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电视素养之我见

2024-09-05

大学生电视素养之我见(通用10篇)

大学生电视素养之我见 篇1

大学生电视素养之我见

大学生的日常娱乐活动之一就是看电视,是电视关注人群之一。电视中的内容或多或少的会影响大学生的语言行为。所以,有良好的电视素养是必不可少的。而当代大学生的电视素养又怎样呢?

电视素养即为接触、分析、评估和批判电视信息(语言),并了解电视科技如何被运用,及思索电视节目背后如何制作的思辨能力。而我们当代的大学生首先在选择上来说,大多以娱乐性节目为主,大多没有什么内涵的节目,甚至会接触一些低俗的节目。这些节目直接间接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有些学生对所看的全盘接受,没有进行筛选和批判,这样的电视素养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次,大学生只身在外,没有家长老师的监督,有些自制力差的同学,会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电视或电脑前,加上没有对电视内容的挑选和评析,许多时间都浪费掉甚至起到了反作用,带给我们不健康不积极的思想,对那些色情暴力的节目和内容也没有拒绝。许多学生在看电视时只是一看而过,什么都没有吸收到。当然,也有一些同学很有思想,在对自己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思索。但总体来说,大学生的电视素质并不高。

对于大学生的电视素质的现状来说,学校社会和学生本身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学生来说,自身的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十分欠缺,大家的惰性使得自己放空思想,甚至希望不想任何事,这就使得自己的思考能力极大的下降。从而,在观看电视网络时只是一味的接受,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力,更达不到分析能力。于学校来说,忽视大学生的媒介素质,很少有相关方面的教育,也没有这方面的引导。有些学校对学生的监管也不到位,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娱乐很少关注,放任自由。于社会来说,在嘈杂的社会氛围下,各部门更应该加大对于素养方面的公益宣传和教育,并且,大力打击低俗节目也是应该做的,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氛围。

当代大学生的电视素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要先提高自己再于他人共同进步。在闲暇时间,我们应该多看一些有内涵的节目,当然适当的娱乐节目也未尝不可,细细品味下,每一个节目都会有它存在的价值。欠缺的是我们发现的眼睛和思考。当然,素养不是一天就能提升的,我们只有把思考存于意识,把思考实践于生活中,素养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校和社会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学习的机会,帮助大学生提升电视素养。

大学生电视素养之我见 篇2

一、培养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可以通过音响的直接呼唤, 达到愉悦身心、发展思维、塑造人格的目的, 它有着“直指人心”的审美价值及美育功能。音乐审美教育的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

1. 借用其他学科知识 (如语文、美

术、历史、地理等) 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发展审美能力。如从介绍肖邦的名言“祖国, 我永远忠于你, 为你献身, 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与战斗”入手, 来理解肖邦作曲的《愿望》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 认识新中国三代领导人的丰功伟绩;从不同的地域民俗风貌来领悟《黄土高坡》表现出的陕北人民的豪爽性格及陕北地区地势地貌特征。

2. 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音乐课

堂教学, 将舞蹈、器乐、歌唱、绘画、歌剧、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音乐教育, 并由此拓展音乐教学领域, 更好地开展艺术教育。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极大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3. 避免单纯的知识教学, 将唱歌、

欣赏、器乐、识谱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传授音乐知识又注意各体系的循序渐进和内容的完整性。

4. 拓宽音乐教育空间, 打破教学班

的限制, 既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分小组教学, 也可以让课内音乐教学与课外音乐学习相结合, 将学校、家庭、社会及自我音乐教育巧妙地融为一体。

在学校美育系统中, 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起着不能取代和包容的重要作用。音乐是人们美好情感的流露, 它歌颂着人间的真、善、美, 听一首好歌可以震撼人的心灵。如在合唱训练时, 当同学们能够唱出优美的旋律时, 他们会自觉地去聆听, 去欣赏。而合唱这一艺术形式带给学生的就是一种综合的美感, 即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的高度综合, 在演唱过程中, 它要求每个人都带着丰富的情感以统一的音色和力度出现, 使自己融合在优美的旋律及和谐的和声效果之中, 从而陶冶心灵, 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二、把器乐引进课堂, 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桥梁, 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把器乐 (口琴、竖笛、电子琴等) 引进课堂, 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 而且还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学生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要手脑并用, 且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为了获得某种乐器的演奏技能, 必然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情绪最高、兴趣最浓的就是开始阶段。他们刚一接触乐器, 感到新鲜神秘, 带着一种好奇心来学, 当他们学习一段时间后, 好奇感逐渐淡薄, 有的同学对学器乐感到索然无味, 还有的同学甚至表现出厌烦感。这时, 教师就要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采用形象、直观、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 寓教于游戏、律动、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活动之中, 让他们在课堂上边唱、边奏、边表演, 使他们的好胜心、表现欲得到满足,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持之以恒、不怕困苦的意志品质。器乐的技能训练是一个枯燥无味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引导他们克服种种困难, 提高演奏水平。这样, 学生在技能掌握的过程中, 不仅养成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而且增强了自己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培养了毅力, 锻炼了意志, 形成了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加强艺术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个性

音乐课程重在实践, 而非“言说”。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音乐实践的内容很多, 如听、唱、奏、跳、创作等。在课堂教学中, 要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 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 把枯燥乏味的讲解变为生动活泼的练习, 在浓郁的艺术气氛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活泼开朗的个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能力。

我在音乐课中, 把音乐实践活动融入到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培养之中, 在让学生获得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品格。比如:开展“我喜爱的歌曲擂台赛”这一实践活动, 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自己喜爱的歌曲 (包括歌词、曲谱、伴奏带等) , 可以是课本内的, 也可以是课本外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收集, 有一定积累后, 再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演唱比赛”、“歌曲接龙”、“歌词创编”、“旋律变奏”等富有创造性的形式, 培养学生灌注浓郁的兴趣。

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之我见 篇3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前提条件。

1.数学定理与知识的由来及运用、数学家的事例让学生心驰神往。教师在教数学的时候应该讲清教学知识、问题的来源和历史,以及这些知识、问题与别的知识、学科有什么关系,应该把数学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到数学不枯燥。

数学家的事例常常成为教学中的一个内容,如华罗庚的壮丽人生:从初试锋芒到奔腾的万马;陈景润的安心专研达到入迷的典型:看书撞到了树,却说:“哟,是谁撞了我!”;歌德尔小时候被家人亲昵地称为“为什么先生”等等,这些中外数学家的故事,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热情,学习起来也就更专注与投入。

2.培养动手能力,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老师要因时而教、因人而教,不断调动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如折纸,是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的,其中有很多有趣的问题,如:给出一张三角形纸片,用折叠的方法折出它面积的八分之一,请你至少给出三种方法;给你一张矩形纸片,怎样折叠出菱形?等等。

3.欣赏一些有趣的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美。数学的美体现在图形上,一些有规则的图形,老师要认真绘制,如五角星、雪花片、扇面等等,通过一些有趣图形的展示,学生获得了一种美的直观。

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与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实际问题。如:“某校计划购买若干台计算机,现从甲乙两家商场了解到同一型号的计算机每台报价均为X元,甲商场优惠条件是第一台按原价购买,其余每台优惠25%,乙商场每台优惠20%,选择哪家购买更优惠?”就是一个简单的一次函数问题。另外数学的一些问题可以联系生活解决。有这样一道题:已知a,b,c都是非负整数,且28a+30b+31c=365,求a+b+c的值。只要联系生活常识,就可以巧妙地解决。因为28、30、31、365这四个数正好是一年中二月份的天数,小月的天数,大月的天数以及全年的总天数,因此a+b+c=1+4+7=12.

三、加强一题多解辅导,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一种题型,多种解法,在数学中是极为普遍的。另外,同一道题,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会得到多种不同的解法,这样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识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是极其有效的。

五、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建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

所谓循序渐进,是从易到难,从书本内到书本外,从一题一解到一题多解,从尝试成功到争取更大的成功,学生在不断改变思考问题的方法、角度。在这过程中,学习信心建立了,有了克服困难的意志,亲身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学习起来也会更主动,更有成效。

六、师生共同阅读数学报纸杂志,借助墙报,以扩大学生视野

核心素养之我见 篇4

郑州市第一二五中学

王建炉

爱因斯坦在他的《论教育》中说过:“人们常常简单地认为学校就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工具,这是错误的认识……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为,又视对社会的奉献为其人生第一要义的个人。”“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中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以往的教育,人们只关注课程本身以及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而忽视了课程教学之外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其中就包括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以及社会参与的能力和意识,这些正是“核心素养”的要求。这些并不是课程本身的内容,但它确实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植根于学生的生命并形成一种素质能力,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爱因斯坦所强调的“剩下的”东西的价值,即教学的价值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立体的“人”。

身为语文老师,对语文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有较深的感受。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他们贯穿于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学生刚入学接触到汉字,到现在进入高中进行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语文素养都伴随着他们所有的学习活动,是一种隐性的存在。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就是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情与理同步发展。

就语文学科来说,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一个人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我们就可以说此人具有很强的语文素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如果一个人语言条理性强,语言深刻犀利,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具有条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语言混乱,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混乱,没有条理。语言是思维的表现,是思维的外在特征,它们俩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可整合为人文修养。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话,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人文修养为语言能力导向,为语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身为语文老师,文化底蕴显得格外重要。一位具有语文核心素养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个大概念,就语文学科来说,所谓文化底蕴,就是一个人对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文化的积累程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需要什么文化底蕴呢?语文老师 需要经典诗词的底蕴。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诗歌养育了中华民族。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让人腹有诗书气自华。

语文老师需要文学名著的底蕴。文学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灵魂代言人,我们的教材中就有大量的文学名著,也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文学名著就是为学生的文化奠基,为学生的精神添上亮丽的底色。语文老师需要文哲史的底蕴。古人讲,文哲史不分家。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人类社会的形象图说。哲学是万学之学,指导一切科学,充满着好奇、疑问、探究与智慧。哲学就是追求智慧、热爱智慧的学问。历史充满智慧,读史使人明智;文学充满智慧,文学给人灵感,给人想象,给人真善美的启迪。当文哲史融为一体时,就让我们的心灵充盈智慧的光芒。

语文本就不是一门功利性很强的学科,更多的,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当语文学科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时,语文的核心素养也显的越发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以学生为出发点,立足课堂,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大学生电视素养之我见 篇5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形成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科学素养。教育观念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核心,现代的教育思想,强调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教育,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良好的科学品质审视满天飞的所谓教育新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教学的需要为准绳,不人云亦云,不唯大,不唯上,只唯实。

(2)教师应完善知识结构。现任的教师由于过分重视自身专业知识,忽视了其它相关学科的学习,从而造成了知识结构单一,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应重新调整知识结构,形成全面性的、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科学认知结构。教师的科学素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科学的、合理的、多元化的结构特征。

(3)教师应加强对科学史学习。教师加强科学史(包括教育史)学习是针对新课程改革提高科学素养的一项有效策略。科学史记录了科学的发展历程,它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产生、发展、规律等,而这些内容对人们的科学素养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科学史是科学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教师知识素养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学好科学,把握科学发展的历史,从中体会科学精神,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科学史的传授,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要进行一般性的科学史学习,再通过实践就科学史中的某一科学知识或科学事件来开展活动。

(4)拓宽获取科学资源的渠道。增强学术交流和互动交流是获取科学资源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术交流不仅交流了知识,而且还交流了思想,是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重要渠道。学校应多开展有关的讲座、科研报告等,让教师们有机会彼此交流在教学中的体会,汲取他人身上的优点,在相互比较、学习、提高中共同发展。互动交流是校本培训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所谓的互动交流就是教师培训教师,教师们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其实也相当于学术交流。让那些在教学上取得成功的教师,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交流自己的经验与体会,把他们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成果与全体教师共同分享,这是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5)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科学思想。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单一的知识结构,在学科教育功能、思维方式、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趋于多元化倾向。例如,数学学科功能由原来的单纯技术应用功能,转变为现在的“技术功能和文化功能”并重;数学方法由原来的只注重演绎推理,转变为现在的“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并重;数学知识呈现形式由原来的单纯注重知识系统,转变为既符合知识系统又考虑到学生心理水平的模块化设计;数学教学方式从原来的单一传授,转变为现在师生共同的“教学、学习、研究”同步协调。

电视栏目品牌打造之我见 篇6

廖德文

(株洲电视台经济频道 湖南 株洲 412005)

[ 摘要 ] 电视媒体引入品牌战略,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打造品牌栏目是电视台的必然追求,但要创办一个品牌栏目,就必须精心策划设计,定位准确,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栏目内容和形式,重视包装,培养符合栏目风格的节目主持人。

[ 关键词 ] 电视栏目

品牌打造

定位

创新

品牌并不是新鲜的概念,但对电视媒体来说,它才仅仅在观念层面上认识到。长期以来,电视台频道定位模糊,栏目设置跟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电视人。要想打造具有特色的电视频道,就必须创造出电视栏目品牌。

一、积极引入品牌战略

“品牌”是一个经济学名词,指某种产品与服务的名称及其标识。品牌名称是指可以用语言称呼的部分,而品牌标识是指某种图案或符号,一般有特定的颜色,容易识别和记忆。在产品市场,它已经具体入微到公司战略和策略里,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在以商业化广播电视模式为主的美国、巴西、菲律宾等国家,电视业的商业化运作体制早已确定了“品牌”的霸主地位。

近年来,“品牌”一词成了中国电视媒体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流行 词汇。把品牌概念引入电视领域,就是要建设频道品牌,打造品牌栏目,以提升频道的竞争力。在电视业界,“台”、“频道”、“栏目”分别代表不同层次的内容整合。“台”是一个行政整合概念,“频道”则是品牌系统概念,代表不同栏目和节目的内容集合,构成“台”的基础,而“栏目”相对频道而言,是一个品牌产品概念,代表类型节目的整合,构成频道的基础。台与台之间的竞争,频道与频道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栏目与栏目之间的收视竞争。在多频道竞争时代,电视品牌栏目已经成为创建特色频道的支柱。品牌栏目承担起两大任务:对内培植传媒英才,生产精品节目,拉动体制改革,实现媒体生产要素的重组和最佳配置;对外以栏目为支撑来强化媒体辐射功能和信任度,追求目标效益最大化,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株洲广播电视总台为重塑广电形象,再树广电品牌,正在积极实施“品牌强台”战略,致力于打造株洲广电在全省、全国地级市广电行业的品牌栏目和节目,它预示着株洲电视业的品牌化变革风暴的到来,这对做强株洲电视业,提升株洲广电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打造品牌栏目是电视台的必然追求

中央电视台调查咨询中心的数据表明,我国约有3000个以上电视频道,每个城市的观众可以看到50个以上的电视频道,随着传输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两个数据还在不断上升。然而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观众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平均不到3个小时,而观众在5秒钟甚 2 至是3秒钟之内便会决定是否换台。更何况当代观众生活日趋多元化,观众在电视媒体的消费方面早已是只有节目没有台。他们在选择节目的同时,已经走向了品牌消费。因此,各个电视频道进行比拼并决定最后取胜的就是品牌,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是当前电视媒体谋求大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商业的角度看,电视经营是把观众的数量和节目的质量当成商品卖给广告主。谁的节目耐看,谁拥有更多的观众,谁就更有话语权。从这个角度来说,品牌实际上是电视媒体的财富指数。现在,一个好的品牌栏目投入产出比都是相当可观的。电视台想方设法办好办活节目,提高自己的收视率,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办出名牌栏目是势在必行的。

创办品牌栏目是电视台增强宣传效果的需要,品牌栏目是维系一个台、一个频道的生命要素,是一个电视台宝贵的无形资产,会带来难以估量的价值。但是,要把每一个栏目每一个节目都办成名牌,这是很难做到的,正因为如此,一个频道就必须集中人、财、物的力量全力创办一个或几个名牌栏目,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三、积极建设电视品牌栏目

建设电视品牌栏目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必须考虑到问题的方方面面,一个品牌的形成,需要各方面的支撑:前瞻的理念、创新的意识、精心的策划、独到的包装、过硬的队伍等等。品牌栏目推出前必 3 须进行细致的市场调查、策划设计,重视观众消费心理并结合电视市场规律,实施精品战略,树立起强势品牌。

1,品牌栏目的成功起于创意策划。

要创办一个电视品牌栏目,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创意,并且要做详实的市场调查,通过认真的媒介市场调查做出准确的功能定位、受众定位、市场定位和节目定位。众所周知,在美国,做一档节目前,要花巨资做出详尽、科学的前期调研。例如CBS在决定投拍《生存者》这档节目之前,请了不少电视学专家、传播学专家、社会学专家对节目进行反复论证,并对整个节目的每个细节和场面都进行了精心设计。最后,节目制作成功,在美国一亿多人口中创下了六千多万受众的收视高峰。光是决赛那一天,广告费就接近一千万美金。而目前我国内地电视台要上一档节目,往往是市场调查走过场,节目方案由一个制片人或几个编导记者闭门造车,或请几个圈内人开一两次策划会后,节目就匆匆开播了。如此一来,节目自然留下不少后遗症。于是,三天两头忙改版,看得观众云里雾里,最后导致观众流失。

2,品牌栏目的生命在于创新。

创办品牌栏目关键是把栏目的定位搞准,对这档栏目的功能、受众、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做出规定。利用差异化策略突出个性,让栏目自身与其他栏目之间有明显的异曲同工,能够在观众心目中占领与众不同的地位,使观众对栏目形成特定的收视期待,从而不断提高栏目的收视效果,增强栏目的竞争力。

4(1)电视栏目的内容要有新意。电视栏目的核心要素是栏目内容,好的内容是电视栏目竞争的基点和良性循环的动力。电视栏目内容的价值内涵在于实用性和新鲜性。实用性因受众需求的目的不同而有差异、有选择,一个质量较高、受观众喜爱的栏目首先必须有其鲜明的内容定位,来满足目标受众群体,这是栏目的立命之本。内容的新鲜性,既是对一个电视栏目的起始要求,也是对一个电视栏目持续性收视的要求。一个电视栏目不仅一开始就应给观众提供新鲜的内容,而且要持续给观众新鲜的内容。

尤其是新闻节目更应彰显内容的个性与品质,避免节目同质化引起观众收视兴趣的下降。株洲电视台经济频道《株洲报道》从定位、内容提供等方面塑造差异点,形成与竞争对手相区别并为观众所接受的独特性,确立自我的竞争优势。节目的选题遵循人文关怀的理念,以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关注为主,还将时政、经济等新闻以小切口、低视角进行题材软处理,切中了百姓群众的收视心理,在电视收视的博弈中以差异化战略获得了胜利。

一个栏目要有个性,就得把报道范围划出来,划清了报道范围,既有利于记者把握题材,也有利于观众提供新闻线索。栏目内容一定,实际上就如同栏目与特定观众签下了一份合约,按栏目定位选材,使观众的收视习惯日趋稳定。如果偏离栏目定位选材,其结果必定造成大量的观众流失。因此,作为一个栏目的记者编导来说,如果希望有一个无限的取材范围的话,这对品牌栏目的建设是有害无益的。

5(2)电视栏目的形式要新颖。电视栏目的另一个重要要素是栏目形式。与电视节目内容相对应的电视节目表现形式,是电视节目制作方式的核心。对电视节目而言,节目内容无论面对何种收视需求,都必须转化成相应的电视节目形式,才能为观众所接受。节目形式是由栏目的内容决定的,也是表现内容和为内容服务的。《株洲报道》是一档30分钟的新闻节目,如何吸引观众的眼球,把观众留住?我们在节目形式上想了办法,设置了“资讯看台”、“今日发布”、“互动时间”等版块,采用主打新闻与小版块交替的方法缓解收视疲劳,达到了良好的收视效果,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丰厚的经济效益,是我们自己所始料未及的。

3,培养符合栏目风格的节目主持人。

正如前面所说,看频道是在看栏目,很多时候,我们看一个栏目,其实是在看一个主持人。他(她)正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观众关注他(她)正在说什么和将要说什么。具有个性风格的主持人,对于强化电视栏目品牌个性至关重要。节目主持人是栏目品牌的代言人,是构成品牌的人格化符号,应当作为无形资产加以培育和保护。无庸讳言,观众会因为喜欢某位主持人而喜爱这个栏目,反之,也会因为厌恶某个主持人而放弃收看这档节目。因此我们应根据栏目自身的定位和风格选择合适的主持人。例如《超级英雄》的主持人汪涵,观众对他的评价是:机智、幽默、能策、大方,对节目的情绪把握得恰到好处。《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孟非是栏目的一个标志,具有不可替代性。主持人自身的才华、风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栏目的质量。经验告诉我们,要打造一个名牌栏目,主持人是关键,有鲜明个性的主持人是不可替代的。正是有了名牌主持人,才有了名牌栏目的价值,才有了受众的忠诚度。

4,电视栏目的包装要新鲜。有了好的主持人,没有好的包装也是不行的。品牌栏目推出后,有一个投入期和成长期,期间要强化形象包装,以突出风格和个性,打消观众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最大限度地刺激受众的收视欲。

凤凰卫视宣传部创作经理李青芬在谈凤凰的品牌管理时说:“我们非常重视宣传片和频道的包装,因为它们就如同商品的广告片一样,直接对观众说话,直接表达我们的立场,直接预告节目的内容。宣传片和包装在凤凰的策略中不仅仅用来提高收视率,更重要的是用于品牌的维护。我们把每个主播、每个记者、每个评论员当作品牌来经营。”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各个主持人的形象推广短片,他们在广告时段不时的插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央视二套在这方面也做得相当好,运用其强大的主持阵容来为频道做形象宣传,从栏目各个版块之间插入的栏目宣传,到各个不同栏目之间插入的频道宣传,都在强化着明星主持对观众的视觉冲击。马斌和欧阳夏丹做的《第一时间》宣传片,就是一种品牌推广。

另外,包装要不断更新。从主持人到片头,乃至节目推介和在其他媒体的宣传方面,都需要不断地对品牌节目进行包装,力求使人有新鲜感。上海生活-时尚频道(Channel Young)的一套“橙色+态度”的整体包装系统就让人耳目一新。该频道总监蒋为民说,观众对这一 频道包装反应热烈,普遍认为包装有创意,是所有电视频道中最富个性的频道。尼尔森调查表明,生活时尚频道在上海是中青年观众忠诚度最高的频道。

当然,要创办一个品牌栏目离不开人,这些人应该是优秀的采编人员。无论是栏目定位、创新节目、打造精品,还是经营名牌栏目,都需要一支优秀的队伍。没有一支优秀的从业队伍,建设栏目品牌就无从谈起。在电视业界,有许多电视人心目中的理想是经营可以持续多年的品牌电视栏目,但现实中真正能够存活七八年还在播出而又拥有观众的栏目是少之又少的。这就要求良好的电视栏目品牌创办起来后,一定要对其进行维护和改进,要善于不断在变化中把握观众的需求,不能一成不变,要在变化中超越竞争对手,在对别人的节目跟进中更加体现出自己的个性。

总之,电视作为一个大众传播媒体,它需要有一定的观众群体。而创建和维护电视品牌栏目,对于聚拢人气,带动收视以及形成频道的品牌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举措。

[ 参考文献 ] 1.林琳主编 冲突、协调与发展——当代西方国家广播电视体制与管理[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第一版

2.《中国记者》杂志.2006(4)

3.蹇莉.积极推进电视栏目品牌建设[J] 西部电视学刊 2004(2)

现代教师素养之我见 篇7

目前, 我们的教育已经严肃地提出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课题教师素质的提高已处在突出的地位。我们知道, 信息时代向教育的挑战不只是数量的扩展, 或对原教育的修补与完善, 而是要求的重建。这种重建以根据时代特征为基础, 要求重新认识教育爱社会中的地位与价值, 重新确定教育目标, 重新构建为实现目标服务的课程, 重新设计教育的组织原则与方法, 这一切都是为了使改变了的教育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未来的教育设计与研究, 核心是提高教师的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除了各级领导部门给予经济, 政治, 制度组织等等这些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保证之外, 决定性的因素, 我认为在于我们教师自身不仅要有提高职业素养的需求, 更要根据时代对教师职业的需要, 来更新职业素养的观念, 认清自己发展的方向, 并作出相应的切实努力。

2 现代教育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以高科技, 高生产力与高速度发展为特征的现代社会, 必将对教师职能的认识产生重要变化, 导致构成教师职业素养成分与结构的变化。

从服务于传递知识转变为服务于培养能力, 从人生一个阶段的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 从面向近前, 到面向未来。这些变化集中表现为教育提出了培养现代人的要求。我们现在培养学生, 不只是在掌握知识的门类上, 而是体现在适应能力, 决策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自我更新和创造的能力上, 这是飞速发展的时代向人类的挑战。所以, 重大的教育改革, 必定是在当教育思想指导下, 以培养现代人为目标而进行的教育政策, 内容, 方法, 手段的改革。

因此, 当代教师职业素养要求的变化, 是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的, 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而编写的《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求展望》一文中就提出:“须培养下一代能面地世界重大问题和迎接明天社会的挑战, 为组织这样一种适应为来教育, 我们需要有新型的教师。”

3 现代教师应具有的品质与素养

现代教师职业素养的变化特征, 不仅在于构成因素的变化, 而且在于结构重心的变化, 过去属于中心地位的学识, 人品及教授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素养, 成了职业素养的基础, 并在次基础上提高了更富有时代精神的四个要求;

3.1 教师应具有参与时代的意识与能力

教育要真正作到面向未来, 教师就必须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一员, 不再把眼光局限于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和所教的学生, 而是能以现代的眼光去审视教育的现状, 发现问题和提出改革的建设, 并积极地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努力加以实现, 使自己不再是“保守”的象征, 而成为积极适应, 促进时代变革的原动力。

以基础教育中的阅读教学为例。现代的“读”不再是纯文本的阅读。阅读方式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阅读方式的变革表现在:1, 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电子书刊中知识和信息间的连接不再是线性的, 而是网状的, 它可以向师生展示出全新, 高新的超文本阅读。2, 从单纯地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 即从抽象的文字扩展为图象, 声音, 三维动化等多种媒体, 这种近乎全息地跨时空的阅读方式, 使阅读想象与情境感受体现在一起, 大大地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效率。3。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对教师的备课与学生的学习模式带来巨大的变革。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必须从小培养起这种全新的“读”的能力。而教师更应以现代的意识来设计与知道自己的教学, 具备与时俱进的专业素养。

3.2 教师应具有促进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这里的“发展”, 就具体内容我想有三个层次。一是教育观与教育现实的发展。这是社会发展在教育领域的折射, 教师应以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观作指导, 才能把握好自己的工作方向。二是教师的自我发展。现代教师的职业素养不能一劳永逸, 知识和能力都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三是学生的发展。教师教育不满足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递, 而是关注学生发展。教师应赋予学生继续发展的能力, 以发展性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发展性教学的基本特点有;1,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和能力。2, 努力建立教学中师生, 生生间的群体合作关系。3。承认学生发展存在差异和独特性, 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4。主张让学生体验成功, 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起信心。

3.3 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

目前, 我国教育界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年来, 将泽民同志多次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提出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具有开拓进取和创新求实的意识。创新教学必先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 实现;1, 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2, 给学生以主动探索, 自主学习的空间:3。创设民主, 平等的教学气氛, 开展教学讨论等。要求教师改变观念, 增强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 解决继承性知识与探究性学习之间的矛盾, 开辟培养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的新途径, 建立师生双向互动, 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3.4 教师应具有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的研究应该主要指向自己的教育实践, 用创造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 以现代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去设计, 实施, 评价, 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教育实践中发现, 研究和解决问题, 提供新鲜经验, 进行理论概括。教师在实践自己的科研教学中必须本着:奉献。合作。创造。求真。质量为根本, 并逐步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写作。组织能力。不断学习和更新自身知识系统, 勇攀教科研的高峰。由此, 教师的劳动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创造性劳动, 并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 培养富有创造精神和能力的新人。

我们教师若能具有参与, 发展, 创新和研究这四大意识与能力, 那么不但能直面时代的挑战,

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之我见 篇8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尝试、探究使我认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鼓励小学生多阅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文学经典更是人类文化精粹的积淀,是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是一个时代文学成熟的标志,是垂范后世、历久弥新、被众多读者所传诵的文本。在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的炎黄子孙,成为一个个具有良好文学素养的人,我觉得运用阅读是一个有效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这里的阅读,不仅指的是课内阅读,同时也包含了课外阅读。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改革的日趋深入,文学,这门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是应引导学生以文学阅读为先导对学生进行文学方面的熏陶和教育。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文章,领会文章意旨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文学水平。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一旦进入小学,便开始观察社会,了解世界,而学生的文学熏陶和教育,就能给学生一个更广阔、更高远的人生境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丰富的生活套餐,使学生由狭隘走向广阔,由幼稚走向成熟。

二、引导小学生多积累。提倡学生多阅读文章的同时,多鼓励学生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使之成为自己文学思维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当学生有了丰富的语言储备后,作文时,就能随心所欲的表达。教师应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本子,把读到的漂亮词语,精彩句子记在本子上。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把这些记下来,才能时常温习,不至忘掉。这样,小学生才能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语言工具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带领小学生多活动。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移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乡村学校在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与城市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乡村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缩小城乡课程资源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比如,根据季节的变化,组织学生到野外去观察,只要学生真正观察周围的生活,真正走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四、布置小学生多练笔。多练笔,可以加快从文学积累到文学表达的过程,可以说这是提高文学素养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清代唐彪曾这样说:“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所以,我们必须要求学生经常进行认真的练习,这样才能逐渐摸索出如何运用文字工具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与观念。

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我们教师应该发挥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培养文学思维,积累文字工具,丰富生活素材,锻炼表达能力,夯实学生的人文底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大学生创业之我见 篇9

大一上学期学习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这门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堂课,却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加深了我对大学生创业的理解,改变了我最初对这门课的理解。

创业教育的责任

高等教育担负着育人的重任,创业教育目前已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为了唤醒广大民众创新的意识,提升国家经济转型实力和动能。

创业是企业家的专业,开办学院是高校的专业。因此,不论是高校内的创业学院,抑或是校园外的创业基地,一定是需要校企合作共建,企业家导师参与到创业者培养过程中去,才能传承创业教育中的企业家精神,传递创业薪火,甚至建立商业文明网络。高校把教育本能发挥好,是可以助推创业教育的,“创业者是可以学习的”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关键就是如何找到创业和教育在创业学院内的结合点。

老师的亲身创业经验分享让我深深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意义,市场的感觉是在实践中练出来的。也可以说,创业者的市场意识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醒悟过来的。创业者在最初有了创业的创意时,最需要有人来支持他们去实践,这个实践的支持包括智力和财力的具体支持,而不是几堂课可以解决的。

对创业的初认识

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具有较高的风险,但也有较高的回报。随着商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来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并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大学生创业也因此成为热门的话题。

创业是就业的另一种模式,所不同的是创业者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给自己“饭碗”(就业机会),而是主动地为自己或他人创造“饭碗”。目前,我们国家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工商、税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之所以提倡大学生创业,除了创业不失为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一条解决途径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要具有一种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

既然创业成功的前景看起来如此暗淡,为什么还有众多的人选择了这条人迹罕至的路径呢?首先,谋求生存乃至自我价值的实现可能是创业最主要的原动力;其次,如果你要想变得非常富有,开创自己的事业是最有希望实现致富的目标,很少有人靠为别人工作而变得惊人地富有;再次,创业使得创业者能够自己控制自己的工作,自己决定何时何地怎样工作;最后,即便创业失败,但是其所带来的有益经验会使创业者学会更好地应对失败,恢复得比以前更坚强,而这正是企业家所需的品质之一。

就业OR创业

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严峻,伴随着政府政策引导与社会观念的转变,大学生创业意识,就业方向也悄然发生转变。我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个必然趋势。现在社会的就业形势比较紧张,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也可以为社会提供一些就业机会。最近几年,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社会各方面也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开“绿灯”,从这也可以看出大学生自主创业已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但我并不支持一些大学生凭三分钟热血盲目地选择自主创业,对于大学生刚出校门就自主创业,还是要慎重些,提倡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因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社会经验不足,实战能力差,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把握不准,一些所谓的经营理念不过是书本上的经济理论,而且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整体气氛还欠火候,他们的经营能力还得不到社会认可。如果没有经过充分的准备就创业,很可能会以失败告终。原则上支持有准备的学生,而对一些没准备或准备不够的学生则提倡先就业后创业。如果大学生一出来就想创业的话,最好是大

二、大三时就要有所准备。所以我认为学校还应该加大指导。

大学生创业实况

关于是否有创业的打算?调查表明,考虑过的大学生占97.5%,完全没想过的大学生占2.5%,正在进行创业的大学生占0%,已经尝试过创业的大学生占0%。从这里体现了创业的问题对大学生不是什么与他们毫不相干的事情,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思考过创业的问题。大学生创业需要社会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帮扶机制。高校在大学生自我创业中发挥更多的作用和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包括创业指导、资金落实、客户联络、社会沟通等,尤其是提供比较规范、适用、系统的创业教育。高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一方面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观念,另一方面主要是就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创业技能进行全面培训,并最终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

创业的瓶颈

创业大学生能力经验不足。首先,市场经验不足。许多学生在设计产品开发项目时并不了解市场上的需求,或者主观臆断市场需求,或者闷起头来一味地搞技术;他们通常难以得到第一手的市场信息,也就无从分析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这使得很多下大力气研制的产品找不到买家,错过了商业机会,甚至导致失败。其次,社会经验不足。大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常常使他们在刚开始创业时盲目乐观,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而对于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的失败却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一旦在创业中遇到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综合素质较弱。大学生创业之路异常艰难,除了创业者本身条件的限制之外,更多的是因为缺乏一个整体有序的创业环境。在资金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创业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等各个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特别是政府职能还未完全转变,政府官员服务意识不强。另外,传统社会观念阻碍也是创业环境不成熟的一种表现。我国传统的社会观念认为,考上了大学就是跃过了“龙门”,大学毕业之后理所应当去政府部门做公务员,或者去大公司作“白领”。而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自己开办一个小的企业时,就会流言四起,认为是大学生个人的能力有问题,找不到工作,所以才进行创业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面对越来越多和自己一样准备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吸取那些已经在创业或经历过创业的先行者们以过来人的身份提出的真诚的建议和忠告。现在不少学生不屑于从事服务业或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都想往IT业等高科技行业发展。其实,高科技项目创业往往需要一大笔启动资金,创业风险和压力都很大,很容易失败。因此应先深刻了解市场和自己,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切忌眼高手低。大学生选择创业要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创业过程中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和挫折,有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创业初期坐冷板凳的可能。创业不是大家想像 3 的当老板,不仅时间自由,而且有事动动嘴就行,而是凡事得亲力亲为,每天从早工作到晚,没有周末,没有娱乐,既累又枯燥,吃不了苦就不放弃。曾

“在人类社会中,往往伟大的人都不是靠身体强壮取胜,而是他们的精神足够强大。”这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创业多年来的感悟。

而20多年后发表此番感悟时,俞敏洪是站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大讲堂上,此刻的他,代表着新一代的中国企业家。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忍受孤独、失败与屈辱,把小事业做成大事业……回顾创业直至今日,俞敏洪表示:“自从人类社会建立以来就从未消除过不公平。面对不公平,不同的人生表现出积极、消极两种不同态度。消极的态度有百害而无一利。正如人的出身,根本无从选择。唯一能够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

自我修养提高篇

创业是一个复杂、艰辛的历程,掌握一定的创业技能,进而享受创业和创新所带来的无穷乐趣,大学生在校时就应主动地培养自己的创业素质。不管国家政策、高校、社会环境如何,我认为最重要在于大学生自己,下面给大学生提出以下几点:(一)被人相信的能力

一个成功企业家的背后有多少故事,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说清。一个成功企业家需要具备的优良品质,则是人尽皆知的公开秘密。俞敏洪认为,成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被人相信的能力。

这种能力比一个人会投机取巧、小聪明或高分数要强不知多少倍,所以一定要先把自己变成一个能让别人相信的人。(二)沟通的能力

讲到沟通的时候中国人习惯会想到这个人会拍马屁、会谈判等等,但这只是一部分。一个会交流沟通的人,你会发现他在语言上没有太多的话语,有的人几句话,却能让人很舒服。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尊严,遇到了尊重你的人,你愿意与他继续做事情。

一个互相不尊重的社会,造成了冷漠的社会。而在这样的社会中尊重他人,尤其是尊重自己的员工,就格外能够被人认可。当成平等的人,从人格上产生尊 严,从行为上表示尊重的时候,你的成功就多了一半,因为你周围的人都不会排斥你,觉得与你在一起很安全、很舒适。”(三)学习能力和判断能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有人指路。”学习能力和判断能力简单地用这四句短语代替。在大学期间,每天精读大量书籍。我认为读书不仅能保持思考,更重要的是保持学习和进步。判断能力的获取则要靠后天的历练。经历比其他人更多,就知道不该碰的事情不碰,该碰的不放过。高瞻远瞩、有远大胸怀。

(四)树立全新的人才观

成功的创业者具备一些核心的主要特质和次要特质,要有创业观念、有才、有胆、有识,同时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创业过程中的困难,这些高要求决定了当代大学生想走上创业之路,就必须按照创业者素质的培养规律,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锤炼自己的胆子,同时培养自己的创业人格、创业者思维和创业意识与技能,克服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积累型”、“继承型”,掌握的死知识多,运用的知识少,胆子小,生存能力差的人才类型。(五)自身能力的综合培养

大学生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创业。创业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与不同的人和事打交道,对人的能力要求很高。“学会认知”就是教人掌握认知的方法,学会学习的方法、手段,培养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做事”就是要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驾驭处理复杂突发事件、危机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培养人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和管理能力。“学会生存”就是要不断增强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的责任感,培养人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等等。(六)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实践环节能使大学生在校期间积累创业经验,培养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等。其次,大学生还可通过参与社团组织活动、创业见习、职业见习、兼职打工、求职体验、市场和社会调查等活动来接 5 触社会,了解市场,并磨练自己的心志,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结

大学服装之我见 篇10

转眼间,我们走过了两年的大学生活,在这期间,服装和我们的关系尤为密切,因为每个人都离不开服装。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和服装有关的一些定义

穿于人体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制品,其同义词有“衣服”和“衣裳”。中国古代称“上衣下裳”。最广义的衣物除了躯干与四肢的遮蔽物之外,还包含了手部(手套)、脚部(鞋子、凉鞋、靴子)与头部(帽子)的遮蔽物。①

“衣”即衣服,又称服装,是指在人身上,遮盖人体和四肢物品的总称。②在我看来,现在的服装更有了进一步的延伸,譬如饰品等。

对于我们大学生自身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忘情四季校园装

大学校园里竞相绽放的花朵,四季常青的树木,日日生长的藤萝本来就有模糊季节的作用,它给人营造的就是“一年四季总是春”的感觉。而时刻体会着这种感觉学习和生活的男孩女孩,在着装上体现出的文化气息和青春活力,无疑是对校园春天的映证和补充。青春就是最好的装扮,无须在服饰上刻意雕琢。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装扮上属于随意型,他们对着装持随意不关心的态度,这类大学生人数很多,他们认为穿在他们身上的服装只要干净整洁,得体就是最美的,不管是不是流行的款式,也不问是不是高档的面料,他们不注重时尚、前卫的服装,最喜欢的是休闲装。有一项调查,在大学生中喜欢休闲装的占63%,半休闲占30%,追求流行占3%,非常时尚比较前卫也占3%,随意型的这类大学生在购买服装时最注重的是款式——休闲,穿着舒适,便于活动。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不受成见约束,我行我素的心理时期,他们急切地要在着装上表现与众不同,要体现出反判性和反常规性,刻上青春的烙印。他们对“美”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说明,他们可以无视流行而自创“流行”。T恤、牛仔是大学生中最普通最流行的衣装,可最富有激情和活力的当代大学生,在服饰上体现出的创意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他们会用一种特别的笔,把T恤当作“调色板”随情绪的波动而创作,每件T恤上的画面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以此来宣泄情绪,T恤上写“烦着呢,别理我”。有的更是充分地在服装上展示他们的才华,用白胚布进行蜡染和扎染,有个性的男女生染上怪异的图

案,然后再做成裙子、短裤、T恤,旁若无人地、傲视群雄地穿梭在校园里。试问,把这一份“创意”穿在身上,又怎能不让人“忘情四季”呢。

这类随意型的大学生还有个观点:大学校园是一个可以“随便穿”、“随便打扮”的地方。只要你有勇气,真是没什么不可以穿。年青——就是穿几块钱的一件T恤也一样有味道,只要你有勇气,即使一件宽宽松松的大毛衣,随便搭配点牛仔裤,运动鞋之类的,你从春天穿到冬天都没人会对此提出异议。

青春正年少,偶尔张扬也没什么不可以。你用领口、门襟带有貂毛的厚毛衣配夏天时穿的薄裙子,走在凉风习习的飒爽秋色中,虽不可思议,但却让人忘了季节的存在,又不失浪漫。在“厚做里衫,薄做外套”的流行潮流影响下,时空的观念

更是被打破了,初冬的季节,也可着T恤、薄毛衣、大大的西装短裤,外披一件与短裤同料的短外衣装束,只是从胸前坠着的羊毛绒围巾和厚厚的袜子、高高的靴子上,才能感觉到一点初冬的气息。

年轻就是不一样,在个性飞扬的时代,你又怎能单单从他们另类的服装上获知季节的信息呢,在他们激情燃烧的心中永远都只有一个季节——春天。

2纯情浪漫校园装

根据调查,有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大方、简洁、舒适、便于运动”的服饰就很

好了,但还有10%左右的属于时尚浪漫型和追随型的大学生,他们主张打扮要体现自我,表现浪漫情怀。他们对服装的流行性、重要性、心理依赖性、自信感、身份象征性和显示性都极为重视,他们是追求个性化的流行时尚的追求者。这一类型人虽然不多,但他们对流行时尚特别敏感,有较强流行意识,对服饰打扮态度积极、充满自信,是大学生中的流行先驱者。其中很大部分大学生是因为家庭经济宽裕,少部分是天生有浪漫情结。

浪漫的女大学生,喜欢采用印花或提花的绸缎,镂空花边、缎带和绢花等装饰,突出宽肩、细腰和丰臀,再加上各种清淡柔和色调的运用。她们也同样喜欢抛袖、花边、滚边、镶绣刺绣、花卉图案等。他们认为“现代服饰要增添一些浪漫气息”,如在无领、无袖、直造型的连身长裙的侧面,补上几朵别致的玫瑰花,让长长的朗万式的缎带在胸前飘出一个迷人的境界,以及长及脚踝的喇叭状的裙摆等无不在述说着“浪漫”二字。让她们成为校园中最令人心动的女孩。

在浪漫之美的感染下,男生们也产生了适合于时代审美特征的变奏:宽肩皮甲克内飘逸着一条柔软艳丽的丝巾,端庄大方的外套被染成了浅艳的媚色;整洁鲜亮的衬衫被薄如蝉翼的面料、金线绣银线缝的花T恤代替。男生们用温柔的款式刻画他们细腻丰富的感情形象,用浪漫的花色图案写意小男士复杂而辽阔的内心世界。更深一层的浪漫情怀,不仅要体现在服装上,而且更要体现在氛围上、在气质上,要在一举手一投足都显示出良好的教养和浪漫的气质来。在“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夕阳下,校园的湖边小径上一位穿着碎花软缎中式上衣,黑色百褶裙、扎着两条辫子的女生分花拂柳地走来,软缎暗花的裙幅飘过,刹那间仿佛时光倒流,让人不知是何时空,仿佛回到了那个思想丰富、精神饱满、热情高涨、新旧交替的“五四”年代。这种带有传统的娴静平和,又有新生的热情和智慧,是非常美丽的象征。

这恐怕就是当代大学生追求的浪漫最高境界吧。

3永恒经典的牛仔装

当LEVI’S造出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它就被赋予了划时代的意义。在牛仔装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中,出现过革命,更多还是时代的缩影,从天下第一条拉链牛仔裤到把女性裤子拉链改良与男性相同,从喇叭裤到体现颓废的街头裤装,牛仔装一

直都是先行者和革新者。它以简练的线条,充分显露人体美,满足了人类对自然美的欣赏欲望。

根据调查,在大学的校园里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地有着牛仔情结,甚至很多大学生一年四季都着牛仔装。是什么魅力使牛仔装受到大学生如此钟爱,又是什么魔力使大学生们纷纷背离传统,走向“离经判通”。牛仔装到底蕴涵着什么样的精神内涵,使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得到一个精神意义的统一。首先牛仔装体现平等,蕴涵了心理舒适性。大学生中虽没有明确的等级区别,但因为生活背景、家庭经济的差异也多少有点贫富之分。但牛仔装就不同了,几百元的牛仔名牌,与二三十元的牛仔装相比也差不了什么。穿几年的牛仔装与新买的经过褪色水洗的牛仔装谁又能说哪个更旧呢?更别说经过残洞处理的牛仔装了。所以那些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某一种驱同心态上更倾情于不分贵贱的牛仔装。其次牛仔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意识。牛仔装从它产生的第一天就体现出人本思想的内涵。牛仔裤经济实惠的价格与坚固耐用的材料,这种无与伦比的实用性能,不仅能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同时更体现了服装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内涵。虽然校园内人人都穿之,却没有任何人当成工作服似地雷同穿着。大学生甚至可以在买来的新装上修饰,配画新图案、剪成破洞等来体现不同人性魅力。再次牛仔装超越了性别的束缚。在服饰的发展过程中,男女服饰都有严格的界定。而社会发展到今天,男女的社会地位逐渐趋于平衡。这种角色的成功扮演体现在于内心的心理因素和外在的形象表现,服饰无疑是最好的外在形象表现。而牛仔装悖于传统,超越性别的服饰概念,这正是当代大大学生所倡导追求的。女大学生如果想

体现女人的柔美,可以用女性化的装饰:如丝巾、手套、手链等与之配,还可以用女性特有的装饰图案花草等印在牛仔服上;男同学想表现刚健,也可以在牛仔面料上大做文章:如画上苍鹰、机器人等。最后,牛仔装也是改革并吸收最先进的科技元素的先锋。牛仔装自从设计以来,一直也以发掘切合人体活动需要的舒适设计为宗旨。在踏进二十一世纪以后,更突破性地发展出一系列以合体结构为重心立体裁剪技法,将这种前沿人体测量、数据分析、服装构成及裁剪技术真正应用于牛仔装的生产,它利用三维人体扫描系统为顾客定制牛仔裤,利用新的技术对牛仔装的面料进行的改造,如石磨、水洗、褪色、炒雪花、喷马硫、打破处理等一系列技术手段令牛仔裤始终成为视觉焦点。牛仔装体现如此先进的现代化科技,又怎能不让正在追求科技的大学生爱不释手。

牛仔装作为一种精神代表了自由、独立、勇敢、自信、乐观和民主。牛仔精神不只属于男性,也属于女性,牛仔精神是男性的刚强与帅气,也是女性的充满活力的象征。4品尝白领职业装

喜欢这类白领职业装的人也仅限于大

三、大四,研三的大学生。并不是他们从内心深处喜欢,而是强迫自己去尝试一下,毕竟马上就要步入社会,谋取职位了。到了大

三、大四,随着年龄增长,又受到一些外界的影响,他们开始偷偷关注并尝试职业装——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几乎每位大

四、研三的学子都有一两套去会老板、奔招聘会穿的套装。穿上质地上好、款式老气、颜色深沉的外套,僵硬领子的雪白衬衫,系上一条花里胡哨的领带,再板起一副嫩稚的脸,完全一副孩子偷穿大人衣装的感觉,挺滑稽的。这是一种特定时期的大学生着装,是一种稚嫩、尝试、不成熟的着装。但大学生,不管是休闲族还是浪漫族终究会有一天从校内走到校外,从大学生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这个转型时期的衣着打扮值得研究,所幸已有服装领域涉足。而今在服装界提出一个新的名词——商务休闲服装,我认为快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可以尝试选此种服装。它处在休闲装与正统装之间,可以穿着出席商务会谈,不会让人感觉气氛太压抑,也不会让人感觉太不重视,没有品味。商务休闲装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心境。它是那种很有品味有点内涵的成功男士的首选。因为它的服装款式为正式中带点休闲,面料多采用自然材料,颜色也偏向浅粉,且有的款式还带点小小的装饰,比如在领子、袖口处用点显目色点缀一下,在口袋上做点小小装饰,在门襟上用同种色绣上浅浅花纹,这些刻意的小小装饰,不经意间就流露出穿着者有品味的生活方式,健康年青的心态。我认为大

四、研三的学生可以在这类服装中精心挑选一些适合自己个性的服装,在应聘时既可表现你的品味,对求职的认真态度,又不失你年青、健康、充满活力的形象。

5结束语

因为这群人有点特殊的经历,又有点文化底蕴吧,他们总想随随便便,又要找点文化源流、知识背景,想要随心所欲,又限于条件,所以常常就痛并快乐着吧。

当代大学生,穿什么,怎么穿,虽众说纷纭,但相信你自有自己的一套,还是那句话,自然美才是真正美,青春比怎样装饰都美,不要刻意追求,用你的青春和热情来作为你最经典的装饰吧。

①摘自百度百科“服装”

上一篇:初一新学期目标计划下一篇:校园管理系统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