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2024-10-14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精选7篇)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篇1

摘要: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最核心的目标和产物, 是社会现代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近年来, 我国越来越把提高国民素质, 培养现代性人才, 实现人的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本文将从人的现代性理论的产生及内涵入手, 探讨一下目前中国进行人的现代化建设, 尤其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加强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应着重开展哪些工作。

关键词: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现代性人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近日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它提出了下一个十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 目标明确指出国家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依靠人才强国。尽管改革开放以来, 廉价而吃苦耐劳的劳动力大军是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他们一度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是, 在步入知识文明的今天, 他们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中国要想实现国家现代化, 首先就要实现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现代性人才的培养。那么, 什么是人的现代性, 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一、人的现代性理论的产生及其内涵

二战结束以后, 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在完成民族独立后, 纷纷将国家发展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这一时期, 以帕森斯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在分析和总结了发达国家现代化道路和经验的基础上指出, 所谓现代化就是指人类社会经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变迁的过程, 对于仍处于传统社会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只要全面引入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产品、制度、文化乃至价值观念, 就可以走上现代化的道路。片面的认为, 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和国家GDP的高速增长, 而这种增长却是以牺牲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 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却沦为了“物”的附庸, 失去了尊严, 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面对这些问题, 人们开始反思, 现代化作为一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应该不仅“包括工业化、城市化等经济与社会的变革, 而且包括政治民主化、教育大众化等政治与文化变迁过程, 还包括人类思想与行为的所有领域变革, 特别是人们观念的深刻变革, 是人类社会的整体变迁”[1], 于是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现代化中的“人”, 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所说, “一个国家引进作为现代化标志的科学技术、制度结构和管理方法等并不困难, 但是如果这个国家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先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 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 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 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2]

那么, 什么是人的现代性呢?从根本上说, 人的现代性就是指个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认知态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一套基本素质, 体现着人的现代化水平。其特征包括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科学意识、效益意识等, 而这些特征也正是每一个身处现代化国家中的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

二、注重人才培养在“人的现代性”建设中的必要性

自19世纪中期起, 无数有识之士纷纷走上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探索之路, 但基本都是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制度等单纯效仿, 而没有考虑到实际的中国国情, 这种探索注定是要失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 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作为一条新的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但是由于建国初期不了解人才的重要性而造成的对人才的轻视。改革开放后, 随着党和政府对国家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性探索的不断深入, 作为认识和反思的一个重要对象“人”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 现阶段的中国为什么如此重视人才培养呢?

(一) 高素质人才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现代化的政府组织形式和制度, 但是倘若由那些传统的人去执行, 那么无论多么先进的科技、管理方法和制度都不能发挥作用, 现代化的技术和制度的正确运用要取决于运用这些技术和制度的人是否具有现代性。因此, 提高国民素质, 实现“人”的现代化才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得以实现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

(二) 高素质人才是坚持城乡统筹、实现二元结构转型的有力推手。

统筹城乡发展过程的基本行为主体和主要载体是人民, 这就意味着人的现代化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保障和发展动力, 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 解决社会矛盾, 消除城乡差别,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对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创新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 需要对传统观念和利益分配格局提出挑战, 因此, 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具备高素质的现代化领导者以及现代化的人民的推动。

(三) 高素质人才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核心力量。

未来的国力竞争是人才实力的竞争。知识经济时代以开发人力资源和充分发挥人的创新能力为中心, 人们不再以拥用土地和钱财的多少来评论财富, 而是以知识的多少、智力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大小来论贫富。知识化的生产方式使得产业结构日趋智能化, 那些科技含量低、缺少核心技术的产业势必会被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所取代。中国要想改变“世界加工厂”的被动地位, 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 就要转变传统的产业模式, 而转变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具备拥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现代化建设中的现代性人才素质培养

基于以上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 我们在今后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 领导干部要在各项工作中贯彻“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作为领导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领导干部, 在人的现代化建设方面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持有什么样的人才观, 将直接关系到人的现代化以及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好坏。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 领导者们应把人视为各项事业的主体, 实现以开发人力资源为核心的发展战略, 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发现、使用和培育好人才。

(二) 文化建设要落实到人的建设上来。

文化既是一种思维方式, 又是一种价值观。文化建设的根本是人的素质, 离开了提高人的素质的文化建设就会流于行式。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 既要注重引进西方的先进文化, 同时更要加强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建设。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摒弃, 传统文化中仁民爱物、重信守义、中正宽厚的道德品质以及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对于人的现代性的培养, 同样具有积极作用。

(三) 转变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

人的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 我们的学校教育要通过倡“德”、学“法”、习“技”、修“文”全方位的教学来达到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 以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实现。

(四) 坚持以人为本, 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

中国在很多资源上都是净进口国, 比如石油、铁矿石等, 但在更有价值的资产项———人力资本上, 我们却是净出口国。近期出现的移民潮, 更是以技术移民为主, 这些高技术人才带走的不仅仅是财富, 还有他们的智慧和经验, 而这些恰是创富中国最需要的资源。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体面工作的高技术人才选择离开故土, 移民他国呢?我想这恐怕与付出和回报的不平等性以及缺乏社会应有的认同与尊重是分不开的。要改变这一状况, 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是必要的手段之一。这种激励机制应包括物质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两部分, 一方面要提高高技术人员的收入比重, 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 尊重他们的意见和个人利益, 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工作风气, 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以及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我们既要做到发现人才, 启用人才, 更要留住每一个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鹏森.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6

[2].[美]阿力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篇2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极大地震撼着传统学校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原来稳定的结构形式,如何教?如何学?如何进行学习评价?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我试图从教学教育模式的定位进而更新教师素质和教学评价策略的角度进行探索,以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教学模式概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教学模式包含以下几个要素:①指导思想:它是建立各个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指导下提出来的。②主题:是教学活动进行的线索,主导着教学模式的形成。③教学程序:是完成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也使得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另外还有几个隐含的因素:④目标:任何教学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目标,使主题具体化,也是主题或教学活动前进的方向。⑤策略:不同的教学模式会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目标。⑥内容:不同的教学模式有适合自己的课程设计方法。⑦评价:不同的教学模式因其主题、目标、程序等因素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教学过程中多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完整地构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至于模式中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则因教学模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概括起来,世界目前流行的总的教学模式大致有三种。一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简称为“教师中心模式”),一种是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简称为“学生中心模式”),还有一种就是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教师学生双主教学模式”(简称“双主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传授式,其结构“讲、听、读、记、练”,特点是解释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因其易于为教师掌控教学节奏,课堂知识输出的容量大,“教”的效率高而被许多教师采用。而有人认为这种模式抹杀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满堂灌”的教学现象大行其道的今天,现代教学理论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目前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其本质也是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促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一味强调学生这一“主体”,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失去方向,导致走入学习的误区。

本着对教学质量的追求,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本着践行学校办学理念的需要,我们的教师是不是也应该思考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变革和重建呢?因此,我认为现代教学应是“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的和谐统一。实施“教师学生双主双效教学模式”.“双主双效教学设计模式”是介于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模式之间,其主要是在保留“传递-接受”式教学活动进程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积极利用以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在人与机、人与人交互中让学生更多的主动思考,探索,发现,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既在必要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以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组织以及对学生加强品德、人格和情感的教育,又在更多的时候,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由此可见,这种模式是符合信息社会对于培养人才的需要的,是应该提倡的。这种双主模式的形成,不但没有削弱教师的作用,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双主双效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策略

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教学模式上都引起教学的深层次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然而,目前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应用水平仍然非常低,大多是作为教学内容的展示工具.普通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我们学校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已普遍运用,从早期的录像机加电视机的电视教学到今天的大屏幕投影、计算机网络、电子白板、实物投影等丰富而多样的辅助手段,仅就单一的一地、一教室而言,在功能上已十分强大。但是我们需要的是将这样功能丰富的教学辅助手段与成都七中远程教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不仅能突破距离与空间障碍,又能充分发挥不同地点、不同设备各自强大功能的远程教学网络.所以除了让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信息技术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进行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思想的教学模式的研究.那么双主双效在远程教学中具体应该如何实施呢?

首先,在双主双效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但要继续当好课堂上的传授型的教师,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导师。要懂得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自主学习与探索;懂得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懂得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懂得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辅导学生,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懂得教导学生完善人格、健康心理,养成高尚的品德。

其次,教师要成为“双主双效教学模式”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远程教学不是像电视大学一样只要看到教师的影像,白板黑板上的文字就万事大吉,因为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教学应该是双向的,不但教师需要表达,而且应该给学生提问与发言的机会。为此教师除了提高对教学模式性质的辨别力外,还有就是要掌握模式设计的技能和技巧.要充分利用手中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充分应用成都七中优秀的教学资源,认真设计和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多姿多彩地展现给学生,教师的大部分精力不应该放在如何学习使用复杂的设备上,而是更好地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要允许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由教师对学习结果进行及时检查。教学材料及学生的作业可通过媒体,网络、通信等系统以文本、图形、声音,甚至还有一些视频内容的形式实时呈现和传送。

另外,教师还应该是一位学者,即学习研究者。在“知识爆炸”、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教育领域的各种巨变也在所必然,教师要胜任本职,就必须不断地研究本专业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知识新思想和新问题,不断地充实自己。同时,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教师要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和利用远端教学各种有关的信息与知识,由此可见,计算机应用知识以及基本的操作技能包括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也是教师能力素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双主双效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对学知能力的综合评价,是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查学生对本课程掌握、理解程度的重要手段。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视频网络式的教学模式,从学习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二个阶段。

⑴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学生平时作业、自检自测、期中测试等对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测评或对学生学习课程的阶段性评价。平时作业。课程平时作业强调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训练,强调教学过程的监控,既为了使学生巩固知识,也是作为教学反馈的手段。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科课程平时作业的完成,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教师通过对作业的认真批改,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在场讨论、在线讨论、双向视频讨论、BBS等进行处理。自检自测。自检自测是学生通过自检自测题或期中测试题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了解和评价的过程。通过自检自测题,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予以解决。学生除了通过课程教学平台的自检自测进行自我评价外还可通过期中测试来进行考核。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⑵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指对学习活动的总体评价。作为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起主要作用的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终结性评价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是衡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远程教学评价发展的趋势。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评价能力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有利于扩大评价信息的来源渠道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教学中的主体包括学生与教师,根据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形成不同主体之间的三种评价类型和评价信息来源.⑴ 学生自评。即自我评价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自己给自己打分。应用的方式有很多如提交学习小结、写学习心得体会或者填写“自我评价”问卷表等。学生自评不仅给学生提供一个回顾和反省学习过程的机会也给教师开展教学和辅导提供一个重要参考。

⑵ 同学互评。即在同学之间建立一种开放的、互价的范围也不要求学生对班”上每一位同学进行评价它是基于启发式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机制是建立在同学之间充分信任、互相学习和共同促进的基础上提出真心的帮助。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时空距离带来的心理压力的减少使开放和互信的评价得以实现。具体来说可给评价学生一个可自由选择留名方式可以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用户名、也以不留名。从而彻底解除了学生在相互评价时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和舆论压力。

⑶ 教师评价.在网络中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他既是学习者的辅导员又是学习者的学习伙伴,还是咨询员和学习顾问。因而,教师应利用这种复合身份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和引导使教师的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器和指南针。教师评价可以是事件驱动,如学生得到一次奖励教师就可借此奖励给以评价,学生在激动之余又添一份信心,也可以是信息驱动,如在查看了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后给出一次小结性评价.还可以是任务驱动,如期末考评给出整个学期的评价。

论现代社会女性领导人才的构建 篇3

关键词:女性领导人才;现状;积极成果;问题;径路分析

一、现代社会女性领导的发展现状

女性在社会历史中的演进过程,从神话传说中的补天女娲,到氏族社会曾经是“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时代;到封建社会的 “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到近代的妇女解放运动;到当代女性领导在社会各领域显示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妇女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经历着历史风雨的洗礼和考验。当历史的黄页一页页翻过,经过世界无数女性的争取与奋斗,今天,当代女性正处在一个蒸蒸日上,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在这里研究当代女性领导主要是指高层级的企业及政府的女性领导者,是处于决策层的女性领导。分析看出,当代女性领导的现状喜忧参半,大体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社会女性领导人取得的积极成果。(1)女性参政历史久远,当代女性迅速发展。女性参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6年,英国妇女第一次提出妇女选举权,1869年美国妇女正式提出“妇女参政”口号到现在,妇女要求参政的历史已经走过了130多年。在130多年的参政历史中,写满了妇女的艰辛与泪水。(2)参与社会管理范围广泛,能力逐步增强。当代女性无论是参与企业管理还是国家行政管理,都是从基层的管理人员逐渐做到企业或是政府的决策层直到国家元首,从后台到前台,从基层到高层,从企业管理层到企业决策层,从政府的执行层到国家元首。作为社会两性组成部分的另一半,当代女性参与社会管理的深度与广度在不断的扩大,不断的加强,社会各个领域的领导核心层都有女性领导的身影。许多女性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自身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在财务、人力资源、行政、公共关系、销售等方面取得成功,管理及领导能力等方面表现得毫不逊色于男性。(3)思想壁垒逐渐消除,内外环境得到改善。当代社会的进步为女性的成长和成功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环境,人们对女性持有的各种偏见逐渐消除,女性自身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逐渐增强,对女性的能力普遍认可。同时,国家通过制定人才政策把女性人才和女性领导的提拔任用列入计划,通过政策保障,保证女性领导的比例和参政基础,这也是外部环境改善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现代社会女性领导人潜在的消极方面。(1)高层女性领导者所占比例偏低。世界上国家女元首的比例远远低于男性,目前,世界现任女性国家元首仅仅12人;企业管理层中尽管中层女性的比例不小,但是女性总经理的比例很低,一份调查显示,在公司的经理层中,男性为57.9%,女性为42.1%,基本平衡,但是在总经理的职位上,男性比例为83.4%,而女性则锐减为16.6%。(2)社会偏见与社会压力。尽管当代的女性领导比例不断提高,但是人们对女性领导的根深蒂固的偏见仍然没有消除,人们对女性领导的领导行为及领导能力持怀疑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具有开拓精神、领袖素质高的男性更宽容更赞许更鼓励,社会倾向于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而对于具有远见卓识和敢冒风险女性,则往往求全责备难以包容,倾向于用传统“女人”的标准来看待她们、要求她们。而作为女领导人女领袖,则与传统的贤淑女性形象相差甚远,不仅一些男性有抵触,就连女性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退让三分。

二、现代社会女性领导人才难以构建的原因

(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我国,由于经历了漫长的以等级为秩序准则的封建社会,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文化。它以一种观念的形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度,直接或间接地引导着人们的行动,有时还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谁则。它强化了男性的社会角色,女性的家庭角色,历史性地造成了在社会分工领域中男女地位的差异。使女性被定位于私人领域,与男性被定位于公共领域相比,参与公共事务活动受到局限。可以说,这是制约女性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领导干部选人机制的缺陷目前我国干部的选拔任用

方式基本是自上而下的,在任命机制内运作,还缺乏公开、公平、择优的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标准。它在推动女性进入决策领域过程的同时,也制约了女性领导人才开发的质量。结果常常是将服务型、技术型的人员作为领导型、管理型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导致了“人才”错位现象;还有的未考虑到女性领导人才的业务专长,将其安排到一个不熟悉的领域担任领导职务,导致“被提拔过头”。更有甚者,在领导职数有限,不能各方照顾周全的情况下,便简单地将各类照顾条件集于一人之身,使被选拔上来的人虽然可能“样样俱全”,但并不一定具备相应的领导能力,居其位而不能胜其任,从客观上影响了女性领导人才选拔的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又加重了社会对女性担任领导职务的歧视和偏见。

(三)女性自身素质的制约女性自身素质是影响女性领导

人才开发的主观因素。从现实来看,女性素质整体上低于男性,虽然是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所造成,但女性必须承担这一事实所造成的后果。由于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使许多女孩失去了上学深造的机会,导致文盲和半文盲中女性过多,所占比例一直未降低;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多是重视学生的考试得分,不重视帮助女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事业心,致使很多女孩缺乏理想,缺乏奋斗目标。

三、现代社会女性领导人才的构建路径分析

(一)积极改善和优化女性领导者的成长环境在现代社会

中。女性不仅仅要努力工作,承担好信息传递、沟通等一些基本工作,而且要不断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减少优柔寡断,提高自身的相关工作经验与阅历,逐步扩展自己的社会交际圈。另外,在组织的内部,也要努力拒绝社会角色的刻板印象,积极营造一个比较好的组织氛围。通过培训、轮岗、下基层锻炼等方式让女性领导人才可以有更多接触实践的机会,增加他们的相关阅历,锻炼她们处理复杂问题和突发实践的能力,从而提升女性领导人才的领导力。

(二)提高女性的领导动机和领导效能女性拥有的软技能

可以更好的激励下属完成任务,并且能创造出顺畅和谐的工作关系。在组织内部,除了一些影响女性获得管理成功的“玻璃天花板”等因素外,女性尤其是已婚女性自身也更倾向于追求稳定和安全的未来,他们的风险规避指数越来越高,这导致个人追求成功的积极性和热情降低。女性要与自己的领导行为和领导角色相匹配,包括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塑造果断的做事风格、具有领导美丽和领导力等。当然,在女性获得职业提升的影响因素中,也不能忽视组织氛围、组织文化等非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

(三)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机制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規,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刚性。例如:规定男女干部同龄退休;将《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应当有适当数量妇女代表”的“应当”改为“必须”,并明确规定出女性的比例;同时,在基层的民主选举中,应当明确规定出确保女性当选的可操作的措施方法。二是建立性别平等的就业竞争制度,解决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应在就业机会、培训晋升、劳动时间与报酬、休假制度、劳动保护、劳动安全、社会保险等方面制定一定的法律和政策,并使之具体化和具有可操作性。三是建立女性生育的社会补偿制度,解决“正值负化”问题,增强女性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刘伯红,《全球化背景下的妇女热点问题》,全国妇联妇女问题研究所2005.11.3

[2] 第二期中国妇联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2001.9.4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篇4

1 注重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韶关学院地处粤北山区,与华南农业大学、佛山科技大学等相比缺乏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加上学生、家长对粤北山区及地方院校有许多偏见,特别是对动物科学专业有偏见,学生在填报自愿时首先考虑省城学校,对偏远山区学校考虑甚少;即使填了韶关学院,但填报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较少,第一自愿的更少,甚至有部分学生是填了服从调配而被调剂录取的。学生和家长对动物科学专业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误解、歧视,来到学校的学生不少想转专业,即使就读动物科学专业也兴趣不浓,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造成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专业学习效果不佳[1]。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及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动物科学专业,树立学好本专业的信心。每批到动物科学专业学习的学生,动物科学的教师都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抓学生的专业思想工作。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专业导论课,新生刚入学后,大一第一学期要求专业资深教师轮流给学生讲两节对动物科学专业方面的认识,让学生了解教师是如何认识本专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的。其次聘请成功的畜牧企业家和毕业学生介绍本专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让学生从社会的角度了解本专业的发展优势。第三班主任教师从新生入学时就开始通过谈话、与家长电话沟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讲述专业性质、特点、学习方法及毕业去向,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几方面的努力学生对动物科学专业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动物科学专业的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生一起制订其个人的大学发展规划。

2 不断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

2.1 课程模块化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把全部课程分为公共平台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在大学第一学年主要学习公共平台的基础课,第二学年进入专业平台课,第三学年主要学习专业方向课,第四学年主要撰写毕业论文和进行毕业实习。

2.2 专业方向明确化

根据社会和学生的需要把动物科学专业分为动物检验与检疫、动物生产、宠物饲养与护理、动物生物技术制品等四个方向。学生在充分了解动物科学专业的情况后,二年级开始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四个方向的某个方向进行学习,更全面、更专业地学习动物科学专业知识,为学生今后从事这方面工作打下基础。

2.3 专业课程精细化

动物科学专业所学课程有60多门,公共平台课占30%多、专业平台课占20%多,真正专业课不到40%,专业课要讲的内容多,但课时数少。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应尽量让学生学到走向社会能用到的知识,多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例如家禽生产学理论课多讲鸡的人工孵化、商品蛋鸡饲养、肉鸡饲养,让学生动手孵化小鸡,并把小鸡养成商品鸡出售,整个养殖过程让学生亲自操作一遍,学生就对养鸡过程就有了清晰地认识。

2.4 建立网络教学课程

大学二年级建立网络课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不懂的地方可以重复看。根据现有情况,动物科学专业先后开设育种繁殖学、家禽生产学、畜牧微生物、动物学等网络课程。学生通过网络随时了解所学课程内容,对不懂的问题学生可以在网上相互探讨,也可和教师一起探讨。网络课程的好处是可以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学习、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提高学习效益,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2.5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调节课程的内容和比例

根据近几年就业情况,在宠物医院和饲料厂工作的学生较多。因此,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多增加宠物饲养、护理、美容、诊断、治疗、市场营销方面的内容,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学到了知识,走向社会自己就会开设宠物医院、兽药店、饲料店。

3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生才会不知疲倦地学习并创业创新。有学生喜爱宠物,教师就组织学生开展宠物护理、宠物美容、宠物节育等项目的培训和比赛,大多数学生经过培训变成宠物护理、美容能手。本专业学生在2012,2013,2014,2015年参加广东兽医杯临床大赛中每次都取得好成绩,特别是在2014年全国的兽医杯临床大赛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学生喜欢制作动物剥制标本,就在大学四年级开设动物标本制作课,引导学生制作鸡、鸭、兔等栩栩如生的剥制标本。通过这些培养,提高了学生学习动物科学的兴趣,也得到了锻炼,为今后走向社会进行创新创业打下一定基础。

4 成立各种兴趣小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韶关学院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学院层面上组建了红三角模拟公司,公司运转完全按社会模式运作,公司下有畜牧分公司,分四个发展方向:1)以培养养殖能手为主的发展方向。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动手养殖鸡、兔、黄粉虫、蚂蟥等,遇到问题可咨询教师,或到图书馆、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学生在养殖过程中既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增长了养殖技能。2)以培养研究能力为主的发展方向。首先让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教师共同完成项目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学校或省级以上各种各样的科研、创新创业项目,例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学生通过参加科研项目的申请、执行、结题,开拓视野,丰富知识,也锻炼了科研能力。3)以锻炼销售能力为主的发展方向。把公司生产的兔、鸡作为销售对象,主要销售到学校附近的农庄、山庄;联系学校附近的乳香源奶牛场,帮助他们销售奶牛,学生在销售过程中锻炼了能力。4)以锻炼行政管理为主的发展方向。学生进入红三角模拟公司的行政管理部门,在部门里学生根据生产、销售的需要制订各种计划书、项目申请书、工作报告等,负责学校、院系教师、公司各种信息的登记,利用飞信、QQ、电话发布信息,制订财务管理体系,实现资本效用最大化。

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得到各方面的锻炼。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分别教育、定向辅导,提高学生锻炼能力的效果,有助于打造高质量的人才[2]。如有志于考研深造的学生,教师可及时介绍考研方法,帮助他们选择考研方向及学校,鼓励他们在大二就要朝考研目标发展,帮助其合理分配考研与专业学习时间,以提高考取的成功率;对于要走向社会的学生,教师可利用暑假的机会,介绍学生到企业去实习,让他们早日了解企业、了解社会,锻炼自己适应社会及实践操作能力,尽早融入社会[3]。

5 鼓励学生走向企业,也聘请企业知名人士、成功企业家为动物科学专业校外导师

教师在上课时以及在和学生谈心时都要鼓励学生了解动物科学专业,了解有关企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增加课程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环节,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畜牧兽医的企业经营情况。鼓励学生利用暑假、寒假到企业去当暑假工、寒假工,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甚至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实习和工作期间能提高养殖技能和防病、治病技能,也有利于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有些学生为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就留在了企业,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因此,许多养殖场、饲料厂、兽药生产企业都愿意和韶关学院动物科学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企业实习、见习的机会。本专业也根据学生兴趣与发展方向,结合企业自身需要,选派学生到企业去实习、见习,让学生、企业均有所得,达到“双赢”的目的[4]。

本专业每年聘请知名人士、成功企业家4~5人一起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修正意见。同时也聘请他们每年给动物科学专业教师和学生上3~4个专题讲座,主要讲授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操作技巧,行业的发展趋势、前景、注意事项。学生从校外教师的讲座中了解了动物科学专业的很多信息,也增强了学好本专业的信心。

6 鼓励学生利用校内的生态园创业、创新

韶关学院的生态园有200多亩(1亩≈667 m2),主要用于种养殖教学。园内设有养猪、养鸡、养牛、养兔等场地,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养殖场地养殖各种动物并进行畜牧兽医的教学和科研。本院鼓励学生利用生态园资源进行创新创业,例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创办小型养鸡场、养兔场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建养殖团队,主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业。在养兔场、养鸡场的管理上,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学生养殖家兔实行股份制,参与学生必须入股,盈亏大家承担。养兔场从2006年运行,先由高年级的学生作主要负责人,每届轮流掌管,现拥有母兔种100只,每年销售肉兔500多只。养鸡场每批养殖岭南黄鸡1 000~2 000只,遇到问题时可请教教师或自行解决。养殖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加深和强化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动物科学专业的兴趣,每年培养了10名以上养兔能手、养鸡能手。

7 小结

经过几年的摸索,韶关学院动物科学专业的教师在培养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加强与企业合作,请企业人士来本校交流,派学生到企业锻炼实习,利用校园生态园、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5]。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时间,提高了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尤其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毕业的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在畜牧兽医行业中取得了良好的业绩[6]。当然对于如何培养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这个课题要随着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崔艳红,韩庆功,王自良.动物科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4):81-82.

[2]滕小华,杨建华,胡淑清,等.动物科学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改革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76-77.

[3]李淑红,王京仁,成钢,等.地方高校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1):53-54.

[4]陈国顺,李冲.动物科学教育与畜牧业发展的对接和责任[J].时代教育,2012(15):115-116.

[5]洪奇华,蒋振东.提高动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效果的方法与措施[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2):74-75.

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总结陈词) 篇5

先来看看对方辩友犯的几个错误:

第一,对方首先是告诉我们全才比专才更具有广阔的视野。那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一说到全才就是思维开阔天马行空,一说到专才就是眼光狭隘,思想僵化。专才怎么了?中国有句古话,预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专才在某个特定领域内比全才站得更高,看得自然也就更远了嘛!

第二,对方说现代社会需要整合,全才能整合而专才不能,所有全才更适应社会竞争。那我就不明白了,专才为什么就不能整合了呢?专才和专才之间通过合作可以使整合效率更高,而且还能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看过动画片变形金刚吗?你是手,我是脚,组合起来就是巨无霸!

第三,对方辩友说社会不断地变化,全才能从事多个不同的岗位。两点疑问。一,你说全才他干得好好得为什么要换岗位啊?是不是因为在那个岗位上竞争不过专才呢?这里竞争不过换了岗位后面对得还是与专才之间的竞争,胜负又几何呢?二,能从事就代表竞争力强吗?

对方辩友从头到尾也没弄清楚专才的概念。在对方辩友看来,专才就是知识面狭窄,而我方认为一个真正的专才,必定是宽基础的。专才不是电线杆,一根细杆刺蓝天;专才是金字塔,有塔尖的高,必有底盘的广。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一方面分科越来越细,需要越来越多的专才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知识整合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而现代科学的高度发达决定了不可能有哪一个通才能完成知识的整合,必须是靠大量专才的合作。至于全才,这世界上根本没有,所以就更别指望他能起什么作用了。

人的精力有限,一味求博,多学科齐头并进,必然以牺牲深度为代价。专才与通才是有相对性的,一个高层次的专才必定是低一个层面的通才,而通才的知识一旦得到整合必定上升为高一层次的专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专才的层次常常高于通才。至于全才,根本没有。全才的“全”,说大了,达不到,说小了,就是专。对方辩友来自检察院,拿法学来说,没人能称得上是法学全才吧?即便你把宪法、民法、经济法、刑法的学问全都掌握了,那你也还是个专才呀!对方四位辩友,虽然你们还在为社会更需要全才进行辩护,但其实你们作为一名检察官已经告诉了大家对专而不是对全的追求,恐怕你们也必须在专的方向上有所得,有所成,才能严惩更多的犯罪分子,才会无愧于检察官这一光荣的称号吧。

所谓学贯中西,博采众长,其知识体系必须是以专为主的一个有机结合。黑格尔天马行空,无所不学,但他首先是一个哲学家;爱因斯坦,象对方说的这样,在哲学历史上都有造诣,但他对社会的贡献首先是他的相对论。他们正是以专为主,兼收并蓄,最终才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篇6

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 涉及面更广, 参与要素更全, 运用手段更多, 信息化程度更高, 对人才的信赖性更强, 这就要求后勤士官人才要有适应不同环境、应对多种挑战的综合素质。多样化军事任务都具有明显的信息化特征, 这就要求后勤士官人才既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智能、体能和作风纪律的素质, 又要具备信息化条件下的专业素质、科技素质和心理素质。多样化军事任务对现代后勤士官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一) 提高理论素养

理论素养是一个自然人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素质。作为军队基层应用型人才的后勤士官, 其理论素养包括思想道德品质、人文与自然科学素养、心理素质和军事素质四方面。思想道德品质包括世界观、人生观、职业道德、法制观念等, 思想道德品质是后勤士官人才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行动指南;人文与自然科学素养是指后勤士官人才达到满足专业学习和终身教育所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素养, 它是后勤士官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心理素质包括后勤士官应具有处理问题的缜密的思路和处变不惊的能力, 具有爱岗敬业, 勤奋务实, 谦虚好学的优良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军事素质是后勤士官区别于地方技术型人才的重要素质, 主要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良好的军人思想品质, 必备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 以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的需要。信息化条件下的后勤士官人才必须努力学习, 不断提高这些理论素养, 为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 更新实践知识

专业技能娴熟是士官的标志, 专业实践知识是士官人才生存的根本。专业实践知识是后勤士官人才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专门技能。信息时代的后勤士官人才应该是适应部队战斗、建设、管理等需要的“德、智、军、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管理型专门人才, 重点是理论知识与专门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技术。信息社会, 各种知识不断更新, 瞬息万变, 作为部队战斗力基础的“基础”的后勤士官人才, 必须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专业实践知识, 来适应部队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三) 强化信息素质

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战争对后勤士官人才的需求, 并依托信息技术在后勤工作的发展与运用, 我们必须研究信息新问题、迎接新挑战、提出新理论、寻找新对策, 大力培养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的后勤士官人才。信息素质是后勤士官人才必备的素质, 它包括:传播技能、革新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与组织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素养、视觉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知识开发与管理能力和经营才智等。后勤士官人才必须树立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观念, 达到观念信息化、知识信息化、能力信息化, 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装备, 有效进行信息采集和处理。

二、优化现代后勤士官人才结构

多样化军事任务条件下训练呈现出鲜明的系统集成特征, 参训力量多元, 训练行动一体, 训练时空拓展, 过去那种你训你的、我训我的条块训练, 将被联合、融合、聚合、黏合的一体化训练取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突出系统集成思想, 用好人才以配强所有岗位, 优化群体以升级整个体系。必须把训练体系中的每个单元、每个岗位、每个成员, 都作为影响训练质量、制衡战斗力生成提高的关键加以优化, 不使之松一节、短一板。必须选拔军政兼优、指技兼通的多通多熟型人才, 以人才素质的复合确保作战和保障力量的聚合, 实现作战体系的融合。

面对信息化战争, 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军事战略, 制定新的建军思想, 加强以信息化为中心的质量建设, 强调信息、后勤和运输技术的融合, 要求通过提高后勤资源的灵敏性、可见性和易得性来改进对作战的后勤保障, 使信息在未来战争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网络支持下, 将生产商群体、战略级订货网络、投送节点、战略投送力量、战役级保障网络和依靠网络的保障实体或单兵 (战术) 联为一体, 实施高度扁平网络化、全方位、无缝隙的聚焦保障。因此, 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适应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需要, 我们必须构建一支“战略型”“战役型”和“战术型”相结合、组织结构科学合理的高、中、初级后勤士官人才队伍。在后勤保障体系中, 战略后勤处于最高层次, 是关系军事斗争全局的后勤, 统率着战役后勤和战术后勤的发展方向。战役后勤处于战略后勤和战术后勤的中间层次, 是连接战略后勤和战术后勤的桥梁。战术后勤是军队组织与实施后勤保障的末端环节, 受战略后勤和战术后勤的规范和指导, 同时也对战略后勤和战术后勤有促进作用。在承担后勤保障的后勤士官人才队伍组织构成中, “战略型”后勤士官是精英, “战役型”后勤士官是脊梁, “战术型”后勤士官是磐石。形成和发展高、中、初有机合成后勤士官群体, 创建一支结构科学合理的后勤士官人才队伍, 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事件, 是我军战斗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的重要标志。

三、加强现代后勤士官人才培训

以信息知识为代表的现代知识是战斗力的增长点。有研究资料表明, 一个人必须以每年6%-10%的速度更新知识, 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知识保鲜期和人才保值期不断缩短, 人才淘汰速率不断加快, 我们必须把握时效性, 注意超前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 不断完善士官培训体制, 培养造就大批训练转变所需的实用后勤士官人才, 是时代的需要, 是后勤士官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 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

对现代后勤士官人才的培养, 我们应贯彻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思想, 在总体设计后勤士官人才培养方案时, 既要明确分工, 又要综合考虑。在构建任职基础、任职岗位、任职发展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体系的同时, 要科学结合学历教育的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内容, 使两类教育真正成为后勤士官学员成才成长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阶段, 确保后勤士官人才培养过程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整体性。

以岗位任职为导向, 重点培养后勤士官学员的实践能力。任职教育要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性, 积极探索后勤士官岗位任职培训的特点与规律, 以促进后勤士官岗位任职为目标, 按照逐级培训的要求, 探索针对后勤士官岗位需要的, 指挥、管理与技术合一的“订单式”“模块式”的多样化、灵活、开放的后勤士官人才培养模式。以学历教育为基础, 拓宽后勤士官人才的知识面, 打牢后勤士官人才的文化基础, 发展后勤士官人才的学习能力, 使后勤士官人才能够主动紧贴信息化战争的发展需要。

(二) 院校教育与部队培训相结合

院校是新理论、新科技、新知识、新战法的重要发源地, 院校教学科研成果需要向部队战斗力转化, 部队为院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最生动、最直接的研究课题和实践经验, 也为院校科研成果向战斗力转化提供了“试验场”。通过“双向转化”机制, 保证院校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战法、新训法, 及时快速全面地转化为部队战斗力;部队作战训练中总结出的新机制、新经验、新做法、新成果, 源源不断地升华为院校的教材、教范以及教学案例, 成为推动院校教育创新发展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强大动力。

对后勤士官人才的培养, 我们要把院校教育和部队培训结合起来, 合力育人。院校以部队为教学基地, 组织后勤士官学员到部队锻炼、代职实习、参观见学、调查研究, 使他们熟悉部队, 掌握任职程序与方法, 提高岗位任职能力;部队依托院校资源育人, 提升后勤士官人才的理论水平。这样, 我们的后勤士官才能适应任职的需要, 适应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三) 在职培训与脱产学习相结合

健全后勤士官人才培训制度是后勤士官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后勤士官人才的培养必须采取在职培训和脱产的院校学习相结合。后勤士官的脱产院校学习保证了后勤士官学习时间的连续性, 学习内容的系统性, 学习效果的有效性。后勤士官的脱产学习只是后勤士官培训的一部分, 在职培养锻炼更是重要。在职训练中, 除了由各级单位根据部队建设需要和士官队伍素质状况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的培训外, 各级后勤士官个人应根据各级士官的素质要求进行函授、自学, 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理论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这种在职培训和脱产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实际是一个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

四、规范后勤士官人才管理

科学管理, 营造有利于后勤士官人才队伍建设的外部环境, 激发其内部的创新活力, 是推进和实现军队信息化的基础和根本保证。管理机制是否规范合理, 关系到后勤士官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

(一) 精心选拔

选拔后勤士官是加强后勤士官队伍建设的源头。坚持什么标准, 采用什么途径, 把什么人选拔到后勤士官队伍中来, 直接关系到后勤士官队伍建设的基础和发展。严格标准、精心选拔, 造就一支政治思想好、技术业务精的高素质后勤士官人才队伍。

1.满足部队实际需要

部队后勤士官岗位需要培训多少人、哪些专业需要招生, 招多少, 我们就应该计划招生多少人, 招生哪些专业。这就要求我们改变现有的士官招生计划制定程序, 变自上而下为自下而上。基层部队是后勤士官的用人单位, 他们最了解需要什么人, 什么专业需要人, 需要什么人。我们的招生计划满足了基层用人的需要, 就是满足了战斗力的需要。因此, 我们要根据部队实际要求, 制定科学合理的后勤士官培训规划和计划, 突出重点, 区分层次, 归口管理, 明确责任, 力求做到部队需要什么专业就开什么专业, 需要多少人就培训多少人, 切实解决计划失调、训需失衡的问题。

2.坚持生员全面素质

后勤士官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有:思想品德、军事专业技术、文化程度、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发展潜力、体能状况和心理素质等。这些素质要求体现了现代战争对后勤士官人才的全面要求, 也体现了后勤士官在未来战争中所承担的岗位责任。信息化条件下, 我们要坚持这些素质要求的同时, 要特别重视提高后勤士官招生的文化起点, 把高中毕业水平作为后勤士官招生的基本条件。同时, 要对考生进行心理素质测试, 把心理合格作为入选后勤士官的必备条件。

3.拓宽士官来源渠道

当前, 我军主要从优秀士兵中选拔培训后勤士官, 但某些专业 (如出纳专业等) 的士官可直接从地方专业学校的毕业生中录用, 这样, 既可节约军队教育成本, 同时也提高了后勤士官的素质。因此, 我军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后勤士官队伍的吸引力, 使得一些地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自愿应召入伍, 加入到后勤士官人才队伍中来。

(二) 晋训结合

后勤士官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要高度重视后勤士官人才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 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把后勤士官的教育培训与晋升结合起来, 坚持“先训后晋、晋训结合、不训不晋”的原则, 在保证部队正常教育训练秩序的前提下, 适应士官人才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强烈需求, 逐步规范初级士官、中级士官、高级士官的培训内容及要求, 并在初级士官、中级士官、高级士官之间建立相互沟通、互相补充的关系, 培养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才。把满足后勤士官的成长需求、发展进步和部队的长远建设统一起来, 鼓励优秀的后勤士官脱颖而出,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对后勤士官应实行多层次培训与晋升相结合的制度, 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后勤士官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 随着职务的提升而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 保留一支专业素质较高的后勤士官人才队伍, 而且有利于理顺后勤士官多层次施训的关系, 使后勤士官人才队伍智能结构比较合理,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勤士官队伍的总体功能。这对稳定部队、促进军队质量建设和提高战斗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 政策激励

把开展思想教育和物质激励结合起来。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教育和引导, 激发各类后勤士官人才热爱部队、安心本职、献身国防的光荣感、责任感。同时, 要进一步改善后勤士官的工资福利待遇, 提高特殊岗位、担负重要任务的后勤士官人才的补助标准, 为作战部队的技术骨干发放岗位津贴, 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实行重奖, 适当扩大高级士官的比例, 增强部队对后勤士官人才的吸引力。

为激励后勤士官积极进取, 安心服役, 保留后勤士官专业技术骨干, 除实行士官军衔等级制度外, 还应设立相应的士官专业技术等级和士官专业技术职称体系, 建立和完善士官专业技术等级和士官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 一方面能够进一步调动后勤士官努力进取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又在制度上完善了我军专业技术人才职称体系。

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 是对军队建设的新挑战, 需要我们以强烈的改革精神和有力的创新举措, 解决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 逐步建立与遂行多样化任务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力量结构和行动指导, 在加强核心能力建设的同时, 推动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全面提高。后勤士官是我军后勤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这支队伍培养造就成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群体, 对于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 更好地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 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摘要:后勤士官素质的高低决定军队基层管理和训练水平的高低, 决定着基层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强弱。多样化军事任务条件下, 后勤士官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战略任务。本文从构建士官知识结构、优化士官人才层次、加强士官人才培训和规范士官人才管理四方面来探讨多样化军事任务条件下后勤士官人才队伍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现代后勤,士官人才,多样化军事任务

参考文献

[1]柴宇球.转型中的军事教育与训练[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4.10.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篇7

一、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变观念才能担负时代重任

语文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是语文教学走创新之路的前提。但观念是不可能说变就变的, 所以教师首先必须改变传统意识, 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 教学要有创新, 教法要有创新, 教学手段要有创新。我们要确立这样的理念: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是教学的参与者。有了这样的意识, 语文教师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完成语文学习应完成的任务。

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全面培养学生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生爱学、乐学,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集中体现“以情励学、以情激学、调动参与、启迪创设、注重内化、以精求活”六要素。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的质疑、讨论、辩论、复述, 用图画出课文情境等, 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 不求讨论结果的完全一致;同时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增强应变能力, 语言力求简明幽默,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运作, 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交替进行。

三、语文教师客观评价并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学科最具有发散性思维, 也最需要发散性思维。语文教师要充分地意识到:如果过分地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因此, 语文教师要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可以对试题进行一些革新, 如减少客观题, 增加主观题;多一些分析理解, 少一些识记内容等。再如可以采用的考查互相兼顾的方法, 不断加强和完善对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考核。其次,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价也很重要。对知识性的评价要及时、果断, 不可含糊其辞;对分析、理解等则应该只有优劣之分, 而无对错之别。无论采用何种评价体系或标准, 教师一定要客观评价学生, 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摘要:中学语文教师在当今形势下要开展创新教育, 在培养新型人才的道路上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变观念才能担负时代重任, 要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全面培养学生, 更要客观评价并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上一篇:园林植物配置方式下一篇:医学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