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的成长需要什么(共10篇)
青年人的成长需要什么 篇1
成长,需要点亮灯火萧条的深山中偶尔有几声秋冬之鸟的哀啼,落没的巨岭中不时飘过深渊巨谷中的风声,在那个秋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死亡与成长的呼吸其实离我如此地接近,那时我才十二岁。
按照家族的习俗,曾祖母葬在鄂西利川的一座深山中,依风水大师的说法,坟头置在北山,而那头便是她梦萦的故乡,不过她再也没有活着回去。按族里的说法,在入土后的七七四十九要在坟头点亮坟灯,意在为逝者照亮漫天的冥路,那是条怎样黑暗的甬道,我无从知晓。
薄暮刚刚临近,山间湿润的水汽才缠着昨夜如水的月色,纱衣般笼在身上,可我却始终无法平静下来。黯然地行走在墓碑林立的山道上,脚下支离破碎的枝叶发出清脆的吱吱声。夜的气息还未散去,幽谧的小道中渗出的丝丝凉意打湿了我的衣裳。
那时,我不相信死亡是一场不可逆转的旅途,我在坟前烧纸鸣鞭,匍匐地行进痛苦着。孩儿般倾在棺材上,若是里面传来的曾祖母的呻,我定会用十指刨开重重旧土,从救我那不可替代的至亲,可是我始终没能挽住曾祖母最后一面。
“点灯吧!”父亲的声音颇为沉重,在不见天日的山谷中看不清面目,却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凄凉,竟让我有了几分失神。
“上灯吧!奶奶!”同样是秋未了,几片枯黄的叶子在古老的青石板上跳动,仿佛在进行着最后一丝的反抗。祖父的葬礼备极哀荣,在孝歌呐呐中将尸骨缓缓送到无人的山谷中。
曾祖母的脸色有些僵硬,那擦了又湿,湿了又干的泪迹如烙迹般印在她的脸上。双手颤抖,艰难地将坟灯送上,眼泪不觉夺眶而出,而我却天真地缠着母亲问这祖父何时归来。
“我知道了!”双手轻轻捧着坟灯,送到曾祖母坟前,它在无声的风中摇曳着,仿佛幻出了曾祖母的面孔。我这时才知晓死亡是一张有去死无回的车票,而成长又何尝不是呢?当它落第点亮坊肆的灯火,我的哭泣声愈加清晰,我曾害怕它,可这又能如何?当掘出那灰白的尸骨后,也不过只是今世的琐碎,埋了便埋了。
我这才依依惜别了坟灯,可我却频频回眸,怕它在我转身之际熄灭。我需要它照亮曾祖母的异乡长夜,还有我今后摆脱不了的旅途。
青年人的成长需要什么 篇2
教师的垂范。俗话说, “亲其师而信其道”“身教胜于言教”。教师是组织者, 是学生的榜样, 学生的许多言行习惯都能从教过他们的老师身上找到一丝丝影子。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课习惯, 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在课堂内外的言传身教, 不但要课前做足功课,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中也要精神饱满, 情绪高昂, 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以自己的语言、行动营造氛围, 变化课堂节奏;还要做学生眼中耐心、专心、悉心的倾听者。特级教师、优秀教师无不是耐心的倾听者。
印象最深的要数于永正老师弯下腰亲切倾听的姿势, 花白头碰着小脑袋, 那是一道多亮丽的课堂风景线。当学生发言的时候, 学会侧头专心倾听, 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 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 决不会在学生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 也从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而是注视着发言者, 凝神谛听。要知道教师的这一“专注倾听”, 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另一方面, 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 让学生得到一种被尊重的满足感。这样一来, 既达到了课内相互交流的目的, 又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倾听榜样形象。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渗透良好的听课习惯教育, 处处起示范作用, 推动学生的学业之舟乘风破浪, 扬帆千里。
教师的引导。教师不是站在学生对面指挥、命令学生的长官, 而是深入学生内心, 辅助、帮助、协助他要求学习上进的那部分脑细胞成长、壮大、扩大范围的服务员。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
1.让学生学会静心。据心理学家研究, 学生学习思维的最佳时间是课中的前五分钟到二十分钟。为了把握最佳时间, 教师需要用两到三周的时间强化训练学生课前的一分钟静息, 让他们的心能很快地从热闹的课间活动回到课堂中来。积极做好参与各种学习的准备活动。
2.让学生学会倾心。作为教师, 要努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要求学生学会倾心。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三到”, 即“眼到”“耳到”“心到”;“四会”即“会听、会想、会说、会归纳”。无论是老师讲, 还是学生说, 都要听清每一句话, 眼神不游离, 不想其它事, 不随便插嘴, 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并学会思考。教师可以随时提问, 如“刚才我提出了什么问题?”“刚才这位同学是怎么说的?”……从而来检测他们的听课专心度, 进行表扬与批评。当看到孩子的一点进步时不要吝啬表扬、鼓励, 一个赞美的眼神, 一个满意的微笑, 一句鼓励的言语, 竖起的大拇指等都散发着情感的动力。此外, 还要不断变化节奏和频率, 以便进行测评, 并促进学生认真习惯的养成。
教师的鼓励。由于青年教师年轻气盛, 好冲动, 遇到问题来不及思考就冲口而出, 这样容易伤害学生, 反而解决不了问题。因此, 向年长教师学习他们的稳重与成熟, 遇事多从积极的方面考虑, 化解危机的方法之一便是积极鼓励学生。对于学生的积极动脑要予以肯定, 培养学生爱说擅说的习惯。首先, 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学生学习时能够紧扣问题, 结合经验积累, 联系身边现象……尽量不重复他人的意见, 勇于创新。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 能虚心接受, 并能及时修正自己的观点。其次, 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并响亮说出来。教师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 对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意见的学生要进行及时的表扬。让他们积极的把自己的收获和伙伴共同分享。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快乐, 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就能集中注意力, 积极思考, 主动去发现探索知识, 从而真正快乐轻松地学习。
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上需要注意各种问题, 这只是其中的部分内容, 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从而在解决问题, 处理困惑, 加深理解的过程中, 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促进自身的不断成长。■
她的成长缺失了什么,需要什么? 篇3
【关键词】留守学生 帮扶 教育
外面大雨倾盆,教室内噪声一片,内外相和,倒是热闹得很!但问题是已经打上课铃了,于是我就大喝一声:“上课了,静下来!”声音立马小下来,直至逐渐消失。同学们开始投入到了学习中,我站在讲台上向下巡望,突然发现一个女生头向右歪深埋在竖起的衣领中,肯定有情况,于是我就径直走了过去,仔细观察,原来她在打手机,我压抑住自己的怒火以平和的语气说:“上课不准打手机,请关掉手机。”她竟然连头都不抬,依然我行我素。我的声音立刻高了几度,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语,她依然故我,还若无其事的回复对方:“是值班老师。”我真的是感觉无法忍受了,我想立即把她的手机抓过来,但是转念一想,她敢公然蔑视老师的存在,她就能,她就敢做出过激的事情,这样不利于她以后的教育及成长。于是我就换了一下语气:“你有急事吧,到我办公室去打吧,在那里既能把事情说清楚,又不打扰同学们,去吧。”她终于走出了教室。
班级内其他同学三言两语的说,她根本没有急事,她就是缺少家教。于是我就询问她为什么缺少家教。有同学就说了,她的父母都在国外打工,好几年了,她一直住在姑姑家。我明白了,她也是个留守学生。于是我又想起了从前的他。他就是一个与她有着相同背景的留守学生,而他所做的比她还要严重。
那是早晨开完班会之后,在离开班级在回办公室的途中,班长也悄悄地跟着,并截住了我,向我汇报了一件严肃的事,他竟以强硬的态度向一位同学100元钱。我一开始并没有放在心上,借钱很正常。然而班长又说,他借了钱不还,而且如果对方拒绝,他便出手打人。我迅速将他带到办公室,“我是借钱的。”他狡辩地说。“有这种借钱方式吗?”我非常生气地瞪着他,心情难以平静。其实我对他的印象还是不错的,他聪明灵活,成绩也算可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呢?通过调查得知他的父母都在国外打工,他一直跟着爷爷奶奶过,他的心里一直有一种被抛弃了的感觉,又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他常常光顾网吧而旷课,原班主任多次对他教育,收效甚微,是班里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于是我就针对他的一些特点,制定了一系列的帮扶教育措施。
1. 发现他的优点,让他的优点得到大家的认可,从而带动他的积极性。他的最大的优点就是在集体活动中还买力,比如大扫除,运动会,篮球赛等等,他能自己上,就会不遗余力的拼搏。自己不能上,也是积极参与组织、服务等。因此我因势利导,在班里特意设立了一个活动委员职务,让他专门负责班里的各种活动的各项工作,使他的工作得到同学们的认可。
2. 充分发挥他的特长,并促进他在特长方面的进步。我发现他的绘画还有一定的基础,于是就把班里的手办报、黑板报教给他负责。他负责了几次,都获得了好评,这也激起了他的动力。我积极动员他参加绘画特长班,并给美术教师协调好,使其在绘画上取得成绩。这样能够使他心无旁骛,专注于一事,既能忘掉过去不好的习惯,又能培养自己的品质。
3. 充分发挥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的作用。让心理咨询老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纠正他被父母抛弃的心理偏差,使其心理健康。
4. 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谈话与追踪计划。每周必须找他谈两次话,每周都要把他的成长过程中得与失进行总结,并且每月的总结通报给他,让他了解自己获得了哪些进步,还有哪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5. 我还悄悄地找了几个在各方面比较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在不显痕迹的情况下,对他进行帮扶教育,没想到他们居然都成了好朋友,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6. 家访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走进家中,才能真正走进他的心中,才能让他在心中接纳你。总之,关爱是帮助学生成长的关键。
他最终也没有辜负我们所有师生的期望,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至今每年放寒暑假,他都会到我家来玩,有时我们还会谈起他的往事,他还故作惊讶的指着当年的同学说,原来你们几个是老师派在我身边的卧底啊。
成长需要什么作文 篇4
成长需要自由,不能单单的去约束,家长应该把握住我们不能迷失方向,如果,您握的太紧,那么,我们还能从您的手里飞出去吗?
我有过初中三年,但是我的初中三年并不是五彩斑斓的,而是被我的父母紧紧的控制住了。
初一的我,经过小学的铺垫,进入实验班,刚开始考试,便有了班上前20的成绩,从那次开始,父母就严抓我的学习,放假早上作业必须做完,不能出去玩,每天回家就关在房里写作业,复习试卷一大堆,报一对一辅导班,这些把我的时间都占用了,甚至我看看电视的时间都没有了。
慢慢的,我的叛逆期来了,我开始好吃懒做,开始顶撞父母,顶撞老师,我学到了偷懒,回家写完作业便用我的学习机看小说,放假看父母出去了便偷偷开电脑玩游戏,甚至在那段时间还学坏了,抽烟,打架我也学会了,我曾跟父母说过,不要管我这么严,然而,他们却只是装作没听到。
就这样,我的初中三年便过去了。
家长都怕孩子学坏,总是说着“约法三章”,可是,这有何作用呢?只会加快孩子的叛逆心而已。我羡慕马小跳,羡慕他有一个深明大义的父母,可以让他自由自在的徜徉在世界给予的美中,不像杜真子的妈妈,只会让他学习,《淘气包马小跳》里的马小跳和杜真子真是两个对比,即使杜真子学习要比马小跳好,但她失去的是整个童年,整个快乐美好的童年,伴随她的没有自由。
有多少出现在新闻里的学生因为顶不住学习压力而自杀,有多少因为家长施加的压力太大而离家出走,叛逆的孩子,有多少因为约束太紧而踏上不归路的。
成长也需要自由,不需要枷锁;成长也需要自由,不需要“牢笼”成长也需要自由,不需要困惑。
成长,需要仰望点什么 篇5
濮院小学费忠孝
2007年5月14日,温家宝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钟厅向师生们作了一个即席演讲,其中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1、让阅读成为习惯
无法考证是哪位哲人说过,“读书人要像读书人”。在我的理解中,教师可能要算是读书人中最应该像“读书人”的一个群体了。从某种
意义上来说,我更愿意用“责任”二字来作为对这一份职业和事业的全部注解;而“责任”让我们必须要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
在教育的伟大实践中,各种理念纷至沓来。那么,这些理念又如何才能帮助我们尽快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呢?管建刚老师在《不做教书匠》中说得好,理念是“读”出来的。这种“读”,不仅仅只是用眼睛去看,这种“读”,应该是一种内功的修炼。“教师怎样去修炼这项内功,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很庆幸自己在初为人师的日子里,就遇上了这诸位“大师”,正是由于他们的指点,才使得初出茅庐的我,对于这份职业有了更多的了解与情怀。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管建刚老师说,“读书,是精神一辈子修炼的需要。”我说,信息文明时代的任何一个文化人,他都无法拒绝书对自己精神需求的补给,他可以没有娱乐,可以没有朋友,但是,他不能没有书。
正是有了这些精神营养的指导,才使得我这个新班主任一上台就风风火火地在班级里建设了图书角。有位哲人说,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咱们交流一下,你有两个思想,我也有两个思想。换言之,你有一个书,我有一本书,咱们交流一下,你可以阅读两本书,我也可以阅读两本书。更何况,咱们班有43位同学。
于是,看到那些个调皮的男孩子在下课时间也兴致盎然地捧着本
书阅读,我感到了由衷的幸福。
记得星期四的体保课上,几个男孩子跑到操场上捉来了好多蛐蛐在教室里玩耍。面对女生的“告状”,我火不打一处来。正当我准备去教室好好教训一番这些臭小子的时候,一本书突然出现在我的视角——《昆虫记》,一下子计上心来。
我心平气和地走进教室,男生们早已把蛐蛐们装进瓶子里,我随时拿起一个瓶子,仔细地观察起来。说老实话,对于这些玩意儿,我并不了解,所以好奇心也使我想对它们有个了解,我随口问道:“对于蛐蛐,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男生们一个个小手高举,你一言我一语地述说着自己对蛐蛐的认识。
“男生们喜欢昆虫,这个老师并不反对,但是——”,随着我声调的拖长,他们一个个抬起了头,我扫视了一周,说,“一个男孩子,用这蛐蛐来吓女孩子,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没有什么疾言厉色,但分明看到好多男生羞愧地低下了头。批评不是我的本意,我拿出准备好的《昆明记》,向同学们推荐阅读。
这是我第一次处理班级里的偶发事件,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成功,但是我想作为一个为人师者,应当尽自己所能去培养自己学生的阅读习惯。因为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吃书长大的。
2、向名师学习
前段时间,笔者在网上看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视频。课上,于老师的一个教学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老师布置学生读课文作批注,几名优秀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并急于举手作答。见此情景,于老师走到他们跟前,轻声说:“写完了吗?那就等等其他同学吧。”说完,他起身继续巡视。刚走两步,旋即转身,对那几位学生耳语了几句。那几名学生马上眉飞色舞地离开座位,像老师一样巡视起来。课后,于老师对自己的“耳语”作了解释,原来他是对那几位优秀生说:“你们班谁学习有困难,快去帮帮他们”。
这一细节虽小,但内涵却十分丰富。或许在平常教学中,让优秀生先等一等,我们也经常这样做。但如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让优秀生在等待中有所收获,学困生在被等待中走得更快,却是我们所欠缺的。于老师正是用这个看似平淡无奇,却真实生动、充满智慧和个性魅力的教学细节来编织课堂的美丽。课堂的魅力正是缘于细节的精彩!
于老师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不听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于是,我经常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上网看一些名师的教学视频,从中深深地体悟到了名师精堪的教学技艺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从名师们的身上经常会看到一些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于是就在自己的课堂上有意无意地开始模仿。
就拿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来说,由于是乡镇学校,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弱,再加上班上有一半学生来自外地,从小的生活、学习习惯都迥然不同,学生之间的层次较大。
每次上课,发言的总是那么两三个同学,针对这一现象,我模仿了于老师那一个教学细节。
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面对两三只小手时,我总让他们等等其他同学,多给他们一点思考的时间。几个回合下来,举手的同学很明显地增加了。更让我兴奋地是,班上竟然有同学注意到了我这个细节,有作文里拿我跟其他老师作了比较,并向我表示感谢。
那一刻,我体会到了教育的幸福。
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回忆自己少年时的老师蔡芸芝先生时,曾经这样写道:“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透过孩子的眼光,不难看出教鞭轻落的背后是蔡芸芝老师对孩子无尽的爱。正是这些平常而不起眼的细节深深影响了孩提时代的魏巍,以至数十年后他仍记忆犹新。
成长需要什么作文500字 篇6
前面两次考级我都考得很顺利,虽然前两级也是跳级的,但是我从来都没一下子跳四级,但是我还是勤加练习,9级的内容很多,复合跳,打速度,超过150的曲子和考一张音乐试卷。杜老师帮助我复习了好几遍。
考级的时间到了,我才吃了几口饭就往考场赶。到我了,只听一声:“118号,皇甫百奕”。此时的我又紧张了起来,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似的,大脑也一片空白,可是我看见了杜老师的鼓励,他说:“加油,你能行的!”我的大脑顿时恢复了记忆,心里的大石头也落下去了一半,但是我还没有完全放心,拿着鼓棒忐忑不安的进入了考场。只见摄像头在“咔咔”的拍着,我又紧张了起来,心都快跑到嗓子眼了。落下一半的大石头似乎又吊了上来。只见一位老师笑着问我:“你就是皇甫百奕吧?”我赶紧回答:“是的,我是的。”然后他又跟我说:“可以开始了。”我打了几首曲子之后,偷偷的瞄了他几眼,他的嘴角微微上扬,这证明我打得还不错。接着我又把剩下的部分演奏完毕后,感觉自已打得也很不错。过了几天,证书发了下来,我兴奋的喊着:“我过了!我过了!我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老年人究竟需要什么爱? 篇7
孟大爷家的小孙子今年参加高考,本来就疼爱有加,再加之高考的缘故,孟大爷在家便不敢大声说话,像往常一样找老战友来家里小聚就更不可能了,特别是儿媳担心孩子分心,只要小孙子在家电视绝不能开……这种紧张的气氛足足持续了仨月有余。现在可好,考试终于结束了,暂且不管成绩如何,孩子先松了口气,全家人也跟着轻松起来。
想像着孟大爷此刻应该是开着电视机,相约几位老朋友在家喝点小酒正得意,或者儿子、孙子围绕膝下跟老人聊些家常。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孟大爷一个人呆坐在家里,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了。原来,儿子和儿媳早已订好机票,高考第三天考完最后一门,便带着孩子全家三人去外地旅游了,自己连孙子的面都没见着。回想这段时间,自己过得很是郁闷,孙子考试结束后,本以为儿子、媳妇该多关注一下自己了,没想到却把自己一人留在家里,人家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走了。
孟大爷越想越郁闷,他自问是不是老了,对这个家没有价值了?那么,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年过七旬的孟大爷忍不住老泪纵横。
目前有近四成老年人受抑郁困扰
很多人认为人到晚年应该是人生最幸福的阶段,不必为工作奔波,不必为供车供房苦恼,还有什么事情值得不快乐?说这话的八成是个年轻人,且多半正在供车供房;也有人说退休老人不必再应付各种大小考试,同理推知,那么这一定是出自正在经历各种大小考试的人之口……这样看来,每个人的不同理由,可以认为是对自己正在经历着的生活状态的一种投射,因为人们常常会对自己体会到的痛苦感受性更强更加敏感,而对于他人的积极方面体会更深。
其实,存在抑郁等心理情绪问题的老年人并不少见。近日,据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发布消息称,对北京、上海、昆明、乌鲁木齐、成都、长春、珠海、福州、长沙等的29个城市的4945名老年人进行的调查发现,有39.86%的城市老年人存在抑郁等问题。也就是说有近四成的中国城市老年人存在抑郁情绪等心理情绪方面问题,这一数字较十年以前有显著升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存在抑郁情绪的老年人有发展为抑郁症的风险,而抑郁症是导致老年人自杀的重要诱因,所以,老年人的心理情绪问题不容忽视。
“丧失”的情绪体验最常见
人到晚年,不必为生活奔波劳碌,也不必再经历各种人生的考验,为什么也会抑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与人到晚期的心理变化有关。
人到老年期,一般指60岁直到生命终结的这一阶段。在影响老年期情绪体验的各种因素中,“丧失”的情绪体验最常见,影响也最严重。丧失感的来源主要包括社会价值、经济地位、健康、容貌、配偶等方面内容。人到老年,虽然获得了充裕的时间自由支配生活,但是生理上的老化易体会到更多不安和恐惧,特别是身体状况不好的老年人更容易产生负性情绪,也容易产生孤独感和严重的丧失体验。
并且这种丧失体验一旦被激发,就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这也与老年期中枢神经系统内发生的生理变化以及内稳态的调整能力降低有关。
老年人究竟需要什么?
老年人需要什么,这个问题可能连老人自己也不能完全说清楚。就拿孟大爷来说,后来想一想,他也觉得小孙子高考结束了,是应该带着出去散散心到处玩一玩,自己年龄大了,又有高血压,出门着实不太方便。但是,再一想到好不容易等到孙子考试结束了,他们却把自己扔在家,心里又是一阵酸。那么,老年人到底需要什么呢?
有一首歌中唱到“老人不求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只求平平安安团团圆圆。”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对方要求越具体,越容易满足。例如孩子说想吃一顿KFC,这个需求简单直接,最容易满足。再如问恋人想要什么生日礼物,对方含糊地回答说不必,假如你当真了什么都不送,那么迎来的八成会是暴风骤雨。所以说,需求越直接具体越容易满足。对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是比较难把握的,因为在这样一个物质丰腴的年代,特别是父母亲这个年龄,物质上他们几乎什么都不缺,所以心理上的缺失才应该是我们关注的。
记得在心理门诊,我曾经接诊过一位80岁的老爷爷,与其他来做亲子关系咨询或者婚恋问题咨询的场景不同,女儿陪伴在老人身边问寒温暖,很是感动。老人除了血压略高,身体其他各方面都不错,看起来精神矍铄。老人说自己年轻时参军造就了现在的好体格,儿女都很孝顺,为了方便照顾自己还特地买下了隔壁的房子,这样就跟自己住邻居很方便。不仅如此,怕老人孤单,孩子们特地精挑细选请来了一位保姆照顾老父亲的日常起居。晚上孩子们风雨不误陪伴老人一起吃晚饭,白天各忙各的。老人说知道孩子们的孝心,但是他很想要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可是儿子女儿统统不让。例如晚饭后刷碗,老人每每都想着自己动手做点家务,但是保姆抢着干了;本想着自己去菜市场买个菜什么的,女儿抢着做了。所以,这位爷爷很郁闷,他觉得孩子们虽然都孝顺,但是没人真正懂他。
爱的前提是接受
很多子女认为给出父母了爱,事实上给出的是钱或者物质上的东西,他们以为,我给你钱,你可以买喜欢需要的东西,这就是给予你爱。而钱,对与老年人来说,钱只是毫无意义的纸。所以有些老人会认为,孩子虽然给了我很多东西,但是都是对我毫无意义的东西,或者都不是我想要的也不是我需要的。
这句话可能会击中了很多子女的痛处,也击中了很多家庭矛盾的核心,因为子女认为已经付出了很多,但是老人还在抱怨子女对自己不好。问题的最核心是,子女给出的东西不是老人想要的。
对于这件事来说,子女和老人都没有错,只是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经过自己的思维模式理解的爱是有不同意义的。老人可能认为更需要精神层面上的关怀,而儿女工作忙没有时间陪伴的前提下,他们把自己的爱变成了物质或者金钱。其实,从子女的角度来说,自己给予老人的这种有形的爱,其实还是满足了他们自己对于孝顺的需求,也可以说子女们把他们自己的需求投射在了老人身上。
像那位80岁的爷爷,想像一下吃过晚饭,儿女和孙子、孙女一群人慵懒的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或者手拿水果闲聊,这位爷爷一个人收拾碗筷,然后去厨房刷碗刷盘子的,这场面的确让人难以接受。对于这样一件家务琐事,难道也没有两全的办法吗?
北师大林丹华副教授在一次讲座上说,爱的繁体字能够拆解出一个“受”字,爱的前提不仅是自己付出爱,还需要对方能够接受,否则只能成为单方面的付出,不能称为“爱”。对待老人也是同样的道理,付出爱还得用老人能接受的方式。那位爷爷的子女可以考虑陪伴老人一起做一些家务,吃过晚饭和父亲一起收拾桌子洗盘子刷碗,不必全部代劳。这样既可以满足老父亲的需求,又满足了自己作为孝顺子女的需求,让老人体会到更多的关注。
我们再来看一个极端的例子,在电影《公民凯恩》中,凯恩以为苏珊的个性和他一样,只要妈妈想要的,自己就一定要去完成。结果,他听到苏珊的妈妈想要她成为歌唱家,就花钱为苏珊买了老师、买了剧院,差一点就去收买艺术评论家了。
凯恩的亲密关系必然会失败,起源于他一点也不了解对方需要什么形式的爱,自然也无法给出爱。如果一个人全部都由其他人代劳,他会认为自己的生命没有意义,因为你拒绝了他生命赋予给他的意义。
冬季锻炼时老年人需要注意什么? 篇8
保暖:
千万不要逞强而少穿衣服,可以等锻炼热了,再一件件脱下,衣服以保暖、透气、宽松、舒适为好,锻炼的场所也以向阳为宜。
避风:
迎风锻炼,热量散发快,肌肉不能充分放松,还容易使动作走形,达不到应有效果。冷风吹入口鼻,会造成呼吸困难、肠胃不适等。
勿逞强:
青年人的成长需要什么 篇9
-------2014年期中考试总结发言稿
读到过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更引发了我对这一话题的思考:
触点:“语文教学是人生的奠基工程”-----由此想到:语文课文的功用研究-----想到:我们语文课该教给孩子什么?
其实教什么课标上写得很清楚,只不过林林总总写了很多,有的也很抽象,再加上我们现在大多也懒得看文字,所以总在想,可不可以通过简单明了的几句话告诉我们语文老师语文课该讲什么?下面就着期中考试把自己的思考及学习向老师汇报一下,期待共勉!
从学生的成长需要,谈语文课我们该教什么
一、认字、写字。
老古话:“上学啊,多识点字”从上了年纪的老人口中经常听到的这句话诠释了我们学语文的基本目的。这个最古老最传统的上学目的流传至今,我想也没有改变!小学语文是启蒙教育,课标上说:得认3500个常用字,得会写其中的2500个,而且要写得正确、规范。这是教学的第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有多少小学生达到了呢?
我列举两个例子:
一是读到过于永正的一篇文章,他说:我有一位教初中的朋友,他每接一个初一新班,都要进行“摸底”检查---3500个常用字是否认全,2500个读写的字是否都会写。朋友告诉他:全部认识的学生,不到90%,全部会默写的学生仅有60%左右。写得工整的不过半,能写得入楷书之体的,寥寥无几。于永正当时的感觉是十分汗颜,从这里得出结论是我们小学老师失职了。
本次期中考试我留意了我校一个年级一个班的一打试卷(共计28张试卷):第一大题第一小题是看拼音写生字,共计8个,学生失分情况这样:
2、√、-
1、-
2、-
1、-
3、-
2、-
5、-
1、-
2、-
1、-
4、-
3、-
5、-
3、√、-
1、-
2、√、-
2、-
3、-
5、-
2、-
1、-
2、-
2、√、√。
这28份试卷,该题目满分应该224分 共计失分56分 失分率:25% 全对的5人,不足18%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先得把字教好,实打实地教会3500个汉字,涉及到教会的期中考试检查题目有两类:
第一是:2-6年级都涉及到了关注生字读音的考题。这类题目主要针对二类字。作为出题者来说,关注课本中带拼音的字,会认啊,同时,范围缩小到读音易错的字。
五年级:匕首、碴子、卧剥
形式上:二年级“我能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三、四年级同二年级;
五、六年级难度增加,成组的出现,题目要求如下:“下面的四组词语中,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我们在完成教会之后,要手把手的写好2500!强调两个词语:“教会”“写好”。要通过
多种识字方法教会;要通过示范写、讲述要点写、练习写等方式“写好”。
对什么样的字我们要格外关注:
1、我们看三年级期中考试写字的内容:
叮嘱、悲惨、衬衫、窟窿、莲蓬、羡慕、熟悉、射箭、欧洲、裁剪(每字分,共10分)
0.5你作为出题者你会考哪些字:笔画复杂、笔画多、容易出错(多一笔、少一笔)的字
2、写好
曾几何时,学生有一笔好字是西实小老师的骄傲,可如今„„
【由此可引发许多研究:如何进行识字教学?如何让学生记住生字?在什么时间学习生字?„„】
二、学会读—特别是朗读。
从小到大,我们经常用到的是“读”------从过去的给家长读封信到现在的读一篇文章,甚至是将来的汇报工作、读一篇讲话稿„„可以说,我们一直没有离开读,也离不开读。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课程标准中明明白白的要求,在我们的每一篇备课中也都放在了教学目标的首要位置,但是这个教学目标落实了没有?
咱们家里人开会也不用遮遮掩掩,现在在我们每一个班级里面,能够“正确、流利”地读完一篇文章的学生已经不多,更不用说有感情了。
细想一想,做到正确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读正确就应该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字词,还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集中注意力,防止有口无心。这么多项工作都涵盖在“正确”之中,这不是简单的事情,回想我们课上,为了达到正确,我们都做了哪些工作?
“口头上的预习读文、初读课文”仅仅凭着这2-3遍的读文能不能做到读正确? 【怎么办?课前预习要到位---课上敢于给时间-----课下勤督促】 为什么要落实这个目标???
现在,我们回忆一下班上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学生的名字,再想一下他们的成绩?是不是朗读好的学生成绩就好?所以,有家长问我如何提高语文成绩,我就简单的告诉她,让学生给你读书,先提高朗读能力;细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实际上学生的语感就提高了。
如果小学六年下来,学生能把每篇课文读熟,把要求背诵的课文背下来,再加上大量的课外阅读,那么,他的语言一定会十分丰富。
所以,高明的老师总能变换着法儿让学生反复读书,还能让它们读的有滋有味;曾经和我们的老师开玩笑地说,如果一节课别的什么也没教,只交会了学生读书就算是有收获了。
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将朗读向课前延伸,在课堂教学之前要有目的的布置学生朗读课文,先把文
本读通读顺,解除字词障碍,基本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接着课堂上教给、示范学生朗读,变着法的让学生练习有感情的读。
最后,提供孩子展示朗读的机会。---早晨的读书有组织、空课组织朗读比赛。这样完成提高成绩的曲线救国。
三、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
狭义的讲:“学生是离不开书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领悟、掌握读书的方法。比如,不动笔墨读读书,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用笔全画出关键的词语活局子,有感触的地方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透过文字的表面意义想象背后的蕴意等等。这也是伴随孩子们一生的东西。
读书做记号、加批注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受用终生的读书方法。现在,我们好多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已经养成了读书、作批注的习惯。他们在自己读书中,不但勾画,而且写下所读感受。
四、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准确表情达意。
首先让我们再次认识我们的语文:
课程标准这样定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着语文学习的重点不仅仅在于感知文本的内容层面,更应该落在语言的品味、积累和运用上。学习语言是语文学科的首要任务。
语文是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数学)的一门学科,其他学科我们学习文字承载内容就可以了。比如数学、比如科学„„„„语文却不是这样,他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文字承载的内容(即表达了什么);二表达内容的文字本身(即如何表达的)。
【实际上这里面就有两个问题----是教课文? 还是教语文? 如果只关注文字承载的内容就是教课文。如果不仅关注内容,更关注了表达就是教语文,所以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
再进一步解释:
我们学完了《鸟的天堂》,学生了解了南国美丽的景色,看到了枝繁叶茂的大榕树,看到了铺天盖地的鸟,开了眼,受到了美的熏陶„„对,我们透过语言文字了解了这些内容。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内容层面,语文就失去了他的学科价值,就是一条腿在走路。因为语文的本真是带领学生学习语言,学习如何表情达意。
我们经常听到①有人这样说:“好话到他嘴里也说不出好来!”--------如果不是故意的,很明显这个人是表达上出了问题!②一个歇后语:茶壶煮饺子—有话倒不出。倒不出的原因一是个人器官问题不能表达;二是个人能力不会表达。如果不是第一个原因,那么造成个人表达能力低的直接原因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出了问题。
让我们看看期中试卷中检查学生语言运用的试题-------试题举例: 四年级:
„„
4、杰克逊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这句话用看似矛盾的方式来强调了 的重要。
5、“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这里,“那样的”强调了():
(1)具体说明“伤害”是被食肉海鸟吃掉;(2)被伤害的惨烈程度。
6、“那双手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这里“像鹰的爪子”,写出了():(1)鬼子军官的双手枯瘦、坚硬、丑陋;(2)想说明鬼子军官的双手可恨令人恐惧。五年级:„„
1、《牧童》中“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一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向来讲究炼字的特点,比如句中一个“ ”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3、“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在强调。
5、“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
7、“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句式就更加强调了。
从课程标准要求、还有考试题目,我想大家应该明确我们的语文课堂重点是什么了,接下来,课堂上应该如何展示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
为了带领学生更好的学习语言,课堂上我们就要到教材中去寻找“例题”此时提到“例题”,和数学的例题一样---起示范引领作用。不一样的是,数学例题明明白白的摆在那里,而语文却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到课文中去寻找。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材的二次开发。【关注 课程内容 教材内容】
例如《鸬鹚》中有这样一段话: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地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有几棵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这段话描写了一幅傍晚宁静的渔村图。这段话中,每个字,每个词无不渗透着宁静的气息。其间“浮”字用得那么传神,我们可以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学习表达。
①“浮”你可以把它换成什么字?(停、漂)。
②“浮”字与“停”比,你从中又感受到了什么?“浮”字显得好轻松,好自由。是呀!通过比较,学生体味到了“浮”字的味儿,这儿显得更平静,有了“浮”字这儿更让人感到轻松、自由、悠闲。
③ 读一读,能不能让大家感到轻松、自由? 几只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
这样,学生不但品出了用词的分寸感,描写的形象感,更和朗读结合在一起,品出了“浮”字中蕴含的情味感。
长期这样训练,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也特别强。语文味不知不觉得从这里滋生。
【值得研究的问题:
1、如何确定语言训练点。
2、如何进行语言训练点的教学】
五、小学语文还要教表达-------重在书面表达。(这个表达和第四点侧重不尽相同)从古代的摆地摊代写各种文书---到现在各级各类机关的“写手”(也称作笔杆子)----到流传在大学生中的编写短信息“赚钱”(最初每编辑一条短信息0.5元)-----“会说不会写,一辈子干挨憋”的俗话都说明“写”是人们非常需要的一种能力。当然,语文课标中也明确出现了“写话”的要求。
我们不止一次的抱怨学生写得什么也不是,不知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出现什么也不是的结果?
我觉得是我们的课堂上缺失了“写”的传授。我们必须承认“运用语文文字的能力”是从语文课中习得的。
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在部分老师的示范课中看到了“写”的落实,但是还远远不够。学生所学的课文都是很好的习作范例,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最近读了几篇文章:
如:
1、指向表达: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华丽转身、2、强化“语用意识”优化阅读教学、3、“语用”视野下的造句教学„„
这些文章的中心议题就是-----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中心观点就是-----阅读教学应该从过分解读课文“写什么”转向探究课文“怎么写”
举例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讲述了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大部分老师的课堂教学围绕 “小壁虎都向谁借了尾巴?他是怎么说的?从中可以看出小壁虎的什么”“读了课文,你知道小壁虎的问吧有什么特点”„„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指向内容的教学,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学生自己读书就能读懂的地方就是一种浪费,就是忽略语文学科的特点。
而指向表达的教学在让学生很难迅速而简洁的理解内容后,着眼于作者怎样构思这篇文章、有什么巧妙之处。教师可抓住以下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
作者为什么选择写这三种动物?为什么只写三种?(教师应引导学生感悟,作者一定考虑到,小鱼、老牛、燕子代表三种不同的角色:就形体看,有的小,有的大;就生活空间看:小鱼生活在水里,老牛在岸上,燕子在空中;就年龄看,有老有小;就尾巴的功能看,小鱼拨水,老牛赶蝇子,小燕子掌握方向。这样的角色选择是何等的精心)如果你是作者,你会这样安排吗?为什么?请试着创编一则新的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
这样,学生在阅读 中感悟了表达,体味了构思,实践了练写,有效地提高了阅读与表达能力。
通过这个例子,对比我们的课堂教学。大家应该感到我们课堂上缺失了什么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学习中学习写作方法,再运用到习作中去。都要学习哪些写作方法呢?
1、从课文中学习观察的方法,既要按顺序观察,又要有重点观察。
2、从课文中学习连句成段的方法。(我们都知道给几个句子排列顺序的题型,为什么一
下面是二而不是三?)
3、从课文中学习把一段话写具体的方法。
4、从课文中学习表情达意的各种方法。„„
现在很多的刊物中的文章已经把课堂教学要更多的关注写作作为了刊物的重点,这也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语用”,如: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华丽转身,管建刚---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等等,这些文章都体现了“学习为产出服务”的思想。
再有一个例证是我们可以关注教师资格考试面试题目:
连续2年做了面试考官,其中试讲是面试中的重头戏;私下里也整理了一些试讲课文,大家看一下:【展示】大部分在教学要求中,都提到了要讲表达的要求。为什么?原因只有一个----“学习为产出服务”
讲到这里,我想大家一定不会再埋怨学生习作不会写了吧。我们在课堂上缺失了这方面的教学,我们就不要抱怨孩子了,我看就凭学生自己“自攥儿”。能写出像样的文章已经很不错了。
既然这些是要学习的,从教师层面讲就是我们要教的。我们应该在所教的课文中寻找写作知识在文中的结合点-----哪一点在这篇文中最突出,我就在课上抓住这个“例题”进行传授与练习,从而让学生获得“写”的能力。
从学生的成长需要谈语文课我们该教什么
-------2013-2014第二学期期中考试总结发言稿
教师成长需要的平台 篇10
做教师,最多的就是课堂教学实践。一般而言,年轻教师参加工作都要承担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数年如一日地持续工作,使得他有机会广泛、深入地接触学生,并进行生动的交流、反馈,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对普通教师相比于其他教育研究者而言,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教育艺术本质上是一门实践艺术,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也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再指导教学实践,同时也接受实践的检验。一名教师积累丰富的教育实践,必将会为其将来的教育研究与思想提升提供重要的实践基础和思想储备。
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是把书教好,成为一名让学生喜欢的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研究课堂教学实践。作为学校,应该为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使他们在课堂中更好地摸爬滚打,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教育艺术水平。有的学校举行丰富的公开课研究活动,比如年轻教师的入门课、过关课、汇报课、竞赛课、擂台课等,还组织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上示范课、研究课,供普通老师学习观摩,有的学校还不远千里送老师到一些特级教师的上课现场去学习等等。这些基于实践基础上的授课与听课,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要平台,利用好可以使教师短时间内成长为一名教育教学技能熟练教师。
当然,教师只上课还不行。还需要上有质量的课,这就需要磨课。所谓磨课,就是一名教师几轮备课、上课,同科组的老师参与意见,最后打造出一堂较精彩的课的过程。整个研究过程,以课例为载体。从理论学习,到课例设计,再到行为反思。其间有理论指导,也有实践反思,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又有鲜活的案例解剖、微格反思,虽然辛苦,但对执教者大有裨益。磨课的过程是教师学习、实践、总结课堂教学艺术的过程,几轮打磨,既能达到改善教师本身教学行为的目的,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又能对同科组老师有所促进和启发。因此,这种形式逐渐成为许多学校培养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
一个教师站在研究者的高度去看待课堂教学,教学就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更不是一份谋生的手段,而是抱着探求教育艺术、追求真知的过程,是教学研究的平台。这样的教学实践就有了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研究平台
新课程提出“教师是研究者”这一概念,是针对过去的一种错误认识,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他人研究出来的成果,教师并不需要研究。但是。今天人们意识到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把他人创造的知识较好地传授给学生,更应该研究如何才让学生更快更轻松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如何才能使学生富有创造激情和创造才能。同时,教师还是知识的创生者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者。在对教育这一事业大厦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既然教师具备研究者的身份,学校就应该提供研究的平台,供其调查和研究。一般来说,学校会有这样的几类研究活动:
1基于课例基础上的备课组研究活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备课组内的老师集中对所用教材的某一单元或者一课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商定教学的三维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的方法、程序等。这类活动看似简单、普遍,其实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基,是落实有效教学乃至高效教学的基础工程。如果说,教学是一所学校的中心工作,那么,抓实了课前备课这一环节,中心工作也就成功了一半。许多学校在备课研究方面总结出不少经验,比如集体备课,由组长主持,大家发言讨论,最后形成教学预案的备课活动模式。另如“一人主备,众人参与”形式,即某位教师承担一篇课文教学。先由其独立备课、说课、示范上课,然后组内教师研讨、修改、形成教学预案的形式。这都属于新课改提倡的合作、共享理念指导下的备课研究活动。
2基于专题研究基础上的学科组研究活动。学科组是学校展开各学科教育教学和研究的纲绳,学校对学科教学的目标要求通过学科组进行传达和具体落实。一般来说,学科组会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根据学校安排针对本学科教学的某一方面重点展开研讨,议题集中于如何落实上,以语文为例,比如“如何上好作文课”“如何提高阅读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如何教学语文园地”等等。学科组开展研讨时,及时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因此,这类活动既有理念的提升,又有实践经验的总结,还可以就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讨,寻求解决办法。因此,它往往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对于学校教学工作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3基于课题研究基础上的教科研活动。由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变化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等,学校面临形形色色的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中小学教师积极从事教育科研活动,借助于科学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课题研究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是以平时教学过程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制定研究计划,在预定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解决问题。一般的做法是:(1)选择课题。课题坚持从学校或教师实际需要出发,把教学实践中的疑问、困惑进行归纳、筛选,确定一个研究专题,组织交流论证,使课题研究真正做到“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2)各个教研组围绕课题搜集材料,选择、整理材料。(3)自主申报,确定课题组成员。根据所筛选出来的课题,结合所收集到的资料,让有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的教师组成课题组,拟订阶段研究目标和计划。(4)建立研究制度。确定研究的时间、地点、活动形式等,强调在学习和研究中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师研究与专家指导等相结合。(5)每学期开展一场课题阶段研究成果展示,达到以点带面,促进优秀经验的推广和辐射的目的。(6)时机成熟,立即申请课题结题验收。课题组教师要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或结题报告,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中小学教师借助课题研究开展教育科研。具有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更能切实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素养,许多名师、特级教师也就是借助课题研究而走上成功道路的。
4基于个人基础上的自主研究活动。教学研究更多时候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的,这就需要教师有自主研究的意识。教育实践中,一节课的教学、一个教育细节的处理、一个孩子的转化等等都可以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找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其实,这就是基于个人基础上的教育研究。自主教育研究包括教育叙事、案例分析研究、教学反思等多种形式,方式自由,形式活泼。其关键是教师本身一要用心,及时捕捉教育生活中的思维火花,勤于反思探究;二是有恒心,坚持不懈才能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总结,最终形成成果。自主教育研究活动看似自由随意,缺少规范,但恰恰是最丰富最有生命力的研究活动,
许多名师比如魏书生、邱学华、钱梦龙等老师都是依靠自主研究而逐步成长起来的。
交流平台
真诚的交流所导致的思想碰撞和交锋,会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会使一些主题和思想在我们的心中深深扎根。既然交流是人们生活的客观需要,学校有必要搭建交流的平台来适应教师需要的潮流。那么,有哪些形式比较适合呢?
1教师论坛。由教科室牵头,也可以分学科组进行,提前定出每月(或者双周等)论坛主题,根据需要可以邀请全体教师或者学科组教师参加,还可以适当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参加。话题可以是课改中的热门话题、焦点问题,也可以是教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某个具体问题。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怎样设计让学生喜欢的作业、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学习习惯、如何组织集体备课等等。活动前要求参会人员提前自学,查找资料,做好发言准备。活动时,可以安排“圆桌论坛”,民主交流;也可以以“嘉宾访谈”的形式,与会教师既做观众,也可以踊跃发言;还可以围绕同一话题,教师轮番上台讲演。以论坛搭建教师理论学习研究、交流互动的大平台,以全新的理念、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主题内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营造浓厚的理论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群体理论研究优势,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同时,这种形式也让教师在交流辩论中展示自我,增长才干,开拓视野,达成共识,有效地促进了教师自我发展。
2网络媒体。网络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角落,借助网络交流和学习已经是一种趋势。网络媒体的形式很多,最适用的要算Blog。作为网络时代信息化下的产物,在Blog上老师们可以十分方便地记载每天行动研究中发生的教学故事,及时积累研究需要的各种信息,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调用:反思、写作、引文……都可以得到便捷的服务。尤其重要的是,Blog使老师们从早先上网时的人机对话转化为人与人的对话。在Blog上,教师们可以得到熟悉的和陌生的教育博主们的鼓励与欣赏,在学习与交流中获得知识、智慧和情感上的满足。因此,B1帜既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个性化交流的空间,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技术力量和人文环境。对此,学校可以积极鼓励和适当引导,使网络科技为教师队伍建设服务,比如倡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博客,记录自己每天的教育足迹,收获教育思想成果。同时,学校建立教育博客联盟,互相灌水、潜水交流学习。学校也可以推荐一些名家博客和知名教育网站论坛,供教师们浏览。
3学术报刊。许多教师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学习之后,往往不满足于校内或者网上发帖这样浅层次的交流,逐渐会有向报刊投稿争取发表的需要。教师在投稿和改稿中会得到与编辑老师交流的机会,受到许多启发,开阔自己的眼界。不少老师从发表第一篇论文中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并积极向更多优秀的老师学习,开始了发表第二篇、第三篇的旅程,有些老师甚至出版了个人专著。借助于学术报刊进行交流学习。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交流活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走向快车道的标志,有很多名师就是从写文章这样的平台上走出来,走进公众的视野,从此有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对此学校应该给以积极的支持和帮助,积极搭建平台,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比如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指导写作、为老师订阅杂志、提供教育类的报刊邮箱地址、邀请杂志编辑来校辅导投稿常识、设立论文发表等科研奖等,鼓励教师往更高层次发展。
学习平台
教师要想进步,除了深入实践和研究之外,还要认真读书。读书是提高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通过博览群书,拜读古今中外教育名著,可以与大师对话。与大师心灵相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教师只有在持之以恒的专心阅读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也只有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
教师读书应该读些什么书呢?我觉得至少要读三种书:一是与教学有着直接关系的教育类报刊和名师课堂实录与分析。因为这些书提供了与教师最切近的教育、教学中的体验感受,从中可以了解其他老师在教育细节上的态度与处理,也能得到最直接的借鉴和学习。如果深入学习,还可以了解到名师成长的心路历程,这也能促使自己一步步成长。二是教育类专著。一个教师要想在专业上有所发展,必须有较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而这些东西从哪里来?就要从博览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中获得。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杜威的著作、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也包括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这一类的著作。从中汲取古今教育大家对教育规律的理解和思考,自觉学习和思辨,逐步建构起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框架。三是多读一些人文类的著作,比如文学类、哲学类等社科著作。虽然这些著作与当下的教学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从中可以受到人文的熏陶,体会人性的光辉。这些都将会对教师的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也许能彻底改变其原有的教育观。
读书的途径很多,可以自由读书,也可以听讲座报告,还可以参加学历进修。自由读书好处是没有功利色彩,时间自由,心灵舒放,自由呼吸,享受阅读。阅读的面也很广,种类驳杂,博览群书,可以拓宽视野。缺点是没有约束。容易受其他事干扰和排挤,没有顽强的意志和强烈的欲望难以坚持。听讲座报告的优点是可以得到专家学者的点拨,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能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式的启迪,缺点是条件有限制,机会不太多。学历进修有一定的强制性,能在短时间内迫使自己阅读许多比较枯燥的理论,并通过识记,较有效地增加厚实的理论素养。缺点是受约束,趣味性不强,需要自己有恒心毅力。当然,读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形式不拘。关键是行动和坚持。学校在此问题上可以作些推动,通过搭建适当的平台,培养教师的读书习惯。比如通过书香校园建设、为教师订阅教育杂志、教师读书交流会、读书讲座、师生同读名著等活动推进,也可以通过制度来推动,比如对阅读量的规定、写读后感比赛、学历提升等,促进教师阅读提高。
【青年人的成长需要什么】推荐阅读:
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06-08
青年教师的学习与成长09-27
浅谈青年教师的成长09-04
创业青年需要遵守的几个原则08-21
青年职业成长08-22
“青年人成长报告会”观后感10-23
农村青年教师成长08-22
青年教师成长心得07-12
青年教师成长论文07-13
青年教师成长规划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