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精选12篇)
青年教师的学习与成长 篇1
每到新学年开始,总有一批年轻的大学生们为教师队伍带来新鲜血液,在学校的课堂上开启他们教师职业生涯的人生旅程。他们带着兴奋感进入校园,面对新环境带来的挑战,显得有几分不适;他们带着勇气走上讲台,面对学生审视的目光,不免流露出几分担忧;他们带着憧憬思考未来,面对教师职业的责任,显现出几分迷茫。
怎样帮助青年教师更快地融入环境、适应工作,更好地发挥能力、凸显优势呢?本文就青年教师的个体成长与未来发展进行个案剖析、观点交流和期望恳谈。
青年教师们,在进入校园的那一刻,你们是否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已经从一名学生变成了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也就是说,你们的教师职业生涯的旅程已经扬帆启航。在你们走上讲台的那一刻,你们是否明白:作为一名教师将要面对的困难与承担的责任。也就是说,教师职业的平凡与高尚,需要你们去努力践行和责任担当。在庄严的出征点上,希望你们能听到自己内心坚定的声音:我愿意接受挑战,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奔跑吧,青年教师们!”这意味着我们要有三点思考:其一,奔向何方?即需要思考如何设立个人发展目标;其二,为何奔跑?即需要思考如何挖掘个人成长的动力;其三,怎样奔跑?即需要思考如何寻找个人成功的途径。
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奔跑”速度,也一定会出现不同的“奔跑”结果。虽然每个人的“奔跑”速度与路径不能完全预设,但“追求卓越,做最好的自己”,一定能成为你们“奔跑”的目标与动力。
“奔跑”中的青年教师,需要过好三关
第一关:角色转变关。
入职的分界线,将大学生的身份改写成了人民教师,身份的变化决定了角色的不同,让人会有一下子“长大”的感觉。因此,青年教师要做到以下三个转变:
1.变“关心自我”为“关注他人”
在踏上工作岗位前,你们只需要独立地处理好自己的事务,关注自己的学习、关注自己的生活,可以这样认为:作为大学生的角色,你们的义务是自我担当;但作为教师,心中就要有装下学生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利益要高于自己的利益;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等方方面面的事,成为你们生命中的重要内容。你们要将目光从“自己”推向“学生”,这是一个由近及远、有小而大、有窄到宽的过程,不仅需要有角色改变的主动意识,还需要有适应担当的实际行动。
一位青年教师对我抱怨说:“当了班主任真是太忙了,简直要忙疯了,学生的吃喝拉撒我都得管,难道我是学生的保姆吗?”面对这位教师,我能感受到他的焦虑与无奈,也能理解他在抱怨之余流露出的不满。我想对这样的青年教师说:为学生如此付出是应该的,因为你是他们的老师,你要适应角色的转变。但教师沦为学生的保姆是不正常的,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生活的指导者,要寻找管理学生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才是我们的责任。
2.变“完成学业”为“提升专业”
在大学阶段,只要做到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学业有成,就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今天,当你们走上讲台成为人民教师后,就需要把原来掌握的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的能力。面对教材不仅要“我懂”,还需要做到“你懂、他懂、大家懂”。当教学无法把书本知识转变成学生能力时,艰辛的付出就变成了一场徒劳的师生游戏。
我听到一位青年教师说:“这帮学生怎么这么笨啊,我都讲了五遍了,他们还两眼放空,一脸茫然。简直就是‘对牛弹琴’!教这样的学生,真让我崩溃!”面对这位绝望的教师,我想说:你是否想过,你讲了五遍学生还一脸茫然,是学生的智商有缺陷还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我们教材教法中必须掌握的原则。教师的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我们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如何创设学生乐学的课堂?如何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青年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听听上海市七宝中学柳英华老师怎么说:“作为一名站上讲台不足一年的青年教师,我也曾经迷茫过,怀疑过自己的能力。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爱上你的课,想必这是许多像我一样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就我个人而言,没有精致的语言,没有幽默的调侃,靠什么吸引学生?只有教学内容本身。那么怎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吸引学生呢?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首先是要在导入新课部分找到并触发学生的兴趣点;但要让学生保持这种学习热情和兴趣,就需要设计环环相扣、发人深思的问题和组织丰富饱满的教学内容。当然在课结束的时候,如果还能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回味就更好了。”
3.变“自我成功”为“学生成才”
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应该符合“四有”标准:一个有理想的人,一个有学问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有责任的人。而一名优秀的教师则应该具有“十种”精神,即: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不甘人后的拼搏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躬身垂范的表率精神,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勇挑重担的实干精神。
两者对比,教师需要有更高的思想境界、更强的工作责任、更宽的发展视野。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段人生修炼的经历,促进学生的成才,是我们追求的教育成功。
第二关:环境适应关。
对青年教师来说,最重要的适应是人际关系的适应与教学环境的适应。
1.人际关系的适应
处理好同事关系、师生关系、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拥有健康快乐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青年教师发挥专业特长,更好地显示自身优势,高品质、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利人利己的最佳效应。几年前,我去广东给某私立学校教师做心理培训,要求每位教师画“职业成长曲线”,看到一位教师画出的曲线是“三起三落”的状态。我让她与大家分享三个“最高点”与三个“最低点”的故事,谈谈是什么事件导致她出现这样的感受。她说:目前自己的教龄是10年,在这10年中走过三个地区——内蒙、海南与广东,分别在三所学校任教,取得过三份傲人的荣誉,但也有过三次彷徨与挣扎的痛苦经历,所以就画出了“三起三落”的职业生涯曲线图。记得那是工作的第二年,因为工作出色,她被评为市级优秀青年教师,当时的心情是兴奋与喜悦的,这是第一个“最高点”。带有成就感,她开始思考如何离开内蒙去更发达的地区发展。在寻找新工作单位的过程中,遇到了阻力,这令她沮丧,这是第一个“最低点”。在工作的第5年,她终于如愿以偿地离开内蒙来到海南某私立学校工作,工资待遇、工作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心里是美滋滋的。在学校的重视、教研组的配合和自己的努力下,参加省级教学比赛,获得了一等奖。当时的心情达到了第二个“最高点”。但她渐渐地发现,同事们对她的目光中,没有了以往的羡慕、崇拜和热情,而是冷冷地、远远地漠视。她认为这是私立学校中教师之间的竞争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造成的,感觉是别人在妒忌她、排斥她。于是又开始规划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去寻找更适宜自己发展的地方,这是第二个“最低点”。在工作的第8年,她终于成功“跳槽”,来到了广东这所私立学校,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想要“出人头地”的目标追求,她发奋工作。遇到了好机会,被学校推荐参加省级教师演讲比赛,荣获一等奖。带着荣誉凯旋归来,骄傲得像个“英雄”,这是第三个“最高点”。但光环褪去,并没有得到内心渴望的荣耀,她又开始迷茫和痛苦了,这是第三个“最低点”。
分析这位教师的成长经历,我们看到:她具备独特的天赋和较强的能力,也看到了她追求目标与自我超越的行动。但为什么同事们的目光中没有欣赏与赞美,在人际关系中没有得到鼓励与支持?问题就在于她的内心缺乏感恩之情。在她参加比赛的日子里,领导的关怀与同事们的支持,她全忘了,她以为一切都是自己奋斗的结果。其实,任何一个教师的成长与成功,都离不开领导的培养、同事们的支持和自己的付出。“红花”是在“绿叶”的衬映下才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2.教学环境的适应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重点是传授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我说你听”。但在现代课堂中,需要教师开发学生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采取的教学手段也从单纯的说教,扩展到听、说、看、摸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时空上进行校内与校外结合,国内与国外连接。总之,教师要有更开阔的视野、更丰富的知识、更综合的能力才能驾驭课堂。
获得2015年第八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一等奖的上海市文来高中范晓荷老师说:“作为一名高中物理老师,我带动学生一起探索物理的世界,将宇宙万物的美丽和秩序呈现在他们的眼前。我尝试设计不同的物理实验,向学生展示丰富、有趣的自然现象;我观察学生的思考,倾听他们对物理现象独特的观察和见解;我通过苏格拉底问答法与学生对话,在不断的提问和回答中,使学生明确概念、认识规律。生命的法则和大自然的法则是一致的,通过认识世界而认识自己,通过认识自己而认识世界,使我们共同沉浸在追寻真理的愉悦之中,这是我一生的教育理想。”
第三关:生活安定关。
踏上了工作岗位,对青年教师来说,除了需要努力工作外,还需要完成家庭的构建,需要面对买房、结婚、生子等重要任务和巨大压力。如何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这是现实而又重要的人生课题。
一位刚入职的青年教师问我:“我硕士毕业,今年27岁,刚结婚。该不该计划生个宝宝?”我明白她的意思:我年龄不小了,应该抓紧时间解决生育大事,但一入职就生孩子一定会耽误工作,会影响自己的发展。从表面上看,“生”还是“不生”是一个“两难”问题,但我认为,生孩子与工作并非对立的关系。“生”与“不生”,是她个人与家庭的问题,我无法建议,但何时“生”却是可以规划的。比如在工作还没有基本适应的情况下生孩子,可能会忙中添乱,既耽误工作又影响身体。所以,在有准备、有计划的情况下,有条不紊地完成人生大事更为适宜。
我见过这样的青年教师:好不容易坚持了一年的专业学习,在即将进行最后结业考试,获得资质证书的前夕,因为忙于结婚、计划怀孕而放弃考试,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是轻率而令人遗憾的。我还曾遇到过一位青年教师,她在师傅的提携下,获得合作撰写专著的机会,出版计划定了,书稿大纲定了,也开始动手写稿了,但因“二孩”政策开放了,她为了生“二孩”,竟然中断了本该再坚持半年就可以获得的成果,由此让个人的专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所以,我个人认为,青年教师一定要学会珍惜机会,把握机遇。虽然我们无法预料“得”与“失”哪个更有意义,但合理有序地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一定能让你拥有更好的未来。
一位青年教师心事重重地对我说:“就我这点工资,想要买房,不是天方夜谭吗?”我陪她去了一趟银行,找理财经理咨询。假如她要买房是否可以贷款?理财经理在了解了她的年龄与工作单位后,明确地说:“可以贷款30年。”所以,我对这位青年教师说:“不要着急,青春的无价可以使你享受明天的美好。”
还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来找我做心理咨询,她说:“交往4年的男朋友抛弃了我,我很郁闷、很绝望,我想死……”当时我没有问她的男友为什么要离开她,也没有问她的男友为人如何,只是先请她做了一个练习:
1.在一张白纸上,写出“友”字的词组。
2.在每个“友”字词组后面写上三个人的名字。
10分钟过去了,她反复地在“男朋友”一词上纠结,写了划去,划了又写。我明白,她的问题出在了哪里?狭隘的人际交往圈,让她心里只装下了一个男友。现在男友要离她而去,对她来说是天崩地塌的感觉,所以就有了生不如死的绝望感。也许就是这种狭隘的人际交往状态才让对方感觉到无趣和无聊,也可能正是她这样封闭的人际交往模式让对方感到窒息与痛苦。我对这位女教师的心理辅导,就从丰富“友”字组词开始,“女朋友”“男朋友”“老朋友”“新朋友”“校友”“笔友”“驴友”“牌友”“室友”“病友”等,希望她能与更多的人成为朋友。让她懂得,当有了很多朋友时,失去男朋友是一件令人伤心的事,但绝不是人生悲哀的事。
“奔跑”中的青年教师,要明白四个道理
道理之一:要有勤奋工作的行动能力
关于“勤”,可以有很多组词:勤快、勤劳、勤奋、勤勉等。成语“勤能补拙”是指后天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的不足与缺陷。成语“天道酬勤”是说“天意厚报那些勤奋的人”。
学校有一位勤奋的青年教师叫柳英华,他2006年硕士毕业进入七宝中学,入职九年来取得了很多荣誉: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园丁”、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优一等奖、全国优质地理数字课程资源评选活动特等奖、全国“聚焦课堂”活动公开课一等奖等。柳老师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地成长,是因为他勤奋努力。他的教学涉及必修课、拓展课、研究课,每年都会承担三四次各种级别的公开课教学;承担市、区课题研究,担任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地理》(必修)成套教材特约撰稿、《地理》(拓展)成套教材特约撰稿任务;参与《高中综合实践活动一教师指导用书(高中一年级)》编写工作;指导学生课题研究并荣获全国一等奖。柳老师目前担任学校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地质博物馆馆长、地理教研组长,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评价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职务。从柳老师的成长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他的勤奋付出与成功喜悦。
道理之二:要有谦逊的做人态度
青年教师有很多独特的能力与优势,但在教育的岗位上却是一名新兵,必然缺乏工作经验,虚心接受老教师的带教与指点,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快速成长。听听柳老师的经验之谈:“我的导师是上海市地理特级教师何美龙老师。如果要问,何老师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什么,那就是在他的循循善诱下,让我学会了反思,在思维方式上有所革新,让我对地理教学有了崭新的认识。两年多来,在何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开设了各级公开课10余节,主持或参与市、区级课题6项,参与编写教材、著作,发表多篇教学论文……虽然两年的带教期结束了,但我们师徒情谊永存,感谢何老师长期以来对我倾注的心血,希望何老师能继续帮助我、指导我。”虚心好学、善于请教的青年教师一定会快速成长,顺利发展。
道理之三:要有豁达的为人品质
在青年教师的“奔跑”途中,一定会遇到各种风雨考验,尤其在成功的时候,会收到鲜花和赞美,也可能遭遇妒忌和伤害。此时,假如青年教师能拥有善解人意的美德和包容的气度,就会很快消除误会,赢得尊重,从而继续从容前行。
豁达是一种品格与美德,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之一。豁达为人就是要心胸开阔,容人容事。在自己成功的时候可以做到谦虚低调,感恩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在别人取得成功时,能够由衷祝贺,分享幸福。要永远记住:“妒忌是毒药”的告诫。
道理之四:要有遇事反思的能力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意思是说受到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分才智。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失败的经历,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善于思考、及时总结,就能体会到“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一味在失败面前抱怨社会不公、机会不均、运气不佳,结果就会发出“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的感叹。
一位青年教师来找我,忿忿不平地说:“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我的学历不比别人低,我的能力不比别人差,我做的工作也不比别人少,为什么我总是得不到领导的器重、同事的信任和学生的敬意?”为了帮助这位教师找到答案,我观察了他的工作状态、人际关系和生活场景,发现他的问题在于工作缺乏激情,交往缺乏热情,生活缺乏情趣。感觉他每天是出于无奈地在工作,出于被动地在交往,出于应付地在生活。总之,他是一个充满抱怨、缺乏激情的人。激情是一种心灵的感动,是一种生命动力。假如心灵没有激情,生活将毫无生机;假如行动没有激情,人生将一无所成;假如工作没有激情,事业将一片荒芜。这样的人必定难以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
对“奔跑”中的青年教师,提出三点期望
青年教师要能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是珍惜机会与把握机遇的关系。虽说“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能把握机遇的人,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二是珍惜生命与乐于奉献的关系。有一种人只有一条命,那是“性命”;另一种人有两条命,那是“性命+生命”;还有一种人有三条命,那是“性命+生命+使命”。我希望青年教师能够在呵护性命的同时,创造生命的价值,完成使命赋予的责任。
三是渴望成功与追求卓越的关系。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只会回报给有目标、有追求、有付出的人。俗话说: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换来成功,但不付出努力,一定难以获得成功。
希望青年教师们在终身学习的理念下,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在努力探索的空间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心灵修炼的行动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青年教师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充满激情地奔跑吧!
青年教师的学习与成长 篇2
回首自己走过的路,最初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不为别的`,只为了与孩子们快乐的在一起。当去年这个梦想变为了现实后,才发现这条路并不是那么的好走。我曾经懊恼过,因为我报考的是语文教师,现在教的却是数学,相比而言我还是钟情于前者的。所以一段时间以来,我还是有些郁闷,有些不甘。这样的心态注定了我的工作是不踏实的。现在呢,我已慢慢习惯于数学的教学,听了今天精彩的发言,我的心便被深深的碰触了。其实只要你用心,坚持下去,不论干什么,一定会有收获的。因此我要做到以下三点:
在教学中积累经验,慢慢成长。由于我们很年轻,缺少经验,有时还会有些自以为是,所以有时会轻言――这么简单,不用看教材我也会的。因此有时会对教材把握不准,甚至懒得去看教材,顾此失彼,所以要静下心来,认真研究,真正做到吃透教材,把握住重难点以及如何突破,这样才是关键。
尊老爱幼,在前辈们的经验中成长。年轻的我们有激情,但是缺少经验,因此我们要多向学校里的前辈请教,谦虚问学,做一个会尊重人、谦虚的青春朝气的老师。
多读书,在知识的海洋中成长。有句话说的好,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八小时以外的晚上八点到十一点。的确是这样,这些时间你是用来看电视或上网玩呢,还是用来读些有用的东西,做些有用的事呢?不仅这几位老师是这样认同的,全国名师也经常说自己多读书、多学习。因此年轻的我们有什么理由虚度年华呢?在空暇之余,还是多读书吧!
青年教师的学习与成长 篇3
一、学习积累体验期:这一时期大约需要3~4年,3年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一个轮回,经过这3年才能够完整地把握高中生物的知识体系与课程目标。这个时期是教师高校所学专业知识与高中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可能还存在知识的更新与完善,毕竟生物学发展很快,新的知识方法在不断涌现。所以青年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要不断钻研教材,注重自身知识的完善。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要学会分析学情,把握教材,选择教法,运用策略和课后反思。这个时期是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时期,要学会与领导同事相处,要学会与学生相处,灵活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同事欢迎学生爱戴的好老师。这个时期要体会教师这一职业的苦与乐,在体会到教师职业艰辛的同时体会教师职业的幸福,看到学生需要你的帮助而你能够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你会因此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看到学生一个个考上理想的大学或者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你的成就感会油然而生;由于你的努力和付出你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因此你会得到一定心理满足,最终你会认同教师这一职业的高尚,从而自觉爱岗敬业,当然这是当好一个老师的前提。
二、成长顿悟内化期:这一时期大约需要3~5年,在一个教学轮回的基础上开始第二轮回的教学才会有比较、有体会、有思考、有提升。这一时期专业知识比较全面扎实,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能够比较熟练运用,教学基本功全面提升,成长步入加速期。在教学的同时加强反思,在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进一步向专家型教师迈进。这个时期会很忙碌,有很多体会和很多收获,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具备一定的教学教研能力。
三、成熟稳定收获期:一个新教师经过8~10年的锤炼已经基本成熟,具备高级教师的资格,拥有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丰富的职业体验、独立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并且有较多的教科研成果,在学校及本地区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这一时期大约持续10年左右,继续努力就会成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专家型教师。
当然青年教师的成长因人而异,成长有快有慢,既取决于成长的环境也取决于教师自身。我的成长基本上没有走弯路,除了自身努力还离不开宜昌二中这片“肥沃的土壤”。我出生于教育世家,热爱教育事业,谦虚好学,积极上进,这些是我快速成长的基础,二中的环境更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如今,我已走上管理岗位,为了加快青年教师成长,让青年教师少走弯路尽快成长,我们二中领导班子专门出台了青年教师管理办法,为青年教师成长制定了规划和措施。刚引进的新教师以学为主,课时安排减半,配有专门指导教师,平时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都为青年教师的学习创造了条件。每学年一次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为青年教师展现自己提供了舞台。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内自学熟悉高中教材,完成近五年相关专业高考试题,还规定每学期必须听满40节课,完成两篇教育心得。当然学校也很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业余活动丰富多彩,如体育比赛、春游、秋游、生日宴等,学校还改造校舍满足青年教师住房需求,为青年教师学习交流提供经费支持,这些措施让青年教师进得来、扎得稳,能够迅速站稳讲台并且充分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为一生从教热爱教育事业和献身教育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我校青年教师流失率很低,青年教师的成长很快,在学校每期的评教评学中青年教师被学生认可率很高。不同阶段的教师学校有不同的管理办法,如同量身定做,3年以后青年教师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参与一些课题研究,要求每年有文章发表于市级以上刊物。学校还积极把这一阶段的教师推向市里省里,参加省市级优质课、说课、教学设计、论文评选等竞赛活动,当然站在青年教师背后的是一只团结优秀的专家团队在出谋划策。学校还专门制定了奖励措施,以激励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脱颖而出。对于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鼓励申报校级市级骨干教师,并给予相应的待遇。骨干教师有任期,有考核,能上能下,流动制,调动更多的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还积极把优秀青年教师向外推介,近十年我校走出了不少优秀青年教师,有的到上级单位工作,有的到兄弟单位担任管理工作。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还积极从其他单位引进优秀人才,不断充实教师队伍。
作为一个学校工作的管理者,要有一定战略眼光,在教师队伍建设培养这一块要有目标规划和方法手段,要给青年教师压担子、搭台子、出点子、做梯子,使他们快速成长,为他们创设好外部条件。要综合考虑目前的教育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要让青年教师有职业幸福感。打造一支稳定优秀的教师团队,是我们学校教育事业的基本保证。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第二中学)
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思考与实践 篇4
一、师德建设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前提
心理调查的结论显示, 青年教师的压力, 特别是工作方面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有少部分教师面对发生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心理调节。不容否认, 教师的职责就是“为了一切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但反过来思考, 如果教师的心理健康都得不到保证, 孩子们的未来又在哪里呢?在学校里, 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 往往忽略了教师的身心是否健康, 潜能和特长是否得到发挥, 教学水平是否得到提高等问题。刚步入教坛的青年教师犹如一张白纸, 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让他们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 应该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议题。每到新学年, 学校都要对新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不间断、多方面、多渠道的师德师风教育培训, 以此帮助全体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远大理想, 提高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整体水平。实践使我们认识到, 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 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工作状态和成长历程, 让青年教师了解社会对教师的希望、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学生对教师的期望, 使他们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人生价值, 从而努力塑造新时期的教师形象。
二、精研业务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关键
日益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大潮要求每个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必须精研业务, 掌握本领, 提高能力, 努力使自己尽快成为教学业务上的合格者和成功者。
培训青年教师的方式方法有很多, 其中一种就是校本培训, 这种方法具有实效性、针对性、连续性等优点。目前学校教师中大多数都是青年教师, 有些教师还处在教学的适应期。学校要依据教师的需求和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 认真制订培训计划, 把那些工作上积极主动、教学上责任心强、有一定钻研精神、业务素质高、教学效果好、能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与建设的青年教师集中起来, 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 阅读有关教学经验的文章, 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学校还可以举行多种形式的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 从师德师风规范、专业水平、教学技能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学校还可以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 帮助青年教师提高师德、师能、身心等各方面的素质, 探索出新的更为有效的青年教师校本培训途径。此外, 还可以加强与兄弟学校之间的联片教研活动, 鼓励本校教师外出培训交流学习, 参加组内备课、集体教研、说课、听课、评课等活动, 邀请兄弟学校优秀教师来校讲示范课、指导教研活动等, 拓宽教师的视野, 学习兄弟学校优秀教师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激发本校教师的学习和教研热情。
三、激励机制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保证
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 使其发挥内在潜力。表彰奖励是学校对教师的一种认可, 受表彰的教师将直接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每学期末或教研活动结束后, 学校都要认真进行总结, 对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好的教师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和精神上的鼓励, 并在提拔、表彰、职称晋升等各个方面给予优先。受表彰的教师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 会产生继续努力的动力和信心, 而对未受表彰奖励的教师来说是一种目标, 更是一种动力。
谈一谈青年教师的历练与成长 篇5
石良镇黄城集小学李淑青32号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面对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潜存于思想深处的那份紧迫感、危机意识,又夹杂着焦灼、不安的强烈感受,促使自己静下心来认真规划成长蓝图。结合个人成长经历,谈几点体会:
一、以空杯的心态,做一个聆听者 青年教师最大的优势在于接受能力强,具有敏锐的信息处理能力,可谓是年富力强。最薄弱的就是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经验及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一个单位的人如同十个手指,中、老年教师最为宝贵的就是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虽然年纪稍大,但并不等于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就陈旧落后。作为行业的新手,青年教师应该以谦逊的态度多向他们请教,先放下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别人讲话,然后再进行深入思考。聆听是一种尊重,是内心接受信息与思考分析的过程。有时候急于表现自己,且误以为自己的意见比别人高明,将冷却别人的热情。
二、以包容的胸怀,做一个欣赏者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优点,以包容的胸怀善待别人的不足。有的教师寡言慎行,默默工作,于无声色中已将工作完成;有的教师风趣幽默,将工作寓于笑谈中;有的教师容易受情绪影响,当众多工作布置时,一下子找不到工作的方向。中、老年教师遇到过的困惑,青年教师也会遇到。由于资历,认识等存在差异,因而情感的流露或评价行动的反映就有深浅大小之分。青年教师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听课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课都是精品课,但每一节课总有其可取之处,要将注意力从挑剔别人的不足转移到该向别人学习哪些方面。哪怕是听沉闷的课或者参加培训,我们能否转换心态,将此作为第一次,会倍感新鲜;将此作为最后一次,会倍加珍惜。“教无定法”,但学有法。不仅是教学,还有为人处事。记住别人的优点,因为他用美好的言行点缀生活;忘记别人的不足,因为他只是漫长人生中的过客。许多学校设有结对帮教制度,由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助推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三、以积极的行动,做一个学习者 错误来自于迷,正见源自于悟。没有感悟力、思想力、行动力,一个人是难办大事和难成大器的。如果青年教师由于盲目的乐观,没有对教育发展形势加以分析,没有对自己的不足加以重视,将严重影响了自身发展后劲,在满足现状的安逸中落伍。进入教师队伍,这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新教师在从教后仍要不断学习。个别年轻教师总会找藉口暗示自己产生抵触情绪,以至一年没有新进步,三年没有新变化,短期无目标,中期无计划,长期无成果。青年教师更要看重自己的素质、修养、技能方面是否有进步,专业成长有没有跨出可喜的一步呢?年轻就得交学费,谁也不例外。在我们生存的物质世界每天都在变化,这就要
求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不断更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我们的目标、见识和能力随之适应变化。不要再用年轻来做逃避挑战和面对现实的借口而心甘情愿地虚度年华,努力学习,练好真本领,让自己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用自己的本领来改变现状。首先,要向“老教师”特别是学校骨干教师多多请教,争取尽快胜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其次,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各学科知识的迅速更新,都要求新教师能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更新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切不可自视学历高而骄傲自满,不思进取。
四、以平和的心境,做一个静修者 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心态平衡。教师的工作环境是一个多维空间,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各界都对教育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且教育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社会压力、工作压力负重在教师的肩上,可谓是百上加斤,青年人要从进入教师行业时就要对职业的风险性、教育现状有所认识,有一定的思想准备。要拥有成功,就先要拥有挫折。一旦出现心理障碍时,许多人却认为自己心理不大舒服想去看心理医生是不正常的。现时我国还没有强大的心理抚慰系统,同时又缺乏心理抚慰的宽松环境,其实学会倾诉,及时释放肩膀上的重负和心中的不快。佛家讲人最难做到的是放下,人生就是打开包袱丢东西和背起包袱拾东西的过程。青年教师的成长不仅是培养提高职业技能,更是健全人格、提升自我的过程。一个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都需要有友情、理解、扶携、关爱、信任,这样人才会冲出充满茫然与恐慌的沙漠,看到绿洲和炊烟。
“不要悔、不要急”是我很深刻的体会。我相信这六个字所蕴藏着一种力量是巨大的。要求人完全不顾及自己的利益而去成全别人是不可能的,要求自己无私无利地付出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人与人的交往就是一个平衡利益、解决矛盾的过程,如果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变换角色,就容易理解别人,同时自己的心中也会有一把秤来称量得失。
五、以自强的精神,做一个进取者
叩问青年教师的成长 篇6
一、调研结果剖析
1.进取有心,易于动摇
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因为年轻,他们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发展空间巨大;因为年轻,他们朝气蓬勃,精力充沛,能承担较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因为年轻,他们接受新事物快,易于获得学生的好感,沟通和交流顺畅。班主任工作较有成效。
但也因为年轻,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热情有余,经验不足,这些青年教师对职业教育规律、职校学生、专业课程的改革还没有深入的了解、认识。教育教学中不免充满了成长的困惑。加之他们都奋战在教学一线。承担的课务量较大。许多教师每周课时超过15节,有些超过20节,每天被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听课等工作排满,再加上繁杂的班主任工作,使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深入进行反思和学习。一旦遭遇困难困惑。如缺乏及时疏导指导,便产生怕苦畏难心理,职业倦怠感油然而生,导致发展动力缺失,专业思想动摇。如近三年中,有部分青年教师离开教师工作岗位,对其他在岗教师不免产生负面影响。
2.星星之火,尚未燎原
统计发现,大部分青年教师是有上进心、责任心、进取心的。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业务竞赛,无论是班主任工作,还是自我发展,都表现出谦虚好学、勤奋进取、勇于挑战的特点。在省市技能比赛中,在教育教学竞赛中,他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获得了各种荣誉和奖项,开始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个性特色,成为青年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优秀青年教师总量不大,少数佼佼者往往集多项荣誉于一身,各方面均有上佳表现。还有不少教师近三年没有获得过任何荣誉。没有参加过任何业务竞赛,也没有撰写过相关论文。反映出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成长速度快慢不一,虽有特色亮点,但仅是星星之火,群体优势还未显现,要成燎原之势尚需时日。
3.能力不均,特色未成
统计显示,青年教师的学历较高,满足基本要求,但与职业学校急需的双师型教师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
将教师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状况综合起来分析,对照《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手册》中的解读,“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中级以上教师职称。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具有非教师系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中级技术职称:获得本专业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以上证书:主持本专业实践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并有可供推广的研究成果;具备相关专业的执业资格,并具有一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实践经历。青年教师中没有一人具备此资格。
如果标准再降低,只计算“双证率”,即教师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不计算级别)双证齐备,“准双师型”教师也仅有25人,占比45.45%,不到一半(其中机械专业教师的双证率为100%)。说明青年专业课教师离“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同时。由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别,新来的专业老师大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欠缺,难以完全满足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要求。
二、叩问成长的力量
面对此情况,我们不禁要问,青年教师成长的力量在哪里?
要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坐等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觉醒显然是消极的,不适应职业教育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要求教师各方面能力全面、同步发展是不切实际的。要不断探索。走出一条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青年教师成长发展之路。
1.力量之基:生涯规划必不可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也是如此。工作的前五年可以说是奠定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黄金5年”,因此。当青年教师踏入职场,首要任务就是尽快在第一时间完成角色的定位,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设定合理的总目标以及阶段性目标。
如果将这个五年分为三个阶段的话,那么工作第一年应该是“转型期”。告别校园,告别青涩,由学生转型为独立的职业人,这是第一年的首要任务。作为职场新人,作为校园新生力量,要克服个人想像与社会、学校实际情况的落差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以适应学校的软硬环境,掌握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则和程序,在接受领导、同事的管理与指导的同时。获得学生的认同。工作第一年的心路发展过程也许是艰辛的,正如蛹羽化成蝶,有蜕变时的阵痛。但过后一定有惊喜和快乐。
工作第三年应该是“探索期”。工作两三年后,青年教师要根据自我认识及发展潜能不断评估、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与专业方向,扬长避短,找到成为某一方面专才的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特色,练就“独门绝技”。一个教师所必需的学历证书、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等应“一个都不能少”。
工作第五年应该是“发展期”。经过几年的锻炼,青年教师已经具备了一个较为成熟的教师或者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特征,教育教学上能够独当一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对教育教学有了自己独特的体会与见解。如果就此满足,那么只能是一个标准的“教书匠”。如果想跃上更高的平台,看到更美的风景。收获更多的果实,成长为“双师型”、专家型、学者型教师,那么就要给自己进一步定位,加强学习、反思、研究,锤炼、磨砺自己,为向着更高目标起飞积蓄力量。值得注意的是。目标的设定一定要合理,所谓“跳一跳能够得着”,不可过高或过低,过低不能引发激情,过高则造成巨大压力,一旦目标不能实现,自信心受到极大打击。不利于继续发展。
2.力量之源:外部环境不可或缺
青年教师的发展需要一个“场”。这个“场”就是学校,学校的重要任务就是最大化地生成教师成长的发展场。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使各种各样的人各尽所能。让每个人都体验成功,使更多的人走向优秀,走向更高境界。教师发展凭个人的力量也许会很好,但也可能走弯路。如果在一个“场”中,依靠群体、团队的智慧和力量,青年教师的发展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和上乘的质量。
一方面。学校要把每个教师的发展状况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形成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在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高标准、严要求,有功必奖、有错必纠,张扬正气、优胜劣汰。促使教师关注自身发展,引导教师养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在特定的时期内,教师的发展不可能是同步的,有的教师成长快一些,有的慢一些,学校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尊重发展规律,承认个性差异。给青年教师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形成合理梯队。加强督促、引领、激励,搭建各类平台,提供各种机会,活化各种手段,创新各类载体,以老带新、注重培训,激活教师的动力,破解教学困惑,解决生活困难,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多样化、多维化发展,最终实现学校、教师、学生整体发展的“共同富裕”目标。
3.力量之本:主动发展义不容辞
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学校的政策再优、软硬件设施再好,如果没有教师自身的努力,再完美的外部条件也会成为摆设,所以,青年教师的发展说到底是主动发展、自主发展。
首先要巩固专业思想,提升职业素养。用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崇高的教育情怀为自己的教育生命涂抹上浓浓的底色。试想,一个轻视本职工作、专业技能低下的教师怎么可能“生产”出“合格品”呢?
好习惯与青年教师成长 篇7
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 而人则以习惯生活。一个成功的人晓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 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 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每一位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都有成为一名好老师的渴望, 都想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岗位上做出不凡的成绩, 都想得到学校管理者的关注和认可。如果你希望岀类拔萃, 那么, 你必须明白一点——你的习惯决定着你的未来。
中学语文青年教师具备哪些好习惯才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呢?
一、虚心学习是关键, 成师之路捷足登
每个学校都有一批奋斗在一线的老教师, 他们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熟练的教学技能, 灵活驾驭课堂的本领……
要当一个好老师, 首先要博采众长, 虚心求教于老教师。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如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 吸取他们的教学艺术, 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就会少走弯路, 更快地成长。这是新教师入门的一条捷径。
二、各册教材均备齐, 基础知识要贯通
对于新教师而言, 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还真有那么一些曾经学过但有段时间不用的知识有些生疏了。如果教哪一个班级就只是捧着哪个年级的课本来看, 你知识结构是不完整的, 业务水平也是不可能有较大提高的。因此, 不论教哪个班级, 一定要备齐一套中学语文教材, 在学期初最好把所有的课本通览一遍, 平时也要多看看。通过这种方法来查漏补缺, 久而久之, 教学中需要用基本知识的时候, 可以信手拈来;需要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时, 就会得心应手。
三、备课环节不能丢, 内容教法记心中
认真对待每堂课, 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参、相关杂志, 做到备内容、备教法、备学生, 即在系统掌握、灵活运用教材内容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胸中有数”, 再走进课堂, 千万别给自己太多“现场发挥”的机会。对待每一节课, 别轻易对自己说:“我今天心情不好, 或今天我累了, 随便上上吧。”要常提醒自己:不要因自己的情绪影响学生, 学生是最值得尊重的。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说:“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 毫无热情并没有生气时, 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会积极热情地学习这门学科。”
只要你认真对待每堂课, 你会发现, 在不知不觉中, 你已经登堂入室了。
四、教学后记及时写, 持之以恒不放松
所谓“教学后记”, 就是在教学后对教学情况与效果作实事求是的记载与分析。它的内容十分广泛, 一般可以从备课情况、上课情况、教学效果等方面思考分析, 选取感受最深的心得体会来写。
有时在课堂上随着学生的应答、课堂气氛的变化, 教师往往由一些备课时不易产生的灵感———联想到更有益的知识点或找到更适合的教学方法, 不过这些灵感好像小火花一样, 如果不把它记下来, 下课后它就可能很快熄灭了, 所以一定要把这些“闪光点”通过教学后记的形式收集起来, 做到一课一得或多得, 及时调整补充下一步教学环节的设计, 下次在讲同样内容的时候, 记录下来的这些灵感就是宝贵财富了。
写“教学后计”, 有利于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逐步认识教学规律, 提高教学水平, 让教师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成长。不过, 写教学后记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贵在坚持。
五、做个知识收藏家, 点滴积累贯始终
在中学各门学科中,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最强, 内容覆盖面最广, 一套语文教材其实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它不仅包含语文本身的丰富内容, 还涉及社会、自然方面的多种知识。所以语文老师就应该广闻博记, 成为一个“杂家”, “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一个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 教学中必捉襟见肘;只有具备既专又博的知识, 在教学中才能从容自如。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语文教师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在平时我们最好准备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小本子, 遇到与教学有关的、有用的语文知识, 如果不能剪报或复制、扫描, 立刻把它摘录下来。积沙成塔, 集腋成裘, 点滴积累会使涓涓细流汇成知识的汪洋大海。
六、教学杂志常翻看, 他山之石把玉攻
相信每一位新教师每月手边都至少有两、三本语文教学参考杂志, 如《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之友》《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月刊》等等, 这些杂志上有新的教学动态、丰富的教学材料, 也包含别人好的教学经验, 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否你刚好比较忙, 这些杂志拿到翻一翻就让它们沉睡在你的收藏柜了呢?正确的是先认真读目录, 列出一个表来, 挑选新杂志上你认为应该精读、泛读的文章分门别类列在表格里, 并注明刊号。比如可按阅读、作文教学分两大块, 阅读教学又可分出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参考几类, 也可按照中、低、高年级顺序排列。要挤出时间设法占有资料、存储信息。积累是为了应用, 这些宝贵的资料财富一定会帮你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开启心智、指导实践、拓宽思路、改进教学。
七、语文网站勤浏览, 经常“触网”把电充
互联网是本世纪人们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 对于年轻教师更是如此。互联网与语文教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网络时代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学会开发和利用互联网的教育资源。全国各地有许多优秀的语文网站能给你提供广阔的空间, 如三槐居、语文天地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等, 别忘记常去走走, 并记着把你认为有用的内容收藏导入你分类的文件夹当中去。另外, 还可以在网站的BBS上和全国教师交流经验。
八、生活处处皆语文, 源头活水格外清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在我们的生活中, 语文知识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校园里的标语, 街上的招牌, 旅游景点的楹联, 报纸上的广告……都含有丰富的语文知识, 只要我们留心, 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语文”。另外电视新闻、报纸、网络中也有许多与语文相关的内容。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作为教师也要在课堂上不失时机补充一些社会语言现象来丰富课堂内容, 只有更多地引入时代的活水, 才能激活课文中蕴涵的艺术生命力,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要求你平时做个有心人, 多留意观察。因此,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获取知识的一种好境界。
浅谈好习惯与青年教师成长的关系 篇8
青年教师正处于培养好习惯的时期, 要成为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做出优秀成绩、在众多教师中脱颖而出的优秀教师, 就应该具备一些好习惯来促进自己的成长。
一、养成虚心学习的好习惯, 是青年教师进步的前提
正所谓:“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对于青年教师来说, 无论是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学方法还是对知识的运用都与长期奋斗在一线的老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青年教师要想很快地适应教学岗位, 不断取得进步, 就要虚心地向老教师求教, 汲取他们的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中的优点, 从而形成具有自己教学特色的教学模式。青年教师虚心向同龄教师学习, 可以不断拓展和丰富自己的知识;青年教师虚心向老教师学习, 可以获得教学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少走不必要的弯路, 能够更快地成长起来。
二、养成教学写作的好习惯, 有助于教学的反思
写作是一种集合计划、分析、综合、排序、定义等, 具有多面性、启发性的活动过程。青年教师的教学写作常见的形式有教学日记、教育课例、教育叙事及教学反思。教学写作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描述、综合、分析和阐述 的过程, 是教师自我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教学写作能让教师们清楚他们知道了什么, 如何得知这些答案及其为什么重要。下面我们以教学日记为例分析教学写作对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日记是教师记录自己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和自己的想法的日常记录。如, 教师行为、学生反应、教师的感受等等。教学日记记述的相关资料越详实, 青年教师进行问题研究和阐释的基础就越坚实, 这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的鉴赏和判断能力是极其有益的, 有助于青年教师从不同的维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认真用心地去养成教学写作的好习惯, 通过观察和记录, 就能为分析和解释提供丰富材料。与此同时, 在有意识的观察和记录写作中可以发现和洞察青年教师的思维及技巧发展。例如黄老师的教学日记就是有针对性地记录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到的一系列教学方式、教学方法, 创设的教学情景和教育效果, 他希望通过教学写作, 帮助他在课外的研究中找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和寻找有效的教学组织方法。
总之, 青年教师养成教学写作的好习惯, 积累教学经验资料, 记录自己教育教学所采取方式、方法以及教育效果, 这样的教学写作对于青年教师来说, 无论是对当前还是对未来, 都是无价的财富积累。
三、养成阅读教学理论相关书籍的好习惯, 有助于 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青年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
青年教师养成阅读教学理论相关书籍的好习惯, 有助于他们解决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多种问题:多样教学活动并行, 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学生回答问题积极, 却感觉课堂浮躁;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而课堂纪律却难以维持。青年教师, 特别是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 他们在师范学校所获得的教育理论, 由于没有得到实践证明, 变得空洞、无法理解和内化。当青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遇到问题时, 又迫切需要教育教学理论上的指导, 这就需要他们去阅读相关教育理论, 比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课堂提问的艺术》等各种有益于教育教学的书籍。他们在这些教育理论书籍中能够找到有针对性地解决实践问题的理论指导, 避免在教学活动中因困难重重、无所适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和畏惧心理。养成阅读相关理论书籍的好习惯, 对于提高青年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四、养成教学反思的好习惯, 能使青年教师在实践 中进步
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学反思的好习惯, 能够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种教学反思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对于青年教师而言, 对每节课的教学反馈进行分析反思是专业成长的必要工作。他们的反思重点主要在于对知识教学的相关分析, 比如:在知识讲解上是否存在遗漏, 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是否达到了新课程的要求;学生提出的自己意料之外的问题;学生对哪些知识点的理解存在困难; 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水平。对于这些重点问题, 青年教师都需要形成反思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反思一一给予解决。青年教师在这样的不断反思中积累经验教训, 对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无疑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 这种反思也会自然而然地贯穿于青年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 成为职业生涯中的良好习惯之一。以黄老师为例, 他觉得教学反思的最大收获是:“我不再害怕上公开课了, 因为我不在乎别人怎样评价我的讲课, 我更加在乎我的学生学到了什么, 他们有什么收获才是值得我去关注的!”
五、养成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能使青年教师在实践 中得到更多支持
对于青年教师来讲, 在教学活动中与教研组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与合作是得到帮助和支持更直接和有效的途径。但青年教师由于自身的教学经验不足, 信心不够, 在与同组成员的教学交流与协作中缺乏合作的习惯, 或者还存在一些害羞的心理。如果青年教师没有养成交流的习惯, 就不能从其他教师那里得到关于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只有通过交流与合作, 才能得到同组教师对于自己的工作热情和基本素质的肯定, 也才能对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和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 使青年教师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因此, 青年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必须养成交流合作的好习惯。交流合作的好习惯将使青年教师在解决问题时得到更多教师的帮助和支持, 获得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正所谓“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充分说明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青年教师的学习与成长 篇9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青年教师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策略单一等问题,这成为我校可持续推进教学与科研的“瓶颈”,于是我们进行了一些针对性的培训与研讨,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
一、参与——青年教师培训的第一要务
伴随着新课改的大规模推进,教师培训可谓轰轰烈烈。综观各地开展的教师培训,重点抓了两个方面:一是集中的系统培训,即理念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二是一些专题式培训,比如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学定教与评价方式的改变、校本课程建设、三课融合等,主要围绕这些专题开设讲座,开展研讨、交流等。以上海的学科教学培训为例,大致分为市、区县两级培训,由学科教学专家和教研员负责实施,培训突出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还针对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对课程标准涉及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与方法、评价等问题,结合案例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述。事实上,如何将先进理念运用到学科教育教学之中,仍然是广大青年教师面临的困惑。有教师反映,参加市、区县培训时,感觉培训者介绍的课程理念非常好,对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剖析似乎也已明了,但由于本身重在教研,而实践略显不足,故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落实起来并不容易。可见,如何进一步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实效,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我曾聆听过一位教育专家的报告,在谈到新课程实施问题时,他借用某教育官员的话,指出:“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首先是观念的冲击,欲走进新课程,必须先在观念上‘走进’,没有教育观念上的真正转变,即使用上了新标准、新教材、新方法,也会走样、变味,一旦遇到困难或障碍,又可能回到老路上去,所以,对教师的培训,必须抓好教育观念的转变。目前在培训中,一些青年教师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而急于操作,结果‘听起来明白,做起来不会’,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他认为:“不要小看理念培训的作用,要努力使青年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有关资料,在观念转变上下工夫。对于中学教学来说,方法指导固然重要,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指导与引领。”通过“自上而下”式的培训,不难发现教师间的差距主要是经验与策略的差距。所以,培训应重在解决青年教师中“案例”与“策略”少的问题。
这里举一个例子。我曾在几年前有幸参加过中国科协委托华东师大主持的“2049项目青少年项目”实验学校教师首批培训。我参加的是环境科学项目组的培训,觉得非常实用,这种参与式培训,尤其注重培训者与培训对象的平等交流与对话,其突出“解决问题”的独特教学理念与方式,使参训教师受益匪浅。执教的北京师大和东北师大等专家特别重视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个案分析,使我们能尽快掌握新课程的学科要求和方法,提高我们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专家注重开展课堂研讨、即席指导,将培训地点设在课堂,边教学边研讨。培训的一般操作是专家先亲自上课,然后结合事例讲理论,有时自己讲,有时让我们这些“学生”讲,将新理念通过课堂直观地表现出来。专家还不时地设置一些“陷阱”,要我们“出丑”,然后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即席指导,引导我们讨论,整个课堂变成了一个宽松的学习与互动场所,每个人都将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困惑拿出来,在相互追问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全新的培训,在教师中掀起“头脑风暴”,为教育管理者与教师搭建了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使教师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那次培训增强了我们三种意识。一是责任意识。大家更清楚地意识到,知识创新依赖于人才,人才培养则在教育,而教师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体。因此,积极投身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教材改革,成为每个教师的使命。二是机遇意识。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行动理念和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大家意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全能型教师。作为一种机遇,每位教师都应把对本学科的研究看做提升自身素养的契机,在不断学习与探索中,积累自己的知识底蕴,增强胜任工作的信心。三是困难意识。新课程改革包含着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要使自己真正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困难不少。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就需要我们“深化认识,知难而上”,在不断研究中主动适应新教材,寻找突破口。我觉得这样的互动式培训更值得推广。
二、教研——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落脚点
可以说,大部分青年教师在接受培训后很难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课堂教学上,这困扰着很多教师。这表明,青年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转换上,有比较大的困难。要解决此问题,就得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对于培训与教研的关系,我赞同这样的比方:培训只是把表层的土刨了一下,下面的土还非常坚硬,根深蒂固的东西要打破,是需要下一番工夫的。要把新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少不了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和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
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所谓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就是约请专家、教研员会同教研组组长、教师一起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践,把新的教育理念真正变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最为有效的办法。有关研究表明,教师真正的成长不仅在于岗前培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脱产培训或外出考察学习,而应当积极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国内不少中学优秀教师的成长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是他们获得成功的重要历程。因此,把培训与教学实践、科研融为一体,应是青年教师提高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落脚点。
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一般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青年教师能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及时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并形成理性认识,在此过程中,逐渐使自己成为具有自觉改进意识与自我提高能力的专家型教师。
二是倡导同伴间的交流与互助。调查表明:“教师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教研活动,一般分成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两类。新课程标准下的正式教研活动,不仅应该关注上课的形式,更应该认真“备学生”,把引导学生参与提问和讨论,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程度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度作为目标,还要认真“备自己”,从根本上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教研活动的重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各个环节的创新上,在注重培养学生基础性学力的同时,切实加强对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把研究的重点落实在教学方法的更新与改革上,努力变传统的传授和灌输式教学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为此,需要倡导开放式教学,即课堂教学过程向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开放,真正发挥“教研”探路的作用。当然,教研活动还应因地制宜地开展学科实践活动,在开放性教学活动中寻找突破口。我认为,学科教研活动宜采取“分工备课,集体探究,注重方法”的策略,这样可以促进青年教师在团队中的健康发展。另外,要重视非正式教研活动的作用。青年教师普遍认为,在办公室与同事随时随地地交流对自己帮助非常大。可见,正式或非正式的教研活动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三是专业支持。目前,一些地区都在推广“同伴互助”这一做法,这种做法有其不足之处,即有了同事间的互助与横向支援,却明显缺少了纵向引领,若缺乏先进教育理论的支撑,缺乏学科带头人高屋建瓴的引导,青年教师充其量只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教研活动可以在校内也可以是跨校的,可以是本学科组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的,最好形成梯队型互助团队。如北京中学界有名的王树声备课组,由于当时综合高考的需要,一些一线的老中青文科教师自愿组成跨校备课组,王树声老师发挥着骨干作用,队伍日渐壮大,现在该跨学科备课组,本着“缩短差距,共同进步”的原则,不断地交流研讨,而后行动跟进,连环推进,越来越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自2002年开始的上海部分区试点全区学科导师带教制到现在的“双名基地”“影子教师(校长)”培训等,主管部门倡导“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新教研和培训模式,各校青年教师均可通过网络等方式与心目中的名师沟通,及时咨询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并获得专家亲授,一时间,与名师对话、交流蔚然成风。
三、教育科研——学者型教师的工作方式
多数青年教师认为: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借助专业力量和自己一起备课、评课、全程研究、反思、改进,对自己的教学帮助最大。可见,除参加校外培训和各种教研活动外,青年教师更应强化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方式。我认为,青年教师的研究应立足于“落实行动研究,聚焦课堂实践”。课题研究要有针对性,研究需重基础、重实践、重过程、重实效,这种研究可以是围绕着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展开一系列的研讨,教研的课例未必是优秀课堂教学行为的展示,也非优质课观摩,而是课前带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中以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及时反思、交流。对学校而言,应当注重营造在青年教师集体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研究氛围,建立科研导师制度,有研究经验的教师有义务督促并帮助青年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计划,进行个案研究,促进青年教师不断反思,使课程改革与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对于部分教师,要根据课改目标,结合实际,确立适宜的研究课题,如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研究、研究性学习的创新实践探究、学科教学对学生人格魅力的影响研究、课堂教学方式和模式的转变等热点问题,并通过实践,促使自己成为科研骨干。对于大多数青年教师而言,更应注意结合日常的教学活动,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撰写并整理一些案例,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帮助自己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变为教学行为,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之中,改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教研就不再是简单的备课,而是研究问题,这应当成为教研活动的新亮点。
教师是具有改革能力的知识分子,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活动,更有助于青年教师立足实际,聚焦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的目标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这与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身体力行地参与教育科研是有效促进自身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必需过程,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应突出行动研究,切忌脱离实际。曾有一名青年教师参加某年的区级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交了一份科普文章,结果闹出了笑话,这至少表明他对教育科研缺乏了解。也有些青年教师将研究重点放在模式或理论的突破上,今天冒出一个“模式”,明天又推出一套什么“理论”。我觉得这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甚至掉进“形式主义”的泥潭。因为,如果我们能潜心阅读一些有关教育模式的专著,不难发现,到目前为止,关于教育理论的所有流派,基本还没有超越赫尔巴特和杜威这两个源头。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曾说:“素质教育改革的前途有两个:一个是成功,另外就是失败。如果失败的话,问题很可能就出在形式主义上。”此话理应引起每位青年教师的思考。
青年教师的学习与成长 篇10
一、合理搭建岗位分工
在德国, 有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师。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教学助手。
教师助手大部分是博士生, 作为助手被分配给教授。教授如何使用助手有相当大的自由度, 教学助手不仅有责任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还必须从事教授的研究和其他工作。这种教学助手协助教授完成研究工作并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 很容易被教授们发掘并培养一批鲜有机会表现其卓越潜质的优秀学生。德国的教学助手一般每周承担8学时的教学任务和一定的科学研究, 如果年轻的教师想从事更多的科学研究或继续深造, 可以适当减少到4学时教学任务。如果年轻的女教师生孩子或孩子还小, 也可以适当减少教学任务, 工作有更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2. 初级教授。
在德国, 博士毕业生很难直接或在短暂的时间内应聘到教授职位。为了促进非常优秀的博士毕业生而设置了初级教授这个职位。初级教授没有教学助手, 但是其优势是没有自己的老板, 所以他们的工作自由度很高, 没有老板限制他们的研究方向, 可以独立完成研究。初级教授的工作自由度很高, 但是学校会每两年对初级教授进行评估, 考查其是否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如评估结果不理想, 则其不能再拥有这种头衔。如果评估结果很理想, 则可以继续拥有这职位。只要他们有了独立研究的经验和成果, 初级教授晋升到其他类型教授的机会是很高的。
3. 实线型教授。
实线型教授拥有教学助手, 主要从事实验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其毕业专业同所从事的工作都是紧密相连的, 而且涉及的专业范围比较窄。有些学院不适合设置此类型的教授, 比如, 交通类学院所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 不适合设置实线型教授。实验型教授的设置不仅激发了实验人员的工作激情,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实验型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
4. 专业型教授。
专业型教授拥有较多教学助手, 主要从事某一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5. 综合型教授。
综合型教授所负责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范围最广, 一般最少要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业研究, 教授的级别也是最高的, 因此综合型教授拥有更多的教学助手, 通常也有自己的秘书。
目前国内高校的教师一般分为讲师、实验员、副教授和教授。相对于德国的高校教师的级别划分, 更能激励青年教师的成长。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岗位模式设置, 根据青年教师工作激情高、干劲足, 表现欲强的特点, 学校要敢于向青年教师压担子。青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不同, 合理选择教学助手、初级教授或实验型教授的不同岗位, 这些岗位都给予青年教师很高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 激发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和潜在能力, 促使其尽快尽早地成长。
二、灵活搭配聘用方式
德国对高校教师的聘用方式很灵活, 不用岗位的聘用方式不同。教学助理通常是合同制, 一般是3~6年的合同。合同到期时, 也可以续签, 有些可以累计达到12年, 但是通常都不再延长合同。有一小部分非常优秀的教学助理, 可以和学校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合同, 即只要教学助理愿意, 就可以干到退休。初级教授通常也是合同制, 一般是6年的合同。当然, 对初级教授的挑选也是有严格程序的。学校会每两年对初级教授评估, 如何不合格, 合同自动无效。如果初级教授有自己的研究成果, 可以申请竞聘其他更高级别的教授。教授通常也是合同制, 对教授的聘用, 唯一有决定权的是大学的校长委员会。教授通过严格的聘用程序后, 教授和学校签合同, 由校长代表学校签字。大学更多的决定权。实验型教授的合同年限一般为6年, 专业型教授和综合型教授的合同一般是无限期的, 可以工作到退休。目前国内的高校教师一般都不是合同制, 只要教师不出现重大错误, 一般都不会被解聘。相比之下, 我们应该学习德国的建立多样化、灵活的聘用方式。这样不仅可以为学校吸纳年轻的新教师, 提高学校的活力, 避免教师结构老龄化, 而且也给青年教师一定的工作压力, 促使他们快速成长。
三、建立合作培养模式
德国对职业院校的学生采用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 (简称BBS) 进行, 并且这种教育模式又以企业培训为主, 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同样, 德国对高校教师采用的是合作培养模式, 即教师可以在不影响学校本职工作的前提下, 从事另一份与其主业相关的兼职工作。德国普遍鼓励高校教师在外进行有利于本职工作的兼职活动, 特别是理工科的教授到一些科研院所或企业去兼职。这种合作培养模式不仅可以让高校教师随时掌握经济和科研发展的最新动向, 大大提高他们的实际科研工作能力和工资收入, 而且也能把最新科研技术成果、科研方法带入课堂,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扩宽学生的视野。目前, 我国高校对高校教师采取的是严格的专职制度, 不允许高校教师有第二份兼职工作, 这样的培养模式大大限制了高校教师的发展空间。高校是信息的传播地, 是人才的开发地, 高校科研水平的高低与高校教师队伍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要提高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 应采用科研院所及企业和高校的合作培养模式, 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他们掌握经济和科研发展动向的能力和教学水平, 加大他们发展的自由度和空间。
1. 制定继续教育制度。
德国教育的成功, 与富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是分不开的。德国非常重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因此, 政府制订了相应的法规, 规定教师参加培训进修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根据专业教师、普通教师、新学科教师三种不同类型制订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 同时根据不同的内容、要求和层次分级进行培训, 形成全国性的师资培训网络。德国大量投入资金, 免费对高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着重强化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主要培训内容包括: (1)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培训; (2) 企业培训; (3) 工作组培训; (4) 教学方法的培训。如果教师要学习一门新专业的课程, 可到大学或州研究所培训, 获得授课的资格证书。参加此类培训, 教师是要付费的, 而且是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凡考核合格者, 在大学参加进修的颁发全国承认的可上该门学科的教师专业资格证书;在州研究所参加进修的颁发本州内承认的可上该门学科的教师专业资格证书。目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经费的问题, 要靠地方财政和高校通过创收解决。其次, 相关法规不够完善, 如继续教育经费稳定来源机制尚未确立, 继续教育的管理也还没有制度化。最后, 过分地注重提高学历、获取学位的教育, 而对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却不够关注。德国对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高度重视, 既看学历又重实际能力, 实行严格的教师资格制度, 同时,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高校教师终身学习制度化,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德国高校教师具有知识厚、技能强、懂教育、会管理等特点, 这对我国高校教师的培养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1) 必须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化, 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 (2) 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的资金投入, 确保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3) 建立高校和企业的联系渠道, 定期指派教师深入企业锻炼和学习, 提高教师的实线能力和把握社会需求的变化; (4) 定期培训教师的教学技能, 适应学生的心理变化和社会的需求; (5) 鼓励教师扩宽的知识结构, 选修第二专业, 提高教师和学校来的机动性、可塑性。
2. 完善教学督导机制。
科学的教学督导机制在提高和保障高校的教学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 对青年教师的绩效做出正确的判断, 从而使各种激励手段真正起到调动和保持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德国的教学督导机制主要手段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教学评估表。被授课的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表 (评估表) 完成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学校收齐所有教师的教学评价表后, 对每一项评价内容求出平均值, 画出学校教师的评价平均值曲线和教师的个人评价值曲线。那么所有教师对照自己的评价值曲线和学校的评价平均值曲线, 就可以看出自己在哪一方面做得不好, 有待于提高。 (2) 公开讲座。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参与教师的公开讲座, 可以对教师公共讲座进行评价。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扩宽学生的视野, 而且也可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技能,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对教学方法的重视度目前, 我国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领导或教师的听课来完成的, 但是这些都存在一定的形式化和不足。学生的问卷调查仅仅给出教师个人的各项评价指标的得分, 没有对比性, 无法看出教师个人教学的优势, 更无法看出自己教学的劣势和差距。同时, 听课制度也存在一些形式化, 教师之间往往碍于面子, 很少真正做到相互之间听课, 难以实现相互学习和评价。通过中德教学督导机制的对比, 我们可以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1) 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 使管理者在监控和评估的过程中有章可循。 (2) 成立专门的教学督导和评估办公室, 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在教学指导和监控方面的积极作用。教学督导和评估办公室应认真研究问卷后的评价表, 效仿德国的做法, 给予每位教师一个具体的分析结果, 让老师清楚地看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促使教师尽快改进。 (3) 利用教学评估将教学评价制度化、长期化, 并把评估结果同及时、适度的奖惩激励结合起来, 以提高广大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4) 制定教师公开讲座制度, 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
综上所述, 激励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高校应该积极吸取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充分把握青年教师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有效地运用激励措施来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他们提供成长的空间, 实现个人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摘要:高校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科研任务的重要力量, 是高校能否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从中德高校的岗位分工、聘用方式、合作培养、继续教育和评价机制等五方面的比较, 提出激励高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重要性与途径。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激励,培养,成长
参考文献
[1]王运宏, 易志勇.谈德国职教师资的继续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04) .
[2]陈艺波.德国高校教师制度理念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09, (02) .
青年教师的教学成长之路 篇11
一、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
在西北师大上学时,就发现校内随处可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个字,当时不以为然,后来在其他的师范类院校也看到了这样的字,才仔细地进行了品味,顿时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面前的路很长。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我的脑海里就时刻闪现着一句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赞誉啊!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古人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教师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承载着千万家庭的梦想和希望。
二、客观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巴甫洛夫曾说:“无论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知道了一切。”越博学的人常常越注重审视自己,在鲜花与掌声之中,他们没有沉醉,没有被馥郁的花香与甘醇的香槟所迷惑,而是用“败莫大于不自知”来时刻警醒自己、鞭策自己,追求更高的境界。
在我参加工作一学期以后,2005年的一次总校教学创优活动中,我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接下来校内的公开课评课时,全部暴露了出来,主要问题不是课的设计而是基本功太差,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不精练、废话太多、语调没有抑扬顿挫等。这使我从心底深处认识到,自己的课虽有优点,但仍然存在很多缺点。我很感激,诚恳地给我提出意见的教师,但在评课过程中的滋味可不好受。觉得自己精心准备的一节课被层层扒开,挑得体无完肤。也好像是自己浑身长满刺,没掩盖好,被别人一根一根拔掉。接下来的几次公开课存在同样的问题,我颇受打击,心里很是沮丧,但同时也庆幸找到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始终认为讲课是一个教师安身立命之根本,绝不能轻视授课中存在的问题。接下来自己做了很大的调整,但又不知效果如何,教师都很忙,没时间天天去听课,怎么办?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益于一位直言善辩、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正,几节课后我终于知道怎么改正了。在以后的每节课我都要求自己跟上公开课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语言精练、语调抑扬顿挫、没有多余的话等。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段时间后的一次公开课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我知道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到现在为止我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那就是每讲完公开课,必然会向听课的领导和教师主动去请教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诚心地希望听到更多的建议或意见。
三、时刻反思,及时总结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因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们最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教学行为,从教材解读与设计、教法与学法的选择、课堂细节的处理等层面去反思。作为日常的教学,近年来我常常用这样的几个问题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这节课,我投入激情了吗?对教材的解读,有更恰当的角度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可测吗?这节课中最难忘的一个细节是什么?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如果重新来教这节课,哪个地方最值得改进?
反思的深度,决定着教学所能达到的高度。活跃在教坛上的大师们,其实也是反思的高手,也是通过一步步的成长,才成为今日的“明星”。百家讲坛中的名师纪连海老师说,要想一夜成名,先得做好坐十年冷板凳的准备。
对于教材的处理我也是一直在思考、感悟。尤其是学生感觉较难的章节,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自己就能总结出突破的办法,如有关滑轮、浮力的计算,电学中电路图的识别与转换,画复杂电路图中等效电路图的方法等。这些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难点的突破,为学生学习物理铺平了道路,扫清了障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深刻体会到了在现代教育形式下,教师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智慧型教师。我觉得自己脚下的路还很长很长……
四、和学生相处
有人说:人世间有三件事可以赢得永久的荣誉:第一是有道德;第二是有功业;第三是有学问。我想,这应该也是教育这条路上教师行走的力量和追求的目标。也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有成为学生认可、仿效的榜样,才能引导学生求美、向善、向上。
天道酬勤,思者常新。路虽漫漫,唯积蕴至深,方可厚积薄发!
青年教师的学习与成长 篇12
随着教师入职门槛的提高, 身处普通高中的青年教师的素质在入职之初并不逊色于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青年教师, 但随着他们教师生涯的延续, 与一般身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青年教师在30岁左右开始脱颖而出不同, 普通高中这个年龄层次的青年教师在区域内少有冒尖者。而传统校级师徒带教中的师傅能力的局限性制约了青年教师的成长速度;青年教师自我发展愿景不足;青年教师教育视野的狭窄;因为学校影响力不足使得青年教师在区级以上平台上缺乏竞争力等等, 则是制约这些普通高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所在。由此, 学校借用“工作坊”的形式, 以跨学科为基础, 设计了有领衔人 (坊主) , 以“任务驱动”为实施手段, 对青年教师进行一系列个性化的“打造” (分工作坊) 和通识性培养 (总工作坊) 相结合的学习共同体, 探索普通高中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路径与方法。
二、“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的实施过程
1. 设计“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的组织结构
通过学校学术委员会的讨论, 设计“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的组织结构:“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项目管理组和“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项目实施组。
项目管理组负责设计各类课题实施方案、督促实施、考核和评价, 每月进行一次工作坊领衔人的工作会议, 总结、汇报、讨论工作坊的运作情况。
“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架构起总坊下面跨学科的四大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人文教育工作坊, 科学教育工作坊, 学生教育工作坊, 艺术教育工作坊。校长担任总坊坊主, 每个工作坊设正、副坊主各1人, 支持成员2人, 学员若干人。总工作坊另聘有校外专家指导团队。
2. 招募“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的成员
通过校园公告和教师大会的宣传平台发布“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项目信息, 公开招聘校内优秀教师担任各工作坊正、副坊主, 然后由全校青年教师填报入坊学习意向, 各位坊主对报名参加学员和支持团队人选进行分组, 双向选择, 学校统筹。最后, 学校公示工作坊成员的组成。
3. 制定“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的工作目标
团队组成后由各个工作坊坊主制定各自的工作目标。
人文教育工作坊:人文教育工作坊以“学—思—行”为主线, 以“人文教育”为研究重点, 通过研读学习、学术沙龙等, 在课堂教学中探索本学科对人文精神和内涵的挖掘, 以此引领学员关照原点、反观课堂、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关注生命, 开阔视野和胸怀。
科学教育工作坊:结合学校“校本训练体系”的推进, 根据各学科教学特点以及学员需求, 提升青年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能力, 提高青年教师学科作业设计与优化能力。
学生教育工作坊:以“学生教育”为研究重点, 通过学校德育和班主任工作的研究和管理, 提升教师管理素养和工作成效, 培养学校德育研究的骨干力量。重点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研究和德育论文 (案例) 撰写的研究。
艺术教育工作坊:注重培养青年教师艺术素养, 关注青年教师生命成长。让青年教师们的教学生涯能够成为诗意的存在, 寻求教师自身的完满与幸福。工作坊开设一系列的讲座 (音乐、美术、摄影) , 展开摄影采风活动, 参观博物馆、画展、音乐会等。
在工作目标的框架下, 再来制定学员的成长规划。
4. 开展“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的学习活动
四个工作坊既有统一的总坊学习活动, 也有各坊主持人设计的个性学习活动。
总坊每月安排一次专题讲座作为全体工作坊成员的通识学习活动。同时也为各工作坊的青年教师们提供展示风采的平台:编印学校的科研杂志《竹苑》, 刊发青年教师们的研究成果;召开学校教育教学论坛等。
场景一:人文教育工作坊
人文教育工作坊以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为素材, 进行了一次同课异构课堂实践活动。同是《我有一个梦想》, 语文课着眼于文本解读, 挖掘思想内涵;英语课着眼于词汇和句法教学;政治课着眼于民主思想和社会责任;历史课则解读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必然性。角度不同, 但课堂教学都真实有效, 参与者能够寻找到一个既契合教材又能体现学科特点的教学状态。
场景二:科学教育工作坊
生物教师姚老师是科学教育工作坊的一位学员, 她本来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没有方向, 但通过工作坊支持成员的帮助, 她不仅指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小课题研究, 之后又以指导学生实施的一个成功案例《温度对酒酿质量的影响》为全校教师作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讲座。在这里, 这位教师其实有两个收获, 一是获得了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是获得了能在全校教师或公众场合宣讲自己教学经验的自信。
场景三:学生教育工作坊
学生教育工作坊要求学员分组研究学校分年级德育目标和内容, 撰写《基于分年级德育目标的研究与实践》的方案, 使每位学员工作有抓手, 有突破的“点”, 再由这个方案文本为基础, 要求每位学员不论是否班主任, 都上一节主题教育课, 并进行课后研讨, 做到了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场景四:艺术教育工作坊
艺术教育工作坊进行了一次摄影学习活动的系列安排:先是请摄影老师给工作坊成员进行了两次摄影知识讲座, 然后组织了一次赴绍兴两天的摄影采风活动, 仓桥老街、鲁迅故居、柯岩……在教师们的相机中留下了美的倩影。回来后, 教师们的摄影成果在学校橱窗里进行了“艺术教育工作坊绍兴摄影作品展”, 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围观”。最后, 《信息教研周刊》又以图文形式对这次摄影采风活动进行了报道。
5.“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的考核
“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每年由各坊坊主按照学员参与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果进行考核, 考核等第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学校对优秀学员进行表彰奖励。
三、“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的实施效果
“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运作两年来, 工作坊成员共开设区级以上公开课20节, 开设市级公开课1节, 在区、市、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 各级获奖论文多篇, 出版教学专著一部 (《最美, 艺术课》) 。学校有3名青年教师晋升中学高级教师, 多位青年教师被评为浦东新区骨干教师、浦东新区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名师培养对象, 1名青年教师被聘为上海市中学教师高评委音乐学科评议组专家。
学校由此也建立起了一套“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的有效管理制度, 有利于培养优秀青年教师人才, 有利于发展青年教师团队建设, 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四、“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实施的启示
普通高中优秀教师资源比较缺乏, 能够通过“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这一学习团体, 把现有优秀教师资源进行整合使用, 是一种基于普通高中校情的教师研修方式。
“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是从传统学科内师徒带教向打破学科界限的基地导师制研修模式的转化。首先, 跨学科式的培养方式显然是符合教师需要综合素养这一历史潮流的。其次, 基地导师制研修模式关注青年教师个性需求, 激励团队互动, 不仅使学员获得了成长, 也能使坊主与支持成员获得成长。
五、存在的问题与打算
“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在项目实施后期进行解决:由于区级以上骨干评选、职称评审等有名额限制, 所以对青年教师成长与成功的定义需要进一步界定;各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 (人文、科学、学生、艺术) 之间如何加强交流, 如何进行合理的学员转坊学习问题, 等等。
[朱宏陈璞上海市祝桥高级中学201323]
摘要:基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探索培养普通高中青年教师的路径与方法。学校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 建立集学、研、训、教于一体的跨学科专业活动组织“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由此, 学校建立起了一套“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的有效管理制度, 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成果。可见“, 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是一种基于教师综合素养能力提升, 并符合普通高中校情的教师研修方式。
【青年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推荐阅读:
教学技能培训暨青年教师成长论坛的学习体会07-27
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06-08
浅谈青年教师的成长09-04
农村青年教师成长08-22
青年教师成长心得07-12
青年教师成长论文07-13
青年教师成长规划10-27
青年教师成长档案11-22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12-22
青年教师如何专业成长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