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特点

2024-08-27

身心特点(精选12篇)

身心特点 篇1

小学生认识事物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感觉和知觉的不随意性,多以事物的外部特征为依据去进行判断,他们的随意注意开始发展,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有目的地去注意有关事物,但不够持久,当出现别的新鲜事物时,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自制能力不够,不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常常是依靠外部影响来坚持完成一件事情或一个行动。而体育教学是在大自然中进行的,学生更容易被其他景物和声音吸引,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体育的学科特点,最大限度地引入趣味田径项目,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其练习的积极性。

一、加强趣味教学,渗透思想教育

游戏是一项最受少年儿童喜欢的综合性、集体性的体育项目,它具有一定的竞赛性和趣味性,具有独特的寓教于乐的功能,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有效活动形式。根据游戏情节性和模仿性、思想性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等特征,结合情境教学进行教学,可以自由地发挥学生自己的各种能力,充分激发起他们对体育课的浓厚兴趣,保持较长时间的随意注意。如做队列练习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可采用“我是一个兵”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出“立正”、“向右看齐”等正确动作,以实际动作向解放军学习,锻炼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再如上垒球投掷课时,如果单一的投掷,学生兴趣不浓,思想教育也跟不上。如果设计成“投弹炸鬼子”游戏(在投掷区前画一条及格线,远处放一个或多个标志物,上画日本鬼子兵的头像,看谁能炸死鬼子兵,如不到及格线者算炸伤自己,罚做俯卧撑,促其加强臂力练习),学生们兴趣盎然,都能奋力向敌人投掷。这既是效果好的体育课,又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游戏教学要依据大纲、教材的要求,从实际出发,结合时代特点,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学有所获。如“送盲人回家”游戏,让“盲人”戴上娃娃头,“少先队员”推着“盲人”绕“土堆”、“过小桥”,看谁先送到“家”。学生们看着憨态可掬的“盲人”乐不可支,都争着去送盲人,从而达到锻炼和教育目的。

另外,针对他们自制力不强,很容易出现违反纪律的松散现象,通过“快快集合”、“一切行动听指挥”等游戏结合儿歌如“哨子声,瞿瞿瞿,小朋友排整齐,一二三,三二一,看谁做到快静齐,快、静、齐!”来严格要求他们,加强常规教育,培养有纪律性的集体。在他们掌握动作程度不同之时,经常采用正误对比的方法来教育和引导他们,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因势利导,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面向全体,积极鼓励,尽量照顾到每一个个体,让他们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结合直观教学,领会动作要领

孩子们认识事物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起明确完整的运动表象。在广播操《希望风帆》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简单的动作,先让学生自己看挂图、录像进行自主模仿,再结合教师的要领讲解,初步掌握动作的方法。俗话说:“看一遍比听十遍的效果要好。”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讲解语言要生动形象,简洁通俗,富有感情,既要规范化,又要儿语化,并且要结合示范进行,尽量做到准确、优美。

对于复杂的技术动作应用分段法讲解。可集中讲解,也可分散讲解。讲解时不但要讲解正确的要领,也要讲解易犯的错误动作,同时分析造成错误动作的原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理解正确技术的概念。

三、加强趣味项目的学练结合,发展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还没有充分发展,习惯于从形式上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而不注意和领会动作的要领和重点。另外,在缺乏多媒体辅助的教学环境下,教师的示范展现在学生视觉中的时间也是非常短暂的,学生有时只能看到动作的大致轮廓,而不能领会动作的全部内容。此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分析动作的习惯,采用慢动作示范和慢动作让学生学习,用语言强化刺激,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对练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发出特定信号或口令提示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在投掷小沙包和三十米加速跑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发出“转肩”、“用力”、“加速”等信号,提醒学生,使他们在动作上加强肌肉感觉,以加深对动作的理解,这是非常必要的。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学会创造、学会想象,敢于展示才能,会积极地去体验,成为胜利者。在教学趣味项目“钻山洞”时,教师引导小组进行讨论:“如何钻山洞,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通过山洞,而且山洞不倒塌。”然后通过自身实践去尝试,去体验,去获取直接的、具体的运动经验,明白改变“山洞”的“高度”和“长度”,才能又快又好地通过“山洞”。小学生年纪虽小,但在活动中已表现出自己的能力,老师就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如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过程中,我分别讲述老鹰的“捉”、母鸡的“护”、小鸡的“躲”,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争取胜利。又如“叫号赛跑”教学时,我除用1、2、3……这些简单的叫好方法之外,结合学生已学过的“20以内的四则计算知识”和“简单的乘除法”等办法叫号,这样不仅启发学生思维,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课堂效果明显。

总之,我们应充分贯彻趣味田径项目在教学中的运用,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并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教师的一切有效行为,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形式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检验等,都必须做到面向全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

身心特点 篇2

一、3-6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3-6岁,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发育的黄金时期,因为,这个年龄段——(1)是孩子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语言飞速发展的时期;(2)是孩子一生中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3)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到了5-6岁时,脑的结构已经较成熟,这意味着可以开始系统地学习知识了。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教育方式方法。

1、语言表达

儿童开始可以自由地与人交谈,出现了自我中心言语。

自我中心言语是伴随着动作和游戏而进行的自言自语,它既可以帮助儿童出声地思考,又能暂时满足他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一些愿望。专家提示:

这一时期,儿童说话常有重复或犹豫不决的情况,在与他们交谈时,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话,不必太在意他们的表达方式与表达内容,训练孩子轻松愉快地发表议论。

教育重点:

通过听故事、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同时有计划地让他们学习一些书面语言。

2、思维与想象 他们开始逐渐学会在动作之前就能在头脑里进行思考,思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和预见性。但是,思维还离不开事物的形象,对事物的概括也总是具体的、形象的。6岁时,可以进行简单的抽象逻辑思维,如口算10以内数字的加减,判断一个故事要说明的道理等。已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集中表现在游戏以及积塑、泥工、绘画、讲故事等活动中。

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如流汗时要画出大颗的汗珠;大萝卜比人还大,要大人、孩子、小狗、小猫等一齐拔。

教育重点:

可以事先想好游戏活动的主题,计划游戏活动的内容,并预期游戏活动的结果;还能事先分配好角色,确定活动规则,在游戏中按规则、角色身份行事。

3、记忆

对图像的辨认和记忆能力很强,认记图、字都有较好的效果。可以完整地记住一个短小的故事或大人委托的一件小事。一记牢,就能保持较长的时间。

4-5岁时,还不会利用语词作为记忆的中介;6-7岁时,虽不会主动利用语词作为记忆的中介,但一经提醒,记忆的效果就会迅速提高。

专家提示:

孩子的记忆容易受成人的暗示,也很容易发生现实与臆想混淆的现象,如他们十分相信童话或传说中的人物和情节,自己也会编织一些向往的却又根本不存在的事情,家长不要误以为他们在撒谎。

4、情绪和情感

一般成年人体验到的情绪,他们大部分已体验到了。

他们的情绪是外显的、缺少控制的,常常极度高涨。有时会出现极度的恐惧,有时会莫明其妙地发脾气。

在集体生活中,道德感得到进一步发展,能把别人或自己的行为与行为准则相比较,从而产生积极或消极的道德体验。

理智感产生,突出的表现是好奇和好问,他们的提问相当一部分只是为了引起大人对他们的注意。

他们还特别喜欢收集“破烂”、拆装玩具,这是探究性的强烈表现。

专家提示

儿童第一次从家庭踏入同伴的集体行列,往往会产生许多不适应,如果片面地把大人的愿望强加在他们身上,会使他们情绪压抑,影响身心的发展。

教育重点

提供丰富、适宜的智力玩具,启迪和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耐心热情地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经常结合生活实际向他们提一些问题,培养他们爱思考、爱观察的习惯。

5、社会技能的发展

他们大部分都不甘寂寞,喜欢与同伴一起玩,玩伴的数量随着年龄增加。游戏转向联合性和合作性的游戏,玩伴关系由比较松散的撮合到比较协调的、有规则约束的结合。玩伴不稳定,经常在变化。

游戏中争吵是常有的事,一般是为了争夺玩具或争演某个角色,也有的是为了使别的孩子服从自己。不过争吵的时间不长,也不会因此耿耿于怀。

专家提示:

在没有玩伴的情况下,有的孩子会假想一个同伴跟自己玩,这种情况在3~6岁儿童中占一定比例。独生子女、智力较高的更可能有假想的伙伴。这种情况一般到入学时会自行消失。

教育重点:

多让孩子参与一些分工合作的活动,比如几家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出门游玩,分配一些任务,让他们分工合作;组织一些游戏,玩一些复杂的玩具,需要几个小伙伴一起参与,分享交流或竞争。

6、个性

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已经对自我形成某种看法,如知道自己是聪敏的还是愚笨的,是勤快的还是懒惰的,是漂亮的还是丑陋的,是讨人喜欢的还是惹人讨厌的等等。

6岁时,幼儿已养成自己的一套行为习惯。个性心理特征已初步形成。

专家提示

·孩子的自我意识基本上是家长、同伴、教师平常对他们的评价的翻版。一直受到周围人肯定的、积极评价的幼儿往往对自己产生一种满意感、自信感;而经常受到周围人否定的、消极评价的幼儿会对自己产生一种自卑感、孤独感。

·孩子的行为习惯全是成人强化的结果,他们一般认为被成人接纳的行为都是好的行为,反之则是不好的行为。

·这一时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个性特征和倾向性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虽然以后也能对其中一些不良个性特征加以改造,但往往只能是量的变化,除非客观环境、儿童的亲身经历一次次出现极严重的转折,否则是很难改变的。正因为如此,要特别重视这一时期的教育。

教育重点

多给孩子积极正面的评价和引导。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和形象化的教育,培养他们与同伴友好合作、谦让,为别人着想,讲礼貌等优良品德,并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适当的玩具、恰当的作用

玩具是儿童游戏的物质基础,是其生活中的良师益友、精神食粮。由于每个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不同,玩具对儿童的适用及启发程度亦有所差异,作为家长,如何适龄、适度、适当地为儿童准备合适的玩具,并发挥玩具的积极作用,是一门相当重要的学问。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话题。

1、如何选择玩具(玩什么);

2、发挥玩具的作用(怎么玩);

3、玩具的价值以及达到的效果(为什么玩)。

1、如何选择玩具(玩什么):不同的年龄段,孩子需求不同。

笔者在幼儿园工作,幼儿园每周都安排一天为自带玩具日。在平时的观察中,笔者发现,小朋友带来的玩具绝大多数是成品玩具。不少家长在为孩子选择玩具时,存在“满足孩子就是好”、“贵就是好”和“买来的就是好”等误区。

不少家长认为花钱买来的才叫玩具,因而很少会为孩子收集类似小木棍、废纸盒、树叶等不用花钱的材料,作为玩具。

其实,孩子对玩具的选择和认识不同于成人,他们更多地关注眼前的玩具好不好玩,却不会去想这个玩具的价格。因而,从玩具对孩子的重要意义来看,玩具的价值取决于孩子对它的喜爱程度,而不是价格的高低等。

总的来说,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选择玩具。具体来说,分为三个方面:

(1)满足孩子的需要。

根据孩子的个性差异,有目的地选择玩具。

好动的幼儿,家长可为其选择静态性的智力玩具,如积木拼搭、插塑玩具、图书、棋类等,以利孩子自控能力的培养,逐步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合群的孩子,家长可为其选择动态玩具,如声控玩具、双人或多人操作的玩具等,让其在轻松、自由的游戏氛围中产生愉快和自信的情感,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粗枝大叶、性情急躁的孩子,家长可为其选择制作性玩具,如提供半成品或纸盒、小棒、磁铁、碎布、数字游戏等,让孩子在专心操作的过程中产生敏锐的辨别能力及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2)启迪孩子的智慧。

他们多选择一些活动变化、功能多样、能满足孩子智能发展需要的玩具。各种建构类积木、镶嵌玩具、拼图、建造模型等都是理想的玩具。游戏材料,可以使孩子根据游戏内容和情节的发展需要替代玩具或自己制作玩具,较好地发挥孩子的创造想像和思维。(3)发展孩子的能力。

可选择有教育意义的玩具、与生活切实相关的玩具,帮助孩子在玩中学,以及关注生活的能力。

3岁左右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活动能力,而且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喜欢用身体各部分去感知周围。对这一阶段的孩子,家长宜选择促进他们体能发展的玩具,这类玩具一般体积较大、颜色鲜艳、质料安全。如小皮球、手推车、小木桶、积木、娃娃等。

4岁的孩子,随着语言功能的发展,比较喜欢模仿周围成人的动作和生活,是语言发展和动作发展的最好时机,因此可为他们选择模仿生活的主题玩具,如娃娃过家家玩具(娃娃、餐具等)、医院玩具(针筒、听诊器等)、交通玩具(汽车、摩托车、飞机等)、还可以选择小型的音乐娱乐玩具,如不倒翁等。

5至6岁的孩子,知识经验逐渐增多,自主性加强,可为他们选择自己动手、动脑的玩具,如棋类玩具、建筑积木、橡皮泥以及一些工具性玩具和半成品材料——木板、木棰、安全剪刀、胶水、火柴盒、牙膏管、干果壳等。可引导孩子、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观察生活,利用这些东西随意制作自己理想的物品。

2、发挥玩具的作用(怎么玩)。

当家长为孩子准备了充足的玩具之后,如何有效地使用也很有讲究。不同的玩具,有不同的作用,我们这里不做详细的讨论。我们来谈谈如何运用好这些玩具的原则,总的来说,分为三个方面:(1)自由发挥。

虽然,许多玩具需要一定的技巧,也包含有一些学习的功能,家长可以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但在这之外,家长更应该放下一些急功近利的想法,让孩子自由发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玩具,从中获得满足感,保证安全和不影响他人就行。家长不进行过多的干预,哪怕他们遇到了困难。

其实,一个熟悉、信赖的成人在身旁,就已经给了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安全感。(2)进入情景。

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他们参与一件事情需要,也善于寻找一种情感支撑、一个情景烘托,其实成人也会这样。把孩子融入一个设定的环境中,他会比任何时候都投入的去做他认为有意义、值得去做的事情。孩子就像中了魔法一样,一个个向你设定的目标冲去。比如,你希望他成为武林高手,他真的把手中的积木变成兵器,把自己一步步学习变成修炼独门绝技。年龄大一点的孩子,甚至可以引导他设定自己的目标,逐渐培养他们自主的能力。

有意识的把玩具和某种情境结合起来——可以是童话故事,也可以是生活场景,还可以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心态、道德感以及学习生活常识。比如,在设定的情景中,加入一些困难、设置一些“意外”的障碍,让孩子们凭自己的能力,运用所知的常识,解决问题;在情境中,让孩子们扮演正义、善良的角色,帮助其他人或动物。这些都是比较好的玩具运用策略。

(3)合作与比赛。

家长有意识的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和他一起协商,设定玩具游戏的方案;一起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适当的向孩子“示弱”,请教孩子一些玩法,提高他的自信心、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设定一个目标,合作完成,体现合作的力量;适当的比赛,激发他的兴趣与动力,但注意适度,以免造成比较严重挫败感和虚荣心。

鼓励孩子多和其他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玩具、分享游戏中的经验、合作完成游戏中的“工作”、相互激励,适当竞争,并在成人的帮助下,在游戏中建立大家认可的游戏规则。

总之,引导孩子与家长或与其他玩伴合作玩玩具,可以建立团队意识,养成分享与合作的习惯;并营造良性竞争的环境,体会竞争激发出的动力和建立积极的心态。

3、玩具的价值以及达到的效果(为什么玩)

玩具的价值在哪里?直观的效果,是小孩子能从中获得愉悦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更进一步的是教育的功效,很多玩具融入了教育的元素在其中。它们的价值可以从下面来看:(1)孩子获得自我的满足。

孩子在这些与玩具为伴的活动过程中,能够获得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他们感到此刻自己能够有力量把握一些东西,在游戏中,他们内心的力量逐渐得到成长,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求知欲。这些感受,综合表现出来,就是孩子的愉悦感,小孩子乐此不疲。

但这种感觉,绝对不仅仅是简单的快乐,对他来说,这不是一种时间的消磨和可有可无的消遣,而是自己的“工作”和成长方式。孩子要从复杂的游戏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愉悦是需要努力的。他们要完成一项自己渴望做成的“游戏工作”,不只需要创造性的想象,还需要技能、耐心和意志力。成功带给他们的满足感和自信,对他们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2)亲子关系的融洽。

许多大人不愿意和小孩子一起玩玩具、做游戏,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放下自己,进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时,成人对于玩具或游戏的感觉,只不过是幼稚的消磨时间的举动罢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地去尊重孩子,把他们当作与成人不一样的智慧个体来看待,并尝试着去感受他们的游戏活动,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参与其中,成人相对成熟的思维以及生活经验,在游戏中可以为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探索欲和征服感带来的喜悦添加一双翅膀。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来源。经常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孩子会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并愿意与父母分享与交流;父母在与孩子亲密接触,心与心沟通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新的生命体验带来的喜悦。

这种亲情的流淌,远远超越了玩具本身的价值。

(3)教育的功效。

这一点无需多说,对于儿童来说,玩乐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尤其是精心设计的玩具,本身就融入了教育的元素,帮助孩子在游戏中吸收知识,并与外界环境建立良好的关系。教育的功效,简单的可以分为三小点:

1、习惯的养成。比如玩具的摆放整齐、归类,对游戏时间的把握,○本身就是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搭建类积木,锻炼了小肌肉群的协调性、初步了解完成一项工作的科学思维等。

2、技能的培养。比如分享、交流、合作的能力;在良性竞争中保持○积极性,以及共赢的思想;不同的玩具,有不同的玩法,因此也有不同的技巧,如搭建类积木的搭建技巧、智力类玩具的非常规思维。

3、知识的学习。不同的玩具融入了不同的知识元素,比如搭建一辆○汽车,可以了解汽车的一些知识;玩一套医院主题玩具,可以了解到医疗卫生方面的知识„„

身心特点 篇3

一、结合活动性游戏教学,强化幼儿的常规

游戏,在幼儿园的活动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根据游戏有一定的情节和模仿性,思想性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等特征,采用比赛的方法,结合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自由地发挥幼儿自己的各种能力,充分激发起他们对音乐活动的浓厚兴趣,保持较长时间的随意注意。

在舞蹈活动《洗衣机》中,我创设了一定的故事情节:让幼儿通过自身的经验讲授洗衣服的过程,然后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完整了解洗衣服的过程后,我们再用动作进行模仿,当幼儿模仿衣服清洗旋转的时候,他们甚是开心,会自由旋转起来,尤其是当老师提醒说:“洗衣机有好多衣服,洗的时候衣服会怎样的?”(都缠在一起)幼儿都兴奋的手拉手的挤成一团,跑着、跳着、转着;在此,教师要控制好幼儿的节奏在关键时刻及时“刹车”,我就在活动中提示幼儿:听清楚洗衣机的信号,发出“嘟”一下,说明要放水了;发出“嘀嘀嘀”,说明衣服洗好了;否则,洗衣机就可能坏了。这样一来,幼儿不仅可以自由的模仿动作,而且教师又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收放,让幼儿尽兴地表演、游戏。

另外,针对幼儿自制力不强,很容易出现违反纪律、常规的松散现象,通过“大灰狼来了赶快找到‘家’(椅子)躲好”、“听口令”等游戏让幼儿赶快安静、坐好。通过游戏规则和音乐来严格要求他们,加强常规教育,培养有纪律的集体。在他们能感知舞蹈独特的肢体语言后,采用游戏的方法去教育和引导他们,因势利导,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面向全体,积极鼓励,尽量照顾到每一个个体,让他们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结合直观性教学,发展幼儿的动作

幼儿认识事物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直观教学有助于幼儿建立起完整的动作表象。在学习各民族的舞蹈的教学活动中,对于一些简单的动作,我先让幼儿看挂图、录像进行自主模仿,再结合教师的要领讲解,初步掌握动作的方法。俗话说:“看一遍比听十遍的效果要好”,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讲解语言要生动形象,简洁通俗,富有感情,既要规范化又要儿语化,并且要结合示范进行,尽量做到准确、优美。

例如在“藏族舞”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服装的出示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这是藏族小朋友穿的衣服,他们最喜欢穿上漂亮的衣服跳舞了,你们想看吗?”导入;随后以问题“他们是怎么跳的?”切入,让幼儿边模仿简单的动作边回答,教师再进行归纳和示范,来启发幼儿学习。幼儿的好奇和对“藏族舞蹈”的好玩有趣而保持高度的随意注意,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又如在“新疆舞”托帽动作的教学活动中,由于缺少这种这方面的接触,幼儿对此没有概念,根本不知道托帽这种动作,此时我先动手制作一顶漂亮的新疆帽,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示范、讲解,抓住幼儿善于模仿的特点,通过“不让帽子掉下来”来解剖动作要领,使幼儿明白、易记。然后我在教室里张贴大量的“新疆舞”动作的图片,让幼儿自由选择四个动作进行模仿、学习。幼儿很快就掌握这些动作,都能一一跟着图片把动作摆放出来,于是我播放音乐,请幼儿将四个动作连起来,很快他们自编的舞蹈就完成了。

三、结合语言提示,激活幼儿的思维

幼儿园的小朋友模仿性很强,但理解能力还没有充分发展,习惯于从形式上模仿教师的动作要领,而不注意和领会动作的要领和重点,另外,在缺乏媒体辅助的教学环境下,教师的示范展现在幼儿视觉中的时间也是非常短暂的,幼儿有时只能看到动作的大致轮廓,而不能领会动作的全部内容,此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培养幼儿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分析动作的习惯,采用慢动作示范让幼儿学习、模仿,用语言强化刺激,帮助幼儿进行思维,对舞蹈动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发出特定的口号以提示幼儿是非常必要的。

在新疆舞中,对于耸肩的动作我提示:把脖子藏起来、放松;幼儿很快就掌握了动作要领;在练习中国功夫中,用语言提示:握拳、出拳、出掌、抬腿;在活动《欧啦啦》中,难点是请幼儿创编各种舞蹈动作,一开始幼儿们的思维受到教师示范动作的限制,都眼睛看着老师,等待老师的示范,后来教师提示:想想你有什么漂亮的动作啊?比如做操的动作、生活中的动作、体育运动方面的动作……并在语言提示的基础上结合动作,这样幼儿的思维马上得到了激活,再次播放音乐时,幼儿们的动作虽然不够优美,但这都是她们自己的动作。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提示结合动作,幼儿很快就能跟着音乐的节奏模仿教师的动作,并能创编各种自己的动作。让幼儿对肢体动作有了简单的概念,并容易记住动作要领。

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提示语言要生动形象,简洁通俗,富有感情,既要规范化又要儿童化,当然适当的动作辅助也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充分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自由地、有节奏地、快乐地跟着音乐舞动起来。

教师要千方百计想办法,让幼儿通过活动性游戏、直观教学、思维训练多种方法来有效地学习舞蹈。使幼儿舞蹈以幼儿发展为本,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注重活动的过程,强调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舞蹈教育向积极有序、全方位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身心特点 篇4

一、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了成人感

由于身体的渐趋成熟, 初中学生已具有成人感。他们渴望老师和家长尊重他们, 希望不要再把他们当孩子看待。他们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不希望老师和家长过多地干涉他们。他们讲究衣着, 力图自己有一定的风度, 同龄人的生日也要学着大人们一样, 带着礼物去祝贺, 这些做法都显示他们已经长大。成人感是初中生个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初中生在学习、道德行为、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以大人为榜样, 像成人那样要求自己, 评价自己。但每个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较大的差异, 有的成人感并不那么明显, 有时还像个孩子, 自制力较差。根据初中学生已经具有成人感的特点, 在体育教学中, 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体育项目的机会和权利。老师需要按照课程计划来安排体育活动, 而课程计划本来就是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来制定的。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个性差异性, 课程计划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这就需要体育老师能够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也只有如此, 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地成长。

二、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了独立评价能力

初中生在发现自我的同时, 独立评价能力有了发展, 评价原则也有进步。例如, 他们在评价老师和长辈时, 不是看他们的地位和权势, 而是看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看他们对工作的态度, 对事业是否精益求精, 是否关心他人, 处理问题是否公允;评价同学时, 看他们是否勤奋学习, 是否按时完成作业, 是否守纪律。初中生毕竟不是成人, 他们的幼稚性、依赖性依然有所表现。他们有时过高估计自己, 偶然的成功会使他们沾沾自喜, 暂时的失败会使他们情绪低落。他们会有时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长处比, 因此显得消沉, 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体育教师应该给予初中生更多的关怀。在体育课堂上, 教师既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性、成人感, 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监督, 不能撒手和放任自流。对于体育锻炼来说, 如果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 那样对一个尚未成熟的初中生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三、初中学生已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初中学生已能把自己的学习与社会意义联系起来, 增强自己的学习动力和责任感, 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中学的课程里, 不可能每个学科都很有趣, 有些是单调的。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社会意义的动机作为动力, 从而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初中生的兴趣比小学生表现出更为明确的方向性, 工农业建设、科技进步、体育运动的胜利, 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国际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能引起他们的反应。许多事实表明, 少年儿童的兴趣体现了个性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倾向性。初中生的体育兴趣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 这种分化现象由课内扩大到课外。这种分化现象, 便于形成他们以后对体育的各自爱好。老师要注意的是, 防止学生出现兴趣的不稳定和偏废现象, 因为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成长。初中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强了, 他们已能根据自己的锻炼任务, 控制、安排锻炼的时间和锻炼计划, 以便组织自己的体育活动。这种自觉性的增强, 不仅能使学生在身体方面得到锻炼, 更能提高他们的锻炼意识。

四、初中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

初中生的性格和情绪波动性较大, 因此, 还不能形成一个稳固的态度, 平时我们说中学生可塑性大就是这个含义。一个人的性格是长期形成的, 一个人性格的特征是家庭、学校、社会综合因素的反映。初中生心理活动是极其复杂的, 他们有理想和愿望, 也有烦恼和欢乐, 他们渴望被理解。心理上的闭锁性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大, 而这种沟通并不难。根据初中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特征, 体育教学要灵活多变。在体育运动项目方面, 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助餐”, 而少提供“标准餐”。学生无论采用哪种活动方式, 只要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即可。

五、结束语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对一群流浪儿长期进行研究、观察和挽救, 工作卓有成效。高尔基赞扬他观察学生个性特点“像照相机摄下来一样准确”。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在做学生工作时, 做到有理、有益、有情。他们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肯在了解学生上下功夫, 他们对学生的关怀和热爱就是建立在高度责任感的基础上, 建立在对少年理解的基础上。他们都被青少年所认可, 成了青少年的知心朋友, 他们的教育活动得到了积极的反馈。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在了解学生个性特征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 体育教学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 体育锻炼才能够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卫洪光.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 2015 (07) .

[2]冯瑞, 杜熙茹.不同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8 (05) .

[3]徐丽娟.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08) .

身心特点 篇5

孩子刚刚步入一年级,首先面对的就是单调、抽象、枯燥的字母符号的学习,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只有遵循这一年龄段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一、活用教材,创设语境,激发兴趣

一年级孩子好奇心强,对直观形象的东西感兴趣,特别喜欢听故事。老师可以灵活使用图文并茂的教材,联系生活,创设语境,吸引孩子。

每个字母的学习,课本中都配有色彩鲜艳的图画,我们可利用插图编故事。如教学皇保可让小朋友看图,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清晨,太阳公公出来了。小河边,草儿探出了头,花儿张开了笑脸。空气可真新鲜!红红早早地来到小河边练习唱歌。你瞧,她正张大嘴巴在唱:花花花(老师仿唱)。”孩子们听得入情入境,自然地跟着张大嘴巴发起音来。

学完所有拼音,教材上提供的复习材料只有声母、韵母、整体认读三张表。为让复习有趣,整个复习过程我都以故事情景为线,孩子们觉得很亲切,自然也十分投入。故事情节的创设加上老师儿童化的语言,使整堂课自然而有机地构成了一个整体,孩子们兴趣浓厚。

二、巧用儿歌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一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朗朗上口、饶有趣味的儿歌能够激活学生的兴奋点,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

如教学声调知识时,可用“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拼音中6个单韵母的发音非常重要,而其发音口型又决定了音准,在教学中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张大嘴巴花花唬嘴巴圆圆ooo,嘴巴扁扁eee,牙龄对齐iii,小嘴拢圆uuu,嘴巴突起üüü”的背诵,使孩子很快掌握其发音要领。

用儿歌法教汉语拼音,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字母的音、形,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记忆,牢固地掌握拼音知识点。

三、精心组织游戏,激发兴趣

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教师可把握孩子好奇心强、好动、好表现的特点,精心组织一些有趣的游戏,师生共同参与,寓学习于游戏之中,则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

如“你说我猜”的游戏。在巩固学习拼音时,可请一个同学上台,老师蒙住他的眼睛,然后请另一个学生上台指一个音节,最后让被蒙的孩子猜同学指的是哪一个音节。其他孩子觉得很神秘,不但会认真地看,也会认真地听。人人都想参与,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率。   还有“找朋友”“摘果子”“送宝宝回家”“啄木鸟”“猜谜语”等游戏……

总之,一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喜欢竞赛,老师要把握住孩子的心理创造性地设计游戏,并在游戏中适时地帮助和组织学生,让学生在游戏中自主体验,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使原本枯燥的拼音变为学生乐学的伙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环境,激发兴趣

1.恰当地制作学具,合理地运用,创设实践环境。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又十分好动,对活动的物体尤为关注,这是他们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制作学具,合理地运用,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可以促进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去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从而能积极思考,自觉接受新知识,并对所学知识保持更深刻、持久的印象。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实践环境。

让孩子把所学的知识与他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并给以展示的平台,孩子们是很感兴趣的。

如:孩子们学会拼音后,可让孩子们看见家里的东西都拼一拼,并对号贴标签,这样既巩固书写也巩固了拼音,还可结合识字。家长们反映,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实践活动。

身心特点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身心变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3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为实现教学目标而产生,为教学内容而设计。教学方法能够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联结起来,使静态的教材表述动态化,使物化的教学手段人性化,使前后教学内容相关联,使课内外课程资源相统一。教学方法应该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行性,这样才能有效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笔者,初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选择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策略,搞好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学生身心特点等因素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

横向看,一堂课上选择、使用什么教学方法,是由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师教学风格和班级学生特点所决定的。纵向看,一个学龄阶段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则是由整体教学内容的系统布局及其教学总目标、教材内部体系的前后照应所决定的,也应当符合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变化,并与之相适应。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总目标、教师、教学手段是影响教学方法的决定性因素。学生的身心变化与教材内容的系统推进则是影响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如何针对一个学龄阶段的学生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则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变化的特点来进行通盘考虑,需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系统推进来实现教学方法的统筹运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

笔者所在学校一直在实行循环教学制度,老师跟班走,一教就是三年。教初一语文、初二语文与初三语文,感觉是不同的,笔者对此深有体会。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要跟初中生在初中三年的身心变化特点相适应,要跟初中语文六册教材的系统推进相适应。初中生年龄从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正处于身体快速长高、心理迅速成熟的阶段。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身心变化非常明显,呈现出一种跨越式发展的状态。初一的学生看起来有点像小学生,但初三的学生看起来却有点像高中生了。在初中三年的学习历程中,他们要完成从入学时的矮小瘦弱、性征不彰向毕业时的颀长健硕、性征明显的身体转变,也要完成从入学时的单纯幼稚、活泼好动、心直口快、想象丰富向毕业时的稳重懂事、安静成熟、冷静理智、思维发达的心理转变。这些身心变化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心态、思维水平、理解能力、课堂言行、言语方式、情趣品位等方面的发展,也会在其参与各科教学活动的言行举止中显现出来。各科教师务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初中生的这些身心特征来选择自己的教学方法,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三、依据学生身心特点,采取有效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掌握教学方法整体运用策略,针对初一初二与初三学生分别使用与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并使各个学年所用的语文教学方法彰显出一定的实效性。

刚升入初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摆脱小学生的稚气,在课堂上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喜欢答问,爱好朗读,愿意背诵。对于参与问答式的群体性口语交际活动常常表现出十足的劲头,对于字、词、句方面的阅读理解练习比较感兴趣;喜欢写记叙性的文章,老师的表扬能够让其心花怒放,老师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多提问,多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给予热情评价和鼓励。当然,他们犯了错误也要直接地指出。在阅读课上可以安排全班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或当场背诵,可以让他们上黑板默写字、词,或当众作示范性、展示性的朗读,给他们崭露头角的机会。写作课上,则可以让学生多谈谈自己的见闻感受,把自己的作文大声朗读给同伴听,并鼓励他们把自己经历的故事叙述得完整而生动,有真情实感,借此来激发他们的习作热情,树立起习作的自信。

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摆脱了小学生的形象特征与性格特征,情绪外显。在课堂上学习积极性比较容易被调动,而且面对老师的提问常常胸有成竹,愿意主动举手答问,与老师的配合开始显得默契;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开始由表及里,对精彩句段的内涵愿意去思考、探究,表现出一定的欣赏水平,语言表述也具有很强的条理性。虽然形象思维在起主导作用,但抽象思维已经有了发展。针对此情况,教师就可以考虑多提问,并鼓励学生在经过思考之后再答疑与讨论;组织口语交际训练时,可以引导学生先打腹稿或者先拟提纲,然后进行口头表达。在阅读课上,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用语措辞,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与段意;在作文课上,可以让学生写同时讲述几个人与几件事的记叙性文章,也可以让学生来介绍自己熟悉的人、事、物、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借此来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提高写作水平。

初三年级的学生,已成长为翩翩少年或者花季少女,他们情绪较为稳定,有自己的思想主见。在语文课堂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仍然高涨,课堂氛围依然容易营造,提问必有应对,讨论必有对手,观点趋向成熟,也富有条理,争论时有针对性。他们开始关心课文的语言技巧与构思方式,能够欣赏经典的美文佳作。作文时,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想说的意思能明确表达,思维的深度与力度开始彰显。针对这种情况,初三年级的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一些需要深入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仁者见仁,见仁见智”,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阅读课上,可以让他们更多地学习、分析课文的结构方式与语言表达,可以引导他们以欣赏的眼光来理解与感悟课文,领略文章的内涵与形式之美,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评判标准,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作文课上,可以让他们写一些富有生活情趣或理趣的话题,借以引发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也可以让他们自选话题写一些随笔感想,借此提升自我选择能力、自我判断能力与自我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做到整体考虑、瞻前顾后,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身心特点 篇7

一、学生身心特点等因素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

横向看, 一堂课上选择、使用什么教学方法, 是由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师教学风格和班级学生特点所决定的。纵向看, 一个学龄阶段所使用的教学方法, 则是由整体教学内容的系统布局及其教学总目标、教材内部体系的前后照应所决定的, 也应当符合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变化, 并与之相适应。在教学活动中, 教学总目标、教师、教学手段是影响教学方法的决定性因素。学生的身心变化与教材内容的系统推进则是影响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如何针对一个学龄阶段的学生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则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变化的特点来进行通盘考虑, 需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系统推进来实现教学方法的统筹运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

笔者所在学校一直在实行循环教学制度, 老师跟班走, 一教就是三年。教初一语文、初二语文与初三语文, 感觉是不同的, 笔者对此深有体会。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要跟初中生在初中三年的身心变化特点相适应, 要跟初中语文六册教材的系统推进相适应。初中生年龄从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 正处于身体快速长高、心理迅速成熟的阶段。正因为如此, 他们的身心变化非常明显, 呈现出一种跨越式发展的状态。初一的学生看起来有点像小学生, 但初三的学生看起来却有点像高中生了。在初中三年的学习历程中, 他们要完成从入学时的矮小瘦弱、性征不彰向毕业时的颀长健硕、性征明显的身体转变, 也要完成从入学时的单纯幼稚、活泼好动、心直口快、想象丰富向毕业时的稳重懂事、安静成熟、冷静理智、思维发达的心理转变。这些身心变化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心态、思维水平、理解能力、课堂言行、言语方式、情趣品位等方面的发展, 也会在其参与各科教学活动的言行举止中显现出来。各科教师务必要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初中生的这些身心特征来选择自己的教学方法, 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三、依据学生身心特点, 采取有效策略, 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掌握教学方法整体运用策略, 针对初一初二与初三学生分别使用与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并使各个学年所用的语文教学方法彰显出一定的实效性。

刚升入初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摆脱小学生的稚气, 在课堂上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 喜欢答问, 爱好朗读, 愿意背诵。对于参与问答式的群体性口语交际活动常常表现出十足的劲头, 对于字、词、句方面的阅读理解练习比较感兴趣;喜欢写记叙性的文章, 老师的表扬能够让其心花怒放, 老师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针对这种情况, 语文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多提问, 多组织讨论,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给予热情评价和鼓励。当然, 他们犯了错误也要直接地指出。在阅读课上可以安排全班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或当场背诵, 可以让他们上黑板默写字、词, 或当众作示范性、展示性的朗读, 给他们崭露头角的机会。写作课上, 则可以让学生多谈谈自己的见闻感受, 把自己的作文大声朗读给同伴听, 并鼓励他们把自己经历的故事叙述得完整而生动, 有真情实感, 借此来激发他们的习作热情, 树立起习作的自信。

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摆脱了小学生的形象特征与性格特征, 情绪外显。在课堂上学习积极性比较容易被调动, 而且面对老师的提问常常胸有成竹, 愿意主动举手答问, 与老师的配合开始显得默契;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开始由表及里, 对精彩句段的内涵愿意去思考、探究, 表现出一定的欣赏水平, 语言表述也具有很强的条理性。虽然形象思维在起主导作用, 但抽象思维已经有了发展。针对此情况, 教师就可以考虑多提问, 并鼓励学生在经过思考之后再答疑与讨论;组织口语交际训练时, 可以引导学生先打腹稿或者先拟提纲, 然后进行口头表达。在阅读课上,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用语措辞, 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与段意;在作文课上, 可以让学生写同时讲述几个人与几件事的记叙性文章, 也可以让学生来介绍自己熟悉的人、事、物、理, 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借此来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提高写作水平。

初三年级的学生, 已成长为翩翩少年或者花季少女, 他们情绪较为稳定, 有自己的思想主见。在语文课堂上,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仍然高涨, 课堂氛围依然容易营造, 提问必有应对, 讨论必有对手, 观点趋向成熟, 也富有条理, 争论时有针对性。他们开始关心课文的语言技巧与构思方式, 能够欣赏经典的美文佳作。作文时, 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 对自己想说的意思能明确表达, 思维的深度与力度开始彰显。针对这种情况, 初三年级的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一些需要深入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 可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仁者见仁, 见仁见智”, 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阅读课上, 可以让他们更多地学习、分析课文的结构方式与语言表达, 可以引导他们以欣赏的眼光来理解与感悟课文, 领略文章的内涵与形式之美, 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评判标准, 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作文课上, 可以让他们写一些富有生活情趣或理趣的话题, 借以引发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也可以让他们自选话题写一些随笔感想, 借此提升自我选择能力、自我判断能力与自我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 做到整体考虑、瞻前顾后, 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摘要: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而产生, 为教学内容而设计。初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特点, 精心选择教学方法, 采取有效策略, 搞好初中语文教学, 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身心特点 篇8

1.少年身体和心理方面发育的主要特点

1.1少年身体方面发育的特点

少年时代的年龄通常在6岁至12岁之间, 即小学教育阶段。其身体发育处在身体发育的高峰间相对较平稳的时期,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身体持续增长。其身高年平均增长约4至5cm,年平均增加体重2至3kg,胸围年平均增宽在2至3cm。少年身体发育的时间,男女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女生发育的加速期与男生相比要早1至2年。二是骨骼的骨化还没有形成。少年四肢、脊椎、软组织及骨盆区等的骨骼都未骨化,骨骼类组织所含的水分较多、钙盐的成分较少,导致骨骼的韧性大、硬度小,容易出现弯曲和变形的情况,培养孩子的立行坐写读的姿势、防范驼背问题十分重要。三是肌肉群的发育不均衡。大型肌肉群发育得早,且先增大肌肉的长度,后增大肌肉的横断面,适于多做用力及大幅度运动,不宜长时间地书写、做手工及进行乐器演奏等。四是心肺的功能相应增强,血液循环的量增大,身体代谢较快。五是脑兴奋与抑制的过程逐步平衡,睡眠时间进一步缩短,觉醒的时间拉长。

1.2少年心理方面发育的特点

首先,由具体的形象性思维方式转变为抽象性思维方式。在幼儿园的晚期,孩子的抽象性逻辑思维已经有所发展,但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形象性思维方式。到了小学阶段以后,孩子在学习人类所积累许多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逐步了解掌握相关概念、规律及定律等,能够积极思考,从而使得抽象的逻辑性思维方式得到发展。其次,小学阶段少年心理活动发展存在一定的自觉性与随意性。孩子上了小学以后,通过读写算等内容的教学过程,要想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和作业,需要通过个人努力地关注、思考和记忆,从而推动小学生各类心理活动的发展。同时伴随第二类信号系统的调节机能不断增强, 其心理的活动与行为发展呈现出目的性与随意性的特点。再次,少年集体的意识与个性得以形成。少年在进入小学阶段以后,通过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在全班学生分工值日, 尤其是参加各班级的评比竞赛等集体性活动过程,孩子逐渐会增强集体意识,认清个人与集体间的关系,从而逐步形成待人接物的态度及性格、意志及个性等。

2.小学阶段少年存在的心理方面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小学阶段少年存在的心理方面问题

小学阶段少年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入校适应的问题,比如有的出现情绪的障碍,感到不安焦虑、害怕、忧郁等情况;有的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学习缺乏兴趣;有的自制力差,无法约束自己,时常违反学校纪律。二是逃学和厌学的问题,据统计,小学生中有5%至10%的学生存在厌学的情绪,有的学习兴趣不足,学习积极性缺乏,致使其长期处于落后的地位。三是处事交往的问题,当前小学阶段的少年多为家里的独子独女,长期在唯我独尊的环境中成长,性格固执任性;加入到班集体之后,仍坚持视个人为中心,无法关注别人的感受,人际交往时存在焦虑感和恐惧心理,防范心重、自我封闭。四是依赖性强的问题,由于父母平时的呵护和溺爱,部分孩子自立的能力不强,一旦遭遇困难,就信心不足,束手无策。

2.2小学阶段少年心理方面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从家庭方面的原因看,一方面,家长对孩子关心得不够,有的工作忙,对于孩子心理发育不够关注;有的文化水平较低,无力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有的教育方法不科学,家庭教育效果不好。另一方面,无论什么家庭,家长均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考取好学校、找到好工作、过上好生活,重视成绩、轻视身心全面发展的问题突出,导致少年的思想压力过大。从小学教育方面的原因看,多数学校坚持把教学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一定程度地存在重智轻德的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力度不够,强化心理教育的意识不强,心理教育的方法相对简单,研究得不系统,心理疏导的措施和手段不够到位。从社会方面的原因看,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没有形成教育合力,教育的导向性不突出,特别是少年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及家庭环境的引导,与社会的整体氛围存在较大分歧,使得辨别力较弱的少年无法适应,对其心理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3.针对少年的身心发育特点的小学教育应对策略

3.1结合少年身心的特点 ,强化教学的组织管理

一是注重发挥学校的作用。完善小学教育的规划、措施和制度,形成社会、学校和家长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创造温馨和谐的小学教学环境。二是注重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性活动,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班级氛围;妥善处理班级学生之间发生的矛盾,促进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三是注重发挥任课老师的作用。把心理健康的教育与教学课程的内容相结合,比如利用语文的优秀作品,及数学、社会、自然等的知识背景与科学家经历,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协作精神等。

3.2结合少年身心的特点 ,强化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是创新课堂教学,针对少年身心发育的阶段特征,采取活泼生动的教学模式, 考虑学生间的差异,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二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归纳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步骤,积极鼓励班级学生进行尝试。三是加强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敢表达见解。

3.3结合少年身心的特点 ,强化学生的心理疏导

加强小学心理教育阵地的建设, 建立心理教育的咨询与辅导室,配备软硬件的设施,为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创造基础条件。针对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各阶段学习的不同情况,组织小学生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适当地开展心理训练,帮助其掌握疏导和调节个人负面心理的有效方法。针对部分学生学习自信不足的问题,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分析学习问题,掌握正确方法,逐步取得成功、获得自信。

4.结 语

身心特点 篇9

1. 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特点开展武术教学

1.1 注重身形成长, 合理控制力量练习。

青少年的骨骼比较柔软, 软骨成分多, 故弹性大而硬度小, 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变形, 关节窝较浅, 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的韧带较薄弱、松弛, 故关节伸展性与活动范围较大, 灵活性与柔韧性易得到发展, 但关节牢固性较差, 在外力作用下轻易脱位。青少年肌肉中水分含量大, 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类较少, 肌肉细嫩而富有弹性, 能量储备较少。青少年收缩力量和耐力较差, 易疲劳, 但易恢复, 身体各部分肌肉发育不平衡, 大肌肉、上肢肌肉发育先于小肌肉、下肢肌肉, 肌力增长不均匀。基于青少年的这些生理特点, 我们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通过武术教学中的各种动作, 培养青少年的正确身体姿势和良好的体态仪表, 促进学生身体形态良性发展。在力量训练中, 负重练习要慎用, 宜用伸展练习发展力量, 十二三岁后力量训练可逐渐增加。青少年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力量应均衡发展, 各项素质搭配练习, 特别应加强他们的柔韧性练习。

1.2 以“双基”教学为主, 适当安排武术练习。

青少年的血液量相对成人含量大, 但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成人相比较低。青少年心脏的相对重量和容积均和成人相近。由于青少年的神经调节不够完善, 新陈代谢比较旺盛, 故心率较快。然而心肌纤维收缩力较弱, 心脏泵血能力较小, 故每搏输出量小。青少年的血管因易扩张而相对较粗, 血压也比成人低。青少年的新陈代谢旺盛, 耗氧量大, 呼吸频率较快, 但呼吸阻力较大, 呼吸肌力量较弱, 所以肺活量较小。同时, 氧运输功能较差, 最大通气量和摄氧量都较低, 故在运动训练时, 通气量的增加主要靠呼吸频率的增加来实现。所以, 我们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青少年不宜过早地进行专项的耐力训练。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 应以“双基”的教学与训练为主, 以平和的简短武术套路进行教学与训练。以动作的速度练习为主, 如冲拳、推掌等, 不宜过多地进行耐力、力量和静力性的练习。武术教学应内容丰富,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适当发展难度动作, 尽量减少憋气、紧张性练习, 以免心脏负担过重, 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应注意动作与呼吸的正确配合, 凡是使胸廓扩张的动作应吸气;反之则呼气。如在做跳跃的动作时应吸气;在落地时应呼气等, 引导呼吸进行动作练习。

1.3 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多样化。

青少年神经系统发育较不成熟, 兴奋与抑制不平衡、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动作和技术时, 大多凭一时的兴趣。学习和掌握动作较快, 但多余动作或错误动作较多, 易疲劳, 但恢复较快。在神经认知上, 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 而形象思维能力较差, 模仿能力强, 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还是较弱, 抽象思维能力差。所以, 应该多方位地丰富教学内容和多样化教学形式, 避免单调重复和静止的活动, 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套路动作练习时, 应穿插比赛或游戏。同时, 安排短暂的休息, 以免出现疲劳, 提高他们的兴趣。在传授新的动作技术时, 应以模仿性质为主, 少讲解, 多示范, 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的能力, 全面发展各项基本技能。在青少年武术教学与训练错误动作时, 教师或教练员要耐心、细致, 循循善诱, 做到预防在先, 及时纠正。可多采用直观教学法, 多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2. 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开展武术教学

2.1 尊重学生的意愿, 合理引导。

武术教学与训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教师或教练员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少儿的思想教育和启发, 使他们认识到“双基”训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 应掌握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以表扬鼓励为主。教练员要及时发现青少年的优点, 并给予表扬。教学训练实践表明, 青少年喜欢表扬, 一经表扬, 便信心倍增, 训练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在教学与训练中, 谁完成得好, 谁出来示范, 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 增强训练效果。往往有些教师或教练员一看到学生完成不好就训斥、责备, 使学生自信心下降, 甚至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可见在教学与训练中过于严肃, 反而使青少年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 训练效果不佳。

2.2 量化教学进度,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多方面增创优良情绪体验情境, 培养竞争意识。学生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 都有迫切希望知道自己的成绩和效果的欲望和要求, 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教练员的肯定。所以, 在教学与训练中, 教师或教练员如能使他们及时反馈学习结果, 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能使错误的技术动作得以纠正, 正确的动作技术得以巩固, 从而创造教学与训练的良性循环。在武术教学一分钟的正踢腿练习中, 一组不记数, 不看质量, 每天踢。而另一组记数, 看质量, 并在训练中严格要求, 及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优点, 登记各次成绩和次数。两组练习相同时间后, 测验结果表明后一组的效果好于前一组。由此可见, 指导会使训练取得较好的成绩。指出优点和问题, 能使有关神经得到阳性的刺激, 而使另外的神经中枢的联系受到阴性的强化。要加强分化过程, 使兴奋和抑制两过程更加精确, 促使正确技能的形成。特别是看到自己进步, 将振奋精神、研究情绪。鼓舞士气, 提高有机体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所以, 要量化教学进度, 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东亮.中学武术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32) .

身心特点 篇10

谈到小学体育教育必须要谈独生子女。现在的小学生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 所以要想搞好体育教学需要我们很好地掌握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 然后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程序的设计以及教学组织的开展。我们对于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有了研究后, 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些方面的内容, 然后将其适时地应用到教学中去。独生子女重点落在“独”字之上, 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宝贝, 所以过于娇生惯养, 过于在乎自我感受而忽视了其他人的感受, 团队协作观念较少。这些都可以在体育课上予以纠正。

但是父母是否能放手让孩子参与体育活动也是体育教师需要考虑的因素。在做好家长工作的基础之上, 教师要将独生子女拉出“独”, 然后给予相应的体育教育。在体育运动中, 教师不仅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还要给予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协作精神。所以集体活动是对于独生子女体育教育比较适合的运动。独生子女就其在家中状况而言, 他们喜欢和同龄人在一起嬉戏, 但是由于途径和方法不恰当, 很多时候合作不太愉快, 导致内心矛盾。一方面渴望和人交流一方面畏惧自己受到伤害。体育课上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体育活动。同传统竞技体育项目相比, 分组的合作项目更适合独生子女, 并且这种教学方式也具备一定的先进性, 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我观察到每逢分组合作项目开展都是学生上课情绪高涨的时刻。这样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提升精神面貌, 而且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理念会在体育运动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心里, 进而改变独生子女不善和人交流的问题, 激发了他们交往的勇气, 同时学习了交往的方式和方法。

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能力, 其实小学生本质上还是一个儿童。他们对于体育课的认识只能归结于玩字, 体育教师要根据这个心理特点, 引导学生在玩中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小学生学习体育动作等都是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导, 所以教师要采用直观和形象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直接的感官刺激。在体育教学中避免成人化教学方法, 有的教师认为应该拔高学生, 对于其他学科可能有些可能性, 但是对于体育学科, 受限于学生的身心特征, 拔高学生能力只会揠苗助长, 反而得不偿失。我曾经看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将非常先进的技术或者动作充实到了小学体育教学中, 学生在感到新奇的同时并没有得到其他方面的提升, 所以对于这种尝试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既然如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尽量儿童化, 在玩乐中教会学生动作或者技术。丢手绢、老鹰抓小鸡……这些看似简单的游戏可以很好地给予学生不错的感官收获同时还能锻炼身体, 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我曾经就这些古老的游戏和学生沟通, 他们坦诚与其单调的跑步不如游戏更有吸引力。学生认为游戏更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所以体育教学要儿童化和游戏化。

游戏化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做游戏, 所以游戏中应该融入体育的教学目标。比如, 某个动作如果一味地让学生练习自然会乏味, 教师就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去练习。课堂氛围被调动,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被调动。我建议在课程开始和结束时都使用游戏教学手段。教学开始时, 使用游戏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之上, 结尾利用游戏不仅可以在学生疲惫的时候进一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还可以复习课堂所学, 完成教学。当然游戏要有所变换, 如果只是一味地重复游戏那么学生也会疲惫, 对于学生喜欢的游戏可以适当多使用。不定时地使用新的游戏可以带给学生新鲜感, 从而对体育课充满了向往。

当代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以往相比并没有明显的提升, 甚至还有些倒退。当然这和参加体育运动不够有关系, 更和家庭教育有关系。体育教师要抓紧并不多的体育课程来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但是也要根据他们的身体素质来进行教学内容选择。身体素质是全方位的, 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敏感性等等。每个不同的练习都要有不同的方法。

小学生的力量练习要和成人区别开来, 因为他们的肌肉纤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协调功能还不健全, 整体而言力量素质较差。体育教师在进行力量练习教学时可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教学内容, 加强学生的协调能力锻炼, 避免过重练习导致关节损伤或者抑制骨骼生长。很多小学生对于体育好坏的认识归于是否跑得快, 这说明学生看重速度。小学生灵活性高, 比较适合需要灵敏反应的短跑练习。耐力练习是小学生的薄弱环节, 体育教师可以有针对地进行加强, 但是也要适度进行, 给予学生缓冲, 逐步提升的空间。身体素质的提升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对于青少年而言, 身体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 任何单一的练习都会导致身体发展失衡, 所以体育教师要把单项练习融汇到一起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摘要: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尤其是小学生的体育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 尤其是如何摆正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体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教育要想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离不开体育教育的落到实处。笔者就多年教学经验谈谈小学体育教学的基础——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身心特点 篇11

关键词:健美操;高中女生;身心特点

随着年龄不断的增长,与男生相比,进入高中学习的女生在性情方面大多数更趋向沉稳、安静,甚至有时连体育课也不想上。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组织男女分开练习,根据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多教授一些柔韧性、灵敏性、趣味性比较强的练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以高中女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高中女生年龄一般在15~17岁之间,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具有以下特点:

1.好静

高中女生处于青春发育后期的性成熟阶段,身体发育变化较大,已接近成人。她们从心理上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性格上自然而然地模仿大人的习惯,多静少动,不喜欢蹦蹦跳跳的活动。但高中女生生理、心理的特点还潜在着好动的一面,这是有利于调动她们的积极因素。

2.胆怯

相对男生而言,女生一般身体较弱,生理负担量小,如胸腔小、肺活量小、心脏弱,力量、速度、耐力较差。尤其是在进行田径、球类、器械类的体操等项目的学习中,多数信心不足或胆怯,遇到困难时容易陷入被动,多数以退却告终。

3.爱美

高中女生爱美、爱整洁。在体育课中,她们在做一些传统的教学动作,尤其是跳沙坑和技巧等练习时,会产生心理矛盾,怕弄脏衣服、鞋袜,不愿参加练习。

4.自尊心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生自尊心不断增强。在学一个新动作时,女生不愿意单独做,怕出丑;但随着动作的熟练掌握,有时也愿意在大众场合下单独练习。

5.兴趣集中

高中女生选择体育项目时,对实践多的、自己喜欢的就参加,对不熟悉、不喜爱的项目注意力就不集中,不想动,更提不起兴趣。

三、健美操教学

针对以上高中女生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一主多选、女生集中授课”的教学形式,“一主”即健美操。

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个人或集体的、徒手或持轻器械的,动作舒展大方、柔和优美、韵律感强、富于表现力的身体活动。练习健美操有利于发展柔韧性、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锻炼健美的形体,培养韵律感、表现能力和良好的审美观,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技能抒发情感和自我表现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高中女生练习健美操有着其他运动项目不可比的经济性与实效性。

1.经济性

(1)地点相对集中,所需的条件较少。条件较好的学校可在体育馆里练习,条件不太好的或者就没有固定练习场所的只要有一台放音机和一块平整的场地即可。

(2)时间短,效果好。它可以在一堂體育课的时间内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包括有氧健身、形体练习等)。

(3)运动强度与个人的体力适应易于调整。利用心率测定运动强度:最佳心率区间的上限=(220—年龄)×85%;最佳心率区间的下限=(220—年龄)×60%。

同样的一套组合动作既可用相对较慢的节拍来做,也可以用比较快的节拍来练习(但要选择好适当的音乐)。练习中,教师可根据上面的公式来确定练习的强度,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掌握自己练习的强度。

2.实效性

(1)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健美操的音乐一般都是比较明快的,具有快而强烈的跳跃性的节奏特点,对学生有巨大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兴趣马上就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可能自觉地坚持锻炼,从而产生乐趣,受益终身。

(2)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健美操不但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还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感、节奏感,让学生体会到从形体美到动作美、从互相竞争到互相关心的心灵美,从而使学生把爱美发展到理解美、学习美,进而去创造美。

(3)智力素质得到提高。学习兴趣的调动、学习方法的转变以及主动意识的养成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重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有利于智力的提高。

(4)有利于学生形成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优育的思想。健美操融体操、舞蹈、音乐于一体,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改变考核评价的方法,让学生把课内外所学到的知识融为一体,结合个人的基本情况,选择音乐,挖掘自身潜力,创编出一套具有个人特点的健美操。这样学生在自学、自编、自练的同时,创新的意识、进取精神也能得到培养,有利于自我体育意识的形成及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

四、结语

身心特点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地震后2周,在政府组建的统一临时居民安置点、帐篷学校整群抽取来自北川的七、八年级的初中生进行测试。共发放问卷269份,回收有效问卷240份,应答率为89.2%;其中男生122名,女生118名;平均年龄为(13.11±0.57)岁。震后1 a,对240名被试进行追踪调查,仅214人完成问卷,失访率为10.8%。剔除无效问卷,并且将前后2次测试中被试编号进行匹配,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88份,有效应答率为87.9%;其中男生85名,女生103名,平均年龄为(13.76±0.80)岁。

1.2 方法

在调查之前,对主试进行严格的培训;在调查时,要求主试先进行安抚或干预工作,以避免二次创伤的发生。在取得学生知情同意后施测问卷,当场收回问卷。调查完后都发放了生活或学习用具,整个调查过程都是在心理救援专家指导下进行。震后1 a,被试已经回到了所在地的板房学校,部分被试因为迁移或者升学和转学而流失。参与第一次测试的主试,采用同样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了追踪测试。被试完成施测问卷后给予一些小礼品作为报酬。测量工具包括:(1)身心健康量表。采用修订的心身健康量表[11],包括情绪健康、认知障碍及生理适应状况3个维度,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其身心健康的症状越明显。该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921。(2)应对方式量表。采用修订的应对方式量表[9,12],包括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6个维度,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其应对方式的倾向越明显。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745。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进行基本的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回归分析等。

2 结果

2.1 不同时段灾区初中生身心健康特点

对总体样本而言,心身健康各维度中除了暴躁、孤独、注意力、身体不适外,其他维度不同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对不同性别初中生身心健康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对男生而言,除暴躁、注意力、自我效能、身体不适外,心身健康各维度不同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女生而言,除强迫、回避、自罪、恐惧、兴趣、自我效能、失眠、饮食失调存在时段差异外,其余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在强迫、回避、自罪、恐惧、兴趣、失眠、饮食失调7个维度,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均表现为时段的差异;而对于敏感、抑郁、漠然、愤怒和孤独5个维度只有男生存在时段的差异(P值均<0.01),对于自我效能,只有女生存在时间段的差异(P<0.01)。见表1。

注:*P<0.05,**P<0.01。

2.2 不同时段灾区初中生应对方式特点

从表2看出,初中生退避、幻想、自责、合理化维度震后1 a得分均显著低于震后2周(P值均<0.05)。分别对男、女生应对方式进行差异性分析发现,男生在退避、自责、幻想、合理化维度震后1 a得分显著低于震后2周(P值均<0.05);女生只在退避维度震后1 a得分低于震后2周(P<0.05)。其中男女生在退避维度上均表现出时间段的显著差异,而对于幻想、自责、合理化只在男生中表现出时段差异。

注:*P<0.05,**P<0.01。

2.3 应对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回归分析

对震后2周与震后1 a的2个时段,分别以应对方式的各个维度作为自变量,身心健康总均分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震后2周,退避、自责、合理化及解决问题6种应对方式都能显著预测身心健康水平,其中除问题解决应对方式为正向预测外,其他都为负向预测。而在震后1 a退避、幻想、自责及合理化应对方式都能显著正向预测心身健康水平。

注:*P<0.05,**P<0.01。

3 讨论

3.1 不同时段灾区初中生身心健康特点比较

对震后2周与震后1 a灾区初中生身心健康的比较发现,地震后1 a初中生在身心健康的13个维度得分都低于震后2周,如强迫、回避、漠然等。表明灾区初中生在震后1 a的身心健康水平要高于震后2周。与相关研究结果[6]一致。可能是震后2周,灾区初中生面对亲人伤亡、房屋倒塌、余震不断等多种刺激,表现出明显的心身症状。研究表明,多种应激源的积累是导致灾难事件后个体身心症状的原因[13,14,15]。震后1 a,随着政府和社会力量不断介入灾区,灾区初中生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逐渐改善,应激源减少,故在身心健康各方面的症状表现有所缓解。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在强迫、回避、自罪、恐惧、兴趣、失眠、饮食维度都有时段的差异,且震后1 a得分均显著低于震后2周,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女初中生在身心健康的多方面症状都有所缓解;此外,震后1 a男生还在敏感、抑郁、自杀、漠然、愤怒、孤独维度得分显著低于震后2周得分。由于男、女生在震后2周的性别比较中,除孤独外其他维度均没有性别差异,这表明地震后1 a男生在身心健康的一些症状维度上比震后2周缓解了许多,而女生的心身症状并未显著缓解。可能与男女生自我调节能力有关,由于女生本身的敏感、脆弱、感性等特征,灾难性应激事件更容易对女生产生长久的负性影响。与国内外的研究一致[16,17,18],需引起学校高度重视。另外,对自我效能而言,只在女生中表现出震后1 a显著低于震后2周,说明了女生在震后1 a自我效能有降低的趋势。

3.2 不同时段灾区初中生应对方式特点比较

对应对方式分析发现,灾区初中生震后1 a在退避、自责、合理化、幻想维度的得分均显著低于震后2周。这表明在震后初期灾区初中生应对方式是倾向于消极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初中生应对方式也逐渐变得积极。性别间比较发现,男生和女生在退避维度都存在显著差异,都是震后1 a显著高于震后2周。说明震后1 a,男女生在退避的应对方式都变得积极起来。另外,男生在幻想、自责及合理化维度也表现出时段的显著差异,且震后1 a显著低于震后2周,说明男生1 a后,在这些应对方式上表现得更为积极。而女生在这些应对方式上没有差异,可能与地震初期对女生的应对方式没有产生影响,同时女生消极的应对方式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得到暂时缓解有关。

3.3 应对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发现,在震后2周调查中发现,退避、自责、合理化、问题解决都能显著预测心身健康水平,且除问题解决是负向预测外,其余均为正向预测。无论是震后2周还是震后1 a,退避、自责及合理化均能显著预测心身健康水平,说明这3种应对方式对在2个时间段都对初中生心身健康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解决问题只在震后2周能负向预测心身健康水平,而幻想只在震后1 a能正向预测心身健康水平,说明解决问题与幻想应对方式在震后不同时期对受灾者具有特别的意义。

由此可见,相对震后2周而言,震后1 a灾区初中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倾向于健康或积极,但从性别差异来看,男女生在身心健康各维度及应对方式上恢复的程度还有很大的差异,提示教育工作者在震后1 a,还要注重灾区学生的心身健康与应对方式,特别是女生群体,无论身心健康还是应对方式维度,不同时间段没有差异的维度要远多于男生,故应重点

干预。

摘要:目的 探讨5.12地震后不同时期灾区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及应对方式的特点,为灾后心理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修订的身心健康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分别在5.12地震后2周和1 a对四川灾区188名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应对方式进行调查。结果 震后1 a在抑郁、自杀、恐惧等身心健康多个维度和退避、幻想等应对方式维度得分显著低于震后2周;退避、自责、合理化、问题解决能显著预测震后2周初中生的心身健康,而退避、自责、幻想、合理化能显著预测震后1 a学生的心身健康。结论 震后1 a灾区初中生身心健康有所好转,应对方式开始倾向积极,但对前后没有显著差异的维度需要重点干预。

上一篇:室内设计基础下一篇:常规胸腔闭式引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