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

2024-10-13

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共12篇)

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 篇1

摘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 很多上市公司和大型集团公司的经营管理逐渐由资产经营为主转变为资本经营为主, 进入了财务为导向的企业管理阶段。在这种经济背景下, 企业财务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作为风险管理核心组成部分的财务风险管理已经伴随着风险管理全球性运动的兴起而备受世界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

关键词:财务危机,财务风险,预警分析

在当今高度货币化的经济社会中, 低风险低收益的谨慎和高风险高收益的诱惑, 往往使企业在决策面前进退两难, 因此, 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充分衡量风险的程度, 结合自身的承受能力, 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权衡得失, 选择最佳方案, 以较小风险取得较大效益, 是现代企业所共同追求的。

一、财务风险及管理的概念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 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 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 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财务风险的存在, 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按照成因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资产风险;资本风险;支付风险;投资及投资控制风险;机会风险;纳税风险;资产、债务重组风险;财务政策、会计政策与财务预测、决策风险;内部控制风险;金融风险;对外担保风险。财务风险管理 (ERM) , 是指企业在日常的经营中, 通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 并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办法。风险和收益并存,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 要参与市场竞争, 必然要面对风险, 因此, 如何防范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

企业财务活动, 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营运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相应地, 财务风险也就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具体来说, 中国企业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资金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本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从国有企业财务结构来看, 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的问题。据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消息, 2005年上半年, 169家中央企业中净资产同比增长不足1%或下降的有69家, 资本积累严重不足;过度负债的有52家, 不少企业流动比率不足国际警戒标准 (200%) 。有的企业资产负债率达80%以上, 还有的甚至超过100%。企业过分依赖银行, 当出现支付危机时, 一方面使自己失去信任而加大其财务风险, 另一方面又因逾期借款而使融资成本加大。

(二) 投资缺乏科学性

企业投资包括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在对外投资上, 很多企业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 盲目投资, 导致企业投资损失巨大, 从而财务风险不断。很多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 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 这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 资金回收策略不当

现代社会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 扩大市场占有率, 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造成大量应收账款失控, 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另外, 在中国企业流动资产中, 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资产长期被债务人和存货占用, 使得企业缺少足够的流动资金进行再投资或归还到期债务, 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

(四) 收益分配政策不规范

股利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和企业的声誉, 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 也可能影响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与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股利政策相比, 中国企业较少分配现金股利, 代之以配股或送红股的分配方法, 一方面助长了证券市场上的投机气氛, 另一方面无助于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

三、中国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企业存在财务风

险是难免的, 关键是必须了解风险的起因,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使自身处于不败之地。总体来看, 中国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 企业的财务活动不能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相适应

企业财务活动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 并受这些环境的制约, 包括国民经济整体的形势及行业景气度, 国家信贷以及外汇等政策的调整、银行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程度等等。中国企业大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 缺乏市场观念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及应变能力, 面对外部环境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 反应滞后, 财务风险必然产生。

(二)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也是中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中国, 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 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 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资金流失严重, 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三) 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

内部财务监控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独特的系统, 企业不仅应该设置独立的组织机构, 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 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 才能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监控系统的高效运行。而中国企业大多没有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 对财经纪律置若罔闻, 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四) 企业理财人员素质不高, 缺乏风险意识

任何系统的运行, 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 更是企业不可多得的财富。中国企业的理财人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待提高, 他们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方法, 特别是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

四、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与识别

财务风险识别是从企业纷繁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识别出可能引起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 分析其成因, 可能发生的概率及后果, 为以后的管理分析及控制明确方向和范围。

(一)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要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对企业而言, 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 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 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获利是企业经营最终目标, 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二) 捕捉财务危机的早期信号

第一, 销售业绩的下降。销售量的下降会带来严重的财务问题, 尤其是非预期的下降。管理人员应根据企业具体情况, 掌握存货与销售比率的一般标准, 任何一个月的存货与销售的比率如果高于这个标准, 都可能是企业财务问题的早期信号。

第二, 较长的平均收账周期会吸收掉许多的现金。当企业的现金余额由于客户迟缓付款而逐渐消失时, 较长的平均收账期就会成为企业严重的财务问题。

第三, 过度规模扩张。对于大举收购企业 (或资产) 的行为要多加注意, 要能够透过繁华的表象发现破产的征兆。

第四, 财务报表不能及时公开。财务报表不能及时报送, 财务信息公开延迟一般都是财务状况不佳的征兆。

第五, 过度依赖贷款。

(三) 利用单个财务风险指标趋势的恶化来进行预测和监控

通常, 按照财务比率指标的性质及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能力的大小, 预警企业财务风险的比率主要有:一是现金债务总额比。这个比率越高, 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二是流动比率。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该在2以上, 但最低不低于1。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有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三是资产净利率。指标越高, 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好, 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否则相反。四是资产负债率。通常该比率应以低为好, 但当企业经营前景较为乐观时, 可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率, 以获取负债经营带来的收益;若企业前景不佳, 则应减小资产负债率, 从而降低财务风险。五是资产安全率。它主要用来衡量企业总资产变现偿还债务后剩余系数的大小。系数越大, 资产越安全, 财务风险越小;否则反之。

五、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一) 合理确定风险控制目标

风险控制应达到这样三个目标:一是操作性目标, 即财务活动的资金核算、资产管理、项目实施、内部监督、队伍建设等主要工作环节在运作程序上做到规范有序;二是信息性目标, 即财务管理活动所形成的全部财务信息应尽可能地接近真实情况, 符合可靠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的制度要求;三是合规性目标, 即财务活动方方面面必须遵从现行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规定, 确保财务工作的合法性。

(二) 强化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 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控制能力

提高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重要性的认识, 对各种财务风险的了解, 熟悉工作中财务风险的不同表现形式, 树立风险观念。强化风险意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其风险控制能力。首先, 要培养财务人员发现、了解、识别管理活动中尚未显现的各种风险及其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风险识别能力;其次, 要培养财务人员运用专业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从数量上进行充分估计与衡量的风险的检测能力;再次, 要培养财务人员正确处理常规风险活动和意外风险事项的应变能力以及要培养财务人员综合运用各种风险控制方法, 细化落实风险决策措施的应用能力。

(三)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和稽核体系, 筑起企业基本风险防线

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功能或内部稽核制度不能切实贯彻实施, 企业内部人员很轻易就能挪用公款、越权交易, 尤其在普遍实行电脑操作的今天, 电脑审计的设计如果存在隐患,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将形同虚设。一般说来,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包括诚实有能力的员工、组织建设权责分明、交易处理程序适当、审计客观独立等内容, 这样才有利于消除内部隐患, 堵塞漏洞, 防范大多数内部性财务风险的发生。

(四) 建立有效的风险处理机制, 增强抗险能力

为了有效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 企业必须从长远利益着眼, 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防御机制。一是可以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 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二是可以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及时分散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 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分散机制。三是可以在选择理财方案时, 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 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 建立健全风险回避机制。四是可以建立健全企业的风险基金和积累分配机制, 及时足额的增补企业的自有资金, 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 提高企业抗击财务风险的能力。

(五) 建立企业总体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总体财务风险管理是在分部门财务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同一时期企业不同部门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财务风险, 因此, 总体财务风险管理是从企业整体运作的角度来分析评价各种风险的大小和综合作用的结果, 侦查影响企业整体资金平衡的损失因素, 从总体上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控制。

(六) 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 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为防范财务风险, 企业还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各部门要明确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职责及被赋予的相应权力, 做到权责分明, 各负其责。另外, 在利益分配方面, 企业应兼顾各方利益, 以调动各部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 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七) 要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

财务风险本质是由于负债比例过高导致的, 因此企业不但应该设计合理的资金结构, 保持适当的负债、降低资金成本, 而且还要控制负债的规模, 保证谨慎的负债比率, 避免到期无力偿债或资不抵债, 从而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六、总结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预见和进行控制的。企业只有在对财务风险有了一定认识, 在制定决策时考虑到财务风险, 定期对企业各类财务信息加以对比分析, 找出企业潜在的风险因素, 建立起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之后, 才能够使企业最大限度地避免财务风险, 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佘廉.企业预警管理[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2]、王光远.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理论研究[J].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1.

[3]、朱翠兰.论股份公司财务管理目标[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1 (3) .

[4]、刘惠利.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新思考[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3 (5) .

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 篇2

机制3班朱良飞1022318

摘要:现代企业必须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把握管理沟通目标、信息源、信息、听众、背景、媒介、反馈这“七要素”是其重要前提;要充分发挥管理沟通的“听、说、读、写”以打牢基础,而引进善“望”、广“闻”、勤“问”、深“切”构成管理沟通的“八字诀”是其主要关键。相互整合将有效优化管理沟通,促进管理沟通现代化。

[关键词] 管理沟通;七要素;八字诀

一、把握管理沟通“七要素”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前提

1.把握目标。确定沟通目标的意义在于:分析整个沟通过程所要解决的最终问题。针对沟通前众多的信息,沟通者必须组织一个清晰的概念传达给受众,才能实现有效沟通。这个清晰概念的组织包括:确定目标、明确观点、安排具体内容。沟通目标不仅要按指导性和咨询性策略进行,还要明确总体目标、行动目标和沟通目标。既要界定好总体目标、战略、策略和任务之间的关系,又要明确主导目标,善于在主导目标的规范下,考虑如何把对方的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最后的行动目标和沟通目标。

2.分析信息源。在沟通中,信息源即信息的发送者、沟通主体、沟通者,即:分析谁发起这个沟通的行为。在沟通分析过程中,沟通主体关键要明确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在什么地方?我能给受众什么?沟通主体分析是解决“我是谁”以及“我在什么地方”这两个问题。沟通主体分析“我是谁”的过程,就是自我认知的过程;而分析“我在什么地方”的过程,就是自我定位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就是确定可信度的过程。而解决好信息源的问题,则是沟通主体建立可信度和确定沟通目标的过程。因此,信息源始发沟通过程,确定沟通对象,选择沟通目的。

3.组织信息。为了使信息顺畅地传递至听众并使其易于接受,策略性地组织信息是至关重要。即重要内容应放在开场白还是置于结尾需要仔细斟酌。如果在开头就阐述重点,称为直切主题。由于直接切入主题能更快、更容易地为听众所接受,故在商务场合中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如果在结尾说明重点,则称为间接进入主题,即采用循序渐进、逐条分析、最后推出结论的方法,以缓解具有排斥心态者的抵触情绪,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转变其态度。为此,要善于运用信息策略。信息策略是管理沟通的第三个重要环节,成功的沟通者在每次沟通发生之前,首先要考虑如何完善沟通的信息结构。信息策略的制定,关键在于解决好怎样强调信息、如何组织好信息这两个问题。

4.了解听众、服务听众。成功的管理沟通是听众导向的沟通。在沟通前应该了解听众背景:他们是谁?他们了解什么?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怎样激励他们?做好这四点主要是在与听众沟通前要认真预测听众是积极的还是被动的?是主要听众还是次要听众?他们对于沟通的主题了解什么?他们需要哪些新信息?听众对所提供信息感兴趣的程度?如果听众对沟通主题兴趣浓厚,就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对于那些对沟通主题兴趣不大的听众,就应该设法激发他们的热情,征求意见并诱导他们参与讨论。沟通客体分析是成功管理沟通的出发点。要善于运用沟通客体策略,重视伦理道德在管理沟通中的作用。

5.沟通背景(环境)分析。现代企业优化管理沟通,必须重视环境分析,建立环境分析机制,既要经常分析内部环境,又要分析外部环境,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

6.优选媒介(渠道)。沟通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包括口头、书面和非语言而完成的。渠道是由发送者选择的、借由传递信息的媒介物。一般来说,口头沟通渠道主要用于即时互动性沟通,沟通内容具有一定的伸缩性,无需严格记录,沟通形式活泼,富有感情色彩。书面沟通渠道主要用于要求严谨,需要记录备案的沟通。无论是口头沟通还是书面沟通,都可以作

为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在选择沟通渠道时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来正确选择恰当的沟通渠道。在当今信息经济时代,电子信息通道出现了多样化,如现在已经被企业利用的管理沟通电子渠道有:电子数据库、电子数据交换、个人电子邮件、组群电子邮件、可视电子会议、手机及电脑与网络共同传递的电子短信息、企业内联网、企业独立网站、企业互联网、企业电子刊物等一些新渠道。从理论上讲,管理沟通应该比以前有更快的速度、更大的信息容量、更宽的覆盖面积、更高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7.重视反馈。完整无缺的沟通过程,必定包括了信息的成功传送与反馈两个大的过程。没有反馈的沟通过程,容易出现沟通失误或失败。为了检验信息沟通的效果,即接受者是否正确、完美、及时地接受并理解了所需要传达的信息,反馈是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如果发送者想要沟通成功,要求接受者及时进行反馈是必要的。当发送者发现传达的信息没有被理解,就应进行第二次甚至更多次地传送。同样地,如果接受者发现发送者收到自己的反馈后,再发送回来的信息表明理解有误,则在调整了理解之后,有必要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反馈,直到确认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准确无误为止。

二、打牢管理沟通的基础:听、说、读、写

管理者作为个体,要实现管理沟通优化,要特别重视打牢沟通技能的基础,提升管理沟通的效果和效率,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口头与笔头方式,熟练驾驭笔头和口头技能,以提升沟通效率与效能。可以说,听、说、读、写是管理者必备的基础技能,而在沟通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分别比例为:听40%、说35%、读16%和写9%。

1.善听。“倾听则明,偏信则暗”。倾听是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之一。成功的管理者大多是善于倾听的人。为了使倾听有效,管理者应该有意识地克服倾听障碍,掌握下面的倾听技巧:一要身心投入。集中精力、集中思想、积极思考、保持开放姿势是有效倾听的重要保证。二要换位思考,以增强相互理解。三要沉默是金。静静地听他人倾诉是有效倾听的最好方式。切忌自己滔滔不绝,反客为主,喋喋不休。四要听其言观其行。不仅非语言信息较可靠,而且言行一致更关键。五要适当记录。有效反馈是有效倾听的体现,管理者通过倾听获得大量信息,并及时作出反馈,这对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工作绩效具有重要作用。

2.能说。包括面谈与演讲技能。现代人都要学会沟通、表达和当众讲话(公众演讲)。“能说会道”更能适应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更适应各行各业迅猛发展的需要。面谈是人际沟通的重要形式,是管理沟通发生的交流方式。提升面谈水平,要制定面谈计划、确立面谈目的、追求信息共享、安排面谈结构和环境,以增进关系。同时,用5W2H方式准备问题,即为什么谈(why)、与谁面谈(who)、何时、何地谈(when及 where)。谈什么(what)、怎样谈(how to)、谈的深度与广度(how much)。要做好演讲,明确演讲目的,用5W2H法做好演讲准备,设计好演讲的语言结构,包括开场白、主体观点的阐述、结尾,把握演讲的心理技能,巧妙运用演讲的非语言技巧。要讲究说的艺术,要以理义感人,注重伦理道德,说话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切忌巧言令色、强词夺理、冗词赘句。必要时,应运用游说进行说服,善于潜移默化。

3.巧读。作为一个管理者,每天要阅读的信息很多,如:报告、合同、会议资料、公司文件以及网上信息等,阅读后再传达给员工。管理者在管理沟通中掌握读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阅读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一种体现。从形式上看,阅读似乎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际活动,实质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管理者在阅读中要进行互动式的阅读,即在阅读中要善于总结、提问、阐述(澄清短文或字词的意思)以及预测(预测下文的内容)。信息时代对传统的阅读方式提出了挑战,面对日渐繁多的信息,我们却没有足够的时间细读我们想接收的每一件事物。因此,要善于略读。略读则跳过某些阅读者完全了解的段落,从而有效利用时间。要主动阅读,越主动地阅读,效果就越好。擅写。笔头沟通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沟通形式,也是现代企业最可靠的沟通方式。“口说无凭,落笔为准”。在现代企业的商务活动中,商务函件、协议、单据、申请报告等都要以笔头纪录方式加以认同。笔头沟通信息易纪录并永久保存,信息传递方式快捷并可特别关注细节,能精确用词并使相关受众能得到真实的信息。一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发挥纸张、传真(Fax)、电子邮件(E-mail)、电子会议系统(EMS)的不同作用。二要按受众导向的文字组织原则进行并根据受众特点来组织文字信息。三要提升笔头沟通的语言组织技能。把握笔头沟通的语言逻辑的最高层次、中间层次、基础层次,善于运用演绎、归纳等推理方式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四要重视笔头沟通的写作全过程,包括收集材料、组织观点、提供材料、起草文稿和修改文稿。五要把握写作特点,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言简意赅,并使读者乐在其中;明确写作目的,按不同受众选好风格、渠道偏好及不同的沟通方式;把握好写作的换位思考。

三、管理沟通的换位思考:望、闻、问、切

一般说来,管理沟通大都从沟通主体着眼,探索人际沟通、组织沟通的技能、包括危机沟通、跨文化沟通、与新闻媒体沟通、谈判技巧以及冲突管理与沟通技能等,这是管理沟通的基础,是管理沟通的根本和关键所在。笔者认为,为了优化管理沟通,发展管理沟通的换位思考,有效引进中医的望、闻、问、切,善于从医生对病人的探询、沟通诊断的角度以对受众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了解,深入地、全面地通过对受众的调查、研究、分析,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促进管理沟通更臻完善,是十分有益的。

1.善“望”。医生对就诊病人的“望”,是用其工作经验、医学学识、社会阅历对病人的观察,观察就诊者的脸色、舌苔、年龄、病态或姿态,从其表面进行初步观察,进而结合看病人病历、倾听病人的倾诉,有一个初步的判断。现代企业的管理沟通引进“望”,既要站在信息发布者的角度,观察受众的表情、心态、谈吐、言行,以窥测其愿望、需求、爱好,又要善于从受众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观察信息发布者的目的、态度、信息可信度、对受众的尊重度等,以便从两个角度、各个方面来优化管理沟通。相互交往,不仅要看对方的表情、着装、气质、风度,还要看其眼神,透视对方眼睛后面的神情,能入木三分而一叶知秋。进而,受众对信息发布者表达其希望、渴望、盼望、愿望;信息发布者则应深入了解受众的各种愿望与要求并尽力满足。这种从观察的“望”发展到了解对方的各种要求的“望”,是管理沟通理念提升及运作的进一步完善。

2.广“闻”。医生的“闻”在于听诊,认真倾听患者说话的声音、咳嗽、喘息、谈吐,进而“嗅”患者的气味、体味等,以综合感受来自患者的信息,“望”“闻”结合,进一步分析、观察其病情、病源,做到心中有数。现代管理引进“闻”,既要与前面的“听”相结合,善倾听,切忌只听而不闻;更要善妙听,听出对方弦外之音,看对方欲言却止而听出其半句话;“望”“闻”结合,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耳闻不如一见”,能洞察出“闻所未闻”的稀罕信息;“闻”“嗅”结合,更应提高管理者的经济嗅觉、文化嗅觉、政治嗅觉。

3.勤“问”。“问”是医护工作的重点。不仅要问现在的病情、病状,还要问病史、药物过敏史、就诊史等。亲切、自然、美好、关怀的语言,会消除患者的顾虑并给患者带来亲切感,增加信任度。语言交流是管理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管理者要勤“问”,善于向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致以亲切的问好、问候、问安,应问寒问暖、问长问短以表达关心致意;还要善“问”,善提问题,善有水平的提问题,无论是问津、问难,都要恰到好处,把握分寸,切忌问道于盲;要做到“不耻下问”。回答问题既要对受众一视同仁,问候、答问都要在语言、表情、态度、动作中表达亲切的关怀,又要诚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问”与“答”是双向交流,双向交流要力争“双赢”,以诚信、诚实、诚恳追求管理沟通优化。

4.深“切”。“切”在医疗中既是深入调研、全面分析的过程,又是诊断处方的过程。既要在望、闻、问的基础上进行手诊、切脉、听胸部腹部及进行必要的化验、医疗器械检查,更好综合分析、全面诊断,还要掌握一些边缘科学知识、如心理学、行为医学,用以分析患者就诊的心理变化,以进行更好的行为护理及对症下药。现代企业管理沟通引进“切”的理念与

技能,将实现管理沟通现代化的飞跃。“切”意味着“接”的艺术,亲切地接待、接见,深入地接近、接触,诚恳地接受、接应、接头,是优化管理沟通不可或缺的;对管理沟通相关的事、物、人过程等,要善于“切”磋,切磋琢磨可提高管理沟通水平及深度、广度。管理者才能更全面地思考、探索、逻辑推理,以提升管理沟通水平。“切”要做到深切,多用心思考。良好的沟通,不仅优化不同主体之间信息正确的传递,使组织的正常活动得以维系,也促进人们之间的关系融洽,使组织获得超越职能的凝聚力。良好的沟通既要善于将管理沟通“七要素”与“八字诀”优化组合,使之在沟通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满足沟通的主体、客体、信息传递媒介及提高编码系统的效率、效应的需要,又要善于换位思考,从对方角度、从医生治病诊断的角度出发考虑沟通问题,促进沟通更完善、完美,促进管理沟通现代化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现代企业的金融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现代企业;金融;管理;作用

目前,现代企业在市场中所面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在这一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倾向于进行金融管理来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因此对于现代企业的金融管理进行分析与研究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企业金融管理内容与意义分析

现代企业金融管理内容与意义包括了诸多内容,以下从促进企业经济发展、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合理利用企业资源等方面出发,对于现代企业金融管理内容与意义进行了分析。

1.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现代企业金融管理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经济得到发展。众所周知,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动机,在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金融是整个市场经济的一个循环系统,并且金融系统本身也在不断的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在这一前提下是否能够将金融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则是直接的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由于企业金融管理中的的各项活动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因此这也说明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把握住金融管理所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2.适应市场环境变化

现代企业金融管理可以起到促进企业适市市场环境变化的作用。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的调节和变革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适应外部大环境的不断变化。最终能够有效的达到“适者生存”的目的。其次,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能否顺利的把握好企业的金融管理实际上会关系整个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是一个企业能否取得长足发展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金融管理能够让企业在拥有一定的资金做支撑的前提下更好的获取自由资金、银行借贷和金融市场融资,最终能够让企业以不变应万变,在市场发展中具有更强的主动性。

3.合理利用企业资源

现代企业金融管理对于提升企业资源利用合理性有着很大的帮助。一般而言,在现代我国的市场经济中,企业想要正常进行经营运转则需要金融活动来做保障。在这一前提下企业是否能够维持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则需要企业自身对外部市场大环境的把握和判断。其次,企业在合理利用资源的过程中还应当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来做好金融管理工作,最终能够起到让金融活动为企业保驾护航,不断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作用。

二、现代企业金融管理工作要点

现代企业金融管理的工作要点有很多,以下从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完善预算编制工作、增强信息化管理水平等方面出发,对于现代企业金融管理工作的要点进行了分析。

1.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

现代企业金融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企业在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的过程中,首先应当针对企业在金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迅速的成立其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然后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吸收专业金融管理人才对企业金融进行管理。其次,企业在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的明确分工和责任,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对于企业资金流动、借贷情况等进行专业管理,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效的促进企业内部其他工作的顺利展开。与此同时,企业在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的过程中还应当着眼于解决改善企业金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汇总实行合理有效的信用评定政策,从而能够建立起更加规范化预算编制体制,促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2.完善預算编制工作

现代企业金融管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企业在完善预算编制工作的过程中应当着眼于对于企业运营中产生的资本,财务等制定合理可行的计划和方案,并且在此基础上严格的按照预算编制进行经营活动,从而能够对于预算编制进行监督与考核。其次,企业在完善预算编制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持续的规范企业预算编制,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企业信用评定等级评定。与此同时,企业在完善预算编制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对于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和企业效益等有一个信用评定,这本身是企业之间合作的前提,与此同时也是对企业经营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最终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金融风险并且可以减少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不必要的资金流失。

3.增强信息化管理水平

现代企业金融管理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有效支持。企业在增强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应当深刻的了解到信息就是财富这一金融系统的客观规律,并且以此为前提来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其次,企业在增强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的提高金融管理工作效率,从而能够在此次基础上更加有效的预知金融风险,从而为企业经营发展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并且显著的提高综合竞争力。

三、结束语

企业金融管理工作不仅仅可以有效的减少企业融资风险的存在,还能够对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起到助力。因此,我国的企业需要在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内对于自身的金融管理机制进行完善,才能够期待获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建松.改革完善我国宏观金融管理体制[J].经济研究参考,2014,12(24):142-144.

[2]关迎军.用心的金融管理方式平定金融风险[J].现代经济信息,2014,3(07):136—138.[3]陈金婷.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中国金融管理的其实[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2):152—155.[4]周建松.如何进一步改革完善宏观金融管理体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2):120-i24.

作者简介:

强化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措施 篇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有了新的拓展, 传统意义上的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因素。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 企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机遇。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指的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 识别、分析、评估各种潜在的风险事项, 对风险偏好范围进行管理和控制, 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为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 有意识地应对和承担风险, 科学管理风险及稳妥获取风险收益。现代风险管理以博弈论为基础, 通过深层次、全方位的分析, 形成一套完善的系统的风险管理计划, 对各类风险进行识别、定性定量分析、管理和监控等, 为企业未来发展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1 资本结构的风险管理

资本结构指的是企业资金的来源、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的规模大小。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分析, 目的在于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使企业的资金运作能够实现良性循环, 减少财务风险,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企业的资本结构存在问题, 负债经营的规模过大, 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从而可能导致企业破产。企业负债经营规模过大, 会削弱企业的筹资能力, 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 因此, 资本结构的风险管理非常重要。

1.2 生产风险管理

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的经营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企业如果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没有做出科学的预测, 则可能导致生产计划的不合理。在生产过程中, 企业生产产品的劳动力资本、原料资本、存货政策是否发生变化、原材料的替代材料是否已经出现、机械设备的升级换代及科技创新等都会增加企业的生产风险。

1.3 审计风险管理

审计风险管理指的是为了达到理想的审计效果, 采取系统、综合、全面的风险管理方法。审计风险管理对可能发生的审计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控制, 从而保证企业审计目标的实现。

1.4 市场风险管理

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销售出去, 才能实现企业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市场占有额的大小与企业的经营成败有着重要的关系。市场风险主要从定价风险和产品风险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定价风险指企业产品的销售定价不合理而导致企业利益受损或损害顾客利益的情况。产品风险指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不佳, 导致企业产品的营销受到阻碍, 影响了企业资产的回收。

2 强化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措施

2.1 树立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 首先应树立风险管理理念。总的来说,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可以概括为6C,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全面性。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不能仅仅局限于降低企业的损失, 而应该是在风险中抓住发展的机遇, 将风险化为机遇, 掌握企业经营的主动权, 减少被动预防的情况。二是关联性。企业风险管理并非单一系统的运转, 而是由多个子系统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包括信息系统、决策系统、沟通系统、财务支持系统、指挥系统等。在企业经营过程中, 任何一个子系统失灵都可能造成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失效。三是一致性。企业风险管理有“道”有“术”, 既包括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社会责任, 也包括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二者高度一致。四是互通性。企业风险管理要求企业信息的高度共享, 信息共享能够让员工各司其职, 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五是集权性。集权指的是企业应建立权责明确、职责清晰的风险管理机构, 才能保证企业风险管理机构的有序运作。同时, 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应具有高度的权威, 尽量减少外界的干扰因素。六是创新性。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 应充分借鉴其他成功经验, 同时还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进行大胆创新, 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2.2 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确保企业经营计划和方针的执行与贯彻, 维护企业资产的完整和安全, 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 有效防止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同时,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形成, 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增强企业员工的集体意识, 有利于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以海信集团为例, 海信集团在经营过程中, 始终坚持“要发展, 更要健康”的经营理念, 在保证企业财务健康的基本前提下, 促进企业的稳步前进。海信的发展不在于争一时的高低, 而是着眼于未来, 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2.3 加强审计, 保持谨慎执业态度

在审计风险管理过程中, 应保持谨慎的执业态度。事务所的管理者对审计风险认识的深入程度, 会影响企业审计风险管理的效果。因此, 管理者应统一认识, 重视审计风险管理, 制定良好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约束员工的行为, 加强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

2.4 严格审计程序

严格的审计程序能够有效防范及控制审计风险。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 对客户的相关资料和会计报表进行详细审计, 以此控制审计风险。二是以风险审计作为审计理念, 对那些可能出现风险的审计项目, 加大审计力度, 同时结合客户的业务流程与经营风险结合起来, 实施详细控制测试, 掌握客户财务控制和业务流程的薄弱环节。从长远来看, 仅以财务风险防范并不能有效控制风险, 市场经济变化莫测, 需要将财务风险和企业的经营风险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较理想的风险防范效果。

2.5 加强财务管理

企业资本结构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至关重要, 优化企业的财务结构能够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包括以下内容: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提高企业的财务杠杆的效益、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情况, 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 优化企业的负债结构, 控制负债经营的规模和比例,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6 充分发挥评估机构的作用

企业风险管理还需要发挥评估机构的重要性作用。由于企业风险管理责任重大, 工作困难, 仅靠单个人的力量难以顺利实施。因此, 中介机构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最佳选择。中介机构作为专业的服务机构, 不仅熟悉企业各种经济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了解企业的资本运作形式, 还聚集了财务、法律、金融、价值评估、并购等专业人才。资产评估机构参与到企业风险管理中, 能够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很多有益的见解, 帮助企业化危机为转机, 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3 结论

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企业经营的风险不断增多, 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风险不仅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还会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因此, 强化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不仅是企业发展的要求, 也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 企业风险管理的范围扩大、内容增多, 企业风险管理尤为重要。企业风险管理首先应树立风险管理理念, 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 加强审计, 保持谨慎执业态度, 严格审计程序, 减少审计风险。再次, 加强财务管理, 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最后, 应充分发挥评估机构的作用, 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是风险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现代企业的经营风险不断增加, 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也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从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内涵出发, 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一些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措施, 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 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子英.企业如何强化风险管理——澳大利亚专家论建立风险管理框架[J].上海质量, 2009 (9) :30-34.

[2]周放生.企业的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J].中国流通经济, 2009, 23 (11) :11-13.

[3]姚青.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物流外包分析与探讨[J].中国商贸, 2011 (21) :135-136.

[4]赵小淋.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中国商贸, 2012 (16) :144-145, 148.

[5]曹卫军.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探讨[J].财经界, 2011 (18) :87-87.

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 篇5

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管理的灵魂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基础。企业的竞争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而企业文化属于企业竞争力的软实力。企业文化是与企业相伴而产生的客观现象。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形态,企业的发展和生存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哺育,企业文化同企业发展史同一个血脉。

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对新形势下企业文化的研究、运用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营造以人为本、创新为本的企业文化,可以为战略管理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平台。纵观成功企业的发展史,无一例外地都有深厚的自身文化的沉淀。但企业文化又是企业管理中最模糊的领域,也是迄今为止对每个企业来说最具挑战性的一环,它反映在企业的价值观、士气和沟通的方式中,也反映在全体员工的行为习惯中。这说明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通俗而言,研究企业的软实力就是研究企业的文化。当今世界,企业要想生存并实现长久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才能增强企业竞争力。只有充分的了解了一个企业的文化才能对企业的管理做到恰到好处。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经济文化,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并且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有机结合的一种最为活跃的组织文化。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创新的源泉,是鼓舞企业职工奋发工作的精神支柱。市场经济的发展离开了企业文化,就可能失去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对企业来说,离开了企业文化,就不可能做到内有凝聚力,外有竞争力,企业就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后盾,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企业品牌的重要构筑部分。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开展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将会对企业文化的理论建设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当今企业的竟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竟争。企业文化其实是一种关于企业人的管理的科学,它的内涵是:从强调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即把人当作一种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刻意地发掘、科学地管理,这已成为当代先进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领域中一个划时代的进步。经过近三十年的实践,当代企业管理科学,已逐渐定格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模式上。与此同时在当今社会,商品和服务中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越来越高,文化因素对企业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的经济系统和文化系统有机地融合形成经济文化一体化,作为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的企业文化,也越来越成为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和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力。

虽说没有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也可以成长,但没有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却难以实现可持续成长。没有文化就好像没有灵魂,没有指引企业长期发展的明灯,因而无法获得牵引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文化不解决企业赢利不赢利的问题,文化只解决企业成长持续不持续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企业能否不断长大成为世界级企业,成为长寿公司,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好的企业文化,它就会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最终走进失

败的深渊。

近些年,国内有好些小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在短期内,由于一些原因,企业经营状况可能会好一些。但是,这种状况不会持久,这些企业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由于没有企业文化的引导,企业就像失去灵魂一样,如一盘散沙一样,最后在竞争中被淘汰。在80年代,陕西省有好几家知名的电器企业,如黄河电器厂。该厂生产的黄河彩电曾经一度畅销,但是由于管理落后,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注重创新,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销声匿迹。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会产生重大影响。首先,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经济中生产要素的质量。尤其影响作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创业者和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具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有着什么样的价值观念,会极大地影响他们对待生产劳动的态度从而影响到工作的质量。所以精神气质是人力资本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是否具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是否能够承受创业活动的辛劳,这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衡量一种文化能否对创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核心的标志在于这种文化能否培育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企业家。

其次,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经济活动的软环境。从具体内容来看,企业文化表现为与民众参与经济活动过程中有关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和精神状态,即民众个体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这是企业文化的微观内容;企业文化也包括鼓励并支持民众参与经济活动的环境和制度,这是它的宏观内容。在硬件条件一定的前提下,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一个企业的软环境。软环境本质上是人的素质问题,软环境的好坏影响到市场秩序、投资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再次,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经济的产业结构。具体来说又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特定的文化类型决定了特定的企业组织形态。第二,文化的类型决定了产品的品质。劳动者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平、个人爱好以及鉴赏能力,都有可能摧毁或者挽救一个产业。第三,消费者的水平将是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消费者已经不再是被动的产品的接受者和使用者,消费意识和消费品味对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产生强大的影响。好的消费者是一种竞争力的源泉,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最后,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

浅析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 篇6

一、创新管理, 创新管理有助于企业促进全面创新,使创新活动由单项创新转向综合创新、个人创新转向群体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企业赢得竞争胜利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可靠保证。创新管理有三种互有联系的不同含义,一是对创新活动的管理,二是管理要创新,三是创新型管理。这里指的是最后一种含义。创新型管理的前提和结果必然是管理创新,同时这种管理的内容理应包括对创新的管理。创新型管理把创新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使管理随着技术、市场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也要求整个组织及其组成人员是创新型的,把创新作为其活动的主旋律。可以预言,创新管理是未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未来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市场、金融、经济的全球化扩张,导致不确定因素增长,由于信息不完备与非对称分布,又促进风险加大。人们在管理活动中不能不考虑风险因素,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在捕捉机遇的同时努力防范风险。在风险管理中,不能满足于亡羊补牢,而应加强监督和预测,以预防为主,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缩小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带来的影响。分析风险形成的因素,预测风险到来的时机,积极采取防范风险的对策,以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风险、减轻风险和作好承受风险的准备。为了搞好风险管理,就需要重视信用管理。信用管理是风险管理的前提。发展市场经济,应讲究信用和信誉。信誉乃是否有信用和信用度高低的保证,是一种无形资产。在企业管理中要了解和掌握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的信用,甚至对他们的信用和自己的信用进行评估、分级。像美国这样的经济发达国家,就有专门提供企业信用信息的信息服务企业。

三、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渗透于和体现在各种管理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的一切方面和全部过程

信息管理的普及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并进入了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综合信息化的新阶段。管理信息化的新发展进一步促进信息管理的普及和提高,导致信息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的提升。可以说,若无信息管理,也就谈不上任何管理了。值得注意的是,已经出现了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演进的发展趋势。

四、由“硬管理”向“软管理”为主的转化管理,由硬管理为主向软管理为主的转化管理是人的管理

首先,管理主体是人;其次,管理客体虽然兼有人和物,但是对物的管理取决于对人的管理,归根到底还是对人的管理。所以,管理客体主要也是人的问题。管理发展史表明,明显地存在着由理性的科学管理即物本主义的“硬”管理向非理性的人文管理即人本主义的“软”管理的转变。“软”管理的发展是以“硬”管理的存在为基础的,而“硬”管理又靠“软”管理来提升,需以“软”管理的指导为前提。“硬”管理主要是高扬理性、崇尚科学的西方管理思想,要洋为中用。“软”管理,知识管理日趋重要,人们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仍未统一。最宽的理解认为知识管理就是知识时代的管理,最窄的理解则认为知识管理只是对知识资产(或智力资本)的管理。介于上述理解之间的认识,又有两种,一为对知识的管理,另一为用知识来管理。尽管理解不同,但是对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长,因而需要加以管理的认识却是相同的,对知识管理日趋重要的认识也是一致的。

五、可持续发展管理,可持续发展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它强调由于资源稀缺、环

境有限,为求发展而对资源、环境进行消耗、利用时,必须保障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以避免全球不可持续的发展

在未来的管理中,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应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贯彻于整个管理活动。社会要求企业从趋利性经营管理转向“绿色”的经营管理,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美化环境为己任。在管理理论和方法中,和谐理论即研究各种组织内外和活动过程亲睦、协同、配合关系的理论及其应用,将得到更多的重视。完善管理方法是管理主体根据管理目标作用于管理客体以实现管理职能的原则、方式、工具和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革新了传统信息论在管理中的应用,使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管理信息系统面目一新;而且创造了全新的管理方法,如人工智能方法、虚拟技术等。

现代企业并购审计的风险与管理 篇7

关键词:并购审计,并购风险,审计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现代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并购、关联交易活动日益增多,并购浪潮风起云涌。由于并购可以使企业以较少资本投入撬动更高的资本运作,并购交易成为企业疏通产业链条,进行经营战略布局的有效策略之一。尽管以产权交易为基础的并购能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诸多益处,但是由于涉及诸多利益关系协调问题,这项低成本高收益的经营活动背后,却始终暗藏着诸多企业难以识别、控制的风险正是这些风险的存在,使并购的复杂性大大增加。近几年我国企业的并购交易活动出现大规模增长,但是并购成功的案例却并未呈现同步增长,不难推断企业并购所面临风险的复杂性不容回避。随着企业经营管理风险意识的提高,由会计师事务所深入介入并购并对其实施专项审计服务,成为企业对并购风险实施评估与监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自新世纪初始,我国诸多学者指出社会审计对并购风险抑制的效用,以及并购审计风险控制多层面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此领域风险界定与防控的研究也日益趋多。从广义上讲,并购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作为并购主体的财务顾问或受托进行专项审计,参与企业并购,提供专业服务,以降低并购风险、实现并购目标的活动。并购审计在我国理论与实务当中出现均比较晚,目前尚处于摸索发展当中,而企业并购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并购审计风险受到的关注愈来愈多。现实经营当中,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并购项目的难度与复杂性,以及并购方自身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企业并购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这种可能性或潜在后果的存在使并购风险具有非常大的难以确定性,因此并购成为了并购方与被并购方在信息非对称市场中的一场博弈。此时,客观而独立第三方审计成为二者之间起着协调作用的一道杠杆。但是,由于诉求利益之间的差异,并购审计所承担的审计责任要远远大于财务报表审计,如若出现审计失误很可能会给报告使用者的决策带来难以弥补的后果。

那么,并购审计究竟应当如何确定风险因素,实施风险防范工作呢?本文将以企业并购时间阶段为划分,分析其中隐含的主要风险控制点以及需要重点应对的审计风险。

一、各并购阶段的审计风险

(一)筹备阶段

并购正式实施前的筹备阶段,并购双方为促成交易,会积极就并购方案细则进行谈判磋商外,同时提供并购所需的相关信息,而对这些能够直接影响管理者决策的信息进行风险审计,正是此阶段工作的重点。此时并购主体所披露的信息直接影响各自的实力评估,因此筹备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集中在价值评估与并购环境方面。价值评估方面的审计风险主要来自影响最终评估结果的各项指标,例如双方的经济实力与发展战略实施状况、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行业环境等等,从这些指标入手就能够找到相应的重点审计风险控制点。但是,对具体指标信息的审计仍然存在很大缺陷,实务当中除了对目标企业的评估内容进行审计之外,还需更多关注并购双方战略联合是否存在潜在风险,如果并购方完成交易所需投入的成本远远高于其可能取得的收益,此时的审计风险将大大增加。因此对二者联合所带来的资源互补性、股权结构影响、形成的规模效益等进行分析与评估,确定二者联合的合理性与可能性及其依据,以此来衡量双方的整合成本是否可以从经济或战略上带来价值增值效应从而把握并购交易中的审计风险。除了谨慎、严格的对价值评估进行风险控制之外,审计人员还需留意双方所处的内外环境隐含的审计风险,而政策、法律、行业环境等同样可能掩藏着巨大的审计风险。

(二)交易阶段

并购审计对交易阶段可以随时收集和整理与企业并购活动具体实施密切相关的信息,分析和评价这些信息所反映的可能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和应付突发事件的有效方法,从而确保企业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此阶段中双方会将谈判结果以并购合同的形式确定下来并予以执行,因此,并购合同的签订与履行以及后续双方的会计处理是审计风险的主要来源。在此阶段,需要注意的具体审计风险主要有:有关目标企业条款的各项陈述是否真实,合同签订到执行的过渡期中双方义务是否在合同中明确载明,履行合同的条件是否合理以及相关损坏赔偿条款等。企业的股权并购交易往往需要应对复杂组织结构与利益关系的协调,因此审计工作需要将视野置于整个交易环节当中,小到目标企业的资产与财务评估,大到双方合并带来的企业价值,都需要以专业严谨的审计分析与风险防控措施来排查风险因素。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需留意有关并购的会计处理、并购行为给企业利润产生的影响、是否有构成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合并双方是否存在舞弊行为等。

(三)整合阶段

并购后期的整合与协调对并购的成功与否影响重大,而此阶段的审计风险也更加复杂多样。整合阶段的审计风险源自多个方面,并购后的人事安排、经营管理、财务等方面的疏忽都有可能酿成并购失败,因此协助并购方落实好并购后的整合与管理,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同样是审计人员应尽的职责。首先,在人事方面,审计人员需要着重关注相关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并购交易的会计处理、并购企业的并购意图和被并购企业的管理层道德水平。其次,在经营管理方面需要关注并购双方条款在实际实施中的履行状况,以及为达到相应目的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是否引发了内部或外部关联关系的恶化或摩擦虽然这些方面的审计风险不宜察觉,难以量化评估,也非常容易在实务当中被忽略,但是具体管理中凸显的问题却最能暗示可能的风险来源。最后,由于并购交易涉及到大额资产的处置与交换,审计人员需注意财务方面可能发生的审计风险。在信息技术和人工系统中,对交易生成、记录、处理和报告的程序以及相关会计记录是否合理是最基本的关注点。此外,还需关注股权交易对企业财务状况带来的影响,在排除企业的财务舞弊风险后,应当尽职帮助合并方制定出与资产重组计划和企业发展战略等配合的理财方案,以此来抵消筹资所引起的债务,以减少财务风险。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并购审计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现代审计风险准则的基础上,对企业风险进行系统评估,有效地把风险与财务报表联系起来,从而防范审计风险。对于审计风险较高的并购交易,通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企业并购当中可能造成各种类型企业并购交易重大审计风险错报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估与防范,更加凸显了现代审计风险准则在企业并购交易当中的应用性。例如,通过对管理层舞弊风险和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方面的控制措施,审计人员在并购专项审计时的思路会更加清晰,除了对微观层面的财务信息风险进行审计之外,还会结合企业所处环境以及战略发展来了解审计客体。同时,由于并购交易中涉及到双方的权利交割,因此并购过程中的风险特征有所不同,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恰好可以通过调整审计内容与审计方法更加有针对性的实施审计,从而降低并购审计的潜在风险。另外,并购交易是双方利益关系的博弈过程,因此更加需要分阶段、多层次、系统性的审计。通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并购主体多重审核的审计思路更加清晰,风险控制措施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因而可以更加全面的降低整体审计风险。

三、并购审计风险管理措施

(一)确保并购审计的独立性

审计的独立性直接影响审计实施与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同时还关系着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在我国当前并购审计实务当中,注册会计师为保持独立性往往承担着巨大压力,被审计单位由于经营管理缺陷很可能使财务健康存在隐患,此时刚性融资需求下管理者粉饰报表或“战略性”并购动机更加明显,而审计关系中的委托人和被审计者合二为一更加削弱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审计风险大大增加。因此,迫切需要的是确保审计独立性立场,可以通过调整委托受理关系来增加审计调查的作用,减小其独立性承受的阻力,强化监督职能,从而使注册会计师有能力更加主动的对审计风险进行管理。

(二)关注并购中的商誉

商誉是会计处理中极为特殊的一个项目,其价值的难以确定使其隐藏着诸多审计风险。在双方利益的博弈当中,商誉是并购方付给目标公司的购买成本与所获股权账面价值的差额部分。但是公司常常根据过去的净收益估算未来的收益,因此,商誉的计价方法只能作为并购双方的参考数据,商誉的确切计价实际上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在对商誉的审计中,要注意商誉的不同评估和处理方法所带来的差异,充分考虑差额的存在是否合理,完成并购所产生的商誉对双方财务报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并购企业因此项交易活动所能获取未来收益能否覆盖商誉成本,以此为思路,审计人员通过了解双方所处经营环境和行业状况,尽可能掌握如生产设备、技术人才、产品销售、发展潜力等情况,根据重大错报风险来实施具体审计方法,从而排除职业怀疑,提高并购成功的可能性。

(三)着重控制合同签订与并购整合中的审计风险

合同签订与履行意味着双方达成并购,二者之间的整合需要按照合同条款来执行。因此,审计人员需要格外关注合同中各项条款的陈述以及履行条件,确保并购双方的合同履行职责与义务获得了董事会与股东的统一、授权与核准。而在整合阶段,审计人员需要确保双方整合的内容、承担与方式符合其并购目的,以及相应的财务层次风险。同时,还需格外注意双方企业文化的整合是否顺利,融合阶段是否存在文化摩擦与冲突。整合阶段中,管理双方在企业的管理文化中也容易引发冲突,例如双方在激励机制、分配制度、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分析,会对合并后的企业文化构成风险隐患,这种影响甚至还会波及至企业与供应商、承销商之间的上下游关系。如果出现管理和文化方面整合阻碍,审计人员应当协助双方分析企业文化之间的冲突点,设计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协调措施和办法,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企业文化的快速融合,促进企业并购后各种系统效应的发挥,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四)充分了解管理层的能力与意图

日常审计中,对认定层次的风险评估涉及较多,但在并购审计中管理层并购决策的真实意图以及操作整合能力往往是风险的根本来源。因此,这方面的了解与研究是审计人员不容忽略的。审计中,首先关注管理层在管理、经营战略方面的眼光与能力,并结合对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宏观环境的分析与判断,衡量并购双方在股权交易当中所处的角色与立场。这些信息的收集与综合判断,对并购各个阶段具体审计方法的选取具有非常直接的导向作用。此外,通过聊天、了解、询问等方式,与并购双方管理层直接沟通;通过职业判断衡量并购交易的合理性、重大风险出处,了解并购对企业未来经营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财务审计结果以及并购成本收益分析,消除对管理层决策方面的职业怀疑。

(五)保持职业怀疑,对整个并购过程实施审计监控

对并购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控是企业并购审计的一个重要任务这种监控应随并购活动的进行而随时展开,并在并购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工作结束之后进行分阶段的总结性审查。审计人员应当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为基本思路,在每一个阶段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按照阶段性风险特征采取适当的审计方法,充分获取与企业并购相关的经济实力与战略信息,及时对出现的问题和潜在风险项目做出处理以确保并购交易顺利完成。同时,在对企业信息与并购交易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审慎的对其环境、经营、财务以及管理层次的风险进行评估,并配合合理的审计程序与风险测试,根据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及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审计技术的不断调整和完善。

总之,并购审计对并购双方利益诉求有着重大影响,这使并购审计的风险系数高、审计责任重大。审计人员在并购中主要通过实施尽职调查、财务审计以及相关业务咨询服务,有效降低并购各阶段的审计风险,使并购企业审计风险控制在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从而提高企业并购活动的成功率,实现企业并购活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杨梅.企业并购的审计风险与防范[J].现代审计与会计,2008(l)

论现代企业的危机管理 篇8

美国公共关系协会 (Public Relations Society of America) 将危机定义为对组织正常运营产生重大影响的破坏性事件。这些事件不仅能够引起媒体注意, 而且能从政治、法律、金融及管理等多个方面, 对公司业务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这里的危机不仅仅指企业面向公众或顾客发生的重大事故, 而是指包括客观和主观因素以及不可抗力所引发的能够导致企业处于危险状态的一切因素。从分类上, 包括人力资源危机、产品服务危机、客户危机、行业危机、财务危机、媒体危机、计算机技术危机、工作事故、诉讼危机、侵权危机、合同危机、政策法规变更、天灾人祸、破产危机、并购危机、保卫工作危机、企业战略危机、供应链危机、文化冲突、多元化危机、权力交接危机等21种危机模式。在通常的情况下, 企业危机具有四个特点:突发性、严重危害性、难以预测性和舆论关注性。正是由于这些特点, 使得危机管理十分重要。

危机管理指的是组织为应付这些危机情境所进行的信息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决策、计划制定、措施制定、化解处理、动态调整、经验总结和自我诊断的过程。危机管理正如奥斯本 (Osborne) 和盖布勒 (Gabler) 所说的:“使用少量钱预防, 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危机管理的目的是变危机为机遇, 使企业越过陷阱进入新的发展期。

二、国外主要的危机管理理论

1、公共关系理论

主要从行政管理和公共关系的角度研究政府和决策者管理危机的方法。著名公共关系学教授詹姆士·格鲁宁 (Jams E·Grunig) 将公共关系定义为:具备管理、沟通、组织、面对公众、全球化运作等功能, 主动影响公众, 为组织与公众建立良好关系, 协助组织更有效运作。如1981年美国联邦政府印刷局出版了众议院能源与商务委员会的报告《未来战略:预测明天的危机》, 研究了能源政策与经济稳定、社会安定、环境政策以及政府危机管理等问题。同年, 美国储蓄机构营销学会的传媒关系专家小组出版了《危机状态下的传媒关系管理》, 研究了储蓄与贷款、家庭危机管理、危机公共关系、广告在化解危机中的作用等问题。公共关系理论主要侧重在危机发生后维持良好的组织与公众关系, 树立企业的积极形象, 有效化解组织与公众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等。与危机管理相关的职能有环境监测、危机公关和关系管理, 即与相关利益集团保持长期的、平等的、互利的双边关系、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舆论环境。

2、危机处理理论

危机处理主要指事件发生后的一些技术性的决策和措施, 例如管理者选择正确的决策, 人员的调配, 善后的处理等等。格雷厄姆·阿利森 (Graham T.Allison) 将危机处理看成是决策论的一个分支, 在《决策的实质》中提到了危机与决策的关系以及决策的模式。杰弗里·史密斯 (R.Jeffrey Smith) 借助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在《压力下的危机处理》中提出紧张情境下个人的心理危机处理。危机处理的作用是:在最短的时间之内, 以适当的成本解决危机, 与媒体进行有效沟通, 与消费者和公众及其他相关群体进行有效沟通, 控制事态的恶性发展势态, 保护企业自身的合法利益。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迈克尔·查尔斯 (Michael T.Charles) 在《危机管理:案例研究》中将危机管理分为四个阶段, 即事件爆发前的舒缓期 (Mitigation Phase) 、事件爆发前的准备期 (Preparedness Phase) 、事件爆发中的反应期 (Response Phase) 、事件爆发后的恢复期 (Recovery Phase) , 并以案例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如何进行危机管理的问题。

3、危机管理理论

现在, 危机理论发展到了全面的、系统的危机管理阶段。西蒙·布思 (Simon A.Booth) 在《危机管理战略:现代企业的竞争与变化》中提出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的危机管理问题。企业要有效应对来自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威胁, 就要建立一个危机决策体系, 从企业组织结构到内控制度以及企业的组织文化都要做出相应改变。因而, 全面的危机管理从时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事前的防范、事中的控制以及事后的恢复。

4、业务持续管理 (BCM) 理论

是当今国外企业危机管理的一种新模式。业务持续管理 (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 以下简称BCM) 与传统的危机应对策略不同, 作为欧美国家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环, 主要关注在企业日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背景下, 如何使现代企业在灾难事故发生时依然保障业务的持续运行, 其目的是最终实现政府部门和企业事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9·11”事件发生后,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加快了对BCM研究与实证分析的步伐, 出台了一系列有关BCM的国家标准规范。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业务持续协会于2002年制定的《业务持续管理:行为规范》;美国国家消防协会出台的《灾害事故/应急管理及业务持续计划标准2004年版》;2005年, 新加坡政府贸易产业省“标准、生产力与创新局”颁布的《技术参考 (TR19) 》等。

三、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危机管理意识淡薄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科学的危机管理离不开危机管理理论的指导。即使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西方先进的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相继被介绍到中国的大背景下, 依然有不少企业对危机管理的理论指导重视不够。《职业》杂志联合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中青在线、中华企管网共同进行“2005企业危机管理调查”结果表明, 四成人不懂危机管理, 四成人没有危机概念。对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方面表示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危机管理机制, 另一方面却又轻视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指导作用。不愿学习西方先进的危机管理理念, 过分相信企业家个人的经验和直觉, 这种危机理论指导的欠缺, 直接导致了企业危机管理观念和方法的落伍, 一再步入企业危机管理误区。

2、没有建立系统化的危机管理运作体系

对于企业来说, 危机管理迫在眉睫, 它不再仅仅局限于处理突发性事件, 而注重挖掘企业管理的深层次原因日渐成为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 如何进行科学的危机管理呢?法国管理学家费尧曾说过, 管理不是一个点, 而是一条线, 是相互联系的运动过程。在进行危机管理时必须系统运作, 绝不可顾此失彼。只有这样才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化害为利。

3、缺乏专业的危机信息管理人才

当前, 我国的危机管理特别是危机信息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经过严格教育、培训的专业危机信息管理人才, 普遍存在信息人员不懂管理, 管理人员不懂技术的状况。危机管理还是依靠在实践中摸索出经验的非专业人士来执行, 容易造成危机管理的主观随意性和非专业性。没有形成一个结构优化、高效能干的危机管理团队, 管理人员的信息管理理念不深入, 信息方法匮乏, 信息管理手段不够成熟、信息管理水平较低。

4、社会责任感不强, 公关理念空白

责任是处理危机的第一要义。很多危机在开始的时候并不严重, 但由于公司对待公关危机的态度和处理事情的方法使得危机越陷越深。企业对于与媒体的关系缺乏足够的重视, 当企业处于公关危机状态时, 要么消极被动地应对媒体的报道, 要么就是对于媒体不利企业的报道采取过激反应, 导致与媒体关系紧张等问题, 最终使得公司付出惨重的代价。

四、危机管理的基本思路

1、危机预防

企业危机事前预防胜于事后处理。危机管理的理念就是居安思危, 未雨绸缪。大量事实证明, 相当多数的企业都曾遇过危机的困扰, 而对危机作了预防的企业所遭受的损失相对要小, 因此, 预防危机十分必要。

(1) 树立危机忧患意识。在企业经营形势不好的时候, 人们容易看到企业存在的危机, 但在企业如日中天的时候, 居安思危则并非易事, 然而危机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到来。所以, 企业进行危机管理首先应树立一种“危机”理念, 营造一个“危机”氛围, 使企业经营者和所有员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充满危机感, 理解企业有危机, 产品有危机。用危机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 不断拼搏, 不断改革和创新, 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微软总裁比尔.盖次总是告诫他的员工:我们的公司离破产永远只差十二个月。

(2) 健全危机预警系统。危机预警系统就是通过对危机风险源、危机征兆进行不间断地监测, 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变数进行分析及在可能发生危机的警源上设置警情指标, 及时捕捉警讯, 随时向组织发出警报, 提醒组织对危机采取行动, 在危机之前就缩小其损失范围和爆发规模的一套系统。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可以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促使企业从容应对即将到来的风险, 甚至避免风险的发生。危机预警系统主要包括危机监测、危机信息的甄别和风险评估、危机预控三方面的内容。

(3) 建立危机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包括信息系统、决策系统和运作系统三部分。信息系统主要负责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对外信息的传递。通过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 分析危机给企业和社会、大众造成的影响, 为控制危机恶化减少企业损失和应对公众、媒体提出建议, 汇总信息及时向企业高层报告以供决策者做出正确、客观的决策。决策系统由拥有足够的权威危机管理者统帅, 负责处理危机的全面工作。一般由公司的经营决策层担任, 也可由中级或基层管理者担任, 但是这时必须被授予较大的权限。运作系统是企业内部的正常经营地区与受危机影响地区的联系纽带, 主要负责受危机影响的部门与不受影响的部门之间的指令和信息传达。及时将危机管理者的决策和计划演变成实战的反应策略和计划, 并通过专业知识来实施这些计划。这种危机管理体系将每一部门的工作和目标清楚地限定出来, 不论应对何种类型、规模与性质的危机, 都将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和提供给外部团体的信息分开, 减少了误解和对抗, 降低了对企业信誉所造成的恶劣后果。

2、危机化解

(1) 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危机应对系统。从危机事件本身特点来看, 危机事件爆发的突发性和极强的扩散性决定了危机应对必须要迅速、果断。在危机发生时, 企业应该以最快的速度设立危机处理机构, 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程度, 调集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 配备必要的危机处理设备或工具, 同时通过媒体把危机的真相公诸于众, 防止事态恶化。在进行危机管理时必须系统运作, 稳固根本, 以免顾此失彼。

(2) 勇于承担责任, 坚持公众利益至上。无论面对的是何种性质、类型及起因的危机事件, 企业都应当主动承担责任, 积极处理。危机事件发生后, 企业如果以真诚负责的态度面对公众与媒体, 及时与公众和媒体沟通, 这样大众对事件的看法会友好得多, 更愿意从乐观的角度去看待事件和企业。

(3) 建立有效的信息传播系统, 注重危机公关。当社会的信息渠道复杂多样, 对于同一危机事件的传播可能在内容上产生很大的差异, 危机消息一旦出现, 伴随着大众媒体的介入, 会立即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3、危机后的总结

危机总结是危机管理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它对制定新一轮的危机预防措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所以, 应对危机管理进行认真而系统的总结。企业危机过后, 在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深刻的教训。在这一阶段, 调查危机产生的原因, 评估危机后果, 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 然后针对性地完善企业危机应对策略, 对消除危机后果, 恢复企业的正常运营、重塑企业形象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危机总结中, 企业还会发现一些未能发现的长处, 或是未能发现的资源。这样的发现将有利于企业将这部分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或进一步强化。因此, 企业在危机管理过程中, 要通过危机处理来积累各种经验, 要善于从危机管理中找到走向成功的通道。

参考文献

[1]Graham T Allison, Philip Zelikow.Essence of Decision: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Boston:Little Brown, 1971.

[2]R Jeffrey Smith.Crisis Management under Strain.Science, 1984; (8) .

[3]Simon A Booth.Crisis Management Strategy:Competitionand Change in Mod2 ern Enterprises.London:T.J.Press Ltd, 1993.

[4]Robert Heath.Dealing with the Complete Crisis——TheCrisis Management Shell Structure.Safety Science, 1998.

[5]章钢, 谢阳群.危机信息管理研究综述.情报杂志.2006, (8) .

谈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 篇9

1 企业对人的认识以及相应管理思路发展的过程

对企业中人的认识的不同,决定了对人采取何种管理的模式。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人具有管理的出发者和管理的接受者双重身份,管理成果的实现与管理的出发者和接受管理的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企业里的人,思想、心理、行为都受到当时企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判断企业中人的价值,并由此决定对人进行怎样的管理,贯穿于整个企业管理发展史,并引发了一场管理创新。

1.1 受雇人

在资本主义初期,工人是受雇用的会说话的工具,资本家采用残酷的手段来约束工人,增加劳动强度,不改善工作环境,延长劳动时间,少给工资,并实施严厉的惩罚手段。在资本家的眼里,企业里的工人是受雇人,全是一些好逸恶劳、毫无责任心的懒人。这种极端的看法忽视了工人的利益和其他追求,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抹杀。

1.2 经济人

19纪末20世纪初,企业界开始接受科学管理说中关于工人是“经济人”的假设,意识到工人生产积极性对生产效率的重要影响。“经济人”假设利用人的经济动机来引导和管理人们的行为,对人的行为采取了一种疏导的方式,这的确是企业管理的一大进步。然而,对工人采取经济的激励手段并非是企业家的良心发现,它完全是从企业家和工人双方的个人利益出发,为提高效率和改善管理而采取的方法。

1.3 社会人

20世纪30年代的“霍桑实验”纠正了企业家对员工们“不过是一个经济动物”的偏见,认为企业的员工不单纯是个“经济人”,而是一个社会存在的“社会人”。按照社会人的假设,“社会人”不仅要求在社会上寻求较好的收入和生活水准,而且作为人,他们还有七情六欲,还需求得到友谊、安定、归属感和尊重。根据这一思路,“社会人”假设提出了新的对人的管理方案,其特点是:管理人员要有人际关系处理技能;让职工参与决策,上下沟通;提案制度;面谈制度。“社会人”假设及其管理方案的提出,是企业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评估,对人的看法更接近于人的本性。

1.4 管理人

企业中的任何一名员工,其在管理过程中都具有双重身份。如一名操作工,一方面他接收来自其他各方面的指令、监督和控制,保持行为与其他各方的一致性,因而是一个被管理者;另一方面,他在面对自己的工作领域,在操作机器和工具进行生产或服务的时候是主动的实施者,是一个狭义的管理者。管理就是决策,管理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归结为决策活动。因此,既然企业中的员工都在做决策,则他们都应当是管理的出发者,是“管理人”。管理人假设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要求管理者适当地分权,让每个人在他所获得的授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和创造性工作、决策,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并从中塑造人本身。“管理人”假设的提出,是企业对人的管理、人的价值的一种更为全面的认识。

2 人本管理的概念

人本管理是指以人的全面的、自在的发展为核心,创造相应的环境、条件和工作任务,以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以企业共同愿景为引导的一整套管理模式。所谓人的全面的、自在的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和人的解放2个方面内容。作为社会的经济组织,企业在追求自己的功利目标时,应该为本企业的职工创造全面发展的条件与空间,这不仅是对职工的一种培养和提高,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企业创造相应的环境和条件,包括设定工作岗位和任务,为职工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这是人本管理的重要方面。例如,在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方面更多地让职工自我管理,这对企业工作效率提高很有帮助,同时也符合推动职工全面发展的要求。这样设置就是为职工创造全面发展的环境及条件。

个人的自我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本质特征。人在管理过程中是管理的接受者,其发展受制于企业的制度、生产过程、技术条件、薪酬。当人能够决定自己的发展时,位于企业中的人在工作中就应该自我管理,根据企业总目标管理好企业给定的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任务,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享受。

自我管理必须有个引导,否则个人的自我管理可能会导致组织内目标的冲突。因此,个人的自我管理是建立在企业职工有共同愿景基础之上的,惟有这么一个共同愿景存在,职工才能在自我管理时有方向、接受一定的约束、获得内在的激励力量。

3 人本管理的核心内容

人本管理的核心是通过自我管理来使职工驾驭自己,发展自己,进而达到全面的、自在的发展。现代企业创设自己的人本管理,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便企业职工在完成企业既定目标的要求下能够自主开展工作,进行自我管理。

3.1 人本管理对人的假设

人本管理的核心是人能够自我有效地管理,因此,人本管理实际假设人是追求“自我实现”的社会人。这一假设与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相符。“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首先是来自基本的需要,如果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则会激发更高层次的需要,然后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在工作上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所具有的潜在能力的需要。

3.2 自我管理的前提

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企业组织授权,即企业在给职工工作任务时给职工完成工作任务的相应权力,职工可以在权力范围内自主管理,较好地完成任务。如果企业未授权给职工,职工任何的自我运作、管理可能被视为违规,并要承担相应责任。从表面上来看,企业授权是一项简单的事情,但事实上,执行授权也存在基本前提条件。

(1)统一的价值观。统一的价值观与共同愿景给了每位职工一个自我判断的基准,一个自我管理的方向,保证职工在各自岗位上自我管理后不会出现内部混乱现象。

(2)信息共享。如果职工不知道企业的整体状况和信息,有可能导致自我管理失去作出正确判断的依据,无法有效决定如何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效地与他人的工作相配合。因此,现代企业需要建立完备的信息库,并向所有职工公开,这样才能保证自我管理成功。

(3)教育培训。自我管理的人必须要有坚强的信心和精神,有相应的能力和素质,但并不是所有的职工都具备这些素质,即便企业给了职工自我管理的空间,他们也不能驾驭自己。因此,在授权之前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让他们有自我管理的认识和能力,这是自我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

3.3 自我管理的形式

自我管理在现代企业中有2种形式,一是个人的自我管理,二是团队的自我管理。个人自我管理是个人自我实现愿望的一种方式,需要在一定的个人素质以及相应的物质环境下才能有效开展。在现实条件下,当工作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时,个人自我管理的基点是员工把他们应做的工作当作自己追求的一个事业来看待。团队自我管理是企业中工作团队的成员在没有指定的团队领导人条件下自己管理团队的工作,进行自我协调,共同决定团队的方向、途径,各自为完成团队的任务尽心尽力。团队的自我管理不仅需要每个成员有良好的素质和责任感,更需要一种团队精神,以凝聚人心。

3.4 自我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尝试

现代企业要做到完全让员工自我管理,在目前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可以逐步地、有序地、大胆地尝试让员工自我管理。

(1)给员工一个领域。现代企业管理者通过适当分权给予自我管理的员工一个想象的空间、领域,其基本的约束仅仅是目标约束,员工采用什么方式方法去完成目标,则任由其去创造、选择。

(2)参与领导。参与领导的目的在于唤起每个员工的集体意识和努力。让员工参与企业的领导工作,参与决策,采取集体讨论、集体决定的方法,员工会感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在自己的领域内能创造性地工作,而且更会了解如何有效协调配合,融洽员工之间的关系。

(3)工作内容丰富化。由于现代企业采取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很细,流水线很多。随着人们生活、教育水平的提高,自我实现的需要逐渐强烈,员工对专业化分工、流水线等工作方式感到简单和枯燥,工作积极性也因此降低。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实施工作内容丰富化变革。工作内容丰富化是指工作内容的水平式扩大和垂直式扩大。前者是重新设计工作内容或把分工细致的作业归并成自主完成的作业单位,明确责任或在单纯化的作业中加入有变化的因素。后者是扩大员工的工作内容,让员工也承担计划、调节和控制等过去一直认为是管理人员固有的职能,员工自己当“领导”。

4 人本管理中对人的管理

企业中的员工均能够实现自我管理,就是一种对人的管理。以下讨论的是如何帮助或引导企业中的人成为能够自我管理的人,从此实施真正的人本管理。

4.1 塑造人的价值观

由于人的思想认识水平、价值观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均有引导、强化和约束等作用,因此,塑造一个能够自我管理的人,首先要塑造拥有此种价值观的人,提高其思想认识和思辨能力。

塑造人的价值观最基本的方法是教育。当人们正处于思想空白的时候,强制性的教育对形成相应的价值观有很大好处。日本一些优秀企业每天都会让员工在上班前大声地背诵公司信条、观念、行为准则,表面上这是一种形式,一开始许多员工也无法接受。但久而久之,这些东西就成为他们自发语言,判断事物的依据。这样的价值观的建立除了依靠教育之外,也依赖于企业形成相应的文化氛围,企业用文化的功效把企业所提倡的价值观、道德标准浸润到每个员工工作生活的周围,使之不知不觉接受这种文化,接受这种价值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从某些优秀大公司出来的员工,其思维方式、言谈举止的确不同寻常,显示出一种优秀的判断力和品质。企业文化是采用一种渐进式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人们的价值观,提高人们的素质,因此效果显现较慢,但易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塑造自己的价值观。

4.2 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

能够自我管理的人一定要有健康的心理、正常的智力、稳定的情绪,能掌握良好行为反应的程度,经受得起大起大落的心理考验,始终有着对信念的执著追求。因此,能够自我管理的人在塑造其价值观的同时,要拥有健康心理。

4.2.1 塑造自信心

一个能够自我管理的人一定具有坚强的自信心。自信心不是凭空产生的,其根源于人们的学识、过去的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塑造员工的自信心,要从提高他们学识水平、工作能力和技能水平等方面着手,从工作中逐步培养其自信心。这样建立起的自信心,才是持久的真正的自信。

4.2.2 自我心理调节

自我心理调节是指人们在自己的心理受到内外条件的刺激发生异乎寻常的变化时,自己进行适当的治疗调节,使之恢复到原来的心理平衡、情绪安定愉快的位置。因此,企业必须教会或培养员工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使之能保持稳定的、积极向上的、愉快的情绪和心态。

4.2.3 行为引导

对企业员工进行的自我管理行为发展的引导应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1)价值体系变换。由于人的价值体系主要起着对个人需要、内外诱因、目标价值、行为方式等作出一定判断和选择的作用,因此,人的价值体系的完整与否,对人的行为有重要影响。变换人的价值体系,使之树立自我管理的价值观念,从广义上说这是引导人们行为的重要方式之一。

(2)给予合适的内外刺激。所谓合适的内外刺激是指给予人适当的能够激发其自我管理的条件、变化、任务、工作等。例如,给员工一个工作领域,同时授权员工,这便是一种内部环境变化给员工自主管理的一个激励。又如,用精神、思想等改变员工的内在需要,或某一个强制刺激使之觉醒,使之开始采取自我管理的行为。诱导性的刺激是一种良好的引导方式,能够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化、有序化、有效化。

(3)目标激励。所谓目标就是未来时期预定达到的结果。在各种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体系。人总是在这个目标体系中根据目标的价值以及现实作出比较判断,最后作出行为选择。目标也是一种行为引导的重要方式,合适的目标能够诱发人的动机,引导人们的行为方式。笔者认为,现代企业可以运用目标管理的方式来逐步引导员工学会自我管理。当然,设定什么样的目标,目标可实现程度如何,将影响着引导员工行为的效果,这方面具有极大的创新空间。

参考文献

[1]任晓燕.试论现代企业人本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8(18).

[2]吕艺高.浅谈企业的人本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 (4).

浅析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 篇10

什么是人本管理?即视人为企业中最主要的对象及重要的资源,根据人的思想及行为规律,运用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企业的活力。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以人为本管理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

1、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及其实践均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础,如何认识人的本质,是管理学上理论纷争及其发展的本源。从管理发展的历史来看,曾出现了有关“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假设,基于不同人性论基础的管理理论也各不相同。

20世纪初,以泰罗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倡导科学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在操作规程、工作定额、差别工资制度、职能分工、管理原则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但他对人的认识是有缺陷的,一是把人看成经济人,过分强调物质刺激;二是把人看成和机器一样的工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行为科学理论侧重研究人的需求、行为的动机、人际关系、激励理论等,主张通过多种方式激励人的积极性。但当时仍把对人的激励看成是管理手段,而不是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以广泛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为特征的管理科学学派。这一阶段,由于新的管理技术的出现,推进了管理手段现代化与管理方法现代化,提高了管理工作精确化、科学化的水平。但实践表明,尽管现代管理技术是有效的,却不能代替管理思想现代化和人员的现代化。

人们曾经预想,新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方法的大量应用,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可能下降。但竞争的现实使人逐渐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以及使用产品和享用服务的人。恰恰相反,在新的阶段或者也可以称为管理思想发展的第四阶段,对人的认识有了升华。在这一阶段,提出了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提出了个性需求和精神健康的理论,提出了更多依靠员工的自我指导、自我控制以及顺应人性的管理等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在实践中积极推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说,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

2、人本管理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热衷于片面追求产值和利润,却忽视了创造产值、创造财富的人和使用产品的人。在生产经营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发展能力的,主要并不在于机器设备,而在于人们拥有的知识、智慧、才能和技巧。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归根到底,一切经济行为,都是由人来进行的;人没有活力,企业就没有活力和竞争力。因而必须树立依靠人的经营理念,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去创造组织的辉煌业绩。

百事可乐总裁卡尔欧威在管理上十分重视人才的开发。他把自己工作时间的40%用于研究人的问题上,每年花近两个月的时间亲自考核公司550名高层经理人员的实绩,总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亲自与人事干部讨论经理人员的培养、提拔或淘汰。他大胆启用年轻人,并向外部挖掘管理“明星”,借助“明星”的带动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对于那些积极工作的员工则给予高薪、重奖以及其他的优厚待遇,使他们感到百事公司与众不同,增强了自豪感。因此,公司根基牢固,经得起任何竞争的冲击,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一流的公司。

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道理。在激烈的商战中,人的财富是成功的决定因素,而重新发现并不断发挥人的潜力则是不断取胜的王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企业所形成的巨大挑战日益凸现,但企业在探索和实践人本管理理念时,很多企业步入了误区,如:权利观念浓厚、制度管理突出、口号色彩过重等。在这一方面,不仅百事可乐公司,西方一些企业开展人本管理的成功典范,为我国落实人本管理理论提供了更好的借鉴。比如,微软的“职业阶梯”人本管理,即从员工进入公司开始列出其一级级向上发展的所有可选择的职务,并列出不同职务须具备的能力与经验,使员工有明确的发展前景,以激发其才能;东芝的“重担子主义”则在尊重人的同时委以重任,谁拿得起100公斤就交给谁120公斤的东西,以激发其潜能与创造性。此外,还有索尼公司的“大家庭”管理、蓝色巨人(IBM公司)的“实事求是”原则等。

3、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措施

⑴尊重每一个人——企业最高的经营宗旨。每一个人,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普通员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都有做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应有权利。无论是东方或是西方,人们常常把尊严看作是比生命更重要的精神象征。一个有尊严的人,他会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自己的工作责任。

作为一个企业,不仅要尊重每一名员工,更要尊重每一位消费者和每一个顾客。因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存在,正是由于它们被消费者所接受和承认,所以应当尽一切努力,使消费者满意并感到自己是真正的上帝。

⑵开发人的潜能——最主要的管理任务。生命有限,智慧无穷,人们通常都潜藏品订货、组织加工制作和运输销售,周围的小企业一般就按照它的要求进行某一种产品或一道工序的加工。集群核心企业凭借自身雄厚的技术支持和强大的品牌优势,掌握着整个系统的运转,并给周边中小企业以指导,带动其发展。着大量的才智和能力。管理的任务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让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于事业之中。解放生产力,首先就是人的解放。我们所进行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正是为亿万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制。

⑶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组织成功的基础。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企业都应把培育人、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作为经常性的任务。尤其是在急剧变化的现代,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重新塑造自己。提高员工素质,也就是提高企业的生命力。

⑷凝聚人的合力——组织有效运营的重要保证。组织本身是一个生命体,组织中的每一个人不过是这有机生命体中的一分子,所以,管理不仅要研究每一成员的积极性、创造力和素质,还要研究整个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整体的强大合力。从这一本质要求出发,一个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就应当是齐心合力、配合默契、协同作战的团队。如何增强组织的合力,把企业建设成现代化的有强大竞争力的团队,也是人本管理所要研究的中心内容之一。

⑸人的全面发展——管理的终极目标。改革的时代,必将是亿万人民精神焕发、心情舒畅、励精图治的时代;必将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出广阔的空间。所以说,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目标,从而也是管理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4、 结语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 篇11

摘 要 随着现代企业的构建,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外延、功能及其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得以保证和实施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企业 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工作,或者准确地说企业财会工作包括两部分:一是会计核算,二是财务管理。会计侧重于核算,财务侧重于管理。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迫使了用于指导会计核算的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趋势虽然使得国内企业对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有了一些初步认识,但认识并不意味着重视。因此对全面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现状,有针对性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深远的意义。

一、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比较低,常常因内部控制、筹资、成本、税收、业绩考核等问题使企业面临财务困难,很多企业依赖借新债还旧债维持日常运转,个别企业面临资金链条断裂的危机。部分企业从事股票、委托理财、期货及衍生品等高风险业务亏损严重。部分企业不重视法律审核把关,造成重大法律纠纷。部分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部分企业财务管理基础较为薄弱,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信息不真实;部分企业通过少转或推迟结转成本、费用挂账、少提折旧、多计或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段虚增利润,调节经营成果;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经营管理存在漏洞,经营决策和投资管理缺少内部的监督与制衡。所以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也有必要对企业所面临的突出的财务难题进行分析,逐步提高国内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推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管理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从事财务管理活动的根本指导,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财务管理目标决定了企业建立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组织、遵循什么样的财务管理原则,运用什么样的财务管理方法和建立什么样的财务指标体系。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决策的基本准则,每一项财务管理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因此,无论从理论意义还是从实践需要的角度看,制定并选择合适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原则。企业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需遵循如下原则,价值导向和风险控制原则。财务管理目标首先必须激发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和价值,但同时也必须时刻提醒经营者要控制经营风险。兼顾更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偏袒少数人利益的原则。企业是一个多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载体,财务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过程,而不是激发矛盾的过程。兼顾适宜性和普遍性原则。既要考虑财务管理目标的可操作性,又要考虑财务管理目标的适用范围。绝对稳定和相对变化原则。财务管理目标既要保持绝对的稳定,以便制定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同时又要考虑对目标的及时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选择无论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还是其他的财务管理目标,如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甚至包括非主流财务管理目标—相关者利益最大化,都在存在诸多优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因此笔者建议,在选择财务管理目标时,可以同时选择两个以上的目标,以便克服各目标的不足,在确定具体选择哪几个组合财务管理目标时可遵循以下原则:组合后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提高“三个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组合后的财务管理目标之间必须要有主次之分,以便克服各财务管理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措施

还原企业财务管理的本质,企业财务制度不再对税收扣除标准和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做出规定,而是围绕与企业设立、经营、分配、重组过程伴生的财务活动,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等财务行为进行组织、协调、控制、评价和监督。顺应产权制度改革,清楚界定国家、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财务管理职权与责任,促进企业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拓宽财务管理领域,在继承现行有效规定的基础上,将企业重组、财务风险、财务信息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前瞻性。

建立新型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由于企业财务行为是不断变化的,各时期财务管理的重点也有所不同,相应地,企业财务制度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改革,从而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建立权责分明的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从政府宏观财务、投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三个层次,构建资本权属清晰、财务关系明确、符合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围绕企业的财务管理要素,对企业财务行为进行规范。从管理对象来讲,企业财务管理要素是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财务监督等动态的财务活动。也就是说,要着重从体制、机制、制度上解决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改变过去“重会计、轻财务”,“重核算、轻管理”的倾向。

改革财政对企业财务的管理方式。财政管理企业财务的主要工作内容体现为:制定财务规章制度和财政财务政策、建立健全支持企业发展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检查企业会计报表质量,实施财务评价,监测财务运行状况;主要管理方法是:指导、管理、监督、服务。

改革企业职工福利费的财务制度。将原从职工福利费列支的职工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项目统一改为按照规定比例直接从成本中列支,不再按照基本医疗与补充医疗、基本养老与补充养老、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实行不同的财务政策,相应取消按工资总额14%提取职工福利费的做法。

规范职工激励制度。企业对职工激励,包括即期的奖励和远期的股权激励两大类型。即期奖励,本质上属于工资范畴,通过调整内部分配制度来解决,或者作为销售提成而列入管理费用。远期股权激励,本质上是企业现有投资者将既得权益让出一部分给职工,因此,在通过回购股份实施激励的情况下,应当与《公司法》的规定相一致,以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解决。

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企业经营失败,不仅投资者、债权人受到损失,还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并可能转化为财政风险。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和财务预警机制。在涉及有关资金管理、资产营运、利润分配的条款中,也体现了控制财务风险的要求。

注意落实投资者、经营者不同的财务管理权限与责任。按照原有的财务制度,投资者、经营者容易造成角色互相错位、越位或者缺位。对于企业重大财务事项,明确应当由投资者审议决定,或者按照企业内部授权审批制度执行,并规定了相关的法律责任。企业首先应当对照检查各项内部财务管理办法,该修订的修订,该补充的补充,该制定的制定;然后在实际中严格执行,并加强内部财务监督,把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当然,投资者履行财务管理职责与权限时,应当按照规定通过企业股东会、董事会或者类似权力机构进行,而不是游离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之外。

建立健全企业财务运行机制。按照建立企业“激励规范、约束有效”的财务运行机制的要求,从企业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激励和财务监督四个方面建立健全企业财务运行机制,以促进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特别是企业财务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财务监督是建立有效的内部制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表现为财务对业务的监督、审计对财务的监督、职工对管理层的监督、投资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健全的企业外部财务监督,包括财政监督和国家审计监督以及来自社会的监督。这对于维护企业各方权益和社会经济秩序,保障企业正常运行,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小平.论家族企业的管理沟通.科技资讯.2010(07).

[2]杨春玲.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华章.2010(30).

[3]吴新.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商业会计.2010(24).

[4]王运启.家族企业管理的竞争力在哪.饲料博览.2009(03).

现代企业中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篇12

一、企业风险的种类

风险的特征有客观性、偶然性和可变性[2]。按照不同维度,风险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包括: (1) 市场风险:市场价格、利率、汇率等因素长期处于波动状态,这种长期的波动会给企业及相关部门带来亏损的风险; (2) 信用风险:交易者无法按期偿还债务或者恶意倒闭所带来潜在风险; (3) 流动性风险:包括资金流动风险,人员流动风险等; (4) 法律风险:契约是否完备,对其他国家法律是否了解可能对企业产生风险; (5) 会计风险:会计操作与税务对企业的盈利水平构成挑战; (6) 作业风险:不恰当的作业,设计不良的操作流程,以及不合意的内部控制机制所带来的风险; (7) 策略风险: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企业处于竞争劣势的风险。

二、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特点分析

1. 风险管理全员化。

随着企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与外部市场进一步开放,风险管理要求企业所有人员的一致参与。因为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复杂多变,仅仅依靠管理层的知识和经验已不足以应对现代风险管理的客观要求。

2. 潜在风险影响地区扩大化。

现代企业发展迅猛,尤其是一大批跨国企业往往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然而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实际情况各异,企业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可控因素带来风险的影响区域被潜在的扩大化,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估量。

3. 风险应对契约化。

现代市场竞争环境风云变幻,不确定性难以预测,这就迫使企业通过契约的方式来转移风险。在高技术高风险产业及海外投资企业中,企业往往通过契约来彼此形成战略同盟关系,对风险共同应对,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

三、现代风险管理现状及瓶颈

企业风险管理已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趋势,其目的是评价和管理企业在创造价值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所以,风险管理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必备要件。美国损失控制协会曾对上万家美国企业作过统计,发现其中70%未设置风险管理系统的企业,在遭受巨灾后五年内会从市场上消失[3]。由此,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可见一斑,然而,不少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还有不少漏洞。

1. 企业内部不同风险的出现与控制呈现明显割裂的状态。

组织的各部门具有“隧道视野”,对风险管理缺乏全局性的一致管理,使得领导层难以估计各种风险对组织的综合影响,无法充分发挥企业的全部潜力。

2. 风险管理局限于一组特定人员或某个特定部门。

由于传统组织结构的影响,组织各部门的职能相互独立,这就令企业难以使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到风险管理中来。如此,缺乏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没有系统性和全局性。

3. 大部分企业中的风险管理只停留在事后补救阶段,而很少关注于事前预防。

如此一来,企业风险就不能从源头上进行防范,以致于事后补救的成本往往超出企业所能承受的范围。所以,企业而言风险防范更加重要,只有将潜在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才能使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最小化。

四、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

1. 风险管理要提高到企业战略管理水平。

市场环境的风云变幻使得企业风险管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进行彻底而全面的风险管理,则必须将其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新的竞争优势。

2. 风险组合与优化。

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多样的,不确定性也存在与组织的各个方面,虽然某一方面的风险下降,其他方面的风险却可能上升。因此,组织应当对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将有限的企业资源用于潜在损失最大的风险中,使企业的风险管理投资得到最大回报。

3.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作为现代管理职能之一,控制应该贯穿于企业的全部,要实施好的风险管理,控制机制必不可少。企业必须确保和维护企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确保会计操作与税务流程符合国家法律法规,避免企业的投机行为。

4. 强化企业风险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对组织及员工有着深刻影响,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偏好应对风险的企业文化,对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有正向的积极作用。

5. 建立企业风险预警机制。

ERP等一系列企业管理软件的引进使企业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全方位风险预警机制成为可能。要做到有效的风险预警与风险控制,必须采用正确预警,积极响应的管理系统。

五、实施科学风险管理的步骤

1. 风险识别。

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就是风险识别,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首先要求企业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辨识。所谓风险因素是指促使和增加损失发生的任何条件,从这一视角审视,这里的风险大体可分为有形风险和无形风险。有形风险泛指各种有形设施或者由于物质层面所带来的潜在威胁,包括机器老化,电网负担过重,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等等,一般来讲,这类风险易于识别和防范。企业面临的大量风险是无形风险,包括外部市场环境、法律、经济、政策、信息、技术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风险的识别,一方面可通过感性认知和经验判断的方法来进行,换言之,高层管理者的概念技能对于识别风险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量化预测与研究方法的发展,风险识别更要依赖于各种客观的会计、审计、统计与数量分析方法。

2. 风险评估。

根据国外学者的定义,风险评估是指在企业识别风险后,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数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分析,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进行估计与预测的动态过程。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测算风险发生概率和评估损失程度两个部分。其中,越来越多的评估过程是通过计算机辅助进行的。这里需要指出,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往往不是独立的两个过程,有些风险识别过程本身就包含风险评估的成分。

3. 风险预防与控制。

风险的预防与控制就是要确保组织在面对风险时,能够积极有效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能够最小化,以达到组织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它是风险管理的最重要的一步。对于风险,组织可以采取回避风险,预防风险和转移风险等方法。随着管理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对于风险有了更好的前瞻性,如何预防风险并非完全不可控制。通过企业各级的通力协作,可以将风险所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水平。另外,转移风险也成为大多数企业面对风险时的现实选择。通过某种事前安排,将自身风险的一部分或全部转移给第三方,从而得到相应保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

4. 效果评价。

对风险管理的绩效应该进行全面的分析、检查与修正。企业面对风险时,是否选择了正确的风险管理方法,需要进行客观的评估。另外,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具体方法的经济性、时效性、可行性等,以确保组织选择了正确的风险应对方法,使组织绩效最优。

总而言之,面对风险,企业管理者应该有效整合其资源,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系统,增强风险管理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周伏平.企业风险管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11-15.

[2]许谨良.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8.

[3]韩鑫韬.风险管理与利润关系研究文献综述[J].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9 (S1) :304.

上一篇:人生快乐下一篇:麻醉机质量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