河流域内, 流域面积46平方公里, 涉及鲁庄、回郭镇、西村三镇, 该工程规划建设骨干坝7座, 中型坝15座, 小型坝16座, 工程总投资1719万元, 建设期4年。

上述工程如今全部实施完成, 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2 伊洛河综合治理工程

伊洛河综合治理工程全部由巩义市财政投资, 资金来源于国家农发行贷款, 包括五龙橡胶坝、伊洛河防洪工程及景观工程、石河道治理工程等。工程概算总投资5.8亿元。

五龙橡胶坝坝址位于河洛镇五龙村南部的伊洛河上, 距伊洛河入黄河口约10km, 距黑石关铁路桥约9km。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橡胶坝、调节闸、水力发电站、测流明渠、船闸等, 是一个集蓄水、发电、通航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水利枢纽工程。工程设计最高蓄水位110m, 一次蓄水量1270万m3, 回水面积3km2, 回水长度16km, 拦蓄水面宽度平均可达300m, 电站装机容量为3×400k W。该工程于2006年元月开工建设, 2007年五月主体工程全部完工, 目前正常运行。

防洪工程的主要内容有:堤防加固、河道整治、涵闸改建、险工治理及新建桥梁等。堤防加固工程将两岸堤防在原有基础上加高加宽。左岸堤防采用以路代堤的形式, 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 堤顶宽度为7m, 硬化路面为4m;右岸堤防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 堤顶宽度为12m, 硬化路面为7m。共完成堤防加固6km。河道整治包括河床整治和河道清淤;两岸堤防上的7座涵闸、3座提灌站分别在原址上改建;对庄头险工、二十里排洪渠和石河道入河口进行整修和加固, 新建石河道桥一座。

景观工程的主要内容有土方开挖与回填、景观整形、广场铺装、景观小品、绿化种植工程与配套工程等。共建设天中水府、孝康广场、入口广场、紫荆三台、东周古渡、踏雪问诗、博弈垂钓园、月影沉璧、五福园等大中型景观节点24个。新修城市辅道5公里, 种植草坪96万m2, 水生植物9万m3, 地被植物3万m3, 栽植普通乔灌木4万棵, 大树1537棵。防洪工程和景观工程于2007年10月开工建设, 2010年6月完工。

伊洛河综合治理工程是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城市防洪与景观建设于一体的综合工程。工程资金利用国家农发行贷款, 巩义市财政担保还本付息, 为水利建设资金来源开避了一个新的渠道。

3 水资源及节水工作

巩义市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 十年九旱, 水贵如油, 常年降雨量偏少, 水资源严重匮乏, 人均水资源占用量仅为127m3, 属极度缺水区域。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形势。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面对严峻的形势, 综合规划, 科学开发, 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已成为水利工作的第一要务。

3.1 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工业水、农业水、生活水、生态水, 水已成为人类依赖生存的先决条件。面对全市严峻的缺水形势, 以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事实求是、综合治理为前提, 坚持“充分利用过境水, 积极拦蓄地表水, 合理开发地下水, 积极调度外来客水, 努力搞好节约用水、计划用水”的水资源开发保护思路。一是充分发掘现有工程潜力, 发挥城市供水水源主管网便于向周边辐射的优势, 实施了以黄河滩机井群联网配套向城区集中供水, 再由城区向东部五镇缺水地区送水的“西水东调”工程。二是做好设备技术更新改造, 挖掘现有水利设施潜能, 使其能量得到充分发挥。市政府投资500万元, 对伊洛河沿岸电灌站及机井进行修复和改造, 以次达到资源合理利用的效果。三是从网络化供水上做文章, 通过资源优化整合, 城乡供水管网联通, 最终实现水资源“丰欠”区域相互补充, 城乡供水一体化, 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3.2 加大水法规宣传力度, 让法普及百姓

以“世界水日”及“中国水周”为契机, 加大法律法规宣传投入, 以电视台播放主体宣传标语口号为主题, 以举办电影宣传周为主线, 进企业, 走集镇, 串农村、制作幻灯片, 播放影片巡回演出。并利用广播、今日巩义、悬挂过街横幅, 书写固定标语, 发放宣传图片、宣传单, 等形式广泛宣传,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从宣传达到的效果看:全民的水法规意识提高了。节水意识增强了, 对水事违法案件举报的人多了, 发案率降低了, 基本取水户交纳水规费的意识得到了较大转变。

3.3 吸纳外地经验, 为工作的开展备足后劲

巩义市矿产资源丰富, 工业发展迅速, 连续九年跻身全国百强县 (市) 行列, 排列名次不断前移, 其综合实力名列河南之首。但从另一侧面看出, 巩义市水政、水资源及节水管理工作自己和自己比有了较快发展, 自己和周边县 (市) 比相对滞后, 也就是说, 经济的发展和已征收的水规费不成比例, 针对对工工作作中中出出现现的薄弱环节、走出去学习找差距, 借鉴外地作法法, , 联联系系工工作作实实际, 制订工作方案, 为来年工作的良好开局备足足了了后后劲劲。。

33..44澄澄清清底底子子, 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巩巩义义市市地地形复杂, 集体、私营企业遍布城乡, 矿产资源丰富富, , 煤煤矿矿, , 非非煤煤矿山星罗棋布, 给水利工作正常开展工作带来了了很很大大难难度度。。水利局从长远考虑, 近处入手, 进企业, 深入矿山山逐逐户户调调查查摸摸底, 统计企业个数, 拥有自备井数量, 矿山座数数, , 非非煤煤矿矿山山个个数及座落位置, 开采量。对城市规划区企业采取取定定期期召召开开座座谈会的方式, 探讨管理方式, 研究节水措施, 制订订节节约约用用水水方方案, 取得了明显效果, 通过面对面交流, 使行政管管理理与与用用水水户户达成了共识, 依法强化管理手段, 为企业科学管管理理, , 节节约约用用水水提供服务是行政管理的职责, 企业依法纳入管管理理, , 自自觉觉接接受受监督, 交纳规费是应尽的义务, 通过大量细致的的工工作作, , 达达到到了了以服务促管理的效果, 同时也为科学管理水资资源源, , 掌掌握握矿矿山山开发依法管理的尺度创造了条件, 提供了依据据。。

33..55抓抓供供水水安安全, 促节水管理

上一篇:医疗设备供应商下一篇:历史文化风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