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学生的需要之我见

2024-07-03

读懂学生的需要之我见(共8篇)

读懂学生的需要之我见 篇1

读懂学生的需要之我见

【摘要】:新课标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念,针对乡村学生的特点,见识少,思维缓慢,还有家庭或社会原因,学生往往不能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读懂学生的需要,是摆在我们乡村教师面前的新问题。传统教学观念,只是强调学生怎样尊重师长,很少注意学生的感受,更谈不上怎样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问题,只是一味灌输、强制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换位思考,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读懂学生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课堂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存。教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之间进行真诚、平等的对话、交流,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做学生学习上的伙伴,引导学生明白事理,从而掌握知识,发展自身。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生命质量,新课程追求的是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呼唤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真实健康的个体的出现。教师的课堂反思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师生共享课堂教学带来的欢乐。

首先、教师要读懂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和读懂学生,就要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考虑,还要顺应学生的学习与认知发展,以及数学学科的特点,并要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要想读懂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状况、学习上存在什么困难、有哪些想法等。而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知识基础、方法基础和经验基础。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教师对待学生错误应该是把它作为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引领作用而不是主体作用,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人。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出现:一道题展示出来,学生还来不及思考,老师觉得这样等下去,会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就包办代替,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的空间,这种情形是较常见的。新课标很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包办代替已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动手,借助于书本已有的知识去总结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明白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课前自学课本内容,完成书本的相关习题,每一堂课都布置一些思考题,加强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认知,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新知的能力。其次、教师要读懂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

教师要尊重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能够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程序,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使学生达到新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步由低的层次向高的层次迈进。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作为数学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都很优秀,个个不掉队,但是这是永远不可能的。由于学生的智力、成长环境等因素各不相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就自然存在。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就要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后进生决不能放弃,教师要给予及时给予关怀和帮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我班级有一位男生叫孙奇,反映迟钝,但勤学好问,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给他讲三遍,结果他说:“老师,我还是没懂”。此时真是恼火,但又不得不耐着性子对他说这个问题确实有一定难度,我再给你讲一遍,你仔细想一想,就会懂的。这样,学生对自己问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就激发了学生探讨数学问题的兴趣。但是如果自己忍耐不住,发起火来,就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打消她的积极性。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需要从威严的讲话者变为积极地倾听者,不断从中发现学生的需求。教师要教给学生表达方式和内容,清晰地倾听学生不很简练、不够清晰,不很连贯的表述,并给予鼓励和支持。教师应当是机敏的倾听者。教师在倾听学生讲述时不应只是保持沉默,还要从学生的发言中听出其确切的言下之意。要努力理解发言者见解中的关键点并依据学生的情况和自己对所谈问题的理解进行判断,给以回应。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一切教学活动都要落实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应该让每个学生受到老师同等的关怀。师生的交流越多,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会提高。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导入,练习的设计等要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提高思维水平。

再次、教师要读懂学生,还要关注学生的求异思想

创新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创设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使教学过程成为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创造能力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笑容会缓解学生的紧张心情,消除学生的厌烦情绪,使学生在心理上接受老师、认可老师,进而达到想学、活学、乐学的境界。

教师对学生合作过程中出现理解错误,当即做出是非判断。就会阻碍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求异思想的保护。

老师在上课和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一些学生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但不管怎样老师都要认真加以思考,一定会发现一定的道理。如果学生思考是正确的,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当即给予肯定。如果思考的是错误的,也可以把这个错误过程让全班学生一起讨论,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协作能力。数学课上老师看问题的角度、思考方法不可能与学生完全一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能出现一题多解,有时很多看是荒诞的答案里面蕴藏着精彩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意见。

此外、教师要读懂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当学生积极地投入并获得劳动成果的时候,非常希望得到老师重视、能够给他们一次展示的机会!但当这种希望落空的时候,他们还乐于会参与课堂教学吗?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思想、方法、技能等存在着不成熟,这是正常现象。曾经有一个叫李琪的学生,做几何题时,总要比别人多写好几步,绕了一个大圈子,结果还是错误的,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业,真想给一个红叉,但又不得不在作业本上勾出有用的地方,还得批注:“你勤于思考,可是路子走偏了。”对于他们的劳动成果我们不能一概否定,要弄清楚为什么会这样,也许他做这一切的时候是怀着极大兴趣去做的,也许他做这一切的时候已经尽力了,也许他认为自己做的不错,正等着你的夸奖„„。若不分青红皂白的斥责,是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的,甚至也许因为你的粗暴的否定,扼杀了一个人的兴趣。所以,当收到你并不理解的数学作业的时候,先别一棒子打死,而要慎重处理。让学生树立起一分自信的力量,说不准可以达到难以估量的效果。所以,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是特别重要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们一定要认真倾听他的表述,用善意的态度来对待,这样不仅能缓解起来回答同学的紧张情绪,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得到尊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读懂学生”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处处体现“以生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不同见解和劳动成果,尽最大能力,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将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轻松、愉快、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这种关注将会在数学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2.王丽杰.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5月

3.《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江苏省泗阳县来安中心小学赵杰响

读懂学生的需要之我见 篇2

1 准确交代新闻事件背景

电视新闻消息, 虽说时间较短, 但如缺少应有的背景信息, 那么它的新闻价值和意义很难充分表现处理[2]。一般性新闻背景因素通常是具有抽象性、间接性信息, 而电视新闻报道也无法通过大量信息、画面来还原或重建背景过程。所以, 消息类电视新闻文字稿的采写应尽量用简洁性、鲜明性、概括性语言, 直截了当的交代新闻事件的发生时间、社会背景、事物关系及新闻人物等基本信息。譬如:姓名、性别、年龄、职务、职业等背景信息, 电视画面无法清晰准确的予以传达, 而此类新闻要素又是不可或缺的。而文字语言的概括性、简洁性及范围性均为电视画面语言无法相比的, 尤其是抽象性新闻信息的传递, 其有着巨大的优势。因而, 采用消息稿来交代新闻背景信息, 更为适用。

2 选择最佳的新闻视角

相同的新闻事件, 相同的电视画面, 通常在不同风格记者的笔下, 往往采写的角度、立场、侧重点等也不尽相同, 有的甚至因其观点、判断力的不同, 电视新闻的报道方向、主题也是有明显差异的。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较多, 一些是由于政治立场出现的, 有意识的开展“利我”倾向或歪曲。比如:前两年对朝核问题的报道, 由于各国电视媒体的政治立场、视角的差异, 在报道上也是有所不同的。一些是由于新闻事件披露程度, 或存在隐瞒和误导造成的;同时, 也有一些因为记者采写水平和把控能力的差异所引起的。此外, 宣传政策中对报道分寸、口径等方面的限制。可以说, 除虚假新闻或歪曲外, 新闻报道出现以上差异均属于正常情况, 有其合理性。通常要求拟定明确的报道视角, 再筛选出最合适的新闻主题, 进而凸显其价值。尤其是采访设计角度, 不但要涵盖以往常见的宏观观点, 还应体现细微态势背景下的事件线索。

3 充分表现出现新闻现场感

消息类电视新闻报道, 应可充分反映出现场特性。此类新闻报道, 如果想要最大限度吸引受众, 必须严格按照直播方式, 随时进行采写, 体现新闻现场感, 进而将新闻事件的真实状况全面、系统的展现在广大受众眼前。现场活动及其氛围, 是新时期电视新闻报道最具特色之处。它的文字语言虽无法直接表现出新闻现场的环境及气氛, 但可辅以现场画面、突出画面特点, 可实现现场气氛的强化及渲染效用。特别是现场同期声及现场采访应用, 更要通过文字来串联, 以实现有效的响应。而新闻画面外其他方面的影响, 往往在新闻现场记者的切身体验及感受, 尤其报道现场气味、冷暖、触感等, 均通过文字语言的魅力, 有效激发出广大受众的参与意识, 调动其经验感受, 进而强化受众的现场感[3]。譬如:2015年天津港“8·12”爆炸报道, 电视观众可看到燃烧的火光, 听到噼啪的爆裂声, 却很难感受到现场温度, 附近仍在燃烧和爆炸的仓库, 而通过文字内容准确报道现场温度, 则会有效强化爆炸现场紧张感和危险感。

4 根据时段选用采写手法

电视媒体的传播需要充分考虑它的传播环境、时段、受众心理及报道效果。在不同时间段播出, 根据不同受众, 应及时有效的调整新闻方式的使用度及比重, 准确把握侧重点。譬如:有些新闻节目, 需特别突出“听觉信息”, 以“说”和“听”方式为主, 而“视觉”画面效果则不需特别突出。原因在于有些观众时间有限, 或手头工作较多, 不可能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节目, 通常是边做事边听新闻报道。因此, 此类新闻报道, 不但要突出听觉信息, 还应保持完整, 在较大程度上不依赖画面支持。时政新闻类电视节目通常是在晚间播出, 特别是地方性电视台, 应突出“视觉信息”, 即新闻画面, 重视画面感染力, 原因是该时段人们通常工作一天回到家有充足的时间, 可观看电视放松自己, 而通过特有新闻画面细节, 能系统全面的满足观众各方面认知新闻的需要。如针对不同受众的新闻报道, 比如:儿童、老人, 则需要在文字语言应用及报道语速上有所区别。消息类电视新闻稿件最为主要的是客观、全面的报道新闻事件, 文字稿效用虽重要, 但应有效避免个人主观立场、意向的显露, 特别是个人情绪或情感的表露。对于倾向性流露到新闻稿上必须要拿捏好, 尽量将主观立场或意向置于客观新闻的背后, 一旦过分表露, 则会影响新闻客观性, 也不利于受众对对新闻事件的真实信任。应积极做好“通过事实说话”, 个人主观立场或意向通常会隐蔽于新闻事实选择、侧重及强调中。相同的新闻事实, 个人主观立场或意向可通过叙事方式及角度, 在叙述中充分表现出来。

在新媒体时代, 电视新闻报道方式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 要求消息类电视新闻在采写中特别注意新闻背景、视角、现场感及采写手法的处理, 以提升电视新闻报道的效果及价值。

参考文献

[1]任占文, 眭海霞.新媒介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改革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2012, 11 (6) :120-122.

[2]郭静.关于电视新闻人物专访采写的研究[J].新闻传播, 2014, 11 (7) :201-202.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之我见 篇3

[关键词] 写作;兴趣;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1-0088-01

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真切感受的表达出来,一句话,作文就是“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表达自己的意思却不总是顺利的。很多小学生很怕写作文,最普遍的回答是“不知道怎么写”,或者“不知道写什么”,作文课上常常呈慵懒状,毫无生气。其实,这些学生是没有写作文的愿望,也就是没有兴趣。

写作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工作中,我也尝试了这样几种激发学生写作的方法。

一、 巧用导语,营造宽松气氛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写作尤其如此。要谋篇布局,要遣词造句,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要反复推敲,再加上被动地接受教师出的题目,用“苦不堪言”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易苦为乐,营造一个宽松的写作环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进入写作,如在指导学生写《二十年后的今天》这个题目时,笔者故布疑局:“今年是2008年,请问各位同学,你多大年龄了?”学生开始交头接耳,露出不解之色。接着,教师再设悬念:“在你的年龄上再加上二十岁,你多大了?”学生兴致盎然。最后,教师摊开底牌:“二十年弹指即过,请大家畅想,二十年以后,你们都长成大人了。那时候,你们会是什么样子呢?学校、家乡、中国和世界又会变得怎样?如果二十年后,你们再相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如此这般,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从而为写作建立了良好的氛围。

二、把握契机,有所为而作

作文,就是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以,凡作文,都应该是有所为而作。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话题作文逐渐步入作文课堂。这就是说,教师要尽量设法把作文练习和生活需要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每次作文都很有必要,很有意思,都不是奉老师之命而作,而是自己确有表达的愿望。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题目为《难忘的启蒙》的文章,学习时,一学生对其中老师以“打手心”的方式批评学生提出疑问,认为该学生有体罚学生的嫌疑。“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中间引发了一场关于育人态度的激烈辩论。以至下课时,学生仍言犹未尽。此时,教师不失时机的提议学生将自己的见解整理总结,作一次纸上交锋,自然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下水作文,抛砖旨在引玉

近来,提倡教师写下水作文的呼声一浪高似一浪。下水作文使教师重温写作过程,并从此贴近学生。但如能将下水作文展示给学生,由学生评头论足,也许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要知道,学生总是好奇的,尤其是对于一度被他们视为权威的老师的“作业”。如在指导学生编写童话时,笔者将下水作文《小野鸭》交付学生,并鼓励学生大胆置疑。课堂上,学生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兴趣,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毫无顾及。学生享受到了民主、平等、自由地探讨作文写法的权利。当然,作文兴趣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四、开展互评,发挥主体作用

传统作文教学的评议主要由教师独立承担。学生的作文老师改,是一种越俎代庖的作法。即使精批细改,也还是老师的思想,不一定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学生的作文在教师头脑中成为固定的印象,学生便很难以从教师的评语中得到新鲜的感受,免不了会淡化写作文的兴趣。创新教育教师与学生要由传统的“布道者”与“信徒”的关系转变为“导游”和“游客”的关系。基于此,在评议过程中,笔者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入手,与学生共同商讨、制定评议标准,引导学生开展互评活动,实践证明,对于同学给出的评语,学生的关注通常远远超过教师的评语,都会产生一种欲看个究竟的好奇心,往往也会因此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作文时最大的问题在于“无话可说”,组织他们活动前,个个情绪高涨,但活动后想让他们写下来,却难以下笔,大部分能写的也只是片言只语。学生毕竟是学生不会用专一的眼光和目的参与活动,他们仅注重的是活动的本身。那么怎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充分利用儿童的认知特点,采用直观、形象、新颖的手法,适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观察、思维、联想等,同时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参与活动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例如看图写《向日葵》,一般说来,孩子对向日葵缺少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在课前,我利用多媒体将向日葵籽破壳出土到果实的成熟,制作成动画片,在写作前演示了向日葵生长的全过程。这样,运用多媒体中的特殊功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交替使用,不仅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六、落实闪光点,体验成功快乐

一个新奇的比喻,一种独特的感受……对于学生作文中的这些闪光点,教师通常是给予表扬。但这些闪动艺术光芒的思想最终还是会掩埋在学生的作文本中,在时间的流里被慢慢遗忘。我们不如给学生设置成功的机会,把学生的闪光点落在实处,让学生从成功中提高兴趣。曾经指导一名学生写一篇题为《小学的最后一个暑假》的作文,后来该文在我市《淇滨晚报》发表。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后,那种欣喜若狂的兴奋至今使笔者记忆犹新。自此,笔者在所教班级发动学生成立了“星星”文学社,创办手抄报,由学生自选编辑。并组织学生将同学投稿在“优秀栏”和“进步栏”中定期择优登载。一时间,手抄报上精彩纷呈,学生的写作兴趣倍增,连以前最讨厌写作文的同学了也主动参与了进去。

学生上课睡觉之我见 篇4

瞌睡睡,睡瞌睡,瞌睡越睡越瞌睡,精神振,振精神,精神越振越精神。每次上课我都反复口苦婆心针对那些“特困生”。中学生上课睡觉早已是屡见不鲜的事了,表面上看,这一行为对上课质量没有直接影响,但深究内容,这行为本身就违反中学生行为规范,会对老师和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结合学校具体情况,究其原因大致如下:

1.学生睡眠时间的因素

学生睡眠时间严重不足,有限的精力难以适应过重的课业负担。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学生所学科目繁多,有些枯燥无味。再加上升学的压力,致使学校不得不用延长学习时间的方法来提高质量。学生睡眠时间少,精力透支,以致于造成学生课堂困倦。更有甚一些同学却在这种条件下把时间花在了网游,小说,发信息等事上,睡觉较晚,导致课上睡觉。据学生说这种现象还不少。

2.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因素

个人种种因素造成学生对学习无兴趣,缺乏动力,再加上自控能力差,无心向学,迫于家长压力,勉强在校度日:一进教室就想趴桌上,一看书就烦,一听老师声音就想睡。任凭老师怎么提醒,怎么批评,怎么惩罚都无效。

表面上是学生对于成绩的错误态度,根本上是对于学习的错误认知。当然这只是针对某些学生而言!当学习成绩发下来,大部分同学心灰意冷,随之对学习形成漠然无视或是随之任之的状态。除此之外,可能是对学习没有兴趣,谁对于没有兴趣的事都会打瞌睡的。比如对于数字感兴趣的人,面对史地政像是听睡前故事。由于自身惰性,也不难为自己,也就呼呼睡去了!

3.来自教师方面的因素

教师的业务水平有限,管理素质不高。一些教师上课缺乏趣味,无幽默感,上课程式化,缺乏对学情的调查意识,缺乏课堂随机应变能力,不能根据学生需要和兴趣调控课堂,变化授课内容或调整授课方式,导致了学生更加不愿意听讲而去睡觉。

自己的一点建议

1)班主任和管理员要勤观察学生情况,并作详细记录,对学生上课睡觉时间,所上科目及学生晚就寝(住校生),午休睡眠情况进行调查并做到详细了解有关信息。然后,采取适当措施。

2)如果班级每一节课都有不少同学睡觉,那么班级的班风和学风可能出现了问题,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教育,比如:召开以解决此问题的主题班会课进行思想和舆论引导,同时要加强班级学风外在优良环境的建设,必要时以严格的纪律教育和处理扭转班风和学风也是应该的。在班风建设上多下功夫,形成“集中精神,全力以赴,争分夺秒,人人争先,不甘落后”的学习氛围。

3)班主任要注意培养学生感恩意识,让学生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社会,回报同学的关心和帮助。教室里可悬挂标语:母恩未报,怎敢松懈。

4)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观念,荣辱观念,形成以“不思进取,点滴未学”为耻,以“紧张充实,努力上进”为荣的意识。

5)班级要制定强有力的校规班纪,对睡觉学生进行适当处罚。处罚方式由学生本人想,比如有学生想出抽走睡觉学生凳子强制罚站方式,效果还可以。有学生想出有意识完成老师布置的一定量的学习任务等。

6)可利用同学监督并及时提醒的方式,如果有同学睡觉,左右及后面的同学及时给以提醒,让其站起来一会儿。

7)教师要使睡觉学生有事可做,布置力所能及的任务让其忙个不停,使其没有时间休息。

8)任课教师在上课时要加强课堂的管理。第一次在班级上课就要向同学们讲清楚自己上课纪律,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严格的执行。在平时上课中,特别是在学生容易犯困的季节上课时,要通风换气,让学生开门开窗,增加室内供氧量。还要随机地进行适当的课堂提问,适当的走动,适当提醒。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之我见 篇5

摘要:课堂教学实质是学科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的观念、方法和对教学的设计处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严密性,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

思维指理性认识或指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脑力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思维品质,其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它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严密性、深刻性、独创性、灵活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几个方面。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突破以往的单一地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圈子,把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品质放到一个不可忽视的地位。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主渠道,教师的观念、方法和对教学的设计处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在长期的教学研究中,我吸取同行们的教学精华,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现就我对现代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创设思维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众所周知,往往是在学生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就会引发创新灵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创新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有一位老师设计了对面积、面积单位两个概念的复习作为铺垫,然后出示了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小长方形,启发学生说出可以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测量这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数出这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是由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进一步巩固了可以用面积单位来测量较小的长方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然后,该老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求学校长方形大操场的面积,也采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的方法,可以吗?这时学生对问题感到新奇:学校操场那么大,也用面积单位来一块一块地进行测量,行吗?全班同学立即展开激烈的争论,得出了“用这种办法不行”的结论。要测量操场的面积,该怎么办呢?学生陷入了深思!这时,老师发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已萌发,便把学生的求知欲很自然地引导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内容上。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自觉性就会逐步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真正地学会“数学的思维”。

二、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的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其核心是善于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展开联想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注重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联想和提倡一题多解。例如,看到“一年级同学比二年级同学多23人”时,要启发学生联想到:二年级同学比一年级同学少23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又如;计算应用题“一台洗衣机价格是1200元,一台计算机的价格是一台洗衣机的6倍少80元”时,教师可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哪些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从不同侧面提出下面问题:(1)一台计算机的价格是多少元?(2)一台计算机比一台洗衣机贵多少元?(3)一台计算机和一台洗衣机共多少元?学生用立体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维是多向的,有利于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常常是单一的,教师在关键时刻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引导,这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多向。在教学基本概念时,要设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理解概念的实质。如:

如:教学倍数关系时自编应用题“在北湖区教育局举行中小学生运动会上,我校女同学有5人获奖,男同学获奖的人数是女同学的3倍。男同学获奖的人数有多少?”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理解题目中的倍数关系。当学生初步掌握线段图之后,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高层次,引导学生脱离线段图找出题中的对应关系:女同学:6人—1份;男同学:?人—3份。可直接根据对应关系看出:通用学校和一完小的人数比,把女同学的获奖人数看作1份,男同学的获奖人数有这样的3份,求5的3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学生学会了这种方法以后,在解答应用题:“通用机械厂第一车间生产了9箱零件,二车间各生产了36箱零件,二车间生产的零件是一车间的几倍?”时,就可让学生直接用找对应关系的方法来理解应用题中的倍数关系,从而解答应用题。教师要设计新颖灵活的题目,以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从而开阔了他们的思路,培养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说”、“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都是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的灵活思维的有效方法。

1、一题多说,就是一个问题让学生从多方面来叙述。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思维更灵活。如“32÷8=?”这道算式就可叙述成:①把32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②32里面包含几个8?③32除以8,商是多少?④8除32,商是多少?⑤被除数是32,除数是8,商是多少?⑥32是8的几倍?

2、一题多变,先以一道题为基本题,然后改变它的条件或问题,使它成为新的题目。这样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种方式的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尤为常用。

如,以基本题“果园里有苹果树500棵,梨树350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为例,就可把问题改为:①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梨树比苹果树少多少棵?)②苹果树是梨树的几倍?③梨树是苹果树的几分之几?④苹果树、梨树分别占果园里果树的几分之几?⑤苹果树比梨树多几分之几?(梨树比苹果树少几分之几?)等等。

三、加强概念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在数学学习中,对概念(还有符号、公式)的理解和使用,越来越能体现一个人的数学素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对概念(符号、公式)加强理解,极大的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读到了一篇教学经验介绍,执教者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用现代课堂教学的探究式方式组织学生操作实践,探求规律,推导出公式。本人认为很可取,稍加整理后奉献给大家。

整个过程分三点:

㈠ 观察:先用电脑显示,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测量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沿着长边一个一个地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数数看,每排能摆几个?再沿着宽边照前样摆小正方形,数数看,能摆几排?

㈡ 操作探究:学生根据电脑演示过程,进行学具操作,在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小长方形纸片上摆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试试看,可以摆几个?

㈢ 推导结论(电脑演示、学生观察):在这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里沿长边摆1个小正方形,正方形对应边长是1厘米,摆2个小正方形,对应边长是2厘米„„,沿宽边摆小正方形,每摆一排,正方形对应宽边是1厘米,摆2排、3排,对应宽边是2厘米、3厘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很快明白:沿着这个长方形的长边每排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即长边所含厘米数是5;摆3排,即宽边所含厘米数是3,可以用算式5×3=15求出一共摆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由此推导:在这个长方形里长边所含厘米数×宽边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平方厘米数。从而进一步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长×宽=长方形的面积。通过展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进一步深刻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边长的关系;同时,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充分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就是在思考数学问题时反应灵敏,表现在数学学习中能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正确、合理、巧妙地运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本知识,简缩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使运算既准又快。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强化技能的训练,使之在学习时由旧到新、由易到难的“台阶”减少,“跨度”增大,思维效率提高。

例1:(9+6)+(4+1),教师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让学生用凑十法计算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

(9+6)+(4+1)=(9+1)+(6+4)=10+10=20

例2:(30+7)+(50+5),可让学生用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加,计算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

(30+7)+(50+5)=(30+50)+(7+5)=80+12=92

例3:(60+9)-(20+7),可让学生用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减,个位数和个位数相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

(60+9)-(20+7)=(60-20)+(9-7)=40+2=42

随着学生运算技能的形成和增强,计算过程的中间环节就逐步简化或压缩。教师要培养和训练学生从详尽的思维,逐步过渡到压缩省略的思维。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看到题目,通过感知就能很快地算出得数。例4:20+1-7-3,可让学生根据和减一个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

(20+1)-(7+3)=(20+1)-10=21-10=11

例5:6+6+6+6+6+6+6+8,,有的学生会用连加法下一步下一步做;有的学生则采用两个数一组相加的方法做,速度都比较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乘法的意义做:过程是:

6+6+6+6+6+6+6+8=6×7+8=50,比较简便;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将8分解成6+2来做,于是:

6+6+6+6+6+6+6+8=6×8+2=50。又快又简便。

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就会逐渐形成。,例如:甲乙两车同时A、B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20千米,乙每小时行10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问A、B两站相距多少千米?先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120×3+100×3或者(120+100)×3。这时,教师巧妙地设疑,进行改编:如果A、B两站之间的路程只由甲车行驶呢?学生陷入了沉思,这时教师继续点拨:如果甲车行6小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恍然大悟,分析得出甲车行驶6小时要超出B站,每小时超出(120-100)千米,3小时就超出3个(120-100)千米),则用120×6-(120-100)×3即是A、B两站之间的路程。教师的话音刚落,便有学生提出如果甲乙两站的路程只由乙车行驶,那么就应该用90×6+(120-90)×3。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中的每节课里都要相应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教学中,要善于将学生考试、作业或课堂答问中的典型错误,让全班学生议论、辨析,去伪存真,提高思维的批判性程度。

例如:一块长方形的纸板,长11厘米,宽8厘米,现在要剪成直角边分别为4厘米、2厘米的三角形,能剪几块?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多学生错误列式为11×8÷(4×2÷2)=22(块)。教师可将这种错误解法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让他们找病根,开处方,分小组组织学生思考、辨析错误的原因。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说:“这样列式是符合常理的,怎么会错呢?”有的学生说:“长方形的长是11厘米,而要剪成直角三角形直角边分别是4厘米和2厘米,它们之间不是倍数关系,所以材料不可能全部用上。”还有的学生说:“这样的题目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剪一剪才能找到正确答案。”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统一了认识,弄清了计算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区别,得出了正确的答案。由一道错题引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争论,学生在主动参与找错、议错、辨错、改错的反思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自己的分析水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2)小数点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不变让学生抓住“小数的末尾”、“小数的大小不变”、“ 等关键问题进行质疑,达到既透彻理解概念,又诱发质疑问难积极性

不容置疑思维品质主要的几个方面是交融在一起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决不可以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一个教学片断只能侧重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某一方面,只有在教学中把各种思维品质的培养贯穿在各项训练之中,深入展开对问题的探究,加强师生的交流合作,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前途光明,任重而道远,我将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而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之中。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之我见

郴州市通用学校 李儒新 电话 ***

【摘要】:课堂教学实质是学科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的观念、方法和对教学的设计处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严密性,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

思维指理性认识或指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脑力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思维品质,其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它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严密性、深刻性、独创性、灵活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几个方面。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突破以往的单一地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圈子,把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品质放到一个不可忽视的地位。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主渠道,教师的观念、方法和对教学的设计处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在长期的教学研究中,我吸取同行们的教学精华,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现就我对现代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创设思维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精密逻辑性的科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思维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曾在学校订阅的刊物上看到过这样一道题目,原意是:“一张方桌四只角,锯掉一只角,还剩几只角?” 这类题测试的目标不单是考察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我把它“借”来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结果不少学生脱口而出“还剩三只角”。由于受到“4-1=3”定势的束缚,思维单一的学生就得出了这样的计算结果。这时我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并随着思维的进程画出相应的示意图给他们看(也可以借助实物模型演示),结果出现了同学们没有想到的情况:①沿着对角线锯的话还有3个角;②沿一个角的顶点和其对边上任一点(除两端点)的连线锯的话还有4个角;③以相邻两边各任意一点(除端点)的连线锯的话还有5个角。在教学过程中,我有目的的加强对考生进行思维的多向性与严密性的训练,有效地防止了解题时出现错解或漏解的情况。

我们知道,许多概念往往前一个概念是后一个概念的的基础,而后一个概念又是前一个概念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存联系,分辨出从属概念和相邻概念,使学生在考察问题时能够严格和准确,在运算和推理时能够准确无误,形成严密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例如学习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后,列竖式时就会出现如下错误:

⒍ 3 4

7.3 8

×⒐ 5

+ 5 6.

2 ̄ ̄ ̄ ̄ ̄

 ̄ ̄ ̄ ̄ ̄ ̄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区别不同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通过辨析、判断、归类,形成计算的良好知识网络,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就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二、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的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其核心是善于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展开联想解决实际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说”、“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就是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有效方法。

1、一题多说,就是一个问题让学生从多方面来叙述。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思维更灵活。如“56÷7=?”这道算式就可叙述成:①把56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②56里面包含几个7?③56除以7,商是多少?④7除56,商是多少?⑤被除数是56,除数是7,商是多少?⑥56是7的几倍?

2、“一题多解”是指充分运用学过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的理解,掌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好方法。

例: “买一对乒乓球拍20元,买4对送一对,问每对乒乓球拍实际多少元钱?比每对原价节约了多少元钱?”

此题有两种解法;(1)20X4=80

80÷ 5=16(元)--------(每对乒乓球拍 实际多少元钱)20-16=4(元)---------(节约多少钱)(2)20÷ 5=4(元)-------(节约多少钱)

20-4=16(元)--------(每对乒乓球拍实际多少元钱)

3、一题多变,先以一道题为基本题,然后改变它的条件或问题,使它成为新的题目。这样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种方式的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尤为常用。

如,以基本题“果园里有李树600棵,桃树200棵,李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为例,就可把问题改为:①李树比桃树多多少棵?②桃树比李树少多少棵?③李树是桃树的几倍?④桃树是李树的几分之几?⑤李树、桃树分别占果园里果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新颖灵活的题目,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鼓励标新立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从而开阔了他们的思路,培养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三、加强概念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在数学学习中,对概念(还有符号、公式)的理解和使用,越来越能体现一个人的数学素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对概念(符号、公式)加强理解,极大的拓展学树的几分之几?⑥李树比桃树多几分之几?⑦桃树比李树少几分之几?等等。

生的创新思维。我读到了一篇教学经验介绍,执教者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用现代课堂教学的探究式方式组织学生操作实践,探求规律,推导出公式。本人认为很可取,稍加整理后奉献给大家。

整个过程分三点:

㈠ 观察:先用电脑显示,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测量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沿着长边一个一个地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数数看,每排能摆几个?再沿着宽边照前样摆小正方形,数数看,能摆几排?

㈡ 操作探究:学生根据电脑演示过程,进行学具操作,在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小长方形纸片上摆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试试看,可以摆几个?

㈢ 推导结论(电脑演示、学生观察):在这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里沿长边摆1个小正方形,正方形对应边长是1厘米,摆2个小正方形,对应边长是2厘米„„,沿宽边摆小正方形,每摆一排,正方形对应宽边是1厘米,摆2排、3排,对应宽边是2厘米、3厘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很快明白:沿着这个长方形的长边每排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即长边所含厘米数是5;摆3排,即宽边所含厘米数是3,可以用算式5×3=15求出一共摆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由此推导:在这个长方形里长边所含厘米数×宽边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平方厘米数。从而进一步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长×宽=长方形的面积。通过展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进一步深刻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边长的关系;同时,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充分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就是在思考数学问题时反应灵敏,表现在数学学习中能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正确、合理、巧妙地运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本知识,简缩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使运算既准又快。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强化技能的训练,使之在学习时由旧到新、由易到难的“台阶”减少,“跨度”增大,思维效率提高。

例1:(9+6)+(4+1),教师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让学生用凑十法计算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

(9+6)+(4+1)=(9+1)+(6+4)=10+10=20 例2:①(30+7)+(50+5),②

60+9)-(20+7),这两道题可让学生用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减),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加(减),计算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

①(30+7)+(50+5)=(30+50)+(7+5)=80+12=92 ②(60+9)-(20+7)=(60-20)+(9-7)=40+2=42 随着学生运算技能的形成和增强,计算过程的中间环节就逐步简化或压缩。教师要培养和训练学生从详尽的思维,逐步过渡到压缩省略的思维。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看到题目,通过感知就能很快地算出得数。

例3:6+6+6+6+6+6+6+8,,有的学生会用连加法下一步下一步做;有的学生则采用两个数一组相加的方法做,速度都比较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乘法的意义做(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将8分解成6+2来做):过程是:

6+6+6+6+6+6+6+8=6×7+8=50,或

6+6+6+6+6+6+6+8=6×8+2=50。

这样计算又快又简便,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迅速增强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下面是我一节数学课的一个小片段:

例4: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20千米,乙每小时行10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问A、B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120×3+100×3 或者(120+100)×3。

接着,我巧妙地设疑,进行改编,问学生:如果A、B两站之间的路程只由甲车行驶呢?学生陷入了沉思,这时我继续点拨:如果甲车行6小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恍然大悟,分析得出甲车行驶6小时要超出B站,每小时超出(120-100)千米,3小时就超出3个(120-100)千米),则用

120×6-(120-100)×3

即是A、B两站之间的路程。教师的话音刚落,便有学生提出如果甲乙两站的路程只由乙车行驶,那么就应该用

90×6+(120-90)×3。

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效果明显。我深有体会,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中的每节课里都要相应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五、组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在培养学生的智力时教会他们训练他们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一种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找出路,将他们平时在课堂互动中、练习上以及测验时出现的典型错误,让全班学生议论、辨析、合作探究,以理顺逻辑,分类排除,去伪存真,筛劣选优,提高思维的批判性程度。

例如:让学生思考“把20增加它的1/5以后,再减去它的1/5,结果是()”。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大部分学生的答案都是“20”。这时教师应把这种错误思维展示给学生看,指导他们仔细甄别加、减1/5前后的基数,千万不能以为这样的题目很容易,不然就会大意失荆州。经过组织学生思考、辨析错误的原因,同学们统一了认识,弄清了题意:增加的1/5是20的1/5,而减少的1/5却是24的1/5(因为20增加它的1/5后是24),所以结果不再是20。通过列式20×(1+1/5)×(1-1/5)计算,得出正确的答案为19又1/5。

由一道错题激发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产生兴趣,又耐心引导他们主动的参与找错、议错、辨错、改错,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小学生减负之我见 篇6

当前小学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仍然是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群众对此反映十分强烈。近年来,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学生负担过重现象至今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止,有的地方甚至还相当严重,已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严重障碍,也直接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形象。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状况,在加快课程教材改革的同时,现就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若干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国家教育委员会曾在1988年、1990年分别出台了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然而时至今日,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有越来越严重之趋势。那么,如何才能保证质量,真正减负呢?

我认为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来自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几方面。来自社会上的激烈竞争、形式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促使家长们不得不从小抓紧孩子的教育,谁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对学校教育就期望很高。而教育回报社会就看这个地区的高考升学率。追求升学率就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业绩评价标准,最终成为各学校的终极追求目标。由此衍生出学校之间竞争也日渐加剧,小学生在校课业负担就重。回到家,家长又要孩子学习其他兴趣班。眼下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日益火爆的各类补习班人满为患,不就是最好的说明吗?

其实,要想真正作到减负,我认为,我们的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几方面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落实以下规定,首先把小学生过重的负担减下来:

1、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思想品德、音乐、美术、社会、自然课程,每门只准使用一本经审查通过的教科书。地方课程选用教材,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照此精神从严规定。其它课程和专题教育活动均不得组织小学生统一购买教材和各种读本。

2、任何部门、团体、机构、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小学生统一购买教材以外的教辅材料、图书、报刊和学生用品,更不能以此作为考核、评奖的依据。

3、学校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课程计划,依据儿童学习和生活规律均衡安排每周课程和作息时间,下午可以活动和做作业为主。不得增加周活动总量,更不得增加学科教学的学时。不得占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生上课,更不得收费上课、有偿补课。

4、要提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的小学生的家庭作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一小时以内。严禁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

5、除语文、数学外,其他课程不得组织考试。小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取消百分制。

6、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要坚决落实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入初中的规定。任何初中入学、招生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选拔性的书面考试。

7、任何部门、团体、机构和学校,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不得组织小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读书活动,不得以赛促销,以赛代销。

二、提高课堂效率

在当前的教育情况下,孩子们的学习内容非常的丰富,小学中段开始就有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等四科考试检查项目。所以,孩

子课余的时间实在是有限的很,老师们能做的,而且必须要做的就是“向40分钟要质量”。在每一堂课,把知识内容的“新授板块”和作业练习的“巩固板块”紧密结合,加快课堂教学节奏,保证学生在课堂中就有充分的巩固练习。这样,课后作业占用学生的时间就可以减少了。

学校还应该着力培养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使老师们不断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向课堂要质量,用知识魅力去影响学生,去征服学生。而不是仅靠多做作业、反复练习来提高成绩。尤其是要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量布置课外作业。做到:在学生的作业布置上,教师课后的作业设计可以利用各方面的材料加以有针对性地整理,这样就可以更加有效地巩固学习内容。一年级不留书面课外作业,二、三年级每天课外作业量不超过三十分钟。四年级不超过四十五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一小时,切实改变现在学生作业多,补课多,考试多,活动少,睡眠少的现状,给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提升备课质量

备课质量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培根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校老师和家长应努力在培养学生乐学方面下功夫,培养学习兴趣,学生喜欢学习,自然学习效果就好,课堂上已经学会了,掌握了,还需要布置大量的作业吗

所以,精心备好每一堂课是非常必要地。在备课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还要更加关注那些处于“两头”的孩子:一头是优生,他们学习比较主动积极,学得也快,有比较好的自学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教师不能以普通学生的要求来对待,所以在备课的时候,要有所体现,舍得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还有

自主钻研的空间。另一头是后进生,这些孩子在学习上比较吃力,往往新授内容学不到一半。对这些孩子,教师要有充分的考虑,给他们重新设定一些“学习目标”,使他们在每一堂课上不至于无所事事,一事不学。

四、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与班级的整体氛围密切相关,好的学习风气会带领更多的学生自觉地融入到学习的活动中区。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理直气壮的反对投机取巧耍小聪明的行为,通过表扬、奖励等措施宣传班级学习文化,给予那些自觉学习的学生以自豪感和荣誉感,鞭策那些不思进取、贪图安逸享乐的同学,让班级风气健康向上。只要班级有意识的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就会增强,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逐步得到提高。比如,在班级里,可以提倡“课间看书”的活动,引导孩子珍惜时间,学会利用时间。另外,也可以开展“回家作业早知道”的活动,提倡各任课老师早一些将回家作业布置出来,方便学生一有空就可以做,不一定等到回家再做。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利用学校时间,学会珍惜时间,同时也减轻了他们回家的作业负担。

我们的学校和家长们要有一颗平常心,真正尊重孩子,关心孩子,不苛求孩子,学校教师也要切实改变观念:教育要从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角度,着眼于为孩子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有良好素质的社会公民为教育目标。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因为社会不仅需要科学家、研究家、航天员,也同样需要普通的工人、清洁员、种植员、合法经营、诚实守信的商人,甚至是小商小贩们。培养、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才是教育的根本。才能改变学生厌学的情况。

要做好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宣传工作,使广大学生家长了解减负的内容,理解支持减负工作,并使更多的学生家长参与监督,全社会互相积极配合,形成合力,为了每个孩子身心更愉快健康地成长一起努力!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之我见 篇7

一、加强阅读,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小学语文是经过教学专家精心挑选、编写的, 有大量的文章是名人、名家的佳作。它们在立意、遣词、选句、谋篇布局、写作方法等方面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是学生提高水平和作文能力的重要凭借。教师要充分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了解作者写作的技能技巧, 为学生习作起到示范作用。如教《草原》一课, 就要求学生弄清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文章结构是什么?观察顺序是什么?抓住事物的哪些特点进行观察?有哪些写作特点?同时要求学生读好课文, 争取能熟读成诵, 精彩的片断强化记忆、印入脑海, 以积累大量的词汇、词句。这样不懈努力, 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写作信息, 在作文时能做到胸有成竹, 写作信心十足。

二、习作时, 引导学生准确灵活所用的词语

启发学生仔细观察各种事物之间的差别, 选择最能表现事物特征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来表达文章思想。语言是表达思想的, 文章是反映现实的, 只有选择、运用准确恰当的词语, 才能把生活图画鲜明地呈现给读者。法国作家莫泊桑对语言的运用做过精辟的论述:“不论人家所要说的事情是什么, 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 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 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制它的性质。”同样是“看”的意思, 就有望、眺、瞟、盯、瞪、眯、睹、瞄、瞅、瞥、睨、瞰、瞩……几十种不同的“看”法, 在指导学生写作时, 应启发他们寻找描绘每一件事物和每一个动词的唯一的词。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注意表现事物时的感情色彩。如果表达“死”的意思, 对于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言环境, 就要选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董存瑞用“牺牲”, 白求恩用“殉职”, 叶挺用“遇难”, 陈然用“就义”, 文天祥用“殉国”, 张志新用“献身”。一般人用逝世、去世、病故, 还有归天, 仙逝、夭折、与世长辞……而对反面人物用“死”了、报销、完蛋、见阎王去了、一命呜呼等。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和用词习惯灵活地选择运用词语, 才能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细腻的思想感情。

三、加深课文理解, 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要使学生准确地遣词造句, 还应注意在课文中引导他们去领悟、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小的、微妙的区别, 学习作家运用语言时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写作态度。因此, 在学习课文时要找出用得准确恰当的词语,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加以比较辨析。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 有三个词写小蝌蚪的不同动作:当他们看见鲤鱼时, 是“迎上去……”;看见乌龟时, 是“追上去……”;看见青蛙时, 是“游过去……”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帮助学生体会这几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从第二幅图可以看出鲤鱼妈妈带着小鲤鱼正朝着小蝌蚪游来, 所以是“迎上去”的;第三幅图画的是乌龟转过头来和小蝌蚪说话, 乌龟是游在小蝌蚪的前面, 所以是“追过去”的;第四幅图画的是一只大青蛙蹲在荷叶上, 小蝌蚪看到后便急忙过去, 所以是“游过去”。三个不同的词语, 确切地表现了三种不同的情况。经常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进行词语的比较和辨析, 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可以提高学生正确地用词造句的能力。

四、观察生活, 提炼写作素材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作文。”但学生提起笔来依然有“无米之炊”之感, 这是因为学生平时没有去注意搜集有意义的写作材料所致。所以我总是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 从平凡的小事挖掘出深刻的思想内容。平时的日记作业中, 我给学生选择观察对象, 再按观察顺序有重点、有目的地提出写作要求。这样学生慢慢地养成了观察习惯, 把日记写好。教师还要定期检查、批阅, 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既能积累写作素材, 又锻炼了用笔写作的本领, 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作文水平。教师还要定期检查、批阅, 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既能积累写作素材, 又锻炼了写作的本领, 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作文水平。

五、反复修改, 提升习作水平

高尔基强调习作者的反复修改。他曾经对初学写作的作者摘出这一个句子:“于是, 我走开了, 像一只挨了打, 被开水烫了的狗一样地走开了。”高尔基说:“关于狗的话写得很不好, 假如挨了打它不是走开, 而是跑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一些作家在写作时严肃认真的态度。现代著名的诗人、作家郭沫若先生, 在40年代初期, 看他写的话剧《屈原》, 台上婵娟痛诉宋玉:“宋玉, 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 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先生听后觉得不够味。隔天, 他便到后台与扮演婵娟的张瑞芳说到自己的感觉, 商量怎么修改。有位坐在一旁的演员插话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张瑞芳和郭沫若先生听了都说:“改得好, 改得非常恰当。”“你这”更有力地表现了宋玉奴颜婢膝的性格, 郭先生照此修改了对话, 并称这位演员为自己的“一字之师”。中唐诗人贾岛“推敲”的典故大家也早已熟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是经过十多次的修改才获得的;鲁迅先生的《无题》中“眼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边觅小诗”, 后来鲁迅先生把“眼”改为“忍”, 把“边”改为“丛”……这些已是众所周知的“炼字典范”。都告诉我们写作要反复琢磨字句。

鲁迅先生说过:文章不怕改, 一篇好的文章总是经过好几次修改出来的。只有不断修改, 才能提高习作水平。

摘要:语言是表达思想的, 文章是反映现实的, 只有选择、运用准确恰当的词语, 才能把生活图画鲜明地呈现给读者。要求学生读好课文, 争取能熟读成诵, 精彩的片断强化记忆、印入脑海, 以积累大量的词汇、词句。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之我见 篇8

关键词:教学氛围;积极性;问题

一、教师要教育好学生,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创设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不可否认,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也是毋庸置疑的。既然如此,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努力去做,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好的环境。首先,自己要放下教师的架子,把学生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和学生在一起,感到无比的快乐,和他们相处要让学生感到你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你是真心去爱他们。真诚地去夸奖、赞美、鼓励他们,给他们鼓足干劲去学习,去生活,让他们总感觉到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比如,和学生谈话:“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吗?”“请你说出你的答案好吗?”“你回答得真好!”“你真是太聪明了!”等等。又如,我们要多多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

二、教师要教育好学生,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创设问题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因为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對学习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有道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学生的创新意识总是从疑问开始的,并在解疑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是一些能够吸引他们新颖别致、耐人寻味的并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有意识地为他们设计各种问题,以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提高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良好创新意识行为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多种情境,为学生学好知识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为社会建设服务。

(作者单位 吉林省梨树县泉眼岭乡中学)

上一篇:双低油菜品种京华165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研究下一篇:热门中秋节祝福朋友圈说说1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