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种业

2024-08-13

农作物种业(共9篇)

农作物种业 篇1

《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

发展目标:到2015年,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基本完成与其所办种子企业“事企脱钩”;以西北、西南、海南为重点,初步建成国家级主要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基地。

科研目标和重点:以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等5种主要粮食作物和蔬菜、棉花、油菜、花生、甘蔗、苹果、柑橘、梨、茶树、麻类、蚕桑、花卉、香蕉、烤烟、天然橡胶等15种重要经济作物为重点;坚持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培育适宜不同生态区域和市场需求的农作物新品种;开展种子(苗)生产轻简化、机械化、工厂化以及加工贮藏、质量检测、高产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控、品质测试等相关技术研究,实现良种良法配套。

2011年4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下简称为《意见》),为贯彻落实《意见》要求,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下简称为《规划》),并于2012年12月26日以国务院办公厅文件正式印发。这个《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现代种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

五大主要内容:

一、深入分析了现代种业发展面临的紧迫形势。

《规划》全面总结了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主要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视角,深入分析了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的紧迫形势。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阶段,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对种业发展的要求明显提高;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农作物种业国际竞争异常激烈。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没有现代种业就没有现代农业。未来几年是我国现代种业发展难得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只有牢牢把握我国种业发展的控制权,才能牢牢把握我国农业发展的主动权。

二、全面细化了《意见》提出的目标。

《规划》明确了种业发展的时间表。将《意见》确定的现代种业发展目标,分为2015年和2020年两个阶段。到2015年,基本实现“两分离”,即引导和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其所办种子企业“事企脱钩”;初步建成国家级主要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前50强种子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到2020年,建立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实现“四个提高”,即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由目前的96%提高到97%以上,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由目前的43%提高到50%以上,商品化供种率由目前的65%提高到80%以上,前50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以上。

三、分作物提出种业科研目标和重点。

《规划》明确了20种主要作物种业科研目标和重点,既包括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等5种主要粮食作物,也包括蔬菜、棉花等15种重要经济作物,确保了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协调性。同时,要求各个作物种业开展种质资源搜集、保存、评价和利用,挖掘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功能基因,培育突破性优良品种,开展种子生产、加工、检测等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升种业科研的发展水平。

四、分区域科学布局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

基地布局坚持“优势区域、企业主体、规模建设、提升能力”的原则,明确了基地类型、区域范围和建设内容。从类型上看,既规划建设主要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同时兼顾重要经济作物种子基地建设。从区域范围上看,既着力加强国家级种子基地建设,同时兼顾区域级、县(场)级基地建设,确保种子生产供应总量和结构平衡。

五、全面统筹各类种业发展项目。

现代种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环节、多主体、多部门。《规划》重大工程部分,围绕落实重点任务,全面统筹重点项目,形成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商业化育种、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种业监管能力提升四大工程,构建了加快提升种业科技创新、供种保障、企业竞争和市场监管“四大能力”的政策支持体系。

四大主要措施

一、强化合力推动。

农业部将会同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合力推进《规划》落实,围绕《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调整和优化种业资源,力争实现各有关部门“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全面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中央和地方形成合力,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结合当地的实际和特点,将《规划》要求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大种业投入。

加大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提高种质资源保存和评价能力水平;加大企业商业化育种体系投入,支持建设育种研发中心、测试体系;加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投入,提高基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加大种子管理能力投入,完善农作物品种试验体系、新品种引进示范体系、种子检测体系。

三、支持企业发展。

深入推进科企合作,加快提升企业科研育种能力。利用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落实各项金融、税收、保险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政策,建立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四、强化种子管理。

加强种子相关法律法规的制修订,完善现有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国家、省、市、县四级种子管理体系建设,强化种子管理职能。加强跨部门跨区域协作监管机制,开展打假护权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制种基地整治,开展种子门店清查,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服务、维权和自律作用,推动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树立行业典范。

农作物种业 篇2

发布一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年前,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将农作物种业提升到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的高度,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和部署。在8号文件发布一周年之际,我们邀请大家来,畅谈种业发展形势,交流经验,研究下一步工作措施。刚才,大家谈得都很好,很受启发。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深化对国务院《意见》重要意义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种业是农业的先导产业,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去年国务院出台的8号文件是一个历史性文件,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工作会议是一个历史性会议,在种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一,8号文件顺应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推进“三化”同步的历史新阶段,在耕地和水资源约束加剧、异常气候和病虫灾害频发、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等条件下,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现代农业任务艰巨。农业现代化首先要求种业现代化,迫切需要培育高产稳产、高抗广适、适合机械化的突破性大品种,迫切需要保障种子的数量和质量安全,迫切需要以现代技术武装种业,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只有种业强,才能农业强。

第二,8号文件顺应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战略部署。农业的根

本出路在科技。种业作为农业科技应用最集中的产业,是农业科技的核心领域和战略高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科教兴农,良种先行。明确指出要支持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育种平台,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共享;加强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

第三,8号文件顺应了现代种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种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意见》在总结国内外种业发展规律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明确了企业是种业发展的主体,首次提出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首次明确了种业科研分工;强调公益性科研单位重点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要求与商业化育种分离,与所办的种子企业脱钩。这体现了深化种业改革的内在要求,也完全符合现代种业发展的方向。

第四,8号文件顺应了种业国际竞争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种业正在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必须积极主动应对国际竞争,打一场有准备的“硬仗”。要加快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推进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尽快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打造一批现代种业集团,切实增强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是建设现代种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国务院《意见》的出台,不仅对发展我国现代种业、建设种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改变世界种业格局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大气候初步形成一年来,有关部委认真落实国务院部署,细化、实化配套政策措施,地方党委政府以及业界积极响应,23个省(区、市)出台了具体落实意见,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成效显著。第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央和多数地方财政设立了种业发展基金或专项资金,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免征所得税等政策。发展改革、科技等部门在自主创新和基础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支持企业生物育种能力建设和产业化。金融机构加大对种业的信贷支持。农业部颁布了新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提高了企业准入门槛;编制了《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种业管理力度显著加强。第二,机制创新取得进展。各地积极推动科企合作,促进商业化育种资源向企业转移,探索商业化育种新机制。辽宁、安徽等地出台了配套政策,鼓励科研人员采取停薪留职、保留身份、技术入股等方式,进入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农业部通过创新项目管理、品种管理、品种权转让等机制,促进科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第三,企业信心显著增强。在《意见》引导和政策扶持下,种子企业科技投入明显加大,重组步伐明显加快,基地建设明显加强。中国种子集团、大北农集团、隆平高科、德农种业、荃银种业等龙头企业每年投入几千万甚至上亿元资金,开展商业化育种和生物技术研发,着力优化企业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前不久,我到北京一家种子企业调研,看到企业的干劲很足,对未来的发展站位高、想得远,在育种研发、生物技术等方面有了很大进展,令人振奋,看到了中国种业的希望。

第四,市场环境逐步优化。农业部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在全国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退出了一批不适宜种植的品种,清理了一批不合格企业,查处了一批违法案件,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为种业做大做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第五,社会氛围日渐浓厚。国内各主流媒体对种业高度关注,主动宣传报道,各界对推进种业发展形成广泛共识,社会反响强烈,为种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今年农业部在全国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为种子企业发展提供了大舞台。

总体看,推进种业发展的“大气候”初步形成,种业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但还要看到,发展现代种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还有一些难点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要进一步深化对种业科研体制改革的认识,相关政策要配套到位;创新资源要继续向企业转移,切实扶持种子企业做大做强;种子基地要加快建设,确保供种数量和质量安全;种子市场监管要进一步加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科学务实高效推进我国现代种业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项艰巨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国务院的总体部署,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第一,继续推动相关政策措施出台和落实。《意见》提出的政策措施有30多项,有些已经明确,但大多数还在研究制定中,许多地方的实施意见还有待细化实化,要抓紧推动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争取尽快出

台。要加大对科研单位基础研究、企业商业化育种、种子基地建设、种子管理体系的投入,推动制种保险、种子储备等政策落实。第二,扎实推进种业科研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8号文件讲得很明确,公益性科研单位重点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商业化育种逐步转向企业。这个改革方向不能动摇,首先要统一认识,坚定推进科研单位与商业化育种、与所办种子企业“两分离”,以此推动科研单位加强基础性研究、企业加强商业化研发“两加强”。通过项目引导、品种管理、成果评价和转化等方面创新机制,搭建合作平台,促进科研单位与企业、基础性研究与商业化研发“两合作”,鼓励商业化科研资源和人才向企业流动,强化产学研结合。

第三,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种子企业是种业的主体,只有做强企业才能做强种业。政府搭平台,干事靠企业。要通过实施种业发展基金、生物育种、行业科技等项目,推进企业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尽快开辟品种审定“绿色通道”,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行为,调动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加快企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和优秀企业家的培养。企业要有志气、有信心,要有争当世界种业前十强、甚至前五强的勇气和魄力。

第四,加快推动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要进一步完善《种子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年)》,特别是抓紧研究制定甘肃杂交玉米制种、四川杂交水稻制种、海南南繁育制种三大种子基地建设规划。会同发展改革委尽快启动相关项目基地建设,加快提升种子生产设施化水平,逐步实现种子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

第五,进一步加大种子市场监管力度。要加强品种管理,健全部省两级审定协调机制,统筹品种审定与新品种保护,加大品种退出力度。继续组织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专项行动,加强部门协调,前移监管关口、下沉管理重心、实行打扶结合等工作机制,加大种子打假力度,确保生产用种质量。加强种子信息调度和市场监测,搞好供种余缺调剂,保证生产供种安全。

同志们,建设现代种业强国,需要各部门、各地区和种业界的共同努力,我们要科学组织谋划,务实高效推进,致力新发展,谋求新突破,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农作物种业 篇3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构建野五大体系冶

加快推进我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2015年,我省农作物种业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着力构建五大体系,加快培育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农作物种业,进一步增强我省现代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确保农业生产供种安全、种子质量安全、品种种植安全和种子产业安全,切实推进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新型现代种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我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

着力构建“五大”体系:一是科技创新体系。以省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开展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技术等基础性、公益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性研究,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起基础性研究以科研教学单位为主体、商业化育种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科研新体制。二是产业推进体系。进一步推进种子企业兼并重组,重点支持吉林省平安种业、吉农高新和吉东种业等大型“育繁推一体化”骨干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打造我省现代农作物种业“航母”。三是资金投入保障体系。通过整合现有专项资金设立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救灾备荒种子储备补贴、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种业,支持种子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入股等方式,集聚资本,增强实力,扩大经营。目前,吉林平安种业正在谋划上市融资。四是人才支撑体系。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培养建立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科研拔尖和管理精英的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的种业人才培养基地,建立科研人员有效流动机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科技资源合理流动。五是监督管理体系。加强省市县三级管理体系建设,注重种子管理队伍建设和人员培养,建立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公正、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队伍,为净化种子市场秩序,保障种子质量和生产用种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面提升野五个能力冶

为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增添新动力

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种子是不可替代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最重要的载体。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是要看农业科技,农业科技关键是看种业。 2015年,我省立足做大做强种业,从支撑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出发,着力提升“五个能力”。

(一)种子保障能力。一是种子生产能力。建立了省内和省外长期稳定的种子基地40万亩以上,年生产加工能力达到3亿多斤,保证了农业生产用种需要。二是种子贮备能力。建立了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年储备种子240万公斤,落实种子贮备经费340万元,提升了农业救灾备荒种子供应能力和市场调控能力,保证了用种安全。三是种子供给能力。按照“实行政企脱钩、健全管理机构、推进产业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种子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注册3000万元以上种子企业已达76家,注册亿元以上、农业部发放许可证的企业4家,进入全国信誉骨干企业50强的企业有2家。全省种子企业资产总额达101亿元,年销售额达40多亿元。目前我省种子企业不仅可以为省内提供良种,还可以为省外供种1亿斤以上。

(二)品种管理能力。一是开辟了品种审定绿色通道。为我省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开辟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加快品种选育和推广步伐。二是完善试验管理办法,不断提高品种审定的科学性和公正性。2014年共审定(登记)19种作物128个新品种,全省应用自育玉米种子已达到45%以上。三是在全国率先建立品种退出机制。目前我省已分9批次累计退出品种780个主要农作物品种,品种退出数量占审定数量52.3%。

(三)市场监管能力。坚持“属地监管、主体责任、检打联动、部门协同、标本兼治”原则,全面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行为,进一步净化全省种子市场,有效规范了种子生产经营行为,保护了农民利益。据统计,2015年共检查种子市场3121个次,种子企业438个次,种子门店19271个次,取缔无证经营种子业户42家,查处案件143起,涉案金额330.76万元,没收种子10.531万公斤。

(四)质量检测能力。通过项目建设,全省已经建立了以省(部级)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为龙头,市级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分中心为纽带,县级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为基础的三级检测服务网络。年均检测种子样品能力达到15000余份,代表种子数量0.75亿公斤,有效地监测了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劣种下地。

(五)品种推广能力。通过广泛布局示范展示点,扩大品种试验容量,加大品种筛选和示范展示力度,加快了新品种推广步伐。全省自育品种市场占有率比上年提升了10个百分点。今年全省玉米、水稻、大豆、高粱参试品种达1435个,比2014年增加了19.3%,并在全省63个新品种示范展示点共展示名优农作物品种近300个。endprint

创新野五种机制冶

助推我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省种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培育和推广了一大批优良品种,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作用十分明显。但必须看到,我省种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整体水平还不高,种子企业的科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比较弱,种业还不能充分发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因此,我省必须全面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加快健全种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筑牢种业发展根基,助推种业快速发展。

(一)创新品种审定机制。一是出台了新的《吉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试验管理办法。二是科学确立品种评价指标,进一步完善品种试验标准。三是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实现了统一编码和种子包衣、统一DNA指纹检测、统一人工接种抗病虫害鉴定、统一田间鉴评、统一收获测产、统一品质检测“六个统一”。四是建立审定品种退出机制。五是开辟品种审定绿色通道。

(二)创新市场监管机制。一是建立种子产销省际联合执法机制,率先在全国实行“跨省联检”机制。二是建立入户倒查机制。三是建立品种信息公示机制。四是建立种子管理基础工作规范机制,在全省实行了“五统一”的工作模式。

(三)创新基地建设机制。按照“优势区域、企业主体、规模建设、提升能力”的原则,积极引导种子企业通过土地流转、长期租用等方式建立相对集中、长期稳定、具有一定规模的种子生产基地,提高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水平。我省在新疆、甘肃等地建立长期稳定良种繁育基地25万亩。同时,加强海南南繁基地建设,缩短杂交种子繁育周期,加快良种繁育步伐。

(四)创新质量全程监管机制。一是开展种子田苗期、花期质量检验。二是开展冬季入库种子质量企业检查。三是开展春季种子质量市场抽检。四是开展种子质量海南种植鉴定。五是健全种子监督检验网络。

(五)创新种业发展扶持机制。设立种业发展基金,全力扶持种业发展。2013年我省在全国率先设立5000万元的种业基金,加大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投入。2014年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专项资金正式列入省级粮食生产发展专项资金,率先研究利用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专项资金,与建行、基金公司按照比例,扩大资金规模,通过市场化运作,以股权或债权投资形式,建立吉林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将资金滚动使用,支持、促进种业发展壮大。

种子行业执法频出新招

野跨省联检冶又成全国新亮点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步伐不断加快,种子监管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监管要求越来越高,监管难度越来越大,监管责任越来越重。多年来,我省种子执法工作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先后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品种退出、入户倒查、执法信息公开等机制。这些创新性的工作,为全国种子执法工作开创了先河、积累经验,多次受到农业部领导的表扬。

丹玉种业主推农作物品种介绍 篇4

第一类:稀植广适、优质抗病类型

1.丹玉405号:适合精量播种, 苗势强, 果穗粗大均匀, 封顶好, 不秃尖, 不空秆, 米质优。抗性好, 活秆成熟, 抗玉米叶斑病、粗缩病, 抗玉米螟和黏虫, 秸秆可做青贮饲料。

株高285厘米, 穗位121厘米, 穗长25厘米, 穗行数18~20行, 穗轴粉色, 亩保苗2600~3000株, 近几年在辽南、沿海地区表现特别突出。肥水条件好的地块亩产能达1000公斤以上。适宜在大连、锦州、沈阳、朝阳、丹东、铁岭、鞍山、葫芦岛等晚熟玉米区种植。

2.丹玉402号:苗势强, 果穗粗大均匀, 封顶好。抗玉米叶斑病、粗缩病、抗玉米螟和黏虫, 根系健壮, 气生根多, 抗倒伏, 活秆成熟, 秸秆可做青贮饲料。穗轴红色, 籽粒马齿型。亩保苗2800~3200株, 适合精量播种。近几年在大连等沿海地区表现优秀。

3.丹玉206号:综合抗性好, 抗倒伏, 不空秆, 丰产性好, 果穗锥型, 穗行数16~22行, 穗轴红色, 适宜在辽宁沈阳、丹东、锦州、鞍山、大连、葫芦岛等极晚熟玉米区种植。亩保苗2500~2800株。

4.丹玉103号:综合抗性好, 果穗均匀, 轴细、粒深、米质好。穗轴红色, 籽粒半马齿型, 出籽率83.8%, 亩保苗2800~3300株。

5.丹玉86号 (国审) :适合精量播种, 苗势强, 丰产稳产, 米质好, 抗粗缩病, 抗锈病、耐旱、抗倒伏, 适应范围广, 是山东省胶东地区主栽品种。穗轴粉色, 籽粒马齿型, 亩保苗3300株左右。

6.丹科2151 (国审) :综合抗性好, 果穗封顶性好, 无秃尖。生育期128天, 夏播生育期98天, 春播亩保苗3000株, 夏播亩保苗3500株。

7.丹玉69号 (国审) :高产稳产, 米质好, 适应范围广, 穗轴粉色, 粒型半马齿型, 百粒重42.5克, 亩保苗2800~3000株。

第二类:耐密高产、适应性广类型

1.丹玉336:2015年通过辽宁省审定。株形紧凑, 耐密植, 苗势强, 封顶性好不秃尖, 有美国杂交种血缘, 抗大斑病灰斑病等叶部病害。角质粮, 脱水快, 结实性好, 品质优良, 适应范围广。不挑地, 平肥地、坡岗地、涝洼地都能种。凡是种植郑单958、先玉335的地区都适合种植。亩保苗4000~4500株 (辽东及辽南地区3800株左右) 。

2012年国家“863”项目联合测试山西太原点, 平均亩产1050.59公斤, 比对照先玉335最高值增产25.66%, 位居44个组合的第一位。2013年国家西北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量1028公斤/亩, 郑单958增产8%。

2.丹玉305号:抗倒伏, 综合抗性好, 苗势强, 封顶好, 米质优, 活秆成熟, 含有热带抗病血缘, 抗多种病害、抗玉米螟。适合精量播种。穗轴红色, 籽粒马齿型, 百粒重约39.6克。亩保苗4000株。适宜在辽宁东部、西部、中部、南部晚熟玉米区种植。平肥地、坡岗地、涝洼地都能种。

3.丹玉508号:中晚熟品种, 抗倒伏, 综合抗性好, 穗匀, 米质优, 活秆成熟, 耐密植。适合精量播种, 株型紧凑, 穗轴粉色, 籽粒黄色、半马齿型, 百粒重约39.3克, 亩保苗3500~4000株。适宜在辽宁海城以西、锦州、绥中、阜新、朝阳、丹东、沈阳北部地区种植。

4.丹玉801:活秆成熟:抗各种斑病, 青枯病, 抗倒、产量高、穗位整齐, 适宜机械化收获。亩保苗4000株。适宜在辽宁省内≥10℃活动积温在2800℃以上的玉米区种植。2012~2013年参加辽宁省玉米中晚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71.1公斤, 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4.3%。不挑地:平肥地、坡岗地、涝洼地都能种, 适宜密度每亩4000株。适合辽北、辽西、辽南等辽南大部分地区种植。

5.丹玉208:抗病、抗倒、产量高、不秃尖、米质好、耐密植。辽宁省春播生育期比对照郑单958早1天, 幼苗叶鞘紫色。株型紧凑, 果穗筒型, 穗长大约20.9厘米, 穗行数18~22行, 穗轴红色, 籽粒为马齿型, 百粒重约39.0克。适宜密度为3500~4000株/亩。适宜在辽宁省内≥10℃活动积温在2800℃以上的玉米区种植。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辽宁省玉米中晚熟组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765.4公斤, 比对照郑单958增产9.4%;201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732.5公斤, 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6%。

6.丹玉406号:苗势强, 轴细、粒深, 米质好, 脱水快, 好卖粮, 株高298厘米, 穗位123厘米, 穗长21.7厘米, 穗行数16~18行, 穗轴红色, 籽粒半马齿型, 百粒重40.0克。亩保苗3300~3500株。

7.丹玉606号 (国审) :幼苗苗势强, 轴细、粒深、米质好, 东北早熟区出苗至成熟128天, 比对照先玉335早1天。亩保苗3500~3800株。适宜在辽宁东部山区, 吉林通化市, 黑龙江第一积温带和内蒙古东部中熟区种植。

水稻品种

1.丹粳18:晚熟品种, 生育期163天, 株高111.6厘米, 株型适中, 分蘖力强, 紧穗型, 千粒重26.4克。行株距30×14厘米, 每穴3~4苗。米质较优, 抗穗颈瘟, 产量高。适宜在大连、丹东沿海稻区种植。

2.丹粳19:晚熟品种, 生育期167天, 株高107.2厘米, 株型紧凑, 分蘖力强, 散穗型, 穗长19.5厘米, 穗粒数133.1粒, 千粒重25.9克, 米质优, 抗穗颈瘟。适宜在辽宁大连、丹东沿海稻区种植。

3.丹粳668:生育期160天。株型紧凑, 分蘖力强, 米质优, 抗穗颈瘟, 产量高。抗条纹叶枯病, 抗稻曲病, 适宜在大连、丹东沿海稻区种植。

4.丹粳优8号 (杂交稻) :生育期162天。株型紧凑, 茎秆粗壮, 分蘖力强, 千粒重26.0克, 米质优, 适口性好, 产量高。抗穗颈瘟和条纹叶枯病, 适应性广。

5.丹粳17号:生育期164天。分蘖力较强, 千粒重28克, 国标1级优质米, 食味佳, 2011年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会, 获得三等奖。抗穗颈瘟, 抗条纹叶枯病, 抗稻曲病。

大豆品种

1.丹豆13号:2011年获丹东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生育期133天。有限结荚习性, 白花, 黄脐。平均株高80.5厘米, 完整粒率95.5%, 商品性好。百粒重20.4克, 综合鉴定为抗病型品种。一般亩产200公斤。

2.丹豆16:生育期130天, 有限结荚习性, 紫花, 黄脐, 灰毛。平均株高94.4厘米, 完整粒率93.3%。百粒重24.7克, 抗病型品种。双株留苗, 亩保苗8000~10000株。适宜辽宁的辽东、辽南及河北、云南等省部分地区种植。

3.丹豆598:生育期128天, 亚有限结荚习性, 紫花, 黄脐。平均株高100.5厘米, 完整粒率95.0%。百粒重19.7克, 抗性鉴定综合鉴定为抗病型品种。

农作物种业 篇5

1 我市农作物种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2000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实施与2006年国办40号文件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出台, 我市下辖的原有10家种子公司已全部与种子管理站脱离或注销, 农业种子种苗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为我市农村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 当前我市种业还存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全市种业代理商有100多家, 其中仅有市农科所抓住改革的大机遇, 成立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科技型企业—福建科力种业公司, 每年向市场供应杂交稻种子250万千克左右, 成为福建省最具潜力和影响力的种子企业之一。特别是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 加快现代种子种苗产业发展是提升我市现代农业水平的必然要求, 我们务必充分认识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切实增强种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开拓创新, 全力推进这项工作。

2 加快推进闽北种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2.1 加强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教学资源, 加大农作物种业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 为我市农作物种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如通过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农作物种业相关学科、重点实验室的联络, 建立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提升我市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质量。同时, 要完善商业化育种成果奖励机制, 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2.2 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

通过科学规划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 建立优势种子生产保护区, 实行严格保护, 如加强我市建阳、浦城等优势种子生产基地的规划建设与用地保护。鼓励种子企业采取与制种合作社联合协作等方式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 增强种子生产能力。

2.3 支持种子企业做优做强

通过优化我市种业资源配置, 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 并支持符合条件的种子企业上市融资 (如福建科力种业) , 推进种业名优名牌认证制度建设。适应国家种子企业市场准入的新要求, 加大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种子企业的扶持力度, 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 支持和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

2.4 加强农作物种业间合作交流

积极支持国内外优势种子企业开拓种业市场, 鼓励优势企业引进先进育种技术和优势种质资源, 并规范从事种质资源搜集、品种研发、种子生产、经营等行为, 协调做好企业的强强并购联营等种子企业安全审查工作, 并加强育种创新、品种引进和试验、种子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

2.5 强化种子市场监督管理

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 依法纠正和查处骗取审批、违法审批等行为。全面推进市、县级农业综合执法, 加强种子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和日常执法, 加大对种子基地和购销环节的管理力度, 严厉打击抢购套购、套牌侵权、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行为, 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2.6 完善种子储备调控制度

在现有省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基础上, 建立市、县二级种子储备体系。主要有杂交水稻种子及其亲本等农作物种子, 保障杂交种子供应和平抑市场价格;重点储备短生育期和大宗作物种子, 保障灾后恢复生产和市场调剂。种子储备任务可通过招投标方式落实, 重点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主动参与投标。

3 加快推进闽北种业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要健全种子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种子管理机构, 加强种子质量检验、新品种试验和信息服务网络三大技术体系建设, 保障种子管理工作经费, 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 确保各级农业部门及其种子管理机构有效履行职责。

农业部门应积极会同财政、银行、税务、质检等单位研究解决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一起制订我市种业发展的规划和方案。

3.2 要加大对企业育种投入

市、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 支持种子企业开展品种研发、繁育推广、市场网络、品牌培育、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对外交流, 加快推动种业建设。同时, 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种子种苗业的发展。择优支持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 使之做强做大。

3.3 要实施种子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农作物种业 篇6

1 优良品种在南阳市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证明, 优良品种能较充分地利用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中的有利因素, 抵抗和减轻其中的不利因素, 并有效解决生产上的一些特殊问题。因此, 良种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1 提高了产量

优良品种生产潜力较大, 每次品种更新都能使粮食单产提高10%~15%以上。以小麦生产为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南阳市小麦单产为50 kg/667 m2左右, 以后伴随着品种生产潜力的提高而逐步提高为70年代的150 kg/667 m2, 80年代的200~250 kg/667 m2, 90年代的300 kg/667 m2, 目前的单产已达到370 kg/667 m2。资料显示, 目前良种在全国农业生产中的贡献份额达到43%以上。而良种的增产潜力还远远没有完全释放, 南阳市小麦试验示范中600~700 kg/667 m2的品种大量涌现, 大田生产中500 kg/667 m2的地块随处可见。随着育种技术水平的提高, 今后还会有产量更高的品种不断出现, 良种的增产潜力仍然非常巨大。

1.2 改进了产品品质

优良品种对改进产品品质起了重要作用。建国以来, 南阳市小麦品质有了根本性的改善, 小麦籽粒中的蛋白质、赖氨酸、淀粉等主要物质含量及一次加工品质、二次加工品质明显提高, 目前可适应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需要, 能生产出面包粉、饺子粉、馒头粉、面条粉等专用面粉。

1.3 增强了抗逆性

随着育种技术的改进和提高, 新育成的品种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 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在不断增强。特别是南阳市作为盆地性气候, 对小麦品种的使用有很强的选择性, 20世纪80年代以前外地品种很少能打入南阳市, 现在育成的品种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和很强的适应性, 这些品种主导着南阳市骨干品种。

1.4 扩大了栽培区域

使用适应性广的作物新类型或品种, 可有效扩大作物的栽培区域, 增加产量。

2 南阳市农作物种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2.1 南阳市农作物科研育种现状

目前, 南阳市农作物科研育种以市农科院、内乡县农科所为主, 种子企业、民办科研机构为辅。2000年以来的13年里, 南阳市共有5家单位培育审定了5种作物22个品种, 其中包括小麦品种12个、棉花5个、玉米3个、油菜和花生各1个。具体如下:

小麦:宛麦369、宛麦16、宛麦18、宛麦19、宛麦20、内麦188、内麦988、豫麦70-36、内麦201、内麦203、邓麦996、先麦8号。

棉花:宛801-8、宛棉九号、宛棉十号、邓杂一号、豫杂棉二号。

玉米:群英八号、先玉338、宛玉868。

油菜:群英三号。

花生:宛花2号。

从总体来看, 南阳市近年来育种成绩较好, 涉及作物面较宽。特别是主要作物小麦的成绩尤为显著, 共有12个品种通过审定推广。根据近年参加区试品种的情况看, 未来几年, 还将有3个品种通过审定, 玉米、油菜和花生也都实现了零的突破, 为南阳市的农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此外, 育种工作也由单一科研单位培育, 发展到企业大规模地开展作物育种, 并且企业育成品种数量有迅猛增长的趋势。这一点正符合国家“商业育种逐步向企业转变”和“建立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应用技术办企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2.2 南阳市种子企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 南阳市共有注册资金500万元的种子企业5家, 注册资金100万元的种子企业38家, 规模较大的种子经销商100家, 个体种子经营门店3 000多家。原有市种子公司及13个县市区国有种子公司编制1 108人, 实有人数1 947人, 这些企业中有10家是在原国有种子公司基础上组建的, 存在着产权不明晰、政企不分的问题;在南阳市所有的种子企业中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仅有一家, 不具备与省内外大型种业竞争的能力。邓州市种子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历辉煌后, 经多年的困惑徘徊, 近年来努力探索, 建立了科研队伍, 自育品种, 在经营上放下架子与私营、个体种子企业同台竞争;借助农业建设项目改善基础设施, 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已成功培育出邓麦996、先麦8号、先麦10号、先玉338、邓杂1号等品种。但改制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与现代种业发展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距甚远。

2.3 种子市场宏观调控和监管能力现状

各级政府在良种推广中负有重要职责, 一是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 投入良种科研生产和推广;二是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包括品种安全、质量安全、数量安全。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加强种子市场监管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建设, 保证种子市场有序竞争、良性发展, 使良种在农业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品种安全上, 南阳市地处南北过渡地带, 对品种特征特性的要求不同于黄淮地区, 因此许多在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的品种, 在南阳市并不太适应, 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品种引进试验鉴定的工作力度, 而在这方面, 地方财政没有任何投入。南阳市农作物良种区试站每年都承担国家、省区试、示范和地方品种的试验, 小麦、玉米试验品种多达200个, 由于缺少经费, 试验仅靠租赁市良种场耕地小面积开展。

在质量安全方面, 县级种子管理机构检测手段落后, 缺乏必要的仪器设备;在种子数量安全方面, 市、县两级政府没有必要的调控手段, 种子的余缺全靠市场调剂, 南阳市玉米种植面积近53.36万hm2, 所用种子全靠外调, 一旦遇到特殊年份抗灾救灾, 政府将束手无策。而《种子法》规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种子储备制度没有得到落实, 凡此种种都给南阳市农业生产安全用种留下了隐患。

3 南阳市种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诸多历史原因, 南阳市种业发展明显滞后, 现状不容乐观。

3.1 育种单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一是经费、技术投入严重不足, 缺乏基础性研究, 科研条件较差, 育种原始创新水平较低, 开发新品种和承担风险能力普遍脆弱, 高新技术研究应用能力薄弱。二是科研与生产脱节, 大宗农作物的主推品种均靠引入和买断。南阳市农科院始建于1931年, 现有在职职工158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0人、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22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2000年以来共投入科研经费300多万元, 主持育成国审农作物品种4个、省审品种23个;获各级成果奖143项, 其中省部级成果三等奖16项, 没有国家和省级二等以上奖项, 与同级别的周口市农业科学院相差甚远。南阳市唯一的内乡县农科所多年来克服基础设施薄弱等重重困难, 先后培育出豫麦35 (内乡184) 、豫麦70 (内乡188, 含70-36) 、内农科201等, 其中豫麦70累计推广面积巨大, 但是人才、经费、场地远远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3.2 品种利用研究落后, 新品种推广慢

品种利用缺乏科学研究、科学布局, 重选育轻推广、重品种轻栽培, 以种业经营活动代替了品种的科学推广。在南阳市育成的品种中, 除豫麦35 (内乡184) 、豫麦70 (内乡188) 、豫麦70-36外, 其他品种推广面积都很小。究其原因, 一是南阳市科研育种单位的水平较低, 育出的品种科技含量低;二是南阳市自然条件较特殊, 这一区域缺乏有实力的科研单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 南阳市在品种利用、推广方面做得较好, 近年由于多种原因推广利用工作渐行薄弱, 致使品种利用难以改变多、乱、杂的被动局面, 常有优良品种种植在不适宜地区造成减产。

3.3 缺乏种业龙头企业

一是种子企业“多、小、弱”, 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低, 产业聚集度低, 资源配置不合理, 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全省注册资金在3 0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有5家, 其中1亿元以上的有3家。企业小而全, 难以实现规模经营, 缺乏育繁推一体化“航空母舰”企业引领南阳种业发展。二是种业体制改革滞后, 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建立, 种子企业缺乏研发能力、核心竞争力。根据国办发[2006]40号、豫政办[2007]29号文件要求,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通知》 (宛政办[2007]38号) , 截至目前, 全市14个国有种子公司进行了初步的改制, 解决了一部分人员的事业编制问题, 但实质上种子经营仍按过去的一套办法运营。新成立的种子公司是原国有种子公司的翻版, 延续了原公司长期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存模式, 基本上封闭式经营, 普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 观念落后、机制僵化, 依赖于政策扶持、政府保护, 不思进取。三是产学研脱节。由于体制原因, 多年以来, 产学研脱节一直制约着现代种业前进的步伐, 商业化育种体系尚未建立, 育种研发与种子生产、销售完全割裂开来, 科研单位主要从事科研育种, 种业公司则生产、销售种子, 农作物种业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机制尚未形成。四是农作物种子繁育基础薄弱。农作物种子繁育基地标准低, 抗灾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尚未建成集中稳固的繁育种子基地。

3.4 市场监管能力弱

对种子管理工作投入不足, 缺乏必要的种子市场管理、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品种试验示范等专项工作经费。品种试验鉴定和种子检验、检测技术手段落后, 个别地方种子市场监管不到位, 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时有发生, 损害了农民、品种权人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4 发展南阳市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对策和建议

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 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现代种业是技术密集、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从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历程看, 没有现代种业就没有现代农业。从中国尤其是南阳市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 良种的每一次突破都会带来一次农业生产飞跃。

今后一个时期, 南阳市种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是紧紧围绕提升种业科技创新、企业竞争、供种保障和市场监管“四大能力”, 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

4.1 加强农作物科研育种工作

南阳市地处北纬33°的南北过渡地带, 为特殊的盆地性气候, 特别是小麦品种必须有特殊的适应性。同时, 此区域没有大的科研院校, 而优良品种的选育必须在当地长期坚守与投入, 才能见到成效。按照自育和引进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两手抓”, 一手依靠南阳市农科院、内乡农科所等优势培育出本土的优良品种, 一手有选择性地引进外来品种。

4.2 加强品种适应性、安全性试验工作

目前, 育成品种的资源很多, 但由于南阳市特殊的自然生态条件, 大多数品种不一定适合种植, 因此必须加大对新品种的安全性、适应性试验、示范。建立不同地域、多点次、多形式的试验基地。

南阳市气候条件在全省、全国具有很强的特殊性, 在小麦品种审定上, 争取省里把权限下放。

4.3 加大良种推广力度

目前, 市场化的良种经营方式、多元化多样化的购种意愿、自由种植的耕作方式, 使良种推广更艰巨、复杂, 必须解放思想, 创新良种推广理念、推广方式和运作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农民用种、上下贯通、运转高效的供种体系。

4.3.1 搞好优良品种的宣传推介

在目前良种补贴不能以实物补贴的情况下, 只有加强示范宣传力度, 才能普及良种。要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及现代传媒手段, 宣传发布品种布局、主推品种, 并形成品种推介宣传发布制度。

4.3.2 做好良种示范工作

依靠种植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等,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分布广的新品种示范网络;定期组织基层干群、种子管理部门参加新品种示范观摩会议, 使广大干群能够及早认识、接收、推广新品种。

4.3.3 建全良种销售网络

在巩固原国有公司销售网络的同时, 把销售渠道延伸到村、组, 依靠网络优势, 推广新品种。

4.3.4 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建立良好的供种关系

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现代经营组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带动性, 政府、种子企业要与这些经营主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使其担当宣传农业政策, 推广良种、现代技术和联系农民的重任。

粮食高产创建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好抓手, 建议在南阳市粮食高产示范方内全部实施统一供种。

4.4 培育现代种业龙头企业

培育种业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种业的核心。2011年9月25日起施行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将杂交水稻和玉米种子的生产、经营企业注册资本从原来规定的500万元提高到3 000万元;将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子经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从原来的3 000万元提高到1亿元, 经营许可证由省农业部门审核资质, 农业部核发。这意味着注册资本无法达到要求的种子企业将在现有许可证到期后被强制性淘汰。与此同时, 对种业龙头企业的评定更为严格。可以预测, 今后若干年内, 预计超过九成的中小种子企业被淘汰, 我国种业市场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 南阳市必须抓住机遇、痛下决心、集中力量、重点扶持, 尽快培育若干现代型种子企业。

4.4.1 加快国有种子企业改制

总体目标是,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种业发展要求, 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分两步走:第一步, 改制邓州市先天下种业公司、金唐河种业公司两家国有企业。人员、资产是影响两家企业改制的关键。必须立足于种业大局, 立足于种业发展战略, 妥善解决好政企分开、人员分流难题, 建立新的股份制企业。必须由市、县政府具体运作。第二步, 引导其他国有企业改制。

4.4.2 加强扶持

在企业完全改制的基础上, 支持企业重点围绕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 加强基础设施、自有育种基地建设;加快育种创新、品种测试和试验、种子检验检测以及生产、加工、包装、检验、仓储、运输等设施建设;做好金融服务, 解决融资问题。同时, 扶持2~3家民营种业, 促进其快速膨胀, 做大做强。

4.4.3 吸引域外大型种业企业到南阳市兼并、重组

目前, 种子企业依靠自身经营发展困难重重, 很难成长壮大, 已经到了向外扩张、膨胀规模的新阶段。整合资源、建立大型种业集团, 是种子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要创造条件, 有选择地吸引域外大型种子企业到南阳市开展兼并重组中小型种子企业, 借助外力培育南阳市大型种子企业。

4.4.4 建立种子储备制度

《种子法》第七条规定, 国家建立种子贮备制度, 主要用于发生灾害时的生产需要, 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第六条规定, 省、省辖市人民政府分级建立种子贮备制度。贮备的种子主要用于发生灾害和余缺调剂时的生产需要, 保障农业、林业生产安全。种子贮备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给予适当补贴。根据南阳市实际, 重点建立玉米种子储备, 储备总量100万kg, 储备种子的贷款利息和管理费按2元/kg计算, 共需200万元, 由市政府承担。

4.4.5 加强种子管理工作

农作物种业 篇7

关键词: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措施要点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的出台,合阳县农作物种业取得长足发展,种子工作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种业发展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种子管理日益法制化,种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良种供应能力的显著提升和覆盖率的提高,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1 产业发展现状

1.1 总体情况

在基础设施方面,合阳县通过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建成高标准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 333.3 hm2,进一步提高了合阳县小麦良种繁育水平;在新品种推广方面,通过联系科研院所和知名种子企业,建立了“县有示范田、乡有展示方、村有示范户”的新品种三级示范展示网络,为新品种的宣传示范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质量检测方面,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实施,为保证种子质量和加强种子质量市场监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种子市场的多元化有序竞争,在提升良种供应能力的基础上为合阳县种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种子市场监管方面,通过15年的不断探索发展,建立了执法有机制、过程有监督、过错有追究、效能有评估、奖惩有措施等行政执法责任制度,种子执法已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农作物新优品种的推广步伐不断加快,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充分发挥了良种的增产、增效作用,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全县农业再上新台阶作出了突出贡献。

1.2 管理机构现状

合阳县种子工作管理站经合编发[1996]12号文件批准成立,隶属合阳县农业局,为全额副科级事业单位,是全省第一个实行事企分开的县级种子管理站,内设质检办公室、品管办公室、执法队、良种补贴办公室、财务室、行政办公室和信息宣传办公室7个队室。现有干部职工17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3人,助理农艺师4人,持证检验员5人,持证执法人员9人。

主要职责是:宣传贯彻实施种子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负责全县农作物种子市场检查、种子质量纠纷调解和违法案件查处;负责全县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审核和核发;负责全县种子资源和植物新品种保护,组织新品种试验、展示、示范、推广;负责全县种子质量监督的日常工作,组织实施种子质量事故的田间现场技术鉴定;负责全县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

合阳县种子工作管理站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提高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为目标,以开展农作物新优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为抓手,以监管种子市场、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为己任,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3 农作物种植及用种情况

合阳县地处渭北旱原东部,辖12镇353个行政村,总人口45.2万,农业人口38.7万,总耕地面积5.83万hm2,其中水浇地3.02万hm2,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常年小麦面积稳定在2.67万hm2,总产量8.4万t;玉米面积稳定在3.53万hm2,总产18.3万t;棉花面积稳定在0.5万hm2,总产1.5万t;设施蔬菜面积已发展到0.67万hm2,总产达17万t。合阳既是农业生产大县,也是种子生产大县,更是种子消费大县,全县常年生产小麦玉米种子460万kg,各类种子年需求量则达到650万kg。

1.4 品种引进和示范推广情况

县种子站、县农技中心和县良种推广中心每年建设县级新品种展示园5个以上;乡镇区域农技站每年建设品种示范点20个以上;种子经营企业每年建立村级示范户60家以上。2006年以来,合阳县共引进推广各类农作物品种26个,其中小麦3个、杂交玉米1 1个、青贮玉米3个、棉花5个、蔬菜4个。

目前,合阳县种子管理站正在积极筹建省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建成后每年可承担国家和省级100个以上各类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任务;每年可引进国内外农作物优良品种6~8个,可安排示范品种10~15个,可向社会推荐优良品种3~5个。

1.5 种子生产情况

全县持常规种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4家,常年小麦和玉米制种面积稳定在0.17万hm2左右,主要分布在城关、新池、和家庄、金峪和坊镇,年产量达460万kg。持杂交玉米种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1家,常年制种面积133.3 hm2左右,年产量达60万kg。

1.6 种子经营情况

1.6.1 种子市场多元化

种子经营呈现三大主要特点,即种子企业多、种子零售商多、种子品种多。

据统计,合阳县现有持杂交种种子经营许可证企业3个,分支机构2个,备案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136户。进入该县从事种子经营的活动企业多达20多家,其中育、繁、推一体化的知名企业中种集团、奥瑞金、敦煌种业、金色农华等相继落户该县,且种子经营品种及数量不断增加。2013年,全县销售各类农作物种子品种多达150余个,销售总量接近500万kg。

1.6.2 品种更新加快

随着种子研发、繁育技术的逐步提高,品种更新日新月异,各企业在努力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积极推广引进新品种。据初步统计,2013年,在合阳县销售的150多个品种中,新品种达100多个,占市场份额的50%以上。

2 发展种业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低

合阳县现有持A证的3家种子经营企业,均是《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颁布前申领的注册资本200万的企业,且2014年初将陆续到期。这些企业仪器设备陈旧,库房、晒场和营业场所等固定资产多半靠租赁,除陕西洽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酒泉农科所合作商业化育种,并买断了“茂玉1号”、“源申2号”两个玉米品种的独家生产经营权和“长6359”小麦的陕西经营权外,其他企业经营基本停留在推广销售的基础上,实行“一头调入,一手调出”。

2.2 基地管理不规范,生产不够标准化

一是种子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集中连片种植和标准化生产等关键性措施有的落实不到位,不能保证优质小麦品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二是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落实不规范,真正按照三圃制、四级种子生产程序进行生产的比例很小,且注重田间,轻视收获。三是种子产业化程度低,种子生产签约率低、规模小,且履约率更低,产销衔接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种子收获价格低,与种植粮食相比差价不明显,农户对种子田去杂去劣不配合,存在种子田杂株、劣株多,整齐度和一致性差等问题。

2.3 品种多,价格乱

品种多。农民购种选择难,农业部门技术指导难。目前合阳县有玉米品种近150个,品种特性各异,良莠不齐,万亩以上种植面积的不到10个。

价格乱。以2013年玉米种子价格为例,从11~25元/kg不等,多个品种在非法经销商冠以“精品”、“优选”、“育种家直供”等美名后价格翻番。如此大的价差反映出种价的不合理,种子经营企业及经销网点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种子层层加价、暴利坑农问题。

2.4 经营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种子从业人员中,有原农技体系下岗或退休的人员,也有不懂种子推广技术的供销体系的农资人员和农民个体户,更甚者卖烟酒副食的也代销种子。这些销售点多为家庭经营模式,什么种子赚钱就经销什么种子,法律意识淡薄,不具备种子专业知识,只管卖种不管服务。售种时不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给农业造成减产,给农民造成损失。在近年的市场检查中,全县经营户中为农户开据售种发票、建立健全种子经营档案的不足10%。

2.5 种子市场秩序差

路边随处可见种子广告,乡镇随处可见经销种子的摊点,一条街面多的达到10多个,少的也在6个以上,有市县种子公司委托直销的,有各种子企业授权代理的,也有种子商贩批发的。擅自改变经营方式超范围经营,打着种子企业、农科院校的牌子借牌经营,在偏僻的乡村无证照走村串巷经营,自产的或其他地方产的非标牌种子装袋冒牌销种,种子标签不规范和随意编印品种主要性状描述等问题依然存在。

2.6 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相关信息也无处查询,市场监管缺乏依据;二是重检查轻处理,开展市场检查轰轰烈烈,但检查结果不依法从严处理,降低了违法成本,助长了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导致一些守法企业也随波逐流;三是执法不规范,不按规定要求和程序办事,致使无法形成完整的、可追溯的证据链条,影响了执法效力;四是农业执法执行力差,缺乏联动性,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执法脱节,给一些违法行为者留下了可乘之机,难以形成众拳出击、合力共堵、打击有力、监管有效、便捷高效的行政执法氛围。

3 改进措施及建议

3.1 推动企业联合,壮大经营规模

管理部门要鼓励、支持、引导企业积极寻求合作伙伴,通过市场化运作,采用强强联合、股份转让、股份投资等多种形式,推动种子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借助新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国家大幅度提高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准入门槛这一有利时机,迅速淘汰一批实力弱、规模小、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种子企业,推动优质种业资源快速向有规模、有实力、有市场前景的企业集中、整合,发展种业龙头企业,走集团化品牌经营道路,快速提升种子市场竞争力。

3.2 加大育种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

品种创新是种业的灵魂。种业要健康发展,就必须从大局出发,着眼长远,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下工夫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企业要创造条件,加大育种研发和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和科研育种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走商业化育种道路,加快培育具有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在短期内,还可以采取买断、联合开发等多种形式,以掌握更多优势品种资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3 依法严控种子准入,加强从业人员管理

3.3.1 严控种子准入

一是建立强制性种子质量抽检制度,实现对农作物种子流通入市环节质量的全面监测,公告抽检结果,禁止不达标种子上市销售;二是对无证、无委托书、超范围、侵权、虚假标注标签、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进行整治查处。

3.3.2 从业人员管理

一是在种子备案工作中,种子管理部门要建立辖区内种子经营户档案,对售种人的经济能力、技术水平、经销区域、经营作物种类品种和种子来源去向等进行审查,对经营资质不合法、不具备备案条件、提供材料不齐全的一律不予备案登记。

二是加强种子法律法规宣传,提高经营者的守法意识和农民识假辨假能力;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种子专业知识培训,提升营销人员的知识水平,达到识种卖种、服务大众。

三是倡导成立种子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协调、服务、维权、自律作用,创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

3.4 加大示范展示力度

一要将本县推广的新品种按不同生态生产特点,把优势品种示范田和主推品种展示田建成农民选用新品种的窗口;二要加强新品种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本县的主推品种,发布本县主推品种推广指导意见;三要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统一供种的优势和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大力推介主推品种,引导优良品种区域化种植。

3.5 创新种子经营模式

积极鼓励、引导农资企业创新农资供应形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推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

一是建立连锁营销模式,延伸企业的经销链。从源头上保障了种子质量安全,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种子价格。

二是建立经销网与农技服务相结合的农资农技双连锁模式。通过与农技部门合作,把农业技术送到农民的手中,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做到良种良法相配套。

3.6 强化市场监管能力

一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通过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培训来提升执法人员理论水平,并积极参与部门之间和县域之间的联合执法,在探讨和学习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办案能力,规范办案程序,提升农业执法效力。

二要强化联动协作,突出“检打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上下联动”,形成众拳出击、合力共堵的种子执法氛围,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劣种子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

三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根据每个经营户的信用档案进行信用分类管理,评选“诚信经营示范店”、“放心种子村级店”,引导农民优质消费。

3.7 促进种子生产集约化程度

农作物种业 篇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 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 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为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增强农作物种业竞争力, 满足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现就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形势

(一) 农作物种业取得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农作物品种选育水平显著提升, 推广了超级杂交水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突破性优良品种;良种供应能力显著提高, 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全部实现商品化供种, 主要农作物种子实行精选包装和标牌销售;种子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培育了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全面实行政企分开, 市场监管得到加强。良种的培育和应用, 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 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生物技术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 对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科研与生产脱节, 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 创新能力不强;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低, 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 育种资源和人才不足, 竞争力不强;供种保障政策不健全, 良种繁育基础设施薄弱, 抗灾能力较低;种子市场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 监管不到位, 法律法规不能完全适应农作物种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违法生产经营及不公平竞争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健康发展, 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二、总体要求

(三)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完善法律法规, 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 加大政策扶持, 增加农作物种业投入, 强化市场监管, 快速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 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 全面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

(四) 基本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加强农作物种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国际合作, 鼓励引进国际优良种质资源、先进育种制种技术和农作物种业物质装备制造技术, 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 提高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政策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种质资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向种子企业流动, 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模式。

———坚持扶优扶强。加强政策引导, 对优势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大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对具有育种能力、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予以重点支持, 增强其创新能力。

(五) 发展目标。

到2020年, 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 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 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 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 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 显著提高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覆盖率, 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三、重点任务

(六) 强化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

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重点开展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制, 重点开展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技术等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性研究以及常规作物育种和无性繁殖材料选育等公益性研究。推进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完善公共研究成果共享机制, 为种子企业提供科技支撑。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投入, 加大对生物育种产业的扶持力度。

(七) 加强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

加强高等院校农作物种业相关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提升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教学资源, 加大农作物种业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 为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八) 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

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 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 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 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积极推进构建一批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为有实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立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引导和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 力争到“十二五”末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其开办的种子企业基本实现“事企脱钩”。

(九) 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

在企业注册资金、固定资产、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大幅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通过市场机制优化和调整企业布局。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鼓励种子企业间的兼并重组, 尤其是鼓励大型优势种子企业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 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十) 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

科学规划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 建立优势种子生产保护区, 实行严格保护。加强西北、西南、海南等优势种子繁育基地的规划建设与用地保护。鼓励种子企业采取与制种合作社联合协作等方式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 增强种子生产能力。

(十一) 完善种子储备调控制度。在现有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基础上, 建立国家和省两级种子储备体系。国家重点储备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种子及其亲本, 保障杂交种子供应和平抑市场价格;省级重点储备短生育期和大宗作物种子, 保障灾后恢复生产和市场调剂。种子储备任务通过招投标方式落实, 国家重点支持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要主动参与投标。

(十二) 严格品种审定和保护。进一步规范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品种保护测试、转基因农作物安全评价和品种跨区引种行为, 统一鉴定标准, 提高品种审定条件, 统筹国家级和省级品种审定, 加快不适宜种植品种退出。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 强化品种权执法, 加强新品种保护和信息服务。

(十三) 强化市场监督管理。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 依法纠正和查处骗取审批、违法审批等行为。全面推进县级农业综合执法, 加强种子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和日常执法, 加大对种子基地和购销环节的管理力度, 严厉打击抢购套购、套牌侵权、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行为, 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对进出境种子的检验检疫。

(十四) 加强农作物种业国际合作交流。支持国内优势种子企业开拓国外市场。鼓励外资企业引进国际先进育种技术和优势种质资源, 规范外资在我国从事种质资源搜集、品种研发、种子生产、经营和贸易等行为, 做好外资并购境内种子企业安全审查工作。

四、政策措施

(十五) 制定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按照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编制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 分作物、分区域、分阶段提出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 明确今后10年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任务和措施。调整和优化农作物种业资源配置方式, 在原资金渠道不变的前提下, 统筹农作物种业财政和基建项目,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作物种业, 加大对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十六) 加大对企业育种投入。按照“资格认证、定期复审、优进劣退”的原则, 择优支持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中央财政增加“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投入, 支持引进国内外先进育种技术、装备和高端人才, 并购优势科研单位或种子企业, 促进“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发展壮大。

(十七) 实施新一轮种子工程。加大农作物种业基础设施投入, 加强育种创新、品种测试和试验、种子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设商业化育种基地, 购置先进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和仓储、运输设备, 改善工程化研究、品种试验和应用推广条件。

(十八) 创新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改进现有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评价方式, 修改和完善商业化育种成果奖励机制, 形成有利于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评价体系。在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方面探索建立品种权转让交易公共平台, 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十九) 鼓励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支持从事商业化育种的科研单位或人员进入种子企业开展育种研发,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鼓励科技资源合理流动。企业所在地政府要参照有关政策解决进入企业科研人员的户籍问题。

(二十) 实施种子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种子生产经营所得, 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给予税收优惠, 具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十一) 完善种子生产收储政策。建立政府支持、种子企业参与、商业化运作的种子生产风险分散机制, 对符合条件的农作物种子生产开展保险试点。加大高效、安全制种技术和先进适用制种机械的推广使用, 将制种机械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完善种子收储政策, 鼓励和引导相关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加大种子收储的信贷支持, 中央和省级财政对种子储备给予补助。

五、保障措施

(二十二) 完善法律法规。适时修订完善种子法律法规和规章, 健全并改进品种测试、品种审定、品种保护和品种退出制度, 完善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审批和监督管理的相关规定, 提高违法行为处罚标准, 制定育种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科研人员行为准则。

(二十三) 健全管理体系。强化各级农业部门的种子管理职能, 明确负责种子管理的机构, 保障种子管理工作经费, 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廉洁公正、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和装备精良的种子管理队伍。地方政府要将属于公共服务范围的种子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二十四)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充分发挥种子行业协会在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中的协调、服务、维权、自律作用。加强对企业的服务, 组织开展企业间、企业与科研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行业自律, 规范企业行为, 开展种子企业信用等级评价, 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农作物种业 篇9

西吉县委充分发挥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 做大做强现代农作物种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繁荣、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粮食增产, 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利用项目扶持, 在西吉县将台乡佳立马铃薯产业有限公司示范区建设一个农作物品种展示园区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及农作物新品种展示, 在全县开展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抽查, 通过项目的实施, 切实提高了种业工程建设效率, 净化了种业市场, 为农业丰收、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目标任务

2016年开展区、市、县级各类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18组164个品种, 生产试验6组16个品种, 强化种子质量监管, 对持证种子企业和重点乡镇的种子门市部开展种子质量抽验, 对马铃薯种薯田块进行田间种植鉴定, 抽验面积占生产总面积的50%。建设1个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园区, 通过展示、示范、推广最适宜当地的优质、高效、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品种及配套技术, 引导农民种植优质新品种, 发挥园区规模带动、辐射推广、信息交流、科普教育等功能。

2 实施情况

在将台乡牟荣村宁夏佳立马铃薯产业有限公司隔壁, 租用宁夏马铃薯产业有限公司公司耕地7.06 hm2, 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及农作物新品种展示。

2.1 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

开展小麦、玉米、马铃薯、谷子、蔬菜等8类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12组164个品种, 生产试验6组16个品种。展示示范玉米、马铃薯、西芹等3类农作物新品种96个。

2.2 农作物新品种展示

在将台乡佳立马铃薯产业有限公司示范区建设一个农作物品种展示园区, 建设面积7.06 hm2, 展示示范玉米、马铃薯、西芹等3类农作物新品种96个。

2.3 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抽查

在全县开展农作物种子监督抽查, 主要有马铃薯、玉米、小米、胡麻、莜麦、荞麦、芹菜等农作物及蔬菜种子, 强化种子质量监管[1]。

3 采取的措施

3.1 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设立项目专项资金账户, 确保专款专用, 不挪作它用。经费开支严格按照项目任务书要求和有关财务规定执行[2]。

3.2 创新工作机制

完善“产业导向、政府支持、联合协作、科学评价”品种创新机制;构建“专家指导+企业主体+基地依托+农户参与”的种业产供销、育繁推机制, 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3,4]。

3.3 加强宣传培训

多层次举办技术培训班, 对农户、种子经营户、基地农民技术员、技术人员分别进行培训, 印发试验有关技术资料。在作物生长适应期组织种子经营单位、种植大户、企业、农技人员、相关行政人员等现场观摩, 并大力宣传现代农作物种业工作的典型经验、意义、成效, 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4 结语

作为农业科技人员, 笔者认识到通过农作物新品种的展示试验示范, 辐射带动了西吉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更新和普及, 对示范带动全县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科技入户率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推动作用;通过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平台, 使农作物种子新品种展示示范发挥了窗口作用, 带动农民种植新优品种和流通, 企业通过园区展示示范推广新优品种, 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西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升级。支持种子企业延伸销售网点, 进一步健全农作物良种推广网络, 把销售终端延伸到村组, 方便农民购种。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 加快新品种推广。同时加强种子管理, 着力提升市场监管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小瑞.甘肃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5 (13) :64-66.

[2]阮晓亮.浙江农作物种业优先发展的实践与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 2015, 56 (4) :453-454.

[3]夏龙平.上海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对策研究[J].上海农村经济, 2015 (11) :21-24.

上一篇:淋巴结肿大说明什么下一篇:固相萃取光度法