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

2024-07-23

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共12篇)

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 篇1

1无公害栽培技术现存问题

1.1土地污染

近年来, 国家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 越来越多的乡镇企业以及生产工厂拔地而起, 虽然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 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 尤其, 乡镇的很多化工企业, 三废处理设备不完备, 处理技术不达标, 废水、废气等污染周边环境[1]。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 在废气、废水内有毒物质的影响下, 土壤日渐受到侵蚀, 最终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富集到农作物体内, 造成粮食安全下降。

1.2农药残留

农药是抑制病虫害的主要制剂, 可预防农作物病灾、虫灾发生, 保证粮食的产量与质量。然而, 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 由于农民的安全意识欠缺, 以及实际用药经验不足, 为此存在较为严重的盲目用药现象, 不仅多种药物种类参杂使用, 其用量也严重超标。不规范的用药行为, 有可能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1.3盲目施肥

施肥可提高土壤肥力, 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 促进粮食的增产, 然而当前使用的肥料多为化学物质, 盲目使用反而会造成土壤污染, 破坏土壤内原有生态结构。长此以往土壤内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农作物的抗性降低。

2提升农作物质量安全的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

2.1切断污染源, 治理污染土地

农村经济发展固然重要, 但同时应注重生产与环境的关系, 针对当前农村面临的违规建设, 工厂排废不达标等问题, 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加强治理, 禁止违规企业与工厂投入生产。只有从源头上切断污染, 才能避免土地再次受到污染, 从而为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提供优质的培植场地。而针对已经污染的土地, 应加强治理工作, 比如说多翻垦土地、收集重金属等, 逐渐改良土壤品质[2]。

2.2优选作物品种, 合理施加农药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作物自身的抗性强弱有着一定的关联, 为此在栽培种植前应优选作物品种, 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与气候特征, 尽可能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 且具有一定的抗虫害能力的作物品种。与此同时,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 栽培管理人员应及时关注作物的生长状况, 对出现的病虫及时人工捕捉, 若病虫害发展严重, 则要科学地选用药物, 避免选用高毒、剧毒的农药, 针对病虫选择特效杀虫制剂, 且保证药物制剂的水解性优良。此外, 要合理地控制药物的用量, 降低药物残留, 避免损害农作物机体。

2.3多施有机肥, 控制施肥用量

近几十年来, 农业生产一直沿用追施化肥的方式进行生产,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粮食的增收, 但同样给土壤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土壤板结严重, 原有肥料流失严重[3]。为此, 无公害农作物培育过程中, 应改变施肥方式, 以有机肥代替化肥, 稳固土壤内部的原有生态结构, 降低土壤的承受压力。若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因肥力不足出现某些症状, 应有针对性的选择化肥种类, 依据作物的实际需要控制用量, 保证作物良好生长的同时避免对土壤造成影响。

3结语

新时期, 追求食品安全成为广大消费者的一致选择, 粮食作为人们生存的基础物质, 保证其质量安全尤为重要。无公害农作物已成为农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其在栽培管理中仍面临一定的挑战。为更好地推动无公害栽培技术, 需不断加强技术管理, 切断污染源, 治理污染土地;优选作物品种, 合理施加农用肥;多施有机肥, 控制施肥用量。

参考文献

[1]谢红莲.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在农作物栽培中的应用浅析[J].南方农业, 2015 (36) :46, 48.

[2]古纯勤.无公害栽培在农作物栽培中的管理技术分析[J].福建农业, 2015 (5) :64.

[3]刘锦汝.农作物的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探讨[J].南方农业, 2015 (30) :41, 43.

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 篇2

引言

现阶段,严重的沙漠化进程在日益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地区受到了风沙和干旱的侵扰,尤其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沙漠化使土地的含水量不断减少,沙化土地造成农业生产效率迅速降低,农民每年都在减收,长此以往,国家的农业和粮食安全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为改善这种不利情况,必须要从土地和环境下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增加农作物产量;

1.农作物高产的途径

1.1改善环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的生产潜力

环境因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光照。要延长光合时间.如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等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作物的收获面积:延长生育期,如要求前期早生快发、后期叶片不早衰,补充人工光照等;增加光合面积,如合理密植,改变株型;增强光合效率,如通过通风透光、增施有机肥、深施碳酸氢铵肥料等途径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减低光呼吸等。

1.2改良遗传因素

为保证农作物高产,首先必须保证种子的优越性。所以培育抗逆稳产、抗病虫的育种技术显得十分重要。同时通过育种改良株型、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使作物的成熟期更加适宜.也将成为增加复种和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条件。育种途径与方法以常规为主、多种方法互相配合,综合运用,使育种水平进一步提高。如单倍体技术与诱发变异结合.可提高隐性突变体的出现频率:组织培养与远缘杂交、多倍体育种结合.可更快地筛选出有用材料。

1.3提高栽培技术

如土壤耕作技术、施肥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和适度的孔隙比例: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况:协调土壤肥力各因素问的矛盾:清除杂草和疏松表土:形成高产土壤。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生产条件及产量水平,按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肥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肥料品种.确定适宜的用量和配合比例.并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合理施肥,是充分发挥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农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重要途径。

1.4其他措施

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处理,可使一些作物成熟期延长。成熟期的适当延长,对养分的累积和转移是有利的。以玉米为例,据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使玉米成熟期从35天延长到50至75天.而玉米的灌浆期每延长一天,能增产3% 左右。再如一些栽培措施:松土与镇压,垄作、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灌水都对土温和气温有影响。对于温度的影响可以通过松土与镇压来解决.这样即可以增温也可以降温:垄作在温暖季节可以提供土壤的表面温度.有利于种子的发芽与幼苗的生长;地膜覆盖具有协调土壤温度、保持水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养分、减轻土壤盐渍化的作用:秸秆覆盖可以有效平抑低温的变化、降低低温的日振幅、缓和昼夜温差的作用:灌水除直接影响温度的高低之外.还可以缓和温度的变化。

2.农作物高产常见栽培技术

如农作物实行标准化栽培.精量播种与育苗移栽技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科学施肥水平:采用小畦沟灌、间歇水流灌溉、膜侧灌溉、微灌节水灌溉技术;修筑梯田、深层耙压、节水播种、合理轮作、应用化学抗旱制剂等旱地农作技术:农用塑料覆盖栽培和玻璃温室栽培等保护地栽培技术;农作物规范化和模拟技术;轻简栽培技术;间套复种制度的改进与发展:中低产地区综合增产技术体系等。每一技术都与农作物的产量息息相关.把握栽培过程中的每一关键细节.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需水需肥规律,合理使用每一项技术.确保利用栽培技术达到增产的目的。

3.农作物高产的注意事项

3.1明确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补救对策。

近年来.由于多数农户对土杂肥、绿肥重视不够,为取得高产,逐年加大化学肥料用量,导致土壤酸化、毒化、板结严重,作物长势不良、枯萎、黄萎、病毒交替发生,籽粒批劣、产量低下。为改变这种现状,应重施土杂肥.深翻改土.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肥力。对于病虫害.实践证明,要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即轮作倒茬、清除病残体、秋耕冬灌、选抗病一代品种、使用土壤杀菌剂、发病前预防、发病后化学除治等多项措施,才能收到预期的`防治效果.仅仅单纯依靠化学农药控制病害,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3.2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四轻四重”须转变

严禁“轻管理、重种子,轻有机肥、重化肥,轻综防、重除治,轻常规技术、重新技术”,要正确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科学栽培,加强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高产的特性。以增施有机肥为基础,实行配方施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土壤肥力.把农田种成海绵田.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农作物保护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农业生产管理上,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深耕、细耙、精细整地、适时中耕、除草等适时管理达到高产目的的不要措施。

3.3注重经验总结.提高农作物优质高产

注重经验总结,如马铃薯施高锰酸钾既增产又防病。在红薯块根膨大期.分别用500倍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和200倍的米醋溶液进行叶面背部喷洒2次,可使产量大大提高;经验证明,用肥力高、生物磷钾、生物钾、地得力等菌肥土施或加杀虫剂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虫害及各类病害,并可减少化肥用量l,3及以上.增产20%~40%以上.取事半功倍之奇效。花生喷亚硫酸氢钠结果多、果实重;萝I-施硼肥不空心等技术总结可使农作物稳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3.4其他注意事项

注重种植基地适宜的选择;合理轮作,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采取合理的土壤耕作方法;选用高抗品种:认真做好选种、浸种和消毒工作;确定作物的播种期,适时播种;根据作物的种类、品种、株型、最适叶面积系数、种植季节、水肥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种植密度和种植规格.建立一个从苗期到成熟期的合理群体结构.使田间通风透光及田间湿度总处于最佳状况.创造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加强田间管理,及早进行间苗、补苗和定苗,合理施肥、灌溉;适时中耕、松土、除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事项

4.结语

农作物栽培技术和高产途径解析 篇3

关键词:农作物;栽培技术;高产途径

中图分类号:S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0-25-1

当前阶段,我国的荒漠化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地区受到了风沙和干旱的侵袭,严重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对农业生产,荒漠化使土地的保水能力不断弱化,沙化土地迅速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农民的收入呈现逐年减少的状况,从长远来看,国家的农业和粮食安全受到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在这种不利的状况下,想要改善就必须从土地和环境方面入手,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增加作物产量。

1 农作物栽培技术

农作物正常的生长发育、结实与生长的环境条件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环境条件就能适应农作物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需要,促其茁壮生长。反之,就会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农作物的环境条件主要有温度、光照、土壤、水分、肥料等五项要素。在此基础上选择优良的品种,配套良好的栽培技术,才能获得丰富的产量和稳定的收入。

首先,应选用无病的种子、秧苗;为了促进种子萌发,播种前应进行整地,使田面平坦整齐,土壤细碎无石粒,既保证了出苗的整齐与均匀,同时又为作物的正常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不同的播种期的气象条件差异较大,因此在农业生产中,播种期的科学选择显的尤为重要;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同样要注意水肥管理,这与作物生长的速度与质量密切相关;还要注意中耕的实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疏松耕作层,对协调土壤中的水分、养分、空气,湿度等因素具有明显作用。

2 农作物高产途径解析

我国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虽说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数千年演变过程形成的最先进技术,但是为了实现农作物的高产,只有将实际技术功能联系新型科学技术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2.1 提高农作物栽培技术

提高农作物栽培的技术有很多,主要有土壤耕作技术、施肥技术、杂草害虫防治技术等。具体表现为:创造良好的耕地表层结构和适量的孔隙尺度,调节土壤水分条件;协调土壤肥力因素间的矛盾问题,清除杂草和松散土壤;形成高产土壤,因地制宜的根据当地不同的气候特征、土壤类型、供水条件及作物产量水平,基于农作物生长所需肥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肥料品牌,科学确定适当的剂量和混合比例,并采用合理的施肥方法,推进施肥作用的充分发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实现农作物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率生长。

2.2 改善当地环境,重视光合作用

环境因素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使用间作、套作、立体种植等方式提高作物的复种指数,不仅增加了收获面积,同时延长了作物的生长期;二是通过人力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如合理的增大种植密度,改变作物株型。提高光合效率,通过通风透光,增加有机肥料,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减低作物光合呼吸等。

2.3 培育新型种子

保证农作物高产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保证有优良的种子。因此培育具有稳定产量、抗病虫能力强的新型种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同时通过改善株型,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利用率,这样可使作物的成熟期更加适宜.也是增加复种、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条件。培育新型种子时应多种方法相结合,去粗取精,综合运用,进一步提高育种水平。

2.4 其他措施

在作物生长中可适当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利于一些作物的成熟期延长,成熟期的适当延长,有利于养分的传递和积累。以玉米为例,经过专业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将玉米的成熟期从35天拓展至55~70天,玉米的灌浆期每延长一天,就可以增加3%左右的产量。其他诸如松土、镇压、中耕、地膜与秸秆覆盖、灌溉等栽培措施的恰当应用,可以对作物所需的土温和气温产生良性影响。具体表现为:松土与镇压可以对温度产生影响,可以随意的控制增温或降温;中耕在气候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可以维持耕地的表面温度,有利于种子和幼苗的生长发育;地膜与秸秆覆盖具有协调土壤的温度、平抑低温的变化、保持水分、降低低温的每日幅度变化、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缓和昼夜温差、增加土壤的养分、减轻土壤盐渍化等作用;灌溉除直接缓和温度变化之外,还能够影响温度的高低变化。

3 结语

综上所述,先进科学技术的引入和使用是提高栽培技术和高产途径所必须的一个环节,只有在最先进的设备与科学合理技术的引导支持下,才可以实现农作物的高产,这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减少城乡差距,减少国家农业和粮食安全所受到的威胁,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秀东,林玉娟,王海云.农作物高产及常见栽培技术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12).

[2] 刘忠刚.农作物栽培技术与高产途径的探讨[J].2013,(09).

[3] 卢山,吴佳宝,邱柳,刘登望,李林.花生高产栽培研究进展及我国南方花生高产途径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1,(11).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分析 篇4

1 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发展现状

从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来看,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成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提升农作物食用安全性的重要技术。围绕农业商品化、科学化、基地化建设,在开展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实践中,尽管引入无公害技术后对农产品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栽培管理中,缺乏对无公害农业结构设施的规范化建设,要么建造档次较低,要么配套设施盲目大型化,影响和制约了无公害栽培管理的总体效益;二是在无公害栽培中,尽管强调无公害理念,但在高标准育苗、集约化用水、科学化管养上缺乏集成效应,无论是农户还是园区经营都存在较多协同弊端;三是在无公害技术推广上普遍不足,作为农作物管养技术,在推广中需要从技术、人力和资金投入上进行强化,但整体上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以及轻管理问题较多,无法实现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中的突出问题

从无公害栽培技术来看,所涉及的内容较广,既有对农药的科学使用,还有对有机肥的正确实施,加之日常管养中病虫害的防治等,如果一味地采用农药来进行杀虫,则导致农药滥用,同时对农田土壤带来严重污染,不符合无公害农作物农药残留标准。总的来看,在无公害栽培管理上,其突出的问题有以下3点。一是土地污染较重。从无公害农作物栽培与管理内涵来看,对土地、环境等条件要求较高,而当前由于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部分农村因工厂排污不达标,长期带有污染的废水、废气给周边土壤带来了严重危害,土壤条件的破坏影响农作物的无公害栽培与管理,而对于携带了有害物质的农作物,对人体健康也造成较大危害。二是育种、栽培、管养中肥料使用不科学。肥料是促进农作物生长的有效手段,而对于农作物种植来说,广大农民因对肥料的依赖过重,在农业生产中,肥料使用过渡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现代农业中化学肥料的使用不加节制,一味追求高产,在提升农作物产量的同时,对土壤的肥性也带来了结构性破坏,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也给农作物的营养价值带来损耗。三是农药残留相对过多。从农药的使用来看,由于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而农药多是为了防范病虫害。理论上讲,适量的农药可以有效地抑制病虫害,也不会对人体带来太大影响,但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在无公害栽培管理实践中,由于认识不足,对农药的使用量缺乏准确把握,甚至为了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导致农药使用超标,农药残留带来的危害更不符合无公害农作物的标准[2]。

3 强化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的有效对策

3.1 加强对土地污染治理,营造无公害安全环境

从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要求出发,要对农作物种植环境进行改善,特别是对污染严重的土地,一方面要与相关部门协作,来减少和禁止工业废水、废气对土地的污染,另一方面加强对被污染土地的科学治理。在进行无公害栽培实践中,要对土壤的肥性及土质条件进行测土配方,要对各土壤污染物进行治理,改善和降低土壤污染水平,确保无公害农作物土地符合技术要求。

3.2 注重对农作物肥料管理,转变栽培种养方式

对于过去农作物种养中肥料的使用,要结合无公害农作物栽培要求,合理选择肥料,并对肥料的用量进行科学实施,避免因肥料过多给土质、水质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利于无公害农作物的品质要求。因此,要转变农作物栽培方式,不能沿袭传统种植方法,要结合不同农作物、不同季节、不同土壤土质条件来优化肥料使用,避免肥料过量导致对土壤的污染,降低土壤的承载力。另外,在肥料使用上,着力对有机肥的辅助使用,尽量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

3.3 加强农药管理,优化农作物育种管理

对于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工作,需要贯穿农作物的整个生命周期。首先在育种管理上,要对无公害农作物品种进行科学选择,积极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及特点,从优化育种上来提高无公害农作物的品质。在农作物管养上,要做好病虫害的提前预防,从源头控制病虫害,多采用人工方式来消除病虫害;在使用农药消除病虫害时,要准确掌握农药的品种、农药使用量、使用时间等,避免因农药过量而影响无公害农作物的品质。

3.4 完善农作物无公害栽培产业化建设体系

作为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主要方向,农作物无公害栽培需要从产业化基地建设上推进园区规模的形成,提高增质增效目标[3]。如在大棚建设、温室工程建设上,要结合地区农业优惠政策,着力提升设计水平,建造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环境;在突显地区农作物种植特色上,要结合市场前景分析,从生产条件、种植条件、产业基础等方面,着力打造特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提升无公害农作物的市场竞争力。

3.5 注重无公害农作物新型经营主体开发

在推进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实践中,要注重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开发,特别是因地制宜地做好农作物无公害项目规划,增强无公害农作物种植基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例如,结合种植大户开展技术培训,切实健全经营机制和帮扶政策,做好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宣传、推广工作。在无公害农作物品种选择上,通过提升育种管理来强化农作物的抗病性、高效性,降低和减少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管理风险。

4 结语

通过对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探讨,围绕无公害农作物的食用安全性要求,从土地、肥料、农药,农业产业化政策、产业基地建设,以及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上进行不断创新,提高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管理水平,推进农业生产技术革新,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成为顺应绿色理念的重要发展趋向。针对农作物无公害栽培及管理现状的分析,就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探讨,并着力从土地、肥料和农药使用等方面来归纳无公害栽培、管理等技术措施,促进农作物的品质和安全的提升。

关键词: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邹世虎.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分析[J].北京农业,2015(23):78.

[2]吴楠.浅析农作物栽培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5(2):129.

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 篇5

1菌种与栽培季节选择

1.1菌种选择

菌种选择首先要考虑它的食用性和经济性,在此基础上选择抗逆力性强、出菇周期短、产量高的品种。目前市场上销售量比较大的品种是“长裙”竹荪和“棘托长裙”竹荪,菌种选择种植较为理想的D-古优1号即可。

1.2栽培季节选择

竹荪的生长对于温度具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菌丝生长的温度应该是在20℃—23℃,而子体形成的温度在22℃最宜。根据竹荪对于温度的要求,福建漳州长汀地区的栽种应该选择在2月末至3月中旬进行。当室外温度处于13℃左右时进行堆料播种,在3月下旬即可进行套种农作物的栽培和种植。此时,福建地区正逢梅雨季节,为竹荪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温度和湿度环境。

2场地选择

作为腐生菌菌类植物,竹荪具有喜湿润,怕干旱的种植特点,而且对土壤酸碱度有一定要求,在竹荪的生长过程中,菌丝生长不需要太多光照,而菌菇的生长也仅仅需要1/3的光照。因此在场地选择上应该选择没有积水而且排水较为顺畅的田地,另外还要考虑土壤的腐殖质的含量、是否是弱酸性、土壤是否疏松等因素。在菇床建设上应该先开排水沟,菇床宽1m,长度视土地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13m最佳。菇床与菇床之间应该设立人行道,床面应该建设成“龟背形”,以防止积水。

3原料准备

由于竹荪的种植和生长需要大量的腐殖质,因此在栽培原料上应该进行详细认真的铺设。竹荪能够分解和利用植物纤维素,可以选择各种竹木的茎叶或者是竹木加工的下脚料,各种植物秸秆和草渣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在使用时应当将这些原料进行充分的晒干,并且捣碎,否则会影响竹荪的吸收和生长。选取直径为3cm左右的枝条,最长不得超过5cm,用0.3%—0.5%的生石灰水浸泡一天一夜,待捞出后堆积发酵,大约6天,期间翻堆2次,保证其具有65%的含水量,且酸碱值为7即pH值大约等于7。通常每平米用菌种2—3瓶,原料约25kg,如果能够用3、4种植物原料进行混合则效果更佳。

4播种栽培

通常在播种前大约10天左右进行土沟挖掘,沟的深度保持在8—10cm、沟宽保持在80cm,挖沟的表土要堆积在两旁以备后用,之后再向下挖大约9cm的松土,保证阳光将土壤充分晒干。播种前还要在整个畦面及两旁用石灰粉进行消毒,石灰粉的量大约是0.2kg/m2。之后还要向畦内浇水,水量适中。播种方法是,先在畦床上堆放1层5cm厚的栽培辅料,然后在原料上面撒播1层菌种,再铺设6-8cm的原料,又播撒1层菌种,再铺设1层5cm的原料,即3层原料2层菌种。播种原则即是一层料一层种。播种完成之后用小铲子将原料与菌种压实,以便于菌种的营养吸收和生长。堆料播种后,在畦床表面覆盖1层4cm左右厚的含水量大约在18%的腐殖土。腐殖土覆盖完成后,用竹叶或者枯草均匀铺撒在表面上,再盖好农膜,以防止雨水淋湿和浸泡。

5套种栽培

在竹荪畦床旁边可以进行其他农作物的套种,例如大豆、玉米、黄瓜等高杆作物,待竹荪播种后20天左右即可进行其他农作物的种子播种,一般间隔50—60cm安排1颗农作物的播种。进行其他农作物的套种不是盲目的增加经济收益,而是具有相当的科学依据,否则就会南辕北辙,影响竹荪的生长。在套种农作物的选择上不是随便的.套种,而是要选择高杆或者藤蔓较高的农作物,这是因为,当这些农作物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可以为竹荪的生长提供天然的遮阴物,有利于竹荪的天然生长;此外竹荪生产之后的菌渣又能供给这些农作物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其生长,进而实现循环农业等,这些都是在套种选择上应当引起农户注意的问题。

6种植管理

播种后每间隔3天就应当将农膜揭开一次,目的是为了利于农膜内菌种的通风增氧。除此之外,要保持覆土的湿润程度,以用手能捏扁土粒,但不粘手为适宜。当遇到大雨时,要注意防涝,使其迅速排涝。在播种后10天左右的时间,要及时检查菌丝生长的情况。如果料内菌块出现白色绒毛状,表明菌丝的生长相对正常,一旦异常,种苗发芽就会出现问题。播种后的正常的温度培育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等到菌丝爬上肥料的上面,就可以将农膜完全揭开,改用茅草,以及枯叶等扦插在畦床上,以达到遮阴的效果,这样有利于竹荪小菇蕾的快速生长。如果套种农作物长高,畦面达到三阳七阴的光照度时,要及时拨开茅草。菌丝经过培养会不断增殖,吸收大量养分后形成菌索,并不断的爬上料面。这样,竹荪生长就由营养生长变为了生殖生长,并且加速了竹荪菇蕾的形成,不久则会破口抽柄形成子实体。出菇期培养基含水量要控制在60%左右,不宜过干或过湿,而覆土含水量要保持不低于20%,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左右为最佳。在竹荪菇蕾的生长期,一定要保证早晚各一次的喷水工作,使其相对湿度大于等于90%。菇蕾膨大逐渐出现顶端凸起,使其在短时间内破口,尽快抽柄撒裙。其中对于竹荪的喷水要特别的注意,具体要求可以概括为“四个看”,看盖面物进行喷水,当竹叶或者是枯草变干时就要进行喷水;看覆土进行喷水,当覆土变白时就要多喷、勤喷;看覆土进行喷水,菌蕾小轻喷、雾喷,菌蕾大多喷、重喷;看天气情况进行水分喷洒,晴天或者温度高蒸发量大时要多喷,阴雨天气时则要少喷。水喷洒到位才能确保竹荪长出良好的菌蕾和菌菇。

7采收与加工

需要2.5小时到7小时竹荪菌蕾才能从破壳开伞到完全成熟,一般在12-48小时候就会倒地死亡。子实体成熟时,竹荪开伞待菌裙下沿伸至菌托、孢子胶质将开始自溶,这样就可以采收。采摘时用手指握住菌托,轻轻扭动子实体将其慢慢拔起,要注意小心的放进采摘的容器内,不要损坏菌裙,以免影响竹荪的质量。待竹荪的子实体采回后,要及时除去菌盖和菌托,以免黑褐色的孢子胶质液将柄和裙污染掉。由于商品交易要求完整、洁白、干燥的竹荪子实体,因此,要将洁白的竹荪子实体插到晒架的竹签上进行日晒或烘烤。

8结束语

竹荪不仅具有极佳的食用价值,而且具有巨大的营养价值,所以深受市场喜爱,在如今倡导生态农业的背景下,如何培育出优质安全的竹荪以及实现竹荪的大规模种植已经成为农业经济相关课题的重要研究对象。尽管目前我国的竹荪栽培技术还不是十分的完善,还有许多技术瓶颈,但是整体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也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农业专家和学者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相关课题的研究中,针并且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提高我国竹荪的优质栽培和安全高产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 篇6

1. 地域选择

在秦巴区域宜选择海拔700~1100米,半阴、温暖、湿润的地方栽培。间作宜选择树冠稀疏未封行,庇荫度40%~60%,土质疏松、肥沃,能经常保持湿润而无积水,风力较弱且非3年以上连作的柑橘、猕猴桃、枇杷等果园。

2. 土壤整理

要求在冬前整地,基肥每亩至少应施有机肥4000千克,磷肥50千克,钾肥50~80千克,基肥施入后随即进行翻耕,最好使用微耕机用果园专用耙将土肥翻匀耙细耱平,再在果树行的中间开好排水沟,以备积水时排水和天旱时浇水用。

3. 种芋的选择处理

①小块茎:魔芋收获后,将大块茎挑出销售,剩余的小块茎留作种用;也可直接从山区农民手中购买小块茎。种芋应选择芋龄较小、200克左右重、顶芽粗壮、无伤无病、高桩形的块茎。每亩下种量1000千克左右,种芋越大,种植成本越高,产出效益越低。带病带疤的块茎坚决不能做种。

②根状茎芋鞭:形似棒状,先端有顶芽。我地种植的花魔芋品种每个块茎上能长出4条以上的根状茎,成活率高,增重系数大,用之繁殖可以获得大量种芋,是非常重要和低廉的繁殖方法。

③大块茎切块:对重量500克以上的块茎,以顶芽为中心,按50~100克大小带芽纵向等分切割,使每个切块都带侧芽。

④种芋消毒:做好种芋消毒是预防病害的重要环节。应将选好的种芋置入福尔马林200~250倍液,或5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对水10升+百菌清500倍液中浸种30分钟消毒。

⑤播前处理:将小块茎平铺在地上晒1~2天;芋鞭要切成长3~10厘米、具2~3个芽的段,切口撒草木灰,再晒1~2天;切块的也要用草木灰或生石灰涂抹伤口,再在阳光下晒一段时间,待伤口愈合后再种。

4. 播种

①播期:一是秋种,即在秋末将魔芋全部挖收后选大的做商品芋鲜销,小的魔芋和芋鞭立即播种;或在挖的时候直接以叶柄基茎粗细作为判断依据,将基茎粗的大魔芋挖出,而将基茎细的小魔芋不挖留下待来年再长。二是春播,当气温回升到15℃以上时播种,时间不宜太早,在我地以4月中下旬较为适宜。

②密度:一般应当密植。根状茎和较小的球茎采用沟播,大球茎采用穴播。对100克和200克重的种芋,大体可参照30厘米×40厘米和40厘米×50厘米的株行距播种。播种范围以延伸至果树树冠半径的1/3处为限。一般根据果树行距和树龄大小不同,每个果树行间宜种3~6行。

③方法:魔芋喜肥,除整地时耙入基肥外,还要施用种肥。按播种后块茎上部能位于土表下4~5厘米来确定开沟或挖穴深度,沟穴开好后先在底部按100千克/亩的用量撒入含氮、钾的颗粒复合肥,盖1层土,再放芋种并完全盖土;或先放芋种,再在两芋中间点肥,最后再完全盖土。不论什么方法,肥料和芋种都要间隔一定距离,以使芋、肥不直接接触,同时严禁施用碱性肥料。播种覆土后,最好再盖1层5~6厘米厚的稻草、谷壳或锯末,这样既能使土壤保持疏松湿润,又可使魔芋生长前期不生杂草。

另外,魔芋块茎上端凹陷的芽脐容易积水,常使芋芽和块茎腐烂,因此播种时芽应向上偏东倾斜,角度以不积水为限;用芋鞭播种时,顶芽宜朝向一边,注意不能倒栽,否则影响出苗;用切块播种时,要使皮部向上、切口向下,以利于幼芽出土。

5. 生长期管理

①追肥:魔芋为球茎作物,喜钾肥,因此应在展叶时,趁雨按10~20千克/亩的用量撒施速效钾肥和尿素,并可在生长期间于日落后或阴天喷洒0.2%~0.3%的磷酸二氢钾、硼肥和尿素。

②除草:魔芋根浅,块茎又在土中,所以不宜中耕,发现杂草要趁小拔除。

③水分:魔芋既怕旱又怕涝,我地7~8月常发生伏旱,应在早晨或傍晚及时灌水;9~10月若遇秋淋,则要开沟排水。

④病虫害防治:软腐病是我地魔芋最主要的病害。该病为细菌性,一般从6月开始发生,至9月下旬基本停止,为害魔芋的叶片、叶柄及块茎,造成倒苗、腐烂,损失严重,而且一旦发病又很难治好,因而对该病主要是预防:一是选育无病种芋,播前对种芋和土壤进行消毒。二是实行轮作,连作不超过3年,增施钾肥,排水防涝,及时清理病株并烧毁,对病穴灌注20%福尔马林液消毒。三是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72%农用链霉素3000倍液,或75%敌磺钠2000倍液,或50%代森铵6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叶柄周围地面或灌根;也可选用4%“农抗120”500倍液喷布叶面,每10天喷1次,连喷3次以上。

对魔芋其他病害如白绢病、黑腐病、日灼病等,也要从种芋和土壤消毒、精心作务、对症用药等方面进行防治。

6. 收获

在我地,11月份当地上茎倒地变褐枯死时即为适宜收获期。如茎叶尚未倒地就挖收,则块茎不充实,产量低,品质差;若挖收过晚,则地上茎叶已腐烂萎缩,不易判断块茎位置和大小,挖收时易挖伤大块茎,造成损伤使之染病烂种。魔芋挖收应在晴天或土壤干燥时进行,收获时应用长柄锄,从植株25厘米外下锄深挖,小心刨出,避免损伤,块茎挖出后摊晾在地面上,稍干后掰去芋鞭,除净泥土,按大小分级后大块芋销售,小块芋及芋鞭留种再育。

农作物栽培技术优化管理的措施 篇7

1 农作物栽培技术管理的原则

1.1 把农作物的生理机制作为基础

“源”、“库”比例的不和谐, 是造成农作物超高产的主要原由。“库”的增长速率低于“源”, 应根据种植生态因子调控角度, 制定相应的种植技能。在农作物种植管理技能中, “库”是限定高产乃至超产的紧张因素。在高产的有利条件下, 随着密度的增长, 功劳指数就下降了。提高探究农作物的生理机制, 从而造成农作物的超高产, 需要根据农作物的光合制定合理计划。

1.2 农作物栽培中要以优质技术的发展为向导

随着绿色环保理念在农作物培植中的倡导, 越来越多的绿色培植技术也随之产生。绿色培植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利用现有资源, 并且在农作物的培植中让其和谐地和周围的环境相处, 是一种更能凸显生态理念的培植技术[1]。

1.3 农作物的培植管理应当按照标准化与规范化的模式展开

这一点在我国的农作物技术优化管理中必须加强。在很多西方国家, 农作物早就实现了统一供种, 作物培植中涉及的质量尺度也非常明晰, 农作物能够按照非常严谨的标准进行培植, 最后的收成也十分理想。这些都是需要我国不断学习借鉴的积极经验, 只有多吸收这些好的方法, 才能让我国的农作物栽培技术真正得到优化[2,3]。

2 对于培养材料的正确选择

2.1 种子的合理选择

很多农作物种植中之所以会产生病虫害问题, 这和播种期间种子身上带有的各种细菌或者病毒有直接关系。在农作物栽培初期, 首先很有必要对种子进行合理选择, 要透过层层筛查, 将那些不符合标准的种子剔除在外, 并且利用各种物理、化学乃至生物的方式来去除种子上可能残留的细菌, 这样才能够预防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的产生。

2.2 播种区的合理选择

在农作物的培植过程中, 对于播种区进行合理选择也很重要, 这是保障作物良好生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不同农作物适宜的种植环境对于土壤、周围环境的要求会有所差异, 在播种前要弄清楚每一种农作物的播种条件, 并且尽可能选取最适宜其生长的播种区域。比如有的农作物就需要在无病区或者是断绝区进行播种, 在其他区域这些作物很难良好生长, 即使长成收获也不理想。因此, 选择适宜农作物生长条件的播种区很有必要。

2.3 农作物的贮藏

不同作物适宜的贮藏环境会有所差异, 有的作物需要在干燥阴凉的环境中贮藏, 一旦在潮湿环境会立刻导致作物腐烂变质, 造成极大损伤。另外, 有的作物中存在的病虫害在长期贮藏过程中还会发生持续生长, 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问题, 可能会导致来年的病害进一步加重, 带来更加惨重的损失。因此, 农作物一定要选择适宜的贮藏环境, 并且做好贮藏过程中的一些保障工作与措施, 这样才能够保障农作物的收成[4]。

3 农作物栽培的技术创新

3.1 植物激素的使用

植物激素的合理使用能够给农作物的培植带来很多促进效果, 可以让农作物更加健康地成长, 不仅能够预防各种病虫害, 还能够有效增加产量。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 可以发挥积极效用的植物激素越来越多。除了传统农业技术中一些非常典型的植物激素的使用, 比如利用植物激素抑制作物的顶端效应, 或者是利用植物激素来培植无子果实等, 还有一些新的科技含量更高的植物激素的使用不断产生, 这些都会带来农作物栽培技术的革新。

3.2 生物防治技术的使用

生物防治技术在目前的农作物栽培优化管理中使用得越来越普遍。生物防治技术发挥的最本质的作用就是让农作物的生态系统形成良好的循环, 其中的一些典型技术如黑光灯、利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效应来消除害虫或者是利用昆虫激素来实现对于害虫的抑制作用等。这些技术都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 在农作物的培植中起到的效果也较为理想。

3.3 农作物繁殖控制技术的使用

农作物的繁殖控制技术也是培植过程中一种很好的手段, 常见的有嫁接扦插法或者是一些其他的营养生殖法, 利用这样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作物后代的繁殖。繁殖控制技术可以实现特殊的效果, 在一些有特定要求的农作物培养过程中发挥的效果十分明显。

3.4 发挥创新优势

利用先辈的作育精良作物生物育种技能所作育改进的农作物品种, 不但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以及产量, 更是实现了农作物的高产量、高风致以及高效益, 并且具备了天然作物中极少数生物才有的固氮作用, 既达到了增产的目的, 而利用转基因技能作育出的农作物, 又有效地控制了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

3.5 对于农作物生长期的有效管理

首先需要对农作物进行合理灌溉。水分可以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动提供原料, 是生物体内各种生化反应的介质, 有助于矿质养料的吸收, 水分的散失有助于水分的吸收、水分及矿质养料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以及散热等[5]。同时, 要对农作物合理施肥。不同植物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不同, 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 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

参考文献

[1]吴国强.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创新与发展思路探讨[J].种子科技, 2016 (10) :45, 47.

[2]何树林.农作物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 2016 (11) :66-67.

[3]刘万才.农作物栽培中的辩证法[J].成人教育, 1998 (10) :27.

[4]吴楠.浅析农作物栽培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J].农业与技术, 2015 (02) :129.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探讨 篇8

1 农作物栽培实施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条件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 指的是对农作物生长进程中农用化学物质进行管控或替代的技术, 其中最需要重视的就是对肥料的使用及相应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肥料使用方面, 应主要施用各类有机肥, 并依照栽种土壤的需求, 对施肥肥量与肥料种类进行调整。在病虫害防治方面, 应以预防手段为主, 采用各类生物防治方式, 如人工捕捉、放入天敌进行食物链捕食控制等,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农药的使用, 以实现无公害栽培的目的。要在农作物栽培中运用无公害栽培技术, 还需要有效管控栽培土地质量, 为使用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稳定、安全的土壤条件与农作物生长环境。

2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与具体运用策略分析

2.1 田间管理技术

无公害栽培技术与传统的栽培技术相比, 其技术规范与实施都更为严格, 对每一个栽培环节的要求也更高, 一旦在任何一个步骤、环节中出现问题病害, 会给农作物质量安全带来难以挽回的影响, 造成相应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目标付之东流。因此需要加强对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的管理力度, 既要对各类农作物品种与所用化肥予以有效管控, 还应加大对农作物田间的管理重视度。一旦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出现隐患问题, 就会带来诸多病变灾害, 极大危及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健康质量, 例如田间的病株残苗可能会留有大量的病原体, 一旦其生存下来就会对整个田间农作物带来病变威胁, 因而需及时清除掉这类病原体;又如在收获时节将田间病株予以收集, 并做充分腐熟再加以使用, 或是运用深根技术将病株深翻进田间泥土内, 可以减少病株内病原体对田间农作物的影响。同时还需强化整个田间的卫生质量管理, 从源头上减少农作物患病的机率以预防病株的出现。

2.2 农作物的管理技术

首先, 在农作物的栽种培育工作中, 施肥的重要性极大, 依据农作物品种与栽种土壤类别的不同, 所施用化肥的种类也各有差异, 并且在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不同时期, 所需要的肥料品种也有迥异之处。因此, 必须严格管控所用化肥品种与施肥量, 依据农作物、土壤与生长阶段的特性来具体选择对应的化肥, 并严格控制施肥量, 一旦在化肥品种与剂量时出现差错, 就极易造成农作物停止发育, 甚至死亡。

其次, 浇水量也是农作物无公害栽种管理的重要内容, 要依据具体气候季节以及本地区降水量的变化, 调整农田的浇水量。比如水稻在发育初期所需的水量较大, 但在我国长江沿岸地区某一枯水时节与水稻的生长时间刚好重合, 单纯依照本地区降水量无法满足水稻的正常发育需求, 这是就需要加大浇水量, 保证对水稻的水分供应, 以确保其生长发育。

再次, 对病虫害的防治也是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应以预防为主, 治疗为辅, 在栽种培育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农药的使用, 特别是各类剧毒或高残留性的农药必须坚决禁用, 并最大限度使用各类溶解性农药, 减少农药对田间土壤的污染影响, 确保农作物的安全品质。此外, 还需合理管控农药的使用剂量, 避免过量施药造成农药残留于农作物上, 影响农作物的无公害栽培管理质量。在栽培之前, 也应选取品质优异的农作物品种, 使得其既能保证农作物产量, 又能有效增强农作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进而减少对农药的使用, 促进无公害农作物栽种生长。

3 结语

伴随生活质量的提升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对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运用力度也在逐渐提升, 但目前我国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尚不完善, 并且栽培进程还受到传统栽种思想与手段的影响, 使得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发展与管理受到限制, 不利于提升农作物的质量安全。为此需要栽培管理人员深入农作物栽培现场, 对各个种植环节进行无公害技术管理, 以确保无公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促进无公害栽培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推广。

摘要:以农作物栽培中运用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基础条件为切入点, 就各类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及其应用方式, 做细致的探讨, 期望为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推广, 与农作物安全质量的提升, 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农作物栽培,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

参考文献

[1]曹永新.农作物栽培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研究[J].农业与技术, 2015, 08:136.

农作物的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探讨 篇9

1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发展中的问题

在栽培无公害农作物时通常会对农用的化学物质进行控制, 或用其他物质代替, 施肥时多采用有机肥, 对病虫害则以防为主, 即使出现病虫害也不会滥用农药, 而是尽可能地以人工捕捉等方式解决, 如果必须使用药物杀虫, 则使用最小的剂量;同时, 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控制管理, 这些都是发展无公害所要达到的标准。目前, 我国的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 整体上保持着良好的发展趋势, 但由于缺乏经验, 并受到外界的影响, 这些技术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3]。

1.1 土地污染

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 农村建造工厂的风气盛行, 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带来了经济效益, 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但这些工厂在建设和生产时大多没有达到标准, 不仅侵占农田, 还长期向四周排放具有污染性的废气和废水, 使工厂周边的土地遭到污染[4]。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需要足够的土地和良好的环境条件。但这些建于农村的工厂既减少了培养作物所需的土地, 又通过土壤污染了农作物, 农作物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 携带了土壤中的有害物质, 最终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这种土壤环境不利于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推广[5]。

1.2 肥料使用不合理

肥料使用不合理在我国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 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方法对肥料的依赖程度高, 我国在过去的农作物生产活动中, 长时间不加节制地使用肥料, 以追求农作物的增产。这些用于农业生产的肥料通常是化学肥料, 虽然在种植过程中加入肥料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提高收入, 但日积月累, 随着农作物种植活动渗入土壤中的肥料会使土壤的生态结构被破坏, 土壤原有的肥力降低, 进而影响生长于该土壤上的农作物的抗虫害能力, 此外, 农作物的营养价值也会产生损耗, 达不到无公害农作物的标准。

1.3 农药残留过多

农药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 因此当前人们十分重视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量问题, 但是为了消除病虫害, 即使是在培养无公害农作物的情况下, 工作人员还是会使用农药。适量地使用农药, 可以抑制病虫害, 且不会对人体产生太大的影响, 但由于经验不足, 工作人员对农药的使用量把握不准确, 盲目使用, 导致栽培过程中常常出现用药量超标的现象。农药使用量一旦超标, 就很容易残留在农作物当中;残留的农药使农作物营养价值降低, 危害人体健康。这与无公害的理念背道而驰, 极不利于农作物无公害栽培工作的进行。

2 加强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措施

2.1 治理被污染土地, 选择适合场地栽培

环境会对农作物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必须十分重视。有关部门要对农村违规建设、污染严重的工厂做出处理, 减少或禁止这些工厂在无公害农作物栽培基地周边排放废气、废水, 从源头上进行整治;在完成对工厂的整治工作后, 治理已被污染的土地, 减轻土壤给农作物带来的污染。在选择栽培场地时, 要全面检查所选场地的环境情况, 选择无污染或污染小的地方, 建立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基地并进行管理, 尽可能保证农作物栽培能在安全、无污染的环境下进行。

2.2 合理使用肥料, 转变作物栽培方式

长期以来, 我国都使用肥料种植农作物的做法, 已经给土壤、水田水质等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危害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因此, 在发展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时, 要控制肥料的用量, 合理使用肥料, 不能一味沿袭旧时的种植方式, 而是应做出改变。鉴于此前肥料使用对土地已带来的污染, 当前, 除了要做到控制肥料使用量之外, 还要尽量避免使用肥料, 这是为了防止土壤遭到更严重的污染, 减轻土壤承受的压力。如果确实需要用肥料辅助培植, 可以用有机肥来代替, 尽可能地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使用。

2.3 控制农药使用量, 选择优质作物品种

负责栽培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经验学习, 了解无公害农作物的特点及生长状况, 尽量在源头上控制病虫害, 出现病虫害时, 尽量通过人工捕捉等方式解决;如果病虫害较严重需要利用农药消除, 则要准确把握农药的使用量, 避免过量地使用农药。此外在栽培之前选择优质的品种, 选用优质的农作物品种来栽培既能保证作物的产量, 又能增强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得到提高, 病虫害也会随之减少, 进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3 结语

无公害的理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发深入人心, 关于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也逐渐加深, 但当前我国的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尚未成熟, 加上受传统栽培方式遗留问题的影响, 无公害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要想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与趋势, 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就应重视无公害农作物栽培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并不断进行研究分析, 从而获得解决方案, 促进无公害栽培在我国的发展。

摘要:阐述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的含义与内容, 分析相应的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如土地污染、肥料、农药使用不科学等违背无公害理念的现象, 并根据这些问题探讨加强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相关措施, 旨在通过这些对策促进我国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工作。

关键词:农作物,无公害栽培

参考文献

[1]蔺爱丽.论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措施[J].农家科技, 2014 (6) :102.

[2]韩孝顺, 杨国田, 付祖昌.农作物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5) :112, 114.

[3]梅雪峰.如何在栽培过程中提高农作物的无公害性[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22) :247.

[4]荀秀英.无公害防治技术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 2012 (3) :33.

农作物抗旱栽培技术要点 篇10

1最大程度利用水资源,改进农作物灌溉方式

灌溉是农作物耕种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作为解决干旱问题,提高农作物抗旱栽培技术的基础, 农作物灌溉方式的改进, 对农业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非常重要。 在抗旱栽培过程中, 微灌技术作为行之有效的节水灌溉措施,不仅可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 为保证农作物高产优质提供最适生长的土壤湿度, 而且还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利用水资源。

微灌是指利用专门设备, 将有压水流变成细小的水流或水滴, 湿润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灌水方法, 主要包括滴灌、微喷灌、渗灌等。 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流量小,每次灌水时间较长,是作物都能获得相同的水量,灌水均匀度较高;2需要的工作水压低,一般只有普通灌溉水压的1 /3~ 1 /4;3只灌溉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 属局部灌溉类型,节省大量灌溉水;4地表不产生积水和径流,不破坏土壤结构,土壤中的养分不易被淋溶流失。

以滴灌技术为例, 滴灌是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滴头、 孔口或滴灌带等灌水器将水一滴一滴地, 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附近土壤中的灌水形式。 作为迄今为止干旱缺水地区最有效的节水灌溉方式之一, 水的利用率可达95%。滴灌一般3次为1个漫灌周期,每次滴水量最好为90 m3/hm2, 可以节约水资源约750~900 m3/hm2。

2应用化学药剂,提高农作物抗旱能力

2.1种子处理

播种之前对种子采用一些化学制剂进行浸泡等处理, 不仅能够提高作物的出苗率, 还对幼苗的成活率和产量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 此外,采用种子试水的锻炼方法也能够有效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 种子在播种之前可以选用循环干湿法进行处理, 使种子不断地浸湿、风干、再浸湿、再风干,经过这一过程后, 种子自身能够不断接受到干旱训练, 从而对于干旱条件产生一定的抵抗能力, 适应适当的干旱条件。 以玉米种植为例,种子先在20℃ 的水里浸泡一定时间, 再经过循环干湿法锻炼后进行培育, 长出的幼苗更加健硕, 植物本身的含水量也大大增加,产量可提高1 0%左右。

2.2土壤处理

使用一定量的化学药品( 如抗旱剂) , 应用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以改变土壤属性, 有利于高农作物抗旱能力的适度提高。 此外,部分化学制剂( 如保水剂) 可减缓土壤内部水分蒸发速度,降低作物蒸腾作用,以防止水分的流失, 有利于农作物发达根系的培育,并最终实现作物抗旱性的提高。

3科学合理使用化肥,提高作物抗旱性

通常来说, 相比于普通条件下的农作物而言, 在干旱环境下的农作物根系较为发达, 其根茎在土壤中的深度较深,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在对其施肥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施肥的深度, 一般选择在20 cm左右的土层进行。 这样不仅有利于水分以及营养的充分吸收, 还能促进农作物根系的发育成长,以保证水分及养分的供给。 若是施肥的土层过深, 溶解化肥所需要的水分则较多,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特别在干旱地区, 浪费则更为严重,;而在土层较浅的地方进行施肥的话,则不利于根系对养分的充分吸收。 此外, 集中施肥也能够保证作物根系周围养分的浓度, 使作物根系有足够的养分供给,进一步促进根系的发育,最终能提高作物的抗旱生长能力。

此外,合理施肥、肥水结合是解决干旱环境中施肥难题的最佳途径,可提高肥效。以水稻为例,有时要看苗施肥,有时要氮磷钾肥结合施用,同时提倡使用高含量水溶肥, 随水冲施或浇施,也可撒施后立即灌水。

4积极治理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

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生长的农作物极易受到病虫害威胁,近年来,飞蛾、 蚜虫、壳虫等害虫的危害愈发严重。 病虫害的发生加速了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严重阻碍了农作物生长,此外,还要注重病虫害的发生所引发的水分失调等相关问题,如蔬菜白粉病,水稻青立枯病等要高度重视并积极预防,否则还会由于干旱日益严重而进一步加剧,进而导致危害的恶性循环。 因此, 在农作物种植和生长过程中, 要严格控制病虫害问题的发生, 加强预防力度, 对于这类问题最好提前介入进行考虑,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此外还要适时、合理地给农作物补充营养,增强作物抗旱能力,从而保证产量。

5选择抗旱品种进行种植

在干旱情况下, 采取抗旱性较好的品种,对农作物来说,不管是提高产量还是生存能力,都有较好的效果。 关于培育抗旱品种, 可以通过杂交或者是诱变的技术方式进行, 这样的植物具有很强的抗旱性,在旱地种植的话, 其产量相对来说较高, 适合在干旱的农耕区普及并大力推广, 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种植面积。 此外,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落叶果树的栽种面积, 这不仅有利于节约用水, 而且和其他产品相比而言,具有较好的抗旱性。

6改善育苗措施,优化农作物结构

1增加落叶果树面积, 减少常绿果树面积,可有效减少用水量; 2加大水改旱的力度,近年来玉米- 蔬菜、玉米- 大蒜模式的效益已超过水稻- 油菜效益,并能有效的减少用水量;3采用生育期适中,根系发达的抗旱品种, 可有效提升产量。 以水稻为例,全面实施旱育秧和精确定量栽培, 旱式育秧不仅用水少、省工、方便管理,而且秧苗壮,产量高;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中水的运筹是一项节水措施, 即苗期浅水灌溉、 够苗干水晒田、 拔节期干干湿湿。 运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可增产1 500~2 250 kg/hm2。

7结语

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 篇11

关键词:高产栽培;田间管理;花生栽培;种子处理;整地;收获;花生

中图分类号:S5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110-1

花生是一种喜温的豆科作物,是一种营养丰富,味美可口的食品。花生適应性强,有较强的耐旱、耐瘠薄的沙土地上种植花生可比种其他作物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在我县种植花生,正常年份公顷产量达5000~8000斤。前几年花生的市场收购价每斤2元左右,今年高达3元左右。这样1公顷产值15000~24000元,去掉种子、化肥、机耕等费用近4000元,公顷纯收入11000~20000元。它具体栽培措施如下:

1 选种与种子处理

在我县适合进行大面积种植花生的主要推广品种有四粒红、白沙285、中四粒等。

1.1 晒种

花生种植前为了提高发芽率,可以进行带壳晒果,这样的目的一是进行杀菌消毒,二是可以促进花生的生理后熟。具体做法是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利用太阳光将花生摊开5~6公分厚,在晒的时候要注意经常翻动,以便于使花生能够晒得均匀,经过晒种1~2天就可以进行手工去壳工作,然后再进行播种。

1.2 播种前对花生进行拌种或种子包衣

播前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20克(4两),通过对水6斤以后,再进行拌种30斤,在充分进行晾干后可以播种,这样做的效果是能够防治花生根腐病的发生以及对于茎腐病的防治也十分有效,同时对于线虫病和青枯病也有较好的防效效果。

2 花生播种前的地块选择与整地

在我县种植的花生多数喜肥,因此种植要充分选择那些土层深厚、立地条件好、土壤肥沃,地势平整,而且一般地说能够保水保肥的砂壤土进行种植,注意不要选择低洼易涝地和盐碱地,以及风剥地或者土壤粘重的地块。注意,花生喜欢生茬,不宜重茬和迎茬。因此种植的前茬最好以玉米为宜,不宜选择在甜菜、向日葵等地进行种植,也不宜与豆科作物连接作。

花生是地上开花,形成果针后钻到地里结果的经济作物。种花生的地块要深翻,翻后镇压1~2遍。整地要求深、平、细、碎、净。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灌水,然后把农肥、化肥混合施入垄沟,起垄镇压,以备适时播种。

3 科学施肥

花生比较耐瘠薄,施肥应以基肥为主,每公顷施农家肥30吨;化肥应以磷肥为主,每公顷施入300~400斤磷酸二铵。瘠薄地种花生,每公顷增施200~300斤尿素。深施肥则可以进行每公顷施用尿素200~300斤。磷酸二铵300~400斤、硫酸钾100~150斤。

4 加强对于花生的田间管理

4.1 中耕除草

苗齐后立即结合中耕头遍进行清棵,用锄头把花生幼苗基部周围的土扒开,使两片子叶和胚芽露出土外,很快接受阳光,促进幼苗健壮而获得高产。清棵的主要作用是“解放”了第一对侧枝。增产达8%~18%。中耕时用小铧深趟,破除土壤板结,促进根系下扎。清棵15~20天以后,在果针入土前或刚入土时,中耕第二遍,浅锄,用大铧浅趟,使花生基部少埋土,以保蹲苗环境;开花45天左右,株高40~45公分喷10万分之5多效唑。封垄前,中耕第三遍,要求深锄、细锄,不要松动入土果针和碰伤结果枝,为最后培土、迎针打下基础。培土要求:穿土不伤针,培土不压蔓,要清除田间大草。

4.2 病虫害防治

(1)花生幼苗期,用98%天达恶霉灵3000倍液,蚜虱速克1500倍液,“富尔655”800~1000倍液,混合喷雾,防治花生苗期枯萎病和蚜虫效果良好,并可兼防花生病毒病。花生立枯病和纹枯病的防治:花生立枯病主要发生在苗期,纹枯病主要发生在成株期,苗期荚染病,腐烂不能出土,根须和茎基部染病,形成黄褐色凹陷斑,严重整株枯死。病原,立枯丝核菌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病残体或土麦越冬。防治方法:一是避免连作。二是搞好排灌系统,降低田间湿度。三是合理密植,增施磷、钾。四是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3%井冈霉素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隔10~15天喷一次,连防2~3次。(2)开花下针期用70%代森锰锌,10吡虫啉粉剂,20%杀铃脲和“富尔655”800~1000倍液混合液喷雾,可以有效地控制花生出现网斑病,对于花生出现的蚜虫危害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这样的防治以后可以确保花生开花结果,还可以使花生植株健壮不徒长。(3)结荚期,这个时期是决定花生荚果数量和果实饱满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可以用50%的多菌灵溶液进行防治,还可以使用“富尔655”800~1000倍混合液进行喷雾防治,连续喷施2次效果显著,一般而言可以间隔10或15天进行一次,这样能够有效控制花生产生叶斑病对于花生的危害而影响产量,为多产饱果打下基础。(4)饱果成熟期,及时喷施“富尔655”800~1000倍液,保根保叶,延长叶片功能期,多产饱果,增加产量,提高品质。花生根腐病防治:花生根腐病俗称“鼠尾”、“烂根”各生育期均可发病。造成花生不良,叶片变黄开花结果少,并且多为秕果。真菌性病害,病菌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防治方法:一是轮作,轻病田隔年轮作,重病田轮作3~5年。二是深耕改土,增施腐熟的有机肥。三是严格选种淘汰病、弱种子。四是药剂拌种,用种子量10%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发病时用根腐灵300倍液喷洒或灌溉,并进行防早衰促早熟措施。

5 适时收获

过早收获果不成熟,过晚收获易在秧上发芽,一般在9月20日初霜到来时及时收获,收获过早或过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量和影响花生的品质,从而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收入。

农作物种子贮藏管理技术研究 篇12

关键词:农作物种子,贮藏,管理技术

1 农作物种子贮藏的重要性

谈及农作物种子贮藏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 从小了说, 如果农作物种子贮藏不善或者管理疏漏, 会给种子公司及相关单位、农民个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从大的方面说, 如果农作物种子贮藏不善或者管理疏漏, 会影响农民1a的收成、阻碍农业正常生产和发展, 严重的时候会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

2 农作物种子贮藏管理的原则

做好农作物种子的贮藏管理, 就要制定出相关的贮藏管理制度, 形成相关的贮藏管理工作机制, 经过多方的论证和调研, 再结合多年来从事种子管理的工作经验, 笔者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点, 认为农作物种子贮藏管理工作必须要坚持以下3项原则。

2.1 严格的原则

在农作物种子的贮藏管理技术上, “严格”是首位的。无论是在工作制度的遵守上, 还是在工作机制的执行上, 都要立足于一个“严”字, 这样才能确保在贮藏管理的过程中没有疏漏、不出纰漏。

2.2 科学的原则

在农作物种子的贮藏管理技术上, 必须从“科学”的角度出发, 充分保证农作物种子贮藏管理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实用性;必须从“科学”的角度出发, 种子在高新技术及设施的保护下, 确保优质。科学也包括科学创新, 即在农作物种子贮藏管理工作中的科研创新。

2.3 负责的原则

在农作物种子的贮藏管理技术上, “负责”的原则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 包括农作物种子贮藏的直接管理者, 也包括农作物种子贮藏的间接管理者和领导者, 并且也涵盖管理这些人员的监督者, 都要真正地负起责任来, 才能确保农民及其他播种者用上放心的种子。

3 农作物种子贮藏管理技术应用要点

在农作物种子贮藏管理工作中, 有其独特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技术, 并且要把握好几个重要的贮藏和管理环节, 即几个应用要点, 才能确保农作物种子贮藏管理工作的成功。

3.1 把好种子进货关, 确保进场质量

农作物种子的进货是种子进库和实现贮藏管理的初始环节, 虽然是初始环节, 但是却是不容忽略的, 原因是这一关口直接决定着以后贮藏工作的成败与否。可以想象, 如果入库的农作物种子质量有问题, 那么即便是再先进的技术、再精心的管理也会成为一纸空文。反之, 如果有高质量的农作物种子进场, 那么就会给后续的贮藏管理工作铺平道路, 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 农作物种子的进货关一定要严把、把好, 确保优质、放心的种子入库进场。

3.2 把握种子贮藏关, 确保万无一失

在种子贮藏的工作中, 先进有效的贮藏技术、优质坚固的库房、科学合理的设施、相对适宜的温度、高度负责的人员等, 每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 并且还要做到以下3点:

3.2.1 防潮防霉

做好农作物种子贮藏仓库的温度管理, 一般要保持20℃左右, 不冷不热的适中温度, 防止温度过低导致库房出现潮湿, 也防止库房出现渗水、入水等事件发生。一句话, 就是要高效地防止潮湿, 更要防止因为潮湿而产生农作物种子的霉变。

3.2.2 防火防盗

防火和防盗是2个管理层面。防火方面, 要按标准添置各种防火设施和设备, 并且要在农作物种子仓库的周围开辟出相关的防火通道, 确保一有突发就及时救助救援, 做到严格有效地预防火灾。防盗方面, 要加强农作物种子仓库的安保力量, 强化仓库的防盗设施, 设置警报装置, 确保通讯畅通, 一旦出现盗窃事件, 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加以防范;应急预案方面, 一定要在防火防盗工作中, 制定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防火及防盗应急预案, 让“天天防火、日日防盗”的工作意识和工作机制真正地执行下去。

3.2.3 防鼠防虫

在防鼠和防虫工作中, 可能要使用一些灭鼠和杀虫的药物药剂。在使用药剂前, 必须要经过专家的反复论证和检验, 确保对农作物种子没有伤害、没毒副作用的前提下, 才可以使用。还要注重防鼠和防虫技术的更新, 因为鼠虫灾害也经常会有新情况、新变化, 需要不断更新技术去应对, 这时就需要贮藏管理技术人员, 不断更新理念、更新技术。

3.3 把好种子出货关, 确保货真价实

完成较长周期的种子贮藏和保管后, 面临的将是大批量的出库和出仓, 即到了农民和其他播种者的播种时节, 这也是农作物种子贮藏管理者们的收获和庆功时节。在出库的时候, 也不能掉以轻心, 而是要严把质量, 把质量过关和放心的种子交到农作物种子经销者和农民手中。

4 总结

在农作物种子贮藏工作中, 技术、设施、管理、态度责任以及方方面面的因素, 都是决定农作物种子质量的关键性因素, 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池、一点一滴的疏漏。可以预见, 在未来的农作物种子贮藏和管理工作中, 在贮藏技术上将更加先进和科学规范, 在贮藏管理上将更加严格和系统标准, 并且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去探研、努力, 从而推动农作物种子贮藏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孙伟波.试论农作物种子贮藏管理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 2010 (10) .

上一篇: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下一篇:链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