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发展(精选12篇)
身心发展 篇1
高中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呈现多元化, 这也是新课改精神的具体体现。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出动态性评价, 还要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等方式, 为学生建立评价系统;最后根据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给予学生体育素质养成以结论性评价。体育教学评价是一种教学结论, 更是一种教学策略, 无论采用哪种评价方式, 其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体育意识,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一、动态评价,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所谓动态评价, 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出的即时性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呈现在口头, 也可以为学生阶段性评价提供具体的数据信息。体育课堂教学中, 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存在个体差异, 在运动中也会出现诸多情况。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及时观察, 发现评价契机就要及时抓住, 这样可以有效激励学生提升体育主体意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口头表扬和批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适时评价。为培养学生的耐力, 教师让学生进行千米长跑训练, 学生大多会感觉有难度, 一些学生不能坚持到最后。这时教师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措施进行激励。首先是口头表扬, 对于顽强坚持的同学给予表扬。“坚持就是胜利。”“我感觉你能行。”“好样的, 我给你加油!”其次是留下记录, 对学生的不同表现给予分数评价, 并将这些评价信息存档, 为阶段性评价提供参数。再就是惩罚性评价, 对于完不成任务的学生进行处罚, 教师可以给予口头批评, 主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而不是讽刺挖苦人, 要做到对事不对人。也可以增加其运动量, 从体能训练方面给予处罚, 目的还是为提升其运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也是组织教学的需要。体育课堂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秩序,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需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科学调度, 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 这都需要给出一些必要的评价。这些动态性评价措施, 不仅能够确保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 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运动主动性, 对学生建立体育主体意识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阶段评价, 侧重学生的运动效果
期中评价、期末评价都属于阶段性评价, 通过学生完成运动指标的形式展开评价。在这个评价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测试内容。学生在年龄、心理、个体等多个层次上存在差异, 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量化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 需要制定多套测试内容, 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给出个性化评价。这样的评价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运动素质实况。阶段性评价虽然属于考试性质, 但在具体操作中, 教师还是要注意灵活运用。如投掷铅球测试, 男女生有不同标准, 不同群体起点有差异需要有一定考量, 进步幅度有大小需要有相关数据佐证。只有将这些因素都充分考虑进去, 教师给出的评价才会更客观公平。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个男生, 身体力量不小, 只是不喜欢运动, 协调性较差。学期初时, 他铅球只能投出两米的成绩, 经过不懈努力, 他现在能够投到五米多了。这种进步是非常突出的。我在给其打分时, 就充分考量了其进步因素。阶段性评价和平时评价一样, 目的是促进学生运动意识的建立,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全面提升运动素质, 最终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如今高中也面临高考的问题, 运动素质也是必须要具备的, 为应试需要, 加强体育运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高中生个体运动差异很大, 只有进行阶段性检测才能让学生感知自身的差距有多大, 所以这些阶段性评价措施, 也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觉性, 促其提升运动责任感和紧迫感。这些阶段性评价的实施, 最主要目的还是要提升学生运动成效, 教师不仅负责给学生打分, 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以方法指导, 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积极效应。
三、综合评价, 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 有过程评价也有终结性评价;有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方面的评价, 也有运动技能的评价。不仅如此, 在体育评价中, 还会涉及学生的学习认知、情感体验、创新意识、运动态度等多维度因素。因此, 对学生体育运动素质进行综合评价时, 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存在, 要从多元视角去看待学生的运动意识和运动成绩。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价过程中, 也需要不断地对评价机制进行改进, 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评价体系, 提升针对性。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制衡作用, 为促进教学走向规范化提供助力。在评定学生的综合运动指数时, 教师还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要结合学生自评、互评情况, 全面客观地看待学生的表现。特别是情感态度评价, 这里没有太细致的标准可以遵循, 需要教师客观考量。如学生在不断提升运动能力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自信心和坚强意志, 战胜困难的决心, 珍爱生命、积极进取、不懈努力的生活态度。这些因素虽然是无形的, 但却是客观存在的, 而且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标记, 当然需要纳入教师的评价体系之中。
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 通过科学设置评价体系,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 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评价, 不仅是激发学生运动意识的需要, 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社会, 身体素质已经成为人才的重要标尺因素, 具备良好的运动品质, 自身受益, 社会得益。而体育教学评价, 正是教师可以利用的重要教学辅助手段。体育教师要科学地整合体育评价方式资源, 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 为体育教学服务。
身心发展 篇2
幼儿身心发展的最佳条件
任何人的任何活动都是身心各领域综合参与的结果,都会对环境中的人的身心各领域产生影响。为此,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倡导开发每个教师的优势领域,为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单元。 幼儿园每个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活动的本身都具有综合性,对幼儿产生的影响(即教育效果)自然也是综合性的。教师的活动,尤其是教学活动教育目的性较强,因而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影响就会面宽、持久、稳定,效率更高。这种影响不仅来源于常被称为显性教育的活动内容,即所谓传统的知识或技能,而且也来源于伴随内容传递过程中教师所表现出的其他因素,如仪表、教态、言语表达、兴趣特长等,这些因素对幼儿产生的影响作用常被称为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一起共同对幼儿产生综合影响。这两个方面的协调作用体现在了所有优秀教师身上,其不协调作用也常常反映在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中,给幼儿带来着矛盾的影响,这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容易导致幼儿矛盾人格的形成。例如我们教育幼儿要尊重他人并且告诉他们如何做,但教师本身的许多行为却是不尊重他人的,即教育仅停留于说教,而不能身体力行。 教师活动本身的和谐程度直接影响着幼儿身心和谐性发展的程度,而教师活动的和谐程度取决于教师对活动内容及其相应表现技能的熟练程度和兴趣。因而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务必要围绕自己比较熟悉而且感兴趣的内容,并采用自己比较擅长的`技能或方式,这样不仅为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提供了最佳影响条件,而且使教师的身心也同时得到和谐的发展,如此形成幼儿和教师共同健康成长的良性循环。反之,就会出现明显的矛盾教育情景,如教师在幼儿生活环节中安排了音乐欣赏,这样设计的教育目的很明确,但常常出现教师因管理个别幼儿而发出不和谐的指令,大大破坏了音乐环境。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因而只要能充分应用,每个教师都可以非常优秀。而且,优势领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每个教师都应不断地从环境中有选择吸收或补充所需要的东西,即不断自我完善,逐步扩展自己的优势领域。 幼儿园若干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活动综合起来为幼儿提供了更加肥沃的成长土壤。根据吸收性心智理论,婴幼儿具有自我发展的内趋力,即他们会按照自己身心发展的自然需要,以合适的速度和方式主动吸收环境中的各种“营养”,当然自己本身也构成环境中的一部分,为他人的发展提供“营养”。由许多教师提供的“教育单元”通过幼儿园的教育大纲、计划和课程及人员分配等协调起来,使得这个综合土壤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搭配合理。 笔者认为,在大力提倡各领域目标整合活动以促进幼儿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今天,幼儿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不必煞费苦心地、机械地为综合而综合,而是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如何能结合自身优势创造性地设计具有自己风格的有趣的活动上,在传授必要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用自己健全的教学工作风格或人格熏陶幼儿,以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实现师幼共同健康发展的双赢。
推动师生身心发展的策略 篇3
一个和谐的校园包括:人的和谐、事的和谐、物的和谐、景的和谐,然而这一切都是以情的和谐为基础的。我校推动师生身心发展的第一个举措就是在师生中建立和谐愉悦的工作和学习氛围。
1.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1)营造师生间无私的爱。我校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具有无私的爱,这是师生关系融洽的前提。教师只有真诚地爱着学生,真切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校园里健康成长。
(2)营造宽容诚信友善的环境。我们在师生中提出以“和谐之美在于宽容;和谐之美在于诚信;和谐之美在于友善”为核心地打造和谐之美活动。同学、同事之间应该与人为善、宽容和睦、乐于助人,营造轻松和谐的同学、同事关系,使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环境温馨快乐。
(3)营造平等赏识信任的环境。最重要的是我校领导同样对教师具有无私的关爱,关心教师的生活,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关注他们的工作,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更多满足教师精神需要和成材的需要;和教师作知心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学会赏识教师,信任教师。
2.构建和谐的教育体系
我们知道,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书育人,构建和谐优化的教育体系成为推动师生身心发展不可或缺的方面。
让师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身、学会关心:
学会学习,重点是研究教法和学法,改进教法,精讲精练,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兴趣,引导思维,探究问题,走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学会生活,我校加强师生生活实践教育,提高师生生存素质,拓宽劳动教育内涵,训练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师生自主、创造、竞争、合作的个性品质。学会健身,就是要探索特色教育和心理,提高师生素质,注重活动课程实效,拓宽特色教育活动面,发展师生的审美、塑美能力和完美的心理素质,以提高师生身心素质和审美素质为主体。学会关心,师生、领导和师生以尊重关心为前提,体现以“关爱、宽容、和谐、共生”为宗旨的人文素质特征,着力从人心、人格、人性、人生的四个方面推动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共同提高。
二、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学校也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如文明科室评比制度、文明标兵评比制度、师德个人评比制度、教科研奖励制度、优秀学科组评选制度、健康之星评选制度、我心目中最优秀的教师评选制度、学校歌星舞星体育明星评选制度,等等。在我校没有处罚制度,都是奖励制度。但是教师们却都在严格要求自己,以身边的榜样激励自己,他们每天快乐地生活着。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之一,也许无力改变教师的工作性质,但我可以改变学校的小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境界,营造学术氛围,让教师的工作充满快乐,充满成就感。
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力求形成学校与教师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一是推动校园民主,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教职工在更深更广的层次上参与学校的管理。二是深化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实行岗位津贴制度,保证质优量足的一线教学人员的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三是倾听师生呼声,做深、做细、做实师生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爱校建校。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开展读书活动,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
多年来,我校一直开展“阅读经典,丰富人生”营造书香校园的行动计划。在全校师生中开展读书活动,旨在使每一个师生在读书中学习,在读书中思考,在读书中升华,在读书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开拓自己的视野,使读书成为成就事业和成就自我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最基础环节,实现由“教书匠”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的转化。
2.组织文体活动,关注师生的身体健康
我们在师生中开展了交谊舞和校园集体舞大赛、自创歌曲大赛、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足球、游泳比赛拔河比赛、师生队列比赛、春秋两季运动会、广场文化演出、教师节元旦大型庆祝文艺演出等活动。师生们在活动中丰富了情感,集聚了力量、陶冶了情操、锻炼了体魄,使全体师生能在这里幸福的生活、开心地工作、愉快地学习。
3.争做十星级教师,强化自身建设
我校为了促进教师的自身建设与发展,在教师中开展了“争做十星级教师”评选活动,加强自身建设,培养教师的自觉和自律性。十星级教师内容是:
1.整洁大方仪表星 2.亲切和蔼待人星
3.执教为民服务星 4.诚实守信职业星
5.以身作则表率星 6.廉洁自律楷模星
7.博学多才学者星 8.爱岗敬业工作星
9.开拓进取创业星10.团结协作集体星
四、注重师生的心理保健工作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社会、家长对师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造成了师生的心理压力过大,严重影响师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着师生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学习效率。为了及时调节师生的心态,缓解工作和学习的压力,使师生正确对待工作学习中的快乐与烦恼,我校注重师生的心理保健工作。
1.开展心理沙龙——学会沟通
每个月学校都要组织一次针对师生的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是心理专家的辅导讲座,同伴之间的交流互助等。每次活动的第一项工作便是学校领导带领全体教师做心理放松活动。活动中,教师与教师、领导与教师合作运动,开心、愉快、幸福充满了整个活动室。在欢乐声中,消除了教师心中的烦恼与郁闷,加强了同事之间、领导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调整了心态。
学校还在教师心理沙龙活动时对师生提出一些支持性口号:“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客观世界,但我们有办法改变主观世界”、“幸福是一种感觉,快不快乐完全在于自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我们压垮,只有自己才会把自己压垮”、“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我们打倒,只有我们自己才会把自己打倒”。
2.组建心理宣泄室——释放压力
为了减轻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方面的压力,释放他们的心情,我校在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环境中建立两个心理宣泄室,一个为学生使用,一个为教师使用。心理宣泄室随时随地开放,里面设有一面涂鸦墙和沙袋等。教师可以选择合适自己的宣泄方法,涂鸦墙上教师和学生们可以随自己的心情画上自己想画的作品,也可以把自己不想直接和他人说的话写在小纸条上,不留自己的姓名,然后粘贴在涂鸦墙上,学校领导每天去心里宣泄室一次,取回教师或学生的留言,解答完后在粘贴到原来的位置,等待教师的再来阅读,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解决他们心中难以释放的难题。
3.相互换位思考——学会理解
我们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换位思考”活动,鼓励教师、学生以及学校领导都要学会转换一下立场,考虑一下对方的需要和感受。以对方期待的方式来对待他,同时再反省自己的待人方式。
4.寻找快乐作业——学会调节
由于教师每天都要从事繁重的脑力劳动,每天都要接触几十名学生和几十名家长,难免会遇到许多烦恼的事情,我校在师生中提出这样的倡议:每天要完成一项“快乐作业”。
五、开展家长和家属培训
学生家长和教师家属的理解支持是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我们在重视学校的组织建设的同时,同样重视师生坚强后盾保障的家长和家属们的培训。我校成立了家长和家属委员会,我经常对学生家长和教师家属进行有序、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成立专门的指导机构及专家委员会,切实加强家庭教育功能。培训过程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教会家长和家属简单的心理干预和心理辅导的操作方法,真正做到优化教养方式,创建良好家庭氛围,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了切实有效地做好这项工作,应该保障各个学校的培训经费,并把培训工作纳入到对各学校的年度考核工作体系。
(作者单位:长春市一零八学校小学部)
关注心理健康 促进身心发展 篇4
一、沟通——心理健康的润滑剂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他们养尊处优, 表现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 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 很容易产生情绪的极端化, 从而造成同学间交往障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创造一定的条件, 形成一定的氛围, 促进学生互相配合, 互相帮助, 加强沟通。例如, 在做练习时, 让学习能力强或素质好的学生与学习有一定困难或素质不佳的学生进行分组, 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目标或内容, 并进行团体评价, 以促进学生的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 形成共同提高的风气。又如, 教学比赛时, 调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积极为自己组加油, 助威, 通过练习中无束的情绪宣泄增进学生的感情。通过练习, 加强学生的情感沟通, 促进学生间的感情交流, 使他们获得集体配合的情绪感染, 从而, 潜移默化地接受集体主义熏陶,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发展, 养成良好的配合习惯。
二、宣泄——心理健康的平衡剂
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极不稳定阶段, 容易出现因心理障碍而产生的不良情绪, 如好动、易冲动等, 如果没有及时地进行宣泄, 学生很容易出现偏激的行为和举动, 有些学生在课堂中与老师产生一些对立情绪, 都基于这些原因。因此, 只有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合理宣泄由不良情绪产生的冲动, 才能维持心理平衡, 建立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否则就会产生影响他人的不良活动。而正因为体育课是动态的学习过程, 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 身体得到有效的放松, 于是, 情绪获得很好的宣泄。如有一些学生, 因为精力充沛, 加上学习的压力, 情绪极度不稳定, 总是有异常表现。结合体育课动态的练习特点, 我们在体育课堂中, 组织一些比赛, 游戏等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练习的快乐, 从而给学生心理减压, 抒缓心中的压抑, 获得心理的平衡。同时, 通过平时对学生的教育, 让学生懂得, 当出现心理上有压力时, 应到运动场上参加体育活动, 让体育活动来解压心中的压抑, 让人经过环境的改变、注意力的转移, 体力的消耗, 来放松身心, 调节心理状态, 维持心理平衡。
三、抗挫——心理健康的增加剂
在体育教学中, 因为每个人的素质差异, 学生都有自己的强弱项, 因此, 在参与不同的体育运动时, 会有成绩好与坏, 水平高与低, 并产生一定的困难和挫折, 于是, 有些学生就产生了自卑情绪, 对体育活动产生了不悦情绪。其实, 这是参与体育运动很正常的身体体验和心理体验, 这就需要学生对自己必须有一个全面的积极的自我认知, 认识自己的长处, 也认识自己的缺点, 消除自卑感, 树立自信心。例如, 在进行练习中, 学生在技术上出现了一定的失误和失败时, 教师不一定要马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己多尝试, 多克服, 在必要时再进行指导, 这对学生自己克服困难有很好的帮助。又如, 在进行一些练习时, 让学生不断超越自己, 跳高、跳远时, 制定一个标准, 在这个标准下超越自己的水平, 在比赛中, 提高练习难度, 让学生的完成有一定的困难, 从而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 并获得成功的乐趣。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激励学生向自我挑战, 充分发挥最大潜能, 使学生克服畏惧情绪,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力。课堂中加强激励评价的同时, 也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 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克服怕苦、不自信的不良品质。
四、勇敢——心理健康的促进剂
在体育教学中, 当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提高, 练习难度相应提高, 危险系数随之提高的同时, 学生的胆怯情绪在提高, 心理会产生一定的障碍。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练习胆量, 保证练习的有效进行, 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一要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二是通过多分解, 多层次, 让练习循序渐进。如在进行支撑跳跃、跳高、器械练习时, 学生很容易产生胆怯情绪, 不敢进行练习, 甚至有的学生会用哭来回避练习, 其实这是学生心理上的怯练习障碍, 只要克服这个障碍, 心结就迎刃而解了。所以, 我们在练习中, 要多安排辅助练习,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练习, 使学生无障掌握整个练习。同时, 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高练习的难度, 另外, 还要加强保护帮助, 不出现意外, 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练习认同。还要加强学生的的身体素质练习和专门性练习, 对一些素质差的学生多鼓励, 多帮助, 不讽刺, 讥笑。加强语言的激励, 促进学生的通气。
五、守纪——心理健康的稳定剂
学校体育教学完成的主要教学方式, 就是通过比赛、游戏等有一定规则、一定约束力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另外, 由于体育课是通过室外来完成练习的, 学生必须有很强的守纪意识, 才能更好地完成练习, 而守纪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稳定剂。如在体育教学中要教育学生一切听从指挥, 在站队集 合、分组练习和教师讲解示范时要遵守纪律;在竞赛中, 教育他们自觉遵守规则, 服从裁判, 尊重对方。对违规要及时批评教育, 并以规则条例给予处理。在游戏中, 要求学生有诚信, 守信才能保证练习的完成。因此, 通过体育课堂中的规则等要求, 来增强他们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和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 克服感情用事, 培养社会生活中遵纪守法的文明举止。
总之, 在体育教学中, 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 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健康的心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而是一个长期的教育、渗透过程。要利用体育课的室外教学特性, 动态教学特性, 从最平凡的小事做起, 如上课集队的规范, 按要求完成各种身体练习, 不能怕苦、怕脏、怕累, 提高抗挫折能力, 并且要逐渐地增大强度和难度, 不断提高要求, 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信心, 使其心理素质逐渐提高, 让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 真正达促进向心健康。
摘要:在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中, 强调健康第一,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这也是不同于以往体育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课堂是个动态的生成过程, 正是因为其教学独特性, 也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了良好的渗透环境。体育课堂有良好的互动性, 情境设置性、规则性, 这对学生的沟通、宣泄、抗挫起到很好的疏导作用。这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沟通,宣泄,抗挫,勇敢,守纪
参考文献
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食品安全 篇5
3-6岁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个性特征和倾向性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这期间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特征,比整天关注他们的智力发展更重要,也更得法。在食品安全上我们要培养孩子诚实守信、自护自律等良好个性品质。在生理上,幼儿的肝脏解毒能力较差,幼儿肠管相对较长,容易发生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腹泻或便秘,因此我们要教育孩子怎样挑选绿色食品,怎样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因为好胜和喜欢尝试,总挑选奇特怪异的食物,对甜品、包装精美的食品尤其兴趣,不能区分食物多吃或少吃的利弊。因此我们要粗浅地让孩子知道营养的合理搭配,良好的食用方法以及掌握识别包装的知识。在情绪发展上,情绪体验进一步增多,他们会模仿成人喝酒、吸烟,虽能按照成人的道德标准对照自己的行为,但不知道好坏。要教育幼儿正确地对待各年龄段该吃什么,不该多吃什么?在社会化方面,幼儿开始喜欢同伴游戏,游戏类型转入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如几个人一起偷吃药物,几个人一起吃一颗棒棒糖。心理上,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积极性很高,经常买小摊小贩的油炸品,爱吃肯德基,爱喝饮料;正因为如此,要特别重视这一时期的教育。为此,我们认为,幼儿园开展食品教育可采用内部诱因和外部刺激法并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进行:
内部诱因直接提升幼儿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
目前国家已相当重视食品安全的教育,通过有计划、分步骤的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积极营造人人关注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而幼儿作为食源性疾病易感人群,幼儿期也是观念、行为形成的关键期,因此,他们是食品安全教育的重点对象。幼儿园要抓住这一有利形势乘胜追击,建立全程的幼儿食品安全教育体系,使幼儿园食品安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措施进一步落实,幼儿园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内部诱因就是要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和被动吸收的双重效果双管齐下。首先作为幼儿园内部要有规范常态的管理:
从园部出发,幼儿园要抓好园内部的食品安全管理。基于事件的成功经验要
提炼。幼儿园每学年要有食品安全的计划、总结,日常监管的记录,各类台帐齐全(索证、留样、消毒、出入库、检查),有专人保管。制订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定时组织一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培训活动,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报送、分析工作,逐步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基于问题的管理行为要改进。不管是本园、外园突发的、已发的事件要引以为戒,要将幼儿园的食品安全管理做到:规范化,常态化,在管理规范和常态的基础下,再进行能本化(能者有其岗;能者有其位;能者有其利)管理。我们要让能者做负责食品安全工作的专职人员,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幼儿园食品安全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
从幼儿出发,食品安全教育应从幼儿入园开始到离园为止,在不同年龄段制订相应的教育目标与内容,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时间、途径加以全程指导。要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以及2.5—6岁幼儿的三个关键期,即——社会规范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对细微事物兴趣的敏感期分段进行相机教育,提出不同段的不同内容,循序渐进,持续积累。
小班段:要教育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睡眠、排泄、盥洗等习惯。进一步认识身体的主要器官及基本功能。教幼儿了解不同食物的吃法,区分食物剥皮吃、削皮吃、去核吃、生吃,煮熟吃等常识。教育幼儿不吃腐烂变味的食物以及怎样区分霉烂变味的方法,如:食物上出现了黑色斑点,发霉了、手摸起来感觉变软变稀、闻起来发出馊味、酸味、苦味等得食物。
中班段:学习整理物品的习惯,形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注意公共卫生,继续培养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知道更多关于食品的吃法,初步识别食品容器、包装方法的鉴别,收看园内的食品新闻,学习适当的保护方法。
大班段:认识有关食品安全的标志,具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了解不同职业的成人及其劳动的社会意义,尊敬他们,爱惜劳动成果。学习参与社区的活动,体验并宣传健康绿色食品对人类的利益。了解成人的消费内容,尝试适宜的消费活动。
在这些教育课程和活动中我们要掌握以下几点:
1.环境教育贵在持之以恒环境教育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要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得到学习和发展就要持之以恒。开辟专栏让师幼互动,利用晨间谈话、点心时间、午餐时刻探讨、讨论每周的食品安全主题。根据小、中、大年段的特点系统展开,有效助推。并延续到家庭和社会,包括入园与离园、课堂与课外、社区与家长、教师与幼儿,家长与幼儿等等。
2.活动体验精在直观形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他的思维活动必须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通过一定的课时安排、社会实践、工厂参观、新闻小记者、啄木鸟行动等活动体验让幼儿学会生存,善于发现,掌握区分“绿色食品”“有害物质”的技能和方法,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幼儿园的课程要注意声画并行,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
3.趣味游戏深在铭心刻骨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认为,3~6岁儿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游戏活动,亲身体验他们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一种目标方向感和自主性、创造性。好动、好玩是幼儿的个性特点,因此,幼儿园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更应让幼儿有“奇、趣、闹”的体验,教育应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体现,如:《食物的旅行》通过故事人物的虚拟知道有毒有害物品对人体的危害,通过可怕、危险的“添加剂”魔鬼形象开展“打妖怪”的主题教育或让他们亲身观察喝了毒害物品后的小白鼠试验,以此增强和加深幼儿对食品“安全”两字的理解和认识。
当代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篇6
[关键词]0—6岁幼儿;情绪理解;发展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智力的形成是从神经系统开始的,特别是以大脑的发展为物质基础的。幼儿期是人脑迅速生长且基本成熟的时期,它保证了幼儿心理智力活动迅速发展的可能性,是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时期。不同年龄阶级儿童的心理表现是不相同的。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表现,即有不同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就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的那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幼儿心理发展有哪些一般的特征呢?
一、对活动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幼儿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接触。幼儿如果拿着一个苹果,他就要通过水果的样子、颜色、以及水果的味道直接接触,才能够认識水果的特性。他们不能够离开实事来理解事物,例如,单纯依靠语言,向幼儿讲述一种他们从未接触过的水果或玩具,幼儿不能理解。由于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较多依靠直接的感知,因此,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停留于事物理解,而不能认识事物本质特点。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棋子,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的这一排棋子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短”。可见,幼儿辨别数目的多少这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这说明幼儿的思维活动也是受对事物具体直接感知的影响。由些可见,感知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致便幼儿认识活动具有具体性的特点。
二、幼儿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无意性
1.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幼儿认识过程的无意性是指没有目的、不需要作任何努力、自然而然地进行。无意性是由外界事物的特点引起的,而且很大程度上受情所支配。认识过程中的无意性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表现非常突出,特别是表面于幼儿的注意、记忆和想象等心理活动之中。颜色鲜明、形象生动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这种注意是无意注意,它是由于幼儿对事物感兴趣引起的。幼儿对事物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幼儿在卡通片、看电视、玩游戏等活动中主要运用的是无意注意。
幼儿的记忆也是以无意性为主。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或专门地去记住一些东西,而是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例如,专门上幼儿学一首儿歌,由于他们兴趣不高,所以教师要费很大的力气,效果也不一定很好;而幼儿偶尔听到一句特别的词语,他却会毫不费力地记住。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2.行为有强烈情绪化。幼儿心理活动的无意性还表现在幼儿的心理活动易受情绪的影响,幼儿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如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老师拿来新玩具,马上又破涕为笑。幼儿在心理活动的无意性还表现为随心所欲,自我控制能力差。
3.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幼儿在中期以后,已经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到5—6岁时,幼儿已经初步控制自己的形为,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心理活动也开始向有意向发展。
三、幼儿的情感特点的外露、易冲动,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幼儿初期还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很容易受周围事物的影响而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哭闹,但当一旦有了别的刺激时,他会马上破涕为笑,转怒为喜,很快就忘记了不愉快的事情;家里来了客人,孩子最容易兴奋,甚至把所有的玩具都拿出来给客人看;进幼儿园,只要有一个孩子哭泣着向妈妈告别,马上会波及别的孩子也哭泣起来等等。这是因为幼儿期孩子的大脑皮层兴奋容易扩散,抑制能力差,所以易受情境和他人情绪的感染。幼儿中期的孩子的情感已稍稳定,他们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会因为没有朋友玩而苦恼。幼儿晚期的孩子情感已经显得稳定而深刻,遇到不愉快的事会长时间不高兴,表露的方式也比较含蓄了。
幼儿情感的发展趋势是:情感的发生从容易变动发展到逐渐稳定;表情从容易不随意地外露发展到能有意识地控制;情感的内容从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亲亲,抱抱等)发展到与社会性需要联系的体验(希望别人注意、称赞、愿意和自己交往等)。幼儿的道德感、理智感、实践感、美感等高级情感已开始发展。道德感表现为规则意识已初步形成,能以自己和同伴按规则办事,干了好事而愉快。兴奋、理智感表现为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发展。实践感表现在对参加游戏或劳动的喜爱与快乐。美感表现为对鲜艳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明快的节奏、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色和劳动成果中所体验到的美。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是与孩子的认识水平和活动能力紧密相连的,家长应该有计划地细致地培养与发展孩子的情感。
四、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
幼儿在活动与交往中逐渐形成了对人、对事和对物的态度和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个性是指人的需要、兴趣、理想、信念等个体意识倾向性以及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所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3岁前的婴儿已表现出了最初的个性差异。而幼儿期孩子的个性已有了明显的表现,如,他们在气质、性格上,有的好动、灵敏、反应快;有的沉静、稳重、反应慢;有的好哭,易激动;有的活泼、开朗;有的能和别人友好相处;有的则霸道、逞强;有的爱听故事、爱学习、勤快;有的浮躁、粗心;有的懂道理,有的创造性。孩子们在画画、手工、唱歌、跳舞、运动、讲故事以及计算等等方面的能力也初步显示了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虽然如此,但距个性的定型还相差很远。随着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还会不断地发展、变化。其中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如果对幼儿的不良行为方式不给予及时的教育,它们的就会稳定下来,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并针对以后的发展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家长对幼儿不可娇惯与溺爱,要多创造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儿童接触的机会,指导孩子处理好与小朋友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组织丰富有趣、有益的活动,提供必要的设备,让孩子在和谐温馨的家庭中,在与小朋友们的共同活动与游戏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体会到友爱、守纪、勇敢、助人的快乐,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正常发展。
身心发展 篇7
2007年, 巴南区关工委对巴南区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 父母外出打工时间全年中达半年以上的占92%, 而且60%在市外打工;半年以上才回来一次的占62%, 外出打工父母没回来过的占4%;100%为电话联系;回家后与孩子团聚时间不足两周的占56%;临时监护人为祖父母占76%;监护人很娇惯、很放纵达36%;外出打工父母关心孩子安全的仅占12%;学生经常感到孤独、寂寞、敏感而情绪多变的占32%;在家庭中比较亲密的人一个都没有的占4%;在遇到烦恼时从不向任何人说及, 在遇到困难时极少求助的均占12%;“留守儿童”经常受意外伤害的占32%……这些孩子在情感、心理、生活、学习、安全乃至人格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 关爱“留守儿童”身心健康, 是我们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留守儿童”缺乏关爱, 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据资料表明, 当前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外务工经商,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能力把孩子带到城市, 形成了2300多万的“留守儿童”群体。农村千千万万的“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关爱, 容易出现不敬畏规则、得不到疼爱、没有倾述对象、缺少安全感、形成极端性格等严重问题。
1、缺乏家庭教育, 易养成不良习惯。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 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 决定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尤其是父亲, 也是行为规则的象征, 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 父母及其家庭有着极大的影响。由于父母长期与子女分离, 对子女缺乏足够的关心和指导, 部分外出父母对孩子的爱偏离了正常轨道, 他们往往都觉得亏欠孩子, 于是以钱来补偿对孩子的爱, 但往往害了孩子, 养成了孩子好吃懒做、攀比、上网打游戏、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惯。部分外出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问, “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 这些使得家庭教育的责任大部分落到了祖父母身上, 他们普遍文化素质低, 教育观念和思想陈旧, 这种隔代教育在情感和理智的把握上, 往往容易重感情轻理智, 在物质和精神的把握上, 往往重物质轻精神, 长期处于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子女, 依赖性较强, 节俭意识淡漠, 学习自信心不足。
2、缺乏亲情关怀, 易形成极端性格。
“留守儿童”享受不到正常的亲情和完整的教育, 处处、时时只知“自我”, 不考虑别人的情感和需要;只图自己快乐, 不知为家庭和他人着想;只顾自己尽兴, 不愿接受社会、集体和家庭的任何规则、纪律的约束, “留守儿童”极易形成内向、自卑、悲观、孤僻、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叛逆、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这些性格上的缺陷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 他们的心理问题就极容易导致其品行产生问题。调查表明:留守学生在喝酒、吸烟、说脏话、早恋、打架斗殴、出逃等方面较突出, 今后甚至会导致激情犯罪。
3、缺乏安全感, 易遭受意外伤害。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相对疏远, 导致家庭关系失调, 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在这种非正常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 对社会很冷淡, 缺乏安全感, 如有人欺负和歧视, 容易走极端, 要么出现过强的攻击性行为, 要么退缩而任人摆布, 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回答了“为什么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的比例较大”的问题。事实上, “留守儿童”年幼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父母又不在身边, 监护人监管不力甚至无人进行监护, 使“留守儿童”往往成为各种人身伤害案件和意外伤害事故的主要对象。
二、积极采取措施, 关爱“留守儿童”身心健康
“留守儿童”的问题, 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 更不应视为就是学校的责任, 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1、加大教育投入, 完善基础设施。
各级政府要切实肩负起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职责, 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公办中小学的潜力, 使公办学校成为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主体。同时, 进一步降低办学门槛, 引导社会资金兴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农村基层政府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 通过兴办寄宿制学校、托管中心等方式, 切实解决由监护人缺位带来的吃、住、行不便的问题。
2、设立服务网络, 提供优质服务。
各镇、社区建立家庭服务中心, 中心设立卫生、民政、公安、心理咨询等服务网络, 为有需求的“留守儿童”提供服务, 如帮困助学、卫生保健、疾病防治、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 整合各方面的力量, 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让“留守儿童”有安全舒适感, 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启动关爱工程, 结成帮扶对子。
发挥镇、村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选择文化程度较高、社会责任心较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党员干部作为“代理家长”人选。同时, 还发动农村、社区“五老” (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党员、老模范) 人员组建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队伍, 采取“五老”与“留守儿童”结对子, 组建“留守儿童之家示范点”等方式, 切实关爱“留守儿童”身心健康。
4、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监护能力。
建立家长联系热线, 开办监护人培训班, 让“第二家长”了解照顾孩子的知识, 懂得教育孩子的基本方法, 掌握培养孩子的本领。学校有针对性地挑选有事业心、责任心和爱心, 并且教学能力强的老师担任“留守儿童”的班主任, 有针对性地加以施教, 或者成为“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 并保证他们有条件代管、有精力工作、有机会培训、有能力监护。并明确监护责任, 确保农民工“留守儿童”群体健康成长。
5、建立规范档案, 形成监测机制。
一是各镇政府、各村社切实建立好家庭档案, 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外出地点、联系方式、家庭婚育、子女监护、经济收入等情况进行动态、全面的掌握, 适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形成对“留守儿童”长期的有效的监测机制。二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习惯、性格、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 逐一登记造册建档, 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 及时给家长反馈信息, 从而引起家长的重视, 家长与老师配合共同教育好“留守儿童”。
6、遵循个性差异, 促进共同进步。
身心发展 篇8
一、场地布置做到舒适与安全并重, 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舒适、安全的户外活动场地直接影响着幼儿户外活动的顺利开展与户外活动的教学效果;因此, 我们要因地制宜地设置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户外环境。譬如, 园中应该尽量做到绿化到位, 应多设置草地, 设计林中小道;有条件的还可以开辟种植园地、饲养角、沙池、水池等, 让幼儿在户外的观察、欣赏中拥抱大自然, 受到美的熏陶。再如, 要合理放置大型的活动器械, 如蹦蹦床、滑滑梯、平衡木、钻爬毛毛虫等, 使户外活动场地变成立体的, 多层次的, 多视角的“教科书”, 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让幼儿在玩中锻炼身体, 快乐成长。
有了良好的户外活动场地, 幼儿们就能舒适地进行户外活动。但活动过程中, 教师就得注意幼儿的活动安全, 教师要对幼儿的活动范围、场地设施及玩具做到心中有数, 清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在每一次的活动之前都得对幼儿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与教育, 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活动之中, 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活动情况与变化, 及时调节活动频率, 及时纠正幼儿的危险动作, 杜绝意外事情的发生。活动之后再进行总结, 巩固深化幼儿的安全意识。
二、精选活动内容与优化活动器材相结合, 提高幼儿创新的能力
适合幼儿户外活动的项目非常多。哪一个年龄的幼儿适合哪种活动?有哪些适合本班小朋友的活动?这种活动能给幼儿带来什么益处?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有了深入的研究才能对本班幼儿的户外活动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高效地指导户外活动, 让幼儿随着户外活动身心也得到和谐发展, 从而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在组织户外活动时, 要发展幼儿的各种运动能力, 要满足他们玩的内在需求, 在一些传统的跑、钻、爬、跳、攀的技能上, 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改进了一些玩法, 如利用“玩竹马”来提高幼儿的跳跃奔跑活动的能力, 增强了各部分的运动;如利用“跳房子”“弹球”等游戏, 发展幼儿的手、脚动作灵活协调能力等等。
成功的户外活动离不开它的物质基础———活动器械。幼儿户外活动的器械需求量比较大, 在活动器械的制作上不仅需要老师的智慧, 也需要家长的鼎力支持, 可谓是各尽所能、各显神通。制作活动器械的材料应选择一些没有棱角, 不会对幼儿造成伤害的材料, 如各种各样的包装纸箱、各种饮料瓶、各种碎布, 海绵、蛋糕盒、挂历纸等等, 这样既环保又安全。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由选择活动器材, 自由享受玩耍的乐趣, 在玩的过程中幼儿就会自主参与、认真思考, 不知不觉就会玩出创新意识出来。
三、创设童真情境, 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兴趣是幼儿进行户外活动基石, 有了浓厚的兴趣, 幼儿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之中, 才能促进幼儿自主发展。那么, 怎样才能调动幼儿参与户外活动的兴趣呢?在户外体育活动中, 有童真童趣的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 它迎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 能够高效地激发幼儿的积极探索和主动参与的兴趣与愿望。如, 一到冬天孩子们都不太爱参与户外活动, 一个个的缩头缩脚的, 于是我创设一些有童真童趣的师生互动游戏, 游戏中老师带上头饰扮演大灰太狼, 另一名老师扮演羊村长, 孩子们扮演乖巧可爱的小羊, 把幼儿带入到狼羊大战之中, 孩子们又跑又跳, 全部动起来, 一跑一跳, 身子就暖和起来。又如, 我抓住孩子们都很喜欢小动物一特点, 经常来一些模仿小动物动作的户外活动。在学乌龟爬这一户外活动中, 一些动作技能对幼儿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 且极具挑战性, 但是孩子们凭借着对乌龟的喜爱都能自始至终投入到扮演角色之中, 而且在模仿乌龟进行相关动作的练习而不觉疲惫、不畏困难, 很好地达到活动目标, 并始终处于愉快的情绪体验中。
四、多种活动交替进行, 让幼儿永葆参与户外活动活力
户外活动大部分是以体育游戏活动为主。但是, 幼儿对每一项游戏活动的专注时间不能太长, 玩一会儿就会觉得不新鲜, 不好玩;所以教师要尽量把多种游戏穿插进行。在多种游戏活动交替进行之中, 孩子们才能百玩不厌, 才能保持对户外活动的持久兴趣。如, 在玩绳子游戏时, 我先让孩子们把绳子的两头连接起来拉成长方形, 一会把它当作火车厢, 进行火车奔跑游戏, 一会儿把它当作独木桥放在中间走, 也把它当作小沟练习跨跃, 还把它摆成圆形玩跳圈游戏。这样多种玩法交替进行, 孩子们百玩不厌, 既提高了玩具的使用率, 又培养了的创造能力。又如在配乐游戏中, 放一段“鸟飞”律动曲, 孩子们就如轻盈的小鸟翩翩起舞;放一曲“进行曲”, 孩子们就如解放军雄赳赳、气昂昂;放一段“荷塘夜色”, 孩子们, 有的如鱼游动, 有的如青蛙跳跃……伴随着音乐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很好的发展。
身心发展 篇9
一、创造爱的气氛,满足幼儿正当的心理需要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成人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则常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和反社会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经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和关心太少所至。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要让幼儿接受我们的爱,就要让幼儿懂得我们的爱。为此我们就要懂得一些向幼儿表露师爱的技巧。如关切地说上一句,或轻轻地抚摸一下头,也是爱的表示。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言行,可以让孩子快乐一天甚至几天、几年、一生。因此,教师平常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向每个幼儿表示爱意,让孩子在爱的氛围里健康成长。
二、运用游戏活动,让幼儿善于交往
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与家长接触的机会远远多于和同年龄儿童相交往的机会,他们缺乏同兄弟姐妹以及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不懂得分享和交流,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而游戏活动改变了这一现象。游戏活动让每位幼儿走到一起,在活动中他们互相给对方搭建着”脚手架”,他们互相模仿着、比试着、商量着、冲突着,在这种模仿、比较、冲突和合作中,幼儿的交往能力与日俱增。如:对任性、孤僻的幼儿,教师可为他们创设趣味性强的、有针对性的集体合作活动,提供相关的道具和情景,引导幼儿参与,从而改善幼儿的交往能力,为幼儿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机。
三、捕捉幼儿闪光点,激发幼儿的表现欲
幼儿要求得到成人的关注,要求自主,要求被赞扬和被认可。当幼儿感到教师对自己是欣赏的态度,就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的,就会乐于与教师进行情感与认识上的交流。因此他们大多有在同伴及教师面前表现的心理趋向。如当明吉认真上课时,我便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他,并让全班幼儿向他学习。当王弈欺负其他幼儿时,我不急于责骂他,而是常笑着对他说“老师知道你不想打人,因为打人不是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会很快改正,到时你就是一个好孩子,老师会分给你红花的,对不对?”一旦王弈表现好,我都会及时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他,并兑现诺言分给他红花。
四、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实施适宜的教育方法
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季节变化,不懂得自行增减衣服;在生活能力方面,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普遍较低。穿衣、整理床上用品较为困难,饭后漱口、擦嘴的常规有时仍需老师不断地提醒;在心理健康方面,通过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开设各种游戏区域活动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增强自信心,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由于季节的变化,我们也适度增强了户外体育运动量,提醒幼儿及时增减衣物。小班幼儿身体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各个组织都柔嫩,其身体素质还相当薄弱;同时,他们又处于生长发育十分迅速的时期,这也有利于幼儿培养发展良好的身体素质。
五、家园携手,共育幼儿良好个性
家园共育幼儿,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最佳途径。由于幼儿每天往返于家庭和幼儿园两个生活场所,因此,如果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受到的教育在家庭中得不到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培养就得不到衔接,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幼儿就会出现“两面性”的倾向。这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工作:1.向家长宣传“理性”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克服溺爱孩子的心理,尤其是祖孙三代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更应该保持家庭成员教育孩子的一致性的态度;2.帮助家长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培养,不强迫孩子去做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事情,重视对孩子进行能力培养,引导孩子参加社会活动;3.真诚地向家长提供有关家教方面的书籍,指导家长在孩子面前如何以身作则,如何摆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增强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和检查孩子言行方面的作用;4.配有《家园练习册》,在家园双方互相反馈孩子“表现”的过程中,加强对幼儿家、幼儿园一致性培养的作用,达到家园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5.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帮助家长不断端正教育孩子的态度,在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过程中,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家园一致的良好培养;6.经常性的电话联系,以最直接、最简便的方式让家长们运用自如。它方便了家长的时间,减少了家长的负担,满足了家长的心愿。使电话联系成为一个很好的沟通渠道。
身心发展 篇10
幼儿园午睡是幼儿一日活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正值生长发育旺期, 良好的午睡对于幼儿体力、精力的恢复及生长发育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 我将自己从教几年以来的一些有关幼儿午睡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讨论。
一、睡前活动
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每天的午睡时间是从12点开始的, 因而由班级教师在午餐后到午睡前安排一些有益的、相对安静的、无需幼儿用脑过多的活动必不可少。
1. 组织幼儿散步15分钟
散步有助于食物的消化。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在园内散步, 呼吸新鲜空气, 到花坛边走一走, 在草坪上、大树下坐一会儿, 观察不同的季节的花草树木的变化, 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可以跟孩子做一些幅度小的“跟我学”的小游戏, 如学小动物走路, 学小鸟、蝴蝶轻轻地“飞”。如果碰到寒冬、盛夏季节或者是雨天等不适合到外面散步的天气, 可以带孩子在走廊里活动, 看看幼儿园的吊饰环境的变换, 讨论一下张贴在走廊里的美工作品等。
2. 组织幼儿进行安静性游戏10分钟
午睡前的游戏以静为原则, 如翻绳、看图书、讲故事、玩手帕等游戏活动。这些游戏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相互之间的合作, 同时也能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力、交往能力, 最重要的是孩子们都比较喜欢。在这个过程中, 一定要和孩子讲清楚游戏规则, 培养孩子安静的习惯。
3. 组织幼儿听故事或者欣赏音乐5分钟
在游戏后, 组织幼儿脱衣上床, 安静躺好, 收听一些睡前故事, 开阔幼儿的眼界,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培养幼儿爱好文学及养成倾听的好习惯。另外, 准备一些儿歌、乐曲, 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二、睡眠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创设, 并有效地利用环境, 促进幼儿的发展。”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创设, 更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环境”这一教育资源。
环境对于幼儿入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午睡室一定要经常开窗通风, 保证孩子们的每次午睡都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因为新鲜空气在促进血液健康循环的同时, 还能帮助孩子更完全地把午餐消化, 让他们能够安静舒适地入睡。在这个基础上, 我们还应做到如下两个方面:
1. 教师在幼儿进入午睡室前, 要拉上窗帘, 因为光线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入睡速度
光线过强, 会直接导致幼儿入睡较慢, 严重的会引起视力下降, 如果长期在这样的光线过强的环境中睡眠, 还会引起免疫功能的下降。
2. 午睡室的布置应给孩子一种温馨宁静的感觉, 易于稳定孩子的情绪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午睡室的门口, 装饰充满童趣的“睡觉喽!”“嘘!轻轻走!”等图文提示, 暗示幼儿要睡觉了, 轻轻走路、轻轻说话。在午睡室的四周墙上, 装饰“夜晚的星空”“午睡静悄悄”等画面, 给幼儿营造一种温馨宁静的睡眠气氛, 促使幼儿尽快入睡。
三、睡眠习惯
1. 培养幼儿有顺序地穿脱衣服、鞋子的习惯
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 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在逐步提高, 但在家由家长包办的也不在少数, 有部分孩子还不能利索地穿脱衣裤。根据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活动, 利用儿歌教会孩子盖被子、叠被子以及穿脱衣服、鞋子等生活技能, 如叠衣服就可以用拟人化的“立正站好、抱臂看齐、再弯弯腰”, 这样可以激发孩子叠衣服的兴趣。还可组织幼儿进行竞赛, 用榜样示范法, 既培养了幼儿的自理能力, 又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
2. 培养幼儿正确的睡姿
幼儿的睡姿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幼儿睡眠的质量和身体健康。培养正确的睡眠姿势是保证幼儿午睡质量的关键。有很多孩子蒙头睡觉, 那样会因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 致使睡醒了还是一点精神也没有;有的孩子喜欢趴着睡觉, 那样会直接压迫到心脏, 使血液循环受到影响;还有的孩子睡觉张口呼吸, 因为呼吸浅致使肺部扩张久了易引起“漏斗胸”。因此, 我们在睡前要通过讲故事、讲道理、给孩子们学习小儿歌等形式引导他们能自然地以正确的姿势睡觉, 再通过实际观察, 及时纠正幼儿的睡姿。
3. 午睡中不可忽视的巡视
在中午的巡视中, 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睡觉喜欢蹬被子, 有的孩子睡觉的姿势不对, 更有甚者躲在被窝里玩玩具, 总之每天都会出现一些你想不到的事情。对于这些突发事情, 我们要及时地去发现、去解决, 不然就会出现安全隐患。例如有些好动不睡觉的孩子, 因为耐不住午睡时的安静, 趁教师不注意偷偷带了玩具到被窝里, 有时甚至会放到口中, 如果教师发现不及时, 很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4. 家园配合, 共同培养孩子午睡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 家园配合是教育幼儿最好的渠道。培养孩子良好的午睡习惯, 必须坚持一贯性、一致性的原则。我们只有让家长跟我们一样认识到午睡的重要性, 才能让他们在家督促孩子时采取与幼儿园一致的作息时间, 不至于破坏孩子的“生物钟”。
总之, 我们只有提高孩子们的午睡质量, 才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身心发展 篇11
一、幼儿基本体操有利于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幼儿正处于身心迅速发育成长的时期,这种迅速的发育成长使儿童的身心状态表现出极大的可塑性。幼儿基本体操配有音乐,包括大量的身体动作,并要求集体的协同合作。从理论上分析,它应当有利于儿童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注意力、表现力、模仿能力等心理过程的发展,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集体观念及对音乐、舞蹈和体操活动的兴趣。幼儿基本体操促进了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
(1)通过幼儿基本体操的训练,幼儿的柔韧性、协调性、灵敏度、平衡能力等有很大的提高。
(2)通过幼儿基本体操的训练,幼儿的食欲大增,午睡也香甜了,发病率有所降低,大大增强幼儿的体质。良好的身体素质为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幼儿基本体操训练过程中,幼儿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产生,有利于幼儿心理能力的发展。幼儿心理能力全面启动又带动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基本体操有利于启发幼儿的求知欲
幼儿基本体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与幼儿喜爱的游戏、儿歌、歌曲相结合,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进而启发幼儿的“求知欲”。幼儿对体操的动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便会积极地投入,努力地去追求。幼儿体操训练实践使我们感到,幼儿对动作的掌握准确、标准,精力集中,能专心听讲,发言积极,思维灵活,有一定自觉性,并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幼儿基本体操有利于个性特征向良好的方面发展
幼儿的聪明智慧、品德行为、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心理发展水平要在活动中展现,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体操训练动作包括各个部位,在训练动作时通过反复地练习,能够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叫技能。技能又分为动作技能和心理智能两种,动作技能是肌肉运动,心理智能是认识活动。基本体操动作的一致性、准确性、协调性、稳定性和灵活性不断增强的过程,同时也是幼儿聪明智慧的提高过程。形体操训练增强了幼儿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为集体争荣誉不甘落后的思想,克服了以我为中心的毛病,增强了群体意识,培养了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对于幼儿个性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四、幼儿基本体操有利于思维能力及注意力的提高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基本体操动作的练习,常常会出现错误动作,正确的动作定型是在不断纠正错误动作、体会正确要领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老师示范正确的动作,请幼儿讨论动作要领,是培养幼儿观察和思维积极性的好方法。
心理学家认为,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注意力。注意是学习的门户,注意力的范围,注意力的稳定性,注意力的分配等都属于培养的目标。幼儿基本体操训练要求按动作要领去完成每个动作,又不断改变身体姿势动作方向,还要兼顾动作的辐度,同时还要根据音乐的快慢进行。幼儿掌握一个动作,特别是熟练地完成一套动作,对幼儿的注意能力要求是很高的。通过体操训练,幼儿的注意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例如,我班有几个比较调皮的孩子,上课不专心、总爱随便讲话,通过一学期形体操训练,他们逐渐注意了自己的动作与周围小朋友动作的配合和一致性,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他们的自控能力。
五、幼儿基本体操特别有利于幼儿的意志品质培养
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毅力等个性特征。幼儿基本体操训练中某一动作的掌握过程本身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是必须在适当的时候下决心,采取必要的行动才能完成的。这就需要幼儿不怕苦,要坚持,要克己,要具有顽强的意志力。我班的席君婷小朋友自由散漫,怕吃苦受累,在型体操训练时动作经常不到位,我们就耐心的指导和鼓励她,让她向其他同伴学习,她看到别人都那么努力地练习也渐渐纠正了懒散的毛病,意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基本体操训练提高了幼儿在众人面前表现的胆量,胆小懦弱的变得勇敢起来,吃苦耐劳的能力,生活能力,自理能力,都得到增强,还培养了他们机智、勇敢的优良品德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另外,幼儿基本体操激发了每个幼儿对美的感受,对音乐的感受,对动作表现的潜在意识;对高雅的举止、健美的形体的一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达到了促进幼儿心理发展,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目的。
身心发展 篇12
关键词:音乐兴趣,音乐游戏,交往,音乐学习
在科学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 儿童身心发展受到人们日益广泛的关注。音乐学习作为一门艺术, 受到人们的重视。音乐教育就是音乐艺术与教育的交融, 通过音乐教育使幼儿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与社会性的全面发展。了解并掌握幼儿生理和心理特征, 对他们的音乐学习至关重要。
音乐兴趣的培养是让儿童进入一个充满欢笑、满足好奇、展现自我的音乐乐园;让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音乐教育, 开发智力, 陶冶情操, 使儿童发现美的情趣, 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如何激发和维持儿童的音乐兴趣?
一创造良好的环境, 让音乐充满儿童的生活
当孩子早晨进入幼儿园或学校时, 播放活泼、愉快的曲子, 让他们产生饱满的热情, 迎接新的一天;早操时, 孩子在广播体操的音乐中锻炼身体, 精神饱满;午餐时, 听一些优美、舒缓的音乐, 有助于儿童愉快用餐, 增进食欲;午休前, 播放恬静、柔和的摇篮曲, 让他们安静并快速进入梦乡;课间休息时, 教师可以选择播放或弹奏世界名曲、音乐小品等, 通过演奏, 提高他们的兴趣。
二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让音乐充满儿童的生活
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和音乐兴趣的培养。随着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和提高, 电视、广播、各种高级音响设备等现代化的音乐视听传媒已普遍进入家庭, 孩子在家听音乐的机会增多。优美的音乐、跳跃的节奏, 丰富了孩子对音乐的感知。家长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播放一些乐曲, 让音乐伴随孩子的生活, 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家长与儿童一起聆听音乐, 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 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三学校经常开展音乐活动, 家庭适时举办“音乐会”或“汇报演出”
现在许多学校都开设了器乐兴趣班, 开展学校合唱团等形式的音乐活动。学校适时组织班级间的交流演出和不定期的汇报演出, 增加孩子间的交流。组织参与家庭之间或社会音乐活动 (如艺术考级、比赛、演出等) , 为孩子营造音乐氛围, 汲取他人经验, 促进音乐学习, 使其获得成就感, 从而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游戏是儿童的特殊生活, 是儿童的天性。幼儿喜爱游戏, 这一方面是由游戏的特点所导致的,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这种活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这种需要促使幼儿追求游戏, 在游戏中学习并发展。音乐游戏是以发展幼儿音乐能力为主要教育目的的游戏。儿童在自由愉快的游戏中能提高音乐的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也能提高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控能力。在自由愉快的游戏中, 他们能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的体验, 这种体验的积累, 对发展他们的音乐爱好和从事音乐活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某小学低年级的观摩课中, 老师运用音乐游戏, 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使《狮王进行曲》的赏析课上得有声有色。该作品是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组曲的第一首, 乐曲形象鲜明。老师根据乐曲的内容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 让孩子们在听故事的同时欣赏乐曲, 又讲解乐曲的结构, 描述乐句中不同的音乐形象。为了让孩子们更快更好地掌握音乐作品节奏、节拍、速度、力度, 老师分别发给班里的孩子故事中动植物的头饰, 再次播放乐曲。在音乐声中, 戴着“树”头饰的孩子, 随着音乐, 摇动手掌, 表示树叶在哗哗作响;戴着“狮王”头饰的孩子, 跟随音乐, 大摇大摆地走出来, 向森林里其他动物示意, 展现王者风范;扮演其他动物的孩子根据音乐中的力度、节拍, 模仿着自己扮演的动物, 来表现自我。通过这样的音乐游戏,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 对于音乐作品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老师可以针对儿童音乐学习的问题, 设计适合其身心发展的音乐游戏。开辟音乐活动区域, 帮助儿童进行自由探索, 自编音乐游戏, 丰富孩子们的生活。音乐游戏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天性得到充分释放, 从而激发了儿童音乐表演的欲望。
利用儿童对未知事物的新鲜感、好奇、模仿的心理特点, 结合音乐学习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笔者曾在《狮王进行曲》的赏析课中, 看到老师在讲解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型、速度、力度时, 运用了独特的方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老师一边播放音乐, 一边根据不同动物的脚印, 或者植物的树叶画出节拍和节奏型。这样的方式很快吸引了儿童注意, 并和学生讨论, 应该画什么、画几个。通过一问一答, 使他们完全沉浸其中, 吸引儿童的注意, 加强肢体动作, 让他们学习并记忆。当儿童学习歌曲时, 教师可根据歌曲的节奏和内容, 设计动作, 让他们在歌唱的同时做动作, 以便其掌握节拍、节奏及对歌词的记忆。创新的教学方法, 能吸引并保持儿童的注意力, 是音乐教学的成功。
交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 儿童之间的交往, 对他们的音乐学习起到很大作用。通过交往, 儿童能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 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 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未来社会需要儿童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愉快的交往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起更强的交往主动性, 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情感对人个性的影响主要在于情感作为一种行为动力, 有激发和维持行动, 排除前进中的障碍的作用, 幼儿阶段已经有情感, 这时的情感是一种本能反应, 尚未形成行动能力。适时对儿童进行健康情感的培养, 有助于儿童未来的发展。儿童良好情感的培养可以通过他们之间的交往实现。
由于孩子从不同的家庭进入学校, 面对新的生活环境, 心理上会面临一些困扰, 他们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 所以许多音乐活动, 需要合作才能完成, 如:合唱、集体舞、小乐队、游戏等。要把个体的创造力和群体的合作紧密连成一个整体, 在音乐活动中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在音乐活动中, 安排儿童自己分配音乐作品中的角色, 及时鼓励积极的交往行为, 表扬在表演中尊重他人、乐于谦让的孩子, 请在交往中获得成功的孩子进行示范表演。帮助胆小、羞怯的孩子, 给他们提供机会, 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 增强其交往的信心。在音乐游戏中, 让他们作为邀请者参与其中, 寻找伙伴, 和伙伴一起, 或唱或跳, 互相配合, 形成交流。
儿童时期是对人一生影响巨大、奠基最深、种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在启发和调动学生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各方面自我构建的高度性的同时, 把从人类文明成果中提炼出来的既符合规律性又符合目的性的有普遍实用价值的典范模式传递给学生, 使动力与典范交融, 相得益彰, 这种学习方式对音乐学习来说非常关键。
参考文献
[1]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138~139
[2]魏书堂、彭虎军.新编心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79
[3]曹理、何工.音乐学习和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111
[4]赵宋光.生产力见地上的音乐教育观[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5 (1) :4
【身心发展】推荐阅读:
青少年身心发展06-16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09-28
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因素12-17
舞蹈与身心健康发展09-17
浅谈体育游戏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12-14
身心关系10-19
身心07-05
身心特点08-27
身心护理12-28
身心应激作用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