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种业发展的途径

2024-08-07

现代种业发展的途径(精选7篇)

现代种业发展的途径 篇1

随着国家对现代种业发展做出新部署, 各部委实行落实8号文件的新举措, 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配套政策。政府扶持力度大、社会关注度高、企业行动快, 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大气候”已经形成, 我国现代种业发展已然迎来新机遇。

然而, 建设现代种业仍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首先, 中国想成为种业大国和种业强国, 建设任务非常艰巨。我国现有种业发展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适应;同时, 我国种业与跨国种业的发展速度和差距仍在拉大。其次, 建设现代种业涉及产业布局和利益重大调整, 统一思想认识难度非常大。最后, 阻碍现代种业发展难题多, 切实解决非常棘手, 主要包括种业分散、创新主体、企业诚信、监管能力等四个方面。因此, 现代种业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那么, 如何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呢?我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 确定未来种子企业发展格局和态势, 大企业要全面发展, 小企业要有特色, 专业性公司要有专长。其次, 企业要真正成为推动种业发展的主体。要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树立诚信意识。再次, 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最后, 协会、社会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各方相互配合, 形成合力, 才能全面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论我国现代种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篇2

自2000 年《种子法》实施以来, 我国种子企业开始快速发展, 先后出现了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种企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 截至2014 年底, 我国共有种子企业5 064 家, 其中持部级颁证企业183 家、省级颁证企业1 906 家[1]。 2011 年制定的 《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 (2012—2020 年) 》 中明确提出, “支持种子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入股等方式集聚资本, 引导发展潜力大的种子企业上市融资, 积极引导、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农作物种业。 ”

从发展的阶段性来看, 我国种业发展已经进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从种业的主体———种子企业的发展规模与实力来看, 我国大部分种子企业仍处于初创期到成长期的过渡阶段, 且大多数属于中小型企业, 兼并重组整合速度加快; 从种业产业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来看, 现代种业是典型的高科技产业, 需要高投入, 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从实际调研反馈情况来看, 我国种子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缺口, 面临内源融资不足与外源融资困境, 未来发展过程中都需要金融支持。

有鉴于此, 加强对现代种业的金融支持, 构建多元有效的现代种业金融支持体系, 是在经济全球化、现代育种技术快速发展、 种业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促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 金融支持现代种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满足发展资金需要

现代种业是典型的高科技产业, 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本投入大以及周期长等特点, 其发展的各个阶段、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 维持其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背后必须有强大的资金支持。2014 年度种子企业科研总投入为38.69 亿元, 占种子销售收入的4.87%[1]。 另据预测, 2010—2020 年, 我国农作物种子市场的融资缺口合计为873.1 亿元, 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市场的融资缺口合计523.1 亿元[2]。 为此, 通过现代种业与金融的有机结合, 种子企业能够获得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发展所需的资金。

1.2 优化种子企业结构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运行中最基本的手段, 对现代种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起重要的作用, 可促使种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政策、技术等要素聚集, 并发挥最大效用。金融支持对种子企业及相关主体的行为起引导刺激作用, 通过金融引入战略性、策略性投资者, 利用外部现代化的主体为其提供现代化管理服务, 能够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资本结构、业务结构、决策结构及融资结构, 实现良性互促。

1.3 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在经济学上, 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 而不确定性来源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 种业发展面临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以及资金风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不同类型风险之间以复杂的关联性相互交织作用于种业发展过程之中。 通过与金融的结合, 发挥不同金融机构在价值认知方面的比较优势, 将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 为种子企业提供信息, 提高种子全产业链信息价值, 进而降低信息的不完全与不对称程度, 实现风险的分担、分散和转移, 从而形成风险共担机制。

2 金融支持现代种业发展的策略选择

2.1 强化金融服务现代种业的意识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具有敏锐、先进的价值取向。 从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 受消费需求刚性增长、 单产提高缓慢、 耕地数量逐年减少、 气候变化波动较大以及全球粮食供应偏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的考验。 为此, 金融机构要转变传统观念, 站在国家战略高度以及未来潜在价值空间扩大的视角, 全面考量金融服务种业问题。 在政策性金融层面, 要加大对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资金支持, 通过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优化组合, 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等向种业合理流动; 商业性金融机构要全面认知种子全产业链价值, 抓住种业深入改革与种子企业兼并重组的契机, 通过支持种业发展乃至现代农业发展不断拓展蓝海市场。 种业与金融的结合势必产生“1+1>2”的整体协同效果, 实现种业与金融的协同发展、共生共赢。

2.2 鼓励种业金融服务产品创新

种业发展的各个阶段、 每个环节都需要金融的流动性供给、激励约束、价值发现、风险管理、产业链优化等功能性保障, 且越来越依赖于金融工具、产品、制度乃至服务的创新。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种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金融机构要创新开展种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使种子企业能够获取资本, 提升参与国际种业竞争的能力。 针对种业发展呈现出围绕知识产权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 金融机构要创新开展种子品种权质押的金融产品, 并围绕种子企业最具活力的资本要素———植物品种权, 探索开展品种权证券化融资业务。 大力发展种业风险投资, 为种子企业的融资活动提供资金与增值服务, 引导社会资金和关联产业资金进入种业, 发挥对种子企业的支持引导作用。 一方面要拓展资金来源, 主要包括有实力的农业或非农业企业投资、金融机构投资、外资、科研机构投资、 个人投资者投资和政府资助等可能的资金来源; 另一方面要拓宽风险投资退出渠道, 积极发展股票市场与产权交易市场, 开拓种子企业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等上市渠道。 紧紧围绕互联网金融这个大平台, 利用互联网小贷、P2P借贷、众筹等新兴金融模式。 综合考虑种子产业链的链族、链群、链网的差异性, 积极开展种业全产业链融资、集群融资、供应链金融等新业务和新产品。

2.3 完善多层次的种业金融体系

种业产业链的不同环节、 不同生命周期具有不同特征, 形成了差异化、 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针对种业产业链差异化金融需求动态演进的特点,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证券、保险等多层次种业金融协同服务体系, 重点要实现种业产业链与金融服务链的良好匹配与融合发展。 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 国家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对种业的支持作用, 重点在金融政策、信贷资金、业务产品以及综合服务上加大向种业领域的倾斜力度;利用国家、地方成立的种业产业发展基金、 创业投资基金的优势, 支持种业企业的发展, 鼓励种子企业入驻高新技术园区, 利用园区的政策申请贴息贷款或低息信用贷款等金融支持;积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为符合条件的种子企业选择合适的时机与方式上市创造条件, 支持符合条件的种子企业通过国内主板、创业板、中小板等方式上市融资, 同时鼓励种子企业选择香港及境外上市融资、 买壳上市融资等新渠道。

2.4 建立健全种业金融支持保障体系

加强从中央政府到央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政府金融监管机构政策的制定与监管, 再到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对支持种业金融政策贯彻落实过程中的协调。 国家要在政策支持、税收优惠、信用担保、风险补偿等方面出台具体举措, 不断加强种业信息、行业资讯的发布、交流, 提高种业信息价值的针对性、及时性、准确性, 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不断完善种子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 组建以企业主导、政府支持、多主体参与的种子知识产权第三方价值评估机构, 建立合理的种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 促进种子企业创新成果的合理评估, 为种业成果转化为高回报提供便利产权交易市场与证券市场。 加大种子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相关人才的培养, 培养集法学、育种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型人才, 建立完善、 科学、 有效的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系, 规范市场秩序。 充分利用中国种子协会深入开展中国种业信用种子企业评价, 建立种子企业信用数据库, 构建和维护诚信有序的种业信用环境, 提高信用意识与信用水平。 针对种业面临的风险管理问题, 在已经开展试点的基础上, 全面发展种子保险, 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商业化运作的风险分散机制。

2.5 构建种业投融资服务平台

构建集投融资、引导孵化、综合信息服务和风险识别防控等功能于一体的种业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 该平台应有金融机构、政府机构、中介机构、科教机构、种子企业等相关主体参与, 通过“群分、群选、群管理、群服务”思路, 解决种子企业全产业链条、不同阶段的融资问题, 促进政策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融合。 同时, 兼顾信用服务、担保服务、信息服务、产权交易等集成、专业化服务功能。 通过平台重点整合种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缩短种子“研发—生产—转化—交易—推广”等价值链各环节、主体之间的距离, 改变传统的上游→中游→下游的信息传递模式, 促进各环节、主体在平台上直接进行信息交互, 建立动态信息反馈和风险防控机制, 为有效控制融资风险、提高价值回报提供条件, 使各类投融资主体在平台上实现相互合作、竞争, 达到共担风险、协同创新的效果, 促进资金需求与供给的平衡[3]。

参考文献

[1]农业部种子管理局, 等.2015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5:51.

[2]仇焕广, 徐志刚, 蔡亚庆.中国种业市场、政策与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120.

现代种业发展的途径 篇3

1 加快推进运城现代种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1.1 运城种业发展现状。

运城市位于山西南部,秦晋豫三省交界,黄河三角洲地带,农业生态条件优越,是山西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大市,也是一个农作物用种大市。“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市种业按照国家、省有关政策,政企分设,全面实施种子工程,坚持走“育繁推一体化”道路,农作物种业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目前,全市注册种子企业39家,其中注册资本3 000万以上企业1家,500万以上企业7家,100万以上企业31家;设有市县两级种子管理站14个,人员221人;拥有各类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检测技术人员208人;建有国家级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分中心1个,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试站1个,初步形成了以1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公司为龙头,5家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优势种子企业为补充的种业格局。农作物种业从行政许可、品种试验、质量监管到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推广应用,对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运城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新手段不断创新,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保障粮食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对我市农作物种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市农作物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科研育种力量分散,科技创新能力差;二是种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繁育、加工、仓储、检验等基础设施薄弱;三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手段乏力,展示示范工作规模小、效果差;四是各级种子管理机构装备和技术手段落后,工作经费落实难,难以满足品种管理、质量检测、市场监管、信息服务的需要,制约了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必须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谋划和推进我市现代种业发展,从根本上提升我市种业竞争力。

2 加快推进运城现代种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2.1 组建大型种业集团。

到“十二五”末,全市要组建一个具有国际贸易资质,资源配置合理,能够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转基因育种、两杂育种,注册资本上亿元,面向国内外的大型“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

2.2 提升现有优势企业规模。

到“十二五”末,新增二三个以生产、加工、销售为主,注册资本3 000万元,重点服务本区域农业生产的大型种子企业。

2.3 建设标准化良繁基地。

到“十二五”末,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小麦、棉花常规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23.5万亩,玉米种子生产基地4.0万亩,各类瓜菜种子生产基地1.5万亩。在夏县、闻喜、绛县等前山沿、丘陵地带建立春播玉米亲本繁殖和杂交种子生产基地4.0万亩,年产种子1 200万公斤;在万荣、盐湖、闻喜、绛县等台塬、丘陵地区建立旱地小麦种子生产基地12.0万亩,年产种子1 800万公斤;在永济、盐湖、稷山、新绛等涑水河、汾河盆地建立水地小麦种子生产基地10.0万亩,年产种子3 500万公斤;在永济、临猗、万荣等建立棉花种子生产基地1.5万亩,年产种子150万公斤;在临猗、芮城、永济等沿黄地区建立各类瓜菜种子生产基地1.5万亩,年产种子60万公斤。

2.4 提高良种选育推广能力。

到“十二五”末,培育3~5个适宜我市农业生态特点的农作物新品种;着力推广一批农作物新品种,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的市场占有率达85%以上。

3 加快推进运城现代种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3.1 加大自主创新,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新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3.2 坚持扶优扶强,推进种子企业兼并重组。

按照市场机制,优化和调整种子企业布局,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鼓励种子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尤其鼓励大型优势种子企业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3.3 完善管理机构,转变管理理念和方式。

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的发展是一个质的飞跃,各级各部门要落实好县级种子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办公设备和经费,建立一支廉洁公正、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和装备精良的种子管理队伍。各级种子管理部门要创新观念,转变管理理念和方式,由管种子向管种业转变,由单纯管理向管理与服务相结合转变,由环节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为现代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3.4 加强基地建设,提升供种保障能力。

科学规划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建立优势种子生产保护区,实行严格保护,鼓励和引导种子企业向种子生产优势区域集中。支持种子企业通过土地流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等方式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打造一批“一村一品”种子繁育基地村,全面提升种子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水平。

4 加快推进运城现代种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4.1 切实加强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作物种业工作的领导,市政府要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市长任组长的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领导组,协调农委、财政、发改、科技、教育、水利、国土、银行、税务、工商、质监、环保等有关部门,研究解决推进我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按照国家及省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编制运城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分作物、分区域、分阶段提出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明确今后5~10年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任务和措施。

4.2 加大对企业科研育种的投入。

加大对小麦、玉米、棉花新品种选育的投入,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育种技术、装备和高端人才,进一步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将“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列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相关的政策待遇。农业产业化资金、扶贫资金、技改资金、科技支农资金要优先向“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倾斜,支持企业的科研育种工作。

4.3 加强种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原资金渠道不变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农作物种业资金和项目,加强育种研究、品种试验,种子检验、加工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种子企业建设商业化科研育种中心、质量控制中心、繁育基地及先进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仓储、运输等设备购置,提升种子企业良种生产加工能力。重点支持种子管理机构进行种子质量监督检测、新品种区域试验、种子信息服务、新品种展示示范与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四大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种子管理服务手段。

4.4 落实种子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种子企业批发和零售种子免征增值税,对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种子生产经营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以“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从事种子生产的项目所得按规定减免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给予税收优惠,具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工商、质监、卫生、国土、税务等各有关部门对种子企业收取的行政性费用一律按最低标准执行。

4.5 加强种子生产基地保护。

实行种子生产基地保护制度,建立小麦原种、生产用种,玉米亲本繁殖、杂交种子生产基地保护区,不得随意改变种子生产基地保护区的用地性质。各级政府要积极协调种子生产基地土地流转,加强对种子生产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扶持,鼓励种子企业兴办和领办种子生产专业合作社,提高种子企业联结制种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4.6 加大种子管理工作经费支持和管理能力建设。

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大家谈 篇4

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孙众望:建议现代种业基金在立足于给种子企业提供中长期金融支持时, 能够考虑多种融资合作方式, 除股权投资合作模式外, 中长期的债权投资合作模式也建议考虑。结合特定企业的特定需求, 提供相对丰富的金融产品组合将更有利于种子企业的经营发展, 同时有利于现代种业发展基金统筹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最终实现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和种子企业的双赢。

深圳华大农业与循环经济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周承恕:种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新型育种技术的加入, 全基因组分子育种技术平台有望成为新品种培育的引擎。华大农业的全基因组分子育种平台是一个开放性的技术支撑平台, 希望能够与国内的种业企业强强联合, 发挥各自优势, 共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育种平台, 提升我国种业行业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

江苏红旗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银琪:基金机构进入有几个好的方面:一个是优化公司的机构。原来我们国有企业一股独大, 都是政府背景, 股权改变对我们就是机构的不断优化, 原先我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机构, 现在基金进入了, 股东就有十家。

第二, 股权的优化促进资产结构优化。过去公司1亿多元注册资本、2亿多元资产, 大部分资产效率不高, 通过基金的介入, 所有资产全部进行剥离置换, 这样整个资产结构优化了, 我们信心更足了。

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企业结构及时得到优化。过去更多是部门提出要求, 有些科学有些不科学, 现在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完全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来决定。

现代种业发展的途径 篇5

1我国畜禽种业发展的形势

1.1畜禽种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近年来, 农业部和地方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认真贯彻《畜牧法》及配套法规, 启动生猪等主要畜种遗传改良计划, 实施良种补贴、良种工程、资源保护等政策, 推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 种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1.1.1育种自主创新水平大幅提升核心育种场良种登记、性能测定等基础性育种工作稳步推进, 生猪、奶牛和肉牛等引进品种的本土化选育进程加快;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培育了135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 其中国产高产蛋鸡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 打破了对引进品种的依赖。

1.1.2商业化育种蓬勃发展畜禽种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初步建立。

1.1.3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显著原产地保护和异地保护相结合、活体保种和遗传物质保存互为补充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不断完善, 建设了国家级保种场154个、保护区22个和基因库6个。

1.2畜禽种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畜禽种业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愈发凸显。

1.2.1部分优良品种核心种源依赖进口全部白羽肉鸡祖代、大部分优质种牛精液和胚胎从国外引进。

1.2.2联合育种机制缺乏育种企业上下游联合与横向联合的育种机制不健全, 育种素材难交流, 资源共享难实现。

1.2.3种畜禽企业综合实力偏弱数量多、规模小, 技术力量薄弱, 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足, 尚未形成市场普遍认可的优势品牌。四是种业市场监管基础薄弱, 种畜禽生产经营执法队伍不健全, 执法手段单一, 质量评价和执法监管滞后。

各地畜牧兽医部门要充分认识促进现代畜禽种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 加快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 全面提升畜禽种业国际竞争力, 为建设畜牧业强国奠定坚实的种业基础。

2总体要求

2.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落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 以培育自主品种、打造民族品牌、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和扩大良种覆盖面为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 坚持高产高效的育种方向, 全面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 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加快优良品种推广, 加强地方资源保护与开发, 加大扶持力度, 强化科技支撑, 完善体制机制, 鼓励自主创新, 提高畜禽种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2基本原则自主育种, 有序引进。坚持地方品种原始创新和引进品种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 加快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畜禽新品种和配套系, 形成自主品牌, 提升畜禽种业的核心竞争力。引导国外优良品种有序引进, 提高引种质量。

企业主体, 政府引导。坚持市场导向,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构建商业化畜禽种业体系。加强政策扶持, 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通过金融、保险、土地等政策多渠道支持畜禽种业发展, 调动种畜禽企业的积极性。

科技支撑, 提质增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激发种畜禽企业和科研机构活力, 构建畜禽种业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开展常规基础性育种, 积极应用分子育种等先进技术和前沿技术, 降低育种成本, 提高育种效率。

突出重点, 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生猪、奶牛、蛋鸡、肉鸡、肉牛和肉羊等主要畜种, 突出生产性能好、适应范围广的主导品种。结合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 加强水禽、蜜蜂等地方特色品种资源开发利用, 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2.3发展目标主要引进品种本土化选育取得明显进展, 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利用, 畜禽育种评价体系基本建立。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品种、配套系和品系, 打造一批大型畜禽种业集团和民族品牌。形成以育种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发展机制。到2025年, 主要畜种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70%, 国家级保护品种有效保护率达到95%以上, 基本建成与现代畜牧业相适应的良种繁育体系。

2.4育种路径以生产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为基础, 坚持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家畜突出本品种选育, 充分挖掘地方品种资源优势, 培育新品种、配套系, 家禽突出商业配套系培育。生猪以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等品种为主, 系统开展本土化选育, 打造"华系"种猪品牌;奶牛以荷斯坦牛为主, 肉牛以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秦川牛、延边牛等品种为主, 重点培育优秀种公牛;肉羊以小尾寒羊、湖羊、杜泊羊、萨福克羊等品种为主, 开展本品种持续选育;蛋鸡以配套系培育和持续选育为主, 肉鸡以培育黄羽肉鸡配套系和新品种为主, 支持开展白羽肉鸡育种攻关。

3主要任务

3.1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全面实施遗传改良计划, 提升自主育种能力。继续开展国家核心育种场遴选, 指导企业扎实开展生产性能测定等基础工作。以生猪、奶牛为突破口, 支持和鼓励育种企业成立纵向或横向联合育种组织, 探索建立家畜联合育种机制。支持建立国家畜禽遗传评估中心, 提高遗传评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指导育种企业合理开展选种选配。建立畜禽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 开展奶牛、生猪、肉牛全基因组选择育种。

3.2完善育种评价机制依托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 完善新品种和配套系审定制度, 探索开展新品系审定。建立健全种畜禽性能测定体系, 坚持场内测定和集中测定相结合, 加强第三方测定机构条件能力建设, 提高集中测定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提升遗传评估中心育种数据分析能力, 定期向社会发布遗传评估成绩, 推介优良种畜, 引导广大养殖场户选良种、用良种。通过种畜拍卖等多种形式, 加快建立畜禽良种优质优价机制, 引导企业不断提高育种水平。

3.3加快优良种畜推广结合各地资源条件和养殖基础, 明确优势区域主推品种, 健全畜禽良种推广体系。支持建设国家良种扩繁推广基地, 引导种业企业与规模养殖场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打造一批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支持种公畜站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扩大优质种群规模, 确保采精种公畜全部具备性能测定成绩。加强基层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建设, 完善冷链运输体系, 提高人工授精服务站点社会化服务水平, 打通良种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3.4强化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继续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 努力确保列入保护名录的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组织实施畜禽地方品种登记, 建立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动态监测预警体系。开展藏区等区域畜禽遗传资源调查, 实现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全覆盖。开展地方畜禽品种种质特性评估与分析, 挖掘优良特性和优异基因。完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理论和方法, 制定国家级、省级保种场个性化保种方案, 评估保种效果, 提升保种效率。

3.5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将畜禽种业纳入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支持范围, 采取股权投资等方式, 重点支持育种基础好、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种畜禽企业, 整合资源、人才、技术等要素, 培育一批大型畜禽种业集团。鼓励种业企业建设现代化育种科研平台, 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校共建高标准实验室、育种研发中心和良繁基地。以优势品种为基础, 以优势种畜禽企业为载体, 通过繁育推广、市场推介、产业开发、媒体宣传等形式, 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畜禽种业品牌。

3.6加强种畜禽疫病净化以核心育种场为重点, 加强种用动物健康管理, 推动主要动物疫病净化, 从生产源头提高畜禽生产健康安全水平。坚持政府政策引导、企业自主参与、多方技术支撑, 采取从场入手、分步实施、示范带动、合力推动等方式, 开展种畜禽疫病净化。将疫病净化与核心育种场建设、标准化示范创建等相结合, 在政策、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开展种畜禽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试点、示范, 推动种畜禽场主动开展疫病净化, 保障种畜禽质量。

4保障措施

4.1加大政策扶持现代畜禽种业是一项系统工程, 具有战略性、长期性、公益性。各地要抓紧编制现代畜禽种业发展规划, 积极争取将畜禽种业发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落实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良种补贴、种质资源保护等各项扶持政策, 加大对生产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等育种基础工作的支持力度。围绕种畜禽企业用地、金融保险等需求, 加强政策创设, 完善现代畜禽种业发展政策体系。

4.2强化科技支撑充分整合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科研院所和种畜禽企业等资源, 形成科技支撑合力。以新品种培育、遗传物质保存、特色资源开发等为重点, 开展联合攻关, 研发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健全遗传改良计划专家组工作机制, 指导企业制定完善育种方案, 开展经常性技术服务。开展性能测定、疫病净化等技术培训, 提高种畜禽企业良种繁育技术水平。

现代种业发展的途径 篇6

发展目标:到2015年,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基本完成与其所办种子企业“事企脱钩”;以西北、西南、海南为重点,初步建成国家级主要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基地。

科研目标和重点:以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等5种主要粮食作物和蔬菜、棉花、油菜、花生、甘蔗、苹果、柑橘、梨、茶树、麻类、蚕桑、花卉、香蕉、烤烟、天然橡胶等15种重要经济作物为重点;坚持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培育适宜不同生态区域和市场需求的农作物新品种;开展种子(苗)生产轻简化、机械化、工厂化以及加工贮藏、质量检测、高产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控、品质测试等相关技术研究,实现良种良法配套。

2011年4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下简称为《意见》),为贯彻落实《意见》要求,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下简称为《规划》),并于2012年12月26日以国务院办公厅文件正式印发。这个《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现代种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

五大主要内容:

一、深入分析了现代种业发展面临的紧迫形势。

《规划》全面总结了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主要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视角,深入分析了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的紧迫形势。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阶段,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对种业发展的要求明显提高;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农作物种业国际竞争异常激烈。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没有现代种业就没有现代农业。未来几年是我国现代种业发展难得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只有牢牢把握我国种业发展的控制权,才能牢牢把握我国农业发展的主动权。

二、全面细化了《意见》提出的目标。

《规划》明确了种业发展的时间表。将《意见》确定的现代种业发展目标,分为2015年和2020年两个阶段。到2015年,基本实现“两分离”,即引导和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其所办种子企业“事企脱钩”;初步建成国家级主要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前50强种子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到2020年,建立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实现“四个提高”,即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由目前的96%提高到97%以上,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由目前的43%提高到50%以上,商品化供种率由目前的65%提高到80%以上,前50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以上。

三、分作物提出种业科研目标和重点。

《规划》明确了20种主要作物种业科研目标和重点,既包括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等5种主要粮食作物,也包括蔬菜、棉花等15种重要经济作物,确保了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协调性。同时,要求各个作物种业开展种质资源搜集、保存、评价和利用,挖掘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功能基因,培育突破性优良品种,开展种子生产、加工、检测等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升种业科研的发展水平。

四、分区域科学布局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

基地布局坚持“优势区域、企业主体、规模建设、提升能力”的原则,明确了基地类型、区域范围和建设内容。从类型上看,既规划建设主要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同时兼顾重要经济作物种子基地建设。从区域范围上看,既着力加强国家级种子基地建设,同时兼顾区域级、县(场)级基地建设,确保种子生产供应总量和结构平衡。

五、全面统筹各类种业发展项目。

现代种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环节、多主体、多部门。《规划》重大工程部分,围绕落实重点任务,全面统筹重点项目,形成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商业化育种、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种业监管能力提升四大工程,构建了加快提升种业科技创新、供种保障、企业竞争和市场监管“四大能力”的政策支持体系。

四大主要措施

一、强化合力推动。

农业部将会同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合力推进《规划》落实,围绕《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调整和优化种业资源,力争实现各有关部门“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全面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中央和地方形成合力,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结合当地的实际和特点,将《规划》要求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大种业投入。

加大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提高种质资源保存和评价能力水平;加大企业商业化育种体系投入,支持建设育种研发中心、测试体系;加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投入,提高基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加大种子管理能力投入,完善农作物品种试验体系、新品种引进示范体系、种子检测体系。

三、支持企业发展。

深入推进科企合作,加快提升企业科研育种能力。利用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落实各项金融、税收、保险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政策,建立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四、强化种子管理。

现代种业发展的途径 篇7

1 认清我国现代种业发展的新形势

1.1 国家密集出台种业政策及支持措施

2011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8号文件),将种业地位上升到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的高度,这是建国以来首次由国家层面出台的种业发展政策。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201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简称国7条)出台,文件明确了现代种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2013年,国家先后设立现代种业发展基金,首期投资15亿元;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开工建设,其中包括育种转化专项、分子育种、转基因专项等,首期投入14亿元,从国家层面为现代种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与财力支持。

1.2 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种业并作出重要指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形象地引用农谚,“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表示了对种业的关注。他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李克强总理在农村调研时指出,良种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是带有根本性的生产要素,一旦有重要突破,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杂交水稻就是一个范例。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其主持召开的现代种业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

1.3 种子法律法规逐步完善配套

我国关于种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有《种子法》1部,条例3个,部门规章12个。目前《种子法》的修订已进入倒计时。为适应现代种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起的决定性作用,2014年2月1日,新修订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实施,此次修订可以说是种业领域的又一次重大改革,特别是绿色通道的开辟,等于把原有的品种审定制度打开了一个突破口,为新品种的审定引入了市场竞争。

1.4 种业企业主体地位逐步突显

一是企业集中度有所提高,企业数量由两年前的8700家减少到5 300家,减少了39%,排名前50的企业市场份额增加5%,达到30%。二是优势资源、高端人才正向大企业流动。三是企业科研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参试的品种与数量明显增多,2013年企业申报的审定品种中,玉米品种超过55%,水稻品种占38%,分别比两年前提高了10%和8%。

2 正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国务院8号文件及《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以来,运城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行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及山西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从种业企业升级扩张、联合重组、提升规模上入手,取得了明显成效,企业数量由2011年末的39家减少到21家,企业资产总规模由原来的不足1亿万元增加到2亿万元以上。但随着农作物种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种业竞争日趋激烈。

面对新的形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运城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一些制约种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1 种业企业重组步伐缓慢,规模和实力远远不足

目前,运城市共有种业企业21家,其中3 000万元以上资质的企业仅3家,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良种繁育、加工、检验等基础设施缺乏、手段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2.2 企业发展的思路不清晰,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大多数企业没有长远发展规划,也没有近期目标,是典型的“哪里黑哪里歇”、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小农意识,缺乏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与制度,缺少具有战略眼光的种业企业家。

2.3 企业自有品种少,科技创新能力差

多数企业没有稳定的科研育种队伍,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育种多、自主育种少,科研人员流动性大、稳定性差,部分企业甚至购买品种参试,企业科研育种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2.4 现有品种竞争力不强,企业效益不佳

众多企业的自有品种在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方面没有明显的突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沦为同质化竞争,常常也会由于计划不周,造成严重的种子积压与报废,以致企业效益不佳,难以走上良性循环、快速发展的道路。

2.5 种子市场品种“多乱杂”,优良品种规模种植率低

以玉米品种为例,2013年,运城市种子市场上玉米品种有70多个,而种植面积在前5名的品种只占总播种面积的54.5%,前10名的品种只占总播种面积的71.6%。

2.6 种子管理和服务手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行业监管、质量监督、信息服务、试验示范等方面基础薄弱、手段落后、经费短缺,导致各项工作开展得不够深入、不够广泛。

3 运城市现代种业发展思路

3.1 找准企业目标,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

企业是发展现代种业的主体,企业强则种业强。企业发展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遵循企业发展的原则;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稳步发展;要坚持“诚信经营是立业之本、兴业之道”的理念,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潜力的大企业要有立足本区、面向全国的志向,坚决走“育繁推”一体化道路;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优势确定目标,实现特色经营。

3.2 推进基础条件较好、优势明显的企业联合重组

推进山西金鼎生物种业、三联现代种业、华科种业、绛山种业等优势企业间的联合重组,提升企业实力与规模,组建立足山西、面向晋陕豫、走向全国的“育繁推”一体化亿元种业集团公司。

3.3 抓住政策机遇,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

抓住国家深化种业科研体制改革的政策机遇,积极引进科研院所现有的育种力量和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提升种业企业科研育种的创新能力。

3.4 增强自身实力,争取国家支持

要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和省级有关项目的支持,同时增强种业企业自身的科研实力。

3.5 加强种业监管,打击违法行为

加强种业全程监管,坚决打击品种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种子的行为,维护公平有序的种业发展环境。

3.6 加大主推品种展示示范力度

通过加大主推品种展示示范力度,实现优良品种规模化种植,充分发挥新品种的增产增收效应。

3.7 加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组织多形式的参观交流、培训学习,全面提高种业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要帮助企业负责人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强信心,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机制。

摘要:通过实地考察,总结了运城市种业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运城市现代种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上一篇:技术输出论文下一篇:中年级实施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