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压力

2024-10-06

时间压力(共6篇)

时间压力 篇1

1 问题描述

2016年3月4日9时, 2016-1批某点火具在测试压力—时间时, 示波器输出如图1所示的压力信号, 不同于往常试验所得曲线, 观察图1发现压力信号上升后下降缓慢或未有下降, 连续测试5发, 所得压力信号输出曲线均如图1所示, 获取图1中压力信号的峰值及作用时间。所测数据不符合产品性能要求。

2 测试系统组成及测试原理

2.1 测试系统工作状态确认

上述问题出现后, 对测试系统进行现场检查, 检查情况如下:

(1) 此次试验用仪器、设备均检验合格 (具体见表1) 。

(2) 连接线路按图2所示连接正确可靠, 且各仪器有效接地。

(3) 仪器参数设置:智能雷管电参数测试仪 (简称发火仪) 参数设置:电流1.5A, 持续时间3ms;示波器参数设置:通道“1” (发火触发同步信号) 纵坐标1V/格, 横坐标1ms/格;通道“2” (压力信号) 纵坐标500mV/格;稳压稳流直流电源参数设置:24V电压。各仪器参数设置符合点火具验收规范及操作规程。

(4) 压力罐完好无损, 无泄漏现象。

2.2 测试原理

(1) 测试原理:如图2所示对装在5ml压力罐内的产品 (即点火具) 施加1.5A、3ms的直流电流, 产品发火, 产生的气体作用在传感器上, 使其输出一个和压力变化相对应的电压信号, 示波器接收、转换后以图形的方形式输出此电压信号 (如图3) 。

(2) 压力 (P) :读取图3中的电压值△U, 因压力 (P) 与电压值 (△U) 成线性关系, 即P=△U/比例因子, 得到产品作用后产生的最大压力值P。

(3) 时间 (t) :读取图3中△t, 即为点火具点火到最大压力值的时间。

3 原因分析

经对测试系统现场检查及其工作原理、线路连接的分析了解可知, 导致测试系统压力信号输出异常的原因有:

(1) HP54602B示波器输出信号失真;

(2) 07092111传感器信号传递失真;

(3) 2016-1批点火具发火后产生的压力不足而导致曲线异常。

为确定点火具点火压力-时间曲线异常的具体原因, 进行了试验排查, 设定试验方案如下:

在保持原有测试系统状态即线路连接、仪器参数设置不变的基础上:

方案一:更换示波器:用TDS3034C示波器替代HP54602B示波器, 取2016-1批点火具进行试验, 连续测试发20, 测试曲线均如图1所示, 试验结果不符合产品性能指标要求。

方案二:更换传感器:将检验合格且同量程同精度等级的091110115传感器接入测试系统, 取2016-1批点火具进行试验, 连续测试20发, 测试曲线均如图4所示。试验结果符合产品性能指标要求。

方案三:更换点火具批次:取已经验收合格的2015-3批点火具进行试验, 连续测试20发, 测试曲线均如图1所示, 试验结果均不符合产品性能指标要求。

综合以上三种方案的试验结果可知: (1) 更换示波器, 输出曲线显示仍旧异常, 因此可排除试验时HP54602B示波器输出失真的情况; (2) 更换传感器, 测试曲线显示正常, 因此07092111传感器是否正常工作有待进一步确定; (3) 更换验收合格的2015-3批点火具进行试验, 示波器输出曲线仍异常, 从而可排除2016-1批点火具输出压力不足而导致曲线异常的情况。

将07092111、091110115两个传感器再次检测, 全自动智能压力校验仪检验过程如图5所示, 检验结果两个传感器均合格, 且符合0.5级的精度等级。仔细观察图5, 发现在2MPa校验点处压力趋于平缓且此过程保持有约 (1~2) S的时间, 其它校验点4 (6、8、10) MPa处亦存在此现象。考虑到点火具发火时产生的最大压力是一个瞬间值, 且从点火到产生最大压力值的时间不超过3ms。对比传感器校验过程与试验过程发现:压力产生及其持续时间长短存在差异, 由此当传感器因多次使用而响应迟滞时, 就会出现这种曲线异常的情况, 且因工厂现有检测技术有限, 不能对传感器响应时间进行检测, 因此传感器仍有可能被检验合格, 而这种状态的传感器应用于生产试验时, 此时所得到的试验曲线失真。

查阅传感器使用记录, 传感器于2015年6月检测合格后用于压力-时间曲线测试试验, 其检定周期为6个月/1次, 2015年11月再次检测合格, 至2016年3月4日, 已经多次用于试验。因传感器为精密仪器, 其响应时间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有增大的趋势, 当响应时间增大到临近或超过点火具点火到最大压力的时间时, 传感器测试信号失真, 直接导致示波器输出曲线失真。

4 结论

点火具点火压力—时间测试时出现输出曲线异常问题, 其原因是压力传感器多次使用后, 响应迟滞, 信号传递失真。

5 采取措施

因工厂生产试验需要, 但现有检测技术有限, 无法及时发现传感器响应迟滞的情况发生, 为确保试验的正常进行, 试验结果正确、可靠, 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控制:

(1) 根据传感器使用次数定期更换传感器或当试验数据压力值 (P) 呈现逐渐下降趋势时, 立即更换传感器。

(2) 加强对传感器作用原理的了解和认知, 合理使用传感器。

同时希望工厂更新试验设备, 引进先进检测技术, 从而及时发现、有效防范同类问题的发生。

摘要:通过对测试某点火具点火压力—时间时出现的输出曲线异常问题进行分析、试验, 得出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传感器多次使用后, 响应迟滞, 信号传递失真。然后, 根据问题原因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曲线异常,传感器,响应迟滞

参考文献

[1]王凯民, 张学舜.火工品工程设计与试验[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

[2]GJB5309.24-2004火工品试验方法第24部分:点火压力—时间曲线测定[Z].

[3]压力变送器检定规程 (JJG882-2004) [S].

[4]刘靳, 刘笃仁, 韩保君.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技术 (第三版) [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3.

时间压力 篇2

关键词:时间压力;观察成本;风险决策

决策活动是人类的最基本活动。我们几乎每天都面临决策。由于决策影响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决策过程中又带有不确定性风险。因此。风险决策行为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管理学、行为科学与心理学研究的焦点问题。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信息作为一种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获得信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进行决策的时间越来越少,更多的决策对时间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研究时间压力下。具有信息观察成本的风险决策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

决策中的时间压力通常包括两种含义:一种指真正的时间压力,另一种指时间机会成本压力。时间压力定义为“决策者感觉完成任务的期限越来越紧迫而形成的焦虑程度”,形成所谓的时间压力的条件是:在决策进行之前,可用的时间少于正常完成一项任务的时间。时间压力通常还定义为对决策者做出判断和决策所需资源的一种限制条件。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压力同严格的最终期限联系得不是那么多。而常常是同延迟决策的潜在机会成本相关联。即时间机会成本,在时间机会成本下的压力被称为时间机会成本压力。因此,时间机会成本压力不是决策过程中真正的时间威胁,而是决策者因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的成本或损失。或随着可用时间的流逝决策者所付出的成本损失。相比真实的时间压力。机会成本时间压力更接近现实生活。时间机会成本压力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常见。除了概念上的定义以外。时间压力的操作定义如下:以决策实验中选取低于平均时间一个标准差的值作为低时间压力情形下的决策时间,平均时间的50%的值作为高时间压力情形的决策时间。

时间压力对决策者决策行为的影响是显著的。通过对决策者决策模型进一步加入时间因素,其风险偏好在不同的时间压力下会呈现非理性,因而传统理论的偏好和理性假设将不再是决定所有决策者行为的最终因素,时间压力以及个体素质也成为影响决策者决策行为和最终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时间因素存在于决策者的整个行为决策过程中,而且时间也是不能忽视的约束因素和影响变量。个体做出决策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花费无穷尽的时间去仔细衡量各种影响因素,也不允许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搜寻所有的信息,从而导致个体不可能有充分的时间做出绝对正确的决策。首先,时间压力对决策的作用不是简单直线型的,情绪状态、信息加工策略和任务结构等因素都能决定时间压力对于决策的影响趋势。其次。时间压力迫使个体分出一部分智力资源来监控时间进程,必然导致可用于分析思考的认知资源减少,从而促使个体调整策略以加快任务完成的速度。如果加速决策获得的时间能够用在其他方面,那么加速将是合算的,而速度慢可能会损失一些机会,也可能会导致自我强加的时间压力。

时间压力导致决策者信息加工和决策策略的改变。决策者在时间压力下信息加工方式的改变大致可归纳为三种:加速、过滤选择信息和转换信息搜寻模式。时间压力会明显的降低决策质量,并且决策质量的降低程度与使用什么样的决策策略有关。人们选择策略的变化依赖于时间压力的大小。个体的推断策略与时间和知识的限制条件有关,词典策略能够很好地描述时间压力下的推断。该策略首先确定最重要的属性。然后在该属性上比较各选项间的差异,并选出在该属性上最好的选项。如果无法就此属性区分选项的优劣,则继续在次重要的属性上进行比较,以此类推,直到选项被选取为止。与无时间限制条件相比,时间压力导致决策者明显地使用了较少的信息,而且花在每一个信息上的平均时间也较少,这验证了加速策略的运用。加速策略是个体应对时间压力和时间限制时使用最多的一种策略。实际生活中,许多决策需要在短期内完成。即决策中存在时间压力。有时间压力时。决策者的情绪会更加焦虑,而且更积极的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做出决策。由于时间压力的存在,决策者更倾向于使用基于属性的搜索策略。在无时间压力情形中,决策者常常采用以选项为主的信息搜索策略,即时间压力导致决策者的选择策略从基于选项的搜索策略转换为基于属性的搜索策略。所谓以选项为主的搜索策略是指决策者针对某一选项的各个属性加以查看和全面了解后,再对下一个选项进行同样的考察,以期提高决策的质量。所谓以属性为主的搜索策略是指决策者针对某一特定属性进行信息搜索并比较该属性的属性值在各个选项间的差异后,再比较下一个属性的属性值在各个选项间的差异。决策者在面临时间压力时,最常见的反应是从难以执行的补偿性策略转换为较不费力的非补偿性策略来简化选择任务。补偿性决策策略强调每一个选项的所有属性之间有替代和互补效应,非补偿性决策策略强调每一个选项的所有属性之间没有替代和互补效应。补偿性策略是指决策者在信息搜索过程中会对每个选项的所有属性信息进行考察。在同一选项的不同属性间,一个属性的优势可以弥补其他属性的不足,然后对所有选项进行综合比较,得出决策结果。

信息观察成本对决策者决策行为的影响也是显著的。伊利诺伊大学贝克曼学院,人性因素系教授Wai-Tat FU在2006年发表文章,使用Map-navigation Task实验给出了人们信息搜寻成本及其收益之间的关系,实验证明人们面临具有信息成本的决策情境时,会在信息搜寻的成本和收益之间做一个权衡,而不是传统理论认为的人们会在信息搜寻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候停止信息搜寻。人们的决策中的搜寻的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一个度。过少的信息难以作出决策,过多的信息反而不利,增加信息甄别和选择成本。个人在决策中选择什么样的信息,并根据信息作出什么样的决策取决于对信息的感知成本和感知收益。

在许多特定决策情境中,决策信息观察成本和时间压力存在交互作用。尽管还没有见到专门研究时间压力和信息观察成本对决策行为影响的成果,但在一些决策情境中,已证明决策信息观察成本和时间压力存在交互作用。当决策需要获取信息时人们需要承受时间上的等候压力,决策制定和自我控制行为都可能依赖于决策结果和信息成本。策略选择依赖信息成本,成本的高低导致策略的变化。时间压力条件下的决策中。对压力的反映也取决于不同的信息成本,不同的时间压力和信息成本下决策者的策略会发生变化。

信息搜索是决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来说,人们为了避免决策的盲目性与不确定性,总要搜索一定的决策信息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决策任务的信息并不是同时的完全的呈现出来。秘书问题就是这样的。经典秘书问题的决策情境是:要聘请一名秘书。有n人来面试。每次面试一人。面试过后便要即时决定聘不聘他。如果当时决定不聘他,以后便不能再聘。问凭什么策略,才使选到最适合担任秘书的人的机率最大?此问题是一个何时停止信息搜寻的问题。经典秘书问题的特点如下:(1)决策收益要么是1(选择到最佳人选),要么是0(没选择到最佳人选)。(2)观察信息不需要成本。(3)决策者没有真正的时间压力或时间机会成本压力。人们关于经典秘书问题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经典秘书问题的这些条件限制阻碍其研究结果的推广和应用,而在一般秘书问题中,决策者的决策收益是其所选选项绝对排序a的函数,同时观察信息需要成本,决策中可能存在真正的时间压力或时间机会成本压力。一般秘书问题和现实和生活中的真实决策情境比较接近,因此,一直得到相关学者的研究和重视。同时相关研究进一步指出,考虑时间压力和观察成本的秘书问题研究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和研究价值,非常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时间-压力法灌装机构控制系统 篇3

时间 - 压力法是以一种更为先进的灌装计量方式,分装液体计量通过时间和液体的流速来确定,液体通道均为管道式,且无死角、无摩擦处、无产生微粒处,可实现在线清洗和在线灭菌[1]。药品灌装应符合GMP对灌装精度、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笔者在参照国内、外对时间 - 压力法灌装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通用监控系统( Monitor and Control Generated System,MCGS) 组态软件平台,采用S7-200 PLC( PLC控制具有程序简单、使用方便及安全可靠等优点[2]) 设计开发时间 - 压力法直线式全自动灌装机控制系统。

1 时间 - 压力法灌装机工艺流程与控制要求

1. 1时间 - 压力法工作原理

时间 - 压力法灌装原理如图1所示。

以灌装针头所在水平面为基准面,根据伯努利方程有:

式中g———重力加速度,9. 8 m/s2;

h———灌装针头所在截面与缓冲罐液面所在截面的高度差,m;

p1、p2———缓冲罐内和灌装针口处的压力,Pa;

u1、u2———缓冲罐液面处和灌装针口处的药液流速,m/s;

We———外界向系统输入的能量;

Z1———灌装针头所在截面与水平面的高度差,m;

Z2———缓冲罐液面所在截面与水平面的高度差,m;

ρ———药液密度,kg / m3;

Σhf———损失压头。

保持缓冲罐内与灌装针口处的压力差Δp = p1+ ρgh - p2恒定,即压力稳定,此时管道内的液体流速是恒定的,在管口处单位时间流出的液体量是相等的。因此,对于特定的灌装剂量,只需控制灌装时间即可。

要保证压差Δp恒定,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一是通过PID控制保持缓冲罐中药液的液位恒定; 二是当不再进液,液位下降时,通过打开氮气进口阀门补充氮气,以保证压差不变,直至罐内药液完全被灌装完毕。

1. 2 工艺流程

时间 - 压力法灌装机的组成如图2所示。在时间 - 压力法灌装机上方有一个恒压缓冲罐,此罐内设有液位传感器,其信号传至PLC后,由PLC进行PID控制进液阀的开度,从而控制药液流入缓冲罐的流速,使液位保持稳定。当药液进液停止时,打开氮气进气阀,压力信号由压力传感器传送给PLC,PLC通过PID运算控制氮气进气阀开度,使缓冲罐内的压力保持恒定。缓冲罐连接有16个灌装头,灌装头由隔膜阀控制,通过控制隔膜阀的开启时间,达到控制灌装剂剂量的目的。其灌装精度由精选的优质元件和PLC编程软件保证。传送带电动机由变频器控制,在灌装进口处设置一个光纤传感器,用于检测进瓶的个数,当检测到16个时,传送带电动机停止,出瓶处气缸伸出并挡住空罐装瓶,随后进瓶处气缸也伸出不再进瓶。此时,灌装头下降并伸入瓶内,灌装头上的隔膜阀打开,由PLC控制隔膜阀的开启时间,灌装过程属于动态过程,在此期间灌装头的上升速度通过PLC发出的脉冲数控制伺服电机转速来实现。灌装结束后,灌装头加速上升,出瓶处气缸缩回,传送带电动机开始工作,进瓶处气缸也缩回,光纤传感器开始检测进瓶个数并循环以上过程。

1. 3 控制要求

时间 - 压力法灌装机的控制,要求既要实现整个灌装过程的自动控制,还要实现各环节的手动控制,同时也可以进行两者间的自动切换,其中手动控制主要用于设备的检修与维保; 通过PID算法能够实现缓冲罐液位和压力的自控与灌装时间的高精度控制,以保证灌装误差在±1% 内; 当系统的某一部分出现故障时( 如液位不到、压力过低或过高) ,PLC能对它们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操作界面指示报警,指明报警类型; 实时参数传送至监控计算机,并可通过计算机进行参数设定; 实时显示参数的在线趋势与各阀门的开关状态; 在上位机中通过图形操作界面与多层菜单,能够选择各种操作功能,包括设置限值、采样时间、显示或打印过程数据等。

2 灌装机各参数的设计计算

本设计以灌装10m L纯净水为例进行各种参数的计算与确定。

2. 1 灌装周期

本例中,直线型灌装机的生产能力用下式计算:

式中a———灌装机的头数,16头;

Q———灌装生产能力,18 000瓶 / h;

T———灌装周期( 此处计算得T = 3. 2s) ,s。

2. 2 灌装针头内径

设灌装针头的内径为d,其截面积药液在灌装针内的流动速度u =V/A( 其中V为流经针内任一截面上药液的体积流量) ,则:

式中G———每瓶灌装药液的质量,kg /瓶;

Qmax———灌装的最大生产能力,18 000瓶/h;

W———单位时间内流经针内任一截面的药液质量,kg /s;

ρ———药液密度,kg / m3。

流速u一般根据经验选取,流速增大,管径减小,虽然材料消耗和基建投资减少,但增大了流体的动力消耗,操作费用相应提高,因此在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取。笔者结合实际情况选取流速为2m/s,根据体积流量V和流速u计算出针头内径为1. 4mm。考虑到灌装过程中灌装时间与灌装周期不同,而且由于求解直径是建立在连续灌装的基础上,实际直径应大于此值,根据工程手册选择合适的管径,故确定灌装针内径为3. 0mm。

2. 3 缓冲罐高度

时间 - 压力法灌装机药液的流速主要由高位缓冲罐的位能确定,当流速一定时,可由流体力学中能量守恒的伯努利方程式来求得缓冲罐内的高度( 该高度为药液的液面到灌装台的高度) 。本设计是当药液的液位保持不变时,罐内压力为常压,取缓冲罐液面为截面1-1,针头出口的内截面为截面2-2,在截面1-1到截面2-2之间列伯努利方程:

本设计中包括针头、隔膜阀、软管、输送导管的直管阻力损失hf和它们之间的局部阻力损失hj。由设计参数和工艺流程图可知u1= 0,Z2= 0, We= 0,u2= 2m / s,p1= 0,p2= 0,Σhf= 6. 93J / kg; 经计算缓冲罐的高度Z1= 0. 91m。

以纯净水为例,纯净水粘度较小,设计时缓冲罐内的压力为常压。在实际生产中,药液的粘度一般大于水的粘度,特别是粘度较大的药液,为了达到一定的灌装流速,需向缓冲罐中通入氮气来增加缓冲罐内的压力以保证灌装的顺利进行。

2. 4 灌装时间

药液灌装方式包括: 短管灌装、长管灌装和动态灌装。动态灌装是指在灌装过程中,管口与容器内液面始终保持很小的距离,提高了灌装的稳定性。本设计即采用动态灌装法[3]。

设δ为灌装针头出口与灌装瓶内液面始终保持的距离( 5mm) ,因此灌装δ高度的液体管口流体可视为自由出流状态,此时药液体积流量是一个常量,为分析和计算方便,先将容器的灌装高度L分为n段( n为L / δ整数值) ,剩余高度L - n×δ为第n + 1段。则在任意第i段( 1≤i≤n) ,灌装针头口药液的体积流量为:

式中A0———灌装针头口流通截面积,7×10- 6 m2;

C———流量系数,近似取0. 41;

Z———缓冲液面至灌装瓶底部距离,0. 91m。

因此,n段液料灌装总时间t1的计算式为:

其中,Ab为灌装瓶内横截面积,本设计中取值为2. 54×10- 4m2。

第n + 1段灌液时间t2的计算式为:

其中,L为总灌装高度。

根据式( 8) 、( 9) 可得: 灌液时间t为t1和t2 之和,经计算本设计中的灌装时间约为0. 8s。

3 PLC 控制系统

3. 1 硬件部分

时间 - 压力法药液灌装控制系统由一个控制箱、PLC、液位控制系统、压力控制系统、气缸控制系统、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电源系统和MCGS组态操作系统组成。时间 - 压力法药液灌装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采用S7-200 PLC[4],其CPU226具有6个高速计 数器,编程软件 采用Step7-Micro / Win4. 0[5]。

压力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均选用扩散硅传感器,其输出信号通过滤波、放大后,经模拟量I/O模块EM235转换,实现与PLC的连接,PLC通过PID算法控制缓冲罐内的压力与液位。

伺服电机定位精度较高,可达到0. 001mm, 因此选用伺服电机来控制灌装针头的垂直运动[6]。本设计的伺服电机和伺服驱动器选用A5系列MSMD022G1U和MADHT1507E,S7-200PLC通过高速脉冲串输出PTO的脉冲数来控制伺服电机,实现精确定位[7]。

组态软件采用MCGS,通过PC /PPI电缆将串行口与PLC连接,实现对运行系统的实时监控。

3. 2 软件部分

根据灌装过程的控制要求,控制系统设计了59个输入端口和33个输出端口。

I / O输入的分配包括: I0. 0,启动按钮; I0. 1, 停止按钮; I0. 2,急停; I0. 3,消铃; I0. 4,自动按钮; I0. 5,手动按钮; I0. 6,进液阀开启按钮; I0. 7,进液阀关闭按钮; I1. 0,压力控制开启按钮; I1. 1,压力控制关闭按钮; I1. 2,清洗启动按钮; I1. 3,清洗关闭按钮; I1. 4,计数器清零; I1. 5,计数器光电开关; I1. 6,气缸A中A1位置磁 - 电式接近开关; I1. 7,气缸A中A2位置磁 - 电式接近开关; I2. 0, 气缸B中B1位置磁 - 电式接近开关; I2. 1,气缸B中B2位置磁 - 电式接近开关; I2. 2,手动传送带电机停止按钮; I2. 3,手动传动带电机起动按钮; I2. 4,手动伺服电机启动按钮; I2. 5,手动伺服电机停止按钮; I2. 6,手动伺服电机上升按钮; I2. 7,手动伺服电机下降按钮; I3. 0,手动气缸A, B开启按钮; I3. 1,灌装电动隔膜阀手动控制开启总按钮; I3. 2,灌装电动隔膜阀手动控制关闭总按钮; I3. 3 ~ I5. 2,手动控制灌装阀1#~ 16#开启按钮; I5. 3 ~ I7. 2,手动控制灌装阀1#~ 16#关闭按钮。

I / O输出分配包括: Q0. 0,控制伺服电机转速; Q0. 1,控制伺服电机转动方向; Q0. 2,脉冲输出结束提示; Q0. 3,故障响铃; Q0. 4,储液罐低压力报警指示灯; Q0. 5,储液罐高压力报警指示灯; Q0. 6,进液电磁阀; Q0. 7,氮气进气口电磁阀; Q1. 0,氮气出气口电磁阀; Q1. 1,氮气通道电磁阀; Q1. 2,清洗液进液电磁阀; Q1. 3,传动带电机起动; Q1. 4,传送带电机停止运动; Q1. 5电磁线圈,控制气缸A伸出; Q1. 6电磁线圈,控制气缸A退回; Q1. 7电磁线圈,控制气缸B伸出; Q2. 0电磁线圈,控制气缸B退回; Q2. 1 ~ Q4. 0,控制灌装阀的1#~ 16#开关。

S7-200PLC支持梯形图、语句表和功能块图3种编程语言,梯形图采用因果关系来描述系统发生的条件和结果,由若干个“网络”组成,使用方便、修改灵活且形象直观,因此本控制系统采用梯形图进行编程。

4 垂直运动伺服电机控制

4. 1脉冲输出控制模式

CPU226配置有高速脉冲输出功能,主要有高速脉冲串 输出 ( PTO) 和宽度可 调脉冲输 出 ( PWM) 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的最大脉冲输出频率为100k Hz。在PTO方式中,PLC可生成50% 占空比脉冲串,可用于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的速度和位置控制,本设计中伺服电机位置控制选用的即为PTO方式。

控制过程中伺服驱动器工作位脉冲 + 方向模式,Q0. 0发送脉冲信号控制伺服电机转速,Q0. 1发送方向信号控制伺服电机的转动方向。高速脉冲串输出方式的位置控制原理如图3所示。

4. 2 软件部分

4. 2. 1 电子齿轮比的设定

本设计所选的伺服电机MSMD额定功率为200W,额定转速为3 000r / min,旋转编码器为20位,电子齿轮比范围为1 /1000 ~ 1000,S7-200PTO最大脉冲输出频率为100k Hz。根据105×CMX/CDV= 3000/60×1048576,并结合实际,本设计将电子齿轮比CMX/ CDV设定为550。

4. 2. 2 灌装针头垂直运动过程控制

灌装头上升和下降的运动过程有所不同。灌装针头下降的运动过程是: 先加速再匀速运动最后减速至停止; 由于灌装过程采用的是动态灌装, 故上升的过程比较复杂,隔膜阀打开时就开始上升运动,从隔膜阀打开到关闭,灌装针头上升的高度正好与灌装的高度相等,这段时间内的速度是一定的; 灌装完毕后,再加速运动,然后匀速最后加速到设定高度,所以上升过程经历了两次加速运动,两段匀速运动和一次减速运动。具体运动过程如图4、5所示。灌装针头上升过程控制梯形图如图6所示。



5 监控系统软件

MCGS组态软件可以快速构造并生成计算机监控系统,能够在各种32位Windows平台上运行,通过对现场数据的采集处理,以动画显示、报警处理、流程控制、实时曲线、历史曲线及报表输出等多种方式向用户提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案。

运用MCGS可以实现利用设备构件、动画构件和策略构件建立灌装机工艺流程画面,通用改变颜色或动画效果表明被控对象的启停,创建数据显示信息库; 根据灌装程序来设定各个设备的运行参数,将各参数下载到PLC中,并从PLC中读取现场数据; 实时记录各工艺参数,及时绘出灌装过程缓冲罐的液位和压力以及灌装时间的实时曲线和历史曲线,同时将历史数据保存以便参考与工艺优化; 该组态软件还设计实现了故障信号的实时报警、记录和处理。时间 - 压力法灌装机监控主画面如图7所示。

6 结束语

笔者采用时间 - 压力法的计量形式,简化了灌装机的灌装结构,不仅提高了生成率,而且实现了在线清洗和在线灭菌过程。在灌装过程中采用动态灌装法,对现有的灌装方法进行取长补短,提高了灌装过程的稳定性。通过PLC与MCGS的结合使用,不仅使操作方便快捷,也使得整个灌装控制过程实现了可视化,方便用户更好地监控整个灌装过程。

参考文献

[1]张文明.全自动液体灌装机[J].机电一体化,2006,(6):46~49.

[2]童伦伟.时间-压力法定量灌装技术特点[J].机电信息,2005,(24):37~38.

[3]李明,李丽娟,杨松,等.全自动液体定量灌装机控制系统设计[J].包装工程,2013,34(5):78~85.

[4]刘丁丁,谭保辉,冯志华,等.等压及常压灌装阀灌装时间的分析计算[J].苏州大学学报,2012,32(4):33~39.

[5]杨厚川,祖先锋,张冬冬,等.西门子S7-200 PLC编程速学与快速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6]王传丽,于颖,吕少华.基于PLC的药品冷冻燥控制系统的研究[J].化工时刊,2012,26(10):7~9.

时间压力 篇4

首先,在研发实践中,任务的严格时间限制以及任务的高不确定性都会引发时间压力[2 - 3]。时间压力会影响团队中个体的行为决策,更重要的是会对群体以及团队行为产生影响。任务时间压力已经成为影响团队过程以及团队绩效的重要因素[4]。当前,关于时间压力对群体决策质量以及绩效影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一致的研究结论。有的研究认为时间压力会导致决策质量降低、损害团队绩效[5], 也有研究认为时间压力会提高决策质量并促进团队协作进而提升团队绩效[6],还有一些研究认为时间压力对决策质量和团队绩效的影响带有层级性,即: 过高或过低的时间压力都不利于决策质量和绩效的提高,中等程度的时间压力最有利于决策质量及绩效的提高[7 - 8]。

其次,时间个性差异会影响团队内个体与时间相关的行为,进而给团队过程与绩效带来影响[9]。 Zimbardo和Boyd[10]指出,具有不同时间个性的成员相互组合起来,团队中更容易出现争论、误解以及冲突,特别是在那些需要成员间频繁互动的思想整合与创新性活动中。一方面,团队内时间视野方面的差异容易导致关于任务观点的争论及冲突进而对团队创新产生积极影响[11],这种类型的时间个性差异会使团队成员间形成基于共同任务的不同解释性偏差[12],这有利于有价值的信息或创新性思想的涌现[13],因而也有利于提升团队成果的创新程度; 另一方面,Mohammed等[14]则认为团队成员在时间紧迫感方面的时间个性差异更容易导致误解和严重的关系冲突,进而造成对团队创新的负面影响。

以往研究表明,时间压力以及时间个性差异都对团队绩效或创新具有重要影响,但都仅限于对各自直接效应的探讨,对影响团队绩效的时间要素研究缺乏整体性视角,对时间要素影响团队绩效的过程机制也缺乏更深入的机理分析。由于团队行为是在情境因素和特征因素共同起作用的互动过程中发生的,因此我们认为,探讨时间要素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既不能忽视作为团队情境要素的时间压力,也不能忽视作为团队特征要素的时间个性差异,综合考虑这两者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 对于在时间维度上深化团队差异研究以及从时间管理的角度促进研发团队创新分别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理论推导与研究假设

1. 1时间个性差异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

在创新型任务情境下,团队成员的认知特征与情感特征对高不确定性任务的执行具有重要且不同的影响[15]。Francis - Smythe和Robertson[16]认为,时间个性是一个集合个体的时间意识、计划性、准时性、多重性和紧迫感等认知与情感特征的综合指标。 例如,时间紧迫感体现了个体面对要处理事务时的紧迫感,即在生活中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这种特征更多地表现为个体与生俱来的时间情感特征; 而计划性、准时性和多重性( 个体同时驾驭多个任务的能力) 则被视为与任务内在时间要求相关的、可经后天训练而形成时间认知特征。研究表明,与工作高相关的团队认知差异往往对绩效有积极影响[17 - 18],而与工作低相关的团队情感差异则对绩效具有消极影响[19 - 20]。因此可以推断,与工作高相关的时间认知特征差异会促进研发团队创新绩效; 而与工作低相关的时间情感特征差异则会损害团队创新程绩效。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1: 时间个性差异能够影响研发团队创新绩效

H1a: 时间认知特征差异会促进研发团队创新绩效

H1b: 时间情感特征差异会损害研发团队创新绩效

1. 2时间压力对时间个性差异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间关系的调节效应

在以往研究中,既存在时间压力促进团队绩效的研究结论[5],也存在时间压力损害团队绩效的结论[6],更多地研究者则接受时间压力与团队绩效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的研究结论,即适度的、中等程度的时间压力有益于团队创新或绩效,过低或过高的时间压力则会产生负面影响[7 - 8]。然而,如何界定 “适度”的、能够发挥激励作用的时间压力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具有不同特质的团队承受压力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别,有经验的团队往往比那些缺乏经验的新团队在处理困难任务时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因此不难理解,以往研究忽略团队特征要素去考察时间压力对团队绩效的直接影响往往会得出一些不一致的结论。

更重要的是,现有研究缺乏对各类时间要素共同影响团队绩效的机理构建和分析。我们在考察时间要素对团队绩效的影响时,既要考虑各类时间要素的协同效应,也要分析协同效应的产生机理。时间压力是任务时间限制作用于团队整体的情境变量, 而情境因素所产生的效应的本质是对团队过程的调节而非对团队结果的直接影响。因此,时间压力这类情境要素对时间个性差异等特征要素与团队绩效等结果变量间关系的调节效应,而非其对团队绩效的直接效应,更具有理论解释力。此外,由于时间认知特征差异与时间情感特征差异影响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关系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时间压力的调节效应也应当区分这两种不同的影响关系分别进行分析。

首先,就时间认知特征差异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而言,当团队整体感受到的时间压力较小时,意味着团队成员不用担心在规定期限内完不成任务,他们可以更多地去关注和探讨那些与工作或任务本身相关的时间认知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深层次的任务认知差异,时间认知特征差异会更好地促进团队合作进而提升研发团队创新绩效; 而当时间压力较大时,团队成员开始担心在规定期限内完不成任务,他们会尽量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自己需要独自承担责任的 “份内”工作上,而不愿意把时间 “浪费”在与其他成员就任务内容的不同见解的争辩上,团队合作水平也因此降低,时间认知特征差异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会下降。

其次,就时间情感特征差异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而言,当团队整体时间压力较小时, 团队成员可以比较从容地开展任务交流,在频繁地互动中彼此间的时间情感特征差异也会更多地得到关注,这种与任务低相关的差异对研发团队绩效的阻碍作用也就越明显; 而当时间压力较大时,团队成员由于感到时间不够用会更多地忽略彼此间与工作或任务执行无关的时间情感差异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对立或冲突,时间情感特征差异损害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程度也越弱。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以下假设:

H2: 时间压力对时间个性差异影响知识团队创新的过程具有调节效应

H2a: 时间压力较小时,时间认知特征差异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较强; 时间压力较大时,时间认知特征差异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较弱

H2b: 时间压力较小时,时间情感特征差异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阻碍作用较强; 时间压力较大时,时间情感特征差异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阻碍作用较弱

基于以上理论推导及研究假设,提出本研究的理论模型,见图1。

2研究方法

2.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首先向上海的6家企业的研发人员发放试测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1份。其后,向上海、天津、深圳等地的32家企业的研发团队发放正式问卷160套( 每套问卷对应一个不少于3人的独立团队,由各团队成员填写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118套( 共412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3. 7% 。

2.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问卷设计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分别对5家企业的10名员工采用焦点小组( focus group) 方法进行了深度会谈,充分了解研究变量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形式,结合现有理论和有关量表自行开发各变量的测量题项,初步设计问卷; 第二步,为了检验问卷在文字措辞、语义表达、研究构思、题目代表性和区分度等方面的质量,邀请10位企业管理专业的博士生和5位企业人员进行问卷设计讨论, 根据讨论结果剔除并修改一些表达不清和存在歧义的题目,形成试测问卷; 第三步,在上海选取6家企业发放试测问卷; 第四步,根据试测情况删除和调整部分题项,确定正式问卷。除个人基本信息和企业基本信息外,问卷题项全部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

本研究所用测量工具包括有关时间压力、时间个性差异及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内容。时间个性差异量表借鉴并发展了有关时间个性研究中的测量题项,包括时间认知特征差异的3个题项和时间情感差异的2个题项; 团队冲突的测量采用Jehn[21]等使用的量表,其中包括任务冲突的4个题项与关系冲突的5个题项,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 899与0. 886。对团队创新的测量根据团队创新与知识创新的相关研究成果[11],总结出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3个题项[22]。

2. 3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11. 0、结构方程建模软件LISREL 8. 70。主要包括如下分析程序: 对时间压力、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验证时间压力对时间个性差异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间关系的调节效应。

3研究结果

3. 1时间个性差异、时间压力的结构分析( 1) 时间压力

( 1) 时间压力

基于以往时间压力相关研究,总结出9个初始题项编入试测问卷。以试测样本( n = 81) 为基础,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方差最大旋转方法,对时间压力问卷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 表1) ,得到一个因子,解释了80. 32% 的方差变异。试测结果删除4个题项后,在正式问卷中保留5个题项。例如 “我们团队由于时间约束严而存在畏难情绪”, “我们团队因时间约束严而气氛紧张” 等。正式问卷中采用7点量表,选项 “非常小” 记为1分,选项 “非常大”记为7分,分数越高代表团队所承受的时间压力越大。在正式研究样本( n = 412) 中,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对时间压力量表进行了构思效度检验, 表2显示的研究结果支持了时间压力量表的构思效度。

( 2) 时间个性差异

根据Francis - smythe等[16]的时间个性问卷及团队差异相关理论,本文将时间个性特征聚合为二个关键维度( 时间认知特征、时间情感特征) 并编制问卷。以试测样本( n = 81) 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方差最大旋转,对时间个性差异问卷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 表1) ,得到了时间个性差异的两个因子: 时间认知特征差异和时间情感特征差异,这两个因子分别解释了34. 66% 和28. 87% 的方差变异,累计后共解释了63. 53% 的方差变异。试测结果删除因素荷重较低的题项后形成正式问卷的5个题项。在正式研究样本( n = 412) 中,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对上述时间个性差异量表进行了构思效度检验,表2显示的研究结果支持了时间个性差异的构思效度。

( 3) 研发团队创新绩效

根据团队创新与知识创新的相关研究成果[11,22], 本文总结出5条关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内涵描述, 并形成试测问卷。以试测样本( n = 81) 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方差最大旋转,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表1) ,得到一个因子,解释了82. 86% 的方差变异。最后对试测结果进行筛选后保留3个题项形成正式问卷。在正式研究样本( n =412) 中,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对上述团队创新量表进行了构思效度检验,表2显示的研究结果支持了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构思效度。

3. 2团队层面数据的整合检验

由于本文各变量均为团队层面变量,而测量都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的,因此需要将个体对各题项的评分加总为团队层面的数据,但需要对各变量的组间变异和同质性进行检验,用以分析团队成员评价间的一致性[23]。本文采用反映团队内个体评分一致性程度的指标rwg针对各变量来自正式问卷的数据进行整合加总的合理性验证[24]。表4的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 维度) F检验值均在0. 01水平上显著,rwg也都高于0. 70,满足进行团队层面数据加总的条件。

注: **p < 0. 01。

3. 3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问卷数据整合后形成团队层面样本共118个, 各主要变量的均值、标准差、Pearson相关系数以及量表的信度系数如表4所示。通过观察部分相关系数可知: 时间认知特征差异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正相关,时间情感特征差异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负相关,时间压力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没有显著相关。

注: * p < 0. 05,**p < 0. 01; 对角线上的斜体数字为各变量信度系数。

3. 4关于时间个性差异影响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假设检验

本研究使用团队层面加总后的数据进行时间个性差异对知识团队创新的回归分析。表5的统计信息显示,在时间个性差异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模型中,时间认知特征差异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 β = 0. 323,P < 0. 001) ,时间情感特征差异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显著负相关 ( β = - 0. 194,P < 0. 01) 。并且,表5中所有的VIF都接近1,表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Dw系数都接近于2,表明自相关问题也不突出。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研发团队成员在时间认知特征上的差异对研发团队开发创新性方案方面具有积极影响,研发团队成员在时间情感特征上的差异则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具有消极影响。假设1得到验证。

注: * p < 0. 05; **p < 0. 01; ***p < 0. 001。

3. 5关于时间压力调节效应的假设检验

按照分步多元回归调节效应检验方法[25],时间压力对时间个性差异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间关系调节效应的检验步骤为: 首先,对时间个性差异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验证; 其次,将时间压力引入回归模型,考查其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 最后,对时间压力与时间个性差异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以上步骤用数学公式可以表达为:

在上述公式中,( 4) 式是( 3) 式的变形,RDTIP为研发团队创新绩效,TDco为时间认知特征差异, TDaf为时间情感特征差异,TP为时间压力。研发团队创新绩效( RDTIP ) 与时间认知特征差异( TDco) 的关系由回归系数 β0+ β3TP来刻画,研发团队创新绩效( RDTIP) 与时间情感特征差异( TDaf) 的关系由回归系数 β1+ β4TP来刻画,其中 β3、β4分别衡量了时间压力( TP) 对上述两个关系调节效应的大小。

基于以上调节效应分析步骤,我们进行以时间个性差异为自变量、时间压力为影响变量、研发团队创新绩效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表6。表6的数据显示,VIF值在1 - 5之间,多重共线性问题并不明显。Dw指数为1. 904,比较接近2,基本上可以判定不存在自相关问题。各步骤回归结果分析如下:

首先,在第一步回归中,解释变异量R2为14. 6% ,F值显著,表明时间个性差异对研发研发团队创新绩效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时间认知特征差异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显著( β = 0. 323,P < 0. 001) ,时间情感特征差异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同样显著( β = - 0. 194,P < 0. 05) ,这与关于时间个性差异影响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假设检验结果一致。

其次,在第二步回归中加入时间压力,解释变异量R2为15. 6% ,F值显著,但相对于第一步回归解释变异量的 ΔR2仅为1% ,表明时间压力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预测能力提高不多,时间压力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没有显著影响( β = - 0. 063,P > 0. 05) 。与第一步未引入时间压力时时间个性差异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 β 系数相比较,时间认知特征差异和时间情感特征差异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都降低了。

最后,在第三步回归中加入时间压力与时间个性差异的交互作用,解释变异量R2为25. 6% ,F值显著,相对于第二步回归解释变异量的 ΔR2为10% ,表明时间压力与时间个性差异的交互作用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预测能力明显提高。其中,时间压力与时间认知特征差异的交互作用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β = - 0. 207,P < 0. 01) ,时间压力与时间情感特征差异的交互作用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也显著( β = - 0. 268,P < 0. 01) ,表明时间压力对这两个关系的调节效应均显著。与第二步未引入交互作用前的时间认知特征差异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 β 系数相比较, 经交互作用后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方向变化并且更显著( β = - 0. 438,P < 0. 001) ,时间情感特征差异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变得不显著( β = - 0. 109,P > 0. 05) 。

注: * p < 0. 05; **p < 0. 01; ***p < 0. 001。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时间压力对时间个性差异影响团队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将时间压力分别按上下一个标准差分为高低两个群,分别以时间认知特征差异和时间情感特征差异为自变量,研发团队创新绩效为因变量,绘制趋势图以直观表示调节效应,见图2、图3。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时间认知特征差异的增大,时间压力小的研发团队的创新绩效呈上升趋势,而时间压力大的研发团队的创新绩效则呈下降趋势,这表明时间压力对时间认知特征差异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间的关系调节效应显著。而由图3则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情感特征差异的增大,研发团队呈创新绩效呈下降趋势,但时间压力大的研发团队的下降幅度较时间压力小的研发团队的下降幅度显著减小,这表明时间压力对时间情感特征差异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间的调节效应显著。假设2得到验证。

4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时间研究、团队差异及团队创新等相关研究成果,构建并检验了时间压力、时间个性差异及研发团队创新绩效之间的影响机制,主要形成以下结论:

首先,研发团队成员在时间认知特征上的差异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具有积极影响,研发团队成员在时间情感特征上的差异对团队创新绩效具有消极影响。这说明,当研发团队中与任务高相关的时间认知特征差异比较大时,团队成员间对任务时间的认知差异会促使团队成员对任务内容进行更加主动、 深入的探讨与辩论,团队互动及合作由此得到加强, 当然有利于提升团队任务解决方案的创新性。而当研发团队中与任务低相关的时间情感特征差异较大时,会造成彼此间关系紧张、情绪对立等状态,这会严重影响彼此间的正常交流与合作,研发团队创新绩效自然会受到消极影响。

其次,时间压力对时间个性差异影响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无论是时间认知特征差异还是时间情感特征差异,它们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均随时间压力变化而发生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验证时间压力对时间认知特征差异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时,随着时间压力的增大,时间认知特征差异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由正向变为负向, 这种变化超出了本研究在假设2中提出的时间认知特征差异的正向影响程度减弱的调节效应变化范围。这大概是因为,时间压力的的增大,在使团队成员仅专注于自身责任范围内的工作的同时也会使团队的合作水平下降,当团队合作水平下降到连团队正常交流机制如日常工作交接、任务通知与反馈等都受到损害时,时间认知特征差异的影响就表现为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阻碍作用。另外,尽管时间压力对这两种类型的时间个性差异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间关系的调节效应都显著,但就团队整体而言,时间个性差异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间的关系是否受时间压力的调节,还取决于这两种时间个性差异类型在整体差异中的对比情况。

综上所述,本研究开辟了团队差异研究的时间视角、完善了时间压力下团队创新的影响机制,对于拓展团队差异和团队创新领域的时间研究视角,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同时,研究结论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启发企业组织通过制定时间管理策略、开发时间管理工具、实施时间管理措施,有意识地调整任务执行过程中的时间压力,利用时间压力进一步加强时间认知特征差异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削弱时间情感特征差异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阻碍作用,形成对时间个性差异影响团队创新的具体过程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最终达到促进研发团队更好地执行各类创新任务的目的。

摘要:以上海、杭州、武汉、深圳等地高科技企业的研发团队为研究样本,考察时间压力、时间个性差异和研发团队创新绩效间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时间个性差异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也不同,时间认知特征差异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正相关,时间情感特征差异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负相关;时间压力对时间认知特征差异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间的关系、时间情感特征差异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均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

时间压力 篇5

黄希庭等[2]从个体支配和利用时间的角度提出了“时间管理倾向”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一种人格特征提出了相关理论,编制了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dolescence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Scale,ATMD)。秦启文等[3]认为,时间管理倾向与心理健康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相关,表现为时间管理倾向各个维度与心理健康各因子的相关集中在躯体化、焦虑和抑郁等维度及总症状指数上。另一方面,国内有关大学生压力应对的研究认为,我国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有策划行动、接受与主动克制[4]。本研究旨在考察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压力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以便在理论上为建立更全面的心理健康干预模型提供依据,在实践上有助于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指导大学生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时间,缓解心理压力。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四川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3所大学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82名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四川师范大学119人,电子科技大学87人,西南财经大学76人;男生124名,女生158名;一年级学生57名,二年级学生64名,三年级学生90名,四年级学生71名;文科生155名,理科生127名。

1.2 工具

1.2.1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

由黄希庭等[3]编制,分为3个分量表,包括时间价值感量表、时间监控观量表和时间效能感量表。量表共44个项目,各个分量表的项目数分别为10,24,10个。采用5点等级记分制,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评定为1至5分。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62~0.81之间,重测信度系数在0.71~0.85之间,并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本量表适用人群为中学生和大学生。

1.2.2 大学生应激应对问卷(CSSAQ)

由段鑫星等[4]编制,由解决问题、合理化、退避、自责、幻想5个因子构成。量表共有32个项目,每个因子的项目数分别为7,6,6,5,8个。采用5点计分法,要求被试从“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作出评价。每个因子得分越高,表明越倾向采用该种应对方式。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6。

1.3 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共发放问卷300份,剔除无效问卷18份,得到有效问卷282分,有效率为94.0%。运用统计软件包SPSS 11.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压力应对方式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3个分量表及总量表得分分别为(32.41±5.82),(73.55±9.54),(34.49±5.16)和(140.72±22.83)分;在压力应对问卷上,大学生得分由高至低依次为解决问题(25.86±7.12)分、幻想(23.77±5.12)分、自责(13.25±2.69)分、合理化(11.14±3.45)分和退避(8.93±3.32)分。

2.2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压力应对方式比较

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上性别、年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在时间价值感维度上文、理科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理科学生的时间价值感显著高于文科学生(t=-2.55,P<0.01)。见表1。

2.3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将时间管理倾向、压力应对方式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解决问题与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及总分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退避、自责与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及总分显著负相关(P值均<0.01)。见表2。

注:*P<0.05,**P<0.01。

2.4 时间管理倾向高分组与低分组压力应对方式得分比较

将282名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总得分由高至低排序,前27%为高分组(149.66±23.59),后27%为低分组(134.85±22.07),进一步对其在应激应对问卷上的得分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

2.5 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对压力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将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作为自变量,分别与压力应对方式各因子建立回归方程。经回归分析发现,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对解决问题、退避因子有显著预测作用。由表4可以看出,时间管理倾向对解决问题、退避2个因子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14和0.263。从回归方程的测定系数可以看出,时间管理倾向对解决问题、退避的解释率分别为7.3%和5.8%。

将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作为自变量,分别对解决问题、退避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对解决问题进入回归方程,系数分别为0.452和0.189(P值均<0.01);时间价值感对退避进入回归方程,系数为-0.340(P<0.01)。

3 讨论

研究表明,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上无性别、年级差异,但在时间价值感维度上理科生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可能的原因是,理科知识比文科知识更加系统、抽象、难度更高,学生在学习上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主观上有更大的时间压力,觉得时间紧迫不够用,所以时间价值感更强。不同研究在这一点上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同[5],这与研究者使用的工具、抽样范围等因素有关,因此,文、理科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另一方面,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学科差异。女生在合理化、自责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可能与气质、能力的性别差异有关。理科生由于面临更大的学业压力情景,因此在退避、幻想2个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而性别和学科差异在压力应对方式上的交互作用还有待深入研究。

研究显示,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高分组、低分组在压力应对方式3个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着高时间管理倾向的大学生能够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在学习、生活中目标明确,善于合理支配和监控时间,因此在压力情景下表现得更有自信,并倾向采取解决问题等较为积极的应对方式;而低时间管理倾向的大学生一般不会合理安排时间,不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主观上压力感更大,因此容易造成抑郁、焦虑等心理不适,从而表现出退避、自责的消极应对方式。

时间管理倾向对压力应对方式的回归效果仅作用于解决问题和退避2个因子上,具体来说,时间价值感与时间监控观2个维度对解决问题具有显著预测性,时间价值感对退避具有显著预测性。出现这种结果的可能解释为:一方面个体应对方式的使用一般都在1种以上,有些人甚至在同一应激事件上使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应激行为的类型具有一定倾向性,如“解决问题—合理化”的成熟型,“退避—自责”的不成熟型以及“合理化—幻想—自责”的混合型。还有研究发现,解决问题与退避在应对方式不同因子间的相关程度最高[6]。另一方面,时间价值感反映出个体对“时间”的态度,是一种认知体验。具有不同时间价值感的大学生对压力的主观感受性不同,从而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的应激应对类型。因此在本研究中,时间价值感对解决问题、退避构成回归效应。

由于本研究的仓促和局限,仅仅初步考察了成都地区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压力应对方式的关系,并未涉及诸如时间管理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压力源等内容的研究。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从时间管理倾向的个体认知及人格特征、各种影响因素如何产生作用等方面进行拓展,并进一步扩大取样范围、样本种类、样本量,使研究结果更具有推广性。

摘要:目的探求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压力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建立更全面的心理健康干预模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和大学生应激应对问卷,对282名成都地区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理科生比文科生有更高的时间价值感(t=-2.55,P<0.01),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学科差异(t=2.56~3.24,P值均<0.01),高、低时间管理倾向者在解决问题(t=-2.35,P<0.05)、退避(t=2.84,P<0.05)以及自责(t=3.04,P<0.01)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对解决问题有显著预测作用(β=0.452和0.189,P值均<0.01),时间价值感对退避有显著预测作用(β=-0.340,P<0.01)。结论时间管理倾向在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时间安排,压力,适应,心理学,学生

参考文献

[1]PHILLIP LR,著.石林,译.压力与健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290-295.

[2]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心理学报,2001,33(4):338-343.

[3]秦启文,张志杰.时间管理倾向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2,25(4):360.

[4]段鑫星,程婧,著.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0-69.

[5]何伟强,胡建梅,徐建华,等.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心理压力的关系研究.调查报告,2004,8(4):105-107.

时间压力 篇6

关键词:未来时间洞察力,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大学生

压力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是紧张或唤醒的一种心理状态[1]。就业压力是个体在面对就业情境时,由各种环境刺激因素与个体因素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这种交互作用会随着压力所处时间和情境而发生相应改变,是一个动态过程[2]。田圣会针对湖南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就业压力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最主要的来源。大学生就业压力总体感受强度处于偏高水平[3]。如何有效应对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已受到社会各界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应对方式可简单地理解为人们为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的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4]。一项针对高校教师的研究发现,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5]。陈宇红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积极的应对方式呈显著的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6]。另外,有研究发现,人格特质对压力应对有着重要影响[7,8],但作为人格特质之一的未来时间洞察力却未受到重视。时间洞察力是个体对时间的认知、体验、行为倾向的一种人格特质,表现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9]。未来时间洞察力是时间洞察力的未来维度,宋其争认为未来时间洞察力是个体对未来社会前景和自我发展的认识,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未来的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10]。国外的一项研究发现,未来时间洞察力会促使个体采取更加积极的有效的应对方式[11]。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中职生的未来时间洞察力各因子均对其应对方式有一定的影响[12]。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压力和人格特质都会对应对方式产生影响,但这两种因素并不是单独地对应对方式产生影响,也是通过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压力应对[13]。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未来时间洞察力、就业压力与应对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有效应对大学生就业压力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由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1)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越高,体验到的就业压力就越少,学生采用的应对方式就越积极;(2)就业压力是未来时间洞察力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变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随机抽取陕西理工学院、郑州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部分大学生。于2013年3—5月发放610份问卷,回收问卷581份。其中有效问卷54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8%。被试者基本情况见表1。

1.2 研究工具

1.2.1 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

采用宋其争编制的“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10]。包含20个题项,包括行为承诺、未来效能、远目标定向、目的意识和未来意象5个维度。采用4点计分,1表示“完全符合”,2表示“比较符合”,3表示“有点符合”,4表示“完全不符合”。其中有5道反向计分题。该量表得分越高表明未来时间洞察力水平越低,为了符合大众理解,对项目得分进行反向转换,即得分越高未来时间洞察力越高。本次测量中,该问卷5个因素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86,0.803,0.802,0.794,0.801,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数为:χ2/df=4.857(卡方与自由度比值);RMSEA=0.078(近似误差的均方根);GFI=0.962(拟合优度指数);NFI=0.935(规范拟合指数);IFI=0.942(递增拟合指数);CFI=0.941(比较拟合指数)。

1.2.2 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

采用陈俊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共36个项目,由自身条件、职业期望、求职经历、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生理因素6个因子。量表采用4点计分,从“无压力”到“压力很大”记1~4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就业压力越大[14]。本次测量中,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58,0.848,0.844,0.850,0.847,0.854,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数:χ2/df=2.060;RMSEA=0.044;GFI=0.989;NFI=0.920;IFI=0.957;CFI=0.956。

1.2.3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采用解亚宁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该量表由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俩个分量表构成,总共20个题项,第1~12题为积极应对方式题项,第13~20题为消极应对方式题项。量表采用4点计分,从“不采取”到“经常采取”记1~4分[15]。本次测量中该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69。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9.0和AMOS 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温忠麟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的依次检验法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消极应对方式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16]。

1.4 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共同方法偏差(common method bias)广泛地存在于问卷调查的研究中,影响了数据资料的可靠性,为了减少这种由测量方法导致的变异,本研究采取严格程序控制:问卷中部分项目使用反向计分,采取无记名方式,几个问卷的答题方式不同,数据收集来源不同。另外,本研究进行了Harman的单因素检验,结果显示,抽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共有18个,第1个因素解释了13%的方差变异,这远小于40%的判断标准[17],说明本研究结果共同方法偏差的问题不严重。

2 结果

2.1 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宋其争编制的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得分越低,未来时间洞察力水平就越高,为了便于理解将分数进行反向转化。见表2。问卷各维度平均分介于3.130 9~2.6923之间,居于四点量表的中点之上。说明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各个维度上,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未来意象、未来效能、目的意识、行为承诺、远目标定向。

2.2 未来时间洞察力在性别、专业和年级上的比较

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大学生在未来时间洞察力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目的意识上显著高于男生,大三大四学生在行为承诺上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大三学生在目的意识上显著高于大二大四学生,文科生在行为承诺、目的意识上显著高于理科生。见表3。

注:aP<0.05,bP<0.01。该表只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结果。

2.3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在就业压力各因子上,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自身条件、学校因素、家庭因素、职业期望、求职经历、生理因素。总的说来,大学生体验到就业压力低于理论中值2.5。见表4。

2.4 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性别、专业和年级上的比较

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总分及各维度上差异显著,在专业上差异不显著。女大学生在就业压力总分与各维度上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大三大四学生在就业压力总分与求职经历、学校因素维度上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大四学生在职业期望上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大三、大四学生在生理因素上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农村和小城镇的大学生在就业压力总分与自身条件、求职经历学校因素上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在家庭因素上,农村学生体验到的压力最大,其次为小城镇学生,最低为城市学生。见表5。

注:aP<0.05,bP<0.01。该表只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结果。

2.5 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相关关系

各变量间的相关矩阵见表6。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并且达到显著性水平,与积极应对方式相关不显著;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各个维度与消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并且达到显著性水平;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并且达到显著性水平。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各个维度与就业压力呈负相关,并且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越高,体验到的就业压力就越少,采用的应对方式越积极。假设1得到验证。

2.6 就业压力的中介效应检验

由于积极应对方式与就业压力相关不显著,不满足中介效应的检验条件,因此只考虑未来时间洞察力、就业压力、消极应对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依次检验法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消极应对方式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第1步,将所有变量中心化,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行为承诺、未来效能、远目标定向的回归系数不显著,目的意识和未来意象的回归系数显著,说明未来时间洞察力中目的意识和未来意象对消极应对方式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因此只对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目的意识和未来意象进行检验(见表7第1步)。第2步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目的意识和未来意向的回归系数显著,说明目的意识和未来意象对就业压力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见表7第2步)。第3步的回归分析显示,未来时间洞察力对消极应对方式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就业压力对消极应对方式的影响仍达显著性水平,说明就业压力在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目的意识和未来意向与消极应对方式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见表7第3步)。说明未来时间洞察力可以直接影响消极应对方式,也可以通过就业压力对消极应对方式产生间接影响。预测变量和中介变量解释了因变量的方差变异的14.7%,假设2得到了部分验证。

根据回归分析的数据,建立路径模型,更加清晰地反映变量之间的关系,见图1。模型拟合指数良好。χ2/df=4.151;RMSEA=0.076;GFI=0.964;NFI=0.936;IFI=0.950;CFI=0.950。

注:aP<0.05,bP<0.01。

注:x1,x2,x3,x4,x5依次表示未来时间洞察力维度中的行为承诺、未来效能、远目标定向、目的意识和未来意象,m表示就业压力,y表示消极应对方式,aP<0.01。

注:图中数值为路径系数;e1~e10为测量误差

3 讨论

3.1 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特点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及各因子的得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水平较高。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展望未来时充满了自信。未来效能、未来意象、远目标定向、行为承诺、目的意识均高于理论中值,说明大学生关注自己的未来人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制定合适的目标,并为此而奋斗。此外,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中除目的意识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这与文献[17]的研究结果一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男女生接受教育的机会上趋于平等,男女性别在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影响逐渐减少。女生在目的意识上显著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关注自己未来的发展,对未来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更能主动地创造自己的未来,原因是女生在学业成绩方面普遍优于男生[18,19],女性的社会地位正处在上升期,这增加了还在学校学习的女生对于自己的期望,她们因此比男生有更多的自信,导致她们更加关注自己未来的发展。

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在专业上差异不显著,与庄妍的研究结果一致[20]。无论是专业人才还是综合性人才,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可以在未来社会上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专业上的差异对于大学生在思想、情感、认知上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不同的专业是他们以各自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未来人生,未来时间,然而专业上的差异不一定会导致未来时间洞察力上的差异。未来时间洞察力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即是能力特质也是动力特质。表现在对时间的感知、记忆推理、时间管理上。未来时间洞察力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是相对稳定的,大学生4年专业上的差异对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影响虽然存在,但是并不显著。

不同年级在未来时间洞察力上无显著差异,但在行为承诺、目的意识上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与宋其争的研究结果一致[10]。行为承诺低年级显著高于高年级,说明低年级学生更容易为自己设定的目标而为之奋斗。目的意识高年级显著高于低年级,低年级学生刚刚来到大学,对自己人生目标还不够清晰,而高年级学生即将面临就业,对自己的未来人生定位逐渐清晰,有着明确的未来目标。

3.2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特点

本研究发现,就业压力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自身条件、家庭因素、学校因素、职业期望、求职经历、生理因素。说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身素质、自身学业技能产生担忧,进而产生较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压力在专业上并无显著差异,理科与文科学生在就业压力总体水平与就业压力各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这与蔡传钦等[21]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蔡传钦等人的研究发现文科类与农科类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压力感高于理工科学生,造成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是本研究仅仅将研究对象简单划分为文科生、理科生两类,此外,本次研究取样不够大,也是造成未检验出专业在就业压力上的差异原因之一。

本研究表明在性别上,男女生在就业压力总分上差异显著,这与陈宇红的研究结果相一致[6],说明女生在求职过程中要体验到更多的压力,原因是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受性别歧视[22],这使得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相比越来越成为一个就业弱势群体[23],导致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体验到更大的就业压力。

在年级差异上,大四、大三的学生的就业压力总分以及求职经历、学校因素维度上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在就业期望维度上大四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在生理因素维度上大三、大四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这与文献[6,14]研究的结果一致。这是由于大四、大三学生马上就会面临就业问题,而大一、大二学生还没有立即面临就业的问题,所以就业压力也就没有大四、大三学生大。

在生源地上,农村学生所体验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城市学生。这与蔡传钦等[21]的研究结果一致。农村学生一般家庭经济贫困,条件比较差,缺少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也会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

3.3 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和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关系

本研究中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就业压力呈显著负相关。未来时间洞察力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成分,是带有未来思维的人格特点。大学生群体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就业问题,对未来事件发生的洞察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决策和当前的努力程度,以应对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对于大学生群体,未来时间洞察力低的个体更倾向体验到更多的就业压力。Buehler等[11]认为人们往往在他们预测未来事件上只有一个计划或方案,而忽视考虑完成任务的时间要素;另一个原因是,人们没有考虑到未来的问题,可能会干扰任务的完成日期。

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应对方式显著相关,未来时间洞察力越高的个体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积极的情感,有理想、谨慎而乐观,越容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去应对生活事件和任务。Fortunato[24]的研究也发现,人们为自己制定计划,预计发生的事件,都涉及个体对未来时间的管理能力;同样,人们规划未来和组织行为的需要,以实现这些目标是来自个体当前的思维决策能力;未来时间洞察力影响个体的应对方式。

本研究结果表明,就业压力与积极应对方式相关不显著,与消极应对方式显著。大学生就业压力越大,大学生越倾向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普遍的就业压力问题也导致大学生在面临未来生活上有些手足无措,更多的采取消极的方式,逃避就业压力,这与文献[6,24]的研究发现也一致。也就是说,就业压力越高,个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越多。对积极应对方式,就业压力没有明确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教授大学生应对技巧,帮助大学生了解与就业压力相对应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大学生实用技能,为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等事件上,更多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应对方式中就业压力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将就业压力作为未来时间洞察力对应对方式的影响机制的中介变量。目的意识和未来意象对消极应对方式有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就业压力间接影响消极应对方式。目的意识是个体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认识,对于未来意象,是个体对未来事件的时间远近上的感知。当个体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认识和感知能力,其就业压力的感知也会增加,进而影响个体采取更消极应对方式逃避就业压力。本研究发现,行为承诺,未来效能和远目标定向不能很好地预测大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未来效能主要个体是否认为未来是积极乐观的,远目标定向是个体对自己长远未来的思考。对于这3个维度无法预测大学生消极应对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中介变量是未来时间洞察力影响应对方式的内在实质性原因。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稳定期,在面临未来就业择业时,对未来生活事业有着自己的认识,大学生在面对未来生活时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尤其是在面对就业压力,提高个体应对压力的能力,使个体更积极地面对未来发展。制定远大大目标而且又相当实际,能够踏踏实实地从小事做起,而不是安于享乐,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越高,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就越低,大学生越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去面对未来事件;而未来时间洞察力越低,大学对未来的越迷茫,对未来越担忧,就业压力也越大。就业压力在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就业压力中有部分中介效应,从而可以通过提高个体未来时间洞察力,在面对就业压力时,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就业压力和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可以促进大学生对未来规划和行为决策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行为方式。本研究发现,未来时间洞察力通过就业压力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因此,在关注大学生对未来的规划和思考时,不能忽视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对于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提高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行动性,不仅要培养他们的未来时间观,还要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减轻他们对未来就业的担忧。

4 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性别、专业、年级大学生在未来时间洞察力各维度上差异显著。(2)不同性别、生源地、年级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上差异显著。(3)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越高,体验到的就业压力就越少,采用的应对方式越积极。(4)大学生就业压力在目的意识、未来意象与消极应对方式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作者声明

上一篇:东北民居建筑文化研究下一篇: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