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论文

2024-10-06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论文(精选12篇)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论文 篇1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一线教师都很希望得到有效培训, 以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但现实的培训是“发一个通知, 招一批学员, 请几个教师, 讲几堂大课, 钱花了, 理论也很好, 就是回去不知怎么做”, 既浪费了教师的时间, 又无使用价值。如何有效化解这一矛盾呢?我认为还得从培训者身上找原因, 找答案。

一、一线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

尽管培训者围绕规定内容给教师罗列了一些培训点, 但对一线教师来说有些内容并不是他们所急需的。而要弄清楚一线教师究竟需要什么, 就需要我们深入一线课堂, 多调研, 多发现, 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培训。

1.代转公的教师需要规范教学常规方面的培训

代转公的教师一般年龄偏大, 大部分在农村学校工作, 教学凭经验, 没有理论指导, 更谈不上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 最大的优点就是责任心强。同时, 他们的薄弱点很多, 比如普通话、把握教材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有效辅导的策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等, 这类教师需要的是针对现实的条件, 做好教学常规的培训, 提高教学质量, 是他们的理想和追求。

2.新教师需要教学策略方面的培训

新教师不缺乏理论, 但缺少实践经验, 急需要了解的是如何有效地解读教材, 如何根据学生实际实施教学, 如何把教学环节落到实处, 收到实效。

3.一般的教师需要“用以致学”方面的培训

一般的教师对培训不大感兴趣, 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但是, 一旦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 他们又急需培训。当然, 培训什么, 要因人而异地抓住教师的特点。根据“用以致学”的方式来培训, 培训的效果肯定会好的。

4.针对课程改革方面的专题培训

就现实的教学而言, 现今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对于如何有效指导, 很多一线教师既缺理论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 就需要培训。如我校的“三分教育”下的小老师行动, 如何实施, “三分”指什么, 如何开展小老师行动等都需要培训。

二、怎样对一线教师进行培训

说起培训, 人们自然想到办讲座、做报告、现场观摩学习等, 不管哪种培训, 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就是对于一线教师的处境、一线教师的水平、一线教师的心态、一线教师的关注点等都没有考虑。所以, 一部分一线教师参加培训后说“今天我们看到了漂亮的教学大楼, 看到了一流的教学设备, 除此之外, 什么都没有学到。”另一部分教师虽然认真参与了, 也看到了先进的教学方法, 自己也跃跃欲试, 但回到学校, 面对自己的条件、面对自己的学生, 还是选择了原来的教学模式。所以, 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很重要, 关键要切合一线教师实际。

1.走下去, 针对农村教师实际, 现学现用的培训

培训关注的应该是实效性, 是提高培训的内涵质量。比如网络培训, 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研究和交流, 提交作业、观看教育教学视频, 撰写教学课例、教案和研究论文等。由于网络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相对于面对面教授式的教师培训来说方便了许多, 但对农村一线教师来说, 却由于条件限制而无法实现。教师培训要考虑其可行性, 要充分考虑培训对象所处的教育环境和现实基础, 包括理论知识基础和教学实践基础。教师培训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教师, 他们可能对某些教育教学理论、理念、模式等知之甚少, 但他们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在培训时, 教师除了想了解一些比较前沿的理论层面的知识以外, 更多的是希望获得一些可以借鉴的和可操作的实践层面的经验。如农村教师需要规范教学常规方面的培训, 我们就可以采用走下去的方式, 让农村优秀教师现场上课, 培训者进行现场指导, 让农村教师学有目标, 仿有榜样, 所学经验拿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又实用又有效。这样的培训针对性强, 农村教师既喜欢又有用。

2.对新教师的岗前培训

作为一线的新教师, 需要的是这样的培训:在专业成长上给他们介绍几本专业书的导读, 将好的理念和理论通过与实例相结合的方式传授给他们, 正如李华平教授所说的, 知识要有可传授性和可操作性, 才是好知识;最好的方式是让我听相关理念的示范课, 以课导评, 以评引论;每次都有一定主题的研讨:专家看法、名师教法、学员学法;特级教师、名师们就一线教师的教学困惑进行有效、实用的知识性的解答。当然, 教师培训面对的主体对象、层次、岗位和水平不同, 培训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

3.针对教师“用以致学”的培训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加强, 教师培训的数量也大幅增加, 但教师培训的质量、效益并没有因此而提升。要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益, 首先要转变培训者的角色, 从讲授者转变为引领者, 从组织者转变为服务者, 从理论经验转变为操作实践;其次要充分考虑培训对象的现状及目标定位, 不同的培训内容面向不同的培训对象, 最好在通识培训的基础上尽量多开展一些专题培训, 尽可能地提升教师培训的效益和质量;还要考虑到被培训对象的现实心理和学习需要, 以确保预期效果的实现以及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4.突出主题的教师的培训

课改培训一直是教师培训的重点, 我认为, 最有效的培训方式应是走下去, 深入教学一线, 结合教学一线, 有针对性有主题地开展培训。培训方式可以是课例研究, 也可以是送课进教室;既可以是教学沙龙, 又可以是结对帮扶。总之, 培训方式要灵活有效。

三、科学合理地安排培训时间

很多培训者认为, 为了不耽误一线教师的上课时间, 培训应安排在双休日或寒暑假, 而对一些偏远学校的教师而言, 有时为了完成培训任务, 天不亮就动身, 要走一个多钟头的山路, 再到乡镇乘车到县城参加培训, 教师匆忙赶到, 一身疲惫。试问, 这样的培训, 教师又能有多大收获呢?从培训的愿景指向上, 我们要坚持做到“三走进”, 即走进学校, 增强教师培训的现实性;走进课堂, 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走进教师心灵, 增强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培训者要尽量掌握一线教师的心态, 把握一线教师实际, 抓住重点, 找准时机, 保证培训的有效性。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论文 篇2

有人说过:“孩子是一块待开发的土壤,饱含希望,蕴藏潜力;孩子是浩瀚的宇宙,充满神奇,期待发现。作为孩子的引路人,首先应该是知者;作为灵魂的塑造者,更应该是智者……”其实,人都是有思想的,但做为教师却应该特别突出“有思想”。这种思想,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

教师的大智慧是什么呢?

教师要有心智,教师还得要有理智,教师更得要有机智。学习了《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智慧》之后我就自己的体会来谈一点点看法:

我认为教师应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和一个智慧的头脑,就像医生看病一样:每个病人的情况不同,虽然表现出的症状有相似之处------比如头痛,但病因不同,用药的方式也就不同。医生的高明在于忘、闻、切、问的同时,不断与自己的已有经验、理论相对比。从而了解病因、做出诊断后开出药方。医生的医术越高明,他对病历的分析能力也就越强,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也就越强。病历的分析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病历的价值在于医学理论的创造性的灵活运用。每个病历虽不尽相同,但具有借鉴性。而教师对自己学生的案例的分析与医生有相似之处!只有我们的老师对自己学生的案例,用“心”去分析然后对症下药,这样方能起到立竿见影之效果。

就像易中天老师所说,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做为老师,我们不知道这节课,会突然遇到什么“问题”,但我们应用凭着自己的生活阅历,借用我们的机智让学生得到较大的感悟,或受到深刻的启发。简言之,教师之所以能够启迪智慧,引导心灵,是因为他机智灵活,足智多谋。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教育关系和教育过程,机智的教师能够化解矛盾,协调关系,得心应手。而机智的教师富有幽默感,富有激情……

课堂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师示范 篇3

教练脾气不好,看着笨手笨脚的我们,经常气急败坏,“真笨、缺心眼、脑袋被门挤了!”除了这些贬义评价之外,更是天天上演绝活。每当看到学员笨手笨脚,左打两圈,右回两圈的吆喝中,汽车都入不了库的时候,就会说:“下来!看我的!”而后上去,以开飞机一般的速度,嗖一下出去,嗖一下回来。三下五除二,车似乎着了魔法般“入库”了。一旁的学员个个目瞪口呆。

这让我想起我们的课堂,很多老师也是这样的。当学生朗读磕磕巴巴的时候,当学生背诵停顿努力回忆的时候,当学生小心翼翼完成某个动作的时候,老师不是耐心地等待,而是急急忙忙打断,叫表现更好的学生“上”,或者干脆自己“来”。更有一些年轻教师喜欢跟学生较劲,逞口舌之快,学生越是不会,他讲得越利索,学生的笨拙和他的机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师示范的意义毋庸置疑,但教师示范的时机和频率却是要认真思考的。不适宜的示范,不仅不具有教学意义,简直就是在打击学生,是对学生成长机会的剥夺。长此以往,学生在不断的品尝挫败中会慢慢失去对你这一学科的兴趣,你嘴皮子再利索、知识再渊博,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的目的不是展示自己,而是扶植学生成长。课堂上需要的是学生的成就感、成长感,而不是教师自己头头是道的成功感。跟学生比,自己强点又有什么可骄傲的。

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早年曾带妻子、儿子来中国访问,住在上海的某宾馆里。一日,一家三口外出回来,几岁的小儿子抢过父亲手中的钥匙,去开房门,鼓捣了几下没打开,恰好这时候走过来一名服务员,她热情地拿过小孩儿的钥匙,迅速打开了房门。

之后的几天,霍华德·加德纳在几所学校进行教学观察,发现很多老师都没有耐心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总结,等待学生自己从笨拙走向自如、从磕巴走向流利、从似懂非懂到恍然大悟,而是急于给出标准答案,急于把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霍华德·加德纳不由心生感慨,“中国的好多教师都停留在服务员的水平”。

教育是农业,教育是生长,要尊重生命自身的成长规律。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效率成了各行各业的普遍追求。“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更是铺天盖地,更有领导、教师就是以“单位时间内习得知识多少”来理解课堂效率的。这样的氛围中,这样的气候下,教师哪还有时间、哪还有心情、哪还有勇气慢慢走、缓缓行,等待学生的跟进、成长,等待学生的自省自悟,都恨不得以“今天吃饭、明天长肉”的劲头来教学。囫囵吞枣往下咽却消化不了的小吃货,看见知识就反胃的厌食者在课堂上比比皆是。关于启蒙教育,在我们高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时候,美国人却在喊:“他能学会,你应该相信他。学习是有规律的,急不得。”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庄稼生长、学生成长都是要循序渐进的,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抢先教育、加快教育可以休矣,教育是慢的艺术,要学会等待。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教师进修学校)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论文 篇4

榜样是一个时代的标杆, 承载着广为认同的价值取向。认同, 是其能够成为榜样的重要尺度。

仔细想来, 人们在榜样的标准上是有共识的。比如, 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业务能力。多年来, 我们也都是按照这些标准来评选榜样教师的。那么, 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榜样教师类型化甚至单一化, 特别是, 榜样的背后, 大多伴随着巨大的牺牲, 让很多教师无比敬仰, 又望而却步。这可能是影响榜样认同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 那些为了更高的道义和责任而作出牺牲的人, 当然而且必然会赢得敬意, 他们成为榜样无可厚非。比如, 奋不顾身救学生的张丽莉老师, 就赢得了人们的一致赞誉。一个社会, 一个行业, 需要这样的榜样。但榜样的类型显然可以更加多样化, 特别是, 要考虑到大多数普通教师的发展诉求。今天, 个人权益意识和幸福要求都大大高于过去, 价值追求更加多元化, 更加注重权利与义务的对等, 注重发展效益, 注重以人为本。教育部最近出台的《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 就不仅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 也考虑学生付出的代价。这里面就包含着“绿色发展”的重大思想转变。教师榜样作为教师发展的领头人, 又何尝不该如此呢?

榜样是属于时代的。教师榜样不仅应该有永恒的职业特质, 也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样的榜样才能立得住、行得远。

其一, 拥有令人折服的专业能力。进入“质量时代”的中国教育, 需要大批不仅师德高尚, 而且专业素养深厚的教师。过去, 我们对道德素养关注比较多, 对专业素养却不够重视。在追求教育家办学的背景下, 专业引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比如, 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因为教育是面对人的工作, 没有对教育的深入思考, 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这是强调职业的高度自觉。再比如, 要能够突破教育难题。康德曾精辟地指出, 榜样的作用是论证了某种可能性。而正是这种可能性, 特别是对教育难题的突破, 对激励他人起了关键作用。当越来越多这样的教师成为榜样时, 教育发展也就具有了强大的牵引力。

其二, 拥有广泛的教育影响力。榜样显然不是树起来的, 而是自己冒出来的。但在某些地方, 人造榜样的现象仍不鲜见。先有认同度, 再有榜样, 而不是先有榜样, 再有认同度, 这个顺序不能颠倒。对教师来说, 认同度集中体现为教育影响力, 这是其教育成就最有说服力的表现。有教育思想不一定就能干好教育工作;教育理念不正确, 即使再敬业, 也不一定能教好书、育好人;有了前两者, 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 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应该成为一条重要的评选标准。事实上, 评选出真正有影响力的教师榜样, 也是对当前教育功利化、价值扭曲等浮躁之风的有力回击。毕竟, 教育影响力不同于其他影响力, 是要经过时间和人心考验的真功夫。

其三, 拥有幸福人生。一个80后教师坦言, 她的榜样就是身边的同事, 他们既能把工作干得很出色, 也能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这说明, 现在教师心目中的榜样形象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们向往这样的教师形象, 毋宁说是更向往一种幸福的生活。中国有句俗语, 叫“家和万事兴”, 就说明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实际上, 对工作投入并不等于要牺牲生活乃至家庭, 相反, 很多教师由于平衡了两者的关系, 内心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让他们痴迷于教育, 累却快乐着。可以说, 虽然榜样的人生往往伴随着超额的付出, 但并非是苦难和不幸的。只有当榜样和幸福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它的感召力才会最大化。因而, 榜样评选应关注教师的健康身心、阳光状态和幸福人生。

今天, 我们的榜样评选已经有了很多改进, 比如, 向公众开放投票, 尊重民意, 就是重大进步;候选人当中, 健康阳光的教师越来越多了, 表明我们的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变化。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 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时势造英雄, 期待越来越多有影响力的教师榜样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教师备课需要备什么 篇5

1.备学生的心智水平备课时,首先应该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兴趣和认知状况,要把“假如我是学生”作为备课的警醒语。

备学生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备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已知什么,想知什么,什么是难点,教师要心中有数,备课要备到“点子”上。备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包括了解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智力状况和生活积累。

二是备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三是备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准学生的兴奋点,让教学更亲切地走进学生。2.备教具的使用策略

教具使用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也有一个怎么使用、怎么用好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不乏有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由于对使用的教具不熟悉,上课时手忙脚乱,既影响了课堂气氛,又耽误了时间;有的教师由于教具摆放位置不当,学生过早地看见,待使用时,失去了应有的效果,或用完随意一放,牵扯分散了学生继续学习其他内容的注意力。有的教师教具演示时间过短,学生还没来得及看清楚是怎么回事就收了起来,学生感到不满足,影响了学习情绪;或演示时间过长,无意地占去了不少学习时间等。

总之,教具应用得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材,激发学习兴趣,反之,则影响学习效果。

在备课时,要认真备好教具:

一是熟练掌握所用教具,尤其是电化教具、多媒体软件,对操作程序、使用方法要了然于心,做到操纵自如;

二是要明确教具的使用目的,应考虑教具要解决什么问题,完成什么教学任务,使之有针对性、目的性。

三是制定好教具的使用时机和演示的时间,做到方式合情,时间合理,时机适当,用量适度;四是安排好教具摆放的位置,该亮相时再亮相。

3.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如何挖掘教材、利用教材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研究教材的价值。

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在反复认识、全面领悟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居高临下的把握,使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体系,使知识的发现过程问题化。

其次,教师还应该敢于超越教材,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可以对教材里不合理的内容进行大胆批判,可以对教材的顺序进行大胆调整,把教材当着一个例子,一个台阶,一个载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三,在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4.备教学目标的设计

课堂教学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过去,我们把目光集中在知识目标这一维度上,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这显然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强调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这三个维度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如同立方体长、宽、高三个维度的关系一样,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三者相辅相成。

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应该正确把握好这三维目标之间的内在关联,重视目标的整合,在“三维目标”中,“过程和方法”是主轴,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应该在“过程”中体现,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不应该是我们刻意和直接追求的目标,而是隐含和糅合在前两个维度实现的过程之中。

5.备教学情景的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的真切性,以真切的情感调动学生参与认识活动的主动性,以广远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是多样的,如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考虑学生实际、教学内容、班级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不要故弄玄虚,牵强附会。

6.备教学过程的构建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想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地开展,必须注重教学过程的构建。教学过程的构建,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变程序式课堂教学为建构式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的构建,其次要遵循教材的实际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材的内容不同,呈现的形式不同,采取的教学程序也不同。例如:“情境——活动——体验”、“问题——讨论——总结”、“自择——自悟——交流”等等,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优越性。无论采取何种程序,都要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问题的生成,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活动的展开,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当然,教学过程是个动态过程,它常常需要调整和变化。

7.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现代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学生潜能。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说“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教学理念,而不能将其理解成教学模式。所以,“自主、合作、探究”既要整体考虑又要分开考虑,既可以贯穿全篇,也可以体现在某个环节上,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例如合作学习,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有的是简单的问题,自己能解决的就没有必要合作。

又如自主学习,是在老师主导的前提下的自主。教师要启发情境、创造条件、指明方向,有针对性地对某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备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备问题的设计、备情境的创设、备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自觉地生成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方式,因为在备课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能预测到,但不能了解到学生活动实质和展现的方式,这还要靠在实际教学中临场的监测和调控,及时调整策略。

8.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反对教师的串问,但不能否定教师的问。教师的问要问到关键,问得得法,问得有价值。教师要少问,尽量把问题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问。问题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切入点是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但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价值性、层次性,体现情境性、启发性、艺术性。

现在教学最难的是备学生的问题,学生会提什么样的问题是不确定的。虽然存在不确定性,但教师也要有预测,预测凭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凭教师的教学经验,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这就是说要做充实的准备,有积蓄才能沉着应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准备的问题是一回事,学生提出问题是另一回事。教师除了必要的几个问题之外,不要把自己准备的其他问题强加给学生。问题是由学生自己生成,学生的问题还要由学生自己解决,出乎意料的问题师生都解决不了,可放在课后。

9.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学应该是教师、载体(文本、媒体、景观、实物)、学生的对话过程,对话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学习活动分为内隐的和外显的两种:内隐的如:思维想象、自我对话、师生的情态对话等;外显的如:谈话式、问答式、品读式、讨论式、合作式、竞赛式、表演式、游戏式、观察式等,具体一点说就是听、说、读、写、算、问、画、演、唱。教师备课时应在什么教学环节上,选择什么样活动方式呢?

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来巧妙地安排。教学活动要有设计但不拘泥于设计,教师要有应变的能力,这才是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需要强调的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建议在课堂中起主导的作用。另外,教师也应参与自主活动的设计,为他们出谋划策,提供条件、资料等。

10.备课程资源的开发

很多教师把一本教材、一册教参、一个课堂当着课堂教学的惟一资源,其结果导致生生同书本、师师同教案、校校同结果的局面,课堂呈现一种内容单

一、形式呆板、气氛沉闷、效率低下的状况,教学严重地脱离自然,脱离社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现代的课堂教学应该由封闭走向开放,这种开放是全方位的,包括思维的角度、情感态度、内容的选择、学习的方式等。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和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要备知识点(重点、难点),还要备知识背后蕴藏着的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要备书本这些传统的“文本性”材料,还要备网络上的有关教学资源,即“超文本”材料;不仅要备书本知识,还要备教师经验性知识、学生的体验性知识和生活性知识;不仅要重视教材上预设的结论性、事实性知识,更要重视复杂多变的课堂上师生积极探究而生成的新知识。

教师应善于对资源进行筛选、辨识、整合、汲取和优化,使课堂教学既具有效度,也富有宽度和深度。

11.备教学语言的优化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启发学生求知,开拓学生视野,指导学生探究的重要渠道,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使之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和穿透力。教师要精心准备好五种课堂教学语言:

其一,设计好激情诱趣的“入课语”; 其二,设计好启发思维的“设问语”; 其三,设计好承上启下的“过渡语”; 其四,设计好点拨解惑的“讲解语”; 其五,设计好画龙点睛的“总结语”。板书也是教师课堂的语言,板书是教案内容的浓缩,是将精心构思的教学思路外化为直观形式展现在黑板上。好的板书应具有符合“这一篇”的独特个性;具有符合学生思维、心理特点和学习实际的针对性;具有启发性功能,能带给学生思想上的启迪、视觉上的美感。板书设计应力求简洁、新颖,书写要工整,布局要美观。教师还要注意设计自己的体态语言,使之成为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辅助力量。

12.备学科作业的设计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的反馈形式,备作业应做到“三个清楚”、“两个注重”、“两个指导”、“两个注意”、“一个知道”。

三个清楚:一弄清楚作业的训练意图,训练目的。二弄清楚作业在内容上的广度与深度。比如答题,需要回答出几个方面内容,回答到什么程度。三弄清楚作业的格式要求。

两个注重:注重留“以少胜多”的作业,注重留能力含金量高的作业。两个指导:备如何指导作业中的难点;备如何指导后进生。

两个注意:注意将作业中的有关思考与练习题有机地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与以前同类作业比较异同,使作业发挥巩固、发展学生技能的作用,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

一个知道:知道学生完成作业大体需要多长时间,注意分量适当,使学生的课业负担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实现有效对话,教师需要做什么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文本;对话教学;有效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理念的提出,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并赋予了阅读教学新的内涵。将对话理念引入语文阅读教学,其本意在于帮助学生完成对文本意义的建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认识水平,帮助学生认识生活;养成审美情感;发展个性、健全人格。然而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在对话教学方面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许多对话缺失了立足文本的真实意义,走入了对话的误区,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本真,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育置若罔闻。那么,实现有效对话,保证对话有效进行,教师需要做什么呢?

第一,教师需要深入精读文本。

作为文本的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的有积极意义的文学作品,体现了语文新课程人文性的特点。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谈到: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读书的深浅和文学素养的高低。所以有效对话,教师需要精读文本。

如果教师没有精读文本,没有对作品深入地思考,很难高屋建瓴,那么就不可能做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由此,课堂就会缺少审美的光辉,就会变得乏味、枯燥、沉闷,当然也就无法完成对学生的指导与引领。教师精读文本,不是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更不是向学生表述自己的阅读体验,而是引导学生对文本有意义解读,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建构文本意义。这样才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至于偏离教学目标去生成和丰富课程内容。教师精读文本,虽然突出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但并不否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精读”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更是为了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角色定位才符合对话教学理念。

第二,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是“建立在主体交往的关系之上,是意义的互相理解行为,是双向互动基础上的共同活动”。这一理论特别强调:真正不朽的作品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作,作品意义的生成是读者与文学间的对话交流,是二者在双向互动基础上的交互理解行为。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学生是最根本的读者。为此,在对话交流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差异,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生成有意义的对话,而这实际上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把话语权还给学生,不是让学生抛开文本不着边际地纵谈,那样,文本也就丧失了建构生命的意义。当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脱离文本语境时,我们应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引导他们进入文本语境世界。

以学生为主体,似乎弱化了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不然,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与文本展开多元对话,我们要做的恰是“艺术化”的。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对话氛围,当某一学生发言时我们应教导其他学生要学会尊重,学会倾听;我们要用充满信任的眼光去关照每一位学生,哪怕他们表述得支离破碎,都需要我们小心翼翼去培育。学生生成的知识并不一定有效,他们的话语可能是浅显的,也可能是幼稚的;因为对话交流,有时围绕一个话题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肢解了我们设计的教学任务,使课堂残缺,这些都需要我们包容,完美的东西往往是在浅显的残缺的基础上生成的。

第三,把握对话内容的针对性。

对话应立足于文本,对话的过程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积极地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语文教学要特别处理好对话的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但现实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弱化了自己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让位于学生,让自己“失语”。课堂名义上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学生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自己思考,自己体验,交流自己独特的感悟,实则放手让学生随心所欲,任意生成,整个课堂偏离了文本,偏离了对话教学的目标。

这种脱离文本,缺失文本价值的对话,即使课堂气氛再热烈,学生生成更多意想不到的表达,也只能是“空对话”。对话成了空洞无物、毫无实际意义的语言空壳,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有效激活,这样的对话越多,距离教学目标就越远。如果对话的内容不立足于文本,不仅不能有效对话,更不能创造性的阅读文本。对话的内容要针对教学目标,应该成为执教者在课堂中实施有效对话教学策略的最起码的要求和底线。只有这样,学生与文本之间才能进行有效对话,课堂才能动态地生成有创新的表达,对话才会有亮点呈现。

第四,把握触动学生思维的关键点。

对话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文本积极对话的过程,而这需要我们教师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精读,抓住那些能对理解文本内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关键点,设置出高起点的悬念激励学生思维的话题,将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最终自主建构文本意义。

让每位学生得到发展,是课堂教学目的所在,因而由关键点导出的话题设置要具有开放性与生成性。它不是静态的话题,而是动态生成的话题;它不是有一定预设的封闭性话题,而是没有统一答案的开放性话题。同时,要确保话题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又能为学生所理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对话中。在此共同作用下,对话的自发生成,就造就了对话教学的个性。

今天的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勇气 篇7

黄老师是一个老教师,有着20多年的教学经验 ;文老师是一个年轻的老师,血气方刚,也正是充满思想和激情,并急需建功立业的年纪。黄老师用自己那套说教的方式进行教育,对学生进行一点一滴的渗透,期望通过这样的教育去改变孩子,去润泽孩子们的生命 ;在追求高分数的同时,也在素质教育领域里不断地奔跑,不断地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哪怕这样的改变会多少影响一点成绩,但也在所不惜。这是黄老师的坚持,他也一直按照这个模式在做。文老师则进行大胆的改革设计,在班级里引入一套全新的教育理念,通过教育改革把竞争机制全面引入班级建设,全面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潜能。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竞争,只有各种“血腥的杀戮”,只有同学与同学之间的“血雨腥风”和人生竞赛,完全不见素质教育的踪影。当然,有竞争必然会有结果,文老师的班上的成绩斐然,成为了当年学校明星班主任,甚至在全县大出风头。改革取得了实效,这也是家长和校长们需要的结果。当前的教育也是如此,分数才是硬道理,没有分数不谈教育,谈教育就之谈分数。

很显然,黄老师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教育并没有错,并不认为自己的教育就是一种失败的教育,因此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切都还没有完,几年后,我们再来比较一下”,而文老师更不示弱,“我坚信,二班的学生在校园里可以打败一班的学生,走到社会上,依然可以打败他们,因为我传授给他们的是一种理念。”然而,事实没有像文老师说的那样乐观,历史证明也给文老师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的教育理念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16年后,2个班级的学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老师班上的林可为坐上市长宝座而买凶杀人被拘审、陆彩霞窃取另外一家公司的核心技术机密触犯了法律、余强因为没有混出头而精神崩溃住进了精神病院 ;相反,黄老师班上的学生尽管很多生活平淡,但在同学聚会中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满足于快乐。这一切,显然都得益于当初文老师那套在学生心灵深处根深蒂固的竞争思想和意识,唯有成功才是硬道理 ;而文老师却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成才比成功更重要,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此时,黄老师再次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文老师,不是所有的人都必须成为英雄,平和的生活和工作是大多数人的人生状态。我更想说的是,英雄不是建立在将对手踩在脚下的基础上———英雄不是打出来的。”

这篇文章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话题,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学勇气。无疑,教育是对生命的感化和润泽,而不仅仅是残酷的单一的激励和训练。黄老师敢于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素质教育,坚持一些人文教育、人本教育理念,不断地润泽学生的生命和灵魂,甚至哪怕让学生考差一点也在所不惜。这才是真正的教学勇气,而这种勇气是需要一种自我牺牲精神,更需要一种淡定的人生态度和品质,还需要一种毅力去坚守。

黄老师和文老师的较量,这是两种教育的较量。如果说黄老师代表传统派教育,那文老师则代表改革派教育 ;如果说黄老师代表素质教育,那么文老师则代表应试教育。黄老师的传统教育中坚守了素质教育的成分,而文老师在革新教育中却又坚守了应试教育的成分。这两种教育,最终经过学生在人生旅途中的表现,证明了一个问题,即真正能润泽学生生命的、真正能给人的一生发展和奠基的是素质教育。高分数,仅仅是在人生求学升学过程中能保障一个好学校和在求职过程中能保障一个好单位,但并不能保证你会有一个幸福的生活与好人生 ;真正能润泽生命为人的一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则是素质教育理念中的各种文化素养,这个素养贯穿一个人生命的始终。无疑,作者是非常睿智的,当人们都在攻击谩骂应试教育、都在羡慕外国教育的时候,作者却把这两种教育物化为两个鲜活的教师形象,以黄老师和文老师3年教育的“拼杀”与对抗为切入点,在简单的线索和白描中带领广大教师走进他所思考的教育话题,也带领大家深深反思当前教育现状利与弊,告诫每一个教育者应该在教学中坚守什么、抛弃什么,需要以什么样的教育态度去对待自己的教学课堂、对待自己的班级、对待自己的学生,以什么的教育姿态去润泽学生的生命。

掩卷沉思,不禁开始反思当前的教育改革。不论是高效课堂也罢,还是最近流行的翻转课堂,其实质都在坚守一种纯粹的分数教育,完全背弃素质教育和人本教育,忽视学生生命个体的成长和内心体验,这样教育在现在确实能够给学生、家长和学校一份满意的答卷,能够让学生能够进入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学校。但是,这种忽视人的生命成长、内心体验、心理发展的教育是否能够润泽学生的生命,是否能够泽被学生的灵魂和生命,还是一个难以言说的事。当前的教育,就像文老师一样,急功急利,急需建功立业,甚至在学校与学校、地区与地区竞争中“杀”红了眼睛,谁能立刀橫马,唯有分数,分数才是教育的根本。教育必须谈分数,必须谈考试,这是任何时代任何时候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必须坚持的一个真理,但是,只有分数没有素质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的教育,是对人生命成长和一生不负责任的教育。

2014年年初媒体以《四川理科状元流浪街头,称世俗生活很无聊》为题报道了凉山某县理科状元刘宁的生活近况。据报道说 :8年前,刘宁以近650的高分成为凉山某县理科状元,考入中科大,但是毕业后的刘宁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而拒绝从一般的工作做起,他说“如果找不到喜欢的工作,我宁愿不工作”,于是开始了他四处流浪的生活,这一流浪就是4年,没有钱了父亲就给他卡上打一点生活费,几乎所有的流浪生活都在网吧渡过,甚至除夕只买了零食在网吧度过,甚至认为“找个工作结婚生子挣钱养家,我觉得很无聊很没意思”,这样的话居然出自一个县理科状元之口、出自中科大毕业生之口。可见,教育如果完全没有素质教育,只有分数教育,这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虽然刘宁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个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青年人在生活中遇到一点不如意的事情或者挫折就开始迷茫、不知所措,甚至选择轻生,无疑,这都是教育中没有注重素质教育引导和没有润泽学生的生命而导致的。假如教师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责任教育、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做人处事教育等,这些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迷茫与困惑,就能很好地处理挫折与无奈,就能为孩子们的人生保驾护航,这是黄老师在教育上的期待,更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助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给学生一生生活与发展奠基并保驾护航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明天的教育,才是真正贴近规律的教育。因此,教育不能仅仅只有分数,更需要有更多的生命元素熔铸在教育里面,而这些更多的教育元素在平常教育中不能与分数相提并论,更无法同日而语。

两个老师的较量,两种教育的期待,一针见血、力透纸背地刻画出当前功利教育的危害,这样的教育改革如果不得到及时地纠正,如果不能及时刹车,悬崖勒马,危害的将不仅仅是几个学生一生的幸福,更多的将把这种危害波及到社会发展和进步中去。当很多人都在争论某些教育改革、某种教育现象的时候,作者没有停留在这样毫无意义的争论上,而是另辟蹊径,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揭示这些违背教育规律做法后给孩子们未来人生带来的影响。尽管这仅仅是一种科学的预测,但无疑很多教育界人士都肯定这样的预测,都认为这样的预测是对的,是违背教育规律必然会出现的结局,于是才有这篇文章被很多教育界人士所追捧。当然,这样的预测是振聋发聩的,是我们每个教育人都必须深思的,当前的教育究竟该何去何从,作为教育者个体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否则,真要等到20年的时间验证才相信这样的教育是错的,亡羊未补牢,必将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灾难性的结果,谁也不愿意看到这样一个结果。当前的教育不仅不能解决“钱学森之问”,甚至连最基本的教育问题都解决不了,那才是教育真正之罪。

高中新课改后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篇8

一、转变教育理念, 找准自身定位

随着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 数学与各门科学的联系愈来愈紧密, 人们对数学价值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 对数学的学习也发生了观念的改变。数学本身不仅是一种服务的工具, 而且是一种育人的载体, 数学教育不是数学的教育, 而是要通过数学进行教育, 数学已经成为人的素养的一部分, 数学教学从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正转变到以激励为特征, 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教师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重心转化为促进学生个性和谐, 身心健康, 全面发展,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也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 高中数学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这些方式的目的在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所以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 辅导者,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应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 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目标前进。

二、确立终身学习目标, 并贯彻到底

新课改要求教师的知识要不断更新, 方法要不断创新, 所以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和完善自己。学无止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 但在知识爆炸的当今社会, 在新课改推广多年的今天, 我们发现教师不能满足于一桶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条永不停息的长河, 只有源头活水, 才有生命和活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 终身学习, 尤其是对于高中数学, 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它枯燥难懂, 对数学的学习不感兴趣, 我想如果我们平时多看一些关于数学史的资料, 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向学生介绍一下, 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浓厚的兴趣, 做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我们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通过学习与时俱进, 跟上新课改的要求, 不断地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并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 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勇于实践, 不断探索新路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可见实践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也是如此, 不管教师有多先进的教育理念, 最终还是要在实践中检验, 只有通过具体的应用实践才能实现“自我发现”, 这样才能不断突破创新, 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新课改后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要让他们学会学习, 乐于学习, 要注重情感教育, 通过几年的教育实践, 对教学我也有一些想法:我想可以通过设置适当的情境来引入新课,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来解决新课程容量大, 内容新, 时间紧等难题, 在课堂上教师不再“一言堂”, 要师生互动, 要多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尤其是高中数学, 我们不能追求多讲, 而要精讲, 对同一类问题常用哪种方法解决, 帮助学生举一反三, 对同一个问题可以多照集中解决之道开阔学生的思路, 这样练习多题一解和一题多解让学生在学习中去体会思考, 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平时在教学中多思考一点, 多投入一点, 最后通过实践探索出适合自己的道路。

四、经常自省, 反思教学中的不足

这次的新课程改革十分注重教师的反思, 反思自己的教学可以从教学内容, 教学行为, 教学活动等方面进行, 也可以通过听其他老教师的课来反思, 通过不断地反思我们可以取长补短,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以便能够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同时教师也能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教学水平得到不断升华,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论文 篇9

生成性教学是过程和目标的连续体, 它不以某种虚无的目标为代价破坏学习的主体性。生成的过程是立足于学习自身构筑的对自身、自然、社会的理解。

生成的信念强调知识的建构性, 主张用对话的方式来构建对知识的理解, 而不仅仅把教学作为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演或者独白。具有生成信念的教师, 不再把自己定位于教材的忠实实施者, 而是不断进行课程开发的主人。

二、生成的策略

1. 弹性的教学目标

生成性教学不是取消预设, 而是强调在预设时不再束缚于某个知识点。生成性教学认为, 教学不是一种重复的技术性实践, 而是一种基于知识而进行的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反思性实践。因此, 教学需要弹性的教学目标。设计弹性的教学目标是对知识目标的挖掘和深化, 体现了教师教育智慧, 对教育场域复杂性的尊重。

弹性的教学目标, 还意味着对学生已有观念或者是前概念的尊重。学生的理解是有个性差异的, 这决定了教学目标不再是知识目标的重复, 而需要基于学生知识状况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弹性意味着追求不再是结果性目标, 也要教师考虑一些体现个性差异的目标, 意味着教师从教程设计向学程设计的转变。

2. 互动的教学过程

生成的教学不是教师个人独舞的天下, 而是师生共同演绎的舞台。从参与的角度而言, 互动意味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 只有互动的全面展开, 教学才会成为一种智慧行为。互动的教学场, 不仅仅是言语的交流, 更为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3. 发展的教学评价

当前体育教师需要什么 篇10

能为校运会的准备、大课间的开展、特长生的培养加班加点, 却为到手的经验和教训缺乏必要的总结和反思。同事在一起交流的时候, 都会有这样地感受——教材倒背如流, 反思却少之又少;教学常规井井有条, 方法却不能顺理成章;课堂预设头头是道, 研究课题却手足无措;教育学生深入浅出, 拿起笔来倍感沉重。体育教师工作不是不努力, 成果不是不显著, 但在职称评定、学科研讨、论文交流的时候, 反映在纸面上的东西捉襟见肘、无话可说。所以我觉得体育教师仅仅关注体育教学, 算不上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也不能成为有教育思想、教学智慧的教师, 更不能体会到职业的成就感, 因此, 我们除了关注学科教学, 还需要以下几点:

一、我们需要反思

教师成长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反思意识和能力是一种理性智慧, 反思是积极地思维、客观的总结, 反思是延续经验和纠正偏差。通过反思, 教师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判断、评价, 进行有效的调节, 并最终形成教师个人专属的、带有特色特质的教育观念。通过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自主能力逐步得到增强和升华。常规的教学没有任何捷径, 但会有一条适合的道路, 通过反思, 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融合科学的教育和教法方法, 有效发展学生体能、强健学生体魄、塑造学生健康心理;通过反思, 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学问题, 寻找新思想、新策略来解决教学问题;通过反思, 改进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成就教师职业梦想。因此教师要勤于反思、善于归纳, 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 学会自我提问、自我归因, 进行有效反思, 通过教育日志、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后记的方式呈现出来, 使教学反思在促进教师专业中发挥作用。

二、我们需要学习

教师几十年如一日, 教同一门学科, 在传授知识、阐述道理的同时, 也在学习新的知识和更新教育新的观念, 仅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变化。时下部分老师没有真正理解学习的意义, 把继续教育看作一种负担, 是上级命令不得己的任务, 存在着为“学习”而“学习”的倾向, 为“继续教育验证合格”而接受继续教育的想法;存在着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不需要学习的自我满足心理;存在着对新课程理念排斥否决的心理。当然学习不可否认存在着学习的内容有“作秀”的嫌疑, 有经不起“考验”的“假经验”、“伪做法”, 但是仅凭自己固有的知识经验, 很难辨别学术研究的真伪, 学习当然必不可缺。学习常态化是点滴进步的基石, 恐怕多数老师难以坚守, 亲临某个培训现场, 专家的讲座引起与会老师诸多共鸣, 甚至是热血沸腾, 但回到单位、回到那个缺少学习氛围的集体, 不学习的理由比比皆是, 结果空有一番感受, 学习的念头又不复存在, 因此教师学习要有计划, 要有坚守计划的意志支撑, 要对自己的个人成长有职业规划, 哪怕是读一本书、听一次讲座, 都要全身心的投入中去。当然, 最好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乐趣, 如果看作是负担, 坚持学习的想法很难落实。学习也是一种意境, 他需要读者静静的体会、耐心的琢磨, 任何的喧嚣、不和谐的嘈杂都会影响你学习的进程, 选择读什么样的书、在什么地读书也很关键, 但最关键的还是心态。

三、我们需要交流

与智者交流会使你收获很多, 教师群体中不乏有成功的个体, 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经验, 有不随波逐流的反对声音, 如果大家在一起交流讨论, 那会是集体受益的事, 俗话说:“事不辨不清, 话不说不明”, 有了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大家的教学思想会更明确, 方法会更简洁, 手段会更多样, 总之交流有利于教师成长。人的思想总会有局限性, 总有不完美的缺憾, 如果在交流的平台上, 得到一点提示、一点感悟, 那么你的课会更精彩, 你的思想会更成熟、你的思维会更活跃、你个人的成功会更可能。交流的平台很多, 交流的话题也很多, 这就需要教师有甄别的选择, 不是所有的交流都是有益的。我们张家港的体育老师QQ群就是一个可供大家交流的平台, 成员可积极踊跃地参与发言, 也可静静的体悟智者成功的经验;我们张家港有很多体育成功经验, 如张家港市大新中学、张家港市第一中学的大课间, 在全国阳光体育现场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张家港市崇实初中、张家港市第三中学等学校的业余训练, 为上级体育部门, 输送无数体育人才;张家港市体育学科带头人庞燕、朱鸿飞、周庆龙等教师的课堂教学, 屡次在江苏省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比武获一等奖;作为阳光体育大课间的发起者, 张家港市教研室孙忠义主任的专业引领, 更是引领我们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掌舵者, 只要我们认真去体会他们的平民思想、真切做法, 一定会受益匪浅的。和成功者交流的体会不是膜拜, 而是一种内心的碰撞和时空的交流。

四、我们需要引导

教师的发展和成长需要一个适宜的平台, 就如同庄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意为:“水汇积不深, 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 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 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 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 鹏鸟高飞九万里, 狂风就在它的身下, 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 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教师的成长如同鹏鸟高飞, 它需要一个推进的动力、前进的平台。多数体育老师在一个地方工作时间长了, 熟悉的环境不能再熟悉了, 在缺乏榜样引领和激励引导的集体氛围中, 在专业发展路上遇到瓶颈的时候, 很多教师空感叹自己在消耗生命, 咀嚼失落。时而久之, 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方法落后、职业成就感不强, 产生职业倦怠也无可厚非。如果教师在一个充满学习、竞争、反思的引导平台上, 教师就会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活力, 就会捕捉教学中闪现的教育智慧, 就会生成职业的成就感。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平台的搭建, 但教师的成长更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 不思进取无以成才, 临时抱佛脚的投机心理也难以长久。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论文 篇11

一、政治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政治教师首要的基本素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了一个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了其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态度。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作为政治教师首先应具备为社会最高目标服务的价值观念和素养。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更需要政治教师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勇于坚持真理的品格,能较准确地把握党的大政方针。做到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国家的要求保持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晰,真正做到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二、政治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

人们常说,有才无德不能当人民教师,有德无才当不好人民教师。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政治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基本前提,而坚实、过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则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新时期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更需要教师有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技能。

1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在教学功能、结构、内容、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和突破,并由此对教师的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提出了新要求。新课程并不是对旧课程的全面否定,旧课程要求教师所具备的基本功。如:扎实的专业素养,漂亮的粉笔字,合理的板书设计。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仍然是新课程中教师教学必备的基本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对此产生了一种曲解或误解,简单地认为新课程教学就是要多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多讨论。认为上课时,多媒体一放,然后让学生讨论,课堂上热热闹闹,就是新课改。毋庸置疑,新课程教学强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也需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教师基本功要求的降低,更不是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退场”。就拿最传统的教学基本功——板书来说,漂亮的粉笔字不仅给学生一种美感,而且合理的板书运用也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和升华。它既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红线,也是对学生知识生成过程的记载,更具有不断翻页的多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功能。课堂上缺少必要的板书,会使人感觉课堂气氛虽然活跃,但缺乏理论支撑,缺乏点睛之笔。

2新课程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学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提高了解学生生活实际的能力。而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差距会越拉越大,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渐渐远离学生的生活。从而妨碍对学生生活实际的了解。而要构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跨越这些障碍,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状况、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洞悉他们的所思所想。并把他们生活中关心、关注的问题引入课堂。

3新课程强调课程实施的生活性、时代性、实践性与开放性,重视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实践中获得真知、检验真知、发展真知。这一特点决定了新课程实施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做支撑,从而对教师拓展课程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这需要教师处理好“教教材”与“用教材”的关系,结合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通过多种途径因地制宜地开发课程资源。比如:我在讲“保险”内容时,把一家保险公司推出的体验理财的游戏软件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理财方式的特点、收益和风险,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总之,要做好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一定要做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心人,善于捕捉、收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鲜活的课程资源。

4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意味着任何一节课都应是预设性与非预设性的统一,而新课程的开放性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非预设性因素。课堂上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随时都会产生事先无法预料的问题,从而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村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篇12

谈到农村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这个话题, 源于一次外出听课, 是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送教下乡”的教研活动, 北小的何义田副校长作了《感受情智教育》的专题讲座, 讲座中提到了这一话题。确实对于我们开发区的学生来说, 搬进了崭新的教学楼, 电子白板也装配到位, 虽然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学生还是从前的学生, 还是刚脱离了乡村的学生, 到底怎样的语文课才适合他们呢?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呢?

一赏识学生, 激励学生树立自信

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 课堂则是走出人才的地方。我们农村小学语文课堂能走出什么样的人才, 一直是每一个教师所特别关注与期待的。然而, 这里的语文课堂里的学生却缺少应有的自信:教师在讲台上使出浑身解数, 引导、等待, 学生却两眼直盯着等老师“口吐”答案, 让其答题, 他会不好意思地站着。学生缺乏表达的自信, 缺乏对已掌握知识的正确性的自信, 缺乏争辩的自信等。学生自信缺失原因固然是多种的,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教师。因此只有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手段, 让赏识学生走进教师的心灵, 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

二关注学生, 发挥学生潜能

教过农村学生的老师通常都有这样的体会:农村的学生纪律性差, 缺少训练, 而且活泼好动, 他们的活动方式也很多样。因此关注学生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潜能, 在发现中学会赏识自己, 从而逐步树立学习的信心, 让自主选择成为学生的权力。要赋予学生自主的机会, 把学生应有的权力还给学生。首先是“选择权”, 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是主体自主活动的体现。教师的作用是为提供机会和可供选择的学习材料。让自主说话成为学生的需要。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力, 还要给予足够的机会, 让其自由表达见解。我们的语文课堂, 学生“说话”大多是为了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零散问题, 很少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实学生说话, 除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不解之外, 还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当学生“说话”时, 我们教师的责任是“倾听”, 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说话, 如学完六年级上册《把我心脏带回祖国》一课后, 一位学生说:“埃斯内尔在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里面会有些什么内容呢?”这是对教材的挑战啊!当学生处于自信状态, 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时, 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 多读、多思、多说、多听, 而教师则隐退至“后台”, 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三设计氛围, 实现零距离对话

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 学生只是“接收器”, 谈不上和谁“对话”。作为教师, 要设计一定的氛围, 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实现“文本”、“师生”和“生生”之间亲密的零距离对话。在我的课堂中, 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课文中的这个人, 你会怎样说, 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 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以文会友”, 充当其中的角色, 去体验、去感受, 实现文本对话。在课堂上, 教师应做孩子的朋友, 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 不再像从前那样高高在上, 不容“侵犯”。要实现与学生的沟通, 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零距离的接触!

四开放思想, 开放课堂

我们不能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因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 千万别让你的“告诉”包办了学生的一切。要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应开放课堂, 让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 然后让他们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

五放飞思绪, 感悟课堂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如同杠杆上的“支点”, 对人的发展来说, 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 又是一种感情经历, 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要在学习中把课文中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 我觉得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杜甫的爱国情怀, 全诗通过一个“喜”来反应。如何让农村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自己祖国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让学生观察诗中的图来体会, 接着让他们读中体会, 读中感悟。这样, 学生们自然就感悟到了诗人的情感, 同时自己也深深受到感动。

上一篇:时间压力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