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种业发展论文(精选10篇)
农作物种业发展论文 篇1
《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
发展目标:到2015年,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基本完成与其所办种子企业“事企脱钩”;以西北、西南、海南为重点,初步建成国家级主要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基地。
科研目标和重点:以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等5种主要粮食作物和蔬菜、棉花、油菜、花生、甘蔗、苹果、柑橘、梨、茶树、麻类、蚕桑、花卉、香蕉、烤烟、天然橡胶等15种重要经济作物为重点;坚持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培育适宜不同生态区域和市场需求的农作物新品种;开展种子(苗)生产轻简化、机械化、工厂化以及加工贮藏、质量检测、高产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控、品质测试等相关技术研究,实现良种良法配套。
2011年4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下简称为《意见》),为贯彻落实《意见》要求,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下简称为《规划》),并于2012年12月26日以国务院办公厅文件正式印发。这个《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现代种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
五大主要内容:
一、深入分析了现代种业发展面临的紧迫形势。
《规划》全面总结了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主要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视角,深入分析了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的紧迫形势。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阶段,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对种业发展的要求明显提高;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农作物种业国际竞争异常激烈。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没有现代种业就没有现代农业。未来几年是我国现代种业发展难得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只有牢牢把握我国种业发展的控制权,才能牢牢把握我国农业发展的主动权。
二、全面细化了《意见》提出的目标。
《规划》明确了种业发展的时间表。将《意见》确定的现代种业发展目标,分为2015年和2020年两个阶段。到2015年,基本实现“两分离”,即引导和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其所办种子企业“事企脱钩”;初步建成国家级主要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前50强种子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到2020年,建立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实现“四个提高”,即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由目前的96%提高到97%以上,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由目前的43%提高到50%以上,商品化供种率由目前的65%提高到80%以上,前50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以上。
三、分作物提出种业科研目标和重点。
《规划》明确了20种主要作物种业科研目标和重点,既包括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等5种主要粮食作物,也包括蔬菜、棉花等15种重要经济作物,确保了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协调性。同时,要求各个作物种业开展种质资源搜集、保存、评价和利用,挖掘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功能基因,培育突破性优良品种,开展种子生产、加工、检测等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升种业科研的发展水平。
四、分区域科学布局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
基地布局坚持“优势区域、企业主体、规模建设、提升能力”的原则,明确了基地类型、区域范围和建设内容。从类型上看,既规划建设主要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同时兼顾重要经济作物种子基地建设。从区域范围上看,既着力加强国家级种子基地建设,同时兼顾区域级、县(场)级基地建设,确保种子生产供应总量和结构平衡。
五、全面统筹各类种业发展项目。
现代种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环节、多主体、多部门。《规划》重大工程部分,围绕落实重点任务,全面统筹重点项目,形成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商业化育种、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种业监管能力提升四大工程,构建了加快提升种业科技创新、供种保障、企业竞争和市场监管“四大能力”的政策支持体系。
四大主要措施
一、强化合力推动。
农业部将会同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合力推进《规划》落实,围绕《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调整和优化种业资源,力争实现各有关部门“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全面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中央和地方形成合力,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结合当地的实际和特点,将《规划》要求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大种业投入。
加大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提高种质资源保存和评价能力水平;加大企业商业化育种体系投入,支持建设育种研发中心、测试体系;加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投入,提高基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加大种子管理能力投入,完善农作物品种试验体系、新品种引进示范体系、种子检测体系。
三、支持企业发展。
深入推进科企合作,加快提升企业科研育种能力。利用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落实各项金融、税收、保险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政策,建立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四、强化种子管理。
加强种子相关法律法规的制修订,完善现有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国家、省、市、县四级种子管理体系建设,强化种子管理职能。加强跨部门跨区域协作监管机制,开展打假护权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制种基地整治,开展种子门店清查,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服务、维权和自律作用,推动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树立行业典范。
农作物种业发展论文 篇2
温家宝对种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
回良玉出席并考察我省种业发展情况
时间:2011-05-11 来源:湖南日报
5月9日,国务院在长沙召开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各项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就我国种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我国是农业大国,加快农作物种业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实施科技兴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要着眼于保障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加快制订发展规划,推进自主创新,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着力提高我国种子产业发展水平。要加强种子市场调控,严格质量监管,确保农业用种安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大会并实地考察湖南种业发展情况。
回良玉强调,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坚持依靠自主创新,坚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坚持扶优扶强,把发展现代种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把良种培育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把提高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做大做强种业的关键支撑,把建立产学研联盟、促进育繁推一体化作为整合种业资源的重要切入点,努力建立与我国农业大国地位相适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种业体系,为推动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在会上致辞。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田成平,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出席大会并陪同考察。
湖南是农业大省,也是种业大省。全省粮食、经济作物等种子植物种类达5000多种,约占全国总量的1/7。近年来,湖南省大力推广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的良种,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2%。水稻、辣椒、柑橘、茶叶、西瓜等作物的育种研究均居全国领先水平。
当天上午,回良玉和与会代表一道,先后走进隆平高科麓谷中心、长沙县春华镇万亩早稻高产创建田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场考察。在隆平高科麓谷中心,回良玉了解到,这里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基地,可储藏各类农作物种子数量4000万公斤以上。他称赞隆平高科是我国种业发展的领军企业和“亮点”企业,要进一步搞活机制体制,发挥带动作用,不断做大做强,让亮点更“亮”。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告诉回良玉,超级稻研发在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上,正在向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迈进。回良玉握着袁院士的手,深情地说,“您是我国粮食产业的领军人物,祝您健康长寿,为中国种业发展、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回良玉说,湖南是我国种业大省,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杂交水稻科研团队在全国和全世界很有声誉。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和种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工作精神,精心组织和实施粮食稳产增产行动,现代农业和种业发展态势良好。在湖南,有典型可看,有经验可学。
下午的大会由韩长赋主持。回良玉发表了重要讲话。
回良玉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的长期艰苦努力,我国在优良品种培育和推广应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我国种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作物育种创新能力、种业产业集中度、种子市场监管能力仍然较低,品种多乱杂、企业多小散、种子假冒伪劣等问题仍然突出,种业面临的国际竞争非常激烈,对此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回良玉强调,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重点任务、把握关键环节。一要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持科研教学单位的科研成果、育种资源、研发人才向种子企业流动,积极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二要着力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对优势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加快打造一批现代种业集团。三要着力提升供种保障能力,加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投入力度,强化种子生产收储扶持政策,加强种子储备调控体系建设,保证良种供应数量充足、质量安全、价格合理。四要着力提升市场监管能力,加强种子市场准入管理和监督检查,健全种子管理机构和队伍,强化行业自律。
回良玉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作为一件大事、要事来抓,努力实现传统种业到现代种业的飞跃。要强化规划指导,抓紧编制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分作物、分区域、分阶段提出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明确任务和措施。要强化政策扶持,抓紧把中央出台的各项支持政策细化、实化、具体化。要强化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种业科研、生产、经营和管理各个环节的改革。要强化协作配合,形成支持种业发展合力。
周强在致辞中说,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工作会议在长沙隆重召开,这是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作物种业取得长足发展,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有力保障。此次会议在湖南召开,为我们学习兄弟省(区、市)先进经验,促进种业发展提供了宝贵机会。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和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用好会议成果,把握机遇,发掘优势资源,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强化科技支撑,健全服务体系,培育市场主体,努力把湖南现代化农作物种业发展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基础产业。
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发展改革、科技、财政、农业部门负责人,各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负责人,部分骨干企业、农科院校负责人和部分院士、专家参加了会议。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以及吉林省农科院、中国种子集团、隆平高科负责人在会上作了发言。
农作物种业的春天 篇3
国务院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将引领我国种业革新体制机制,为全面建立现代种业发展新秩序,为我国由种业大国走向种业强国发挥重要的作用。
新世纪伊始,我国颁布《种子法》,由此,国内种业开始踏上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之路。十年来,我国种业发展迅速,育种水平和良种供种能力等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我国目前的种业行业所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市场准入门槛低,创新能力不强,种子市场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等都构成了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然而,《意见》的出台使我们看到了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曙光。首先,它首次明确提出种子企业是国家种业发展的主体,并确定了对“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进行大力扶持和培育的发展方向。其次,《意见》提出商业化育种职能将从科研教学单位中逐步剥离,科研教学单位将主要承担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的研究。再次,良好的市场秩序是种业开展良性竞争的必要条件,面对目前我国种子市场上存在的品种杂、假冒多等现象,《意见》要求,要严格品种审定和保护,提高品种审定条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强化市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抢购套购、套牌侵权、制假售假等行为。
我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思路探讨 篇4
1 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基本思路、特点与要求
现代农作物种业, 是我国提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之后, 针对农业发展特点和国内外种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的。2011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意见》, 2012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 (2012—2020年) 》。这一新思路、新要求、新规划的提出, 对农作物种业的发展是一个质的飞跃, 是种子向种业、传统的民族种业向现代种业的大跨越。要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发展, 首先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农情和种情, 认识种业, 研究种业, 才能更好地把握我国特色现代种业发展方向。
1.1 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以农业用种保障和粮食生产安全为目标, 以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为重点, 促进种子产业升级, 满足市场需求, 用现代种业服务于现代农业。现代种业就是用现代工业化的基本理念, 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 现代要素的投入, 市场机制的完善和服务体系的健全;用现代设备装备种业, 用现代科技改造种业, 用现代管理手段提升种业, 用健全的种业体系服务农业。
1.2 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依托科研、育种、生产、销售、管理、服务为基础, 突出科技引领、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布局合理、公益性服务, 实现基础研究专业化、育种体制商业化、组织生产规模化、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经营方式市场化、管理手段科学化和信息服务社会化。
1.3 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种子是一个从田间到田间的特殊产品, 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 种业又是一个从农业到农业的特殊的弱势产业。在研究、生产、使用过程中, 受自然环境、产业条件、科技手段、管理水平、使用者的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较大, 不仅决定着当前生产安全和稳定, 还决定着农业生产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必须具备完备的种业体系、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运行方法、良好的市场机制、过硬的团队精神等五个方面的要求, 才能保证现代种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2 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的基本模式
根据现代农作物种业要求和规划, 要建立健全及完善以产业为主导、科研为基础、企业为主体、管理为重点、服务农业为目标的现代种业新体系。
2.1 建立现代新型农作物种业科研体系
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原有的遗传育种、基础理论、育种材料创制及生物技术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分子生物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育种研究院所、农作物常规品种改良中心及研究实验站 (场) , 重点开展公益性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 分子生物技术研究, 资源、育种材料的引进、收集、保护、创制和综合利用研究, 机械、加工、实验、鉴定等相关应用技术研究等。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紧密结合、资源集中、信息共建、成果共享、运行高效的种业科研新体系。
2.2 构建现代种业商业化育种、生产、营销体系
在原有农作物繁育、生产、经营企业的基础上, 按照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发放管理范围, 提升主体地位, 提高发展水平。构建新的商业化育种、生产、经营三级体系。一是兼并重组。通过资源整合, 广泛合作, 促进技术先进、网络健全、服务到位、育种能力强、管理水平高、注册资本在3 000万元以上的“育繁推一体化”大型现代种业集团组建。二是提高主要农作物常规用种及非主要农作物用种的繁育推广水平。整合现有的力量和资源, 加快成果转化, 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进行繁育推广。建立市场供应能力强、质量标准高、网络服务好、区域特点明显、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主要农作物常规用种或注册资本在200万元以上的非主要农作物种子企业。三是建立统一规划、布点合理、信誉度高、服务态度好、懂技术、会推广的代销点、专营店、直销点或种子超市等。
在以上现代种业商业化育种体系中, 种子“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必须建有自己的科技创新、质量控制、生产繁育、加工储运、市场营销、信息服务和综合管理体系。
2.3 健全完善现代种业监管调控服务体系
在原有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管理体系的基础上, 进一步优化结构, 强化县级管理体系建设, 明确职能, 改进工作方法, 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协作、规范化运行、标准化操作、信息化服务、科学化管理、应急能力强的新格局。由单一的市场管理向多元化的服务转变;由行业管理向跨部门、跨区域协作转变, 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各级管理部门进一步建立完善区域性试验、新品种引进试验展示、市场监管、质量控制、案件处理、市场调控、信息服务等保障体系。
3 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3.1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强化服务
没有思想的大解放, 就没有种业的大发展;没有先进理念的引领, 就没有种业的创新;没有更强的服务意识, 就没有更好的信誉和更大的市场空间。因此, 我们要围绕现代种业发展目标, 借鉴国外种业发展的先进经验, 从思想上再解放、再认识、再提高, 加快转变思想观念和服务方式, 用全球的视野、开放的视野、长远的视野和先进的理念引领中国特色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发展。
3.2 搞好规划, 分类指导, 重点推进
加快现代种业发展, 首要问题是搞好规划, 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的原则, 避免盲目性和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在国家统一规划、统一调控的基础上, 各地一定要结合本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 从科研、育种、生产、销售、服务、储备到市场监管、市场调控等环节进行全方位调研、论证, 并作出科学判断和合理的规划。根据规划分年度、分类型、分档次、分区域进行指导建设;对全局性、带动性、紧迫性的优先发展重点项目、重点工作, 重点推进, 努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政策扶持, 项目支撑, 加大投入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种业, 没有高科技的种子, 就没有高效益的农业。因此, 在“三农”工作中, 要树立支持现代种业发展就是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支持现代种业就是支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理念。各级都应加大对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出台切实可行的补贴、税收、信贷、土地使用、人才引进培养等相关的扶持政策。在基础研究、商业化育种、基地建设、技术设备引进、体系建设、市场监管、人才培养、储备调控、信息化服务等方面列专项重点扶持, 通过多种途径增强种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供种保障能力, 实现供种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
3.4 健全体系, 培养队伍, 提高素质
体系、队伍、人才是种业的根基和力量源泉, 是现代种业发展的推动者、执行者和财富的创造者。没有体系谈不上发展, 没有人才、队伍谈不上创新, 没有高素质的团队, 就没有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的种业。所以要把体系、队伍、人才纳入到发展现代种业的重要内容中, 逐步健全和培养提高, 在行业中真正形成机构健全、团队意识强、个人素质高、结构合理的种业体系, 在工作中做到用制度管理人, 用机制激励人, 用手段培养人, 用业绩鼓舞人, 用诚信感动人, 用环境留住人, 为加快推进现代种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3.5 建立诚信, 树立品牌, 提高效益
科技创新是种业跨越发展的关键, 而过硬的产品、良好的信誉、科学的管理、优质的服务是种业的实质和内涵。产品有价, 诚信无价;品牌有价, 而产业对社会的贡献是无价的。因此作为种业企业和参与种业的服务者、管理者、经营者及科研者, 都应共同建立强企、强业、强省、强国和种业强即民族强的理念;用诚信、品牌、管理、服务和奋斗精神铸就种业新文化。充分发挥种子协会的行业协调、服务和维权作用, 推动企业诚信建设, 打造品牌, 走出国门, 谋求种业更大的市场、更大的效益和更大的发展。
摘要:2011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2012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 (2012—2020年) 》, 我国农作物种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为了抓住这一发展机遇, 我们必须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改进方法, 加快研究探讨种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 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种业新体系, 推进中国特色现代种业新发展。
农作物种业发展论文 篇5
戎景春
(石家庄市种子管理站,河北 石家庄 050051)
石家庄市种子协会坚持以服务种子工作、服务“三农”为宗旨,服务与管理并重,维权与自律并举的工作原则,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认真抓好协会各项工作,促进了种子产业健康发展。他们主要工作有以下方面:组织开展培训交流活动
开展培训交流是协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种子协会会员既有育种者,又有普通农技推广者;既有著名的专家,又有刚出校门的青年人,知识层次多元化,协会举办学术交流能为大家探讨学科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在开展培训交流方面该协会做了以下几点:
1.1组织种子管理会员单位管理人员参加河北省农业厅举办的种子检验员培训、考试。提高了种子管理人员的执业水平和技术能力,提升了会员单位整体素质,促进了该市种业健康发展。
1.2积极组织开展行业研讨。在会员代表大会上,对如何发展壮大该市种业、积极促进种业资源整合,适应现代 1
农业发展需求,如何更好发挥协会作用等方面开展行业研讨交流。
1.3通过协会搭建的交流平台,协会会员在种子学科发展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内容涉及育种、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种子质量、市场管理、种子信息、种子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内容,作物种类有小麦、玉米、蔬菜等。
2广泛开展种子信息服务
2.1抓好种业信息反馈服务工作。认真做好 协会主办的“石家庄种子网”日常维护和信息发布,发布信息76条;向市农业局和省种子管理总站反馈(采用)信息10条次,其中被农业局《农业信息》采用3条;年初对2010年37家种子企业报表、15个种子管理机构的报表及该市原种场情况等各类报表进行统计上报工作,为领导掌握种业动态,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公布和转载与种子有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申办许可证等办事程序,便捷服务种子企业;对省审定的品种名称、品种编号及品种简介及时上网,供种子企业、农民朋友、农技人员查询;对每年市小麦、玉米新品种试验展示结果、种子质量抽检情况及石家庄市农作物主导品种进行公布,加快了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步伐;转载公布了农业部、省、市核发的农作物种子
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名称及许可证编号,供农民和有关单位查询、辨别,有效预防无证生产、经营行为;免费为种子企业宣传,扩大我市种子企业的影响,同时还将省农业厅、省种子总站、市农业局等相关种子工作的文件及时上网发布,方便会员及时了解全省种子工作动态。
2.2积极宣传新品种及农技知识。在春耕春管期间,市种子协会积极开展科普宣传,进行《种子法》调研活动,进一步宣传《种子法》,传播农技知识,通过电台、电视、报刊、墙报、集日等方式普及法律法规、种业科技知识。组织有关种子企业印制新品种宣传材料,举办新品种推介会,开展送种下乡,把农业、种子科技知识传播到农村、传播给农民。据统计,共组织发放科技材料 10000余份,接受农民咨询200多人次。
3搞好现代农业新品种展示。
在抓好玉米、小麦新品种引进的同时,市、县(市)种子管理单位会员,积极建立市县两级新品种展示园:市级按照不同生态类型建立展示园区,现已安排春播玉米品种展示试验5个点;夏玉米品种5个展示点,其中大面积夏玉米展示2个点,5个品种,每个品种10亩。夏玉米新品种展示3个点,13个品种,每个品种0.5亩。17个县(市)也根据
不同情况建立1-2个高标准新品种展示园。通过对国家、省新审定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方面进行展示研讨分析,尽快选拔出适宜该市不同类型区种植的新品种,并为种子企业会员单位搞好新品种推介。
4认真组织小麦品种观摩考察
今年5月底在小麦成熟前市种子管理站和种子协会组织了规格较高的“冬小麦品种观摩会”。观摩会由24个县(市)区农业(牧)局主管种子工作的副局长(副主任)、生产科长、种子管理站站长,小麦种子生产企业、新品种展示供种单位负责人等150余人参加,石家庄日报社、石家庄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亦到会采访。重点对该市安排在辛集市马兰农场的2010—2011年度市冬小麦19个新品种展示田,市农科院新育成冬小麦品种及高产栽培模式试验田等进行认真的品种考察观摩。通过观摩掌握了当前我主推品种的田间表现,对展示的苗头品种有了进一步认识,为科学制定秋播小麦品种布局初步意见提供了科学依据。
5发挥纽带作用扶持种业发展
今年以来,他们根据国家对种子产业的新政策,紧紧发挥市种子协会纽带作用,推动种业重组和壮大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得到会员单位的一致好评。一是搜集国家种业政策、品种、行业动态等信息,及时提供给种子协会会员单位。
二是严格审查农资配送农作物品种,积极协调组织辖区种子企业参加“新农民天地网”农资配送,建立发展农资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完善市、县农资物流配送体系。三是抓好种子质量田间鉴定和种子纠纷调解工作。对4余起种子纠纷及时进行种子质量田间鉴定和种子纠纷调解。化解了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四是推进种子企业诚信。市种子协会组织开展了2010年度种子生产经营诚信单位评选活动,对19家2010年度种子生产经营诚信单位进行了通报表彰。五是扩大行业交流,提升业务水平。积极组织会员单位与个人赴外省市参加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活动,组织考察学习部分市种子协会管理方面先进经验,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促进自身水平提高。
农作物种业发展论文 篇6
1 优良品种在南阳市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证明, 优良品种能较充分地利用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中的有利因素, 抵抗和减轻其中的不利因素, 并有效解决生产上的一些特殊问题。因此, 良种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1 提高了产量
优良品种生产潜力较大, 每次品种更新都能使粮食单产提高10%~15%以上。以小麦生产为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南阳市小麦单产为50 kg/667 m2左右, 以后伴随着品种生产潜力的提高而逐步提高为70年代的150 kg/667 m2, 80年代的200~250 kg/667 m2, 90年代的300 kg/667 m2, 目前的单产已达到370 kg/667 m2。资料显示, 目前良种在全国农业生产中的贡献份额达到43%以上。而良种的增产潜力还远远没有完全释放, 南阳市小麦试验示范中600~700 kg/667 m2的品种大量涌现, 大田生产中500 kg/667 m2的地块随处可见。随着育种技术水平的提高, 今后还会有产量更高的品种不断出现, 良种的增产潜力仍然非常巨大。
1.2 改进了产品品质
优良品种对改进产品品质起了重要作用。建国以来, 南阳市小麦品质有了根本性的改善, 小麦籽粒中的蛋白质、赖氨酸、淀粉等主要物质含量及一次加工品质、二次加工品质明显提高, 目前可适应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需要, 能生产出面包粉、饺子粉、馒头粉、面条粉等专用面粉。
1.3 增强了抗逆性
随着育种技术的改进和提高, 新育成的品种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 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在不断增强。特别是南阳市作为盆地性气候, 对小麦品种的使用有很强的选择性, 20世纪80年代以前外地品种很少能打入南阳市, 现在育成的品种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和很强的适应性, 这些品种主导着南阳市骨干品种。
1.4 扩大了栽培区域
使用适应性广的作物新类型或品种, 可有效扩大作物的栽培区域, 增加产量。
2 南阳市农作物种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2.1 南阳市农作物科研育种现状
目前, 南阳市农作物科研育种以市农科院、内乡县农科所为主, 种子企业、民办科研机构为辅。2000年以来的13年里, 南阳市共有5家单位培育审定了5种作物22个品种, 其中包括小麦品种12个、棉花5个、玉米3个、油菜和花生各1个。具体如下:
小麦:宛麦369、宛麦16、宛麦18、宛麦19、宛麦20、内麦188、内麦988、豫麦70-36、内麦201、内麦203、邓麦996、先麦8号。
棉花:宛801-8、宛棉九号、宛棉十号、邓杂一号、豫杂棉二号。
玉米:群英八号、先玉338、宛玉868。
油菜:群英三号。
花生:宛花2号。
从总体来看, 南阳市近年来育种成绩较好, 涉及作物面较宽。特别是主要作物小麦的成绩尤为显著, 共有12个品种通过审定推广。根据近年参加区试品种的情况看, 未来几年, 还将有3个品种通过审定, 玉米、油菜和花生也都实现了零的突破, 为南阳市的农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此外, 育种工作也由单一科研单位培育, 发展到企业大规模地开展作物育种, 并且企业育成品种数量有迅猛增长的趋势。这一点正符合国家“商业育种逐步向企业转变”和“建立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应用技术办企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2.2 南阳市种子企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 南阳市共有注册资金500万元的种子企业5家, 注册资金100万元的种子企业38家, 规模较大的种子经销商100家, 个体种子经营门店3 000多家。原有市种子公司及13个县市区国有种子公司编制1 108人, 实有人数1 947人, 这些企业中有10家是在原国有种子公司基础上组建的, 存在着产权不明晰、政企不分的问题;在南阳市所有的种子企业中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仅有一家, 不具备与省内外大型种业竞争的能力。邓州市种子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历辉煌后, 经多年的困惑徘徊, 近年来努力探索, 建立了科研队伍, 自育品种, 在经营上放下架子与私营、个体种子企业同台竞争;借助农业建设项目改善基础设施, 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已成功培育出邓麦996、先麦8号、先麦10号、先玉338、邓杂1号等品种。但改制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与现代种业发展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距甚远。
2.3 种子市场宏观调控和监管能力现状
各级政府在良种推广中负有重要职责, 一是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 投入良种科研生产和推广;二是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包括品种安全、质量安全、数量安全。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加强种子市场监管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建设, 保证种子市场有序竞争、良性发展, 使良种在农业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品种安全上, 南阳市地处南北过渡地带, 对品种特征特性的要求不同于黄淮地区, 因此许多在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的品种, 在南阳市并不太适应, 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品种引进试验鉴定的工作力度, 而在这方面, 地方财政没有任何投入。南阳市农作物良种区试站每年都承担国家、省区试、示范和地方品种的试验, 小麦、玉米试验品种多达200个, 由于缺少经费, 试验仅靠租赁市良种场耕地小面积开展。
在质量安全方面, 县级种子管理机构检测手段落后, 缺乏必要的仪器设备;在种子数量安全方面, 市、县两级政府没有必要的调控手段, 种子的余缺全靠市场调剂, 南阳市玉米种植面积近53.36万hm2, 所用种子全靠外调, 一旦遇到特殊年份抗灾救灾, 政府将束手无策。而《种子法》规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种子储备制度没有得到落实, 凡此种种都给南阳市农业生产安全用种留下了隐患。
3 南阳市种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诸多历史原因, 南阳市种业发展明显滞后, 现状不容乐观。
3.1 育种单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一是经费、技术投入严重不足, 缺乏基础性研究, 科研条件较差, 育种原始创新水平较低, 开发新品种和承担风险能力普遍脆弱, 高新技术研究应用能力薄弱。二是科研与生产脱节, 大宗农作物的主推品种均靠引入和买断。南阳市农科院始建于1931年, 现有在职职工158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0人、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22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2000年以来共投入科研经费300多万元, 主持育成国审农作物品种4个、省审品种23个;获各级成果奖143项, 其中省部级成果三等奖16项, 没有国家和省级二等以上奖项, 与同级别的周口市农业科学院相差甚远。南阳市唯一的内乡县农科所多年来克服基础设施薄弱等重重困难, 先后培育出豫麦35 (内乡184) 、豫麦70 (内乡188, 含70-36) 、内农科201等, 其中豫麦70累计推广面积巨大, 但是人才、经费、场地远远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3.2 品种利用研究落后, 新品种推广慢
品种利用缺乏科学研究、科学布局, 重选育轻推广、重品种轻栽培, 以种业经营活动代替了品种的科学推广。在南阳市育成的品种中, 除豫麦35 (内乡184) 、豫麦70 (内乡188) 、豫麦70-36外, 其他品种推广面积都很小。究其原因, 一是南阳市科研育种单位的水平较低, 育出的品种科技含量低;二是南阳市自然条件较特殊, 这一区域缺乏有实力的科研单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 南阳市在品种利用、推广方面做得较好, 近年由于多种原因推广利用工作渐行薄弱, 致使品种利用难以改变多、乱、杂的被动局面, 常有优良品种种植在不适宜地区造成减产。
3.3 缺乏种业龙头企业
一是种子企业“多、小、弱”, 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低, 产业聚集度低, 资源配置不合理, 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全省注册资金在3 0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有5家, 其中1亿元以上的有3家。企业小而全, 难以实现规模经营, 缺乏育繁推一体化“航空母舰”企业引领南阳种业发展。二是种业体制改革滞后, 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建立, 种子企业缺乏研发能力、核心竞争力。根据国办发[2006]40号、豫政办[2007]29号文件要求,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通知》 (宛政办[2007]38号) , 截至目前, 全市14个国有种子公司进行了初步的改制, 解决了一部分人员的事业编制问题, 但实质上种子经营仍按过去的一套办法运营。新成立的种子公司是原国有种子公司的翻版, 延续了原公司长期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存模式, 基本上封闭式经营, 普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 观念落后、机制僵化, 依赖于政策扶持、政府保护, 不思进取。三是产学研脱节。由于体制原因, 多年以来, 产学研脱节一直制约着现代种业前进的步伐, 商业化育种体系尚未建立, 育种研发与种子生产、销售完全割裂开来, 科研单位主要从事科研育种, 种业公司则生产、销售种子, 农作物种业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机制尚未形成。四是农作物种子繁育基础薄弱。农作物种子繁育基地标准低, 抗灾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尚未建成集中稳固的繁育种子基地。
3.4 市场监管能力弱
对种子管理工作投入不足, 缺乏必要的种子市场管理、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品种试验示范等专项工作经费。品种试验鉴定和种子检验、检测技术手段落后, 个别地方种子市场监管不到位, 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时有发生, 损害了农民、品种权人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4 发展南阳市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对策和建议
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 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现代种业是技术密集、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从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历程看, 没有现代种业就没有现代农业。从中国尤其是南阳市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 良种的每一次突破都会带来一次农业生产飞跃。
今后一个时期, 南阳市种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是紧紧围绕提升种业科技创新、企业竞争、供种保障和市场监管“四大能力”, 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
4.1 加强农作物科研育种工作
南阳市地处北纬33°的南北过渡地带, 为特殊的盆地性气候, 特别是小麦品种必须有特殊的适应性。同时, 此区域没有大的科研院校, 而优良品种的选育必须在当地长期坚守与投入, 才能见到成效。按照自育和引进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两手抓”, 一手依靠南阳市农科院、内乡农科所等优势培育出本土的优良品种, 一手有选择性地引进外来品种。
4.2 加强品种适应性、安全性试验工作
目前, 育成品种的资源很多, 但由于南阳市特殊的自然生态条件, 大多数品种不一定适合种植, 因此必须加大对新品种的安全性、适应性试验、示范。建立不同地域、多点次、多形式的试验基地。
南阳市气候条件在全省、全国具有很强的特殊性, 在小麦品种审定上, 争取省里把权限下放。
4.3 加大良种推广力度
目前, 市场化的良种经营方式、多元化多样化的购种意愿、自由种植的耕作方式, 使良种推广更艰巨、复杂, 必须解放思想, 创新良种推广理念、推广方式和运作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农民用种、上下贯通、运转高效的供种体系。
4.3.1 搞好优良品种的宣传推介
在目前良种补贴不能以实物补贴的情况下, 只有加强示范宣传力度, 才能普及良种。要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及现代传媒手段, 宣传发布品种布局、主推品种, 并形成品种推介宣传发布制度。
4.3.2 做好良种示范工作
依靠种植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等,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分布广的新品种示范网络;定期组织基层干群、种子管理部门参加新品种示范观摩会议, 使广大干群能够及早认识、接收、推广新品种。
4.3.3 建全良种销售网络
在巩固原国有公司销售网络的同时, 把销售渠道延伸到村、组, 依靠网络优势, 推广新品种。
4.3.4 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建立良好的供种关系
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现代经营组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带动性, 政府、种子企业要与这些经营主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使其担当宣传农业政策, 推广良种、现代技术和联系农民的重任。
粮食高产创建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好抓手, 建议在南阳市粮食高产示范方内全部实施统一供种。
4.4 培育现代种业龙头企业
培育种业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种业的核心。2011年9月25日起施行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将杂交水稻和玉米种子的生产、经营企业注册资本从原来规定的500万元提高到3 000万元;将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子经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从原来的3 000万元提高到1亿元, 经营许可证由省农业部门审核资质, 农业部核发。这意味着注册资本无法达到要求的种子企业将在现有许可证到期后被强制性淘汰。与此同时, 对种业龙头企业的评定更为严格。可以预测, 今后若干年内, 预计超过九成的中小种子企业被淘汰, 我国种业市场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 南阳市必须抓住机遇、痛下决心、集中力量、重点扶持, 尽快培育若干现代型种子企业。
4.4.1 加快国有种子企业改制
总体目标是,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种业发展要求, 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分两步走:第一步, 改制邓州市先天下种业公司、金唐河种业公司两家国有企业。人员、资产是影响两家企业改制的关键。必须立足于种业大局, 立足于种业发展战略, 妥善解决好政企分开、人员分流难题, 建立新的股份制企业。必须由市、县政府具体运作。第二步, 引导其他国有企业改制。
4.4.2 加强扶持
在企业完全改制的基础上, 支持企业重点围绕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 加强基础设施、自有育种基地建设;加快育种创新、品种测试和试验、种子检验检测以及生产、加工、包装、检验、仓储、运输等设施建设;做好金融服务, 解决融资问题。同时, 扶持2~3家民营种业, 促进其快速膨胀, 做大做强。
4.4.3 吸引域外大型种业企业到南阳市兼并、重组
目前, 种子企业依靠自身经营发展困难重重, 很难成长壮大, 已经到了向外扩张、膨胀规模的新阶段。整合资源、建立大型种业集团, 是种子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要创造条件, 有选择地吸引域外大型种子企业到南阳市开展兼并重组中小型种子企业, 借助外力培育南阳市大型种子企业。
4.4.4 建立种子储备制度
《种子法》第七条规定, 国家建立种子贮备制度, 主要用于发生灾害时的生产需要, 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第六条规定, 省、省辖市人民政府分级建立种子贮备制度。贮备的种子主要用于发生灾害和余缺调剂时的生产需要, 保障农业、林业生产安全。种子贮备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给予适当补贴。根据南阳市实际, 重点建立玉米种子储备, 储备总量100万kg, 储备种子的贷款利息和管理费按2元/kg计算, 共需200万元, 由市政府承担。
4.4.5 加强种子管理工作
农作物种业发展论文 篇7
关键词:农作物,繁育推广,种子
多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作物种业发展工作,从2000年起,实施黑龙江省农业良种化工程,最近3年来,按照国务院部署和要求,又连续制定出台了3个加快推进种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对确保我省种植业用种安全、促进种业发展和保障我省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陈书记到佳木斯市宏源种业调研,对发展杂交水稻作出重要指示,今年6月,陈书记拟组织召开现代种业发展座谈会,研讨进一步促进种业发展的措施。在领导的重视下,在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我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96%高2个百分点,优质专用品种覆盖率达到94%,良种对粮食增产的科技贡献率达到44%。我省主要农作物包括玉米、水稻、大豆、小麦和马铃薯等,年总种植面积2亿亩左右,用种量25亿斤,既是粮食生产大省,也是用种大省。近几年,在优良品种选育、试验示范、繁殖推广、市场监管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1 新品种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目前,我省共有种子科研育种单位339个,建设新品种区域试验站107个,全省基本形成了以区试站为基础,种子企业为主体,农业科研院校为骨干进行新品种选育的新格局。“十一五”以来,我省主要农作物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审定推广的821个玉米、水稻、大豆、小麦和马铃薯等五大作物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2014年,五大作物自育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到1.69亿亩,占全省播种面积的79%。鑫鑫1号、绿单2号、鑫科玉1号等一批适于不同积温带种植的自育玉米品种,推广面积不断扩大,鑫鑫1号累计推广面积达970万亩,丰单3号900万亩,绿单2号720万亩,早熟、优质、高产、适合机械化玉米品种克玉17、CS5101等填补了我省第五积温带没有本省自育玉米品种空白。水稻品种达到国家二级米标准以上的占84%,先后有10个品种被国家命名为超级稻品种,五优稻4号(稻花香2号)大米适口性好、品质优、享誉国内外,龙粳31单年种植面积达到1692万亩,为目前国内水稻单年种植面积最大品种。大豆品种一直代表着全国最高水平,自育品种市场占有率接近100%,高油大豆品种合丰42脂肪含量达23.84%,高蛋白大豆品种东农60蛋白质含量47.09%,合农60半矮秆品种,2011年创造了亩产364.5公斤的高产纪录。龙麦33和龙麦25等系列优质强筋(超强筋)小麦品种的推广,解决了我省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数量不足问题。“克字号”马铃薯品种销往全国20多个省份,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
2 良种繁育推广能力日益增强
近年来,在国家及省相关政策支持下,特别是良种化工程的实施,我省良种繁育推广能力显著提高。在种子繁育上,目前种子企业在省内建有玉米、水稻、大豆、小麦四大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30处,年可生产种子8亿公斤。在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建设玉米繁育基地10处,年生产种子1亿公斤。在海南建设育种、亲本繁殖基地4895亩,年生产亲本种子及“好、少、新”品种种子20-30万公斤。在新品种推广上,2013年以来,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良种推广方式,在全省粮食作物优势产业带建设了45个新品种示范展示鉴定园区,年示范展示鉴定新品种近600个,辐射带动周边近1000万亩耕地选用新品种,加快了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品种更新更换由原来的5-7年,缩短到3-5年,全省推广玉米、大豆、水稻等三大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的品种有37个,商品化供种率达到65%。在优良品种供给上,推动社企合作,组织全省200多家种子企业为近2万个农民合作社直接供种,促进粮食增产10亿公斤以上,农民增收近20亿元,为企业节约资金5000多万元,实现了“社企双赢”。
3 种子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目前,全省种子企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共有368家,其中,注册资本1亿元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3家(农业部发证)、3000万元企业88家、500万元企业208家、100万元以上企业71家,全省种子企业注册资本总额达39.8亿元,固定资产达15.9亿元。北大荒垦丰种业、龙科种业集团、齐齐哈尔市富尔农艺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北大荒垦丰种业年经营量2.5亿多公斤,占全省种子经营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年销售收入达到29亿元,已成为全国种业的领军者。富尔农艺投资成立了科研创新中心,高薪聘请美国先锋种业分子育种专家作为企业科研总监,通过引进先进育种技术、育种材料和关键设备,加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禾田丰泽兴农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农科院开展玉米分子育种,打造“丰单”、“禾田”系列早熟玉米种子品牌,在我省及内蒙古、北京审定推广了玉米、大豆品种23个,累计推广面积近4000万亩,为我省种子企业走出黑龙江,迈向全国乃至世界种子市场奠定了基础。
4 种子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强
全省共有91个种子管理机构(包括农垦),79个种子质量检测中心(站),种子管理人员1998人,形成了完善的省、市、县三级种子管理和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多年来,我委始终围绕冬季种子企业督查行动、春季种子市场专项治理整顿行动和夏季种子生产田巡查行动等“三大行动”,以“四查”为突破口,严控种子质量、严打假劣种子。每年年初,省农委对全省注册资本3000万元种子企业进行全覆盖督导检查;在种子销售期,组织抽调全省种子执法骨干成立督导检查组,由市(地)种子管理处长带队,深入乡镇,走访农户,进行倒查摸排;种子销售旺季,成立督导巡查组,不定期对双城、肇源、肇州、龙江等省界种子集散地市场开展督导巡查;每年7-8月,组织种子管理机构开展种子生产田执法检查,从源头上保证种子质量。同时,省农委会同省公安厅、省工商局成立了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行为专项行动协调组,统一指挥协调专项行动。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至今,全省共出动种子管理执法人员12万余人次,查处违法种子案件737起,没收违法种子111.5万公斤,罚没款406.24万元,为农民和种子使用者直接或间接挽回损失近亿元。
5 品种试验审定制度不断完善
农作物种业发展论文 篇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 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 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为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增强农作物种业竞争力, 满足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现就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形势
(一) 农作物种业取得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农作物品种选育水平显著提升, 推广了超级杂交水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突破性优良品种;良种供应能力显著提高, 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全部实现商品化供种, 主要农作物种子实行精选包装和标牌销售;种子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培育了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全面实行政企分开, 市场监管得到加强。良种的培育和应用, 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 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生物技术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 对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科研与生产脱节, 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 创新能力不强;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低, 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 育种资源和人才不足, 竞争力不强;供种保障政策不健全, 良种繁育基础设施薄弱, 抗灾能力较低;种子市场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 监管不到位, 法律法规不能完全适应农作物种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违法生产经营及不公平竞争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健康发展, 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二、总体要求
(三)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完善法律法规, 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 加大政策扶持, 增加农作物种业投入, 强化市场监管, 快速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 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 全面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
(四) 基本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加强农作物种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国际合作, 鼓励引进国际优良种质资源、先进育种制种技术和农作物种业物质装备制造技术, 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 提高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政策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种质资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向种子企业流动, 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模式。
———坚持扶优扶强。加强政策引导, 对优势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大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对具有育种能力、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予以重点支持, 增强其创新能力。
(五) 发展目标。
到2020年, 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 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 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 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 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 显著提高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覆盖率, 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三、重点任务
(六) 强化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
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重点开展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制, 重点开展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技术等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性研究以及常规作物育种和无性繁殖材料选育等公益性研究。推进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完善公共研究成果共享机制, 为种子企业提供科技支撑。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投入, 加大对生物育种产业的扶持力度。
(七) 加强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
加强高等院校农作物种业相关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提升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教学资源, 加大农作物种业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 为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八) 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
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 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 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 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积极推进构建一批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为有实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立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引导和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 力争到“十二五”末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其开办的种子企业基本实现“事企脱钩”。
(九) 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
在企业注册资金、固定资产、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大幅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通过市场机制优化和调整企业布局。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鼓励种子企业间的兼并重组, 尤其是鼓励大型优势种子企业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 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十) 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
科学规划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 建立优势种子生产保护区, 实行严格保护。加强西北、西南、海南等优势种子繁育基地的规划建设与用地保护。鼓励种子企业采取与制种合作社联合协作等方式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 增强种子生产能力。
(十一) 完善种子储备调控制度。在现有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基础上, 建立国家和省两级种子储备体系。国家重点储备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种子及其亲本, 保障杂交种子供应和平抑市场价格;省级重点储备短生育期和大宗作物种子, 保障灾后恢复生产和市场调剂。种子储备任务通过招投标方式落实, 国家重点支持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要主动参与投标。
(十二) 严格品种审定和保护。进一步规范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品种保护测试、转基因农作物安全评价和品种跨区引种行为, 统一鉴定标准, 提高品种审定条件, 统筹国家级和省级品种审定, 加快不适宜种植品种退出。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 强化品种权执法, 加强新品种保护和信息服务。
(十三) 强化市场监督管理。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 依法纠正和查处骗取审批、违法审批等行为。全面推进县级农业综合执法, 加强种子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和日常执法, 加大对种子基地和购销环节的管理力度, 严厉打击抢购套购、套牌侵权、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行为, 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对进出境种子的检验检疫。
(十四) 加强农作物种业国际合作交流。支持国内优势种子企业开拓国外市场。鼓励外资企业引进国际先进育种技术和优势种质资源, 规范外资在我国从事种质资源搜集、品种研发、种子生产、经营和贸易等行为, 做好外资并购境内种子企业安全审查工作。
四、政策措施
(十五) 制定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按照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编制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 分作物、分区域、分阶段提出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 明确今后10年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任务和措施。调整和优化农作物种业资源配置方式, 在原资金渠道不变的前提下, 统筹农作物种业财政和基建项目,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作物种业, 加大对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十六) 加大对企业育种投入。按照“资格认证、定期复审、优进劣退”的原则, 择优支持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中央财政增加“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投入, 支持引进国内外先进育种技术、装备和高端人才, 并购优势科研单位或种子企业, 促进“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发展壮大。
(十七) 实施新一轮种子工程。加大农作物种业基础设施投入, 加强育种创新、品种测试和试验、种子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设商业化育种基地, 购置先进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和仓储、运输设备, 改善工程化研究、品种试验和应用推广条件。
(十八) 创新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改进现有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评价方式, 修改和完善商业化育种成果奖励机制, 形成有利于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评价体系。在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方面探索建立品种权转让交易公共平台, 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十九) 鼓励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支持从事商业化育种的科研单位或人员进入种子企业开展育种研发,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鼓励科技资源合理流动。企业所在地政府要参照有关政策解决进入企业科研人员的户籍问题。
(二十) 实施种子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种子生产经营所得, 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给予税收优惠, 具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十一) 完善种子生产收储政策。建立政府支持、种子企业参与、商业化运作的种子生产风险分散机制, 对符合条件的农作物种子生产开展保险试点。加大高效、安全制种技术和先进适用制种机械的推广使用, 将制种机械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完善种子收储政策, 鼓励和引导相关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加大种子收储的信贷支持, 中央和省级财政对种子储备给予补助。
五、保障措施
(二十二) 完善法律法规。适时修订完善种子法律法规和规章, 健全并改进品种测试、品种审定、品种保护和品种退出制度, 完善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审批和监督管理的相关规定, 提高违法行为处罚标准, 制定育种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科研人员行为准则。
(二十三) 健全管理体系。强化各级农业部门的种子管理职能, 明确负责种子管理的机构, 保障种子管理工作经费, 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廉洁公正、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和装备精良的种子管理队伍。地方政府要将属于公共服务范围的种子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二十四)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充分发挥种子行业协会在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中的协调、服务、维权、自律作用。加强对企业的服务, 组织开展企业间、企业与科研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行业自律, 规范企业行为, 开展种子企业信用等级评价, 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农作物种业发展论文 篇9
一是支持强化育种攻关。加大力度, 着力支持提高种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农作物品种育种攻关;加强协调, 推进种业企业科企合作,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引导树立质量意识。强化质量监管, 引导企业树立“生命线”意识, 督促企业完善内部种子质量管理体系, 加强种子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 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
三是鼓励开拓内外市场。鼓励企业加快构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尽快完成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方式、手段的转变, 打破传统营销模式, 创新种子营销方式,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做大做强种业企业, 切实推进重庆种业健康持续发展。 (来源:重庆市政府网)
农作物种业发展论文 篇10
一年前,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将农作物种业提升到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的高度,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和部署。在8号文件发布一周年之际,我们邀请大家来,畅谈种业发展形势,交流经验,研究下一步工作措施。刚才,大家谈得都很好,很受启发。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深化对国务院《意见》重要意义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种业是农业的先导产业,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去年国务院出台的8号文件是一个历史性文件,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工作会议是一个历史性会议,在种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一,8号文件顺应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推进“三化”同步的历史新阶段,在耕地和水资源约束加剧、异常气候和病虫灾害频发、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等条件下,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现代农业任务艰巨。农业现代化首先要求种业现代化,迫切需要培育高产稳产、高抗广适、适合机械化的突破性大品种,迫切需要保障种子的数量和质量安全,迫切需要以现代技术武装种业,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只有种业强,才能农业强。
第二,8号文件顺应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战略部署。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种业作为农业科技应用最集中的产业,是农业科技的核心领域和战略高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科教兴农,良种先行。明确指出要支持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育种平台,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共享;加强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
第三,8号文件顺应了现代种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种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意见》在总结国内外种业发展规律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明确了企业是种业发展的主体,首次提出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首次明确了种业科研分工;强调公益性科研单位重点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要求与商业化育种分离,与所办的种子企业脱钩。这体现了深化种业改革的内在要求,也完全符合现代种业发展的方向。
第四,8号文件顺应了种业国际竞争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种业正在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必须积极主动应对国际竞争,打一场有准备的“硬仗”。要加快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推进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尽快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打造一批现代种业集团,切实增强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是建设现代种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国务院《意见》的出台,不仅对发展我国现代种业、建设种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改变世界种业格局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大气候初步形成
一年来,有关部委认真落实国务院部署,细化、实化配套政策措施,地方党委政府以及业界积极响应,23个省(区、市)出台了具体落实意见,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成效显著。
第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央和多数地方财政设立了种业发展基金或专项资金,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免征所得税等政策。发展改革、科技等部门在自主创新和基础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支持企业生物育种能力建设和产业化。金融机构加大对种业的信贷支持。农业部颁布了新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提高了企业准入门槛;编制了《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种业管理力度显著加强。
第二,机制创新取得进展。各地积极推动科企合作,促进商业化育种资源向企业转移,探索商业化育种新机制。辽宁、安徽等地出台了配套政策,鼓励科研人员采取停薪留职、保留身份、技术入股等方式,进入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农业部通过创新项目管理、品种管理、品种权转让等机制,促进科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第三,企业信心显著增强。在《意见》引导和政策扶持下,种子企业科技投入明显加大,重组步伐明显加快,基地建设明显加强。中国种子集团、大北农集团、隆平高科、德农种业、荃银种业等龙头企业每年投入几千万甚至上亿元资金,开展商业化育种和生物技术研发,着力优化企业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前不久,我到北京一家种子企业调研,看到企业的干劲很足,对未来的发展站位高、想得远,在育种研发、生物技术等方面有了很大进展,令人振奋,看到了中国种业的希望。
第四,市场环境逐步优化。农业部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在全国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退出了一批不适宜种植的品种,清理了一批不合格企业,查处了一批违法案件,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为种业做大做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第五,社会氛围日渐浓厚。国内各主流媒体对种业高度关注,主动宣传报道,各界对推进种业发展形成广泛共识,社会反响强烈,为种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今年农业部在全国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为种子企业发展提供了大舞台。
总体看,推进种业发展的“大气候”初步形成,种业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但还要看到,发展现代种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还有一些难点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要进一步深化对种业科研体制改革的认识,相关政策要配套到位;创新资源要继续向企业转移,切实扶持种子企业做大做强;种子基地要加快建设,确保供种数量和质量安全;种子市场监管要进一步加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科学务实高效推进我国现代种业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项艰巨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国务院的总体部署,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第一,继续推动相关政策措施出台和落实。《意见》提出的政策措施有30多项,有些已经明确,但大多数还在研究制定中,许多地方的实施意见还有待细化实化,要抓紧推动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争取尽快出台。要加大对科研单位基础研究、企业商业化育种、种子基地建设、种子管理体系的投入,推动制种保险、种子储备等政策落实。
第二,扎实推进种业科研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8号文件讲得很明确,公益性科研单位重点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商业化育种逐步转向企业。这个改革方向不能动摇,首先要统一认识,坚定推进科研单位与商业化育种、与所办种子企业“两分离”,以此推动科研单位加强基础性研究、企业加强商业化研发“两加强”。通过项目引导、品种管理、成果评价和转化等方面创新机制,搭建合作平台,促进科研单位与企业、基础性研究与商业化研发“两合作”,鼓励商业化科研资源和人才向企业流动,强化产学研结合。
第三,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种子企业是种业的主体,只有做强企业才能做强种业。政府搭平台,干事靠企业。要通过实施种业发展基金、生物育种、行业科技等项目,推进企业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尽快开辟品种审定“绿色通道”,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行为,调动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加快企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和优秀企业家的培养。企业要有志气、有信心,要有争当世界种业前十强、甚至前五强的勇气和魄力。
第四,加快推动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要进一步完善《种子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年)》,特别是抓紧研究制定甘肃杂交玉米制种、四川杂交水稻制种、海南南繁育制种三大种子基地建设规划。会同发展改革委尽快启动相关项目基地建设,加快提升种子生产设施化水平,逐步实现种子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
第五,进一步加大种子市场监管力度。要加强品种管理,健全部省两级审定协调机制,统筹品种审定与新品种保护,加大品种退出力度。继续组织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专项行动,加强部门协调,前移监管关口、下沉管理重心、实行打扶结合等工作机制,加大种子打假力度,确保生产用种质量。加强种子信息调度和市场监测,搞好供种余缺调剂,保证生产供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